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交通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

第2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3-01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其知识体系的理解,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即使进行了设置,较大的随意性也成为了操作性差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结合我校及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的实践,探索适合本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

一、《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课程教材与专业方向的适配性。现阶段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用的《运输组织学》类教材大约有30多种,虽然基本上都能设置各类运输方式运输原理和运输组织方法的相关内容,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与匹配专业却不同,很多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选用教材时希望能够“高大全”,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贪多务得势必会造成知识面太过宽泛、深度不够,学生会感觉和实际脱轨,这种情况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因此,在选用课程教材时,应当针对专业大类与学生就业方向选用适用的教材。如汽车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道路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铁道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轨道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在具体选用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出版社的属性特点对于教材的影响,如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运输组织学教材势必会侧重铁道类交通运输问题。

2.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老师应当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与主导,因此其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其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并适用与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变成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课堂到课堂,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教师的“眼高手低”某种程度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偏弱,进而学生实践能力差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首先参与实践积累经验,之后进行传帮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并改善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对改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技能功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的激励与促进。《运输组织学》课程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因此,大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开始,学生都跃跃欲试,但不久热情逝去。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的组织、适当激励、教师指导方式欠妥等。

实践性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推进及配套政策激励。实践性教学应以制度的形式约束推进,并且需有适宜的资金支持。

二、《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使学生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是,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一般习题为广,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运算、绘图、编写说明书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但份量应适当控制,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可采取集中设计和通过课外习题分散进行两种方式。

1.总体设计。宁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属于道路交通大类,因此在设计本专业《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时,综合考虑专业方向特点、学生就业要求以及实践对象现状,选用教材并设计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本文中实践性教学的手段通过日常作业和课程设计来完成,核心围绕三个课程设计展开: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公交线网调查及线网特征分析、运输企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2.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运输组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交通运输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以及如何组织社会化的交通运输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表现力,适当已有设计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此外通过趣味提问的启发式教学,将实际现状及新思想、新发展向学生做全面介绍,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实践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创造条件。

3.实践性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人数原则应不多于6人。考核形式为提交的报告和图表,同时进行简单的答辩,包括自我陈述和教师、同学提问,可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和组别由教师掌握。成绩评定时首先统一给出基础分;之后按照小组内部分工再次进行评定给出个体分,两方面分数相加为该同学的最终成绩。在教学评价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一些方面的考虑。

(1)概念的准确性和要素的完备性;(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3)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可信性;(4)研究工作的原创性;(5)分工安排的合理性及贡献。

最后,应当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点评,点评从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践工作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方法是否得当;观过程是否正确;优化措施是否合理、可行进度安排是否得当;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各环节衔接情况是否良好;报告写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如何等。

实践性教学是系统工程,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运输组织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理解,并有效增进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配合的意识。

参考文献

第3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就目前来看,民航交通运输职业是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就目前国内的入学体制、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根本无法良好的选择和培养和时展需求适应的行业人才,因此我国的民航交通运输教育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在教育和职业需求不对口的状况,人才培养方向不统一,长期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倾向严重,文章主要围绕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改革展开,分析教育和职业需求对口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改革

1民航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改革举措

1.1完善入学体制

空管和运控专业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素质层面的要求很高,利用综合测试和高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选拔,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对飞行员的选拔形式进行模仿,针对空管和运控的人员实施严格的身体检查,根据民航标准要求执行检查。随后对人员实施职业倾向和专业能力测试,对空管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心理素质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测试。第二,针对于没有参加测试的学生,可以利用高考、研考等形式录取成交通运输行业的大专、本科或者硕士生,注重交通运输理论知识的学习。

