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发展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第三方物流升级策略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到各个行业之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及推进,人们更加确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巨大利益的潜力,进而积极与互联网相融合,这其中就包括物流行业。就以第三方物流来说,在电商出现的这几年中第三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大大提升。当然,从目前来看第三方物流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这在一定程上阻碍了其发展步伐。此种情况下,应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升级第三方物流,以此来推动物流行业良好发展。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回顾整个物流发展历程,确定近二十余年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状况不容小觑,但也同样存在瑕疵。总体来说,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主要变现为:
其一,发展速度快且上升空间大。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升华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情况下,跨区域、跨空间、跨时间的商务交易频繁进行下,全国内需要运送的包裹数量不断增多,这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而从当前人们网上购物的情况来看,网上购物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第三方物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二,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之所以这么说,在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调查中显示,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仅占11%,目前世界前十强的物流企业基本集中在欧美国家。对我国物流企业进行分析,确定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其内存的商机,进而积极筹集资金来创建物流企业,但因创业资金有限,只能先创建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的。因此,目前国内呈现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的特点。
二、当下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第三方物流良好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第三方物流现状,进而探究升级第三方物流的措施,促使第三方物流在互联网环境中良好运行和发展。就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运行情况来看,第三物流现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即:
1.我国物流成本占比过高。依据《中国采购发展报告》,确定我国物流费用高、运行效率低。就以2013年来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17.9%,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约9.5个百分点。这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
2.物流企业的自身管理存在问题。除了成本问题需要正确面对之外,管理问题也需要加以关注。因为在近些年第三方物流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物流企业之中所实施的企业管理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即管理观念落后,一些物流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状态上,且不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一些管理者过于把控管理权限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导致其管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管理理念落后,很多物流企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在时展的同时优化企业管理,尤其是管理理念,致使企业管理缺乏与时俱进的方向,相应的所落实的企业管理工作不能贴合实际。
3.配送服务不高。我国物流企业还存在配送服务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等特点,不注重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物流信息,致使很多客户难以查询到货物运输情况,为此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三、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升级策略
鉴于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不佳,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升级第三方物流。促进其在互联网环境中良好运作。
1.发展物流互联网推进物流技术升级,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互联网就是实体物理世界的物流系统与线上互联网世界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一体化融合的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下为物流技术与设备发展寻找方向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升级第三方物流,在优化发展第三方物流之际,应当借助互联网来推进物流技术的升级,以此来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水平。对此,物流企业需要作出的努力是(1)将物联网技术作为物流互联网的基础。也即是结合第三方物流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引进RFID/EPC、条码和CPS/GIS等智能感知技术联网,以此来实现物流信息采集、定位、连接一体化,有效的控制物流整个过程,避免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2)智能物流技术装备的強化。也就是在当前我国物流仓储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引用智能物流技术装备,通过其来对物流进行智能化的控制和合理的通讯,以此来控制物流仓储量,进而降低物流成本,为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做铺垫。
2.转变管理方式,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应当与O2O模式相结合,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虚拟购物、快件自发自取等便民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说明了第三方物流需要改变物流模式,从传统的物流模式转变为O2O模式,创造运输、服务、便民于一体的物流状态。基于此,可以确定升级第三方物流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物流企业将目光放在企业管理上,基于时代特点及互联网特点,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结合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企业管理,使之能够贴合企业实际,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展开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内部运行良好。就以仓储管理来说,应当从传统仓储方式转变为“网仓”这一新的仓储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当前物流企业实际情况,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设物流仓储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货物协调、运输、配送等,如此可以实现互联互动,在有货物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此可以大大降低货物积压的情况发生。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新的仓储管理方式——网仓的实现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加强先进技术及技术人才的引进,以便更好的搭建网络平台,实现网仓。
3.注意升级配送服务,节约资源。回顾物流发展历程,确定物流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即物流1.0时代,连接制造业和消费者的载体;物流2.0时代,对物流各个环节予以合理的计划、组织、控制;物流3.0时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使物流业的快速反应和运行;物流4.0时代,互联网即将进入“物流互联网”。这就说明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的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基于此,应当注意升级企业的配送服务,改变企业运行模式,达到节约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自然是借助互联网的有时,也就是创建属于本企业的APP,将线上配送服务和线下配送联系在一起,即从客户下单进行货物运输开始,在APP上显示为配送准备,之后在配送人员配送的过程中实时上传送货地点及可视化地图呈现,如此可以使客户通过手机实时看到快递所在的位置,方便签收货物。这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能够良好的规划物流运输计划,充分且有效的运用资源,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但从目前来看,第三方物流运行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问题、管理问题、配送服务问题等。对此,应当以互联网为背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为此需要作出的努力是实施发展物流互联网推进物流技术升级提升服务能力、转变仓储管理方式——网仓等措施,以此来促进第三方物流升级,为使我国第三方物流业进军国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社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第三方物流营销策略[C].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营销论文集.2004:537-541.
