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危机管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的意义

第1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施工;危机管理;意识运用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工程项目建筑工程施工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工程项目,所以,对建筑施工的管理进行加强也是非常复杂和有必要的施工的管理进行加强也是非常复杂和有必要的,因为施工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境具有一定特殊性,而且施工条件也非常特殊,在施工的时候可能遇到施工危机和风险可能遇到施工危机和风险,比如说,工程安全的风险、工程质量的风险量的风险、工期管理的风险、环境的风险、合同执行的风险等,因此要求我们在建筑施工管理的时候因此要求我们在建筑施工管理的时候,不断让自身的危机意识加强识加强,并且提升对危机意识的认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合同执行方面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价值。

2建筑施工中的危机问题

2.1监督不到位

监督管理阶段需要进行制度机制和实施流程的设定监督管理阶段需要进行制度机制和实施流程的设定,根据现在掌握到的情况来分析很多监督部门还是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机意识,因此,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由于在各个施工过程当中监管部门没有做好很好的监管工作中监管部门没有做好很好的监管工作,造成监管部门失去它们原有性质们原有性质,有的时候施工单位还和监管部门进行私相授受,出现走后门等问题出现走后门等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种种原因,造成监管危机普遍出现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当中遍出现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当中。

2.2图纸设计有误差

所有的图纸都是在施工设计阶段产生的所有的图纸都是在施工设计阶段产生的,所以要求施工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这是对整个建筑进行支撑的根源,从现代的社会来看的社会来看,很多新盖好的大楼就出现需要爆破或者质量有问题产生裂纹而倒塌的情况问题产生裂纹而倒塌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施工设计没有达到要求而出现的到要求而出现的。

2.3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在一线进行建筑施工的人员多半都是农民工在一线进行建筑施工的人员多半都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化水平相对比较低,而且没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就算企业单方面进行了培训的工作面进行了培训的工作,也只是进行一些只言片语的安全知识宣讲宣讲,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的情况,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2.4安全管理不到位

很多施工单位仅仅单纯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关注很多施工单位仅仅单纯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关注,他们没有把重心放在施工安全方面没有把重心放在施工安全方面,这就造成很多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出现中的危机出现。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监察的过程中不能敷衍了事,如果他们的工作松懈如果他们的工作松懈,就可能造成危机的几率增加,不单单是这样这样,很多企业为了让施工成本进一步得到控制,出现购买问题材料的情况题材料的情况,由此施工安全就无法得到根本保证,为了某些人的眼前小利把众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人的眼前小利把众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这种行为需要被严厉批判严厉批判,比如说我们在日常审核的过程中出现的房屋倒塌、道路塌方道路塌方、豆腐渣工程等,都是由于安全管理监察不到位而出现的现的。

3增强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有效策略

3.1树立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

若是想要在施工管理的时候若是想要在施工管理的时候,积极落实危机管理的应用效果效果,就一定要将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加强和提升,确保施工的时候切实把危机意识使用到施工的过程中来施工的时候切实把危机意识使用到施工的过程中来,切实帮助各个施工部门进行思想的转变助各个施工部门进行思想的转变。让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加强强,第一步就是需要对施工人员在危机意识方面进行管理和培训培训,利用培训的方法让施工人员对危机意识的作用进行了解和切实感受解和切实感受,让他们体会到提升危机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能够通过一些鲜明的事例来帮助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解,让他们在施工的时候进行高度警惕,第二,在施工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向大家进行相互的沟通时候一定要注意向大家进行相互的沟通,逐步建立一个合理沟通的渠道沟通的渠道,让施工人员加强互信,利用讨论和交流的手段了解和学习在施工的时候产生的危机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解和学习在施工的时候产生的危机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另外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培训和提高施工人员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处理能力中的处理能力,确保他们的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得到提升和应用应用。

3.2营造危机管理氛围

危机意识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危机意识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只有让施工的人员真正明白危机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出现的消极影响后极影响后,他们才有可能对受伤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除了营造一个危机氛围外造一个危机氛围外,相关人员还需要注意营造很好的施工环境境,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施工人员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工作,才能在本质上让自己的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3.3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创设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监测手段来达到获取和分析各方面信息的目的的监测手段来达到获取和分析各方面信息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下几点做起:认真研究和分析同行业相似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对各方面因素的管理和监测工作作,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及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在建筑施工方面的重点进行关注点进行关注,保证施工建设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需要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这样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树立起危机管理的意思工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树立起危机管理的意思,也可以在一些比较醒目和显眼的位置些比较醒目和显眼的位置,进行危机管理口号和标语的设置置。另外相关施工人员还需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体现出一个比较好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一个比较好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3.4强化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强化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安全教育培训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让相关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是增强建筑施工过程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另一个方法和手段的另一个方法和手段,能够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安全方面的培训行教育培训以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并且进行考核,把增强危机意识的观念融入其中意识的观念融入其中。切实保障施工建筑施工工作可以顺利合理的完成合理的完成,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洞察力和警惕性的培养,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并且需要注意对增强员工预防危机的心态,由于施工人员在建设危机的过程中是直接的受害者施工人员在建设危机的过程中是直接的受害者,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很好地保证内部人员在生命财产健康方面不受到侵犯受到侵犯,进而能够对建筑施工单位在资金成本上面的支出得到控制得到控制。

4结束语

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危机管理能够对建筑施工人员需如何树立危机意识进行很好的帮助对建筑施工人员需如何树立危机意识进行很好的帮助,让他们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们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让建筑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机构得到完善员的危机管理机构得到完善,把危机消弭于施工的建设的过程中程中,另外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非常好的预警机制,让施工施工环境得以提升施工施工环境得以提升,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渗透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的建筑工程是一套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流程较为复杂,因此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导致危机问题的产生,影响了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渗透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状况,降低危机问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分析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问题