1.2重构交通运输教育体系

交通运输的普通教育和空管管控职业教育是分开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中专属于职业教育的内容,其作用在于提升员工的心智,十分适合偏远的新建起来的机场和部分小航站的航务助理人员的组织和培训,十分出色的人员可以选成管制人员的后备军,因此需要有限度的对中专航务教育进行恢复。第二,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适应的地方在中小机场快速且低成本的对空管和运控人员进行培养;第三,就目前的空管教育结构来看,本科阶段的空管教育主要分成以下几部分,空中交通管理部分,运行控制的专业教育,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第四,需要争取正式的设立空管、运控工程硕士专业,还需将教育定位在民航高等职业研究生的教育领域,实施空中交通的管理和民航运行控制的工程硕士,和交通运输实施的分工培养的形式。第五,就博士层次来看,暂时还没有看出国家中纯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是否有研究的必要性。第六,专升本的自考好像是目前十分火热的空中交通管理文凭和就业资格的获取类型,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作用显著,但其会受到交通运输专业普通教育的局限。第七,需要加快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向来修订教材。

1.3空管随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空管/运控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将市场作为具体的引导,将职业的显示需求作为目标,将目标放在民航生产线上,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由此创立其创新型且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的学历教育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其可以利用高等教育的方向调整的机会来建立起空管随控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由此将产业和学生专业、未来就业等联系起来;第二,采取订单形式的培养方式,为很多用人单位提供实际的解决问题方式,同时还可以考虑对德国著名的二元制方案进行借鉴,在企业不同的基地中增添实际训练的过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即表现出一种“工学交替”的情况。分析订单式培养的形式,其主要涵盖的内容是学前订单和学中订单两种形式,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重新设置针对性的动态新课程。第三,对工程硕士企业导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第四,空管和运控都是将基础的飞行当做是基础内容,过去缺少了必要的培训,对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事业发展的阻碍很大。自从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之后,需要将飞行训练纳入到空管随控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课程当中,作为必修课的重要部分,早点实现和国际之间的接轨,对飞行训练进行强化。第五,民航交通运输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型的大众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属于一种十分精英化的教育。

1.4空管随控高等职业教育其他措施

民航交通运输高等教育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差异性很大,其中民航、教育的主管部门需要要按照具体的法律规定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针对不同院校的空管和运控等职业教育等实施具体的准入制度和审核制度。

1.5空管随控

分析职业教育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区别,分析联系空管高等学历教育和交通运输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共同点体现在以下几点,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主要关注人员的升华和能力提升。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可知,第一,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前者主要关注劳动者在社会分工中的写作能力,分析个人发展的实际能力,后者主要目标是关注人这种高级生物的价值体现和自然界的和谐性。第二,两者的教育目标出现差异,前者十分关注个体在民航企业中的发展状况,后者注重人们身心结构的改善,提升整个行业和民族的素养。第三,二者的教育方式出现差异,前者十分关注现实层面的发展程度,后者十分注重对人才的研究和启发,由此会倾向于十分理想化且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差异性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十分关注实用性,注重操作方式和操作过程,后者十分注重理论性的研究,以上两种教育主要针对民航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实行员工培训的分工,还可以采取不分班灵活穿插教学的方式。

2展望

我国民航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高校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其发展势头迅猛,在内部启动了优化教学的方式,对基础性课程实施了调整,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习进行改革,未来的发展会朝向利用新体系交通运输的专业教育管控员身体更强壮,理论知识更强,职业信念和自豪感提升,将成为十分出色的空中管理者,成为航空企业运行的完美控制者。

作者:刘忠超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广西分局

参考文献:

第4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旅客心理学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71

Class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Passenger Psychology

YANG Qing, QIU X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Jinhua 321004)

Abstract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created specific scenarios in passenger psychology class,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interactive practice, established a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 It could lead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itiative, enthusiasm and self-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strain. This open-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is one tren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passenger psych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截至2014年末,中国累计有22个城市建成投运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浮交通、市域快轨等城轨线路逾百条,运营里程超三千公里。仅在浙江省内就有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先后投入了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金华也在大市范围内启动了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可见轨道交通事业呈现多种类多地域快速发展势头,明显拉动了相关就业。针对交通运输专业中高层的就业需要也呈逐年上升。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自2005年创建交通运输专业,已有100余名毕业生在杭州地铁集团工作,其中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站长、值班站长、调度员、工程师等。今后至2019年,杭州将建成1、2、4、5、6共5条地铁线,2014年5月杭州地铁集团在浙师大开设首届单订班,规模50人,就业前景良好。服务特色、专业背景也对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提出了新的就业要求,而旅客心理学是为了适应轨道交通旅客运输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一门课程,能较好地服务当前就业需求。

