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

第1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高校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等原因,发生于高校内部或者虽发生于高校外部但直接作用于高校师生,多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导致高校师生人身、财产权益受损、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遭破坏等不良后果的危及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其特点为:诱因多样性;爆发瞬时性;迅速扩散性;结果危害性。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维稳理念亟需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出现了新状况,主要体现在校园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上。相比于先前的以自然灾害、突发传染病、学生群体斗殴滋事的表现形式,现阶段的校园突发事件多表现为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与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式家长观念息息相关的。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管理学生体量大、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等原因,未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工作较为被动。

(二)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每位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加之突发事件只是非常规性的个别事件,往往使得辅导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能力较差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作为处理事件的直接责任人,身处事件处理第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是评价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是低概率事件,使得多数辅导员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缺乏实践经验,是多数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空白点。当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往往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应对,没有起到现场组织、有效缓解状况的作用,导致错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四)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不足

很多辅导员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束作为整件事情的终结,而忽视了事件结束后的相关善后恢复工作。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事件相关学生情绪平复和心理重建工作、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以突发事件为契机的教育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相关的学生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辅导员往往会忽视此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疏导,造成不良后果。一些情况下,辅导员没有把握好有关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导致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再次出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学校、相关当事人的名誉和形象。另外,辅导员往往会错失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对其他学生进行校园安全维稳教育的良机。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

(一)政策法规层面

目前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依据,但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处理规范,致使现有法规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认为,应尽快颁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项法规。法规中,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给出准确定义,明确此项法规的适用范围,明晰在不同情况下突发事件主体各自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责任性质、责任类型,规范校园突发事件的赔偿标准,明确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校园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措施和处理方法,规范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强调对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性等等。

(二)高校管理层面

1.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为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路径规划。平日里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预案内容,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发生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提升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处理方法也为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引,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2.强化对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

高校应强化对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应具有实效性和权威性。首先,培训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规模较大的演习活动、覆盖受众范围较广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训练,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演练或方法操作。其次,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处理流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几种。再次,培训的频率应该较为频繁,培训周期应为一个月甚至更短,频繁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事项的熟练度。

3.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本文在此提出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是包含了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为依据,以理论学习提高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途径,以组建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为保障,以明确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各部门间分工为侧重点,以辅导员和其他校园管理人员为操作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体系式架构。

(三)辅导员自身层面

1.保持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辅导员应及时更新关于校园安全维稳的工作理念,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观念,而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理念。辅导员应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并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辅导员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防意识

虽然校园突发事件较其他常规性事务发生概率很小,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很多校园突发事件通过有效的预防是可以予以避免的,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此类事件的预防意识。不仅如此,辅导员应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通过级队会、班会、与学生谈话、走访寝室等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播开来。

3.增强校园突发事件事中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学习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自身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理论储备,通过积极参加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和实战演习来增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能力,通过与有经验的辅导员交流来储备应对类此事件的经验,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来熟知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处理流程。

第2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 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预警机制建设 高职院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 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浅析 构建云南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 试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中长效机制的构建 完善高校学生治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 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浅谈我国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 快速城镇化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构建 谈突发事件中档案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项目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9]吴洁,金峰.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4.

[6]郑禹,谢路.对建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7.

[7]张菁.高校危机管理防预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5.

[10]罗业恺.浅论高校的危机公关[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7-49.

第3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第4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应急事件;预警系统;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导致高校应急事件急剧增加。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校园内家庭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形成巨大反差,出现宿舍关系紧张;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所曝出的负面消息,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游戏,使部分学生荒废了学业;高校扩招后校园内生均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对影响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教学设施、住宿条件、食堂餐饮等)深恶痛绝;学校管理方式不科学,问题解决渠道不畅;学业、交际、情感问题方面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预警系统的建立

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调试和完善。它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因子:(1)高校应结合自身所面临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2)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控程度。(3)应急事件如何有效管理和如何调整方案。(4)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准备的条件和资源。(5)制定制度,明确参与者职责,责任到人。

建立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是处理应急事件和建立预警系统的关键,只有建立预警机制才能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减弱其带来的危害。首先,要有组织保障。高校要成立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处理相关事宜。协调机构要对人员配置与职责划分清楚,可分为信息组、评估组、外联组、后勤组等。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的基础,在信息的监测、信息评估、制定预案、更新预案方面更需要完善制度。再次,要有顺畅的沟通机制。由于信息拥有的不对称性,第一手信息很难直接传递到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手中,经常会使危机的预警和处理出现延迟,同时也使得参与者不能有效参与处理,导致其较大的破坏和损失。构建上下通达的沟通机制,保障顺畅的沟通渠道,是高校成功建立预警机制的根本。

