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金融档案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档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档案管理

第1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档案外包管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务迅猛发展,随之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金融业务档案。如何对金融档案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其便于利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犯罪等,成为金融档案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在金融机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档案是指各金融机构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各金融机构文书部门产生的文书档案;会计、基建部门产生的各类专业档案;信贷部门产生的信贷档案;客户办理业务时留存的各类表单、资料、合同以及其他工作中产生的文字、图表、光盘、磁盘等材料。金融机构的文书档案中有工作计划、目标、规章制度、会议记录、总结、业务文件材料等等,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金融机构的会计档案种类包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及其他类,是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发放贷款或内部财务管理产生的,真实反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反映了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的状况,这些重要的会计资料如发生丢失、损毁等现象,将会给国家和金融机构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金融机构的信贷档案是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信贷业务的重要文件和凭据,它是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依法收贷、化解不良资产和减少损失的重要依据。金融机构其他各类档案也是金融机构的重要历史资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档案是金融机构运营发展的历史记录,它与金融机构的各项管理活动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犯罪、诈骗、违约等也大量产生,而金融档案在为防止这些不良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金风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金融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达标

档案库房是保存档案的场所和基础设施,是一种特殊性建筑,要求具有防高温、防潮、防光、防有害气体等功能。库房内还要求配备设施包括消防设施、空气调节设施、专用档案装具、监控防盗设施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档案的保管效果。而目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没有符合档案管理标准的档案库房,而如果金融机构自行建造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库房,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因此金融机构往往利用办公用房作为档案库房,导致有的金融机构现有的档案库房面积偏小,防火、防盗、防潮等设施不全;有的金融机构档案库接近水源,档案受潮、霉变情况时有发生;有的金融机构办公、阅档、库房合并使用,用纸箱、麻袋来装重要的档案资料;有的金融机构甚至将档案和杂物堆放在一起,导致重要的档案资料被当作废品卖掉等情况的出现。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都是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服务的,在各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档案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金融机构多方面、多层次信息的体现,反映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如果把这些档案分成若干块管理,既不科学又不利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因此档案的集中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除少数金融机构实现了档案的真正集中管理,大多金融机构各类档案往往按形成部门和档案来源分散保管,比如:文书档案由办公室保管,会计档案由会计部门保管,信贷档案由信贷部门保管,其他档案也由产生部门自行保管,分支机构产生的各类档案也由分支机构的内设各部门分头保管,没有将本单位所形成的档案按整体来进行管理,更缺乏统一档案管理的标准和制度。这些情况势必造成档案管理和使用的不便,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相对较弱,也容易出现人为方面的问题。因此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发展规划,采用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障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保密,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三)制度建设滞后

档案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单位建立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之一。金融机构制定规范的档案工作制度,对自身档案工作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可以减少档案管理的随意性,保证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金融行业的特点,目前金融机构各类档案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各门类档案的管理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在制度建设上,有的单位虽然制度有档案管理办法,但存在内容不全,没有涉及档案的统计、保密、利用等方面内容的情况;有的单位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现成制度的情况,不符合本单位实际,不便于执行;有的单位长期以来沿用老的档案管理制度,不注意对制度的完善修改,使制度的规定脱离了实际,不能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在档案整理上,有的金融机构档案管理执行上级单位的标准,有的金融机构则执行地方档案局的标准,有的金融机构则执行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做法,使得档案规范化管理步履艰难。

(四)档案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档案质量的好坏。金融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身兼数职,变动频繁,新手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的档案理论知识,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都是一个人摸索着干,无法对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上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在档案整理上往往出现分类、整理规则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前一年度和后一年度档案整理方法完全不同,无规律可循,档案编号错号、漏号、跳号现象时有发生,应该归入上一年度的档案却归入下一年度,档案随意查阅,只满足于档案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停留在你查我调的阶段,更不要说去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研究档案的开发利用等了。

