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一个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此,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1备课认真仔细。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立足于课堂,2教学工作中。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1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2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他学数学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生活实践紧密结合,1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分析;2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3知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积累知识,4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5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培养勇于探索,6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新课程
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自山东省实行新课程以来,我是第一年带新课程的新授课,对新课程的认识了解还不够,因此,必须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理论,仔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并结合山东省的考试说明,及时更新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和教学一线的同行们交流,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络,开通了教育教学博客,养成了及时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独特的见解,教学前后,都要进行反思,对以后上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经验,教后反思,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有效课的第一手材料。
二、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 2 3 三、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在教学过程过,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牢固而又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它也是高考数学科所重点考查的重点内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考生尤其需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有相当多的考生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内容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残缺不全,因而在解题中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导致各种错误。还特别重视学生对公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基本运算的训练,重点抓解答题的解题规范训练。
四、落实常规,确保教学质量
1
2 3(½ÓÉÏÒ³)¡¡ Îå¡¢¸üйÛÄ»ý¼«½øÐÐпθÄ
Ê×ÏÈ£¬×ª±ä¹ÛÄîÒª³ä·ÖÈÏʶпθÄÊǽÌÓý½ÌѧµÄ±ØÈ»£¬½ÌʦҪ¸üйÛÄҪÈÏÕæÁì»áпθĵÄÀíÄÁ˽â¿Î¸Ä¸ïµÄÄ¿µÄ¡£ÕâÑù²Å²»»áÔڸĸﵱÖÐÃÔʧ·½Ïò¡£
Æä´Î£¬½ÌʦҪ²»¶Ïѧϰ²»¶Ï»ýÀÛ£¬ÒªÕÆÎÕ·áºñµÄרҵ֪ʶ£¬Ëùν”¸øÈËÒ»±Ë®£¬×Ô¼ºÒªÓÐһͰˮ”£¬Òª×¢ÒⱾѧ¿ÆÓëÆäËüѧ¿ÆµÄÁªÏµ£¬ÍØ¿í×ÔÉíµÄ֪ʶռÓС£Òª¶àÇþµÀ²ÉÈ¡²»Í¬Êֶλñȡ֪ʶ£¬½Ìʦ³ýÁË¿´×¨ÒµÊé¼®£¬Ò²Òª½èÖúÓÚÍøÂçýÌåÕâÒ»ÏȽøµÄÊֶνøÐÐѧϰ¡£Òª¶àºÍÆäËü½Ìʦ½»Á÷¡¢¹µÍ¨£¬Ìá¸ßºÏ×÷Òâʶ£¬È¡³¤²¹¶Ì¡£
一、阶段小结课的特点
授课时除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外,还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1.重视系统性。
阶段小结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本阶段知识的归纳整理,提炼升华。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及提升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小结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能光教师讲、学生不练,而应在共同合作与交流中,整理归类知识点,不断地矫正学生反馈中的偏向和失误,逐步巩固及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而教师则总结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2.突出针对性。
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旧知复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巧设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例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无多大难度,也应以它为例并对它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点拨,边讲边练,以有效整理和巩固旧知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例题的更大作用。
3.强调层次性。
小结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合作与交流。但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而要调动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讲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巧选或巧设练习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积极互动,使内容层次与学生层次相吻合,达到纠错补漏、发展提高的目的。
4.注意新颖性。
阶段小结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这一阶段已学过的知识,但小结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在设计小结方案时,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小结课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5.讲究激励性。
中学生的情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一次阶段小结后常会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授课时,应重视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要用好激励手段。对各种优点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阶段小结课的引导方式
引导的方式是由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所决定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设疑点拨的诊断性引导。
这种引导主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有共性的典型错误,通过查“病情”,找“病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在引导上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帮助学生弄清楚错误根源。例如:
这是一道较难的整体认知题。从片面上看,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应设为y=,许多学生要么设错函数解析式,要么确定错x、y值所满足的解析式。引导时为了对症下药,疏通障碍,我出示“y是x+1的反比例函数”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回答如下问题:
这样铺垫、引导,分散了难点,调动了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有效地理顺了学生对题意理解的错杂头绪,使难题迎刃而解。
2.典型解剖的发散性引导。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总结;双基;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84-01
课堂教学总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是构建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课堂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发挥好课堂教学总结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切不可忽视。
1 对课堂教学总结存在问题的梳理
1.1 总结缺失
课堂总结并非可有可无,然而,笔者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却听不到“总结”的声音。也许在一些老师心中认为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没必要再“嗦”了;或者由于训练时间过多,占用了总结的时间,于是在课尾只好草草收场。没有总结的课堂是“虎头蛇尾”式的课堂。
1.2 套话式的总结
一些老师在课堂总结时总喜欢说套话,比如:“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什么是‘勾股定理’呢?就是……希望大家课后通过做题,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定理的认识。”其实,这样的总结是呆板的、缺少生气的。就“勾股定理”这一课的学习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探究的角度、探究的思路这方面来总结,让学生获取方法性的知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1.3 走过场式的总结