第一,外部事件对施工项目造成的危机。外部事件对施工项目造成的危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灾难,如地震、暴雨、狂风等,造成工程损坏或者物资损坏、项目延迟等;二是来自社会领域因素造成的灾害,例如市场材料价格上升造成项目资金不足、环境卫生要求提高导致施工建设不合格等。

第二,项目施工活动本身造成的危机。项目施工活动本身造成危机的因素包括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器械材料等,施工技术的不合格、施工管理活动不严格、施工器械材料不达标都会造成危机事件,项目施工活动本身造成的危机最难避免且最繁多。

第三,项目事故造成负面影响产生的二次危机。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项目事故,容易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同样会反过来影响项目本身,例如法国修建Monteynaad大坝时,因工程引发地震,造成灾难的同时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最终影响到了大坝建设。此外,在建筑施工中一些较小事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事故,例如拖欠工人工资长久不解决,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或者造成停工。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渗透危机管理意识的意义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多种危机问题,通过结合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控制,将危机造成的风险降至最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将危机管理意识付诸于于行为便形成了危机管理行为,这种行为主要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与危机进行全方位地检测、预警、决策和处理等,最终有效地控制危机的发生。同时,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与风险通常会以一种隐形的形式存在,提前对风险预防,遏制即将发生的风险与危机;如果未能有效预防,那么危机便会发生,此时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行业而言,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由此可见,树立一种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意识的渗透途径

(一)加强危机管理意识

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求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危机管理意识,从容的应对以及解决潜在的或者已经出现的危机。加大全员培训教育力度,使施工管理的负责人员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危机预防的意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处理危机的技术与能力,与此同时激励全体施工管理人员,调动其积极性,使大家团结进取;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企业的忠实度,让施工人员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个人利益的同时,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

(二)营造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

要想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全方位地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需要在建筑行业领域及单位构建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在建筑施工管理企业或单位的各种建筑标志物、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可以将危机管理意识体现出来,如设置具有危机管理的醒目的标语或者口号,悬挂在单位走廊的墙上;或者设置为条幅,悬挂在单位门口;或者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警示牌,树立在单位的角落等。除此之外,建筑施工管理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要积极对待工作,形成危机管理意识,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

(三)构建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加强危机管理意识的渗透力度,还需要构建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具有灵敏性、准确性等特点,对施工信息全方位的检测,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使得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构建预警系统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行业有关信息加以搜集,适当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加以调整;第二,对建筑领域的专家或成功人士积极调查与采访,由此获得反馈信息;第三,及时对搜集的信息加以鉴别与分类,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加以预测,在恰当之时发出危机警报。

(四)创设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机构是建筑施工单位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最有效的组织保证,在建筑施工日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危机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一个跨部门的管理小组,也可以是独立的专职机构,还可以在企业战略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人员来代替。企业可以根据建筑施工单位自身的规模和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合理得制定主管领导的职责以及处理事故的工作程序,以保证组织机构的良好运行。其中,由业主方和施工单位组成公共部门和后备部门,主要负责抑制危机的发展;由建筑单位的主要领导、业主方和施工项目组织中的项目经理组成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由当地行业的专家、项目专业工程师、项目管理方工程师组成咨询系统;施工组织主要负责执行各个施工环节和相关信息的收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诸多危机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危机管理意识渗透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构建危机管理预警体系,创设危机管理机制,实现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及时有效处理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危机,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继军.浅析如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渗透危机管理意识[J].民营科技,2015,08:72.

第3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

危机管理用在在建筑施工中,涉及设计单位和业主的第三方,它的责任主要是对整个的设计过程以及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由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与否是由安全性管理进行决定的,同时也会对业主方的相关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将危机管理做好是使业主获得利益的最佳的途径。但以当下的市场经济范围来看,有一部分进行危机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将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有着充分的认识,对于工作关系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管理中所出现的风险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规避,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表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引起的分包或者转包的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证,我们要对整个施工过程加强危机管理。在管理危机的过程中还有着许多不是非常规范的行为,例如在签订合同时格式不是非常的规范,在管理招标投标时不是非常的科学,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没有一个较大的实施力度同时也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都会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对于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本着要对施工设计单位以及业主进行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危机管理,在进行管理之前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制度与要求。

没有按照建筑施工的规范来进行,针对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原因以及由于各种原意引起的分包和转包等一系列的问题。危机管理这个工作中主要的一个元素就是施工的人员,在对建筑施工进行设计时,要将危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进行相应的提高,是我们在进行准备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危机管理这以专业缺乏人才,与设计单位不能够进行及时的进行沟通,在发现问题时没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尤其是在地区相对偏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程中,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更不愿进行深入,主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为缺乏,非常不利于建筑施工管理的进行与强化。

二、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加强危机管理意识转变固有观念转变管理观念,要具备优良的管理危机的意识,在应对危机或发现危机时要具有相对较为灵敏的预见性,才能从容的应对以及解决已经潜在的或者已经出现的危机。因此,要求与施工管理有关系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将自身所具备的危机管理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当下这种形式下,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人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管理危机的意识才能够时时对危机进行预警,并将潜在的危机进行巧妙的化解。为了更好的对建设施工过程中危机管理的意识进行加强,就需要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做好:在进行全员培训教育时需要加大其力度,使施工管理的负责人员对于危机管理所具备的重要性以及危机预防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意识,与此同时激励全体施工管理人员,调动其积极性,使大家共同努力。在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相互之间保持协作与沟通,将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能够让全体的员工都积极的进行监督管理的工作。让员工将自己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能够更好的进行形式从而危机管理工作能够做的更好,与此同时也便于隐患危机的消除。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危机管理的培训,通过例会和培训的方式将施工人员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加强;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危机管理知识更加灵活的进行掌握,是工作人员在进行危机处理时能够有过硬的专业技巧和更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证能够有效的对施工管理项目进行实施。

