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第1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经历了从宏观观察为主到利用遥感、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过程,航空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手段,调查效率、精度都有很大提高,而调查成本却大大降低.航空遥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带来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其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影像分辩率的提高,已开始应用于大、中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甚至于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如利用无人驾驶机航空照片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采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对矿山开发活动和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搭载网络平台,也为环境地质调查数据的处理、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全省1∶50万、1∶2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基本实现了图形数据管理,建立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使调查成果更方便、更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环境地质评价主要在质量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提高我省环境地质评价技术水平起到了带动作用.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监测、预测、评估,掌握或判断地质环境的变化,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控制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针对建设工程特点的预测评估方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技术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近年来以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契机,得到了较快发展.自2003年以来,累计治理矿山253处,复垦土地面积8386.3ha,治理地面塌陷等灾害点329处,矸石山113座,植树72万余株,到2008年底,全省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1110处,恢复土地面积7513.7ha,其中耕地4392.8ha,建设用地1183.1ha,搬迁村庄151个19780户60822人,建立矿山公园3处,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废渣护坡技术、采矿塌陷地整治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经验.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

地质遗迹保护作为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6—2008年开展了全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划分了5个世界级、4个国家级、20个省级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产地,出版了《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等专著.在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实施了一批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通过建立护拦、原地加固、设标识牌、警示牌、导游牌等设施,保护其不受破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易发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通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形式,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掌控.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通过地面测绘、钻探、井(槽)探、物探、现场试验和取样测试等综合手段,使勘查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勘查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区域性风险评价和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我省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风险评估系统,采用传递系数法和计算机软件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技术得到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技术包括制定规划、防灾预案、气象预警、群测群防等,已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得到了普及.治理技术主要指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拦挡、疏导技术、防治崩塌滑坡灾害的削坡减载、抗滑桩、重力式挡墙、截排水、坡面防护、浅层锚固等技术在省内都有应用,其中泥石流防治的疏排与拦蓄相结合技术,滑坡防治的抗滑桩与排水、锚固、挡墙相结合技术都取得了实践性突破.

应用性环境地质技术

农业地质: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初步查明了土壤环境中污染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洛阳牡丹、信阳茶叶、四大怀药、杞县大蒜、许昌烟叶、灵宝苹果等特色作物产地的土壤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质量状况,对黄淮流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开展了河南省农村居民饮用水调查和与饮用水环境有关的地方病研究,拓展了环境地质技术的应用领域.旅游地质:在开展省内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旅游地质人才,推动了省内地质旅游与山水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地质科普:2008年落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地学科普技术手段与丰富的地质科学内涵,参观人数超过了150万;省内各地质公园也相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2007年建成的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为研究地球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科技发展主要成果

1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取得新成果.完善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层型剖面和第四纪综合地质表,分析预测了各种变异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演化的趋势,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保护、恢复治理技术逐步系统化、标准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特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遥感、原位测试技术、计算软件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得到了应用;工程治理措施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建立了省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平台,开展了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河南省保有4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1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矿山公园,一个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另有13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矿山公园.实施了一大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全省有6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得到比较严格的保护.在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新突破.引进了单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施工技术和地下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技术,提高了监测精度,实现了一孔四层地下水动态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传输.地质环境专项科研成果突出.组织了两批13个地质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了预期成果,有的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获得了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励,全省地质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2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与科技人才培养情况

与“十五”相比,从事环境地质科技工作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2006—2009年四年间,全省国土资源行业新增环境地质相关专业青年科技人员300人,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降低,中青年人员比例大幅增加,40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到68%(图1);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提高,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的比例达53.5%(图2、图3).各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也趋于合理.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的与地质环境有关的河南省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表2).经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全省具有环境地质相关专业调查、勘查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40家.

4科技交流与合作情况

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省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国外,主要是面向非洲、美洲和亚洲市场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项目,以村镇凿井、城镇供水项目为笼头,带动了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施工等业务.2006年以来,先后与日本、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了交流合作.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多次与国际组织合作,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专家的考察,受到了好评.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环境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内学术交流:2006—2009年,河南省地质学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广大地质环境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发表地质环境相关专业论文共170余篇(表3).2007年9月省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河南省水文、环境、灾害地质学术交流会”,会议交流论文40余篇.

