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第1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人才安全管理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元素在其尚未产生破坏性影响之前预先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将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人力资源危机管理要求企业预测并及时发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给员工稳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指定并实施消除不良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 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一)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与其他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智力、人才密集度高;二是研究开发密集度高;三是创新密度高。民营科技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开发新产品。以上特点虽然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预示着它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多的危机。

(二)应对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民营科技企业不仅要同国内企业展开人才竞争,还要同国外企业展开较量。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力资源危机也会愈演愈烈,这将对其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只有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是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汤姆・彼得斯也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人力资源的存在和有效利用能够充分地激活其他物化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但是,由于人才获取困难,人力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

要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实施和加强人力资源危机管理。

三、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和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

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采用的是家族式的和宗法式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设计不合理,和一般员工差不多,而且还存在着任意克扣工资奖金,承诺的奖励不兑现等情况,一旦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劳动和所得不相符时,就会重新选择新的企业,甚至还会出卖企业利益。

(三)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员工流动存在不合理性,员工高比例流动,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又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机制

(一)危机防范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向家族制开刀,让不具备管理才能的家属或亲属让位,唯才是用,让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尊重、爱护培养和激励人才,提高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加强制度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创新。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鼓励员工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其次,要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使员工收入和其对企业的贡献结合起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奖励力度。再次,注意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最后,奖罚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

3、建设企业文化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摆脱其家族情节的文化因素在企业中的影响,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潜移默化的增强对员工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培养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约束下,自主管理,自觉努力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4、建立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做出警示和调控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才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改进组织管理职能或实施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赢得时间和主动。

(二)危机处理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负责收集、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信息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等公众;咨询管理部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提出改善的建议,并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决策系统由人力资源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企业的经营决策层担任。

运作系统。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部门联络部负责公司内部受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络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映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

(三)危机总结

第2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危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

作者简介陈洪静(1989—),女,东华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一、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一)融资困难成为企业经营障碍

资金于企业犹如血液于人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一个企业要想健康运作不仅要管理好日常运营的现金流,还须具备外部融资的才能。我国企业主要经过银行贷款、内部集资、证券市场等渠道来筹集资金。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融资渠道萎缩、担保困难,再加上一些企业自身实力单薄、运营管理水平低、盈利前景渺茫、抵御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导致银行对这些企业缺乏信任,因此,对他们提出苛刻的担保条件,使得这些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了重重阻碍。另外,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银行方面缩紧了对企业的贷款额度,而且与中小企业相比,他们更热衷于国有大型企业,这使得经济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其整个经营活动。

(二)滞后的财务管理观念

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很多管理问题,财务管理观念淡漠,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不够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企业运营管理,提高企业决策水平的有力工具。而目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我国许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在危机到来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防御措施。

(三)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未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在财务人员的选聘上不够合理,又普遍缺乏专业的培训,使得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难以胜任财务管理任务。财务部门没有依照会计法规的要求设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等,没有正常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更有些企业自身基本没有设置财务机构,而是从外部暂时聘用财务人员。这些兼职会计只是依据月底或月初企业经营者给出的资料做账,主要担任对外提供财务与征税报表,完全成为征税申报的工具。会计和企业的运营管理完全割裂开来,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把财务申报视为企业运营的担负。因此,由于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很难留住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企业缺乏财务管理人才,使得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协助企业经营者进行资产管理、资金运营、决策制定等。

(四)资金运营水平低下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企业面临资金运营水平低下的局面。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许多企业为了防止自己的产品淘汰出局,采取了赊销的方法,使得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加之缺乏合理有效的催收措施,使得资金回收困难,最终变成赖账、坏账,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些企业没有在置办时及时入账,或者没有依照会计法规要求进行合理的折旧、报废、毁损等处理,形成账实不符,而企业粗糙的财务管理也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投资分析和论证。随着投资环境的复杂、经济危机的加剧、投资规模的扩展以及投资项目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现金账户、存货管理等失控,出现现金流周转不畅、运作效率低下的局面。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升级,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二、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

我国占绝对数量优势的中小企业大都起源于家族企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使得企业无法树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的开发往往被看成一项成本而非投资,以至于各个岗位的人员配备也不能尽善尽美,有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许多企业在投资中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而缺乏长期规划,于是疏忽了对远期风险的控制,使得在危机来临时措手不及。所以企业自身制度的局限性导致了财务管理的薄弱,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内部原因。

银行贷款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首要融资选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往往青睐大企业和国企,使得这些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融资受阻,进而影响其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开展,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资金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合理的。商业银行放贷的择优性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

世界性的危机使得国际环境变得愈加错综复杂,各方政府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控,股票市场、原材料价格剧烈动荡,这对我国诸多企业都是一个考验。危机检验着我们自身的不足,是使企业陷入困境的导火索。

三、如何应对危机

(一)必须实行财务风险管理

危机的降临,让我们看清楚了谁是海滩上的“裸泳者”,于是大家纷纷意识到有备方能无患。要赢得危机下的胜利,中国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完善风险的防御机制。