三、解决金融机构档案管理困境的途径

随着现代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不断遇到新矛盾、新问题。纸质档案海量增长,受到场地与资金限制,档案堆积如山,金融机构每年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维护;由于库房紧张,档案占用办公室的面积,为此金融机构要付出昂贵的租金或同值的机会成本;由于人手不足、无专业人才等问题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其自身产生的金融档案无精力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档案的管理不善,导致重要的档案文件损坏、丢失,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影响金融机构的业绩和管理。而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库房,对于单个的金融机构来说是一项耗时、耗力且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增加非核心业务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因此,无标准档案库房、整理不规范、大量积压、查找困难,利用率低,是现阶段金融机构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木桶理论”主张经济主体要找准自己的经营优势,也就是做你最擅长的,其余的则交给别人。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国际金融业正通过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实践着这一规则。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迅猛发展。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国际金融业正通过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实践着这一规则。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分工与运作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客户而言,从外包中得到的利益主要有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服务速度的加快,以及使企业更多关注于核心业务,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资源。

金融机构可以将其非核心业务中的档案管理业务交给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来进行集中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将金融档案管理中的人力、物力等软、硬资源按照集中的模式进行整合,使得金融档案管理规范、便于利用,使金融机构可以节约成本,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优化其市场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金融机构档案的外包管理,最大优势在于通过一定的专业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让金融机构更多关注核心业务,继而实现节约生产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档案外包集中管理成为解决金融机构档案管理难题的唯一出路。

四、国内外先进经验

在国外,档案中介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公认的运作规则和模式。美国的商业性文件中心就是由私人创办的档案寄存机构,配有现代化的文件存储设施,专门为企业提供档案的寄存服务,尤其可为新型载体文件提供良好的保管条件。2000年11月由美国银行、摩根大银行与IBM公司共同合资设立的Viewpoint Archive Service公司可以说是应运档案管理业务外包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它专门提供支票影像档案的存储与查询服务。2002年底,美国第三大信息管理与档案文件保管企业Guarantee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文件保管寄存服务。

在国内,也有不少档案中介组织为社会提供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等服务。1993就已成立的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是我国较早的一家档案中介机构;北京碧海兰台咨询有限公司、福建省文件档案管理服务中心、深圳市档案寄存中心等档案中介机构也承担了大量的档案劳务性工作。西安银博科技发展公司数据信息中心是主要从事银行、政府机构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文件档案的数字化工程及后续维护与加工服务的机构。近年来,他们先后为多家单位提供档案数据的扫描录入服务,包括建行陕西省分行会计稽核中心的扫描补录、个人住房档案合同收件及扫描、个人贷款档案扫描录入等外包服务。

五、南京金融档案管理中心档案管理与利用模式

虽然上述档案中介机构的成立解决了一些单位、部门档案外包的需求,但专门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档案中介机构还是寥寥无几。金融档案由于存在着安全性、保密性、稳定性等问题,对将重要的档案资料交给社会上一般的档案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也还存在着担忧与顾虑。2008年,具有金融服务职能的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所属南京金融票据中心为南京地区金融机构建立了金融档案管理中心这一档案中介服务平台,积极主动开展金融档案管理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较更完善的金融档案外包服务。

(一)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档案管理服务

金融档案管理中心提供的档案管理服务包括寄存和托管两种模式。档案的寄存,是指由档案管理中心提供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库房和装具进行存放,并负责库房的日常管理,档案的整理、调阅等由寄存者负责。档案的托管,是指由托管单位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装订后,将档案交档案管理中心管理,档案档案管理中心提供整理编号、编制目录、档案调阅以及日常管理等服务。

(二)档案寄存、托管的程序

金融档案管理中心接收寄存、托管档案的原则一是要有保存价值,二是要自愿。接收的程序是:金融机构提出申请,档案中心对金融机构的档案数量、种类、寄存或托管时间以及费用等进行确认并接受申请;双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订立档案寄存、托管协议并签名盖章,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清点档案数量、档案的所属年度、种类、保管方式、密级等进行清点检查,生成电子目录并注明存放的位置;根据移交方确定的档案数量、种类、移交时间办理交接手续。

