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滞后;现象;对策
生物是一门交叉学科,渗透了许多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其他学科知识滞后的现象。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案例和策略。
1.中学生物学中其他知识的滞后现象
1.1知识滞后现象
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其他学科知识不同步的现象。例如:在教学《组成生物的化合物》蛋白质,关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氨基(-NH2)和羧基(-COOH),以及脱水缩合阶段氨基和羧基所构成的化学键等知识点时,由于化学学科还没有讲授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种交叉学科知识不同步现象在中学生物中常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认知的构建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交叉学科知识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1.2教材中知识的滞后点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教材中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地方非常多。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部统计,笔者把教材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知识滞后点统计如下表:(仅供参考)
生物学科中学科知识滞后统计
2.解决学科知识滞后的策略
2.1将滞后知识生活化
在解决知识滞后现象时,如果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新知的构建。
2.2将滞后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知识滞后现象解决过程中,把难懂的科学道理类比成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生物教材中介绍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真正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都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在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老师的童年,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很大。所以,老师的童年中是一个追寻蛋白质的童年,有很多关于吃不饱和对肉类向往的记忆。我记得最为快乐的事情是:‘标蜂子(四川方言)’。就是用一根细线的一端套上很轻的白纸条,另一端套在蜂类的身体上就好像在它身体打上一个标记。由于受到惊吓它会很快飞回蜂巢,我们根据那个白色纸条移动轨迹就可以很顺利的找到蜂巢的位置,这和今天我们讲的同位素标记法原理是非常相似的。”这样不但让难以理解的抽象科学道理更加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将滞后知识人文化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把生物学科知识做适当的人文化处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滞后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薄弱环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例如:在教学《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学生对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色素感到不理解。要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相似相溶的原理。我在教学中这样给同学们讲解:“我们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在异地他乡最牵挂的就是你们的健康和学习,另外最希望遇见的就是来自家乡的人,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和你们之间有一种力叫亲情,父母和老乡之间有一种力叫做乡情。今天色素提取中,色素与丙酮之间也有一种力,这种力叫范德华力。”学生听过这样的比喻后对于相似相溶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2.4将滞后知识实践化
在处理学科知识滞后现象中,有部分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
例如:遗传的基本定律教学中,经常涉及概率的计算问题,学生对相对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不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解决知识滞后对新知构建的影响。我在教学中以计算彩票中奖概率为例,讲述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同学们都喜欢彩票,老师也喜欢,那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双色球中头奖的概率是多少,这些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独立事件概率之积。”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对于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学生物教材的编排趋向于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更多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现象,知识滞后现象也会越来越突出。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的生物教师关注教学中此类问题,找到更多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关键词】 微课;中职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情况逐渐转好,普遍存在大班化教学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据调查研究普遍反映,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对于不懂的问题经常是既不提问又不请教别人,时间越久,积累的问题就越多,形成“滚雪球效应”,对后面的学习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尤其是数学这种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不懂的知识点会以点、线、面的形式,影响后续学习,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大部分教师由于平常工作比较繁忙,除了本职的教学工作,还要应付各式各样的检查,另外还要参加各种培训,几乎很难再抽出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绩。“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自然成了空话,可见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学习了,越来越多的中职一线教师急切呼唤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不能多讲一些更实际的东西?能不能把高深的理论变得简单点?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时间内完成一次学习?能不能好玩点、有趣点?微课的诞生,恰恰可以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它可以代替教师,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还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高效。
一、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1]。国外则称“Micro-lecture”、“MicrocAourses”、“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等,是近几年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在全世界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长一般为5~8分钟。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中职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在8~15分钟,8分钟的微课视频简化了教学流程,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教学。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2],因此“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宽泛而言,其问题更聚集化,内容也更精简。
3.资源容量“微”:从大小上说,微课的视频及与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和微点评等辅的教学资源总共也就几十兆。为了方便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到移动终端自主学习,微课的视频模式常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多媒体格式(如flv、rmb、wmv等)。
由上可知,微课既不是传统课堂的微型化,更不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
二、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已走进千家万户。据调查,“人手一机”现象在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这是实施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对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或相关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一)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视频演示应用
