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

第1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 房地产金融 风险管理

一、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房地产市场

(一)次贷危机生成机理

由于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违约导致银行坏账的急剧增加,2007年4月开始,美林、雷曼兄弟、花旗、瑞银、汇丰等美国金融集团相继传出巨额次级债投资损失的消息,拖累全球股市不断下跌,最终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虽然美联储随后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但次贷风暴并未因此减弱,金融恐慌更是由单一的次贷领域向其他领域迅速扩展。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发危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危机酝酿阶段。这一阶段以2001年初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加息转变为减息为起点,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共进行13次下调,降低至1%,同期房地产市场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并繁荣起来,各种低月供、还款额度灵活的金融贷款产品层出不穷,为次级房贷市场留下隐患。第二阶段是危机产生阶段。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3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地产市场的借贷成本,引起了房价走低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危机爆发阶段。各种衍生工具和证券化操作的出现使得以次级贷款为源头的金融产品被无节制地创新。同时在内部及外部信用增级的掩盖下,风险得以积聚。而连续升息引发的市场作用在2007年开始大面积地显现出来,次级房屋贷款者的断供和违约开始大面积出现,次级房屋贷款危机开始爆发。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我国同样经历了多年的房价暴涨,房地产业也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第二,居民购房热情高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居民户贷款同比增加25.7%,远远超过了人民币贷款同比16,5%的增速,住房贷款供需两旺。第三,中央银行依据经济走势调整利率,利率先降后升。第四,我国深圳、上海、北京等部分地方已经出现房产有价无市的现象,2009年的春节黄金周,深圳楼市1月29日全市仅成交新房2套,上海1月28-31日商品住宅总成交不过77套,较去年同期跌去了一半;2009年1月份北京共成交商品住宅7200套,同比下降了近5成。而“有价无市”的僵持过后,出于开发商收回投资的压力,房价极有可能下跌:除此之外,个人房贷平均不良率不断上涨,商业性房贷逾期违约率攀升等问题也逐步显现。我国迅猛发展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必须敲响警钟。

二、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信贷覆盖从土地储备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销售全过程,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房地产信贷风险。房地产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社会资金、其他资金和银行资金。其中,我国房地产资金的50%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这使得房地产的绝大多数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

(一)信用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开放商信用风险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都是高负债的杠杆模式经营,开发商多是依靠自己信用或者是开发的房地产做担保从银行筹集资金,其自有资本在项目开发总投资中的比例不高,而银行的贷款回收也大多数是在房地产赢利后。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价走低,银行随时面临危机,

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存在着道德风险,例如大量占用施工单位垫付款和期房按揭的预售楼款,甚至采取假按揭贷款骗取银行资金进行开发投资。这些行为使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非常脆弱,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个别小企业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会给银行造成损失。

(二)金融市场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创新不足,政策方面又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上市融资、通过房地产信托基金进行融资等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以及预售楼款再投入等融资形式进行房地产开发。研究机构估算,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甚至在55%以上,商业银行信贷成为项目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建设缓慢的现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分散风险的工具,难以将抵押贷款证券化变为流动性的资产,大量的信贷风险没有通过二级市场得到合理的分散。

(三)房地产信贷操作风险

长期以来市场上房价的居高不下导致了开发商投资回报率较高,而房地产贷款的高回报也会使部分银行低估风险而且放宽贷款条件。近年来。房地产信贷中的操作风险逐渐显现,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首先是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作深入调查核实:其次是对抵押物管理不规范,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造成抵押品贬值或抵押无效:再次是贷后管理混乱,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

三、对策建议

(一)关注资产价格泡沫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据中金公司的调查研究,目前房价下家庭月供收入比达到了惊人的75%,房价需要下降42%才能使月供收入比降至40%的合理水平。据此可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一旦未来中国经济高位增长势头放缓,资产价格泡沫将突然破裂,并同时引发资金链断裂、信用收缩和信心崩溃等问题。因此,在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风险,防患于未然的同时,商业银行更应把好信贷闸门,加强信贷管理,使信贷投放更为严格、审慎,信贷投放的进度更加符合新的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改变过去简单追求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式经营模式,严格控制信贷投放速度和总规模,避免盲目扩张,确保信贷高质量增长。

(二)加快建设个人征信系统

完善的信用分级制度是实现金融衍生创新的基石,缺乏最基本的个人信用征集体系,将造成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目标市场划分不清、对借款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原始资产池中次级贷款者的大量违约。尽管现阶段中国的住房贷款申请人多数具有相当的还款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违约风险的发生,而商业银行也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但个人信用征集体系缺乏,贷款机构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快建设中国的个人征信系统迫在眉睫。目前,上海等少数城市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个人征信的试点工作,但在全国范围内这项工作的进展依旧缓慢,亟待加强。

(三)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房地产贷款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获得资金回流的同时转移了风险,有助于化解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风险,解决银行“借短贷长”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自2005年起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但与庞大的个人按揭贷款余额相比,其产品规模仍然太小,根本无法适应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需要。现阶段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克服现行相关制度上的障碍,选择适合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合理运作和健康发展。

(四)提高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规范抵押物评估体系

第2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教学内容;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76-02

随着风险的普遍性与危机的常态化,目前国内高校讲授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课程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课程主要集中于风险或危机单一主题。有必要抓住风险与危机的内在联系,将两者融会贯通构成为一条主线下的有机体。国内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春生教授在高层管理培训项目中开设过《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且出版了相关教材。但是,该教材只是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加以简单地综合,并且是面向MBA学生。周德文等(2009)根据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编写了一本面向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的工具书,较好地统合了风险与危机管理。本文尝试以普通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为对象开发一门《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就该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本课程借鉴国内外教研成果,同时结合授课对象特征,在内容体系上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有机结合,将风险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风险和危机的特征、风险和危机的识别与预警、风险和危机应对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决策等知识进行有效地综合集成。

一、风险与危机管理的逻辑框架

首先,应当理清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边界和交叉,构建风险—危机—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风险在“风险—危机”逻辑线路中的地位,从危机管理的视角来组织风险部分的知识点,并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资料调研和内部讨论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要点探讨

