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业多元化考核;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期末考试成绩
《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通过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在《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本门课程不仅根据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笔记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对课堂表现来进行考核,加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章(节)随机测试一方面是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随机考试的方式替代课堂点名,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学实践表明除了用严格的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出勤上课以外,课堂随机测试是保证学生出勤的有效方法。将课堂随机测试情况与所得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每次课后直接公布参与测试的人数与名单,以充分体现出参加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
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参与度。课堂陈述分析结果的方式构成案例讨论的重要环节,这样必然引起学生重视听课堂的发言。对于《微观经济学》课上案例讨论发言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就意味着案例讨论方式考核奖没有较好的成绩。这样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思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问题检视与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6(3):82-85.
[2] 谢思诗,李颖.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教育导刊,2015(9):79-84.
[3] 魏周超.探讨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及体系[J].学周刊,2016(4):10-10.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位于第Ⅰ象限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功底较深厚,但英语的水平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的稍难教材,例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程,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的情况,仅对学生介绍名词的英文,作为理解课程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讲授成本理论过程中,共涉及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总固定成本(TFC)等十余个名词。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词,并且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成本名词背后代表的数学意义,要能够推导公式,并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名词一下子让学生都记住,并且能够自己推导和计算,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其实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短期总成本的英文是Short-runTotalCost,因此用其英文缩写STC来表示。经过多年的教学反馈,这样讲解后,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得更劳了。在考核上可以以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位于第Ⅱ象限的学生,他们的不仅数学基础好,而且有着过硬的英语基础,对于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原版稍难的国外经典教材授课,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宽阔的眼界,而且原汁原味的外文经典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对于微观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意愿都很强,授课教师在课下可以布置一些研究热点和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外文文献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考核方式上可以以论文作为结课方式,并鼓励学生撰写外文论文,授课教师挑选出好的论文可以加以修改后,推荐发表。位于第Ⅲ象限的学生,其特点是无论数学和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往往比较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案例量更大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分成若干讨论组,运用更多的案例讨论形式,让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考核时,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和讨论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综上所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兴趣都将有所很大的提升。位于第Ⅳ象限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功底深厚,但数学水平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外经典但内容较简单的教材,例如曼昆原版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教材,就非常适合。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同时由于该教材深入浅出,模型较少,案例较多,注重经济学思想培养,非常适合英语基础好,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考核时,教师可以利用外文试卷和读书笔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
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笔记,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授课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因为低年级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会阅历,较少地接触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多选取身边的案例,如政府报告、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二、总结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目的 分析对比波立维和泰嘉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波立维组及泰嘉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治疗费用。结果 在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泰嘉组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波立维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运用波立维及泰嘉治疗冠心病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基本无区别,但泰嘉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波立维。所以可以用泰嘉代替波立维代替治疗冠心病。
[
关键词 ]波立维;泰嘉;冠心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133-02
Wave Vertical Peacekeeping Tai Jia in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Contrast Analysis of Economics
ZHAO Chunjun
Ch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The Second Hospital of Cardiology, Chaoyang,Liaoning Province,12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d wave set peacekeeping tai jia difference in economics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3 and May 2013 in our department to take the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wave d and tai jia grou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icacy,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patient’s treatment.Results In the follow-up of 1 yea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But the costs of treating tai jia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wavelengths, d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use of wave vertical dimension and tai jia o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efficacy, So you can use tai jia for wave vertical dimension for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Wave d;Tai jia;Coronary heart diseas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作者简介]赵春军(1970.8.11—),男,辽宁朝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疾病诊疗及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由于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脏病,可以由体力活动诱发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1]。对于冠心病的主要治疗基础为抗血小板[2]。目前对于冠心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为泰嘉、波立维。该研究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探讨这两种药物对于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以及经济费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39~75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波立维组以及泰嘉组,每组40例患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危险因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分组及组间的比较。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常规治疗,其中波立维组患者采用波立维实施治疗,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第一天,其服用剂量为300 mg,以后口服75 mg/d;而泰嘉组采用泰嘉实施治疗,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第一天,其服用剂量为300 mg,以后口服75 mg/d。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在患者的住院观察期间以及出院后一年进行随访,主要了解心血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5]。②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血小板的减少、上腹部不适等。③分别在用药的前和术后12周检查患者凝血3项。④疗费用计算:进行市场的调查,两种药物的价格,按此计算患者自从入院开始用药一直到出院后一年的用药量和费用,进行最小成本的核算分析。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c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在对应的药物治疗下,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APPT差异不明显,详见表1。