环境地质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

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快速发展的河南,给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巨型工程(跨流域调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工程等)的建设、采矿规模的扩大、大量“三废”的排放对地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或改变;另一方面城镇规模快速膨胀、社会经济易损性加大、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地质环境的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发现即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修复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地质环境安全仍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预防性研究引起重视.正是由于环境地质问题的隐蔽性和滞后性,需要加强预测性研究.环境地质科技面临三大课题,一是地质环境预测、评价技术,需要更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对象、危害后果等;二是地质环境保护技术,需要研究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三是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将受破坏或改变的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或整治,是未来地质环境工作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已纳入到采矿生产成本,重大工程项目的环境整治也进入项目设计,但这方面的技术还处在原始的土石方工程阶段,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将成为地质环境管理、研究的主要工具.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各行各业在生活理念、服务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通过信息和网络对世界的观察更开阔,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对地质环境的关注度更高,信息技术已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即将成为实现人类对地质环境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

环境地质学科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理论和技术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践存在脱接,地质环境监测仅局限于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点,监测范围需要扩大到整个国土范围,监测和研究内容应拓展到所有的地质环境要素,监测和研究方法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也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正在发展重大变化.环境地质业务正在由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转向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领域,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修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成为未来环境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环境地质理论与技术面临创新与变革.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省内大学对口专业偏少,针对河南省地质环境条件培养的专门人才偏少;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员多,科研人员少;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时间短,数量少,设备严重不足,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地质环境监测项目少,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公益性、基础性、区域性环境地质研究滞后.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河南省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虽大,但就业、吃饭问题更重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地质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科技人员队伍偏于年轻.近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科技人员队伍发展较快,环境地质相关专业广受重视,人员规模快速扩张,但新人多、老人少,老科技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被弱化.此外,全省在环境地质领域知名度高的国际、国家级大专家很少,具有高水平、影响力较大的地质环境类科技成果也显不足.

“十二五”地质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部署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服务急需,兼顾长远,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并实现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利用、保护、治理、恢复和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批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地质环境科技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重大科技项目部署

典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依托,选择郑汴洛地区、小秦岭金矿区、栾川钼矿区、永城煤矿区、郑州煤铝矿区等典型城市群、典型工矿区探索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方法,开展高精度、中大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研究,引入高精度的卫星影像数据和定位技术、自动化实时传输技术等,建立适用的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目前以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郑汴新区地质环境监测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研究.结合郑州市、开封市与郑汴新区发展规划,查明城市地下三维空间的地质环境与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隐患,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对城市建设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与地质灾害开展预测;针对城市地铁工程、垃圾处理场、新的排洪工程(包括人工湖等)、快速扩张的新城区、应急水源地等地质环境敏感区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和预警研究,为大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在郑州市对地铁工程沿线开展地面变形监测;在垃圾处理场周边开展水、土质量监测;在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变化为研究重点,对地质环境安全进行预测评估,重点开展沿线高陡斜坡变形监测、地质环境变化调查与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以保护重大工程安全、清洁运行为目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即将展开的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进一步研究确定重大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隐患点,提出重大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和防治对策,优化重大地质灾害临灾监测预警网络,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升级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集成研究.着重于应用航空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差分雷达、GPS高精度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应急调查技术集成,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急会商与救灾工作服务.

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优化研究.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信息与高密度雨量数据的集成研究,预警模型研究,预警系统与自动化雨量站、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集成、对接研究;对已有预警区划、预警判据及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修订和校核,更新预警预报硬件、软件设施,探讨新的预警方法及途径;优化汛期地质灾害短期预警预报,探索汛期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河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主产区农业地质研究.河南粮食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0亿公斤以上的任务更加重要①.着力于在省内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蔬菜生产基地、其他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与农产品产量、质量相关的地质背景研究,建设全省农业地球化学数据库,建立土壤母质与耕作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壤水与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平原区地下水库人工调蓄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典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选择以煤、铝、金、钼为主的省内典型矿山,依托遥感、GPS、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探索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法;总结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矿山地貌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整治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体系.河南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完善全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评价科学体系,科学评估重点地质遗迹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与旅游价值;针对性研发各类型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的实质性保护技术;开展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评价、发掘方法、地层、构造与古生态综合研究,探索古地质环境变迁规律;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对策建议.

中心城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主要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开展典型城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研究,探索测定岩土体热物理参数及相关物理性质指标的方法,研究浅层地温资源的评价方法和计算参数,开展浅层地下水源热泵回灌及土壤源热泵利用试验,评价浅层地热能的适宜利用方式,建立浅层地热能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体系,建成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示范工程.深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研究.在豫西地区寻找浅埋型带状热储,在豫东平原地区寻找深部中、高温层状热储,研究地热资源找矿技术和地热田勘查、开采方法;研究热储埋藏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温场变化规律,提高地热资源储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水平;改进地热井成井技术和已有地热井的保护、井管检测与修复技术,创新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煤下铝矿床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河南省煤下铝资源丰富,但煤层下压覆的铝土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复杂,亟需开展相应研究.选择新安、渑池、荥巩等典型矿区,开展煤下铝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煤矿开采条件下的铝土矿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方法研究,初步形成适应河南煤下铝矿床特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及人才培养计划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计划

在“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地质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其科研实力,增加地质环境监测重点试验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与开发研究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将河南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中心.

