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由于阅读习惯没有养成,或是为了考试升学,怕耽误时间,老师往往淡化阅读,学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不能提高。究其原因是忽视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所以,我们必须视语文阅读。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即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外阅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一)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必须通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大纲修订版正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读书,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二)提高语文成绩的必由之路。这让我想起以前在银川培训时,有一位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曾说:“语文成绩是读出来的。”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师生对话,更要注重生本对话。如果淡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结果就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收获很少,能力不见长。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抛开了读,学生就无法感知文章、体会语言的优美、理解思想的精髓。另外,老师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只局限课内阅读,那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具有反哺语文课的作用。所以,语文成绩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还要读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才行。
(三)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本质要求。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走进文学世界,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获取精神养分。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古人早说:“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我们在阅读中获取的道德、思想、情感。对于文道关系的处理,课标强调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渠道,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浸染,达到提升道德、人格的目的。
(四)适应语文考试改革的需要。高考语文考试提出要增加分值的说法,这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说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就说:“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他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基础性。我认为,如果真正实行这一措施,就会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二是阅读试题;三是作文;四是经典文化。这几个方面要有所提高,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实现。以写作说,无数事实证明,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借助阅读教学。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积累词汇,才能进行仿写,才能有所创新。假使学生从不阅读或很少阅读,那么其词汇必然贫乏,内容空洞, 思想浅显,文采不菲。
二、读法建议
阅读是一种习惯,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和积累,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感悟思想,提高理解能力。在理解阅读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在此,我从形象阅读和理性阅读两个方面提出以下阅读方法,以供参考:
所谓形象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在浅层次上获取一定的信息和感知的阅读方式。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从形象阅读层面讲,在阅读时可以获取一些美学、医学、建筑、礼仪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所谓理性阅读,是就知识和思想方面而言的,指通过阅读能够获取文化知识和思想感悟的阅读方式。比如阅读《阿Q正传》时,通过形象的人物、生动有趣的情节,让思考国民精神思想,辩证地看待“精神胜利法”,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一)快速阅读。作为陶冶性情、信息了解方面的内容,可采取快速阅读法,感知文中的精髓,了解信息。也许有人会说,快速阅读不比慢读收获大,其实不然。首先快速阅读只是一般性信息的了解,其次从科学方法讲,快速阅读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文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便于形成完整印象,便于理解记忆,恰恰获取比慢读更多、更完整、更深刻的知识信息。
(二)细读、品读。细读是一种内隐性很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必须强调阅读的静思默想,反复品味,体验文章的意境和情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尤其像知识性或文化性的文章,可进行细读,同时也要做好标记、圈点、摘录。因为这些内容是运用性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自从实施以来,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是进行沟通和情感表达的工具。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启蒙课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适宜其成长的土壤,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果,势在必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认清教学本质,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基础性学科,所以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培训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语文学习技能。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形成主动发问的良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质疑方法
传统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内涵性。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才能最大化语文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营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使语文课堂中充满激情,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有自主学习的激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营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能够深深影响学生,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作者、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合作式学习。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探讨学习,使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得以顺利解决,知识得以巩固,感情得以释放,意识得以升华。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六、把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为课本中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社会现象,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还增加了语文方面的文学素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能够将重要的知识挖掘出来,通过问题情景式教学展示出来,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进步。通过发问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真正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那么,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素质呢?
