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1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关键词:静宁县财政状况经济建设

一、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经济建设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县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的增速也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现状

1、经济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财源薄弱,品种改良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农业税源贫乏。二是工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现有工业大多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整体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品老化,加之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差,且一些企业连年亏损,连职工工资都无法发放,纳税困难。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等新兴财源发展缓慢,目前仅限于食品加工、建材等小型加工业和流通领域,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体系和深加工方面的不多。2005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仅为65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1%。四是财政运行质量不高,“两个比重”偏低,即财政收入占GDP、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2%,工商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1.9%。五是“吃饭”财政问题突出,财源建设投入不足。2005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尽管完成了4890万元,较1978年的284万元增长近17倍,而财政支出高达24291万元,财政支出中,人头经费1384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7%,占包干支出的82%,即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人员经费的需要,加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计划生育配套经费等刚性支出,用于搞建设的资金就显得杯水车薪,致使财源建设后劲乏力,发展缓慢。六是征管措施不力,税款流失严重,特别是个体私营及零散税“跑、冒、滴、漏”现象较为普遍。

2、财政方面

静宁县财政预算每年都是支大于收,难以做到收支平衡,财政赤字不断增加。2005年财政挂账支出1301万元,累计赤字达7557万元,占2005年当年财力16894万元的44.7%,占当年地方预算收入4309万元的175.4%。

由于连年财政赤字,使县乡两级财政举步维艰,收支矛盾日愈尖锐,现有财力难以支撑,资金调度异常困难。转移支付和增收节支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财政支出缺口无法填补。为了保工资、保稳定,县财政被迫靠不断压缩公用经费的办法,来保证个人经费部分的兑现和预算控制目标的完成。10多年来,公用经费控制标准一直未变,即:编制内县级单位每人每年300元、乡镇级单位每人每年330元、学校教师每人每年110元、公费医疗经费支出每人每年71元,超编人员没有公用经费,绝大多数乡级机关和乡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全年实际经费支出总额中工资性支出均占到98%以上,有些甚至更高。各级政府机构的各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举借债务来完成,沉重的债务,致使县财政每年从已不堪重负的财力中还得支付400多万元的借款利息。另外,在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法定支出占全县总财力60.1%,财政可调度资金有限。

截止2005年底,政府债务余额29235万元,其中:直接性债务25114万元,或有显性债务4121万元。在直接性债务中:县本级为19290万元,乡镇级为5824万元。分主要项目为:世界银行贷款2408万元、国债转贷资金18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借款315万元、国有商业银行2130万元、其他金融机构借款6340万元、向单位借款5074万元、拖欠工资7465万元、其他债务1202万元,直接性债务相当于全县2005年地方预算收入的4.8倍多。

在上述借款使用中,扣除世行贷款、国债转贷、农业开发、粮食企业亏损挂帐、担保贷款等专项支出借款外,政府其它借款15594万元,其中垫补财政赤字资金7557万元、借给行政事业单位资金1744万元、用于企业财源建设资金3487万元、借给乡镇政府资金2806万元,用于发放工资的借款为6983万元。

3、体制方面

近年来,县对乡镇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贴、超收返还、短收超支不补”的管理体制,严格界定了县乡收支范围。对乡镇的增人增支和其他政策性增支,由乡镇财政自行消化,县财政不予承担。这种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抓财源建设和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但由于绝大部分乡镇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基础脆弱且不稳定的农业,致使乡镇税源不足、增收潜力有限。为完成年度任务,达到预算平衡,得到既定的上级补助,被迫用借款单位应发工资的资金、向外乡、外地“挖税”、银行借款等手段来弥补财政收入,形成财政收入空转等问题。同时,乡镇收入受季节性影响,形成大部分乡镇在9月份前无法正常兑现干部职工工资的现象。

4、管理方面

一是由于全县经济总量不足、企业效益差、税源不足等诸多原因,加之征管措施滞后,仍存在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二是乡镇之间收入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一些乡镇、个别部门税收缴库不及时,财税收入与其他支出相互掣肘,甚至坐支挪用税收现象时有发生。

(二)原因

1、经济困难,财源困乏

近年来,静宁县为发展县域经济,开辟财源,增收节支,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积极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代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静宁地处我国中部干旱地区,从1958年有记载以来,年均降水量为449毫米,年蒸发量为1469毫米,干旱缺水逐年加剧,恶劣的自然环境、贫脊的土地、低劣的生态环境,无情地阻挠着静宁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财源贫乏。静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大县,平均亩产小麦在200—300斤之间,自然降雨量仍主宰着农业的收成,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处在温饱型状态,部分乡村的农民年均纯收入只有600—700元,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自身抵卸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极为脆弱,边远山区乡村经济增长点难以探求,更难形成规模,甚至出现农民举家搬迁离开故土的现象。

二是工商业经济落后,财源不稳。作为财政支柱的工商业,在全县经济发展滞后,绝大部分乡村工业几乎是空白。虽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对现有的30个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组,但由于改组采用的是低成本扩张法,产品结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等工业基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扩大和提高,在产品结构中长线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拳头品牌产品,薄利多销是主要营销方式,销售利税率低下,2005年仅为3.25%,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加之作为全县的主要产业—建筑业,建筑市场大部分在外地,按现行税收政策,流转税实行属地征收,因此使大部份建筑产值形成的税源流入外地。工商业可提供的财源相当有限。

2、财力缺口大,潜力耗竭

静宁是农业大县,乡村经济落后、工商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下、农业徘徊不前的现实,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却要在高于产值增长水平的基础上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任务指标层层加码,远远超出了地方经济承受能力。财政连年赤字,政府已无能力进行经济建设投入,诸如财源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建设等全靠贷款解决。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各类贷款余额为5.05亿元,而其中政府直接性贷款近50%,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更是严重不足,县财政为了保证工资性支出,一味地节支使其他支出缺口越来越大。例如从1997年以来,县财政对县人民医院没有增加一分钱的设备购置费,使该县医院医疗手段满足不了防病治病的需要,为了提高治疗水平,医院扣发一部分职工工资用于购置医疗设备,在1999年至2002年四年里,从工资中筹资350万元,其中1999年每人每月扣发300元,2000年每人每月扣发400元,2001年每人每月扣发500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添置医疗设备、器械,购置单价在万元以上的设备50多台件,而所扣工资至今未还。在“三保一挂”的制度下,乡级财政不允许发生赤字,在增收无望,甚至出现减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减支来达到平衡预算的目标,而乡镇级财政支出中工资性支出占到98%以上,减支就形成了欠发工资。

3、财政供养人员多,财力不堪重负

2005年底,全县财政供养人数为11815人,在不考虑各种欠发工资和虚增财力等因素的情况下,目前,实际供养人员工资性支出14605万元,占当年财力的86.5%,多数乡镇的工资支出占财政支出均在90%以上,其它公用性经费几乎没有,乡级地方收入加上级补助满足不了工资支出所需,在不得有财政赤字规定下,只有用欠发工资空转财政收入来达到预算平衡。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增加过多过快使财政负担加重,2003年比2000年全县增加财政供养人员873人,2003年比2000年由于增人而增资1266万元。在增加的财政供养人员中,教师增加790人,占增加人员的90%,尽管教师三年内增加790人,但仍满足不了九年义务教育执教人员的需要,按国家规定的教师编制还缺600多人。

4、财力不足,工资政策难以兑现,人才就业难

由于财力不足,资金调度极为困难,2002年元月份在执行国家调资政策,人均月增资84元的同时,停止了已执行4年的地方政策出台的人均月生活补贴100元,两项相抵人均减少工资16元/人•月,最多减少45元/人•月,仅此一项使财政少支出216万元,导致职工实际收入下降,出现了不长反降的现象。

静宁是甘肃闻名的文化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每年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学生1500多名。然而,由于财力不足,每年学成返乡的学生,难以就业。2000年以来,理应安排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1300多名,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安置了798人,还有502人登记“挂账”待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人才需求又与财政支付能力相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第2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财观的思想基础,为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同样,对财政工作而言,有什么样的理财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财政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向,就会对整个财政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决定着科学理财观,能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揽财政工作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财政活动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到财政法规和政策之中,不仅直接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发展的路径和财政改革的成效。为此,财政工作只有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提高理财水平,才能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

2、科学发展观是确保财政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筹集和调节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功能,既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够协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支持扩大对外开放,从而更好地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财政部门作为财政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建设,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组织财政收支、实施宏观调控、开展财政监督、协调利益分配关系等职责,为振兴财政服务,为推动“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3、科学发展观为破解当前财政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县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应当看到,处于转轨时期的财政,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配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未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和规范,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二是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到位,公共服务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尤其是财政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三是财政职能作用在某些领域尚未得到应有发挥,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于财政实践;四是经济领域中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财经纪律松弛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上述矛盾和问题是多年累积下来的,既有认识和理论上的根源,也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管理,严肃财经法纪,循序渐进加以解决。

4、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财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旨在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服务公众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财政的上述目标可否达到?亦即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怎么样?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好不好?服务能否满足公众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是否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思想源泉,也是检验和评判财政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志。

二、进一步理清财政工作基本思路、明确主要任务

古人云,财政即理财之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因而,财政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应以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任务和政府施政的方针为依归,与政府担负的职责相匹配。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看,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大致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篇文章、四大方面。

1、一个目标,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对建立新型财政运行模式的一个重要定位。公共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种分配行为或经济活动,具有一般与特殊之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既有别于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一统”财政,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属于公共财政特殊,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文化传统及市场发育程度所决定了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作为一种崭新的财政运行模式,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建立财政事权清晰、财政职能健全、服务公众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力争早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2、二条主线,就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战胜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财政工作化被动为主动的制胜法宝。尽管随着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化,财政收支的规模、范围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但无论如何改变,增收与节支依然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财政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收、支的数量和质量上。抓住了增收与节支这两条主线,就抓住了财政工作的牛鼻子,财政工作就将居于主动有利的地位。否则,财政上不去,支出不节制,财政工作就将处于被动之中,甚至陷入困境。增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节支,就是要切好财政“蛋糕”,厉行节约,力戒浪费,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坚持做到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3、三篇文章,指的是生财、聚财与用财。“三财之道”历来就是财政工作的主心骨,它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能否讲究“三财之道”,做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不仅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关系到财政能否振兴和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生财是前提。生财为本,生财为先,只有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壮大财力,做到生财有方,才能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聚财是关键。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纳税主体的税负水平,做到聚财有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用财是核心。只有做到用财有效,财政工作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确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县可支配财力有限,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需要讲究用财之道,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4、四大方面,包括财政发展、财政改革、财政管理和财政建设。既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又相互区别,各有侧重。一般讲,财政发展是目的,财政改革是动力,财政管理是关键,财政建设是保障。财政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加以衡量。财政改革主要涉及处理财政与经济、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需要通过创新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规范理财行为,提高经济与财政的运行效率,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外部环境,推动财政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开展财政活动、组织财政收支等日常工作之中。以校正市场缺失为天职的公共财政,是以非市场方式,按非市场程序,在非市场领域,以非市场目的来开展活动的,具有公平性、非盈利性和法治性等基本特征。为此,必须摆正政府(财政)与市场的位置,界定好二者之间的责任,凡是市场办得了的,办得好的,就不应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只有做到定位准确、职责分明,才能确保政府(财政)职能的正确行使,并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财政建设涉及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包括财政理论建设、财政业务建设和财政思想政治建设等。搞好财政建设,对于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推进依法理财,推动财政理论的创新和财政实践的发展,进而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三、不断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包括宏观财政政策在内的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都是短期行为,具有时效性,这是因为这类政策旨在相机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反周期调节,本身具有时效性,只能在特定时期加以采用。从中长期看,仍以采用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宜。对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难,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另一方面不应也难以长期借助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对其投资,以求其经济增长。特别是随着财税金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面临着多方面潜在风险不断向财政聚集的情况,为此,必须把防范、规避和化解财政风险作为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刻不容缓地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本着“责权利”和“借用还”统一的原则,对政府债务实施总量控制和源头控管。国债发行权宜继续留归中央,严格依据财政承受能力核定各级政府的举债规模,强化各级政府管理债务的责任,抓紧解决眼下部分基层政府过渡负债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财政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实行政府债务全口径统计、风险管理和报告制度,优化债务结构,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三是充实偿债准备金,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减少财政直接投资;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及补贴机制,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目标责任制,减少国家最终所要承担的损失。