2、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的创造在建筑施工单位的危机管理中,其中最有效地一个实施方法就是要创建良好危机管理的环境氛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在施工现场营造出安全管理的环境氛围,如:把有关安全管理的条幅、标语、口号或警示牌等悬挂或设置在施工现场,以便提供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地将危机管理意识渗透到所有施工人员的脑海里,以便让他们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危机管理真正引起的员工心里的重视。

3、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一个独立的专门机构或是跨部门的管理小组,都可以组建成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根据建筑施工单位自身的规模,和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合理得制定主管领导的职责,以及处理事故的工作程序,以保证组织机构的良好运行。其中,由业主方和施工单位组成公共部门和后备部门,主要负责抑制危机的发展;由建筑单位的主要领导、业主方、和施工项目组织中的项目经理组成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由当地行业的专家、项目专业工程师、项目管理方工程师组成咨询系统;施工组织主要负责执行各个施工环节和相关信息的收集。

4、安全施工知识的普及在建筑项目的施工现场,大力宣传危机意识工作。为了减小建筑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让所有工作人员从心里真正的意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施工管理应用中,充分发挥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施工现场创建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让施工人员时刻保持安全作业的状态,使得施工人员自然而然的重视危机管理。另外,可以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企业的忠实度,让施工人员明白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是在最大程度上个人利益,从而为工程的进度做贡献。同时,让施工人员知道,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更是在保证施工现场工作的所有员工的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

三、结语

第4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我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建筑企业越来越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但我们也应看到因为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很好对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致使目前施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危机和风险。而我国建筑企业对这危机和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有效的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就很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进而导致建筑工程无法保期保质的完成。由此可见,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建筑施工管理观念,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要想真正的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先传统的施工管理理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为了让管理者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面对危机时,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对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和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因此,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施工管理中强化危机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残酷,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并发展起来,管理人员必须担负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随时保持着的危机管理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和风险。

那怎样才能改变原有的建筑施工理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做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执行者,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相当于做好了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让管理人员意识到到危机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了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有的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起到应有的重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和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工作,使人民大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工程的进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悉心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管理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的一些培训措施和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这样不仅强化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同时也使建筑施工人员能够更进一层次的加深对危机管理意识的了解。以确保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面对突如起来的各种危机和风险,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进而使得整个建筑工程能够保期保质的完成。

做好危机管理的宣传推广工作,构建一个良性的危机管理氛围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发挥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营造一个健康、科学的危机管理氛围。施工企业应该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要做好危机管理的宣传工作,比如:在一些危险地段挂制一些危机管理的条幅,或在重要地段题写一些相关的警语和口号,设置一些危机管理警示灯等等。同时,建筑企业的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自主主动、认真谨慎的精神风貌。让所有施工人员能够意识到危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重要性,并将危机管理意识深深的印入到每个施工人员的脑中。比方说,要求所有施工人员在对待工作时,一定要严格、认真,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规范操作技术,加深工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端正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忠诚度。以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做随时保有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设立危机预警体制

要想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发挥危机管理意识的真正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设立危机预警体制,这样才能通过危机管理做好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工作。因此,为了能够使施工管理人员有效的应对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就必须要设立危机预警机制。由专业人员设计一个敏感性强、预警精准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可行性。

而信息监测作为危机预警的核心主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信息监测可以快速、有效的对各方面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在设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着重做好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和监控工作:

第一,对同行业之间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进行实时有效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第二,做好交流工作,及时收集和整理社会各方面对施工产品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进而能够迅速发现和监测出容易引起危机的各种原因和要素。

第三,对收集和整理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鉴别、分析和研究,以求能够有效预测以后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并在合适的时机拉响危机预警。

第四,加强对同行业之间的研究和分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自身在应对危机时的处理能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

4.设置危机管理机构,做好危机管理组织建设

要想真正的发挥危机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并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危机管理机构在进行危机管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置危机管理机构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同时也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一般来讲,危机管理机构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既能以一个跨部门的综合小组形式存在,也可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还可以在指派专人来行使危机管理机构的职权。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在危机未出现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由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出处理危机的相关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施工过程中,各危机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以确保在建筑施工工程能够保期保质的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刻解析了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希望建筑企业能够将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及时、有效的转变成为企业生产力,并做好施工过程中,各种危机和风险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确保建筑工程能够保期保质的完工,建筑企业能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危机管理意识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高青松,彭振斌,徐蒙.工程项目安全预警与应急控制隐性知识集成与共享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10)

[2] 王守俊,武乾,张兰兰.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应对的组织模式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3] 谢宝强.关于情感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11)

第5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团体组织,主要提供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单位。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特别是人才激励机制既区别于党政机关,又不同于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企业。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外经济开放后事业单位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人才激励机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的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意识到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激励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以促进事业单位转型,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现状

受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了惯性,对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欠缺。尽管已经开始了激励机制的建设,采取了多项措施和方法,事业单位仍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激励机制应有的效果,在实施激励机制遇到的主要的问题如下:

激励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广大干部职工没有及时更新思想和观念,还停留在老一套的人事管理制度中,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领导者也没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接纳现代管理思想的胸怀,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忽视职工的利益,过度看重单位的发展。致使在实施激励机制时,不能营造竞争和鼓励的氛围,发动职工积极响应新激励机制。同时,也缺乏和职工的沟通,难以及时发现激励机制的不足,增加激励机制的积极意义。

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分配平均化,传统考核方法目标模糊,僵硬的量化考核指标,不仅单一,而且多是评价性的描述,缺少量化和多维度的指标,很容易就影响考核的真实性,让考核随意化,使激励制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缺少有效激励的方式。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励管理办法,通常的激励方式都是管理者随意指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才薪酬没有和贡献、业绩相挂钩,破坏了激励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和职工沟通好,忽视职工的内心需求。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

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一)在人才选拔方面运用激励机制

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社会服务的性质不一,在选拔和招聘职工时,要制订与单位服务性质相符合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聘用制和竞争上岗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事业单位的运作上,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事业单位政策的主要层面,特别要把资源向提拔人才倾斜,制订具体的人员绩效考核方案,以人才优先为方针,具体做法是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评选出先进员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激励业绩优异的职工,这种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工工作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他职工也可将其作为榜样来效仿。

