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3家全国运营商。二00九年一月七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向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颁发了3个三G牌照,中国挪动取得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取得CDMA二000牌照,而中国联通则取得WCDMA牌照,中国通讯行业正式进入了三G时期。跟着二00九年中国三G全面启动后,近几年,挪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呈现的迅猛的增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二0一二年七月了《第三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讲演》,截至二0一二年六月底,中国网民范围到达五.三八亿,二0一二年上半年新增网民二四五0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由上年底的六九.三%增长至七二.二%,范围到达三.八八亿。预计二0一二年全国手机上网的网民范围突破六亿,到二0一三年,挪动互联网用户将到达七.二一亿,超出传统的电脑网民数量.未来一0年,必然是挪动互联网时期,未来二0年中,人类社会的主要财富将由挪动互联网发生。贝叶思咨询分析认为,跟着三G网络与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挪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互联网与三G挪动通讯整合的发展方向,表现出诸多新的发展动向。苹果ios平台上的利用软件已经到达五0多万种,Android平台上的利用软件也超过三0多万种。
2、 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运营商营销模式
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违景下,国内的运营商的营销面临的更多更大的挑战以及机遇。营销模式不能向之前二G时期1样传统、单1,而是有了良多的改革以及立异。经钻研,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违景下,国内运营商的立异营销模式有下列几种:
一、 新媒体营销
跟着微博、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运营商都纷纭运用了新媒体展开各种营销。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大运营商团体公司及各省份公司都纷纭开通了官方微博、淘宝旗舰店、电子商城等。鼎力通过微博、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媒体展开各种公司宣扬、业务宣扬以及业务办理。通过新媒体营销,各个运营商加大了对于泛博网民的宣扬以及服务,并在新媒体营销事迹上获得较大突破。以广东联通为例,广东联统统过微博、淘宝旗舰店、电子商城等互联网营销手腕,二0一二年的三G业务发展量超过四万户,是二0一一年底的四0倍。二0一二年五.一七世界电信日,广东联通的沃三G网购节当天独占3大门户网站,掀起二0元号卡抢购狂潮,发展三G用户九九四九户!六.一五手机疯抢周单条微博转发超一三.二万次,售出三G手机六二六三台!这些事迹以及数据都充沛说明,新媒体营销给国内的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事迹以及突破。
二、 团体大客户营销
二G时期,国内运营商的营销手腕以及模式绝大多数针对于了群众市场。在三G时期,国内运营商纷纭加大对于细分市场的大客户营销。近期,中国挪动成立了团体客户业务拓展专业子公司,对于细分市场的大客户营销进行专业化运营以及管理。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都对于团体客户业务发展实现了事业部制管理,成立了从团体到各省、市、区县的立体化团体业务专业队伍。从机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国内的运营商都纷纭加大了团体客户的营销力度。在三G时期,可以说,患上集客者患上天下。国内运营商想在三G时期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取得成功,取得应有的用户以及市场份额,就必需在团体大客户营销上做足工夫。以广东联通为例,广东联通除了了树立团体客户事业部以外,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大客户营销的大客户营销服务中心,并依据政府、企业、金融等客户的行业特性以及细分市场,细分了二0多个行业拓展部。
三、 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
在过去二G时期,大家对于国内运营商的经营业务理解常常就是语音电话以及短信等。但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国内运营商绝非仅仅知足于做语音以及短信,做固网固话、电路等管道业务的经营营销。跟着挪动互联网时期,运营商的竞争对于手除了了传统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挪动、电信、联通)以外,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新浪等同样成为运营商的竞争对于手。这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以及运营商1样有巨大的用户群体,有大量的利用平台以及业务内容,他们都想与运营商1起争取挪动互联网时期的霸主地位。所以,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成为国内运营商势在必患上的新营销模式。中国挪动投资几百亿建设了南方基地以及北方基地,搭建了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浏览、手机视频、手机软件等8大利用平台系统。就是要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做好流量以及业务经 营。而不是仅仅提供通道服务。中国联通同样成立了云计算中心、音乐基地等,也自行开发了沃phone手机平台、沃友、云雀等利用,也是想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与其他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争取主导权。中国电信也相似建设了云计算中心、智慧城市利用等众多平台以及利用。 在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也都获得了很大的事迹突破。
例如,中国挪动的杭州浏览基地,每个月收入以突破一亿。二0一二年六月,广东联通的三G用户月均流量超过二00M。每个月三G用户上网比例到达九二%。广东联通自行的红围脖、悦TV、云雀等利用用户超过二00多网。众多的经营数据显示,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国内运营商的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模式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四、 行业利用营销
从全球发展看,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飞聊和豌豆荚等。
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一般以十年为周期,当前已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这是过去五十年来的第五个发展周期。
从发展速度及规模看,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远快于桌面互联网且规模大得超乎想象(百亿级用户),它代表着几大趋势的融合,如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智能移动信息设备。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改写了互联网、移动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图景。
从移动互联网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针对移动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展开研究,分析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主流移动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移动生态系统的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给出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易振宁[2](2011年)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陈志刚、王茜、韩正君[3](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现状,并从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行为管制以及虚拟资产管制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管制体系的建议。张云勇[4](2011年)针对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吴钢[5](2011年)从运营商的产业实践和企业基因模型的理论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问题,并就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李安民[6](2011年)从运营商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对策。姜奇平[7](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转型的要求展开研究,提出了从转型的角度看待运营商如何适应数据核心业务。杜娟[8](2011年)从拓展用户规模、拉动用户流量消费、提升流量价值和完善机制体制等4 个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建议。总体来看,现有成果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业务体系、服务特征、商业模式、竞争主体及策略和运营商应对挑战的对策等,未从运营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
2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但现有成果对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尚不透彻。下面将根据运营商工作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阐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基于运营商工作实践,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可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它包括四个要素:(1)移动网络,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不含无移动功能的WiFi);(2)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及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等特性;(3)移动终端;(4)需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用户。
