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科技企业扶持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企业扶持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企业扶持政策

第1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1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概述

 

中小微企业是指除大型企业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总称,具有涉及面广、数量多的特点,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等问题负有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小微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密集度高,各地级市经济大多形成“一乡一品”的经济形态,这也奠定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大省的地位,大约98%的企业单位为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市场经济的波动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

 

根据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桎梏是金融方面。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中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体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筹融资等金融问题,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依据相应的情况,颁布了相关的条例使得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更加地便捷化和有效化。例如2014年中央各部门以及浙江省各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2014〕3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银监发〔2014〕36号)以及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都是各级政府为了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金融问题。

 

浙江省各级政府每年颁布的金融扶持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但是政府的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能否切实解决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提高政策实用度,更能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调查样本说明

 

针对检验各级政府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评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情况等需要。我们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的共1885964家(截止2015年1季度)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多元分析下的分层抽样以及在1:3000的最优比例下,得出1262份的总样本数量以及各地级市的分样本数量;实际共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600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在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政策的感知评估的多项因素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种类以及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布均匀,企业选择上三大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均有涉及;在调查者处于公司的管理层次方面,基层员工、中层以及高层领导比例均匀,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对扶持政策的理解。本次调查面向的范围比较广泛,问卷代表性强,设计人群能够较好的反应实际情况。

 

3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

 

3.1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

 

3.1.1 政策重要性感知

 

可以直观表明出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56.1%)的企业者表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较为重要,能够缓解企业所遇到的金融问题,较好地扶持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5分法评价中,积极度均值为2.81,即被调查企业人员普遍认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积极作用。

 

3.1.2 预期效果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效应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否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感知为一般(43.58%)、较好以及上(48.02%)的被访问企业人员共计占比达92.5%,即绝大部分企业人员认为政府所出台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政策效应,能够较好程度地缓解金融问题。

 

3.1.3 配套设施连贯性感知

 

政府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贷款政策,就需要银行的支持,需要一系列审核、批准、下放贷款等过程,所以配套设施的连贯性程度和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开展和施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配套设施存在较差的现象。即被调查人群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总体上呈满意态势。

 

3.1.4 宣传力度情况

 

中小微企业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政策的实行。在分析中,我们采用5分法,由1至5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层次。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该调查的均值为3.28,即为在一般和较差之间,简单来说即较多企业人员认为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且如图3所示,相关调查者对于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容乐观,不太了解(31.93%)及以下(9.75%)的人员数共计占到了总人数的41.68%。部分专业名词太过晦涩,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企业者来说不方便理解。且调查人员在列举相关政策种类如金融债券政策和二板市场政策时鲜有人知。说明政策的主客体的信息没有充分匹配,不了解政策也就表明政策的实用性较差。

 

3.1.5 信息公开情况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公开性

 

信息公开指的是政府公开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手段上等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政府廉洁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企业主进行监督和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在此次调研中,认为政府公开信息做的一般(39.46%)、较好(44.74%)及以上(4.52%)的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8.72%,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成效良好。且在5分法的评价中,分数到达2.59分,说明企业主及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公开信息表示信任和支持。

 

3.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外部环境

 

中小微企业所需外部环境

 

在经济竞争中,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还有外部环境,例如信息的畅通度、行业的公平程度都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调查中“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占比最大(28.59%),“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占比也达到19.76%,即被调查企业人员希望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颁布文件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发展。

 

3.2.2 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比如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导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改变,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金缺乏”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是21.79%,在序列中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人才不足”,约占25.5%;第三位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占比例为19.5%。由此可见,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非常迫切,政府金融政策必要性极强,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扶持上的需求十分强烈。金融政策中应多偏向于扩大市场需求、提供补助或是投资资金。

 

3.2.3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扶持

 

中小微企业所需金融扶持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活力,但在现阶段融资成为了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被询问者中表示需要“增加融资渠道和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的人数较多(占比49.1%)是近一半的比例,可见需求的强烈程度。其它项金融政策如“提供临时周转资金”,“国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上三项政策都是关于直接融资的政策诉求,也间接表明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对策与建议

 

在对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扶持政策在实际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对“政府智囊团”的建议

 

4.1.1 宣传力度、角度、方式的改进

 