2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立足河南实际,通过项目带动、合作培养、联合推荐等方式,造就一批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博士、博士后加入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鼓励国际、国内知名教授、研究员以聘任、合作研究等方式参加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科技攻关活动.到“十二五”末,力争环境地质专业博士不少于2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增加到15人以上.积极推荐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和骨干,建立省环境地质专业科技创新队伍,培养环境地质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专家.

科技交流与合作计划

1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气象、水利、城建、铁路、公路、教育、旅游、地震等部门合作,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突发灾变事件、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对策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契机,形成多部门联合攻关防治地质灾害的创新机制.支持省属单位与国家级及部属研究机构、大学签属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省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防治项目;借助省地质学会、省矿业协会等组织,邀请国内国际著名地质灾害研究专家来河南开办讲座、培训,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研究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等国际合作计划,并将其与省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密切结合,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展针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的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城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等工作为契机,联合攻关,在广义地质环境领域取得综合性理论与技术进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与教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国家与省重大地质环境工程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计划,追踪学习国际前缘地质环境领域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

3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国际合作计划

第2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部分 竞争性谈判公告

 

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拟对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项目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方案编制单位,现将相关情况公告如下。

一、项目名称: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项目

二、参与谈判单位资格:应具有自然资源部门(原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评估、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或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评估、勘察、设计甲级其中之一。

三、报名及谈判文件获取时间、地点:2021 年 3 月 25日至 2021 年 3 月29日上午8:30—12:00时,下午14:30—17:30时(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通过凉山州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并打印报名回执表(见附件)发送至邮箱516987050@qq.com视作报名成功,本项目不提供其他报名方式;谈判文件见附件或到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获取。

四、谈判时间: 2021年3月30日10时00分(逾期恕不接收报价文件)。

五、谈判地点: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西昌市东南街31号)。

六、联系方式:联系人:王栗波;联系电话:15184448695。

 

附件:1.竞争性谈判报名回执表

2. 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项目竞争性谈判文件         

 

                       凉山州地质环境监测站

2021年3月24日

   

第二部分 竞争性谈判依据及项目要求

 

一、竞争性谈判依据

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四川省2020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有关标准的通知》和《四川省2018-2019年政府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的有关规定,在集中采购目录之外,州本级在3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项目,列入政府采购。此项工作不在集中采购目录内,且《三年行动计划》编制费最高限价在5万元,均未超过采购限额标准。按照《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第三条“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外,且未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货物、服务;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且未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货物、服务,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方式(货物)采购”,经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党组会议2021年第11期研究议定本项目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唯一中标人。

二、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编制项目

工作内容:在《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基础上,编制《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三、项目要求                 

在《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及前期各县(市)上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措施的基础上,精细化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对项目清单进行全面复核,特别是对威胁县城、50人及以上隐患点整治措施进行重点核实、实地核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提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投资估算,仔细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为项目资金争取、自筹等行动计划再明确、再细化、再具体,做到切合实际、量力而行。

2021年4月30日前向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交《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第三部分  谈判须知

 

一、谈判报价文件的编制

谈判报价文件应包括下列部分:

1、报价书;

2、资格证明文件;

3、认为需要加以说明的其它内容。

二、谈判报价

1、谈判报价为谈判人评审合格后的总价,包括管理费、人工费、利润、税金及完成本项目所有安全、责任等全部费用。

2、本次谈判单项目最高限价人民币 伍万 元(¥: 50000.00 元),参与谈判单位报价均不得超出谈判人设定的最高限价,否则视为无效报价。

3、该项目报价为一次性报价,选最低价为中标价,即为谈判项目验收合格后的总价。

4、谈判报价表,若大写数额与小写数额不一致,以大写数额为准。

三、参与谈判单位资格证明文件

参与谈判的单位须提交相关资料作为谈判报价文件的一部分,供谈判组评审时进行审查,资料要求如下:

1、法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加盖单位鲜章,非法定代表人参加谈判报价的提供);

2、谈判代表的身份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参加谈判的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非法定代表人参加谈判的提供法定代表人和授权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单位鲜章);

3、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事业法人登记证副本复印件(加盖单位鲜章);

4、由应具有自然资源部门(原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评估、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或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评估、勘察、设计甲级其中之一复印件(加盖单位鲜章)。