(三)档案的管理

1.档案库房硬件设施符合要求。档案管理中心档案库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乙级档案馆标准进行建设,配备了档案密集架、空调机、去湿机、灭火器、温湿度计、防虫防霉药物、防鼠板等设备和物品,并在库区内设置24小时数字化视频监控录像系统和防盗报警装置及消防设施,达到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八防”要求。

2.建立了档案管理各类制度。根据国家及省市各级档案管理规定,档案管理中心先后制定了《档案寄存、托管服务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库区安全制度》等十几项制度办法;同时还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档案查阅借阅登记簿、库房温湿度登记簿、库房检查登记簿、库房出入登记簿等一系列工作台账,将工作台账责任到人,保证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安全、保密。

3.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目前档案管理中心全部档案管理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全部取得了南京市档案局的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每年档案管理中心还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协议书,并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具有先进管理档案工作经验的单位,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

4.科学合理保管档案。按金融机构行业特征,档案管理中心将托管档案按机构、年度、类别等要素对档案进行整理、编号、造册、装盒、登记等,并生成电子目录,档案上架后还要将存放的位置进行登记,保证档案能够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档案。对寄存的档案,实行封箱管理。金融机构将档案按年度分门别类分别装入专用档案箱内,每箱填写四张标签贴在箱子四面,标签内容为寄存寄存单位名称、档案种类、箱号、箱内卷数,备注等内容。

(四)档案的合理利用

寄存、托管在档案管理中心的档案,其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将档案暂时存放到了档案管理中心。因此,对于寄存、托管的档案,档案管理中心有责任将保护好,同时也有义务保护档案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档案管理中心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档案查阅方式有现场查阅和远程网络查阅两种。现场查阅时,金融机构查阅人必须携带单位介绍信和本人有效证件,经档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核验无误后方可查阅。档案查阅需在安装有监控设施的阅档室内进行,查阅过程中,档案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有权监督查阅人员使用档案的全过程,查阅人员也不能随意抽取档案或在档案上进行修改、涂改等。查阅、复印档案都必须进行登记。远程网络查阅需要金融机构首先要向档案管理中心提出申请,登记用户名使用人、身份证件及号码、经所在单位盖章确认后由档案管理中心为其分配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在进行远程查阅时,首先填写远程查阅单,由档案管理中心对需要查阅的档案进行扫描后存入档案管理系统并通知查阅者进行查阅,远程查阅时需要对该份档案的查阅有效期做出规定。已经寄存、托管的档案一般不得带离档案管理中心,特殊情况需要带离的,必须经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签字并经单位盖章,规定归还时间后方可带离。非档案寄存、托管单位需要查阅档案必须经过寄存、托管单位同意,开具寄存、托管单位介绍信并由寄存、托管单位人员陪同才能进行查阅,确保金融机构档案的绝对安全。

六、建立档案管理外包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可以发挥规模优势,采用高科技的档案管理手段,降低档案管理成本,从而使金融机构从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核心业务,这是南京金融票据中心最初建立档案管理中心这一服务平台的初衷。经过三年的发展,档案管理中心目前已为南京地区十三家金融机构提供了档案管理的外包服务,档案的品种从最初的单纯的金融会计凭证管理发展到了会计档案中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以及信贷档案、客户资料等,档案的数量也达到了四百多万卷。由此看来,对于档案管理的外包,金融机构的需求量还很大。自南京金融档案管理中心这一服务平台建成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多家金融票据中心前来参观学习。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各地金融票据中心应抓住这一契机,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外包中心,向各金融机构提供包括会计档案在内的各种档案管理服务,切实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央行金融服务内涵。

