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物联网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物联网的发展

第1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第2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保险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54-01

一、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1、 慢性病预防和治疗

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加注重,不仅要求对疾病的预防很重视,对疾病的治疗也很注意。现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对传染病的防治转移到对慢性病的防治,《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 2012-2015) 》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2010 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3%[1]。慢性病的比重大而且慢性病治疗周期时间长、费用昂贵,治疗负担占医疗费用的70%。通过对150名慢性病人的研究发现,病患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后身体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2、 物联网的健康及疾病管理符合医学发展

物联网的医疗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模式来说更加贴合于基层的家庭,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健康,贴合个人生活工作的状态,在物联网信息收集功能方面更加重视了基层人民的反馈意见[2]。物联网模式体现了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展示了未来医疗服务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物联网将健康和疾病管理起来,才能有效促进个人健康消除疾病。通过网络技术与健康理念结合是医学领悟的重大改变,通过网络平台及人的健康状况来分析解决最大程度帮助治疗个人的疾病,管理个人的健康。

3、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符合国家医疗卫生领域发展要求[3]

国家政府比较重视对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2009年召开的卫生领域射频识别大会上,将射频设别系统运用到物联网上,加快了对物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在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对智能化管理的安全保障,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

二、 物联网及健康管理服务含义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将所有的东西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模式[4]。在互联网领域,物联网与传统的网络模式不一样,物联网可以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一个信息的交换和联系。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健康管理则指通过运用物联网的射频识别、红外传感技术等对人体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危机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分析,并通过检测结果提出对人体健康的指导方案,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对身体健康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 物联网在健康管理的应用

针对家庭、社区及医院展开健康管理。

1、 家庭健康管理

在物联网的广泛运用下,人们在家就能通过物联网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进行检测,尤其是现代社会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考虑老年人出行不便等因素,通过物联网在家检测身体状况不为一个好方法。家庭健康是社区与医院健康管理的前提,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自助检查诊断,并通过摄像头等来对身体气色一些指标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个人的需要,进行设置专门的监测设施,需要监测什么就导入什么设备,并在其设备中导入相关的健康指标,人们就能通过检测完后的健康指标内容,提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2、 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是小区的重要核心,是连接家庭和医院的纽带。通过物联网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对社区成员的健康建立电子档案库,时刻监测社区成员健康。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卫生要重点监督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使老年人能够健康的安度晚年。展开各种专业的检查,比如免费测量血压,通过远程血压监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将高血压从6%控制到28%[5].创建个人信息的平台,使社区和医院能够共享资料,社区成员到医院就医时,医生通过网络信息更加了解病患情况,提高诊治的水平。

3、 医院健康管理

医院是卫生领域的中心体,承担救治病患的责任,对于医疗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稀缺,因为人们对大医院的可信度高导致主要的资料都集中在了大医院,医院和社区都相对匮乏。通过物联网技术之后就能使医院、社区共享资源,遇到困难病患也能通过物联网远程模式让专业医生对此类病患进行诊治,得到治疗的及时性,缩短了治疗时间大大避免因时间问题导致的病患情况恶化。

四、 物联网在健康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医生不足、政府力度不够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中的设备产品大多已经成型,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具体的政策措施,所以发展还需要大力的引导。基本的医疗体系大多处于体检范围,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且对于许多的健康指标如测量血压、血糖这些都需要在家中自行检测,这个时候就更多的需要家庭医生的帮助,家庭医生可根据病情状况分析,督促个人的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机构的扩大,家庭医生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

2、 健康保险制度不完善

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只负责治疗,医保也只能在生病治疗才能使用,对于亚健康人群此类的健康保险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医疗的赔付制度也是局限于大型医院才能使用,预防保健、长期的疾病管理及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也都未列入医保的管理范围内。

五、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通过健康检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记入到健康信息平台上,然后通过健康状况的评估内容建立数据库,实施监督,如发生健康问题可到医院、社区进行就医。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措施,并对数据及时更新管理,协调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完善健康管理和保险的结合,使各方都参与到健康管理模式中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六、 总结

打开物联网技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市场,发展整体理念和创新技术,对物联网应用进行推广试点,慢慢壮大团队规模,促进良好的健康管理模式市场。

参考文献:

[1]王 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2012: 20.

[2]任菁菁,何前锋,金瓯,等.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3):46-48.

[3] 谢 桦,陈春妍,曹剑峰.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 6) : 493-496.

[4]王 羽,徐渊洪,杨 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第3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医院;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传统人工管理医疗设备的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购置的科学性不足、无法监控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存在安全性漏洞等方面。但医疗设备是物,物联网正是基于物本身的自我信息表达及管理方式之一,医院可尝试基于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1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技术把实物信息、互联网信息连接起来,在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1]。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发展起来的,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发展契机。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有三项:一是自动识别技术,它主要含有条形码技术、声音图像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非键盘形式输入医疗设备数据,拥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同时将动态运动的多个电子标签识别出来,操作快捷简单,不仅能减轻劳动复杂性及强度,还能使医疗设备信息的收集更加快速、准确;二是无线传感技术,它有机结合无线网与由传感器感知的声、光、热、电等信息,从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信号,可通过物联网对无线传感网中的各种医疗设备信息进行感知、采集,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由无线网络发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性,且安全性很高;三是智能处理技术,包含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机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终端能产生庞大数据流,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海量的数据,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正确决策,对设备实施智能化管理。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2.1优化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工作

设备购置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源头,医院各个科室本着功能全面、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基础需要等原则采购设备,但采购论证并不简单,如果没能充分了解设备,获取的设备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无法直接感知、测试设备等都使购置工作面临困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施医疗设备购置工作可有所改善,即在网上系统整合医疗设备的外观大小、功能质量、各种指标性能以及操作流程等,甚至可以远程操控,把设备及嵌入其中的信息传感器连接上物联网,医生就能充分接触并了解医疗设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设备,比仅依赖文字、图片介绍来开展设备选型工作来得更加立体、生动,为医院各个科室领导做出更有效、更明智的设备购置决策提供依据,让设备购置工作更优。