表1显示,在用药前和用药12周后,波立维组合泰嘉组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APPT3项血液指标差异均不明显,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得到,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比较
在经过两种药物的对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况间的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以及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情况比较
波立维每片19.57元,含75 mg,泰嘉每片4.25元,含25 mg。按每位病人服药1年加其他治疗计算,波立维的花费(7651.30±
1140.15)元,泰嘉为(4828.90±637.15)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研究分别运用波立维和泰嘉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两中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国产药泰嘉的费用明显低于波立维,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阶段,泰嘉的市面建议零售价大概为每片4.25元,含25 mg,而波利维大概为每片19.57元,含75 mg,两者具备或则较大的差异,因此选择泰嘉实施治疗更加的合理。同时,在用药前和用药12周后,波立维组合泰嘉组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APPT3项血液指标差异均不明显,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得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氯吡格雷(国产泰嘉,进口波利维)为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此外氯吡格雷还可以阻断由ADP引起的血小板活血扩增,从而而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使用中无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预防冠脉内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地位。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如果口服波利维以后,继续选择质子泵抑制剂,则非常容易导致发生死亡的风险。此外,氯吡格雷是否具备独立的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损害的作用以及对出血黏膜修复产生影响的作用,一直到现在为止并不是非常明确。所以,联合用药时更应该仔细的进行考虑。很多人因为肝酶功能不断的下降,难以有效的把波利维转变成较为有效的形式,所以此类人群在口服波利维以后,其依旧存在着抗血小板功能减弱以及心脏病发作等情况。
综上所述,泰嘉与波利维具有相近的抗血小板疗效,但无严重的药副作用,但泰嘉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相同的临床疗效,经济费用较低,更适合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李立强,鲁方旗.波立维和泰嘉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心血管防治知识,2014,2(4):59-60.
[2]秦秀婵,杨泉.泰嘉和波立维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24(13):114-115.
[3]Odile Sheehy,Jacques LeLorier,Stephane Rinfret.Restrictive access to clopidogrel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08,55(9): 57-62.
[4]游洁芸,叶新和,金艳,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国产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16(2):44-46.
[5]张林潮.支架植入术后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两种剂量安全性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264.
[6]夏志荣,俞坚武.波立维和泰嘉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和经济学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C):661-662.
[7]左柳青.波立维和泰嘉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62-63.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 电力高等院校中,特色强势专业主要是电力和动力专业,作为非主流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其就业情况表现为就业率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学校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有认识偏差等。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革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关键词]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第二课堂;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6-02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17)
[作者简介] 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陈倩(198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岳蕾(1986-),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伟娜(198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作为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结合学校电力特色,发挥计算机类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我院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面,提高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低。电力大学中,电力和动力专业是我院优势专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用人单位来学校主要是招聘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对于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量很小。
(2)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公司,就业后待遇与电动专业毕业生差距大,工作不稳定。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处于电力大学中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那刻起,就认为个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电力动力相关,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只是自以为就应该与电动相关,学生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也和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一样,都去电力动力相关的用人单位面试,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需求很小[1]。
二、造成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
第一,国家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开设计算机类专业对硬件和实验室要求相对别的工科专业成本较低,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大[2]。
第二,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依靠母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导致我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本学生,一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理论型人才,而我院培养目标定位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是有实质性的差别。由于三本学生入学时高考分数相比一本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一本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比不过一本学生,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要求,直接导致就业困难。
第三,学院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电力动力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关注度不够。
第四,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深刻,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缺乏认识,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一味地只是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忽视课堂外的知识扩充和技能训练。
第五,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大多并不热爱本专业。处在“大电力”学科中,很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看到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高收入,总是考虑着毕业后如何进入与电力动力专业相关的单位,很多新生报到时即询问老师“如何转专业”,这也是家长们询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所谓“转专业”就是从非电专业转到电力或者动力专业。这说明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看到电力行业的“高收入”,而且我们通过统计也发现,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调剂后的专业,他们大多第一志愿所报专业为电力或者动力,因分数不够调剂到计算机类专业,他们只是考虑着先跨进电力院校大门,入门后再说以后就业的事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可能热爱所学专业,又怎么可能一心一意钻研所学专业,不钻研又如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又弱,可想而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拿什么去竞争[3]!