2、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市场经济越发展,财政监督管理越重要。只有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基本思路是,以规范财政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为重点,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财政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不断创新财政监督管理的机制、手段和方法,通过采取事前稽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办法,对财政收支特别是重点支出,实行从申请立项、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程序的高度公开透明,从思想上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的状况,从机制上消除财政资金安全的隐患。同时,抓紧建立健全一套以财税审计专业监督为核心、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相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依法查处财经领域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并把发现问题、查处问题与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努力构筑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四、财政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1、在理财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财政工作与党的事业密不可分,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看待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效率意识。财政作为各种矛盾和利益的交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就财政论财政,站在财政看财政,而要跳出财政看财政,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财政工作,把握财政规律,拓宽理财思路,做到不仅会算财政账、收支账,还会算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财政与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生财、聚财与用财的关系,始终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攻方向,把公共财政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

2、在制度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定政策、立规矩、建机制和改进公共服务上,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财政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理顺各种分配关系,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当前,应把预算管理继续作为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着力点。一是编制复式预算。贯彻落实《预算法》,在编制公共预算的同时,实质性启动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政府债务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完善部门预算。把各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范畴,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和严格的项目预算管理程序,完善预算收支分类方法,修订预算科目,加强项目预审,注意预算与计划的衔接,使之做到公开、透明、通俗和规范,以提高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预算决策、执行的制衡机制。部门预算既要编制科学,又要公开透明,便于执行。特别是有利于衔接政府采购,有利于方便财政拨款,利于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确保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预算法律约束力。四是进一步延伸政府采购的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淡化乃至彻底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从机制上堵塞财政收支漏洞。五是加快事业单位预算改革。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律推向市场,财政停止供给;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适当核减事业经费;对公益性事业支出,实行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核拨经费。六是抓紧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成本一效益”评估分析,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3、在服务重点方面要有新突破。要把促进“五个统筹”作为财政服务的重点。一是鼎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二是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重点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三是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运用财税调控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四是促进扩大对外开放。

4、在职能转变上要有新突破。财政一方面要以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已任,充分运用各项财政政策手段扶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决不能重回计划经济时期直接投资办企业、上项目的老路上,也不能总是停留在对少数企业实行减税让利的老套套上,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转变财政支持和服务经济的方式方法。基本思路:一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自我发展创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搭建有利于创业和发展的公共平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通过财政投融资的杠杆作用,凝聚、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调控经济结构和布局。为此,财政必须着力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采取单一调控工具向组合采用多种调控工具的转变,努力学会并善于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活动,协调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并将政策的实施同促进生产、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将政策扶持与财源再造结合起来;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和完善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加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5、在依法理财上要有新突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理财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理财,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为此,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和公平、效率、法治的原则,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拓宽理财思路,调整服务重点,把政府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促进政府工作尤其是财政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当前,要进一步加快财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变财政性资金重前期审批、轻后续管理的状况;围绕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促进增收节支,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大力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解决财政问题,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和推行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财政系统的行政复议制度,健全财政执法监督体系;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理财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自身建设,使之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同步;着力构建高素质财政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当家理财本领,促进财政工作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把握财政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寻求财政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努力开创全县财政工作新局面,建始县财政局成立专门课题调研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理财观的思想基础,为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同样,对财政工作而言,有什么样的理财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财政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向,就会对整个财政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决定着科学理财观,能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揽财政工作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财政活动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到财政法规和政策之中,不仅直接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决定着这个时期财政发展的路径和财政改革的成效。为此,财政工作只有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提高理财水平,才能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

2、科学发展观是确保财政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筹集和调节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功能,既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够协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支持扩大对外开放,从而更好地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财政部门作为财政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建设,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组织财政收支、实施宏观调控、开展财政监督、协调利益分配关系等职责,为振兴财政服务,为推动“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3、科学发展观为破解当前财政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县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应当看到,处于转轨时期的财政,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配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未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和规范,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二是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到位,公共服务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尤其是财政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三是财政职能作用在某些领域尚未得到应有发挥,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于财政实践;四是经济领域中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财经纪律松弛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上述矛盾和问题是多年累积下来的,既有认识和理论上的根源,也有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管理,严肃财经法纪,循序渐进加以解决。

4、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财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旨在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服务公众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财政的上述目标可否达到?亦即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怎么样?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好不好?服务能否满足公众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五个统筹”,是否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思想源泉,也是检验和评判财政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志。

二、进一步理清财政工作基本思路、明确主要任务

古人云,财政即理财之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因而,财政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应以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任务和政府施政的方针为依归,与政府担负的职责相匹配。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看,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大致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篇文章、四大方面。

1、一个目标,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对建立新型财政运行模式的一个重要定位。公共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种分配行为或经济活动,具有一般与特殊之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既有别于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一统”财政,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属于公共财政特殊,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文化传统及市场发育程度所决定了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作为一种崭新的财政运行模式,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建立财政事权清晰、财政职能健全、服务公众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力争早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2、二条主线,就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战胜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也是财政工作化被动为主动的制胜法宝。尽管随着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化,财政收支的规模、范围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但无论如何改变,增收与节支依然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财政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收、支的数量和质量上。抓住了增收与节支这两条主线,就抓住了财政工作的牛鼻子,财政工作就将居于主动有利的地位。否则,财政上不去,支出不节制,财政工作就将处于被动之中,甚至陷入困境。增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节支,就是要切好财政“蛋糕”,厉行节约,力戒浪费,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坚持做到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3、三篇文章,指的是生财、聚财与用财。“三财之道”历来就是财政工作的主心骨,它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能否讲究“三财之道”,做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不仅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能否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关系到财政能否振兴和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生财是前提。生财为本,生财为先,只有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壮大财力,做到生财有方,才能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聚财是关键。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纳税主体的税负水平,做到聚财有度,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用财是核心。只有做到用财有效,财政工作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确保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县可支配财力有限,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需要讲究用财之道,把纳税人的血汗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4、四大方面,包括财政发展、财政改革、财政管理和财政建设。既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又相互区别,各有侧重。一般讲,财政发展是目的,财政改革是动力,财政管理是关键,财政建设是保障。财政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加以衡量。财政改革主要涉及处理财政与经济、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需要通过创新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规范理财行为,提高经济与财政的运行效率,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外部环境,推动财政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开展财政活动、组织财政收支等日常工作之中。以校正市场缺失为天职的公共财政,是以非市场方式,按非市场程序,在非市场领域,以非市场目的来开展活动的,具有公平性、非盈利性和法治性等基本特征。为此,必须摆正政府(财政)与市场的位置,界定好二者之间的责任,凡是市场办得了的,办得好的,就不应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只有做到定位准确、职责分明,才能确保政府(财政)职能的正确行使,并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财政建设涉及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包括财政理论建设、财政业务建设和财政思想政治建设等。搞好财政建设,对于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推进依法理财,推动财政理论的创新和财政实践的发展,进而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三、不断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包括宏观财政政策在内的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事实上都是短期行为,具有时效性,这是因为这类政策旨在相机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反周期调节,本身具有时效性,只能在特定时期加以采用。从中长期看,仍以采用中性、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宜。对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难,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另一方面不应也难以长期借助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增加对其投资,以求其经济增长。特别是随着财税金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面临着多方面潜在风险不断向财政聚集的情况,为此,必须把防范、规避和化解财政风险作为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刻不容缓地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本着“责权利”和“借用还”统一的原则,对政府债务实施总量控制和源头控管。国债发行权宜继续留归中央,严格依据财政承受能力核定各级政府的举债规模,强化各级政府管理债务的责任,抓紧解决眼下部分基层政府过渡负债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财政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实行政府债务全口径统计、风险管理和报告制度,优化债务结构,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三是充实偿债准备金,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减少财政直接投资;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及补贴机制,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目标责任制,减少国家最终所要承担的损失。

2、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市场经济越发展,财政监督管理越重要。只有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基本思路是,以规范财政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为重点,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财政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不断创新财政监督管理的机制、手段和方法,通过采取事前稽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办法,对财政收支特别是重点支出,实行从申请立项、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并追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程序的高度公开透明,从思想上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的状况,从机制上消除财政资金安全的隐患。同时,抓紧建立健全一套以财税审计专业监督为核心、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相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依法查处财经领域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并把发现问题、查处问题与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努力构筑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四、财政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1、在理财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财政工作与党的事业密不可分,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看待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效率意识。财政作为各种矛盾和利益的交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就财政论财政,站在财政看财政,而要跳出财政看财政,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财政工作,把握财政规律,拓宽理财思路,做到不仅会算财政账、收支账,还会算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正确认识和处理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财政与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生财、聚财与用财的关系,始终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攻方向,把公共财政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

2、在制度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定政策、立规矩、建机制和改进公共服务上,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财政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理顺各种分配关系,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当前,应把预算管理继续作为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着力点。一是编制复式预算。贯彻落实《预算法》,在编制公共预算的同时,实质性启动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政府债务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二是完善部门预算。把各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范畴,建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和严格的项目预算管理程序,完善预算收支分类方法,修订预算科目,加强项目预审,注意预算与计划的衔接,使之做到公开、透明、通俗和规范,以提高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预算决策、执行的制衡机制。部门预算既要编制科学,又要公开透明,便于执行。特别是有利于衔接政府采购,有利于方便财政拨款,利于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确保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预算法律约束力。四是进一步延伸政府采购的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淡化乃至彻底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从机制上堵塞财政收支漏洞。五是加快事业单位预算改革。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律推向市场,财政停止供给;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适当核减事业经费;对公益性事业支出,实行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核拨经费。六是抓紧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成本一效益”评估分析,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3、在服务重点方面要有新突破。要把促进“五个统筹”作为财政服务的重点。一是鼎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二是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重点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三是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运用财税调控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四是促进扩大对外开放。

第3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税收作为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个人住房改革的过程一直被赋予不小的期望。2011年1月28日在重庆、上海两市开始对部分个人住房的房产税进行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开始逐步向个人住房保有环节征收财产税。个人住房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价值,从环节上讲分为保有和转让两个环节,本文将通过与美国关于个人住房的税收制度进行比较,探讨我国个人税收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个人住房;转让;保有;国际比较

一、我国现行个人住房税收制度

我国个人住住房转让环节主要涉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保有环节主要为房产税。

1、转让环节,销售不动产的个人为营业税纳税人,适用税率5%,自2011年1月27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个人销售不动产以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转让所得,按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关于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优惠政策则于2010年取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适用税率为3%~5%,具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幅度内按实际情况确定。“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下简称“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以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为依据进行课征。

