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的发展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

第1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理念 应用恶略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5-0000-00

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多种形态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属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产品,同时也是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结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生活,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模式已经进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中,各种可能将逐渐成为现实。从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后,物联网属于一种全新的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同时也说明了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1 物联网概述

在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物联网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与红外感应器等信息设备与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已经约定的协议作为根据,在物品与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换的桥梁,这样就构建成定位、跟踪、调控、监控与识别的网络系统。通过简单的概述就可以了解到,物联网在整个程序流通与系统构建过程,无需人为操作与干预,就能够自动识别对象,获取对象的属性信息,以达到目标对对象信息互联与共享[1]。从物联运行的全过程就可以了解到,物联网运行通常包括这几个步骤:首先,标识。在物联网运行的过程中,采用传感设备就可以对编制物体对象的ID与属性,将静态的属性进行标准并存储在标签内,随后就可以应用相应的设备进行探测与识别。其次,识别。在物联网运行的过程中采用设备识别技术就能够将对象的属性信息识别出,并且还将获取的识别信息转换成为可以传输的格式进行传输。最后,通信,在经过信息标识与识别后就可以读取对象信息的属性信息,同时还将其利用网络系统传递到信息处理中心,这样物联网也就完成了通信与数据的处理。

2 物联网关键技术

从物联网结构体系中就可以了解到,其主要由网络层、业务应用层与感知延伸层。物联网的这几项结构体系都具有自己应有的功能,并在物联网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这么几项。首先,易购融合网络平台。通过物联网的联结功能,能够实现终端节点的连接。应用该种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基础性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结构网络共性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而共性的融合就是不同的易购网络融合公共通信平台的各种骨干传输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而构成一张大网[2]。其次,感知节点与终端。通过感知节点,不仅可以收集食物本身信息,还能够存促、融合与处理事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样物联网就会了解更多事物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就是业务支撑与智能处理。业务支撑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索物联网业务需求与应用场景。在研究分析业务场景与业务需求之前,就需要对业务的特点与性能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界定业务所具有的通用功能,随后就能够抽象画处理网络资源。另外,通过设计各类业务的结构、开发业务人物分布平台的方式,扩展接口,这样就能够制定与底层异构网络没有关系的业务分发机制。

3 物联网技术用策略

在后期的发展中,物联网将是发展的重点内容,并且应用领域会不断拓宽,同时会对人们的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为人们提供便利。但是如何将其变成现实,仍需要经过策略。

3.1 树立融合、共享意识

在季候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树立融合、共享意识。融合,就是实现各个领域资源的共享,针对这项要求,在之前有很多技术就已经提到。融合的目的就是促使未来的网络能够相互融合,可以扩展各个领域范围的信息,进而实现物联网纵向与横向的共同发展。通过有效的融合能够带来维护简单、适应性强与应用费用低等特点。通过物联网能够促使各食物之间形成一条通道,将各个分散的事物联系起来,促使事物之间能够交流,而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必然是信息技术时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发展的主流。通过多项信息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

3.2 加强产业与行业之间的合作

再次过程中需要加强行业之间发展的协调。物联网在各行业中应用得极为广泛,并且各行业之间必然会产生交叉。而这种交叉不利于物联网的管理与技术共享。这也就说明了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各行相互之间的积极配合与协作,唯有如此才可以促进物联网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物联网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物联网本来就属于一个繁杂的产业链,自动控制与射频识别在产业链上端获得极大的发展,借助于此,下端的销售与管理才能够获得提升,并且还能够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3]。要想物联网发展更好,就需要加强产业之间的联合,唯有产业的每个环节能够有效的结合,才能够推动物联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物联网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其更是技术改革的变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影响,并且物联技术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关乎行业发展。因此,致力于物联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洪敏.中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6.

第2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安全和隐私 物联网应用 探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电力、指挥交通、家庭消防、工农业检测、卫生医疗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智能化可以解决消防工作的复杂性、危险性问题,促进消防技术的进步,满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物联网应用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成为物联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公共安全信息化的发展,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了物联网安全和隐私问题的解决。

1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权概述

1.1 物联网安全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从个体数量来说,分为公共安全、个体安全;另一方面从对象来说,分为生命、健康、财产、隐私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互联网融合了信息空间、物理空间,由于物联网是一个“人-机-物”三元一体化的复杂系统,所以物联网安全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我们认为物联网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空间安全性;

(2)物理空间安全性;

(3)物联网系统运作安全性。

信息空间安全性是指为了确保信息空间中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及其可信可控可管,我们需要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物理空间安全性是指通过物联网对物理空间实施操作的可用性、可靠性及其可信可控可管。物联网系统运作安全性是指需要实现物联网计算、通信、控制等各个重要环节的安全性,以及这三者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过程的安全性,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运行。

1.2 物联网隐私权

公民在生活中不愿为别人知道的秘密为隐私。自然人拥有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安全受到保护,不为他人非法知悉、骚扰、利用等的权利成为隐私权。意思权主要由资料隐私权、身体隐私权、通信隐私权和领域空间隐私权等相关内容。

由于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体”有着全面而精确地感知能力,因此加强物联网隐私保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自然人也应享有隐私权,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物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权主要包括保密权、知情权、选择权、支配权、法律救援权、安全请求权和空间隐私权。