第六,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老师对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很了解,但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及毕业后去向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计算机类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三、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深入钻研所学专业。
一是上好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同学们认识到“360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不同专业的优势劣势,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二是指导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业。计算机类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业过程也是学生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他(她)会体会到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
(2)加强我院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我院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一是实施“卓越工程师” 班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做好这一项重要工程,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选拔环节,要借鉴母体大学卓越工程师班经验与教训,合理设置选拔环节,比如注重学生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成绩、理论考试题目的设置、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数学模型的认知程度等;其次,对于卓越工程班学生的培养方案要反复论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符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再者,卓越工程班专业课教师的选拔要集合相近专业所有优秀专业课教师,不要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要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一出发点将优秀师资集中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平台上;最后,对于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能力素质的考试考查,不单单只注重考查其理论知识,更应该重点考查其实际应用能力[4]。
二是要重视与IT培训行业高质量的培训企业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实训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热点的洞察力和关注度,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我院计算机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5]。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基地建设机制 ,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从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术训练到定岗实习,按照科学的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1-44.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 2007(2): 76-80.
[3] 任喜峰.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学习和探索,2007(3):169-171.
[4]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是西方人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门课程的及格率不高。但是西方经济学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等课程都需要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快乐、健康的学习气氛,并且实现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改变目前很多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心理学将人的需要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人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2.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但是,每个人在智力和认识备选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形式
1.正规的参与教学法。该方法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的结合。先由教师小讲课然后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以小讲课的内容为核心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者是教师评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讲课所学的内容,并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和内容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制定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
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这种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本科教学通常是向学生讲授有定论的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老师正在研究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问题。(2)提问式的讲课。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师回答。(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多做这种习题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论文形式的考试。教师可以进行考试改革,变闭卷考试为写小论文的方式,题目可以学生自己定也可以是老师研究方向的问题。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大学教育不仅要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式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会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并进行思考、演练,每一个过程的参与都让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同时文献收集和阅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参与式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当学生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的时候,必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建立强烈的自信和表现的欲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开始收集资料到资料的整理汇总,小组成员需要配合完成,对于极富个性和急于在心理上独立的大学生来说这就是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同完成任务的锻炼机会。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教师一定是正确的。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或者不同的学生看法可能不相同。学生对老师不再是盲从,他们对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这种见解有可能具有合理性。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和老师很好地交流,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师能够从学生那里吸取新鲜的血液,能够课程内容的深化。
三、西方经济学中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让学生讲授部分课程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由教师来教授的,而参与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要求相对简单并且是非重点内容。例如微观经济学绪论中的第4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这一节不是重点内容而且适合学生自学。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组,分别负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四个阶段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本之外的资料的搜集,要学生了解每一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传记、理论观点、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等等,然后每一组制作一个课件,派出1个代表讲演10分钟。完成之后先由班上其他同学对作业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每一个组的成绩。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很喜欢的,因为这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消费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等。
(二)学术前沿问题介绍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系统,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和观点解决新的经济问题。我们现在给二年级的本科生所教授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而现今的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所谓的非主流经济学发展很快,有取代主流经济学的势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仅仅介绍新古典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时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学术前沿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介绍可以在大三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当中教授和讨论。
