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

第1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37-03

2004年9月,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全国首批参加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的省份,率先在城乡普通高中实施了艺术新课程改革。自2006年秋季起,新课改进入了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全国第二批参加实验的省份。时光荏苒,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的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可以说,对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实施情况的探讨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这既可为深化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又可为国家今后修改《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及其系列高中艺术实验教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全面客观地把握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从实际的研究条件出发,选取了辽宁省的大连市、铁岭市、东港市和海城市这四个发展水平不同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了解了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总体上说,各类城乡普通高中基本上都能实施高中艺术新课改,并在师资配备、教室使用、教师培训和课时安排等方面提供基本保证。以辽宁省为例,在教室配备方面,有2/3的学校配备了各科艺术课的专用教室,有1/3的学校设有艺术课共用教室。在课时安排方面,有近2/3的学校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周有一节艺术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主要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开设舞蹈和戏剧课程的学校则微乎其微,仅占一两个百分点;而调查中的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高中综合艺术课程。从教师参加高中艺术新课改培训的情况看,有近一半教师能够经常参加培训,而一半多教师则偶尔参加过培训或从未参加过培训。在教材方面,辽宁省使用的教材非常统一,音乐教材都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音乐鉴赏》,美术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大多数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教材难度比较适中,教学辅助材料比较丰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有超过3/4的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新课改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艺术能力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与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在全面推进高中艺术新课改的过程中,广大高中师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认为自己遇到困难非常多和比较多的教师竟占被调查人数的71.11%,只有28.89%的教师认为遇到的困难较少和很少;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和比较多。可以说,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前行的步履并不轻松,面临着各种困境。

二、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的高考制度成为制约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尽管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早已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却远未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可以说,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制约我国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作为非高考科目,高中艺术新课程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也就成为必然。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之所以愿意上艺术课多是出于放松自己、缓解高考压力等原因,这样就可以为自己更好地学习高考科目提供心理上的“缓冲区”,而艺术课程本身归根到底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二)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小,有些高中开设的艺术新课程名不副实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师生对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持欢迎态度,但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艺术新课程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却显得明显不足。有近一半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新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在课时安排、规章制度和教学经费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调查得到的一个数字是颇为引入深思的,那就是有25.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只是发了艺术课教材,而没有真正进行艺术课教学。另外,那些已开设高中艺术课的学校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一方面,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艺术课时太少,不少学校每两周才能上一节艺术课;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经常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完成上课时数,其他学科课程或学校的其他事情经常占用艺术课时,这样就使本来就很少的艺术课时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另外,与音乐、美术这两门原有的分科课程相比,本次高中新课改中增设的高中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则更堪忧。该课程以学生各种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按照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个系列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切入,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各地区和学校对于这三种高中艺术课程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然而,从对辽宁省的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各类城乡高中竟然没有一所学校实施了高中综合艺术课程,它们实施的都是分科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可以说,高中综合艺术课程完全处于被忽视和被冷落的境地!

(三)教材缺乏时代性与趣味性,不能与当代高中生的发展特点相契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在与辽宁省各类普通高中艺术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材问题,高中艺术新课程教材有些地方不能契合当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艺术教材不够新颖,没有多少反映当今时代风貌的作品,缺乏时代性与趣味性。铁岭市的―位教师坦言:“教材内容分散,逻辑性不强,内容难度较大,例子生僻,学生不太感兴趣,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对于高中艺术新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表达了类

似的看法,大连市的一位高中生写道:

“我感到教材所提供的都是比较旧的音乐段子,因为时代久远,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音乐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教材过于生硬,无新意。”可以说,与之相类似的回答在问卷中并不少见,它们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心声。

(四)教师对高中艺术新课 程的基本理念缺乏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需要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方案》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高中教师仍然囿于高中教育的传统观念,未能深刻领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高中艺术新课程的新观念更是缺乏明晰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高中艺术教师不能及时适应艺术新课程的变化,还因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为核心,使艺术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广泛的艺术兴趣与相对贫乏落后的艺术教育之间形成矛盾。

