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第1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IOT);射频识别(RFID);网络应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8-0078-03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MA Yin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made. The origin and basic concepts of IOT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OT at homeland and abroad and application of IOT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key techniques of IOT such as the architecture, perception and terminal technology, security of IOT and intelligenc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industry situation, the suggestions about IOT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 are made finally.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Internet application; key technique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其发展将促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着现代智能化的方式转变,可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3次革命。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就已经提及物物互联的概念,但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情况而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建立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物联网的基础上,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从此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1]。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产生于上世纪末,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于2008年在《物联网2020》[3]报告中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2015—2020年进入半智能化阶段;2020年之后实现全智能化。目前,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和应用正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物物互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RFID 在欧美国家已具有成熟的产业链,这些国家主要将RFID 技术应用于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及物资跟踪等领域。我国目前的物联网虽然只有小规模应用,但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已经明确。

1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特点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综合网络系统,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过程,可以把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1.1 感知识别层

感知识别层由大量具有感知和识别功能的设备组成,可以部署于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之中,被感知和识别的对象也不受限制。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并捕获信息。关键技术不仅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用来人工信息生成,主要是感知和识别设备的功耗、物体标签信息的浓缩和写入、物体信息代码的分类匹配等。近年来,各类可联网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多媒体播放器、上网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分享信息。信息生成方式的多样化是物联网区别于其他网络的重要特征。

1.2 网络构建层

第2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众筹融资;贵州;发展方向

一、 众筹模式的含义

众筹翻译自英文crowdfunding,又被称为大众筹资或大众募资。众筹融资被视为是众包(Crowdsourcing)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产物。2009年起源于美国,是指小企业或者个人未进行某项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向网友募集资金、能力或者渠道的援助,主要是资金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强势发展的创业新方向。在国内,团购加预购的形式是众筹的主要形式。

众筹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实现众筹双方的双赢。中国大多数众筹网站的名字都是以梦想为指引。点名时间、众筹网的网站宣传中,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字眼就是关于“梦想”的。

根据项目的不同,提供的筹款回报也不同。从而众筹可分为分为四类:股权众筹融资、债务众筹融资、奖励众筹融资和捐赠众筹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奖励性众筹融资平台占多数,例如著名的Kickstarter。

二、众筹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却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起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欧洲和美国该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美国研究机构Massolution在2012年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该年度全球众筹平台筹资金额达28亿美元,2011年仅有14.7亿美元。07年,全球众筹平台不及100个,到2012年底已经超过700个。

在中国,2011年出现了类似kickstater的众筹网站。目前,国内的特色众筹网站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如点名时间、众筹网、汇筹网、淘梦网、积木、JUE. SO等等。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当属众筹网,截止2014年8月30日,众筹网的累计项目已经达到3629个,累计人数119362人,累计筹集资金超过四千一百万元。代表项目有爱情保险、快乐男声主题电影等。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主要的众筹方向都集中于文化产业。美国众筹平台的第一巨头的Kickstarter,众筹项目仍以音乐、电影、漫画等以及与文艺相关的项目为主。据统计,2012年,Kickstarter近30%筹资成功的项目都属于音乐类。在国内,点名时间的成功项目中,归于文化产业范畴的比例更是高达60%至70%。

科技类项目比例却寥寥可数。

三、 众筹模式在贵州的发展浅析

贵州地区向来以贫穷落后的面貌示人,无非就是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的限制。经济要发展,就要依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在贵州,由于地处多山地区,道路崎岖,交通不畅,出口问题一直不温不火。现在,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投资和消费,在省内,近几年房地产产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许多商人都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当中,居民通过购房消费的确推动了贵州经济的长足发展,一度使贵州的GDP增长成为全国第一。然而,这也造成了贵州经济的畸形发展,经济上去的同时,民众并未获得较大收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或偏远地区。

贵州省在大力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同时,更应该吸纳各种融资模式和渠道。除了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注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筹模式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的问题,还能激发个人的创业积极性。

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都有很浓厚的特色。我们可以讲众筹融资模式与这些贵州特色相结合,寻找最优的众筹渠道。

①众筹模式在医药产业中的应用。贵州地区气候宜人,山林较多,十分适宜中草药的生长。而发展医药产业,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方向。但是,医药产业的投入往往较大,而且关乎百姓身体,很难以个人名义进行,这就要求政府出面进行众筹融资。政府发起众筹项目,以苗医苗药为宣传口号,打造民族医药产业;也可以宣传“贵州三宝”――天麻、杜仲、灵芝,打造贵州特色医药产业。

政府在众筹过程中,要警惕自己的位置,让位于民,让民众称为众筹主题,成为融资者。另外,对参与众筹者要有明确的回报,可以采取订购的形式,回赠产品或者服务、资金等等,信息公开化,让民众了解众筹项目的资金流动。

②众筹融资在民族文化中的应用。说到民族文化,就不得不说贵州极具特色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镇宁的扁担山布依族自治乡,布依族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其特有的刺绣,蜡染、织锦文化令人赞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布依族中的很多年轻人都不再学习本民族的蜡染和织锦文化,转而进入城镇务工。我们去该地调查时发现,会蜡染和织锦的很多都是老人,年轻人则寥寥无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众筹融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诸如民族文化一类的产业,政府的扶持是必然的。政府除了向当地居民融资外,更加要利用众筹平台,将贵州地区的民族文化牌打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贵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外省人甚至外国人进行投资。回报的方式那就更是简单不过了,回赠以刺绣作品或者蜡染作品等等,这种回报的方式更是一种无形中的宣传。

③众筹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特有的山地气候和特有的民族氛围,都是贵州地区发展经济的好嘘头。但是,一些较小的地区和较偏远的地区并不适合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如小型的农家乐、果园、乡村旅游、民族节日等。众筹平台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融资人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发起融资项目,向全国各地民众进行融资。回报方式可以为馈赠特色礼品或者亲身体验旅游等等。

