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公共危机的管理主体分析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体公民利益的维护者,理应承担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应具备两方面的责任。第一,政府对于危机的预测能力。第二,政府对于危机的反应能力。
非政府组织作为区别于政府和私营企业的第三部门,是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非营利性组织。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目前也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期。在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得当的一些方面,非政府组织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首先,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多是由基层群众所组成的草根组织,由群众组成,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因此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非政府组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广大民众的直接距离会更小,更能体察到民众的声音,能够及时获得民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同时,非政府组织多代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能够在公共危机的处理中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非典”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表明,只有平等尊重民众的权力,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若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话,强势群体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威胁。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在促进危机事件得以公平公正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非政府组织工作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的另一个优势特征就是其组织成员多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能够在特定的公共危机处理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做出更快更好的反应。我们从近几年的众多实例中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的专业性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成都的爱白中心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所组成的爱心机构,在汶川大地震中,该中心的心理治疗师们负责整合及培训灾后辅导人员,再由他们到前线进行救助。
第三,非政府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政府部门由于其特有的科层组织结构,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导致其势必会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非政府组织正好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公共危机事件多是非常规下的突发性事件,危机发生时,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民众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能够第一时间帮助灾民,维护秩序,提供最直接帮助的组织,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其组织结构的灵活松散,其决策系统的分散独立,可以对危机事件做出即时反应。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首先,法制的不健全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设置了门槛。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实施双重管理原则。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成立,不仅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批准,还要找到一个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部门,这样的管理办法固然加强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制并对各类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但同时也提高了组建非政府组织的门槛,限制了其发展,使得大批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政府部门的认可,也就不能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现如今,一些非政府组织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主管部门,转而以企业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或是干脆不进行注册登记,这样的不具有合法地位的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二,经费的不足和人才的缺失使非政府组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多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但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又导致了这种剥离不彻底,非政府组织仍然可以说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大财政来源,近几年来,政府部门一方面减少了对非政府组织的拨款,一方面鼓励非政府组织自行筹措运作经费,但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私营企业一样在买卖市场中获得收入。资金的不足使非政府组织无法在灾难救助中全面展开工作,无力迅速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危机的管理中。
第三,传统文化的缺陷导致非政府组织公信力不足。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面临着文化方面的挑战。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外来语,西方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着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其生长的土壤,这包括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遍的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公益精神等,而我国长期以来受依附性民臣文化的影响深远,缺乏这方面的文化背景。
四、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关系