2.2改善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

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需通过三方讨论熟悉医疗设备的原理及各种各样的性能指标,拟定验收计划,接着准备安装,进行测试验收,建立维修保障记录。但在日常的安装、调试、验收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记录全程工作,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等不利,应用物联网技术则能解决该难题[2]。医院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等进行全程录像,或通过视频直播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提高监管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的效率,促使各方人员能高效、快捷地办公,提高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速度,让设备能更好更快地为医院医疗事业服务。同时,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一般产自国外,精密程度很高,对长途运输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尽管长途运输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振动等微小改变并不会对初始运行设备产生较大影响,但设备的使用寿命极可能因此而缩短,全程监控医疗设备的运输过程很有必要,建立物联网运输箱就能实现全程监控,即通过温度、湿度、加速度等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物联网与无线网的对接,确保相关人员能通过网络查询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所处的运输环境,改善设备管理。

2.3实时监控医疗设备的使用状态

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将无线定位信息号发出,就能实时定位医疗设备,但无法判断设备的使用状态,无法及时向服务器发送信号[3]。而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统计医疗设备使用率可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提供客观的、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及时对购置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医疗设备是特殊的,一般都配备了报警指示系统,以此为基础就可加装采集、发送医疗设备报警信号的传感器装置,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向终端服务器发送报警信号,通过发出警报声、红灯闪烁或弹出警告信息等方式提醒设备管理人员,以便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医疗设备故障信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果医疗设备无法假装报警信号装置,则可安装传感器,采集设备的电压、电流等指标数据,通过将其与正常指标数据比较,对医疗设备告警实现人为干预或自动诊断,记录设备使用时间段,统计、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并生成、打印报表,以便高效利用医疗设备。

2.4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效率

建立预防性、应急性相结合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机制,预防性维修分为强制性预防维修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的动态性预防维修。一是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强制性预防维修针对的主要是医院的急救与手术设备,包括呼吸机、输液泵、麻醉机、心电除颤仪等,应以周为周期实施医疗设备的强制性预防维修;除了进行强制性预防维修的医疗设备之外,其他装备应严格执行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动态性预防维修制度,它由感知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频率以及故障发生频率、人为风险,再结合仪器生产厂家、国别、型号、价格等因素,对医疗设备产生动态性维修频率,从而改变医院既有的定期预防性维修所有医疗设备的习惯,让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管理变得更加智能、灵活和科学,大量节省劳动力及设备维修时间;二是医疗设备的应激性维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感应医疗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能把故障情况告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就能按照设备故障代码迅速判断出医疗设备的故障点,如果自己有能力把故障排除,就应迅速到现场处理,如果自己没有故障排除能力,预警系统则会通知第三方维修者或厂家,减少人工报修错误。

3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尽管医院已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其设备管理功能并不完善,无法为医疗设备管理的优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而医疗领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势必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实时监控医疗设备,避免发生医疗事故,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新峰,章祖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装备质量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04):123~124,138.

[2]郑茹琼,傅饶.浅析物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8):6785~6786,6790.

第4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医院 应用

1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在其基础上积极寻找更为具体的系统功能。物联网的产生,即是其中的具体技术分支,其以约定协议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的应用实现互联网物品的连接,以此对信息的交换以及通讯进行实现,可以说是一种高智能化追踪、监控以及定位的网络系统。从某种角度看来,其即是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以及扩展,在实际应用当中,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1 感知层

通过电子标签、智能卡以及传感器的应用实现信息采集。

1.2 网络层

通过RFID以及移动网的应用做好信息传输。

1.3 应用层

即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以及控制决策。

在我国医疗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原有的技术已经不能够对其日渐增长的业务量进行满足。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实现医院的特定工作开展。

2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

医疗是一个具有特殊特征的行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医疗服务当中,医院需要能够对药品医疗垃圾以及病人的位置进行及时的了解,以此保证当病人发生危机情况时能够通过根据病人的位置及时开展救助工作,且能够在实现药品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避免因药品缺货导致出现用药困难情况。同时,通过无线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使医院方通过互联网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在对信息获取时间进行缩短的情况下获取准确的管理信息,在提升医院医疗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其在医院当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2.1 物联网在人员定位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院运行中,医务人员是医疗服湛展的基础,其中,做好人员定位是医院工作开展当中的一项重点,包括有对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追踪定位。具体实现方面,医院方通过为人员佩戴RFID标签的方式即能够对其开展有效的定位追踪,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其开展监控的同时,该技术还能够同门禁系统相结合,保证在医院当中,只有具有资格的人员才能够进入到其关键区域,避免没有资格的人员出现进入到高危区域以及儿科的情况。在RFID佩戴的过程中,其也能够有效避免被随意拆卸的情况,以此避免部分病人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破坏、拆卸标签。当病人发生紧急状况时,标签上的紧急呼叫按钮则能够自动帮助人员实现对医护人员的呼叫,作为医护人员,则能偶在物联网系统应用的情况下以较快的速度实现病人相关信息的获取,在对病人状况进行快速定位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及时获得治疗。就目前来说,除了少部分具有较高信息化水平的医院在对该系统进行应用意外,其余中小型医院还没有能力全面应用该技术,而在新模式不断推广、我国医疗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也将随之进步,同其相关的无线定位系统也将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2.2 物联网在医疗监护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医疗监护这项工作来说,其是对人体病理以及生理状态的监视与检测,能够以连续、长时间以及实时的方式实现病人生命特征参数的监测。目前,医院经常使用固定的医疗监护设备作为监护系统,在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采集的基础上使医生根据设备显示的数据进行治疗分析。而在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医疗监护系统中,则通过为病人配备的RFID手环以实时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测,并实现检测结果以及进度的回馈,使医护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持数据终端应用实现全面医疗数据的获取,并根据患者情况变化以及历史记录对特定的治疗方案进行制定。该技术在伤病人员抢救、危重病人监护以及运动员身体检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人体的健康情况检测以及生命体征采集,其使用仅仅黄豆大小的嵌入式传感器,即能够使医生能够随时做好目标病人血压以及血糖情况的了解。该种隐藏在电子血糖仪、血压仪当中传感器,在实际测量当中即能够将获得的数据以无限的方式及时实现对医生移动终端的传输,以此帮助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做好相应治疗措施的制定。而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老年人,通过便捷式血压、心率监测设备的安装,医生则能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时做好病人目前病情的了解,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除了保障病人的健康之外,医生还能够通过该方式对目标病人的生理数据进行收集,并将其科学的应用在药品研制过程当中。

2.3 物联网在医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院运行中,医药管理可以说是其工作开展的一项重点,如果病人在治疗当中出现使用过期药品、劣质药品以及用错药品的情况,则将因此对其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想象的威胁。根据我国中医药学会的调查显示,我国因为用错药或者用药不当而造成的医疗死亡人数每年都可以达到20万以上,其中,药品不合格情况则占据该数字20%左右的比重,在很多急救病例中,都是因用药失误导致问题发生。在该种情况下,做好药品的追踪检测则成为了目前很多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一项问题,即希望能够具有一项更为有效的方式做好药品的管理。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即能够通过药品身份标识方式的应用做好其追踪与监控,在以RFID标签为药品索引的基础上以自动的方式对药品的原料、产品以及中间品等进行全面的追踪。就目前来说,虽然在药品管理工作当中已经使用到了条形码技术,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对以往条形码技术应用当中需要修改以及实效的情况进行有效解决,在对药品信息采集可靠性、及时性做出保障的同时共享药品信息,以此更好的对我国目前药品领域当中的成本管理以及安全控制问题进行解决。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出现,为更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上文中,我们对物联网在医院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医院工作中,需要联系实际需求做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此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廖湘庆,杨雪梅,张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4(09).

