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禅语人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庆期间,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加速,每年有上万机器人投入使用,江苏昆山工厂已裁减6万名员工。朋友圈有不少人评论说,未来已来,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时代。
机器换人确实是制造业的一大趋势,但却不是未来制造业的最大特点。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讲的故事就是机器如何换人,昨天的灯火通明、三班倒,今天的黑灯工厂,只不过“换”的规模不同而已。仅仅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是一个正在流行的大众误解。机器换人只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所沿袭的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传统思路,只是实现了自动制造,而非智能制造。
例如富士康,不管其生产流水线有多先进,取代了多少人工,其制造的iPhone仍是万人同款。如果说这就是智能制造,也未免太过低级。富士康的机器换人,依然只能归入传统制造业的范畴。
真正的未来制造,或者说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满足人类个性化需求的制造。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有个性化的数据。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数据采集、分析,无论高矮胖瘦、四肢长短,都可以照顾到,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例如鞋,世人脚形千千万万,合不合脚当然只有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让制鞋商也知道呢?
掌握足够的人体数据,是缝制合脚鞋子的前提。手工作坊的方法是拿张纸临摹下脚形,而传统制造业的应对办法是采集尽可能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一系列版型,将之标准化。为了收集数据,江苏无锡一家衬衫生产企业曾在当地菜市场门口立起招牌,雇佣大学生用身高体重测量仪免费为路人测量身体。
这种原始、人工的数据采集方式正被新的技术颠覆。
日本DreamGP公司研发了3D脚形自动测量仪“CUTE”,用户从开口部分伸脚进CUTE,在其内部,激光器能15秒内测量一只脚的3万个数据点,包括脚长、脚宽,甚至拇指外翻角度等数据。据此,“内底专用切削机”15分钟就能加工一只合脚的内底,而以前用石膏模具制作内底,最短也要1周的时间。
数据收集技术的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让传统工业站上了一个更广阔、更精细、更个性化的空间。这其实是传统手工作坊的量身定做和现代化生产的一种结合,因为有了自动化生产和数据的“联姻”,这种在200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效率和个性难以兼顾的矛盾,第一次有了解决的可能。
关键词 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 计划妊娠 流产
现在计划外妊娠的患者逐年增多,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对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对将来的生育的影响估计不足,出现了计划妊娠时流产现象的发生。无流产历史的妇女临床流产率5%,有3次以上流产史但曾生育活婴的妇女,流产率30%。而无活婴生育史的妇女流产率上升至50%。近5年163例流产病例中发现现在这个问题又趋严重。所以在青少年中还要大力宣传保护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2年5月收治流产患者163例,4个月以内,包括各种类型的流产: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稽留流产、感染性流产、自然流产等。以上患者均未经任何药物治疗,最终结局为流产者。年龄20~35岁,平均28.32±3.31岁,排除特殊疾病者被纳入此研究对象。
方法:记录患者的自然状况、症状体征、询问既往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的病史,根据临床检查:彩超、血HCG的情况可以做出明确诊断这为没有继续妊娠的为观察病例。
诊断标准:①血HCG持续下降至非孕水平。②彩超未见至胎芽及未见到胎芽及胎心的。
结 果
163例患者中,无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病史5例(3.07%),有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史但无正常生育史101例(61.96%),有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史但有正常生育史57例(34.97%)。
讨 论
流产为妇产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出血与腹痛。如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可能遗留生殖器官炎症,或因大出血而危害孕妇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流产大多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虽然有的阶段在临床表现不明显,且不一定按顺序发展。
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会导致流产的发生: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会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在研究证明,人工流产术是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临床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有40%~50%的患者既往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清宫的病史,由于人流时造成的强大的负压吸引,极易使子宫内膜通过输卵管扩散到腹腔,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痛经、不孕等症。还有反复做人流或药物流产后的清宫,吸刮时最容易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组织,甚至导致子宫穿孔。在子宫内膜与子宫基底层之间的正常组织被破坏以后,子宫内膜很容易向基底层组织生长,形成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的表现是子宫增大一般不超过妊娠12周大小,特点为子宫均匀增大,由于病变多位于子宫的前后壁,后壁最常见,故以子宫前后径增大多见。15%~40%的子宫肌腺病与子宫内膜异膜位症同时存在,而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宫内膜异症的病灶会影响腹腔液生殖活动的微环境,使的活动力减弱,影响的质量,使受精卵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发生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发生率17%~27%,腹腔液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影响卵泡的生长和排卵以及抗卵巢抗体对卵巢的损害作用相关。另有研究发现患者的卵母细胞周围的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率升高,细胞周期功能异常,还表现出的氧化应激反应,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流产。
损伤子宫基底膜引发流产:胚泡植入时,在孕酮的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增大弯曲,腺腔中含量有大量的黏液及糖原,内膜血管充血,组织细胞肥大,月经周期暂时停止,发生植入。反复多次的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后清宫会造成子宫基底膜的损伤。影响子宫内膜发生适合条件的植入而发生流产。
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引发流产: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然被中断,势必影响人体正常的激素水平,而出现激素分泌异常失调。15%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存在月经期激素分泌失调的症状,即某一种或几种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最常见的情况是黄体酮和雄性激素出现问题,尤其是黄体功能不全引起的较为多见。黄体功能不全是卵巢分泌孕酮不足而产生的临床症候群,其表现为排卵出血、不孕症、及妊娠后流产。在复发性流产妇女中黄体功能不全可高达23%~67%。导致黄体功能不全的疾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值得注意问题,因该类患者在日益增多。1966年Grant即以测体温及子宫内膜活检发现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合并黄体功能不全45%,还有人证实该类患者在黄体期其孕激素分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炎症的影响引发流产: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后的清宫还是药物流产本身都会造成生殖道的感染。机体在健康,周围环境正常的情况下,阴道及子宫颈管均有厌氧菌及需氧菌共存,菌种多而复杂,它们生活在黏膜表面,一旦组织有创伤,需氧菌中的条件致病菌迅速繁殖,局部可成为缺氧环境,厌氧菌也随之快速增殖,感染由之而发生。这些病原微生物使子宫内膜组织中有淋巴细胞的巨噬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反应,这种慢性潜伏性感染对子宫内膜产生有害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活动及产生的抗病原体细胞因子,损害生长中的胚胎或干扰胚胎植入,也可能干扰自体免疫系统,保护胚胎调节机制,导致流产的发生。多次人工流产经历导致子宫内膜受损严重而发生粘连,使宫腔缩小、变形,子宫内膜硬化而影响胚胎发育而至流产。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1-314.