(二)在薪酬设计方面应用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要在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政策以外的其他待遇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要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紧密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向业绩突出、有贡献的人员,骨干人员倾斜,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运用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也应当和企业一样,不仅仅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更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开发机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为职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对职工进行培训和开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保证每位职工都有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和学习激励职工,使得他们能不断进步,充分调动其本身的潜能,发挥其长处,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

(四)在人事管理上应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不仅仅要纳入人事管理制度的范畴,而且要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激励机制成为人事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行为。同时,也要使人事激励机制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精神激励。

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

同志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事业单位主体是职工,如何使这支队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优势,用激励的手段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在新的形势下,职工的积极性对促进事业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源的个体职工的发展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有利的条件可以促使职工向着事业单位要求的方向发展。采取符合职工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激励手段,就可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促使职工分层次流动,就可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二)推行了岗位薪级组合的薪酬激励机制,保障了人才的安全感

薪酬即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单位对人才实现物质激励的主要途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薪酬机制主要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统一制定的工资分配模式来实施工资计划的。鉴于原来的分配模式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诸多不利于单位后续发展的现象,90年代中后期推行了现在的岗位薪级组合工资制,对原有工资结构作了重大的调整,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基本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一些单位还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增设了更多的福利和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多作贡献,使职工能够放心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工作中。对职工的薪酬激励可以留住人才,提高职工工作的士气,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建立了人才参与机制,增加了职工的归属感和危机意识

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职工队伍的协同合作来完成的。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单位与职工之间的感情联系,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四)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培养了职工的危机意识

不论组织采用哪种激励方式最终都涉及到对职工的业绩评价问题,目前国家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绩效考评体系,许多事业单位也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增加了绩效考核内容,如对优秀职工的成就和业绩予以荣誉和物质奖励,如表彰、奖状和奖金等,以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对犯有过失、错误的职工,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罚,以增加职工的危机意识。

第6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成本;收益;投资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长。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管理策略和投资方式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4月IMF对外汇储备管理目标进行了修正,指出:“与传统储备管理目标相比,目前外汇储备管理在资产保值和确保流动性基础上,更应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从而突出了外汇储备管理收益性目标的重要性。高储备持有国也纷纷采取更加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投资策略,这从近年来纷纷涌现的主权财富基金(SWFs)中可见一斑。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各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投资于股票、政府或机构债券(包括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以及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其目的是在保持资产安全性基础上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但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包括“两房”在内的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国际投资环境急剧恶化。这给各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证券和房地产领域的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损失了310亿美元;淡马锡2008年4月至11月间资产价值下降31%,仅其在美国银行的投资就损失了至少30亿美元;被认为资产最为多元化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在这轮危机中也难以全身而退,据估计,该基金最多可能亏损1500亿美元,相当于其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究竟是亏损还是盈利?外汇储备管理效率如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对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计算和实证,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经网数据库等。

二、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分析

外汇储备在我国的运转过程,可以表示为:(1)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盈余;(2)外汇市场外汇供给增多,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央行进入外汇市场实行干预操作,买入外汇抛出本币;(3)国家指派专门机构(目前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盈余以及从外汇市场买入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和投资;(4)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稳定,央行发行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

目前来看,总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还是很有限的。外汇储备除了投资到国外购买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债券外,其余的资产主要存在国外银行。尽管2004年以来国家曾尝试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给金融机构注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并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积极管理,但资金量小0。在这一运作过程中,持有外汇储备的损益就显现了出来。就收益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持有外汇储备收益,是指国家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具体包括:(1)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证券的收益;(2)外汇储备存于外国银行的利息收益;(3)外汇储备用作其他积极性投资的收益。这些储备收益属于显性收益。广义的外汇储备收益是指一国运用外汇储备所产生的所有收益的总和,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其他无形收益等,具体而言不仅包括外汇储备投资的经济收益,还包括:(4)一国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5)一国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市场稳定的信心等。(4)、(5)部分收益属于隐性收益。广义的收益又可分为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部分,可量化部分为(1)、(2)、(3)、(4),不可量化部分为(5)。

(一)投资国外债券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虽然这两年实行储备资产多样化改革,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仍占绝大比重。其中,美国国债约占35%,美国长期机构债券占比30%和长期企业债券占比5%。美国国债具有四大系列:T—bills(4周、13周和26周),T—notes(2—10年期),T—bonds(10-30年期)和TIPS(通胀保护的国债)。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投资的期限品种包括3个月、5年、10年、30年等。近几年来这些品种的收益率随着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如3个月短期国债从1994--2008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1%-6.66%;5年中期国债的收益波动范围为2%-5.2%;10年期长债近几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3.0%-5.4%;30年期长债近两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4.25%-5.7%。考虑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投资中、长期国债,其平均收益率约为5%左右。其次还有美国机构债,它们一般比同期限的国债高100-200基点,因此保守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债券的平均收益可达5%。除了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动用外汇储备购买了部分欧盟和日本的长期政府债券。根据相关的研究,保守估算我国外汇储备中欧盟长期债券比例约为15%,日本长期债券比例约为8%。欧洲和日本长期债券收益率近年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在4%和1.8%左右波动,它们相对于美元有超过20%以上的升值水平,折合美元的收益率大约为4.8%和2.16%。

(二)存在国外银行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除了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以外,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主要存于银行,这部分流动性资产约占总外汇储备资产比重的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自1998年1月以来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3.06%。结合投资国外证券收益率,运用归一法,我们可以大致得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整体收益率水平,为4.607%(5%×70%+4.8%×15%+2.16%×8%+3.06%×7%=4.607%)。按该收益率来算,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如表l所示,累计总收益为3550.41亿美元,计27553.86亿元人民币。

