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高校科研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科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研总结

第1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一、提高认识,让参与教学改革成为自己的自主行为

第一是让每一堂课都有效,让每一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进步;第二让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优化,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清晰,环节之间的过渡有层次性、递进性、发展性;第三是课堂教学的“四率”指标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这种理念如何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当中,这就需要自己积极探索有具体性、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二、学会倾听学生讲话,增进师生交流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

我们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们每一点思想火花,只有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

三、正确处理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

教师的角色不管如何变化,教师都有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光荣责任。如学生回家,家长问:“今天老师教什么?”学生做得不对,人家就说:“老师是怎么教你的?”“讲”,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语文课介绍背景知识,离不开教师的讲;适合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讲,如数学的公式、定理;指导学生作文离不开教师的讲,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可能达到自评的程度;推导一些学生需要记住的公式,教师必须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会因为教师的讲而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比如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教师适当的点拨、激励,就会使学生思路畅通,信心倍增,减少挫折感,增加成功的体验;如果这时教师不讲,由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学生就会一筹莫展,甚至灰心丧气,停止思考。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就会使学生积累一些痛苦的体验,始终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学生就会丧失信心。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一种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讲得越少就越好,讲得越少就越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似乎是在下决心把“讲”字赶出课堂、赶出教学过程。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地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正确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都是客观存在,都必须承认,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组织、调控、及时的评价、反馈等。教师的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性、支持性,激励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加强。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在实施新课程中,角色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把指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艺术、更有实效。

教师评价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凡是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策略都应该肯定、赞赏,鼓励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而不能盲目反对。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指导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激发才能产生,要靠教师的不断强化才能持久,否则就会自生自灭。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有教师的引导才能少走弯路,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帮助、点拨,否则就流于形式,空有一片热闹。总之,学生是一束火把,需要教师来点燃。

第2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首先,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而现在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调查法、对比法、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合作法等多种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我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初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五步质疑教学模式”①整体感知 ②问题讨论 ③合作探究 ④拓展迁移 ⑤归纳小结。现在的课堂是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充满质疑挑战的课堂。学生学的方式变了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会学、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明显增加,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外,同学们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查阅资料,到微机室上网收集信息,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方收集信息资料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逐步做到: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会读书观察;会讨论研究;会提问质疑;会分析总结;会批判创新。

课题虽已进入结题阶段,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提问水平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2、提问不能切中重点的学生仍然个别存在。

3、教学中筛选问题的能力还急需提升。

第3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科研档案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实力。科学有序管理好科研档案,充分挖掘其成果价值,有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理清科研档案管理的思路,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直接反映着一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凭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权保护的学术档案时,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应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证,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第4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又提升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的技巧,改进方法。同时,“科研能力是辅导员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1]。

(一)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高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从制度上明确辅导员的职业目标,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增强自我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激发不竭的工作动力,调动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的必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一支重要的学工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如果辅导员的工作仅限于上传下达、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那么不但自身能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工作也只是原地踏步,难以有所成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增强对高校学生工作规律的认识,主动在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善于结合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辅导员更应该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从经验型转变为学习型,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形成独特的工作风格,成为专家、学者型人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现状分析

(一)学科背景复杂、职称偏低,缺乏基础科研知识。

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笔者以问卷调查方式对5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调研。其中,本科学历13人,占总人数的26%,硕士研究生37人,占总人数的74%。学科分布范围较广(见表1),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数相对较少,其他专业占了较大比例。辅导员队伍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50%以上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管理工作不相关,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总体上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差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及专业素质的提高”[2]。其次,辅导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总人数的62%,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3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只占总人数的2%。54%的辅导员认为职称不够,在申报重点课题时,仍然受到职称限制,影响课题申报成功率,降低辅导员科研兴趣,导致科研能力难以提升。