三、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方式

推行高中艺术新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制约。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与那些高考科目相比,作为非高考科目的艺术课在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自然处于次要地位。因此,改变高中艺术新课程困境的根本措施就是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和模式。其实,早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第一批实验省区之前,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中,国家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高考改革,“教育部将成立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组,在各实验省(区)提出的高考改革建议的基础上,于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前,提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路”。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我国已陆续有一些省份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了各种调整,但从总体上说,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和模式仍然任重道远。当然,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慎之又慎!必须注意的是,将艺术课列入高考科目绝非良策,那样也许会无情地扼杀更多高中师生对艺术的喜爱。在当前形势下,首先应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宣传,引导人们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艺术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方式,逐步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运用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建立综合性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评价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推进高中艺术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支持力度

客观地说,与实施艺术新课程之前相比,各类高中对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很多学校以前只是为那些要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开设艺术技能技巧强化训练课程,而从未对其他不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开设过艺术课程。由于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全体学生都有了感受艺术之美、提升人文素养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将高中艺术课作为“摆设”的学校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不少农村高中从未开设过任何艺术课,学校只是发放了艺术课教材,却无艺术课教学的师资和设备。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强有力的督促和检查,杜绝“只发教材,实际不上课”和“只有计划课时,实际不上课”等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政府行为,加大对高中艺术新课程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各种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保障教学设备和教学经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为高中艺术新课改的推进提供制度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与保证。

(三)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高中艺术新课程教材

高中艺术新课程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教材问题,其教材必须进一步加以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在今后修改新课程教材时,必须着重考虑和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以真正适应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二是如何使教材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相互整合,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和融合性。总而言之,经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高中艺术新课程教材应该既增加了教材的时代性与趣味性,又充分考虑了当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成为集新颖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为一体的优秀艺术教材,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

第2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1.学校领导层要革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社会、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我省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花大力气举行多种活动,省艺术展演、省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和省艺术专项调研等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一部分学校为了自身的荣誉和特色提升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坚持举办艺术节和各类音乐比赛,为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亮色;有些学校设立音乐高考班,为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升入高校的机会,等等。但是这类活动的选拔功能较强,普及性和普适性不足,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为关键的是,艺术活动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替代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和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这正是我们应该转变的思维方式。音乐教学和比赛不可以互相替换,学校音乐活动开展得正常与否不能成为音乐课程开设质量的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只顾其一,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并要确立的正确的课程观。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高中课程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的督查力度和对学校执行标准的评价监管,对于违规现象,我们呼吁,一要督查到位,二要严肃处理。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音乐教师有“怠教”情绪,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足,课堂教学比较随意,无计划、无目标,得过且过,更有些教师对继续教育和各级培训提不起兴趣,自恃清高,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材使用无创造性。当下的高中音乐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除了音响资料齐全外,每节课都有制作好的课件,我见到的一位教师连课件都没有看过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授课质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考究。音乐作品的鉴赏,许多教师依然是沿袭作曲家或作品介绍、完整听赏、分段听赏的“三步式”鉴赏方式,经年累月,长期不变,对高中学生音乐技能的习得关注太少,对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学生“品鉴”能力的培养不够。

作为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主力军,音乐教师要反复研读课标,研习教材,更加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更加关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身的教学行为朝着更加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3.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都重视考试科目,认为上音乐课浪费时间。其实学习音乐并不一定以后就搞音乐专业,而是一种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音乐和生活密不可分,学习音乐是为了更加了解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如从运动学和心理学角度看,音乐课可以起到调节身体和心理节奏的目的,对提高文化课学习效率也很有帮助。