2、保有环节,非试点地区房产税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免征房产税。个人住房用于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为12%。2011年1月28日,为调节收入分配,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我国上海、重庆纷纷启动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改革,是我国对保有环节课征财产税的重大突破。具体内容见表1。

表1上海重庆两地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改革

上海 重庆

征收对象 增量房 增量房、存量房

计税依据 房产评估值,暂按市场价格的70%计算 房产评估值,现为房产转让价

税率 基本税率0.6%,优惠税率0.4% 累进税率分别为0.5%、1%、1.2%

免税面积 按个人,人均面积60平方米 按家庭,办法实行前免税面积为180平方米,新购免税面积100平方米

其他减免

与缓缴 唯一住房、子女婚嫁、引进人才、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暂免征收 对农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自有住房,暂免征收;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困难,可申请减免或缓缴

收入用途 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全部用于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和维护

二、美国个人住房税收制度

美国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分税制,对个人住房的税收政策体现为受益原则,转让环节主要课征资本利得税,保有环节课征房地产税,总体来说课税以保有环节为主。

1、转让环节,个人住房转让环节主要涉及资本利得税。销售个人住房,应税收入为按售价减去销售费用的余额,即实现的金额(Amount Realized),再减去调整基价(Adjusted Basis),计算出收益或损失,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损失不予以确认。在税率上,将销售房屋取得的净收益需归入当年净资本利得后,按资本利得最高税率,计算缴纳资本利得税,一般税率为15%~25。在转让环节,给予了排除收益(Excluding the Gain)的税收优惠,满足一定条件则可享受至多250,000美元(夫妻联合报税可享受至多500,000美元)的豁免额度。享有税收优惠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通过住宅拥有测试,二是通过使用测试,三要求在销售房产日期往回推的两年内没有从收入中排除另一处住宅的销售收益。

2、保有环节,个人住房保有环节需要缴纳房地产税(Property Tax),属于地方税,其纳税人为房地产的拥有人。计税依据为房产评估价值与评估水平(Assessment Level)百分比的乘积,其中评估水平百分比由相关法律规定,实际有效税率(Effective Tax Rate)在1%~3%之间。对个人住房税收优惠上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宅基地免税,即第一套免收房地产税,从第二套起征收,且随购房数量增加,房地产税也相应有较大比例增长;②“断路器”(Circuit Breakers)政策,即财产税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过标准比例时,可以抵扣所得税或给予退税;③延期支付,对非自身因素导致的评估价值畸增带来的房地产税,可延期纳税。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事业。

转让环节资本利得税归属于联邦所得税,而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属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中房地产税的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包括消防安全、治安、交通、环境保护、教育支出等。将房地产税划归地方,一是体现了受益原则,二是有利于地方财源稳定,三是将房产税的征收包括税率制定、税目调整、税收减免权等下放到地方政府,有利于提高地方财政的积极性。

三、优化我国个人住房的税收政策的建议

结合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国情,针对我国个人住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应明确我国税收政策个人住房税收政策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保证个人基本住房,鼓励提高居住水平,抑制个人住房投机的基础以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上,重保有轻转让,在税制上进行差别化设计,明确房产税的功能定位,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房价评估体系建设,增加地方政府自,规范保有环节房产税的使用,循循渐进,逐步完善我国个人住房的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第4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关键词] 县级财政 新型县域金融体系 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县域经济

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则是其中之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金融信贷支持是主要的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隐藏在资金缺乏问题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却是县级财政发展的乏力和滞后。这种情况阻止了县级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影响了资金的积聚效应,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匮乏。因此,探讨县级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金融信贷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除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县及县级市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县域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管理粗放、信用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信贷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审慎的态度,致使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作为县级财政,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财政扶持,增强企业信用水平,消除金融机构对县域金融服务所持“风险大、收益低”的成见,吸引信贷支持。

2.国家金融改革向纵深化发展,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萎缩,需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扶持和强化

从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纷纷撤并基层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上收审贷权,资金集中向大中型企业和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向县域经济投放。农业发展银行则功能单一,主要执行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诸如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风险投资项目支持甚少。农村信用社又面临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无法提供正常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全部上解,加剧了县域资金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金融安排满足资金需求,只好求助于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同时,县域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运用财政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创造条件,调动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3.大多数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发挥财政的投融资功能,造成财政“缺位”,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过分地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造成财源结构单一。随着未来逐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的状况将不容乐观。另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由于分税改革引起的财权与事权不一致、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如此差的财政状况导致事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级政府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县属重点工业项目等领域倾斜的资金寥寥无几,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欲使财政金融两个手段相互促进、合力联动,应遵循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发展为主,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拨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切实有效地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循环的起点须是财政先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级财政。着力点应选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财情,推动新型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1)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培植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原则,切实加快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进行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工作的地方,县级政府可酌情采用税收优惠和减免规费来减轻其经营成本,扩大资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或实行股份制银行试点的地方,县财政可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辖区内民营资本同时入股,壮大信用社实力,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针对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在短时间内轻装上阵,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创造条件,吸引活力大、又适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点经营。采取适当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减轻营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可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机构可由县级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牵头,农村信用社、企业,以及个人等均可出资,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服务于县域工商企业,增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县级政府要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清理大量积淀的不良贷款,在制定涉及银行贷款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时,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扶持的担保公司为企业债务提供信用担保,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多途径培植其他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发挥自身融集资金的能力。发挥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对行业内企业经营资信状况熟悉的优势,创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企业融资新途径。在民间资本积累较快的地方,探讨民间金融的实现形式。另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提供期货、期权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县级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通过税收优惠、减免规费、财政资金入股资助等措施进行扶持,帮助这些机构尽快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借财生势,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

县级财政应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中心和担保公司,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对于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县财政可联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化信用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寻求金融信贷支持。探讨建立县级信用贷款再担保公司,为县域内乡镇村和行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体系的健康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大户信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吸引县域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注意力,最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3.依靠金融支持,着力解决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依靠新型县域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县级财政可以及早调整支出结构,通过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等非竞争性政府投资支出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配套工作

可以看出,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将涉及到政府、金融业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实施上下配合和社会整体推动。

1.在政府层面,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县域财力建设,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创造前提条件

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首先要求财政具备一定实力。为此,县级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加快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撤并职能交叉、运行低效部门和层次,减少财政工资拨款人员;通过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城镇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通过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努力实现财政赢余。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国家财政部门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充实县域财源。

2.在金融业层面,应调整和优化金融布局,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提高财政金融联动的效力

应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着眼于资金回流县域尤其是农村,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县域金融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成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消除目前县域金融服务逐步弱化的现象,尤其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业务萎缩的问题,增加县域证券、租赁、信托、担保、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有利于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机制。

3.在社会层面,应侧重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降低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金融联动的良性循环。由于财政为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扶持,承受了担保贷款替代偿付、配套资金损失、收入减少等风险,同时,信贷金融机构也面临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这将使财政金融联动失去赖以持续的安全基础。因此,对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和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和农民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4-03-30.

[2]王保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J].求是,2005,(16):39-40.

第5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从1994年起,河北省按照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从本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实现了财政事业的历史性飞跃,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省以下政府间事权的交叉以及政府间不合作的博弈行为(比如上级“点菜”下级“买单”、下级侵蚀上级税基等)急需我们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加以规范,今后我们应按照“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则来重新界定财政的职责范围,对省以下财政体制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以“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建立理财新机制”为根本理财思想,以“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为基本财政政策,以“还财政于政府,赋权力于制度,建立公共财政新秩序”为措施保证,逐步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理财新路子。

一、第一步变革:建立有河北特色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因地制宜地实施省管县财政管理模式。

在当前省以下存在四级政府的状况、还不能完整地按税种划分收入,而只能走加大共享收入道路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为使基层政权的事权、财权在合理化、法制化框架下协调,职责与财力对称,进一步化解县乡财政困难,借鉴浙江等地先进经验,有必要考虑近期实行省财政直接对县财政即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河北省地域面积居中,市、县(市)数量148个,人口稠密,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客观上有条件实行省管县。同时,县制是我国的行政主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是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了,意味着基本解决了人口众多的农民问题。

(二)集中市、县(市)财力增量的20%,确保省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省管县后,为保证县市财力的综合平衡和兼顾省一级财政的调控能力,从当年起,省财政对市、县(市)财力的增量集中“两个20%”,即地方财政收入增收额的20%和税收返还增额的20%,同时对少数贫困县和坝上县适当照顾。

(三)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

从实行省管县的当年起,对全省148个币(地)、县(市)实施“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的财政政策。具体是:

1、“亿元县上台阶”奖励政策。“亿元县上台阶”政策是鼓励财政收入大县(市)抓收入、上台阶的奖励政策,基本思路是:发达县给小钱,换大钱。从当年起,对地方财政收入首次上亿元的县(市)一次性奖励30万元,以后每年以3000万元为一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政策。“两保两挂”政策是激励与约束相结合、鼓励贫困县以及经济欠发达市、县(市)增收节支保平衡的财政政策,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从当年起,省对70个县(市)实行“两保两挂”财政政策,规定这些县(市)在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和完成消化历年累计赤字任务的前提下(两保),省财政的体制补助和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相挂钩(两挂)。具体办法是:以这些县(市)当年补助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绩为基数,从下一年起,地方财政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省补助增长0.5个百分点;地方收入每增收100万元,省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此政策第一轮执行期3年。3年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稳定,小调整,既不鞭打快牛,也不鼓励落后”的原则,对“两保两挂”政策作适当调整,同时延长实施期限,一定5年不变。

在推行“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政策的同时,从当年起,省财政对“两保两挂”市、县(市)实施财源建设技改贴息补助政策,以扶持这些市、县(市)大力发展经济,开辟、涵养财源。

3.“两保两联”补助和奖励政策。为了鼓励经济发达以及较发达市、县(市)努力做好增收节支保平衡工作,从当年起,省对实行“两保两挂”政策以外的市、县(市)实行“两保两联”政策,这是一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政策。这些市、县(市)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消化历年累计赤字任务的前提下,省财政的技改补助和奖励与地方财政体制收入比上年增收上缴额相联系(环比)。技改补助和奖励的联系比例是:地级市及部分县(市)当年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的县(市)为11%和4%,即市、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增收上缴(环比)100万元,省财政给予技改补助11万元和奖励4万元;其他县(市)为10%和5%,即市、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增收上缴(环比)100万元,省财政给予技改补助10万元和奖励5万元。3年后,省财政适当加大“两保两联”政策的挂钩力度,增加5个百分点作为技改补助,以加大各级政府技改资金的投入。

4.“三保三联(挂)”补助政策。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市集散功能。从省管县的当年起,省对11个地级以上市实施“三保三联(挂)”财政政策。即对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邯郸等六市实行“三保三联”政策,即在“两保两联”基础上,增加“一保一联”:一保所辖县(市)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一联城市建设补助(含市管县经费),联系比例为全市范围内增收上缴省20%部分(环比)的25%(即5个百分点)。对张家口、承德、秦皇岛、衡水、邢台等五个市实行“三保三挂”政策,即在“两保两挂”的基础上,增加“一保一挂”:一保所辖县(市)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一挂城市建设补助(含市管县经费),挂钩比例为当年全市范围内增收上缴省20%部分(环比)的25%(即5个百分点)。