2.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吴钢[8](2011年)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为内容类、服务类、广告类三大类,未从本质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进行划分,存在较大的局向性且理论指导意义不强。基于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移动VoIP、飞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聚合(包括网络能力聚合、应用聚合及数据聚合)的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如移动Web2.0、移动位置类业务等。移动通信功能包括网络能力(网络鉴权、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网络支付等)及用户信息(终端配置、SIM卡、身份、业务订购、通信行为和帐务计费等);互联网功能包括互联网技术(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联网信息及应用(内容、地图、视频和游戏等)。
2.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服务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无中心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的特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特征:
(1)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生存方式数字化,信息来源去中心化,信息与应用焦虑化;
(2)移动Web2.0:满足随时、随地、随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时UGC、SNS迅速发展;
(3)应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简单易用化、可传播化;
(4)设备特性:种类多样化,触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终端与服务融合,价格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台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动媒体属性: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新属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四大基本媒体需求(沟通、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易),同时可精确满足个人的即时需求,这是移动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2.4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手机门户网站、客户端应用(IM)和手机输入法。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IBM认为是“用(实用化)、玩(娱乐化)、看(媒体化)”,如图4所示。
2.5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性
从收费模式看:
首先是免费模式,如运营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费及包月收费(流量包月、时长包月、业务应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费模式,包括四大类别:(1)一是伪免费即直接交叉补贴:1)未来费用贴补当前费用。如1元购机,运营商通过话费补贴手机费用;2)产品贴补相关服务。如微软通过销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费用,补贴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务费用;3)相互协同的产业链环节间交叉贴补。如苹果通过App Store打造iPhone应用的生态系统,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却促进苹果终端销售。(2)二是三方市场模式即广告主付费:1)CPC(Cost-Per-Click)收费。按网络广告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用户免费;2)多方共赢平台。如Google与免费音乐网站巨鲸网合作,推出音乐搜索,由巨鲸音乐网与正版音乐产业对巨鲸音乐广告收入进行分成,谷歌通过自身搜索技术和用户基础为巨鲸音乐带来新的产品功能、体验和大量用户。(3)三是少数人为多数人付费模式:1)VIP会员收费,如VIP QQ号码收费;2)网游道具收费,如游戏免费、道具收费;3)增值服务收费,如Skype基础通话服务免费、增值服务(向手机打网络电话)收费。(4)四是非货币模式:如UGC、Wiki,上传者赚取的是自己的名誉、关注度等非货币价值,免费上传内容为大家共享。
从业务类别来看,每种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如移动门户,NTTDoCoMo与合作伙伴共享内容收益并获取高额流量费收入;雅虎以网站广告收入为主,渗透手机业务多领域。
从参与主体看,终端厂商盈利源自终端销售和服务应用费;电信运营商盈利源自通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销售分成;互联网企业源自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分成收入等。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1)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0亿户,3G市场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达到9.86亿户,当年净增用户1.27亿,年增长14.8%。3G用户超1.28亿,渗透率达13.0%,其中TD-SCDMA达到5121万户(无线座机占比30%)、WCDMA达到4002万户、CDMA2000达到3719万户。(数据来源:工信部)
(2)我国手机网民突破3.5亿户,单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5500万G
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占总体网民的69.3%;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当月流量达到5446万G,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7.4%。(数据来源:工信部)
3.2 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情况
2011年我国3G终端出货量超2亿台,超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总和。其中3G手机1.74亿台,占比近87%;3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60%。2011年10月,我国3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机。(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本地化趋势明显,如微博、移动SNS、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商店和移动搜索等业务成绩斐然。随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渐完善,应用商店生态圈成为重点。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下载达到109.59亿次,年增长199%;中国应用商店市场规模达到17.45亿元,年增长1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4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情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创新,网络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逐年提升且维持高位运行,2012年网络经济规模超过4500亿元,达到4751亿元,年增长77.3%。2011年移动互联网增速首超网络经济规模增速,2012年移动互联网规模达到787亿元,年增长94.5%。
4移动互联网竞争主体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分析
4.1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及策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主力。
4.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价值链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流量增长速度,量收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凸显;
(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冲击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运营商面临管道化;
(4)多方参与主体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正形成“云、管、端”立体化竞争局面(“云”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管”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端”指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5电信运营商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运营商要赢得竞争,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历史性机遇,必须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准则,抓住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5.1 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六大法则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中关于持久力的六条法则,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际行动指南,见表3:
5.2 运营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应抓住的四大关键点
(1)确保通道优势――加强网络能力建设,应对流量激增的挑战
持续加强网络能力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长期的工作重点。
1)要持续建设3G网络,加大承载网研发创新,强化网络覆盖,完善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能力;
2)要着力加强P2P、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网络的低成本高效运营;
3)要加强涵盖2G、3G和下一代通信标准的网络演进策略与系列标准研究,推进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商用进程,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提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和服务。
(2)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联网企业创新机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要求;