二、完善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制度

研制高中音乐课程学生成绩考核规则,使之具有行政法规效力,杜绝学分认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造假现象,迫使学校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足音乐课程的课时。如研讨“音乐鉴赏”课程实行区域性统一考查的可能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试行区域性统一考查,促使学校按相对统一的步骤,按时、保质完成“音乐鉴赏”这个基础模块的教学任务。其它模块的实施可以先从“歌唱”模块抓起,紧密联系教材,组织区域性高中学生,开展教材歌曲演唱展演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学研讨力度

美国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培训有专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生院,暑假学校,教师中心等”。英国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新任教师可有五分之一的时间进修,正式教师可每隔7年轮流脱产进修一次”。法国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每位初等教育的教师,自工作的第5年至退休前5年,有权带工资接受累计为期两学年72周的继续教育”。

面对我国目前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非计划性,加强教育立法,健全和完善教师法规体系,依靠行政力量切实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已经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成立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中心,杜绝以创收和营利为目的的培训项目,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教育学分制管理,真正将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评优、评奖和晋级的重要依据,克服矛盾,统筹安排教师的进修时间。学校应该注意所有学科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将培训机会一味地提供给“主课”教师,音乐教师的培训也要列入规划和年度计划,让现有的高中音乐教师能够得到多途径、常态化的培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堂教学的研讨,多给教师提供一些示范课例的观摩,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探讨中提高对课改理念的进一步认知,提升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

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注意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特别要加大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议县(市、区)教育局对职权管辖范围内所有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做一次普查,根据艺术教育规程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争取专项资金,配齐最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求。

五、提高音乐教师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必须端正办学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制定学校内部分配方案时,将高考科目的任课教师与非高考科目的任课教师同等对待。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的实际付出,不同学科的课时津贴的系数可以略有不同,但悬殊不能太大。应该充分肯定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美育方面的突出贡献。

六、实行校际教师资源交流共享制度

针对教师数量以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集中成立“音乐教学服务机构”,统一管理某个县(市、区)或者某个区域的所有师资,合理分配,资源共享。让音乐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起来,施行“走校授课”的形式,以缓解师资方面能力、结构等不平衡的矛盾,让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模块学习更具可操作性。

第3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36―01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 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新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解决高中课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立支持高中新课程实验持续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课改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和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重新核定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按照学校实际需求配齐、配足、配好师资,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组织培训,加强师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选修课程教师的培训,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校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培训策略上,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联动,持续推进;在培训模式上,既做到“起点高,落点低”,又保障“低成本,高效益”,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教学案例培训、管理培训等全面到位。为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者还要加强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方式。在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之后,各市、县、校跟进培训,巩固和强化培训成果,让培训同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同步进行。

3. 强化督导,规范办学。各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选修课程的实施作为对教育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不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同时还要深入了解选修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情况,发现和梳理课改实验的经验和不足,认真听取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

二、学校层面

1.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切实做好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各普通高中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执行好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按照国家和省上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在开好必修课的基础上,认真开好选修课,同时要突出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切实保证技术、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非高考必修课程的开设,坚决维护课程方案的严肃性。

2. 严格执行选课程序,确保学生选择权。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然而,从调研看,在任意选修课中,几乎没有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尽管省上出台了关于选课的相关指导意见,但很少有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学生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各普通高中应严格执行省上关于选修课的指导意见,确保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化解高考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3. 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各学校要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常规工作,以有关处室和教研组为依托,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努力构建完善本校课程资源库。普通高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相P制度,按照课程建设要求,严格开发,严格实施,不走过场,确保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学校要明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纠正将校本课程与编写教材等同起来的做法,尤其要明确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要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查找资料、编写教材、教师授课便是实施校本课程。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践者,各学校要保证所有学科的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开课,积极挖掘校际合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新途径,创造条件多开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和更新,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品等应及时加以汇集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展示,使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表层走向深层。

5.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健全教学设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各类教学设施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各学校要集中力量,整合、优化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课程资源库。

三、教师层面

第4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群众对基础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把握节奏、稳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三)改革目标