在当前轨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培养能够运用旅客心理学知识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并使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旅客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心理学服务的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旅客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开展系列改革探索。

1 旅客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旅客心理学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客心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与轨道交通专业礼仪修养、服务技巧,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应用与实际应变能力,并能根据专业发展,以旅客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实际问题的趋势,组织应对措施。该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及公关与礼仪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轨道交通旅客运输服务的特点,分析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旅客心理和运输服务的关系、行为结果和服务方式的选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又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学生意见反馈,深刻感受到当前交通运输专业的旅客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需要从课外补充大量最新进展的资料加以补充说明。

(2)旅客心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实际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在专业实习走访中了解到,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大量日常轨道交通的客运心理服务,但往往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旅客心理学知识进行处理。

(3)在旅客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专业化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知识、实例分析为主,而学生对这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理解程度、参与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系统性仍有待提高,需要增设一定专业实际问题的模拟实践环节。

在专业化教学实践日趋重要的环境下,交通运输专业旅客心理学亟需进行改革,培养的人才适应专业长期发展,较强实践应用能力。

2 旅客心理学中的教学反思与设计

结合在旅客心理学教学方面的体验和思考,提出如下教学理念和思路设计:

(1)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平等互动、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特有的兴趣、动机、思维、反应等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注意教师自身的引导、示范作用,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教学互动平台,形成教师组织参与、重点指导和启发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

(2)采用情景教学法结合专业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与旅客运输相关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与心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旅客运输的服务规范,基本掌握服务人员应具有的礼仪修养和服务技巧。教学立通运输专业人才教学目标,注重轨道交通旅客运输服务的心理过程与特点,根据情景教学法设计实用性知识学习环节,兼顾趣味性、益智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课学习中来。

(3)改革作业形式,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作业可采取课后作业、课堂测试和课前宣讲等多种形式。其中课前限时宣讲,内容可以是客运服务现实问题或现象,并组织小组讨论,以便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灵活应对能力。考核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可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多元化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仅占50%,课前宣讲占20%,课后作业、课堂测试、出勤各占10%。

(4)收集课堂素材,引导学生建立专业学习兴趣与信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讲授、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等,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宣讲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发挥潜能,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个人信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 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改革以交通运输专业旅客心理学课堂为载体,依托情景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培养综合发展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加强对客旅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心理学问题的识别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范围,使学生将旅客心理学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处理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运用旅客心理学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将来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情景教学法在交通运输专业旅客心理学的教学实施方案如下:

(1)课堂实例讲解与阶段测试。结合最近研究进展与典型案例讲解课内知识重点,就热点问题开展分小组、分角色讨论。利用典型场景、图画、音频、视频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描绘,趣味性猜谜等形式多种形式推荐知识要点。在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总结课堂重点,之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性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的形式,降低期末考试所在成绩比例,鼓励学生用心学习知识,及时总结与掌握。

(2)学生课堂宣讲组织。课前宣讲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独立完成一个主题PPT,在课前限时宣讲,内容可以是客运服务现实问题或现象,并组织小组讨论或情境模拟,并要提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论,有心理学理论支持。也可多位同学组合宣讲同类问题,类似辩论赛形式则由学生自主分为正反两方,包括陈述、辩论、总结几个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灵活应对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鼓励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间形成头脑风暴。

(3)课堂知识。情景教学法实施包括练习、反馈、教师总结等内容,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并对讨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将学生的讨论内容形成文字或给出相关内容的经典案例,总结其中重要的知识点,旅客心理学的情景识别与知识运用,制定相关应对措施。