微课之所以能火的原因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学得更快乐。由于学生对传统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创设相应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以近几年人们对马尔代夫旅游的热潮为引入创设情境,利用FLASH教学软件制作马尔代夫“海上日出”动画演示,演示出太阳与海面的相交、相切、相离的过程。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配以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地将观察动画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数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种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数学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学生总是只能在头脑中想象,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微课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将其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多媒体形式归纳出来,并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教学软件,结合PPT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旋转的观点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使其内容更具体化和生动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二)微课在中职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准备的。创新教学与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教学标准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为了符合教学目标及要求,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借助微课的形式,将例题讲解环节制作成一段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观看视频,然后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微课应用于数学创新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为数学微课教学一般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展更深度的拓展教学,它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计数原理》教学时,可以根据其原理的分类,制作成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微课在中职数学复习指导中的应用
数学的学习需要经历新课讲授、知识巩固、复习指导等学习环节,而在总复习时,我们经常面临时间紧迫、内容繁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复习阶段都有所提升是每个教师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学生的进步,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希望借此提高学生成绩,可事实上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据调查统计,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仅有15.4%。因此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如何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呢?实践证明,微课教学在复习指导中的应用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微课是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针对性强,每节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内,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在三角函数的单元复习时做微课教学的尝试。教师事先分别录制知识点归纳的视频和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等几个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的微视频放在网上,学生自定步调观看,并完成本章知识结构图和相应的复习题。回到课堂后,组内交流,互评作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由于课堂上时间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而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知识的难题;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探究,有更多的时间实践。
总之,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把教师从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将微课与中职数学课改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广微课在中职数学中的应用,构建自主、优质、高效的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2]寻素华.浅析微课程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
【论文摘要】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不管内容、模式、方法、结构、管理、评价等方面怎么变,教育质量永远是教学条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第一位的。中青年教师迫切希望实现由知识传承型向创造教育型、经验技术型向科研艺术型、教育者向同时是终身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和创造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对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生的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思维特点、新的目标体系、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乃至整个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但是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重新定位中学化学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学习、比较和分析浙江苏教版高中化学(包括必修1、必修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以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给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上都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整体设置化学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新教材采用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不同模块教材具有鲜明风格、独特功能,采用多种课程设计取向,发挥多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优势,设置多种水平层次,提供多样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
1涉及的内容全面而详尽,新的化学课程目标鲜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了新课程的总目标。
2重新构建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新的化学课程立足于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改变了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提出了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3规划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结果,通过对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说明和活动建议来体现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4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悬念、选用图片等。
5赋予发展性评价具体的内容和方法,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及对化学教师素质需求的调查
2.1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历来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化学知识成为课程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或技能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师生们重视的是实验的结果或结论,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的探索过程,反而不太引起注意,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等的培养,在实验中则更少涉及。教师的教学重在对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带领学生得出教材所呈现的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充分理解消化教材的内容,而不能对教材有丝毫质疑。
2.1.1没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递者和阐释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吸收者和接受者,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要任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倾听,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听众,导致学生学习乏味,学习效率低下。
2.1.2教学目标单一
教师只是重视“双基”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认知能力增长而轻知识建构、重解决问题而轻发现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
2.1.3教学方式不灵活
中学化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学,另一种是探究式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提高知识的传递速率,后者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传授质量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运用讲授式教学,忽视了探究式教学,课堂没有生机。
2.2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现状
目前,课程改革后中学化学教师亟待培养的科学素养的主要是:指导学生课题研究能力、教育理念、化学前沿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化学史知识、互联网的使用能力,教师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开设选修课、指导活动课的能力、深钻教材、辅导奥赛学生的能力等。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化学教师科学素质现状已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趋势,必须尽快地从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对化学教师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高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和提高。
2.2.1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面“窄”“旧”。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中化学专业知识面窄,缺乏对相关学科、人文知识、技术工具类知识等的了解。教育信息陈旧,缺少对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技术的了解。