[2]邹美.信息系统和全球网络支持下的现代第三方物流研究[D].复旦大学,2010.
【 关键词 】 物联网;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1 引言
从1995年朦胧中的物联网到1999年物联网概念的最早提出,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新概念的提出到2009年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短短20年,物联网就从科幻设想中走了出来,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
2 物联网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最早描绘了物联网原型,网络连接用品是进入一个新的、媒介生活方式的通行证。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早期的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其《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即物联网是由任一事物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连接产生的全新的动态网络。2009年,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在其《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中指出,物联网将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网络基础。通过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通信协议,物联网可以自由、自主地配置网络环境。
在物联网概念发展的同时,各国也纷纷开展物联网领域的规划布局,将物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其中有日韩的“智慧泛在”构想、美国的“智慧地球”战略、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我国的“感知中国”战略等,同时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都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物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
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人和物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进行实时通讯成为可能,同时创造出大量创新应用和服务,从而将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失衡现象,也为很多创业企业提供新的收入机会。例如2004年全球RFID产品和服务收入高达15亿到18亿美元。分析家预测,由于单位无线传感网络价格的下降,应用无线传感网络的行业,如汽车、国家安全、医疗、航空航天等远程监控等,将更广泛地运用无线传感网络。企业应当调整其公司战略来更好地利用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目前,企业正在使用物联网的一些低端技术来优化内部流程、扩大传统市场并拓展新业务。
物联网在带来潜在利益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物联网要求企业能管理和培育快速创新。此外,数据和隐私保护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从获得利润以及发展前景,将是未来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
虽然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其发展极其迅速且影响广泛。物联网核心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产业链初具规模,物联网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展,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方兴未艾,其发展必将在各个方面决定着未来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样,物联网也必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挑战。
3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新变化
在世界各国掀起物联网狂潮的宏观背景下,微观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物联网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改变了实体商品开发、制造、运输和销售的传统方式,推动了服务交付方式的变革。而随着企业内部移动电子商务刷卡服务的推广,企业员工考勤、企业门禁、车库管理、安保、内部消费支付等功能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3.1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信息化
给原材料贴上RFID标签,可以读取原材料库存状况、用料情况以及需求状态等库存信息,并据此提高库存量、运输量等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给产品贴上标签识别码,可以获取产品的原材料、生产批次、生产成本、质保情况等生产信息,也可以获取产品的销售单价、单位利润等销售信息,能够确保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周转效率;给员工使用企业工作卡,可以获取员工的出勤次数、缺勤次数、请假状况、旷工情况等考勤信息,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以上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基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信息化。
3.2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虚拟化
从RFID标签、企业一卡通中读取的大量数据通过传感器等设备传输到企业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待处理;物联网电子商务支持手机支付,促使企业销售方式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店面销售等传统销售方式向虚拟化的网上销售等新兴销售方式改变。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卡技术、集成电路、泛在网路等一系列技术与设备的投入与使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虚拟化。
3.3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智能化
物联网最重要的特征是智能性,智能技术也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与核心。使用物联网智能技术,办公人员可提供相关服务定制和交付,还可坐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远程操控挖掘机、收割机、粉碎机、建筑设备等完成复杂、艰苦和危险的任务。使用智能摄像头和麦克风,管理者可实时监控视频会议,也可与用户交谈与沟通。此外,物联网智能计算机还可承担数据整理和挖掘工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还可直接作出决策。
4 结束语
自2009年以来,物联网在世界各国掀起研究热潮,物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在这空前火爆的物联网宏观背景下,微观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物联网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分析物联网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物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将更加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
面对更加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物联网治理结构,科学设置物联网管理内部机构,合理分配物联网管理职责权限;加强物联网技术宣传与普及工作;培育关注物联网发展,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文化;注重物联网技术投入与使用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铎.物联网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2] 毕开春,夏万利,李维娜.国外物联网透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3] 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xecutive Summary[R].2005.