2)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较运营商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求。其研发人员占比高、研发投入占比大、研发机制灵活,如当前运营商业务部署时间为1年,则互联网企业约为3个月;
3)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之一。运营商希望借由移动互联网实现由通信运营商向智慧运营商(smart operator)转变。
(注:智慧运营商内涵主要包括通过精细化内容运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内容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业务;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建立起互联网运营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典型业务,提升用户粘性;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开放API,创造更便利的开发环境;打造第三方应用平台,聚集更丰富的应用内容。纯管道(pure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地引进互联网典型的各种应用,为知名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定制终端。从效果来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显强于pure pipe。)
运营商在竞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把握移动互联网未来竞争的关键。从资源的角度看,与以往一样,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Google为例,其广告业务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搜索信息,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万台服务器和超过美国政府的计算能力,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经过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正在进行研究。Google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还体现在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能力。
(3)凝聚终端力量,应对明星手机的挑战
运营商应实施开放的、多样的智能手机合作策略,进一步满足细分高端用户的市场需求,达到整体上与iPhone等明星手机相匹敌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机在吸引与保有高端用户和新增市场方面有较大优势;二是运营商与Apple合作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明显的财务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好处;三是运营商与iPhone的排他性合作会给没合作的运营商带来冲击,但冲击没有想象的大。
(4)通过商务模式创新,开创业务增长新蓝海
运营商要选择适合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通过价值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1)结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收入占主体的特点,根据各类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或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盈利:内容使用收费,业务流量收费,专利授权收费,网站会员收费,网络广告收费,游戏点卡收费,支付分成收费,以及平台出租收费等。
2)在商业合作过程中,以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产业链广泛、持久的合作。随着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旋律。
变革是时代的主旋律,历史的发展也许颇具戏剧性,但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其间。
互联网的发展几经起伏,从网络泡沫到低谷徘徊,继而复苏突破,总不乏关注者的视线。沿其发展轨迹与脉络,不难发现,互联网在中国的十余年间,其精髓始终精准定位于信息共享与便利沟通。而互联网本身的出现也意味着通讯方式的颠覆和信息内容的变革;互联网的面貌正随技术及应用发展而日新月异。
单媒体到多媒体,人类的通信方式在升级与变化。从依靠单一方式进行传播的单媒体传播手段到顾名思义下,整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传播方式的多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的元素被加入其中。而鲜活的互动模式也在不断渗透,使多媒体更具实时互动性,集成“视频、语音、文字、数据、流媒体”的综合型互动通讯平台随之形成。
互联网已经从文字时代正式迈入多媒体时代。从文字、图片通讯,到视音频通讯,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用户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令人振奋。
在形式变革的同时,互联网的内容也在飞速改变。当人们的思维渐渐真正舒展,娱乐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代名词。于是,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投入互联网娱乐,宽带的普及更点燃了互联网娱乐功能的爆发,视听感官的盛宴一次次举行,预示着一场网络视听的革命正在进行,视讯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增长机遇。
资源整合的王道
技术和平台是互联网企业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而与市场更为密切相关的则是内容建设。应 “应用为王”之潮,整合资源才能将产业链效益发挥至最大。简而言之,在视讯行业,技术、平台与内容的整合是长效共赢的必要条件。
技术是应用的基础,核心技术更是立足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前提。而单一技术带来的业务应用毕竟只是“单打独斗”,将相关技术整合成平台,依托平台基础的创新型应用开拓才能无限延展。正如一些企业提出了“杀手极应用包”概念,而非“杀手级应用”。单独一项“杀手级应用”易被超越,整合成“杀手极应用包”后的生命力则大为旺盛,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独具优势。
如果说平台整合为网络提供了可自由驰骋的舞台,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打造则是角色演绎的制胜环节,也最终决定着各项应用在市场上的生死存亡。可以说,具体应用中,技术是核心,平台是框架,而内容的填充才能使应用饱满、充实。以互联天下为例,作为一家视音频技术为核心的硬件、平台生产、服务提供商,内容的加入才能真正使得这一链条完整并生效,而内容的承建也不可能一家独担,需要合纵连横,才能赢得市场。
协同运营的契机
宽带网络内容的娱乐化演变,推动了资源整合力度的加强,也成为平台提供商与运营商共同飞跃的契机,为更多基于网络的应用开辟了创新视野。作为互联网业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运营商在面临各种政策风险、敏感问题时显示出强大的抵御风浪能力,推动着整个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目前,欧洲已经有10余家日报进入网络版收费行列。在亚洲,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已采用网络版收费模式。而预计到2012年年底,美国1400家日报中将有20%左右对网络版进行收费。这种模式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一种探寻。目前,《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明星论坛报》等报纸网站都先后设立“付费墙”,对用户阅读在线内容采取付费的运营模式。
“付费墙”模式的支持方之一《泰晤士报》主编詹姆斯·哈丁认为,让读者免费阅读新闻是在破坏新闻价值、破坏报纸和新闻的重要性。而“付费墙”模式的反对方之一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则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取信息,对信息设立“付费墙”的做法不会奏效。互联网用户可以而且应该为某些内容付费,但在互联网上相当多的信息应当是免费提供。由此看来,“付费墙”模式涉及到互联网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
收费还是免费?
从承载新闻的载体来看,报纸就是新闻之纸,广播就是新闻之音,电视就是新闻之屏,互联网就是新闻之网。也就是说对于新闻形态而言,新闻是主体,其他的都是形式,但是具体的承载形式有所不同。当前,除了纸报之外,电子报、手机报、iPad报、App报等各种新兴新闻形态层出不穷。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载体不断涌现,而新闻载体的领域和范围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新闻载体本身也面临着历史的更迭换代。
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和运营而言,没有盈利自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理由要求新闻内容提供者免费为社会提供所有内容。但是对于新闻内容提供者而言,针对所有用户提供的收费服务并非是其唯一的盈利模式。对于新闻内容而言,运营者可以选择收费,也可以选择免费。但是,完全的收费模式和完全的免费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新闻内容的完全收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闻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新闻内容的完全免费,则无助于新闻内容相关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的保护。因此在新闻内容的收费和免费之间的确要寻求一种合乎理性、合乎人性的平衡。
据统计,纽约时报网站在美国本土的访问人数在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间实现了2.3%的增长。而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全美新闻网站的访问量2011年上升了20%。由此可见,报纸网站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依旧具有吸引力。而仅仅就收费和免费的关系而言,它们是相对的。报纸网站新闻内容的免费部分可以为收费部分服务;其收费部分也可以伴随部分的免费服务。
在收费和免费的关系处理方面,互联网传播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也就是说,互联网新闻内容的计费模式和传统媒体的计费模式有所不同。客观而言,任何新闻内容平台的模式都应该是以收费为主的计费模式,完全免费的模式并非可持续的合乎理性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新闻内容平台总的主导方面应该是收费模式,但是这种收费模式又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新闻内容的个别部分、个别领域可以采取免费的形式。从当前报纸网络版的实践来看,有一些报纸对用户采取了灵活的、并非一刀切的付费模式。
开窗还是筑墙?
