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

第1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成本与风险; 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78-02

由于矿山建设具有“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所以加强企业基本建设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过程持续的控制工程建设成本;二是科学筹集并高效使用建设资金;三是做好纳税筹划降低纳税成本与风险;四是建立适合的会计核算体;五是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针对上述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做如下具体讨论:

一、全过程持续的控制工程建设成本

1.项目建设初期的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在完成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入工程、设备招投标程序后,财务部门要全程参与招投标工作,以详细了中标单位的综合情况,工程项目的技术特点、预计工期、预算价格、承揽方式,结算办法等有关的财务事项,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为招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引入建设工程项目的事前控制手段。

2.项目建设中期的成本控制

基本建设的施工期主要是以工程进度管理为主,财务管理做为一种控制手段和监督形式而存在,但是要做到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就需要财务人员配合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去做现场成本调研,以详细的了解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等情况,真正掌握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每月末要组织监理方、施工方、审计方共同进行月度的验工计价工作,根据工程项目本月的形象进度来确定工程量,最终根据经过认可的现场签证资料做为建设方与施工方结算工程款的依据。财务部门在掌握了现场施工的原始资料后,就可以和工程技术人员、造价审计人员共同审定施工单位本月的工程量,尽量杜绝施工单位虚报工程进度、多报隐蔽工程量等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目标。

3.项目建设后期的成本控制

在整个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或单个工程项目完工移交时,就涉及到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与决算审计,这时财务部门应会同工程技术、造价审计、监察部门共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全部资料进行审查,并办理好已完工项目的竣工移交手续。主要包括:

(1)审查投标文件、经济合同的约定条款,通过审查来确定施工方有无未履行或违约部分;

(2)根据施工图预算定额取费和施工现场签证资料,最终核实施工单位的实际完成工程量和应结算的工程价款;

(3)重点审查施工方的设计变更及工程量变更,在工程量计算正确、预算定额取费无误、现场签证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其增加工程量变更的合理性。

在经过上述程序后,如果发现施工方有不实情况,财务部门就要在工程款结算上进行制约,以维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二、科学筹集并高效使用建设资金

1.资金的筹集

矿山建设项目的筹资管理,需要结合项目的所有制形式来决定,由于在投资总额和资源分配上的利益关系,目前大多的建设项目都是以股份制的形式存在,其建设资金大部分由投资方以股权投资形式投入,不足部分多以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虽然,银行贷款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财务风险较大的缺点,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扩大筹资渠道,企业应该引入多种筹资方式来分散财务风险,例如引入融资租赁模式等。

2.资金的使用

建设项目在进入施工期后,会形成巨大的现金净流出,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资金的使用,则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工程款结算不及时而影响到工程建设进度的情况。因此在施工期要采用预算管理的手段,来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的收支使用,不但要节约资金使用费用,还要把有限的建设资金调配到最适合的地方,来充分调动工程承包商的积极性。

(1)在预算编制方面,每月由各相关部门结合工程进度、各项费用发生情况等分别上报资金使用计划,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后根据可使用资金量,统筹安排资金支出;

(2)在项目融资方面,要根据工程预计进度来安排贷款资金,力争现金流量同步,可以采用与银行签定信贷限额的方式,逐批使用贷款资金,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使用费用;

(3)在工程款结算方面,通常可以采用承包方垫资施工、工程款隔月结算、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等方式来延迟工程款的支付。

三、做好纳税筹划降低纳税成本与风险

纳税筹划是一项系统、全面的长期工作,企业不但要做好基本建设期间的纳税筹划,还要前瞻性的考虑到基建期对经营期纳税管理的影响,并将企业的纳税筹划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在基建期及未来经营期,进行纳税筹划所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营业税、城建税、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等,上述个别税种在基建期暂不涉及,但必须在基建期对其进行纳税筹划,以下将需要进行纳税管理的主要税种分别进行讨论:

1.增值税

企业在基建期间购置设备及接受增值税应税劳务,会形成大量的进项税额,根据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可以留抵以后的销项税额。因此,基建期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方法主要有:

(1)在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2)应分别签订建设工程合同与设备采购合同,尽量避免设备价值计入施工业产值,而丧失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机会;

(3)要将井巷施工过程中取得的工程煤进行适当技术处理,通过改变销售方式与会计核算方法避免产生经营收入,而发生增值税销项税额。

2.资源税

资源税在基建期间会很少发生,但在矿井投产后,就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税负,而且直接挤占企业的财务报表利润,因此在基建期间就要考虑到它以后的影响。

3.房产税

企业在进行地面房屋及构筑物的招标时,往往房屋建筑物签订同一个施工合同,根据我国《房产税》管理条例,其征税对象只为房产,因此在工程结算的时候准确地划分房屋、建筑物各自的入账价值,对投产后的房产税计税人价值有巨大的影响。

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进行纳税筹划:

(1)将公共部分或者无法准确界定的工程部分列入建筑物价值,以降低房产价值;

(2)在总合同价款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的预算取费,并在验工计价确定好各自的工程量,以准确的核算房屋与建筑物各自的入账价值,也为以后的税务稽查保留合法的原始依据。

4.企业所得税

(1)未完工程结转的影响

根据相关规定,经验收合格后具备正式投产条件的工程项目,原则上不保留尾工,如确有未完收尾工程和费用的,经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小组审定,可以预估纳入竣工决算,并按概算项目编报未完收尾工程明细表,但预计未完收尾工程的实物工作量和价值不得超过执行概算的5%。

在实务中,工程项目办理完竣工决算投产后的未完工程如何结转会影响到企业当期计提的折旧,从而影响应纳所得税额。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纳税筹划:

①如能准确地预计未完工程,可以将未完工程子项目的整个合同金额全额暂估入固定资产科目,这样移交生产后就可以按全部金额计提折旧,减少应纳所得税。

②如不能准确地预计未完工程,可以仅将未完工程子项目中实际未完的部分价值暂估入在建工程,其已经完成的部分进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③最不宜采取的做法是将未完工程子项目的整个合同金额全额暂估入在建工程,那么已完工部分也不能计提折旧,不能税前扣除,增大企业税收负担。

(2)其他费用分摊的影响

建设项目概算中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其他费用,是要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勘测设计费等。由于该部分支出很大,项目竣工决算时,该部分费用的分摊对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物、设备等资产价值影响很大,加上各类资产分类折旧率差异大,从而极大地影响投产后的折旧额。