[4] CERP-IOT(IERC).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2009.
[5] 姚旭东.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反思[J]. 2011.
[6] 李虹.物联网:生产力的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
[7] 乌珂曼(德)等.物联网架构: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 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它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信息时代,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两加一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1-2]。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养殖等都是高职农业类重点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任务的布置及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类专业建设工作将面临重重任务[3]。为了能使农业类专业建设适应当代产业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高职农业类专业结合以“两加一大”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培养复合型创新专业人才。
1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配合农业类专业建设与实践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应用面越来越广阔[4]。“互联网+”的概念及应用已经逐渐渗入到各行业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现代化教育也已经注入了“互联网+”的概念。农业技术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环境,在“互联网+农业”的驱动下,逐步改革农业专业建设方案,创新驱动现代高职专业建设与实践。建设者将“互联网+”技术发展深入到专业定位、专业调研、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践等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丰富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
2 “物联网+”技术开发深入农业类专业建设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者将“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到高职教育的典型案例就在农业工程教学方向。农业工程将物联网的信息收集网络布置于以温室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中,利用网络节点大量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土壤营养等物理量,精准的获取生态系统中“温、光、水、气、土”五大生态因子动态变化,实时传输于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操控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各个关口,节约资源、增产提质[5]。
“物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类专业建设展现的是创新,专业建设工作中,建设者可以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逐步注入“物联网+”的概念及实训项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与我们农业类专业建设链接起来。
3 “大数据”技术应用结合农业类专业建设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产物,是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信息资源库[6]。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进程在逐步提升,“大数据+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资源库等信息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问题[7]。实现精准化生产的“信息农业”,工作过程中就是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中心、大数据平台为一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品牌竞争力[8-9]。“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业类专业建设展现的是信息资源库突破。农业类专业建设工作中,课程设置依靠“大数据”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利用的实训项目,将“大数据”服务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任务在高职教学中展?F出来,为农业产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4 结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网络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81-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各种网络技术和新协议不断出现,某些几年前的主流技术如今已经过时,或将被替代。现在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尤其高职高专教材,已经不符合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有必要加以改革。
一、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特点
(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越来越紧密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丰富。尤其是2009年以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新形势,有必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补充更新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在以后从事诸如市场营销、企事业管理等工作中所要用到的。
(二)物联网方兴未艾
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发达,设备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再加上经济危机驱动,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体现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形成初步框架,生产出如物联网空调、物联网洗衣机等产品。虽然物联网不只涉及了计算机网络,但与之关系密切,而且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它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商业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新领域已经真正地走向传统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联系紧密,它的许多安全技术有赖于网络协议。电子商务将在以后的社会与我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学生很有必要对它有所了解。
(四)流媒体技术应用广泛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的融合,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语音、视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出现了如RTCP、RTP等流媒体传输协议。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大专层次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实行非学科教育,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不仅应强调“够用”,而且应更贴近时代,体现新时期背景下的特点,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可能接触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业务,而我们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网络的特点,应做一些改革。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那么在教学内容方面,现阶段不太用的、过时的知识不应介绍。比如令牌环网、面向连接X.25技术等。对于信道的分析,数据通信中差错检测、校验、拥塞控制的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就可以。在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时,可对OSI七层参考模型进行简单介绍,着重介绍TCP/IP四层模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TCP/IP协议已经演变成一个工业标准,也是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的标准。经过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整合后,多出来的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一些特点。
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方面,可向学生介绍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相关内容及意义。具体内容方面,可包括以3G技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PSTN固网向NGN软交换/IP网络的转换、ADSL宽带接入技术、P2P协议及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后的一些业务,如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微博等。在物联网方面,可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及现实与未来,还有涉及到的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WiFi技术、GPS、云计算等。电子商务在以后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应对电子商务形态、应用,相关的各类支付方式予以了解,还要对它涉及到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予以了解。比如说,Web技术、认证技术、SET协议、SSL协议等。一些具体的应用操作如网上银行、电子钱包、U盾(密码管理器)等也应掌握。流媒体应用方面,学生应了解到流媒体的概念、RTP协议、RTCP协议、VOD技术,视频会议等方面内容。