公共危机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事件覆盖面极广,一旦发生,危害极大,而且许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公共危机的预防和管理是对公共部门的巨大挑战。政府固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主体,承担着最重大的责任,政府如果想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认清自身的缺陷,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扶持以使其能有效发挥特有的优势,挖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潜力,从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建立一种多主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工单管理;设备运维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我公司制造执行系统(MES)现有的设备管理子系统,是依据设备管理规程设计,其功能包括设备基础信息、设备规程、轮保管理、点检管理、管理、隐患管理、维修经验库等模块,涵盖了设备运维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系统经过几年的应用,将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设备精细化管理要求。系统显出的问题越来越与现代设备管理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设备运维过程记录数据录入量大,运维过程操作流程复杂。
(2)设备运维过程信息分模块展示,没有将整个设备运维活动流程信息串联起来,不利于设备管理人员的查询。
(3)设备运维情况信息分散,数据较离散,对单台设备进行数据查询比较繁锁,由于当前状态信息不明,设备管理员缺少足够的信息来实现对单台设备的维护进行精细化管理。
设备运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与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提高设备管理各岗位人员完整、高效的记录各项运维活动的过程信息,强化设备运维精细化管理,在MES系统设备管理中引入工单管理模式,以简化系统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录入效率,加强系统灵活性与适用性,规范设备管理行为,为设备运维过程的跟踪、分析、绩效评价提供完整的运维过程数据,实现设备运维活动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二、工单管理及应用流程
(一)工单管理
工单管理:是对设备运维活动工单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工单创建、工单检查、工单评价、工单结束的全过程。
工单管理模式:是基于管理流程,以任务管理为核心,重点强调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工单分类:分为计划性工单与日常性工单两类。
1.计划性:轮保工单、工单、点检工单。
2.日常性:故障处理工单、维修工单。
(二)工单管理流程
工单管理流程包括工单创建、工单执行、工单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的数据记录与管理。
各类工单创建完成后,通过系统工单管理页面,提醒各级用户有新的工单发出,责任人查看后进行相应的点检、、保养、轮保或检查维修,并在工单中输入相应的维护或检查维修工作结果。工作结果输入完成后,系统通过工单管理页面,提醒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工单检查与评价。工单经管理人员的确认与评价后,对于检查发现并记录的未解决的问题,系统自动将问题转换成设备隐患,为设备隐患管理提供详细的信息来源。(如图所示)
三、系统设计
(一)业务分析及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工单管理模式,以工单驱动设备运维各项工作。设备管理人员根据工单类型设置工单内容、设定流程、指派维修人员。设备维修人员接收到工单后,确认工单内容,进行必要的工作准备后,严格按工单内容执行。工单任务执行完成后,按填写工作完成情况及遗留问题。设备管理人员查阅各工单,并对工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从管理上监督各岗位维修人员按工单任务的执行,确保各项设备运维工作得到落实。工单的执行情况,以及评价信息(包括绩效得分)为后期的设备运维过程跟踪查询、统计、分析等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基础。(如图所示)
在各类工单记录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维护、隐患、换件等工单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实现设备运维过程的有效跟踪、统计和设备状态分析,从而提高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图所示)。
(二)系统功能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设备运维过程跟踪
设备运维过程跟踪主要是将各类工单的执行结果进行汇总,直观展示各项运维活动的执行情况,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快速进行故障定位,为管理人员发现并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依据。
设备运维过程跟踪主要包括设备运维记录跟踪、设备隐患跟踪、设备故障跟踪、设备换件跟踪、设备运维简报、设备交接班本记录。
2.设备运维统计
设备运维统计主要是以工单信息为基础,依据部门的管理要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并形成各类设备运维统计报表,为管理层提供多样化的数据信息,并为各项设备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设备运维统计主要包括备件耗用统计、工单完成情况统计、设备隐患统计、设备故障统计、设备关键性指标统计。
3.设备状态分析
在设备运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实际管理要求,有针对性的将系统中的故障维修信息、设备隐患信息、备件成本耗用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与统计分析,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展现,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设备健康状态信息,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增强设备故障分析解决能力,促进设备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
设备状态分析主要包括设备维修分析、设备隐患分析、备件成本耗用分析、关键测量设备报警与分析。
四、系统应用
(一)应用实效
工单管理模式实施应用后,设备管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岗位分析 绩效管理 员工认知
所谓的岗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员工的定位采取的依据如产出价值、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劳动条件以及环境优劣。绩效指的是成绩与效果,它是员工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个人品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等。绩效管理是对员工工作行为与工作成果进行的评价,由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辅导以及绩效反馈四个方面[1]造成的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岗位所对应的技术要求、任职资格以及责任大小是不相同的。岗位分析是对现代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公司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员工实际绩效测评是员工对企业贡献的体现,进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员工可以根据岗位责任大小以及劳动价值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
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企业员工绩效指标来自上级单位从上到下的战略目标分解,它主要是围绕刚性指标进行衡量。例如对一线的生产人员,主要集中于考核他们的个体履职能力,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重视客观结果,选贤任能;弱点是忽略了对员工主观能动性的考察,淡化了职工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降低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而对部门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注重于“德、能、勤、绩”,这里侧重于主观意识,不利于员工短板的改进,也对员工的绩效提升方向提出了限制。
2、全员的绩效意识不足