第2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财政监督档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既有财政收支管理,也有会计工作监督;既有金融市场监督,也有国有资产管理;既有行政管理工作,也有党务建设工作。这方方面面的工作就构成了财政监督档案体系的架构。财政监督档案建设就是要服务于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体现出监督工作特点,重点围绕财务、金融、会计监督等工作建立健全业务档案,同时兼顾党务、政务等方面档案的建设,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财政监督档案体系。

2.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度。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给财政监督档案管理部门和财政监督档案信息用户带来许多便利,也给档案工作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与信息的距离。在财政监督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首先,计算机要有合理的硬件配置,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到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时规模与发展前景和设备的适应情况、扩充能力、兼容性以及联网能力。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使其能够严格按照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技术数据规范要求和标准。再次,要加强财政监督档案数据库建设,一方面,档案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档案信息的快捷传输、有效反馈、提供利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财政监督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提高财政监督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为财政部门各方面工作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是财政部门档案工作的方向,也是档案工作目的的体现。因此,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多角度、多途径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档案工作者应做到“掌握”、“熟悉”、“主动”,即掌握单位的工作动向、熟悉档案的基本内容、主动为各项工作服务。要充分利用财政监督业务档案资源,努力提高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从事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工作者,要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做到爱岗敬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服从服务于财政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档案工作者所肩负的工作职责,讲政治、讲大局、讲服务,在思想和政治上提高自己,为财政监督工作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其次,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工作者要想把工作做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财政监督档案的具体情况和基本内容,精通财政监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等业务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能的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提高自己,以便应对面临的新挑战。再次,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第3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阶段;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注意事项

1现阶段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1.1保证档案资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繁多,不仅有财政收支管理,也有会计监督工作;不仅有金融市场管理,也有国有资产监督,这些工作不仅包括行政方面的管理也包含党建方面的管理,这些各个领域的不同工作加在一起组成了财务监督档案管理的系统,财政监督档案是以财政档案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财政监督档案理应服务于财政管理档案,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监督管理的特点,围绕财务、会计管理和金融等工作建立起详细健全的管理档案,努力形成一个真实科学、全面系统的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体系。

1.2将信息技术在财政监督档案方面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实现

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被广泛应用,若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财政监督档案管理中将给财政监督档案管理部门带了许多便利,这给档案工作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财政监督档案的管理中,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也应该考虑到计算机的配置问题,首先计算机要有过硬的硬件配置,这样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企事业单位也要比较选择合适的管理软件,使档案的信息管理能够符合当前自动化技术的数据要求和标准。以上问题处理好的同时,企事业单位还需要注意加强财政监督档案的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这可以方便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资源进行快捷传输、有效利用、及时反馈,也可以大大提高财政监督档案信息的准确率和全面性[1]。

1.3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做到一边工作一边进步,在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上提高自己,在工作中要秉承着服务于财政大局的工作理念,为财政监督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次,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有很强的业务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想出色的完成工作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应该对财政监督档案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努力掌握,对财政监督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等工作做到精通,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通过学习不停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轻车熟路,以及时应对最新的机遇挑战,更好的服务于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2]。

1.4加强日常管理和日常积累

财政部门不同于一般的管理部门,它是一个具体的政府工作部门,它独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财政工作的繁多与杂乱,因此与其他不同工作部门交涉产生的工作档案就有多种形式和多种种类,这些财政档案的特点就给财政监督档案提出了关于档案如何管理如何积累的问题,而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为了保证档案管理的工作目的的实现和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应该更加关注档案的积累并且对档案进行统一且集中的管理。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对文件和材料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记录归档,也基本上都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齐全性,但是却不能保证对档案进行统一性的集中管理,有很大一部分档案没有归档,仍然在个人手里保存,这回对财政监督档案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财政部门应该按照财务文件材料的范围进行归档,尽量达到档案管理的齐全完整的归档标准,还应该加大对档案集中管理的工作力度,要求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把档案的移交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保证档案交接过程顺畅、档案安全完整,为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

2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方式对财政监督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可以令财政监督档案信息与其他部门的各类信息更好的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档案系统,这种系统的出现,为人们更好的利用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利用档案信息为财政部门工作。在此同时也需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和日常积累,努力做好财政监督档案的管理工作。这无论是对机关事业单位还是社会企业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晨.财政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之管见[J].黑龙江档案,2012(04):138.