④众筹模式在酒产业中的应用。众所周知,贵州有浓厚的酒文化,其全国文明的国酒茅台被视为贵州的酒中代表。然而,茅台酒毕竟价格昂贵,对普通民众而言很难消费的起。其实,在贵州很多地区,都有制酒的小作坊,这些作坊所酿造的酒并不比那些中档酒差,若融资人敢于挑战的话,完全可以利用众筹平台发起融资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的酒文化,了解贵州不只是有茅台。

⑤众筹模式在微小企业中和个人项目中的应用。小企业一直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太多银行怕还不起,太少银行嫌赚的少。这使得小型企业境地尴尬,发展停滞。这不仅是贵州,全国都一样。引进众筹融资模式,政府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众筹融资规范化,这也是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好方法。对个人而言,很多怀揣着梦想的人也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发起众筹项目,让更多人的了解你的梦想,为你了梦想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四、 总结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够更好的获取资源。贵州已经落后了很多年,信息的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今,互联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抓住诸如众筹这一类新型融资模式,将众筹模式与贵州的实际相结合,不仅是推动贵州微小企业和民族产业的捷径,也是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一条道路。(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余枚.众筹兴起――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三[J].兴财术专题,2013(9).

第3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风险;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60

[中图分类号]F272.3;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物联网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随着而来的风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确保物联网便利的基础上降低风险,是一项长期工作。

1 当今物联网面对的风险

1.1 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

由于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商家对于物联网信息存在过分利用的现象。物联网的各种传感器很可能成为对于个体进行监视和监听的工具,无形中为通过挖掘隐私创造新的商机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根据个体的穿着喜好,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在物联网应用的商业领域,个人的隐私受到了很大威胁。传感器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其使用的范围和要求以及运用方式都非常复杂。以航空公司为例,人们在进行航班登机时,希望物联网知道自己的时间及运营商的偏好来简化订票流程,但同时又不想让民营商以此为根据向自己推销商品。物联网隐私权和信息使用权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物联网商用滥用。

1.2 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将人和物还原为数字代码,由于无时不刻的监控,物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感和神秘感,人与人之间,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神秘感逐渐降低,人被数字化之后,降低到物的程度,成为某种信息源和终端,很有可能在物联网体系中人们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让一切变得更加有效。然而,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无人技术世界,物联网在实现这种类型技术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不加区别地对待人和物,把人和物视为信息来源。正如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物联网可能会对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造成很大影响和冲击,例如,在个人主义趋势方面很有可能被加强,而社会真理和真实的感官会被改变。时空观也因为遥远的存在而改变,人权的观念也会随之而来。当今物联网产生的文化冲击,并没有成为一个决定性的结论,但其在物联网在文化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毋庸置疑。

1.3 物联网在社会领域可能产生的风险

物联网的长远发展可能会被社会的不接受程度而限制,物联网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划分。因此,物联网大规模的推进可能导致公众反对,因为私人领域的空间越来越少。事实上,由于物联网的推进引起的质疑在西欧和美国等已并不罕见,公众能不能接受物联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何种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物联网同时也加深了社会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由于互联网与物联网存在的相通相融,因此在黑客攻击和隐私网络犯罪等方面,物联网也会牵涉其中。例如,黑客的攻击可以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他人电脑以及接入设备,而物联网恰恰作为基层的载体,例如,在电器和汽车等上面,也有可能牵扯其中。此外,国家的安全涉及物联网各个方面,例如,管道输送、煤气电力网络,大型的桥梁等信息,都可能被敌对政治势力所利用。物联网时代的犯罪危险性可能更高且难以防范,因为物和物之间的互相动作实施的犯罪,可能使得犯罪事件难以追溯起源。

2 物联网在战略层面所应实施的策略

2.1 加强风险方面的理论研究,制订宏观的治理方案

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的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论文,但是物联网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这应由政府和相关专业部门成立专家组,对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战略性的研究方案,将公共治理中物联网的发展战略纳入其中。

2.2 构建统一的物联网监管体制

物联网系统工程的过程,应由政府主导,并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及多方参与。政府在强力推行物联网发展的范围内,应对物联网推进过程所产生的阻碍性元素予以充分关注。例如和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废物、计算分享信息、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应提前进行监管与控制,将互联网的社会风险降到最低。

2.3 走节能低碳的物联网发展模式

通过与国际间的合作对话,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节能降耗的物联网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物联网可利用于智能大厦交通、智能电网水网等,做到减少浪费。而很多物联网是跨国界跨地区的,需要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对话,互通有无。

2.4 运用多层次的公共治理手段

新兴的科技应以人为本,物联网也不例外,在提倡人本主义的文化过程中缓解由物联网引起的高科技风险。此外,由于物联网可能会导致价值观受到冲击,因此可通过文化手段加以缓冲。此外,行政和法律规定方面的手段也必不可少。

2.5 进行物联网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

通过物联网的相关教育主要是为了缩小信息鸿沟,在互联网中已经出现的信息鸿沟不应在物联网中进一步扩大。应对弱势群体进行科普和技术性教育,使得互联网的福利能被所有人利用,尽可能保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性公平,对于物联网的发展,虽然很多公众还非常陌生,但又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其涉及的不止是经济问题还有多方利益的共同体。政府应尽量组织相关的利益方进行物联网的治理讨论,促成多方的意愿达成一致,让公众了解、接受和监督物联网,使得物联网的相关层面的技术成为民主和公开化的价值体系。

3 结 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给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预估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应注意规避其中的风险,在摸索中前行和完善。

第4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如果笔者说这些都不是物联网最关键的技术,恐怕现如今的物联网人士都会群起而攻之。但如果笔者说在与物联网没有关系的领域,这些技术经过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或者相对成熟,可能反对的声音就不会有那么多了。

这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到物联网后之所以成为关键技术或者说技术难点,主要原因在于物联网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物理尺寸的敏感。

尺寸决定成败

十多年前,计算机“2000年问题” 令人十分头痛。内存特别是大型机的内存曾经十分昂贵,因此很多商业应用在表达日期时就把19xx年中的19去掉,只留下后两位,从而省去两个字节的长度。然而,这种缺省只是在1个世纪内有效,跨世纪时则会出现大问题。最终,两个字节长度的节省,给全球商业用户带来了大麻烦。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数应用特别是军事应用中,人们自然希望传感器节点的尺寸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做到隐蔽。而这种微型化的需求,将会把原本在工程实现上不成问题的技术变成了技术障碍。