(二)学生工作耗费时间长,科研投入少。

学生工作可谓纷繁复杂,辅导员心系学生的方方面面,全部精力都被投入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当中。50%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配备标准(见表2),导致辅导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工作强度大。他们不仅要完成奖勤贷助补、团学、党建、安全稳定、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常规工作,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宿舍、进操场,组织学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在工作中有积累有感悟,也没有时间去总结去提炼。这些日常管理工作已经占用了辅导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5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繁忙、时间不充裕,无法再进行同样需要精力付出的科研工作。

(三)科研意识淡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一份普通职业,更是一门应用性研究专业。高校辅导员在完成日常事务工作的同时,需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就体现出了高校辅导员干部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一些高校辅导员只重视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科研意识淡薄,较少关注钻研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做工作大多凭经验,不善于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缺乏自觉探索问题的科研意识。在辅导员从事课题研究调查中发现,34%的辅导员没有申请课题,58%的辅导员申请了校级课题,8%的辅导员申请市级、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但也只是参与者。其次,高校对辅导员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在课题经费调研中,1万元以下占70%,1―2万占4%,2―4万和5万以上各占2%,剩余部分基本是自筹经费。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课题研究经费,辅导员科研课题方面的经费支持相对薄弱。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一)提高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辅导员自身能力的强化。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完善知识体系。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工作的?M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就要求除去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扎实理论基础,理清高校改革发展理论脉络,结合最前沿的教育改革实际,探索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再者,辅导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抓住实际典型案例,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总结归纳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规律,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效率。

(二)制定并完善辅导员参与科研的政策制度。

为辅导员提供参与科研的制度保障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应该将辅导员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加强制度倾斜,不断从制度上调动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开展科研活动。因此,高校可合理配备资源,减轻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压力,确保其有一定的学习钻研时间。其次,在课题立项方面,对课题的申报、科研费用的支持力度和科研成果评定,应适当给予辅导员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与评职称、晋升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创造性。

(三)注重科研培训,增强科研意识。

培训是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与本校辅导员队伍实际相符合的培训机制,如举办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对于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为辅导员开展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讲授科研方法,传授科研经验,提高辅导员撰写思想政治方面学术论文和进行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的能力。召开辅导员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组织知名学科带头人、资深学生工作者共同学习交流,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和评价,从而在学校层面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增强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机遇。

(四)加强科研引导,组建科研团队。

建立辅导员科研团队是有效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有效办法。科研团队可由一名资深、有较强学术能力的带头人组织,形成朋辈协作关系。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充分利用各自在所学专长上的优势,补长取短,在科研上形成合力。科研团队的成员还可以分工协作,避免同一选题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通过科研团队化可以实现交叉学科方面的科研突破,实现课题高质量的提升。高校应从全局出发,立足长远,以科研团队的形式激发辅导员的科研激情,集结力量,形成团队优势,发挥团队效应,带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第5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经费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趋势,高校科研经费就是其中之一。高校科研经费是指用于高校发展科研事业的费用,其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政府赞助,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民间组织、企业、基金会等的赞助支持。高校科研经费又分为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两种。横向科研经费一般是社会或企业提供的项目科研经费并制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用途、开支标准控制等。纵向科研经费则是国家政府直接拨款资助某一个或多个项目的经费,根据批复的开支比例及预算范围使用经费。这两种科研经费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在高校的总资金比例中,科研经费比重越来越大。科研经费的增长在促进高校科研力量、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总结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研经费的预算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主要表现为经费预算不合理、模糊化、不够精细。在科研立项时,缺乏严谨的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且易受项目申请人及项目评委的主观影响。这导致经费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的预期科研成果。一些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如给予专家教学的科研经费可能是普通教师的几十倍,造成一些项目经费过多,而一些项目经费却非常紧缺。另外,科研经费预算模糊化、粗略化表现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支出粗略,很少按照季度、年度进行精细化的预算,极易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并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有些项目已经完成,但经费结余迟迟不动,有些项目还未完成,经费已经套现。这种缺乏科学合理性的预算机制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