三、总结
自2009年起,我们逐步把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的一些特点向学生介绍。以前,学生总感觉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枯燥乏味,与实际尤其是一些新事物联系少。自从把一些新时期特点加入网络教学后,学生乐于接受,取得满意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技术,我们只能把教学内容保持常新的状态,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学生。
【参考文献】
[1]贺思德.计算机安全网络与应用(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本文阐述了物联网与产品设计的相关概念,从物联网的发展与产品设计的基本特点出发,找出物联网发展与产品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结合时代特征,梳理出物联网时代下产品设计多元化、智能化、数据化和情感化的发展趋势。对物联网时代下的产品设计发展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物联网;产品设计;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概念
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感应器,运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组成一个具有智能化识别,并且能进行管理的网络系统就称谓物联网[1]。物联网概念在199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KevinAsh-ton最早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虽历经发展才逐渐深入人心,但近几年在政策的春风下,物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基于物联网概念发展的各种产品逐渐走入人们的家庭生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物联网将网络终端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之能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我们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世界里,物联网的存在让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物品相连成为可能[2],从而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网络。
二、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的联系
(一)传统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历史悠久,比物联网发展更具有历史性。自工业产品开始批量生产开始,产品设计开始萌芽,经过长期发展,产品设计已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整套的设计体系与流程。传统产品设计流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3]:调研分析、方案构想、设计论证、定稿出图,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方案构想与设计论证。所谓方案构想,就是在前期调研的数据结果上,结合产品设计的目的与实际功能,构思一个符合目标的方案,这其中既要对产品功能、客户接受度等进行考量,同时也需要结合当下的市场繁荣情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科技水平。一个没有综合考量的设计方案注定会在接下来的设计流程中遇到新的问题。其次是设计论证方面,产品设计也将面临考验,只有在经过多方论证以后,才能发现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部分不切实际的主观决断,以弥补设计中的缺陷,保证产品的设计品质。
(二)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结合的驱动力
1、外部推动
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联网的强大功能逐步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成功运用物联网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铁路运输产品的相关研究,有针对家电设计的相关产品,同时也有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特别设计的物联网产品,这些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着足以说明物联网的发展是符合大众需求与预期的,否则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得到认可。这些产品的出现在很大一方面源于物联网的强大功能,同时也展现了物联网对消费者的巨大影响。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历史必然,这种趋势不以人的意志所改变,违背规律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
2、内在需求
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步减弱,比如说每个家庭都有的电视机,传统意义上电视机的功能主要是能够观看电视节目,播放CD、VCD等,在能够满足收视、美观、和节约空间的情况下,一个家庭换购电视的内在动力非常微弱,长此以往,电视生产厂商必然面临销售量降低、利润减小,企业甚至可能倒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同时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厂商会不遗余力的优化产品性能,这种源自产品设计生产单位内部的迫切需求促使产品设计要与当下最前沿的科技、理论等结合,而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产品与物联网的结合成为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不二选择。我们可以想象,当电视能够作为家庭物联网网络的一种终端时,家庭对电视的需求必将增加。
三、产品设计在物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正如上文所述,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的结合已经不是未来,而是当下,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成功实例和经验的学科,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技术水平,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的结合都能在当下获得最好的土壤,随后的发展也将会呈现:产品多元化、设计智能化、操作数据化、服务情感化。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产品多元化
产品设计与物联网的发展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产品与物联网成功结合的实例,而这种趋势会随着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科技的进步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未来的设计不仅要服务大众需求,个性化产品也将会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设计对具有物联网技术的产品有着自身的优势,因为它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整个复杂的系统,探求位置产品的可能性,这种优势将进一步扩展物联网背景下产品的多元化。
(二)设计智能化
在物联网环境下,产品的发展表现出智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愈发明显。与传统的产品概念相区别,智能产品能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对信息自动接收、识别以及判断,并作出相应动作,这种信息处理能力能将人从简单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去完成更高级别的脑力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物联网时代下的只能产品将具有以下几点特征:敏锐的感知能力,智能的处理能力,自然的交互方式[4]。例如MYO腕带设计,当用户在运动时,胳膊上肌肉产生的生物电变化能够被产品检测到,从而识别用户的手势,这种产品与人的交互不需要刻意的操作就能自然的进行有效的互动,这种自然的交互方式能够使智能产品更易操作,更易推广。
(三)操作数据化
现代的社会,更多的信息逐步被数据所取代,身份证号码、学号、毕业证书号等都是信息被数据化的表现,近期甚至有人提出建立数字货币系统,这足以说明数据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虽然数据化的表现方式是一种机械的冷漠,容易使人产生抛弃感,但物联网与产品设计的结合也是在数据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的,未来的产品设计必将走向数据化。数据化的产品设计能够通过数据库更好的服务生活,而操作也能通过数据的方式下达到产品。这里的操作数据化不意味着人们通过精确的数据完成对产品的操控,而是在操控过程中,更多的过程是通过数据与数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既可能上一个操作步骤与下一个步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这类产品与另一类产品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物联网背景下进行产品设计,需要考虑到这种数据化的操作方式,以便产品能够与其他物联网产品相互连通,实现物物相连。
(四)服务情感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想生存,人只能依附于社会。社会中就会夹杂着众多的情感,情感又是通过各种仪式与动作表达的。司机让行人优先通过,行人对司机报以微笑,这种微小的动作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物联网时代下的产品设计必然会在其中增加与人的情感交流,避免生冷的服务模式,让大众更能接收。
四、结论
物联网时代下,无论是外部环境的推波助澜还是产品设计的内在需求,产品设计的发展必然会与物联网相结合。其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出多元化、自然性、数据化以及情感化。只有看清楚物联网与产品设计的紧密联系,按照物联网背景下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产品设计,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作者:于丹 董婉婷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国.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型物品叹息[J].包装工程,2010,31(4):50-53.