(一)基本概念

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机?风险和危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风险是因为各种内外部原因给企业各项利益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危机是因为各种原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危机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企业危害的大小不同,发展演化过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范围不同。两者之间也有着联系,即危机都是由风险转化而来,危机的早期都表现为风险。在教学上应当阐述危机的特点和层次,危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和课后思考来加深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理解。

(二)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1.企业危机产生和演化规律。如果能够掌握企业危机产生和发展演化的规律,无疑能够有效防范企业危机的产生和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失。这可以从企业危机产生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规模和危机演化的阶段来把握企业危机的规律,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借鉴已有成熟观点,企业危机演化的阶段可以分为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风险扩大期和危机爆发期,应当围绕每个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客观描述危机发展的周期和过程,使得学生了解企业危机发展的特点。

2.企业危机的根源。企业危机的根源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角度展开,只有明确了企业危机的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可以从规模化、多元化、融资行为、运营模式、违法违规行为、领导素质、核心团队、管理体系、政策变化、经营环境变化等方面挖掘企业危机的原因,每种原因都可辅以实际案例。

3.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法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危机管理也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守,企业危机管理原则是企业在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规范和框架性、总体性的要求。在这些要求指引下,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就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可以方便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在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时要兼顾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几个互相联系、层次递进的方面:

1.风险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从识别和确定风险开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要发现问题。这部分主要阐述危机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有关理论,流程和方法。参照国内外风险评估程序,可以按照五个步骤来介绍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调查与诊断、风险确定、风险量化、撰写风险评估报告。(1)风险的识别,按管理的对象、风险产生原因、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管理自身过程、企业风险与行业风险的关系、风险与危机的关系进行风险的划分。(2)企业风险调查的方法包括企业内部资料挖掘和外部资料挖掘。(3)企业风险确定是风险量化的基础,主要的方法包括因果分析法、分类列举法、案例分析法、排除法、类推法。风险确定有三个步骤:企业风险的分类汇总、企业风险的合并与拆分、企业风险的排序。(4)风险量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法、风险信号列举法、专家法。

2.风险防范的前期准备。在经过科学评估并明确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后,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风险发生或者扩大之前需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的目的。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风险防范的准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舆论准备;组织和人员准备;人脉关系网络的储备;外部服务机构的储备利用等。

3.风险的防范。风险转化为危机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化和累积的过程,因此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制定应对策略,建立防范体系。风险防范的过程是企业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资源来预防风险产生,预见风险发生的过程,是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定策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风险防范包括三个体系:风险的防范体系、风险的预警体系、风险处理的措施体系。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风险防范预案、进行危机防范的日常训练。企业风险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导致危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一些在实践中常见的,有可能转化为危机的风险。比如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应当针对这些企业共性风险介绍风险防范的策略与技巧。

4.危机处理。在介绍了风险相关知识之后,应该从风险的角度来论述危机应对方法。危机处理即风险和危机管理部门采取各类风险处置预案,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损失的过程。总体来说,危机处理阶段有四类可以采取的措施:各种危机处理预案的采取、危机公关、媒体管理、法律援助。主要内容是围绕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阐述具体的危机处理方式和策略。

5.后危机管理。后危机管理就是企业消除危机造成的各种影响,理顺各种关系,重塑企业形象的过程。后危机管理和危机处理是相互连贯的过程,为了教学的方便有必要把它们划分开来。重点教学内容包括后危机管理的内容,如危机的善后处理、危机管理经验或教训的总结、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关人员责任的追究、相关人员心理修复、企业形象或品牌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周德文,张建营,张振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5.

[2] 佘升翔,陈丽.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教学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98.

[3] 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劳伦斯·巴顿.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M].许瀞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0.

第3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施工总包单位 风险管理 防范

一、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一旦出现后,便会对风险主体产生不利影响。但风险也具有可变性特征,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采取特定措施将风险转化。[1]风险管理是针对风险因素的特殊管理手段,它是一个流程性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评估、风险策略制定、应急方案实施、风险监控、风险总结等多个环节。通过利用管理手段、技术手段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出现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尽可能以最低的代价或成本来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二、施工总包单位常见风险类型分析

施工总包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地位较为特殊,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一)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主要是由于施工总包单位自身组织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例如,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及基层职工的业务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精神等均可能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单位领导进行决策时,如果决策方向正确,则能够促进单位健康发展;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不仅会影响相关项目实施,还可能对单位整体战略目标实施产生影响,甚至加速企业衰败。[2]当单位领导不具备合格的领导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组织缺陷,进而产生组织风险。部分施工总包单位在组织机构设置时,未能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导致单位内部管理紊乱,无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会带来较大的组织风险。另外,单位无法结合自身性质、规模及业务特点来筛选合适的组织形式,很有可能造成组织结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项目管理甚至是企业管理失位,会让组织风险加剧。

(二)战略风险

发展战略是施工总包单位在某一时期内各项业务及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决定单位日后发展的纲要性文件。发展战略制定具有明显的系统,需要对单位经营现状、问题、优势、劣势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做出全面评估,才能获得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策划得越周全,也就意味着单位在项目运作中的把握及胜算愈大。但如果发展战略与单位实际情况及市场趋势不符,必然会让单位陷入错误的发展方向当中,并造成一系列风险。部分施工总包单位常常会陷入理论误区、规模误区,一味追求发展规模及利润,但却忽视了单位竞争优势的培养过程,存在“拔苗助长”的情况。[3]单纯以利润及规模作为战略目标,会让单位无法抵御市场诱惑,会对战略性资源积累产生影响。

(三)经营风险

在市场规模及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施工单位所获得的机会要高于以往,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变得愈来愈大。首先,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工程垫资风险愈来愈大。部分业主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争上项目。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施工权,只能垫资施工,这也是导致工程款拖欠的直接原因。其次,施工单位由于资金回收困难所造成的财务风险愈来愈突出。我国建筑行业工程拖欠款问题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部分大型企业拖欠金额高、数量大,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再者,很多工程项目当中,业主为了自身利益,借助市场竞争激烈的机会,迫使一些施工单位签下不平等的施工合同。尽管施工单位知晓施工合同当中部分内容过于苛刻,并且漏洞较多,但为了获得施工权,被迫签署不平等的合同,这无疑会加重施工单位所面临的风险。

