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

第1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无效形式过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课程,有省组织的、市地组织的、校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课程应有尽有,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我们不谈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单纯从这些课来看,一节课需要调动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几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由一人将准备的内容表演出来,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内,教师们过于追求形式之风,造成课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表演给评委看的,并且学生还要配合教师,这种教学形式谈何示范性?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而新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教学手段教学,所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不适应。有的教师是因为长期发展下来,自己拥有了一套教学的方法,从自身观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的教师是因为自身专业准备不足,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大幅度改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们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全部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被动的看书做题,很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个别地方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重视显性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和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语文教育特点,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实在

笔者认为多一些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形式的会议,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检测水平,使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有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要掌握语文学科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应用前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阶段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本质,语文知识的学习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我们要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部实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人都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还要学会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借鉴和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熟的经验。另外,还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定位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课上时间才是在最大的浪费,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去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

第2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助;活动心得

在镇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参加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教研活动。在镇中学、一小、二小,分别听取了《樵夫,别砍那棵树》、《我最好的老师》和《一夜的工作》三堂课的课堂教学,并参加了课后的讨论与交流。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将本次活动的一些体会诉诸笔端,借以达到与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初中教师的授课,还是小学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和取得的教学效果来看,都能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相应的要求。这表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是较为扎实的。明显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在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对教材的钻研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上都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能本着“生主师导”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甄别选择。因此,单从这几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几位教师的课都是不错的。精彩的是在教师的课后讨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站在一线的教师们经验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假如要谈到做好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衔接,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都应该正视当前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借此罗列现象之机,谈点自己不成熟的感受。

一、学生汉字书写杂乱,欠规范

汉字书写是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书写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初中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强调,不断训练,但是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和无所谓的心理意识,加上初中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能在初中纠正过来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好书写的入门关,动员家长的广泛参与,从而形成从家庭到学校的交互影响,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这对促进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发挥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回答问题无法掌握中心

我国古代学者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使学生潜能和材质的培育者。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以实际的学习实践为检验标准。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会发现一个在七年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后,语文学科成绩普遍会比小学差一截。这种分数上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短缺?这与学生缺乏正确的答题思路,没有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都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时,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要密切关注学生解答阅读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语言运用、思路训练、方法技巧等角度出发,做好引导教育。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引导教育绝不是固化学生的思想,而是在充分开发学生思维基础之上的一个简单统一。它可以避免学生的答题思路混乱、语言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准确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首先养成相应的教学习惯,将其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必要的学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教学短板。

三、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考点意识薄弱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学科教学确实应该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但每一位语文教师也应当在遵循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围绕着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了对语文知识考点的渗透,语文学科的学习就缺失了其工具性这一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所处地区相关学科知识考查的要求与规律,掌握相关的知识考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仔细阅读新课标,了解并领会新课标,从而更好地梳理学科相关考点,形成教师自己的较为系统而又与所处地区实际需求相吻合的考点体系。再从课标和考点出发组织好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并做好相关的课余辅导和训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有意识的思维和能力的影响和训练下,就会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次的语文学科教学互助活动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其实都已经具备了相应课标和考点意识。教学中有新课标的渗透,有考点的体现。但是,这样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日常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否能将自己的意识习惯转化成学生的意识习惯,却是这次学科教学互助活动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深深的思考。值得每一个站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学科常规教学工作。

第3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质疑;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不教”“自能”,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而质疑无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开始与动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授人以渔”。质疑可以使语文教学精彩不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和谐、轻松的质疑环境

笔者发现,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少向教师质疑,可一检查,却发现学生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还真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质疑精神退步了呢?经过调查,原来是: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自己已懂,无需问;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会问;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就不敢问。此种情况,教师应引起极大的重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以上情况中,我们只做到了“传道”“授业”,可“解惑”呢?如果不能“解惑”,是否因为我们水平不够?抑或是我们的失职?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没有质疑,哪来发展?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及课堂,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一个平等而民主的质疑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为不敢问和不会问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而且也会使认为自己无需问的学生重新激起竞争的热情。这样,我的课堂就形成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辩、敢驳的基本特色,也就不会出现其他搭班老师所说的某某班学生不肯动,课堂气氛死的现象。另外,我还经常会用一些商量的口吻和鼓励的语言,如“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等来激励学生质疑、探索与创新,让学生在师生平等、和谐、轻松的情况下,主动思索并质疑。如此,时间长了,就容易培养出学生乐疑、善疑的好习惯,语文教学也会因学生七嘴八舌的提问精彩起来。