  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维护教育公平。

  二、实施步骤

  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实行分年实施,逐步到位的办法。具体分年度安排如下。

  (一)2017年,进一步规范中考体育考试、艺体特长生专业考试。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减少加分分值。完善优秀运动员的录取办法。依据省教厅对中考改革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制定下发《宜宾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细则(试行)》《宜宾市学生艺术素养测评细则(试行)》,依托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电子管理平台。

  (二)2017年至2019年,中考仍按2016年模式进行。

  (三)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实施全市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综合改革,2020年按中考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组织实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所设定的科目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地理等考试科目实行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体育考试、科学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由各县(区)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组织实施。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活动(含劳动技术操作)等科目由学校根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

  2.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命题原则和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突出考查学科核心和主干知识和技能,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想方法,增强学习潜能考核评价。

  (2)适当调整学科的试卷结构,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分值和成绩呈现方式。

  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语文、数学、外语满分150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满分100分,体育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书法、科学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内容,评价结果实行等级制。由初中学校根据《宜宾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并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按细则组织实施。

  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和办法。

  (1)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情况,严格程序,突出写实记录,加强公示,强化监督,确保民主、公开、透明,保证内容客观、真实、准确。

  (2)等级评价办法及比例控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采取等级形式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价等级比例按学校实行总量控制,各学校比例相同。A等比例不超过本学年度学籍人数的30%,B等不超过50%,D等不超过5%,除有严重违纪及以上情况的学生外,一般不评D等。

  (三)改进招生录取办法

  1.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

  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市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内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严格控制提前招生,规范招生秩序。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测试时间均安排在毕业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全部结束后,成绩公布前进行,所有学校不得提前进行测试。

  2.改革升学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

  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学科合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升学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外,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自主在物理、生物、化学及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中各选择两门学科作为升学录取计分科目。其自主选择的四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先按全市统一的标准转换成等级,按等级折算成相应分数后计入升学总成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3.建立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依据升学总成绩(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科目+4门自选计分科目),依据其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5个方面),择优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应提前向社会公布。其中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达到C等以上。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达到B等,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等的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测试可加20分,但最多不得超过30分。

  4.规范自主招生办法。

  市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按不低于当年招生计划的10%申报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有自主招生名额的高中阶段学校应在招生方案中明确招收特长生的类别、数量、标准,以及录取程序、办法等,并且招生方案须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其中类别和有关报名条件等,在招生前至少提前两个月向社会公布。

  (四)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减少加分分值

  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川府发〔2016〕20号)精神,取消三好优干、艺体特长、科技竞赛等鼓励类加分项目,规范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等扶持类加分项目和分值。

  从2017年起,户籍在宜宾市内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市内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加25分,报考市内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加50分;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50分;见义勇为死亡或致1—4级残疾人员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30分;现役军人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20分。

  少数民族考生,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见义勇为死亡或致1—4级残疾人员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如属双重或多重身份的,按加分项加分,不重复加分。

  四、保障措施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合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中考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对中考改革的统筹规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相关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中考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开齐开足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县(区)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市、县(区)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市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第5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出炉!该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哪些要点不容错过呢?小川川已经为您梳理出来了。

根据新出炉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实行“两考合一”,考试科目实现“全科开考”。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将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值得关注的是,体育与健康将被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此外,我省也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在招生录取中,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决定先在绵阳、宜宾、眉山三市开展试点,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

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怎么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全科开考”

根据四川省统一安排,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从全省来看,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在考试科目上,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在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在考试时间上,我省要求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特别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中考成绩的呈现也将有所改变。

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怎么评?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等五方面,是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省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将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如何运用?据悉,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实施意见要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怎么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将先在绵阳、宜宾、眉山试点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此外,我省将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怎么管?