一、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一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极其光荣的事业。科教兴国,实际古代圣明之君,也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能塑造高尚的灵魂。要教育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有广阔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有驾驭大语文的能力。扎根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仅是对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而且对中国古典文学都要有自己深刻独到的理解和识见。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浩如烟海,卷帙浩繁,语文教师要饱览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有对古今文学典籍深刻的洞悉理解与开掘能力,去伪存真,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挖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积极因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服务。组织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兴趣小组、征文比赛、报刊编辑、讲演、演剧等形式,不拘一格,师生教学相长,同学相长,相互切磋,推动学生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大飞跃。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健康旷达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在规范之中,社会转型期间,教师普遍面临着众多的社会诱惑和沉重的生存、竞争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排解、自我升华的能力。不但能够抵御社会五光十色的种种诱惑,还要能够调整、平衡好自己失衡的心态,及时化解人生旅程中在所难免的种种不快,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要能够笑对人生,宠辱不惊,傲看世间人情冷暖,笑望庭前花开花落,并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昂扬斗志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思想,及时帮助他们释解青春的烦恼和困惑。
四、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
教学要有“我”,不能老是搬用别人的。不能只是借鉴别人的现成的仅管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不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了百家之长而不走自己的路。采来花粉而不酿蜜。有没有主见,是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的成熟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这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在网上搜索出一套的教案是非常方便的。我们不能只图省心,只图方便。照搬那些现成资料而不去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让别人的方案代替自己的头脑。要时刻有“我”,在形成自己的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语文教材本身就有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趣味性,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熟练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和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之以文,导之以趣。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大花园,如蜜蜂采蜜,物我两忘,在生动活泼、健康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熟练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锤炼、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勇于创新的科研能力
“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新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钻研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文化;道德素养;语文教师
对于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来说,道德素养和和科学文化素养十分重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才可以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语文教育。
一、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教师整个素质修养结构中的y帅,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方向和动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敬业爱岗、安贫乐道,更不应是以教书为谋生手段的有教书癖的人。他应有为师为范的正直的人格力量,不怨天尤人,不孤高自赏。他应热心而且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新教师的成长,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有足够的才智不被社会淘汰,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和文化常识,有作家的那种心灵探索的直觉和洞察力,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有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豁达大度、胸襟开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既不远离时代社会,成为迂腐不谙世事的教书匠,又不做政治教师的助手。
语文有自身的特点,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其教育对象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客观存在。谁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教书育人是真正艰难的工作?真正做好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从语文教育角度把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且语文教育的工作劳动成果一般在较长时期内表现为潜在形态,最终要借助他人的成果,以语言、文字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名誉、行政规定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同时,从事语文教育也是发挥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创造社会文明正是教师崇高的道德准则,正所谓“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台照冰心”。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以民主、尊重、合作与鼓励、肯定、赞赏的态度关怀语文教育对象的成长,以对学生及人类未来的睿智预见和坚定信念,负责地乃至忘我地投入到语文教育工作中。“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等,都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对待学生的良好师德规范。因此,语文教师更要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与道德精神要求自己,努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用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修养塑造属于人类未来的一代新人。
二、科学文化素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只读圣贤书不够,只读专业知识以应付职业的需求也不够。要真正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就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语文教师除了掌握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学等知识,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学生适合读,学生喜欢读的优秀作品,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出“最甜的蜜”,学生才有兴趣品尝。
韩愈说:“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还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要求“专”。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对文本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各种语文教育影响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吃透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精神实质,熟谙各种现代语文教育方法、手段,深知自身的语文教育素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各种有价值的语文教育影响。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进一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识字与写字:
学习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积累运用。继续练习钢笔楷书,提高书写水平。
2、阅读:1、小说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
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
2散文教学目标:
1、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散文类文章;
2、能依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
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分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8、能根据不同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 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
10 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1能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 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词语或有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
3、写作: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成长、祖国、名人、文艺、探险、动物)分别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课外自主阅读、写作训练指导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写作训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亲人和祖国的情感;学习名人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共30课及综合性学习。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高效整合的方法;多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引导,组织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还要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依据单元的主题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培养写作能力,尽力提高作文的档次。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2课 第二周:第2~4课 第三周:5课~写综
第四周:第6~8课 第五周:9~10课 第六周:写综
第七周:11~13课 第八周:14课~写综 第九周:16~17课
第十周:18~20课 第十一周:机动 第十二周:写综
第十三周:21~22课 第十四周?23~25课 第十五周:写综
第十六周:26~27课 第十七周:28~30课 第十八周:写综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二)课时分配:
阅读:54课时左右 写作:18课时左右 综合性学习:6课时
名著导读:2课时 写字:8课时左右 复习:5课时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教训,紧抓阅读和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备课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二、学情分析