[2]孙其博等.物联网:概念,构架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软件、硬件的共享,还可对共享的数据进行统一维护与管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管理,是指物流企业为实现智能管理、远程控制等目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实时共享与处理的活动。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也更易控制。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主要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也是物流企业迎合时展的必然产物。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现状
1.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目前,许多先进的物流公司已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但这些应用多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信息化建设或企业办公上。而对于物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技术,却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而且很多小型的物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物流管理中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1)目前,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仍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物流公司,对物联网的应用只是流于表面,使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没有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帮助。(2)在一些已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公司中,大多也只是一些初级功能的应用,如办公平台、管理软件等,而缺少对RFID等的应用。(3)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每个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联网进行交流变得十分复杂。而近年来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多是向国外或国内典型的大公司学习,这种应用模式使得各个物流公司的物联网应用功能变得单一,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物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多维度协同问题
1.物流信息管理协同问题
物流企业的管理范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从最初的生产层扩展到了管理层。范围的扩大,导致企业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做好多维度协同的重中之重,信息的不对称,会对企业的物流管理造成极大的阻碍。
2.物流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合理规划和配置物流企业的各项资源,使企业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建立起配送中心、各网点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分配及协同合作,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3.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导致道路普遍存在拥堵现象。而拥堵不仅使得物流的运输时间成本变大,而且使得一些有时间限制的物流快递无法按时送达。为此,如何在快递配送过程中综合考虑路况因素,将快递配送和路况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以使在不同的交通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用时间—人力成本最小的成本完成快递配送,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4.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公众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物流企业已经把服务当作了一个战略目标,有的物流公司甚至提出了“门对门服务”的理念,以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客户。从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将物流服务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与信息管理、战略管理、配送管理形成协同,成为了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服务质量协同问题。
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
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管理层组成,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管理几个维度是,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管理协同。感知层对应的技术协同,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理管理中的应用、应用标准建设等;网络层对应的信息协同,包括物联网的无线传感网络、组网方式、通信网络等;应用层对应的服务协同,包括物流公司与上下游供应链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实时感知、智能投递、人性化、增值化等的服务;管理层对应的管理协同,包括物流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国家对行业的引导调控,主要体现为公司主系统对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各个业务维度的优化协调和配置,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强大,远远优于原系统的物流管理平台,以此达到协同效应,也就是1+1>2效应。
1.技术协同
物联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的技术范围也十分广泛,如无线传感技术、RFID技术、组网通信技术、感知技术、安全密保技术等。技术维度的协同,是指通过这些物联网技术,为物流管理平台提供一个信息实时交互、共享的环境。其目的在于实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同步运行和信息协同,增加维度与维度之间的透明度,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为信息协同、服务协同、技术协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物流管理中最基础的协同需求,如果信息不协调,那么,其他所有协同都是无用功。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各个业务维度之间不兼容而导致信息不协同。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协同管理,可以从物流管理的整体角度,解决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实现信息的协同管理。
3.服务协同
服务协同是物流管理平台中较为宏观的协同内容,包括了物流业务过程中所有和公司外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如对外的海关、物流监管、财务银行、合作企业、客户等。一方面,服务平台包括向外部提供物流产品和管理服务、订单受理,以及通过GPS和GIS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调度和跟踪;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外部的企业网站,根据具体物流企业的需求,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方便客户下达订单、查询物流信息、追踪邮件等。
4.管理协同
管理是物流公司的核心工作,传统的物流行业在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物流行业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组合,而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质的物流服务,而且物流公司对管理的重视性、要求度也不高。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权责明确、分工清晰基础上的,强调各个业务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认识,只重视对内部资源的优化,而忽视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而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管理协同,则强调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使物流公司的信息传输流畅,以实现多维度协同的物流管理新方式。
作者:邱剑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宝宝.基于EPC物联网的IT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勤.多维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及协同运作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钱妍,安亚文.基于物联网的集团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2013(2):231-233.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信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从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方面入手,探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农村企业进行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着重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
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充分注意到建设思想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之中,人们通过把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的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好物联网技术这一手段,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满足现代农业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
1 影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的几点重要因素
1.1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水平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过程中,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传统的农业信息管理理念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的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已经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应用物联网。但是,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将计算机设备合理地利用起来,只将这些设备用于日常的办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农业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对信息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提升农业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而有效地发挥出物联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效用,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助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上升,用户对于农业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有效地开发出新型的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认知因素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信息管理领导对物联网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其集中体现在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并没有针对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要性评估不到位。在实际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之中,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被传统的思维观念所笼罩,只注重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并不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和分析,难以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的宝贵价值,严重浪费了农业信息资源。