(四)加大实施财政贴息政策的力度。

从1999年起,河北省财政开始在全省实施以财政贴息为主的财政政策,实行省管县以后,力度进一步加大,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不分所有制形式,只要条件符合,都可享受财政贴息。贴息范围包括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加快污染治理、节能培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和第三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力争全省财政每年投入财政技改贴息(补助)资金不少于20亿元,以此拉动全省企业技改投资总额,并使杠杆作用比达到1:25。

二、第二步变革:财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在逐步建立起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以“还财政于政府,赋权力于制度”为中心的财政系统自身的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证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实施到位。

(一)赋权力于制度,严格规范理财行为。

加强规范、公开、透明的法制化制度建设,主动地放弃权力,使财政工作脱离复杂的行政关系,赋予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应是河北省实行省管县财政改革的一大特色。

1.补助制度化,减少行政成本。从实行省管县的当年起,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的工资、专项补助等财政性补助进行归并,统一调整为“两保两挂”市县的补助基数或“两保两联”市县的定额补助,进一步规范财政行为,减少财政资金分配中的人为因素,有效地防止权力腐败的发生。同时,免除省财政部门每年需核定市县补助额度的工作,各地只要根据补助政策,年初就能测算出补助额,既减少了各级财政的工作量和行政成本,又避免了以往的随意性、主观性,有利于规范化的管理和财政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

2.继续实施部门预算等各项改革。要继续实施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扩大编制范围,细化编制内容。要继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在全省有条件的市、县(市)继续组建会计核算中心,将全部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逐步将省级机关财务收支进行会计集中核算。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网络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省11个地级市以上和省本级都必须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要继续实施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实施在国有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国有事业单位试行会计机构负责人委派制、行政单位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制三种模式。此外,在规范财政工作,规避财政风险,规范省级机关行政经费和机关干部福利待遇等方面,都要继续进行系统的改革。

(二)还财政于政府,提高领导干部理财意识和水平。

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是政府的“管家”,但财政的最终决策者是各级党政领导,其决策是否正确,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河北省财政厅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积极创造条件让各级党政领导有机会参与财税业务研讨,参加财税理论培训,走上财税讲台,从而提高各级领导的理财意识和理财水平。

三、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应达到的成效、要点与思考

(一)应达到的成效。

1.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必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实行改革后,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在全国的位次均应由目前的第8位上升到3年后的第7位和5年后的第6位。全省财政支出应由目前的第10位上升到3年后的第9位和5年后的第8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要呈稳步提高态势,从目前的8%上升到3年后的9%和5年后的10%。

2.壮大了市、县(市)财力,提高了“消赤保平促发展”的能力。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后,全省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县力争达到82个,占全部县(市)的比例力争达到60%;同时消化掉历年累计的财政赤字。

3.发挥了财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公平和稳定的调控职能。重点保障了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支出的需要。确保了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公职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做到能依靠自身财力不欠发工资的省份。

(二)要点与思考。

1.财政改革也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财思想,就是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个人、单位、团体的利益,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财政是集中调节人和单位各种利益的工作,因此,财政政策的实质是为了处理多角经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约定。河北省财政改革应抓住这一本质特征,在充分承认并尊重人的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并求得个人、地区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和最大化。如“两保两挂”等分税制财政政策,针对的就是多年来存在的上下级政府之间的逆向思维而进行的改革,这种逆向思维的结果是“越补越穷,越穷越补”的恶性循环。“两保两挂”等财政政策,正是紧紧抓住了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心理,通过“保”与“挂”相结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形成上下共同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努力的同向思维,其结果必然是各级财政?上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第6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我国 目前 的费税状况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副所长刘佐认为,我国目前的费税状况很不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

 1、基金、收费占政府预算的比重过高。以1998年中央政府预算为例,税收、基金、国债等三项收入共计9186.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仅占50.5%,基金收入占11.6%,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3%。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基金、收费收入总额达4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收入的60%以上。从省以下地方政府来看,非税收入比重过大的问题更为突出。在许多地方,基金、收费等预算外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地方税收收入,甚至超过了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部门来看, 工业 、 交通 、 教育 、卫生、城建、工商、公安等诸多部门都收取大量基金和收费,有些甚至超过了其自身向国家上缴的税收或者国家给予的行政事业经费。

 2、收费部门和收费项目过多。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初,国家批准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有371项。其中,涉及 企业 的有217项,涉及59个部门和单位。地方收费项目各地情况不一,少则几十项,多则几百项甚至上千项,且名目不一,级次不一。

 1995年底,全国约有各类基金690项。其中,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81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401项,地(市)以下批准设立的有200多项。据财政部等部门1996年所作的联合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设立的基金、收费项目达3474个。各地区、各部门的诸多收费项目,必然要使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征收人员队伍等,而有限的资金的分割、分散使用,又限制了其效益的充分发挥,地区、部门之间也难免“苦乐不均”,相互攀比。

 3、滥收费、乱罚款、自收自支、管理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超过规定标准收费,超过规定范围收费,同一部门重复收费,不同部门多头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搭车收费,甚至强行摊派。在一些收费部门,收费管理工作混乱,一些收费人员收费不开收据,甚至使用无效收据,其中包括白条;收费时“开价”很高,但是可以“讨价还价”,其中不乏中饱私囊者。有些收费单位甚至雇用品行不端的 社会 闲杂人员收费,默许甚至纵容他们胡作非为。一些收费部门违反财经制度,擅自截留并滥支滥用收费资金,不仅大吃大喝、盖房、买车,而且出现了贪污腐化和浪费等问题。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严重地败坏了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声誉。

 4、由于收费失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从我国税制的总体设计和各个税种的设计及其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税负水平属于中等,例如,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33%,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45%。从税法的实际执行结果及其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近年来的税负总水平(指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同)只有10%至11%,属于偏低的水平。但是,我国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大量的基金和收费等项目存在,这部分收入估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所以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水平并不轻,估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高于一般 发展

 三个同步包括以下 内容 :

一是城市和 农村 “费改税”同步。实践表明,城乡收费有着密切联系。农村乱收 费项目许多是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压力,诸如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等等增加支出但没有经费供给的任务,乡镇就不得不开征新的收费项目,以满足资金需要;反之由于农村公共分配不规范,以及与上级政府职能范围缺少明确划分等等,乡镇政府又常常将一些开支推向上级,挤压上级政府同意开征新费以满足其需要。这样,如果农村实行“费改税”而城市不实行,其成果就无法稳定。因为即使农村实施“费改税”,决心不再开口子征收新费以后,由于财力有限,一旦上级政府部门压下收费新项目也难以抵制,近几年一些地方“费改税”试点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农村“费改税”如果不和城市“费改税”同步,城市乱收费项目一旦涉及农村,农村也就难免在“费改税”后出现新的乱收费。

 二是清理收费项目与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同步。现在的各项收费无论是否合理,都 已打入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基数之中,其中不少合理或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还在支撑着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和人员,支撑着一些不应当由政府举办的事业。如果在清理收费项目中废除了一切不合理项目的同时,不进行政府职能转换和改革事业体制,解散那些不合理的机构,将不应由政府养活的事业推向市场,就会由于“庙”还在,人还在,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再开新的收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是“费改税”与调整优化国家预算支出结构同步。费改成税后,其收入 自然 会纳入国家预算,原来靠收费支撑的机构和各项事业,也就随之失去经费来源,从而需要财政给予相应的支持,否则会造成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矛盾尖锐,不能正常实现其职能,结果就不得不再回到自我创收、巧立名目收费来增加收入的老路。然而就财政来说,仅靠费改税增加的收入,是无法满足这些行政事业单位支出需要的。因为现在的各项收费中,能够改成税的只是一部分,很大一部分会因其不合理而被废除掉。这样,财政因“费改税”而增加的收入量,势必大大小于原来各行政事业单位靠收费支撑事业的支出需要量。在“费改税”后,财政依然按原来的行政事业支出结构供给经费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在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和事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同时实现财政转型,从计划 经济 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转换,从市场可以解决的各项事业供给中退出去,全面进入必须由政府实施的各项事务供给领域,保障这方面的各项基本需要,依照新的职能结构,全面调整和重新构建支出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各方面基本需要,使各方面没有必要再去自找财源,乱收费现象就可随之消失。

收费分类及其含义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对我国 目前 的各种收费进行了 科学 分类及其含义 分析 。(1)行政性收费。 这类收费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履行其职能,对自身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助。(2)事业性收费。这类收费是国家规定的实行事业管理的单位为了履行自身职能而收取的费用。我国事业性单位的经费来源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一般不允许收费;二是国家财政部分拨款,部分的经费依靠自身创收解决,可以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收费;三是国家财政不予拨款,完全依靠自身创收收费解决支出。应当讲,后两种情况的事业性收费,只要是作为成本补偿性与使用性质的收费,应当是合理合法的,属于使用费。但是,某些事业单位代政府履行职能,经费已到位再收费就属于乱收费。目前存在的使用性质的收费,如一些工本收费应当是允许的。(3)基金。这是指具有专项用途的事业 发展 资金。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已经出现不按规定、不报国务院批准自行设立基金的问题。(4)其他收费。除了上述收费以外的所有收费,包括各种非规范的“三乱”收费在内。

“费改税”建议方案框架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的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方案框架。“费改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并设结合,以并为主,以设为辅,即能将收费并入现行税种的,不开征新税种,确有必要的设立新税种。(2)扩大税基,保持总体负担不增加。(3)本着简化和优化税制、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实现“费改税”,预防增设新税又减少不了收费,或者是旧费复归或新费出台的现象发生。(4)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既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又不 影响 地方事业的正常 发展 。(5)把“费改税”与规范收费结合起来,对暂时改不了税的收费项目,要进行规范,防止其对“费改税”项目的冲击。(6)把“费改税”同规范政府行为结合起来,以减轻地方政府行为对“费改税”工作的阻力。(7)费税改革要与立法相结合,以减轻“费改税”的压力和难度。(8)费税改革要同规范预算管理相结合,以防止增了税、费未减的现象发生。(9) 费税改革一定要本着 科学 、审慎的原则进行,切忌一刀切或一哄而上。(10)既要有利于完善现行税制,又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费改税”应具备的条件。由于费税并存且并重的状况已存在多年,其绝大部分收费均已各有专项用途。因此,在 目前 情况下,把所有收费立即取消并全部改成税,不但难度很大,而且也不可行。因此,只能在深入调查 研究 的基础上,把那些确已具备税收条件的收费改成税收。因为税和费毕竟具有各自的职能范围和特点。课题组通过调查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为,适合“费改税”的收费项目必须具备下述特征 :(1)收费项目没有明显的利益补偿性,收费者与付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交换关系,即使具有某种利益补偿性,但不局限于特定的付费者,而是覆盖整体、全面 。(2) 征收范围较广,至少要覆盖一省范围以及具有众多的缴纳单位和个人,便于 体现公平原则。(3)有一套较为规范的征收办法,便于征管和操作。(4)“费改税”项目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且规模较大。(5)有规范的调整各级政府利益关系的办法,不会过大影响原来的财力分配格局。

费改税方案框架和总体设想。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费改税”工作存在着“四难”:一是难定(定位改什么);二是难改(怎么改);三是难管(改后征管难度大) ;四是难分(利益关系难分)。因此,要想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完成“费改税”工作,并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过来,做到既改了费,又能让各级财政职能正常运转起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费改税工作必须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理性决策、精心设计、逐步过渡、分步实施。具体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两步走。