2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新特点

在物联网环境下保护自然人的隐私和安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挑战。物联网环境下保护自然人的安全和隐私具有下面几个重要特点。

2.1 物联网安全具有全局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规模凸显出规模越大安全性问题越大的形势。单机系统、局域网系统和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各不相同,单机系统仅仅影响单个电脑的安全,局域网仅仅影响到局域网范围内个体的隐私,物联网系统将会影响到全球或某区域内整个行业运行的安全性,所面临的威胁前所未有。

2.2 操作的不可恢复性

由于物联网直接对物理世界进行操作,不同于互联网环境下仅仅对数据进行操作。互联网更多的关心信息的安。物联网的“智能物体”具备各项感知、通信、交互、数据传递等功能,可以直接对物理世界进行操作。物联网安全威胁到物理世界的安全性,生命、财产可能都会受到威胁,因此物联网操作具有不可恢复性。

2.3 隐私感知更加精准和全面

物联网能够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定位等设备,对物理世界进行精确记录,不同于换联网环境仅仅通过对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因此,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精确全面的获取,对隐私权的威胁更大。

3 物联网应用安全和隐私威胁问题的特点

和互联网类似,物联网病毒将对物联网功能、物联网数据和物联网物理世界产生严重的破坏,能够利用物联网和弱点进行传播,影响物联网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

3.1 寄生性

物联网病毒能够寄生在其他程序里面。

3.2 传染性

物联网病毒不仅仅通过程序进行传播,还能通过“智能物体”进行相互传播,从已感染的“智能物体”传播到未感染的“智能物体”,进而对物联网范围内的网络和物理设施进行破坏。

3.3 非授权性

物联网病毒未经授权箱位置用户进行传播,目标是未知用户。

3.4 隐蔽性

物联网病毒有着较强的隐蔽性,和正常的代码无异,在正常的程序中存在,达到一定的条件条件后进行触发,进而破坏物理环境和信息空间。

3.5 破坏性

物联网病毒会造成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破坏。对物理空间进行非法操作,造成物理世界的破坏;对信息空间进行破坏,主要对文件信息进行修改、删除等,造成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4 物联网应用引起的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问题

物联网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主要体现在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4.1 信息空间的入侵和破坏

物联网系统信息空间时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非法的复制、传递、修改、公开、伪造、植入木马等彗星都会影响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程序不能正常运行,物理空间瘫痪等问题,窃取账号、密码等,甚至获取有隐私的东西,威胁国防和军事秘密。

4.2 非法操纵“智能物体”

通过网联网对“智能物体”进行操纵,可以对物理空间进行破坏,或者破坏智能物体自身。由于“智能物体”有着感知和大量传感器,能够对物理世界进行操纵,因此对物理世界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对物理世界的操作具有不可逆性。比如家居生活中,对环境温度、湿度、照明等进行控制,对防盗系统进行设置,设置摄像头等,对生活产生很大的威胁。

4.3 物理方式侵害物联网系统

物联网连接的“智能设备”的分布有着较大的地理距离,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物理侵害。侵害方式各种各样,利用仿冒行为来欺骗“智能物体”,或者其他方式复制硬件,进行仿冒;利用“智能设备”无人看守,直接对“智能设备”进行侵害;采用一定手段对智能设备进行信号干扰,屏蔽物联网接受终端的信号,导致“智能物体”无法正常使用;采用窃听、截取等手段对物联网信息进行窃取。

参考文献

[1]沈斌,刘渊.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06:77-83+127-128.

[2]张俊松.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3]林巧民.物联网安全及隐私保护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第3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煤矿;物联网技术;信息化;应用

物联网技术掀起了新的信息产业浪潮,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世界各国均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重视,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行业。在煤矿行业,物联网技术为煤矿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煤矿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控等,使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指的是通过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连接、结合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二维码设备、射频标签阅读装置等各种信息传感系统、设备,从而形成一个巨大智能网络,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定位、识别、管理、监控[1]。物联网的应用实现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的连接、沟通、交互。而对于物联网技术而言,主要包括应用技术、传输技术、感知技术、支撑技术等。其中,应用技术包括物联网数据存储技术、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等,指的是用于支持系统运行的技术。而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汇聚感知数据,实现数据传输。同时,对于感知技术而言,主要包括遥测遥感技术、RFID技术、机器人智能感知技术等,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支撑技术包括AI技术、GIS/GPS技术、云计算、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用于物联网数据利用与处理方面[2]。

二、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煤矿物联系统的架构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信息化建设、运营中,需要按照统计接口、统一管理、规划的要求进行设计,且需要设计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三个层次。其中,应用层负责处理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控制、调配井上、井下人员、设备。例如,在煤矿运营、管理中,通过应用层确认矿工位置、出勤情况,监督工作程序,并及时接受矿工反馈的信息,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同时,利用监控检测终端对各设备运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开、关、操作设备,减少矿工出入危险区域的时间,确保矿工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网络层相互融合计算机局域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准确传输、交互数据信息。感知层通过通讯模块将其获取的数据传送至计算机,主要包括视频摄像头、RFID读卡器、感应器等[3]。在煤矿企业的具体应用中,将视频监控和传感设备安装在地面井口、井下、媒台等场所,并将数据与感应器网络相连接,收集数据。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煤矿物联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二)炸药流向、运输与物流信息化系统