2.科研经费管理与项目脱节现象严重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由该校的财务部和科技处共同管理。财务部门主要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如科研经费的审核、报销、预算、支出、统计等相关工作。科技处则主要负责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研项目,如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合同、验收、统计成果等。两个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加上部门间缺乏配合和沟通,科研经费管理难以对项目进程进行控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科研处一般多看重科研项目的争取和研究成果,而忽略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如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等,而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科研经费是否安排到位、经费使用情况等,对科研经费运营的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造成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严重脱节的现象。

3.科研经费的核算不合理

财务人员在核算科研经费的成本时,往往将科研人员的费用及间接产生的费用算在成本之外。另外,很多学校还将科研过程中使用的房屋、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水电等费用排除在科研经费成本之外。进行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向学校缴纳相应的费用,而将这部分费用作为学校事业费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教育成本,也无法真实反映科研活动的实际效益。

4.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在科研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提出对科研管理进行监督的审计方法。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高校经费的结题审议及科研效益分析不到位,导致学校的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有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科研经费是自身争取来的,因此如何支配是自己的问题,与其他人无关。一些财务人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一些科研人员也因此进行违规操作,将个人的日常开支,包括家庭开支费用都作为科研经费来报销。有些甚至将项目经费作为个人的收入,放入自己的腰包。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频频发生提醒着相关部门应对科研经费加大监管力度。

5.对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校对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重视,在购买、使用、处置这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造成科研经费不同程度的流失和浪费。虽然也有相关规定要求这些固定资产必须入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真正实现。一些学校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后,要求办理入库手续,由于对这些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力度不够,很多时候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固定资产就会被科研人员私自占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另外,在购买固定资产时也存在多种问题。有些项目的研究可以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但由于设备仪器不属于同一部门而不能共享,从而导致重复购买相同的固定资产,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一些科研人员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对设备仪器缺乏必要的保管和爱护意识,也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

二、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6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育科研 反思法 引导参与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科研项目(09C59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5-0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科研地位的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科研促校、科研兴校”的意识强化,科研已成为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不竭原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丰富汲养源[1]。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际上是指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对教育行为和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2]。这些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具有善于分析、反思和发现教学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分析、反思同事对教育经历感受的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育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研究,通过分析和反思善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民办高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1教师自身专业的急需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于新的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3]教师从事科研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1.2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科学,长期都是引用外国的教育学,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学,创建我国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学,是我国教育界先驱历来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要有教育科研的专职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教育学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发展应用教育技术科学,为教育学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1.3增强自己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认为上课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教育科研是公办高校的教授们和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教师对“研究”似乎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而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其实,教育科研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他们已经在(或正在)进行一些初步的教育科研工作。他们所做的是一种朴素的“行动研究”,将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然而,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特别是缺乏文献资料、技术指导和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升。教师如何重新反思自己已经(或正在)做的工作,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严谨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操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进而从事更加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2.民办高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

在科研与民办高校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关系上,一个民办高校在社会上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地位,招生规模、教学管理和硬件设施无疑十分重要,但科研也不容忽视。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呢?

2.1教师自我教学反思法

教学反思法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四是行动研究。

2.2民办高校创造积极教育科研氛围引导参与法

第7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1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1.1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保准确性、实时性、及时性

此项管理的首要宗旨是要确切、及时的反映出本校科研工作者的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以及工作进展等,使得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们都能够真正地了解到本校科研状况,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跟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必不可少。且这一系统必须达到全员参与,将个人可公布的基本资料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够完整的将本校的科研成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该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各科研项目工作进展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日后核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是此项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足够准确的数据才有存在的意义。

1.2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创建网上合计和图表功能

信息化之前的信息采集工作往往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各部门、各专业的教师们将近期科研工作汇报给学院,然后以各学院为单位汇报给校方的相关部门,部门内部再进行整理、汇总之后报给各级领导。这样的方式虽然较为严谨,却也相对地失去了信息的及时性,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科研工作的不便。在充斥着的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信息采集也相对地更加便捷,同时其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系统,需要管理部门人员全面了解校内教师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工作进展,甚至是科研难题,同时汇总归纳,总结全校相似的科研成果,分类排放。并根据“已完成”和“进行中”来进行区分,便于使用者浏览,同时也便于向校方领导汇报工作。当然,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信息化系统拥有实时合计功能。这种功能是指在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之后,系统可自动或手动分类,对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并做成报表或者图表,便于浏览者审阅。

