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学生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

第1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S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第2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姜荣(1969-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27-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之一。高职学生管理者应主动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多地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英文为“Humanism”,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林乌斯的著作中。著名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指出,“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在人本主义理念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性潜能发掘和主张人性向善。“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质在于人被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人是被解放和发展的最高目标。后来,人本主义被引入管理领域,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是,人本主义取向的管理并不机械地重视所谓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而是全面考察管理的各个要素,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性质,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然后再根据管理对象、性质和目标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力求管理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考虑了管理对象即人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人的本性,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层面来看,人本管理的对象自然指的是学生,学生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即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通过激励、调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去实现预定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属性,对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对学生的个性的基本要求还比较传统和陈旧,没有真正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只抓学生培养的共性要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难以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发挥自身潜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高职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只注重管理的手段和量化考核的目标,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学生的成长。具体表现为:

1.以管理为中心。所谓以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量化考核作为衡量教师水平和教育活动质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把加强和提升学生管理活动作为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有时甚至成了解决其各种问题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活动走向了极端。

2.以教师为中心。管理主义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定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突出以管理者为中心即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绝对权利来源于科学和真理布道者的角色,来源于对学生管理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一般基础科学知识闻道在先的先天优势和地位。因此,传统管理主义往往将教师作为学生管理活动的主导者,重视教师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只要严格按照学生管理者即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取得学生管理成效,顺利达到学生管理目标。

3.以权力为中心。以权力为中心就是强调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的绝对服从。根据《高等教育法》和相关制度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和办学权限已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呈现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局面。但随着高校自主管理权限的扩大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及监督的相对减少,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力得到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对其学生的管理权限也有不断泛化和扩大的趋势。同时,部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权限模糊,非合理性的校规很多,学校管了许多本不应该管的事情。有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不准”“不得”和“严禁”等带有明显禁止和命令意味的用语在管理制度中随处可见,对学生义务要求过于苛刻,对本应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却作出种种限制,有的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擅自对学生的权利进行限制和剥夺,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以上问题,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理念、新途径已迫在眉睫。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高校管理者常常将学生看成是需要管教的人,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化和剥夺现象就不难想象了。因此,关注学生自身,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真正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高职院校管理的主人。只有树立和牢记学生主体思想,才能科学处理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项教育活动不偏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观念,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另外,从经营管理的理念来讲,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即构建扁平化网络式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加快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减少师生信息沟通的组织层次。组织层次的减少意味着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路程的减少,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以以更少的手续和更短的时间得以更快地解决,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同时,信息沟通途径的缩短与信息共享不但转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而且减少了信息多层次沟通和直线式沟通所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失真,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采用科层制直线式的行政管理,形成了冗长、烦琐的线性管理组织结构。因此,变革现有高职院校管理的组织结构,构建扁平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制定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即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学生管理纪律是建立在学生人格自由基础上;二是纪律就是学生的自我控制;三是纪律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应该必须遵守的“圣经”。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发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制度与纪律是管理学生的核心,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上,它的苛刻性、惩罚性、管束性、统一性、压制性等特征使得学生在管理中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既压制了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又造成了学生管理的低效性,给学校的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一定障碍,成为诸多高职院校教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4.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指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师生双方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平等参与,形成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人”而非“物”,师生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并非弱化教师的地位,而是把教师看成学生管理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并非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坦诚的交流是提升学生自信心、自尊感和认同感的主要力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应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1)辅导员层面。辅导员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必须抽出足够的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采用定期开班会、不定期组织座谈会、个别谈心、QQ、微信和到学生宿舍访谈等形式跟学生广泛地进行交心谈心,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脉搏,及时解决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学生的良师和知心朋友。(2)专任教师层面。可以借鉴普通高校做法,即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尝试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对高职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引导,随时帮助学生解难释惑,确保学生在校快乐成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3)中高层管理干部层面。中高层管理干部可采用各种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等方式主动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做到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让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但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而且更为学校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其发展的内在灵魂和根基。学生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机构来行使其管理职能,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校园文化还通过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管理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鲁昕同志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育人,用富含特色的职业文化和高品位的审美文化育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高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室。总之,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不仅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寻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向“以生为本”的转变是学生、家长、高职院校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办学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3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机制的变化,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尤其是经过升级转型后的高职院校其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档案管理环境,在实际中学校此种转变无疑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趋势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应抓住这一时机,化被动为主动,规范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使管理工作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

一、中职学校升级转型为高职院校后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般升级成高职的院校通常为中职学校转型而成,进而加剧了院校的竞争力,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解析。