四、谈判文件的签署及符合性要求

谈判文件应准备正本一份,副本一份,谈判文件上要注明“正本”或“副本”字样,一旦正本和副本有差异,以正本为准。谈判文件是否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必须以竞争性谈判文件的明确规定作为依据,否则,作为无效处理。有下列情形的,本项目不作为实质性要求进行规定,不作为无效投标处理:

(一)正、副本密封完好,只是未按照招标文件要求进行分装或者统装的;

(二)没有法定代表人签字,但有法定代表人的私人印章或者有效授权人签字的;

(三)除竞争性谈判文件明确要求加盖单位(法人)公章的以外,其他地方以相关专用章加盖的;

(四)以骑缝章的形式代替争性谈判文件内容逐页盖章的(但是骑缝章模糊不清,印章名称无法辨认的除外);

(五)其他不影响项目实质性要求的情形。

五、谈判报价文件的递交

本次谈判不提前接收报价文件,统一在谈判当日现场接收。

六、谈判评标程序

(一)谈判小组

1、本次谈判小组由三人及以上的单数组成;

2、谈判小组将在公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且有谈判单位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分别与谈判单位进行谈判;

3、谈判过程中,谈判小组成员不得与谈判单位私下交换意见,并在谈判工作结束后,不得将谈判情况进行泄露。

(二)报价文件资格审查。

1、资格性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和谈判文件的规定,对报价文件中的资格证明等进行审查,以确定参与谈判的单位是否具备谈判报价资格。参与谈判的单位报价文件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在资格性检查时按照无效报价处理:

(1)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未参加竞争性谈判;

(2)有效证件审查不合格的;

(3)投标文件不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写或不按规定签字、盖章的;

(4)投标文件的响应不满足竞争性谈判要求的;

(5)投标企业的资质不符合竞争性谈判文件要求的。

2、谈判小组资格审查结束后,应当确定参加谈判的投标企业,没有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企业,谈判小组应当说明原因。谈判人应当将通过资格审查和未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企业名单向所有递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企业当场宣布。

(三)竞争性谈判

1、谈判原则和谈判程序

(1)本项目的谈判活动将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

(2)参与谈判的单位资格审查结束后,谈判小组按照谈判文件的规定与通过资格审查的单位分别进行谈判;

(3)参与谈判的单位书面材料应当签字确认,否则无效。

2、通过资格性审查的单位由谈判小组决定谈判顺序,谈判小组成员将集中与各谈判单位分别进行谈判,具体谈判过程为:

(1)参与谈判的单位首先对企业基本情况及本项目进行陈述;

(2)谈判小组成员根据谈判单位的陈述进行询问和谈判;

(3)谈判小组对谈判文件、谈判单位陈述情况及报价进行评判;

(4)谈判小组根据各单位最终报价确定中标单位;

(5)谈判小组不解释中标或落标原因,不退回报价文件和其他报价资料。

七、中标原则

本次谈判以报价最低确定中标单位。若同一标段最低报价相等,则通过抽签方式决定一家中标单位。

八、合同

1、《中标通知书》为签订合同的依据;

2、中标单位按照《中标通知书》指定的时间、地点与谈判方签订合同;

3、谈判文件、报价文件以及回答质疑文件、谈判报价承诺书等均为签订合同的依据;

4、中标方拒签合同,按违约处理,将取消中标资格,可从落选单位中重新选定中标单位或重新组织谈判。

第3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1)投入现状:截止2010年,中央共投入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专项经费总额3312万元(大调查经费);我省每年投入1个亿的资金,作为地质灾害治理经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及省本级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数量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四川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投[2009]29号)、《关于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川财投[2009]65号),同年8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替代了此前的有关文件。2)管理程序:省国土资源厅安排项目承担单位开展野外蹋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项目—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设计进行审查(或比选、或公开招投标)—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厅务会议对经过专家审查后的申请项目统一研究(网上公示中标单位)—上报省财政厅审查—省财政厅下达批复预算—资金按财政集中支付管理程序拨付项目承担单位(或指定账户统一拨付)—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并组织项目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成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审查—项目承担单位按专家意见修改后按技术规范要求修改后进行成果归档—接受省国土资源厅及财政厅、审计厅专项资金检查或审计—省国土资源厅或财政厅组织绩效考评。