为简化其他费用分摊计算手续,在实务中主要采用一次分摊法对其他费用进行分摊,即:按照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在安装设备价值总的工作量,计算求出分配率,直接在各个单项工程明细项目中进行分摊。

四、建立适合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实务工作中,基本建设单位由于投资者的不同,所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也略有差异,国有独资及控股建设单位,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按照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特点设置会计科目并编制基本建设财务报表;其他基本建设单位,多数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劣和适用:

(1)执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可以更明晰、准确的反映出建设工程的经济特点,从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上更能与概算、预算紧密衔接,比较适合基建期的财务管理要求。但在基本建设工程完成竣工决算后,需要将基建账并入经营账,会增加较多的工作量,而且在并账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资产的入账价值发生变化。主要适用于新建项目。

(2)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核算体系,将基本建设与日常经营的会计核算在同一财务账套中进行,基本建设工程的核算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待竣工决算后直接将“在建工程”科目下的工程项目进行结转,就可以顺利实现基建与经营的衔接。主要适用于改、扩建项目。

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在基本建设期间更要树立并贯穿这种思想,根据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

(1)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企业的经营面临各种风险,即有来自于内部的风险,也有源自外部的风险,只有认知到各种风险形成的因素,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降低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主要的控制措施有:

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在基本建设期间,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机电物资、财务管理等部门,在工程现场质量及施工进度管理,工程价款结算及资产价值管理,工程造价审定及工程量验收、设备物资管理等方面,通过职责划分,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做用。

②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会计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成本的控制及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因此加强会计系统控制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

③财产保护控制

在基本建设期间,由于大量的工程项目同时进行,设备及工程物资的使用及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财产管理漏洞造成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并增加建设成本。

第2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肌体的“血脉”,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北京一场特大暴雨,暴露出了当前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为此,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与城市发展步伐接不上轨。例如,城市中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管网状况差、标准低,特别是旧城和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差等,使得这些地区逢雨必涝、遇水必堵,严重的内涝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2)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混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作为热门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壮大,一些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有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按规划设计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施工过程中,把一些废弃沙浆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中,成为城市排水管网淤积堵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2 原因分析

(1)排水设施在应急管理建设上还严重不足。

(2)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性,且管理职能弱化复杂,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抢险指挥部及其所属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2)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应急网络建设,注重抓好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协调配合、资源整合。从应急抢险工作全局出发,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部门之间、企业与社会相关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

3 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的思路

3.1 制定出台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管理,必须法制先行。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屋管理和城市拆迁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方面还没有整体、统一的法规。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新要求,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

3.2 明确应急管理主体和责任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要明确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主体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排水基础设施权属相关单位只有对本单位设施的管理权,并无执法处罚权,从而出现私接私拆问题、城市地下管网的破坏等问题,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权属单位主体和相关责任。

3.3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网络系统

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就是要建立合理化的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优势,以政府、企业、公众和社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为基本要素,涵盖城市应急工作与运行管理的各方面,构成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为核心的和谐三角关系。在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上,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到位、市民广泛参与的应急统一模式和指挥体系。

3.4 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体制

(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建设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

(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

(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3.5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在发生事故之前预先发出警报,从而防范和制止事故发生的工作机制。它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把握运用,起到警示社会各界加强防范工作,同时又为应急抢险工作增强了主动性和针对性。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可及时、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确保应急抢险工作的及时开展。

3.6 建立立体化的应急指挥管理调度系统

可按照应急指挥机构的整体情况划分为: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有: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维护等。

(5)决策辅助系统: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7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数据库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逐步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相关数据库。这是实现积极的预防和采取正确应急措施的基础。

3.8 建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要优先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各灾种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预测不同等级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提出预防或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落实早发现、早报告的方针。

3.9 各类应急预案的信息化开发

处置各类排水基础设施的突发公共事件除需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总体应急预案外,还应分别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分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

(1)专项应急预案是按照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主要和潜在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依据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及情况分工,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分别负责制定和修订。

(2)分应急预案是由城市里各种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和修订。

(3)应急保障预案由各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的应急保障部门,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保障的工作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以此形成比较完备的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

3.10 实行非紧急救助服务模式

为高效便捷地服务城市公众,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各城市在筹建城市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时,应该并行考虑筹划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建设。24h受理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客户的咨询、维修、抢修、服务、投诉等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3.11 建立完善健全的应急联动机制

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中心机制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城市应急抢险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应急中心建设,因此,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在包括常用功能的同时,结合市情,实现真正的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救险的局面。建设一套有特色的快速应急联动机制,以便排水管网等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 加强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应急抢险队伍的建设

(1)完善基础规章。针对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的使用等,召开专题研讨会,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抢修管理办法》、《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建立周期分析预测机制,定期对各项应急办法施行情况总结分析,结合季节规律和基础设施特点不断完善。

(2)严格业务培训。按照应急抢险队伍分工不同,分别制定强化培训方案。

(3)规范日常行为。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档案库,及时更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手机24h开机制度。

(4)提供全面保障。备齐应急物资及机车抢修、抢险作业设备,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定期在不同工种职工中选拔业务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应急抢险队伍。设应急抢险专用班车,确保运输现场出现急难险情时,快速出动、立即救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出现北京那样的泽城问题,必须加强、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协调,是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资金管理 管理机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资金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资金。突发事件有三个相关联的特点,即时间紧迫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时间紧迫性主要指决策和采取措施的时间短,所需资金要及时到位;严峻性主要是事件的危害涉及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地点上、规模上、性质上难以预料甚至可能出乎意料。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陆续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非典”疫情,以及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性天气,以及西南部的旱灾洪涝等等。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预见的冲击和破坏,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从我国来看,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职能就明确了应当把维护国家经济的发展,维持公共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经济危害和人员伤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的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救援,以及恢复重建工作。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宏观调控的部门,承担着配置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应当从财力和政策上给予应急管理的支持。主要原因就在于应急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急管理所需资源是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区域,应急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应当由政府来主导提供以弥补市场缺陷。应急管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涉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政部门应当通过完善制度,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源的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应急支持体系,保障应急工作所需的资金,力求使灾害损害最小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资金的管理就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应急工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应急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一、我国应急资金管理的现状