在炸药流向管理中,利用二维码识别、管理技术,当煤矿企业从公安部取得炸药后,为炸药加贴二维码标签,为以后的运输、下井流程管理提供保障。同时,在炸药运输车辆管理中,利用车载DVR系统,通过GPS定位、Wi-Fi传输等功能,对炸药运输车辆的位置、驾驶人员进行视频监控、记录。此外,在物流信息化系统中,集成、处理车流、物流、人流过程数据,为物品运输、生产管理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共享。例如,在物品运输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基于建立的物流信息化平台,整合分散的人流、物流、危险品等子系统,并增加存储、告警、业务流程管理、监测监控、数据分析、协同作业管理等附加功能,实现实时、分层、多级监控管理[4]。这样,在平台客户端中,在一个界面下,调度人员可对一个作业点的现场人员、设备、现场视频等信息进行查看、记录,可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危险预警,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三)生产设备的远程维护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煤矿的安全、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如果生产设备出现问题,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营受到直接影响,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经济效益。而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连接于互联网,从而将生产设备汇集到企业所建立的信息化监控平台中,及时、动态监测生产设备,及时发现设备问题,及时维修。在具体应用中,首先,对于设备提供商而言,可通过特定的接入点实时监控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生产设备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维修措施,从而降低生产设备故障发生率,并减少维修花费的时间、费用,降低煤矿企业在设备维修方面的成本。其次,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将互联网联网功能添加到生产设备中,使设备具备物联网连接功能,从而使维修人员通过计算机操作,软件模块设置等操作,实现设备的远程维修。

(四)工厂环境信息检测及设备、人员管理

利用传感器技术、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企业采集煤矿工厂范围内的信息环境,如有害气体含量、水质、温度等,然后将所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智能工厂监管平台,为有关人员对工厂环境的监测提供方便。这样,依据工厂环境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等,从而为工厂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并降低能耗、节能减排。同时,在人员、设备管理方面,建立人员定位与管理系统,其中人员定位系统主要由网络传输系统、标识卡、上位机组成[5]。在机车定位与管理中,利用线通信方式、定位继电器,定位煤矿井下机车。在具体信息化监控管理中,可按照1~3m的距离在井下巷道顶壁上安装标识卡,然后利用矿用机车上的定位分站对标识卡信息进行读取。在巷道中的矿用无线通信分站、机车上的移动定位分站之间,利用无线以太网协议通信,以此支持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对调度中心下传的各种指令进行实时接收,并支持安装在机车上的摄像机,实时无线上传摄像机视频信号。此外,利用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根据机车位置情况对道口的红绿灯进行实时控制。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企业在某个运营、管理环节实施信息化,但信息化程度较低,且多是单个环节的信息化,并未实现煤矿生产、运输、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在煤矿信息化建设、运营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集成信息平台、集中控制平台,收集、整合各种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危险的自动化报警等,提高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设备运行效率。

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更为煤矿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成玉,张全柱,邓永红等.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2013,22(12):136-140.

[2]陈浩,陈洪岭.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智能移动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煤炭,2014,(5):73-75,117.

[3]李运娣,李莉,陈景河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生产安全信息化系统[J].煤炭技术,2012,31(8):150-151.

第4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智能交通系统深度集成了传感技术、可视化技术、远程识别技术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为公众提供交通信息、出行诱导、车流疏导等现代化服务。通过对城市交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探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构建与实现方案,就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智能化服务中的应用问题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交通 智能化

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城市交通的运输能力,为了满足公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化交通建设,提高运输服务能力,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城市交通中,是发展智能交通的新思路。

1 城市交通与物联网概述

1.1 城市交通概述

城市交通实质是一种动态的流,以流来解决人或物在空间上的移动。然而,城市交通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并具有开放性。城市交通的子系统承担着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城市的流动源的增加、城市内外流动的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交通的繁忙,也加大城市对外交流的联系,成了更大的交通圈。从发达国家的交通历程来看,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在于不断增加基础设备,而在于对交通流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减少“流”的产生。通过强化交通管理,提升供给能力,实现系统信息化、交通智能化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

1.2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实质上它所欲互联网的扩展内容。物联网集成了包括传感技术、定位技术以及rfid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在一定的协议框架下,实现物与物之间实现泛在的信息交互,通过信息处理中心对交互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物联网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通过射频标签等多种传感技术实现对“物”的基本信息采集,并能够对“物”进行识别,实现实时识别、抓取信息;第二,在一定的协议框架内,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以及互联网等泛在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第三,采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以及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采集于处理,为各种之智能化服务提供必要支持。

2 城市交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应该从管理层、企业层、公众层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2.1 管理层需求分析

在管理层面上,主要四个方面需求的考虑:运行车辆的实时监控在城市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城市各种车辆的运行信息是建设城市交通智能化的信息基础,对运行车辆信息进行远程识别与采集,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保存;运营过程的智能监管是强化对运行车辆行驶行为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车辆信息的实时抓取,实现对车辆的跟踪和监控,并采用电子地图基础以一种全新的可视化方式表现实时的行车环境,满足管理层直观、智能对交通进行监控的需求;智能安全管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管理,通过车辆进行安全监测,并将数据传回监控管理中心,实现车辆安全的实时监管,做好对技术设备的监控,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城市交通发展信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实现优化配置,引入物联网技术队车、人流进行信息采集,作为城市交通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