(三)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收益是指因持有外汇储备而减少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以及降低了危机发生时对经济的危害程度,这种降低的危害程度可以认为是外汇储备带来的一种收益。正因为风险收益的存在,使得新兴国家愿意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Rodrik and Velasco(1999)估计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将使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的概率减少10%,假设金融危机的成本为GDP的10%(该假定比率不高,见Hutchison and Noy,2002),那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的风险收益等于GDP的1%;表2依此计算了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风险收益,累计为20112.35亿元人民币。

将上述三种收益累加,得到1994-2008年间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总收益为6081.75

三、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成本分析

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成本包括:(1)干预成本,即央行进入外汇市场买人美元等外汇的操作成本;(2)冲销成本,即央行对冲市场上外汇占款的冲销行为所支付的费用。广义成本除了(1)、(2)外,还包括(3)机会成本,即如果不将外汇储备投资国外,而运用于其他途径(如进行国内建设投资)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4)如果国内货币市场上外汇占款不能完全冲销,外汇占款剩余对一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影响。这些广义的成本也可分为量化和不可量化两部分。量化部分包括(1)、(2)、(3),不可量化部分包括(4)。

(一)外汇市场干预成本

当外汇市场外汇资产供给大于需求时,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汇率)稳定,政府不得不入市进行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那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干预成本就是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所产生的交易损失及额外的利息支付。由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都呈现稳定与升值趋势,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价抛出本币而带来的损失。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47%,这使得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剧增。此外,央行买人外汇抛出人民币,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负债,央行还需额外支付这些负债的利息,这些额外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外汇干预成本。

本文借鉴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来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鉴于干预数据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汇储备的变动额作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

1.央行外汇买卖的交易损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来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润,ni为第i期外汇干预额,这里是i期的外汇储备变动额,ei为第i期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et为样本期末的市场汇率。为了避免时间区间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计算的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卖出人民币而遭受损失累计为20541.4亿元人民币,具体分摊到过去每一年的损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7.3046元/美元计算央行的干预成本,结果为11980.9亿元,分摊到每一年的干预成本见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外汇买卖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C=(Btrt)/4 (2)

Bt为第t期末的外汇占款增量,n为本国银行间90天期限的基准收益率。计算结果见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累计为1431.44亿元人民币。

(二)货币市场冲销成本

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外汇占款增加产生基础货币扩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价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成本。

1994年以来我国使用过的冲销手段包括:控制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金融债与增加特种存款、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对冲操作)、将财政及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等,与此相对应的央行的冲销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贷款所损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利息;③发行央行票据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贷款方面,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3月期的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计算,1994-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在样本期间的增减而多收入利息51.49亿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为9935.35亿元;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利息总计4388.1亿元。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银行累计总共发行票据671期,发行总量为17058.3亿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使得该部分对冲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间央行因发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达到4714.79亿元。综合上述四项数据,可得到1994-2008年间广义范围的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操作成本总共达18986.75亿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币汇率上升,央行冲销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38.4%。

(三)机会成本(又称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损益)

如果外汇储备不投资于国外证券而是投资于国内建设,比如直接用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我们定义这些因购买他国政府债券而放弃的国内投资收益为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假定外汇资产投资国内,那么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其中外汇资产规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汇储备累积值。当期汇率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度数据来算。中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如工业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全部资本收益率等,本文选取工业资本回报率作为参考指标。已有的研究数据均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回报率是多少还存在争议。本文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年到2006年工业资本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6.8%到18.5%;如果选择净资产回报率作为参数,平均值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7,总计为46826亿元。

四、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总收益包括外汇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收益,总成本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冲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用总收益减去干预成本和冲销成本,就得到外汇储备管理的会计利润(见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虑机会成本,就得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收益(见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8。

五、结论

(一)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实现净利润6706.62亿元,收益率达到4.96%。这主要缘于我国执行了安全、稳健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而言,能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基础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支持,增强了我国应对诸如亚洲货币危机这类突发性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二)如果考虑储备资产投资国内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管理收益为-4982.15亿元,整体经济利润是负数。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投资还存在改进之处。长期以来,基于安全性考虑,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以美元形式持有,同时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各类资源支持、外汇储备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引进先进资源、人力和物力,这需要外汇储备的支撑。在外汇储备运营投资上,如果企图依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市场带来稳定的收益,不仅约束了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助长了全球性的经济失衡,而且还会使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挪威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养老基金”金融危机爆发前在全球范围内分配资产,其资产40%投资于股票,60%用于固定收入投资,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仅2008年一年就损失约905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0年基金收益总和,这就是一个证明。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后,一些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区域转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甚至转而回到本国国内市场投资。

(三)可以考虑成立国家战略基金,将部分外汇储备和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外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二是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例如,用外汇储备注资方式,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但目前储备管理部门对此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也没有系统的战略安排。本文认为,国家战略基金应该划分为民族企业发展基金、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教育科技发展基金。三大基金的战略发展侧重不同:(1)民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国有重要民族企业的发展,目前中金公司主要注资于国有金融机构,未来还可扩大投资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等在内的民族企业,符合注资条件的都可进行投资;(2)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实现外汇储备与战略能源储备的合理结合;建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对国外石油、钢铁、天然气、煤炭等战略能源领域进行策略性投资,一方面可以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能平抑世界能源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3)成立教育科技发展基金主要是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教育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现代科技水平。利用富余的外汇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此类投资的回报会通过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

(一)外汇市场干预成本

当外汇市场外汇资产供给大于需求时,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汇率)稳定,政府不得不入市进行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那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干预成本就是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所产生的交易损失及额外的利息支付。由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都呈现稳定与升值趋势,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价抛出本币而带来的损失。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47%,这使得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剧增。此外,央行买人外汇抛出人民币,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负债,央行还需额外支付这些负债的利息,这些额外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外汇干预成本。

本文借鉴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来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鉴于干预数据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汇储备的变动额作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