4 情景教学法应用的效果评价

情景教学法在旅客心理学课堂改革的设计与实践,使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知识唯一传授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实现了教师把知识带给学生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过程。同时情景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必将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真实学习活动的发生。将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在传统的旅客心理学课堂中,可以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培养综合发展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加强对客旅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心理学问题的识别与运用的能力。课堂教学改革立通运输专业人才教学目标,注重轨道交通旅客运输服务的心理过程与特点,根据情景教学法设计实用性知识学习环节,兼顾趣味性、益智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课学习中来。采取课后作业、课堂测试和课前宣讲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专业学习兴趣与信心。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青,邱欣.CDIO模式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143-144+151.

[2] 邵伟.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J].科教创新导刊,2011.9:103-104.

第5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第6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拓展;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45-02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新兴行业,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技术发展快,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由于全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项目建设规模大、速度快,致使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运营管理、驾驶、检修等岗位人才短缺尤为突出。轨道交通需要大量能从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行车调度、客运值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此类人才应具备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运输指挥、设备操作与管理等技能和经验,同时掌握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知识。

1 行业形势与现状

深圳市自开通地铁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深圳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1],未来深圳市的轨道交通将由16条线路组成,总长585.3公里。按照深圳市规划方案,2030年前将建成深港、深莞、深惠、深江4条珠三角城际轨道线[2]。

应深圳市及珠三角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契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于2005年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2012年获批广东省重点专业,主要面向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综合素养,掌握轨道交通运营行车、客运、突发事件处理、沟通与服务等核心技能,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的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票务员、厅巡员、相关企业文员、服务人员等职业岗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步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创建了“双向互利、订单培养、优质就业”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深圳轨道交通行业累计输送了300余名无缝对接的优质准员工,树立了专业品牌。

然而,当前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均高速发展,在这一典型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作为信息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城轨运营专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期[3]。一方面,蓬勃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4],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思考[5]。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以地铁为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地铁车辆、地铁信号、地铁通信、地铁供电、地铁环境控制与车站设备、轨道线路和车辆段几大部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设备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通信、定位、自动控制与安全等技术。随着上述各种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站务、票务、客运等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行业日益成熟的运营要求[6],从业人员对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使用、维护等技能已逐渐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

基于上述现状,本专业向信息化方向的全面转型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主要培养地铁站务员。受地铁建设与运营的本质性周期波动影响(俗称“大小年”),每年的站务员需求量不等。相对较窄的就业面让处于“小年”阶段毕业的学生无所适从。

2)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对站务员的技能要求逐年增长,抑或会出现站务员整体外包的趋势,如不尽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3)目前就业大户主要依赖于地铁公司等寥寥可数的几家单位,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和国有企业的体制约束使得本专业在实训、顶岗、考证、就业等环节处于被动,正在逐渐失去话语权。

鉴于此,若本专业增设“信息工程”方向,学生通过增强综合竞争力,可在地铁公司内部胜任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工作,也可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地铁公司以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就业,扩大就业面的同时也可保证对口率。此外,本专业教师也可依托信息工程,实现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如拓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讨订单培养等。

3 解决问题的办法

城轨运营特色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拓展,本质是增设信息工程方向,继而建立起该方向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通过密切联系行企,从企业需求细化就业岗位,逐层反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项目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实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

实践基础 在基本思路的指引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的实践基础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1)依托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本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环节均已逐渐成熟[7],可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本专业信息化方向拓展的坚实基础;2)通过已开设了三轮的智能交通系统等信息化特色较强的专业拓展课,教师已初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专业知识难点,可合理把握新方向的突破口;3)深圳市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方向有大量可利用的企业资源,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内部均汇聚了上百家优秀的企业,可作为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库;4)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方向直接对口的企业频繁接触,更新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且本专业已与其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良性合作机制。

