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当今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RFID 嵌入式系统
2015年10月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大胆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将会让位于物联网,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联网。一个高度个人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世界将会到来。”应该说,物联网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一、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为了对实体物品或外部环境的全面感知,物联网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分工协作,来完成复杂、多样、动态的“小数据”搜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物联网通过分布式计算、预测性算法来实现对实时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
3.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
物联网涉及的行业、领域太宽泛,技术应用和商业产品非常广泛。物联网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
1.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感知端设备的高智能化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设备的高精密化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撑。部分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2.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其中物联网网络服务又可细分为机器对机器通信服务、行业专网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网络通信服务,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又可细分为基础软件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智能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又可分为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支撑。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互联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始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现正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汇点上。从工业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进入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生产阶段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信息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在迎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我国物联网已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物联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从全球看,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是转变商业模式。第二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诸第三是触发生产力的跃迁。第四是变革生产关系。未来几年,物联网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使物联网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许许多多的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将带领我们进入生产协同、消费共享的全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谷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中国新通信, 201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状;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融合发展,我国也已和世界其它国家紧密接轨,在成功接轨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所需人才的人才质量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解读
所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的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内容不仅涵盖电子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还包括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于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以必须的数学知识做为基础,以够量的物理学知识做为辅助,以丰富的电学知识做为必备。该专业所学知识运用很广,小到电话通讯、网络软件研发,大到信息安全维护等,所以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和方向非常广泛,可以认为该专业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薪资高的“三高”专业。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
(1)发展迅速,招生量大量增加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行业与目前许多行业都息息相关,加之人们对生活的科技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该专业的从业人员需求越来越大。1994年,我国仅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重点大学都开设有此类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也基本都开设此类专业,可谓发展迅速,每年此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大幅增加。(2)就业岗位较多,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宜当今社会发展文章前面就已提到,目前我国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需求量很大,所以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非常多,就业形势也较好。但对于许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有很多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有很多院校目前还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教学比例不高,即使开设实践课程,也是最基本的实验实训,甚至还停留在十几年的基础实验实训水平,这就导致毕业生进入到社会,投身到工作岗位中无法适应当代工作的节奏。也就是说,虽然每年有大批电子工程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该行业工作,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社会所需的高技术人才还是少之又少。(3)教师资源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资源缺乏,很多专业技术较好的人员都流入到了企业一线而不选择到高校工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不能和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相适应,造成许多知识陈旧,无法实现毕业生毕业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优质毕业生资源的培养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已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行业产业链,但还是存在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不足,有很多技术还是依靠从欧美等先进国家进口,所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今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要想培养高科技的创新性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大胆改革,提出新想法,实施新措施。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培养人才时要侧重工程二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一线企业紧密联系,实施“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能力。②就是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术并加以创新改革。(2)涉猎领域广泛,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多我国正处于信息迅速发展的时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此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必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方面内容的涉猎。①可以定位在网络运营和智能手机销售领域,这和目前我国信息市场的繁荣密切相关。②物联网领域。目前物联网行业已和其它许多新兴行业密切相关,比如城市管理、食品安全、安防监控等,所以这一领域就业前景很广。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迅速,并且与其他很多新兴学科行业有着密切联系,且其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是我国目前新技术高科技的主要驱动力。所以在今后专业发展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突破,坚持创新创业精神,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更为壮大,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洋.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与现代化技术[J].现代营销,2016(6):182.
[2]齐孟阳,薛超,贾宏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4):249+251.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提高和土地集中化耕种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大棚中培育,传统的人工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精准农业的要求[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2],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它既能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又能节约资源、增产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目标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对大棚的远程智能控制[3]。
该系统还可推广到园林园艺、畜牧养殖等相关农业领域,为实现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智能管理,对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4]。
1.2 系统架构
系统通过环境参数传感器和高清视频摄像头等组建了一个可以远程感知的数字大棚,采集的数据通过3G移动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关联、数据分析,实现智慧农业大棚一体化解决方案。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四部分[5]。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图
传感信息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大棚内环境参数的采集与控制;采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拍摄大棚内视频信息。
无线传输系统:将采集的环境参数和视频信息,通过3G移动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
远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设备和继电器电路可以自由操控各种农业生产设备。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进行数据查询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图2 系统组成图
2 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内置先进的无线感应器,不用布线,可实时监测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等信息,通过无线ZigBee技术,与相关设备连接,当室内温、湿度、光照等信息超过或低于系统设定范围时,可自动打开或关闭相关设备进行调控,营造作物适宜生长环境。
图3 系统管理示意图
主要系统功能特点如下:
(1)系统可实时、连续的采集各项环境参数,以数字、图形、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和显示。
(2)系统可对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在后台实现自动处理,与设定阈值比对,并根据结果自动调节大棚内温湿度、光照控制设备,实现大棚的全自动化管理。
(3)系统可设定各监控点的报警阀值,当出现数据异常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4)无线网关设备具备丰富的硬件接口,可以提供有线、无线等多种方式的通讯手段。
3 结语
相关资料表明,在智慧农业大棚中,每平方米一季可产番茄30kg-50kg,黄瓜40kg,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10倍以上,其他各类作物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由于温、光、水、肥、气等诸多因素综合直接协调到最佳状态,据计算,可有效节水、节肥和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让温室实时在线,从而实现农业大棚与数据世界的完美融合。
图4 产量比较图
图5 能耗比较图
参考文献
[1] 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
化研究,2013(06):250-253.