例如: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仅与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雷曼公司本身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股东财富最大化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经营风险控制是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原因。在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之下,雷曼兄弟公司开始转型经营美国当时最有利可图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其后,公司又开始涉足股票承销、证券交易、金融投资等业务。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所导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从实质上看,则是由于公司一味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着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国企业应做好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

(二)必须实行稳健的财务规划

危机下,原本风光的许多企业都在人们的唏嘘中轰然倒塌,究其背后的原因,不乏财务冒进的企业,它们的高增长背后的资本对赌为企业的持续健康运转埋下了隐患。

例如:著名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阿里·德赫斯总结在皇家壳牌集团公司38年的管理工作,以及对世界上长寿公司进行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积蓄财力而在财政上采取保守政策是长寿公司的特征之一。长寿公司从不轻易地用自己的资本去冒险,其良好的资金配置使其足以应对企业成长的需要。虽然这一点常常被认为是传统的或保守的,尤其是在这个高速运转、急剧变化的时代,但它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我们可以在经营上、技术上、产品上创新,但财务一定要保守。

为了不重蹈覆辙,中国企业也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谨慎投资,做出恰当的资本经营、投资比例,同时做好现金流的管理等,避免出现过度投资影响自身正常经营等不良局面。

(三)银行应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但是做好信贷评级和监管等各项工作,或许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贷款,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也避免出现银行“傍大户”的不合理现象,实现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四、总结

从2007年底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到现在的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人们对于危机的态度有了很积极的转变,这是件好事。危机是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它显示了我们发展中各方面的不足,我们应该正视危机而非过度焦虑甚至逃避。危机中受困的企业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所以企业应该完善自身,同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做好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工作,降低风险招致的损失,使风险中的经营和投资效益最大化。做好财务规划,平衡资金分配比例,在危机中实现稳中求进。商业银行也应该具备长期目光,更加合理地分配贷款,使社会资本更加活跃、有效地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1周佳雯.后危机时代企业财资风险识别及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外资,2012,?穴10?雪.

第3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用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增强,重在自身的有所作为

第4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T公司 企业 危机管理

一、研究背景

危机(crisis)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其早有认识,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对有关危机现象及其对策的探讨。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及公众性等特性。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危机同样植根于其经纬之中。美国安然、韩国大宇、中国巨人、三鹿、秦池、爱多、三株等盛极一时的大企业的一夜衰败,每天无数小企业的倒闭,无不透视着企业危机的普遍性及其重大影响。如何认识危机、预防危机,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化危为机等等成为当前所有企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引用T公司在处置“假药门”事件中的表现来说明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管理。

二、T公司“假药门”事件回放

北京T公司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历代T公司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T公司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300多年历史、享誉中外的知名中药企业,近年来却不断陷入与产品质量、经营形象有关的企业危机中。2011年6月8日,新华社就T公司一家位于昌平区的加盟药店存在欺诈国外游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一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的“假药门”事件。

事件发生后,T公司宣传部部长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但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因此该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表述的内容明显存在推卸责任、前后不一等硬伤,对于事件的解决反而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9月22日,T公司集团领导进一步解释,违规的T公司药店是一家加盟店,由一名公司退休老职工开设,在欺骗消费者事件发生后,T公司已将该店关闭。相对于T公司旗下1500多家药店来说,一家药店十分不起眼,但正是这个个例,让T公司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受到威胁。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T公司开始整顿加盟店。2012年2月21日,T公司集团宣布已完成加盟店清理,现在所有药店都由T公司控股或直营,集团并派出了经营、质量和财务人员,进行质量把控;同时,还进行了原料、物料等源头上的质量把控,杜绝了对品牌信誉的隐患,承诺将为百姓提供放心药。

三、T公司处理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案例中,T公司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及时接受了媒体采访,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应急处置不及时、宣传口径不当、采取补救措施不力等诸多原因,导致公司在处置危机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T公司在处置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意识薄弱、反应速度迟滞

T公司旗下产品和药店早就于2003、2004年出现过多次危机,媒体也就此进行过报道,但是T公司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及时吸取教训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危机处理机制。同时,也未对生产、销售流程进行改进,缺乏对下属药店的有效监督机制,最终导致了此次危机的出现。直到新华社报道发出3天之后才向媒体致函道歉;3个多月之后才着手进行加盟店的清理整顿工作;又在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工作之后,才将所有的加盟店清理完毕。此时已根本无法弥补本次危机带来的影响,对企业品牌造成了严重伤害。

(2)没有主动承担企业应尽的责任

T公司在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主动与受害者进行联系,安抚受害者,商讨赔偿事宜,而是推卸责任,希望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该加盟药店身上。实际上,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在出现问题后T公司都应该主动联系受害者,对他们所遭受的损失表示理解和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补偿,从而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企业。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企业形象损失,改变民众对于企业的看法。