从付费墙模式的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观点来看,报纸内容运营方认为互联网内容完全免费的模式不利于互联网传播的可持续发展;而普通用户则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能够更为便捷快速地获得新闻信息。这二者之间似乎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一方面,对于用户而言,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付费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内容传播形态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又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套用传统媒体的收费模式进行收费。因此,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采取何种方式为内容收费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付费墙”的目的主要在于,期望这种方式能够将那些不订阅报纸、又希望阅读该报网络版内容的读者挡在墙外,从而使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生存者和盈利者。但是以“墙”的方式来探索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模式时,还需要把握并符合互联网传播的内在规律。付费墙的“墙”字,本身意味着新闻内容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分层化。中国的“墙”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房屋或场地周围的障壁,其主要作用是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从人类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出现墙这种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分隔和围护,也就是说墙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所属领地的安全。由此看来,墙本身也具有中立性,一方面墙可以发挥分隔和围护的安全作用,另外一方面,墙也会起到隔离、阻碍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交往和传播而言,各种不同领域之间的界线,个体不同信息区域之间的界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虚拟之“墙”。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于个人隐私保护而言,人们希望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之“墙”能够带来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对于互联网的网络和信息安全而言,人们希望互联网安全系统之“墙”能够带来网络信息方面的安全感。因此,“墙”的思维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如何运用,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于互联网传播而言,法律应成为不可逾越的虚拟之墙;而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则是另外一道虚拟之墙,人们希望其能从技术层面为互联网传播构建安全环境。但是,“墙”的思维方式和“墙”的安全设施,本身还是一种具有限定性的方式,并不适合在所有地方使用。因此,对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而言,在为新闻内容而“筑墙”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为新闻内容的传播开一扇窗、开一扇门,从而以这种开放的方式来构建一种均衡的传播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
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还是封闭,这是人类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模式的一个重要分野。在传统信息传播网络或信息传播平台之上,既有封闭的模式,也有开放的模式,但是以封闭的模式为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放的模式并非意味着免费,封闭的模式并非都意味着收费。
其实,对于互联网新闻传播而言,自然不存在“免费的午餐”。但是为什么免费的传播模式会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免费模式使得用户可以在互联网空间获取信息、创造内容、推动信息传播、进行社会动员。而这种免费模式的广泛推行也造成了一种误解:即互联网传播平台等于免费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实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并非如此。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并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在于其提供了一些免费的内容和服务,而在于其所具有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特质。因此,对于具有传统媒体色彩的传播者而言,所需要采取的并非简单的筑墙式思维,而应采取尼奥式思维。
开心的互联网十几年
如果不是张鹤亲口说,谁也不会联想到现在这个对移动互联网未来侃侃而谈的domob多盟联合创始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时的专业是焊接。张鹤毕业后的工作都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并不开心,直到接触了互联网,他才找到真正如鱼得水的感觉,十几年来“一直不断突飞猛进、最新鲜刺激的、做的事会对很多人有影响”的工作。
2000年,张鹤进入门户网站搜狐工作,从那时候算起的10年也是互联网突飞猛进的10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准备上市,得到资本关注的互联网模式非常好,上市前不用考虑收入的问题,那时张鹤所在的部门负责的是无线业务。然而上市后营收压力增大,各个公司都在寻找收入的来源。2002年,张鹤到掌上灵通做销售副总裁,负责无线增值业务,接触手机类的业务比较早。2007年,张鹤回归互联网传统模式,任激动网总裁。2010年9月,跟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齐玉杰、边嘉耕、王鹏云一起自主创业成立domob多盟,做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用张鹤的话说,就是几位联合创始人过去10年在互联网领域小有所成,知道互联网是什么,能改变什么,他的本能强烈地感觉到移动互联网能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希望未来会有一番作为。
移动互联网跟PC互联网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势头很猛,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投资也非常踊跃。PC互联网经过10年的沉淀,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清晰,模式也非常的多样化,但是从营收方面来看广告在2005年后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移动互联网作为PC互联网的延伸从收入模式上来看不会有太多变化。所以domob多盟的商业模式结合了几位联合创始人的技术背景,选择了基于平台的手机广告模式。张鹤说,通过半年的运营来看,选择这个方向是对的。
终极屏幕的想象力
2009年,智能手机广告公司AdMob被谷歌以价值7.5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同样是做智能手机广告的domob多盟是不是也要走“中国的AdMob”路线呢?张鹤说,AdMob当年是一枝独秀,domob多盟目前也在提供平台、提供收益,但未来还是不是这个模式,还要看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行业发展迅速,会越来越专业化,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商业模式出来,手机广告未来远比现在复杂、丰富得多,张鹤希望未来能创造出中国的domob模式。目前整个移动广告就像冰山一样,只见冰山一角,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做出更适合用户的广告,需要大量的数据挖掘、产品、服务、运营等,平台背后的细节是决定广告平台成功的关键。
张鹤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屏幕,即手机,被影响、关注,手机屏幕特性对于广告服务是最好的媒体平台,堪称“终极屏幕”。正是由于手机屏幕的特性能充分地体现其媒体价值,所以如何合理挖掘其背后的价值显得尤其重要。domob多盟是做智能手机平台的,如Android、ios等系统的APP应用嵌入式广告服务,投放效果采取cpc的方式,与媒体进行分成。与电视广告一样,用户虽然不喜欢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但是已经习惯接受此广告的方式,手机广告亦如此,而且从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来看,广告也是移动应用开发者生存的必由之路。domob多盟所做的就是在媒体和广告之间做一个平衡,让用户不受骚扰的情况下根据其兴趣需求推送广告,达到用户体验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在手机操作系统中,ios系统自成一系,对开发者更有利,针对特定的模式,创造出如手机游戏中的道具收费,手机电子书的内容下方展示广告,手机电子商务出售商品等相应的手机应用当中的广告,免费的Android平台用户付费意愿不强,开发者获得广告收益相对较容易。
而在谈到未来的手机广告形式时,张鹤显得很兴奋,他认为手机广告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例如在商务会议上,如果大家的手机里都装了某一个应用,只要各自晃一晃手机就交换了名片,而且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特性,可以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服务,如大众点评网,可以把你所在地附近餐馆列出来,如果做得更完善的话,它还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把你喜欢的食物类型的餐馆和优惠券信息列在前面。又比如想知道酒店信息,只要装上某个应用,用手机摄像头对着酒店一晃,立马就能知道是否有空置房间,以及价格、环境等,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传统媒体未来也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形式,比如平面杂志上的一个广告,拿手机一晃就可以显示出相应的电视广告,文字、照片、视频、多种结合,还可以点评、互动,这在技术上都不是问题,只要带宽足够宽。杂志加一个手机,原来是终点,现在是入口,可以通过它看到主编的博客或者某个记者的感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资讯。