三、施工总包单位风险防范分析

(一)组织风险防范

首先,施工总包单位要完善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创新制度,提升自身综合管理水平,为单位发展创造空间,保证单位内部活蛹耙滴窆娣痘运作,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筛选、人才录用、人才激励、人才培养,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责、利关系,造就一支可靠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作为基础,施工单位就能够及时识别并分析各类风险,并对风险做出合理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要加快组织结构变革,加强单位内部资源优化。通过减少管理跨度,缩短管理链条,实现资源集中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单位竞争实力。

(二)战略风险防范

在施工单位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要统筹好各个方面,并处理好内部关系。施工单位要把握管理研究与技术研究的关系,将两者充分结合来;要正确处理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之间的关系,将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及组织实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要正确处理决策、专项研究人员及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发展战略成为单位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使之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同时,施工单位要实现资源分配与战略实施相匹配,并且要及时对正在实施的战略进行总结、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实现战略动态化管理,让发展战略与市场环境要求相契合,使单位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避免出现宏观性风险。

(三)经营风险防范

在项目经营过程中,施工总承包企业要配置专门的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对开发商投资主体、注册资本、资金渠道等信息进行收集,并充分利用业主信用担保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做好工程款拖欠风险预防。利用信用担保制度,能够将风险转移至担保人,即便业主存在拖欠行为,也可由担保人向承包人履行工程款支付责任,承包方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4]信用担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可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对业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于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在防范垫资风险过程中,承包单位要制定严密的垫资方案,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对垫资形式、归还方式、归还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将其纳入合同内容当中,以此来降低垫资风险。同时,承包方要向建设方按时催收工程款,对于无法及时还款或察觉到建设方资信状况出现不良趋势时,要果断采取强制性措施,如停工等,督促建设方履约,避免风险损失扩大。在合同谈判方面,施工总包单位要力求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合同,这也是降低或转移自身风险最重要的途径。承包方要对建设方能够免除责任的各类情况进行彻底分析、研究,不能轻易接受业主的免责条款。在合同签署前,由专人严格把关合同内容,包括合同的完整性、合法性、责任及权益是否平衡、双方是否对合同达成一致理解等。另外,承包方要综合考量自身实力,不要为了经济效益承接自身无法消化的工程项目,要做到“量力而行”,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施工总包单位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全过程、全面性把控。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制度优化等措施,将风险管理融入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单位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以低成本换取高价值。

(作者单位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冯静.建筑施工总包单位的成本控制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06):192.

[2] 王珂.关于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16(34):237-239.

第4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电力企业;主要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72-02

1 金融危机下电力企业风险隐患

1.1 电力销售下降的风险

因为金融危机,有一部分企业倒闭,一部分企业开始减产,除此之外,企业和居民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节约用电,这些原因都会使电力企业的销售量出现下降趋势。而销售量的下降也会对销售收入的减少有直接影响。当企业的销售量一直都处于下降趋势的时候,对于企业的资金流转、设备利用以及人员安排等过程而言,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设备和技术革新停滞的风险

因为用电量不断萎缩,很多电力企业前期期望电力需求不断扩大而新投入资金,它自身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造成资产闲置;除此之外,因为电力销售收入减少,以及对经济复苏所持有的消极心态,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不敢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设备和技术革新上。这种风险可能当前还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一旦经济复苏,这种风险就会较为明显地呈现出来。

1.3 公共关系恶化风险

因为很多企业经济效益都不会很好,电力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对也会比较尴尬,若是不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那么自身的资金运转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是加大应收账款的力度,那么其他的企业在经营上就会遇到一定的难题。除此之外,电力行业的生产经营不仅仅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政府行政手段的调节。政府为了使社会稳定得以保证,通常情况下,都会给电力企业更多的压力,要求其无条件地供电给某些企业,而政府通常又没有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坏账风险埋单。所以,若是电力企业不能将各种关系处理得很好,很有可能承担更大的坏账风险,也有可能承受被公众指责的公共关系风险。

1.4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物价波动情况比较明显,与平时相比较波动会更大一些。传统上,电力行业一直都被视作自然垄断行业,几乎世界各国都采用国有垄断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对于电力行业的规制也有所放松。重点是分解发输配售的一体化结构,在发电和售点环节方式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从而使竞争范围得以扩大。我国从2002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却还是不能全面管住电价,最终造成“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这样的体质使电力企业在面对不断发生变化市场的时候,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它的价格调整与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永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电力企业与一般企业承受的市场风险相比较,会高出很多。

1.5 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第一,电力企业资金回笼的风险不断加大,企业倒闭或者企业效益降低,造成企业不能或者不按时支付电费;第二,很多信誉不是很好的企业,也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故意拖欠电费;除此之外,电力销量下降,而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随之下降,或者说投入运营的资金不会随之降低,这些都会造成回收的资金少于投入的资金,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2 风险防范措施

2.1 加大投资力度

当前人人都在讲科学发展观,到底什么叫做科学发展观呢?口头上喊得总是要比实际落实简单容易得多,在落实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金融危机发生了,国家政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加大投资力度,在两年的时间内投入4万亿元。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若是当年投资增加的部分是2万亿元,那么经济有9%的增长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实际上,这2万亿元需要怎么计算呢?是不是全部是新增加的呢?在这里有很大的疑问。因为我们知道,当年投资增加的部分才可能是GDP增长的主要因素,那么本身就需要投入的并不能计算在投资增加范畴中,例如,很多电力项目本来就要上的,可能审批提前了。那么这2万亿元中到底有多少可以推动GDP的增长?这同样也是一个疑问。

2.2 调整经济结构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提醒我们的政府,经济结构应该进行调整,发展方式应该进行转变。我们确实应该对过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企业不应该仅仅是可以赚取利益,而是应该借助这一次金融危机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整。再有就是出口退税问题,站在整个经济形势上来看,2008年10月之前讲出口退税是合适的,因为2000年的时候中国没有太多的外汇储备,通过出口退税方式可以争取外汇储备。而当前中国已经有2万亿元的外汇,与过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应该将出口退税转变为内销退税,在内销的价格上下功夫,使老百姓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消费,获得更多实惠。