1.3建立考核制度,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有组织性的机构或集体,一个具体细化的考核标准必不可少。高校为实现对教师们的激励,通常也会细化本校的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同样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中,无论科研成果的大小,只要足够优秀就给予一定的支持的鼓励,也可激励他人努力为本校科研事业做贡献。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其繁琐、紧张程度容易想见。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科研工作的考核,使系统自动分类优秀科研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2目前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弊端

2.1信息处理方式滞后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首先工作效率就很难满足,更不用谈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满足社会要求。科研工作最关键的最基本的就是其准确性、实时性和及时性,如果这三点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科研工作可以说是失败的,不合格的。

2.2管理人员思想保守

现在的很多高校都沿用之前的金字塔式的层式结构进行管理,这种模式下的科研管理容易造成权利集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科研管理人员们大多思想保守,拒绝进步,这就严重阻碍了本校科研工作的展开,使得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目的

2.3科研合作形式单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简单的科研成果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跨专业的去研究更具综合性,以及更加复杂的难题,致力于为人民生活创造便利。而以往的科研工作多为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有的甚至是自己独立完成。这样的组织形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时代要求,我们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创新,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3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对策

3.1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工作效率往往得不到保证,且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实时性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除此之外,科研工作往往信息量庞大,包括各种科研人员信息、项目进展、成果展示等也都需要另外汇总,总结归纳,整理成册。同时如果能够将其整理成图表形式将更加直观,对于工作的进度汇报也更加便捷有效。但是由于人工劳动力有限,高校的教师数量有限,教师们除去本职工作外很难再有精力负责这些科研信息的整理,这就需要用到信息化管理,这种互联网模式下的工作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加高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3.2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水准

在智能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产业深入人心,人们无论是生活、生产、工作还是学习都逐渐离不开网络。将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在高校这一社会群体组织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体现。通过信息化管理,将繁杂无序且数量庞大的科研信息在极短时间内整理汇总,归纳分类,这一点恐怕只有互联网时代下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程序才能做到,人力往往更费时间,更费精力。而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更加准确,更加丰富,且计算机模式下的信息更新也更加迅速,及时性和实时性都能得以保证。在决策者制定项目计划时,不仅仅要兼顾高校科研水平及科研资金,相关的政府政策等等刚性要求,还应该考虑社会动态,时事与社会接轨,本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及科研进展,还有其他各大高校的科研动态等等,都必须考虑在内,而要想根据这些条件综合考虑,用传统的“打听”是远远不够的,连最基本的准确性都得不到保证。而信息化管理则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如果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都能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那么校方就能够及时地掌握其他各界的科研动态,从而更加合理的制定我们的科研项目,是决策更加科学。

3.3管理人员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要想拥有一套高端、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切勿将管理与服务相混淆,这两者是相互并列、有机共存的。其次,要革新以往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试建立网状分布式结构,将各级人员、各项目人员分散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再者,各级管理人员可深入科研项目工作中去,指导项目的研究方向以及成果汇报,同时可以组织协调各个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管理能力的服务意识。在此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培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要将科研人员放在第一要位,拒绝功利性思想和腐败思想,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公平公正的实施管理和分配,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3.4合理组建科研团队

现在的科研成果都较以往更加复杂、难解且综合性更强,如果只是单一学科的科研教师在一起合作完成项目,往往很难有十分出彩的成果。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如果不能迅速的实现科研团队的合理性,就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科研成果也会很快被遗忘。因此,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必须革新,从以往单一的模式逐渐转化为各个学科综合合作,甚至可以跨校区,与他校合作的模式。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教师时间上难以统一,不同学科的教研室也无法确保在相同或是相近的地理位置,当与别校合作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甚至不同学校科研水平也不同,难以保证顺利合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协助解决这些问题,将所有问题放到信息化平台上,并进行汇总归纳,将问题突出显示,再依次对症下药。