在对企业绩效的认识上,企业全体职工很难达到正确与一致的认识。难免会发生一些偏差,例如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调整薪酬来分配方案,[2]把员工的不良情绪或者是低效率工作简单地归因于工资出现问题,工时不满等等,因此把握了旧方向而忽视了重点。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所以重点是抓考核,最终忽视了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等环节。更有甚者,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个人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认为自己部门只是小工作,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心考核结果,这种错误的想法造成了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的压力不大,绩效管理很难形成一股力量,与最初绩效管理的理念有相背离之嫌。
3、对考核结果的运用问题
一般地说,各个企业普遍存在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过于狭小,他们只应用在奖金分配层面。但是绩效奖金间的差额很小,不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这样易于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动力不强。在管理学习中,人性本“恶”,人们好吃懒做,推一推动一动,一有空闲就会休息,他们去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生计。虽然在管理学家泰勒的眼中,需要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才有效,但是现在是和谐社会,更多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多方面需求,企业组织的奋斗目标是学习型组织。因此,考核结果的应用结果狭窄也带了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交流反馈机制不够发达,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交流,是双向的平台。交流沟通是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沟通不仅能畅通管理,而且能够把员工的信息与公司的最新状况汇报给领导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争取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减少损失,促进领导者与下属的情谊。绩效管理主要是全员的参与,允许员工发出来自心底的心声。现代的企业管理更多需要聆听员工的真实想法。交流需要一个平台,也就是说员工发表意见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那么类似于工会、申述机制等就应当有所配备。再者,绩效管理中的绩效目的需要循序渐进地修改,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健全的公司管理制度中需要提供一个为员工辩护的机会,员工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出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又是哪里,等等。
二、对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要加强考核管理,就需要建设好考核体系。不同岗位之间的划分是否合理是对岗位分析的内容之一,需要有一个体系对工作职责、岗位间的工作联系,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岗位的考核。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岗位状况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各部门以及专业机构的职责,明确其业务范围,结合各部门的职责与岗位设置制订一定的工作标准,以达到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等结果。
在进行规章制度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工作积分制或者目标任务制的方法,以考核部门为主体,分别考核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比如对管理部门注重的是岗位常规工作与部门间的横向关联指标,对其突出工作质量考核;[3]而对业务部门呢,则是以员工的完成工作情况为主,简言之以岗位工作任务作为导向,重视的是其工作成果的考核和工作饱满度。
2、增强员工的绩效管理意识
要纠正偏差,消除隐患,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进行加强。加强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教导和培训。第一,以形成一种正面、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以绩效为导向,让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改正员工对绩效考核的错误认识,对考核的内涵进行重新的解释,强调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考核的方式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应当实事求是地让员工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长短处以及企业能力;其次,应当利用中层干部会议以及专题培训的形式对绩效管理的内容进行充实。绩效管理需要上下一条心达到理想的目标,只有个人与各部门的充分交流和沟通才能组成一个良性循环。其实会议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需要加大对各层面人员的绩效考核培训,让员工掌握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他们也重视绩效计划、绩效管理等环节,学会纠正绩效管理活动偏差,从而真正地发挥绩效管理作用。
3、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在绩效管理活动中,考核方法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简单的物质财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与物质相对应的简单的经济手段也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了。不能将考核结果进行效用最大化。只有把绩效结果和员工的调薪、奖惩、晋升以及培训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使所有员工重视绩效考核,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完成工作。在某些时候,精神层面的激励才能的正能量是无语比拟的,对员工影响很大。
4、增加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
员工的内心怨恨得到释放和解决才能进行更好的工作,因此给员工提供一些平台是为了进行更好的绩效管理。例如建立专门的申述部门,一旦员工对公司的绩效管理产生不满,员工可以得到暂时的庇护,他们能有效地反映出对岗位或者是对薪酬管理的不满的原因,进而进行完善的管理。同时申述部门的程序要规范且简单,使人一目了然,即使是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基层工作人员也能方便的通过这条途径行使自己的权利。申述部门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工作,为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可以对员工的身份进行保密,以减低职工的畏惧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岗位分析基础上的绩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进步和效率、效益。但是我们应当认知到当前的员工绩效管理仍然存在问题。时代正在不断的前进,公司企业的部分规章制度应当按照社会和新型职工团体的要求作出适当的改进与提高。为了保障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笔者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绩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火彬.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三大问题[J].中国港口,2011(05):82.
