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

第1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对信息传播的贡献,造就了作为一种特殊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交叉发展。根据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界定,可以把视野放到网络时代到来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化交叉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了更丰富的外延,从而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化,首先就是对载体分类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发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以网络作为媒介,分为网络载体、非网络载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分为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城市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显性载体、隐性载体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形式的形式不同,可分为静态载体、动态载体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来源,可发分为官方的、非官方的载体等。根据是否为专门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课程载体(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非课程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究竟有哪些具体形态,对其如何进行分类,这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在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讨论中,划分标准不一,形成多种分类方式。对众多的分类方式,不一一列举,这里分析诸多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多样的分类的分析,探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发展,以及建立在多元载体彼此交叉发展所产生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为多元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加强或负向削弱作用,如何使多元载体交互作用体现为彼此正向加强,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就是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交叉发展,能否把握和正确导向这种多元交叉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这里包括课堂载体、非课堂载体、显性载体、隐性载体、静态载体、动态载体等等多种载体的交叉发展,交互作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有效将这些载体整合在一起,达成一个目的——正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以课堂载体为主要阵地,故,在这里以课堂载体与非课堂载体来分析其交叉发展、交互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所有载体除了课程载体外都可以称之为非课程载体。这些非课程载体与课堂载体相比,其内容有其独特性,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非课堂载体的多样化及其影响更是前所未有。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传输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中不断发生着的微小或重大事件、网络带来的少量信息及其迅速传播等等,都与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比如,以社会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为契机,作为案例,进行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影响受教育者。面对大的灾难,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中日事件,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面对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事件,深刻反思台湾与大陆关系,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共同利益所在,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些案例即可以引入课程的学习中,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发挥作用,比如,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深入分析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则蕴含其中,从而起到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比如,课程载体与网络载体的融合。结合网络的特点,课程载体可能通过对网络载体中信息的运用以及网络载体的多种形式即时完成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网络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信息供给、共享与交换的最大、最广泛的平台,它的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形式的互动性等等特点,使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给人类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教育主体所倡导的信息去影响进而改变教育客观的观念及行为,从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有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共享与交换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展开的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这就构成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沟通的关键点:一是信息供给、共享;二是信息的互动。有了这两点,网络载体必然成为多种思想政治教育众多载体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而二者的交叉发展、交互作用也显得尤其重要。其重要性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是青年学生,而这是与网络联系是频繁、最易受到网络一所流传的各种信息影响的一个群体。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众多载体的整合中,与网络载体的整合其作用最为突出。

二、网络环境下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整合的切入点、整合的方式及整合后载体的存在形态。前者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后都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1.整合的切入点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携带了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的都可以作为整合的切入点。在从多的信息中,为了讨论的方便,可以把它分为正面的信息和负面信息,正面信息的运用比较容易,正面信息较容易产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里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和思考来自网络环境中的负面信息。这也往往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网络的特点,回避只会更加削弱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关键在于如何的分析这些负面信息,引导学生去客观分析、全面看待这些信息,从而正面消化这些信息,尽量减小其负面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很好实现课程载体的网络载体的整合,从长远来讲,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功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年学生如果能从负面信息的分析、判断、消化中学会一种敏感性、学会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就相当于增强了青年学生长期的一种免疫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面对负面信息的冲击,能够具备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从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2.整合的方式及整合后载体的存在形态

第2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一、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第一、解决如何通过网络来优化思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问题。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在客观上引导教育者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寻找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第二、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借鉴现代科学文化的新成果教育,以及知识观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商教育,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教育、终身学习观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等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层次分明,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集成性、同步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2.有利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借助网络,人们可以在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有针对性,最新的事实材料,理论成果,有利于受教育者扩大视野,解放思想,提高境界。第二,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资源。网络信息传播覆盖面广,受众面广,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地域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开放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空间。

二、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要性分析

1.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的抽样调查,可以得知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网络从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个性与行为。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极大的优势,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多的学生认为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网络讲座和在线交流的方式开展更加有效。但是,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浏览网络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无所谓。从调查的整体状况来看,大学生认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再进行大胆的创新。

2.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需要

和谐社会构建,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取胜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展潮流,必须要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积极创新,才能够更好反映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显示强大生命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

(2)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更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在当前网络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为了相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没有顾忌受教育者的特点,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而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质疑,难以有效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必须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要让受教育者更加满意。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中的平等思想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

随着世界网络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各种社交传媒工具开始出现,论坛、微信、博客、微博等先后出现,开创了互联网新时代,大大提高了网络参与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参与调查的同学100%都利用网络平台与人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获取95%来自网络,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出现重要变化,借助于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麦克风”,成为信息源和信息传播者,从而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控制着集中控制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进行根本变革。