由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第三小点“宣传力度”的分析结果可知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近半数调查者对于扶持政策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甚至从未听过,所以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惠及多方企业。

 

4.1.2 颁布政策类型的改进

 

在实地问卷调研过程中,经过与被调查的交谈以及查阅的文献,发现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效性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而对于其它产业的扶持有效性不高。所以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扶持政策对于各种企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出台不同的政策。

 

4.1.3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类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助这个金融创新的黄金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拓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的途径。但也要加强对各类P2P融资平台的管控力度,杜绝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产生。

 

4.2 给中小微企业自身建议

 

4.2.1 更加积极地寻求政策援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很明显的感受得出企业主以及金融财政主管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陌生。受力是相互的,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也是相互的,既有政府组织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信息人员信息收集不完全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援助。

 

4.2.2 反“反馈机制”的建立

第2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早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人们便彻底丧失了对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信心,被迫承认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使得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的主导思想。它认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症结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推动有效需求的扩大,必须通过政府主动全面干预经济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去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大量以欧美为出口市场的中小企业不仅出口数锐减,还面临合同不被执行、延迟或拒付货款等困难。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困难。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既有内部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管理水平低,又有外部因素,例如经济市场不开放、资本市场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何处理好中小企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关注并引导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也就成为必然。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更是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以期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一)专项资金支持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增长25%;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增长20%;安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及平台式服务体系补助资金1.1亿元;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亿元,同比增长27.3%,另外还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税收优惠政策

其一,企业所得税优惠。2008年1月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被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提高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将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由原来的不超过10万元提高到不超过30万元。新规定下30万元以内按20%税率计税,超过20万元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比过去超过10万元就要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明显降低了小型微利企业的负担。

其二,调高出口退税率。国务院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决定从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调整总共涉及3770项产品,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同时取消部分钢材、化工产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

其三,增值税减负。2008年11月修订通过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不分商业与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较之原规定中工业企业6%的征收率、商业企业4%的征收率,税负明显下降。

(三)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四)积极推进创业板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与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IPO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较主板和中小板块的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门槛大大降低。创业板进入门槛较低、信息更为公开、监管更为严格,特别是“保荐人”制度能帮助投资者选择高素质企业。创业板的推出能够为众多高新、成长型中小创业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服务,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示范效应,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创业促就业。

总体而言,及时、果断的扶持政策对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解决中小企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仍有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扶持资金有限,受益面窄,审批程序复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严重;融资难,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进入门槛高,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综合服务滞后,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等等。建设完善健全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任重而道远。

三、现阶段加强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给予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进一步削减收费项目,简化创办企业手续,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在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近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地区与行业特点进一步削减收费项目。

第二,科技兴企、人才支企。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大中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在企业内培养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立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技术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选派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产品创新;拓宽辅导培训政策受惠面,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三,综合解决融资难问题。深化金融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门机构;不断进行金融体系机制创新,完善利率风险定价的机制,内部独立核算的机制,高效审批试验原则的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对违约信息通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能够参股地方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适当发展民营的中小银行;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扩大中小企业板、创业版的规模,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上市,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

第3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1 无锡市小微企业概况

小微企业的界定是多元的、发展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行业对小微企业的界定和划分也有不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企业所得税法》提出的“小型微利企业”;另一个是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界定的小型微型企业,按照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了不同行业小型微型企业标准。

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年度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为1334.97万户,占年报企业总数的96.9%。据有关数据统计,无锡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20万户,占无锡企业总数的98.5%,小微企业在促进无锡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科技创新、增加税收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无锡小微企业中很多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无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活力的代表者以及推动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2 无锡小微企业在“双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无锡小微企业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长期性、技术创新需要高额成本投入,在其得不到充分补偿的情况下,尤其是初创型小微企业只能力求生存还谈不上创新,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制约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规范性弱、经营成本高、创新不足

很多小微企业起步时人员少,企业管理者身兼数职,重心主要放在业务拓展上,在企业管理上无暇顾及,所以小微企业一般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水平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管理理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是困扰小微企业的主要问题,随着原材料、人力、物流等成本的上涨,小微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压力增加,利润空间有限,都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2.2 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享受政府扶持政策难度大