3.5积极建设知识共享环境

若要实现以上团队需求,那么一个知识共享平台至关重要。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校区的知识共享,都对整个团队的科研项目的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团队内部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确定各个成员的团队角色,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汇合为整个团队的砥柱力量,使得知识更加完整、系统。有道是“旁观者清”,故而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成员也可以利用非本专业学科知识特点对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结合本专业知识特点,两相融合,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且目前的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居多,若能够借鉴信息化系统建设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就能够在非常高效率的前提下促进目标的达成。当然,知识共享平台更重要、更基本的功能是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透明化,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便于成员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团队和谐来讲十分重要。而这一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综上所述,高效便捷、网络智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高校应该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将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更应该从深层着手,革新管理人员的理念,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关注社会各高校科研动态,总结反思本校信息化管理弊端,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将高校建设的更强更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引用:

[1]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刘洋洋.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毛钟红.科技管理研究.2007

第8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信微沙龙高校学报

沙龙为法语Salon的音译,意为房间里的客厅。沙龙文化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17、18世纪盛行于法国巴黎,至19世纪末期走向衰落。①沙龙作为一种社交文化,在19世纪上半叶传入我国。当时有影响的沙龙探讨的话题广泛,有的沙龙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术沙龙组织形式灵活,氛围宽松,讨论活跃,为科研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为学术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平台。本文中的微沙龙是以微信软件为工具,发起与组织的一种学术交流与组织形式。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微信用户的数量超过了6亿②。调查显示,微信用户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多集中在19至35岁之间。③在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中青年比例较高,其中不少人经常使用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聊天软件。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微沙龙已举办了1000多场,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院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沙龙是跨学科学术交流。④高校师生与科研人员是高校学报重要的作者与读者群体,而高校学报编辑与这一群体所处环境相同,联系紧密,微沙龙在高校学报中应用前景好,可行性强。本文结合微信与高校学报的特点,对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的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举办微沙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基于高校学报运转的微沙龙

高校学报运转过程,主要包括选题组稿、审稿与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有数据显示,我国学术数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有80%的论文来自高校。高校学报的审稿人有一部分来自本校,同时,部分稿件作者是本校教师或科研人员。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组稿的重点方向,关注校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教授等,通过微沙龙的形式了解该方向的科研新动态和他们的研究现状,并通过他们了解该领域与这些专家有联系的学者,在开拓思路的同时丰富稿源,拓展信息来源。高校学报一部分稿件属于交叉学科,这部分稿件的质量往往又较高。学报编辑以微沙龙的形式和本校审稿人或作者进行交流,对稿件需要修改与完善之处进行多领域、多角度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在出版发行阶段,学报编辑将出版的学报在微沙龙活动中交给作者或审稿人,可以进一步体现编辑的服务功能,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使作者或审稿人对学报形成良好印象,同时也方便他们就学报印刷装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微沙龙

很多高校专业门类齐全,但由于规模大,教职员工数量多,彼此间的交流并不多。高校学报编辑以微沙龙为平台,促成来自不同院系或部门的教职员工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打开研究思路,推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当今科学研究跨越不同学科向多领域渗透发展是大趋势。高校学报编辑可以以当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或社会科学领域的新鲜话题,比如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或我国科技进步奖,或“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为主题,组织发起微沙龙活动,还可以就高校学术活动,比如国家级或市级科研项目申报为主题发起微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而这正是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发挥自身特长,以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为专题发起微沙龙活动。笔者曾以这种形式与毕业生进行微沙龙聚会,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良好评价。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微沙龙形式发挥学术交流推动与培育人才的作用。