张鹤很兴奋地演示了他手机上的应用,觉得移动互联网非常好玩,想象力是无穷的,并且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改变人的生活。
做好马拉松的准备
张鹤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处在初期,是辛苦耕耘的时候,必须做好马拉松的准备,他认为现阶段就像航海,出海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现在刚远航,干劲都很足,需要在航程中根据方向、布局等合理、勤奋、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技术、运营,这样才有可能在这场马拉松中胜出。虽说行业刚起步,但这也只是万米竞赛的前100米,更多的商务和服务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引发互联网与房地产激烈碰撞的,自然是万科郁亮带队与雷军的思想碰撞,“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段被雷军背诵的滚瓜烂熟的公关说辞,在郁亮见到雷军之前的2012年4月就已经风靡互联网,变成地产界所关注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两年对于漫长的楼盘开发周期而言,不算什么,但对于互联网速度而言,这,就是个老段子。
郁亮有无取到真经,暂且放到一边,如果要探究互联网思维与房地产的纠葛,要追溯到十六年前,1999年,搜房成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房产垂直门户诞生,但由于国内互联网环境发展变化剧烈,在2000年互联网电子商务泡沫破灭之前,搜房顺利拿到第一笔投资,以先发优势活了下来,但真正的互联网与地产的深度应用,应该在2005年前后,也正是与中国房地产的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周期一样。但比较遗憾的是,就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而言,截止2014年之前,大部分开发商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还是体现在简单的媒体化传播、营销、蓄客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互联网应用链条。
我们将主流的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应用,从公司控制力角度,可以分为:互联网公司平台、金融公司平台、开发商互联网平台,涉及的业务收入主要有:新房业务、二手房业务、租赁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及兴起的社区O2O业务。
从发展阶段来看,互联网与房地产的结合应用产生的行业影响,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一、从媒体化到电商化到互联网金融
2014年,搜房首先提出去媒体化,并且入股世联行、合富辉煌等多家知名专业地产机构,网站域名也更换为fang.com。与其竞争对手一样,房产电商的收入占比越来越重。原有的媒体化策略,由于对于从业人员素质的极高要求,垂直网站很难培养具有深度和专业度的房地产媒体化团队,模式复制的难度较高。而利用网站流量、大数据进行团购化的在线销售,由原有的售卖优惠卡券的方式快速进化到与开发的新房销售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开发商的认可,尽管参差不齐,依旧颠覆了垂直网站原有的经营模式,增加了较大的收入。
尽管如此,媒体属性需求较明显的房地产行业,依旧对于媒体传播有较高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媒体属性依旧会成为垂直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与电商模式相辅相成。
而互联网金融也成为垂直网站未来转型的重要手段和盈利未来空间,垂直网站大力引入P2P、众筹等模式,为新房、二手房、家居三大交易平台提供金融支持,全面服务买房、卖房、装修、租房等各类交易的金融需求,全面完成用户的购房闭环需求,而类似平安集团推出的平安好房的目标,也比较类似。
二、房地产电商的竞争加大
2014年,以房多多的截客模式异军突起,杀入房地产市场,但由于自身流量缺乏(alexa排名12万),主要靠经纪人带客、截取案场正常到访客源的方式,并且存在众多的灰色手法,例如:近日,南京周女士就投诉购买某项目时,由于直接地产业内关系介绍,并未享受到房多多任何服务,就被强制缴纳3万元费用,并且被威胁。其他诸如与案场的数据交易、恶性竞争等被众多同行质疑。
由于开发商返佣数额较大,虽然明知道业主无法获得真实的优惠,在上海甚至出现了基层中介公司人员,自发的房产电商模式,自己购买网络关键词竞价排名,模仿官方网站等做法,吸引意向买房人,获取佣金收益。
而同类的电商做法,2015年,还会涌入很多,这类电商平台实际自身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正常的营销需求,除了灰色手法外,收取C端即购房人的巨额费用也与互联网提倡的免费服务思想不符。与传统垂直网站的电商手法对比,会发现在没有具体流量之下,能被吹嘘到50~70%以上的数据转化,也能被房地产营销所认可,值得我们业内深度反思。
三、移动化、精细化服务成为趋势
以爱屋吉屋的租赁以及二手房销售的方式为代表,不需要传统门店,以数倍于传统中介公司的底薪+高提成的方式,正在快速抢占市场占有率,爱屋吉屋在北京、上海约有1000多经纪人,提出租客佣金全免费(上海,北京收取一半)、移动端预约、一对一服务等概念,改变了传统中介的租赁模式、中介虚假房源、对客户挑肥拣瘦等弊病,减少了传统中介公司的层级管理,引进了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将粗犷的租赁服务市场精细化运营。
对于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从简单的租房浅度信息到信息的人工核实,线上到线下的O2O服务概念,成为资本市场新贵,根据易观国际的《中国互联网房屋租赁中介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上海篇)》显示,爱屋吉屋以28.95%的占比领先于其他平台,充分显示了精细化服务的威力。
四、智能化家居成为互联网公司颠覆地产业手段
以乐视、小米在互联网电视领域的竞争的现象,我们发现,传统家电企业已经很难企及互联网电视这个市场领域,而互联网公司竞争的背后,则是互联网入口之争,对于互联网界认为,入口抢占对于用户的后市场的商业价值挖掘,是成为BAT的最后机遇,而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必然成为未来与家庭结合的完美组合,也就意味着与开发商的深度结合。目前已经有多家开发商提出了与小米合作方方案,虽然有营销炒作之嫌,但也体现了房地产的互联网化的迫切需求。
近期,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6000万注资爱空间家装,推出699元每平米装修模式,引发业内猜测:雷军将以家装为契机,快速试错,完成从家装到规模化工装的标准化体系,全力将家庭互联网入口掌握手中,成为百度、腾讯、阿里之后的新BAT。而精装房作为房地产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结合未必不可能。
五、房地产业的自我转型依旧摸索中
尽管花样年的彩生活在资本市场的各种概念获得成功,但近日的各地物业投诉,让彩生活引发了质疑,生活服务以及社区O2O本身的特点以及与物业服务的结合,自身的产业链较长,服务深度要求高,对于体系和标准化管理要求较高,虽然每个小区环境相对密闭,而运营的难点也恰恰在此。
从互联网运营角度而言:社区化不代表社交化,充分理解社区产品与社交化之间的关系,社区O2O强调的是线下产品和服务,这也是跟传统电商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电商通过物流解决了产品的物流,但并不能解决基于社区的服务问题,根本原因,基于本地化的服务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通用化产品并不足以完全解决社区O2O目前运营的问题,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包括开发商开发的社区O2O产品,都试图通过一个平台,解决所有问题,贪大求全的结果可想而知。
未来的社区O2O基于大数据的利用,应该是基于商业客户自身的数据库+平台用户数据库打通的CRM管理体系下,完成的O2O大数据转化,简单的说:用户数据打通、产品打通、价格打通,服务打通,闭环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所以大数据将成为O2O下一步最重点的核心建设。
互联网运营思路以及未来目标的设定认知差异,成为开发商触网屡战屡败的核心,开发商往往是为了营销考虑,社区O2O目前的盈利点尚不能吸引开发企业,试错的心态、为营销服务的心态不可取。
综上所述,当下,互联网正在快速改造相关行业,房地产在未来也有可能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被创新或者被颠覆,实际上,我们在尝试触网的时候,也陷入了误区。互联网思维带给房地产的,不仅仅是某一种模式,或是某一种产品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思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房地产业内对于互联网网络文化、互联网生态、媒体化表现的基本认识。作为一个虚拟世界,我们正在完成从人与网的连接,到人与人的连接,而未来是万物连接。每个角色,在互联网世界,都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虽然互联网的产品迭代很快,我们依旧会发现,基于衣食住行的互联网改造,都是冲着提升和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而去的,类似不断尝试的社区O2O也仅仅是一种表现而已。
日前,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的1号特急文《关于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通知》再次将广电倒逼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通知指出,加快三网融合双向进入,意味着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正面冲突之战正式打响。
向左看,是中国移动获得IPTV牌照,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可开展IPTV业务,进一步侵蚀有线电视的市场空间;是电信运营商加快推进百兆光纤到户,“宽带+内容”的商业模式逐步成熟,而广电还在进行网络的双向改造;向右看,是网络视频产业并购加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视频行业,呈现寡头垄断之势,使得广电运营商固有的内容优势渐渐消失;是互联网巨头掷重金建骨干网、CDN网络和云数据中心,以坚实的网络基础换取成熟的内容生态。
广电自身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担当转型大旗的国网公司几乎停留在“空壳”状态,各省有线电视运营商仍然各自一体,整合之路茫然无期;曾经被广电寄希望抢占手机内容入口的CMMB也面临着“无疾而终”的命运;落后的制播平台无法支撑广电开展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制作。