如果不谈尺寸的限制,我们可以说电源技术发展得很快,而一旦以衡量电源性能的主要指标比能量,即单位体积或重量的电源所给出的能量来衡量的话,电源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太过缓慢。今年8月9日,盖茨在一次技术趋势研讨会上也对电池的研究进展很不满意:“电池存在很多物理上的限制,要想在这一行业取得新进展是十分困难的。”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与电源容量就变成了一对矛盾。受电源容量所限,节点内的处理器的性能非但难以提高,有时甚至必须间歇工作以节省能耗。而计算性能不高,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因为加密算法对计算资源要求很高。总之,电源容量限制带来的影响将会波及到传感器节点的方方面面。现实中,很多应用又要求传感器网络长期工作,这对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供给来说又是雪上加霜。

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为解决传感器节点微型化和功耗问题提供了借鉴。纵观处理器的发展历史,摩尔定律揭示着芯片集成度的持续提高,从而使同等面积的芯片可以容纳更多的功能,或者实现同样的功能所占用的芯片面积越来越小,从而促进了芯片微型化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芯片制程的提高,缩短了晶体管之间的引线长度,降低了引线电感,从而使得处理器在执行同样任务时,功耗也比上一代处理器有所下降。

得益于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传感器节点中芯片微型化已经让位于传感器的微型化,由于传感器家族中绝大部分都是非电量传感器,特别是涉及到机械量的传感器,是很难集成到芯片上的,因此,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传感器的微型化。

MEMS:微观世界的加工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是解决传感器微型化的关键手段,MEMS对于物联网的重要性,与集成电路技术之于IT产业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MEM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一位名叫理查德•费曼的美国物理学家。看过《别闹了,费曼教授》一书的人都会感叹于科学顽童和诺贝尔奖得主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的和谐统一。1959年年底,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年会上做了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著名演讲。不仅MEMS的源头在此,而且,纳米技术的历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如今,费曼有关纳米技术的预言大都实现了,费曼也因此次演讲而被人们尊为纳米之父,尽管他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与之并无直接关系。

但MEMS真正快速地发展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集成电路的加工方式之后的事情。MEMS的制造技术分为两类:“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前者指的是用原子或者分子来搭建传感器,这事儿至少现在听起来还比较玄乎。后者就是费曼教授在演讲中提及的方法,即用较大尺度的工具去构建(加工)较小尺度的产品。

第5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上海可鲁系统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鲁)就是一家致力于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创新的工业物联网融合平台(DIASI),为企业用户提供业界领先的SCADA解决方案、创新的物联网应用信息集成解决方案以及物联网运营服务。其“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服务系统”获得了上海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可鲁总裁林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畅谈了可鲁在工业物联网一路走来的历程,以及对产业发展的见解。

可鲁缘何定位于工业物联网?

最初林苑与自己的初创团队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更新的一代。但后来逐渐发现,其实很多内容以及在做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物联网,而里面的实质就是“两化融合”。

林苑:物联网的起源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动化,运用某种自动控制的程序手段实现所谓的智能。上世纪80年代开设了工业自动化学科,而IT、计算机等信息化学科又是单独各成一家。这样一来,就把物联网拦腰砍断,腰以上称为信息化,腰以下称为自动化。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信息化里代表它最大成就的是互联网技术,而在自动化里面原来是没有互联网概念的。就“通信协议”这一概念来说,信息化和自动化两方对其都有各自不同的释义。

看到这一现状,可鲁想做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两个层面打通,把身体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连接起来。就像一个人,脑子再好但是脚不会走,凭借自己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样,脚会走脑子不会思考,永远也做不了更多更好的事情。

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把IT技术应用到工业现场去。以前工业现场的做法非常死板,数据需要采集,就布设很多采集点,因为没有“路由”的概念,甚至都没有形成局域网络,只是在一个通讯中心或是控制中心里,用点表的方式,一对一地进行采集。一旦一个点出了问题,或是需要增减采集点,那么全部的点表都要重新做,这导致效率低,耗时耗材,更新改造也很麻烦,对管理也不方便。因此怎样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怎样即时追踪,特别是设法实现广域大范围系统及设备的远程维护,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也就是我们想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工业物联网上能做什么?

可鲁在业内较早提出工业物联网理念,针对工业领域物联网共性技术特点,研究开发了基于万能协议转换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网关平台(DAP)和基于虚拟数据仓库技术的海量异构信息融合平台(UIB)及其关键基础设施软件(工业实时数据库、资产数据库、流媒体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等)。

林苑:可鲁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在于,实现了对通信协议进行自由组态。在工业现场,不同厂家设备的通信协议都是不同的。可鲁通过自行研发的“万能协议转换技术”,将各种不同的工业通讯协议转换统一起来,让工业控制系统融合于工业互联网之中形成了有着实质意义的工业物联网系统的组成部分。

可鲁最早的产品就叫做“嵌入式通讯服务器”,2004年10月,第一批成品服务器最先运用到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在九龙半岛的90个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远程化管理。

2007年“中石油油气管线远程监控与远程维护系统”在陕京线落地使用,全长2000多公里,贯通陕西榆林至北京,该项目构建了示范系统,成功树立了全球第一个工业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的商业应用实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首次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2008年公司顺利完成了北京电力公司奥运临时供电通讯系统,实现监控组网,为北京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体育场馆提供服务;2009年,实现几十个厂家设备监控系统的组网,保障了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供电项目;2011年沪宁高铁全线车站联入远维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正在筹建中的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完成先导阶段的技术方案及商业模式策划和试点。

物联网时代有何影响?