1.3 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观念因素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过程中,农业信息收集管理人员只需要将农业信息资料收集进入相应的保管仓库之后就没有别的任务了。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的逐步提升,对于存储的信息的合理利用已经逐步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因此,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合理地改变自身的观念,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物联网资源,重视对物联网资源的获取。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农业信息管理人员仍然难以意识到对物联网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性,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2.1 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意识
为了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应当保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和关注,并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勇于进取,选择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方法,并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对尖端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获取。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并逐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技术。除此之外,农业信息管理人员还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意识,注重对农业信息的合理开发利用,开阔自身的视野,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引进到农业信息管理过程之中。
2.2 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配置水平
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为了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就需要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进行提升,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不仅要为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设备,还要配备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充分满足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对于软件方面,要选择完善的软件进行使用,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3 引进物联网技术人才
为了充分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还需要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此同时,农业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定时开展对员工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完善农业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3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此同时,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农业信息管理的紧要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农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不断优化设计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方案,提升农业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关单位要牢牢抓住科学技术更新的契机,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凌.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3):12-13.
[2]王芳,汤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4(4):60-61.
[3]徐小莉.浅谈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6-47.
[4]甄学云.试谈企业农业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泸天化科技,2014(1):89-90.
一、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行各业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物联网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人才既要有传统的理工科专业功底,还需精通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我国物联网专业建立的时间短,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其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融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为物联网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在对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在物联网师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团队建设的几个切入点,旨在推进物联网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物联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二、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开设以来,已有350多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物联网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微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是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和通信等专业衍生而来。由于专业起步比较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设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2]因此,大部分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在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物联网专业的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物联网行业从业经历和知识背景的较少。相比其他专业,物联网专业对师资要求更高,更需要精通多学科相关技术的人才;
二是配套教材匮乏。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有多门专业课程难于找到合适的教材,教师授课前需要花大量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且学生课后复习缺少依据,对知识的理解形成阻碍;
三是教学实践环节滞后。物联网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大部分高校的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联网实验室。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验,部分专业教师自身缺少生产或工程实践的经验,一些较复杂的新型实验设备,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较高,难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3]
上述的三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现有物联网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薄,缺少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高级人才。虽然可以通过多渠道外引、机制化内培等方法改善物联网师资力量,但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立一支多学缘结构的物联网教学团队对快速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是改善师资力量的重要推动力,高效的教学团队在构建师资队伍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4]建立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多学缘结构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对开展物联网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培养青年教师、鼓励教师进修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提升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1.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建立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可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各取所长,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还可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改革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物联网专业教材的编辑和出版。
2.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从学科角度来看,多学缘结构的教学团队可以将知识共享、学科交叉,将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集中起来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从年龄角度来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此同时,老教师也可以从年青教师那里分享到更新知识和观念。因此,教学团队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涉及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学科竞赛等都可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切入点。[5]
1.物联网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团队目标。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与其他成熟的专业有所不同。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也应区别对待。应针对物联网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依托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开展研究与教学活动。[6]以教学团队推进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打造一支研究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符合产学研用要求且在同类院校领先的教师团队。以天津科技大学物联网教学团队为例,其依托轻工行业背景,立足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将物联网专业建成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示范专业为目标。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团队目标,极大地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物联网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团队的教师队伍应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与无线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等多种专业,通过各专业的融合,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了不同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推进,使学生受益面大大拓宽。通过培训、挂职、学术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拓展专业领域视野。通过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等方式补充团队力量,帮助学生实时了解物联网行业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更专业地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以天津科技大学物联网教学团队为例,其团队主要以天津市特聘教授为引领,以行业专家为辅助,以硕博教师为教学研究主力的阶梯式团队。同时,基于学科建设基本特征和需求,优化团队教师的年龄分布、学历层级和职称架构,开展团队成员能力水平提升建设。通过团队良好的海内外优势学缘,拓展学科与海内外优秀大学、500强企业等合作渠道,获取最新专业研究成果。