二、预警系统的运行

预警系统的运行,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决策、警报系统组成,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一,信息收集是指对有效信息进行搜集和汇总,特别是有征兆的预警信息,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其二,信息加工是指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筛选获得全面真实信息,而后由管理人员发出准确的指令。其三,信息决策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判别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根据预设方案,科学领导,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其四,警报系统指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向应急事件管理小组及相关人员准确警报,通知其根据不同警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预警系统常出现的问题

1、预警方案比较宏观

高校在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时大多比较宏观,针对具体事件的应对方案较少,建议制定应对特殊事件的专门预警方案。如制定食物中毒预警方案、学生预警方案等。

2、信息传递不够通畅

高校信息传递路基本路径为:班级普通学生―班长―辅导员―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党委。由于层层传递,信息容易滞后不便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且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容易出现失真和错误。应该利用网络建立上下互通、互动的双向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通畅和准确,以便最高决策者在最短时间做出正确决策。

3、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应具有的基本预判和处理能力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立、追求自我的个性,他们大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边的人和事缺少关注。有些原本不正常的事情,由于缺乏关心和沟通,在他们眼里是正常的。如由感情受挫、学业困难、心理异常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这些原本是可以被提早发现和预防的。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又往往出现恐慌,不知所措,缺乏基本的处理能力。

四、提高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

1、发挥多方力量,实现信息传递的双向互通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会、班委、党员同学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相关培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当好舆情信息员,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情况。为避免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失真,应建立扁平型信息传递网,利用QQ、微信等新平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上下互通,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最真实的现场信息,做出最正确的决策。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最新消息,辟除各类谣言,消除恐慌,设立突发事件微博、微信舆情平台,及时向学生和公众公布最新消息。

2、加强对高校应急事件参与人员的管理培训

建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参与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其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如加强对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后勤相关人员、心理医生等相关培训。

3、提高学生对应急事件的预判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关爱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当学生有异常情况时,多关心,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报告。组织学生通过观看高校突发典型事件的视频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现场处理应急事件的基本能力。高校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事件宣传手册,向学生普及应对火灾、地震、传染疾病、等应急事件的基本常识和处置办法。

【参考文献】

[1] 何媛媛.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控管理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2] 赵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探析[J].学术论丛,2009.22.

[3] 汤道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分析[J].文史博览,2007.8.

[4] 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

第5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共安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需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社会转型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对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采取的必要措施,应充分重视对公民的心理疏导。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心理恐慌,损害公民安全感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这种后果不仅表现在社会层面,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层面。突发安全公共事件会对公民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冲击社会准则,危及人们的心理平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牵涉多个利益主体,如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会造成公民的心理恐慌,这种恐慌是公民对当前环境的掌控能力丧失后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而言,公民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失衡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个体而言,恐慌会导致个体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降低,不能有效规避风险。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办法中,心理干预是事后处理的必要环节,通过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公民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时期,减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们心理的消极影响。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公民的安全感。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信任危机等,容易导致公民心理安全感的流失。造成公民安全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需提升;二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民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三是公民自身的认知偏差产生的不安全感。由上可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心理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至关重要,因此,应不断总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经验,做好事后总结工作,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健全心理预警机制和公民心理健康支撑体系。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干预处理方法

一般而言,经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公民其心理会经历冲击阶段、安定阶段和解决阶段。其中,冲击阶段是由于突发事件比较突然,发生后会对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刺激,如果刺激程度较大,会出现震惊、眩晕等症状;安定阶段是参与者恢复正常的认知功能后,在亲朋的支持和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影响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解决阶段是参与者运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重构健康心理。公民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行为,如恐慌心理、盲从心理、悲观心理,因此要明确公众的心理变化规律,了解其内心想法,对症下药。

注重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公民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公民恢复心理平衡,度过危险期。首先,应发挥心理干预机构的作用,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扩大心理干预范围,全面推进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风险评估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的经费投入,发挥社会大众和媒体的辅助干预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其次,要鼓励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参与者进行同辈咨询,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群进行心理咨询,能够提升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缓解心理压力,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有利于公民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面对现实,减轻焦虑感,获得支持感。

注重情绪调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造成情绪的不稳定。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一种态度体验,合理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够提升人们对消极情绪体验的抵御能力,因而,采取一定的情绪调节办法有助于公民从抑郁走向乐观,走出低落的情绪体验。