林苑对物联网的定义是,怎么样用经济实惠的手段,使人们能够享受到过去要花费数倍财力才能够享受到的高端服务。他认为关键问题就是经济性,就是成本,这也就是物联网发展要寻找的商业模式。

林苑:2007年油气管道远维系统的应用,可鲁把经济性、便利性、可靠性三点结合在一起。2008年又在应用中增加了安全性。于是相当于网络终端警察的新产品“远程维护终端”诞生了。这就使得原来的自动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在安全性方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等级。

也是在这一年,可鲁的工业物联网概念已经成型,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让高效更加高效,让便利更加便利,让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实现工业数据的融合。所以我们开始研发数据融合平台。慢慢发现,要做到数据融合,不是软件专家能完成的事,也不是电子信息专家能完成的事,它实际上是要倚靠数学家才有可能完成的事。

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但是怎么样自动建立模型,这就是基于模式驱动的人工智能。一旦成功,自动建模就能突显出很强的经济性,而且如果实现了上下贯通,行业内外互通,今后将会对软件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构成威胁和挑战。以后不再需要每做一件事就开发一个软件,一套系统,只要是流程性的事件,都能用模式复用和转化生成来解决。

物联网数据运营商要做什么?

物联网时代,是分工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主要市场规模是由运营规模构成的,这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似。有了基于模式驱动的工业物联网数据融合平台,可以使构建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可鲁把自己定位成物联网数据平台产品的供应商,其产品也包括了物联网数据运营服务。

林苑:在行业公共应用领域,我们针对国家热点领域,联合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充分发挥物联网共性融合平台的技术优势,努力为业内提供领先的物联网数据运营服务。我们建立的物联网数据融合平台,服务对象首先是物联网业务运营商,能源、交通、环保等很多行业都有相应的业务运营商。

我们针对用能单位和企业节能减排服务建设运营的EM+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政府实施宏观能源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方便的手段,其独立第三方特点,还能为多家节能服务商实施大型连锁卖场、酒店和大型耗能设施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提供准确的计量和高效的运维服务。

第6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这个名词非常新,在2009年的时候刚刚提出,但到现在已经上升到我们国家的战略型新型产业的一个高度。物联网的英文名是The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含义就是物物相连,把物体本身的信息通过传感器、智能卡、智能设备等一些智能采集装置采集后,收集到一个平台中间,进行统一的存储和计算,最终形成各种运用决策,包括服务等等。总之,物联网就是物体真实信息的一种网络信息,事实上就是物体的一个大网络。它的信息来源,不像互联网是通过电脑来控制,电脑后面操作的是人,说到底还是人的行为。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

物联网第一部分是感知层,就是要把数据全部采集上来,中间层是通信,信息采集上来之后,通信把它传送到一个平台中间的一个数据库里,传到一个大型的资源中心里面。之后就是应用,也就是说,感知、通信、应用,这也是物联网的整个一个体系架构。

感知层就是要把所有的物体本身的信息采集上来,比如二代身份证,就是一个采集工具,是一个用高频射频识别的一个证件,里面包括所有的原始信息或者将来可能会有的一些记录,再通过读写器把它读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身份证到飞机场去买票、换登机牌,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智能卡,比如我们应用的条形码,在超市收款机上扫描,也是通过电磁感应,这就是智能卡采集模式。

另外一种数据采集模式,是传感器,这个传感器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仪表。这种传感器来自军方技术,最早应用在战场,因为现在半导体的发展比较快,从多晶硅到单晶硅,再到纳米技术。所以现在的传感器可以做的非常小,最小的传感器可以做到纳米级别,基本上人眼是看不到的。这个传感器就是把以前的传感器敏感装置和电源等的芯片集中到一个单晶硅或者一个纳米层面,做的非常小。传感器可以传感温度、压力、湿度等等。目前传感器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

工业自动化仪表也属于感知层的一部分,包括智能仪表、智能开关、控制器、执行机构。此外,音视频设备,也就是摄像头、录音装置也是记录真实事件的设备,也属于感知层,简言之,只要物体内部嵌入芯片,只要计算机可以控制,就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感知层处于物联网基本架构的最底层。没有数据就没有一切,所以对于物联网来说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一个核心。

第二部分是通信层,电信运营商主要是做通信层,把真实的信息传输到一个后台系统,比如一台计算机,一个数据中心中。这个传输过程就属于通信层。在物联网中的作用通信层也很重要,通讯方式包括无线、有线、包括手机网络、无线传感网等。

第三部分是应用层,就是专业软件及服务,将海量数据分类、整理、挖掘分析、计算、优化调度,最后应用在各种专业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交通、农业、旅游、环保、军事等等。它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就是服务器、计算机、存储设备、云计算等。云计算模式很适合物联网的应用,云计算主要的目的就是存储处理海量数据,一台电脑谈不上云计算,云计算存储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可以达到TB级以上。同时在应用层还广泛使用数据挖掘软件、专家分析软件、专业应用软件等。

对物联网的看法

对于物联网的每个层面,每个专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认为:物联网事实上需要政府投入,而且它的应用层面是关键,必须找到需求才能搞应用。中国移动的董事长认为:物联网事实上就是一个网络,它的核心是网络架构,网络架构稳定了,才能形成网。无锡刘海涛博士认为:目前信息的感知和获取是核心。中科院还有一位博士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大工程。还有些教授认为:事实上物联网就是一个信息化系统。

今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说:物联网就是支持智能服务发展,为个性化制造服务穿心提供有利的工具和环境。明确了物联网的真正定义。

综其所述,物联网应用服务是核心,数据经过感知和通信,建立物联网络,核心是数据的专业应用及服务,最终为用户提供的不是原始数据,而是通过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优化后,做出最优的方案和辅助决策。物联网就是数据优化技术,可以说是”O,618”优选法、统筹法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可实施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专业化服务和运营。

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是由工业自动化、无线通讯技术、互联阿技术、军方应用如射频技术、无线传感器等四方面发展来的。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式提出传感器的概念(即狭义的物联网);2005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应用智慧物流;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即美国总统奥巴马把物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我国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又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新理念,当年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此,这种新概念很快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国的物联网与欧美日特点比较

西方特点:

欧美日在信息化设施、技术体系、应用经验等方面占据优势。在基础元件、网络架构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在标准制定方面处于优势。