(3)缺乏与媒体及公众的主动有效沟通

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社会中,谁拥有了消费者,谁就拥有了市场。因此,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必须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以免失去市场。在危机中,T公司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地接受媒体采访,没有第一时间主动召开新闻会,没有表示出对媒体的尊重,从而也就得不到媒体的理解。

(4)缺乏与政府等第三方部门的有效协作

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底线,要时时刻刻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事发后除了T公司自已的宣传部门出来辩解之外,没有听到其他任何对企业有利的声音。而身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等部门虽然在事后对该问题药店进行了查处,但由于T公司没有及时就此事件与各政府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各政府部门未将调查结果和采取的措施及时向媒体公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大民众及媒体对于企业的不满。

危机经常来自企业每天的日常工作,它们也许是长期积累的管理错误引发的,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的。具体来说,可能源自于企业外部或内部,也可能是内外夹击造成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部的威胁通过企业内部的弱点和劣势而引发危机。本案例中T公司危机处理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内部。

第5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 风险管理 必要性 机制构建

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更是现代企业集团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既能整合企业集团各种资源,又能有效的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从而推动企业集团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数以千计的企业集团蒙受了重大损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企业集团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金融危机后,构建更为有效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一 )企业集团与风险管理 (1)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是以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在资产、资本、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层,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业协作等纽带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企业集团在结构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济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资本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企业联合体。(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对其所面临风险的管理和控制。COSO 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指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的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确定的目标。”我国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目标就是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 二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挑战 (1)公司治理的多层次性导致组织风险扩大。随着企业集团规模日益扩大,集团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企业集团因集团公司、成员企业、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等各级组织的存在,管理的层次性增多,管理跨度变大。集团公司很难对各级组织实施直接的控制和监督,集团公司必须通过层层委托实现企业管理,各所属组织为本单位利益而进行的违规行为增多,整个集团的成本增加。(2)业务经营的多样性导致经营风险扩大。企业集团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一业为主和多元化经营两种方式。多元化经营可以分为不相关经营和相关经营两种方式。在不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中,不相关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跨度越大、资金越分散,抵抗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的能力越弱。在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中,相关的程度越高,风险传播的力度越大,对相关企业的影响越大,容易引发“多米诺”效应。(3)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环境风险复杂化。企业集团多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经营。在跨行业经营中,各行业的行业结构、技术发展趋势、经营特点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如金融行业把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地产行业把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在跨地区、跨国经营中,其所面临的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不同。这些都使企业集团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环境风险扩大。(4)集团内部的利益博弈引发风险的冲突性。企业集团拥有不同的成员公司和业务部门,由于各成员公司和各业务部门之间存在业务、技术等多种差异,因此集团公司对于业务部门或成员公司的利益调整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带来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5)成员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发风险的传染性。风险可以在集团内部相互传染。风险传染的途径主要是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如内部购销交易、投融资交易等。集团内部相互救助也可引发风险的相互传染,当企业集团某一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困难时,成员企业的相互救助可能引发集团其他成员的资金困难,使风险进一步扩大。

( 三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重大损失。企业集团是多个企业的联合体,成员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平台,协调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关系及风险管理举措,达到集团风险管理的最优化,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体系,实现对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从根本上避免遭受重大损失,维持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2)有助于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集团战略执行层面之上,将企业集团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支持企业集团战略目标实现。通过风险管理,降低费用,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企业集团安全感,增强企业集团扩展业务的信心,降低企业集团现金流量的波动性。(3)有助于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细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风险责任落实在企业集团各个层面,保证风险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促使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最大化。(4)有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集团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5)有助于降低社会成本。风险管理对于企业集团、个人和其他经济单位,都具有提高效益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或增加。风险管理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风险处理的社会成本下降,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加。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集团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如合俊集团,该集团是我国一家年销售额近10亿元大型的玩具生产商。金融危机中,合俊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急剧恶化,从形式上看,合俊集团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风险管理滞后才是真正原因。合俊集团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差,对自身负债能力预计过高,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不足,生产缺少严格的质量监控。风险管理的严重缺失使合俊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实体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倒闭的第一案。即便经历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仍然有大量企业集团没有对风险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风险管理当作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统计结果,我国有近44%的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或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只有8%的上市公司提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二 )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复杂、产权关系不清晰导致风险管理依据不明。这种情况在我国较为严重。我国50%以上的企业集团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间产权关系模糊、集团公司持股状况不清晰,造成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掏空上市公司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国有企业集团接受政府的监管,企业在发展时不仅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政府的需求,如接管经营不善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快速的做大做强等。除了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之外,政策性因素占据了主导,政府需要国企在经济低迷期地带头进行区域经济建设,振兴区域经济。部分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职责散落于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缺乏对于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层次表述,缺少从上至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制定风险管理职责的集团,首席风险官往往由公司高管兼任,职责不明。公司高管具有丰富的公司运营经验,但往往缺乏风险管理和风险资本运作的知识和经验。