2.2.2教学能力
教师仍然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水平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很低。有的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创造。
2.2.3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良好教学方法效能的发挥。教师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想用“探索法”进行教学,但又不了解探索学习方法的内涵。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也就无从谈起。
2.2.4开设选修课
教师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能力薄弱。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有待提高,信息积累不够,信息资源缺乏,课题无法确定,没有建立科研引导机制等。
转贴于
3、实施素质教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3.1高尚的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不仅包括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有执着的敬业精神,还应包括信念、情操、智慧与人生价值,治学精神及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人格魅力等。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是第一位的。师德修养需要通过“悟”才能达到,这种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3.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教师要掌握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努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相当的自主意识,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正规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要通过自身实践和研究推动本专业理论向前发展。不断积累和创造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经验。
3.3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即教师的专业能力,既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新手向专家转变的过程,是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变的过程。
3.4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会引起教育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将使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使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为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5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化学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各种研究与试验,懂得教育科研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选择适当的科研课题,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完成研究,获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4、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创新和实践
4.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如:我讲胶体时,上课铃响后,学生发现我叼着烟走向讲台,并大胆的吞云吐雾。从不吸烟的我做出这些行为,让学生感到惊讶,全体同学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我拿出激光教棒,让激光束通过我吐出的烟,引导学生观察光亮的通路。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我在做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实验,而不是故意违反课堂教学常规。我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本课中涉及,讲完课后将请学生解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探究谜底的好奇心,使本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2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这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害学生的一生。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有悖人才培养的规律的。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对于化学学科,进入高中以后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很多同学课堂听课效率低,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课下复习的习惯,对知识欠下的债越积越多,直至最后上课像听天书一样,产生厌学心理。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无论多么荒唐的构思,多么奇怪的想象,甚至多么没水平的问答,所得到的都应该是教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设计如下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清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这样的个别化教育使困难生对化学不仅没有反感,反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是课堂教学两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氯----盐酸” 导入时,教师拿出一个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医用盐水瓶,用注射器把几滴稀的石蕊溶液注入瓶内,这时水便自动喷出形成红色喷泉,这一奇观使学生兴趣倍增,惊讶不已,异口同声地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老师笑着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请继续研究下面内容,便知分晓”。 设置悬念式的实验情景,使学生感到怪异,急切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视学生思维策略的训练,要传授一些知识理解策略,展学生的想象力,能激起师生间情感共鸣。
总之,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必须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尽早进入角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彰显智慧的舞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和学生一起感受化学的魅力,预约精彩课堂。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那么,我们的化学课堂定会激情澎湃,火花闪烁,个性张扬。
参考文献
[1]杨光晓. 温州市苍南县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及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48
[2]张久龙;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研究[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35-137
[3]刘佩鑫; 新课标对化学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编辑部邮箱 2011,( 04):23-24
关键词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78-03
1 引言
中职教育是把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现状,构建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促进学科质量提升和构建高效自主的课堂。
2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的含义
生命化课堂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并给予学生收获和快乐。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学科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具有职业学校特色。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在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关注生命的体验性,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关注教学内容的职教特性,关注评价手段的多元性等几个方面。
3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师生关系和谐,这是极其重要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活泼、有个性地成长。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有爱的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是擅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也更容易感染学生。尊重是前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
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学生中,学困生的比例较大,要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多多关爱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用爱心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维护其内心的和谐。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师生人格平等,师生和谐对话,带动课堂教学的优化。