[2] 刘琪.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展望[J].科技风,
2013(04):225.
[3] 刘明.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1(2):26-28.
[4] 卢闯,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1(09):10-13.
[5] 郭阳雪,等.农业大棚温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J].安徽农
业科学,2013(03):1308-13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产业发展态势 应对策略 重点举措
1 引言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它的增长速度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任何专家未曾预料到的。2012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2012年之前历史上出货量总和,总出货量2.58亿部,增速达到167%,2012年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普及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真正融合导致本来各行业单独发展的态势被终结,而在纷繁的战略布局举措的背后,仍有较多焦点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来关注和解答。面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复杂的竞合关系,中国移动如何借力实现全业务转型的愿景应引起高度关注。
2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个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领域连接在一起,并凭借全球数十亿的用户规模,正在开辟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时代。
2.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1)移动互联网已取代互联网成为行业新的领导力量
①上网入口从PC转向移动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超过 PC 互联网后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截至 2013 年 3 月, 两者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 29%。
②业务创新关注点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巨头全线进入移动互联网应用 ,移动应用成为开发者重点关注方向。
(2)手机呈现非语音化趋势明显
手机用途显著变化,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于语音、短信之外的非传统通讯业务,如浏览、游戏、社交等。
(3)社会化网络正在影响几乎所有业务
综合性社交网络进一步发展,发展渗透传统业务(音乐、图片、视频、电子商务、游戏等);而传统互联网业务(游戏、视频、照片、电子商务等)则又增加社会化媒体特征,形成垂直社交网络。
(4)移动互联网覆盖面有质的变化,大众化时代来临
2012年以前覆盖面主要称为核心用户,包括IT男性/ 时尚女性/ 商业精英等,普遍较为熟悉互联网,而2012年及以后主要转向覆盖大众用户。
(5)产业链重心发生偏移,运营商有被旁路的危险
以终端为主要媒介的应用程序商店模式逐渐成为业务的主导模式,直接颠覆了原来移动运营商的I-Mode模式、移动梦网等模式,运营商被部分旁路。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特征和用户需求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基于用户身份认证、环境感知、终端智能、无线泛在的互联网应用业务集成,最终目标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业务通过一定的变换在各种用户终端上进行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展现。它具有典型的特征:接入移动性、时间碎片性、生活相关性、终端多样性、社交化。
相比于传统电信市场下的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趋势的特征可简要归纳为:多样化、整合化、碎片化和合理化。
2.3 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终端与平台。低端的智能手机普及,已极大地刺激用户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目前主要厂商的手机操作系统有近十种之多,除了苹果IOS是封闭的外,几乎其他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是开放的,开放能力+开放平台已成为必然选择。针对网络平台,随着3G网络的进一步优化和TD-LTE等4G技术和标准的完善,移动通信的带宽正在显著增加中,已在进入基于www的真正移动互联网时代。
其次是业务。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重心、用户消费方式和业务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了以终端和互联网为中心、基于接口开发和开发者广泛参与的新的互联网业务模式。
再次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融趋势合明显。智能手机和业务平台即将步入“云”时代 ,如下图所示:
最后,随着HTML5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高效率跨平台的移动Web运行环境未来很可能将取代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竞争新的制高点,业务模式也将继移动梦网、应用商店之后发生新一轮重大变革。
3 中国移动应对策略浅析
3.1 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在全国布局了九大基地,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注册用户达到4亿,并形成MM和飞信+两大开放平台,整体的运营用户超了6亿,现在包括18项左右自有业务,整体的活跃用户数超过2亿。
从三大运营商的对比看,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占优,如2012年1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以中国移动为主,占86.09%,其次是中国联通占7.97%、中国电信占5.94%,但是中国移动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中的用户占比持续下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凭借3G的运营优势和终端优势发展了大量的高端用户群体。
总体而言,三大运营商内容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总体上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优势不明显,在内容差异化和运营灵活性方面不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也不足,在用户体验满足上也一直是软肋。
3.2 总体策略
中国移动已将移动互联网定位为主要战略之一,实施“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策略,构建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拓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务新应用。建议采取如下总体策略:平台型服务是重点,参与内容和应用,并充分发挥自有优势,培育新型能力,创新机制与文化,发挥中国移动的三大优势:智能管道、用户信息、特色业务,进行三大能力的培育:产品设计能力、平台技术创新与整合能力、互联网营销能力。
3.3 重点举措
(1)充分发挥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的功效
国内目前唯有中国移动专门成立了移动互联网基地,负责移动互联网网络、业务乃至商业模式的开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功效,从产品、渠道和服务等方面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活跃度。建议采取如下策略:充分利用好合作伙伴的力量,从技术、流程和利益等方面更好的服务好合作伙伴,加强与行业合作开放性共建,另一方面也需改善对基地模式的管控手段;加强业务的互通融合,通过基地平台深入整合中国移动分散在各地的优势资源,比如飞信、邮箱、微博之间的融合,以及MM平台与音乐、游戏、视频、书籍等数字内容的融合等;坚持平台化运营为主的策略 ,基地以MM与139社区两大平台为依托,为用户提供各类融合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实施精品化战略,基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功能,通过不断的迭代使得服务精准度和品质进一步提高。
(2)加强业务平台基础能力开放、汇聚,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双赢
电信能力是中国移动相对于互联网服务商的差异化优势所在。开放电信能力,扩大电信业务的使用场景,增加产业链对中国移动的依赖。基于电信通讯能力,以更开放、更灵活的,自行开发配置的方式向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的设想,让用户、开发者,中国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就是能力开放平台的宗旨。建议构建“资源承载层,能力开放层,业务应用层”的三层业务网络架构,实现业务快速开通、用户灵活支撑:通过“能力聚合开放层”,逐步实现资源的适配、聚合和对外开放;通过“统一的开放服务接口”,实现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简单开放,降低业务开发和开放门槛;建设业务网络统一认证平台,实现“一点认证、全网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3)构建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特征的一体化运营支撑系统