住宿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基础明显薄弱。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的学学习惯渐渐养成,但有部分后进生问题仍很严重。与本部学生相比,尖子生少,尾巴大。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注意精心备课,多听课,多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加强集体备课,尽量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作业。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力量。
3、精心编制学案的作业,力求紧扣教材,训练目标明确,并及时做好检查、批改等落实工作。
4、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同时,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抓好读写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课内外要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指导和课下练笔相结合,自己找“米”和老师给“米”相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为7级3班和4班,共有58名学生。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行为习惯差,表现在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能力较差;作文兴趣不是很浓,语文综合素养不强。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鄂教版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矗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⑤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至四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1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三单元:第十课1课时,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运用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课件、白板互动等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增强了教学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开放,相对应的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先进。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且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但一些语文教师为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我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了一些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希望给大家提供借鉴。
一、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营造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氛围,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各种教学道具,让学生身临其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情境教学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满堂灌”相比,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探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情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改进,将情境教学巧妙地运用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讲授《乡愁》(余光中)一课时,在学习新课前的导引阶段,我为学生播放了很多和这首诗有关的视频,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关于余光中,网络上有很多的资料,联系时事政治这个实际,为学生展现宝岛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一部分,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在讲到一黄土将母子阴阳两隔那一节时,配上大屏幕的画面,学生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被深深感动。
二、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采用朗读课文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会受到教师教学风格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在普通话的发音及语言的表达上不够准确,将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理解的质量。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标准发音的朗读及情境的设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对于古文的诗词歌赋,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古代环境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文化。课堂活动是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有较多的诗歌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比如在讲授《春》(朱自清)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认识自然,热爱春天,感受生命的情感,课上分为三步开展活动:(1)记录春天的足迹;(2)展示春天的赞歌;(3)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步内容有层次性,评价也要有所侧重,对“记录春天的足迹”的评价,鼓励学生对编辑的“自然日志”进行自我评价。对“展示春天的赞歌”的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对“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的评价,邀请美术教师点评,还可以由学生做评委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师生的有效评价能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及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三、用多媒体技术扩大信息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自身备课,然后在课堂上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讲述过多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图像、声音效果及网络资源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作者资料或作者背景,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广阔。
四、用多媒体技术化解难点
在初中语文中,有很多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单一的讲解可能无法使学生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难点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科学小品文,这种文章中会出现一些很难理解的科学现象,比较抽象。对于描写的现实单凭想象很难达到理解全文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或播放视频分析文章中提出的科学现象,使文章变得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如学习《背影》(朱自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爱”的博大,陶冶情操,产生敬爱父母的情感,我预设活动方案,即讲几段关于父爱和母爱的名言,谈爱的感受,记录爱的箴言。各小组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父母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关怀自己的,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多媒体技术化解文章重点和难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化自己的思想,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探索高效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大胆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多彩有趣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及勇于质疑,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俊英.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15).
[2]张宏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考试周刊,2009(34).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 五字概要法 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文新课标提出对七到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需要学会诵读古诗文,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积淀、领悟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改善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对美的事物的寻求。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可以或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籍把握初步的内容。必须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种课标形式严格的规范陈述,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实践的性质,把学习中自由、没有目的、不讲求实际操作性的方法的使用更改为实际、拥有较高实际效率、非常精准突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形式。
语文新课标相关的要求和建议促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实践中考虑实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运用、情感的体察和感悟三个维度的渗透和兼容。
以往文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其方式方法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下来,教师不是讲深讲透的满堂灌,就是按部就班的满堂问。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了无生机。这样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表面上,学生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含义,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但实质上并没有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更严重的是,长期知识讲解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鉴赏阅读的能力。翻开书本,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无非就是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并不需要探究什么,更不必说探讨文言的文化内涵。
悠悠历史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言,怎么能够忽视教学方法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如何做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用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法指导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讨中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更可以提升学生在文言阅读中的个性、独到的、思辨的阅读能力。实现在课堂实践当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标,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法上的学习探索,文言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切实地提高。
在初中阶段文言学法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概括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总结学法的并不多见,通过资料查对目前初中文言教学方法的探究绝大多数还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诵读方面、铺陈设计内容方面、图示俗解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大的范畴上,并没有具体的实效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其方式并未突破。