【关键词】人工流产后 计划生育服务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11-02
1 计划生育服务
1.1 知情 分析此次非意愿妊娠的原因,对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做好计划生育指导。许多妇女人工流产是因为她们没有获得适宜的避孕方法如果妇女在人工流产后还没有机会做出选择,随时可能再次怀孕。流产后的妇女面对种类繁多的避孕方法不知如何选择因此,首先要让她们知道常用避孕方法的种类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优缺点和禁忌证,了解这次避孕失败的原因,了解她们处在生育过程的哪个阶段。了解双方在避孕方法上有什么偏好,有无不适用某种避孕方法的疾患。
1.2 帮助做出选择的避孕方法,要与避孕的时间长短相一致。如不想再生育的妇女,可选用长效避孕方法,如结扎或放置宫内节育器;新婚夫妇只是想推迟一段时间再生育,则可选择等外用方法,一经停用,就可安排生育。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计划生育服务之中。由于各种原因终止了妊娠,他们多有自责、羞愧、焦虑的心情,惧怕再次避孕失败;害怕医护人员的训斥和嘲笑,准备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惧怕手术疼痛,因此在接待时尽量让她们感觉到温馨,使之保持安全、稳定的情绪。
2.2 康复护理 当自己怀孕后而又不想生育时,应尽量争取在10周内做人工流产;做人工流产术前1周内应避免性生活,术前1日要洗澡、更衣,避免着凉和感冒;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或喝点糖开水。体温超过37.5℃时应改日手术;术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不要过分紧张;人工流产后需要休息2周,并预防着凉和感冒,多吃些富有营养的食物,使身体尽快恢复正常;急性生殖器官炎症(如阴道炎、重度害颈糜烂、盆腔炎)者不宜做人工流产;在人工流产后的一段时间内,注意外卫生,每天用温开水清洗1―2次,防止细菌从阴道内容易进入宫腔引起感染。
2.3 次询服务 在整个人工流产后服务过程中,了解妇女的感觉,提供情感支持,确保其获得想要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帮助妇女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可以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广播、电视、录像,各种文字材料等。
2.4 健康教育加强避孕措施应急指导 当前造成人工流产增多的原因较多,如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不当或宫内节育器的异位等。避孕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妇女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因此应加强妇女的个人卫生及避孕措施的应急指导,以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不同的妇女选择科学可靠的且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还要学会如何使用紧急避孕药。
2.5 加强定期复查随访制度 落实了避孕方法仅仅是服务工作的开始,做好随访服务工作,对提高避孕方法的有效率、使用率、提高育龄夫妇在生殖健康水平,有其重要的意义。不同的避孕方法安排不同时间随访,对采用口服避孕药或者,每月1次(可电话随访);对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可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进行1次随访,以后每年复查1次环的位置,最好用B超检查,以保证宫内节育器的有效性。随访时要询问避孕方对目前使用的方法是否满意或避孕者本身情况发生变化,或目前使用的方法,从医学角度认识不再适宜时,应帮助选择其他更适宜的避孕方法。
2.6 介绍人工流产知识 尽管流产对控制生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妇女造成的身心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妊娠早期流产后会很快恢复健康,但有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或后遗症,导致月经失调、内分泌紊乱、不孕等,而且还造成了社会人力、物力的消耗,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多次人工流产对妇女的身心损害,远远高于一次人工流产,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妇女的重复流产率。人工流产是一个重要的生殖健康问题。我国的人工流产处于较高水平,主要特征是重复流产,为了进一步降低重复流产,促进妇女生殖健康,开展了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是针对流产妇女的个性化服务,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时要符合夫妇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如对乳胶过敏的夫妇不宜选用,患重度宫颈炎、宫颈糜烂者则不宜选择宫内节育器;肝炎、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炎病人则禁服口服避孕药。选择时,要符合夫妇的性生活习惯,如性生活比较频繁或性冲动较快,就会感到外用工具有诸多不便,宜采用长效、内置的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需求的增加,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促进妇女生殖健康,降低重复流产率,减少非意愿妊娠,提高避孕的有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尔生、肖绍博、武俊青避孕节育优质服务与知情选择2002.
[2] 余立立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2005(01).
关键词:外部性理论;内部化;延伸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FX020)。本课题研究获重庆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培育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唐绍均(1974-),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工商管理在研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57-04 收稿日期:2010-02-03
一、废弃产品问题及其生产负外部性
(一)废弃产品问题
废弃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废弃处置阶段(即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所废弃的产品。废弃产品问题,就是指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唐绍均,2008)
废弃产品问题不仅包括现实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也包括潜在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因为只要地球上有废弃产品存在,且没有被相应主体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废弃产品问题就有可能产生,有的可能是现实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损害问题,有的则可能是潜在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损害问题。由于“废弃产品不是垃圾,而是循环资源物”,所以只要废弃产品没有被相应主体回收与循环利用,就有可能产生废弃产品的资源浪费问题。具体而言,废弃产品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拓荒者或个体户无序回收、私自拆解废弃产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废弃产品被丢弃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烧处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三,废弃产品被粉碎填埋所造成的国土资源浪费。另外,废弃产品的环境危害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废弃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转入大气、水体与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拾荒者或个体户无序回收、私自拆解废弃产品所造成的二次污染;第三,废弃产品被丢弃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烧处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弃产品在体积、结构、成分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所以在消费后阶段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严重程度迥然不同,譬如一粒废弃纽扣电池泄漏之后就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而一粒废弃纽扣绝不可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唐绍均,2008)
(二)废弃产品问题的生产负外部性
按照认定外部性是否存在的“两条件说”(俞海山等,2005),我们不难发现,废弃产品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负外部性问题。第一,生产者生产了承载一定量资源以及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产品在消费后阶段引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直接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第二,给他人或社会造成直接影响的生产者没有给予(他人或社会)相应补偿,即“国家承担,公众分摊,生产者不管”(李艳萍,2005)的废弃产品责任分摊状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产品从原材料的提取到生产、销售、使用以及使用后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废弃产品问题是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源于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
众所周知,消费者消费产品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获得产品使用价值的行为,产品消费过程一般很少增加产品本身的资源承载量与产品本身的潜在致污能力;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一般既不会增加产品本身的资源承载量,也不会增加产品本身的潜在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随意丢弃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可见,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行为使得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源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随意丢弃行为。
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既可能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同时也产生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既可能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也向市场投放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可能马上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生产负外部性,而投放到市场的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往往还需经过储运、消费等环节,直到被废弃后才会被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生产负外部性。