二、培养质疑兴趣,激发质疑热情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探究活动中,还是很有兴趣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和热情呢?它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教师从整节课、整篇文章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提问有清晰的思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也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当或是表述不清,会使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回答与质疑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还有吗?”这样的问话,对学生问题的质疑或回答要做出及时而相应的点评,不能含糊其辞,这样才能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听配乐朗读,感受文中的景与情;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听读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比一比谁描绘的画面更富诗情画意,更加情深意长;接下来让学生思索用三种以上说法来表示文中人物身份或关系,看谁说的又多又准;最后质疑:通过人物与事件,反映了本文怎样的主题(答案不止一种)?在前两个环节时,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很强,而第三个环节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多种回答就不容易了,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研究的欲望,让他们质疑的热情得到提升。而最后一个环节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主动质疑的精神自然而然就显示出来了。

三、授学生以“渔”,从而提高质疑能力

“授人以渔”的“渔”即方法。“方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只有教学结合,整体发挥作用,才能使教学出现成效。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重视操作实践,努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提高能力。而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时,往往理不出头绪,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形成能力。

总之,“学则须疑”,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会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将使语文教学走出尴尬境地,从而变得精彩起来,至于如何把握好“度”,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站在高处,付出更多、更巨大的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冬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第4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优势;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10-01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普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亲历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优势地位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强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一位老师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方正奥思等软件,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生动、形象、逼真地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这些课件是教师讲解的一个展示平台,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主性地学习。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

第一,营造氛围,丰富阅读感受。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黔之驴》一课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出示幻灯片――猛虎下山;就是这百兽之王也有惧怕驴的时候,继而引出“惧驴” “识驴” “戏驴” “吃驴”一系列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改变驴子的命运?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驴子应保守一些,不要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有的说驴子应该知趣,早一点逃之夭夭;还有的说驴子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智取胜。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用课件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再加上实景拍摄的春色图,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第三、充实课堂,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上的《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内容用Authoeware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中,让学生观看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然后让学生谈感想,美丑善恶他们自然明了,还有的学生在课后写了建议书。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会使学生得到深深的教育。

第四、扩展视野,提升语文素养。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可以补充石拱桥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

第5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确定了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法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探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在孤儿学校开展”为重点,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做好我校的随班就读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标

1.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孤儿群体中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2.使参加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以前有所提高,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更通畅,关系更加融洽。

3.做好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和孤儿的心理辅导工作,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孤儿学校和谐健康地成长。

三、实验措施

(一)立足现有制度建设,规范随班就读工作

在教育局特殊教育的领导下,邀请有经验的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召开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对在孤儿学校开展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布置、研究,把此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使本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立足常规工作,促使随班就读工作稳定有序

1.由于我校的绝大部分孩子是全省孤儿中的智力健全的孩子,只有个别孩子存在一些智力或肢体方面的浅层次问题。鉴于此,我校主要立足于常规的教学工作,对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要求语文任课教师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语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在课堂上,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2.定期开展随班就读学生个别辅导活动。原则上每周一次,将语文学科的普遍难度降低,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能在自身的空间内得到提升。重点可以锻炼这些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作文方面的能力,为中考语文学科成绩夯实基础。

3.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阵地,每半个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或者谈话,并做好“随班就读语文课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完善人格,增进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达到和睦相处。

4.鼓励随班就读的学生参加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语文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积累,发现他们身上的进步之处,重在参与,给他展示自己语文才能的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语文成绩

1.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多提问,多鼓励: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语文成绩取得进步。

2.语文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避免“一刀切”,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正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所提升,并渐渐建立起自信,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成绩天天都有进步。

(四)立足家校互动,为特殊家庭提供特殊教育帮助

定期和亲属电话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指导亲属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辅导。不必过于专业,可以停留在锻炼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上,避免1+1=0。

第6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健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第7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 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不是我们学生的母语,学生是在不具备英语社会环境和不具备英语文化背景的状态下学习英语的,一旦面对社会现实,学生会立即进入一种陌生化的英语文化环境,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此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1.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作用

1.1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初中英语课本内容博大,选材广泛,涉及自然、经济、美术、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适度地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1.2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专家认为有两大因素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1)大脑感知文字符号的速度与程度;(2) “眼球背后的东西”。此处所言“眼球背后的东西”,即指英语阅读者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英语阅读者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其英语阅读时的速度就会比较快,理解程度就会比较深,反之亦然。例如:“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第一,进到海里游泳、嬉戏;第二,下海经商,做买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果我们片面理解这个词组的意思,则会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困难。

1.3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无数事例都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严重制约着学生英语交际的得体性和恰当性,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应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英语交际中错误频出:要么犯语言错误,要么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比所犯的语言错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大。因为欧美英语系的民族在与外族人交谈时,往往比较宽容对方所犯的语言、语法错误,却往往不能容忍对方所犯的文化错误。因为,欧美英语系民族认为:文化错误是对其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极大的不尊重。比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经常会说,“去哪儿?”“吃了没?”,这是很正常的寒暄话,但是如果跟外国人这样打招呼,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愉快。因为在他们看来,“去哪儿”是打听隐私。