在今后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死记一些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没那么困难,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初中文言文五字概要学法探究”这一课题将有很深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方法
首先,明确概念。五字概要法:是用“背、词、活、译、神”五个字,精确、简练地概括出文言文要点,提炼出关键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提出具备的理论基础是,五字概要法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背、词、活――知识积累目标;译――体现过程与方法;神――反映的是情感思想价值方面的理解。基于这个基础条件的具备,采取“教――扶――放”的研究实践思路开展研究实践操作,并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教会学生认知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并试用操作(月考,期考,统考,搜集数据如:文言文得分率检验效果);(2)帮扶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完成文言文阅读知识点的感知和提取(进行数据比对检验效果);(3)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文言文五字概要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文言文题型的独立解决)。(测试检验,平行班级进行得分率数据比对检测研究效果)。
三、研究目标
使用五字概要法快速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容应对文言文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领悟能力。
具体内容:背:指文言文中的背景(作者、作品)和背诵积累的知识;
词: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的掌握;活: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认知;译:指文言文的留、调、替、补、删直译的翻译方法;神:指文言文的文章中所含的精神及对精神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主要成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课堂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学生养成语文课上使用“五字概要法”的习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五字概要法”把知识提取出来,并归纳,总结形成系统。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文雅素养。
6.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得到促进与提高,收集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备后用。
参考文献:
[1]宁鸿彬.掌握多种讲解课文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廖飞.谈谈“建构式”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3]教育方针政策.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地界定中学3年内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260万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面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甚至不喜欢阅读的现状,语文教师应如何扩展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课题组的老师们不断想出法子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要人们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它、研究它。可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语文教学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一)加强课外阅读,从做好摘抄做起。语文学习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
(二)扩大阅读时间与空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课程科目增多,课时紧张,作业负担变大,没有时间阅读,没有空间阅读,老师们设法开辟阅读时空。教学中,每周抽出一节课阅读导读课,让学生在“法定”的时空中放松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阅读。
老师们注重选取那些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能力点涵盖较广的、有一定难度、有可挖掘余地、耐咀嚼的文章,来作为专题重点突破的对象,每个专题都确立了二到三篇文章。注重把阅读、体会、思考、质疑、解疑的全过程都展示出来,通过阅读,切实提升了学生品读的层次。为学生的自读“做样子”,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三)以名言警句、名人事例激励学生。有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印发一些关于书的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等等。另外我还常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作家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质的事例。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冰心,她的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当有人请她传授成功的秘诀时,她的回答发人深省:是书籍,是广泛的阅读。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良好途径。通过名言警句,名人事例激励学生,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丰富语言营养。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指导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指导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例如: “预测阅读法”是一种先预测一下自己,然后才去阅读的方法。我要求学生阅读作文选或报刊上那些简短的文章时,都尽量用预测阅读法去阅读,我要求学生看看文章的题目后,闭目静思一下,设想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准备组织成怎样的篇章结构,准备怎样记叙事情,怎样描写人物,将自己的设想整理出来,然后,再去阅读。阅读后,再将自己的设想与原文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不同,相比之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学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锻炼了自己快速构思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时可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中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
(三)开展“比较性阅读”。这是一种将两类文章或同类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阅读方法。我要求学生在阅读那些与所学过的课文相关的文章时用此种阅读法,要求他们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不仅要从几篇文章中“异中求同”,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而且要善于比较它们的“异”,由“同中辨异”,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问题。此外,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便于读者思考、联想。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我则要求学生朗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朗朗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和文辞美。
关键词:经典文化;语文教学;人格修养
一、经典诵读,培养语文兴趣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亲就会教他背诵古诗词,这就已经接触了经典诵读了。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使学生的心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文化接通,让经典之髓慢慢在学生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于孩子们生命的始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朝大文豪坡,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长期浸润在诗书的氛围中,处处散发出儒雅的气质,并赋予他宽广的心胸,从而写出了“大江东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老一辈革命家,青少年时代读了六年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诗经》《三字经》等。还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都是在幼小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才能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所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让孩子直抵高层,感受名家大师风采,不失为一条佳径坦途。多读多背经典诗文,对于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也就容易多了。
二、经典诵读,开发孩子记忆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有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大约都在小学阶段,十三岁达到高峰。此后记忆力慢慢往下走,理解力慢慢增加,再开发锻炼记忆力,困难极大,效果也远不及童年。因此,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诵读经典,学习千古美文,是开发孩子黄金记忆力的重要工程。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体会:少年时代背下的诗文,终生难忘,到了成年,想背都很难了。因为记忆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据了解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这一点在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三、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一些学生写的作文干瘪空洞、毫无文采,其原因就是语言文字功底差。而经典诵读,则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古人读书,私塾先生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熟读经典、背诵经典。结果很容易就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学生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之前熟背经典的结果。”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历代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而学习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幼时熟背。
在小学阶段有了这些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诗文积累,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发言时还能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时还能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哲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便达到了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经典诵读,提高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即在完成授课任务,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诵读经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这与语文教学的原则是相通的。
经典美文中包含有许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在诵读经典活动中,可以运用经典名句来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如:“借人物,及时还,用人物,须时求,倘不问,即为偷”等名句,使个别行为差的学生受到教育。在教育学习懒散的学生时,运用“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名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不坐”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文明礼仪修养也得到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