2.2 企业层需求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需求包括运营车辆监控、智能调度、场站安全监控以及企业发展的信息采集诗歌方面的需求。对运营车辆实现时能监控是对企业车辆行为的运程监管,通过在车辆上安装摄像头,借助传感技术。对车辆的安全因素进行检测,将信息传回企业管理中心,满足企业对车辆的监控;智能调度需求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物联网金属实现客、货、车的科学调配,最大化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场站安全智能监控需求表现在对车辆场站的安全管理,包括进站、候车、上车的安全管理,同时还能监控场站内乘客以及乘客的行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吹场站的全方位可视化监控,包括对场站的温度、火情等多方面的感知监控;企业发展建设信息需求体现在对城市交通市场以及企业自身情况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宏观把控市场脉搏,定量分析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参考。

2.3 公众层需求分析

在公众层面上,公众的需求包括公交线路信息查询、长途客运信息服务、

信息以及便捷字符交通费用等四个方面的需求。公共线路信息查询的需求体现在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获取公交线路的信息,帮助制定出行路线,支持多种终端,实现出行方案的实时回送;长途科园信息服务需求表现在对长途路线路线的轻松访问,提供出行方案,并能都实现网络办理或电话办理,支持自动售票、换票、退票等自助服务;信息方面的需求体现在公众需要获知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长途客运车辆状态以及出租车预约等方面的量化信息;便捷支付是公众的新型需求,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互联网能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以及私人小汽车的停车费的刷卡付款,提高交通收费效率,给公众便利,也提高了车辆工作效率。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构建与实现

3.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框架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承袭了传统城市交通系统的开放性,智能交通系统同样具备强大的课扩展性。智能交通系统的结构框架设计是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原有结构上发展而来,是对城市交通系统的重新整合和应用补强。智能交通居住物联网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对交通流中“物”的把控,利用感知设备扩展了服务内容,完成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升级。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划分为公共交通子系统、交通综合信息子系统、交通综合管理子系统以及交通综合收费子系统。

3.2 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的管理对象主要为公共交通工具,其中常规公共交通的包括的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是公众出现的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是常规公共交通的补充,并相对便捷、舒适;长途客运承担了城市对外运输的交通压力,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公共交通的主要功能有三方面:一、收集与公共交通服务信息;二、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与服务;三、对公共交通车辆进行管理。

3.3 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是其他子系统实现功能的信息支持模块,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以及保存。交通综合信息所掌控的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交通基础设备以及其他子系统产生的相关信息,它实质是上交通原始信息的记录。具体而言,它记录的信息可以分为四类:车辆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实时路况信息以及系统共享信息。其中,车量信息包括车辆静态的特征信息和动态的运行信息。

3.4 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挂历的对象是运行的车辆,依据综合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对交通进行宏观调控借助信息处理软件,实现交通的科学疏导。综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有:一、运行车辆行为监管功能,以“行车速度阈值、行驶时空权限”为约束条件,对违章车辆进行管理,为执法提供信息凭证;二、交通疏导功能,通过综合信息系统提供的全局交通信息,为出行者提高路网车流信息,为出行者提供出行方案;三、智能信控功能,依据路网车流信息,对特殊路口实行信号配时优化,实现信号控制智能化;四、停车管理功能,借助综合信息系统提供的场站泊位数据,对停车进行指导于收费管理。

3.5 交通综合收费系统

现代化城市为公众提供了智能的一卡通交通支付服务, 尤其是公交ic卡已经进入了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伴随着城市智能化的步伐,公交ic卡已由原来只能由于公共汽车支付扩展到了轻轨、地铁甚至是出租车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公交ic卡还延伸为市民卡,可用于支付更多的付费项目,甚至已经扩展为某个地区的综合支付卡。交通综合收费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将为公众甙类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强.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9-30.

[2]nathalie mitton,david simplot-ryl. fro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 the internet of the physical world[j]computes rendus physique.2011,12: 669-674.

[3]王晓宁.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设计方案[d].天津:天津大学,2007.

作者简介

薛霞(1985-),女,山西省晋中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第5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物联网网络架构

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都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而将二者连接起来并使其在结合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是一门高新科技,也一直是电网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物联网研究的专家共同思考的问题[1]。

一、智能电网概述

由于普通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无法满足当今电力系统的要求,所以运用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使电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交流,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精确、高效的利用,这种完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电网就被称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特征主要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以及优化。当电网发生巨大的扰动和故障时,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保持有效的供电能力;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自动隔离故障,进行自我快速恢复;可以兼容多种发电方式,满足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实现与客户的高效互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电力设备以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损耗;实现整个信息网络的高度集成,优化资产的利用,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的管理。

二、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就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和定位技术获取物品以及环境的信息,经过网络传输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智能化处理,从而将客观存在的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新型网架结构。其核心以及基础依然是互联网,并且完全依赖于对电网的各个环节运行参数的监控以及实时信息的掌控,在整个构架中处于末梢位置,通过分析和优化技术,实现对结果的最优化控制[2]。