2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分配轻管理

在《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主要规范了项目申报及项目资金分配,而缺少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适宜的财务核算及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各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控制意识薄弱,许多单位把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只是赋予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把财务管理完全游离于业务管理之外。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无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和专项资金的效益是符合预期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不予过问,严重弱化了财务控制意识,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专项工作中始终处于盲从地位,无法发挥监督、控制职能。如:地质调查项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它从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资料汇交、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验收等,它把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在实际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上报及财务管理上,各项目偏重项目立项管理及成果管理,忽视项目财务管理。以预警调查为例:2001年中地环(2001)43号文对邻水县等11个县市地灾调查与区划作为一个项目下达至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批复预算220万元,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总站的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极为重视,为保证项目进度及工程质量,省厅以川国土资发(2001)176号文分成11个子项目下达给6个单位,即4个地勘单位和成都理工大学,省地环总站,各子项目经费20万元,总站按要求下拨项目经费至项目具体承担单位,各单位开据行政事业性收据在该项目中列外协费。各子项目早已提交了地质成果,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因缺资料汇交回执单(电子文档)无人问津,一拖多年,不利专项经费管理。再则,分散下达多个承担单位,其性质不一,所执行财会制度不同,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要按现行国调办理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存在客观困难。

2.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批复约束力不强

1)预算编制标准及编制办法缺失,项目申请立项编制预算时,借用相关预算标准及编制要求,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具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特点,出现预算标准不能全覆盖地质灾害相关工作手段,存在漏项和重复预算两方面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勘查项目设计预算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修订本》中“岩土工程勘察”标准进行编制,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中1:5万比例尺等工程地质测绘无费用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及施工图设计项目概、预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组织编制,而水利工程主要由枢纽工程(水库、水电站等)和引水、河道工程部份组成;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按中国地调局地质大调查《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标准》编制;地质灾应急抢险及预警预报项目按我省财政项目管理等。2)主观上项目承担单位预算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内部部门协调好,注重预算编制质量,项目立项时技术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好,且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所从事的主业生产流程熟悉,预算编制水平较高。国有的单位生产组织和预算两张皮,主要表现在单位领导思想意识方面,重项目技术方案及是否能够把项目资金引进来,只要能把项目拿下来,生产组织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单位预算编制人员对项目生产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工程技术手段无基本常识,有的单位预算直接由技术人员按项目工程手段编制,根本不管项目预算有何要求,认为这才是理所当然申报资金形式。3)财政预算批复存在随意性。由于缺乏明确的核定标准,对于申报项目预算资金超过控制额的项目,财政预算批复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来平衡预算,导致某些按实际申报预算的单位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致使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使的项目单位为避免预算被削减虚高预算编制,助长超额申报预算现象。

2.3项目资金到位及时性差

在现行财政体制条件下,由于申请和审批的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几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次年的三四月份才获得财政批复的专项资金,而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常年主要在待分配资金中落实,项目资金下达到单位更是接近下半年甚至年终,项目承担单位垫资现象普遍且增量项目预算资金大,显示出项目承担单位对年度工作缺乏客观预期。拨款进度与项目实施进度的不一致,不仅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财务对资金的有序管理,甚至给项目承担单位导致资金管理失控。比如震后地质灾害勘查资金,投入资金量大,承担单位众多,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行预拨制,项目工作在按规定时间内全面完工,而项目资金至今滞留财政,项目资金保障不到位,给项目承担单位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核算管理困难。再如:我站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应急抢险、监测、评价及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专项,且属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批复与项目开展不一致,项目资金保障严重滞后,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的保障,往往是拆了西墙补东墙,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省厅立急成立了6个汛期地质灾害督导组,奔赴地震重灾区,我站为组长单位,其他成员由四川省各大地勘局派出,动员会上,省厅业务部门领导要求各组不能给基层国土部门增添负担,经费由总站先支付,我们财务工作必须服从大局,一方面要保障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加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当年经费未下达。我站将大调查专项资金垫付于该项目,最终只好采用预提费用列支项目成本,这不仅违背了大调查专项资金核算管理办法的规定,也完全不符合财政集中支付管理要求。

2.4预算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预算制定固然重要,但预算的执行更为重要,目前地质灾害项目资金因预算下达滞后,各单位预算执行问题突出。一方面上级拨款难以满足正常需要,导致预算的执行难以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许多项目承担单位都感受到了预算执行上的混乱,但始终没有这个方面的规范要求出台,与逐年加大的预算规模很不相称。

2.5专项资金核算和使用不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承担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项目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这就决定了项目承担单位性质不一,我省地质灾害项目承担单位有行政、事业、地勘、院校、建设集团等单位,各自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又有所不同,加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又没有明确的核算管理要求,项目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如:项目经费通过往来账进行核算;专项资金之间互相混用;成本划分不准确等。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一是普遍存在经常性经费挤占专项资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经常性经费无保障;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专项资金滞留在财政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跟踪机制,项目经费节余无分配办法,致使项目承担单位节约意识淡薄,致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6购置专用设备的报废及毁损处置存在较大困难