1.央行外汇买卖的交易损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来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润,ni为第i期外汇干预额,这里是i期的外汇储备变动额,ei为第i期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et为样本期末的市场汇率。为了避免时间区间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计算的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卖出人民币而遭受损失累计为20541.4亿元人民币,具体分摊到过去每一年的损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7.3046元/美元计算央行的干预成本,结果为11980.9亿元,分摊到每一年的干预成本见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外汇买卖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C=(Btrt)/4 (2)

Bt为第t期末的外汇占款增量,n为本国银行间90天期限的基准收益率。计算结果见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累计为1431.44亿元人民币。

(二)货币市场冲销成本

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外汇占款增加产生基础货币扩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价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成本。

1994年以来我国使用过的冲销手段包括:控制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金融债与增加特种存款、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对冲操作)、将财政及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等,与此相对应的央行的冲销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贷款所损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利息;③发行央行票据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贷款方面,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3月期的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计算,1994-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在样本期间的增减而多收入利息51.49亿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为9935.35亿元;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利息总计4388.1亿元。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银行累计总共发行票据671期,发行总量为17058.3亿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使得该部分对冲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间央行因发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达到4714.79亿元。综合上述四项数据,可得到1994-2008年间广义范围的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操作成本总共达18986.75亿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币汇率上升,央行冲销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38.4%。

(三)机会成本(又称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损益)

如果外汇储备不投资于国外证券而是投资于国内建设,比如直接用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我们定义这些因购买他国政府债券而放弃的国内投资收益为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假定外汇资产投资国内,那么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其中外汇资产规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汇储备累积值。当期汇率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度数据来算。中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如工业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全部资本收益率等,本文选取工业资本回报率作为参考指标。已有的研究数据均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回报率是多少还存在争议。本文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年到2006年工业资本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6.8%到18.5%;如果选择净资产回报率作为参数,平均值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7,总计为46826亿元。

四、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总收益包括外汇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收益,总成本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冲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用总收益减去干预成本和冲销成本,就得到外汇储备管理的会计利润(见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虑机会成本,就得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收益(见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8。

五、结论

(一)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实现净利润6706.62亿元,收益率达到4.96%。这主要缘于我国执行了安全、稳健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而言,能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基础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支持,增强了我国应对诸如亚洲货币危机这类突发性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第7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承德兴华恒通实业有限公司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院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快,国民生产总值直线上升,各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涌现,国家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想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而各种建设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机械设备,比如在建筑、冶金、化工等大型的建设项目中,机械设备就是基础材料。为了能够按时完成施工项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严格管理机械设备,聘请专业人员操作大型机械,并且定期的检测和维护机械设备,以保证其正常运转。本文就机械的维修方式和维护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院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管理;维修方式;维护的意义

通常来说,企业在购买大型昂贵机械设备前就应该制定好机械设备管理条例,这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因为机械设备是否运行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如果不及时维修出现的故障,就会对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合理管理企业的机械设备就非常重要,不可轻视。企业要想长期正常运转,专业人员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企业的大型机械设备。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更换零件时,一定要购买配套的、有质量保证的配件,这样机械才能正常运转给企业带来效益。因此,管理和维护企业的机械设备意义重大。1 机械设备管理中维修的过程

1.1 及时维修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并查找原因

前期制定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与计划时,先让具有很强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来管理机械,对机械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具有专业技术的维修人员对机械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熟悉,机械一旦出现故障,维修人员能用专业知识和故障现象来找出原因和范围,这样就能够避免非专业人员因遇问题而手忙脚乱,无针对性的盲目乱修,甚至有可能损坏机械设备,浪费时间,耽误机械设备的维修进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度,损害公司的经济效益。

1.2 采购相同型号的机械零件

管理过程中,机械有了故障,大多时候不需要大型整修,只是更换机械的部分零件,那么在机械设备购买时,企业就应该提前预测并购买那些易坏和需勤换的部件,这样就能保证机械设备的部件与设备本身在型号上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也能确保零件设备的质量。因为市场上相同型号的零件不计其数,可是质量却千差万别。如果不仔细鉴别,很容易买到劣质产品,安装到机械设备上,可能会导致整套的机械报废。所以如果需要再次采购机械设备部件时,一定要让专业的维修人员先进行检测,质量符合所需标准后才能大量的采购,防止伪劣产品损坏整套机械设备,后果无法估量。

1.3 机械设备中常出现问题的零件要定期检测

易磨损的零件除了检查外还应该常清洗,清洗零件很讲究切不可乱洗,分为擦洗、煮洗、喷洗、振动清洗,超声清洗等方法。还要注意的是,清洗设备零件时千万不能用强腐蚀性清洗液,很容易使零件光滑的表面变粗糙,影响了零件的使用效果。还应特别注意缸腔和缸套两个部位的清洗,应用汽油或其它易挥发清洗液来清洗,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其的损坏,内壁的光滑度也能得到保证。另外特殊原料零件清洗时,必须仔细认真,弄清零件的材质,避免犯错,因为碱性清洗液对金属有腐蚀性,尤其对铝金属产品腐蚀性较强。当然清洗液的种类也很多,应选择合适的清洗液来清洗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许多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液体且造价高,只能用于清洗精密零件,橡胶零件是绝对不能用它来洗的,否则就会损坏。维修人员在检测机械设备时,要是发现某个零件严重磨损,影响了机械的正常运转,要马上更换。

2 机械设备管理中机械修理维护的发展

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有新的模式来检测和维护机械设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机械设备管理中专业技术性在不断增强,要想设备正常使用并能及时维修,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要强,并对机械、电子信息、液压控制等方面掌握足够的监测和诊断技术。使用了电子元件后,机械设备从单一的机械变成了机电一体化的模式。维修人员要想及时得到精确的信息就需要电子元件来提供。在机械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维修,这样机械设备的维修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现在把电子元件和机械设备机结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维修成本,缩短了维修时间,使机械设备能够更稳定的工作,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机械设备管理中机械修理维护的意义

