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

第1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1坚持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

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是基于我国北方地区渔业生产季节特点、鱼类生长特点及渔业生产特点而实施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即从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带领下,到校外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亲鱼培养、鱼苗繁育、鱼种培育、成鱼饲养、鱼类越冬全过程养鱼生产实习[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校园“舒适”的环境,如环境卫生的物业管理、品种多样的食堂餐食、外卖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生活区域及生产区域卫生保洁、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种日常生活安排。这是很好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培养期。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方案,结合实习项目和任务,划分实习小组、分配居住寝室、落实生活及生产区域值日制度,制定与个人实习成绩挂钩的寝室及生产场所卫生检查标准,以“大家长”的身份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同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什么时间进行寝室通风、被褥晾晒、洗衣做饭(有时会安排学生帮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看到劳动成果的快乐、体味到在校学习时后勤服务人员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实习下来,学生们变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尊重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们,自立自强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2坚持将生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过程实

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渔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在池塘养鱼实习过程中,都要面临着劳动关,即与养鱼生产紧密相连的劳动关,如打伏草、肥水发塘、池塘清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用劳动获取养鱼丰产丰收的喜悦。打伏草是在池塘养鱼生产中,由于池塘周边杂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敌害,又影响池塘通风。为了避免用药除草后因降雨将残留药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坏养鱼水质,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气温最高时用镰刀沿杂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杂草再生。同学们在老师及渔场师傅的示教下,顶着烈日,弯着腰、流着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为了实习小组集体荣誉和自己负责池塘的养殖产量提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晒黑的脸庞、长成了老茧的手掌,相互帮助后的喜悦,都将这份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融入到了养鱼生产实习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又如在养鱼生产实习中有个“发塘”环节,即将1cm左右的小鱼苗(俗称水花)通过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经15d~20d长成3cm左右小鱼种(俗称夏花)的生产过程,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就是通过施粪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刚开始,同学们抵触情绪很大,粪肥往往大味又脏,谁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认为生产企业应该直接购买“开口饵料”或渔场工人施肥进行天然饵料的培养,不是实习应该完成的任务。在指导教师认真讲解肥水发塘高效环保又节约成本的专业知识原理和亲身示范下,原来带着手套口罩“全副武装”的同学们,看到一车车基肥被渔场其他池塘养鱼工人拉走的时候着了急,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抢”了起来,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粪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杀菌消毒又提温促进发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粪肥短时间内培养出天然饵料,看到投放的小鱼苗吃着可口的食物长得快又不得病,给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用劳动获得了渔场师傅、企业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肯定,真切体会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和用生物技术进行养殖生产的安全、生态与高效的环保意识提升[3]。

3坚持将志愿服务性劳动教育与养鱼生产全

过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中,在带队实习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鱼病防治、水质调节、投饲技术等志愿服务小组,在实习之余为当地及周边水产养殖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服务。周围渔场交通不便,自愿服务队小组或徒步,或骑自行车、乘坐三轮车等往返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样检测分析、收集病鱼样本进行解剖镜检、鱼池实地踏勘等,提出水质改良方案、饵料投喂方法和鱼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来不及换装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池水好了、鱼吃料了、病鱼少了,鱼户亲切称他们为鱼大夫时,那份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务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4结语

通过师生共同参加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践,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最光荣的,重点是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4];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世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翟秀梅.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提升学生服务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9,(4):6-10.

[2]刘畅.《水产品营养与烹饪》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21,40(3):38-41.

[3]朱世荣,颜相君.高职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J].黑龙江水产,2019,(4):34-35.

[4]田曙曦,陈文钦,周乔.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9,(4):38-41.

第2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班级管理主体创新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有些班主任感到困惑的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精力,但收效不够显着,疲惫不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激励功能,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如何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无论对教育改革的深化,还是对班集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是武汉一中 “和谐教育”模式的需要.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满足学生诸多心理要求的最佳场所,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沃土和摇篮.她既是教育的载体,有孕育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励功能如同磁场,其辐射与穿透,对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是大有裨益.而我们注重的激励功能,既解决了班集体建设中的动力问题,使班集体充满活力,又为 “和谐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另外,发挥班集体激励功能,是班集体建设深化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已把研究的指向从班集体建设的形成延伸到了高速运转,开阔了班集体建设的新视野,促进了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发展,使之在更高的层面上运作.

    二, 班集体五种主导激励功能.

    A,目标的导向激励.