(三)经济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高校从事了多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每次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讲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好处,这虽然有一些实用主义的影子,但是一门课程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有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要贯穿全部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授弹性理论的应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经常打特价,而哪些商品价格几乎不怎么变动,哪些商品经常在一起搭配销售等等,然后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在成本理论中介绍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这个概念的应用,比如大学毕业以后学生是参加工作好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好呢?引导学生使用机会成本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选择,也让学生对于人生中的得失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在讲宏观经济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关注每年和每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在通货膨胀理论这章讲到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今后到底应如何理财。总之,要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他们会非常庆幸自己在大学学过这门课程。
(四)热点经济问题讨论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 高等院校 “西方经济学”课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很多学习者缺少创造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将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以便能够彻底扭转这一局势。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进行知识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活动。当前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拓展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方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案例还不够丰富。本文将在介绍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介绍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Robert Talbert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快速完成少量的测验、解决相关问题等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该教学模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这一教学模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容易使教学走入极端,影响教学效果。
在以上教学模型的基础上,钟晓流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enjamin Bloom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用于翻转课堂中,构建一个太极环式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重的翻转课堂模型。在太极环式翻转课堂中,师生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云端资源、学校环境和学校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下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记忆理解、课上师生互动完成的知识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在该教学模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以便为后来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为个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的中心理论为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为总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微观经济学部分比较贴近现实,稍微容易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部分距离生活较远,抽象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西方经济学整个内容体系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扎实的数学基础并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然而,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观察能力,且高校招收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文科出身,其数学基础略显薄弱。为此,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感觉困难,甚至厌恶或者放弃其学习。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一些专家和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能够解决现存的困境。本文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下知识传递和课上知识内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分别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构成。
1.课下。教师要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初步完成资源的学习,以此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例如,弹性理论,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作PPT课件、教学视频和测试题库等学习资源,其中PPT课件中包含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经济意义、类型、影响弹性的因素、基本的应用等内容,教学视频是对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将商品分为弹性无穷大、富于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如何改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测试题库中是一些针对弹性概念、影响因素、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等设计的题目。学生利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工具获取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观看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参与网络课程、检索网络资源、进行自测练习等活动。如果懂了,学生可以迅速跳过:如果没懂,学生则要将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反复观看,并仔细思考或做笔记,把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工具向教师或同学求助,或者将其拿到课上进行解决。通过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弹性的概念、原理、基本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知识传递的过程。
2.课上。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协作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针对反馈后的问题,师生活动进入下一个互动循环,以此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还是以弹性理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以“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这两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经济现象创设情境,抛出“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总收益也低,而有些商品价格虽然低但是总收益却高”的问题。学生根据课下学习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给出问题的答案,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不同,这些答案并不一致,有些答案不对,有些答案虽然对但是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示学生要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视角考虑,指出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即使价格降低但需求的数量也提高不了多少(因为维持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一定的),而生活奢侈品(比如珠宝首饰)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价格稍微有些降低需求的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因为珠宝首饰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装饰品,它的需求量可以是零也可以是无穷大),并给出实际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结果以便其能够深刻体会出需求价格弹性的奥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为什么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富于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哪些商品又是富于弹性的”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逐渐构建了关于弹性理论的知识体系。教师用“如果你是化妆品厂中负责销售的主管,你会提出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厂里收益的企划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药厂(不生产滋补药品)的呢?” 这个实践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掌握弹性理论这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解决得不好,说明有些内容还有待于师生进一步互动、协作,直至完全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践。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作,学生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及应用创新。