1、没有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对应急事件的负担范围

财政部于2004年制定了《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它是财政部门应急管理的“基本法”,规定了应急管理中财政部门的具体职责,规范了财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程序。具体包括:第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程度,确定了采取不同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以及快速拨付资金等方式进行支持。第二,确立了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地方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第三,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及时拨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禁止挪用截留。这样的规定在宏观层面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对应急事件的负担范围界定不清或者是难以明确界定。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就没有看到地方行政机构或者省级行政机构承担多大的资金负担,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由中央拨付,形成了“地方绑架中央”的局面。非典时期财政共拨付了约150亿元,而汶川地震中央所拨付的资金高达349.94亿元,几乎耗尽了当年全部的中央预备费。

2、预备费设置比例偏低,缺乏单独的管理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来源有:预备费、转移支付、缩减预算支出、捐赠资金及国际援助等。预备费是按照预算规模按比例提取的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年初难以预料、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要安排的支出事项,它是主要的应急资金的来源。按照《预算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与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2008年中央预算本级支出60786亿元,以此计算,中央总预备费的法定提取额应在607.86―18235.8亿元之间。而当年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仅为990亿元,只占中央本级支出的1.63%,这显然是按照突发性支出发生概率较小的这种估计来设置的。据统计,1999―2008年我国财政预备费占预算支出不足2%,虽然预备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远远小于预算支出幅度。当遇到单一突发事件时预备费还可以应对,而突发事件较多的年度预备费将无法满足应急的需要。这表明我国政府对预备费的规定还缺乏风险意识,对公共风险及其对财政可能带来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预备费未成为财政的“稳定器”,仅仅是一笔机动财力而已。而预备费与年度预算的一部分,并没有对其实行单独管理,按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预备费是不结转到下一年的,如果当年没有发生突发性支出,就在当年花掉,没有滚动积累下去,一旦下年度真正发生了数额较大的突发性支出,当年安排的预备费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力承担,最后还得靠调整预算来解决问题,这必然削弱了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限制了预备费在解决突发事件方面的作用。

3、应对突发事件的对应急资金的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救济机制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治理、事后恢复三个部分。目前,在我同政府预算中,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性财政支出,主要分布在各部门预算支出的具体科目中,由各职能部门按照承担的职责分配使用资金。从政策的效果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金重复投入的问题,而且由于职能部门多、资金量比较分散,不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效果。现阶段财政救济的投入困境并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而且是结构性的质的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财政应急支出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倍感财政支出压力就是实例。

4、对应急管理资金监管不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违规使用、挪用资金现象

财政部门在资金拨付以后,往往放松了对资金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紧急下达的救灾资金,由于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加之使用资金的各个层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在执行中违规使用资金。有关部门也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导致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应急资金的执行效率。

二、加强和改进应急资金管理的措施

我国已进入公共风险高发时期,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事件频发,虽然近几年我国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为化解危机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临时性的行政命令来解决的。从长远来看,应该建立和加强应急资金的长效管理体制。

1、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建立分担机制

参照国际通行的事权划分原则,合理划分地方财政部门和中央财政部门的事权,以法律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处理应及时间的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同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地方财政主要负责对本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的经费支出;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跨区域、危害性大的应急管理事件的协调等方面的支出。

2、适当提高预备费设置比例,优化和调整财政应急资金结构

笔者建议将预备费设置比例提高到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2%~4%,并且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即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安排的各项支出后出现的余额,原则上不再用于一般性预算支出,相应进入预备费基金,允许跨年度支出。这样每年编制,滚动留存,既保证了应急资金支出的连续性,又可以在各年度之间的衔接起来,资金总量也就累积起来了,可以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作为应急经费的有益补充,可采取发行国债,争取国际捐助,积极探索和WH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吸收多边贷款、赠款,加强国内应急体系建设和补充应急资金。另外,可以考虑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防范基金。基金来源要坚持多元化,除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以外,要引导社会各界捐助。

3、健全监督、跟踪问效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而且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又存在监管缺位的现象,财政资金大多是一拨了之,由各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安排使用,缺乏对拨付的财政性资金进行有效的跟踪问效。根据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监督和再监督机制,确保财政应急管理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同时,按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的有关要求,建立应急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合理设置应急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对重大事件的资金使用要加强审计监督。另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应急管理资金的分配使用以及财政预决算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处于“阳光之下”。

【参考文献】

[1] 崔军、孟九峰: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

[2] 冯俏彬: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财政研究,2009,6(1).

[3] 苏明、刘彦博:我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4] 麻若鹏、金春林、宋耀军、田文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DB/OL].首席医学网,2010-08-01.

[5] 黄样兴:加强应急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西政报,2008(19).

[6] 甘路:我国财政应急资金的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

[7] 姜红梅: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9(2).

[8] 张毅博: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探析[J].监督实务,2008(4).

第4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是密切关联的,都是围绕着实验室安全工作展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在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考虑如何维持常态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而应急管理则是对实验室事故的应对和管理。所以,安全管理做得好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应急管理的难度。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安全,不让事故发生,重在预防;应急管理则是在事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后如何应对,把事故的破坏降到最低[7]。

2一些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12月29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年仅23岁的学生SheharbanoSangji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火灾,因应急处置失当,造成三度烧伤,18天后死亡。2011年12月27日,美国洛杉矶地方法院判决Sangji的导师PatrickHarran和UCLA有罪(罪名为“故意违反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致人死亡罪”)。这可能是美国第一例因科学实验室事故而受到的刑事指控。UCLA的事故将为更多的科学家和实验室管理者敲响警钟,更加严肃地对待实验室应急管理问题。在2010年12月期间,黑龙江省某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27名学生和1名教师因使用4只未检疫山羊进行实验而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1月已有部分学生出现症状,因应急处置不当,直至3月校方才检查,确诊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直到9月5日,该校才向媒体通报此事。黑龙江省教育厅最后确定此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校方的责任。这2起由国内外媒体分别披露出来的高校实验室事故及处理结果,不仅为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凸显出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应急管理理念的缺失

高校实验室的应急管理存在着许多理念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缺少危机意识,不能做到居安思危,认为只要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做得好,就不需要进行应急管理;(2)对实验室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关注度不够,不愿意投入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3)把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过程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4)认为应急管理只能是被动式管理。正因为如此,使得实验室管理者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处理实验室事故,从而造成事故的恶化,加大了处置难度。

2.2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内部虽然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责、认定了分工,但是多数没有考虑实验室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实验室安全的应急机构不应该是松散型组织,在机构设置、工作内容、人员构成上应该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延续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吸取事故处理后的经验教训,避免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仅仅充当了上传下达“接线员”的角色。