实际上,绝大多数产品都具有潜在致污能力。投放于市场的大量产品,既是产品使用价值的载体,也是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资源载体,它们将潜在的有害物质带离工厂流向千家万户,而这些以产品为载体的有害物质绝大多数会随着产品的使用和处置散布到环境之中,所以,产品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污染源。由此,产品既是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污染排放的原因,也是产品中承载的大量潜在的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原因。尽管因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所产生的生产负外部性一般早于因废弃产品所引发的生产负外部性,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不是生产负外部性,而误认为它是消费负外部性。
当然,除了生产负外部性之外,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也可能还包含了部分消费负外部性。这种消费负外部性既包括了因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也包括了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增加了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实际上,随意丢弃行为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有损环境美观、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一般不大,而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增加了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一般比较少见。而生产者所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既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也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增加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的情况下,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一般可以维持到废弃处置阶段,所以,这种因废弃产品引发的环境负外部性当然应主要源于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行为,大多属于生产负外部性。因废弃产品引发的环境负外部性,小部分属于消费负外部性,大部分则属于生产负外部性,所以,欧盟在WEEE指令里曾明确指出:“首要的污染者不是消费者,而是制造商”。
二、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内部化与生产者的延伸责任
由于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生产者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润为生产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生产者
一般不会对其生产的处于废弃处置阶段的产品进行处理,因为对废弃产品进行处理必然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耗费也将成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即成为私人成本。但生产者对其废弃产品弃置不管,大量被弃置于环境的废弃产品则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各类损失均可转化成经济损失),我们姑且把这一损失视为社会成本。这样,生产者“节约”了自身处理废弃产品的私人成本,而使全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发展中国家甚至后代人)为之付出了社会成本,即私人成本被社会化了。需要指出的是,私人成本社会化只是从成本的承担者而言的,而并不表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一般来说,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私人成本。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生产负外部性,实质上也就是生产者的废弃产品环境成本由社会来承担,即私人成本社会化,以至于生产者的个体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却高于社会收益,所以是一种负外部性。
依据外部性理论分析,生产负外部性的产生源于“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再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即我们常说的“市场失灵”。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市场又为何会失灵呢?按照科斯的分析,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衡量尺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选择的非自由性等特征,其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由于与废弃产品问题相关的公共物品就是环境资源,可见与废弃产品问题相关的市场失灵就源于环境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所以,按照外部性相关理论,我们基本可以把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归纳为: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一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一导致市场失灵一产生生产负外部性一引发废弃产品问题。
生产者把自身的盈利建立在他人受损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这种负外部性明显体现了生产者的不道德行为,这种不道德行为还可能间接压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企业经营行为的非道德性并非源于邪恶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经营者为了获取收益而忽视了其行为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王锐生,1999),所以,需要有外部的机制或力量介入生产者的经济活动,努力使其负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综合而言,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外部性内部化的实现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以庇古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方法(譬如行政管制、征税、补贴);第二,以科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合理界定产权,分析交易成本,依靠市场的方法。具体而言,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内部化,实际上就是要求生产者为其生产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危险在产品废弃处置阶段负担责任。
在传统的法学理论中,生产者的责任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主要集中于产品的制造与使用阶段,在内容上则主要是指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对于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责任”的概念用语,一般电都是按照其内容来进行命名,譬如“环境保护责任”、“污染防治责任”、“产品质量责任”。而延伸责任却是从责任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新增角度命名,意在指明此项责任是生产者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内所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自然延伸”。如果我们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上游(产品的原料获取与产品设计阶段)、中游(产品的制造与使用阶段)与下游(产品的废弃处置阶段)三个阶段,那么“环境保护责任”、“污染防治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则多是指生产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游阶段所承担的责任,而延伸责任则是指生产者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上游与下游阶段所需承担的责任,意在指明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责任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上游与下游阶段进行了“自然延伸”。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突破了传统法学理论的生产者仅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框架,它通过延伸生产者的责任,将生产者在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需承担的责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唐绍均,2008)
可见,延伸责任实质上就是生产者的新增义务,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有助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责任的减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真正体现污染者负担原则。延伸责任作为生产者从无到有的一项延伸义务,是生产者环境保护义务的新增,并将内化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三、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不需要“庇古税”;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总体比较,也许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许科斯方法是有效的。(俞海山等,2005)由于交易费用为零的含义不仅仅是指没有财务意义上的费用,还包括没有交易障碍,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将所有的障碍都费用化,但许多交易上存在的困难并不是完全可以费用化的,譬如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搭便车”问题等等,所以,交易费用为零这一假设除少数场合之外在普遍的意义上是不现实的。斯蒂格利茨在其1997版《经济学》一书中甚至认为“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3)另外,“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都是公共物品型的”(珀曼等,2002),要对很多公共资产界定私人产权却是相当困难的,有的甚至几乎不可能;而且交易成本的高低不仅可能取决于所涉及人员的数量,也可能取决于当事方是集中的团体还是分散的团体,“在通常情况下,当溢出效应影响到很大的、分散的团体的时候,交易成本可能会很高。”(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3)。所以,要解决那些私人产权界定困难、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性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恐怕难有作为,则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管制来进行干预与矫正。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框架下讨论管制问题,学者们要对管制“寻求一个综合性的定义的努力尚无结果”,“管制,尤其在美国,指的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史普博,1999)。管制,从普通意义上来讲,是对别人的行为进行限制。政府管制,又称公共管制,多体现的是一种政府与生产者的关系,就是政府运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以及各种行政手段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限制。市场缺陷和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的无效率,从而产生政府治愈这些疾病的职能(萨缪尔森等,1992),所以,政府管制大都应用于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