而广电运营商再想空凭一张张的公文和牌照执掌权封杀IPTV和互联网电视的思路已经行不通,广电必须正视内外挑战,抓住“内容”这一主生产力开展网络转型和业务转型,重新俘虏上亿有线电视用户的心,重拾“内容为王”红利。
在CCBN2016主题报告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表示:“广电全面升级转型,就需要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积极主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与广电业务融为一体,实现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
找准四个着力点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突破5亿,其中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移动端成为整体网络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迅速增长的视频用户特别是高端付费用户中,在电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不同屏之间的切换行为越来越活跃。
而从全球看,据预测,2016年有近八成的媒体机构和互联网公司计划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用于观看视频。新业务新服务的不断涌现,还在不断创造着用户的新需求。
田进表示,融合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融合发展的机遇不容错失。推动广电融合发展从“相加”升级到“相融”,实现传统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推动广电全面转型升级,必须找准着力点,打好组合拳。
第一,着力实施深度融合战略,打造“新视听”。田进表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展开双臂拥抱互联网,以主力军的姿态占领新媒体主战场,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实现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
田进强调,加快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宽带广电”战略顺应“宽带中国”战略新要求,是广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要加快推进网络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通过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有线、无线、卫星、网络协同覆盖、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广电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通过接入互联网实现基于宽带广电网的多终端多屏互动,通过推广具备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智能终端,建设家庭信息中心,更好地满足用户收看节目和其他需求。
第二,着力推动广播影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培育和激发新动能。一是优化内容供给结构,做强节目集成平台;二是优化业务和服务供给结构,提高生产传播服务精准度;三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增强产业经营能力;四是优化版权保护环境,促进内容产业繁荣。
第三,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广电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积极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主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在广电领域的应用。
第四,着力构建适应新视听产业发展与应用、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带动广电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各省地市电视台主要频道高清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4K超高清电视试点,进一步提升3D电视制作水平,为新视听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提“国网CHINA”模式,整合能否实现?
国网公司成立两年以来,距离其“全国一张网”的目标仍然很遥远。在CCBN2016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国际峰会上,国网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军坦言:“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各省仍然自成一体。”而在CCBN2016上的现场,多位来自设备商的人士向《通信产业报》(网)表示,目前他们的市场主攻目标还是各省和地市的有线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国网公司很少有接触。针对这些现状,曾庆军也再次发声:“互联互通、全国一网势在必行。”
田进在CCBN2016主题报告会上指出,必须加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加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共赢发展。
为了加速整合,国网公司新颖地提出“国网CHINA模式”。曾庆军表示,可以简单理解为“Comcast+Hulu+Internet+Netflix+Amazon”。他讲道,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流量增长趋势来看,谁能够掌握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的视频流量,谁就掌握了互联网的流量。所以,在有线电视行业,特别是广播电视行业,如何把频点和视频流量变成流量,把有线电视网变成生产流量的网络,是广电能够破局的唯一出路。
他接着说道,“国网CHINA”模式实际是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从物理网络、多媒体内容、创新业务、用户终端等多个维度连通互联网的路径。
为了推进这一模式,国网提出了九大具体实施措施。
第一,骨干基础网络(一期)。通过国网公司IP交换和内容分发网建设项目一期,完成骨干IP网升级,核心节点总带宽提升至160G,汇聚节点覆盖10省,并建设CDN、DNS、安全等相关系统;新建10个骨干直连点,与电信运营商网络互联互通;新建部分100G OTN传输系统,增加全国干线网络的整体吞吐能力;结合国干网已具备的4万公里光缆及80×10Gbps容量的IP数据网,初步具备了连通全国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并提供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的干线网络传输能力。
第二,云平台建设(一期)。在北京、西安等三地数据中心建设支持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池化与统一管理的云基础平台;每个数据中心与国干网、互联网相连;通过云平台提供的IaaS层基础设施服务,初步具备支撑CHINA模式平台下多种应用系统的运算、存储及网络能力。
第三,构建国家级互联网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进而打造“全国视频云”平台。作为国家级媒体资源总入口, “全国视频云”平台针对广电网络所设计的完善的内容审查、安全播出保障、版权保护等系统, 满足了国家对电视屏幕的安全性要求。基于视频智能识别技术, 可有效针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实时甄别, 实现全时全网的、智能化的视频服务可管可控。通过全国视频云的顶层管控, 可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独具的绿色安全优势。
第四,构建中央、省份两级BOSS平台, 强化产品、用户的全国统一管理。
第五,紧抓用户终端, 以智能机顶盒为支点, 打造电视屏的互联网媒体导航平台。
第六,从战略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极致化应用。
第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变革视频广告市场规则, 实现收益最大化。
第八,构建国家级智能电视设备APP应用集成分发平台。
第九,实现视频娱乐服务与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有线无线融合覆盖。
在去年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国网公司董事长赵景春表示:“国网公司不是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一个新增者,一个边际者,不是来搞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产权竞争,也不是通过低成本、差异化来搞分切现有市场蛋糕的产品竞争。而是开辟属于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蓝海市场,求得非零和的多赢共赢。”
以内容作为切入口
在第三届有线数字电视国际运营商峰会上,河南有线董事长周明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是三网融合的时代,如果有线运营商只专心搞管道建设、搞网络建设,一味跟电信比装备、比光纤、比人员运营能力等,有线运营商的优势不是最强。
“我们认为,广电要扬长避短,发挥内容优势。一手抓内容平台的建设,一手抓大信息平台的建设,而且两手都要硬。”周明申表示。
从内容方面来说,目前,歌华有线、华数传媒、河南有线、四川广电、江苏有线、天威视讯都推出了4K展品。在CCBN2016上,不少厂商都展出了4K视频解决方案。
从CCBN2016上,我们可以看到,VR不仅仅风靡互联网,更成为广电运营商的拥趸。辽宁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车凯强表示:“传统节目VR化无论在制作、播出还是观看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广电拥有无可比拟的传输优势,广电+VR的制胜点在于内容。”
――编者
2009年,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开始积极推进3G业务。3G对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通过发放牌照的政策推动力,把发展3G作为深化电信业改革和促进信息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虽然3G投入巨大,用户的接受程度不够,并且运营商尚未找到新的杀手级应用,终端和渠道也有待创新和融合,但是3G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而且3G产业链正在整合、延伸和完善,只不过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市场运营摸索期和利益各方博弈期。由于3G产业链中不可缺少内容提供商,无疑报业对于3G的认识应当及早深入,以作积极应对并把握机遇。
谁的3G?