近年来,政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为主,很多小微企业达不到申报条件,另外小微企业人员有限,申报经验不足,所以有些扶持政策小微企业享受难度较大。

2.3 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较重

小微企业主要承担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印花税等一些小税种。调查过程中,无锡很多小微企业认为我国税种复杂,纳税申报程序烦琐,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难度大,税费支出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比如小微企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限定对象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无法获得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加之小微企业很难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抵扣,17%的增值税额增加了企业负担。另外增值税月销售额或营业额30000元的起征点太低,30000元的月销售额或营业额对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没有保障,维持也很难,同时起征点上、下的企业享受政策差别就很大。

2.4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无锡小微企业都面临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大多数小微企业很难从政策渠道获得融资。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稳定性差,信用较低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对小微企业融资设置较高门槛,同时资本市场对小微企业支出力度不够,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机制和体系尚未形成等原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依然是一个难题。

3 推进小微企业“双创”的保障措施

小微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也是“双创”的主力军,这就需要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本文从小微企业自身和政府扶持两个方面对推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3.1 小微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充分享受优惠政策,推进自身创新发展

小微企业要获得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首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与信誉度,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建立一套比较系统与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另外,也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比如根据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制定,形成完整规范的财务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

近年来,政府部门针对小微企业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也促进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同时给予了小微企业不同程度的帮助。小微企业自身要密切关注政府各级有关单位出台的扶持政策,积极参与政策培训活动,多方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专业单位,提前进行准备,同时配备专门人手负责优惠政策的研究与申报。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小微企?I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近期,国家下发了《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末,将建立300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000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积极探索一条从孵化培训到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政府在制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时应贯穿小微企业创办、生产经营、发展、再投资以及科技创新各个环节,比如小微企业创业初期,政府可以采用对其风险评估后给予财政补贴;成长期采用对其监督扶持,在资金链及金融机构贷款方面为小微企业营造更好的环境;成熟期,鼓励小微企业进行合理投资。

政府部门可以灵活运用房租、税收、贴息等为主的扶持政策,采用规范的申报模式,扶持小微企业创业与创新。一是在孵化阶段建立以房租补贴为核心的后补助政策。房租补贴是政府鼓励创业及招商过程中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二是在发展阶段建立以税收补助、贷款贴息、担保贴息为核心的财税绩效政策,引导财税资金、银行资金、担保资金等向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倾斜,缓解小微企业创新投入资金压力。三是在提升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综合运用税收、科技项目申报、房租等政策。以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过程,建设完善的公共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创业监管、创业政策及人才推荐等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申报、管理、培训等内容集合在平台上,方便小微企业获得政策信息及项目申报,也有助于政府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日常管理和各种查询、统计以及分析。为集聚更多创业资源服务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成效,可以采用“互联网+创业基地”“互联网+创业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智慧型创业服务平台。

3.3 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受惠范围,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其政策效果稳定、持久,可操作性更强。流转税与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经营最为密切相关的两大税种,其中流转税中增值税的起征点可以改为免征额,能够减少起征点临界上、下的差异,另外税收优惠红利不要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将税收优惠覆盖到全部小微企业。为了促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增加对技改项目投资抵免优惠,小微企业用于技改项目购进并使用的设备,应给予适当的所得税额抵免优惠,另外对于小微企业用于职工技术培训的管理费用可以设置较高比例的税前列支,降低小微企业用人成本。其他税种方面,比如对新成立的小微企业可以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降低小微企业成本。

税务部门可以形成有针对性的征管服务部门,集中处理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减小申报程序的难度,优化小微企业涉税服务,同时加大税收宣传,提高对小微企业纳税辅导的针对性,降低小微企业的纳税成本。

3.4 政银合力扩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2015年6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包括创新银行支持方式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资金资助金融机构或以担保的形式来分摊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