2.3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通过政府主导的应急实践,现有应急机制已基本包括预防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信息机制、善后恢复机制、调查评价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等。目前,各高校实验室一般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普遍存在预案雷同,如出一辙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些应急预案多是在北京奥运、国庆等特殊时期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下仓促制定的,这就造成可操作性不强,而高校内部各部门出于各自利益和责任的原因,相互推诿,缺少配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应急资源,也给事故的预防、处置留下许多“三不管”地带[8]。在实验室事故发生后,信息报送和方面,许多实验室也没有明确从制度上规范化,善后恢复和调查评价方面,往往只重视事故的处理而轻视了事故后的恢复、评价、总结,这也使实验室再次应对事故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2.4应急事故专业性应对的欠缺虽然高校是对公民高等教育的单位,但并不等于就自然掌握了正确的实验室安全知识,能够正确处置实验室事故。实际上,很多教师、学生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实验室的安全以及防护缺乏了解,因为实验类型的复杂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无所适从,缺乏专业应对、处置。

3完善高校实验室事故应急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应急管理安全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作为高校的实验室管理者应该把危机意识融于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同时,还需要培养师生进入实验室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师生危机意识的灌输,来提高高校师生对实验室事故发生的警惕性,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作为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实验室事故危机意识的普及教育,部分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对拟进入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安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自我防护、救护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基本技能,这对于应对实验室事故及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为重要[9]。

3.2健全实验室应急管理体制

高校实验室事故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党政领导核心成员组成,其职责是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各院、系以及相关的行政部处,必要时还应联合政府的组织和力量,职责就是具体开展危机控制及善后处理等工作,日常工作可以由实验室管理部门承担,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指导实验室开展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危机应对演练和危机预案制定等工作。应急管理的咨询参谋系统,其职责主要是发挥其高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对应急的决策和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应急管理的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提供辅助支持的部门,如后勤部门、校医院等,由它们提供后勤保障。一些高校在健全实验室应急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很好的实践。部分高校成立了实验室安全防护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无缝管理,避免事故发生时相互推诿,还分别设立了如辐射安全、生物安全、试剂药品等专业安全防护技术小组,加强对实验室专项安全的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3.3健全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机制

3.3.1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置是否得当,很大程度取决于应急预案的完善与否。好的应急预案能够控制事故的发展,同时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根据高校实验室事故多发的类型,可以分别制定火灾类、触电类、中毒类、爆炸类、放射类、生物感染类、物理伤害类等方面的应急预案,内容应该涵盖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需要联系的关键机构和人员电话,平面图等内容[9]。应急预案的重点是可操作性。校、院、实验室应该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制订相对应的应急预案,确定“3W+2H”原则,即由谁负责(who),在哪里集中(where),做什么(what),需要多少人参加(howmuch),怎么做(howdo),都应该具体明确。所有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各司其职,按照预案进行处理[6]。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3.3.2提高应急演练的实效性

好的应急预案,需要放到实际工作情境中去检验、评估、完善。这就需要应急演练。应急演练的目的就是:考查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对于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修订;评估演练中的缺陷,提高应急管理实战能力。为了达到应急演练的目的,在准备阶段,应该结合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制定演练方案。演练避免形式主义,找出实际存在的问题,演练结束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及时整改。

3.3.3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的首要环节。对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可以根据实验事故的危害系数,实行不同级别的准入机制。准入对象应包括所有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诸如教师、学生、保洁人员、安保人员等。实验室应组织师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应急演练,使师生掌握自我防护和应对事故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可以各有侧重。据了解,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已成为美国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强制性专业安全课程,所有学生必须经考核合格、签订安全承诺书、穿戴必要的安全防护品方可进入实验室[10],在制度上保障应急管理理念深入人心[10]。

3.3.4健全应急管理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因为实验本身未知性、探索性的特点,造成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危险,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特别是实验室主任,必须组织制定成熟的实验操作规范,特别是对于初次实验需要进行安全风险预评估,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中的相关指标等因素进行分析,科学评估安全信息、评价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拟定出相应对策[11]。

3.3.5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畅通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传达准确的真实信息,为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协调各方力量,及时处置实验室安全事故。在实验室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与师生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通报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事故扩大化、复杂化。

3.3.6做好应急管理调查评价

实验室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原有的教学科研秩序,特别是对放射类、生物安全类实验事故处理完毕后,作为管理者应该及时对事故后实验室恢复的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检测,确保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因没有完全恢复而造成二次事故或其他不良影响[12]。应急管理调查评价不仅包括事故本身原因的调查,还包括对实验室应急管理的评价[13]。发现实验室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使应急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良好的应急管理评价是应对实验室事故处理能力的总结和提高。

4结束语

第5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县级政府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日益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如SARS疫情、5・12汶川地震、新疆7・5骚乱、昆山8・2粉尘爆炸事故、上海外滩新年踩踏事件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持续高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风险时代”,这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县级政府处在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往往是突发事件的最先感知者、响应者和应急救援的组织实施者,其应急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控制局面,挽救损失。因此,对县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对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效率,降低各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部分学者开始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介绍和研究。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才逐步引起理论界与政府的重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于2005年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术组织。然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应急管理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层面,对于单独研究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的还比较少。笔者通过文献检索,专著中只有邓振春(2005)撰写的《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专门瞄准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其他著作在这方面,或以章节形式出现,或散落于个别论述中。下面,笔者将对国内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梳理。

1.整体研究方面

邓振春在其专著中分别从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四种突发事件类型,对近年来国内外63个应急管理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张屹立(2006)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县级政府能力研究》一文中认为:县级政府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关联,具体包括规划发展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规制能力、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而其中涉及到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的能力将越来越重要。郭荣军(2012)在《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考》中则将县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详细划分为五种能力:预警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现状研究。刘兰芳(2009)认为: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快速反应机制有待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滞后,应急管理专家队伍薄弱。吕素娟(2011)在《论县级政府的应急管理》中将县级政府当前的困境归纳为: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危机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应急管理的权威机构,信息预警机制不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对策研究。宋君(2008)在《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对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总结:法治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前提,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核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助推器”,保障公民权利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价值。罗彬(2011)在《我国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中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强化危机意识,彰显理论指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设立专门危机管理指挥机构,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规范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畅通危机管理渠道。李岗(2012)在《提升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中提出建议:加强统一领导和总体协调机构建设,建立以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应急保障体系。陆大荣、肖谦(2009)的《基于SWOT的基层应急体制建设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基层应急管理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提出基层政府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应急管理主导作用:建立适应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常态管理下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应急管理响应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