第4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一、档案在企业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企业正面临着进一步改革深化,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向集约型、知识型、创新型转变。档案管理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在企业生产经营及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综合档案信息,为企业的经济转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企业的经济决策已由领导者的经验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不是灵机一动拍板就可以定案的,而是需要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分析、思考、判断的过程后作出。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怎样深入地开展技术研究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组织机构、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生产、科学技术等多项重要内容的企业档案,在企业转型决策各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企业领导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进行决策的重要基础。

2、利用财务审计档案,在企业转型的资金运作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财务审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以及审计报告、资料等,它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企业的各种应收账款档案、知识产权档案、金融票据档案、股权档案、动产档案、不动产档案、年度、专项审计档案等,不仅是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寻求融资的工具,更是企业进行市场经营、资金运作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一些生产项目的重大投资,在进行调研论证作出决策时,企业的财务审计档案信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3、利用工程档案,为企业转型中的生产经营服务。工程档案是指从工程项目提出、立项、审批,到勘察设计、生产准备、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建设及工程管理过程中形成并应归档保存的各种信息资料,它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档案的主体,是企业十分宝贵的技术财富。工程档案在企业向科技型、节约型、创新型转变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进行转型时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项目选择、可行性研究论证、招投标、工程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效益。

4、利用人力资源档案,做好企业转型中的稳定工作。作为工程勘察设计改制重组后的存续国有企业,几年来我院虽然取得了一些改革发展的成绩,但从目前看,还存在着一些弊端,职工身份的转变还不彻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企业深化改革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利用人力信息资源,重点做好比较敏感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合同档案、劳动关系档案、社会保障档案,在落实各项政策中维护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稳定。

二、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为经营服务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转型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式,创造性地服务好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各项工作,使档案管理真正成为促进企业经济转型的加速器。

2、利用多种方式,积极提供企业利用。不仅提供查阅目录,档案管理部门还可根据企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编辑企业转型所需要的专项档案资料信息,积极挖掘、充分利用现有库存资源,主动上门,为企业经济转型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高效服务。

3、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档案的服务手段要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档案管理要重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丰富多彩的利用形式,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信息在企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的服务意识,又要努力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

第5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而造成我国金融风险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信用风险。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信用规模快速扩张,而相应的信用制度却不够规范健全,随着银行信用规模的不断发展,由信用风险而引发的金融风险也随之而来,从而危及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加强信用档案机制建设,通过对金融活动中各信用个体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定,能够有效促进信用个体提高履约水平,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二、信用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档案建设的意识较为薄弱。在信用档案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各级部门的认识还不到位,制度还不完善,立法保护还处于空白等等。大力宣传信用档案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者的认识,树立和强化全民的信用档案观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信用档案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2.征集的信用档案信息较为陈旧。从对各档案信息网站的信用档案信息调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信息未及时更新的问题,缺少对个体信用行为的有效和及时的记录,同时,信用档案征集的范围也较为狭窄,种类单一,由此造成对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不够完整,加之数据库中存储的信用档案信息陈旧,在提供信用档案利用服务时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难以满足利用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较为滞后。信用档案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法律予以有力支撑。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征信的法律法规,而征信活动必须以原始档案信息的获取和积累为基础,相关法律制定的滞后给信用档案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信用档案共享机制较为缺乏。我国现有的信用档案信息都散存于街道、公安、医院、银行、保险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且各部门对信用档案信息尚处于封锁保密状态,缺乏有效的机制使这些信用档案信息能够进行有效传递和流通,对我国信用档案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加强信用档案建设的有效对策