( 三 )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刚性不足 企业集团现有的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对风险缺乏系统地、实时地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企业满足于现状,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缺少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到来时风险集中爆发,企业大规模减产甚至破产。部分企业集团建立了详细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尤其是在企业高管面前,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如同一纸空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中信泰富。中信泰富有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2008年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州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和约引致巨额亏损。杠杆式买卖合约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和约的操作者集团财务董事对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正确评估,没有遵守公司对冲保值规定,在交易前没有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公司的风险控制程序在公司高管面前形同虚设。

( 四 )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在已实施风险管理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性地考虑企业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如瑞士银行。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普遍实施内部授权授信和止损限额制度等风险管理举措。瑞士银行对阿德波利团队的授信为20亿美元,但阿德波利通过构造虚假交易等手段绕过瑞士银行风险防控,交易头寸高达100亿美元。阿德波利还利用远期交割,将风险控制部门对虚假交易进行控制的时间推迟,从而使中后台对虚假交易的识别和监控暂时失效。瑞士银行案例充分暴露出该企业在风险评估和整体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漏洞。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要求,即使交易员逾越授权开展违规交易,后台也应当能够通过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违规操作。但是瑞士银行存在对ETF产品的交易确认不及时、风险评估不深入等问题,使得交易人员能够轻易避开风控进行违规操作。部分企业集团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很多没有建立风险信息的实时预警、处理、监控系统,缺乏实时的量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效果。另外,风险信息的传递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不能实现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同时信息的上下沟通渠道不畅,上级风险指令的下达和下级风险信息的反馈不及时不充分。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构建

( 一 )构建原则 (1)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风险偏好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2)系统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3)全员参与原则。全体员工都应参与风险管理。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仅靠风险管理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4)实时监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借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5)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利益最大化原则,采取全面管理和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6)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企业价值的长期提高。(7)刚性弹性机制相结合原则。风险管理要刚柔相济。风险管理要有足够的刚性,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又要具备一定的弹性,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人员分工进行调整。

( 二 )风险管理流程构建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构建应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1)事前预防。一是改革产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份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股份制可以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帮助企业集团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企业集团应改革产权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就我国来讲,国有企业集团占据多数。国有企业集团存在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况。应通过股权交易方式吸引外国资本、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的加入,稀释国有股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从而改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效果。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行使股东会的职权、防止董事会和总经理职权的扩大化,真正发挥监事会、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真正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作用。针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多、产业链长的特点,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管理。通过对成员企业关、停、并、减,减少成员企业的数量,缩短管理的跨度,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再造业务流程,建立风险控制点。进行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删减不必要的业务流程,建立风险控制点。四是建立基于风险意识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应该相互融合。企业应基于风险意识构建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措施应嵌入到内部控制系统当中。五是实现战略制定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战略目标的制定要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要保证风险可控,不能只讲收益、忽视风险。针对战略目标中的风险因素要制定专门的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就我国企业集团来讲,更要注重战略制定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一是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盲目多元化、急于做大做强的问题,企业集团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的存在,以至于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缺乏风险抵御的能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我们认为我国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的时候,应坚持做大做强主业,不断提高主业优势。在主业优势稳固的前提下,选择与主业密切联系的业务作为发展模块。这样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也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这也是世界500强中大多数企业选择的道路。二是我国企业集团应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此次危机中我国贴牌企业损失巨大,与此同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却显示出较强的抗拒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集团只有把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结合,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夯实抵御风险的基石;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潜在风险的做法只能在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

(2)事中控制。一是风险识别。首先,利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企业集团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参与风险管理,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应涵盖企业所有业务流程,涵盖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既能满足企业单个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需要。其次,设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量方法为主的方式。定性方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管理层访谈等。定量方法可以采取指比率预警法、指数预警法、统计预警法等。通用技术集团在风险识别预警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借鉴。通用技术集团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了风险管控的重点,制定出风险监控指标体系。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兼顾成员企业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做到客观清晰地反映风险状况。同时根据管理的要求动态开展风险预警,及时风险预警信息。通过上述举措,通用技术集团经营稳定,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也未出现重大损失。最后,编制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监测的情况定期编制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需要迅速反馈到有关的部门和个人,提示他们哪些指标异常,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并要求其制定、提交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应认真审查其应对措施并提出反馈意见。二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推荐的方法有风险坐标图法、蒙特卡罗法、关键风险管理指标法、压力测试法等,广大学者对于风险评估的研究也以数理模型居多。数理模型设计复杂,条件要求高,操作起来需要较高专业水平。我们认为企业集团结构复杂、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设计风险评估指标的时应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结合企业集团实际设计简单易行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便于全员风险管理的实施。三是事中风险应对。风险应对的常见策略包括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笔者认为最佳的风险应对策略应是“风险转化为机遇”。如中海集团在金融危机时期,面对“美西罢工”等不利事件,通过全面论证,细致的调配,牢牢把握住了“美西罢工”等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出奇制胜,获得了经营风险的超额收益。要做到把风险转化为机遇,需要企业集团科学的论证,需要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及时的捕捉机会,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时,要强化部门联动,做好总体规划和分部门的计划安排。(3)事后救济。一是事后风险应对。风险一旦引发大额损失,应立即采取措施中止风险活动、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将损失的范围和金额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必要时召开新闻会或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澄清事实,消除社会传言,避免引起误解。事后应尽快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同时制定出应对措施,避免问题再次出现。二是风险监察。应做到:将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风险监察中,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层次设置评价指标,以量化指标为主,评价企业集团各部门、各成员单位风险管理的情况;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将这部分考核的结果纳入到对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综合考核之中,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员工的奖惩挂钩。对违规造成的风险损失要进行严厉的处理处罚。