3、以聚会交友为特征的微沙龙

科研活动要能带给科研主体愉悦的感受:曾被誉为“当代毕N”的已故科学家王选曾说,从事科研要失去一些常人都能得到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不可能得到的快乐。笔者认为,学术研究主体价值观的中心从以勤劳、繁荣、进步,朝着自由、自然、可持续方向转变是必然趋势。高校学报编辑以聚会、交友为目的发起的微沙龙,可以增进高校不同专业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友谊,为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自由结合创造机会。高校学报编辑与审稿人或作者建立友谊也非常重要。笔者与本校部分审稿人、作者建立了友谊,催审或催稿都是直接要求什么时间以前必须完成,实现了在笑声中促使其配合学报工作的目标,合作过程愉快,合作效率高。微沙龙形式可以加强高校学报编辑与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友谊,起到推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催化剂”作用。

以微信为平台发起沙龙活动既快捷又经济,但在举办前要精心策划,举办中要精确控制,举办后要认真总结。

1、举办前准备

高校学报编辑要尽量作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为微沙龙活动的开展营造融洽、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但不能以主人身份自居,以免给其它参与者以被人管理的感觉。高校微沙龙参与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精彩的发言与画龙点睛的评论是微沙龙的生命力所在。高校学报编辑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比如选在周末、假期等。地点选择可以根据参与者身体而定:以专家、学者为主,可以选在本部门或学校的学术报告厅;以普通同事为主,可以选在家庭或高校周边的餐馆、公园;以学生为主,则可以选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咖啡室等。高校学报编辑要预先估计参与者行走路线、所用时间,对举办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布置。

2、中期控制与后期总结

中期控制主要包括微沙龙活动中时间与经济成本的控制。高校学报编辑要使微沙龙发言人尽量围绕同一个主题发言,并提醒发言人注意控制发言时间。主持人对发言的点评用语要简明扼要并掌握分寸。点评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以点评实现对后续发言人的引导。微沙龙活动以微信为平台发起,联络成本低。但是,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时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并注意活动风气与方向的引导,以避免造成微沙龙的高成本、庸俗化。

后期总结包括资料的整理、存储与发送,以及参与者对活动的意见与评价。活动举办后,高校学报编辑可以整理微沙龙发言与点评的文字,以及参与者的微信留言、图片、音视频等,并将这些文件打包存储,发送给参与者分享。成果共享与发展创新是微沙龙活力的源泉。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整理活动的通讯录,并建议参与者推荐下一次微沙龙的主题与参与者,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储备信息、储存能量。

三、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对高校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讨论主题的吸引力是微沙龙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参与者决定了微沙龙的品质。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并获得成效,必然可以提高高校学报在本校师生与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目前一部分高校学报办得很好,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本校内的影响反而较小,出现“灯下黑”、“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学报编辑对自身学报的推介力度不够、方法不当有关系。其次,高校学报编辑举办微沙龙活动,对学报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关系到学报综合质量与引证指标的环节都有很好的改善与提升作用,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与审稿人,提升高校学报的办刊层次。再次,现在不少高校学报为了提高期刊引证指标大量采用外稿,减少刊发来自本校的稿件。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活动有利于收集本校内优质稿件,体现高校学报搭建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办刊宗旨。最后,有些高校学报人才队伍较不稳定,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报质量提高很重要,而微沙龙的举办可以锻炼编辑的社交能力,使编辑在与高层次的专家、学者的近距离交往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笔者在微沙龙的举办过程中,向中文、数学、外语等方面的专家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比如SPSS软件、日语基础知识等并运用于编辑实践,使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受益匪浅。

结语

微信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即时性且交流成本低。微信朋友圈可以增进圈内成员的了解,借助语音、视频、文字等虚拟交往变得更生动形象。高校学报编辑发起微沙龙,是根据高校学报的特点与微信用户的年龄、知识特征,使虚拟交往转化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交活动。微沙龙在本质上是从线上到线下的沟通方式。微沙龙的参与人数最好在3~10人,这样可以保证微沙龙的质量,便于发起人对整个活动的掌控。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居住在较大范围与相近地域的市民在交通方面实现了同城化,交通效率也大大提高。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资讯的提供者,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这种社交方式,搭建本市、区范围内的微沙龙交流平台,在推进自己所从事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开辟获取新闻素材的新渠道。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Y2013KJ67)】