1.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无论占有多少物质资料或技术优势都是暂时的,只有信用是保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不竭资源,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得诚信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除了每个个体实际体验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宣传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2.努力实现信用法治。法律是信用档案建设的可靠保障,信用法律是否健全和有效执行,决定着信用档案建设的质量好坏,也决定着信用档案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国家和地方都要重视信用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规范信用档案工作。首先,要建立《信用档案法》来约束各信用主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其次,要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确保违反信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惩处,以此来保障信用档案的权威性。

3.妥善管理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信用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超前意识,对信用档案管理实行“前端控制”战略。即从一开始就要将信用档案纳入计算机管理的大系统,实现信用档案征集和管理的网络化。另外,在建立信用档案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要引导档案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信用档案的建立打好基础,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6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运用越来越普遍,会计档案电算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会计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国家档案局与财政部于2016年了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事业单位必须进行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了会计档案管理的意义,同时具体规定了需要归档入库的档案材料必须定期移交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相关机构,统一进行集中化管理。

再者,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在财务及内部管理上的需求,事业单位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据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约126万个事业单位,超过3000万的单位职工,每年国家财政部门需要极大一笔资金来支付事业单位职工的薪资需求,而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准确地记录管理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人员编制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财政部门在行政管理方面对会计档案管理也具有较大的需求。

同时科学合理的会计档案管理也能准确记录事业单位职工的收支情况,为打造清正廉洁型的事业单位,树立廉政工作形象提供大力支持,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能让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变得更加合理,有理有据,防止公费挪用的情况的发生,也能提高审查部门的工作展开的效率。

三、会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一)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数字信息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必将走上数字化的道路,逐渐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会计管理,网络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事业单位在今后的会计档案管理或者说现在已经逐渐不再局限与传统的档案袋纸质管理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档案资料的储存介质,扩大了档案资料存储的范围。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档案管理时也必将以网络管理为核心,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出现网络智能化的档案数据管理,节省了人力,全面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财务软件从单纯的核算转型为管理

目前来说,我国的财务软件大多数仍然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核算层面上,但由于市场的不断发展,单纯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财务软件也必定会不断进步,不再仅仅停留在财务核算方面,还会在财务核算上进一步涉及规划,决策,统一整合数据进行效益的评估,建立完善的电算化档案管理体系,从之前单纯的财务核算向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全面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管理。

(三)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客观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事业单位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事业单位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旨在会计信息数据的利用,单纯的会计核算逐步转变为现代管理型会计管理,将会计档案信息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已经成了事业单位发展的客观需求。财政部于2014年10月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包含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具体措施,进而推动管理型会计在事业单位的最大化运用。回顾从2000年开始的预算管理以及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发展?v史,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始走向多维度,全面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然后在2013年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多变与不断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会计管理中成本核算软件、预算管理软件与管理会计报告分析应用软件等会计管理软件的工具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统一标示着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在会计管理领域的集中应用,再者为了最先限度的去满足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全面挖掘与高度聚合,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发挥出会计档案作为信息源的应有作用与职能,最后统一将所整理出的电子会计档案信息再次进行分析处理,便于各大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流通,促进会计信息的相互联系,避免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会计信息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如何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

(一)重视会计档案管理,提高思想觉悟

事业单位想要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必须首先从思想层面做起,认识到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将会计档案管理视为账务记录,要将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当作自身的责任,做到对单位负责,对国家负责,严格遵循《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谨慎处理会计档案相关细节,妥善保管会计档案,分类存储,并要及时清查,防止出现档案资料的缺失与泄漏。单位高层领导也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大力支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事业单位务必要根据相关法律,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用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将会计档案的归档程序,归档的要求与范围,档案保存的具体要求做出明确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对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端正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三)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素养

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不仅仅在业务素养上,还在职业道德与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档案的直接负责方,其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档案卷宗的质量。会计档案管理逐步转向数字信息化,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会计档案的范围。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新型技术学习,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技能,让会计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全面的财会人才,最大化发挥出会计档案的作用。