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和实践基础,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化拓展应解决的问题可细化为:1)城轨运营专业信息工程方向学生就业的主要企业和岗位群;2)由就业企业和岗位群要求的基本技能所决定的课程体系;3)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训项目及其具体实现和运作方式;4)目标就业企业群对该方向毕业生的考核要求与聘用模式。

在这四个问题的驱动下,信息化拓展的具体实施可着眼于下列五大方面的主要内容:1)搭建总体框架,制订培养方案;2)优化行企资源,关注需求动向;3)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4)探索实训规划,明确发展思路;5)找准就业出口,力争订单培养。

技术手段 为保障上述主要内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可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手段有:1)加入深圳市轨道交通行业联盟、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等专业性团体组织,紧密联系行业内信息化企业,及时掌握市场最新需求;2)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资源,积极开拓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与潜在就业企业群,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3)充分进行企业调研,不断完善现有院内实训室建设。同时根据就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与部分重点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

4 结论

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从本专业衍生出信息工程方向,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地铁集团一枝独秀到行业内多家企业百花齐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与岗位群;从行业协会的高度制订培养方案,完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从就业企业与岗位群中直接探索校外实训基地,促进订单培养稳步实现。预期将会在教学、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体现其应用价值。总之,城轨运营专业的信息化拓展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必将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简炼.地铁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赵时.轨道交通信息工程案例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仇海兵.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R].深圳,2012.

第7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MOOCs;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与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07-03

一、引言

当今,“移动互联网+”和科技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发达和高速化,跨越地域的任何两点可快速到达,路极其便捷。然而,当下的高等院校教与学、学生的收与获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及行业实际需求相差极大。路的存在,让人们之间的距离有了量化的标准。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工具的快捷,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但我们的实践教学之路却似乎更长了。

这是为什么呢?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互联网信息的无处不在,将我们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追求更快的速度上,从而忽略了了解社会上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这种应用型人才或者说是适应行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之路本身存在的意义。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脱节,就业能力和就业率都会受到影响,应试教育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科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长之路似乎更长了,他们在社会工作中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长。付出的代价大。

二、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与MOOCs教学方式相结合

21世纪以来,在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扩展学习能力方面,学校加强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的应用,形成了以网络化的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思想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并且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新产品等社会进步产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将这些线上和线下的传统教学结合,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手段,通过对精品课程和慕课进行比较,给出传统授课中两者合理运用取长补短的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信息快速发展为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与学的探索方向。不管是慕课还是传统的精品课程,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慕课和精品课程是网络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本科院校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给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1.慕课与精品课程的起源与发展。“慕课”是2007年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在马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英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在技术和知识掌握特点上不断适应网络和模块式教育理念。因此,国内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相继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慕课平台edX,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精品课程”,是指教育部在2003年推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它在国内各高校也是大力普及的。根据要求,精品课程按照等级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大都以文本、录制好的视频为主要学习内容。

2.学习方式的交织与互补。慕课和精品课程在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科技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中加以实施运用。精品课程更多地关注正式学习,与传统授课相靠拢,是作为传统课堂授教式学习的补充而发展。然而,慕课基于技术的优势,创建了学习者个人的学习空间,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互联网技术及开放资源的时代下,参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课程慕课的学习者对某一知识点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更主要的是通过思考和交流,开展协作式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慕课体现的是一种教学课程的全程⒂肽J剑时刻会兼顾学习者的需求。慕课把本来庞大的课程,细分为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小节,这弥补了精品课程交互不足的缺点。传统课程结合这两种课程手段,给学生作业选题设定科研与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对知识点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但还只是依托书本上的相应提示。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现场实习,交通专业科技实际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及所学习的课程之外的交通实际科技,结合实际学生以慕课形式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内容。