参考文献

①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J].《法国研究》,2013(2):90-93

②詹恂、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2014(5):130-134

第9篇:高校科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控制措施 经费管理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科技的改革,在高校中所承担的科研经费都在大幅度地增长,科研经费来源也逐渐变得多元化。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关系着科研项目的高质完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但是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统一要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经费管理不完善

高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首先横向经费管理简单套用纵向经费管理的办法导致管理过严。在纵向经费的管理有着及其严格的预算和审批,将这些运用到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会造成资金处于体外循环的状态,高校无法统一管理。还有的对于横向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高校只提取相关的管理费,其他的不再干涉,造成一些超范围的支出现象严重等等。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到科研工作人员积极去争取横向经费,这样的科研项目完全没有管理和效益可言。

(二)成本核算不完整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还存在着成本核算不完整的现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大多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大都从教育事业费中支付其工资,横向科研工作中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和教学的资源共享,事业经费与科研经费成本一般都是相互渗透,因此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本身在科研工作的成本核算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影响着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许多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全面反映必须的项目成本,仅仅是对研究课题要产生的实验材料、科研调查等费用计入到成本预算中去,但在经费预算中的一些间接产生的费用,如劳务费、科研场所等这些细小的费用都没有列入到预算中去,因此在经费结算的项目中造成预算支出与实际的花费不符。

(三)资产管理不规范

科研经费主要是通过对外包揽研究项目而形成,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一旦入账就要经过多层管理单位提成,对于使用科研经费去购置的固定资产只是去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在财务部门只是反映出其金额,对于有重复的科研设备购置并不清楚,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真实性监督不到位,存在着资产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对科研资产的验收入库中其手续也不严格,对于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大多都是由科研工作人员保管并且使用,没有列入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这些都造成高校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造成管理隐患。

二、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控制措施

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运行使用情况,这不仅影响到高校发展改革的推行步伐,还关系到高校的反腐廉政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迫切需求。

(一)健全经费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一是要将高校各类科研经费全部纳入学校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保证各项专款用在该用的课题上。依据中央规定的财务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签订科研立项合同,严格监督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严格核定科研经费的开支项目、范围以及标准,杜绝利用劳务和招待费等开支名目报销科研专项经费,严控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支出,确保科研专项经费用到实处。二是要强化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高校要善于发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工资等支出费用的管理。学校要根据项目管理办法合理安排使用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以及业务经费,不得以任何形式预提项目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三是高校要积极主动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自觉配合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科研专项经费的审计,并定期要向社会和科研经费提供方公布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二)完善成本管理模式

目前,各高校还形成较好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制定有效的科研成本核算管理机制,要让成本核算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资金来源核算各项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的提取标准,财务同时将提取的管理经费按照规定纳入科研项目成本计算,并作为冲减高校教育事业费的开支项目,而项目管理费应从教育事业经费中开支。也可以参照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分为直接、间接和期间等费用,其中直接和间接费用按专题科研项目计入科研成本费用,而单位为科研活动产生的期间费用不计入成本费用,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三)规范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应加强对科研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将科研固定资产整体纳入到学校资产管理范畴,对已经购置的科研设备也要严格按照学校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完善申报、审批、购置、验收以及登记等各项手续。如果出现项目科研人员调离,或者项目结题后,学校要组织财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国有资产清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同时要加强科研项目之间的协调配合,切实提高科研设备利用率,各科研项目仪器设备要互相使用,避免分项目重复购置科研设备;要合理使用科研专项资金,努力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不断提高学校的科研整体实力。

三、总结

随着高校向研究型的高校转变,高校中横向科研协作范围更加广泛,其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在高校的横向科研经费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改善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来增强高校横向科研的辐射范围,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有助于高校参与市场竞争,能够加强与外界的合作高校的科研资源,以推进高校的横向科研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