[关键词] 应急物流 危机管理 政府职能
2003年肆虐神州的非典疫情、2008年年初令人揪心的南方暴雪,进一步凸显了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而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就是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子系统,以克服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公共危机。
一、应急物流概述
物流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一开始使用的英语词汇是“Physical Distribution”,后演变为“Logistics”。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则是:“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故物流首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综合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具体过程;同时物流也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而所谓的应急物流,它是2003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以后出现的新概念。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较为国内学术界所认同的观点是“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种物流,除了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下特征:
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而引起的物流活动,故具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尽管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亦日趋精确,但区域性的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不绝于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威胁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譬如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洪灾、2003年非典疫情、今年年初的南方暴雪,都给我们带来惨痛的经历,老百姓的生命和生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们对灾难引起的后果程度、物品需求的数量等等都无法准确预测,故由此引起的应急物流也必然带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2.临时性与紧迫性。应急物流活动是由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引起的,因此不具有长期性和常规性,特别是应急物流机构往往都是根据需要临时建立的,各种应急物流设置也都是临时调配的,因此具有临时性。但应急物流的活动却具有紧迫性,之所以是应急物流,就在于其“急和快”。应急物资多具有抢险抗灾、挽救生命之用,往往事关全局,故应急物流的速度决定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故应急物流活动具有紧迫性。
3.弱经济性与公益性。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第一位的选择,而常规物流中的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不再作为物流活动考虑的中心目标,因此应急物流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在应急物流中,更多的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在公共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一个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应急物流的保障系统包括基础设施保障和法律制度保障,前者譬如各种通讯网络、交通网络、物资储备、信息沟通等等硬件设置必须齐备、可用;后者则要求在灾难发生时,政府在动员相关人员和社会资源时,能够在法律上有法可依,在协调上畅通无阻,在预案上有所准备。譬如在法律保障方面,我国虽然亦有《抗洪法》等,但显然无法涵盖所有的公共危机,应当制定一部类似于《公共危机管理法》或《国家紧急状态法》的法律,以规范应对公共危机时政府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所谓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应对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中,为做好救援物资的筹措、运输、调度、配送等工作而建立的一个特殊的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设立和有效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公共权力部分,必须有政府来领导和实施。本着减少结构层次,明确部门职责的原则,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又当由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或物流企业。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本部除中心领导机构外,应包括四个专业子系统,即信息、财人、物资与调控子系统,分别负责相应事务。
3.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事实上是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故对于一个应急物流指挥系统来说,信息的有效获得和传递具有核心的意义。信息网络中心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中心领导机构、各子系统,以及相关的政府各部门譬如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以及各加盟物流中心或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数据的不断更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还应是政府向公众信息的平台和公众向政府反馈信息的渠道。
4.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应急物流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应急物流配送系统能否及时、准确地将相应物资输送到目的地,故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在整个应急物流系统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考虑:一是要有效整个社会资源,以市场化的手段与国内网络覆盖面广、硬软件设施齐备、行业信誉度高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以取得他们的帮助和体谅;二是要大胆尝试“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模式,对军地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三、政府与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实施
应急物流作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的一种特种物流活动,本身具有弱经济性和公益性的特征,这必然要求政府在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要发挥政府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应当由政府来组建和实施,我们可以考虑在政府体系中国家公共危机控制指挥系统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各种公共危机的应急物流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其根据政府程序和物流流程,依靠相关政策法规,协调政府各个部门,调配工作人员和应急物资,完成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
2.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各类突发性灾难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特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其造成的巨大损失正在日益加重,政府主观部门要加大对气象、地震、天文、物理、数学、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研究部门的投入。另外一些公共危机如公共卫生危机和各种人为灾害则可以通过加强预防和管理来消除潜在威胁,达到降低危机发生机率,甚至避免危机发生的目的。
3.政府部门要主持制定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应急物流预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应急物流预案是现实中应急物流组织和运作的基本依据,故预案准备得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的实施效果。预案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系统各类子系统的组建和调试、相关人员的培训、应急物流物资的储备、应急物流设施的准备,以及应急场景的假定、应急措施的制订等内容。尤其要加强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使应急物流人员能够应对危机,明确职责,同时,应急物流演练对预案进行查漏补缺,不断丰富和完善应急物流预案的内容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应急物流系统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一环,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也要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以成功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危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朱意秋.物流管理学:元活动及其集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6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保养。
一、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提高,管理生产机械是当前企业从事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施工中,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也严重的制约着企业工程的效益。所以,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保养维护好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生产进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正常施工。