2.3 积极拉动内需

在当前环境和体制下,财政收入比人均收入要远远高出,比GDP收入也要远远高出。换言之,在这么高的财政收入前提下,老百姓的收入增长7%、8%甚至9%都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因为养老、教育、医疗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老百姓究竟愿意将自己的收入拿出来进行消费吗?想要拉动内需,就需要解决本质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就是围绕“以人为本”,但是这样的精神并没有在实际中得以落实。例如,从当前分析,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部分,但是因为在最近几年中房地产持续膨胀以及高价位现象的出现,造成老百姓根本无法实现消费,事实上,老百姓的收益已经被弱化了。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拉动内需:第一,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调高,例如,原来是200元,现在可以提高到5000元;第二,针对农民以及城镇低保人群每人发放1000元,大概估算一下,全国有十几亿人口,就会有十几亿元人民币进行消费,将本来需要消费的扣除掉,对于拉动内需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第三,利用上述的出口退税改变为内销退税问题。

3 电煤供应中的体制性矛盾加深,有利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3.1 电力体制改革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对象之一,电力体制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从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在业内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可和支持。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针对厂网分开预留问题要及时处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巩固厂网分开成果。②要不断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的速度,进一步优化调度方式,将重点放在构建符合国情有序市场认可的体系。③对电力企业改革要继续深化,将合格的市场主体培育出来。④对于对电价改革要继续深化,从而使电价机制越来越顺畅。⑤研究输配分电方案,并且制定出来,开展试点工作。⑥对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要稳步推进,从而使农村电力发展得以促进。

3.2 电煤供应的体制性矛盾

我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是运用在发电中,从2002年开始,国家已经逐渐放开煤炭价格,但是也无法全面放开电价,因此“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就凸显出来。2007年到2008年9月期间,电煤供应愈发紧张,合同执行力差,价格持续上涨,煤质不断下降,导致电力企业出现亏损现象,从而使电网安全运行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和危害。2009年电力行业对电煤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电煤供应中的大部分矛盾都会对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3.3 矛盾推进改革

站在短期角度来分析,电煤供应中的体制矛盾会不断加深,并且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而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站在长远角度来看,也正是由于矛盾的激化,电力体制会得到更有力的推动,同时,很多相关附加机制的改革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1]崔文起.谈谈电煤限价对煤炭市场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

[2]韩文轩.电力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4).

[3]薜静.中电联分析报告:金融危机对电力行业的影响[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1).

[4]杨松.金融危机给电力制造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4).

[5]马春山.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创造企业稳定效益[J].今日科苑,2010(24).

第5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预算管理

管理会计从预测开始,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和调查研究获得信息,对企业计划期间的经营、投资和各项重要经济指标,运用量本利、现值法等工具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把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用数量、表格形式加以协调、汇总,编成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全面预算;再按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层层分解,形成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事中控制,揭示和调整偏离预算目标行为;最后对预算执行的业绩做出评价和考核。

从管理会计对实施经济活动管理所经历的各个程序看,虽然职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围绕一根主线,那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在于目标决策和目标控制。

1.预测和规划是通过预算编制来实现的。规划前对财务报表、其它统计资料的分析是为了使规划建立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客观基础上。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预测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未来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判断和决策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最终落实到预算上来。

2.组织是将企业人、财、物各项资源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率的配置,最终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预算确定的目标。

3.控制是对预算目标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和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比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和纠正,是保证既定目标实现的手段。

4.评价考核经营业绩的标准是预算。通过实际数和预算数的对比、分析,评价责任单位履行责任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涵盖了管理会计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它把涉及企业战略目标的一整套经济活动、管理活动连接在一齐,并规定了如何去完成的方法。可见,企业预算管理处于管理会计的核心地位,所以企业运用管理会计首先应建立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会计运行模式。

二、财务预算对企业回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应属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是由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少、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回避财务风险,获得顺利发展,必须要搞好财务预算。一般而言,财务预算所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量的确定性和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1.如何通过财务预算回避财务风险。财务预算着眼于企业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企业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在企业的各项资产中,流动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然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企业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赢利性和流动性之间,以及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而财务预算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现金预算的具体作用体现在:(1)解释企业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那些地方;(2)企业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3)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4)如何避免现金流量的滥用。

一般而言,若企业能确切知道未来的销售量、应收账款和销售情况,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这时企业不必持有多余的流动资产,也不必进行不是绝对必要的长期融资。若不能,企业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安全边际,增加流动资产的水平(尤其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延长融资的到期安排。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根据企业的业务状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例如企业没有近期到期的负债,而盈利状况、现金流动状况较好,这时可以适当提高企业的负债比率,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若企业近期的负债即将到期的较多,则要特别注重现金的流动情况,在编制现金预算时,减少一些可以延迟的支出,加强应收款的回收,推迟大的固定资产开支,必要时还要考虑其他资产的变卖。

2.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期的财务预算。企业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量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企业净现金流动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搞好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性进行选择;项目预算要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若企业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企业发展的契机。若要回避财务风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时间上考虑项目支出的时间安排,进行筹资预算,满足资本开支的需要。

企业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开发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和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应考虑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同时,如果企业各项借款较多,要注意在时间上进行安排,必须为未来长期负债的偿还做准备,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量状况不好,而即将到期的债务到期延期可能性又不大,企业营销策略就不能单求扩大市场,而应以现金回收为主,其他各项开支也必须有所减少,以度过难关。

企业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企业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已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企业的潜在风险包括:一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二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须在成本上进行挖掘。邯钢经验正是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以达到增大现金流量的目的。若企业考虑上新的项目,成熟期的末期最为合适,因为此时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市场销售情况较为稳定,利于筹资。

企业衰退时期,销售会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此时企业有较多现金,但无好的短期项目,应该归还可以还掉的负债,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

3.预算编制方法上的选择。固定预算也称为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方法对预算较为稳定的企业比较合适,但是对于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企业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企业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不但可以保持预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和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议采用固定预算,而处于其他时期的企业则采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为佳。