第4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关键词】 创业创新 政策执行效果 对策和建议

一、山西省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2015 年两会期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被写入政府工作日程,同时把它上升至中国经济转型以及保增长的“双引擎” 之一的高度,这一转变彰显出中央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度重视。山西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的这一思想,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不及预期。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原因主要是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记下几个方面: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山西省有关创新创业的许多优惠政策,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只是把政策挂在政府网站上,而没有对政策挂在网上的浏览量、浏览人群进行深入调查,也没有针对具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进行深入宣传,没有调查返乡农名工群体是否了解到有关政策,因为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对于新技术应用了解较少,他们不像大多数高知识分子人群有相对优势的信息获取能力,政策宣传应考虑到他们的利益,给他们以政策倾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政府网络信息方面,要健全网站设置,版面设置要合理,方便浏览者查看,重要信息重要提示信号。针对不同的政策群体,创建专门网站,并设置专栏,与相关网络公司联合,促进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及时跟踪网站浏览状况,以防止出台的政策与政策针对群体的脱节,使政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创业扶持政对象相对较窄

我国构建以及实施的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主体主要集中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就业困难人员这些群体。例如: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官方网站的首页上就明显有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人力资源市场、综合这样的分类。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困难群体,巩固社会和谐与稳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但是就创业这一行为来说,创业主体是绝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 以及就业困难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普通人也是创业者,但是我们国家对于普通创业者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扶持力度也有限。因此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既要注意主体的针对性,又要兼顾主体的全面性。

3.创业政策对创业需求考虑不全面

目前大多数扶持政策主要聚焦于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是创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是政府所没有太多顾及的,譬如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创业培训的更好提供。

4.我们政府所出台的扶持政策是笼统的,没有实施流程

譬如创业分为不同的阶段,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虽然创业初期风险较高需要的扶持更多,但是如果在新创企业发展期亦或者成熟期没有给予很好的外力帮助和推动,也可能会使得前期辛苦付诸东流,因而政策应当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与不同的扶持手段。从这一点来看,可能我们政府的扶持政策针对性不是很强。所以一定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成为推动创新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外部动力。

二、针对上述问题以具体创新创业主体为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对策建议――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以及相关部门要倡导各学校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关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通过在高校与校外的企业、公司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大学生可以到这些组织中去学习、实习和服务。而且亦可以鼓励高校创立有关创新创业的专项奖励金。此外,可以在大学开设政策讲授学习课程,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人才。

2、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方面的对策建议――强化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加大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可以放宽留学人员持科技成果与国内投资方的参股比例,同时办理留学人员由于科学研究而需要进口的相关设备给予免税手续。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风险资金参与,设立担保公司,为留学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高科技项目提供担保。并在创业园建立海外留学人员的信息系统,跟踪研究和及时掌握海外优秀人才的最新动态。

3、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方面的对策建议――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网络,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

可以给农民工专门设立关于创业查询的热线电话,以保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咨询有人应答;设立为返乡农名工创业人员提供服务的相关机构,保障他们的多种权益;对农民工收费项目予以规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渠道。

第5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一、重点扶持方向

着重发展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行动;突破农业生物、农业装备、农业加工、农业信息四大重点技术。

二、政策措施

1、由市科委、市农委协调组织本市企事业单位联合向科技部、农业部等进行国家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争取扶持农业科技经费。

2、由市科委在每年科研攻关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力争用于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每年有所增长。

3、在市创新资金中,每年以15%左右的比例,用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的匹配和本市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

4、由各区县政府设立为国家和本市项目配套的资金。对获国家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市、区县两级政府提供创新基金50%的匹配资金。其中,市、区县各25%;区县无法匹配的,由市科委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匹配10%(各区县申报的非农业项目,仍按国家创新基金和市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各区县与市里的匹配资金比例不得少于1∶1。

5、增加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经费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对具有潜在市场、规模、效益的新品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等现代农业创新技术及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优先予以立项。

6、优先扶持园区内农业科技项目。本市的农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市级科技园区、各类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要真正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的试验、示范、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的基地。

7、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人员流向农业企业。对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业企业,由市科委、市农委优先给予支持。

8、采取项目招标制。鼓励运用全国的科技力量推进**的农业科技化。

9、农业产业化项目经认定后,可享受《**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政策。

10、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延伸到农业企业,按市科委**文件规定,凡符合《**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的农业企业,均可享受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11、凡属于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可按照立项指南规定的范围,向海内外招标。鼓励不同所有制的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单位以及生产企业投标,对联合投标、科技力量集聚、具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由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12、加快农业“四新”技术项目推广,鼓励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以及农业企业开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以下简称农业“四新”技术)。凡符合市农业“四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13、支持农业引进、消化、吸收项目。鼓励本市农业企事业单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本市农业科技的综合水平,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凡符合条件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给予专项扶持。