 第一步:近期目标。所谓近期目标,就是指近两年,最迟不超过2000年前的“费改税”目标。近期目标应本着有利于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理顺 社会 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以税聚财,规范预算管理;有利于减轻 企业 和农民负担;有利于完善现行税制的原则,把那些具有税收或准税收性质,收入来源较稳定,涉及面较广,受益面较宽,收费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且无人员开支或只涉及行政管理费和基金的收费项目改为税收。具体形成共识可以作为近期改革目标的,有以下三个税种:(1)社会保障税;(2) 教育 税;(3)燃油税。

 第二步:中期目标。所谓中期目标,是指“十五”计划期间或者更短一些时间内完成的费改税目标。由于费改税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成熟一个改一个,切不可操之过急。加之费改税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的调整和重组,必须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 经济 单位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的态度,不然的话,将会羁绊整个改革的进程。

因此,根据对全国的调查情况表明,可以纳入中期费改税目标的有以下10个税种:(1)将环境保护费、超标排污费等五种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2)将城建费、河道养护费等九种收费改为城市维护建设税;(3) 将证券市场监管费、期货市场监管费等两种收费适时开征证券交易税;(4)将棉花价格调节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等五种基金改为社会福利税,或并入相关税基征税,不再设税种;(5)将农(牧 )业税地方附加、复垦基金等八种收费并入农牧业税;(6) 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无线电管理费等11种收费并入资源税;(7)将电力建设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九种收费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税,或建立专项投资基金,并设立《投资基金法》;(8)将外商投资土地使用费、土地管理费等四种收费并入土地使用税;(9)将城市开发收取的各种城建配套费用并入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0)将 农村 的“三提五统”收费并入农业税,或设立农(牧)业附加税。

“费改税”基本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课题组提出的“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对我国收费项目按性质分类,实现由费改税,应本着先清理、整顿,区分性质,而后逐步改税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是分类进行:取消收费项目由费改税一部分;收费项目保留一部分降低收费标准一部分;收费改为价格一部分。实行“费改税”是近两年革的重要环节,既要扎实推进,又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其基本设想和具体改革措施是:对于省级以下地市、县、乡等四级政府自行设立的各种收费项目应分两年全部取消,确需保留的项目,经清理后由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行政单位的经营性收费项目应全部取消;将行政单位收取的大部分行政性规费改为税收;将事业单位收取的有偿性工本费、手续费等,实行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合并,一部分根据成本情况以不盈利或少盈利为原则降低标准;将事业单位收取的带有经营性质的收费改为价格。

 具体改革意见为:1、 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既无 法律 、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均在取消范围内。国家已经下文件明令取消的各种收费,应依照国务院规定,坚决取消。2、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经过调查研究和综合 分析 ,确实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再列出一部分名单,应由国务院下文,明令废止。3、 应明确规定,取消地、县级以及县以下行政单位确定并收取行政性规费的权力,其项目及收费标准,一律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制订具体的收费项目目录和收费标准,以及管理、监督办法。省级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必须报国务院批准。4、 对省级政府初审提出取消的基金项目,省级政府所属部门和省级以下政府或人大批准设立的基金,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国家设立的基金之外“搭车”或重复设立的基金,国家法律法规之外涉及农民负担的基金,以及1990年以后国务院下属部门自行设立的基金,原则上公布取消。

收费膨胀的成因分析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贾康认为,我国预算外和“制度外”收费的膨胀,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归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系统在处理堆积如山的“ 历史 欠账”并启动体制改革和经济 现代 化宏大工程时所面临的巨量资金需求,不可能通过预算内筹资的骤然扩张来满足,必然迫使各级政府走多渠道筹资道路;第二是分权式改革激活了原先受压抑的部门、地方局部利益和事权财权化意识,在他们事权扩张的同时提供了通过预算外筹资扩张财权的动力和机会;第三是原体制下政府间财力分配的不规范造成政府各级次、各系统的彼此猜疑戒备,促成地方、部门尽可能扩大不纳入体制分配的资金;第四是正税的税源流失比较严重,导致预算内资金增长乏力,也促使各级政府通过非规范手段筹措预算外、制度外资金;第五是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各权力环节在本位利益驱动下,通过尽量扩张可供他们掌握支配的非规范的财力,来寻求其自身福利的最大化;第六是在我国体制、市场和技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必然发生的某些公共产品向“半公共产品”乃至私人产品的转变中,公共产品边界模糊漂移,带来公共服务与商业边界相应模糊漂移,不同性质的收费鱼龙混杂,使原来就具有扩张非规范收入动机的各利益主体,借势巧立名目增加收费。

第7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那么,怎样使工商行政管理的市场监管在阳光下运行呢?

一、“阳光”的对立面是黑暗,市场监管绝不能搞“暗箱操作”

1 提出阳光下运行,是有的放矢

自从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做了许多工作,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也毋庸违言。有些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搞“暗箱操作”时有发生。所谓“暗箱操作”,是指:(1)“法”不为民所知。不是在监管之前,先把有关法律、法规等让百姓、特别是让涉事有关人员做到家喻户晓,而是搞突然袭击;(2)“法”长在嘴上。今天这样说是“法”,明天那样说也是“法”。这样“罚”是合法。那样“罚”也是合法。搞得有关人员无所适从;(3)“法”不防微杜渐。照理说,“法”应是具有前瞻性和杜渐性的,即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件,有关法律应予事先制订、并告之。但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有些事情并非这样,如盗版侵权,制假售假,乱设摊店等,开始时不闻不问,到泛滥成灾了,才采取措施。

要使市场监管在阳光下运行,就必须杜绝上述情况,建立起符合阳光下运行的新机制。

2 坚持阳光下运行,是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要在阳光下运行。这是由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个执法机构。来于人民、受人民委托、为人民服务,没有部门的私利,应当在阳光下运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根本宗旨。监管是为了人民、执法也是为了人民。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人民监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维权,为人民执法。在此基础上做到“四个统一”。

坚持在阳光下运行,贵在行动,要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一举一动符合“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一个重要前提。政风、行风是涉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作风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必须严肃对待,决不能掉以轻心。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不能仅限于纠正吃、拿、卡、要,以权、以职、以业谋私等浅层次上。应更加全面地注重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层次问题,从源头上防范不正之风的滋长和蔓延。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目标,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政风建设的最终标准。

有了这样的政治思想基础,不仅能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且能普遍成为自觉的行动。

3 实施阳光下运行,需要创造必要条件

什么条件?当前最重要是彻底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专吃“皇粮”、还是混吃“杂粮”的问题。所谓“皇粮”。是指吃国家财政的饭;所谓“杂粮”。是指尚需靠自己创收的财源。现实我国许多省市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既吃“皇粮”、也吃“杂粮”。“皇、杂”混吃,虽事出有因,而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效率、树形象是十分不利的。

有些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为何口碑不好、形象不佳。可能有群众片面性认识等问题,而由于为了吃“杂粮”面重罚轻管、重罚轻教。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不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财政拨款不足。靠罚款加以弥补,这就使有些工商管理部门把罚没款额作为向下考核的一个刚性指标。下属单位就层层炮制。直至到个人,促使有些部门、有些人,千方百计在罚投款上动脑筋、想办法。至于怎样有效监管、健全市场秩序。却变成了1次要的、可有可无的事情。试想。如果这种吃“杂粮”的问题不解决,权力就不可能全在阳光下运行。由此,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必须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吃“杂粮”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这个条件。在认识和考核制度上,才有可能转变重罚轻管、重创收经教育等做法。树立起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真正做到为人民而监管,为人民而执法。

二、“阳光”是促进万物生长的,市场监管应以促发展为目标

1 实现“四个统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周伯华局长提出的“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四个统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因而它的第一要义也是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然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发展出发,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时刻置身于发展的大局之中,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工作、考虑问题;用发展检验工作的成效,不脱离发展讲监管、为监管而监管。制定法律、法规,提出政策措施都要从全局出发,有利于全局发展的事,才能做;对本地发展有利、而对全国发展有害的事坚决不做。

健全市场秩序。促进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的建立。是有利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全国每一省市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应予全力做好。这就需要从全国出发,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坚决遏制那些为了地方的发展,而随意提高或降低门槛的做法,坚决防止办人情案和地方保护主义案。

2 监管为民,积极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这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许多事情要做。上海市工商局崇明分局。在这方面总结出三条经验:(1)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2)大力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3)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许可要求,并配合好有关部门。依法做好调整、关闭技术落后、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工作,使崇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工商行政管理对弱小的个体摊点的发展更要予以扶持,因为他们是城镇中

的弱势群体。无证经营、乱设摊点,应当予以取缔。但在使用取缔手段予以“堵”的时候,要网开一面。着眼以“导”,并把重点放在疏导上。

乱设摊点、乱设夜市排档,是市场监管中的一大任务。但不少地方的整治收效甚微。取缔一阵子,“春风吹又生”。这就告诉我们。采用简单的取缔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所以“取不了”、“缔不绝”。原因在于市民有需要,有市场。既然有需要,只能因势利导。才能做到两全其美。这就需要为这些乱设摊者找出路:放在什么地方合适。放在什么时候较好。并把他们组织起来,合法经营,等等。现实状况是,现在“疏”的工作实在做得太少。阳光下运行就急需补上这一课。

3 探索给“失信企业”以出路,多一条经济发展渠道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12万多户违法企业和11万多法定代表人锁入警示系统的“黑名单”,并对他们重新进入市场加以限制。从而提高了失信企业的成本。起到了震慑作用,市场秩序由此得到改善。对于失信的企业,失信的法人代表。给予一定的惩戒措施是必要的。非此,不足以取信于民;非此,不能建立市场正常秩序。

那么,对这类企业、这类法人代表的出路何在?最近北京市工商学会正在进行研究“探索对确有悔改表现的失信企业的救治措施和途径”,这是很有意义的,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笔者所以赞成这种做法:

一是符合新《公司法》的精神。原公司法规定吊销,即法人资格灭失。而新《公司法》明确指出,吊销不再是法人资格的灭失,而仅是经营资格的终止。这好比仅是判了“无期徒刑”。在法律上。判为无期徒刑的,只要确有悔改是可以改判为有期徒刑的。由此。对确有悔改、且又想继续经营的企业和法人代表,能否给以重新经营的机会?是应给予的。

二是失信企业和失信法人代表,其失信原因和失信程度以及造成的危害差异很大。应该区别情况,分别对待。需要狠狠打击而置于死地的只能是以诈骗为生、卷款潜逃、后果严重、且又屡救屡犯的企业和个人;对大多数失信企业和失信的法人代表来说,应根据其失信的程度和悔改的表现。给予重新经营的机会。

北京至2005年,被锁入“黑名单”的企业有12万户。其中95%以上是因为逾期年检而被锁人的。这些逾期年检的企业有着多种情况:有些是因为有违法行为、为了逃避行政处罚;有些是为了逃债;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是因为不熟悉法律、法规或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被吊销营业执照的。这些企业从总体上说。虽违反了公司法,但并未对社会造成大的危害。因此对上“黑名单”的企业做一下分类,根据不同情况和违法原因给予不同处理,让那些违法不深、危害不大、悔改较好的企业重新获得生产经营资格,无疑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三、做好阳光下的市场监管,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 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监管才能落到实处