物联网这一新型构架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化处理三个要素。全面感知是在感知层通过包括RFID、传感器、二维码和GPS等感知终端随时随地的感知物体,收集信息。采集信息后,物联网能够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最后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从而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三、智能电网环境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目前,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应用,协助实现了对电网的智能控制和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规划的管理能力。第一:发电环节。对常规能源发电的机组的运行情况、设备之间的互动以及各种参数指标实行实时监控,对风力、太阳能发电进行电机组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稳定性分析预测,实现发电环节的自动、稳定和高效。第二:输送环节。运用物联网在每个节点上的监控能力,对整个输送线路上的导线温度、线路电容、绝缘子污秽以及线路风振进行全程监测,并作出评估和诊断。由于智能电网具有自愈的特性,对发现破坏或者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自我治愈,对用户实现连续供电。第三:变电环节。将物联网应用到智能电网后,可以通过物联网中的传感器对重要变电设备进行检测,并将数据传送到管理终端,实现对整个变电站的实时检修,对周围的安全进行防护,更好地提高变电环节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3]。第四:配电环节。由于我国国土广阔,所以配电规模和配电设备数量都十分巨大。物联网可靠传递特性恰好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实现配电网络中的配电现场作业、配电网络设备以及运行状态信息的有效传递并进行安全防护,避免大规模人力、物力的投入。第五:用电环节。物联网技术与门禁系统、防盗防火系统以及有情境控制的结合,实现了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革新电力服务的传统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4]。

四、总结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为全世界的电力工业在安全性、高效性以及智能化上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物联网的安全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将成为其应用在智能电网中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潘睿,刘俊勇,郭晓鸣.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系统云计算[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32(增): 66-10.

[2]刘玮,王红梅,肖青等.物联网概念解析电信技术,2010,(01):5-8.

第6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公共交通;物联网;公交系统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与人民的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及其运行组织管理的优劣,已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达与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各国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尤其对智能公交系统的投入标显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致力改变现阶段公交系统管理的杂乱和不规范的决心。

智能公交系统基于全球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的智能化,公交车辆运行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实现面向公众乘客的完善信息服务,通过建立电脑营运管理系统和连接各停车场站的智能终端信息网络,加强对运营车辆的指挥调度,推动智慧交通与低碳城市的建设。

1.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拥挤、不准时、候车时间长和乘坐不方便等。

(2)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降低。尽管一些大城市实施了公交优先政策,但是,由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使得公共交通不但没能成为客运交通主体,而且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3)不同时间段公共交通调度不变。主要表现为上下班公交车按既定班次发车满足不了居民需求而使得各趟公交车拥挤,而非高峰期公交车仍然按原班次发车以致于此段时间公交空置率加大,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大。

2.物联网概述

国际电信联盟( ITU)定义物联网为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随着物联网的提出并高速发展,物联网能够通过利用部署于其上的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获得实时的具有不同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的数据(因为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并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另外,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可以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并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正因为物联网的这些技术优势,通过利用其前端智能检测,后端自适应接入,多机协同工作构架,以及强大云接入、云处理能力,为解决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中交通应急处理这类部门涉及众多,结构复杂,且体系异构的兼具预警和保障的综合型信息系统的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3.智能公交系统的工作原理

3.1 智能公交系统的总体结构

为了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就提高公交车到站准点率,缩短乘客候车时间,降低上下班乘车高峰时拥挤状况及乘车时间长等情况,提出在智能公交系统中采用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公交车自动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实时地获取车辆位置信息及乘客数量等信息,用以监控公交系统在既定线路上的运行状态以实现公交调度的智能管理。利用智能分析软件,对公交线路优化、站点设置和突况调度等情况进行智能优化配置。智能公交系统包括智能感知和智能调度两大系统。

3.2 智能感知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

智能感知系统是利用铺设在公交车、站点和公交卡中的RFID读写设备,结合所设读写器将公交车的运行状态信息实时地发生至调度中心。

智能调度系统是为公交调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利用所设的计算机系统和智能调度软件完成公交运行状态信息的储存、处理、协调控制等业务。

3.3 智能公交系统功能与实现

智能公交系统主要通过车辆运行状态监测、公交站点监测、公交卡及乘客信息监测和调度中心等模块提供信息完成智能控制。车辆运行状态监测主要利用铺设在公交车上的RFID实现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对车辆的出车、返回及停靠站等进行识别并记录,结合GPS实时定位车辆位置,及时共享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调度中心,用以智能分析以及处理、调度;公交站点监测主要为乘客提供实时、动态的公交信息,如:公交车地理位置,到达时间,车上人数情况及停靠站点状况等。另外,公交站点通过网络与调度中心互联,方便与调度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如监测到某条线路公交站点处人员大量滞留,可由调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加派公交车前往;公交卡及乘客信息监测主要是通过公交卡识别上车和下车的人数,以及识别乘客类型,智能提示为老人让座等信息,另外通过网络传送至调度中心,以供其分析处理;智能调度系统,负责数据的综合处理。通过车辆、公交站点、公交卡使用所传回的数据信息做出判断,完成对城市各条公交线路的实时监控和信息收集,及时地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并完成调度工作,如若出现突发事件及时根据应急方案做出快速的处理,以实现公交系统的智能化优势。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现代城市公交所面临的现状,并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概述。在结合物联网技术情况下连系公交系统组成智能公交系统,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组成结构和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韩浩明,祝勇俊,束文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J].科技信息,2011(27):34-35.

