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人文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小学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1]。当代小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今天,提倡与加强小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任务之一。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2]。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5]。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的当今世界,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贫乏。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职,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国之兴衰,关乎教育。综观我们的当代教育,小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启蒙。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个可悲的民族。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对此无动于衷,就会造成文化经典的断代和失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2、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
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陈桃源主编. 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表现在一个人对社会他人及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准则中,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包含了精神境界、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充分考虑,应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塑造学生文化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新教育观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说,更应该对其“人文”的特点进行挖掘。教育的受者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能够实践、思考的人。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完成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动态、合作的积极方式完精神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优秀诗篇,沉淀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是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精神表现的主要展示区域。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优秀的诗篇,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文章融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让阅读内容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完成内心境界的升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以渗透的方式完成学生人格的健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学生通过对优秀诗篇的诵读,可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在人生的长途中将会受用不尽。
2.拓宽视野,发展人文素养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具有单一性,要进行阅读的扩展,需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有效引入课外阅读内容,以扩展的方式完成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与人文素养。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炼出深厚人文内涵而且立意鲜明、思想健康的作品。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简单朴实的文字将文化精神的情思缠绕其间,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需要进行发展变化。
3.实践社会,应用人文素养
生活是培养语文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人文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向教室外延伸,我们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室,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自然,在社会中感受书本的人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旅游景点的风景名胜古迹,让学生走进自然,体会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参观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畅谈心扉,也可以收集写作素材、写生、采集标本,这样一来,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和东西就会在大自然的淙淙流水、鸟语花香中忽然产生。
(2)主动实践
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上实践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到父母单位体验劳动,到乡间做一回农民,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与想法,帮助孤寡老人,参加社区活动,打扫街道卫生等,使学生与生活广泛接触,体察民情民风,懂得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爱,感悟人间的真情温暖;体验社会的世态炎凉,为弱势群体而忧伤;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增强他们的学习愿望。
(3)指导写作
有了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外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积累,就能要求学生学习写作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在每周的生活随笔中使他们写出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学生把内心的人文感受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批改。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改中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希望和爱特别重要。此外,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走入直接与间接、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广阔生活领域,用身体、用心灵、用眼睛去对生活这部无字的活书进行阅读和实践,向天下的万物万事学习。
结语
优良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发展中最持久的动力、最本质的源泉,是人生命核心的潜能。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师生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才可以使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素养,其中蕴含的核心含义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及生活意义的关怀。其与一般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区别,其是一种诞生并升华于意识世界的观念及感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加强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领悟到相应的道德观念,还需要教师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予以充分的关注,将其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核心之一予以对待。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由于人文素养说是一种人的生命价值为认知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平等自由观念的追寻意识,而学生将这些观念及意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则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重视个人思想及行为的解放,从而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创造性及个性特征,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就本文所研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来说,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上,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通过研究以往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问题得出现实意义的学科,因此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也能更好地领悟到历史学科更深层次的教学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概括性地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我国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及高考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难以得到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之一原因之外,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的缺乏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具体地来说,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书本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便已足够,而对于书本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的人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未予以充分重视,由此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据上文所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性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首先就应当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法及重要性的培训,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重课本,轻素养”的现状。
(二)积极构建开放历史课堂
除了在教学理念上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予以重视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由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学习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古代封建君主制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电视剧内容进行联系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由此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自由思想等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深入发掘研究教学文本
虽然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重视课本知识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就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提高人文素养,就必须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够有一定的来源和依据。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们播放各种爱国电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反侵略历史的思索与探究,从而从中得到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及优秀的人文观念。
一、通过古文化说明文的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职高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有典型意义的文章来反映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文明史。《文房四宝》一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书工具”——笔、墨、纸、砚有“文房四宝”的美称,而每一“宝”都有品名;《中国石拱桥》一文则让学生知道卢沟桥不仅是我国石拱桥中历史悠久的佳作,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中国人民不仅勤劳、智慧,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英勇不屈,有敢于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感……这些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古文化,激荡着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着他们发奋学习,自觉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二、通过说理说明文的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个别与一般,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于某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这一对对矛盾着的双方怎样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呢?又如何认识其中的规律呢?从教学有关说明文中可以得到解答。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以游山探胜为出发点,说明奇伟壮丽、非同一般的景色常在险远之处,人们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相辅助。文中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思想,正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才能获得丰收的成果。由此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少走弯路,以便搞好今后的工作。