在权力运行上,阳光就是人民群众。市场监管。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要使市场监管扎根人民。落到实处。上海市工商局闸北分局介绍的三泉(临汾)工商所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该所的基本思路是:参与和依托社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具体做法是:(1)通过学习。统一所内共识。工商行政执法。参与和依托社区管理是服务于社区、造福于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整合杜区管理资源、更好地履行工商职能的需要;是推进红盾维权和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深入的需要。(2)明确职责。分清主次。有的工作应以工商部门为主,有些工作应以杜区为主,各司其职。如涉及多个执法部门的居改非、违章建筑、前置许可等。则由工商行政为主。提请街道牵头协调。主职部门制订专项整治方案,相关部门配合统一行动。对街道带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的专项整治工作(如环境整治、拆违等),则以社区为主,工商所在法定职责内予以积极配合。(3)服务社区,接受社区监督。该所每一整治成效都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评价,工商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要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同时在社区的建议和呼吁声中。发现问题、拓展监管工作。通过参与,在社区中塑造工商良好形象:通过依托,在社区中搭建依靠人民、取信于民的平台。

由此看来: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工作能否分为两类。并相应的分为两线工作。直接与个体商贩接触的工作,应该尽量发挥社区、街道、里弄干部的作用。由他们组织居民、离退休人员。组成义务宣传员或巡视员,协助做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当他们遇到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身居第二线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出场。人民群众的事情,让人民群众先行解决,这样既留有余地,又便于问题处理,而且又不易使矛盾激化。

2 现行监管急需换一个新思路

有些地区假货泛滥。危害甚烈。人皆恨之。上损国家形象。下使百姓遭殃。从上到下都说要打。打得怎样呢?不理想。对此。有些人颇有怨言:“打假,打假,越打越假。”原因何在?原因可能很多,而其中由于打假思路不对。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现行打假思路。大致可概括为“五性”:一是“单一性”,打假仅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有人说是政府在打假。其实政府机构只是个别部门在打假。乡、镇、区和街道等政府部门并没有打假。有的甚至还在护假、制假;二是“突击性”,打假采用突击运动的方式。什么时候要打假,全员出动,打过了,就见假不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任务性”。参与打假的人员在打假的时候,个个摩拳擦掌,士气十足。’而不在打假的时候。即使假货堆在他的面前。也会视而不见,甚至还会凑过去买点假货;四是“表面性”,打假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把假货搜了或毁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这假货从何而来。怎么过来,就很少顺藤摸瓜,一追到底;五是“象征性”,在打假中,罚款是常用的一种手段。有的假货危害不大,罚款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不分假货的危害程度。一味采用罚款的办法,那实质上是在纵假、护假了。这种打假就只有象征性、而无实质性可言了。

第8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内容提要:房地产税功能定位不同,具体税制设计和改革步骤就会存在差异。本文以房地产税作为财产税的“受益论”和“调节贫富差距论”两种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理论思想下,具体税制设计上的特点与差异,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税的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税 受益论 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9-0052-07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常世旺,副教授,法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丁群,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财税机制与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ZD031)、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深化税收1本ii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BJY155)以及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建构有竞争力的税制:20世纪以来世界税制结构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IFW12103)。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房屋和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与之相关的税收也一直受到民众的密切关注。从201 1年沪渝两市房产税试点改革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与房地产税相关的讨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综观当前关于房地产税改革目标的种种论述,观点大致有四种:一是调节贫富(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体现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和财产差距三个层面,而房产是居民存量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收房地产税有助于调节贫富差距。二是有利于完善现代税制体系。房地产税作为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其开征有利于税制结构的优化。三是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随着“营改增”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面临重大挑战,房地产税改革有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主体财源。四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税改革将增加居民在房产保有环节的成本,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有利于在短期内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然而,上述四个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矛盾。如果房地产税改革目标是建立地方主体税种,那实质上就是受益税,即房地产税是辖区内居民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补偿。在税制设计上,除给予特殊人群一定的减免税外,基本上应是普遍征收。如果改革的目标是调节贫富差距,那么在税制设计上就应锁定“富”群体,设置相对较高的免征额,并实行累进税率。由此可见,改革目标不同,理论基础也不同,在具体税制设计上更是大相径庭。本文从房地产税作为财产税的两种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不同改革目标下,具体税制设计上的特点与差异,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房地产税改革的建议。

一、房地产税征收的两种理论

(一)受益论

一般认为现代财产税的研究始于“蒂伯特模型”,后经奥茨(Oates,1969)汉密尔顿(Hamilton,1975)、费舍尔(Fischel,1978;1982)等学者的补充完善,逐渐形成财产税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即“受益论”。

在消费者能够充分无成本的流动、存在多个辖区、辖区之间存在竞争、居民对辖区的税收——支出情况有完全信息等约束条件下,“受益论”认为:财产税是财产拥有者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所支付的价格。根据这种观点,财产税的征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地方政府征收财产税提供地方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使房地产价值升高——居民财产增加,地方政府获得较大税基—一地方政府征收财产税提供地方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财产税不会产生扭曲效应,原因是地方公共支出的资本化效应大于财产税的资本化效应,从而使财产价值维持在一个稳定但可能缓慢上升的动态均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一般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总是趋于上涨。因此,“受益论”认为,财产税类似于使用者付费,税收本身只具有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而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二)调节贫富差距论

近代意义上的财产税始于17世纪后期的英格兰。当时为克服纳税人藏匿财产的问题,征税官根据房屋中壁炉的数量确定房屋的价值,从而区分财富的多寡。随着社会财富分化严重,政府开始注重税收的社会调节功能,财产税和所得税成为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工具。

税收调节贯穿于贫富差距的收入、消费和财产三个层面,其中尤以对财产课税最为有效。收入差距调节一般通过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税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实现。消费差距调节因实行比例税率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呈现累退性,因而大多通过实行差别税率的消费税调节。贫富差距调节的重点在于缩小财产存量及其增值而产生的差距。其中,房产是居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税则是限制财富过度集中的有效手段。财产税一般分为财富税、财产转移税和遗产税。财富税对财产所有者自己使用的财产课征,通常只针对高收入者;财产转移税和遗产税对财产所有权变化的那部分财产价值课征,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财产税都具有累进的特点。因此,“调节贫富差距论”认为,财产税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贫富差距。

二、两种理论下房地产税制的特征与典型案例

(一)两种理论下房地产税制的特征

不同理论指导下,具体房地产税制的设计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受益论”下,房地产税定位为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补偿,其主要功能在于筹集财政收入。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房地产税都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将其收入直接用于文教科卫等公共支出,因此房地产税收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地方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劣。房地产税制设计的特点在于宽税基、低税率、易征管。在税基上,除实行个别特殊优惠外,一切土地、房产及其他不动产均应纳入征税范围,实行广泛的宽税基;在税率上,一般实行较低的比例税率,由于实行“以支定收”,因而在不同地区间税率可能会存在差异;在征管上,以房地产市场价值作为计税依据,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实现低成本征税。

在“调节贫富差距论”下,房地产税定位为对财产存量的调节,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房地产税实际上是对个人与政府收入再次分配,同时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过程中,通过转移支付将社会财富再次分配,进而起到调整个体间贫富差距的效果。房地产税制设计的特点在于窄税基、累进税率、易征管。在税基上,通常设定1%-5%的最富人群为征税对象,因此免征额高;在税率上,一般实现税率较高的累进税率;在征管上,同样以房地产市场价值作为计税依据,实行重点人群征管。表1总结了两种理论下房地产税制设计上的基本特征。

(二)定位于公共服务价格的案例解析

房地产税是美国财产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充分发挥了不动产税组织地方财政收入职能,如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公立学校(Chicago Public Schools,CPS)的学区房地产税。

芝加哥公立学校是美国第三大学区,其管理机构芝加哥教育委员会可以独立决定本学区融资和教育支出等事项。根据伊利诺伊州财产税法相关规定,财产税课税对象为不动产,主要包括土地、房屋及其附属物(如围墙、排水沟、下水道、房屋绿化等),直接纳税人为不动产的所有人。在计税依据上,以房地产评估价值为基础,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对于住宅类房地产,一般采用市场比较法,即以相似、相近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为参考依据对被评估的房产进行估值;对于商用、出租类房地产,一般采用收入分析法,即根据租金收入和投资回报率测算房地产的市值;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般采用成本核算法,即用建造成本与折旧评估房地产的价值。在税率确定上,采用“以支定收”,即首先确定当年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制定政府支出预算;其次,预计其他本级收入金额;最后,按照掌握的税基评估情况,倒推出能满足支出需要的财产税税率。因此,美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房地产税率并不是由法律规定的一个固定税率。

房地产税是美国地方政府,特别是学区,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其房地产税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以支定收”,公共服务的价格明确。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财产税征收的多寡是由本辖区纳税人自身决定的。如果纳税人认为不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则可以通过该选区民意代表提出削减预算的提案,进而少交财产税;如果纳税人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那么其就会心甘情愿地多缴税。这样“以支定收”的财政制度可以彰显纳税人权利意识,通过预算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税收来自于每个公众的收入,从而使得公众有更大的激情去参与行政事务,提升公众参与地方治理的程度。

二是税基稳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3年芝加哥公立学校财产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89.53%。如果考虑到伊利诺伊州及联邦拨款等,占地方总收入比重也高达39.23%。2014财年上述两比重的分别约为88.61%和43.26%。

三是税收用于公共服务,受益对象明确。对辖区内的房地产课税极大地体现了负税与受益对等的原则。芝加哥公立学校每年会在财政预算中明确税收用途。大部分用于辖区内与教育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如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工薪与福利、交通、饮食服务、安全、教室的更新维护等支出以及公共场所的维护等。表2列示了2014财年芝加哥公立学校部分资本预算。

(三)定位于调节贫富差距的案例解析

韩国的房地产税主要体现在财产税和综合房地产税中。其中,财产税的征税范围主要是土地、商用房屋、住宅等。其中,土地按照评估价值的70%征收,实行0.2%-0.5%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即土地评估价值在0.5亿韩元及以下的适用税率0.2%,评估价值在0.5-1亿韩元之间的适用税率0.3%,超过1亿韩元的适用税率0.5%。而对于旱地、稻田、果园及牧场其税率为0.07%;用于高尔夫及其他奢侈娱乐的土地,税率为4%。商业用房也是根据评估价值的70%征收,一般税率为0.25%,对于位于居民区的工厂用房税率为0.5%,用于高尔夫及其他奢侈娱乐活动的房屋税率则为4%。住宅则是根据评估价值的60%征收,实行差别比例税率。即别墅税率为4%;普通住宅则实行0.1%-0.4%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即住宅评估价值在0.6亿韩元及以下适用税率0.1%;0.6-1.5亿韩元适用税率0.15%;1.5-3亿韩元适用税率0.25%;3亿韩元以上适用税率0.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快速恢复经济,韩国政府放宽了房产转让限制,并实行低利率政策,有力的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但也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加之过去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负过低,结果导致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导致居民收入财富的两极分化。为此,2005年韩国政府出台综合房地产税(Comprehensive real estate holding tax),即在所有房产缴纳财产税的基础上,对超过一定金额的房产追加课征综合房地产税。

韩国的财产税和综合房地产税具有较强的贫富差距调节功能,其房地产税大体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注重发挥不同税种的调节功能。在韩国现行财产税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规定对于收入再分配起到了普遍的调节作用,2005年出台的综合房地产税则是在现有财产税普遍调节的基础上着重调节高收入人群的财产。2006年评估价值6亿韩元以上的住宅总数为15.9万户,占韩国总人口的1.2%。

二是针对不同征税对象差别对待。不论是财产税还是综合不动产税都对征税对象做了严格的区分。将房地产区分为商业用地、非商业用地、住宅等,细化税制设计。如在财产税中将住宅类进一步划分为别墅和普通住宅,前者的税率(4%)是后者最高税率(0.4%)的10倍。