第5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家庭 物联网 感知层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95-01

物联网技术是新时期的一代高新科学技术,其建立物物相联和物物智能管理的高等应用系统,减少人力劳动资源的浪费,为未来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指明方向。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仍然在萌芽阶段,其应用层次不穷,标准仍然不够规范,物与物相连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未来仍然需要对物联网技术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应用系统结构进行设计,以物联网的三层系统结构为基础,从而设计智能家庭的应用系统。

1 物联网体系架构

本文结合现有物联网的分成架构,裁剪物联网的层次的划分,以便于更加适合智能家庭系统。通过对物联网三层架构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智能家庭系统的应用方向,本文裁剪并重新规划了三层架构中的细节问题,如图1物联网体系架构所示。

(1)感知层通过数据采集获取数据信息,即通过传感器、RFID和条形码等采集模块获取,组网与信息处理主要完成节点组网、数据压缩、数据预处理和降低信息的冗余度等任务。

(2)网络层承担感知层节点设备的信息网络传输和基础网络环境,网络层中的业务网是业务实现能力和系统运营支撑的核心网络。

(3)应用层主要针对行业背景、行业领域和行业特色,设计物物相连的应用方案,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家庭系统结构。

2 智能家庭的应用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启发,智能家庭可创造物联网控制平台,其控制平台可实现常用电器远程控制、室内远程监控和远程医疗等服务,最终建设有线接入的安防、医疗、娱乐、教育和购物等的综合服务系统。智能家庭将物与物相连的家庭,内部安装物联家电,可随时无线控制,也可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外部连接有高速数据通信线路。家庭人员可通过电脑控制室内设备,也可通过手持终端控制,当出现异常现象时,可智能向用户和物业报警,用户也可通过手持终端远程控制室内设备。

本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主要分为三大子系统,即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和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1)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践,造成很多孤寡老人一人在家,而孤寡老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一大问题。中国的老龄化加快,也必然对医疗提出更多要求,即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可对孤寡老人或者不方便去医院的人员进行每天监测和实时监测,免除病人就医难的问题。

(2)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家庭室内的实时监控,当遭遇盗窃异常现象时,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则将相关视频信息发送给用户或物业管理部门,其有效的制止盗窃事件的发生,同时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要确保视频内容的安全和用户个人的隐私问题。

(3)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则完成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可通过手持终端对家用电器远程控制,并能够实时查看家用电器使用状况。

3 结语

本文裁剪物联网的三层架构细节内容,并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结构,逐步深入研究设计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和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明杰,韩建亭,胡冰松,刘文超,用家庭网关打造物联网家庭应用系统[J].电信科学,2010.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2009,(25)12:1-7.

第6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居家养 老网络医院 生活质量技术

1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 Ashton教授的相关研究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演化和发展,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全面透彻地分析了物联网,并指出物联网时代已来临。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条形码、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光学成像系统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架构一般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是物联网感知世界的前端触角。网络层是一个由多元化的网络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电话网、泛在无线网和网络交换和管理系统等,是整个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枢纽,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与用户的接口,它与具体行业应用相结合,实现物联网在某一行业的智能应用。可见,物联网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智能的应用。

物联网集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感知、通信和计算等技术,实现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to Human,H2H)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流,将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

中国自2009年8月,由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向。2011年7月,我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将物联网列入“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年11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和加快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和个人健康管理等领域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回顾人们对远程医疗追求的历史,也更耐人寻味: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模拟电话线上实现远程医疗时代,它仅能通过电话线进行病情问询和非实时的医学参数远程监测(如心电图);随着九十年代数字通信网和互联网的兴起,远程医疗进入互联网的数字远程医疗时代,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手术、远程实时医学监测和诊断等;如今,物联网的兴起推动远程医疗全面进入e-医疗时代,让家庭远程医疗监护、个人健康管理、网络医生以及生命质量实时监护等成为可能。将物联网应用到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即是健康物联网(或是医联网),它强调对人的生理健康指标的智能化感知、诊断、定位、跟踪、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也迅速到来。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速度迅速,上海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和市统计局,截止2011年底,上海户籍老人数据如下:上海户籍总人口为1419.36万人,百岁以上老人有1156人,增长159人;60岁以上老人有347,76万人,增长1,1%,占总人口的24.5%(全国13.7%);平均寿命为82.51,其中男性80.23,女性84.80;纯老家庭老人74.90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20.74万人,单身独居老人22.36万人。据预测,到2015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3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0%,新增老人80%以上为独生子女老人。

然而,中国养老形势严峻,一方面,中国虽然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收入、人均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处于较低的水平,快速的老龄化,使中国提前进入未富先老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存在一批人处于无社保、低社保状态;第三,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工城市化发展趋势,导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存在大量身边无子女老人、失独老人或独居老人。托老院式的机构养老,只能满足百分之几老人的需求,在许多城市存在一床难求的状况。在此情况下,居家养老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模式。为此,上海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日托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即使如此,上海为解决到“十二五”末,能实现3%机构养老,还特意做了2.5%和3.5%的分配,即城区实现2.5%,郊区(县)实现3.5%。

即使在托老院养老,由于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老人与社会的交往,只剩下子女不多的探访,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老人的生理生活护理得到了应有的照料,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关照却严重缺失。

未来中国养老需要改变这种二元化的养老模式,需要增加多元的养老模式。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通过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来加强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很多发达城市的社区,已经通过政府民政、卫生等部门及街道的帮助,建立了多功能的老年社区服务中心。但是,这种通过政府出场地,街道居委提供服务管理的公益免费模式,因缺乏长期发展的固有动力,很多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仅停留在打牌、看报、跳舞等聚会状态,远达不到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的全天候、个性化监护服务的程度。