四、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实现的对策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者需要重新定位,共同努力。
1.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督促者,不仅要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并监督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还要组织课上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进行综合测评。学习资源包括自制PPT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灵活驾驭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还要会使用屏录软件制作课件,并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的技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多活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课下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和PPT课件,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并在互联网中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用网络或电话等工具向同学、教师求助或者用笔记下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自觉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上要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仔细倾听教师、同学对该问题的看法,不断地反思并完善该问题的解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完成其学习活动。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3.学校。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保障者,主要从时间、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完成学习资源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例如,要把自习课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安排,要控制作业的数量让学生课余有可支配的时间等等。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课下教师学习资源的制作和传递、学生学习资源的接收和学习,还是课上师生互动和协作研究,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资源,学校要这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这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转课堂在教学软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社会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主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在政策方面,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更新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快速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工具,开发学习支持系统以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每位学生课下的学习过程、锁定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研发配置性能高的服务器以提高网速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翻转课堂要求社会在政策、技术方面给予更高、更好的支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转课堂中,首先是课下知识传递,其次是课上知识内化,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具体情况,以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
[3]王彩霞,刘光然. 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4]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5]周路. “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
实验教学方法经济学风险偏好一、引言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学习并掌握经济学原理对于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和解释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学理论较为客观抽象,其内涵难以被学生深刻理解,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经济学原理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被视为建立在演绎和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之后致力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探索,建立了用于经验经济分析尤其是可变换市场机制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济分析中。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从课程讲授角度来说,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的教学开拓了新的模式,是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周围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地,实验经济学是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规则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所做的实验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来,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事实上,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很多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列为经济学本科教学内容,以参与式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授课式教学的补充。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方法开始付诸实践。尽管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应用于经济学课堂,但详细阐述一项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较少。本文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风险偏好”实验为例,对此项经济学实验的目的、设计和结果讨论加以分析,为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借鉴。
二、“风险偏好”实验的目的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人们在面对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同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投资主体对待风险的偏好态度,将其分为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如果面临确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风险性收入两种选择,风险规避者更偏好确定性收入;对于风险中立者来说,二者是无差异的;而在风险偏好者看来,即使风险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确定性收入,也可能会选择风险性收入。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假定,多数理性经济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行为经济学摒弃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而且处于不同的环境下,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投资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股票买卖。当股市存在大量机会时,有些人愿意冒风险大胆投入,有些人则会相对保守;同样,当股市大幅下跌时,有些人会果断止损,而有些人则会继续持有等待机会。上面列举的不同选择,都源自人们对风险的不同偏好。了解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将有助于认识和解释个体行为决策的原因。而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方法分析风险偏好,一方面能够帮助同学理解现实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过程的参与让同学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从而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风险偏好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验证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尽管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却会做出风险偏好的选择;第二,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间(例如,均属于风险厌恶者)也存在差异,即风险偏好和厌恶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他人的选择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变化。
三、“风险偏好”实验的设计
“风险偏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热身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热身实验,检验观点一,即不同条件下风险偏好不同;分组实验证明观点二和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模拟股票交易市场的经济实验室,以便将学生们带入情境,让他们真正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各小组成员视情况进行人员分工,主要角色有决策者和记录员。
(一)热身实验