另外从时间上考虑,时间较短的预算要比时间较长的预算作用大的多,因为时间间隔越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通常企业的财务预算可以按季或按月编制,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很不稳定时,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就可能很必要。

总之,企业编制财务预算,通过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建立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会计模式

预算管理从纵向来看,涉及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入流出等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从横向来看,涉及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对其它环节、其他部门、企业整体产生联动影响。而预算是综合平衡的依据,它把企业纵向的和横向的各个环节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企业最大效率的总目标。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而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

1.组织健全,责任落实。为使预算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日常化,做到有章可依,企业必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编制、组织、控制、分析、评价和考核等均作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以增强预算工作的可操作性。在组织上,应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预委会”)。预委会是企业最高预算权责机构,全面领导企业的预算工作。预委会可以下设工作小组,由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具体从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开展预算分析和实施与考核等事务,工作小组对预委会负责。各个经营核算体作为预算责任部门,由经理亲自挂帅,实施经理负责制,把预算工作纳入经理的工作职责范围。

2.全员参与,综合平衡。企业一般可在每年九月份开始酝酿次年的预算工作。首先,由预委会和工作小组审阅当年度各责任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按内部和外部分类汇总各个变动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次年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参考各种资料,对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和周边环境做出分析和判断;再次,研究次年度企业的资金需求,包括还贷、付息、投资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次年度企业的目标利润,并分解下达给各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草编预算。各部门主要是根据各自的职能出发编制相关的预算指标,如各责任中心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企业预委会工作小组审核汇总各部门预算,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综合平衡,编制销售、生产、财务的专门预算和总预算草案。预算草案经预算会讨论通过后提交企业总经理审批。经总经理批准后的预算下达给各部门执行。由于企业各部门、小组和人员都负有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管理职责,预算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平衡,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就自然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动目标。

3.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企业预算涵盖企业经常活动的全过程。如果对每个环节、每个项目都要分别做出预算,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预算执行时往往会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因此,建立预算目标体系,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树立“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主要预算目标基本有:目标利润、销售总预算和主要项目销售预算、生产总预算和主要项目生产预算、成本预算、采购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损益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等。预算内容还包括为实现目标而拟订的各项措施和方法。这些方面集中反映了企业“增收节支、降本增效、量入为出”的经营思路,体现了稳健原则,因而可以较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4.严格控制,考核到位。为确保各个预算目标圆满实现,必须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过程,考核预算的执行结果。因此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各责任部门专项设置预算执行台帐,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当支出方面的预算执行到一定程度时,财务人员应立即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警示,非特殊情况,支出不得突破预算;(2)定期对预算执行过程实现实质性测试,台帐是用以反映进度、差异,而测试是解释问题原因,以便及时调整措施,比如,对采购价格指数的测试,就能够发现现时价格变动对成本的影响,对生产计量方面的测试,就能够发现原材料投入数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3)季度和年度终了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揭示预算目标和实际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主客观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控制;(4)完善审批权限规定,把预算纳入审批程序,比如,预算内固定资产采购、新扩建项目以及更新改造项目在执行时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审批即可,而未被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一律不用批准,特殊情况必须追加预算的,需经总经理和董事长批准后方可同意。

第6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P2P网贷平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06-02

一、小徽企业基于P2P网贷平台的融资优势

P2P网贷平台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其本质是中介机构,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提供信息收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信贷撮合等服务的融资渠道(《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本文主要研究投资者和小微企业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出借闲置资金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当前,我国P2P行业在国外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模式,为许多无法从传统银行业和其他信贷机构获取资金的小微企业提供借贷服务,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周期短、频率快、需求急”的问题。P2P网贷平台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便利的渠道,但由于P2P网贷平台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行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其在风险管理和实施外部监管措施方面变得更加复杂。

二、小微企业基于P2P网贷平台融资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信用查询和审核系统,小微企业和投资人之间信息无法互通,且线下自主提供的征信信息也难以保证小微企业数据的真实性。因而,小微企业在多个P2P网贷平台上注册不同的账号进行骗取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在于,相较于国外的“纯平台”原则,我国P2P网贷平台并未做到保持其本身的中介性质。尽管在《暂行办法》中规定其是一个信息中介机构,但平台的独立性并未得到保证,服务费仅面对小微企业收取,换言之,P2P网贷平台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为小微企业谋福利。一旦小微企业经营不善而无法产生预期效益,即使想还款却无以为继,只能成为坏账。小微企业的违约行为,虽不至于由P2P网贷平台来承担这笔资金的偿还,但会使得P2P网贷平台的形象受到冲击,进而会使得投资者不愿意交给P2P网贷平台打理自己的资金,最终使得其余的小微企业无法从平台上筹集到资金。

(二)法律与监管风险

1.“高利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此限度的,超出部分不予保护。现如今的法律,是严令禁止高利贷的产生的,但很多P2P网贷平台虽然名义利率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但如果添加了成本、服务费用等一系列的费用后,便远远超过了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这样的话,小微企业就很可能借不起款,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制约其发展。

2.非法集资。虽然F2P网贷平台的实质是中介平台,但“中国特色”的P2P网贷平台却远远超越了其本质属性。P2P网贷平台首先以借款方的身份进行信息,从投资者处获取资金(即使《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为其存管机构),但资金流动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平台手中,资金是挪作他用或是非法占有其实银行并不对其有监管的义务,那么资金的用途就有待考证。

(三)P2P网贷平台的“跑路”风险

P2P网贷平台的“跑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缘由:平台本身设立动机不纯或是有特殊目的实体,也可能是一些人钻法律漏洞利用平台设立高收益、低风险、低门槛的“空壳公司”,为骗取资金。

(四)技术风险

首先,即使是《暂行办法》中规定了配备较为安全的网络安全设施和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但除了少数规模比较大的、效益比较好的P2P网贷平台外,大部分P2P网贷平台更愿意使用第三方网贷通用软件或是盗版软件,因为这可以降低成本。因此P2P网贷平台更容易被黑客人侵,发生信息的泄露与篡改。其次,P2P网贷平台一旦受到攻击,便会使得资金账户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可能会使金额变动甚至导致资金被盗,长久以往,会使投资者对平台乃至整个行业失去信心,平台就无法筹集到资金,不能提供贷款服务。