4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教师的“教法”策略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角色不可或缺,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的设计与教学就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背景、需要、兴趣等进行。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使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分小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通过手段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化教育目标 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点拨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灵活整合中职数学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的职业特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扣专业前沿,传递新知;紧扣时展脉搏,传播时代“好声音”,把时代因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紧扣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职教特色。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进行德育教育。
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同时要注意把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有机结合。
创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新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慕课为学生提供了新型学习平台。
5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学生的“学法”策略
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成绩差,知识漏洞多,直接导致上课听不懂,久而久之,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o学生学习方法是必要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善于思考;勤于记笔记,能发现问题,擅于总结;通过活动引领或问题引领,学会自学知识,掌握核心知识点、内在逻辑、定义的理解,学会互相交流,使知识内化、理解;学会实践总结,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会应用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6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优化“教”与“学”的路径
教师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采用分小组、分层次教学,4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中学生大致可以分为A(好)、B(中)、C(及格)、D(差)层。
1)准备阶段:分层次制订导学方案。
①确定授课内容及分层制定目标。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学生有中专班、高职升学班、普通高考升学班、3+2高职班4种类型,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教学目标。例如:中专班,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专业结合,和生活结合,提高其数学素养;升学班,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由易到难编排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系统地掌握知识点。为每个教学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具体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②确定复习内容。查漏补缺,可补充本节课涉及的初中知识,或应具备的计算训练,这一步很重要。
③确定教学方法。设计导学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编制出导学案,将新课中要自学的内容进行“知识问题化”,然后把问题列出,让学生对照列出的问题去学习。可采用翻转课堂、讨论教学法等,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是构建生命课堂的重点。
④确定评价点,包括:课前复习、预习评价;知识点掌握情况评价;每一层的类型题掌握情况评价;检测题评价;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
2)课堂教学。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数学基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分小组分层学习法。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可采用小组竞赛、必答题、抢答题、本课自我评价、互评、检测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①导入。启发引导不是设置问题,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导入的方法尽可能新颖、有趣、实用,可采用多种手段,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前学习慕课,培养其自学能力。
②探究。按照导学案,分组探究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重复,借用他人的学习成果,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层,较难的公式推导,要求每组至少A层学生理解掌握;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中理清知识,要求最终记住结论。
③运用。强化基础,分层训练,巩固新知,促进内化。教师要体现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练基础题,组长或组内同学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学生,增加层次较高的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④检测。分层次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检测。
学生
1)课前准备。
①预习。职业学校学生基本上无预习习惯,布置预习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会自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方式可以是上网查资料、看书、看慕课等(评价:做到此项的小组按人数加分)。
②复习。课堂上基本公式或基础题主要考查每小组D层学生(评价:做到此项的小组按人数加分)。
③作业。整治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等情况(评价:不交作业,小组按人数扣分)。
2)课堂学习。
①学习新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的导学方案,经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最后要掌握知R点。对于D层学生,每组组长要负责帮助;对于学案上的问题,由A或B层学生进行讲解(评价:未完成任务的,按人数扣分)。
②运用巩固。共同完成练习,分层次完成对应的练习。组内学生互相讲解(评价:B层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正确的加分)。
③练习检测。分别完成对应层次的检测,组长负责评分。(评价:正确完成检测题加分)。
④本课自评。对于课堂上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做自我评价。
7 结语
总之,构建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生命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提升学科质量的中职数学生命课堂应该成为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数学 问题串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问题串”教学法
1.什么是“问题串”教学法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彼此关联的多个问题。
“问题串”教学法就是围绕着探究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应,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问题串”教学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问题串”教学法通过知识铺垫降低难度吸引学生抬头参与学习。由浅入深的问题串设计,符合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点,符合分层教学的理念。 “问题串”设计分解课堂目标,小目标达成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排解数学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3.“问题串”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问题串”教学法的流程为:回顾旧知,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小组探究,观察指导;成果交流,评价促进;形成知能,总结提升;举一反三,达成目标。(如图1所示)
“问题串”教学法既重视教师引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以“问题串”为课堂主线,以师、生活动为课堂辅线,构建有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二、“问题串”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是:通过知识铺垫降低难度,“问题串”设计分解课堂目标,探究活动、小目标达成刺激学生参与,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参与、回答问题,体验成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知能。
以《 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
1.回顾旧知,奠定基础
【问题设计】:
(幻灯片展示“花好月圆”图片与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问题1:单位圆有哪些特征?
问题2: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 ;关于原点的Τ频阄 。
【设计目的】:以优美的图形展示,通过视觉直观冲击来感受圆的美和特征。同时,数学文化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类比问题(1)、(2)来复习旧知,由具体点的对称到归纳出一般点的对称规律,由常量到变量,为解决本节课公式推导奠定基础,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的过程。
【剖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已知知识和新知识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学习。
2.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
问题3:(1) (2)
【设计目的】:由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联系,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一:(角 与角 有什么关系?)
(1)角 与角 终边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2)角 与角 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P1之间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3)P,P1的坐标有何关系?
(归纳应用:角 与角 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4) 与 有何关系? ?
(5) 与 有何关系? 与 有何关系?