14、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凡符合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可优先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第6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关键词 财政扶持 中小企业发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等方面本就较弱,故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打压,甚至被淘汰。尤其是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要实现稳定、长期发展十分困难。故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作用,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当前湖南省政府部门应首要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主要从增加财政补贴、调整财政贴息和实施贷款援助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增加财政补贴

(一)拓宽财政补贴范围

第一,强化创业投资财政补贴力度。即通过资本支出方式支援满足湖南省当地产业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增加创业投资市场中财政补贴资金的比重,此方式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部分资金问题,还能为民间投资做好带头作用。

第二,强化信用担保行业财政补贴力度。制定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为地方政府根据财政补贴资金创建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供保障;在资金方面为政府创建的信用担保机构给予一次性支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后续补偿机制;对于信用担保能力较弱的公司应督促其尽快完善担保体系。[1]

(二)设立财政补贴专项资金

第一,设立中小企业研发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一定比例出资设立中小企业研发基金,对于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实施补贴。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中小企业致力于研发一些新项目,对于新兴及重点领域可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也可以预算形式投入财政资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

第二,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可据此设立专门的财政补贴基金,给急需资金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贷款的企业提供贷款。也可同时把财政担保补贴政策与财政贷款补贴都归纳到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中,并针对技术指向新企业制定配套的出资制度,向其提供资金、实施风险再担保等。

二、调整财政贴息

(一)增加财政贴息范围

湖南省现有的财政贴息政策不单用于扶持如发展特色产业等现有的中小企业,还应将现有政策以外的中小企业也纳入其扶持范围,继续把财政贴息政策应用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等。同时,在应用财政贴息政策时应遵循相应原则,如对同一笔银行贷款只能申请一种贷款贴息类型;对有自己品牌与核心技术,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创新项目在银行贷款方面可优先给予贴息等。

(二)以财政贴息强化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一,对于中小企业满足国家标准和要求的技术创新项目可实施财政贴息政策,能将技术创新及时转变成市场产品的项目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若有符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污染低的产品应给予优先财政贴息支持。

第二,和龙头企业合作较多的中小企业应给予财政贴息,尤其是合作项目中的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扩建项目投资、改建生产线等。

第三,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延伸以及产品升级项目,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产品工程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建设以及技术改造,应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强化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贷款援助

(一)支持融资担保

第一,财政补充担保机构资本金。基于财政预算之上,拓展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可经由以下途径补充担保机构资本金:借鉴国外做法,从年度财政预算中划分部分资金补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并借由追赠担保机构资本金或是每年对各个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强化本省担保机构融资能力;用实物作为担保机构补充资本金,如授权担保机构经营以及管理部分国有资产等;将财政回收周转金等直接作为担保机构的补充资本金。[2]

第二,融资担保应明确重点。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可开辟多条途径,如由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以财政注资为核心,创建对应的信用担保基金,吸收社会闲散集资或是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此外,还可创建风险投资基金,便于分散风险,确保和商业化风险投资公司所做的风险投资更符合,支持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同时还可提供担保以及再担保给风险投资公司,强化其资金实力。

(二)施行财政投资融资政策

利用财政资金补充中小企业项目资本,通过财政投资方式参与、创建基于民间资本为主的融资机构,充分调动社会资金,为本省中小企业创建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利用财政资金创建专门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投资本省满足国家产业规划标准的中小企业。针对应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本省经济不够发达的区域,基于财政资金创建的专门投资公司可直接对其进行投资。如此,就可以为本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基础。同时,基于本省财政扶持政策下,还可通过银行企业对接会、联合担保等途径,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提供给中小企业和有关组织机构,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结语

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其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有较大影响。地政府应积极运用当地财政扶持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中小企业在新时期能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规定扶持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明确法人资格: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

法律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郑文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群众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是,过去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始终是不明确的,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多数没能登记,贷款难、签合同难等问题非常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郑文凯说,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一类市场主体,可以和其他公司、企业一样,名正言顺地到工商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与其他市场主体签合同、做生意,到金融机构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开展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规范组织行为:保障农民的民利和合法利益