在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关切地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则脱口而出:“学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教师:“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学生答:“没有了!”教师宣布下课。这是一种“走过场”式的总结,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机械地完成了一个“程序”,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入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1.4 教师独揽“总结大权”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独揽“总结大权”,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权利,他们畅谈学习体验与收获的机会被无情剥夺。其实,总结的权利并非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总结。有时学生会总结得比老师更到位,更精彩。
2 锁定双基,关注学法,做好课堂教学总结工作
课堂教学小结是对一堂课学习内容或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与巩固,升华学生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简洁性与概括性的小结,使之具有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之功效。
2.1 锁定双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明晰化
总结的内容应该锁定与瞄准“双基”,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层面来进行总结、梳理。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探讨了“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之后,就运用列表的形式将这种图形跟轴对称图形进行了对比,以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中心对称的本质特点,同时对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也进行了回眸。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不同点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或多条对称轴,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线;而中心对称图形只有一个对称中心,对称中心平分对称点连线;轴对称图形要翻转180°才能与对称部分重合,而中心对称图形要旋转180°才能重合。
笔者认为课堂小结不能仅仅停留在总结知识与技能上,也要涉及到思想方法及学法的总结,给课堂教学画上点睛之美。比如,在“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我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知识:am÷an=am-n(a≠0,m,n为正整数);方法:例题公式应用;特殊一般特殊。这样的小结既关注了知识点,又关注了学习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本课所学知识加以明晰化,并产生新的认识。
2.2 给予学生总结的权利,锻炼学生思维
“总结”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也可以参与总结,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反思与回顾。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给予充裕的学习时间和交流、展示的机会。当然,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也是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方面。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谈谈你这堂课的收获”或“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梳理,而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完善。其实学生总结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对于勇于总结或总结比较到位的学生,教师给予热情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的脑筋转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3 赋予总结以趣味性,提高学生记忆与运用效果
一、变教会为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活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学程序分为五个环节,即设疑、自学、议论、练习和小结。通过这五个环节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要能够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知识上来设计教材内容。例如,在讲解关于“两步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材环节。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内容
教师在导入教材时,应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学习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和推敲。例如,教师在引入新课后, 需要向学生讲解设计的自学提纲:首先是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是什么形式;其次是要想解答两步应用题要做好哪些关键性工作,并举例说明;再次,以“五年级一班植树2 0棵,五年级二班比五年级一班多植10棵 , 则两班一共植多少棵 ”为例, 让学生说明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最后,在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思考怎样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根据这几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思考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另外,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较好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3.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练习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在遇到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时,教师要加大学生的练习力度。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讨论解惑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其设计的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若课堂讨论过于激烈,教师要适当地对其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让学生从体会到学会,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对数学教学环节的分析得出,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专项练习。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原有的阅读能力基础上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智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中心学校 王成柱
不论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是从初中升入高中,从高中升入大学,都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的问题。尤其是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极为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小学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因为初中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并且是从可塑造向定型逐渐转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思维能力是所有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初中数学已经明显涉及到,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结构和方法。初中是数学思维水平从一个等级向高一等级发展的开始,是思维水平发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而且这个飞跃,具有从常识性思维向科学性思维发展的意义。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促使学生完成这个飞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如何使小学升入初中就能较快的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1)熟悉小学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2)向小学数学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3)注意收集整理小学升初中时数学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4)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掌握初中数学教材,特别要认真钻研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弄清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在联系;(5)新生入校就要根据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常用到的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摸底考试;(6)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弥补解决。