严格招生计划、时间管理,严控考试加分

在招生计划管理中,我省将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

此外,在招生时间上,我省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在考试加分中,我省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值得关注的还有,我省要求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

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

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意见明确: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四川省教育厅七问七答解读——

小川川了解到,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

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第6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着。艺术教育的滞后,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含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艺术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1.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

2.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3.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条件较好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他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9%;其中,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必修课程不少于72课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4.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应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有关教材,并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

5.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省、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艺术教研活动。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6.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民族地区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学校应每年举办一届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节。

7.要加强对艺术活动的管理。任何部门和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有收费营利行为的艺术竞赛等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

8.组织群体性艺术活动,要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校园内不得出现有悖于素质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现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

9.各地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配备艺术教师。城市和有条件的县、镇(乡)学校要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农村学校可以专、兼职教师相结合,镇(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至少要配备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各一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规定课时及教学需要配备专职艺术教师。

兼职艺术教师由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要逐步实行兼职艺术教师培训上岗制度,兼职艺术教师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10.各地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镇学校艺术教师、中青年艺术教师和骨干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可采取“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11.各地要针对本地区艺术教师缺额情况,发挥和依托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以及教师进修院校等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为本地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艺术教师。要以提高农村艺术教师质量为重点,把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艺术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艺术教师应和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艺术教师组织、辅导课外活动应合理计入工作量。

五、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

12.各地要在办学经费中保障用于改善艺术教育设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要按照相关规定,检查本地本校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的达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添补有关器材设备,并结合校舍改造、扩建工程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配置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学校要管好、用好艺术专用教室和有关器材,提高使用效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协调下,把艺术教育纳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项目之中,切实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

13.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缓解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不足。学校要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提供便利条件,支持、鼓励、辅导艺术教师用好教学光盘等多媒体设备,用好农村远程教育网资源,并根据本地实际,不断丰富网络艺术教育资源。

14.各地要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六、加强管理,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第7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今天,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事关所有人哦!

通知原文

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精神,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市州为主”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2.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4.命题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各级教研部门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业水平考试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办法,通过教师培训、编写考试说明等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促进初中教师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5.考试时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6.成绩呈现。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采取等级呈现方式的,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7.考试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3.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4.结果运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评价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2.统筹普职协调发展。各市(州)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创新中职招生考核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3.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

可给予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资格和方案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从严控制招生比例,一般不超过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资格和方案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教育厅审批。各地要制定实施细则,根据实际适度审批自主招生学校,加强对自主招生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计划,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严格招生计划管理。高中阶段招生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各地要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各地要积极支持重点(示范)中职学校和经教育厅批准的省级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的宣传和招生工作。

2.严格招生时间管理。市(州)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当地中小学招生时间,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3.严控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4.实行阳光招生。各地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核心政策、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2017年12月底报教育厅备案。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考虑考试招生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地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各市(州)要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各级教研部门要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地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严肃责任追究。

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本《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

内容解读

一、《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6〕20号)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所制定。

二、《实施意见》是怎么形成的?

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对基本原则、改革目标、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做了明确要求,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制订实施意见”。随后,教育部又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讨各地已经实行和准备实行的中考改革办法,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面要求。

我厅将制定我省《实施意见》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推动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工作举措,组织力量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调研,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按照教育部要求,我厅于今年6月将《实施意见》(草案)报教育部初审,并按教育部反馈的修改建议做出修改,教育部原则上同意我省《实施意见》。近期,《实施意见》通过了教育部正式备案审核。

三、《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市州为主。

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四、《实施意见》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 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第8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建构;特色教育;发展;核心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这为普通高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课堂教学的转型,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题中之义。“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培养应试能力等,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当“互联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新一轮高考改革时代到来,长期以来形成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面对迅猛发展的教育态势,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核心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下面以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为例分析应当之策。

一、聚集内涵发展的力量

学校愿景是一个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望,是推动学校全面、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可以凝聚人心,引领师生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的愿景为“内涵发展,幸福实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为:重文化,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调结构,促进普高、初中、艺体教育协调发展;控规模,适度减少人数、班数和降低班额,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抓机制,完善制度和执行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幸福实中”表现为:塑造校园环境美,工作条件优,教学质量高,人际关系好,生活幸福感强的美丽校园。依此愿景,我们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