(6)应用推导的公式解决: , , 。
【设计目的】:为了降低角 与角 三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的难度,通过问题串让学生从直观和具体来感受对称性,通过问题(1)、(2)直观感受线和点对称的特征。通过(3)具体到对称的数量关系实现了由形到数的转变,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而(4)则将点的对称升华到角之间正弦关系,解决探究前提出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解决(5)。(6)中前两问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第三问则又有了提升,扩展到所有第三象限角,三问由简入深。三个问解决后,归纳总结解决特殊角相关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一般步骤:化角到 ,再根据所在象限应用诱导公式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剖析】:“问题”把数学逻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将难点知识共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启发学生辨析,多个问题逐一击破,引导学生逐步逼近目标,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问题串,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内在规律,认识、理解数学本质,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建构知识。(如图2所示)
3.小组探究,观察指导
【探究手段】: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四人为一组自主探究。数学较好的确定为小组长。
【探究预设】:提供学案,探究问题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圆可供学生直接画图操作。
【探究过程】:学生参与小组探究,教师巡视,对小组进行个别的引导;对于速度快或结论正确的组给予表扬。因小组差异,及时对各组(1)~(3)是否解决给予指导。对于(4)~(6),特别是公式应用,个别组会遇到困难,只能解决前一两问,教师板书引导、适时归纳规律的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解题格式。
【剖析】
(1)思维参与,知识内化。“问题串”的设计,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掌握知识,比单纯地记忆知识要牢固得多。
(2)小组合作,培养能力。通过合作,开发学生资源,加强学生的交流。因小组人数少,小组长对于“后进”组员,可以进行适时的辅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体验成功,增强信心。通过各个问题逐一解决,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变“我不会”为“我也能”。
4.成果交流,评价促进
活动内容:组间交流,代表发言
活动手段:学生成果学案投影展示、讲解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交流中重现思维过程,加深印象;在阐述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代表上讲台交流组内成果,教点评讲解是否正确、恰当,给予表扬肯定并对后一阶段提出希望。
教师发现探究(1)~(3),学生都能利用知识铺垫中的对称性和三角函数定义来解决;并得到一组诱导公式: , , 。探究中的(6),学生能够转化成 形式,但是在得到结论时,对于结果的正负不能确定。
教师适时归纳引导:(1)确定象限与转化格式: ,目的是为了寻找相关锐角即 。(2) 与 三角函数值,符号由本身象限决定。即三角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特别强调符号由原始角度确定。
【剖析】: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时机,让空间、让讲台、让角色、让精彩给学生,让学生在“讲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小组代表的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5.形成知能,总结提升
【问题设计】:
问题4: , 。
【设计目的】:总结归纳探究结果,架构、深化此类题型解决的一般步骤。通过题目演练,深化公式记忆与应用。
【课堂生成】: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由探究一(6)的第三小题,归纳总结此组诱导公式作用及三角函数值求解的一般规律: (如图3所示)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4。
【剖析】:通过探究活动收获知识,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形成新知、例题讲解分析后,接下来的课堂练习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既能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又能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6.举一反三,达成目标
【问题设计】:
探究二:(角 与角 有什么关系?)
(1)角 与角 终边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2)角 与角 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P2之间有怎样的对称关系?
(3)P,P2的坐标有何关系?
(角 与角 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4) 与 有何关系? ?
(5) 与 有何关系? 与 有何关系?