为满足社会的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基础性设施,大量的施工项目遍地开花。这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施工企业,工程中就得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这样的连锁反应在我国不足为奇。大多的机械设备都非常的昂贵,我们要注重他们的维护工作。通常情况下,因施工项目的对象不同,施工项目的环境,施工项目的目标,施工项目建设顺序也会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的不同,在施工时对机械造成的损耗也不同,所以施工企业分配专属的部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派专人来管理和维护机械设备,其目的是专业人员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能科学合理地管理机械设备,达到延长机械寿命的目的。一般来说,施工项目的作业环境都很差,加上原材料的磨损与侵蚀,对机械设备损害很大。还有施工企业想利用加快施工进度来提高经济效益,一般会日夜不停的工作,机械设备高强度的工作损耗严重,尤其是机械设备中一些磨损严重的零件则会出现问题,对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拖延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层要把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作为管理重点,管理维护时做好记录,维护频率按使用强度进行分层定期维护,规范管理。管理机械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不仅要掌握充足的相关信息,还要具有有效的控制能力,对下级工作的实施做到有效的示范和组织,促进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用科学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到管理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完善企业的综合性设备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合理规范的维护工作在机械设备管理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8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医院;护理管理;应用

1医院护理工作中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危机管理的特点

1.1医院护理工作中危机的形成原因

基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维权观念越来越强。为此,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与治疗过程中往往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是之前的一些合理的护理现象,而在当今看来,患者会感觉其属于侵权的情况。再者,在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影响下,医疗行业有着医疗结果难以预见、治疗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造成了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常常由于一个行为或者是一些言语就会造成紧张护患关系的形成。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能力与服务水平等也直接影响到护理危机出现的概率,像是经常地更换护理工作者以及新护士违规操作、对患者态度差、缺少熟练的操作技术、语气不委婉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3]。

1.2医院护理管理中危机管理的特点

危机管理的特点有3个,即应急性、预防性、不确定性[4]。因为在护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危机要素,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不确定性的特点;危机管理的主导是预防,在萌芽时期就扼杀突况,从而降低突况导致的不可见的形象损失以及可见的经济损失,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预防性的特点;出现危机的过程是4个时期,即前兆、发生、持续、恢复,而危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处理这几个时期的情况,这意味着危机管理具备应急性的特点,从而能够有效地化解危机,大大地降低对院方形成的不利影响。

2危机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医院护理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升,院方应当培训所有的护理工作者规范化的礼仪;引导与激励护理工作者参与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学历水平的提升;安排所有的护理工作者开展一系列护理操作技术的比赛项目,从而让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理论水平都提高[5]。总之,只有实现护理工作者素质的提升,才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才可以使系统化和全面性的护理模式实现。

2.2注重护理管理,懂得探究出现危机的原因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当及时处理护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可以建设危机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每周评价护理工作。对于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出现的护理危机进行分析和讲解,探究原因,要求所有的护理工作者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出现一些类似的现象,从而能够防范护理危机。护理部在每月组织护士长会议,积累经验,引导护士长探究危机隐患,且努力探究处理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危重疑难患者,实时地探讨和制定护理规划,搞好预见性的护理工作。针对不能够预见的危机实施下面的策略:(1)实现管理的精细化[6],把管理方式细化至最小的单位,每个科室选择1名质控员,从而实施管理和监控。(2)护理管理工作者到各个科室贯彻实施一系列的制度,以及进行有效地监督,注重管理会出现的危机。(3)注重跟患者交流,建设良好医患、护患关系,护理工作者经常密切地接触患者,应积极地跟患者交流,且有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与沟通能力,实现健康教育、入院指导、出院指导的制度化与常规化。

2.3高度关注,实时地处理危机

在出现危机导致患者不满的情况下,能够由下面几点加以处理:(1)清楚患者不满的原因所在,有目的性地加以解决;(2)清楚服务理念,对护理工作者的行为与语言进行规范;(3)认真地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操作流程;(4)当事者实时地向患者道歉,且搞好之后的一系列护理事项,从而得到患者的原谅;(5)实时地联系医务科处理对医疗技术存在意见的病人的问题;(6)在出院时以及出院之后征求患者的建议[7]。

2.4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完善护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对于医院护理危机的预防管理需要实施下面的策略:(1)设立危机预防及处理机构。对一些可以预料的危机,管理者要有先见之明,提前采取措施,可避免护理危机的发生。针对不好预防的危机,实施周密的应变策略。定期地对危机处理工作者开展演习,让他们明确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对策。如果出现危机,就能够对危机进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2)制定真正能够实施的危机预防组织规划。护理部需要建设和完善危机出现的组织机构,即实施四级预防管理体系[8],当事人报告给科室的护士长,护士长再汇报给总护士长,然后总护士长汇报给护理部主任,最后护理部主任汇报给管理护理的副院长。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应用危机预防体系,一致地组织人员,各负其责。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应当兼顾可行性、具体性、长期性,从而在出现危机之前真正地预防危机。综上所述,在护理质量的提高中,护理工作者的素质非常关键,其能够有效地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理工作者只有确保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熟练、职业责任意识强烈,才可以确保患者护理的安全性。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当及时处理护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9]。如果出现了护理危机,管理工作者需要激发危机的处理体系,冷静面对和处理,努力探究完善的策略,且对危机处理体系进行重新地评估,从而实现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对危机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护理管理工作者应当反应迅速,亲身指导,承认面临的问题,且实时地进行解释。最为理想的情况是当面处理问题,消除患者的不满。在医院护理危机管理中,应当建立与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像是护理部危机管理登记制度、护理投诉制度、护理管理差错事故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患沟通制度、管理纠纷病例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特殊服务场所的医院在全部的医疗工作过程中,由于出现护理危机而导致患者存在比较复杂的投诉内容。为此,护理部需要建设一种对护理危机进行识别和跟踪的系统,要求各个护理工作者务必实时地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危机。从而实时地实施有效的完善策略。总之,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当中,针对护理管理工作者来讲,危机管理充满了挑战,这就需要危机管理工作者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懂得法律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哲学知识等。这样,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者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实现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以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张丽美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卫生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张元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61-262.