一方面,公民要学会体悟自身的情绪,提升情绪认知能力,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公民要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对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作出判断,树立积极的评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构建强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关键,公民的情绪不仅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受自身认知的影响,为避免产生不良后果,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实现“助人自助”。另一方面,要掌握稳定和转移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思想工作者还是社会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中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民的紧张和恐惧,降低事件的处理难度。同时,还要联合媒体等渠道,为突发事件受害者提供情绪宣泄渠道,使之及时消解不良情绪,分散注意力,离开原来关注的焦点,尽快从悲伤之中走出来。

加强心理引导。为避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消极的群体行为,需要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引导。

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引导弱化消极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的行为选择要受到大众影响,个体会模仿大众行为,如一些爱国行为因为认识不足演变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为防止群体性矛盾产生,要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引导人们表达想法,同时晓之以理,将一些偏激的想法向健康轨道上引导。

二是要想发挥心理引导的积极作用,需提升预见能力。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社会应在第一时间消息,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避免公众受谣言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公众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一般有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丝毫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一旦处于风险之中便会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感。另一种是对风险的预判过于自信,甚至漠视风险。无论是哪种极端行为,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提升公民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减轻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提升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正确应对。

三是要发挥传媒的引导作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要借助媒体力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扮演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社会心理状态的指示器角色,成为公民的心理依靠。因此,媒体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前进行真实、全面的报道,减轻公民的心理恐慌程度。

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心理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维护公民心理健康,应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心理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公民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防范能力。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满足政府决策需要,在突发事件面前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对应急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治疗。保障机制的建设应考虑如下方面:

一是从个体心理健康层面出发,以个体心理健康为预防、治疗和教育对象,解决其心理层面的问题;二是从社会心理健康层面出发,以社会心理健康为关注对象,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起的公民心理感受和反应及其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局部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供同辈咨询、家庭支持、人际交往等的帮助。同时,也要广泛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引导公民进行自我治疗,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

总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公民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环节,为减轻突发事件对公民的消极影响程度,可从政府、社会团体、媒体、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出发,发挥联合力量,提供社会支持,共同维护和促进公民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辽宁警察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第6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一、利用知情权优势,提高信息公开水平

在突发涉水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水利行业政府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舆论的走向。涉水突发事件的延续期是社会舆论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信息传播最活跃的时期,水利行业政府网站在此时就需要大力发挥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信息流通的主动权。在涉水突发事件中,水利政府网站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主动公布事件的发生原因、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进行有效预防,避免人们因不知情而猜测,进而产生恐慌的情绪,使政府陷入被动的局面。

同时,在水利突发事件的延缓期,多家传媒都会进入,会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如果此时水利行业政府网站不及时尽快提供全面信息,传言和谣言就会乘虚而入。所以,要让公众最大程度地享有对突发事件信息的知情权,这包括涉水事件发生后,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人员伤亡情况;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抑制涉水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是什么状态,是否会继续发展等。

全面提供信息还体现在政府网站在面对涉水突发事件时不断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和的水平,提高信息制作技术的水平,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当然,还要提高传播设施的硬件支撑,从技术层面加快信息的公开与。

二、利用公信力优势,增强信息权威性

对于政府网站来说,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资源,就需要参与公共生活,建立公信力,这样才能塑造权威形象,建设老百姓信任的政府网站。

笔者认为,加强水利行业政府网站的信任度,首先要加强内容建设,对行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主动、准确、及时地权威政府信息,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要保障水利行业信息报送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严格执行信息采编、报送、审核、等各环节,体现信息内容的政务特色、行业特色和网络特色,注重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和互动性。二要提升信息水平。围绕水利行业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的行业问题,组织热点信息专题或新闻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其次,要加强能力建设。一要不断改进水利行业政府网站的展示形象。在页面设计上突出重点,合理规划页面层级,做到深度适中,栏目划分要清晰合理,同时设计风格要简约庄重。二要进一步完善水利行业政府网站的安全体系。完善网站的安全基础设施,制定周密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对网络攻击、木马入侵等风险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三要提高队伍素质。要适应网络媒体工作要求,建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水利行业政府网站内容采编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提高网站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利用管理优势,提高传播水平

一是完善应急管理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包括涉水突发事件),统筹协调政府网站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水利行业相关政府网站应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组织部署并统筹协调突发事件的采访、编辑、信息等整体事宜。

二是制定传播应急方案。包括涉水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哪些事件是水利行业政府网站应介入的;在事件处理中要坚持哪些报道原则,比如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联动协调、24小时值班制度等;在组织机构方面,统一调动采编资源,定人、定岗,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对外联络方面,网站要与相关管理部门、专家和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必要时请新闻发言人通过政府网站相关信息,并与网民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采访保障,为采访涉水突发事件的记者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生存物品。