2.专题研究方面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目标体系研究。江晓莉(2009)在《大都市近郊县域应急管理目标体系构建――以郸县为例》中将应急管理目标体系划分为静态目标群和动态目标群,前者包括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公众支持体系、应急保障系统,后者则是从应急管理的防范、预备、应对和恢复四阶段进行构建。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预防研究。卓立筑(2011)在《危机管理――新形势下公共危机预防预处理对策》中分别从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法律准备和机制准备五方面专门论述了基层政府危机预防管理机制的构建:完善公共危机预防教育体系,健全危机预防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公共危机预防法律体系,建立良性互动危机预防关系。

县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研究。诸仲玖(2010)的《县级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县级市)和深圳市、上海市、陕西省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现状的调查为基础,提出了县级城市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原则和建设方案,是工程领域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学科交叉成果。

基层政府应对研究。刘子森(2010)《县级政府应对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了基层政府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其中“市管县”的体制弊端和干部考核机制的局限性对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具有普遍意义。

乡镇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吕中军的《试论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思考》,对北京市乡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困境进行分析,主要有:基层政府囿于条块体制框架、领导协调职能受限,固守传统管理思维、预案启动难成常态,管理手段尚未规范、处置能力有待提高,政府主导应对有余、预警体制薄弱不畅;最后提出改进思路:加强应急理论指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建立综合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强化信息报送和值守应急工作。

3.总结

第6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肩负着对内部资金、发行基金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支付系统资金等大量资金运动的控制,应急管理是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之一。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其电算化、网络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一旦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恢复,将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提高基层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应急管理水平,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保持会计核算业务连续稳健运行、提高会计核算部门有效履职能力、保证资金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应急管理现行的架构研究

随着金融业数据集中化、网络化趋势推进,业务的实时性和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对会计核算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通过从组织、制度、实践等方面出发,构建起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架构。

(一)强化管理以设立应急处置机构体系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自上而下初步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确立了重要业务系统发生灾难时中心支行直报人民银行总行、同时上报大区分行的 “两级两层报告制度”,一般清算系统发生灾难时由中心支行报告分行、分行再报总行的“三级三层报告制度”等。管理体系的确立,明确了指挥统一、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岗位和职责,对应急管理的有序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健全制度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前,大部分基层会计核算部门已建立起涵盖金融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发行基金防护、业务系统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内容的多项应急预案,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会计核算应急预案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应急预案适应当前工作的实际要求。

(三)通过演练以提高模拟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结合业务特点,合理设计演练内容和方案,制定并实施了多项重点应急演练计划并根据应急响应程序进行了模拟实战演练。在应急演练过程中基本达到了会计核算人员熟悉处置不同突发事件流程、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期目标,为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况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当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

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会计核算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组织联动不够、人员经验不足、演练效果不强和物资保障亟待改善等四方面。造成问题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内外应急协调联动不畅

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是一个多单位、多部门、多因素联动的过程,涉及到核算操作与业务监管、技术部门的横向协调,基层央行和上级部门的上下沟通,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公安交通等单位的内外配合。但因工作权限、沟通机制等条件限制,全面的应急联动体系一时难以快速建立,不利于整体应急救援能力的发挥。

(二)会计核算应急人员技能与要求不对等

由于会计核算部门业务操作与系统密切相关,规范的应急管理要求核算人员具备计算机知识和会计核算业务技能两方面能力,但目前基层核算人员能力有限。加之基层核算人员缺乏处理权限,一旦出现意外或故障只能向上级行反映,等待解决,应急能力弱化。

(三)应急演练实际指导性不强

目前基层会计核算应急演练仍局限于事先计划、提前设定的演练模式,对实际突发状况的指导性不强。应急演练缺乏灵活性,练的步骤和环节都被固定为按部就班的操作流程,演练缺乏具体性。这直接导致了其实战模拟性不强,削弱了对应急处置的强化、巩固效果。

(四)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不完备

目前基层央行的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按照上级行的制度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多。应急装备滞后,缺乏一些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置资金筹备机制缺乏,极大制约了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四、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完善应急管理的改善措施

会计核算部门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的缺陷给安全履职带来了风险隐患,我们亟待从多四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部门的应急管理水平。

(一)强化一线人员应急能力

配合上级行建立辖内应急人才库,挑选精通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科技人员充实人才库,作为应急技术支持后备力量;梳理提炼以往应急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汇编学来发生的系统事故案例,进行有效的操作指导,避免出现核算风险。

(二)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和辖内基层行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要加强沟通,对基层行制订应急预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修改完善;建立科技、国库、营业部等会计清算部门的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增强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金融机构、财税等单位的联系,完善应急管理的多方沟通及联动机制,确保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三)改变应急演练方式

适当增加更具灵活性的常态演练,将预案演练日常化,以此培训和检验常态下应急查错、排障、协调的处理能力;加强应急演练的组织协调,可选取多个基层行联合其他部门和单位进行演练,提高演练的实战性;还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评估机制,从演练中不断提升应急水平。

(四)加大会计应急物资储备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和供应。尽快出台应急物资和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在财务预算中单独编列应急管理费用支出或下拨专项应急资金,切实提高物质保障能力;按照“结构科学、数量合理、管理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原则,对重要业务系统易损部件进行储备,便于应急处理时调剂;积极探索省际应急物资协作共享机制,达到“分地储备、战时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应急管理[J]黑龙江金融,2007(11).

[2]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完善国库业务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8(09).