    当班集体的目标同学生个体的目标一致时班级体的目标期望效应便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等需求,即产生所谓目标的导向激励.实践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到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不但能集 思广益,使目标更切合实际、使计划更周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

    大家讨论确定学期工作目标或阶段活动目标时,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启发,适时点拨,巧 妙归纳,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要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目标一要具体明确,二要适当,既要在班级原 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使目标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要是大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使目标具有可行性。

    例如:校运会我们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武汉一中高一(10)班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在目标上的分歧较大,即在年级十个班中争取拿第几名,有的人认为,一定要拿第一名,有的则认为不可能,理由是:我班体育基础差,去年作了最大努力,只得了第7名。班主任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导大家分 析我班去年只得了第7名的具体原因, 有哪些问题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还有哪些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通过讨 论,大家统一了意见,一致认为:大家齐心协力,更要善于用兵,提出 “保3争6”的目标。十分钟的讨论,表面看 好像只是在确定一个具体的班级活动目标,实际上它蕴含着重大的教育价值,它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思想原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还让同学明白了每个人的行为与班级荣誉的获得,班级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们无意中增强了为班级争光添彩的责任感

    B,活动的发展激励.

    班集体活动可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成就、发展等需求,即产生所谓活动的发展激励. 在落实学校常规活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加大学生自主活动的广度和力度.改变了由上级或班主任定内容、定形式、定人员的被动性,打破 了班级活动缺乏个性的状态,学生的独立组织、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班级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以下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周记节选:上周二上午的晨会课上,班主任张老师说下周二要搞一次班会活动,以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为内容,具体 活动主题、活动形式让大家思考,星期四晨会课上交流,评选最佳设计方案。我不是班干部,可我很想主持活动,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但光想是没有用的,你得拿出让同学们喜欢的方案呀!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我想使方案让大家都喜欢,晚上中央一台正在播放《焦点访谈》节目让我灵感顿时显现:我们也可以通过录音、摄像的方式去采访了解同学们在家的劳动情况,然后,编成一个节目.星期四交流方案时等我讲完的时候,同学们报以 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推荐我们的设计为最佳方案。我很激动。我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分头到同学们的家里采访,向家长了解同学在家的劳动表现,直接拍摄同学在家的 劳动情景。在采访中,我感到我班同学在家的劳动表现进步很大。采访回来后我们编 辑了一台25分钟的电视节目,20分钟的广播节目。当我们把这两台节目献给同学们的时候,大家非常高兴,被采访到的同学更是异常激动。大家在评议的时候给了我们最好的评价。我想:只要我继续努力,长大了一定能 做个出色的主持人或记者.

    C,规范的同化激励.

    班集体规范由纪律、舆论、班风诸要素形成.它是班集体内各个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班集体价值导向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规定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标准、规则、参照.当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是,就产生所谓规范的同化激励.

    例如当新班集体组建是, “规矩”是及其重要的,<<班级公约>>的制定不容忽视.既然它是班级的共同行为准则,就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制定,而不能班主任搞 “一言堂”.在广泛征集意见,全体投票表决后的公约才具民主性,权威性.而每个班集体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所以 <<班级公约>>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

    规矩有了后,就要认真落实.坚持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检查形式可以多样:

    ① 学生自检。让学生自我反省,如在自检中以现有“违法”行为,可以从以下“自惩”方法中任选一种:a、做一件好事,将功补过;b、在自评表上对“违法”行为作小结,自己保存,以观后效。

    ② 学生互检:互检方式有要好同学自由组合互检,“先进”与“落后”搭档间互检。以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作用。

第3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四川岳池人,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通过错位竞争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3JSKY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33-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客观条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突破障碍,树立理想目标,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下共通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立志,二是成才。立志,即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成才是根据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突破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激发自己的觉知,建立自信,培养实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将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发展而成为可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体现了目标的一致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做到相互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内容的相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将兴趣与学业有效地结合,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开发自身潜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如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还可以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工作实践,加强职业认知教育。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入手,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的伟大追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和方向的过程,两者的内容达到了质的融合。

(三)教育原则的统一性

不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两者的教育原则是统一的,共同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育的主体是双重的,即学校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要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实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规划,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第三,坚持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一概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将问题流于表面,而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层面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问题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此时,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决思想层面上的认识问题,这样,实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增强。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1.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配备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组织保障。他们不仅应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个体化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认识自我”,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为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审视自我是否符合全面发展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就会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以多样化的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可以通过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渗透化,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从单独的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知识的内化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第二课堂丰富的精品文化活动,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政治观、法制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根本。《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自身和所处时代环境的背景进行合理地规划,因此,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紧迫感和时代感;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把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作为一般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增强其有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蕴涵着很多特殊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1.预防教育。所谓预防教育是指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在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刚冒头时,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遏制其发展和蔓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例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新的奋斗目标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荒废学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预防教育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双方共同讨论和磋商,解决咨询者遇到的难题,如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等,帮助咨询者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晰提供了很多探索的途径,通过自我剖析,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

3.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是指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把各个方面或各种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最佳教育作用的教育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重点要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各项工作都呈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2).