目前,对3G的发展存有两种片面认识,一种是低估3G对传统报业的影响,一种是高估3G对传统报业的影响。前者认为,3G不过是2G的技术延伸,2G也可以上网,3G不过是提高上网速率而已,真正的无线互联网时代要到4G的应用才到来,3G的主要业务应用还是2G的继承,业务提升空间有限。后者认为,3G对传媒格局的影响是革命性的,随着3G用户市场的成熟和业务模式的完善,传统报业将面临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双重夹击,纸媒的衰落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极端的声音,是因为对3G的认识比较肤浅和片面。
应该说,3G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供应商、终端供应商、集成商,也包括内容供应商、用户与政府。这些系统成员互为协作又互相博弈,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共生共荣,共同进化,缺一不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运营商的角度说,如果说从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到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是由技术驱动的,即从模拟制式到数字制式,那么,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就是业务驱动的,即从语音业务拓展向多媒体数据业务,多媒体数据业务是3G最重要的服务应用。所以,低估3G对报业的影响显然是消极被动的,内容供应商的角色是报业要积极担当、不可错失的;高估3G对于报业的影响也是妄自菲薄的,3G离不开内容供应商的角色,特别在中国,报业的内容生产和内容管理能力自成体系,核心竞争力不可取代。问题是,在3G这个生态系统,准来主导新的业务模式?如何实现各方成员的共赢?
和2G不一样,3G的拓展核心在于用户的需求增长,即用户的数据业务应用决定3G应用的成败。对于运营商而言,3G拓展的重点,最终不是单纯的用户数量,而是用户对于多媒体数据业务的多元需求。这些需求,包括通信类的语音业务、可视电话,交互类的互联网浏览和搜索、移动商务、视频博客、SNS等,资讯类的多媒体报纸、实时新闻、手机电视、位置服务、实时交通等,包括娱乐类的视频点播、音乐全曲下载、手机游戏等,后台类的手机邮箱服务、短消息等,交易类的手机支付等。因此,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是3G推广和业务拓展的根本。精准定位于内容供应商的角色,是报业在3G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和2G时代运营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同的是,3G时代运营商必须在竞合中拓展巨大的新兴市场。在2G时代,运营商更重视与sP的合作,在3G时代则更重视与CP的合作,内容提供商有了与运营商更大的议价能力。而在2G时代,以彩信版手机报的推广以及分成模式为例,报业被运营商以渠道、通道、流量掣制,报业的提供的内容产品数量和内容质量并不能决定收益率。在3G时代,由于用户的自主选择行为决定了3G业务的增长与否,报业在内容供应商的业务价值可以得到更大体现,尽管运营商仍旧欲主导这个利益格局,但最终会借鉴互联网产业的模式,在合作与分享中实现自身增长方式转变,毕竟3G打开了无线互联网时代的大门。
谁的用户?
正是由于对用户需求的不确定,及其可能所致的业务稳定性的不确定,中国3G推广的现状是运营商的迟疑与谨慎。目前运营商的顾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2G和3G业务之间关系的考量左右顾盼,总在担心二者“左右互博”,导致3G难以与2G协同发展,2G用户难以向3G平滑过渡,所以,以宁波市场为例,3G目前处于的只是试商用阶段,还没有大规模放号。二是对用户的需求、用户的结构、用户的成长性把握不准。参照欧美的3G发展经验看,3G的数据业务应用是从高端用户传导至低端用户,而根据我国运营商的抽样调查,高端客户对数据业务的兴趣反而不及中低端用户,甚至有人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很大。而在日本和韩国,青少年是数据业务的主要消费群体。由于对用户和市场“没底”,运营商在目标用户拓展上迟迟未突破。宁波联通公司之所以预定9月1日大规模放号,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市场用户群。三是不清楚互联网用户和无线互联网用户的差异性在哪里。虽然移动互联是发展趋势,但绝对不可能把互联网的用户迁移到无线互联网上来,无线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简单延伸。在未来,用户大多数是既用PC上网,也会用手机、上网卡获得数据业务服务。无线互联网还没有找到用户的消费需求之前,无法找到盈利模式。
为什么我们先要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待用户呢?这是因为媒体的用户群和运营商的用户群是高度重合的,而且从媒体产业和通信产业的融合来说,用户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终端的融合一样,是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的必然选择。更进一步讲,报业不能就此被动地局限于只提供内容信息,只处于价值链的―个环节,而忽视对用户的主导、培育、锁定和对用户价值的发掘、转化、整合。报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应有所作为。一是从2G时代单一的彩信版手机报模式中走出来,在3G时代找到与运营商新的竞合模式,真正实现内容信息增值。在Web1.0时代,报业已经有过教训,就是自己投入大量生产成本的内容信息,无偿或廉价地被互联网采用,报业欲罢不能,至今还在吞咽苦果。即便是后来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发展手机报业务,收益也不对称,分成比例太低。在无线互联网中,报业应重新参与构建商业模式。在日本,《朝日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大报与NTT、DoCoMo等运营商结成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而内容提供商获得的收入占到91%,为什么分成比例远远高于目前我国2G彩信版手机报中报业所得?是因为日本I-mode创造的产业价值链决定了新的商业模式。二是报业要看到无线互联网的未来,对于用户而言,一定会是最具传播力的PPP(personal portable portal)应用,即个 人伴随门户。PPP是用户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第一门户,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变化,用户经常应用的触窗会变化,3G的应用真正成为了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报业应面向PPP来设计、生产自己的内容产品,使之满足用户的高粘度、个性化、情景化应用,报业要借助无线互联网努力成为信息管家。三是在报纸与网络的即时互动和深度融合上促进价值链升级。以二维条码为例,它是通过手机读取印在报纸上的条码来链接网站的一个信息向导。二维码软件商前两年过早地在国内进行技术推广,结果很多报社视之为鸡肋,为什么?原因很多,比如当时的2G应用接入速率低,手机上网计费较昂贵,再比如报业没有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匹配,没有给用户价值回报等。3G的商用成熟之后,预计二维码的应用会给报业带来内容产品的延伸和用户价值的实现。日本二维码的运用很普及,就是基于成熟的3G运营环境的。二维码技术应用和Wap都是从2G向3G的业务迁移,但是,机会点不在2G而在3G,这是由整个产业生态决定的。
谁的内容?