[2]韩方.人性化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23-1224.

[3]黄水英.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优质病房服务中的运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58.

[4]王建英,李英涛,李娇.老年冠心病80例综合护理管理的效果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61-162.

[5]丁冯喆.风险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28):2990-2992.

[6]胡艳春.静脉输液及其不良反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75-77.

[7]朱娜,马洪,詹旭蕾.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71-72.

第9篇:危机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危机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投资大、参与的人员及所用的机械设备非常多,施工管理中稍有不慎容易出现突发状况,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加强施工管理,尤其应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危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建筑施工危机识别能力,为提出有效的危机预防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对我国建筑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总结出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来自参与人员的危机。建筑施工管理中来自参与人员的危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施工管理人员。施工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管理专业水平往往给施工管理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尤其一些管理人员责任心差、专业水平低,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落实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一些事故的发生;其二,具体施工人员。部分施工单位施工队伍整体水平较差,其中农民工占较大比例,这些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低,对施工工艺的了解不深入,尤其一些重点环节的施工,如施工参数控制不到位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给建筑工程价值的发挥埋下较大隐患,而且影响施工单位的外在形象。2.来自施工材料的危机。建筑施工管理中来自施工材料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不注重施工材料性能检查。施工材料运至施工现场时管理人员不注重材料性能、规格等方面的检查,导致一些存在质量缺陷的施工材料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导致建筑工程存在质量缺陷。同时,施工人员应用施工材料浪费严重,无形中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对市场因素给施工材料价格造成的影响未做充分分析,结果一些关键环节施工所用的材料价格上涨,不得不采用其他材料替代,给施工质量埋下较大安全隐患。3.来自施工方法的危机。建筑工程施工中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应用专门的施工工艺,采取一定的施工方法,然而如施工方法采取不当,也会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尤其部分施工人员施工中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施工,不按照一些施工方法要求的流程施工,导致施工质量存在诸多瑕疵,不利于建筑工程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发挥。4.来自施工设备的危机。建筑工程部分施工需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但如考虑不周全,施工设备也会引发危机。一方面,施工单位安排的施工时机不恰当,导致施工的中断,如,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作业时要求保证浇筑的连续性,然而因部分运输车辆未及时到达施工现场,导致浇筑作业中断。另一方面,不注重机械设备安全性管理与检查,导致设备带病运行,大大增加故障发生机率,甚至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塔吊作业中因根基不稳固,导致塔吊倾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二、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提高警惕,谨慎开展施工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危机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加以合理应用,防止施工危机的出现,为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施工管理人员应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危机管理宣传,施工管理人员应将危机管理意识更好地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危机管理作用。一方面,应在充分分析施工现场的基础上,在合理位置设置警示牌,对施工人员进行引导,防止施工中人为失误的出现。另一方面,为施工人员播放施工宣传片,使施工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危机给施工造成的危害,从思想上提高危机意识,施工中严于律己,认真遵守相关规范流程开展施工工作。其次,做好危机知识培训。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工种,对施工人员进行分组岗前培训,为其讲解危机发生的前兆、识别以及处理危机的方法,做到临危不惧,冷静地化解施工中存在的危机。同时,必要情况下,施工单位可列举具体的案例,为施工人员进行讲解,如何应对危机,积累处理危机的经验。最后,采取合理鼓励措施。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激励,尤其针对及时化解危机的管理与施工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其在危机处理中的付出加以肯定。2.加强施工危机识别。建筑工程管理中危机的识别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依据,因此,管理人员应做好危机识别。一方面,做好项目风险识别。识别项目风险时应注意:注重施工中各种材料的收集与分析,为风险的识别提供依据,收集材料时尤其应注重材料收集的全面性;明确风险形式,建筑施工中危机来自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明确不同的风险形式,掌握不同风险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才能更好地对风险加以识别。另一方面,注重未来的危机识别。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危险,给建筑工程价值的发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中应注重未来危机的识别,及时发现潜在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等。3.认真评估施工危机。在对施工管理危机识别的基础上,应做好对危机的准确评估,以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目前危机评估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主要采用危机晴雨表,创建晴雨表时以危机发生概率为横坐标、以危机影响值为纵坐标,其中危机发生概率在0~100%。而危机影响值指不采取干预措施时,危机造成的危害程度,取值范围0~10,数值越小,表明危机造成的影响越小。确定危机影响值时应重点考虑施工单位承受能力、危机恶化造成的影响、采取的补救措施等。对危机的定性评估可利用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其中德尔菲法主要进行多次的专家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一整理,而后对危机进行评估;名义群体法指具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而后要求各专家进行充分讨论,对提出的看法进行排序,以排序最高者作为评估施工危机的结果。实际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结合施工实际,采取针对性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危机评估的全面性。4.制定完善防范对策。在明确施工危机的基础上,施工单位应积极采取针对性防范对策,降低危机发生机率,保证施工工作的圆满完成,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对策的落实:首先,构建危机防范体系。施工单位应注重构建危机防范体系,一方面,合理设置施工管理组织,明确各责任人危机管理职责。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危机管理规章制度,施工单位应在认真分析建筑施工常见危机的基础上,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尤其明确规章制度细节,为实际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明确危机因素处理对策。根据危机因素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对策,当前危机因素处理方法包括危机因素消除、危机因素避让、危机因素后处理等,具体采用何种处理方法,需要施工单位根据自身能够承担的危机大小以及投入大小而定。最后,构建危机信息档案库,为施工危机管理提供参考,施工单位应构建危机信息档案库,明确施工中危机类型、危机发生原因、危机造成的严重程度,及采取应对措施,以提高危机响应效率,及时消除危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