中国特点:

信息化基础具有优势。

在标准制定方面已经介入,与西方同时起步。

在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方面占据优势。

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商。

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

所以我国目前物联网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点,有些方面还有优势,在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正当其时。

物联网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是虚拟世界,正在往娱乐化发展。而物联网是把物质世界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而这一点是互联网永远做不到的。

二、国际和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和推崇。信息化产业对物联网的强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积极呼应,资本市场的热情高涨,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物联网概念股普遍逆势上扬。我国各相关部委都在积极研究,不断推出各类政策、措施来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上每次经济危机后,都会有新的技术革命,而物联网就是此次经济危机后的新技术革命代表。

物联网产业化

物联网的市场预测

1、“物联网”是下一个百万亿级的产业。

2、到2020年,全球和物互联业务与现有的人和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比1。

3、到2035年前后,中国的物联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

4、到2050年,物联网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产业化需要突破的难点

范围空泛:重概念,轻需求。

结构失衡:重采集,轻应用和运营。

基础薄弱,单一的数据采集方向向复合式采集转化。

欠缺运用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国家欠缺统一规划或应对决策。

涉及现有信息化产业的利益。

物联网的发展必定与现有管理体系冲突。

欠缺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头效应。

法律问题、隐私问题和意识问题日渐凸显。

物联网产业化在山西发展的思考

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是其规模性,山西经济要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依靠高科技。物联网技术则是高科技的核心,物联网在山西省的发展优势也体现在应用上。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物联网技术,但相比之下,山西是全国最容易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地方。山西作为资源大省、传统工业大省,物联网在煤炭、电力、智能建筑等领域均大有可为。对山西来说,发展物联网应用具有先天优势,可以说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温床。山西长期围绕资源发展工业,付出过巨大代价,在环保、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均需要物联网技术。结合山西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物联网产业将有飞跃式的发展,并将带动其他产业在发展方式上产生脱胎换骨的转变。5年后,山西有望领军我国物联网产业。

中国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在中国――这个最具机会、最具挑战的地方,如何打造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引人人胜的课题。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范宁对中国城市实现“智能化”的急迫感受颇深。他说,之前去一个城市出差,发现市长常常为一个问题深感困扰。原来,这个城市市区埋在地下的煤气管道大概有i000多公里,加上郊区的煤气管道大概有3000公里长,每年由于各种各样施工都要被挖断100多次。因为是煤气管道,很可能会爆炸、起火,造成重大的事故。而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城市的地下安全隐患。

在中国城市规划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能源系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国出现了成百上千条新的公路,但是缺乏接合的交通道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共同性问题,诸如发展在先、规划在后等,导致了很多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的交通状况恶化。智慧交通的各种解决方案,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化的管理方案。

未来中国城市将出现哪些新的景象?交通、教育、医疗、环保、能源等方面会有哪些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呢?

第7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当时阿帕网正式启用,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随着通信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互联网的公众服务网是1994年,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广泛使用,这大大扩大了互联网的应用。

国家经济新蓝海

互联网从兴起到如今40多年来,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纤传输由4G到400G,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是千亿次。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正在从消费阶段进入到了生产领域阶段。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们国家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在改变社会生产,这标志着互联网进入了3.0时代。这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15万亿美元。我国也有学者分析指出,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0%,可以降低成本20%,可以减少排放污染10%,这样的效率是十分可观的。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后,一些重复的动作可以利用机器人代替,现阶段有些地方在逐步应用,但同时还涉及到网络的改造对生产的适应。

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使我们的生产发生了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将来的发展将使我们生活更加宜居化、智能化。

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现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是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实际上云计算就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它替代了在互联网2.0时代或者1.0时代信息化的过程。进入云服务时代,我们不需要自建硬件设备,只要提供对信息的服务需求,通过智能的软件,上传至云平台上就可以给你提供服务。

但是云服务云平台的构建离不开网络大数据,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存储和提供服务,网络存在着无处不在的通道。有了这些才能实现云计算这样一种新的模式。

以前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网络服务,制造商提供设备。现在,我们很多的运营商,已经研讨云服务,互联网的服务商也建网络,也进行数据分析,原有的烟囱式的垂直上下的业务结构被打破,已进入到了一个融合、渗透的环形结构模式。

因此,由于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我们产业的调整,由垂直的变为平面的、虚拟的、个性化的、随时随地提供信息服务。这促使了我们对很多技术要进行跟踪、分析与开放。

互联网只是工具

互联网还在不断发展,但是互联网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工具,它离不开物质资料的支撑。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需要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整个人类和整个科学的发展,但互联网这个工具离不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物质社会的支撑;二是人依然是互联网的主体,互联网是为人服务的。互联网这个工具必然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传统、继承和扬弃。

第8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网络信贷;融资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3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07

小企业融资难、弱势群体不能享受到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的金融服务权利是困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羁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与所有制结构调整阶段,小微型企业大量涌现;在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转移劳动力当中创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故破解弱势群体融资困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由于技术原因与金融制度的障碍,传统的间接融资领域(银行信贷体系)与直接融资领域(资本市场体系)都与小微型的市场主体有诸多不适应、不兼容之处,这导致弱势群体融资难的问题不断延续,甚至一度成为银企关系中的“死结”。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当中一种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批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新型金融产品及其服务方式诞生,使得前述矛盾的解决有了新思路与新转机[1]。本文将对网络小额信贷破解弱势群体融资困境问题做一浅探,与各界商榷。

一、互联网金融制度下网贷金融服务兴起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界与金融界非常流行、时髦的词汇,它与之前所出现的“网银”,“网络金融”等概念有所不同。其差异之处就在于“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网络技术”+“金融活动”,亦即它不仅仅是指“现代技术含量高”、“信息化、数字化特征明显”的新型业态,更重要的是指一种更加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金融活动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不啻于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是一种全新的金融理念与金融制度安排,它的诞生与发展,有可能颠覆传统金融的运行机制。