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产生就是因为外部性施与者的私人成本小于其行为的实际成本(原因在于部分成本被社会所承担),从而导致其外部的过量。此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有效地运转,迫切需要一种力量或机制来矫正外部性施与者的行为,使其决策依据回到包含负外部性在内的真实成本基础上去。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担当此任时,政府的力量也许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
因此,政府对负外部性实施管制也就应运而生。以庇古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认为,外部性的“外部”是相对于市场体系而言的,是指那些被排除在市场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更准确地说,是在价格体系中未得到体现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就源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把大于个人成本的那部分社会成本转嫁给了社会,而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又无法有效解决,则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这种政府干预既可以通过政府制定与实施相关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手段进行。
为尽量消除废弃产品的负外部性导致的社会问题,政府往往可能会应用多种管制手段,有的为直接的管制手段,有的为间接管制手段。直接的管制手段体现为政府直接规定被管制者的行为或产生负外部性的水平,明令禁止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源利用与排污,譬如制定标准、公布禁令、发放许可或是配额管制等,甚至对一些严重污染企业直接采取“关、停、并、转”的强制措施。间接管制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一般不直接规定被管制者必须干什么或是禁止干什么,而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改变被管制者进行决策时的外部条件、影响被管制者进行不同经济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来间接调节被管制者的行为,引导和促使被管制者根据自己获益的大小自愿地、灵活地对各种法律手段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反应,譬如收税、收费、负外部性权利交易、押金――返还制度等。
关键词:河北省;暴雨发生原因;暴雨灾害防御;预防
中图分类号:P429
1引言
各地区出现暴雨很大一部分原因和该地区的地形脱不开关系,且很早以前国内外学者就已经就这一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地形能够抬升暖湿气流同时辅合引发降雨。结合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的研究,丁一汇等人指出,特殊地形会引起气流辅合,从而强迫暖湿气流抬升。而范广州也曾结合河北太行山地形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之初地形高度不同对降水量也会有不同影响。河北地区暴雨降雨也是因为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暴雨如果出现在燕山、太行山地区,会引起地质灾害,给社会、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更大损失。邯郸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地形,如出现暴雨则造成灾害会更大,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将有力地保护社会、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给邯郸的气象预报带来了可研究的课题。
2本次研究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参考了河北省100个观测气象站每日日降雨量的资料及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资料时间从1985年至2004年,共20年时间。对暴雨日的评定标准为:结合河北省气象台短期预报服务经验,若每日雨量图上出现三个监测站的日雨量达到50mm即可说明该日降水量达到暴雨。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总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或者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气象部门就会暴雨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3地形对降雨的影响
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接燕山,其中燕山山脉为东西走向,太行山为南北走向。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让河北有着独特的环流背景。燕山和太行山形成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有五类:低涡类(暴雨量45%);低槽类(暴雨量38%);副高类(暴雨量12%);切变类(暴雨量3%);台风类(暴雨量2%)。其中燕山山脉的暴雨类型主要以低涡类为主,低槽类次之,太行山山脉则低槽类、低涡类量相同。
低涡类暴雨主要有西北冷涡、河套冷涡、东北冷涡、西南涡、华北冷涡、蒙古冷涡。当有暴雨出现时,平原地区在500hpa处有闭合低涡。其中出现暴雨最多的属蒙古平原,其次到华北和东北,以西北和西南暴雨出现最少。该类地区出现暴雨时通常在高空气流层中会同时伴有冷温槽,冷涡一定较慢同时具有很强的斜压性。平原地面则处于冷锋和低压带。一般暴雨降落区有两种:中尺度对流性暴雨系统和产生在冷锋前的暴雨。后者在500pha高度时常伴有西南急流。这类暴雨通常出现在燕山山脉。西南涡暴雨在20年内仅出现过一次,其产生是因为四川盆地形成的暖性低涡遇到冷空气后致使低涡移出四川盆地,而当副热带高压加强后,西南涡沿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北上影响从而影响河北地区的降雨,该类降雨主要出现在太行山。
低槽类暴雨主要受天气尺度的影响,在500hpa高度图上低槽稳定在100― 之间,而高压脊则位于120― 间,若高压脊越稳定,则越容易产生暴雨。低槽所对应的地面天气尺度主要有冷锋、江淮气旋、地面倒槽等系统,当降雨来临时西南气流致使孟加拉湾的水汽向降水区移动,低槽处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后让地面天气尺度系统形成并趋于稳定,由于高层西风急流易在高空辅散,此时低纬系统及边界层迎风坡气流抬升从而导致河北地区降水形成。
4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
多日的连续降雨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严重的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为了实现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减少暴雨造成的损失,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并予以公布施行。
具体的暴雨灾害防御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政府部门应当施行统一制度,及时向公众暴雨预警信息。只有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才有权限暴雨预警信息,其他人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允许向社会暴雨预警信息。且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有义务对其所属气象台的天气变化进行严密监控,同时提高暴雨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从而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暴雨信息,并做好预防措施。做好暴雨预警信息的传播工作,尤其是在社区、学校、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在传播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县,居委会应当充分利用广播、喇叭、锣鼓等工具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暴雨预警信息;(2)应急响应,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气象灾害预防指挥部报告暴雨预警信息同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而本级人民政府在接受到暴雨预警信息后应及时作出应急响应。响应措施如,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危旧房、临时建筑物内的人员,让其及时做好房屋漏雨、水浸等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及时同时管辖区域内的幼儿园和小学,让其暂停室外教学活动;公安部门应加强城市地道桥、立交桥、高速公路和低洼路段的监控,通过及时了解各路段道路暴雨后的积水状况做好交通疏导工作,若出现险情还应当随时组织队伍进行抢险救灾;交通运输部门应在危险路段设计警示牌,让路过该路段的人员和车辆能够及时避险,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水利部门也需做好暴雨预警措施,通过加强防汛值守来降低暴雨的损害;人防部门应及时做好排查工作,通过积极筹集防汛器材来加强对人防重点工程的防护,同时文物部门也应当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古建筑、古遗址等做好实时监控,若出现突发状况则第一时间实施抢险行动。
对暴雨灾害防御办法主要是灾前管理,预警和应急响应,若能够将这两方面做好,就可以将暴雨给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的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结语
暴雨属于自然灾害,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暴雨灾害防御,是当暴雨来临时,将暴雨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本文主要是针对河北省暴雨形成的分析以及针对暴雨的有效防御办法的分析。由上文可知,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尤其是临近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的特殊地形,如形成暴雨则发生地质灾害较大,因此做好有效的暴雨防御措施至关重要。因此笔者结合《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就河北省暴雨防御进行了简单介绍,望给广大读者予借鉴。
参考文献:
[1]马鸿青,丁治英.河北中南部一次大暴雨个例的成因诊断.干旱气象.2009.(3).