(四)会计档案管理流程规范化

为了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事业单位必须充分了解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贯彻财政部门相关政策,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管理机制,规范化管理,要做到档案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控。细化会计档案卷宗具体管理细节。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7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79-01

档案信息化源于现代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管理的深刻变革。加快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事档案具有真实性、全面性、现实性、动态性、流动性和保密性等特点,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调查报告所称的人事档案,专指各类人才的档案,包括党政干部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应用探讨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网络技术可行性分析

1、档案管理在网络技术上的支持。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网络标准、网络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网络操作平台的出现证明网络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使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及时管理。

2、档案管理在网络实践上的可行性。网络计算在我国有了很多工作性应用,并且在企事业单位中网络取得了一定的绩效。比如在我国网络技术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铁路运输、电子政务、资源勘探以及农、林、水利、航空、金融等行业得到应用。另外,目前我国的人才机构大部分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其原有的内部技术为网络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网络技术中分析

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网络技术。在过去的网络管理中,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在数据库、平台、接口等各方面千差万别,相对孤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无法适应需整体协作的管理运作体系,隔离的档案网络形成了档案资源流通的障碍,造成个管理部门档案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建立适合本地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大档案信息化的力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同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是息息相关、互相促进的。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死档”、“弃档”的现象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滞后于社会进步,说明了人事档案应当以资源形态进入信息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体现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我们一定要抓住正在构建“数字浙江”、“数字杭州”的有利时机,加快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尽快把每个人的基础信息制成电子文档,每人一个代码,做到只要在内部互联网上输入个人代码,就能够查阅到可以公开的相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同全国各地联网,形成覆盖全国追踪性极强的个人电子档案网络,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神秘化、分散化、低效化等弊端。

三、确保流动人员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

在工作中为了保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一是对过去不合时宜,制约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加以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杜绝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规范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准民营和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事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事调动业务,促进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未来规化

近几年,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而网格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化、开放化,并逐步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它不仅能弥补不足而带来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档案的查阅、异地更新以及单位、部门间的互动,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为其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对促成新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通化市精神病医院

参考文献:

[1]闰静.网格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设想[J].湖北档案,2005(2).

第8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人事档案管理 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08-01

高校人事档案记录着高校教职人员的学习、科研、教学、工作历程和成果奖励等,是高校进行人才选拔、任用和资格评审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纸质档案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保存备注、备查的图像、文字或者声音类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文件。档案管理则主要分为对档案资源本身的管理和对档案资源包含的信息的管理两大类。两者都对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经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前者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体系,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前提;后者则是对档案的二次文献管理,为实际生活的管理工作服务并为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真实材料。高校档案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价值:

1.信息的保存和素质证明

人事档案记录着学校教职工的基本信息,如职称、专业、学历、年龄、履职情况、健康状况等,还记录着教职工教学活动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奖惩情况、福利待遇、职位变动等教学信息。学校招聘教师、辅导员、职工,特别是招聘学院院长、新专业的带头人、技术性强的专业教师等,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任务。学校招聘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在进行人才选择时,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人事档案记录的任职情况、教学情况、科研成果、获奖证书以及原单位领导的评价等情况进行判断。

2.人事关系变更的凭证

人事档案,还是学校人员流动时重要的人事关系变更凭证。当学校的教职工出现工作的变迁时,需要把人事档案同时带到新的单位,人事档案的传递是保证流动人员工资等待遇关系的重要依据。人动时,新的工资待遇等关系的落实,都需要以人事档案所记录的时间、年龄、单位和工作年限等信息为依据,是关系到流动人员切实利益的重要文件,如果出现人事档案丢失或者不完整的现象,新的单位就无法兑现对流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待遇,直接对教职工产生很大的影响。

3.有助于学校进行人力资源的科学预测

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数据的支持,可以分析学校当前的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等是否符合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人事档案的分析,可以对学校当前的人力资源结构做全面的了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结构。