总之,通过一些活动,对小学的教学管理,数学教学法,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特征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以便有的放矢的更有成效的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度衔接。
二、搞好四个方面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涉及到好多方面,但是,以下四点是很重要的。
(一)教材方面的衔接。
初中一年级数学共有十四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代数;二是几何;三是概率。
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有理数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入负数后形成的。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学好有理数,对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有理数一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建立负数的概念和理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负数是由于实际需要而引入,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但是,算术数只能表示量的大小,不能表示量的方向,因此,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算术数的基础上进入了新数。从算术数扩展到有理数,性质符号进入数字这是一次飞跃。有理数的运算除确定符号外,实质都是在进行算术数的运算。所以,学好有理数的关键在于学好算术数的基础上抓好符号,过好符号关。
2、数与式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具体的数,到初中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数的概念的发展。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在将具体的数量抽象为表示数量的数字之后,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的抽象,所以代数式更能反映一般规律。从数到式这是又一次飞跃。因此,注意发掘中小学数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无理数与无理式进行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搞好数到式的过渡、衔接是有意义的。
3、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小学数学中对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一是算术解法;二是列方程解,而以算术解法为主。在中学数学中解应用题将以列方程为主。列方程解应用题,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两种解法的思路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基本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各种类型的应用题的的基本关系式不变。因此,为了使学生较快的适应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方面要注意对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复习;另一方面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上。还要有意识的对两种解法进行对比,使学生感觉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比算术解法更优越,这样有利于把学生从算术解法中较早的解放出来。
为了帮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度和适应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小学升入初中,开始拿出两周左右的时间,对小学数学中的基本知识集中进行一次复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复习一定要做到:(1)目的明确;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是为了从学习小学数学到学习初中数学更好的过渡、衔接,打下良好基础;(2)重点突出:复习不是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的重复,应该掌握的原则是:源自小学,略有提高,面向初中,突出衔接。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一般具有讲的较细,练得较多,直观性强,注意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学生听惯了这种讲课方法。所以进入初中教师讲课一定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听课特点,既要照应小学讲法,又要考虑小学讲法的局限性。开始不宜讲的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应尽量多的利用实物、实例、教具、图形等进行教学,该交代清楚、明确。如负数的引进,通过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指出只用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把零上和两下区分清楚。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就自然地引进了负数。正、负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符号与数的统一。如果学生理解成带有正负号的数叫做正负数那就不正确了,因为带有什么符号只是正负数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不是全部,否则会使学生以后误认为+a就是正数,-a就是负数。
要注意以旧引新,新旧联系。如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跟小学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就在于决定积的符号,所以讲解的重点在符号法则上。如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入、讲解,就容易的多,方便的多,只有数与式的一字之差。
讲课要有新鲜感、趣味性,要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对较难理解、易错易混的概念,要善于对比,要采用逐步渗透的教学方法。
上好第一堂课,特别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节课除了给学生介绍学习常规之外,还应讲中小学数学的联系与区别,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性,中小学数学教法和学法上的异同,本学期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等。
组织教学要贯彻始终。教学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只有“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注意”是学习好或不好的关键。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易于分散,因此,对他们来说,组织教学贯彻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应该做到:根据大纲,紧扣教材,放慢速度,减缓坡度,慢中求快,慢中求好,加强直观,新旧联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组织教学,贯彻始终。
(三)学法上的衔接。
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率。小学习惯的学习方法难于适应学习初中数学的新的要求。因此,从头一天起,从第一节课起,就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课堂笔记,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复习,怎样做作业,怎样做学习小结。怎样总结学习规律,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四先四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请教。“四到五多”: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多看、多想、多问、多写、多练。抓就要抓紧、抓严、抓死、抓具体,抓而不死等于不抓,使学生逐步养成与学习初中数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衔接。
笔者针对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方面很难适应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探索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途径,改变教师以往“完成目标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会求知、主动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思考地学习,以实现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学法;衔接;求知
在今年的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探讨非常有现实意义。在探讨会上初中校长谈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学习感到很茫然,尤其对数学学习感到很难适应,学生、家长和教师为此也感到很苦恼。对于这些苦恼与困惑笔者感同深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交流协作;中小学数学内容的不同;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同;中小学学习方法的不同;中小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地发展,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摆在每个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中小学数学教法和学法衔接”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在平稳过渡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提升的转化