中国移动核心能力在于网络、信息业务、渠道、客户、终端的一体化运营能力,在基础网络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控制力减弱时,中国移动所具有的营销、认证、支付能力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国移动应从业务、技术、运营三大方面着手,统一规划、统一运维、统一流程优化 ,加快整合技术支撑资源,积极推动虚拟化技术应用,逐步构建灵活、易用、扩展、透明的一体化运营支撑系统。近期建议重点聚焦如下工作:实现深度内容计费,实现与业务使用量相关的Qos控制;改造智能策略中心,与相关分析系统,实现联动;进行策略授权中心与智能策略中心的协同等。
(4)深化四网协同发展,重构领先优势的无线网络
目前有线宽带接入已经进入FTTx时代,互联网用户已经普遍体验视频聊天、在线视频观看、甚至3D交互游戏等业务,在3G网络推出相应业务之后,移动无线数据业务与有线接入的网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移动以及无线传输的网络特点,要保证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使用较高速的3G数据业务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势必需要匹配相应的网络资源,提升网络质量是关键的议题。中国移动需深化四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积极推动TD-LTE商用进程,提升网络速度和质量,打造具有覆盖广、覆盖深、质量高、速率高的世界一流无线网,实现网络效益最大化。其中GSM重点保持新建区域的网络覆盖优势,TD-SCDMA重点完善热点区域深度连续覆盖,TD-LTE与TD-S同步建设,WLAN在热点区域和蜂窝网形成融合覆盖,实现对蜂窝网数据业务的有效分流。
(5)以MM和飞信+业务为两大关键业务,持续推进
MM是中国移动应用商场,对其有三个定位、三个一站式:面向消费者的一站式的消费平台,面向产业链的一站式的支撑,同时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的服务。MM的云服务框架是后面的一个发展重点:为产业链上下游的环节,尤其是缺乏资源的一些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服务支撑,包括从应用开发,中国移动提供各种能力,包括位置计费,包括WLAN这些能力提供给开发者。应尽量保证开发者合理的收益,联合开发者共同打击盗版,以及伤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
“飞信+”含的内容很多,包括飞信、飞信空间、飞聊、139邮箱、微博,以及彩云等,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流量平台。建议重点联合各方的力量,把优质应用提供给消费者,跟产业链展开充分的合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 结束语
面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复杂的竞合关系,中国移动要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以开放的心态, 以竞合的战略思维, 与产业链之间密切合作, 创新商业模式, 分析用户行为, 挖掘客户需求, 构建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核心产品体系。保证业务内容聚合和创新,拓展移动互联网市场, 吸引更多用户, 才能在移动互联网博弈中取胜。
只有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不断创新,实现价值链共赢,才能使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沈晶韵,“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业务产品研究”,《电信科学》,2010年第10期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3年)”,2013年
[3] 玉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策略浅析”,《广西大学学报》,第32卷增刊,2010年
[4] 李开复,“变迁与机遇—2012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艾瑞年会,2012年
[5] 白琳,“2012移动互联网时代”,艾瑞年会,2012年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能音箱
一、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并且发现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试图发现智能的实质,并创造出一种以人类思考的方式做出相似反映的智能机器。同时,它又是计算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的集合,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让机器能够做到只有人类智慧才能做到的复杂的事项。
(二)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集合,通过系统将各种家居与人们的居家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感和安全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智能家居正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人性化的居家体验。
二、文献综述
欧阳婷梓研究了人工智能对智能家居的影响,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将会使智能家居产业升级,同时还指出Al技术还有待突破,市场决定人工智能能否再次爆发。荣华英和兼国恩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发展前景,认为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将朝智能产品设计、智能生产制造、智能高效物流和智能商业服务方向发展。吴斌在研究我国智能家居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指出要制定行业标准体系,降低系统成本并完善售后服务。
观察现有研究,发现有关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指出Al对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发展机遇,并预测未来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美国的Amazon Echo、Google Home和Apple HomeKit占据了国外的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平台市场,Contro14 利用Zigbee技术可以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家电产品连接,控制各种设备和系统;英国的Laing Homt公司早在2000年建立了“智能家居”示范街,给每栋房子都装上了智能管理系统,近年也在国内建立起了一些智能家居体验式展厅;日本软银生产的Pepper人形情感机器人能够读懂人类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在各种场合为人们服务,松下于2017年“Panasonic Home+全屋智能”战略,让全屋各个部分的功能都智能化;德国的Apartimentum未来型公寓将物联网应用和先进科技结合起来让住户的生活更加简洁舒适。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上涨,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业开始进入技术融合,技术沉淀打造更加智能的家居用品的阶段,2016~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变化如图1所示。
(二)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深受大众追捧,但进入2015年,销售增速开始放缓,随着政策的扶持,2016年市场规模增速开始上涨。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5年达到7,500亿元,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愈发强劲。面对如此红利,相关企业加快布局,海尔建立U-home平台、美的建立M-Smart平台、阿里巴巴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了智能音箱等产品。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市场前景看好,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智能家居产业错综复杂,涉及众多产品,根据目前各企业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六个流派: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通过将原有的产品智能化提高销售;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自产智能硬件或与传统家电企业建立合作涉足智能家居行业;以华为和小米为代表的手机硬件企业,通过研发软件、生产硬件和建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进军智能家居行业;以Honeywell、Bosch和松下为代表的安防企业,在本身安防设备的基础上智能化,占据智能家居安防市场;以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为代表的国外智能家居企业,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进军国内市场;以及一些提供云平台服务和小型硬件的供应商。