假定参与实验的班级共33人,在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之前,为调动全员参与的气氛,由老师作为主持者,同时挑选5名学生辅助老师充当记录员的角色,首先集体进行一个热身实验: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定参与实验者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投资人,现在需要对一个项目做出投资决策,我们已经知道选择该项目可能有两种结果:A.你一定能赚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2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种假设条件下,实验者会作出什么选择呢?选择A、B的同学分别举手,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不允许弃权,统计人员按选项分别统计人数并记录。
如果参与人身份不改变,投资项目也不改变,但是学生们要被告知结果发生改变,投资项目的两个可能分别为:A.你一定会赔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赔2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同样,让每个参与实验者做出自己的选择,统计人员进行结果统计并做好记录。经过统计分析之后,老师大致可以判断出学生风险偏好的倾向。具体地,第一个实验中选择A的同时偏好确定性盈利,选择B的同学则偏好不确定性盈利,实验结果可能是多数参与者选择A,说明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是小心翼翼、厌恶风险的,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润。第二个实验中,选择A意味着偏好确定性亏损,选择B则代表偏好不确定性亏损,实验结果可能是只有少数人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风险性较大的B。也就是说,处于亏损状态时,多数人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赌一把,以追求更小的损失。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完成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成员分组问题。在两次选择中,能够根据结果区分出三类行为个体:(1)都选择A;(2)都选择B;(3)一题选A一题选B。根据结果,三类人群分别代表着风险规避、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将每一类同学进行大致的平均分配,进入到分组实验的三个小组中,保证每个小组中有11人。分组的原则是:每个小组中都存在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学生,差异越明显越好,以便于进行对比实验。
经过简单的热身实验后,同学们对“风险偏好”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进一步开始进行分组实验,33个同学均分为3个小组,每组11人,指定1人为记录员,其他10人为实验决策的行为主体。三个小组分别位于教室的三个方向,中间为老师统一组织实验的进行。在每进行一个小组实验时,参与的同学除了做出决策外还要进行相关的记录,这里的记录并不是像记录员一样记录每个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而是记录自己做出决策行为时的内心变化,以及对其他决策者决策时的内心反应。实验参与者的记录作为实验课的笔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笔记,因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对于风险偏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每一组实验结束后,还要设置针对实验的提问、讨论与讲解环节,期间多鼓励学生发言提出问题,与普通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实验过程的参与式教学将会给学生们自身带来更多的体验,无论是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还是对风险偏好理论,都会有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将对三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两组实验: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同时决策的实验中,每位参与者都被分给10000股现价为7元的A股票,其中5000股以6.5元买入,另外的5000股以6.8元买入。有序决策的实验中,给每个同学分配现价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5000股以10.1元买入,5000股以10.6元买入。为了保证学生对所持有股票的真实感和可控制感,每人发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代表1000股,同时记录着买入价。
准备工作就绪后,分组实验开始进行。老师给出五次价格,一定要保证每次出价的秘密性,除老师之外的任何学生都不知道具体价格。每次出价后,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要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卖出和具体成交量,且规定只允许卖股票而不允许再次买股票。在同时决策阶段,每个参与者同时给出自己的决策,即在老师宣布股票价格后马上拿出相应数目的卡片做交易,记录员做相应的记录;在有序决策阶段,每位参与者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做出决定,要保证每个参与者掌握之前所有决策者的决定,以此来考察对风险偏好态度会不会受到不同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1分别给出了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的实验记录卡片:同时决策阶段,老师给出的五次价格分别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决策阶段,五次出价分别为11、11.5、10.6、10.1、9。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进行两次实验,所以两阶段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两阶段实验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都为先上升后下降,这样有利于将两阶段情况进行对比,考察有序决策情况下,参与者受到其他同学影响,是如何改变自身卖出决定和成交量的。
四、“风险偏好”实验的结果及讨论
在两组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认真地按照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了此次实验的质量和结论可靠性。下面,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一)热身实验
通过热身实验,我们发现: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确定性盈利,与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相符;而在面对确定性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大多数同学偏向于“赌一把”,即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很显然,传统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设”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立的。
我们还发现,一些在热身实验的第一个环节中表现出对风险偏好,即选择获益更多的不确定性收益的个体,第二个实验却选择了确定性损失选项,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赔更多的钱;同时,部分在第一个环节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个体,在第二个环节做出了风险偏好的选择。
显然,热身实验证实了观点一,即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是固定的,虽然多数人是风险规避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反而会追逐风险。
(二)分组实验
先考虑同时决策阶段。第一次老师给出的价格7.2元高于买入价,不同的行为主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一部分同学选择抛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属于“见好就收”的偏风险规避者;另一部分同学可能预期股价还会上涨,所以继续持仓,这些同学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倾向。当老师第二次给出了更高的报价后,仍保持满仓的同学明显减少,大部分参与者选择抛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说明多数人偏向于“确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报价逐渐降低,当第三次出价6.8元时,仍然持仓的同学抛售的股票数目很少,他们认为这只是短期震荡,股价还会上扬。但是,当第四次报价进一步下滑,甚至低于买入价时,一些参与者大量抛售股票以“止损”。当第五次给出的价格只有6元时,仍然选择持仓的决策者很少,这部分同学的风险偏好倾向最为强烈。
再分析有序决策阶段的情形。在有序决策的实验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顺序排在后面的参与者发现前面的同学在股价为11.5元时做出清仓决策后,对自己的股票是否还要大量持有产生了明显的迟疑,甚至会向先决策同学询问缘由,进而可能会改变最初的决定。还有的一部分同学发现后决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选择后,会影响到下一轮决策。与同时决策相比,有序决策条件下同学们的股票持有决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参与者的持有信息导致的。
经过分组实验的同时决策,能够验证观点二,即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之间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有些同学风险偏好程度较强,有些则较弱。而有序决策实验恰恰证实了观点三,即周围的环境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改变。
五、结论与建议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限制,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本文以经济学的风险偏好原理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阐述,探究了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在实验准备和进行中,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了实验规则,能够严肃认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愿意作为行为个体亲自在实验中发现和检验经济学原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从信息反馈来看,参与式的实验型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的研究热情,取得了远比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一些国内高校开始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经济学实验室,但是如何在经济学课程中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众多高校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保障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让经济学实验教学仅仅流于形式,切实以学生的需求为本,紧跟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内容,将最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Smith V 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3):111-137.