第7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一、人力资源保障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人力资源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从人力资源中挖掘出具备各项应急能力的人才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保障机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事教育机构是人力资源的保障机构。现代管理要求变被动应付人事安排为主动开发人力资源,改人事管理的执行机构为人力资源的决策机构,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结构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同层次,可以把所需人才分为决策型、操作型、监督型、执行型和信息型等五类人才。

1、决策型人才。应具备五种核心能力。一是对宏观事态的全面把握能力:二是对事态发展的预测能力:三是临危不惧稳定的心理素质:四是熟悉、把握事态发展形势并作出相应对策能力:五是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很强的事业心。

2、操作型人才。又属于专业技术人才。除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职业化的技巧之外,还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很强的协同性和整合现场各种资源的能力。

3、监督型人才。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动态跟踪能力,整体评估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其中整体评估能力是关键。

4、执行型人才。要求具备领悟力、贯彻力、协同能力,专业背景强、准确把握时机、果断决策。既能领悟决策层的精神又能将其灵活地贯彻下去,临机制变。

5、信息型人才。属于应急管理人才结构中的基础型人才,担负着应急管理的预警工作,及时、准确、全面搜集信息而且要不停地更新和反馈信息。职业敏感度高、主观能动性强和工作责任心强。

在实际工作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由一个特殊团队完成的系统工程,很难机械地划定各种类型人才的边界。挖掘人才,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密切与机关各业务部门沟通,熟悉处在各个业务岗位上的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基层,掌握具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的人才。

(三)人力资源的保障措施

1、进行普查。一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二是详尽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的结构,定期公布在各类岗位上的人力资源分配情况。三是剖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人才运用水平。

2、加强储备。一是引进。做好人才需求规划与预测,认真做好公务员招聘工作,招募高素质人才。二是选拔。及时把专业技术硬、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创新意识浓、应急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决策岗位上任职。

3、开展培训。国家人事部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定为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人事教育机构要通过定培训对象,定培训内容,定培训方式,定考核办法,因材施教。全员轮训。

(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期间的人力资源应急措施

根据属地监管原则,突发事件爆发,首先由属地工商部门的办公室判断该事件是否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如涉及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的,提交本单位人事管理机构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向本单位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推荐合适人选,组成应急指挥部。人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应急管理各个工作层次所需人才的能力、水平,提出适当人选。结合实际严密分工,明确任务,清晰责任。

二、财政资源保障

危急关头,纵然是杯水车薪,也能解燃眉之急。财政资源的保障事关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

(一)财政资源保障机构

各级工商部门的财务机构承担突发事件应急财政资源保障任务。在应急管理期间,财务部门必须保证有充足的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派员参与应急指挥,重点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二)财政资源保障措施

1、编制预算。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财政资源能够弥补其他应急保障资源的短缺。比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时,可以临时外聘,支付劳务报酬:物资设备或者场地缺乏时,可以及时购置或者租赁。前提是必须事先编制财政预算,有可供支付的资金安排。

2、简化审批流程。由于是应急所需,资金支付和报销的审批手续不宜繁琐,否则就会延误时机。应急管理模式下,必须起用非常规的资金支付办法,以保证专项资金的优先使用。在应急模式下,可以采取以下审批流程:(见图1)

图中描述的前期准备阶段,成效关键取决于应急管理团队对应急事项的预测、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领导层的决策水平:在应急实施阶段。成效关键取决于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执行能力。在这一阶段,简化了财务部门的审批程序,增加了领导的决策风险。资金支付和报销的审批流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个阶段。

3、监督资金的使用。财务机构在收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复同意应急资金申请报告以后,派出财务人员进行专项财务管理,监督应急采购、租赁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4、开展评估。在应急管理进入善后处理阶段,突发事件结束后,对应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保证用得其所。可以采取本部门自评和上级部门复查两种方式相结合。启动应急管理的单位,由财务机构联合纪委派驻工商部门纪检室以及行政服务机构共同开展绩效评价。

三、通信与装备保障

通信,主要是指常规的信息联络;装备主要是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机、台式电脑、手提电脑等日常办公用品,摄像机、视频系统、汽车等主要物资。通信与装备必须置于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电子科技环境下,定期维护、逐步升级。

(一)通信与装备保障机构

各级工商部门的行政服务机构和信息机构是通信与装备的保障机构,相互之间密切联系。信息机构开发信息化办案系统技术需要行政服务机构购置先进的电脑等硬件装备做支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机构负责信息网络的技术维护,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专用信息通道,保障应急工作期间信息网络畅通稳定。应急期间行政服务机构负责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安排所需场地:负责紧急情况下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等等。应对突发事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服务机构有权调配本单位或者下级工商部门的物资装备

(如:车辆、计算机等);下级工商部门行政服务机构可向上级工商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申请,要求协助调配其它单位的物资装备。由于信息机构负责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提供技术保障,属于技术装备的保障机构,所以对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装备要承担必要的职责。

(二)通信与装备保障的重要内容

通信与装备保障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执法装备系统。三大系统的保障必须具备的主要物资有:计算机、电话(手机)、摄像机、汽车等。

1、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由信息技术(或IT)和计算机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中能储存并迅速查阅大量数据:迅速记录信息和传送:提供访问专家:满足决策层异地联合工作。

2、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以指挥系统运行保障为核心,以互联信息网络、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络、视频图像信息传输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为依托的快速反应通信保障系统。它能快速开通,及时建立现场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便于各级指挥人员更为直观地掌握现场情况,及时部署、调整人力。

3、执法装备系统。执法车辆、办案用便携式手提电脑、便携式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品,构成整体的执法装备系统。

根据勤俭节约原则,执法装备中的物品与办公自动化设备难以严格划分界限,所以不能人为地给这些物品贴上“办公用品”或者“执法装备”,避免重复购置,浪费资源。虽然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与执法办案装备系统在设备上重合,但仍有必要区分两大系统。这是从订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角度上考虑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

(三)通信与装备保障措施

1、对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维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公室要对本级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负总责,通过上线应用,收集新的业务需求,及时向信息机构提出改进的方案,提交软件开发商改版升级。

2、对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1)通过培训演习锻炼队伍提高实战能力。(2)紧跟技术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应急通信设备的科技含量。(3)开发建设通信联络数据库。应急管理期间,迅速提供应急工作通信联络表。

3、订立通讯保障制度。确立日常的值班员制度和应急状态下的联络员制度:订立保密制度,妥善保护系统内部人员的私人信息:制订非公务时间的紧急联络办法等等。

4、加强执法装备的配置和综合管理。(1)执法装备使用单位妥善保管。(2)财务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车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品实现计算机管理。(3)行政服务机构应当对使用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在应急管理期间,负责向应急指挥部调配车辆和安排驾驶员等应急事项。

5、应急管理时的通讯与装备资源的调配。根据勤俭节约原则,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现有的物资装备情况统筹调配,合理使用。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服务机构牵头,财务机构协助,对包括车辆、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主要物资以及办公场所等国有资产制订统筹调配方案。

四、应急支援

应急支援是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行政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项资源的配置上有差异。当局部地区爆发突发事件,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该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启动本部门所拥有的各项应急资源,当应急资源出现严重匮乏,不能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时,迅速的应急支援将为解决突发事件发挥巨大作用。