四、当前智能家居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在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中,至今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大公司各行其道,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与其他厂商开发出来的系统并不兼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谷歌、苹果、微软加入了高通主导的AllSeen联盟,英特尔、三星、戴尔等公司组成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之后,谷歌在收购Nest之后力推Thread,苹果自家提出Homekit。一方面用户的智能体验降低;另一方面加重了用户的转换成本。而人工智能是一项复杂的产业,它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经营好的,它需要各领域的公司参与进来研发技术、搭建平台、生产终端,各司其职,并用统一的标准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二)缺乏人性化的伪智能。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大多通过手机来实现,但有些厂商以“智能”为噱头,将原本简单的操作强加到手机上,使得手机承担较多的功能。然而,除了年轻人对智能手机的操作较为熟悉,其他用户面对复杂的“智能”操作只能望而却步,严重缺乏人性化设计。
(三)需求低且价格高。一方面智能家居概念映入人们眼帘的时间较短,人们对智能家居还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化水平不高,操作复杂,运行过程中经常出错,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体验。同时,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研发费用,加上日常的维护费用,导致智能家居的消费价格偏高,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物联网信息传输过程中,个人信息极易被黑客窃取,不法分子通过这些个人信息进一步窃取用户的财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对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如果智能家居产业在未来想占据较大一部分家居市场,就必须克服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的监管力度。
五、Al助力智能家居行业发展
(一)AI与智能家居结合进入最终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家居经过了用App远程控制家电的单品智能化和多个电器间相互感应的智能互动两个阶段,以上两个阶段均为弱智能阶段,得通过手机来操作。而第三阶段是家居产品与人工智能的深入结合,赋予家居产品人性化,摆脱手机的操控,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记忆、自主决策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
(二)提升全新的交互体验。语音交流以其与人交流的亲和感,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人机交互方式。人类通过语音给机器下达指令,机器通过语音识别执行指令。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而智能音箱具有语音交互、提供音乐和有声读物等媒体内容、提供多种互联网服务以及可以对智能家居进行控制等功能,深受大众追捧,因而被称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为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互联网各大巨头纷纷加紧研究抢占市场。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至今已有几千万的销量,随后谷歌推出GoogleHome,微软推出Cortana,紧接着国内的京东推出叮咚音箱,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天猫精灵”,小米推出“小爱同学”。
(三)提供更安全、可控的应用环境。传统的密码输入和保护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于是推动了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开发。生物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等高科技结合,提取人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鉴定个人身份。目前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达到更高的安全水准,通过红外线照射获取手指静脉图像的指静脉技术也在紧密研究当中,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对智慧生活的追求。
六、我国智能家居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智能家居需求增大。因为工作关系很多子女与父母在异地生活,难以妥善地照顾好父母的生活,而智能家居可以方便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上多年财富的积累,老年人的经济实力比年轻人要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人口的比例将加重,多重原因结合起来支撑起了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
(二)“智能家居”概念将越来越普及。通过前些年“智能家居”概念的炒作,各大新闻客户端、网站的转载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到智能家居的相关概念。近些年各大浏览器对“智能家居”关键词的搜索数量大幅度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信赖感也在增强。如今人们购买家具,对房屋进行装修也会考虑适当引进智能家居的相关元素进入日常的起居中。
(三)居民收入增多,消费价格将降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逐年上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将会大幅增长,相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同时,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降低了智能家居产品的成本,同时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费用也在下调,日常的运营维护成本也在下降,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市场需求将会激增,市场规模将会扩大。
(四)政策扶持,发展道路顺畅。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相继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促进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产业发展。并成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所有环节全面整合,扫除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切障碍。
七、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标准日趋统一。当智能家居行业依旧遵循现在的发展方式,各企业各行其道,系统间互不兼容,消费者将会对该行业产生疲倦,未来市场规模可能难以扩大。除非出现一家领导性标杆企业,拥有自己的系统,能够生产出所有类别的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对该企业提供的方方面面都很满意,进而垄断了整个智能家居市场。很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市场逼着企业间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二)AI与智能家居的完美融合。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智能家居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未来智能家居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准确抓住用户的喜好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用户的工作安排相应的行程。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犹如一个智能管家,在最优的时间提供最优的服务。
(三)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是制约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扩大的又一要素,因此行业内将建立起一套世界领先的信息安全标准,并且该标准能够和各地的法律法规衔接好,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安全地储存好,能够记录数据的产生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查证。