(6)应用推导的公式解决: , , , 。
(7)化简:
【设计目的】:与探究一问题设计具有类比性,便于学生模仿探究一来展开研究。化简(7)题型的设计,用于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两组诱导公式。
【课堂生成】:有了探究一做为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到了除问题2中(7)以外题目的结论。教师巡视检查、个别引导、适时鼓励,目标达成快。问题2中(7)的设计,也让学生在掌握两组诱导公式的前提下,更深入地思考。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解决。
【剖析】:类比探究的设计,可使学生体会、探究知识间的规律,通过解题方法的启示,举一反三,提升思维嫁接、触类旁通的能力,形成的知识构建。而探究二(7)的设计,学生在类比中产生认知矛盾,便会去思考去分析。
相关说明:
1.因学生对于角的弧度制表达还不能熟练运用,故本课时均采用角度制进行新课教学。在后续教学的习题课中,将讲解相关弧度制角的三角函数。
2.在“举一反三,达成目标”程序后,教师将对整堂课进行小结、作业布置。
三、基于“问题串”教学法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成效
通过“问题串”教学法,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降低难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课堂与学习;小目标逐个达成,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类比探究,举一反三,实现有效教学。(如图4所示)
图4:“问题串”教学法作用图
实践证明,总体来讲“问题串”教学法有以下成效:
1.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首先,教师自身的角色变换。
在“问题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个教授者,更多的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却又不失关注、引导、适时评价,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据问题串循序渐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体和知识构建者。
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教材处理出发,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辑顺序等进行整体的把握,对章节内容、课时内容、乃至知识点的考虑,都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串设计。
2.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首先,参与学习,提升成就感
“问题串”教学法,在问题设计中关注了各个层次,任务导向更加明确。因知识铺垫降低难度,考虑了基础差、学习没兴趣的学生。用“问题串”进行课堂重组,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思维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让学生体验了“迈小步、不停步,回头就是一大步”的成就感。
其次,学会学习, 增强综合能力
对于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他们需要更自由的空间,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小组长的他们能够帮助能力弱、基础差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实现思维重现,加深对知识点或题型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而组间交流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 “问题串”教学法实践感悟
“采用“问题串”教学法的课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形式多样,学生课堂参与率、课后提问率显著提高。在实践中发现,有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串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问题串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个个、一组组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补充。问题串便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链,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的阶梯,最终达到体验、探究、内化知识的目的。
2.问题串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过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于简单,则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探索的兴趣。
3.问题串设计要符合知识点的特征
概念课知识点教学的问题串化,实际上是将定理、概念、推论等,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习题课知识点的问题串化,则是通过类比及变式的形式,让学生挖掘其内在的联系,深化知识。复习知识点的问题串化,则是引导学生架构起章节知识,使知识点系统化。不管是哪种问题串,都要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问题串要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主题。
【参考文献】
[1] 邵潇野.数学复习课中问题串的设计例谈.中学数学参考,2011(6)
[2] 张月极.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教育教学研究,2012.10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师 教学观念 教学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 科研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能力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这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教师专业化和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音乐教师运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2.从单纯追求音乐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3.从音乐教育与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转变;4.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5.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6.从注重音乐教学结果,向注重音乐教学过程转变,等等。
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音乐教师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需求,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扎实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包括熟悉教材与掌握教材。熟悉教材是指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能正确地阐释。掌握教材首先是指从音乐上掌握,能示范、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2.教学设计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3.选取和运用教学方法及策略的能力。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选取时应当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并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特征灵活运用。
4.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指音乐教师具有的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包括选择或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实施评价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充分赋予了教师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权利,激发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社会、自然景观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习,从而培养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不断丰富的音乐教学媒体资源,给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活泼生动,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从而促进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1.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音乐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数码乐器等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学多媒体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众多学校的音乐电化教室从过去的幻灯机、录音机、脚踏风琴、手风琴发展到了多媒体音响系统、实物投影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钢琴、电子琴。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培养和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综合应用能力。
2.乐谱和MIDI制作能力。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在音乐界已然兴起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用电脑制作音乐及乐谱,因此,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和乐谱制作软件,如“贝音”、“TT作曲软件”、“CAKEWALK”、“ENCORE”等,使之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是完全必要的。
3.音频剪辑处理能力。音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音频剪辑处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加强音乐教学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4.音乐课件制作能力。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课件已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师要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的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学会收集并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
四、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学音乐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孟育群.现在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