(一)应急支援的沟通机制

应急支援是基于突发事件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请求而启动,由事发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临近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迅速实施的一种援助。当某区域发生突发事件,如果未获得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动沟通,事发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级机关以及临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无法获得真实信息,或者虽获得信息但不了解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能力,不能准确判断是否需要主动支援。

为获得有效的应急支援,必须建立沟通机制:

1、迅速发出警报。突发事件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同时向本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上级机关以及临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迅速发出警报,及时、准确地传递突发事件的信息。一是有利于上述部门及时做好支援的准备:二是有利于控制突发事件向周边临近区域转移或者蔓延。

2、简单评估。由于事件突发,应急管理必须列出处理工作的优先次序。对突发事件立即做出简单评估,有利于区分轻重缓急;分析判断自身应急能力,对是否需要应急支援进行预测。

3、请求应急支援。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部根据简单评估的结果和事件性质,确定请求对象,以特急明传电报的文件形式迅速发出请求书。在应急支援请求书中,必须载明所需支援的具体内容、物资交接的时间和地点、联系方式等。

(二)对支援单位的选择

1、可供选择请求应急支援的单位有:(1)本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2)邻近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3)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选择应急支援单位的原则。(1)突发事件通过本级行政区域相关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够控制,不会转移或者蔓延的,可以向本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请求应急支援,也可以向临近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应急支援。根据提供应急支援的时间速度和空间距离,选择更快捷者。(2)突发事件将超出本级行政区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的,立即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应急支援,并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应急管理。

(三)应急支援资源的清算

第8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山区桥梁;安全管理;安全控制;应急预案

1 前言

桥梁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差,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特点,这些都加重了安全管理的难度,限制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相对于平原区的桥梁,受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施工难度更大,现场安全隐患更多。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开始重视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但是施工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施工安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分析事故致因,从多种致因理论中找出适合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事故分析的理论,对应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工序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伤害类型,研究得到山区施工中发生几率最大的事故类型。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主要事故类型和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2]。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到,施工中风险级别较高、发生几率大的事故分别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应用了事故树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事故树,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识别了引起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系统、有序地从施工中涉及的人、物、管理、环境等四个方面,结合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找出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的技术方法。

2 相关知识简介

“应急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研究只是近年来的事。但是,学者们对于应急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较为久远的时间,尽管当时可能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应急管理概念。国内学者陈安教授认为,出于对应急管理的层次性特征的考虑,按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和危害程度来分,风险的表现可以是三种情形干扰情形、危机状态和突发事件。与此相对应的应有三个层次的管理概念,这就是干扰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3]。可以认为,干扰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预防危机管理则是应急管理的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阻止危机发生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高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危机己经发生,进行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最早是化工生产企业为预防、预测和应急处理“关键生产装置事故”、“重点生产部位事故”、“化学泄漏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它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种事故和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主要涉及火灾、爆炸、中毒毒物泄漏、工伤事故、自然灾害、刑事案件、恐怖活动等[4-5]。所涉及的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其它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等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特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3 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

3.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和不足

1)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在对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时,应事先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中毒、特殊气候影响等。

(2)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及其内容。

(3)准备充分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

(4)定期按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2)现有重大桥梁应急救援预案不足

首先,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其次,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另外,应急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救援能力差;还有,应急法制基础不健全;最后,应急预案操作性差,应急难以有序进行。

3.2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原则

1)落实组织机构,统一指挥,职责明确

预案中应当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强调统一指挥,明确施工单位、其他有关单位的组织、分工、配合、协调。施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一般由公司总部、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两级构成。

2)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

结合本单位或本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分析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3)程序简单,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保证在突发事故时,应急救援预案能及时启动,并紧张有序地实施。

3.3应急预案的编制的步骤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需要应急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密切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应急预案的成功编制需要城市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和团体的积极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的各方进行合作。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是将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可有效地保证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为应急各方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协作与交流机会,有利于统一应急各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一般应包括应急管理部门,下属区或县的行政负责人,消防、公安、环保、卫生、市政、医院、医疗急救、卫生防疫、邮电、交通和运输管理部门,技术专家,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法律顾问,有关企业,以及上级政府或应急机构代表等。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确定后,必须确定小组领导,明确编制计划,保证整个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实施。

2)危险分析

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危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危险,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最大可能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包括组织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必要时请上级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和批准后,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

5)应急预案的实施

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预案的实施便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急预案的实施包括开展预案的宣传贯彻,进行预案的培训,落实和检查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程序和资源准备,组织预案的演练,并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预案,使应急预案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真正将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6]。

4 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和响应

有了应急预案并不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地对实际发生的事故做出响应。经验表明,如果应急响应人员不能充分理解每项职责和步骤,在对事故进行应急救援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执行应急行动预案,施工单位还必须就预案的整个理念、他们在其中的职责以及执行程序进行培训。培训要确保帮助事故应急救援的有关部门和应急人员充分理解预案。具有事故应急预案而不理解和不明白,在事故应急救援中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应急救援行动是指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即发生火灾、爆炸和坍塌等重大事故时,为及时营救人员、疏散撤离现场、减缓事故后果和控制灾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抢救援助行动。

各应急机构应在事故应急的实际工作中,积极运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应急决策,指挥和控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应急行动,从实践中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检验各应急机构之间协调能力和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发现应急救援预案、工作程序、应急资源推备中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修订、更新相关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程序。

应急训练与演习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训练和演习可以看作应急预案的一部分或继续。它是通过培训和演练,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和贯彻。为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5 贵州桥梁应急救援预案分析

针对贵州省山区的基本特征,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制定本预案。

根据从事工程的项目特点,所承接的项目主要有机械设备、电气焊、高空作业等工程施工。可发生和重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安全事故有高处坠落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

5.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项目经理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成员分别由商务经理、生产经理、项目书记、总工程师、机电经理组成。安监部长是应急救援第一执行人,担任副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

生产经理是坍塌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机电经理是触电事故应急小组第二负责人,现场经理是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电焊伤害事故、车辆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火灾及爆炸事故、机械伤害事故应急第二负责人,分别负责相应事故救援组织工作的配合工作和事故调查的配合工作。

其中下设主要有:抢险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部、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理组和事故调查组,各个部门、组协调运行,实施自己智能。

5.2 预防与预警

1)预防高处坠落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管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

(2)重点部位项目,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旁站监督制度。

(3)随施工进度,及时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各类竖井安全门栏必须设制警示牌。

(4)各类脚手架及垂直运输设备搭设、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禁止使用。

(5)安全专业人员,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落实解决。

2)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3)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5.3 应急响应