1.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讲得多,对易错内容反复讲,对知识点的训练 “十分到位”,可以说是靠“填鸭式”过日子,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但进入初中就不同了,由于课程的增多,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上中小学教师上课节奏与教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必然会导致部分自控能力差、钻劲不足的学生成绩滑坡。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能简单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并且求知欲非常强烈,导致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小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答案。在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和几何结论让学生识记即可,而中学几何的教学更注重推理论证。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推理和验证。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1.3“圆的面积”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将圆剪拼后组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借助于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在“圆环的面积”的教授中,提前让学生解答,学生借助圆面积的公式得出:S圆环=S大圆-S小圆。教师问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能否采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应用无限分割求和的思想来解此题。学生通过讨论将圆环分割成n个梯形得出:S圆环=nS梯形。这样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再经历实践、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各个过程。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小学几何教学重计算轻推理、重形象思维轻抽象思维的现状,实现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变“完成目标式”为“超前预设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延续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统筹安排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学段,使得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且各学段之间联系非常密切。这样,初小数学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认为小学教师要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第三学段的内容,初中教师则要注重与小学知识的衔接,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简单数据的整理”的教授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画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外,还要加强分析图表及解决办法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可让学生分析学校实行“双聘”前后师生人数对比条形图,让学生从图中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同时又进行了尊敬教师的品质教育,认识到由于师生人数差别太大,教师为了教好书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学生在学习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后,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升华了教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做好了铺垫,也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及重要性。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在“无缝”对接中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变“被动学习”为“学会求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首先,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预习能力。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但是在学生的认知里,预习就是将教材粗略地浏览一遍。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例如对计算公式的模仿、对重点知识的划线;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4.2“解简易方程”的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对书本中的重点划线;理解方程与解方程的概念。等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关概念、法则、定理的题目;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预习作业:下列那些是方程:(1)35+65=100,(2)y+24,(3)x>1,(4)2x+1=5;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1)x+2=3(x=1,x=2),(2)12-x=4 ( x=16,x=8);解下列方程:(1)x+0.5=1.2,(2)x-0.5=1.2,(3)3x=1.2,(4)x÷3=1.2。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一方面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边看、边学、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多进行质疑,从而达到对概念、定理、法则的再认识。
除了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启发思考,还有应培养学生学会小结,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一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培养他们运用认识、再现、联想等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将平时作业、考试中的易错、技巧性较强的题目及时整理,总结出解此类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以及他们有一定的能力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其不断进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这一教学思想的精髓彻底改变了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强调教学的重点在“学”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主要包含三个环节:
(1)导学质疑。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把疑难点记录下来,在下一个环节讨论解决。
(2)小组协作。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弥补缺陷。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然后小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在汇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给予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 能力。
(3)精选练习。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题,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四基”,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将学生的解题技巧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减负”的 目的。
3.变“简单机械的模仿”为“有思考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而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二、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这时,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三、创设质疑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难有创造力的。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等等。有时学生质疑的面很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创设总结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缓解疲劳,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识和主要内容做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后总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怎样计算的问题。这样的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XX年学年度上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行将结束,在此,就本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 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四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计23人,男生13人,女生10人。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比较扎实,但个别同学存在学习态度及方法问题,有待指导与提高。另外,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 测试情况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六 教学反思
一 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二 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分析;
三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四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六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