3.教学设计的差异。精品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按照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课程单元的设置都是教师或者教学组织者事先生成的,存在于教师预设的情况中。而实际的在线学习过程则是动态的,一直处于变化中。慕课的教学模式则是及时性的,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策略。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和细化更加深入。在课程学习期间,教师应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互补性。慕课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慕课基于数字学习资源,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因此,慕课在交通运输大类中传递知识不再成为教学的重点,而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习者抛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锚”口,让学习者自主学习,侧重互动和问题解决,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交通运输科技融合知识与实践较好地结合的环境。参与课程学习者不仅仅有教师的指导,还有来自交通实际科技运用问题的启发。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形式都会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保障。

三、海滨学院地方院校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计算机和协调沟通能力等基本实践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类课内实践、工程基础训练和认知实习等。

1.针对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交通运输大类基础实践教育平台。①课内实践环节设计。以提高交通运输大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②基础实习实训环节设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计基础实习实训环节。从加强校企合作的角度,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资源组织各专业认知实习;加强校内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场站等环节实训基地建设。

2.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差异化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鼓励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习实训环节设计方面,不断优化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的高效结合形成的各种基地资源,设置和创建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模式和环节,例如MOOCs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在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框架内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3.针对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构建自主+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平台。交通运输类实践包括港口专业、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的客货运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而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创业的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开放实验室活动、科技制作、创业活动等素质拓展,以及到港口参观港口分专业、分方向的跟班实习,进行作业过程、技术手段的运用实践活动范畴,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实践学分。

四、实习和MOOCs教学结合的学习案例和效果

MOOCs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案例和体会案例,这里针对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港口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来分析。

1.案例之一:①港口实践和MOOCs设计。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地处河北省黄骅市,是我国煤炭水铁联运重要基地之一。神华黄骅港务公司正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数字化绿色智慧港口”,在人才方面,面临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部分员工再培训两大任务。海滨学院结合港口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开放办学的总体情况,与其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并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海I学院在为港口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同时,就提升双师团队水平等事项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2014年6月,交通运输系组织2011级学生到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实践实习。以神华黄骅港生产一部翻控操作室实习学生小组为例,通过跟班实习、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给出了煤炭测重、装船过程的控制结构和操作原理的MOOCs设计。一名学生写道:“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给我们这次机会去实习。我坚信通过这次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会不断得到验证。我会不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应用到实际工作来。”②大学生一年级认知实践的航空港站的实习和MOOCs设计和体会。学生选择了机场与城市交通接驳调研实践的MOOCs设计题目,在调研实践中,形成的体会为交通也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也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交通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交通发达的程度也改变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布局,交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产业布局,影响着人口的流向,而决定交通的重要因素就是运输设备的发展程度。

2.案例之二:航空机场实践和MOOCs设计。MOOCs设计结合参观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实际,回答了航空港的设备构成:航站楼、一号航站楼、二号航站楼、运货设施、跑道和滑翔道、停机坪、应急救援保障、空中走廊等以及实践环节中的科技和智能技术内容的详细说明,尤其是给出双流机场三条跑道的结构关系和设计特点等内容。第一跑道长3600米,宽45米,道面为强化混凝土。主要划分为以下几块结构特点:跑道两侧各有一条宽7.5米的道肩,长200米跑道两端端头安全区;此外还有快速出口滑行道、垂直出口滑行道与平行的滑行道。在调研中,理解了滑行道的主要作用和距离和道肩的技术要求。考虑到机场发展能力的冗余,进行第二跑道规模和第三跑道规划建设,同时扩大机场通信、信号设施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听技术人员讲解和观看了雷达、多普勒VHF总定向测距系统(DVOR)和测距仪(DME)等设备。机场02L/20R跑道安装有II类仪表着陆系统,是中国第四个开通II类盲降系统的四个机场之一(前三个分别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从而确保飞机在低云、低能见度的条件下安全起降。

3.海滨学院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着以下层面展开:①构建“多模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平台+”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专业认知考察实习、校内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群平台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块群的设置和建设要体现市场需求和职业导向原则,注意课程之间的贯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发展的要求。②贴近行业和区域企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学院按照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学生基础,在保证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前提下,提高专业课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如何从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以能力为重点、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十分重要。在具体要求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都需强调其应用性,构建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科学布局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学院突破传统思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和区域发展相对接,在专业下设专业方向以实现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丹尼尔.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王志军,赵文涛,编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慕课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3]郭胜伟,张稚鲲,谢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2,(2):85-87.