专项资金购置专用设备如何按规定程序实现报损,账实相符有难度。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第4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将地质资料集群化,钻孔数字化,实现了三维地质可视化,开发了一系列地质信息产品,已形成了地质信息产品产业链。自2004年起,上海市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投资4000万元,建成上海市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进行了软件开发。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正在应用这套系统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和城市地质资料的集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三维可视化服务。2009年—2012年,山东省开展了山东省焦家式金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与产业化工作,应用了矿山储量计算软件管理服务系统对矿山储量进行了计算,为矿山增储和远景勘查提供了技术服务。目前全国许多矿山都应用了这类系统对矿山储量进行了动态管理。近几年,湖北省建立了矿政管理一张图系统平台,实现了储量、矿业权、地质灾害的实时平台管理,使矿业权审批、储量动态监管等工作方便、快捷和可视化,这套系统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减灾防灾上。湖北省地质资料馆已初步建立电子浏览借阅系统。通过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更好地促进了地质资料汇交。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应用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系统,对全省主要矿区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集群。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地质资料信息。

2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立的意义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家的宝贵信息财富。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一是地质资料的科学价值,对于教学、生产、科研、科普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综合研究和开发,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促进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黄石市是中国重要的铁、铜、水泥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黄石市从一个江边小镇,逐步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多年的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和城市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矿产、物化探、水文、工程、环境、市政建设、科研等地质资料,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资料、数据和信息分散、数字化程度极低,只有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集成、建库,才能更好快捷地实现地质资料三维可视化服务。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初步建立,是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于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系统对资料、数据与信息的集成,可减少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降低地质工作投入的风险。城市地质钻孔的集成与可视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湖北省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更好更快地实现对地质资料的平台管理,也更好更快地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的优质服务,对于全国地级市和矿业城市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的有效管理办法之一。

3系统设计

3.1设计思路

系统总体体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的三大功能。

3.2设计原则

系统应具有单易操作、实用快捷、安全可靠、兼容扩容等特征。(1)整个系统初步将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体系和矿山地质三维建模体系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系统中。(2)系统基本满足黄石市城区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有:城市规划与发展需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环境监测需求、矿政管理服务需求、城市转型需求等。根据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设计、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由功能系统、分类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

4系统构成与功能

4.1系统构成

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系统维护四个子系统(图1),体现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职能,每个部分都具有数据组织、数据录入、数据检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编辑等功能.

4.2系统功能系统主要有数据录入、导出、储存等功能。

4.2.1数据录入导入用户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库、数据表格式,进行数据录入。通过系统功能可将录入好的数据导入到系统中自动建库。也可将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建立地质三维模型。

4.2.2数据储存在地质资料、地质数据、图形、数据库分类的基础上,系统对它们实现有序管理。对这些海量的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进行分类储存和有序管理。提供检索与浏览服务。

4.2.3数据更新功能用户根据需要,可进行数据增加和数据删除。系统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实用性。

4.2.4图形编辑管理系统对各种地质图实现分类分层管理。用户可对地质图进行矢量化编辑。

4.2.5自动生成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系统可自动生成数据表、矢量化图、新的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等。

4.2.6纠错系统对录入的数据和导入的数据可进行自动质量检查与对错检查,可进行数据间逻辑检查,在一定的条件下删除错误的数据,自动纠正错误数据。也可显示错误数据信息,提示信息化管理人员纠正错误数据。

4.2.7输出功能对资料、数据、图表等可进行打印、复制。

4.2.8兼容功能系统可兼容其他的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与数据库。还具有二次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功能设置。

4.2.9显示显示系统、功能、数据库、模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等。模型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利用软件对标准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成,实际上是对标准数据库的三维动态集成。模型主要由地质钻孔生成。通过对标准数据库的集成,形成一张三维可视化的综合地质图,集成所有的地质资料信息与成果,这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最重要成果。

4.3数据库

4.3.1原始数据库是收集到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不加任何修改,保持其原有性质。

4.3.2标准数据库是指系统进行常规分析评价、三维建模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集合,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区域地质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工程地质数据、矿产资源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地球物理数据、地球化学数据、矿产勘查数据、矿产开发数据等,按数据类型分有矢量图形、属性数据表、栅格数据、影像数据、文本数据。

4.3.3成果数据库是指系统生成的各类成果资料的数据集合,包括有关专业的成果图件、三维模型分析结果,按数据类型分有矢量图形、三维空间数据、数据表、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等。该层次的数据允许进行编辑修改。