八、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仍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处于一个无统一标准、需求低、价格高的阶段,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家居概念的逐渐普及、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增长,将促使企业间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人工智能将会与智能家居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文/陈功正 王腾 陆畅 王蕴鑫 陈黎阳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邓中祚.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欧阳婷梓.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智能家居的强心剂[J].通信企业管理,2018.1.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但是以目前的网络环境,一般的数据传输尚不能保证带宽,物联时代又会在原本就拥挤的公路上增加成千上万的“汽车”。物联网依赖于高速大功率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果信息传播的基础光纤技术没有关键性突破,那智能时代的美好未来就难以实现。
2 解决之道――光纤通信的绝对优势
要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显然需要借助最佳的传输媒介,众所周知光的速度是最快的,使用光波作为载波实现信息的传送,就是光纤通信。所谓光纤正是光波的传输介质。作为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光波的通信容量非常之大,是智能时代信息传输的必然选择。
光纤通信需要把数据在发送端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引起激光器发射光束的强度变化,通过光纤可传递这种强弱信息,最后通过接收端的检测器将光信息解调为电信号。光纤通信的很多优势是电通信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它的传输频带宽,中继距离很长,降低了传输损耗,以石英为原料,节省了大量金属材料,使资源能够合理得到使用。除此以外,抗腐蚀、抗辐射、抗腐蚀使其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相对于智能时代,众多优点中,最重要的仍是传输速率和容量的保障,毕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于音视频的传输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光纤通信的应用有了更迫切的需求。而光纤通信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应用面之广是通信史上罕见的,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在3G用户群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下,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显然不是以前的网络结构所能承受的,另外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广的三网融合亦需要以大带宽高速率的网络作为基础。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被炒了很多年,但一直由于带宽的限制无法大范围的应用。如今光纤宽带的发展为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光纤到户――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智能时代需要物联网,智能时代的家居生活更需要触手可及的高速网络,于是光纤到户被提到日程。光纤入户即FTTH(Fiber To The Home),意即光纤直接到家庭。其显著技术优点是简化了维护和安装。不仅提供了更大的带宽,还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
尽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但是移动通信的带宽毕竟有一定局限性,显示终端也有一定瓶颈。所以要想真正畅享网络,人们已经渴盼一种更稳定更高性能的方式,即光纤到户。具有极大的带宽是光纤到户的最大魅力所在,是解决从互联网主干网到用户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FTTH的解决方案通常有P2P点对点和PON无源光网络两大类。面对智能时代众多家居产品的在线应用,乃至物联网的实现,使用FTTH+无线的方式将是更合理的选择。具体实现,可以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离,上行IEEE802.11g,而下行则使用光纤,用以下载宽带视频等大容量业务,形成光纤接入,无线互联的家庭网络。FTTH+无线接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智能时代随时随地享用宽带网络的一种最优搭配。
4 全光网络――光纤通信发展的终极目标
FTTH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仍不是光纤通信的终极目标。光纤通信的极致是全光网络,也是未来智能时代的写照。全光网络可以将速度、容量、距离做到极致,未来智能时代的高速通信网必将是全光网。传统的光网络虽然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却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限制。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信息自始至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交换和传输。如今,全光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是智能时代信息网络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也是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5 结论
光纤通信作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实际运用中相当有前途的一种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中各种复杂信息的主要传输媒介,并深远地改变了信息网架构,向世人展现了在智能时代其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华君.物联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主要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工业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单向、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太过统一,主要采用填鸭、灌输的方法,不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创造性、个性、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不利。随着科技发展、信息进步,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习习惯的改变,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代替传统模式走进课堂、家庭,教学模式出现了彻底改革。因此,研究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1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1及时性
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这一新的模式下,及时性是最重要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在网络信息化状态下,教学内容和教材可以随时更新,这对普及知识、提高教学水准等都相当重要;二是能够考察教学之后的效果,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及时的反馈,这样教师能够很快的获知教学成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根据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学生辅导或者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分类教学[1]。
1.2综合性
综合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大量的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大量信息,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缩短了空间距离、消除了时间限制、拓宽了教学资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1.3开放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自古以来都是把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只需要听和记,但是开放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打破了这一传统特点,让各种层次、身份的知识接受者在学习方面拥有同样的权利得到实现,学习的进程、时间都可以自己支配,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随时学习,这种情况让学习者在现代化的数字通讯手段帮助下,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体。