三是充分运用累进税率。在韩国财产税和综合房地产税的设计中,累进税率堪称一大特色。在累进税率下,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充分体现了“量能负担”的课税原则。特别是综合房地产税采用的超额累进税率,各税率间级次差别大,对于调节贫富差距具有更加显著效果。

四是合理使用税收优惠。在税收优惠的使用上更加注重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如对旱地、稻田、果园及牧场采用超低税率,仅为0.07%;对家庭唯一住房,根据房产保有时间分别给予优惠,保有时间越长,优惠越大。同时对奢侈娱乐、房地产投机等“富人”行为征以重税,如用于高尔夫及其他奢侈娱乐的土地税率为4%。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建议

(一)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主要进展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持有环节征收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2014年上述五税共实现收入约1.38万亿元,占地方税收收入58795亿元的23.55%。现行房地产税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主要对商业用房征收,对居民自用住宅暂不征收;二是主要在生产、经营环节征收,在房产持有环节征收较少。因而,尽管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税改革鲜有进展,但梳理各类文件中的改革目标,大体上还是针对上述两个方面。

1984年国务院“恢复征收土地使用税和对国内企业单位恢复征收房产税”。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2006年3月“十一五”规划提出,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稳步推进物业税并相应取消有关收费。2011年“十二五”规划则提出,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推出房产税试点改革,开始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新明确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并要求加快房地产立法。上述改革目标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别,但改革的基本思路仍是房地产全环节综合税费改革。但由于这一改革思路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等诸多复杂问题,进而连带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因而迟迟未有明显进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房地产立法。

(二)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定位

本文认为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价格,而非调节贫富差距。房地产税的目标以筹集财政收入为主,其改革应体现受益原则、中性、高效、易于理解和公平实施,更多地从宽税基、简税制、易征管和地方财政建设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讲,上述目标定位的实现需要四个基本前提条件,即消费者能够充分无成本的流动;存在多个辖区;辖区之间存在竞争;居民对辖区内的税收——支出情况有完全信息等。从实践来看,这四个条件正在呈现积极的发展变化:一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甚至取消和交通设施的便利化,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由流动。2014年我国流动人口2.53亿人。其中,87.4%愿意融入现居住地生活,67.8%希望落户大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需求。二是存在多个辖区并且辖区之间存在竞争。由于每个省市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劳动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一直是辖区间竞相追逐的对象。三是居民对辖区内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了解越来越多。随着各种媒介的便利化和宣传的广泛化,居民已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辖区内税收、财政支出、重点重大项目等基本信息的了解,各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正逐渐提高。

如果将房地产税定位于公共服务的价格,使其成为地方主体税种,可以缓解“营改增”后地方收入锐减的弊端,符合建立财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同时房地产税收入用于提供地方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负税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使纳税人真正感受到纳税所带来的收益,可以降低税款征收的阻力。同时,将房地产税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有其局限性。贫富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初次分配不公形成的,而且房地产只是居民财产中的一部分,债券、股票、基金等都是居民投资的对象。如果将缩小贫富差距仅仅寄希望于开征房地产税,这是不切实际的。

(三)房地产税改革的具体步骤

沿着“受益论”这一改革思路,推进房地产税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与“受益论”前提条件相关领域的改革,为房地产税的开征创造充分条件;另一方面,要适时开征房地产税。

在迸一步推进与“受益论”前提条件相关领域改革方面,一是放松种种限制条件,打破行政垄断,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如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实现社保资金的跨省转移;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托相关制度等。二是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稳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全面、细化公开各级政府、各预算单位部门信息,实现预决算公开全覆盖,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在适时开征房地产税方面,具体改革大致可分两步走:“房产税+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第一步,仍然保留土地出让金,在房屋保有环节开征房产税,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房地产税体系,即土地交纳土地出让金,商业用房缴纳现行房产税,普通住宅交纳房产保有税。沿着这一思路,具体改革步骤可分为三步:增量房低税率——存量房低税率——存量房正常税率。2011年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试点就属于改革的第一步,即增量房低税率。在这种“房产税+土地出让金”模式下,房产和土地分别征税(税),其优点在于避免了土地国有不宜征税的尴尬,同时由于不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因此改革难度相对较小;其缺点在于并未触及日益严峻的“土地财政”问题,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第二步,彻底取消土地出让金,规范房产流通环节税费,在保有环节对土地和房产一并开征房地产税。沿着这一思路,具体改革步骤亦可分为三步:首先,合并或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改为统一征收房地产税;其次,合并或取消土地增值税,清理房地产建设环节的各项收费,改为统一征收房地产税;最后,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基础,在房屋保有环节统一征收房地产税。在具体税制设计上,随着“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的推进,房地产税应作为市县一级的主体税种。在课税对象上,对土地和房屋合并课税,最大限度的减少税制复杂、税种重复设置的问题,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实行宽税基,即除对公共、宗教、慈善等机构的房地产实行免税外,其余房地产均纳入征税范围。在计税依据上,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具体计算方法可依据房地产用途的不同,分别采用市场比较法、收入分析法、成本核算法。从税率水平上看,宜采用低税率。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以支定收”来确定税率,同时制定严格的监管、预算制度使税款的使用透明化。

(四)配套措施

在加快房地产税改革的同时,还应重视和同步推进以下配套措施:

一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上海和重庆两市房产税试点改革从计划到实施,一直争议颇多。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房产税试点开征的法律规范性和权威性不足。两市试点房产税的实施都是由当地人民政府通过颁布暂行办法的形式进行的,而其依据也仅仅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在部分城市进行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具体征收办法由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的规定,缺乏可靠和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撑。我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曾规定对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同时现行的《房产税暂行条例》与两市的房产税试点改革办法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征收房地产税是唤醒纳税人纳税意识、普及纳税知识的重要契机,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关键,如果税收制度的合法性与规范性存在问题,将对房地产税的计划实施和税制改革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如果要推行房地产税就应当有严密的法律程序、夯实的法律基础,提高房地产税的立法层级与法律依据支撑。

二是加快建设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个人住房信息是房地产税征管的基础。完善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至少应包括房地的权属状况、房地产的物理属性、使用状况等。此外,为提高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及时性还应定期对初始登记数据进行定时更新,以与财产实际变动情况保持动态一致性;随着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日趋完善,可为每个房地产赋予惟一的纳税识别号,形成完善的房地产识别系统,并保持其与价值评估系统、欠税管理系统的连接以及与房地产交易信息系统的同步更新。

三是房地产税评估机构的设置与评估制度的完善。对应税房地产价值的评估是房地产税征管的关键和难点。借鉴国际经验,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招投标方式,利用社会评估资源,组建非营利性的评估机构;或者由税务机构委托政府其他部门所属的评估机构实施房地产价值的评估。税务部门应充分认识价值评估过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房产价值评估相关的一整套制度,包括评估的程序、标准、方法、评估周期以及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并及时向纳税人公布;建立房地产价值评估样本数据库,大量采集房地产交易与租赁的动态数据,以尽可能多的样本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采用批量评估与个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同质性高的房地产(如同社区内的房地产)可采取按系数修正的批量评估方法,以节省征税成本;对同质性较差或产生纳税争议的房产采用个案评估方法,在与纳税人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做出评估结果,以保证评估的公正性。

第9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一)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工期倒逼、观摩推进、督促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县106个重点项目建成75个,完成投资145.5亿元,占年计划的103.2%,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0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5%,增长28.9%。列入市计划的2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54.26亿元,占年计划的118.4%。恒瑞公司8千亿单位肝素钠提取、奥科公司10万吨纳米级材料、必康医药产业园二期和前店子美丽乡村4个观摩项目,在全市重大项目观摩中再次获得第一。抢抓政策机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78亿元,新增贷款8.17亿元,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完成了五洲公司100吨高纯金属钒、100兆瓦弱风发电等30个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签约项目31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13亿元,增长21 %,其中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中德产业园汽车液压缸、远景风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__。

(二)扩量提质建设园区,工业转型效果明显。制定了《关于工业保产稳增长九项措施》和《关于落实县级领导联系包抓2015年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的通知》,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托园区承载,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第十次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专题会议在我县召开。以“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区五园”新入驻企业11家,累计达到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53个工业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4.8亿元,恒瑞公司8千亿单位肝素钠研发生产基地(一期)、奥科公司10万吨纳米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木森公司电子商务物流园项目建成运营,中德汽车液压缸项目开工建设,全县38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正常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56亿元、增长23.9 %,外贸进出口630.76万美元,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92.7%。完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二期,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

(三)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三农基础更加牢固。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开发、园区化承载转变,农业地位明显提升,粮食产量达到10.14万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前店子生态休闲农业园、万福有机茶园等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继建成,累计达到2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已入驻企业18家,建成投产11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食用菌1520万袋,高山生态蔬菜5200亩、魔芋6450亩,九眼莲2130亩、茶叶21300亩,水杂果5100亩,带动发展立体生态农业204户8650亩。建成陕南生态黑猪万头猪场5个、千头猪场20个、百万只秦岭山地肉鸡大棚10个,万只肉鸡大棚306个。积极打造陕南生态黑猪、秦岭生态肉鸡、“__四宝”等“山地农产”品牌,认定“三品一标”7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扎实开展“双包双促”活动,实现脱贫2.18万人。陕南搬迁有序推进,19处4100户移民搬迁户基本建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五大建设”完成投资5.18亿元,新农村覆盖面扩大到202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打造提升精品景区,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开展“旅游开发提升年”活动,四大精品景区改造提升完成投资1.85亿元。天竺山国家4A级景区正式授牌。漫川古镇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推进有力,月亮洞洞内灯光提升改造、天蓬山寨景镇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

金钱河百里生态长廊、白龙洞等旅游景点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资6亿元,结合古镇景区,围绕“漫川人家”、民居改造等6项重点工程,前店子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获全市观摩评比第一;漫川关镇小河口村、天竺山镇僧道关村被评为“__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色河镇陆湾村被市政府命名为“秦岭美丽乡村”,发展农家乐集群3处80余家,成功举办了“2015天竺山登山节”活动、千万门票大奉送等精准营销活动,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明显拓展,全年接待游客55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增长14.4%,其中美丽乡村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7万元。电子商务新型业态迅速发展,“大秦岭农特电子商务-__展示体验馆、逛集网等电商平台建成,中国网库运营平台项目落户__,“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通过命名。电子商务孵化园入驻企业达20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40家,电子商务累计实现交易9.5亿元。全年培育限上商贸企业8家,新增各类私营企业334家、个体工商户1775户。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百亿达到107.49亿元,贷款余额45.49亿元,分别增长13.1%、15.5%。(五)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完成了13个镇103个新型社区、县城四大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县城“四大片区”十大城建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十里大道东延建成通车,宏祥小区一期全面建成,“气化__”工程完成城区主管道敷设15公里,加气站建成投入使用;天竺山大酒店、翠屏山公园等工程加快推进;10个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漫川、高坝、户塬、天竺山4个市级以上重点示范镇框架拉大、品位提升;十里、杨地等6个县级重点镇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动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2.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三里店、高坝、户塬等6个棚户区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完成入户调查457户,征迁2107户,回购安置房616套,新建410套,完成投资2.61亿元。