法律规定,在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中,实行一人一票制,每个成员各享有一票基本表决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建立个人财产账户,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国家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等等。

郑文凯说,过去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为不太规范,农户成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障。有的公司、企业和单位冒充农民专业合作社,套取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适度规范,明确了合作社的办社原则和要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入了社,但家庭承包制不会变,个人入社的财产权利不会变,在合作社中,成员地位平等,大家都是合作社的主人,都是合作社的老板。

规定扶持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法律第八条规定了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政策。法律还专门设“扶持政策”一章,规定了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郑文凯说,这在其他市场主体法中是少见的,这些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在“三农”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精神。

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

第8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1.1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目前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十分稳定的增长趋势,比如2014年肉类总产量8707万t,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t,增长3.2%;牛肉产量689万t,增长2.4%;羊肉产量428万t,增长4.9%。禽肉产量1751万t,下降2.7%。禽蛋产量2894万t,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t,增长5.5%。水产品产量6450万t,比上年增长4.5%,我国肉类和蛋类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伴随着畜产品产量的增加,畜产品的价格虽然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看是在逐渐回升,2015年6月份,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4.82元/kg,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3.0%;全国鸡蛋平均价格9.10元/kg,同比下降14.0%;全国牛肉平均价格62.42元/kg,同比下降0.3%。

1.2畜牧业发展的效益和结构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的效益明显增加,比如目前猪肉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在管理机制和饲养技术配套的情况下,能很好的调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促使饲养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具有可观的效益。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牛羊肉的需求量也带动了产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1.3畜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趋于畜牧业产品产量增加和价格回升,肉类产品需求加大,畜牧业效益增加,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民效益也在逐渐提升。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也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2畜牧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2.1扶持政策和价格因素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多种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很好的推动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通过扶持政策使得粮食逐年增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原料。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促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近年来畜产品价格的逐渐提升,进一步助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2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

随着畜牧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了变化,整体发展逐渐趋于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而目前很多畜牧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也带动和引导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渐变化,一方面解决了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延长了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更能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加畜产品的流通和可持续发展。

3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问题

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畜产品繁育设施落后,对于国外优良品种和技术的依赖性依然很高。同时重大动物疫情十分严峻,防疫人力和物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制约畜牧业发展。另外,畜牧业生产方式也相对落后,散养户较多,饲养水平低,缺乏预防意识。从发生的疫情来看主要集中在散养户中间。另一方面畜产品流通绿色渠道还没有完全形成,制约着畜产品健康和农业经济发展。

3.2解决对策

第9篇: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范文

关键词:开发区;财政政策;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却已难以为继。内部的区域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弱化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外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接踵而来,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发展实体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必由之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始于改革开放,源于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措施,设立经济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从直观的数据来看,开发区发展迅速,成为了地方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基于此,继续支持开发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必要。

一、 开发区发展及其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

开发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国际经验表明,开发区具有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带动本土产业发展等作用,对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开发区不断进行研究,各国政府为支持开发区发展也不断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1. 开发区发展历程。从国际范围看,开发区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阶段(17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前)、出口加工区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综合型高科技型园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来各国开发区仍将继续发展,在贫穷国家会体现为数量的增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将会体现为现有开发区形式的转变和功能的提升,其中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数量会逐渐增加,开发区在各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主要财政政策。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开发区特别是高科技园区,没有一个是离开政府的支持而独自发展起来的,均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财政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扶持和政府采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扶持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在开发区成立初期采取的是在资金、管理方面直接参与模式,如:为开发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全方位公共服务;在开发区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后,政府的职能由直接参与为主变为间接引导为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约束,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对开发区科技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 国内开发区现状与财政政策实践

1. 国内开发区发展现状。国内开发区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1984年在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近30年来,中国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在对外出口、吸引FDI、增加就业、推进城市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了技术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了各个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地、创新体系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国90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 849亿元,占全国GDP6.7%,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8 66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9%;完成财政收入5 627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6.8%。如果再考虑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还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遍布各地的众多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合计超过2 000家),开发区的GDP占所在地区GDP的比重超过了1/3,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70%, 基本上代表了地区工业经济的主体部分,成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长和就业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