2.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网络多元化冲击

微博在我国开始出现,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交织,形成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信息垃圾,高雅信息和庸俗信息、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主流信息和非主流信息同时并存,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影响。作为一个高互动、低成本的传播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直接冲击,难以形成一个主流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对当前社会主流思想产生极大冲击。

3.传统社会价值模式受到网络自由化冲击

网络技术创设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活动移植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开展,形成了网络化生存方式,对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产生根本性变革,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社会交往模式,一种新的不稳定的伦理关系取代原有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关系相比,这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异常松散和脆弱。人们在网络中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网民不仅容易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点,而且可能对原有价值模式产生质疑,缺少相应的道德约束和相互监督,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权威的价值模式提出变革要求,对传统价值模式影响力产生直接削弱影响。

四、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措施

1.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加强网络建设,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参与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国家时政,时事分析,来自网络的信息量获取达到50%,课堂信息30%,其他渠道为20%,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取量仅5%,守好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犹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时代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主动走进网络世界,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导网络的科学、合理运用,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媒介工具加强沟通交流,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托网络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前主流思想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突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网站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关注是最为重要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的高低。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100%的同学浏览过学校的主页,院系的网页,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更多正面的,准确的时事解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灌输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是通过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入,自觉学习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将这些要求内化为个人理性认识,引导行动和实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方式发生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要从传统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到网络教育平台中,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相互帮助提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环境,自觉学习网络交流技术,主动掌握微信、微博、邮件、QQ等各种交流工具使用方法,要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中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准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受教育者要能够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和理念,从受教育者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首先要达到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然后再通过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思想任何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柔性,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4.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机制创新是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保障。如前所述,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整体上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成立相应的创新协调机构或部门,要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整合在―起,形成工作合力。第二,要强化责任。根据不同部门和人员分工,分别确定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工作职责,统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宣传引导,牢牢控制舆论引导,形成受教育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第三,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前提和基础是要投入相关经费改造网络和维护平台。因此,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一项重要保障,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总体要求,合理预算相关经费,并纳入到正常年度预算。第四,要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根据管理职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中。

第3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关键词 微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38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micro media" era, the function of network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weak.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particu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micro media era give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ake wechat platform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raduate life network,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uate.

Key words micro media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chat platform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自媒体等终端得到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进入“微媒体”时代。网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相互作用,使得人们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型的系统教育方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研究生教育得到普及,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在经历本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大幅度提升,思想上普遍具有稳定性,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研究生群体特性存在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生规模扩大、结构差异化,而专职辅导员数量有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急剧加大。近年来,研究生在高校所在比例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日渐突出,而且生源结构复杂,研究生按生源可以分为应届毕业生,工作后考入,其中还有部分工作年限较长;按培养模式分,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包括自筹和委培生,还有些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生、强军计划生等,同时研究生年龄从20岁到40岁不等,跨度较大,其科研和学习的侧重不同,而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数量少,以电子科大为例,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2000余人,而仅仅有20名研究生辅导员,比例近600:1,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工作时效性难以得到保障 。

其次,研究生行政班级集体作用不明显,研究生学习、科研和活动较为分散。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少,科研压力大,在教研室生活中相对独立,且自主安排时间较为充裕,集体生活较少,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同时,研究生因科研、讨论及论文方面的需要对网络的普及率极高。除了每人配备可以使用的电脑以外,为了达到即时通讯和讨论,安装有微博、微信、QQ等app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也极高。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平台,有意识引导受众在接受全面客观的信息基础上,吸收正确信息,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信息爆炸式展开使得教育内容,由平面变得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当下趋向超时空;再者,思潮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内容具备超信息量特质,全面而丰富,同时具备可选择性、客观性;并且,教育内容的本质得以体现,现代科技信息和历史文化知识成为教育内容的隐含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开创现代化教育方式。

2.1 “微媒体”时代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微媒体”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和普遍性,可以为研究生辅导员提供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而克服因师生比例过小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局限。“微媒体”中教育主体和研究生打破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层级分别,使得两者之间地位平等,从而使得教育主体更具亲和力、人情味和说服性,这种平等性也有助于增强双方的信任度。“微媒体”信息传播载体形式丰富、灵活,有益于走进研究生的视野,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微媒体”平台环境宽容、轻松,有益于研究生与教育主体进行互动,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微媒体”信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和快捷性,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2 “微媒体”时代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爆炸化,思潮的多元化使得对研究生的舆论引导难度增加。研究生思想上相对稳定,但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对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多样性、波动性极其敏感。“微媒体”的开放性、包容性、即时性、简洁性使得人人乐于在网上呈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上教育平台更容易出现不负责任、不假思索的观点和言论。这些言论因为其新奇和大胆,更容易暴露在研究生面前,吸引研究生的关注,比较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较为枯燥,且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方式较为传统,很容易被研究生忽视。社会思潮中较为跌宕起伏的部分在研究生生活中出现频率以及关注程度更高,而主流意识形态的部分则容易被淡化,容易引起研究生思想混乱,主流意识薄弱,难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研究生群体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实现统一思想任重道远。