二、培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知晓培养合格国家公民是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确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价值取向。

2.传承丰富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安岳实验中学在办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办学思想,形成了“立德树人,尚美启智,为生命奠基”的教育理念。其中立德树人是根本,启智是途径,尚美是境界,为生命奠基是终极目标。立德树人、尚美启智、为生命奠基三者是内在统一的,融德智体美于一体。

3.创生多彩的活动文化。弘扬富有实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以尚美启智、书香溢园、魅力实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设立“艺术节”“读书节”“学军节”“体育节”,提供展示学生才干的平台;举办德育论坛、主题班会课竞赛、教师读书征文与演讲比赛等活动,加深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强化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4.构筑丰厚的特色文化。

(1)“尚美启智”的艺术教育文化。秉承“没有艺体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践行“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艺术的受益者”的素质教育思想。

(2)“成功教育,从心开始”的生命健康教育文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坚持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每月开设1节心理健康教育调适课,构建了“基础课+调适课+活动课”的课程模式,成立“心灵之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三、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

1.双向选择、公开聘用机制。坚持以年级部、班主任为主,按照“优绩优先”的原则选聘任课教师。

2.抱团发展、分享智慧机制。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发挥校内的特级教师、省市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教师群体的发展,彰显1+x效应。

3.有为有位、多元激励机制。

一是目标激励。为教师设置专业发展目标,激励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上进,努力争当教学名师。

二是荣誉激励。开展评选“杰出贡献奖”“感动实中人物”“教学能手”等活动,举办“优秀教师事迹展和报告会”,用好声音传递好形象,激励教师向身边的榜样看齐。

三是关怀激励。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员工身心健康,帮扶困难教师,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激励。

四是分配激励。按照“优绩优酬”的原则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通过奖勤罚懒激励教师奋进。

五是晋升激励。开展岗位设置与竞聘,利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方式激励。

六是评价激励。通过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激励。

4.制度约束、责任追究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纪律规范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依规严肃处理不规范的行为。

四、增强核心竞争力

1.强化培训提素质。

(1)“借力型”培训。借助各类高中课改培训会、高效课堂观摩展示会、名师特训营和知名专家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在参训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2)“实操型”培训。分批选送教师到省外知名学校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通过全程跟踪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课改的方法。

(3)“互助式”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人员回校后对其他教师进行互助培训。通过教师之间的言传身教,大家感悟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课改不是简单改变课桌位置,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的方式和学习方式。

2.考核量化亮业绩。管理的起点是目标,管理的终点就是评价。实施《全员考核评价方案》,采取天查、周核、月统、期评、年奖等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考核量化,考核量化注重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绩效的有机结合。

3.竞聘上岗重绩效。不断探索和完善岗位竞聘方案,严格按程序实施岗位竞聘。在岗位竞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能上能下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内驱力,形成了良性竞争。

五、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1.顶层设计,完善课改体系。设计并实施了学案导学“235”教学模式。“2”:两个中心――生本、高效;“3”:三环――“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学――“自学、互学、导学”;“5”:课堂五步――①预学反馈②引领探究③展示点拨④达标检测⑤梳理升华,制定课改基本操作流程与要领、课型流程与要领。

2.问题导向,强化针对性。从学生“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源头抓起,开展“改变,从学习开始”“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等专题活动唤醒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习主动性,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树立学习自信。

3.榜样示范,引领课改深入。领导听课、观课和评课,督查课改;年级开展磨课、赛课、示范课活动,带动课改;学校加强跟踪督促、考核评价,促进课改。目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

4.转变方式,让学生动起来。①课堂呈现方式的转变:“教案导学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导学。”②备课方式的转变:实行半天备课制,采取“主备人精备…集体合备…个人细备”的模式进行。③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者学者、传授者组织引导者、单兵作战团队作战、灌输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统一标准要求因材施教与分层指导。”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接受式学习自学合作探究学习。”