( 三 )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渗透到集团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风险的发生无时不在,要做到风险的实时监控、及时应对,就必须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1)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是集团中负责风险管理的最高长官。首席风险官的主要职责是:拟定集团风险管理战略,提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监督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实施,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和组织;建立风险管理队伍;评价集团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目前,世界上80%大型金融机构都设立了首席风险官。我国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和中央投资公司中也设了首席风险官一职,但其他大型的企业集团还较为少见。(2)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集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组织。成员中应有熟悉集团经营管理的董事,也要有具备风险监管专业知识的董事,同时风险管理委员应吸收风险防控的高级管理人员加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交风险管理的总体报告,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审议重大风险应对措施,审议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结果,审议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情况,审议风险管理组织设置及其职责方案。(3)风险防控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面,分行业、分业务或分风险类型设立风险防控部。如荷兰ING集团按照风险类别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分为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操作风险管理部、保险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等。风险防控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企业集团经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制定风险防范和应对的方案,负责与各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提出风险管理策略,提出风险管理组织设置及其职责方案。风险防控部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融入集团各部门、各成员企业。风险防控部应实行垂直管理,独立行使职责,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避免受到相关部门的干扰。(4)风险管理专岗。集团各级部门要设置风险管理专岗,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识别、上报、应对等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同时要让每个员工都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日常工作中时刻不忘风险,做到全员参与风险防控。(5)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安排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同时对各部门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出具评价报告。

( 四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如果企业集团的全体成员能够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那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促使全体成员齐心合力抵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如何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追求卓越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的可以划分为合规监管、控制损失、计量风险、管理风险、风险回报最优、战略规划整合六个阶段。目前,很多企业集团还是停留在控制损失、管理风险阶段。我们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基础,并非是需要规避的障碍。因此,集团应追求更高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回报最优和战略规划整合,使风险管理成为集团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一是将风险管理的要求形成书面文件,如风险管理手册,这样做可以使员工日常的学习操作有据可依。二是各级领导带头,积极响应风险管理的措施,带领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各级管理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风险管理文化。三是通过培训学习、考核评比、竞赛、征文等方式让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掌握风险管理的过程,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意识到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层的责任,更是全体员工的责任,是企业更好发展的有利保障。(3)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充足的人才是确保风险管理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如荷兰ING集团就为各级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足够的高素质员工,风险管理人员占集团人员总数的4%。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外部吸收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招聘人才时,挑选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充实风险管理队伍,优先考虑具有风险管理资格的人员。同时加强在岗培训力度和选拔力度,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在企业内选拔风险管理的人才,建立风险管理队伍。(4)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还要具备管理风险的一般技能,能够很好的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全体员工应牢固树立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严格控制风险、审慎处理风险的理念。(5)加强考核。风险监察部门应对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业绩、薪酬挂钩。通过考核,提升风险管理的地位,引导员工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和体系开展工作,切实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如美国大通银行通过股东价值增值将员工激励制度和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 五 )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化的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更是如此。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做到以下方面:(1)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企业集团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与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2)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涵盖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持,包括风险的实时监控、识别、分析、评估、应对、预警等。(3)实现风险信息共享。一是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满足信息在不同的部门和成员企业之间共享,这就要求信息系统接口统一、转换灵活;二是信息系统的建设既能满足个别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集团整体和跨部门风险管理综合要求。(4)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建设。一是严格授权,对进入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更改。二是建立备用系统。集团一旦全面实现信息化之后,信息的一分钟中断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备用系统。如中海集团投入巨资在香港建立了计算机备灾系统,与主体计算机系统同步运行,保证紧急情况下香港备灾系统可即时启用,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仍能确保集团经营的正常。

*本文系2012年山东教育厅课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有红:《网络化生态环境中集团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实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张士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

[4]赵旭:《企业风险预警管理模型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严晓燕:《荷兰国际集团风险管理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第6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 问题与措施 经济危机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风险上出现了“动一发而牵全身”的局面,因此“98”经济危机和美国的金融风暴等经济问题将以最坏的速度席卷全球,给各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危机下,部分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面临着破产和倒闭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落后,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缺乏管理上的创新。虽然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在经济危机下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问题很多。本文将我国企业致力于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研究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 经济危机下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尤其发生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利润,是企业实现设备的更新,人才的聚集和生产扩大。其企业利润的增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预期的利润增加,另一方面是企业现在的利润增加,这两个利润指标的增加都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动力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