二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分析

虽然信息化的技术开始运用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但纸质档案仍然在档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的形式将会长期地存在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1.纸质档案具有直观和安全的优点

纸质档案具有直观、安全的特点,是较电子档案来说最为突出的特点。纸质档案白纸黑字,在保管上和修改上都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对于档案信息的修改可以很好地通过墨迹等进行判断,不会受到拷贝、篡改和病毒等对其信息安全的影响,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普及的认同率,纸质档案的真实可靠性程度相对较高。纸质档案可以直观地展示人事信息,如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常会涉及一些证书、证明等材料,纸质档案可以实现更方便、直观地展现信息,供人事部门查阅和使用。

2.纸质档案具有法律效益

虽然当前电子签名和电子档案也已获得法律效力,但我国司法部门对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仍然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纸质档案作为普及最为广泛和认同程度最高的档案信息记录形式,在法律凭证方面具有较高的认同。如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劳动合同、保险、教职工的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各种教科研项目的资格证书等,都以纸质作为其主要的形式。

三 总结

对于具有特殊性的高校人事来说,纸质档案仍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助于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焱.改革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档案,2008(22)

第9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

审计档案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审计档案数字化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利用各种成熟信息技术集成,依托审计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应运而生。

1.审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展审计利用的广度

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能活动,记录和反映这种特殊职能活动的审计档案内容丰富涵盖了各行各业。如:财政、农业、行政、资源环保、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企业、社会保障、外资运用等等各项审计调查活动。审计工作的取证材料,既有文字的,又有声像的记录,既有书面证明、证据材料,又有实物证据材料。这些审计项目行业类别繁多,业务量大,更主要的是数据量巨大。无论是对纸制档案整理立卷档案还是查找借阅都是繁琐的劳动。目前,审计部门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数字扫描和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审计案卷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变成数据资料,利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的多介质保存。档案数字化的应用代替了人工部分繁琐的劳动,便于扩展档案内容利用的广度,最大限度的,为审计人员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提高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2.数字档案对常规性审计项目具有高效的审计功能,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深度

审计档案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审计机关基础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审计业务工作质量的高低。随着审计机关“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应用,审计业务文书的拟稿、审计方案的拟定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等都运用OA(办公辅助软件)和AO(审计现场软件)进行处理,因此,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产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多方位和角度利用服务。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即可设置各种不同的数据条件,运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中数字档案强大的搜索对比功能,为审计监督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参考资料。尤其是对常规性审计行业和审计项目可以依据上一年度审结的审计数据进行整体的查询分析,从中分析和确定审计重点及发现线索,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深度,减少审计风险。

3.数字档案中被审计单位资料档案库的建立,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

审计档案软件中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具有强大的资源储存和快速检索功能,它把大量的被审计单位的形成的年度报表、相关法规、资料及相关文件以数字化的形式按行业和单位性质再进行详细划分。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既要向资料库输送资料定期进行电子数据信息移交归档,又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库获得审计信息,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同时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提高了工作效率,缓和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数字档案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正在向前发展

1.深刻认识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

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就要求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而作为审计档案工作者也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趋势,“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在努力的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电子数据量急剧增长,审计收集的各类材料、载体多样性和门类纷繁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没有审计档案的数字化应用和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只依赖于手工档案的立卷归档方式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必须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重视档案工作的科技进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档案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2.审计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可实现网络远程归档

随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大型化,尤其是金融、海关、税务建成的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工程”。审计人员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审计模式,而是全新的网上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审计部门已经在积极稳定的探索计算机审计和网络远程审计,通过网络连接来满足审计的需要,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整个审计监督过程中采集和掌握的数据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每一个流程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只有保持整个过程的完整性才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传统的纸制载体文件承办完结后归档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档案的归档要求,网络远程审计的实施可推进档案远程归档的发展,根据审计要求,将取证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子数据通过“金审工程”中AO(现场审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经过三级复核后以数字化的形式上传至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预归卷管理,真正实现“边审计边归档”和“审结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