[2]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3]张敏坚,张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

第4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25-0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经历了蜕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本来已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领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由此而引发的自杀、相互伤害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它对学校、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制定对策,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问题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

1.自闭型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便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等等,这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独感,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低落。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甚至严重时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产生了自闭的现象。

2.焦虑型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活中开始注重培养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学校有诸多学生社团,丰富的课外活动,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时忽略了学习,以至于考试时熬夜突击,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 对上课开始厌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其进入大学后,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对待性问题方面。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对性问题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也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4.不平衡型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许多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较高的学习费用,不小的个人生活开支,使许多家庭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再加上一些同学间不正当的攀比之风,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显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重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与低年级学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个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逐步暴露,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由于寝室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惧怕回到寝室,心理上拒绝回到集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6.烦躁型心理问题

大学的逐年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高速膨胀,使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去向产生了困惑。无论是考研面临的激烈竞争,还是找工作难的严峻形势,都给高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由此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迷茫、失落、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

7.网瘾型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际等而形成网瘾症。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感觉精神空虚,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网络沉迷群体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孤僻抑郁、敏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改变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3]对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对大学生活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大学生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大学生的处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够成熟。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从而导致心理障碍[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和进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要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对新环境下新生所要面临的思想、生活、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使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其目的是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针对某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要及时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诊所或者咨询室。该机构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老师要根据辅导对象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发展、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本身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的专业服务。

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还要使学生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要做到豁达大度、遇事冷静, 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6]。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等学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6.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调适心理支持系统,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制定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西部较贫困地区的就业政策,分流大学生就业去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媒介舆论应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报道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宏.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4]段青青.高等专科学校“贫二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0,(37):201-202.

第5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四)谋划课程体系策略,适应控制学时比例

第6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探究 学习 激趣 提问 玩中学

中科院院士王绶说:“应当把基础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去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这个训练十分必要。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真正实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于是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见、放开手脚、异想天开,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一、让学生在“疑”中激“趣”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重发“旧问”。有了这些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 》中的惯性时 ,我演示“抱着叠起的纸盒撞到桌子后上面的纸盒向前飞出”的生活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许多学生都急切地提出了想问已久的问题:“为什么上面的会向前飞出呢?是什么力量让纸盒飞的呢?”……同学们带着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

二、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初一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儿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让学生在“玩”中学“法”

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 ?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疲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同学们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反问道。“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可能与线圈扎数有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那你们就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研究吧!”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

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选择了研究主题,设计了实验方案,又通过合作,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又通过集体交流、总结,学生终于懂得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电流强度)、线圈扎量有关……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

四、让学生设计实验

教《水的浮力》中,我鼓励学生积极猜想,接着提出:“谁有本事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请你设计好实验思路。”一阵热烈讨论后,方案出来了:“我组设计的是橡皮泥浮在水面的实验方案。先把橡皮泥捏成碗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面上。”“我们组想把铁皮做成盒子状,慢慢放入水面,应该会浮的。”“我组设计的是墨水瓶停留在水中的实验,墨水瓶拧紧盖子放在水中会上浮,那么可向瓶中灌入少量水,盖紧放入水中试试看,如果还是上浮,就再往瓶里加水,再试试,假如瓶子下沉,就倒出点水,再试试……直至墨水瓶停留在水中间。”周密细心合理的设计赢得了好评。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分目标中第4条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有教学计划,一家企业也有营销计划,同样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为了自主探究顺利有序地进行,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了保证。当然,学生初次设计,很难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但教师可有意识地作指导和训练,比较几个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师生一起评议优劣各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让学生在成败中皆“益”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量、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伟大的收益。

在平时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部分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我们总是急于否定和纠正它们,有时还要发表自认为是“良言”的批评或责备。

而实际上,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足以给“探究者”自己一个强烈的反思机会。这不正是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强劲动力吗?我们要把审查反思、反复实验、重新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我们要坚信:只要善于引导,“失败”同样是学生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

六、让探究走进生活

学了《植物的一生》一课,我发给学生菜籽,要求每人在花盆里学种青菜,有条件的还可在自家院子里种 ,并作青菜生长情况记录。一个月后,把青菜捧来,全班展览、打分、评比,评出前10名为种植小能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很高,每人都种了。在展览评比时,一盆盆青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有的长到15 厘米高了。