三是畅通信息公开渠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进展以及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及时告诉公众。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有利于解决和化解危机的大局出发,严格把关,将新闻报道与价值选择有机结合,还要加快解决信息公开中存在的内容不全面、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第7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第8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突发事件管理制度;法律不足;危机意识

中图分类号: X507

1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特色

该法的特色主要在于:重在预防、关口前移;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认识到问责制度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效率的意义;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相关观念及概念的变化,体现了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观念的逐渐转变。

2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践中的不成熟

(1)领导机制不具体。

我们调研发现,南京市很早以来就成立了扫雪防冻指挥部,负责每年入冬以来的扫雪防冻任务,并且形成了惯例,在处理此类气象突发事件时相对熟悉。设立突发事件指挥部不是《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以来才有的事情,而是各地方在常年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所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当着眼规定的领导机制是将领导机制细化,将权力、权利、义务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而该法仅仅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通过与南京市扫雪防冻指挥部李宜武副指挥长的交谈,我们发现南京市每年的扫雪防冻预案尽管常改常新,但是并没有将各组成部分的职能规定细致,尤其是没有将指挥部成员的权力、责任固定下来。只是在每年召开的扫雪防冻协调会上由指挥长(副市长级)、副指挥长(市容局副局级)进行分配,更多强调的是由指挥部分配任务,而非各自履行法律规定的自身职权。权能不清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不明了份内职责,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少自救意识和自救方法,造成损失。同时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滥用权力,也不利于民众利益的保护。

由于中国传统以来都有过分重视行政的习惯,形成了出现事件首先大家开会讨论一下,然后采取对策应对。这种方式往往会错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期,例如震后72小时“黄金时间”。拿今年大雪灾为例,一台大型扫雪设备在经过层层协调之后才加入南京长江大桥的除雪任务中。这延缓了南京城内外交通进出恢复便利。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经验积累以及前人总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领导机制不细化反给予了决策者灵活决策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制度的未细化,却在实践中可能带来危害。因为决策者们的每一项关于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关系到的都是群体的利益,最终落脚点是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没有赋予决策者自由裁量权,瞬息万变的灾害将侵吞社会的财富;如果不对决策者进行限制、过于自由也不利于保护群体利益。《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根据该条,国务院应该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进行确权。

(2)协调机制不清晰。

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时的协调往往会出现问题。现代的政府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这就必然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平时,只要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用顾及其他;在进行合作时,如何协调却成为了一大问题。在今年年初的大雪灾中,南京市的各个部门虽然在扫雪防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之下,分工进行工作,但协作不畅导致一些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说调运扫雪装备的车辆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赶赴除雪现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制度层面上较为详尽的规定,缺乏各地相应制定的详细的应急预案,缺乏实践中熟练的配合演练。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实践中,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地方性法规,各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国家设定的应急预案样本制定相关详尽的预案以供参考。

(3)技术支持、物资储备不到位。

应急技术支持对于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故都必不可少。由于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了必须。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在对长江大桥进行的除雪过程中,虽然拥有进口高级扫雪车却没有能够发挥其作用,最后撤离了大桥。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延误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另一方面,技术的支持是应对突发事件是高效率的基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关于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当,反而会使政府难以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突发事件快速处理。问题就在于怎样使得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时刻保持状态。而不致今年南京在处理大雪灾的时候出现扫雪装备年久失修的现象。

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南京市受雪灾影响最大的就是道路交通情况。在南京大雪的第一天,全南京用于扫除道路积雪的工业用盐告罄(只是撒在桥梁、隧道、陡坡等地段),后来紧急从安徽等地调运才保障了南京扫雪的顺利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在大雪灾这种跨省市、影响地域极广的突发事件面前,从外部调运的这种补救措施显然不是最佳的方法。当然,物资的储备与保管在平时也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储备不足、保管不当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方面,囤积过多的应急物资其保管又会花费不菲。

不论是统一指挥的领导机制还是复合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都应该将其变成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中制度化的东西。制度化的优点就在于用文字的形式固定权力、权利、义务,使得行政机关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政府下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这类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不能没有具体的规定,否则会造成实践运用中的脱节。我们认为,将突发事件的一些重要的原则进行制度的细化、进行“度”的把握、进行法条层面的确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有效率;并且使得官员不能恣意妄为,保障了民众的集体利益;不论是从法律制定的角度还是从适用法律的角度都能够体现立法的宗旨。