关键词:中职数学;专业课;相互整合;服务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适应社会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个科目的老师,都必须要从专业出发了解科目教学的深度与范围。中职数学也是如此。即专业课需要哪些实用性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就应针对性地提供知识,并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数学知识操作性的强度。但纵观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大部分数学老师主要采用按部就班策略,将数学教材规定的内容一板一眼地教给学生,且不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难以获得有效提高。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本文论述中主要从相互整合数学课与专业课内容、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探索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简易方式三方面出发,探讨提高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能力的方法,以期能为同行中职数学老师提供实操性建议。
一、整合数学课与专业课内容设置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因此,在正式上课前,数学老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探讨专业课学习内容,进而针对专业课内容设置数学教学内容,逐渐转变数学课“理论教学为主,应用为辅”特点为“实践应用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特点。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全面改革当前的数学课程,使每节数学课都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同时,分析专业课模块学习对数学理论、操作方法的需求,进而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数据库资源制定内容充实的教学计划。
(二)分析学生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目标。对此,笔者建议数学老师要先在课前积极了解、掌握专业课需求,然后再灵活组织数学教案,尤其是要尽可能采用模块式、单元化或专题化方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满足学生当下专业课模块式教学需要。
(三)数学老师可与学生专业课老师达成合作,两人共同探索符合专业课需要的数学教学教材,以全面增强中职数学的专业应用性。特别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要将简化的专业知识灵活整合到数学应用实践课程当中。同时,中职数学老师要在授课期间要有意识、有目的提醒学生某个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该如何使用,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联系专业课需求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笔者曾对该方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践。实践结果证明,结合专业课的数学需求向学生教授应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数学解决难题,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在解决专业应用难题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特别推荐这个数学课与专业课均受益的整合方法,以充分助力同行老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是达成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目标的重要方法。该方法重在强调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唯有让学生积极体验数学知识的工具性,才能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在这方面,同样可采用三种具体落实方法:
(一)让学生从专业考题中体验数学
如从计算机教学老师处获取与“二进制”知识有关的某个专业考题,然后在数学课重点普及“逻辑代数”的相关知识后交由学生,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时相互融合的,且数学是一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从专业课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同理,先从计算机教学老师处获取某个专业考题,然后于数学课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从专业考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专业考题时,要尽可能选取数学解决结果与考题结果一致的考题,因为这种考题往往更能加强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上。
(三)与专业课老师沟通,在专业课上适当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除了要靠数学老师努力外,专业课老师也需积极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讲解与数学数理逻辑知识相关联的“演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专业知识时,要积极强调掌握数学数理逻辑知识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实践结果验证,专业课老师对数学知识的着重强调,可让学生更积极关注数学思维方法,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与生活问题,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大力提高。
三、探索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简易方式
使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探索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简易方式非常重要。具体来看,可包括以下几个简易方法:1.明确数学课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课知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是融合一体且不可分离的。2.通过与专业老师沟通,收集专业课资源库的历年历届考题,明确专业课哪些方面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撑,然后结合专业课老师的教学计划整合数学内容,进而实现有序教学。3.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设计数学案例与考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且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如笔者曾在教授“三角函数”相关知识时,设计了“利用三角函数生成计算机图形”的课后考题,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体悟到数学专业的重要性。4.全面贯彻数学建模要点,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结论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未来专业岗位需求。因而,中职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教学,提高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能力,既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数学教学 重心前置
一、认真编撰导学案
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和难度进行把握,从知识、技能到运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要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当然也要依据实际学情。
导学案可分为预习导航,预习检测,预习交流,典例示范,收获体会和应用拓展等几个环节。预习导航是指导学生将将要学习书本内容按导学案上提示的步骤和具体要求认真阅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初读”的目的;预习检测是用题目的形式放在这里让学生提前“小试牛刀”,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预习交流是指导学生将课前预习体会和感想如实表达出来,以备教师了解学情;典例示范是在学生已提前自学,初步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在教师帮助下解决典型例题,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收获体会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应用拓展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二、在课前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上强化“教学重心前置”的实施
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学习,加强本学科知识的补充和钻研,要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失。重视同组教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个体研究,这是教学重心前置中与教师行为最密切的一个环节,通过精心准备,可以把补漏工作前移。如果时间允许,可批阅答疑卡,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疑问,课堂上针对性就会更强。
对于学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把书上内容浏览一遍,而是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阅读课本,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预习目的。在课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做适当标记,这样在老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会的可以在课上详细讲。
三、在课堂中强化“教学重心前置”的推进
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学,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把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大胆交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不断的设疑、明确目标,营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重视课堂练习的当堂检测。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每天新授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为中心,把学生的课后作业一部分前移到课堂上,通过独立作业和当堂巩固发现问题和教学漏洞并及时解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然,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
四、在课后作业布置中强化“教学重心前置”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