网络信贷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里讨论的网络信贷不是指商业银行将传统信贷业务搬迁到网上拓展市场,而是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P2P信贷方式。P2P信贷是一个舶来词汇,国内通常翻译为“人人贷”,这一“直译”方式恰巧诠释了该信贷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金融服务不通过传统银行以及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Peer to Peer)展开[2]。人人贷的前身实际上就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教授所创办的以扶助穷人为目标的小额信贷模式,该模式在世界范围推广之后,有了不少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制度下的P2P信贷就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小贷发展方式。

众所周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存在,传统商业银行在对“小贷”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审贷”耗费的成本通常无法从贷款的收益当中得到补偿,如果加上事前征信、优质客户甄别筛选以及事后的跟踪调查、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投入,服务于“小贷客户”更是“吃力不落好”的买卖。因此,从技术角度分析,越是大型的商业银行越是有排斥小客户的倾向。而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银行体系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配套产物,银行的绝大多数产品与服务及其业务流程,都是为大型客户设计的,我国银界所流行的“对公业务”这一术语就是对这种境况恰如其分的描述。这种状况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还保持着原有的路径依赖,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因此,尽管近年来我国上至金融监管部门、下至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金融部门支持小微企业规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正是在这“制度约束”的背景下,P2P信贷模式脱颖而出,受到公众青睐。对我国现有的P2P信贷模式做一近距离观察,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信贷供需双方直接沟通,直接达成协议,然后再直接完成信用交易全过程的“民间借贷”。这种模式不用通过传统金融的金融中介将分散的社会闲余资金集中,然后再分配给信贷需求者这样迂回的环节,大大地降低了各种中间成本及其费用,易于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因此,短时间内P2P信贷模式就拥有了一大批“受众”群体,特别是受到了社会上被传统金融服务所排斥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青睐。

目前我国P2P信贷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类,线上提供信息、线下交易。即P2P网站只为信贷交易双方提供一个信息沟通平台,随后的谈判、签约、交易、偿还的程序全部在线下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

第二类,P2P网站提供交易信息,同时提供相关的交易服务。亦即交易双方的谈判、签约、成交、偿还等都可以在线进行,网站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三类,P2P网站提供交易信息,提供交易服务,同时还承担有限的违约风险责任。即网站在提供相应配套交易服务的同时,还担任中间保证人的角色,一旦资金借入方出现违约风险,网站将先行垫付资金,补偿出资方的风险损失。故这类模式是最能引起投资人与资金借出方关注的。

以上三种类型大致反映出了互联网金融下P2P信贷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进过程。较之前两种,显然第三种模式级别较高、功能较健全,最能反映出互联网金融特性。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当中,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P2P网络小贷平台有拍拍贷、宜农贷、开鑫贷、贷帮、红岭创投、易贷通、51GIVE等。

由于P2P网络小贷在引入我国时恰逢众多小微企业告贷无门,融资瓶颈难以破解与我国目前存在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以金融资本形式沉淀下来,亟待有一个新的投资渠道这一个问题相碰撞,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P2P网络小贷数量增长很快,由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迅速进化成各种类型的P2P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践[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各类P2P网络小贷平台已超过1200余家,可监测到线上信贷余额达100亿元。

二、P2P网络小贷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关于P2P网络小贷起源,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孟加拉国尤努斯博士创办的“穷人银行”(如前所述),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英国的“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的信贷模式,还有的认为是起源于北美地区华人社区“标会”与“合会”。无论P2P网络小贷起源的“宗亲族谱”如何,倘若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支撑,这种信贷模式只能在狭小的社区圈或熟人圈里发挥有限的作用,不可能走向开放,更不可能跨越国界。而在我国,最早开办此项业务的是两名来自美国的女孩所创办的“我开网”。她们看到中国还有数量众多的贫困阶层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于是通过开办网站的方式号召美国的有钱人出资,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者提供信贷帮助。虽然由于外汇管制的各方面因素的掣肘,这家网站最后不得不停运,但“我开网”是在我国依托互联网金融开办小额信贷的一个标志性的案例,必将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史上留下印记。

据此,我们对互联网金融中的P2P网络小贷模式优势与不足做一分析:

(一)P2P网络小贷模式的优势

1.以小客户为目标群体。前述分析提到,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是“以大为美”,而P2P网络小贷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小为美[4]。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P2P网络小贷所提供的融资服务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渠道,也不同于一板、二板等公开上市的资本市场渠道。尽管从形式上看,网贷也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开放度极高、包容性极强、信息传递极为迅速的优势,特别是网络融资平台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相当于一个永不歇息的金融服务超市,完全能够满足小微企业与社会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短、急、频、快的特点,所以自然成为“草根金融需求者”汇聚的场所。而根据网络营运的技术特征,网站的人气越高,受众者越多,网络平台自身维持营运的平均成本就越低,网贷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传统融资渠道难以逾越的交易成本障碍在这里得以解决。

2.交易成本低廉。基于网络平台的网贷服务,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5]、利用其数据查询快捷,信息透明度高,共享便利等优势,传统金融服务过程中征信难、信用资质审核难、优质客户筛选难、信用风险监控难等一系列问题在这里将统统被“无障碍通道”取而代之。因此,每笔贷款都可以做到以极为低廉的成本走完规范业务的全部程序,从而解决了传统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过程中“要么成本高到小企业不能承受,要么收益低到金融机构无法办理”的两难困境。

3.信息对称度高。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小微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平等“融资权”的重要障碍。特别是相对于大中型市场主体而言,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重要财务报表经常处于不规整甚至缺失状态,从而更加剧了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由于网贷整合了电子商务的特长,因此无论对于买卖双方,每笔交易都有实时记录的数据可查。通过网络平台对介入电子商务的小企业乃至“个体户”日常交易的记录,利用网络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可以方便的还原出信用提供者所需的子资产负债情况、利润状况与现金流量状况,从而成为甄别信贷对象,做出信贷决策的一手资料。互联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信息集合,以阿里小贷成功的运作为例,阿里集团正是看到了社会信息集合当中的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利用淘宝网、支付宝等现存信用查询功能,将网络经济,信誉评估,信贷调查,信贷决策,信用风险监控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功跨越了小微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评估难,信贷决策难的等一系列技术障碍。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生成连续、动态变化的违约概率时间序列,其揭示的信誉度往往比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信用等级评价更为有效,这就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打开了新的通道[6]。