“微时代”海量信息挑战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教育主体因为知识结构相对完整,信息量较为丰富,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使得教育主体处在教育的主导位置,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将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成功灌输给研究生。而当教育主体的信息量与“微媒体”爆炸式的信息相比时,其有限性减弱了这种教育主体所具备的权威,相对于听从教育主体的说教,研究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何有效利用研究生的需求和特点,借助“微媒体”平台,形成教育主体易于掌握和操作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成为“微媒体”时代,教育主体面临的新挑战。

3 “微媒体”时代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以微信平台为例

如今形势下,许多高校已经将建立专属“微媒体”平台,如微博、博客、微信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对于“微平台”的管理较为松散,甚至有些进行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即使有在应用,部分平台仍存在传播指数较低,关注度不足等不足,教育主体如何开展研究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微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微信平台为例进行创新性教育方式探索。微信舆论引导队伍区别于其他学生工作队伍,对队伍建设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电信息学院微信平台舆论引导队伍主要由科研导师等组成的网络名师团队、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团队组成,秉承“五四三二一”五个方面抓手开展工作。

“五”代表五个媒体素养。微信舆论引导队伍需具备独立思考素养、文明礼仪素养、明辨是非素养、团队分工协作素养和主动学习素养。微信平台作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平台,目的是通过提供有效的正确信息,积极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研究生在跌宕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健全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微信舆论引导队伍需要紧跟时事,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动态,处理好各类信息,并且将各类信息分类融合,以研究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团队分工协作与主动学习素养则是尝试在日常科研工作的局限中脱离出来,根据微信引导队伍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尝试调动队伍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微信平台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队伍成员主动思考,养成对时事、舆论的敏感性。

“四”代表四种情感教育。人情、院情、校情、国情是进行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培养队伍四种情感有利于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微信平台先后推出“我是光电人系列”,将光电研究生中科研、学术、领导力等突出的同学事迹或感想,通过先锋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品德。关注院情、校情,借助学院科研导师的号召力,推出“网络名师”系列;在校庆60周年之际,推出寄语学校、校史摄影大赛作品展,通过院情、校情的渗透增强研究生对学校和学院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国情大环境的了解也必不可少,推出“红五月”、“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展示系列,“关注两会”征文系列,培养研究生成为具国家责任感、具健全人格的高级知识分子。

“三”表示三个通道的畅通。学校-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科研导师、舆论引导队伍-研究生,这三个通道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特点进行统一。研究生辅导员通过解读学校政策向研究生群体进行传递,科研导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将研究生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科研导师的角度向研究生展开,更具说服力,学生干部的分工编辑使得片段化的信息传达到研究生群体中。

“二”是两个发展方向的把握。一是通过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二是通过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工作自身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虽必不可少,但是研究生看不见,感觉不到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微媒体”时代,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的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象化,促使研究生将自身发展通过微信平台展示出来,产生强大动力,同时使得微信平台的内容更为充实。

第4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趋势;创新路径

2015年从“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国务院出台“互联网+”相关指导文件,“互联网+”俨然成为了社会追捧的热词。全国各级政府、各个领域也都制定了大量的“互联网+”发展规划,学界也掀起了“互联网+”研讨的热潮。基于在全国各行业都在参与“互联网+”研究和产业布局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到这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环境之中的思考,本文着重概述“互联网+”概念、内涵及时代特征,回顾近三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趋势,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互联网+”环境的解读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这一概念是国家官方给出的定义,从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内涵强调的主要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原有的基础之上“+”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活力,发挥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其实质强调的也就是一种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共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那么运用到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要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学权威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由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学习者主体原创内容、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讨论等新的教育模式当中,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环境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其概念和内涵,我们还有必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考察、解析和研摩其特征。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发展的动态,进而在学习、实践和决策时进退裕如。“互联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2]跨界融合,强调的是“互联网+”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跨界,一种融合;创新驱动,就是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格局与自我限制,运用互联网的多变思维,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就是利用互联网变迁了的关系结构,使得我们固有的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切换,进而实现转变;尊重人性,就是要求“互联网+”的连接与融合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和运营,人性化是融合的起点,是连接的归宿;开放生态,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设计新的模式,实现教育生态和创新生态;连接一切,就是以人为核心,让更多的创意、创新、创造集成交融,从而共创未来、各得其所。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趋势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依托新媒体,转型寻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呈现与时展同步的发展态势。