一个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是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不过,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导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所以,必然会出现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同时,设备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2.进行盲目导购,舍不得智力投资。
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设备管理部门,但由于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有些企业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但是对于管理人才培训的智力投资方面,却吝啬的舍不得花钱。正是因为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管理跟不上,也是很难提高效益,实施设备管理的需要。
3.设备维修“滞后”, 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由于大部分企业还不能有效地实行保养措施,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往往是出现了问题再维修。企业管理对于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也不能够早期发觉、预防、修理,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影响及浪费。并且,有个别维修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随意地报废,更有严重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导致工程收益大大降低,最后也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4.机械维护方法不重视
大量的机械,在工程工作中,经过长期工作运转,已经磨损。但是,企业有时不能发现问题之所在,不了解设备的生命周期。导致利益的损失。其实,设备的使用、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且是设备真正发挥和体现其使用价值的保障阶段。
二、工程机械管理的提高方法及其维护
目前,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经营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降低设备管理成本。只有搞好了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所以,科学地进行维护和保养,以降低机械零部件的磨损速度,预防故障的发生,从而充分发挥机械效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才是保证企业进步的重要原因。
1. 完善工程机械管理中的制度及机构。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另外,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实行 “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生产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人员,以免影响对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 提高工程机械管理人员的知识及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使用机械设备。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提高工程机械人员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要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工程人员了解到,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以此也能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3.实施机械设备保护措施
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首先,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让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养工作的好坏。如果,不能预防设备会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保养,粗野的使用、愚昧的管理,这必然与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是背道而驰的。然后,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才会下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促进企业利益。
4.工程机械各个方面的保护措施
首先,在使用方面,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当然,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的进行生产。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其次,在保养方面,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是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对于工程机械,保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对于机械零部件的磨损情况,除了要采用优良的材料、先进的制造工艺、合理的机械结构外,在使用过程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最后是维修方面,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但是,面对即将到来不确定的小故障,我们不应该应付了事。因为,经验表明,严重机械故障往往是由一些较小的故障引发的,造成的后果,往往很严重。因此,在维修方面,要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三、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工程人员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加强设备管理,对科学合理使用、及时到位的保养、适时准确的维修,就能有效的降低故障发生,保持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发挥设备的最高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允明.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上业出版社,2005。
[2]《机械设备管理大全》,刘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从理论上来讲,化工机械设备是指对所有应用于化学工业生产的设备及仪器的总称。它所涉及的工况领域比较宽泛,能量形式多且工作性质灵活。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设备的管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诊断、设备的检修管理、配件备品管理等,其中设备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为了延长设备寿命,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商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支持。管理和保养对化工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养能够降低设备磨损,减少修理占用的时间,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这两种运行状态在设备管理方面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由设备设计阶段开始,历经规划、成形、投产、维修与养护、升级、撤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设备在投产、运行、收益等环节有关资金运行过程的管理,通常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综合了技术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决策模式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决策模式按照维修参照对象的类型分为三类:
2.1 以设备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
原化工部设计的有关化工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检修周期以及验收标准等制度章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提供了保障。它的缺点是过于固守规章制度而不考虑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致使维修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或是维修过剩反而破坏了设备运行的状态。
2.2 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
该决策模式是一种在充分把握设备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设备故障出现的周期,针对故障类型及其发生的部位在合适的时机开展维修工作。其特点是根据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效能来确定维修方案,但是该方式需要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资金、人力消耗巨大,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2.3 以设备状况和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
该模式融合了前两种决策模式的优点,摒弃不足的组合模式。
3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主要缺陷分析
3.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油是决定系统稳定运行、关系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效果的关键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所投入的资金与最终收益都与油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油能够有效减少机械设备摩擦、延长设备服务年限,进而确保化工产品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3.1.1 油管理制度不到位。这种现象存在于一些小型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重视维修,而对油管理岗位的设立不重视,甚至不予设置,当然也不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3.1.2 设备在设计环节对油的忽略。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油的选择上,过分依赖历史数据,而未客观考虑所选的油是否与机械设备的使用条件相匹配,因而所选的油可能不完全符合设备的适用条件,反而会破坏设备正常的运行状态。
3.1.3 用机械油替代油。这主要是由于使用进口的油成本高,投入会比较大,而我们国产的油品种又比较少。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会用比较廉价的机械油取代油应用到设备上。