3 应对对策的建议

(1)制定行政法规,界定官员权能,明确协调机制。

没有将其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到法律中去,与该法宣示的确权、限权的原则与立法特点互相矛盾,这可能会为官员提供机会,将会不利于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利益。即使没有实行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其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一些错误的决策)也可能会被其解释为合理行为而逃避责任。同时,明确职责,在事件发生时就可以视其是否是作为,这也成为了依问责机制进行问责的根据。

在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精神制定地方各部门的具体规章时,也应当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分清晰。可以由省市一级制定专门的协调机制指导意见,也可以将协调机制的设立放在各部门的预案中,以便发生情况后立时适用。在规定中,必须要强调日常的协调演练,并且以事后问责的形式(若在事件发生后出现问题,追求平时没有认真贯彻规定的官员的责任)强调日常的重要性。

(2)将“重视技术”从观念转变成行动;将“物资储备”从松懈转变成常规。

各地政府都普遍意识到技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可鲜有做到位的。究其原因是不作为:疏于对于关键装备、高技术装备的平时养护,装备无法保持在应有的工作状态。拿南京而言,即使是百年一遇的大雪,扫雪车买回来就是要用的,应当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里调试、适用,保障其效能。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物质储备中。一方面应该根据南京地区历史上的降雪量结合城区特点,稍微多一些的储备用业用盐,以保障在使用时没有障碍,不会短缺。在保管时,也应该有专门机关、专人保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常规,常备不懈。

(3)增强危机意识,提高防灾救灾水平。

基层各部门往往主动自救的意识不够强,并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基层的行政机关没有主动进行防灾救灾的意识。由于自上而下的防灾意识薄弱以及处置措施的滞后性导致了首次突发事件的严重损失。成本意识不强烈,在平时预防以及事后处理时往往不考虑成本因素,总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防灾成本大幅上升,使得资金日趋紧张。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相应的成本核算组织进行预防、处理的成本核算,算出最低的成本,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理。

参考文献

[1]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3]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苗兴壮.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7]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第9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研究以德育教育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师生自救互救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技巧,保护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传统的校园安全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面对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现状,学校除了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解决这个难题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和策略,在我校教职工中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分析,总结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相关策略。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重在了解掌握教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认识、处理办法、心理特征及教师对学校现有关于校园突发事件系列教育活动的认识。进而分析和总结,为提高学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学校针对校园突发事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供相关依据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

此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从年龄上涵盖了老中青教职工;覆盖一线教师、班主任、学校行政、工勤人员;覆盖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问卷调查的覆盖面上达到了100%,保证了问卷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调研结果

(一)教师层面

1、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一所集教学、实训、住宿为一体的职业学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很多,有自然灾害事件、校园安全和事故突发事件、校园管理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网络和信息安全类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中职生心理危机、教师伤害事件等。在调查问卷中139名教师都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只有24名教师未经历过,而这部分教师从教师年龄和工作岗位分析以年轻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比较短,和学生接触面窄,还没有遇到和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也缺乏处理和解决校园突发事件的经验。从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在经历过的校园突发事件占多数的是校园管理类事件如教学事故、师生矛盾冲突;校园暴力事件如学生斗殴、偷窃、赌博等。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做事容易冲动。当自主性被忽略或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和反抗,有时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此时教师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渐渐就会形成了反叛的人格倾向,容易偏离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2、教师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够

通过问卷分析共有128名教师选择关注和偶尔关注,有43位教师选择无所谓和不关注,表明我校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的上存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的生源结构上分析,90%的学生在中考中失利,继而进入职业学校;少部分学生是在初高中辍学后重返校园,由于在普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容易出现一些扭曲,这部分学生将在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入校园,给校园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素,同时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现阶段我校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起校园暴力事件,通过分析产生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矛盾缺乏自我化解的能力,同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这对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尤其是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上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那么校园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的保证。

3、如何提升教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2)将教师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指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3)加强教师的政治敏感度。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投入不足三大问题。

为了解除这些安全隐患,学校首先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备专业消防管理人员。安排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正式教师接受系统完善的培训工作,能够熟练使用校园消防设施。组建教师、学生干部灭火队,当发生突发火灾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在校园消防队的培训工作一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让校园义务消防队的成员熟练操作消防设施,能够扑灭校园初期火灾。

2、在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上,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3、预形成和完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

(三)社会层面

1、公开透明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2、全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频繁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的一大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中职学校管理者绝不能畏缩、逃避,而应本着“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态度,摸清突发事件的本质,掌握其规律,构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运行机制。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个系统工程,也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力支持,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才能还校园一片祥和与宁静。(作者单位: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探讨.职业教育研究

[2]马桂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