3.物联网教学团队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教学团队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软硬件硬件资源,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建立多维度教与学通道,实现课程资源在线共享;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同时,加大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建设电子阅览室,不断增加网络专业资源。增加教师学生网络在线互动。积极参与慕课(MOOC)建设,设计课程模式,精准授课内容,选择优秀授课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在线开放式授课。同时,建立学生实验课程设计的作品库,面向学生、教师开发,作为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产学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
4.物联网教学团队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团队需要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立足服务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和构建一个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将具有物联网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纳入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和实习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关注专业领域最新技术,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团队推动教材建设,鼓励出版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精品教材,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
5.物联网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吸收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将课程建设业绩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评奖评优。应加快多元化、多样性校企合作步伐,广开思路、注重落实,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IT企业,构建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平台。此外,不断丰厚延伸校企合作内容与内涵,吸纳相关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的全面融合,建立互动机制。
6.物联网教学团队指导学生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师为导师,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搭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平台。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并实现新的突破。
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就能够达到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中设置物联网方向是切实可行的。近两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区别于部分高校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时可以在该专业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独特的优势学科制定具有行业物联网应用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的专业目标是要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物联网的相关原理和应用技能。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学生对有关物联网感知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掌握程度即可,重点是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及地方人才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强化对物联网应用层关键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
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不同的发展历史、相异的学科建设等因素使得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强势学科以及与其培养目标相配套的软硬件资源的建设与积累。物联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专业定位上可以结合自身现有的优势学科,参考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改革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本校重点学科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网络工程(物联网)培养模式可以从专业定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其中,专业定位和知识结构将在下一节论述。在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转变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例如:开设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训练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提高实验和培训课程的比重,扩展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5]等,形成以行业应用为背景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的跟踪与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适应性。从行业应用出发,可以分别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传统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得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工作,也能直接从事行业背景下的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其就业范围。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业发酵微生物”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食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全国前列。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等优势学科和应用背景,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可以以食品安全和生物发酵与菌种保藏控制物联网为应用领域,融合食品学院和生物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拓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优化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由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网络工程专业需要融入不同专业学科,所以,在确立了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大纲,对原有专业的课程配置进行科学地增补和取舍。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的应用背景,依照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境,形成特色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专业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下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可在轻工行业、信息产业、科研单位从事物联网应用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成为具备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网等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各类网络系统的运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拥有较强的软件编程功底;具备从事轻工行业物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标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悉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的手段,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主干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向导,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网络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物联网中的感知层主要用来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设置可以在现有计算机物理层的相关课程基础上,融合通信原理、传感器技术基础和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等课程,提高学生在物联网感知层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物联网网络层方面,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已包含该领域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需要增加无线传感网络和无线自组网理论课程,强化学生对物联网网络层的理解。物联网应用层的主要作用是依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并根据行业应用的特点集成相应的内容服务[6]。结合应用层的特点,各院校可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增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无线自组网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有关物联网安全技术的课程,不仅涉及物联网的三个层次,也关系到嵌入式知识的相关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综合考虑现有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物联网技术概论、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物联网安全技术、无线自组网理论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等。
3.主要专业实验专业实验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具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学习、开发与实验的综合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网络工程与物联网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网络工程(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环节可以从毕业实习、计算机基础练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五个方面进行。专业实验主要包括:C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和物联网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