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市场经济活动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以市场的发展为准则。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甚至寸步难行。经济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也是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求企业增加抗风险能力,改进技术,更能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完善企业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就是人的管理,员工的素质结构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通过经营管理的创新,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健全利益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发挥企业员工自己的价值,调动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共存亡,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空绑在一起。

2 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方面,我国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战略规划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整体的内部问题,包括营销、采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设计到企业经营资本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外部环境是企业随处的市场环境,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行业之间的竞争、客户的需求等问题。我国许多企业严重缺乏对企业生存的环境分析,导致企业的不能及时的抓住市场机遇和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无法跟上社会和行业经济形势的变化,最终使得企业出现亏损问题;二是战略实施问题。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时企业战略制定的根本目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执行力的实施过程。

我国企业的战略计划能力高于战略执行力,由于人力、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战略执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在经营管方面的力度,保证企业执行力的有效开展。

3 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策略探析

管理思想创新。经济危机的的背景下,思想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才能企业员工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对待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员工的能力价值。企业树立了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和自然发展做贡献、企业管理创新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一致的价值。但是,企业在思想管理创新时必须健全企业经营管体系和管理结构,增强经营管理水平与能力。

管理制度创新。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活动的变动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在运行中,首先要建立市场风险预测机制,能够审视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规模,避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同时,要根据行业规章和企业管理制度来治理企业,以前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或者企业行政化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要实现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过程,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战略创新。我国企业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明显,这就要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的战略创新。企业的战略创新根据市场要求重新定位和重新整合,有的需要重新制定战略措施。另外,企业还应该进行管理组织创新,通过组织形式将企业不同部门与不同人员相联系,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内部到外部建立合作、协调、高效的机制,才能产生巨大的,才能在经济变换的形势下产生持久的企业竞争力。

4 结语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创新管理是企业摆脱危机,实现脱变的关键因素。面对经济危机的大形势,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我国企业抵御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企业有关部门及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创新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为我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进行经营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凤霞.加强经营管理,应对经济危机[J].山西科技,2013(1):77-78.

第7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价值

其一,我国国内的客观环境原因。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但是竞争关系却没有受到影响,市场竞争的扩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建立资源节约的新型增长方式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其二,我国企业与外企相比有着诸多的不足,如: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强,人员不稳定和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迫使我国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

二、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

后金融危机环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重心开始向以价值为基础的方向转变,对于企业日常来说,不再是一味地注重经济的生产,而是逐渐向多元化的综合性管理发展。企业的综合性管理同样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措施之一,目前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经营和规划进行控制,最后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企业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中的各个环节都和企业管理存在一定性的联系,在这些关联中当然包括企业部门和人员,企业经济管理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经济收入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在企业建设当中,只有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的气氛,才能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财务价值预算存在性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决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企业全年、季度或者是月份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这说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能直接反映企业运营的一个状态,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和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从整体上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法。

三、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最应该首先改变的就是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能够决定企业经济管理整体的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不仅要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还要注重对企业高层领导思想观念的更新,领导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员工才能更好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战略意识,要让员工在危机意识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树立良好的全局观和危C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实践工作,从而在创新中寻找到合适的经济管理模式。

(二)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不断地改革创新管理策略,不管在日常管理还是经营活动中都必须逐步提升管理的深度、广度和弹性等。还应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联盟,注重品牌化的效应,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以树立品牌效应,利用品牌来带动生产的效益。采取这种创新品牌的方式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形成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对企业的整体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财务约束制度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还应该要求企业创新财务约束制度,务必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加以确定和完善,是财务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对日常运营中的公车使用,外来人员接待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用以约束。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运营的财务支出机制,在实际的运用中,要真正地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有助于趋于管理内部资金的整体利用率。企业内部还要对部门的预算费用进行细化,建立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预算制度,对财务的预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的资金和固定的资产要定期进行盘查,对财产实施登记制度,实现各种财产的透明化管理,方便企业高层领导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并保证在企业运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企业应积极为财务部门引进先进的电子设备,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展开远程查账、报账和审计等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谨慎,同时为企业的重大决策出具参考数据,提高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以此达到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在后金融危机出现后,部分企业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用反而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企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员工的稳定性,加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可以定期地举办关公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更多的感受、理解、认同企业的文化,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80-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显著特征是:出口贸易额下降、进口材料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减少等。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企业占总数的8.5%。金融危机带来最深层的矛盾之一是劳动矛盾。2008年底爆发的珠三角企业裁员潮,给高速前进中的中国企业拉响了警报。文章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如何进行应对金融风暴的人力资源管理 。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个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值的源泉是企业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既定目标和责任最终都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作用来实现和完成的。在这场金融风暴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受到挑战。