[2]Smith V L.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72(5):923-955.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书的“公道”之处在于呈现方式。《酷玩》在美国,据称让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即使十岁的小孩,理解不理解的,看漫画还是没啥问题的。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评价说:《酷玩》的要点不在于制造一套全新的经济学,而在于你所看到真正“酷”的东西,“也就是你的老师都没弄懂的东西”。
与生冷厚重的课堂笔记和连篇累牍的图表公式相比,《酷玩》要轻松得多。
“对经济学《酷玩》无法面面俱到。但它把90%的原理用很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鲍曼对笔者说。
一个人的“决策理论”,两个人的“囚徒困境”,多个人的“市场竞争”。不论是光鲜亮丽的商业巨子,还是贫困潦倒的邋遢懒汉,都是经济学中追求个体最优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坐拥不同的“自身偏好”,为满足最优追求目标而努力。当然,将公司作为整体,公司也是只有单一目标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即追求利润最大化。
进而,问题出现: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如何行动和互动?在什么情况下,个体最优化能为整体带来好的结果?
显而易见,在各式各样的个体决策中,个体会依据可用选项选出最好的那个,使用“决策树”是个好方法!这样,能够分类查看选项的诞生过程。在面临权衡的“决策树”下,鲍曼引出了“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沉没成本”是出现在每一个结果框里的选项,根据沉没成本做出的决定毫无意义。譬如,我们常常听到某间制药公司的推销员说:“我们的XXX价格卖这么高,那是因为我们必须收回高昂的研发资金!”
鲍曼指出这是瞎说。
那么,每粒药收5美元、6美元还是7美元呢?来,让我们用一个决策树来选择。
从每个价格对应的结论框中,我们分别看到了销售量、收入、研发成本和利润,5美元的销量是1800万粒,6美元1600粒,7美元1200粒,研发成本在每个结果框中出现并且一样,故被沉没。所以,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之后,我们发现,倘若每粒药丸6美元就是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即便是再提高1美元也不能带来更高的利润。
在追求最优化的个体部分,鲍曼还提到了时间(通货膨胀、利率、现值、复利、年金和永久性年金)、风险(风险态度、期望值、方差、大数法则、逆向选择),及由一个到多个时,交易成了自然力量。
交易少不了“一价定律”,在有了比较优势之后,如果没有交易阻碍,交易动力会形成社会秩序,进而阐述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鲍曼删去了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有关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的内容,没有进行解读。
对此,他说,虽然自己和曼昆是朋友,共识多,但并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如此。机会成本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是鲍曼认为这并不能起到效果。本科数学并研读经济学至博士的他认为,经济学家在经济利益的衡量上和会计不一样,且没有会计做得好。而在大众的意识中,对于收益有自己的认识,在日常选择中不会像机会成本一样思考,即顾及未选选项中哪一个是最大的损失,实用性不强。
《酷玩》的第二部分,鲍曼从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延伸到策略性互动问题。
多名玩家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出现“博弈”,博弈要求分析玩家策略,“切蛋糕”被要求公平分配,是做切蛋糕的人还是做选蛋糕的人,取决于你对对手的了解,而博弈的关键在于:“信息”。在博弈过程中,经济学家还会关注以下两点:预测博弈结果的实证性问题和博弈结果是否好的规范性问题。
下一步,博弈论的“帕累托效率”被广泛应用,他给了经济学家一个看待世界公平分配问题的独特视角,并达成共识:允许人们交易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时间帕累托效率。只是,同时行动博弈(即玩家同一时间采取行动)会引发不同的结果,作者提到了“收益矩阵”是个不错的方法。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中,两名囚徒都想尽快出狱,会采用只对自己有利的“占优策略”,但是,各自的占优带来了共同糟糕的结果,又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整体性囚徒困境,即公地悲剧。
就拿交通堵塞来讲,站在“占优策略”的视角,在一般可能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倾向于自己开车。搭公车既拥挤又费时,不论是交通拥挤还是通畅,个体更多选择开车毫无疑问,只是这样的结果令交通状况愈发可怕。在此类情形里,符合个体利益的行为和我们整体的目标背道而驰。
再者,为什么整个经济有时候会崩溃?经济不好时,大多数雇员担心被解雇没了经济来源,生活里开始节约开支少花钱,却陷入了“节俭悖论”的怪圈――因为,要是人人都不再花钱,更多的人会遭到解雇!
But,也不全是坏消息。当很多个同时行动博弈在进行时,跟囚徒困境又不一样了!商讨协议让参与者们找出办法,让个体利益跟整体目标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