生产经理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及及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生产经理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11、负责生产计划的执行及订单交付。
2、负责生产运营的协调。
3、负责公司降本增效提案的审核与推进。
4、负责各个订单的评审及成本的核算。
5、负责部门组织架构的建设与优化。
6、负责公司培训工作的开展及下属的KPI考核
。
7、负责产品良率的提升。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21、落实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及战略任务部署;
2、部门KPI设定及目标达成追踪,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人力规划,明确部门职责;
3、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监督并掌控重要工作进程,保证目标完成。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31、受项目经理领导,是项目施工现场全面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指挥者。
负责实现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目标;
2、负责组织编制项目施工生产计划,负责审定、考核分包单位月、周计划,并且组织贯彻实话;
3、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既定的方针目标。
直接领导计划统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机械设备等各项管理工作;
4、负责协调各工种间、各分包间交叉施工中相互配合工作。
组织对项目施工资源进行协调、调配。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41、根据工程进度、成本、安全和数量的规划,计划、指导和协调工程的生产活动和原材料的供给;
2、负责项目施工现场、组织策划编制工作,实施审核后项目施工组织策划;
3、根据施工合同协同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计划,负责对项目人材物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产值指标的有效完成;
4、负责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和处理,确保安全生产进度有效推进,抓好现场文明施工、扬尘治理;
5、参与分包招标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分包推荐、考察,督促甲方分包队伍抓好生产计划、进度管理等。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51、以用户为中心,保质、按时完成交付工作。
2、设定生产目标、执行策略和目标达成计划;
3、带领团队完成目标,细节执行落地能力强;
3、不断优化生产过程,与上下游对齐目标,提升交付体验;
4、统筹生产系统各项事宜,降低运营成本;
7、进行团队管理、人才培养、奖惩设置;
8、负责生产车间的区域规划,生产设施、设备的管理。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61、独立开发供应商,制定供应商开发计划,使其成为我司可以直接下单的合作伙伴以扩充供应链条来满足公司业务增长需要。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供应商管理能力;
2、管理供应链的现有供应商。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改善及结果跟踪,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
3、负责公司各类包装盒的生产计划安排,现场生产指导;
4、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供应商质量问题进行日常沟通、协调和处理;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71.承接发展战略与年度经营计划、业务发展计划;制定二级部门实施方案;
2.贯彻执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策划生产制程控制能力提升;
3.综合平衡年度、月度生产任务,做到均衡生产,满足订单交付;
4.策划年度人工效能提升方案、生产绩效管理,建立制造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5.根据生产需要,识别并组织解决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并检查其完成情况,收集分析不合格/潜在不合格信息,为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情况:本组18例,平均年龄29.6±5.5岁,孕次3.2±1.6次。药流前误诊宫内早孕的依据是:10例病人自行验尿β-HCG(+),未做任何检查,4例停经40~49天,子宫增大加孕5~6周,尿β-HCG(+),B超提示宫内早妊娠或团块样回声,有4例外院B超提示宫内妊娠。药流方法:米非司酮150mg分2日服,第3天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并留院观察6小时。
服用药物后表现:18例服米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下腹坠痛,数小时后缓解:均有阴道出血,大部分(14/18,77.8%)少于经量,且无胎襄排出;有3例因未排囊服药当天做B超检查均未见宫内胎囊及附件异常。服药后至异位妊娠腹痛发作的时间12小时~33天,平均8.9±9.1天,大部分(15/18,83.3%)在3天后发作。有13例腹痛后行B超检查均可见附件包块。
诊断及治疗:15例均因有明显的腹腔内出血而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10例腹腔内出血>1000(1000~2500ml);另有3例因未排囊在随访中做B超急血HCG检查而诊断为异位妊娠,予保守治疗,1例成功,2例失败,手术腹腔内出血均为400ml。
讨 论
异位妊娠误诊为宫内妊娠的原因:异位妊娠在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前常无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仅有短期停经,因胚胎发育不良,妇科检查时多无附件包块,且子宫亦因充血而稍增大,而药流常用于停经49天以内的早期宫内妊娠,此时子宫增大不明显,使早期的异位妊娠与早期的宫内妊娠难以鉴别。
异位妊娠误行药流后的特点:①服药后至异位妊娠腹痛发作前的临床表现与宫内妊娠药流后的表现相似,均有阴道出血及腹痛,但宫内妊娠药流后的阴道出血量一般多于经量1~2倍[1],而本组异位妊娠病例服药后仅有22.2%的患者阴道出血量大于经量。②异位妊娠误行药流后,并非很快发生流产或破裂,服药距异位妊娠腹痛发作的时间多在3天后,这可能与输卵管妊娠时不能形成完好的蜕膜反映,对米非司酮不敏感有关,因此使常规用于药流的剂量不足以引起流产或破裂。另外,药流时所用的米索前列醇可使输卵管收缩,诱发异位妊娠流产破裂,故少数病例可在服药后当天即发作。③异位妊娠一旦发生破裂,临床表现典型,诊断容易,但是55.6%(10/18)的患者腹腔内出血在1000~2500ml,提示病情凶险。
异位妊娠误行药流后的早期诊断问题:异位妊娠在叠加有药流的影响后,使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使病情更凶险。为了早期诊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药流前行B超检查:行药流前的B超检查,明确有宫内胎囊,可发现大部分的异位妊娠,但是在妊娠6周前,由于胚泡太小,B超不易发现或将宫内蜕膜管型误认为宫内胚泡,故其诊断敏感性仅有60%~78%[2]。本组有4例药流前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可能与此有关。②对未排囊者加强观察:临床医师对未排囊者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人工流产时未见绒毛者,仅向患者说明要注意观察排囊及出血情况,而未及时行B超检查,忽视了异位妊娠的可能。因此,对药流后未排囊者应加强随访,及时行盆腔检查以及B超、血尿HCG的动态检查,及早明确是完全流产或是可能存在的异位妊娠,而非消极等待直至异位妊娠破裂。③提高对药流后腹痛的警惕性:服米索前列醇后常因宫缩而有下腹阵发坠痛,但多在数小时后缓解,患者及医生常将药流后腹痛归结于摇留所致而不及时就诊检查。因此,对未排囊患者发生的持续性腹痛后缓解后又复发的腹痛,要提高警惕,及时行盆腔检查及B超检查。④向患者说明未排囊时有异位妊娠的可能性:患者在行药流时亦常将腹痛归结于药流所致而不及时就诊。本组有1例B超检查发现附件包块,而医生未予重视,当腹痛再次加重后才就诊。所以,应向未排囊的患者详细交代需观察的项目,提醒其有异位妊娠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工沼气;生产过程;日常管理
我国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北方地区在沼气池上加盖塑料大棚,使沼气与养猪/种菜相结合,组装成“四位一体”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冬季沼气的发酵问题。南方地区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把厕所、畜圈连接起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发酵,杀死病菌、虫卵,切断病、虫传播链。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 沼气的成产过程
沼气发酵有三个阶段:液化阶段产酸阶段产甲烷阶段。沼气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厌氧)和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的条件下,经过沼气细菌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此沼气发酵又叫厌氧消化(发酵)。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沼气细菌)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们把各种固体或是溶解状态的复杂有机物,按照各自的营养需要,进行分解转化,最终生成沼气。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氧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食乙酸产甲烷菌等五大类微生物参加沼气发酵。它们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液化阶段 在沼气发酵中首先是发酵性菌群利用它所分泌的多种酶类,如纤维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对有机物进行体外分解,也就是把禽畜粪便、作物秸秆、豆制品加工后的废水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氧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个阶段叫液化阶段。简要地讲,液化阶段就是物质由大变小,由固体变液体的阶段
1.2产酸阶段 这个阶段是三个细菌群体的联合作用,先由发酵性细菌将液化阶段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吸收进细胞内,并将其分解为乙酸、丙酸、丁酸、氢和二氧化碳等,再由产氢产乙酸菌把发酵性细菌产生的丙酸、丁酸转化为产甲烷菌可利用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发酵原料变酸。
液化阶段和产酸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统称不产甲烷阶段,是沼气发酵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产甲烷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主要作用是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条件,消除部分有毒。
1.3产甲烷阶段 在此阶段中,产甲烷细菌群可以分为食氢产甲烷菌和食乙酸产甲烷菌两大类群。已研究过的产甲烷菌就有60多种,它们利用以上不产甲烷的三种菌群所分解转化的甲酸、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小分子化合物等生成甲烷。这个阶段必须具备严格的厌氧环境。
2 沼气池日常管理
2.1沼气池启动时间 根据气候变化,新建沼气池启动宜选择在5月下旬到9月中旬气温高的季节,以利于沼气池快速产气。
2.2人、畜、禽粪便在池外堆沤发酵,盖上塑料薄膜以提高料液温度,堆沤肥拌3%~5%的发酵液,加入料液占池容积的1/4,第1个月是产气率最旺盛的阶段,发酵原料消耗较多;第2个月是产气率开始下降的阶段,分解速度减慢;第3个月是沼气产气率明显下降的阶段,所以,沼气池加入新料时,一般要在产气率高峰期没有下降以前加入,即在启动后的20d,最迟不能超过30d。除掉旧料,每5~10d进出料1次,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次加料70kg左右,畜粪便入池发酵,再加入粪尿入池发酵就可以满足需要。沼气池应勤加料、勤出料,先出料,后进料,加多少料,出多少料。
2.3调节料液酸碱度 调配料液经常检查发酵料液的酸碱度,调节料液PH值(正常范围6.8~7.5)。如料液偏酸,从进料口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和氨水或澄清的石灰水等碱性物质,同时用长粪勺伸入进料口来回搅动,但使用石灰水(澄清的)的用量不能过多。如发酵料液偏碱时,应加入适量的食用醋和温水搅拌在一起,但不能直接将食用醋加入池内,这样容易把甲烷细菌杀死。
2.4发酵原料浓度的控制 户用沼气池适宜的浓度;一般在6%~10%,夏季的浓度应控制在6%~8%,冬季和春季的浓度应控制在8%~10%。
2.5发酵原料的搅拌 经常搅拌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使池内发酵原料和细菌分布均匀,使沼气细菌充分接触发酵原料。
3 沼气池的越冬管理