2. 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

2.1结合课文随机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在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意识地渗透了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人际交往时的礼貌和规则等。所以,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现行教材对学生进行欧美文化背景知识渗入教学。因为,现行英语教材所涵盖的欧美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与教材关系密切,而且是英语课文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度渗入欧美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预见到英语课文中蕴含着的文化背景因素,合理分配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分量和时间,将传授英语文化知识与渗透欧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2.2注意讲解习语、谚语的文化寓意

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当属大量的习语、谚语。英语习语、谚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例如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吹毛求疵)、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等。这不但能使学生知道英语单词有歧义,不可一律望词生意,还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

2.3举办专题讲座,扩大课外阅读视野

在中学,教师要在规定的每周5-7节英语课时内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再有充足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欧美文化背景知识了。况且,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语言,又是时效性极强的文化载体,所以,英语课文因为不可能时时更新而常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辅助资料、网路等收集、整理、交流欧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杂志资料、画报资料、影视资料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表现欧美国家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际交往、衣食住行等文化背景的影视、音画视频、文字资料等,供学生观摩学习。还可以定期举办欧美文化背景系列讲座、欧美文化背景专题报告等,话题可以包括下列多个方面:(1)欧美国家的社会习俗;(2)欧美国家的价值观念;(3)欧美国家的文学典故;(4)欧美国家的文化词汇;(5)欧美国家的非语言交际;(6)欧美国家的名人轶事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视野。

第8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一)、当代汉语文教育面临的迷茫与矛盾就汉语文学科来说,在理论建设上出现了许多迷茫:对象的模糊,学科教授的内容不确定,学科建设研究内容不清楚,这些理论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在汉语文教学的实施层面上因为对汉语文课程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出现了许多的偏差。汉语文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度感到自卑,让步于其他学科,这是一个不正常和尴尬的局面。

(二)、作为中国文化与根基的国语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国力强弱总是其民族语言分不开,汉语文的特殊学科性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外的孔子学院增设,更多的人学习我们的母语,而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却处于越来越被淡化和异化的局面,这与中国的文化强国、强调民族根基都是不符合的。教育与政治总是有联系,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形成了长久以来的教育领域被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场面。

(三)、汉语文课程自身的价值体系汉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对其的评价总是处在功利主义的模式上,不能发挥汉语文课程的光和热。课程评价的“功利至上”主义使教育过分的强调实用,在中小学的课堂当中表现为自然科学的科目得到的重视远比人文学科要多。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教育和社会实用意象的结合,语文教学就越来越流于形式。“语文课程价值体系由目标价值、结构价值和本体价值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一般价值;语文课程本体价值是由言语生成、母语思维、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四个要素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②课程是一个发展概念,但是语文客场的性质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二、当代汉语文课程的知识建构

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多种版本教材,教材频繁的更替使老师们更加迷茫,知识从其来源和分类有多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定位呢?

(一)、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汉语文教育是基础学科。汉语文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这种定位结构,使它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功能,此一教育功能定位形成了它必然具有标志其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这个标识汉语文课程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即是汉语知识。”③我们把语文定义为基础学科这一点不难理解,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既然我们说汉语文课程的知识依托是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应该根据对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决定其知识体系。知识代表着“获得、知道、能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会与经验分不开,任何知识总是在一定的经验总结上形成的,从最初的经历到有所感受形成感性知识再到理论的填充与思考,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感悟和理解是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或者达到与文想通的灵犀才能有的知识。

(二)、汉语文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对象是通过经验而构成,因而,经验的对象也即知识的来源性对象。”④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波普尔知识分类,学科分类,知识的功能分类。我们都知道语文在古代虽有文法修辞和规范,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文意,古人对于用词用字以及格调的强调,则又是属于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确定知识体系一直都有不同意见。根据波兰尼的分类,我们知道在语文中我们要重构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包含基础的称述性知识,还应该增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的知识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来说就是要遵循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注重双基,使学生最终走向敬畏生命,学会学习,学会感受和感悟生活,具有审美理想的人。

三、汉语文课程应体现的教育理念

第9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著名学者乌美娜教授给教学设计下过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分别提出过很多诸如“方法说”、“技术说”等观点,众说纷纭。从总体上讲,大家更多的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界定教学设计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符合我们今天课改要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综上所述,并且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教学设计的论述,我将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定义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第三,在教学设计中应坚决保留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内部本身还是跨学科的学习,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无论采取哪些方式,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一下资源的利用:

1、 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2、 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风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