1.档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与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不相容,管理目标、目的、项目不一致的情况,这也造成了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无法应用于升级后的院校中。再加上院校升级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增多,且在内容上也有一些转变,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局限愈发突显出来。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属于学校管理的一个旁支,长期边缘化的处理使学校并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档案管理制度的创立及执行上没有规范化的约束,较为混乱。

2.档案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通常升级后的高职院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依旧沿用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其对档案知识及管理技能的掌握都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学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的意识不强,因此工作人员很难接受到正规的知识技能培训,在学校升级转型后档案人员管理能力的短处也就体现了出来。

3.管理技术上的不足

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管理工作必经的发展途径,但是在许多中职学校中依旧采用原有的纸质档案管理方法来进行档案工作,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其在升级为高职院校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严重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

4.档案管理意识不足

在中职学校中普遍重视教学活动的价值,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只是简单的档案收集及管理,没有发挥出档案应有的价值。在转型升级为高职院校后,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层中,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认为其既不能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又不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各个方面的支持都有限。

二、可以应用于升级转型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措施

1.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

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是档案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执行依据,也是控制档案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实际中应根据高职院校的需要及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创新且适用的管理体系,严格的落实其中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进而约束档案人员的管理行为,使档案工作在档案管理制度的监督下有效进行。

2.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对于建设一支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的档案管理队伍,首先需要对档案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定专人专岗的管理形式,避免出现职责混淆的情况;其次,加强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引入,通过高素质人才的聘用来带动整个团队素质的提高;最后,定期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可以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及管理手段,满足档案管理工作所需。

3.集中管理

集中统一地管理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各项工作的利用。这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升级转型后的新院校在机构、领导、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所以,在院校升级转型过程中,学校的档案部门也必须对应实行升级转型,不应存在“转校不转档”的现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能克服档案的分散保存和各自为政所带来的局限性。更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以利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发展。

在档案整合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应把院校升级前的档案作为独立的全宗,或作为封闭全宗,以确保这些档案的完整,并妥善保管。由于历史原因,可能存在档案管理水平不一致、档案整理情况参差不齐的问题。对于没有收集或者整理的档案,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求转型后的学校收集齐全并整理好,责任落实到人,必须坚持移交清楚、档案完好、限定完成时间。只有各全宗档案完全整理好之后,n案管理部门才能进行档案实体的整合。

4.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化技术融合而成的一种高效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需要紧跟时展的趋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高效处理档案内容,还可以为档案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为用人单位及学生提供交流渠道,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来了解学生的资料,而学生也可以选择是否与企业进行交流,使用人单位可以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为提高就业率提供了帮助。

三、结语

虽然在中职学校转型升级为高职院校后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难题,但是档案人员需要意识到这也是其发展中所得到的机遇,为此在档案工作中需要抓住学校实际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原则,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为档案工作谋求发展机遇。上文中提到的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等方法可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效果,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在院校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琳.关于高职院校合并后档案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6,26(7).

第4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原劳动部曾于一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发出了“关于技工学校的财务基建和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明确决定了有关技工学校基建、财务和生产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于技工学校在期间都被撤销,通知规定实际上没有执行。近几年来,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又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的渠道没有明确,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原材料没有来源,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使技工学校今后得以正常健康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我们认为,根据当前技工学校发展情况,对技工学校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管理问题重新予以明确规定,是完全必要的。现作如下通知:

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直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二、地方劳动部门和地方各产业部门及其所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当地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学校直接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各部门、各地区举办技工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讲求实效,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停缓建的厂房、车间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建筑物,尽可能把学校办好。原有老技工学校被改为工厂或移作它用的,应尽量恢复使用。为解决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需要,应尽量结合工业调整改组,由主管部门从现有企业,特别是关停并转的企业及项目中调剂出一批设备和车间,划交技工学校使用。凡是通过上述调剂、联合等办法能解决的,就不要再单独新建实习工厂。

第5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危机;管理防控

从马加爵事件到近年来,屡见媒体的高校突发事件,如食品饭菜价格纷争及饮食安全问题、学生住宿安全事件、学籍管理问题、误入传销、校园网络贷款等,这些高校突发事件已经极大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关注。在新媒体时代下,校园危机事件的传播更是迅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如何做好高校校园危机的防控是需要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中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校园危机的频发,校园危机管理开始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逐步关注。但很多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只是指定了某校校园安全手册等一些内部规定,但在具体的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根本无法在法律层面保护师生的权益。在具体危机管理的预防措施、应对管理、后期处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国家立法方面、各教育行政机关都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无法通过法律立法明确政府部门、高校管理者、校园成员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这就导致高校制定的危机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很多行政性文件,只能是红头文件,缺乏法律明确保障。