5系统管理

数据管理与维护主要涉及数据导(录)入与显示、数据编辑、数据管理、质量控制、数据转换、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输出。

5.1系统进入双击“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图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图2)

5.2数据录入建库进入系统界面后,系统视窗左上方有地质资料管理、矿政管理服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统设置等栏目,第个栏目中有一些菜单和操作工具(图3)。可打开录入界面,按照录入格式录入数据。系统视窗左边有图形数据树,下设一些下拉菜单。打开栏目和数据树,可查询地质资料、数据和图表,按条件可以进行搜索、统计列表和打印输出。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是城市建设的两大部分。可根据菜单栏中地灾查询工具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查询,可以查询到点位坐标和各灾害点的基本信息。操作菜单栏中三维建模工具,可建立地质钻孔三维模型,实现模型的一系列功能。系统支持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表的录入,实现了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时更新功能(图4)。

6系统应用

服务系统服务主要有地质资料借阅与复制服务、矿政管理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等。下面以电子一体化服务为例说明系统的服务功能。6.1电子一体化服务目录菜单查询:在资料检索初始界面,所有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会显示在检索结果中,用户可以在这个界面查看所有地质资料的基本信息,如资料编号、地质资料名称、作者和关键词。根据需要打出地质资料借阅清单(图5)。查询地质资料摘要:若用户想对地质资料信息进行更详细的了解,在目录清单中选择一条记录,可以通过双击鼠标的方式查询资料的详细信息,如查看资料编号为DZ093的地质资料信息,从地质资料编号到内容简介和关键词,内容清楚(图6)。图6目录详细信息查询Fig.6Detailedinformationofdirectoryretrievalsystem电子浏览:在目录详细信息查询的基础上,在电子浏览字段对应的信息中记录了地质资料的存放路径,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双击的方式打开相应的地质资料进行浏览(图7)。图7地质资料内容Fig.7Geologicaldatacontent6.2地下三维空间开发选择工程地质钻孔和矿区地质钻孔录入、导入标准数据库,建立铁山矿区地质三维建型。选定一条路线,查看沿线地质体、地层、岩性等(图8)。此外系统还设计出了地级市地质资料借阅与复制管理流程、矿政服务等功能。

7结语

第5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新时期;现状;建议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所提供的各种历史资料、数据,对揭开历史、解决遗留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土资源档案详细记录了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土地规划、耕地保护、专业测绘、地质勘查、矿产管理、执法监察等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依据,与上自政府工作、下至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国土资源档案工作,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状

近年来,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档案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做好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受国土资源厅委托,开展了对全区12个盟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局,以及15个厅属单位的档案管理的实地调研工作。笔者从2001年起,担任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副院长,长期以来一直分管档案管理工作,国土资源信息院下设地质资料馆和土地档案馆,肩负着全区地质资料、土地档案及国土资源厅机关的综合档案管理工作。此次调研结果显示,自2000年国土资源系统成立以来,本系统所属单位全面投入到国土资源政务、业务工作中,档案工作的开展较其他中心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单位到目前为止才开始着手建立综合档案室,接近半数单位的档案还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不过厅系统及所属单位档案工作也不乏亮点,一些单位的档案工作甚至走在了全区前列。如乌兰察布市和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及厅信息院先后在2012年~2014年经自治区档案局测评,晋升为机关档案测评“自治区一级”单位。特别信息院成为厅属单位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单位。

1.档案工作机构与人员设置

通过调研发现,全区各国土资源局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各盟市局机关都设置了综合档案室,明确了一名机关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基本建立了以局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各科室设有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档案室对各科室归档工作也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然而厅属各单位档案工作相对盟市国土资源局而言起步较晚,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相对薄弱。

2.档案室的设施与设备

在档案室设施、设备方面,部分单位能够做到办公、阅览、库房三室分开,还有一部分成矿单位由于办公条件限制,难以设置阅览室。档案库房的条件各单位差距较大,条件好的单位库房坚固、安全,面积达标,密集架、图纸柜、防磁柜、消毒柜等设施、设备齐全,排列合理有序,档案装具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行业标准,也能够适应本单位工作需要。条件较差的单位则库房空间狭小局促,档案设施、设备陈旧简陋,档案装具也不符合相关标准。还有一些单位因办公场所不足或档案存量较大,采取借用或租用档案库房的方式保管档案,在安全方面难以保障。