面对3G,报业应如何定位内容供应商的角色?
第一,媒体融合时代,内容和媒介是分离的。这是报业转型的一个基本认识。一方面报业要整合内容资源,另一方面报业要整合媒介资源,以此将内容分发到不同媒介。
第二,内容供应商的角色应分化为三个身份:一是全内容供应的内容集成体,既整合内部内容资源,又整合外部内容资源,互联网门户网站、聚合网站、3G门户皆属此类。二是选择性内容的供应商,传统报纸属此类,尤其是区域性报纸,以自采内容为主,面向特定区域的用户需求。三是专业性内容的供应商,如财经类媒体、行业性报纸,提供专业信息。报业整合内容资源应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
第三,针对手机媒体的用户消费心理来确定内容生产方式的调整策略。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提出了新闻解读的快乐回报(pleasure rewards)和现实回报(reality rewards)原则,受众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具有明显的心理动因,或从中寻求对现实的解决方案,或从中发现情感宣泄、情感满足的方式。手机用户的媒介使用,一般或在短暂余暇,或因空闲无聊,或解当下需求,因此内容提供商应提供方便速读、舒缓情绪、即时响应的信息,这对信息的内容特质与形式表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回答报业面对3G提供什么内容这一问题,应突破报业原有的内容供应思路。其一,要做内容拓展整合,包括整合外部内容资源,与其他内容供应商合作;吸纳用户生产内容,如手机博客(微博客)、用户视频播报、用户参与新闻跟帖和社区讨论等;自身采集多媒体新闻,突破单一的图片、文字形态,并在即时滚动上下功夫;全面、快速提供区域生活服务资讯。其二,要做内容版权保护,确保内容信息的增值效用和利益维护。其三,要做内容精准传播,包括信息的精选、信息的分类、信息的标引、针对搜索引擎的优化等,便于用户的个性化搜索和订制。
(1)微信、微博不等于网络营销
对于网络营销的看法,笔者见到的传统企业主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以为然,漠然视之,“我有很多朋友都用做了,没看到啥效果”,看不到这些营销方式有什么价值;另一类则是“病急乱投医”,什么流行就追什么,微博流行就玩微博,微信流行就做微信,生怕自己的企业被落下。这两类企业主的看法,并没有把握住网络营销的本质。
微信、微博并不代表网络营销,它们只是互联网产品的形态。网络营销的本质还是营销,要想做好网络营销就必然要完成整个营销体系的梳理,包括品牌定位、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服务体验等。如此,在传播环节,运用互联网营销工具,才有可能针对性地提升传播效率。
(2)网上开店不等于电子商务
传统企业做电商可能是时下最火热的商业动作了,和每一个传统企业主沟通,基本谈的都是电商问题。但是,太多传统企业对电商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很多人都以为入驻天猫或者京东,就算做电商了。这是多么大的误解!
电商是什么?“企业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和相关的技术来创造、提高、增强、转变企业的业务流程或业务体系,使之为当前或潜在的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简言之,电商是一种方法而非目标。
增加销售当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绝不是电商的唯一目标。传统企业应认识到电商具有五大价值:增加和顾客互动交流、在线品牌拓展、增加服务价值、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如果让销售一叶障目,就极易陷入开网店、出更多产品、打价格战的怪圈之中。增加和顾客互动交流、在线品牌拓展、增加服务价值才是传统企业发展电商之因,而增加销售和降低成本是随之而来之果。否则,增加销售不过是无源之水。
电商战略不能等同渠道战略。如果把线下业务仅当作最底层的渠道销售策略,而非企业战略,就一定会忽视消费行为的全过程、消费者满意度、品牌策略,就会轻视诸如咨询、反馈、互动、供应链管理、用户体验、企业形象、在线增值服务等能给核心业务和流程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机遇。
(3)信息化不等于互联网化
信息化,是企业内部行为,比如内部使用OA进行协同办公,或者安装了ERP、CRM等管理软件。而互联网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作用,这里的“人”既包括企业员工也包括企业的用户,即消费者。
信息化阶段,企业强调的是如何用技术使得内部生产和外部销售更加智能化、专业化,而互联网化时期,企业必须认识到员工在生产销售中的作用,也必须重视消费者的反馈。
举个例子来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企业员工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而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对企业的评论则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利好或利空消息。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企业生产什么就购买什么的旧有模式,开始向企业“定制”自己的购物需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由B2C向C2B逐步转变,这是企业互联网化的特有现象。
在企业业务处于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运营阶段,企业IT往往处于信息化阶段,IT仅仅是模块化、功能化的工具,主要关注内生问题。IT所扮演的角色,也基本为业务支持、内部服务两种。
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企业业务已经逐渐发展至价值链整合、持续创新发展阶段,企业IT进入互联网化阶段,IT系统逐渐外化,并直接面对终端用户。企业IT也随之走向合作、驱动业务层面。
(4)外包方式不能根本解决人才瓶颈
对于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营销这两块业务,很多传统企业没有合适的人才团队去运作,所以会多选择外包,找第三方的电商代运营公司或者新媒体营销代运营公司,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果长期依赖第三方代运营公司,那么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就是,传统企业会越来越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未来,所有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如果没能发育出来对互联网深度理解并且具备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营销能力的人才队伍,企业是发展不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