(二)高校校园各成员缺乏危机处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演习经验

在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下,校园危机频频发生,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却缺少对高校各成员的关于危机管理的相关培训。高校高校管理者、行政部门、一线教师、高校学生和后勤保障者等缺少理论知识和危机实战演练,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生命教育、体育课程、消防演练等一些理论和实际观摩等,但却忽略了对校园其他成员的危机培训,部分消防演习也仅限于学生干部的参与,缺少对危机的真实感受、缺少对实际危机的应急能力培训课程[1]。

(三)高校校园舆情监控不全面、危机处理恢复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是高校校园的最重要成员,也是校园危机的主要受害人。近年来爆发的校园危机,几乎都是和高校学生相关,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必不可少。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主要有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完成,但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监控网络是无法涉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发展,在各高校中,对高校教师、后勤服务部门的舆情监控体系更是缺少,根本无法提前预知危机的潜伏和发生原因,更无法预防危机的发生[2]。校园危机发生时,会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产生心理影响,危机处理结束后,缺少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恢复工作。在网络媒体时代,校园危机发生的一瞬间,消息已经传遍了“朋友圈”,在危机过后,高校如何重塑或者新塑高校形象也是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二、高校校园危机管理防控的三个层面

(一)国家立法层面:为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从改革开放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价值观充斥在高校校园内,高校校园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在忙于处理危机的同时,更应该制定预防校园危机管理的系统机制。而在制定危机处理机制时,相关国家立法对教育行政机构、高校管理者、高校校园成员的权利和责任的法律界定应是第一步。法律要对危机事件制定出清晰的权利和责任,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责任方的惩处方式,让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和法制化,最大程度地维护高校校园的稳定。明确高校校园危机中政府机构、高校直属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各职能部门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明确法律责任。校园危机出现时,各部门互不推脱,紧密合作,保证环环有依据,步步有法律。

(二)高校管理者层面:落实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步步到位

第6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72-03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如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地震灾害、台风灾害、火灾等,揭示了目前校园的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标志着政府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反映出目前大学生非常缺乏应急知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而且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和预案支持,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安全标识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的指导。因此,加强高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是一项关系重

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1 基本概念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 不以事件的相应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人身和财产安全威胁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发生后果的危害性、发生地点的敏感性等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它包括突发事

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控制和发生后的恢复处理。

2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天之骄子”不再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2)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在万人以上的高校比比皆是,有些城市的高校区,聚集了十几万名的学生;(3)当代大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阅历较浅,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常识;(4)大学生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头脑简单,热情冲动;(5)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的制度和规定的出台,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6)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里。

3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3.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其建立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库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收集、生成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分析、事件树、What If、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给出风险清单及其分类,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后的后果及严重性程度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工作建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基础(或历史)数据库。将该基础(历史)数据库与利用高校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识别和度量经验生成的处置措施库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数据库和应急方案库。更准确地说,管理信息库应该是一个决策支持库,其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执行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3.2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编制应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编制时,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高校相应组织指挥部门和应急联动部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以便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于一次学生食堂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来说,其发生的地点可能在食堂、宿舍、教室或学生上课的路上,这就要求教学组织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这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测部门将监测到的突发事件迅速告知抢险应急部门,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进行监测,进行准备、规划。抢险应急部门应联合安全保卫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理和事后处理与恢复。最后,由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主要由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组成,具体可包括安全保卫组、抢险应急组、教学组织组、学生管理组、检查监督组、后勤保障组。而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突发事件预测、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

3.3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主要包括应急法律法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源、预防知识、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

在编制过程中,将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中的相关风险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的经验相结合,然后编制成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作为学生日常安全行为的指导。

所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见图2。在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根据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手册的建立起着指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应急处置等工作。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新的风险信息反馈给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以完善和更新管理信息库的风险信息。然后根据管理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对安全教育培训手册进行补充。