主要包括:大型脚手架及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处置、触电事故应急处置、坍塌事故应急处置、电焊伤害事故应急处置、车辆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和机械伤害事故应急处置。

5.4 应急物资及装备

救护人员的装备头盔、防护服、防护靴、防护手套、安全带、呼吸保护器具等灭火剂水、泡沫、、卤代烷、干粉、惰性气体等灭火器干粉、泡沫、、气体灭火器等简易灭火工具扫帚、铁锹、水桶、脸盆、沙箱、石棉被、湿布、干粉袋等消防救护器材救生网、救生梯、救生袋、救生垫、救生滑杆、缓降器等自动苏生器适用于抢救因中毒窒息、胸外伤、溺水、触电等原因造成的呼吸抑制或窒息处于假死状态的伤员。通讯器材固定电话一个,移动电话原则上每个管理人员一人一个,对讲机若干。

5.5 预案管理

1)培训

根据受训人员和工作岗位的不同,选择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鉴别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的能力与意识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故自救与互救能力各种救援器材和工具使用知识与上下级联系的方法和各种信号的含义工作岗位存在哪些危险隐患防护用具的使用和自制简单防护用具紧急状态下如何行动。

2)演练

项目部按照假设的事故情景,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实际演练,将演练方案及经过记录在案。

5.6 预案修订与完善

1)为了能把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应急救援中去,以及对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预案应进行及时更新,必要时重新编写。

2)对危险源和新增装置、人员变化进行定期检查,对预案及时更新。

3)在实践和演习中提高水平,对预案进一步合理化。

6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介绍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方法,对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山区桥梁施工现有应急救援工作及应急预案的不足进行阐述,详细说明了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过程,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与响应工作的进行流程,并对山区桥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举例。

参考文献:

[1]宋晓东.山区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

[2]杨沪湘.高烈度地震山区桥梁抗震设计研究[J].公路,2009,""(8)

[3]王航.山区桥梁基础的设计与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6)

[4]田炜.西部山区桥梁深水基础钻孔平台施工[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第9篇: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电力设施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电力企业为做好预防、控制、处理突发事件,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故障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基于此,本文就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有一定的帮助。

1电力事故的危害

某年初,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低温降雪的侵害,很多电力设施遭到破坏,形成了大面积停电事故。面对这严峻的形势,电力企业贯彻国家号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完成了电力恢复任务,确保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在电力的使用中,“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逐渐成了人们的口号,也是社会稳定的时代要求,在一些突发事故或者灾难面前,如果预先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就会减少很多危害。

2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持续安全生产是企业对电力供应的最大要求,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保证为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为企业生产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在一些无法预见的灾难面前,如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方案,保证电力的可靠供应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建立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各种损失。电力的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事故处理能力,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

3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应急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应急预案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主要内容。应急体系的建立是以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系统、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不同为依据的,进而建立的应急体系也会不同。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生产情况,依据岗位类别、部门到班组等制订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相互之间形成了体系。电力企业需要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域结合,并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应急预案是建立应急体系的基础,应对事故的危害程度或事故类型做好详细的调查,对应急管理明确责任,采取的应急措施正确、有效,实施方案迅速、及时,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位,提高应急机制的水平。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应急组织体系、预警系统、物资储备、应急实施团队、领导指挥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的应急综合能力。3.1编制健全的应急预案编制电力安全的应急预案是生产企业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进行贯彻和执行的,可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对风险和事故提高防范能力,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3.2应急预案的种类和数量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应急预案的合法性是安全管理的底线,因此,电力企业需要认真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再编制应急预案。电力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含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安全生产的所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事故。此外,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确定应急预案的数量,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也要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应急预案。

4加强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

企业的健康、稳定生产遵循的原则是“珍惜生命、安全生产”,要尽可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规工作必须按照规范制度操作,对于突发性的事故要采取应急方案。编制预案一定要常规化、系统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将预案的编制编入工作质量的考核范围内,企业也要经常组织演习,在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补充应急方案。在电力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建立应急方案编制小组,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了解并结合所在企业、部门的职能类型,确定编制工作任务,不断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通过职能分工,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制订工作计划,使应急预案的制订具有针对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制订电力安全应急预案需要收集各个方面的资料和详细信息,也要借鉴国外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经验,并进行风险判断和分析,对自身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在排除事故隐患的基础上,找出可能会引发事故的因素、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风险的大小,最后形成分析报告,可将这些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编制的资料。此外,还应对可能会发生、危害性比较大的事故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处理预案。电力企业之间应经常组织交流,互相吸取对方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方法,但不可以照抄照搬,应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有所取舍,借鉴同行的管理方法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在实施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操作,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5应急管理的实行

5.1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在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有三个体系标准应加以保障,即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目标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在实际推进中要达到的目标;组织体系是明确各个部分或各个层面的管理者,能承担领导责任,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意识,提升工作质量,同时,也要将各项工作按标准化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身上;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采用的考评办法,依据考评内容核实工作质量,通常使用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5.2加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工作的推行也要加强风险管理,比如加强风险识别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紧急处理体系以及应急公关体系等。2010年,在某海域出现的“麦莎”台风给周围临海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一些卸船设备被台风卷入大海。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风险管理没有做好,对台风可能造成的危害预计不足,对台风造成周围电力系统的损害的预警系统没有做好。5.3提升人员素质在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企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使工作人员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并要求员工有安全生产意识,面对紧急情况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实干,掌握工作主动权,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自身的事故预警分析能力,提前将一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工作时应保持头脑清醒,时刻警惕,保持电力的安全运行状态,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在某次地震中,某电厂机组遭到的破坏非常严重,电厂及时采用应急方案,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条件和不顾个人安危的情况下投入工作状态进行抢修,使机组顺利恢复运行,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奥运会举行期间,很多地区遭受台风以及洪涝灾害,电力设施受到了严重损坏,各地区电力企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实行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使电力恢复运行,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损失降至最低。

6应急管理在电力使用中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顺利发展的需要,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电力应急管理实行的优点有:可确保全体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并能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安全基础设置需求;在突发紧急情况时,可减少管理层的干涉或中间环节,以免因逐级上报而耽误最佳时机,这有利于安全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改变了传统管理层较多或垂直管理的模式,将信息的上报通道尽量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地解决了问题。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有灾难发生时。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电力的应急管理工作,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索玉鹏.电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大科技,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