4.激发金融创新动力,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的一个巨大经营优势在于将已设计好的标准产品提供给众多的客户,这样不仅可降低经营成本,而且有利于风险控制,其典型的例子如各类标准化的理财产品;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有类似特征,例如上市公司只能按照要求发行标准股票、债券等来获得资金使用权。这种标准化的产品相对于千差万别小微企业而言,是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小企业通常更需要的是差异化的零售服务。而网络金融则可以利用其开放度高、参与度广、进入门槛低等技术优势,在借贷双方进行一对一的博弈,服务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的竞争过程中产生众多的定制化创新与个性化的产品[7]。特别是众多的小型市场主体也可借助于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各种产品的设计与订价,一改过去金融产品定价权几乎垄断于金融机构一方的弊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消费者”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同时整个社会金融资源也得以最优配置[8]。

(二)P2P网络小贷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清。目前各种各样的网贷无一例外都要依托于网络平台来从事各种业务活动,这是P2P网络小贷与传统的民间借贷最大的不同之处。而网络平台到底是属于一种机构、市场形式,还是市场中介,尚无明晰的定位。当然,网贷属于新生事物,短时间难以定位也是意料之中的。但长此以往,特别是在我国各类网贷平台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到这类新生事物的规范与自律,也会潜伏众多的金融风险。

2.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网络平台介入金融活动,本身就已经成为社会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信用链条其中的一个环节。不管其介入金融活动的深浅程度如何,本身都要具备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9]。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网贷平台健全了事前调查,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的风险管理与监控体系之外,多数平台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不健全甚至是缺失的。一些平台甚至声称:只负责供求信息,信息真伪自行鉴别,交易风险全责自负。在网贷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平台风险控制机制缺失将很容易造成风险外溢。

3.网络安全状况堪忧。目前不同类型的网贷平台所采用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同,网络防火墙的构筑也大相径庭,加之我国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一旦平台数据遭遇泄密,客户的资金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若数据遭到黑客的恶意破坏,则会引发交易秩序的混乱乃至风险暴露[10]。

4.网贷利率水平不尽合理。对于网贷客户而言,必需借助网络平台才能尽快找到交易对象,才能得到快捷的网贷服务。因此平台收取的运行与管理费用,包括第三方支付的费用(线下交易除外,只要是线上交易,必然有这部分成本)便成为P2P网络小贷价格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一部分网络平台利用自身的品牌与知名度将价格抬高,如拍拍贷的年利率最高曾达到25.24%。这么高的价格,是众多小微企业群体难已承受的,如此发展下去,网贷的低成本优势将散失殆尽,P2P信贷的市场行为也将出现“逆向选择”。

5.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正式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制度规范。由此造成的监管主体空缺,管理依据空缺等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法律规范的缺位,一部分网贷平台打起了政策的“球”,名义是网贷服务,实际上是利用“会员制”做起了网络集资。而在我国,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是严禁开展类似业务的。

三、若干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P2P网络小贷引入我国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潜伏一些风险,但其为解决小微企业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困境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尽快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内生于行业之中商业惯例与行业行为准则,是规范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在我国网贷行业发展迅速,外部监管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处于空缺的当口显得十分重要。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行业自律机制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政府的外部监管,从而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基于我国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取向,通过设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健全自律机制也应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相应的制度安排。

2.健全网贷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前面多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及其产品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这是P2P网络小贷与传统信贷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规范的技术标准不仅是网贷业务、客户资金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底线,也是保证网贷开放度高、参与度广、进入门槛低的前提条件。目前绝大多数的网贷平台都是电商企业基于商业化的目的构建的,基于趋利的本能,电商企业会首先考虑低投入成本、低费用,至于安全性、便利性、快捷性以及与其他平台的对接等等则是第二位甚至是末位考虑的。因此在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之后必须予以强制实施,并将其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从短期看,增加了部分电商企业的初始投入成本,但从长期看,则会极大地节省整个社会的成本,提高金融活动的运行效率。

3.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引导作用。由于小贷是用于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在某种程度上,小贷产品及其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小贷产品都是会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的。过去我国对小贷的扶持是在“线下”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小贷集中到了“线上”,因此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也应当不失时机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其间,除了各种税费减免与贴息之外,可考虑由政府出资建立若干家公益性的网贷平台,尽管这类公益性的平台服务对象数量有限,服务范围有限,但社会资本的运行可产生示范性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可以平抑商业网贷平台攀比的服务价格。

4.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新生性,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是必然的,但毕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相关的法制建设方面比我国先进很多,因此我们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不必在法制建设方面每一步都进行“试错”程序。只有法制健全了,相关的监管才能迅速跟进,因监管空缺,监管责任不明,监管归属不清造成行业性的风险才能有效规避。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担保业在此方面就出现过较为严重的问题,以致引发了行业性的信誉危机,其教训是值得认真汲取的。

5.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教育。目前在我国精通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通晓互联网的金融群体也相当有限。更多的企业、个人乃至金融机构都是被动卷入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尽管他们也可称之为“业内人士”,但互联网金融对其而言更加像一个巨大的黑箱,在运用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因此通过学术研讨、各种培训乃至在高等院校当中开设相关课程的教育,也是当务之急。只有更多的群体掌握互联网金融知识,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P2P小额信贷这一新生代金融产品及其服务方式才能在解决弱势群体融资悖论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刘伟建.破解弱势群体融资难的新思路[J].金融纵横, 2012(8):3-6.

[2]张金艳.论我国“人人贷”的发展现状、主要风险及法律防范[J].西南金融,2013(3):37-39.

[3]杜征征.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J].银行家,2012(11):17-20.

[4]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3):30-33.

[5]张冬青.云计算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0(4):135-138.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孟添.关于“人人贷”融资模式的思考[J].华东科技,2012(7):50-51.