三、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树立开拓意识
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祖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要爱党、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
例如科技说明文《眼睛与仿生学》一文,先从一般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谈起,然后介绍复眼的构造的特殊性及在仿生学中的意义,科学性很强。《奇妙的电子计算机》一文让学生明白,电子计算机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又为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开辟了新的天地。这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奇妙”之所在。但要明确:电脑是人脑制造的,要按人的意志进行运算,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我们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等科普说明文,都向人们展示了广阔而深入的科技领域,证明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正确把握今天,勤奋进取,勇于开拓,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通过文艺性说明文的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论文关键字: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它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会涉及到各种题材的文章,而这些文字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食粮,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英语教学与大学的人文素质培养结合,阐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及达到最佳结合的方法。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是每个大学教师身担的重任。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所教授的内容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崇高理想、优秀情操、完美人格、求实精神和儒雅风度的良好素质的人。
大学英语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任,但却是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的部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言本身的教授中,帮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这些的出发点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教学目标,更明确的目的是学生的四、六的通过率。把英语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不同用法的词汇和短语以及一个个包含了生词的例句。完全的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忽视了通过英语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去表达出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对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涉及到的词汇、句法和语用进行必要的讲授外,还要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这些内容包括事件的因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等。对其如不进行解释或解释不清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其课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当然如何去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靠教师把握,切忌本末倒置,总的原则是课文教学为主。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话题课堂讨论
英语教学中遇到很多值得同学们去思考文章,师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来共同挖掘课文内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中,第一单元college life 中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学习之初要如何去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交友,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个话题对于新生来说很有意义,每次我都会在课前让学生们讨论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本单元结束后还会问一些关于新的大学生活你的计划之类的话题。
2 开展系统的文化讲座
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仅仅依靠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度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化,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对于大学综合英语教程的每一个话题可以在学期之初分配给不同的英语教师,按着课程的顺序,在课余时间以讲座的形式讲授。仍以第一单元为例,在讲校园生活时,可以介绍英美国家的大学,大学的类型包括两年制、四年制、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著名的学府,可以重点介绍一些内容。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于英美国家学校的认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进行对比。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影音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而且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的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且“视听资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精品佳作,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强,更贴近生活、自然,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在轻轻松松的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里去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所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
4 突出教师作用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文素质去吸引学生。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除精通英语语言的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文化,自身的人文素质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更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单独完成,需要所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工作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参考文献:
[1]龚献静,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探索研究
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逼退一角,逐渐被人遗忘,语文出现了“文学性”的失落、“个性”的失落、“审美性”的失落、“诗性”的失落和“悟性”的失落等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特别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早已干瘪而枯燥,审美与诗意全无;语文教师那富有诗意的激情与理想化色彩,早在那一轮轮的考试中消失怠尽,学生所患的“人文素养贫血症”也越来越严重。
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1.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2.整合课文,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3.充分发挥语文以情动人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
3.1 设置情境,诱感。
新教材的选文大都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境界,融入到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作品的境界,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其“信其真,正确判断是非,让自己得到改变”。
如《我与地坛》蕴涵着伟大的母爱,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甚至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样,当母爱的暖意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当“我深深的自责”引发学生对自己反思的时候,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3.2 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如《我心归去》的教学,第二段写“我”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空虚,作者写到“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通过作者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乡的情感。有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使学生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去,从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获得体验。
3.3 与世相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分析时,要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如《赤壁赋》,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从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如何将这些语文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可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如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总之,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小学是学生正式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教育大门开启的重要时刻。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环境的飞速转变,小学生在成长阶段会受到了各方的影响,还在萌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偏差,多大的小学生出现早熟的情况。面对小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人文素养缺失。
语文是小学的主要课程,兼具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工作,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课程。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人文内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价值,就要恰当利用好其科学特点,从语文的基础教育出发,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力求在教学方法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学,给学生最恰当的人文熏陶,培养他们的人生素养,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美好的人生态度。
一、从教材出发,挖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语文教材有很丰富的人文知识,往往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因此我们通过语文教材出发,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人文素养因素,来通过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深入的去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来引导我们的小学生对课文进行的反思,带领他们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领会课文所表达的生活思想。例如在王安石的诗《梅》的学习中,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充分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多种渠道来向学生展现出来。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学生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诗歌整体的思想倾向,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雪中梅的印象和看法,再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先根据诗的表面词义来试着解释,再将它们翻译成句,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背诵,评讲感情最充沛的小组等,最后有老师来讲解出作者的本意,归纳出梅所歌颂的高尚精神。通过细致的诗句分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展现教材的人文感染力,使学生通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优秀的教师一般都会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教育艺术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技巧。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教育事业必经的发展方向,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更是教育发展和人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提高教育艺术的前提就是摒弃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思想,从新方向寻找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例如: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重在阅读,所以在课堂设计时我们不能忽略阅读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另外,阅读时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自身的教育艺术设计学生的阅读环节。如把朗读加在阅读环节中,进行角色朗读,分组朗读,竞赛朗读等,在活泼的朗读气氛中,让学生演绎作者的文章情感,在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作者思想的美。此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学习行为,我们不能强制的限制学生阅读,要带有艺术的刺激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还要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感受,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氛围,酝酿人文情调,久而久之的影响学生以后的人文修养。