2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2.1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很多教学中都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其教学水平却并没有提升,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只是黑板被多媒体代替、粉笔被键盘代替,仅此而已。这种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教学效果不见得能够改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学校领导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学校管理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数字化设备只是作为摆设没有用到实处,甚至有的地方还会让这些高新技术产品长期闲置,这种钟情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观念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完善、教育效果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2.2教学的应用水准不高
当今社会,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地位至关重要,学校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等都是通过该模式来体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80%以上都采用信息化教学,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应用水平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多媒体仅仅是用来播放课件,更甚者,教师应用的课件不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而是直接来源于课本,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这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在资源开发、课件制作、应用技能和教学认识等方面,教师们都没有做到位,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不健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从侧面折射出来。所以,制定教学政策和制度,完善教学环境,提升计算机应用和教学设计水准,成为信息化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教学制度不健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互联网帮助下,系统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目前的很多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在很大范围内使用在线教学,有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程录制,为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保障,此外还有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微课程等也逐渐创新、走向成熟,信息化教学发展势头正盛。然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诉求、资源建设等问题还是存在问题,例如,怎样评价信息化教学下的学习效果;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实施如何在校园内落实,怎样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分配师资力量问题怎样解决;怎样考核教师的教学绩效,奖励制度如何制定;录制的视频和课程怎样在教学中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要想让信息化教学成为正统模式,就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以上问题,使得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发挥[2]。
3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3.1加强计算机信息教学的内涵建设
数字教学、多媒体、校园网等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前几年信息化教学最受关注的,这些建设的都是教学环境,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却没能做到研究和重视,新出现的事物经过发展、成熟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以上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合理性,同样也有大量不足和弊端,不能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视而不见,因此,就要提倡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机制,转变教学理念实行信息化教学,强化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体改资源利用的水平,将信息化教学的活力激发出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协调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要素、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实力。加强内涵建设有利于计算机信息教学的长远、合理、科学发展。
3.2转变教育结构
由于受一些观念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最初的信息化教学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了一些技术成分,用投影仪、多媒体代替课本、黑板,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质量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因此,有学者提出,信息化教学要想实现突破性进展,就要从变革教育结构入手:首先,转变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中心代替教师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主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其次,变革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来适应教学结构的变化,只有基本要求做到了,上层结构的改革才能顺利完成。
3.3根据学生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先将课程制定出来再安排学生根据顺序进行具体的学习,是长期以来的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标准、预期目标都是事先定好的,这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具体学习状况教师都很难把握,智能依据经验进行大体判断,即便知道学生哪部分出现了问题,而时间、内容安排紧张,没有时间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只能依靠他们自学弥补,如果自制力差,这些内容就永远被落下了。这种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被迫适应教学,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受到限制,最终只能导致对学生的批量生产。独立意识在学生中至关重要,他们的个性、自由、诉求都要格外尊重和关注,掌握了这些才能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做具体分析,以此得知他们哪个环节薄弱、需求是哪些,进而有针对性了提供给他们学习资源,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和自觉性,所以,了解学生需求至关重要[3]。
4结束语
教学新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模式来讲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改进,也是一种提高和升华,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师生关系、教学结构等转变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改进教学方法。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也应该适应时代需求,追求互交性、弹性、开放性,教学模式越来越适应学生要求,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50-51.