3.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及时排除故障点,将设备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是设备维修的关键所在。
3.2.1 仪表控制故障屡有发生。首先是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如零点不稳定,测量误差大,有时也不显示;其次是温度变送器的输入与输出信号显示不正常,有时存在误差。
3.2.2 机械密封泄漏缺陷。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相互接触的紧密程度关系到机械的密封效果。通常情况下,端面膜主要包括液相、气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态。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发生相变时,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出限定值,进而破坏密封黏合效果,这与端面膜的形态没有太大的联系。
4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化工机械设备故障分析,基于管理权责和维修决策模式,检修人员应该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态,依照技术规范对机具设备进行调试,重点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4.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4.1.1 选用合适的油。油的选择应该遵循高性能和多级化的原则,例如在油中添加适量的硫或者氯试剂,用以提高效果。又例如使用多级油,在启动系统初期,多级油可以降低关联设备的磨损程度,保证在高温、低温两种极端运行状态下粘合效果依然能满足设计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使用机械油时不宜频繁换油。
4.1.2 油的日常管理规范
①编制基础管理资料。技术资料应以卡片或账目的形式详尽记录油的油箱储油量、使用周期、消耗量、油品替代等内容。
②定时定期观测状态。定期观测化工机械设备的状态,如发现元件磨损等隐患应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做好检测记录。
③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各生产班组必须按规定的交接班流程做好交底工作。在交底记录中详细说明设备状态,以便日后查阅。如果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管理者可调出交接班记录落实相关责任。
4.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鉴于上述化工机械在设备检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维修人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着力改进设备检修效果:
4.2.1 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①检查显
示器接口是否松脱,及时固紧松动的接口,按指定位置安装转换器。②排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③检查内部保险管和变压器,确保其稳定运行。
4.2.2 温度变送器的故障处理方法:①检查电源能够
正常供电,同时确保设备仪表线路接触良好。②根据现场温度传感器一内部变送器一PLC模块的处理方式,检查各类元件能否正常工作。
4.2.3 机械密封泄漏故障的处理方法:①结合设备的
工作情况设计密封机械,选择耐磨且服务年限长的材料。②切忌过于重视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的一致性,由于其外端跟内端接触物质不同,所以其外端性能只需符合设计要求即可。③严格遵守机械密封零部件管理制度,对机具零部件实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化工机械设备 管理与维修 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是化工企业生产设备和机械设备的统称,承担着化工企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在化工机械设备中,会有受到化学原料的影响,使得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转化效率不够理想,严重时还会导致化学原料泄漏的威胁。通过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促使化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可以得到保障,实现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的主要内容
1.1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化工设备的运行管理和使用管理。针对化工设备的运行管理,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化工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油选择和管理,使得化工设备的可以始终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使用管理,主要是在化工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使得操作人员可以严格的按照操作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减少失误操作的情况发生,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并严格的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提高设备的防腐能力,促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得到提升,规避安全隐患。
1.2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的主要内容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是针对出现故障或是损坏的化工机械设备,对其故障或是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可以采用零件更换、修理、清洗等措施,使得设备的故障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得到提升。并强化化工机械设备的维护水平,使得机械设备的故障几率得到控制,规避安全隐患。
2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化工企业是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严格的对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提高管理和维修质量提供参考。
2.1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不够完善
管理是影响化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良好的制度约束,使得化工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防腐管理不够理想,不能有效的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此外,机械设备油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其他机械油代替油的现象,缩短了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2.2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不够彻底
维修保养的是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维修保养的规范程度不够,使得维修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使得密封泄漏。而且,安全附件的维修保养不够及时,影响运行人员的正常判断。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3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措施
3.1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首先,需要完善化工机械设备的制度,针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日常检验和使用制度,使得相关运行人员可以严格的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实施日、月、季度等检验周期,扩大日常管理的效果。并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设备管理的安全责任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有效的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其次,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的油和防腐材料的质量控制,降低材料质量不佳引起的质量问题。最后,科学的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系统进行使用,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并由数据分析部分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发出警告,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2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的改善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是促使化工企业可以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需要规范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流程和维修技术,避免维修过程中对化工机械设备的损坏,提高维修效率。另外,需要强化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检修队伍,定期的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测检验,转变原有的事后维修方式为预防的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的服务年限和服务水平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还需要严格的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附件进行管理,定期的进行校准,及时对不准确的进行更换,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
4 结语
化工机械设备是推动化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需要严格的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进行控制,并结合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强化措施,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维修流程,使得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得到全面的发挥,推动化工企业的生产水平提升,实现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莉莉,王乐平.探究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化工管理,2014,12:152.