三、培养兴趣,在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
小学生由于生理所处阶段的特殊性,思想行为的跨越度比较大,思维活跃。性格趋向积极发生改变,所以兴趣学习也是比较好培养的。例如根据小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在叙事问题的学习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动画加到课堂中,运用动画来模拟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被我们激发出来,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调。此外,因为学生的新鲜感比较强,我们要选择多角度的兴趣激发策略,如图片的展示,声音的模拟,线性的勾画等等,将这些随时掺插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效应,使他们保守学习的新鲜感,从逐步较深课堂深度,引导他们人文气质的修养。
四、注重教材补充,升华学生情感
在课堂上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就需要及时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趁热打铁加深学生的思想感情。如《梅花魂》中作者通过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描述来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其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引申出更多的思乡情节,在课文讲解时我们插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给学生讲述更多的海外游子在特殊时期游走国外时的中国背景,介绍更多的游子思乡的文章与回国后奉献祖国的故事,更由此可以引发到中国民族的爱国之情等等,在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解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升华了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奉献之情,为培养他们的语文修养打下很好的基础,升华他们的语文情感。
五、延伸课堂,深化人文素养
再强的理论都要结合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通过课堂的延伸来将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到生活中,通过日常的生活来变现。
1.课外延伸活动
在课外我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人文实践活动,让他们把课本上学到的道德理论,伟大精神等试着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并将运用事件和收获感受写在日记上,通过评阅来鼓励他们,不断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的人文实践上发展。
2.课外阅读的延伸
【关键词】 “8S”管理模式;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育
护理是充满关怀的职业,应重视临床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素养是护士秉承人性、德性,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的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
而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护生人文关怀素养,是当今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由于品质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相比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其培养更为困难。因此,探讨如何另辟蹊径的提高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就显得很有必要。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从2011年开始将“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管理,从环境陶冶、知识传授和自身实践,对在校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进行干预,并对引入前后学生的护理意识情况进行了对比,效果明显。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护理系2011级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2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5个班246人(其中男生13人)为实验组,推行“8S”管理;随机抽取5个班级238人(其中男生11人)为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2016年5月,学院举行“5.12”国际护士节大赛,对两组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2、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五个方面,每项均为100分。前三项采用笔试,后两项采用情景考查的方法。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三项考核指标,在实施前后变化不太明显。这与前三项与之前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我国改革开放已历时三十几年,改革开放在给人们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精神观念,比如“利己主义”等糟粕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和价值观,在短时间内修正,并非易事。而“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两项改变较大。这与学校开设的《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有一定关系,这些课程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
涉及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考核指标的五个方面(“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要求”、“帮助解决困难”、“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其每项得分,在推行“8S”管理前后均有明显提高(P
三、讨论
1、运用“前4S”管理,营造人文素养外环境
学院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等作为宣传阵地,例如在学生教室前黑板上方醒目处悬挂了各班班训,在教学楼大厅内粘贴了南丁格尔头像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前几年学院斥资40万元,建成校史馆一座。这座校史馆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查阅档案12000余件,主要人物248人,各种数据2000余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学校发展的机构及沿革、专业及设置、教学及科研、校园和文化等十几个门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充分展现了学校120余年发展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材料,时刻熏陶着每位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形成观念,最后内化为行为。
2、运用“后4S”管理,利用好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
一是以第一课堂――教室课堂为主线。教室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营养的主阵地。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要渗透到其他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把人文素质内容延伸到其他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达到润物无声地提高护生人文修养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将现代化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方法融入到启发式教学环节当中,使教学过程从以前的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在教学的把握上,要重点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理念的灌输,提高学生感知关怀并传递关怀的能力。
二是以第二课堂――校园课堂为补充。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道德经》、《弟子规》等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组织法律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开展演讲歌咏、书画摄影、篮球足球等文体活动,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校园课堂的业余爱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是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现场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得以身体力行的二次认知,人文精神的耳闻目睹使得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这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终身学习和服务为先的思想大有益处。这种社会实践不可小视,可以使护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有利于其人文关怀素养的增长。
四、结论
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人文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绝非是人文知识的传教。也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渔”,而绝非仅仅停留在得到“鱼”的简单层面上。人文关怀素养教育主要靠内化,通过对护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使护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人文关怀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护生的优良品德等隐形素养,内化为为患者消除痛苦的职业精神,从而达到对护士职业思想升华的目的,这将有利于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医疗单位对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弋冰,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2] 诸葛慧香,胡建伟.加强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树立护理新理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3] 巩莹,张瑞丽,李慧娟.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2010.
关键词 体育 人文素养
“学生在艺体活动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与体育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的学习艺术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与体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与体育的经验和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所谓“人文素养”,即具有人文精神,泛指在人文性的学习中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生活的素养,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理想、信念、人格、道德、生存状态、自由等。
一、培养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竟赛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如艺术体操、垫上运动、羽毛球等。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强化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它应包括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的审美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应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传授”为”点拨”,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体育课堂教学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别的技术进行模仿自学,同时善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这样学生能力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铅球教学中,由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但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首先在室内进行教学,利用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制作投影片,使学生对其运动建立动作表象,同时讲解铅球技术组成的每一阶段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到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学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但缩短教学进程,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三、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肓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培养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它具有一般习惯的基本特征。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中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重视对体育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学生喜欢模仿,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自觉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五、改革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