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课,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只依赖科学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科学的课外实践也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课文后,让学生在家里、校植物园里学种青菜、马铃薯等,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究、去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那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种植活动后,学生不但懂得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农业生产的感情。种了青菜,学生知道了青菜虽好种易活,但要成为盘中餐也并非容易。种了马铃薯,学生知道了马铃薯是茎繁殖,它是靠营养来繁殖下一代,所以当新马铃薯长出后,老的马铃薯就干瘪了、烂了。

参考文献

1、袁运开 赵铮 余自强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 》。

第7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 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55-02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针对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可见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的教师。当然,“双师型”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具有其鲜明的职业特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双师型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技师”,而是能够将生产、管理、服务和专业能力吸收消化,并能有效的将其组织建构到教学环节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与技师”有机融合的本质特点。

我们走访和调研了其他兄弟院校,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主要以我院为例,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是青年老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多数老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师”,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而技术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一定要在具体专业岗位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其本质是要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有具体的实践,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因为职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在我院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水平的人不多,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院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令人可喜的是,各高职院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各系(院)、各部门领导在积极思考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普遍认为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青年教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些都说明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

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匮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针对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1.青年教师要自加压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要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学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衡量了一位教师的水平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始条件。我们走访了几所兄弟院校,注意到各院校和我院一样,多数的青年教师也特别关注自身的学历和学位的提高,都在工作之余积极地学习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多数已在修硕士研究生学位,如我信息与电子工程的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比例达到89%,也有的在攻读博士学位。

2.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自己先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并逐渐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规定:凡申请任教全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辅人员,必须先参加江苏省的一级B考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具备任教该门课的教学资格,这一举措就很好地激励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步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的专业教师如果任教的课程要参加证书考试,该系的主任都安排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这一切都充分证明领导对培养“双师型”教师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希望各院级主管领导能加大投入岗前培训的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技能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让专职教师在精神上有自信和归属感。

3.学院应该在教研室活动和“青蓝工程”上下大力气。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现状来看,教研室成员越来越年轻化,多数教师都是前脚从高校中出来,随即又走进高校,并很快站在讲台上,教学经验匮乏,因此“青蓝工程”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提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教研室活动,加强各位老师的教学交流力度的同时,注重与老教授(含外聘)的经验交流,老教授将丰富的授课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老师显得尤其珍贵,多一份交流就多几份收获,而交流得来的知识是无价之宝。学院稍稍投入一点则往往收益很大,可以有计划地聘请资深老教授适时参加教研室活动,在教学计划的修改上,在某些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上,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上给青年教师一些提示和指导。而教研室的专职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大互相学习、互相研讨的力度,特别是教同一门课的教师更要重视交流。既然教研室是教师最基层的组织,所以教研室活动显得更重要,我院领导曾经请资质高的教研室主任来我院指导并组织广大专职教师培训学习,效果显著,但是从具体的教研室活动的细节落实上,感觉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和突破的潜力。如可以适当地投入资金供教研室活动支出,是教研室活动的基本保证;可适当地将开展教研室活动算作部分非教学工作量等等,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室活动的积极性。

4.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本课题组的成员均是理工科的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组调研,大家都一致认为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各系(院)对专业的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的结构都是有规划并有着长远考虑的,所以现有的实验和实习基地都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这就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实践的优良平台。青年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实验基地上,对所任课程的实验及实训做到熟练自如,并提倡在原有的基础上搞出一些专业作品,学院对此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与许多高职院校IT类专业一样,我院也结合当今信息产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将某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增加了《嵌入式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学院也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选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嵌入式的专业知识,这就给这些教师提供了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机会。专业教师都积极并充分地与实验器材的厂家联系洽谈培训事宜,并借厂家介绍实验器材的机会尽可能地多和专家交流学习,钻研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所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搞一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至小发明等等,这一切都为“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条件。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来说,这也是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的重要且经济的途径。

5.实施“校企”、“校校”产学研合作工程。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通过实施“校企”、“校校”合作,充实和提升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方面,学院领导要积极搭建好平台,积极投入部分资金,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专业对口的单位挂职锻炼等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避免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建议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并能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知识和专业面的均衡。

6.建议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和表彰奖励力度,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地表彰,适时的资金投入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我院目前已选派有条件的教师到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并创办了产学研中心,倡导并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切无疑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些大的举措,但在校教师仍然希望学院领导再加大力度,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做不懈努力。

总之,学院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希望院领导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多种措施,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工作中早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