3.1换料时间 换料时间一般在入冬前,沼气池要彻底换料1次,9月中旬或10月结合日光温室用底肥进料换料,在大换料前20d停止进料,“四位一体”模式就放到模式外堆沤。
【关键词】 林木类生物资产; 确认; 计量; 披露
森林资源不仅是生态经济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林木类生物资产作为森林资产中重要的经济和生物资源,也是林业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对象,在林业生产过程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有着显著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解决林业企业就该资产在会计核算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在生物资产相关方面的研究,远不及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理论界对此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研究更是甚少,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从我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知,各企业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一,没有具体的规范予以约束,导致其财务报告数据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进行探讨。
一、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确认
按照会计准则对通用的“资产”的定义,可以将“林木类生物资产”定义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使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企业的林木资源。林木类生物资产要想确认为一项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五项确认条件:一是该资产首先必须是生物资产,即必须是一种生长在林地上的活立木,这是确认的最基本条件;二是该项资产必须是当前已经存在的,是经营主体因过去所发生的交易而拥有或控制的,而不能是未来可能存在的资产;三是企业拥有该资产,就可以从其身上获取相应的利益,即使有些资产不能被企业拥有,却能被企业所控制,也能从其身上获取应有的利益;四是林木类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同时,其可能性必须大于50%,才能被确认为资产;五是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取得成本能被货币可靠地计量,这是对林木类生物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的前提。
林木类生物资产按照经营目的不同,可划分为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及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三类。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是指为了销售目的而拥有的或者在未来能够收获为木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如已经成熟待售和正处于生长中的用材林(如松树、杉树、杨树、柏树等);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是指为了产出农产品(如果树)或者提供劳务(如橡树①)等而经营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主要指为了维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而存在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按照我国200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设置的企业通用“会计科目表”,林木类生物资产并未在该会计科目表中予以单独列示,而是从属于生物资产。其中“消耗性生物资产”被作为存货下的一个独立资产项目,列示于“周转材料”科目之后,“贵金属”科目之前;而“生产性生物资产”作为产出农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资产,与固定资产相类似,则按照同固定资产相类似的方法进行核算。同时,将其与“公益性生物资产”一并纳入非流动资产项目。
笔者认为对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被记于“消耗性生物资产”项目下,作为存货下一个独立的项目予以列示,这一做法不太合理。笔者认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既不是固定资产,也不是流动资产,而应作为一项复合型特殊资产加以单独列示。理由如下:首先,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不具备固定资产的用途,不能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常被当作生产所需的工具,它的价值也随着其消耗分次地转移到产品中去,最终在产品出售时才能得到补偿;而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是林业企业所经营的主体,是生产的对象而非生产的工具,不具备固定资产的工具性及分期摊销等特征,它的价值是在资产销售时一次性得以补偿的。可见,从本质上看,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不同于固定资产。其次,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也不同于一般流动资产,不能按流动资产的方式进行核算。流动资产是指能在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其营业周期均有固定性;而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周期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上百年,即使是短轮伐期的速生林木类生物资产最少也要五年才能实现主伐②,亦即如果经营者没有将林木类生物资产中途转让出去的意愿,就不能将其归为流动资产。可见,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与一般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资产,不应将其纳入流动资产或者固定资产的项目加以列示。因此,将“消耗性生物资产”归属于“存货”下予以列示也不尽合理。与此同时,对于林业企业而言,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是其经营的主要产品,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重要资产,依照重要性原则,会计主体也应将“消耗性生物资产”项目单独予以列示,即应将消耗性生物资产确认为一项单独的长期资产予以核算。
二、林木类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林木类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分析选择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指企业在购进或自产生物资产时,根据其实际支付的价款来计量。历史成本之所以长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交易或事项,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其次,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对于企业的每一笔交易或事项,都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但是,历史成本会使得企业账面所反映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失真。由于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是生物资产初始确认价值和后续累计投入的总和,并未体现出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部分,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相关的信息,反而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其重新计量,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等到处置时才确认该损益,满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及时地提供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将生物资产自然增值的情况予以反映,这正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所在。
通过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计量属性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另一个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再加上林木类生物资产有其特殊性,它既包含了人类的劳动成果,又包含了自然界的力量,使得选择一种合适的计量属性变得极其困难,也是许多学者一直在攻克的难关。
一般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较符合生物资产的特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物转化和自然增值的情况。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操作中比较困难。不仅是生物资产如此,其他资产也有这种情况。例如投资性房地产,虽然准则规定当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获得时,即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但现实情况却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单纯地以公允价值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似乎是不切实际的。
笔者认为,林业企业可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待条件成熟和操作熟练后,即可充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林业企业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可以根据生物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实物数量来计量,这样能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在每期期末,应采取评估价值的方法对生物资产的转化和自然增值情况进行披露。这样既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又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只要我国的各种条件都符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要求,即可采用该计量属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公允价值评估的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完善,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二)初始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林木类生物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一般来说,林木类生物资产有外购取得、自行营造、天然起源等取得方式。
1.外购取得林木类生物资产
由于外购的资产在取得时是按照实际价格来计量的,这个价格既可以说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说是以公允价值计量。说它是历史成本,是因为它是按照取得时的真实价值来反映,比较可靠;说它是公允价值,是因为取得时的价格是市场价值,比较公允。因此,对于外购取得的林木类生物资产,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按取得时支付的价款来计量,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等(如表1)。
林木类生物资产由于经营目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在初始计量时,应该按其所属类型分别予以计量。如果企业一次性购买多种类型的生物资产,应当按照各自的价格进行计量,对于共同享有的运费和保险费等费用,应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摊,既可以按照各自的价值来分摊,也可以按照各自的数量来分摊,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时,企业应将各种类型生物资产的购买价款以及所分摊的共同费用,计入各自会计科目。
2.自行营造林木类生物资产
(1)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营林生产阶段、管护阶段和采伐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到底哪些成本才是它的初始成本,这对该资产成本的确认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财务处理与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对其成本确定是,包括郁闭前所发生的一切营林生产的费用(如抚育费、设计费等)和应分摊到该阶段的间接费用等。