所以,健康物联网不仅是一项先进的技术,更是一种新颖的生活理念,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

2 物联网时代各国养老特点和技术分析

根据2002年联合国就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有关的国际问题举行的国际人口会议的调查报告显示:人类的老龄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年轻人(15岁以下)所占比例的减少。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数目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年轻人的数目。人口老龄化将对保健和医疗照顾、家庭组成、及生活安排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进行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技术(Quality of Life Technology,QoLT)研究。生活质量技术可以被看作是用以对当前人类的能力的补充,也就是QoLT技术=个体意愿(Person’sintention)一个体能力(Person’scapability)。

2012年8月,在IEEE创办100周年时,IEEE权威期刊《Proceedingsof the IEEE》对近年来老年人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了生活质量技术特刊(Special Issue on QualItv of LifeTechnology,Proceedings 0f the IEEE,V01.100,No.8,August 2012),表明了老年人的QoLT技术在学术和工业界都日益引起广泛的重视。

2.1 美国物联网时代养老特点及技术分析

美国是世界各国中率先开始老龄化相关技术研发的国家。根据美国联邦统计局的调查显示,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人口比例超过20%;平均每两个劳动力人口就需要供养一个老人。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美国开始推行老年保健计划(Medicare),将其作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老人和残疾人士的福利,让全社会来分担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把医疗保险纳入老年人的医疗照顾制度,通过保障老年人的就医机会,改善老年人的就医条件,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美国人居住分散的特点,从1999年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老年人医疗服务车队(移动医联网)。

目前该医疗服务车队已经覆盖了美国50个州,1000多个城市,包含12500多个分支机构。该车队服务利用针对老年人所需服务设计的中巴车,将服务送到家,为居家老人送医送药、上门看病和家庭急诊。采用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管理,服务资源共享,降低了老年人健康服务的成本,提供包括家政服务和专业的医疗服务等多种业务。其中日常生活护理(穿衣、洗澡、用餐、房间整理和购物等)和专业护理(医疗护理、日常身体检查、健康状况监测等)。同时,它还可以与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对接,融合了包括RBIF技术和传感网等大量的物联网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弥补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不足。

另一方面,美国积极地进行老年人健康技术方面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来服务未来的社会养老体系。2006年,在美国NSF的资助下,由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牵头,联合匹兹堡大学等其他大学,建立组成了美国生活质量技术研究中心(Quality of LifeTechnology Center),进行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辅助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大学、研究机构的推动下,近年来美国老年人相关的生活质量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穿戴式技术,体域网、体感网技术,无创伤、无意识测量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2.2 欧洲物联网时代养老特点及技术分析

欧洲各国已经先后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非常严重的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的压力。在制度上,欧洲各国正开始努力推行“个人基金养老”,作为对社会公共保障金养老的补充,是一个人“一生的消费、公益、慈善支出的积累”,还可以共享给他人。

从技术上来讲,欧洲多数国家正在推广“网络医生”制的远程医疗体系。资料显示,法国五分之一的诊所医生已能够使用名为“e医生”的远程医疗系统,而欧洲多数国家都在大范围推广此类系统。“e医生”,一是将医疗电子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实现异地诊疗:二是面对面的可视化远程医疗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病人和医院双方的负担。与此同时,“e医生”可以将所有的医院、诊所联网,监管和支付养老基金;医生可以不必守在医院或诊所,在家里和路上,“e医生”都可以接受患者的请求。除此之外,欧洲正在研发和推广“智能生物医学服装技术”,通过纺织、生物医学传感器、移动通信等组成的综合技术,对于发展对老人的远程实时监护、健康管理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实现对致命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病等,实现疾病控制及预防。

2.3 亚太地区物联网时代养老特点及技术分析

近年来,亚太各国,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也都先后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亚太各国的养老压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更大,因此更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发展,来降低养老成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压力。

日本是世界各国中最早进入老龄化和超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到2013年,日本的老年人将超过3000万,占人口的比例超过25%,是世界上养老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制度上,日本实行“国民养老金”制度,也就是人人有养老金。同时,日本着力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服务社区”,即在距离大概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从技术上来说,日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行小规模多功能型自家养老护理和登门访问看护,用有线电视回传信道,开展社区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早期主要监测项目为血压和心电,现在已增加更多的体检项。于此同时,日本又充分发挥自身在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领域的优势,开发多种针对老年人设计的助老机器人,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实现辅助,提高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比较快的国家,据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7月,其老龄化人口已经超过了20%。但是,新加坡政府未雨绸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逐步建立了当前世界上最健全的养老体系,形成了由养老金制度、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保障形式构成的多层次养老。另外,新加坡政府推出一项针对老年人的“康乐计划”(WellnessProgramme),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信息咨询、日常护理、举办社区老年活动等四个方面的服务。同时,新加坡政府又在逐渐推广“老年医疗远程计划”,该计划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医院与疗养院,让医生能够留在医院工作,无须舟车劳顿,同时,也让老人呆在家里,避免大小病都要去医院门诊,并大大增加每月“看望”老人的问医次数。

澳大利亚的老龄化虽然没有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大,但是到2012年,其65岁以上老人也达到了260余万,超过人口总数12%,并且有日益加速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导推行家庭、社区养老计划(homeand community care,HACC),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必要护理,使老年人能够实现家庭和社区养老。同时,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如何照料老年人和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和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还非常重视在养老体系中,对老年人的尊严、自信和隐私等方面的尊重。近年来,澳大利亚还逐步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Golden OpportunlTv计划),即远程医疗、电子病历,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娱乐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4 我国养老特点及技术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仍然非常不健全,存在多种类型的养老制度,如公务员养老、职工养老、市民养老、农民养老、个人保险金养老、公积金养老、退休金养老、无保养老等多种模式并存,存在着很大的管理难度。

近年来,上海等一些城市通过财政投入逐步实现“90-7-3”工程,即90%老人通过居家养老、7%老人社区帮助养老,另有3%老人在机构养老。但是仍然很难满足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大力发展“家庭远程健康监护”技术和服务。

201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国际老年产业研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健康信息技术研究所,致力于我国老龄化社会老年健康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该大学在助老助残自助服务机器人、人体医学测量与体感网、医学影像/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见表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来需要不断通过制度完善、技术进步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未来发展来说,需要在医联网工程和老年健康信息服务技术、穿戴式实时生命监测预警技术、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和服务技术、老人文化、人文技术以及家庭远程医疗技术等方面推动技术革新和进步,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问题。