(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制定下发了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开展了“节能有道,节俭有德”节能宣传征文活动以及城区烟煤禁烧、锅炉改造、扬尘控制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减排二氧化硫1856.51吨、化学量需氧5696.88吨、氨氮797.49吨、氮氧化物253.28吨,被市政府授予节能减碳工作先进单位,全年新标准良好以上天数350天。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中天钒业公司、鑫发牧业公司等9个减排项目,强化10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淘汰落后产能,减排任务和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积极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工业污染防治、小流域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重点镇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1.39亿,以主要公路、河流沿线,村庄、社区和移民安置点为重点的农村保洁工程有序推进,金钱河、银花河、谢家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荣获国家级南水北调先进集体。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41个民生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139个,完成投资8.72亿元,占年计划101.6%。色小路、双鱼路等农村公路建成通车,S203省道色河段建成7.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260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9处,解决了4.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网改造完成10KV线路53千米,改造户表1.2万户。__省科技资源统筹__中心建成被省科技厅正式命名,“__秦岭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县通过验收,高考二本上线1516人,连续七年位居全市第一,县中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进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县医院迁建加快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合参合率达到100%。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为4.5‰。新增城镇就业29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成,小河瓦沟口等20个示范村文化活动器材、法官姚湾等39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全部建成,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县

档案馆被授予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填补了我市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空白。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残联、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八)多方凝聚民心民智,美好蓝图如期绘就。坚持科学性与前瞻性,汇聚民心民智、凝心聚力编制“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完成了25个重大调研课题和23个专项规划,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初稿》,经会议讨论、征求意见、专家提升、反复打磨,形成了《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策划了“十三五”重大项目560个,总投资1538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分别是“十二五”的3.57和3.26倍。确立的“四大定位”、“五个翻番”、打造五大百亿产业集群、撤县设市、如期脱贫摘帽等宏伟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更加坚定了我们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十二五”工作简要回顾。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__历史上发展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大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翻番目标。突出项目带动战略,以“一区五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城镇四大片区工程、电子商务等为主的重大项目将在“十三五”时期释放产能和发挥效益。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干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取得了一批填空白、蓄势能的重要成果,实现了补短板、增后劲的新突破,实施了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新举措,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社会稳步迈入全市前列、全省中等偏上方阵,为“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__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需加力。“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0项预期性指标,提前和按期完成的有27项,仍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和高速公路总里程3项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任务。二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总体竞争力和抗压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大,还有9.61万贫困人口未实现脱贫。四是财政收入总量偏小,骨干财源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民生、保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促投资稳增长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对2016年部分预期指标适当进行了下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工作难题,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落实改革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创新带动、科技带动“五大举措”,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歼灭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7亿元,增长11%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达到7.7亿元,同口径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同口径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和9270元,分别增长11%和14%;社会(文秘站:)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4亿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节能减碳和减排指标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范围之内。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三年消除贫困村、四年脱贫全覆盖、五年同步奔小康”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目标,以创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县为契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全年实现脱贫2.66万人。一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业”的思路,加快编制《2016年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新农村示范村“五大建设”,启动实施6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其中新农村示范村40个,到2016年底,实现全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覆盖。有机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果,重点抓好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压茬推进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确保3年消除贫困村目标全面实现。二是精准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本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原则,逐村制定产业规划,逐户选优特色产业,逐业确定帮扶措施,深入推进“双包双促”活动,重点发展种养业、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和旅游服务业六大类32项扶贫产业,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最大限度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特别是对“两灾两困”户进行搬迁安置,建成移民安置点23个,安置4600户1.84万人。结合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农村电子商务,提倡创业创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广泛组织开展贫困人员实用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人数达到10603人。四是稳妥实施兜底保障及其他扶助工程。加强低保、扶贫等政策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贫困人群,实行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提供医疗救助;对贫困户在读学生实行从学前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十三年教育,免除学杂费及经济补助,逐步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探索光伏、生态补偿等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加快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全年实施各类保障房300套,确保特困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

(二)狠抓项目支撑带动,力促投资稳定增长。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扭住招商引资不懈怠,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的关键性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一是夯实责任建项目。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项目“六个一”工作机

制,坚持“月通报、季考评、年考核”以及工期倒逼、观摩推进等强力措施,成立30个重大项目包抓工作队,安排重点项目106个,年度投资160亿元。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大力开展节会招商、专题招商、叩门招商,鼓励引导__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认真抓好二十洽、厦门投洽会、关天博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__核桃节和专项招商等活动,为__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力争全年签约项目30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以上。三是抢抓机遇争资金。抢抓“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战略机遇,围绕国家投资导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国家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谋划储备各类项目不少于500个;采取“投贷结合”方式,支持部门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确保争取中省资金10亿元,增长30%以上,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抓好新型合金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黑龙谷-海螺宫秦岭国际休闲度假区、中国核桃交易中心、环山绕城过境公路等36个重点前期项目,确保项目接替有序。(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等改革任务,着力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7%以上。一是加快园区发展。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重点抓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孵化园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中德产业园汽车液压缸、恒瑞公司低分子肝素钠、奥科公司二期钡纳米及3D打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新增入驻企业10家,实现集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围绕“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加快五大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五大百亿产业集群”集聚。十里必康医药产业园,要加快实施二期续建工程和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建设;漫川金川生物医药产业园,要抓好300吨双烯,3万吨黄姜淀粉饲料以及__优源生态农业产业园等项目;中村五洲全产业链钒产业园,要抓好100吨高纯金属钒和万吨有色金属材料储备库,着力打造高端钒产业基地。鹘岭黄金产业园,完成在户塬、色河等地的钒、金矿产勘查,加快纵横公司、秦金公司的技改扩建,实现日处理金矿石1500吨,年产黄金2000公斤;金钱河清洁能源产业园,要抓好猛柱山电站装机蓄水发电,完成宽坪二级电站等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工业技改项目。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好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和节能技改项目实施,推动工业循环发展、追赶超越。加快实施100兆瓦弱风发电,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着力抓好丰源公司-钒氮合金节能技改清洁化生产、奥科公司-热能循环利用、盛合镁业水电镁一体化循环等6个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天之润、金川封幸、__优源、盛合镁业等企业的循环化项目,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思路,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出现新的投资,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企业生产要素,促进重点投产企业正常生产。落实“一企一策”包抓措施和有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扩产提质增效,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会,拓展市场,推动企业产需衔接,加速资金周转,确保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以上。四是培育壮大混合经济。落实好中省市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以创新技术和小微型企业为重点,激发市场活力,拓宽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非公企业流动。新增各类私营企业160户,发展个体工商户1200户以上,培育年产值过亿元以上企业6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3%以上。

(四)强推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围绕“强产业、建园区、促增收、奔小康”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重点抓好__优源生态农业产业园、色河峪河生态养殖园、宽坪黄花岭万亩有机茶园、板岩耿村食用菌加工园、漫川关生态农业休闲园、法官秦岭原乡生态休闲农业园、户家塬意发生态养殖园区、小河东坪生态肉鸡养殖园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争创市级以上园区不少于2个。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紧盯特色农业“件”、“园”,围绕农民增收,全力打响“山地农产”品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加快现代立体农业产业园、茶文化主体公园、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各20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个,创建市级以上专业示范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场,分别达到5个和10个以上,培育职业农民100人,推广使用“农技宝”1000人,完成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5个。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围绕“果、畜、药、茶、特色农产品”五大优势产业,实现种养一体化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开发,新(扩)建标准化万头养猪场3个、千头猪场20个、万只鸡大棚300座,标准化养殖基地16个,九眼莲2000亩、魔芋6000亩、茶叶5000亩、高山生态菜5000亩;抓好核桃、中药材基地建设,新增核桃产业建园8000亩、药源基地3万亩、水产品产量350吨、食用菌1600万袋,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70万亩。四是巩固农业基础设施。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248公顷,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防护和滑坡体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磨沟水库枢纽工程,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十里、高坝4个镇的应急供水工程,解决4.6万人供水问题。抓好以工代赈项目,主要新修农田100亩,改造提高150亩,新修河堤1.4公里、道路19.5公里、铺设管道25公里等工程。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购置等各项农业补贴。加强科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以上。

(五)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大力培育新型业态。坚持“旅游活县”战略不动摇,坚持把发展生态旅游和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围绕A级景区创建,全面提升天竺山、漫川古镇、月亮洞、天蓬山寨精品景区建设。推进天竺山国家5A创建,完成规划提升、宗教佛国文化工程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建设。完成漫川古镇国家4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漫川古镇以核心区民居改造提升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漫川人家(二期)、法官“秦岭原乡”、前店子美丽乡村、小河口水上乐园、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等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全力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面提升月亮洞景区设施,加快天蓬山寨南服务区、入景公路和“景镇一体化”建设,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环境美、经济强、民风好要求,抓好漫川古镇社区、小河口、法官庙等6个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县城周边、景区周边、景区之间为主的旅游经济带。加快构建__智慧旅游系统,优化__旅游网络,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借助媒体、网络、陕豫鄂旅游联盟等新型营销方式,推介宣传__精品旅游,努力实现全年接待游客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以上。精心举办“2016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天竺山登山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__旅游品牌。二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扩大旅游购物、连锁销售和休闲娱乐业覆盖范围,重点抓好一批旅游商贸物流项目,实施丰阳明珠二期、丰阳丽都商业综合体等新建项目6个,加快天竺山大酒店、立秦时代广场等续建项目10个;重点抓好县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中村移民新区农贸市场、天篷公司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全年培育限上商贸企业5户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机遇,做足用好“互联网+”模式,加快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电子商务,扩大主要工业品、农特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双向流动,助推农民增收。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站点布局,加快流通时效,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严格实施规划

管控,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按照“拓展组团结构、东扩西进、南优北升”的县城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县城“一心、一圈、两廊、四区”人字形空间形态,科学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现县城详细性规划全覆盖,使县城产业区、经济区、商业区和休闲区等区域功能相对完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加快城镇建设。加快实施中村移民新区、宏祥小区二期、高家沟西停车场、城区供水工程等16个新型城镇化项目。重点以西河、河南、城东、十里“四大片区”建设为主战场,抓好翠屏山公园、南新街东延及城东路网、气化__等十大城建工程。巩固提升高坝、户塬等8个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景观小镇和生态旅游名镇。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主要抓手,加快实施三里店、东城区、漫川、户塬等9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年度完成投资3.1亿元。启动第一幼儿园扩建及西关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年度完成投资1.2亿元。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结构,强化产城融合,持续完善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城十一体化进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力争全年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四是经营管理好城镇。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城市经营,统筹县城、集镇、村居土地、设施等资源,盘活增值空间,重点采取“五个一批”去地产库存措施,积极化解房地产等库存。大力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城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方式,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城镇新格局。(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社会四大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资源产业率。加快__优源年产3万吨淀粉饲料厂、天之润年产5万吨药渣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广远公司年产16万吨生物蛋白质复合饲料等循环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循环发展示范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使全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70%、尾矿及废渣资源年利用量200万吨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支撑企业达6家以上。二是实施重点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天津对口协作项目对接,大力争取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项目资金。加快推进法官庙、小河口、水码头3个村污水处理站及漫川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县城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抓好高坝、中村等5个镇污水处理厂和10个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强6个镇19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完成3大出境河流及大气自动监测站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行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完成意发、良群牧业等5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狠抓__等10户重点用能企业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管,严格节能审查制度,确保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率达100%。推广节能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实施锅炉拆改、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争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任务,抓好水杂果建园、油用牡丹观光园、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丹治”(二期)工程、造林绿化等项目建设,新建养殖小区沼气6处,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确保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