在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郁闭度,另一个是郁闭。所谓的郁闭度,体现的是林分的密度,即用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除以林地面积,如果该比例等于1,说明是全部覆盖(该比例与建筑物的容积率有点相似,只不过容积率的分子是建筑物面积,分母都是占地面积);如果该比例大于或等于20%,则称该林木类生物资产郁闭林;如果该比例小于20%,则说明该林木类生物资产未郁闭。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其要求不同。如果某林木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那么对该林木的指标要求就比较高,但如果某种林木是珍惜品种,对该林木的指标要求就会比较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各种林木的郁闭度。
从表2可以看出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三个阶段的成本费用,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其计量提供参考依据。
会计处理: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进行资本化,因为该价款既真实、可靠,又及时、相关。在管护阶段,该阶段相当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应该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采伐阶段,由于该阶段涉及补苗和整地,因此所发生的支出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应资产的成本。
但是,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存在郁闭度临界点的确定比较主观的问题,且容易出现人为操控利润的嫌疑。如果某些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从种植到销售所需周期不长(如2年),此时资本化的期间可能占整个生产周期的绝大部分(如1.5年),可以将至销售前发生的费用全部资本化,这样可以避免人为主观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点。
(2)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不同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该资产不是为直接销售而持有,而是用于产出农产品等,为销售其增值部分而长期持有,例如茶树、果树等。因此,其成本费用的计量也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有区别。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未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未成熟阶段,企业的主要活动包括造林、栽植、抚育等,与之相关的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在成熟阶段,生物资产的外在形态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对生物资产的日常管理,随之发生的费用应当费用化。这就如同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之前所发生的支出需要资本化,待其竣工后,与之相关的支出就费用化。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会计处理: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在未成熟阶段时所发生支出,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待该生物资产到达成熟阶段时,将该科目转入“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若在到达成熟阶段前生物资产已经发生减值,还需要同时结转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3)自行营造的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是公共物品,如薪炭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该生物资产的生产经营也属于公益事业,但是不能将全部的公益性林木资产全部由政府统一管理,因为政府统一管理缺乏效率。因此,政府可以给各个企业安排任务,各自负责自己所管理的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对于各企业所发生的经济损失,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给予必要补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管理效率。较之消耗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多了政府对企业的补偿,在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转变成消耗性生物资产。
会计处理:由于企业种植公益性生物资产是国家政策的需要,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所发生的与其相关的费用不需区分资本化与费用化,全部计入成本。待公益性生物资产郁闭后,企业基本上不需要再为其投入人力和物力,应将政府补贴的余额转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中。
3.天然起源林木类生物资产
对于天然起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它的成本比较特殊,需要按照名义金额进行计量,即按1元人民币确定,而且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资产确属企业所有时才能确认。例如国家通过行政划拨的方式,将天然起源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所有权划拨给企业,企业应按照1元将其确认为政府补贴,并且计入当期损益。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天然起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靠的是自然界的力量生长的,但是当国家将其划拨给企业以后,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后期的管理,例如派人看管、防病虫害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支出的,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而且,天然起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并不是完全不同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前者是可以转化成后者的,那时企业就会低估企业的资产,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决策。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其他方法对其进行计量,如重置成本法或公允价值减去预计处置将会发生的费用后的金额。这种做法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天然起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价值。
会计处理:在天然起源林木类生物资产取得时,区分该资产所属的不同类型,将该资产的价值分别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或“公益性生物资产”成本,同时在当期损益中予以反映。
(三)后续计量
资产的后续计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对初始计量的调整,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等。林木类生物资产也一样需要后续计量,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
1.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
由于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较长,后续的投入可能大于初始投资,因此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当期损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林业企业来说,它们的主要资产是林木类生物资产,后续的投入到底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会对林木类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和企业当期利润造成重大影响。生物资产在郁闭后或者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对于补植的林木类生物资产,我国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如果因为间伐(分次砍伐)、择伐(森林主伐方式之一,在预定的森林择伐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或者其他情况而进行采伐,应当和重新自行营造一样,将后续发生的所有支出予以资本化。
会计处理:林木类生物资产在郁闭之前,企业应将其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该资产的成本;在郁闭之后,由于生物资产的外形基本上不再发生变化,应将所发生的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管理费用”下增设二级科目。
2.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与固定资产一样,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也要在其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对林业企业来说,应当按照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企业还应该根据生物资产的特点来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与固定资产类似,有平均年限法、产量法和工作量法等。每期期末,企业应当对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净残值率与折旧方法重新进行预测,如果与原先估计有所差别,应当认定为会计估计的变更,需要在以后年度对其进行调整。
会计处理:每期期末,企业应对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并将其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对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由于它不用于企业的生产,而是待成熟后直接用于销售,相当于企业的存货,因此不需要计提折旧。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与消耗性林木生物资产类似,也不需要计提折旧。
3.林木类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林木类生物资产一般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减值,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较长,属于在经济学里所说的长期,其价格从长期来看趋于平稳;其次,林木类生物资产属于农产品的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价格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因此不会发生较大波动;最后,林木类生物资产由于生命周期较长,不会像企业的其他存货一样因为长时间的存放而发霉变质等,因此企业在价格较低时可不进行销售,待价格恢复后再出售。综上所述可知,如果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减值,肯定不是价格变动造成的。一般来说,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减值是由于自然灾害破坏,如冰雹、洪水、暴雪、沙尘暴、干旱等,还有可能是病虫灾害,如鼠害等。为了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需要在其财务报告中反映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减值情况。
会计处理:企业应该对林木类生物资产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出现可能导致其发生减值的情况,就应当对其计提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对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如果未来导致其发生减值的情况消失,应当转回其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由于其发生类似于固定资产,即使未来导致发生减值的情况消失,也不能将其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对于公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因为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不计提减值准备。但由于自然灾害会影响公益性林木生物资产维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故而虽不进入报表,仍有必要作表外披露。