[4]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5]焦建利.慕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O13,(4):21-23.

[6]马全洲,伍学进.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学须更加突出学员的主题地位[J].中国军事教育,2011,(5):1-4.

[7]师慧丽,徐超.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_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4-88.

第8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森林工程;传统学科;教学改革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虽属于工学门类,但与林学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国内林业院校组建最早的几个学科专业之一。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该学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该传统专业的改造与提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

森林工程专业,前身为森林采伐与木材运输机械化专业。1980年代末,不少学者考虑到同国际接轨,主张把原专业名称改名为森林工程。1993年7月16日,教育部以高教[1993]13号文颁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明确地把原森林采运工程专业更名为森林工程专业,并覆盖了原森林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存在与发展紧密服务于林业建设。对林业建设、森林资源的增长、国土与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集土木为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多方位”的学科专业[1]。

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危机

由于森林工程学科专业长期偏重于采运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森林资源匮乏的国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与理解,使得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发展缓慢,市场空间越来越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2]。

1980年代末期,国有林区先后进入资源危机、经济围困的境地,而南方国有林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1990年代中、后期,遵照国家提出的遵照“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教改方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先后从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中剥离出去,独立发展,导致森林工程专业无法借助原相邻学科的专业载体,推动自身的学科发展,出现了招生与就业困难(1997和1998年两年合计招收新生仅20人),学科发展陷入困境的危机。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

面对发展危机,学校及专业教师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通过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不断地对森林工程学科专业进行改造与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依托原有学科专业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创办新型专业方向

1990年代中、后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大批基建项目纷纷上马,出现了建设机械设备生产与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新局面。面对社会需求,结合森林工程专业原有的森工机械与采运工程等学科专业基础,成功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专业方向。

1990年代末,物流理论和知识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物流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愈来愈大。结合森林工程传统专业一直为林区物流工程培养和输送本科人才的这一实际情况,又成功创办了“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2.2 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传统专业改造

对传统专业成功实施改造后,根据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方向,按照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同时强化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删减了原采运和道桥知识体系中的一些课程,另外还相应地调整了一些专业课程,如改“贮木场机械”为“起重运输机械”,改“林用道路配置”为“道桥工程”,把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林用索道”改成了包括了客运索道、货运索道、吊装技术及林用索道的“工程索道”等;在专业任选课程中,按照“起重运输机械”与“物流设备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针对“物流工程”专业,构筑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三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增设了“交通运输工程学”、“数据库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按照“物流设备与技术”和“物流规划与管理”两个组别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2.3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针对“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以机械工程为主,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为辅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管理类课程,强调“工管并举,以工为主”的培养思路。充分利用同一学科群体中相关学科之间的综合优势,培养基础踏实、专业口径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注重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大型国企中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验实习及科研合作基地,通过提高实习教学环节重视程度、完善实习教学规章制度、聘请实习基地的高工担任实习老师等措施,确保实习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注重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开设了多门课程设计类课程,如金属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工程索道课程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课程设计等,并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设计程序,且融入适当的创新内容。

最后是注重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毕业课题选题上,采用双向选择与开放模式相结合的机制,即将教师选题与学生结合就业方向在毕业实习单位的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双向选择的目标,并努力控制创新设计型课题、逐步完善型课题和基本设计型课题这三种类型课题的比例协调;在毕业课题内容上,充分考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课题的比例协调。

通过多年教改实践,目前已将这个传统国管学科专业发展到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特色学科专业。本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的20余人,发展到目前8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达到95%以上。本学科也连续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我校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本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面向,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专业[3],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性院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改造和规划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新年.面向21世纪森林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森林工程[J].2001(5)∶20-22.

第9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新兴古典经济学

1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