[8]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第9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传感器 射频技术

物联网能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或长或短距离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融现代建筑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悄然兴起,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因其各种特性,引入到智能建筑中,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什么是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给住户带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业界流传着“3A”的说法,即指BA(楼宇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和CA(通讯自动化),“A”代表自动化,“A”(自动化)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和智能社区,代表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家庭信息化和社区网络化三个需求的阶段。

智能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久,智能建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在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迅速刮起了建智能建筑之风。据报道,智能建筑也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当时人们称之为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在欧洲称为时髦屋,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

总之,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一套先进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以营造一种温馨、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二是一套结构化布线系统,将整座大楼或整个小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多媒体通信融为一体。三是一个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四是一个对大楼的强电设备和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监视和管理的系统集成平台,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和一流服务。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智能建筑,中国也把智能建筑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权威专家认为,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及办公环境。

三、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子系统分成两大类:常规与专业应用;绝大部分常规类、几乎全部专业应用类子系统均为网络化、IP网络化架构;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一卡通包含很多内容,门禁、消费等等很多内容,现在融合起来了,变成一个集成融合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从传统“弱点”发展成“综合集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数字城市,是构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之一;智能建筑技术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标准与规范日趋完善。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设备经过传感器联网技术遍及大部分子系统;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什么叫物联网形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部分是传感器联网,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栈,一部分是设备网站。现在很多子系统可以说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例如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电子配线架、远传抄表、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单向/双向;单路/多路;TCP/IP网、非TCP/IP网;设备间无直接互动/直接互动。简单例:远传抄表/一卡通/视频监控等。复杂例: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等。

智能建筑的物联网形态,家居网连接了家电、安防、窗帘、远传表具。家居网可以是无线,可以是电力载波,也可以是以太网等等。大部分家居网里可能都不是TCP/IP支持的网络。整个家居里面必须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联网。每个家里面有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器以后,到小区里可以通过以太网跟住户连接起来,住户也可以反馈自己家里一些情况。要么就是移动通信网,要么就是以太网。

什么叫做物联网?我们知道物联网里面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互联网协议在住户移动终端跟物业里,必须要浏览器跟服务器的访问,如果B/S访问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放在家居智能控制器里面,也就是说住户的移动终端或者物业的终端,通过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到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它们进行控制。

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已经成为可能,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件(设备)经传感器联网明显地反映在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远传表、电子配线管理、智能照明、公共广播、会议系统、机房以及某些专业应用等系统中。

2.以局域网作为内网是智能建筑的网络层主要结构。

3.TCP/IP网络平台支撑设备的管理和监控。

4.实现管理和监控,浏览器和服务器(B/S)访问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混合访问模式。

5.智能建筑设备传感/控制联网方式实际开关量或模拟量、单向或双向、单路或多路、TCP/IP支持的网或TCP/IP不直接支持的网、设备间无互动或设备间互动5个因素。

不同的子系统设备传感器/控制联网方式可能不同,其中模拟量、双向、多路、非TCP/IP网、设备间互动的联网方式比较复杂,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家居、机房环境与设备监控等系统涉及的传感/控制联网就归于此类情况。

6.“十二五”物联网规划所支持的重点应用领域与智能建筑关系密切。

五、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可细分成6层和公共技术共7部分。

1.智能建筑传感与执行层。各子系统物件传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2.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处理层。涉及传感器与执行器所连接的现场总线和通信技术,以及设备在现场总线网络上的互动和协同处理。

3.网络平台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该层的内容几乎全部是TCP/IP以太网平台某些子系统需要建立移动通信网平台。

4.网络应用协议层。该层内容是TCP/IP网络平台所支持的应用协议如HTTP、FTP、MIME、SNMP、XML等。

5.服务支持层。该层内容包括数据资源和中间件等。

6.智能建筑应用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必须具备基于浏览器的B/S访问模式的管理和监控功能。

7.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主要包括建立系统所需要的公共文件和服务如标志解析、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

六、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建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标可认为是数字城市(目前称感知城市)和行业智能化。国家“十二五”规划物联网锁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虽然遍及数字城市但与处于基层的智能建筑关系密切:智能家居领域本来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工业与自动化领域包括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环境与安全检测领域落实到智能建筑中就是绿色建筑环保监测以及重要的安防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健康、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与这些领域中的智能建筑相关专业子系统物联网应用有关。

2.物联网的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但对于基于建筑物、基本由TCP/IP以太网内网支撑的智能建筑来说其物联网架构不可能发展成由Internet来支撑即智能建筑领域的物件资源不太可能在互联网上被共享。但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协议(如浏览器、HTTP、Web Server、MIME、XML等)对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的支持极为重要。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物联网物件资源的共享发生在互联网协议支持的内网以太网平台上。

3.智能建筑各个物联网子系统的应用层采用B/S访问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几点:物联网计算模式源于上一代互联网计算模式显然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主导随着浏览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当前国内外智能建筑产品的应用层均走上全B/S之路替代了B/S与C/S混合模式。

便于构建物联网架构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如果有关的子系统均为B/S访问模式则形成智能建筑集成系统(BMS)新颖的物联网架构是迎刃而解的事。便于向上融合。B/S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作为基层子系统融合到感知城市或(和)行业整体的物联网架构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构建即将到来的智能建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B/S访问模式是必要的技术条件。如当前国内已有企业推出基于智能建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系统以能源管理的云计算服务改变当前每个建筑孤岛式的能源管理。智能建筑公共运维服务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智能建筑孤岛式的运维模式。物联网B/S访问模式为智能建筑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运维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智能建筑领域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发展智能建筑物联网搜索引擎的决定性的技术条件。

4.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基本的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一些领域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始祖。但对于智能建筑的感知层RFID传感器在一些子系统中很少使用,而在一卡通和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中使用了类RFID传感器技术。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的感知层是较复杂的不仅传感器的种类繁多而且还包括相当多的执行器。某些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等)在感知层实现设备间互动是智能建筑物联网结构的一个特点;而在网络层实现有关子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视频监控)间的联动则又是一个特点。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