3 物联网时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现实,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基于远程老人健康监护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如图1所示,它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以社区为单位(院),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与生活的监护服务。

3.1 智慧养老的物联网服务架构

智慧养老,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用上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即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的核心是空中养老网和社区服务站。

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通过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将传统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城市光网相连,实现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远程的、虚拟的健康与养老服务。进一步,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基于三网融合网和泛在无线网连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或移动养老健康服务车等小型医疗健康、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将医疗资源转接分发到公众社区。通过社区的上门服务,打造30分钟车程应急服务和10分钟步行上门服务。最后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数字家庭物联网,实现家庭健康监护(如家庭医疗床、便携式健康监护仪和可穿戴监护服)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对接,达到全天候实时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的目的。

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作为离老人最近的服务机构,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或是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上门服务。这种实体服务作为健康物联网所提供的虚拟服务的补充,使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一种“日常健康管理的虚拟服务”与“应急快速上门的实体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期,我国大力推进的“物联网工程”、“云服务工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等一系列建设规划,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壮大和普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可靠的物理设施。具体来说,健康物联网可以将传统实体医疗资源从特定的时空内取出来,进行虚拟化处理,分享到公众的身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将在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传统的实体医院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以个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质量管理。

近年来,上海陆家嘴街道正在建设的智慧养老示范社区就与上海空中医院网络公司合作,实现网络医疗与健康管理。另外,在卫生部、民政部和社区居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社区远程健康服务中心亦初见雏形,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成熟和普及,以及家庭和个人健康监护服务中心的建立,最终将形成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目前,网络医院和网络养老院已有初步雏形,其发展几乎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进行,其服务模式经历了从面向医疗机构到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模式变迁。在早期,网络医院主要服务于医疗机构之间远程医疗,即在医院间传送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料和进行远程会诊,解决小医院不具备贵重医学仪器和缺乏专家的问题。后来,面向医疗服务的企业兴起,与医疗机构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模式:(1)由企业成立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例如北京中卫莱康公司、秦皇岛康泰公司等;(2)由医疗机构构建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例如上海康汇远程心电监护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远程心电监护中心等;(3)由医疗机构和企业联合组织的远程心电监护分析中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远程心电分析中心(与上海吉量公司合作)、山东齐鲁医院远程心电分析中心(与优加利公司合作)等。未来,居家养老服务和产品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2 乐享居家养老服务产品

乐享居家养老系统功能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关爱老人电视电话系统、穿戴式健康监测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垫、家庭远程诊疗床、防摔倒报警器、防盗窃监控报警系统、煤气电气设备使用安全报警等等。这些系统都通过家庭物联网络和家庭网关与社会网络相连。

其中,根据老人生理特点设计的关爱电视电话系统,是一种老人智能电视系统,是居家老人的基本配置。该系统,以宽带网络电视为平台,配备无线耳麦、遥控鼠标、屏上摄像头和平板网络电视机,支持老人喜爱的电视节目、音乐节目推送、延时播放,支持老人友好操作界面(声控或盲摸)的电视电话和上网等功能。移动监护终端,作为老人随身穿戴的移动电话,采用耳麦接听,图像式拨号,还可具有无线定位、一键式报警等特殊监护服务功能。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床是支持居家老人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服务的最重要措施。

该系统以床为载体,集睡眠健康管理、卧床状态下(静息态)的医学监测和可视化远程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满足全科家庭医生或医院的主治医生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与他服务的居家老人所需的医学“望、闻、问、切”诊断服务。望和问,利用高清可视对讲系统实现闻和切:利用健康床垫和穿戴式生理测量实现睡眠质量管理、鼾病、高血压和心脏病人在静息态下的生命健康进行实时监护;或利用床边的便携式或家用式常规医学测量设备,对诸如血压、血氧、脉搏、心电、B超等进行卧床态的医学测量;利用先进的微流控芯片实验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生物化验等。

另外,安全监控系统,生活辅助机器人等都是乐享居家养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这些设备通过家庭医疗健康传感网与数字家庭网关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网络系统。然后接入社区是宽带网络从健康监护服务提供端(医院诊室、社区老人健康服务管理平台)获取健康监护服务。

3.3 未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未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如图3所示。在当前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养老,将维持在90-7-3体系,即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人选择日托式的社区养老,3%的人选择全托式的机构养老。今后,通过实施智慧养老,应逐渐增加社会养老的比例。网上医院和网上养老院等远程服务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壮大,这个时候,家庭、养老院、社区,仅仅是老人养老床位和实际活动空间的表现形式,而养老服务,将更多地通过远程网络监护服务、社区上门服务和移动应急救助车队服务所体现。

4 结束语

物联网时代,老年人健康监护服务模式将传统的实体医疗资源通过健康物联网传送到老年人身边,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健康监护服务。这将传统的必须在医院完成的医患交互过程转变为医院、社区与家庭的网络医患交互过程,极大延伸了医疗资源的时空范围,为居家养老提供快速、便捷的健康监护服务。

本文探讨了物联网技术给现代医疗和养老带来的革新和变化,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利用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改善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进行的探索,同时指出了物联网时代通过建立网络医院等,和乐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乐享居家养老模式将是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生活理念转变等一系列过程的综合产物。要完全实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道远。目前来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革和突破:

(1)需要建立并完善网络医院法律法规制度和服务质量、诚信、隐私保障体系。

(2)需要建立网络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健康护理师队伍。

(3)需要将养老制度、保险制度和网络医疗医保结合起来。

第7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医院信息化;RFID;无线网络

1概述

当前,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各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推进医院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物联网技术利用各种信息传递平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优化各种医疗资源配置,方便人们获取有用信息。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医院的医疗信息资源仅为其自身所用,其他医院无法与该医院共享医疗资源信息,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医院管理方式。传统的医院的运行模式通常以业务系统为中心,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将强调以对象为重点,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医院的人、事、物等,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受到了很大关注,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病人和物品的智能化管理,有望将医疗领域的服务推向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促进智能医院和医疗平台的建设进度。

2物联网技术概述

2.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通常是指利用信息传感设备,根据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将物品和网络连接起来,使得物品之间能够进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和管理的网络。常见的信息传感设备主要有射频识别,即RFID,激光扫描仪,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常见的物联网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感知、传输和应用层等。其中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不间断的从各个位置监测并采集各种物品或事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感知层是物联网架构的最底层;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通信系统,包括以太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无线局域网等,将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种物品或事件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传递到目的地,传输层是物联网架构的中间层次;应用层是物联网架构的最顶层,主要作用是对传输层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如统计分析等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