众所周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最近今年计算机技术最明显的发展就是网络化和向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报纸、书刊的电子化,网络电视的普及,计算机的视频聊天功能,远程教学功能以及医学上的远程诊断功能,网络购物以及机票、火车票的预订等都已深入人心,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各种电子设备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并且各个计算机设备互联的带宽也越来越高,其本身所具有的高效性、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同样逐步的显现出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计算机科学开始迈入了云计算时代。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生物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以脱氧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计算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已经有科学家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他们采用以蛋白质分子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该集成电路板比现有最小的最精致的电子元件结构还要小很多。因为蛋白质分子自身便具有立体的结构,所以它的集成密度要比使用轨迹制成的集成电路高约五个数量级,另外它本身就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所以它的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近万倍,而能量消耗却是普通计算机能耗的十亿分之一。最大的优点就是当出现故障时,它们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的身体相连,由组织细胞提供所需能量,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2.2光子计算机
所谓光子计算机,就是以光信号为基础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未来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光器、集成光路和透镜等,与普通的计算机相比,所用的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所以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而计算能力与电子计算机相比有了指数倍的增长。而且光存储的储量是现在计算机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集成器、光互连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光子计算机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道路已经不远。
2.3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类大脑,当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原始数据则会自动绕过出错的部分,继续进行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低功耗、高速度的优良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3总结
[关键词] 大数据;新媒体;信息传播;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2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94- 03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应用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更加促进了网络社会变革。现代社会生活,信息量急剧膨胀,催生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方式,以满足人们对信息更多的、随时随地的需求,并带动各种新媒体方兴未艾。然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生产、存储、积累了超越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大量数据,让人们不仅能掌握历史信息,了解事物发展变化,还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变迁,进而一方面丰富和繁荣了网络文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网络社会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新媒体问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1 大数据与新媒体
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它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凸现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新媒体作为数字化媒体,它明显具有海量信息承载、碎片化信息传播和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的特征,是通过“网”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大数据技术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应用。大数据给新媒体带来一些明显的影响。第一,大数据引发用户体验去中心化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媒体终端、平台层出不穷,使用户在意见表达和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中心之一,分散了传统的传播中心,造成传播层面上多中心化更加明显。第二,在整合“社群化”时凸显“个性化”。新媒体所强调的“社群化”进一步整合,而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留下的“蛛丝马迹”、各种活动记录痕迹,得出每个用户的爱好、兴趣,并为他们的偏好推荐适合各自的社群,使各种社区、自由论坛将受众连接在一起,在兼顾社群化的同时强调个性化,形成相对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第三,大数据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技术基础。数据成为新闻的核心资源,数据不仅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成为了解受众的依据,通过数据对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习惯等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更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报道,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
2 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上,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张,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近几年来,各种社交网络,移动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日渐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创造出诸多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一大批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设备都生产很多的大数据,为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传统媒体加快新媒体发展、推动媒体融合的步伐大大加速。无人机新闻、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开始出现。多地传统媒体推出新版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南方+、封面、交汇点、前沿等纷纷亮相,不同渠道、不同形态媒体信息都融于数字平台。
2.1 新媒体发展现状
(1)技术支撑平台日臻成熟。网络技术支撑平台是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国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载体,实现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传播的一体化,并将各种接收终端、各种传输渠道、各种信息形态整合一起,加上各类现代互动技术的广泛使用,从而保证用户可以在网络到达的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都能够进入新媒体网络。应该说,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移动终端设备比较普及。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媒体移动终端不断更新换代,各种价格低廉、性能优良、操作简便的终端产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较普及。这些网络新媒体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信息的数量已远非传统媒体所比拟,呈几何式增长态势,而且这些新媒体终端设备的进化、更新,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引领新媒体产业发展导向,也作用于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乃至影响社会发展的形态。