[2]刘龙兴.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分析[J].科技资讯,2013,24:145.
【摘要】本文以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笔者的理解和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到管理精细化作出一番探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精细化;问题;措施
基层单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运行和管理工作都没有得到外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记录基层单位工作和发展的主要文献资料——基层单位档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如何才能够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管理、如何才能够在减少人力、物力的方式上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建档、管理以及查阅等各项工作内容,如何才能够让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做好各项工作,管理精细化或许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单位、企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以及软硬件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基层单位来说,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名存实亡。就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社会、单位到员工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够,投入也不够;在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基本属于“冷门”,都不是大家愿意接手进行管理的工作;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每一个单位的职工都需要对自身的这种错误认识以及信息的传递负责。第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意识不够强;大家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不到使用的时候基本不会接触到,同时对档案管理的相关方法以及措施也很少有所涉及,这些问题间接地反映出基层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也没有日常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内容知识的培训机会也是少之甚少。第三,档案管理的软、硬实力都不够,在信息更新上严重滞后,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具体的工作管理,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设备更是遥不可及,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标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而企业档案工作管理认识不足的同时也导致企业中每个职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一知半解;而没有统一的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机制则使得管理方式落后,年限久一点的档案资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发生丢失,给相关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问题严重,发展以及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精细化管理措施
要想解决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做出相应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言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才能够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做好。首先,无论是基层社会、单位还是单位的职工都需要从思想上以及实际行动上对单位档案的管理工作提高重视以及关注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和管理,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日常的主要检查内容,而这项深入改革的措施则需要落到实处,如何才能做到让全体员工和整个社会都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能够有一个更高的关注度呢。第一,我们需要改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旧思想、过去式的认识,从社会认可度、岗位职称、工作内容重视度等方面给档案管理工作一个更为轻松的环境;在保证外部环境相对宽松的同时,我们需要从内在因素着手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展开改革,在统一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中有着强力的表现,这需要我们的单位领导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自己带头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自己带头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负责,甚至在人数不多的单位中,可以采取轮班的方式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其次,引入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定期对单位的员工开设相关的讲座以及学习的机会,让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档案的认识有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提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传递下去。档案管理工作看似十分的简单,甚至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可有可无、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深入到具体的工作中会发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包含了许多工作内容,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系统才能够将档案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地一直延续下去。因此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让每一个职工了解和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质和内容则可以使得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更为高效。同时,完善档案管理的体系,结合互联网、计算机平台等先进的技术,让档案管理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发展展望
基层单位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档案工作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也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能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那么,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管理做得更精细化、标准化乃至系统化并非痴人说梦。但是,这也需要我们把握好方向和原则,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痛下决心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将各项改革措施和手段执行下去,推行开来。当改革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后,需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措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但工作不能够半途而废,而应推行到底。只有这样,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长久;同时,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在全国的基层单位建立一个适用性较为广泛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推行一些管理效率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措施,让各个基层单位在档案工作管理中学习和参考,根据自身单位的自身具体情况,发展出符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档案工作管理方式,形成档案工作管理“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更全、更新、更好。
四、结语
通过上文,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精细化管理措施以及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许多的问题,深化改革难度较大,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基于基层单位档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改革的形势更是刻不容缓,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普及社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重新建立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和机制,让其成为基层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大家的共识,共同将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齐建华. 浅谈新时期档案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J]; 湖北档案,2008 年Z1 期.