2.2相关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根据其实现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识别技术等三类。下面分别对这三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2.2.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设备在传递其采集的信息时,通常要求使用的网络具有无线连接、成本低、功耗低及对等通信等四个特点。物联网构建时常用的组网技术包括ZigBee、WiFi、蓝牙、UWB(Ultra Wideband)等。其中,ZigBee因其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并且能够支持多个节点和不同的网络结构等特点,而成为物联网构建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WiFi是应用范围最广、覆盖范围最大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之一,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具备WiFi连接功能,不同的无线路由器因其发射功率和环境不同,其信号覆盖距离通常为100-300米;蓝牙技术是两个终端设备在短距离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最佳选择,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鼠标、智能眼镜、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上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此外,蓝牙技术可以将处在彼此信号覆盖范围内的多个具备蓝牙功能的电子设备连接起来,组成微微网(picon-et),进而可将多个微微网连接起来组成散射网(Scatternet);UWB是一种使用脉冲信号而非载波信号进行通信的无线技术,重要应用于测量距离、定位目标物体、娱乐等,其主要特点包括传输数据速度快、功耗低、定位准确等。

2.2.2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中重要且十分常用的技术之一,主要有数据获取和分布网络,以及控制管理中心等三个部分组成。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以及相关的通信模块等,每个节点利用相关的协议组成网络,然后通过这些节点采集数据,将采集的数据发送给信息处理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且功能多样等优点。

2.2.3射频识别技术

物联网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俗称电子标签,又是物联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射频识别,即识别和标识目标物,类似给物体贴上“户口”。RFID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包括:防水、耐高温、寿命长,能够读取较远距离的数据,可以加密标签上的数据,数据存储的容量相对较大且可以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改,对高速运动中的物体也可识别,能够适用恶劣的工作环境等。RFID技术以无线射频方式,通过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实现数据的交换,最终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

3物联网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3.1医院物联网建设实现的总体思路

利用物联网对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大部分医院推进信息化进程采用的主要的技术手段。传统的医院对病患的各种医疗服务和对医院各种物品的管理往往采用人工方式,工作效率通常较低。将物联网技术引人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将对病患的医疗服务和对医院的各种物品的管理工作智能化,在医院的内部,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内部的设备信息、医疗信息和各种医疗设备信息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安全存储,根据需要进行传输和共享。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能够解决传统医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医疗平台技术薄弱、医疗生产安全隐患、医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将大大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移动门诊输液以及病患定位及无线医疗监护等几个方面。

3.2人员管理

在医院的人员管理方面,管理的人员类型主要包括医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探访人员等三种类型。在对人员进行管理时,主要是设定不同身份人员的进出权限,如医院重要场所或者核心办公区的进出、重点部门的智能门禁、重要区域的人员进出记录等等。由于医院是十分敏感,且流动人员较大的特殊场所,医院里的各种重要场所,如手术室、放射室、化验室等等场所,即使是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不得随意进出,此外,医院的核心办公区域、传染病区、精神病区等医院的敏感区域,也需要对无关的人员设置相应的进出权限。在医院的人员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主要使用的物联网技术包括超高频电子标签、电子地图、无线网络定位以及智能视频等技术,其中,超高频电子标签主要是以胸卡或腕带式的形式配发给相关人员,电子地图和无线网络定位技术等主要针对需要看护的病患;智能视频技术主要用户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相关权限的判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可以自主挂号,查询自己的病情信息,了解自己的电子病历,办理住院和出院手续等;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各种病患信息进行采集和患者病房非巡视,医院可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考勤其日常工作到位情况,了解其活动轨迹等。

3.3物品管理

由于医院中的各种医疗设备、物品等往往需要特殊存储或看护,因此,对医院物品的智能化精准管理,也是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管理的物品通常包括各种药品、医疗设备、需要处理的医疗垃圾、各种消毒的器皿等等。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极大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对物品的管理效率。在药品管理方面,利用电子标签等,可以随时查看药房的各种药品的使用情况和是否存在丢失情况;在设备管理方面,可以智能化的统计当前医疗设备的消耗情况,方便快捷的对各种智能设备进行管控和定位;在医疗垃圾管理方面,可随时了解医疗垃圾情况,根据需要实时定位医疗垃圾车辆,对特殊的区域进行合理科学设置等等。

3.4移动门诊输液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移动门诊输液,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典型应用之一。门诊输液是医院医疗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传统的医院门诊输液,通常是患者通过排序叫号,使护士来给患者扎针进行输液,但是对大型医院,当患者数量较多时,难免会出现延误或出错的现象。在移动门诊输液中使用物联网技术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经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移动门诊输液时的主要步骤是:在药品配给和输液过程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将每个需要输液的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标示,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患者需要使用的药品信息,从而减少在输液时的出错情况;在护士叫号方面,传统的护士叫号方式往往存在漏洞,在使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呼技术,可对该情况进行改善,患者只需利用无线设备即可呼叫护士,不仅提高了呼叫的效率,而且能够营造较为安静的输液环境。

3.5病患定位及无线医疗监护

对特殊患者进行准确的位置定位,提供高效的无线医疗监护,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时,可给特殊患者佩戴基于RFID技术开发的电子设备,当患者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帮助时,医护人员能够迅速准确的确定患者的位置以及相关的药品使用情况。S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基于无线网络能够给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极大地缩短了患者信息的获取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8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新兴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智慧

如果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崛起和发展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让百姓生活更便捷、高效、环保。可以说,科技发展融入民生,改变生活,是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三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

智能终端基本普及,有助于移动社交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调查结果显示,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家庭中基本普及。76.9%的被访者家庭拥有2部及以上智能终端,16.8%的被调查者家庭有1部,只有6.3%的家庭没有智能终端。从上网方式的选择上看,已经有35.5%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方式来上网。

智能终端走进日常生活后,新闻、微博、影视、游戏、音乐等移动应用APP客户端逐渐增多,使得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方便的移动互联生活,加速了移动社交和信息获取,有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当问到“您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时,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手机即时通信(64.2%),新闻客户端(38.4%),微博(25.4%)。

物联网应用让生活更智能化、智慧化。如今,作为我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交通控制、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已开始发挥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精细化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84.2%的市民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比如二维码(条形码)扫描、GPS导航定位、公交卡(手机卡)购物消费等,表示“经常使用到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群比例亦达到30.5%。