第7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物联网概述

(一)概念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简而言之,物联网是传感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进行智慧对话, 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结构:

首先,感知层。物联网要实现人与人、 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因此,感知层对于物联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感知层通常由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终端、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构成, 它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主要用于实现物体的信息识别、捕获和采集。 由于感知层涉及 RFID、传感器、传感器网络、GPS、自组织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 因此其必须解决低成本、 低功耗和小型化问题,并且向着感知能力更全面、灵敏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其次,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完成接入和传输功能,包括接入网与传输网两种。 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太网接入、卫星接入等各类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方式,为物联网终端提供网络接入功能、移动性管理等。 传输网由公网与专网组成,是基于 IP 的统一、可扩展、高性能的网络,典型传输网络包括电信网(固网、移动网)、广电网、互联网、电力通信网、专用网(数字集群),支持异构接入以及终端的移动性。就互联网的整体而言,网络层可以看做透明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应用层与感知层的数据传输, 这就需要研究异构感知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的机制,构建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开放、分层、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结构,以便于完成多种设备的接入和服务的融合,因此,物联网必须是异构泛在的。由于物体可能是移动的,物联网的网络层还必须支持移动性,从而实现无缝透明地接入。

最后,应用层。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实现物联网数据的挖掘、信息的存储和应用的决策,最终在众多领域提供广泛的应用。 应用层涉及大规模数据的云计算、 软件和分布式计算、信息和隐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标识和解析等多种关键技术。目前, 物联网的绝大多数应用都是由各个行业自己来建设系统,这些系统和终端与特定的应用相关,不仅不利于开展和变更业务,而且还需要有专门的行业服务器。 由于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标准以及接入、融合的管理平台,各个行业的差异导致物联网尚无法产生规模化效应。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 其中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一)射频识别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读取该对象的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既反映了对象的自身特点,又描述了对象的静态特征。 RFID作为一种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它通过物品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配合,可以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RFID标签中存储着数据格式规范的信息, 通过 RFID 阅读器将物品的属性信息自动采集到系统中,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 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便于后续“透明”管理。 在“物联网”中,正是 RFID 技术让物品由“死”变“活”、“开口说话”,从而能够基于互联网自动进行信息交换, 其主要为物联网中物品的身份标识提供技术支持。

(二)智能嵌入式(Embedded Intelligence)

智能嵌入式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多项技术综合起来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技术,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或应用开发出的智能化机电产品, 该产品具有故障诊断、自动报警、本地或远程监控等功能,能够实现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通过这一技术,“物联网”使物品具有了“信息生命”,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使得囊括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活”了起来,具有了“智慧”,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与所属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也正是由于与智能嵌入式技术相结合,才能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如公路、铁路、隧道、桥梁、电网、建筑、大坝、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与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的“物联网”,并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三)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核心, 主要用于解决物联网中的信息感知问题。 如果说 RFID(射频识别)技术描述了对象的静态特征,那么传感网络技术则描述了物体的动态特征,它记录了物体在环境中的物理状态变化, 缩小了物理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差距。 这种网络通过把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节点散布在特定区域,按照自组织方式构建一个具有信息收集、 传输和处理功能的复杂网络, 协同感知并采集网络覆盖区域内被查询对象或事件的信息,以便于进一步进行跟踪、监控和决策支持等。 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通常具有低功耗、自组织、高灵活、高保真、微型化等突出特点。 特别注意,传感网只是物联网感知、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而不是物联网所涉及技术的全部,因此,不能因为传感网在物联网中的核心地位,或者从局部利益或个人目的角度出发将物联网等同于传感器网络。

三、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 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采用物联网技术, 使物流体系具有感知、学习、推理判别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疑问的才能。 传统物流运送中,运送的品种和风险、 物流过程中的运送环节和动作方法以及物流企业的效劳, 都影响到物流运送的本钱和质量。 智能物流在现实中的采用是为每辆配送车辆上装置 GPS 定位体系,并且在每件货品的包装中嵌入 RFID 芯片,经过芯片, 物流公司和客户都能从网络了解货品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一起在运送过程中物流公司可根据客户的需求, 对货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调配,实时全程监控货品,避免物流丢失、误送等,优化物流运送道路,缩短中间环节,减少运送时间。

(二)智能热网

随着热网环境日益复杂, 热力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坚持热网的高可靠性,减少供热中止事端次数,需求进行详尽的监测和办理,智能热网应运而生。 智能热网具有领先的传感触发器和高度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贯穿于热源环节、供热环节直到每个家庭和大楼。 这种基础设施由十分多具有感知和调理功用的智能商品构成, 用于提供智能热网的健康状况和用户需求的实时信息, 以便优化智能热网的运转。 采用获知的数据,智能热网可以经过实时的调整来完成精确的热网办理, 然后减少热网的事端,提高热网的可靠性。 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智能热力丈量和家庭能源办理都是智能热网的典型采用。

(三)智能交通

随着对交通需求的提升,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一个主要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将是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效集成应用与交通运输体系,而建立起的一个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减少交通事故。 目前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自动收费、路况气象监测等应用广泛。