(3)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新时代,同时催生了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应用。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新媒体业已在政府管理、交通监管、社会生产、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发挥出独特优势,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 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
(1)网络空间充斥某些有害信息。新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网民素质良莠不齐,有些网民言论自由随意、导向不明,有些网民热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甚至有些所谓网络大V毫无顾忌、妄发评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出于某种目的和企图,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些欺骗虚假、黄色低俗、网络暴力等有害信息,给构建健康文明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坏影响。因此,持续深入清理网络有害信息,使网络空间逐步清朗,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2)虚拟网络空间治理存在不足。随着各种网络新媒体创新应用,很大程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正能量,同时也不可避免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当前对网络社会的治理,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主要是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立法滞后,造成监管缺位和对网民自律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处罚不重。目前,全国每天有亿万人在网上发言、在网上围观,每天微博、微信多达数百亿条,这些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很难保证其质量,当中会夹杂一些是负面的、有害的东西。此外,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个人隐私屡遭侵害,蓄意恶搞、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等现象频繁发生。因此,亟待政府创新思维,多措并举、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治理。
3 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对策
2015年1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说:“中国有400万家网站、近7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6亿微信和微博用户,每天产生300亿条信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国。2016年5月25日,总理在贵阳出席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创新发展峰会时强调,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要把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抢占大数据发展先机。由此可见,国家大数据战略也给新媒体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互联网的“无界性”、虚拟空间的“自由性”,而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把社会带入“秒杀”时代,网络新媒体对现实社会的安全治理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我国政府在发展网络强国战略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行业行为等措施,运用大数据思维,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治理,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网络新媒体健康发展。
3.1 建立依法治网机制
依法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第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借助大数据思维,汲取现实社会法治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空间法律框架,为网络新媒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第二,加快建立全国网站登记备案数据库,提高备案信息真实性,规范网站名称,严禁个人和非国家单位使用具有显著政治特性、涉及公共利益的名称,构建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良好环境;第三,积极稳妥推进网络实名制,推动落实网站主办者、版主、主持人等实名登记,推广博客、微博等实名注册,对网评人、网络“红人”、炒作“明星”和大V等人的言论重点监控,尤其推行网上诚信评价标准,建立网上诚信档案。
3.2 建设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新媒体担负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领舆论导向和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重任。目前,我国网站数量400多万个,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网站各自找准定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网络文化的繁荣。第一,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自身功能优势,主动承担网络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以责任树形象。第二,政府门户网站要认真履行信息公开的社会责任,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以服务赢得理解与支持。第三,商业网站要切实担当为电子商务营造诚信环境、为人际交往营造文明环境的社会责任,以诚信和品位赢得市场和网民。因此,在促进网络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网站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的作用,努力掌控和引导网上舆情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站联盟,打造真正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平台。
3.3 完善信息安全措施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2016年9月19日至25日,由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发起在武汉市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每天新媒体传播大量的信息,生产大量的数据,给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也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然而,因技术不过硬、手段不丰富,使得网络安全存在很大隐患。网络没有了安全堤坝,新媒体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着力健全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安全。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网络安全管控机制,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第二,要研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使用可靠性强的软硬件,截住“后门”严堵“漏洞”,防止病毒入侵或遭黑客攻击;第三、利用新技术进行防控,比如,组建网络公安队伍,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在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从看似不相干的大量数据中,判断或者推导出安全威胁的动向,以便采取措施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4 结 语
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新媒体的主体,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和共享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就是数据资源,新媒体终端及其承载的内容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终端的创新应用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数据,并呈献给人们更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平台、呈献给受众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大数据的持续发展必将影响新媒体的发展,我们要挖掘大数据价值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