4.林木类生物资产收获与处置的会计处理
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收获,可分为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收获和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收获。对于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其收获就是处置附在生物资产上的一部分附属品。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附属品的成本包含在生物资产里,因此在生物资产与附属品分离时,应当按照特定的方法将其分摊,将属于附属品部分的价值转入成本。同时,附属品的成本还应该包括收获时所发生的费用,如人工费和材料费等。对于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由于其整体直接用于出售,所以其账面价值应当全部结转至成本,同时应将收获时所发生的人工费计入该成本。
会计处理:在收获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时,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企业存货,同时将其他应归集为成本的人工费支出计入存货成本。如果该生物资产在收获前已发生减值,在收获时应将已计提的减值转回。在收获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时,应将属于附属品部分的账面价值和收获时发生的人工费计入存货成本,同时,对于收获前发生折旧和减值的生物资产,应当予以转回。
若林木类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在收获时,其会计处理可参照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
三、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披露
(一)林业企业财务报告前重要事项内容
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是以财务报表为主,报表附注和文字说明为辅。鉴于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特殊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披露内容有别于一般资产以及其他生物资产。除了采用传统的披露形式外,还可以补充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在相应文字部分增加图片信息或视频信息,以完整、真实、生动地反映林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披露不仅需要准确、真实、及时和有效,而且还需要便于理解;不仅需要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需要具备预测性;不仅需要有财务信息,也需要有非财务信息。
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本会计年度该公司的重大事件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前的重要事项中,例如报告期内有无仲裁事项或者重大诉讼,有无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事项以及破产重整事项等。
对于林业企业来说,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重要事项部分还应当增加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有关情况:
一是林业企业中各种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分别从属于哪一类(例如用材林从属于消耗性林木类的生物资产);还有各类林木类生物资产(既包括未成熟的,也包括成熟的生产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与价值量。
二是报告期内的自然条件,例如自然灾害(比如洪灾、旱灾以及雹灾等)、病虫害(比如锈病、松木线虫以及蝗灾)等具体情况。
三是林木类生物资产出现大规模更新的情况,特别是生物技术的改良使得生物资产大幅度变化的情况。
四是天然生长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类别(生产性天然林、消耗性天然林或是公益性天然林)、获得方式以及实物数量。
(二)林业企业会计报表的建议内容与格式
林业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于林木类生物资产,应当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同时在附注中披露其当时的公允价值情况。将林木类生物资产及收益情况纳入财务报表的具体办法是在表中增加适当的项目,对与林木类生物资产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
1.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中,林业企业均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与生产性生物资产予以单独列示,并在存货的二级科目下增加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这种做法并没有使得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体现出来。对于林业企业来说,林木类生物资产是最重要的生物资产,但并不能排除其他生物资产的存在。所以,将所有的生物资产一起纳入生物资产科目下,有失合理性。具体可在资产负债表中适当增加科目,例如在“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下加设“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科目。
2.利润表
在利润表中,可以增设“生物资产收益”项目。此外,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政府若以财政补贴等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损失给予了相应的补偿,还可以在利润表中增加“林木类生物资产政府补助”,包括“公益性补助”、“生产性补助”等项目。
3.现金流量表
在现金流量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项目以反映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例如增设公益性生物资产中政府对企业生态补偿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或者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下增设“销售林木类生物资产所收到的现金”等。
(三)林业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
林业企业对于林木类生物资产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信息披露,应当从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特征出发,并且充分考虑其生态属性与经济属性,将货币量与实物量相结合,更为直观地为信息使用者披露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1.林木类生物资产明细表
在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长过程中,其价值会随着其生长不断发生变化,其增值部分的变动额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可以单独编报附表,增加相关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明细表,更加直观地反映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和价值变动情况(见表4)。
通过表4可得知各类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由于林木类生物资产所具有的特殊性,如生物转化性、生长周期长与自然增值性等,仅仅对其初始成本进行计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够体现出该资产自然增值部分的价值,反而会造成林木类生物资产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符,产生差异性。所以,单独编制林木类生物资产明细表,会使得该资产自然增值部分的价值更加清晰明了,将更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林木类生物资产基本情况
为了让投资者更加直接和便捷地了解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数据(如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类别、种植年限与实物的数量、郁闭度以及政府补助等),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便于社会经济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笔者建议林业企业可以编制林木类生物资产基本情况表(如表5)。
3.自然增值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自然增值是林木类生物资产所具有的特征,然而,我国林木类企业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其进行计量,从而导致其不能及时将自然增值部分按市场价值确认为收入。因此,考虑到林木类生物资产的这种特殊性,我们应当将其自然增值部分按市场价值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如表6)。由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林木类生物资产在自然增值方面的信息对其至关重要,因此对该信息披露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资产信息的有用性。
4.风险管理
由于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所具有的特征,使得林木业成为一种风险比较高的产业,因此,加强其风险信息的披露变得尤为重要。我国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对林木类生物资产应当披露的信息提出要求,包括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方式,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它的规定还是比较简单,并不具体,应当继续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其进行完善。建议披露的内容包括:
(1)企业由于购买和自产林木类生物资产所应当承担的义务,这些义务可以用货币数量来计量。这是考虑到林木类生物资产所特有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2)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性质和频率,以及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收入与费用等项目。这些自然灾害包括病虫灾、旱灾、水灾等。
(3)与林业企业日常生产活动有关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战略。
5.其他
(1)假设有独立的外部资产评估师对企业的林木类生物资产进行评估,那么评估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会存在多大的差异?如果企业没有聘请外部资产评估师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应当对此进行披露。
(2)若企业不满足持续经营的假设,则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生产经营活动预计终止的时间,例如当地政府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征用企业林木类生物资产所占用的土地。
(3)企业林木类生物资产中各阶段的比例及结构,包括未成熟和成熟的。
(4)对企业林木类生物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进行披露,还需要披露该比重与以前年度相比变动的原因。
(5)林木类生物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情况的披露。
(6)企业若存在重大变更事项,也需要进行披露,例如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估计的变更及会计主体的变更等。
【参考文献】
[1] 张心灵,王平心.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4(10):33-37.
[2] 石道金,邱保印.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52-56.
[3] 刘卫华.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之对策[D].西南大学,2011.
[4] 李璐.浅议我国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J].会计之友,2012(4):23-24.
[5] 崔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75-79.
[6] 涂小丽.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浅析[J].财会通讯,2011(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