(四) 智能医疗

在智能医疗统筹范围之内, 物联网可应用于医疗物资的监督办理、 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和长途医疗三个方面。 运用物资办理的可视化技能,能够完成药品的出产、配送、防伪、追溯,完成药品从科研、出产、流动到运用进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医疗信息的数字化首要应用于患者的身份辨认、化验品辨认、病况辨认和体征辨认等。 通过构建长途会诊和监护效劳体系,可完成长途数据获取、数据剖析、专家长途会诊、移动医疗等,进步基层医疗效劳质量。 智能医疗有利于患者取得最好的医疗作用、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刻。 智能医疗监理、医疗用品智能办理和长途医疗已广泛应用。

(六)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 采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日子有关的设备集成, 构建高效的住所设备与家庭日程业务的办理体系,提高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完成环保节能的寓居环境。 智能家居涵盖信息设备、通讯设备、文娱设备、家用电器、照明设备、监控设备、水电气热表、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的信息互联,完成了能源办理、家庭远程办理、白叟日子辅佐等功能,增强了家居日子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当前智能家居范畴的采用主要有智能家电、智能照明、家庭安防等方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总体上来说, 全球物联网还是停留在概念和研发的起步阶段,有关物联网定义还存在一些混乱,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并认为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各种可用的感知手段,实现随时采集物体动态;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感知的信息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勋.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1:44+51.

[2]徐利谋,茹倍倍,陈利剑.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7-8.

第8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 现状 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顾名思义就是“物品与物品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仍旧是一种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第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是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嵌上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二、物联网的发展历史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但确切来说,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同年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此时,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然而,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以及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经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我国在物联网方面有几大优势使得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络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四、我国无线通讯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四、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8年3月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的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至2015年物体捂脸;2015年至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现在全球为了应对气温上升,开始大规模降低排放。减排在短期之内的直接后果必定是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谁能降低成本谁就将获得最后的胜利。降低成本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已经迫在眉睫,而大量应用物联网正是降低成本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新契机。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所以,在如何促进物联网发展方面,我建议设立物联网专项贷款,支持各级政府、企业应用物联网,扶持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感器开发。

五、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电子商务变得更强大,同时也将给人类与事物间的关系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将从许多简单而枯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赋予人类更大的力量,去探索和开发“物的世界”。

第9篇:物联网的发展概述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银行;信用管理;战略思想;策略探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拓展产物,能够实现对物理世界实时管控、精确管理与科学决策的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内外各级政府机关积极颁发一些促进物联网有关战略与发展的计划,物联网产业发展速率不断提升,积极朝着生产生活与经济金融相关领域靠拢。物联网思维有效整改了传统商业生态环境,调整了传统商业模式,为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助力。将物联网思想与相关技术整合到网络环境中,将促进当下金融信用环境的革新进程,助力于金融全新变革进程。相关人士指出,物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被视为对对信息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的有效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将物联网银行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一、物联网银行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物联网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类新模式,当下国际尚未对物联网银行做出明确界定与统一标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联网银行主要是采用把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整合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中,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内部管理等工作的运行模式,即推行“帕累托改进”模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压缩其运营成本以及提升效率。陆岷峰(2017)对物联网银行的概念做出如下定义,即物联网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应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等多样化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流量、资金流量与物质流量有机整合为一,进而为用户在存款、贷款以及汇款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兴组织模式。

(二)特征

①普惠化:这是物联网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最大的差别。为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运行的有效性,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宗旨在于提升上述金融业务形态运行期间应遵照的原则、规定以及发展目标等[3]。但是由于传统银行业的限制,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等业务形态拓展范畴相对狭窄,应不断提升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而物联网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服务对象为传统抵押担保模式下不能兼顾周全的中小微企业,该类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可抵押固定资产少、存货动产充沛、融资需求高等特征,在网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以及相关技术协助下,能够实现对企业现实生产情景全过程、多维度信息获取,不断扭转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有效解除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进而拓展其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普惠能力也相应提升。②智慧化:这是物联网银行积极迎合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金融科技力量的集成与联合作用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实力。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四大行强强联手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企业金融化改革进程被推进。在物联网技术协助下,传统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目标的实现获得新的战略机遇。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的协助下,物联网银行多大批量用户的相关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处理,构建新服务、新产品、新业务发展格局,落实信贷决策与风险管理智慧化发展目标。③精致化:传统银行由粗放式发展模式朝着集约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精细化。从本世纪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相关资料记载,在2016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了200余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140余万亿元,贷款余额也突破了100万亿元。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共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经济发展形态,践行精细化发展路线是其后几年中主要发展趋向。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的合力作用下,物联网银行采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更为精确的获得客户资源,对用户资质、还款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样化信息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明确其在金融领域中的现实需求,改善了传统商业银行在客源获得方面的局限性。此外,精细化还体现在客户风险管理方面上,具体是在物联网技术的支配下,物联网银行把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整合到大数据风险控制后台系统中,动态式的对用户风险进行辨识、计算、预测与警示,有效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滞后性、粗放性缺陷。

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信贷业务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支配下,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成本高始终是业务发展中最大瓶颈,进而对借款用户整体融资成本造成影响。信贷业务成本高具体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客源获得成本高;②风险辨识成本高;③运行成本高。在过去,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缺乏情景的“广撒网”措施去获取客户资源,人力资源投入量大,但是效益微弱;在风险辨识方面上,多采用线下方式采集、梳理、解析用户的信用情况,耗时耗力;在运营方面上,银行物理网点敷设面积大、参与运营人员数目多、运营管理投放资金量大。