4 讨论

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危机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连续4阶段模式[2],即“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这个4阶段模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其完善和修正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个模式,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在我国港台地区,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其中由香港学者胡洁婷等于2000年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被认为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启动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常见的五大类危机开展对策研究,其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坊或到校减压活动。台湾《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在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3]。另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还有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动态模式”的4阶段设计[4]和郑燕祥(香港,1997)“学校危机管理之模式与运作”的3阶段模式[5]。港台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缺乏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且地方色彩浓厚,在我国内地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视角投向学校危机管理,其中对于高校危机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其中,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6]。郭正贤提出了“应该建立专门的高校应对危机的管理机构,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便紧急起用危机管理机制,以使学校在非常时期能够保证基本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7]。其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在其“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探讨了高校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8];刘向兵等[9]提出了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一些思考;白涛等[10]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了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对策;王茂涛[11]认为应从多角度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李明等[1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定量预警模型。

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进行设计,构建了一套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的组织体系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体系,并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成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5 参考文献

[1]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1-15.

[2] 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27(12):45-50.

[3] 吴建勋.浅析高校危机管理.生产力研究,2004,4(6):256.

[4] 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EB/OL][2008-09-15].nmh.gov.tw/edu/basis3/14/gh4.htm(2008-10-20).

[5] 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教育学报,1997,25(1):1-23.

[6] 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17(8):4-8.

[7] 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65-67.

[8]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25(8):3-6.

[9] 刘向兵,倪莹.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30(23):41-42.

[10]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7-71.

[1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821-823.

第7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校园;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17-02

一、“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内外部因素引发,以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在校内无可预见可能而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诸如,近几年来接连发生的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事件和江夏学院“学生跳楼”事件等。因此,如何理性引导和处理突发事件,切实提高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预防隐患、排解矛盾,甚至左右事件走向,关乎校园、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一般特点

1.事件发生呈现突发性的特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发生的突然性。事件苗头往往具有隐蔽性,它的爆发有些是由于自然灾害或事故发生而引起的,事件来得突然,无法预料时间,没有症状或规律可循,令人措手不及。有些是因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积聚在一起,因某一事件的爆发而引起的突发事件。还有一些则因为人为因素造成,比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停水停电等现象。因此,大多数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瞬间爆发性,它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态势等都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往往让高校辅导员很难提前预知,极难排除。

2.主体诉求呈现普遍性的特点。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的主体是广大青年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消息源灵通、通讯手段快捷,事件一旦发生,可能立即引起学生集中关注,相同的利益诉求,必然导致学生普遍关注,引发。需要管理人员快速做出反应,快速分析判断,快速有效处置,否则可能造成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3.组织行为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大规模群体化的突发安全事件发生之前,组织者在整个事件的时间安排、地点选择、程序步骤、分工安排和行动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倾向。比如学生为满足利益诉求,采取的罢课、罢餐、游行、静坐等方式,如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严重的将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处置过程呈现复杂化的特点。一般校园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校方会按照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处理。在处置过程中,将面对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和诉求。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事件的传播更加难以管控,导致舆情压力增大,社会认知渠道繁杂,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件的处置难度。

(二)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态势

1.事件发生呈现“合法化”的趋势。在大学生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常常有部分利益诉求者在网络上进行策划、煽动和操纵,这些人通常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明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他们懂得运用这些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自己的行动更加“合法化”。

2.社会影响呈现扩大化的趋势。高校始终备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介入使得高校突发安全事件更容易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一旦高校发生突发安全事件,相关图片或视频短时间内就会上传到网络,引起社会的关注,给处置事件的校方,特别是辅导员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主要策略

1.学习政策法规,明确职责担当,依法依规处置学生安全事件。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辅导员,牢牢把握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路线,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教育法规、条例,以及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的系列安全管理规定,是辅导处置校园安全事件的根本依据和行动指南。高校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明确的辅导员安全防控与处置制度,进一步理清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形成各行其职、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辅导员自身要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上。

2.树立危机意识,做好矛盾排查,建立畅通的检查与通报机制。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始终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预防与矛盾排查调解工作,特别是对严重心理危机、严重行为过错两类学生要重点关注,将安全管理贯穿工作始终,实现高校大学生安全危机管理从事后救火式变为事前主动防御管理。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情况,并结合学校危机应急预案制定班级应急预案,制定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宿舍安全管理员”、“义务消防员”、“班级安全委员”、“学生自律小组”等学生自管组织,通过他们实现上与二级学院负责人、下与学生骨干团队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一旦发现安全事件产生,第一时间进行上报,争取各方支援。