(五)洗钱风险

在P2P网贷平台中,借贷双方的连接是由P2P平台从中牵线所实现的,而平台无法对投资者资金来源的渠道进行审核,很可能会有不法分子利用P2P网贷平台使得非法收益合法化。

(六)Y金存管风险

在《暂行办法》中,要求P2P网贷平台必须由银行机构进行资金存管。而存管有别于监管,存管只是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进行存管、划付、核算和监督,但不掌握资金流动的主动权,并未实现风险的隔离。因而,P2P网贷平全可以自由支配资金,可能会因为中间账户资金的“沉淀”而引起道德风险。同时,资金存管使资金池的存在更具有说服力,这种做法会使投资人无法明确资金的用途和去处,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平台也会更易发生非法集资的现象,以致欺诈、跑路现象爆发式出现,使得P2P整个行业无序且混乱。而这种绝对的结算分离模式还不够完善。

三、风险管理措施

(一)共享可靠的征信系统

相比较国外机构我国的P2P网贷平台更多是由民间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权威性和可靠性较低。而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是我国进行征信最为可靠的渠道,P2P网贷行业可以每年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一定的服务费,和各大银行一起共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同时,各P2P网贷平台进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体系,以及建立统一的信用等级划分标准,以实现传统的信用交易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的相互印证,提高P2P网贷平台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其违约风险。

(二)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构建适用于“中国特色”P2P网贷平台的法律

1.设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以保障P2P网贷平台有条不紊的运营。

2.保障投资者的权益。我国颁布的《暂行办法》虽已对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做出要求,但具体措施应落到实点上进行严格规范。其范围应大到公司结构,包括股东、管理层、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评价;小到公司运营细则,该平台采取什么评级方法以及具体的交易体制。还应该披露财报和信息安全程度等。其次,O立一个行业内监管部门,借鉴银行经验,加强P2P平台、投资者、小微企业的透明度,建立举报与惩罚机制。但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P2P网贷平台可以和银行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商业模式。银行在进行一系列考量后,可以把信用等级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推荐给P2P网贷平台,等小微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向银行贷款了。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违约的风险,更加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3.对小微企业的保护。这方面,我国未对此做出详细说明,但从美国和英国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首先,货币在另一种角度上应属于商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消费者协会来对小微企业进行权利上的保护。其次,交易在平台中完成,可以说P2P网贷平台是小微企业甚至是投资者的委托人,那么,交易的资金必须以法定信托的形式持有。最后,确定P2P网贷平台的破产清算计划,以确保投资者和小微企业的利益。除此以外,P2P平台还应给投资者留有两个星期冷静期,以防其决策的变化。

4.政府方面也应做些相应的努力。如设立市场准入门槛,不仅包括注册资本,还应包括所有权结构、经营计划、人员任职资格以及内控措施。

(三)对平台交易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我国P2P网贷平台起步虽晚,但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努力的规范。根据我国制订的关于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中所提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标准,借鉴其中关于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以及大额现金管理的制度,P2P网贷平台应该要求实名注册及身份证信息的验证,并上传身份证扫描件和本人相匹配。同时,监控P2P网贷平台上的交易流水的变动。一旦同一账户上的投资数额在5天内连续交易次数超过5次或是投资者不限制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且多数选择等级低的,那么,该投资者列为可疑交易进行关注;如若平台在20天内连续交易次数少于10次,那么,有可能平台要“跑路”。若是同一个法人名下有多家P2P网贷平台,那么,存在诈骗、洗钱风险就高等。这些情况,银行一旦监控到,便列为可疑对象,对这些账户进行分析,发现与洗黑钱、跑路、非法集资等有牵扯,上报银监会,对其实施监管。

第7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一、引言

在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银行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次贷危机的持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原来的预期,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全球银行业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一)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让不少放贷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零首付”贷款。当这类贷款的证券化创新产品被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向二级市场之后,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美国人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其蕴涵的风险终于在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之时集中爆发。

(二)金融创新的速度和复杂性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的关键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存法宝。近年来,华尔街造出的一代代金融衍生品不胜枚举,在推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次贷的衍生产品来看,经过借贷、担保、打包、信用增级、评级、资产组合等各种操作,表面上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较小范围,资产安全性提高了,但是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房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拉长了信用链条,增强了风险辐射,没有割断源头风险,模糊了风险界限。当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出现致命风险时,所有包含次级贷款成分的产品就都出了问题,由于资产之间的风险关联模糊不清,损失的不确定性使恐慌在市场投资者间蔓延,加剧了危机中金融体系的脆弱。

(三)金融监管失效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波浪起伏的根源

金融监管失效表现为监管线条太多,对投资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对新一代的金融工具和相应监管手段是缺乏了解的,金融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监管的大片空白地带,使风险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没有被监管部门准确地把握,并纳入系统监控范围,出现风险后,也就没有针对性的应急手段,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从次贷危机审视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有一个特点,即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接金融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的共识,导致金融产品发展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压抑现象:一是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不到位,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其次是国家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债权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偿付责任,淡化了银行管理人的风险意识,酿成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等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三)风险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部分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专业银行体制下形成的,其运作规则也较适应于计划经济银行体制的要求,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已经陈旧过时,即使推出了新业务,但与其相关的监督办法亦未予健全。商业银行产权归属缺位,委托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行十分普遍,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风险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滞后,银行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风险管理业务信息,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四、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架。就长期而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格局形成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管体系以及国际间协调等都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仍相对封闭,股票市场、债权市场与外汇市场并未与国际完全接轨,衍生品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在这次危机中我国所受冲击较小,所受损失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银行管理过程中,要本着坚持信贷及投资资金运用标准,科学计量,审慎制定对对各类交易对手的授信条件和额度,并将其贯穿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等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形成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重视模型风险提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模型化风险管理来衡量市场及信用风险,进而对相关的衍生品定价。但是随着次贷导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可以发现很多风险度量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一些方面考虑不足,例如对风险模型中的各种风险因子考虑不够周全,加之一些模型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获得估计参数,而历史数据很难估计出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此时很多方法不再能够有效地测量风险。风险计量模型具有内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必须杜绝唯模型论的做法,不能单一依靠定量技术,模型应该被定位为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风险或大额业务必须与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专家判断相结台,科学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客观全面地揭示风险,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完善信贷管理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