(二)信贷业务效率低下

只有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才能够迎合当下市场经济主体间频繁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行速度迟缓,其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频繁需求间产生较大分歧,以致社会公众投诉事件与日俱增。诱发信贷业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信贷业务办理环节对流程规范性提出较严格要求;②手续多样且繁杂;③业务程序繁琐,存在冗余部分;⑤层层审核批准;⑥尚未建设可执行的快速反应体制等。此外,银行信贷业务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大大削弱了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用户黏性也有所降低。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重构中物联网的应用

(一)提升风险控制思维客观化

在物联网思维与相关技术的协助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思维重建目标得以实现。在没有物联网技术支配情景中,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管控中,多采用现场调查与访谈等方式,捕获借款企业客户以往行为方式后,采用人为方式对其信用程度等级判断,该种方式主观性色彩浓烈,难以实时、动态、真实的获得与企业生产营销业务运行状态此相关信息资料。但是若能够应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情景进行整改造,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将直接和借款企业生产作业情景中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流程相连接,以真实性、客观性的生产作业情景数据信息为依托,进行贷前调研、贷中审核与批复、贷后管理等系列性工作,有效规避信息真实度缺乏以及人为主观臆断的弊端。上述全方位、多维度客观信息源的提供,能够更为真实的呈现出借款企业的营销水平与业务发展状态,在有效辨识商业银行风险方面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参照信息。

(二)提升风险控制程序数据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重构过程,对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也表现出强烈依赖性。伴随着物联网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改造升级中的应用,物联网银行在发展中采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动态式感知信贷用户原料采购情况、原料库存管理、生产流程、成品囤积、营销状况等实际信息,同时把上述信息有机整合,构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连贯性数据等数据集合,进而在大数据技术协助下建设相关模型,勾勒出用户的风险特点,达到对用户风险辨识、风险计量、风险监管、风险管控等风控程序的处理、解析与决策。

(三)提升风险控制决策精细化

物联网不仅在风险控制思维以及控制流程重构方面有所应用,同时在商业银行风控决策重构过程中的应用机制也到认证。具体体现在物联网技术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大批量、客观性的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数据、交易活动中数据信息等构建进一步充实,同时进行交叉验证,建设崭新化的“三流合一”模式,协助商业银行对企业及上下游供应链有更全面性、立体化认识,促使信用等级评价积极由主观判断转型为客观洞察等方面上。物联网银行把采集到的、与客户相关的大量真实情景信息,勾勒出客户的真实画像,进而建设物联网风险控制模型,科学精确的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违约率与违约损失率等数据计量正确率也得到相应保障,进而协助银行进行贷前调查,贷中授信管理,贷后追踪预警,构建时效性与整体性特征共存的风险控制局面,物联网银行的风控决策科学性也相应提升。

(四)构建全视图管理模式

结合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性质以重要驱动因子,可采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构建全视图的风险管理模式,这已经是当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上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积极摒除以往单视角的管理模式,对某一业务运行态势、某些资产重组期间面对的各类风险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债券投资交易业务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不仅需应用物联网思维有针对性的建设债券市场波动风险的止损限额、VAR限额,还必须从其他角度出发,结合债券发行体基本面变动特点、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建设与其相匹配的追踪监侧、风险管理体制与程序。全视图、多维度的风险管理模式,和传统风控模式相比较,最大特征是在风险部署环节上整体分析多样因素,例如发行体基本面产生本质性恶化、信用风险提升,止损机制将会一触即发,在信用风险转变成市场风险损失初期就应施以相关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对于操纵风险的辨识与评价结果,均可以被整合到市场风险管理进程中。例如某一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结果在一定标准之下,就可在市场风险限额部署上,采用多层次限额规划进行管理加以控制。

(五)建设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分散化处理是组合风险管理的重点,实质上就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对象间对资产组科学配置,尽可能的承担微小的波动(以资本占用量呈现出来),进而去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实现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目标。主动推行组合风险管理,侧重点是落实如下几个方面:①明确科学化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策略,以国别、行业、产品等为主,最大限度的规避在方向选择上出现的错误。②采用排布组合限额的方式,强化风险、资本与收益三者间的平衡性,防控集中性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顺周期效应带来的影响。③推行主动风险管理措施,以主动组合调整、分散化处理和风险对冲等为主,实现组合的优化调整目标。在这里本文笔者需重点强调的是,“分散化”绝非是单纯式的资产分散,而是对资产背后风险因子的分散化。

四、结束语

物联网思维与技术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促使金融行业所处供应链上的程序实现“可视追踪”,进而实现提升运营效率、优化配置资源以及降低成本等目标,其是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应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进而实现风险有效管理思想本质相一致。伴随着物联网思想与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的深入化,将会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革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夏蜀.商业银行构建旅游金融的基本思维与整体框架[J].金融论坛,2017(9):15-26.

[2]张广雷.基于物联网的银行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6(16):158-158.

[3]王光远.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投资研究,2015(6):154-160.

[4]常亮,陈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4(5):28-32.

[5]孔文韬.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有效班级管理思维重构与实践探析[J].教师,2015(12):125-126.

[6]连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

[7]孙玉荣,左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2(3):48-49.

[8]雷光勇,王文.政府治理、风险承担与商业银行经营业绩[J].金融研究,2014(1):110-123.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