3.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经调研,厅系统所属单位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档案体制机制,形成了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本单位档案工作顺利开展。但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制定方面,大多数单位不够完善,表现在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档案分类方案两个方面。如有单位还没有制定;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但尚未取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还有的单位仍在使用原土地管理局印发的标准,与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不符。这两项制度是开展档案工作的根本依据和实施准则,只有完善了这两项制度,才有可能较好地推动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土地整治中心和国土资源储备交易登记中心两个单位的档案工作全面开展和系统推进的时间并不长,但做到了“制度先行”。一方面重视建章立制,一方面狠抓落实,通过一系列既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范要求,又适应本单位实际需求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基础业务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情况

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是档案管理的根基。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整合本单位档案资源,实现各类档案由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通过积极收集、整理、抢救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或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料,丰富本单位综合档案室档案内容,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调研发现内蒙古地矿局、巴彦淖尔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档案资源存量丰富,基础业务建设工作也做的比较扎实。如地矿局综合档案室规模较大,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室藏文书档案21000余卷(件),地质资料3800余档,其他门类档案3500余卷。档案整理工作能够确保案卷组织的合理性和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能够准确把握档案的保管期限,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然而有些单位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中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档案分散管理和档案门类不全等方面。另一些单位没有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而是由档案形成部门各自管理。

5.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国土资源档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产生深远的民生影响。每一份国土资源档案背后都可能存在庞大的资金投入,是极其珍贵的资源。然而,利用是我们管理档案的目的。各单位近年来将较多精力投入到“收”和“管”上,而对“用”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有效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如何利用档案?这个问题的解应当落在“信息化”上。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拓宽档案利用服务渠道,为国土资源政务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国土资源档案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如何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也是摆在我们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一个历史课题。如地质调查院作为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矿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单位,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该院对这些重要生产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并提供综合利用,近五年向省内外地勘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1971次,对自治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信息化”一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术语,而是老生常谈。国家档案局、自治区档案局也就档案信息化以及数字档案室建设出台了大量标准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单位档案信息化程度可谓参差不齐,能够达到机关档案测评信息化建设基本指标的单位不多,与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标准更是相去甚远。本次调研中发现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调查规划院、有色地质勘查局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尤其包头市国土资源局从2013年开始建设与“一张图”及电子政务信息化工程紧密结合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全部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和信息提取,建立目录、全文和图形数据库,将成果广泛应用于各项业务工作,实现不同业务间的关联查询、分析和带图审批。同时,应用金土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了档案实时在线调阅和图档互查。业务科室查询本部门档案实现了24小时“一键式”查询,调阅接口和土地登记、预审、报批等业务无缝集成,在办理业务时可实时关联档案。增量档案由大厅接件人员数字化,归档时自动分类编排,形成电子档案,进入“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该局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投入较大,起点较高,是最接近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的单位之一。

二、做好新时期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建议

1.强化档案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力度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档案局的要求,各盟市国土资源局和厅属各单位应指定专人分管档案工作,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厅机关应认真履行对系统内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职责,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与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档案工作列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检查的内容,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国土资源档案事业发展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开展相协调。同时各单位要按年度通报归档情况,确保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在设立重大活动组织协调机构时,应根据需要安排档案部门参与,做到工作开展与档案建立同步,确保档案齐全完整。

2.完善档案机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坚持厅机关领导,分级管理,档案部门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推动本系统及所属单位建立综合档案室。各单位综合档案室至少设一名专职档案人员,各部门设兼职档案人员,形成各门类档案集中统一由综合档案室管理的工作格局。督导各单位建立健全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促进国土资源档案事业协调发展。定期开展本系统及所属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横向交流,促进档案工作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对本系统和所属单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提高国土资源档案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3.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行为

各单位应按照厅机关已印发的《国土资源厅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文本,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本单位各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及适应本单位实际需求的档案分类方案。依据《档案法》、《自治区档案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单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档案归档、保管、利用、保密、鉴定销毁等管理制度,制定各门类档案整理规范,用制度规范约束档案管理行为,推动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厅机关对本系统及所属单位上述各项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单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应有相应的监督体系,对违反制度规范的现象和行为有预防措施和处罚机制。

4.加大档案工作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档案设施

全区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厅属各单位应进一步加大档案工作经费投入,按照预算编制和管理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地核定档案工作经费,将综合档案室在档案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提供利用、编研、信息化、安全保密、陈列展览及设备购置、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厅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各单位综合档案室应实现办公、阅览、库房三室分开,档案库房建设要符合档案保管和保护的条件,面积达标,配备档案专用的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消毒柜、防磁柜和“八防”设施、设备,配备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行业标准并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装具,保障档案的实体安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各单位应采取妥善措施,建立档案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应对档案数据进行异地、异质备份,保障档案的信息安全。

5.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利用服务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