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金融机构向信用有缺陷的居民发放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过分热衷从事高风险业务,并漠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始终保持审慎经营,不过分提升杠杆比例,不去过分依赖投机业务受益,那么可以避免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增长强劲,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信用水平难以科学把握,导致个人信贷风险开始逐步显现。鉴于信贷监管措施的缺乏,银行企业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信用评分、风险评估等多种智能分析手段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贷前信用审核、贷中分析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措施,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降低流动风险

从此次的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中国的银行应该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通过制定详尽的流动性计划,使银行更好的预测未来一定时期流动性需求,包括建立流动性管理办法、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资金管理平台,制定化解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计划,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弥补现金缺口的紧急措施。通过建立建立决策、控制、实施、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降低流动风险。

(五)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资产证券化只是扩大了其影响程度,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就完全否定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相反,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金融业显著落后的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才能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发展金融市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化方向的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银行的业务发展必须与风险管理能力保持应有的平衡,才能实现安全和盈利。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银行在业务创新中要做到“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风险”,这是创新的前提。总结本轮美国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使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结合,以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2]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J],经济要参,2009-2-12

[3]宋飞,张忠永,陈文丽,袁宏泉,微观层面探析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8-12

[4]邱卫林,沈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提高管理水平[J],现代企业2008-12

第8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希腊等欧盟国家相继发生债务危机,威胁到欧盟各国国家的信用。这场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已经推动世界经济迈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过去,而是引发一连串国家信用降级的消息。短短几年内,欧元区债务危机不仅从国家渐渐蔓延至核心国家,更从政府债务蔓延至银行业危机。

反观中国,自中国农业银行于2010年上市以来,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已实现股份制改革,这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这项转变给商业银行会计创造了更多灵活性,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会计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而在欧洲,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不同于中国。欧盟地区的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得益于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但是同时也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如何有效结合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使其相互辅助,协调发展,是欧洲银行业与中国银行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和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笔者主要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系统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业内人士和媒体甚至称之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是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保障。国内经济学家指出,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化,“天条”是不能触犯的,这是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由于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还是来自利贷之差,很多银行为扩大资产规模,获取较大资产收益,放宽条件发放贷款,加大了银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为提高收益,产生了很多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而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和表外业务的会计准则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很大的风险漏洞。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成为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多样化,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不再仅仅满足于可靠性,相关性与及时性成为衡量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缺乏具有系统性、公共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数据库,对每一笔金融衍生品交易无法实时披露、有效分析,使信息使用者无法有效决策,不利于金融工具方面会计新准则的实施。

(三)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实现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资产控股为主,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采取了多种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手段,然而多家商业银行却在风险管理策略上使用不当,在与外国投行的对赌中发生重大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我国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

(一)实现“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系统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人本思想的宣扬有助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减少制度的强制性给员工带来的反感情绪,并且节约银行用于制度建立、约束处罚的成本支出。因此,首先要树立内部控制管理思想,内部控制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要使全体员工与银行拥有一致的愿景,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共同构建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互制衡作用。其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激励机制,实现目标多样化,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励员工自觉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二)建设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满足及时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需求,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经验,建立统一、规范、系统的交易数据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为加强银行会计全面风险管理,应该保持银行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独立性,采取相应手段,如重要岗位的职能分离,信息系统使用的授权等。

(三)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意识

银行的风险应对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减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方法。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对不能承受的风险,银行应该主动回避,不能因为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忽视了长期高风险运营给银行自身和全体社会带来的危害。

总之,欧债危机的蔓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经验和教训,在不违反基本原则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而银行会计核算应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更加稳健地为这一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杰,庄明来.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环境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财会通讯,2009(4):42-43.

[2]黎代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中国建设银行的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5):20-23.

第9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依据的理论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企业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就得掌握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这些相关理论分别是:

1.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其核心思想为,企业风险来源于多方面,因而最终能够对企业产生影响为一系列风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从整体角度对企业所面临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方可对其进行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包括以下两大类:其一为TR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以风险决策因素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策略的概率、偏好及价格此三因素概念引入,并提出实现此三要素的最佳平衡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但该理论当前缺乏实践;其二为ERM,即以组织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风险管理。该方法基于企业整体系统这一角度对结构内部各个层次业务单位及业务环节进行通盘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它与TRM理论相比,可操作性更强,得到了业界多数人的认可和采纳。该方法包括了内部环境、目标识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付、控制策略、信息与沟通、监察等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2.危机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StevenFink)早在1986年就提出危机管理就是规避风险的艺术的观点。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2004)在其专著《危机管理》(第二版)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管理,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具本来说,危机的事前管理又包括风险规避、危机管理员预案、信号侦测及危机预警等步骤、内容,事中管理又包括危机情境、沟通与协作及危机决策与行动等步骤、内容,事后管理又包括评价学习与变革发展等步骤、内容。同时罗伯特•希斯还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模型,即将危机管理过程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环节,该模型以预备、反应及恢复三个环节为核心。具体来说,缩减环节主要是进行风险评估,预备环节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管理计划和培训与演习等内容,反应环节又包括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及消除危机等步骤、内容,恢复环节又包括危机影响分析、危机恢复计划、危机恢复行动等步骤、内容。风险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风险可能转换为危机。风险不等于危机,但风险的存在是危机发生的前提,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管理,才能防范危机的发生。如果对各种危机熟视无睹,或对已识别到的各项风险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风险就转换成危机。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体系构建问题