(一)劳资纠纷问题复杂化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劳资领域日益凸现,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处于停产状态,一些传统国有企业甚至申请破产。随着企业不同程度实施裁员来减轻企业的运营负担,引发了大量的解除劳动合同纠纷,包括群体讨薪纠纷、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纠纷、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纠纷、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纠纷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因裁员而引起的劳资纠纷。

(二)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复杂化

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经营情况不乐观,分解下来的指标完成情况同样也就不乐观。由于金融风暴,员工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担心被企业解雇,难于安心工作,从而导致工作不专注,降低了工作效率,企业的效益明显降低。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如何合理地分配奖金,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与薪酬调整鉴别员工的能力以保留优秀人才,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培训缩水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削减甚至冻结了员工培训,使得中小企业的业务培训大幅缩水。企业被动减少了培训,必然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不到提升,生产率降低,企业的利润必然受到影响。这种匆忙应付危机的短期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调整使整个企业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

此外,中小企业的培训机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苍白而无力,迫切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培训都存在一些短期行为,仅仅集中在对产品知识的培训,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对企业所经营产品的了解,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没有完全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规范化、系统性、持续的培训机制。

(四)优秀人才流失频繁

由于中小企业在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措施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关键部门关键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在金融危机下,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企业一方面裁减一线工人,一方面流失优秀人才。这一现象导致了人力资源损耗加载,使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上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系,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结构优化。

二、中小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机遇

金融危机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遇。经济调整必然导致资金的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资本、资金、人力还有自然资源重新得到配置,得到优化的过程。金融危机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也是人力资源调整的机遇。

(一)用人机制和经营方式灵活

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相对于大企业能够很快地进行制度调整,重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之大企业,中小企业能给员工提供更加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更富弹性的工作时间,其管理决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根据自身需要确定用人原则。因此,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二)人才流动加剧带来机会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行业不景气,人才流动加剧,某种程度上说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在更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图谋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罗所需的人才,并且通过此阶段的调整对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造。从某种意义来看,金融危机时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调整的最佳契机,中小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弥合金融危机创伤,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金融危机时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是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制胜法宝。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

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将长期、中期、短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组织体系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获取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和支持者。

(二)完善培训体制,提升员工素质

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处在企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在生产规模和资金等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培训方法并非明智之举。中小型企业应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为人才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开发现有人力资源。

对于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训观念,把培训当做投资,而不是消费,对员工个人来说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其次,还应该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入手,加大企业业务知识的培训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构造企业竞争力。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其自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是否吸引人,是否能留住人才,主要看其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价值取向以及领导风格等因素构成的企业文化软环境能否得到员工的认同。中小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这种使命的主要承当者。中小企业应该在金融危机带来行业洗牌的机遇下,从基础入手,从企业的制度管理和基础管理入手,并充分做好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准备,逐步形成企业全员的认同,形成企业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模式和文化定势。

如今已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期,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 就应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企业应对风险和全球化挑战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利.人力资源价值键管理赢得竞争优势[J].价值工程,2004,(4):36-39.

[2] 闫贵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J].才智,2008,(10):271.

[3] 鲍克峭.经济危机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观察,2008,(12):247-248.

[4] 侯美娇.金融危机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8,(8):121-122.

[5] 王深.经济危机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72-73.

第9篇: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范文

1.1工业企业建(构)筑物的现状。工业建(构)筑物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工业企业建(构)筑物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于前苏联建筑工艺可靠,所以当时工业企业的建(构)筑物质量和安全度是有保证的,但是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且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较长所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构)筑物主体结构老化。时期,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三边”运动大行其道,科学建筑规律的抛弃导致了当时工业企业建(构)筑物的主体结构质量差,建筑物十分粗糙,严重影响了企业工业的正常生产活动;20世纪70年代,钢结构推广普及,但是由于政治上“左”的极端影响,导致了建(构)筑物刚度严重不足,降低了建(构)筑物的耐久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工业的建(构)筑物虽然摆脱了上述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某些行业的生产活动会对建(构)筑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蚀、破坏等作用,所以对建(构)筑的管理维护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1.2工业企业建(构)筑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建(构)筑物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企业工业建(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大部分是钢结构的,由于种种原因,当下的建(构)筑物的耐久性和结构强度令人堪忧。以洗煤厂的钢结构主厂房为例,洗煤厂的某些工艺流程会对厂房的钢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而有关的操作人员由于对此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企业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守则致使这样的操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因为洗煤业属于重工业的范畴,动载作用会使得构筑的相关部位疲劳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厂房的主体结构,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洗煤工艺流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会对构筑物主结构产生比较严重的腐蚀作用;为了追求效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经常超负荷的运转,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构筑的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要延长建(构)筑物的使用年限,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施工人员普及生产构筑物的安全实用知识,引起企业员工的足够重视;建立健全建(构)筑的安全实用原则,并采取相关措施使得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建(构)筑物及其维修管理综述