科技让城市管理更科学有效

科技进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社会管理要不断提高效能和科学化水平,也需要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务类办事功能、生活便民信息查询等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不同的办事、查询需求,另一方面便于市民表达诉求和呼声,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您是否享受过政府提供的住房、交通、民政等方面的网上查询和办理服务”时,只有21.2%的被调查者表示用过。尽管如此,通过追问其对政府网上服务的评价,发现市民的满意度较高,74.8%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助推智慧社区建设。《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目前北京市社区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居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将科技应用到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建设安全社区、和谐社区是重中之重。当问到“街道和社区的电子摄像头、门禁系统是否增强了您的安全感”时,71%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未来的智慧社区和家居建设,54.8%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的是“智能报警”,18.6%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利用手机和电脑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其他依次为紧急求助系统(12.8%)、智能建筑(10.1%)、机器人家政(3.6%)。

科技创新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本次调查着重从交通和医疗两方面,从市民感受来评价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难点问题上的表现和能力。

交通方面: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交通承载力和出行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以卫星定位、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和途径,在公共交通、电子收费、公众服务、应急指挥、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运行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GPS导航(37.1%)和路线查询(32.6%);市民认为最有帮助的智能交通项目中,位于前三位的是公交刷卡(47.2%)、GPS导航和电子地图(44%)、特殊事件(如封路、恶劣天气等)的短信提示(32.6%)。当问到“您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否提高了出行效率”时,87.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提高,其中30.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提高。可见,市民对于利用信息化和科技手段治理交通难题给予了积极评价。

医疗方面: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就医满意度。目前,各项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上。就挂号服务而言,当问到“您主要使用什么方法挂号”时,约五成的被调查者使用电子预约挂号的方式,即分别有24.5%和17.1%的被调查者主要使用“上网预约”和“电话预约”的方式;但仍有55.4%的被调查者还是会采用“医院排队挂号”的方式。问及市民对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医保费用实时结算等信息化手段的评价时,64.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就医满意度,使得就诊流程简化、就诊服务方便、排队时间缩短。

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与期待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势不可当地向我们走来,百姓生活和城市管理如何更智能?本次调查还询问了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和期待,希望从中找出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当问到“总的来说,你希望将来科技能够服务生活的哪些方面”时,位于前三位的是:医疗健康(56.7%),公共安全(54.4%),教育(40.2%)。交通出行(35.8%)和环境(29.9%)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移动互联网方面,我们从上网速度和链接质量、无线网络覆盖情况、收费、服务这四个方面考察市民对移动互联网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目前上网速度、链接质量,以及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将近七成被调查者表示满意;但对收费、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普及程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四成或以下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见图)。目前政府和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应着力扩大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同时,降低通信、互联网收费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物联网方面,推动包含公交、公共事业、医疗等多功能智能卡的应用迫切需要。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其前沿产品——智能卡,已成为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张卡片可以集金融、交通、医疗、公共事业等功能于一身,才是数字生活、低碳生活的真正体现。对于将来“多卡合一”的智能卡,市民希望实现的功能中位于前六位的是:公交卡(88%),水电煤气(82.1%),医保社保(74.4%),公园年票(72.5%),健康档案查询(70.3%),手机卡(70.1%)。但对于“多卡合一”的智能卡,近六成的被调查者存有疑虑:35.6%担心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23.6%担心丢失了会更不方便。因此,智能卡的开发需要以法律保障为前提,重点考虑个人信息、隐私和财产安全。

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智慧交通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预告拥堵路段提供最佳路线(45.2%),停车电子地图和停车诱导(16.8%),手机预约出租车(16.2%)。在智慧医疗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首先是电子健康档案的跨医院、跨区域共享(49.7%),其次是家庭保健电子平台(21%)。

第9篇: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移动医疗;无线射频识别;无线局域网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149-03

2011年11月28日,工信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以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以及庞大的机器到机器(PFID)终端市场为产业基础,对物联网的发展全面做了规划,其中智能医疗成为其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在标准化推进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被专门强调。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并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未来医疗将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条码化患者身份管理、诊疗体征自动录入、移动医嘱、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药物管理、移动病案管理等为医疗服务机构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的方便和效率的提升,更是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减少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2011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医生使用iPad和iPhone等查看医疗图像和做出诊断,这是FDA首次允许使用移动设备作为医疗影像诊断的辅助工具。欧洲移动医疗影像诊断服务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普及度比较高,医生可以带着移动超声设备看病,这对活动不便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快捷、方便、易于患者访问是引进移动医疗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最大优势。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来说,节约成本是其采用移动应用程序的关键诱因,医疗机构的战略核心都在于如何不断以更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疗机构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疗服务机构同时面临着很大的扩容压力,因此优化工作流程,使用能够提供高效、便捷、无差错服务的医疗产品将有助于优化信息服务,提高劳动效率,最终降低组织资源的负担。本文探讨物联网技术特点,尤其是其在移动医疗中的成熟应用,并对现有的移动医疗产品优缺点给出自己的看法。

1 物联网产业基础及移动医疗应用

1.1 无线射频识别

无线射频识别(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移动医疗领域热门技术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进行通信,在通信链路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传递和数据传输,从而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传感网技术、GPRS技术和RFID走向融合,并辅之相应的软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急救系统正是这一融合的产物,对于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用RFID的优点主要有:监视、跟踪进入高危区域的人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推动限制措施的执行;采用RFID技术的腕带存储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以及药物过敏史等,允许医院管理员对部分数据进行加密,RFID电子标签上的电子编码可对应到数据库中,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尤其是交流困难的患者进行身份的确认,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位患者的准确信息;RFID在母婴识别上可以防止母亲抱错婴儿以及在现有管理软件中增加RFID技术,包括腕带、手持读写器、门禁系统等可有效防止婴儿被盗等问题。在药物管理和药品溯源上,可有效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防止药品的管理使用混乱。

1.2 传感器

传感器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压力、拉力、温度、湿度、重量、流量、转速、光敏、红外传感器等,应用在医学上的传感技术无处不在。使用传感器,可以自动获得患者的体温、心跳、脉搏、呼吸等数据,自动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并发出预警。个人健康监护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爆发出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尤其关注独居老人或无人照顾的患者的实时监测,家用医学传感设备近年来得到了发展。传感器应用在饮水机以监测老人的活动情况;应用在床铺下以监测人的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体征;应用在佩戴在身上的求助装置,进行紧急情况的呼叫。