3.举行实战演练,培养学生骨干,掌握基本的救援与处置能力。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中可增加与校园安全事件防范与应对相关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安全征文、心理箱庭游戏、朋辈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守纪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防范安全危机事件的实战演练,指导学生掌握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基本常识,以使学生在危机事件中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科学自救和互救。危机发生后,辅导员能第一时间发动学生骨干稳定现场、控制局面,并能根据危机种类分类处理,做好学生情绪疏导、思想稳定工作。辅导员本身还应不断自我加强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掌握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掌握防范与应对方法,不断提升他们应对危机事件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4.把控舆情发展,参与事件始终,建立完善的三防和联动机制。辅导员要高度重视事件舆情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宣传应对机构的工作,第一时间向媒体提供真实、准确的事件要素,确保舆论起到积极正确的社会引导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中,高校应积极争取一切可用资源,进一步建O和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与物资配备。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家庭均要承担部分责任,即“风险分担”责任,建立健全联合防范机制。辅导员要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安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加强与家长、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事件中途和后期的处置工作。

5.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防范应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使高校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提高高校应对安全危机事件的效率。各高校可以参考制作《高校危机事件防范与处理指导手册》,以书面的形式将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使辅导员的工作有根有据,为辅导员防范与应对高校危机事件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辅导员年度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如果因为辅导员管理失误,或者处置不当,出现学生伤亡责任事故的,其工作一票否决,并做出相应纪律处理。对辅导员参与解决学生安全事件起到重要作用、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并举行工作报告会,将先进经验进行推广,提升辅导员的能力素养。“居安思危”是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安全事件的永恒话题。事实证明,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危机忧患意识,增强辅导员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与素养,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纪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教育服务的管理体制,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等院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荣,赵钢.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的能力研究[J].当代青年月刊,2015,(9):209-209.

[2]于正伟.辅导员在校园危机处理中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98-100.

[3]温旭.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的策略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4):77-81.

第8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大学生 心理反应 调查 对策

近年接连几起震惊全国的高校突发事件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这不但使陷入突发事件漩涡的高校人财物受到损害,引发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埋了下长期无法祛除的阴影。

为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促使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及处理机制的建立,笔者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做出分析,藉此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理机制、健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对辽宁省26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学生涉及本、硕各年级;学校类型涉及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院校;专业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身份有普通学生、班干部、院级干部和校级干部。

调查内容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反应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利用电子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大学生安全意识评价、校园安保安全状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等5部分,共30题。

分析方法。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用Excel2007工具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个人基本信息。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075份,其中男学生有1083人,女学生992人。其中理科学生307人,工科学生828人,农林医科学生142人,文法哲学生274人,教育经管学生524人。

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在所在学校遇到过或听说过哪些校园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宿舍被盗”、“遭遇扒手”、“自杀”这三项占据选项的前三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学生对这三项答案的选择数据上没有差异,只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答案差异显著(p0.05)。在校园突发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认定中,58.6%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杀人或被杀影响最为严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也折射出此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巨大冲击。

3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阴影和情绪波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校方是否对周围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及时进行教育或消除心理阴影的回答中,5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29%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中,学校防范措施差、学校管理有漏洞、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学校安全教育滞后等分别占据了主要原因,而选择“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比例高达33%,说明当今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呵护急需加强。

安全意识评价调查。关于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调查统计表明,74%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学生成才,只有不足7%的学生认为校园安全不是很重要。71%以上的学生遇到校园安全事件时,会选择拨打110或向附近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求助,而9%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不知所措”;50%以上的学生获得校园突发事件的消息来源途径主要是通过同学交流或者网络媒体,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途径的却不足11%;54%的学生关注国内外校园突发事件的程度是一般,31%以上的学生表示关注的程度较大或很大,而15%左右的学生表示平时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很小。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强,但是直接信息来源较少。少部分同学对突发事件没有清醒认识,甚至缺乏危机意识。大学生整体对校园安全相关信息的认知度还不高,应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在学生身份、年级、专业、地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理工类、文史类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低于医学类和管理类学生。

校园安保安全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对学校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以及保安管理制度完全不了解,60%的大学生有点印象。40%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总体治安状况比较好或者一般,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太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55%的同学表示不会使用学校的紧急求助设施,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介绍过使用。平时能看见学校安保人员巡逻校园的学生比例约有75%,而表示“能经常看见,很负责任”的数据比例不足10%。

安全教育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校园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认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四个主要因素。6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校园突发事件负主要责任,表明学生对学校抱有重要期望;51%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但流于形式,只有13%的学生认可自己学校组织的不错,这些数据暴露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存在的缺陷。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生命安全(行为)教育的课程,认为不必要的学生比例不足5%。从学校角度看,65%的学生认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途径是安全类课程,其次是健全制度、影视图片宣传、案例或研讨会等途径;从家庭角度看,7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导能够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认可亲属言行也能影响到效果的学生比例只有39%;从社会角度看,51.8%的学生认为制度法规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社区宣传、影视传媒及他人影响。