[2] 林红棉. 我国机关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2011 年.
【关键词】薪酬契约 债务契约 盈余管理 相关性
一、文献回顾
国外很早就研究契约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86)指出只要存在契约和监督成本,管理人员对会计程序的操纵就存在。Sweeney(1994)认为以违背借款合同的企业为样本与控制样本比,其更多地利用了能调增盈利的会计政策。国内对于契约动机的相关研究如下:黄文伴、李延喜(2011)指出高管年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薄澜,冯阳(2014)发现,债务契约会促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1)报酬契约动机。管理报酬契约制定和执行的依据是会计盈余。管理人员预测企业的盈余达不到报酬契约所规定的约束条件时就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基于此提出假设H1:管理层的薪酬考核标准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H2:管理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非线性相关。
(2)债务契约动机。债权人与债务人在签订债务契约时,会规定运用会计数据的约束条款防范经理人员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投资与融资决策。当约束条款不能满足时,经理人员将用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违约行为。因此提出债务契约假设H3:债务融资比率越大,盈余管理幅度越大。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9年之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避免非契约动机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影响需满足以下条件:以民营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剔除两职合一的公司;剔除ST,*ST企业;剔除当年增股及年报中披露下年度预计增股的企业;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最终得到182个符合条件的年度民营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CSMAR和RESSET数据库,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EXCEL。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
本文选择截面修正Jonse模型作为计量盈余管理的工具。模型如下:(1)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α1,α2,α3
TDAit=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 Ai(t-1))+ε
TDAit为估计期总体应计利润=(第t年净利润-第t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第t-1年总资产
Ai(t-1)为t-1年总资产
ΔREVit为主营收入变动
ΔRECit为应收账款变动
PPEit为第t年固定资产总额
ε为方程的残差
i为第i家公司
(2)将系数带入NDAit=α1 (1/Ai(t-1))+α2 (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 Ai(t-1))+ε
NDAit为第i家公司事件期的非可控应计利润
经理人操纵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Cit= TDAit-NDAit
(三)模型的建立
检验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经验模型如:
|DAC|=α+β1RMO+β2RMO2+β3RMO3+β4CCD+β5DAO+β6SIZE+β7INO+β8FBM+ε
|DAC|:盈余管理的衡量变量可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RMO2: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
RMO3: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立方
CCD:管理层报酬
DAO:负债权益比
SIZE:公司规模
INO: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FBM:董事会开会次数
ε:残差
(四)实证检验
回归方程的检验:
(1)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在横截面数据的情况下,本文研究数据决定系数为0.724,修正决定系数为0.715可以接受本文所使用的回归模型。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本文建立的回归方程的F值为56.473,对应的Sig.值为0.00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 的假设条件下,方程的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用线性关系描述和反映解释变量和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由多重共线性检验可知,Pearson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354,不超过0.8,所以对于本文所选样本,各因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回归结果:以可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C|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所收集并筛选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回归结果看,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变量RMO,DAO通过了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变量CCD,FBM,RMO2通过了检验,说明这些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密切相关。而变量SIZE,INO,RMO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基于回归结果分析得出:管理层报酬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管理层报酬越高,管理层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较高报酬,与假设H1一致。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关系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区间,其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和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不同。负债权益比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研究假设 H3 相一致。负债权益比较高时,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会采取盈余管理措施进行规避风险。
五、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首先, 要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其次应以会计盈余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的基础上,再加上以公司有形资产价值与无形资产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作为管理报酬契约的执行依据设计激励契约。
(2)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强信息的流动,在企业中建立一种通过主管部门强制执行使得信息在企业各利益相关人之间流动的企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Watts, R. Zimmerman, J.L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First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