1.3 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二维码与一维条形码相比,具有信息量大、纠错能力强、识读速度快、全方位识读等优点。将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码技术融合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实现如药物溯源和防伪、用药提醒、远程医疗和实时监护等功能。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二维码应用场景多样化趋势愈发明显。

1.4 无线和移动技术

无线技术使得设计、开发和部署不同性质的移动无线网络成为可能。据统计,全世界仅对无线手持设备交易税收收入就已超越30亿[1]。在未来的几年,无线和移动技术将会实现基于行业特点、位置定位、用户喜好、上下环境等不同因素展开应用,也会被集成到人们的衣物、器械装置、交通工具、库存管理以至于书本、眼镜等繁多的物品中。基于以上应用,无线网络必然在未来的无线健康监护和医疗照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无线和移动网络的多样化发展提出了要求[2-5]。

在医疗或其他领域中,无线移动网络按照范围从小到大,可分为:无线个人区域网络,如Bluetooth、ZigBee,RFID等;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还有范围更广的无线网如celluar/3G和卫星通信网等。这些网络在频率、协议、带宽、接收装置等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由于建筑物或障碍物的存在,会使得不同的网络信号具有不同的衰减度。同样,无线链接方面也面临不同的问题,如信号稀疏、快慢衰落、多径传输干扰等,这些问题将影响信号收发质量,单位数据量等内容[6]。

WLAN可支持小范围的移动计算,利用射频技术,为有线网络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延伸。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脑或PDA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医护数据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呼叫通信、床边护理、护理监控、患者标识码识别、药物配送以及基于WLAN语音多媒体应用等,支持高速、突发数据业务,充分发挥医疗信息系统的效能,有效突出数字化医院的优势。

WLAN的特点使其在家庭健康监护和护理、生活协助等显得非常适合。首先,WLAN能够覆盖多个房间甚至整层楼房;第二,现有的大量接入点支持,使得WLAN安装方便;第三,无需二次收费,价格低廉;最后,能够支持危险生命体征数据的优先传送。当然,在很多情况下,WLAN也会与其他无线网如cellular/3G网络结合,此时,WLAN被应用于前端监测设施,cellular/3G网络可以连接后台多个卫生保健专家,实现健康监护咨询等[6]。医院使用附WLAN的电子产品取得实时信息,可有效避免对伤患救治的延迟,不必要的人工书写和录入,单据循环的延迟和误诊等。但无线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号干扰的问题,会影响某些医疗仪器的正常工作,在设计和部署时要特别注意。

WLAN与通信协议、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是移动医疗平台的基础。未来医院HIS、EMR、PACS、OA、分诊系统、互联网接入系统、药品管理、人员定位、设备定位、视频监控、IP语音通信、远程医疗和数据采集、交流培训、教育通知等系统的移动互联必将成为数字化医院和智能医疗发展的主题。

2 医院常见产品分析

国内广泛推广移动医疗的医院并不多,第306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是近几年全院性使用移动医疗较好的医院,但对大多数医院来说,推行移动医疗仅初步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规模使用较少。

移动医疗推车、MCA、PDA、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医疗应用均处于发展阶段(图1)。PDA在执行医嘱、输入入院评估单、生命体征如体温单等方面体现出了方便和快捷等优势,但受屏幕大小所限,不可能大范围使用。移动医疗推车在很多医院中也有使用,进行移动查房,但大体积使其方便性大打折扣。MCA实用价值不高,至今未引起重视。

随着全球的一场“苹果风暴”,IPAD也进入了移动医疗领域,并随着用户的增多和公司不断推陈出新,未来在移动医疗领域一定大有可为。但其在表现出超炫移动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价格偏贵,对于国内很多医院来说“配不起”;很多应用“只读”,输入新信息困难;相对封闭,与其他平台的兼容性差,扩展或推行电子签名等不方便;IPAD诸多应用程序的使用容易让医生在工作中分心;尺寸偏大,不适合放在一个标准的白大褂口袋中;安全性问题和无线信号干扰问题。

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其在平板电脑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开放性使其准入门槛或费用偏低,如果业内出现一支龙头企业或规范标准健全的情况下,能迅速带动行业的兴起。但其同样面临安全性等问题,目前扫描和条码识别是其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制约因素

虽然移动信息化已经走进了部分医院,但仍然存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运作模式不成熟,应用水平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此外还面临成本过高、安全性及隐私问题[7-10]。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智能医疗发展水平及层次较高,电子处方、免费数字手持设备、较高的医疗保险金,均值得国内借鉴和学习。

4 小结

移动医疗对运营商提出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大量原始数据要实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稳定可靠、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以及医疗产品对网络的要求;移动医疗设备之间互操作性的要求;如何避免移动设备对医疗设备产生的干扰等[11]。智能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应对网络的架构、协议的标准、用户接入安全、工程部署、平台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围绕智能医疗应用需求做出最佳的选择。

未来智能医疗的发展方向是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无线移动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并逐步向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定制和提供方向发展。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信用卡电子支付将进一步推动移动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实现。移动医疗不仅能推动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更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在我国新医改未来三年8 500亿元的总投入中,医疗信息化占了很大的比重,跨国企业、本土企业与专业的医疗信息化方案商抢滩商机,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医疗服务也颇为期待。

[参考文献]

[1] Dekleva S,Shim J,Varshney U,et al. Evolution and emerging issues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6):38-43.

[2] Guest E. M-health:beyond seamless mobility and global wireless healthcare connectivity [J]. IEEE Transaction on IT in Biomedicine,2004,8(4):405-414.

[3] Varshney U.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802.11-based WLANs [J]. Computer,2003,36(6):102-105.

[4] Varshney U. Pervasive healthcare and wireless patient monitoring [J]. ACM/Springer Journal on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MONET),2007,12(2-3):113-127.

[5] Varshney U,Sneha S. Patient monitoring using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reliability and power management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6,44(4):49-55.

[6] Varshney U. Pervasive healthcare computing-EMR/HER,wireless and health monitoring [M]. New York:Springer,2009:22.

[7] 边俊士,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65-166.

[8] 朱超,缑文海,王福义,等.医院体检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杂志,2012,24(3):55-57.

[9] 杨昕,陈建明,马斌,等.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医院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考和做法[J].医药杂志,2011,23(5):59-60.

[10] 杜云霞,李振兴,杨燕飞.基于军队综合信息网的预约会诊-住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药杂志,2011,23(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