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中所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突发事件都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是研究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其心理相对较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积极调整心态面对问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是目前高校中缺乏科学的、健全的制度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即常态下防范突发事件的机制及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组织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够,责任分工不清晰,使突发事件一出现常常导致被动应付、危机公关的局面。

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调查显示,有些学校并没有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内容,更是缺乏防范危机事件的演练。

三是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基本知识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有相当多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不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意识,不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对待危机,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需要以后重点关注和加强教育。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加强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的呼声较高。

对策与建议。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调研和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培训,既是大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呼唤,也是促进其健康成才的发展需求。怎样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一项需要深人调查和思考的远大工程。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公共安全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前、中、后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基于此项调查,为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合理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同时减轻类似事件发生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应激,降低对社会和高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实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建设已势在必行。

要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对大学新生要进行系统地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认知度,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第9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 ;应对能力;研究

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应对。辅导员担任着组织和实施的基础工作,是高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前预防、发生中处理和发生后的恢复工作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概念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大学生集体或个体切身利益、身心健康或生命安全的事件。如学生自杀、学生罢餐、宿舍发生火灾、打架斗殴、还有校外伤害、参与社会恶性事件、自然灾害等。大学生危机事件给学校的正常秩序、安全稳定造成威胁,给高校师生带来精神上的伤害,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损害了高校声誉。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大致类别

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尚不稳定,思想观念正处于逐步成型阶段,接触面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易受外界事物干扰,一旦遇到不良的因素极易发生突发事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突发事件:(1)政治类突发事件。(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3)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4)对学校管理不满类事件。(5)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6)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7)学生个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

三、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构的组成者和预防者。辅导员参与整个事件管理机制、体制的制定和执行,承担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识别危机的前期征兆,排除危机隐患。要做好校园危机事件预防者的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二)是校园危机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和决策者。校园危机事件爆发时,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处置的紧急性,需要辅导员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和现有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做出反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处理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是校园危机事件的沟通者和舆论的引导者。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以非正规渠道在校园中蔓延,传播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任其发展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辅导员要在上级领导同意的情况下,以科学、负责、严谨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四)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善后的安抚者和评估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及时安抚学生及家属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和善后工作。事件平息后还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制度与实践作出评估,收集相关信息,总结、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现状

首先,缺乏与时俱进意识,安全维稳理念不强。辅导员校园安全维稳理念亟需更新,面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能力不足工作被动,无法有效引导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不能第一时间投入到事件的解决当中,造成决策不当等情况,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

其次,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有待加强。思想意识重视不到位,防范意识差,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加之突发事件只是非常规性的个别事件,使得辅导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机制。

再次,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能力较差。当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往往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应对,没有起到现场组织、有效缓解状况的作用,导致错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对机制。

最后,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不足。很多辅导员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束作为整件事情的终结,而忽视了事件结束后的相关善后恢复、总结、反思工作。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事件相关学生情绪平复和心理重建工作、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以突发事件为契机的教育工作。

五、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增强突发事件预防能力。辅导员应增强突发事件防范意识,着重预防,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尽量避免高校突发摩件的发生,减小因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提升突发事件预防能力。事前主动预防,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预防工作中做足准备,提升突发事件教育能力。

(二)立足服务,快速反应,强化能力。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谨记依法行事。应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从容地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事故责任,理顺学生和学校的法律关系,对突发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及时妥善的处理。

(四)提升心理能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高校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其面对突发事件泰然处之,有条不紊。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心理往往会遭受一定的创伤或者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辅导员需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安抚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五)用心积累,提高辅导员的应对能力。一是做好积累,摸索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锻炼问题处理能力。二是多做调查研究,增强敏感性。辅导员深入学生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源起因素,提出应对之策。三是应强化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提升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出发,把握方向。四是组织辅导员团队学习,分析和探讨疑难问题,提升整体协作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反思能力。

(六)善后恢复,善于总结。高校辅导员需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做好突发事件的事后教育和善后工作,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机制、事后恢复机制建立、事后总结机制。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分析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检查、发现、反思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到善于总结.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事后教育者,同时注重突发事件恢复阶段对学生心理的重塑。

参考文献:

[1]林伟叁.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2.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