1.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方法体系

所谓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指的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在对相关知识与方法加以利用的基础上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加以辨认的过程。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基础。只有对企业可能存在风险加以识别方能够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我们必须掌握以下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1)基本方法:税务风险清单法该方法是运用类似于备忘录的方式,将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联系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企业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者依据所列举的风险清单,对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探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对策。但应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企业税务风险清单是基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而设计,因而其仅对纯粹风险进行了考虑,而未对投机风险等加以考虑。因此。为避免忽略相关风险事项,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聘请税务顾问编制出更为全面、具体的税务风险一览表,对照该表企业就能够比较简单地识别税务风险。

(2)辅助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流程图法①财务报表分析法此方法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如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为依据,对企业收入、负债、利润及资产等多方面情况实行风险分析,基于财务角度来对企业将面临的潜在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因企业财务报表中包括了投机风险相关信息,因而可将此方法应用于企业投机税务风险的识别。通过资产负债表则可获取损失暴露相关信息;而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则可对企业盈亏风险来源以及应缴纳税别加以识别;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加以识别。与此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对企业税收负担率指标及利润指标等计算出来,而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对本企业相应财务指标同本行业及企业的相应指标加以对比分析。若某项指标差异过大,则表明该企业存在着税务风险。此外,还可进行纵向比较,通过将本企业当前变动指标同之前年度平均水平加以对比,对其发展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分析项目是否正常的确定来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的存在与否加以识别。②因果分析法该方法是日本东京大学石川馨教授于1953年在日本川缔公司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时提出来的,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进而被推广。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若想要从根本上应对税务风险,就必须准确无误地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而因果分析法,就是通过描绘因果图,从导致税务风险的原因出发,推导出可能发生结果的一种识别税务风险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得税务风险管理者清楚、有效地整出税务风险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③流程图法此方法是通过生产过程或管理流程来对企业税务风险加以识别的一种方法。首先,该方法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根据各个阶段顺序将其绘制成相应的流程图,而后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合动态分析。其中,静态分析指的是对流程图中各个环节按照顺序加以调查,在找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动态分析则指的是对流程图各环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主要纳税环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使用动态分析基本上可对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成功识别,并且此方法对企业营业中段以及连带营业中段相关税务风险识别尤为有效。然而流程图方仅强调事故结果,对损失原因则并不关注。

2.企业税务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所谓税务风险评估指的是基于税务风险识别运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方法对损失发生概率及大小进行测算,并根据该企业应对风险的态度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对税务风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程度加以评价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评估风险产生的影响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税务风险就越高。评估的方法既有定性评估法,也有定量评估法。

(1)定性评估方法这种评估方法适用于税务风险本身无法进行量比,或不能获得进行定量分析的足量可靠数据,或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呈效益相关原则不符合的情况。定性评估的方法比较多,但本文只介绍SWOT分析法。SWOT[Strenth(内部优势)、Weakness(内部劣势)、Opportunity(外部机会)、Threat(外部威胁)]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加以对照,对企业目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评估,明确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制定最优战略,实现企业的目标。此方法相关理念在近些年才逐渐被用于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其主要应用于对企业所处内部税务环境与外部税务环境加以分析,将不可量化风险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程度加以判断。若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均处于良好状态时,该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相对较小;而当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处于不理想状态时,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则相对较大;当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两者中一个较好、一个较差时,则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2)定量评估方法①风险预警值测算法该方法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设定风险预警值,测算税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指标预警值可依据评估对象规模大小、所处环境、资金流向、所面临风险以及企业产品类型等具体因素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加以测算,采用数学方法将加权平均值、算数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计算出来。在对其预警值进行测算时,应对地区、类型、规划、税种以及生产经营季节等诸多因素,将同一行业、同一规模以及同一纳税人各种相关指标若干年度平均水平纳入考虑范围,以确保预警值更为准确、真实及具有可比性。②综合风险指数模型评估法此方法是以税务风险对各类指数或因素变动敏感度的假设为基础。作为损失额生成过程,多因素模型试图将对所有税务产生系统影响的重要经济力量提取出来,并将其量化,而后将之代入相应数学模型从而实现数据化,根据此进行评估。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应以多因素、多项目综合评估为出发点。因此,可建立下述模型来进行综合风险评估:V(t)=∑Vit=P1it×S1it+P2it×S2it+……+Pnit×Snit+Eit在上述模型中i=0,1,…,n。我们假设各风险因素其发生概率P与敏感系数S为可知的。其中,V(t)表示的是t时间内综合风险指数;而Pnit则表示的是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上述模型中Snit表示的是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其发生变化对预期收益率的敏感系数;E则表示的是随机误差项;i则表示的是风险项目数;式中t表示的是时间,最好以月或半月来算。该指数模型由于加入了时间因素t,因而其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预期回报率、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相关因素来对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制定出统观全局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三、构建问题分析

所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的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后实际结果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实际收益等诸多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价的过程。该评价结果则可作为企业制定新税务风险管理规划制定的一项参考。因而,企业要构建科学适用的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税务风险管理评价人员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大的问题:

1.评价步骤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计划。企业相关机构应以本企业具体特点为基础来确定评价范围、对象、目标及评价方法,进而制定出相应的计划,这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搜集、整理与税务风险管理有关的资料。在这一阶段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相关资料、当前国家相关税收法律及法规资料、国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评价方法及其它税务风险管理相关资料等。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再次是编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国家相关评价格式对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效果相应的分析结果在汇总的基础上编制出相应的评价报告,并将评价报告提交至相关委托单位与被评价单位。因评价报告是最终成果,故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主要由定量评价的方法与定性评价的方法两大部分组成。这两类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使用。

(1)定量评价法企业在固定时段内可通过百分比、金额、罚款或损失次数等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发生率、损失程度以及管理成本与收益等。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采用“指标对比法”,将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的实际数据或实际情况与实施以前的实际情况或实际数据加以对比,找出其中差异。比如,某企业将2013年其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后税务风险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与2012年进行相应的比较,就可得出其税务风险管理效果,并可为以后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2)定性评价法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在基于定量评价法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专题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方法,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绩效进行定性评价。如调查税务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报告,企业可以通过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广泛吸取他们对评价报告的不同意见,必将有利于克服税务风险管理决策中的片面性;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时,企业可以通过听取有经验、有能力的税务专家的意见来分析、评估税务风险管理绩效,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