对建(构)筑物的维修过程就是保持其经济学价值和使用功能的过程,是一项通过专业维修手段对其组成构建进行修复保养提高其完整程度的综合性活动。建(构)筑物的维修工程主要包括维修、翻建、改造三种类型,对建(构)筑物的维修其目的在于:采用保养、修复以及改造等技术手段,对在使用年限内的建(构)物进行维护,减少建(构)筑物相关组成部分的损耗,最大程度上维持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最大程度上延长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以期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建(构)筑因其使用年限长,自身价值大等特点,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维修保养,而只有在维修保养的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才能成功达到维修保养的目标。建(构)筑物的维修管理主要分为施工管理和维护管理。维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建(构)筑物的安全和实用功能,对建(构)筑物进行修缮,保证建(构)筑物整洁卫生。对于上述内容,只要管理得当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以洗煤厂的厂房、储煤结构为例,厂房等洗煤厂建(构)筑的屋面防水工程一般采用沥青为主原料进行防水处理,在沥青化学反应消失之后,及时地在沥青油毡上涂抹沥青即可达到维护其防水功能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其维修保养不及时,致使油毡破裂受损,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其再次修复的费用也会因为工程量的增加而变大。由此看来,对于建(构)筑物的维护保养制定计划,并根据计划对建(构)筑物实行及时的维修是十分必要的。

3建(构)筑物的维修方法和流程

3.1建(构)筑物的维修流程。根据建(构)筑物维修的相关文件,建(构)筑物的维修主要包括房屋结构;需维修面积、维修花费等方面。具体的建(构)筑物维修计划应该确定修缮工程量和工作量。检测计划就是对建(构)筑物的完好程度进行检测,对建(构)筑物的危险程度做出评估。其主要理论依据建设部颁布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在确定建(构)筑物的基本性质之后,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对其实行修缮。建(构)筑物的维修管理主要由检测、判定、处理阶段组成。其基本流程是通过对建(构)筑物的检测发现其存在的相关问题,由相关技术专家判断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成因制定相关的维修方案,对已经制定的维修方案加以实施,施工结束后复查问题是否的到解决。房屋的维修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类型,是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相关部门应该探索改进房屋维修管理的新模式,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不断提高房屋维修水平。3.2建(构)筑物维修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建(构)筑物的维修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建(构)筑物的维修从建(构)筑物存在问题的认定到具体维修方案的实施都涉及经济问题,有些建(构)筑物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重新建设的费用,所以经济因素是建(构)筑物维修所必须考虑的因素。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采用普夫判别式对建(构)筑物的维修经济适用性加以判别是比较合理的方式。普夫判别式的数学表达式是:Y=C1+C2-{R+C2(1-nr)/(1-i)n+M[1-(1+i)-n]/i+D[1-(1+i)-n]}式中:Y值表示的是最终结果,Y的结果可以判定建(构)筑物是不是值得维修;C1表示的是目标建(构)筑的价值;C2表示的是新的建(构)筑的成本;R代表修缮成本;M代表修缮后的建(构)筑物相对于新建建(构)筑物节省的维修成本;D表示新建建(构)筑与修缮后的建(构)筑的租金差;n代表修缮后的建(构)筑的使用年限;i代表利率;r代表新建建(构)筑物年折旧率。若所计算的Y为正数,则表示建(构)筑物适合维修;若Y为负数则重新修建比较合算。该公式可以进行电脑编程运算,运用起来比较方便科学。数学公式所得出来的数据比较僵硬呆板,当维修后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足够长;建(构)筑物所包含的除去经济学价值以外的价值比较高;新旧房屋租金差额较小;利率相对较高等特殊情况下,也应当对建(构)筑物进行修缮。建(构)筑物维修工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实际,以取材方便、最大程度地保持建(构)筑物的功能,保证安全,兼顾美观、经济为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建(构)筑物进行调整完善。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建(构)筑存在的问题,熟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掌握检测、鉴定、加固、改装等多种专业知识。建筑需要变动整体结构时,需要计划编测人员将变动计划呈报工程主要负责人以后方可施行。设计中的改装、搭建等项目需要通过有关部门的许可,遵循经济、实用、原则,尽可能以塑料代替木材。维修工程设计应该根据维修对象不同制定合理维修方案,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对原来的建(构)筑做不同程度、范围的维修,适应用户、住户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对建(构)筑物的维修工程,相关单位必须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在经济、实用、科学、均衡的原则指导下对维修工程实施有力的管理。维修工程的管理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管理原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相关调整。在建(构)筑物的维修过程中,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之下充分利用原有建(构)筑物上的材料,安排好工程施行的具体顺序,配备好施工所需技术工种,做好设备材料的平衡,确保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4结语

对建(构)筑物的管理以及维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行业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在建(构)筑物的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因素和生产工艺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做到对建(构)筑物的现实状况心中有数,在建(构)筑物的维修中要结合相关科学知识,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计划,总的原则是以修为主、以建为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徐名涛.武钢工业建(构)筑物状况分析及管理对策[J].工业建筑,1993,(8).

[2]魏春梅,李丁,白金.选煤厂建筑结构的现状分析[J].煤炭工程,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