第9篇:高中艺术生培训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长期、顺利地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与修养;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测评等第道德与修养分A、P等、其他四项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评等第最高为5A),等第由所在学校确定。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和领导

(1)市教体局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普教科、教研室、体育科、招生办、电教馆、行风办等处室负责人和各学区办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普教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开展培训,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

(2)初中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在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有关年段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名单报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职责为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指导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处理评定过程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咨询、监督;处理投诉和举报,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级成立评定小组。初中学校各毕业班要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在本班的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一般以3—5人为宜。在评定工作正式开展前将小组名单向评定班级所有学生公布。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评定者,则需更换。

4、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1)准备工作。一要强化宣传,创设氛围。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方法、措施和内容等,通过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评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要抓好培训,确保质量。坚持不培训不参与的原则。学校要提前做好评价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方法,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的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各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收集和保存好各种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在各学期的获奖证书、创新成果、获奖作品等。三要建立制度,落实保障。首先是建立公示制度。通过适当途径向学生、家长、教师公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其次是建立诚信制度。参与学生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必须是由公正处事、诚信待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再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违纪违章的单位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

(2)评价操作。测评工作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定等相结合方式,参考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的相关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概括。在制订评价实施细则时,对于“A”、“E”等的认定,应尽可能多采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确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某一测试项目评定为“E”等有重大分歧的,应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研究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

(3)结果确认。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填写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交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并加盖校印,评价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以备审查。《*市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底,一份交学区办,一份交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时间安排

1、*年3月,《*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指导方案》起草,并广泛征求意见。

2、*年4月,①正式发文并部署工作;②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教育;③各校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宣传《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并建立校级工作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组织好针对性培训工作。

3、*年5月,完成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评定工作并公示。

4、*年6月1日前,各校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四、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综合评语

1、评价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发展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程序

班级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其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整体描述,撰写“自我描述性评语”,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2)同学互评。同班同学间以一定形式交叉认可“自我描述性评语”,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教师阅读、审核签字。

(3)教师评价。评定小组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初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反映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定格,然后由班主任主笔撰写综合评语。讨论定格一般分为突出、较好、一般。极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为对高一级学校负责,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如实说明,但所写内容事先须征得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最后,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予以确认。

(二)测评等第

1、道德与修养

(1)测评内容:学生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养成和表现,同时也应当根据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考核内容的调整,较好地体现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行为习惯、学会负责、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养成以及表现。

(2)测评方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袋(或素质报告手册)记录的情况,既要突出当前学期的考核,也必须综合以往几个学期的考核结果,制定测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3)等第确定:测评的基本结果为“A”,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测评结果为“P”:

①初中阶段有违法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记录在案的;

②初中阶段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受到二次及上处分的;

③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

2、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

(1)测评内容:音乐、美术和书法。音乐50分,美术50分(其中书法30分)。

(2)测评方法:由学校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测评(具体测评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计三项总分。

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音乐类竞赛活动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团体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音乐测评可直接得50分;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现场美术(含书法)类比赛中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美术(含书法)测评直接得50分(书法30分)。

(3)等第确定:按三项成绩,75分及以上的为A等,60-74分为P等,59分及以下的为E等。

3、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1)测评内容: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参照《*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方案》(虞教体字[*]4号),体育平时成绩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水平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满分为5分。(2)测评方法: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由各校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3)等第确定:

①根据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之和(满分为20分),20分为A等,19--12分为P等,11分及以下为E等。

②凡在2007年5月1日至*年4月30日期间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中,获得县级及以上比赛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初中阶段获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最终等第可直接定为A等。

③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学生(凭残疾证)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凭县级医院证明)可免测,等级评定为P等。

4、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

(1)评价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实验操作。*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以实验操作测评为主。

(2)测评方法:实验操作测评由市教体局组织,结果呈现为等级制;

(3)等第确定:按实验操作测评成绩,17分及以上为A等,16.5—12.5分为P等,12分及以下为E等。

5、操作技能(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测评方法:参加省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