首先,高校应转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思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化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期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的社会环境,网络世界中各种价值观念交相辉映,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开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新形势中国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互联网。”[3]“互联网+”“+”的不仅是通过新媒体教育使得大学生要达到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目标,而且也应达到新媒体素养目标。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新媒体教育方向”转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由于没有重视激发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混同了思想道德观念的认知过程和养成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的,强调的依然是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知识教育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太注重关注大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互联网+”要实现的是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互联网+”“+”的是生态,更强调的是重塑结构、尊重人性。新的形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运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和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趋势引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意趣。我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中大学生喜欢用的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平台,可以利用构建班级网络群,通过互联网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通过网络群积极组织学生展开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讨论,促进学生在一种积极有为、理性平和状态下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引领大学生的舆论与思想导向。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单一依靠教材”向“多样化开发”方向转变。当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实效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背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依据现成的教材来进行,而教材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它与大学生接受的即时性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特别是互联网深化发展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网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抵触着课堂教学内容。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在重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效地与社会即时性信息结合起来,引入时下的社会热点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有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下,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跨界融合与驱动创新。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发展的时代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生活化,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跨越。

第一,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技术队伍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要想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储备好、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技术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丰富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这些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教学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敏感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从而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网络素养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受大学受青睐的网络,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了解他们的情感,掌握他们思想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发挥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影响的优势互补综合效应。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教育形式为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转换新思路,可以通过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将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平台或网络途径传递给大学生,不必要非得按照传统方式在一定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思想的洗礼,应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知识和信息,同时还可以采用多样化地形式和教育者及其同学进行参与交流,唯有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新媒体也并非摒弃课堂教学,而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建立班级虚拟群体,课下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和讨论,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仅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群体中可以发挥独立的思维力,还可以在现实的群体中增进表达力,而且还更容易让大学生群体主动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强化网络监管与监督。当前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阵地,这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国内已经相继建立了“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等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可以吸收借鉴这些红色网站建设的积极经验,开发优秀的校园红色网络资源,建设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的网络群体,通过增强网站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从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再者就是,高校在建设校园红色网站的同时也应加强网络的监管,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还有就是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网络法制建设,倡导网络伦理和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制作能力,使得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具有强大的免疫功能,以推动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邢蕾."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J].信息通信,2015(9).

[2]陈抗.实业与互联网并不是冤家[J]. 浙商,2015(22).

第5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摘 要:新媒体的产生,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环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认识和适应新媒体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指导,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45-02

早在2013年,就强调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在2016年春节后调研的第一站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三大媒体,并主持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可见对意识形态和新闻媒体工作的极端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他们树立并拥护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而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新媒体思维,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变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2016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在接近7亿网民中,占比最高的为年轻学生群体,达到25%。同时,手机上网比例迅猛增长,在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九成,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大量学生加入到这样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中也促使我们去探寻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模式,呈现出更灵活、更方便、更丰富的特点,走在社会发展与流行趋势前沿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极大的适应性,更是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也是新媒体最主要最忠实的受众群体。因此对新媒体环境研究以及利用新媒体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于思政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对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策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被赋予了时代和技术特点而具有相对性的指标。如: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IPTV等。凭借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开放性与虚拟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优势,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目光。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受众能够通过主动搜索信息或是自我传播信息来实现信息交流。这种互动性使得普通人也能够向大众传播信息,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二是即时性。新媒体利用网络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新媒体信号,就能够接收到相关的媒体信息,同时还能够实现信息发送和接受之间的即时沟通,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海量性。一方面借助于网络,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使得信息能够覆盖地球每个角落,另一方面借助于网络技术也能够对信息进行海量存储,且能够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四是个性化。新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为受众提供性化的媒体信息服务,将信息的阅读权掌握在受众手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从内容和方式上来看,新媒体的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负面因素,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高雅和庸俗文化并存,很多低俗、腐朽的内容在网上也能得到滋生和繁衍,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大量虚假、负面的信息成了他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从而使其道德标准产生了错误的倾向。

二是对传统思政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互动性、开放性和信息量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校内媒体、主题活动和课堂授课来进行,多是属于单向传播的形式,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导向作用,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打破了这样的形式,新媒体多样化的交流形式让大学生对其的依赖超出了想象。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大量的信息,能够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产生冲击,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创造开放式校园学习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生产、传播速度快,使得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传播也更广。但是这种多是属于浅层阅读,而对于事物、信息的深层探索和理解比较缺乏,因而高校应该重视深度阅读气氛的创造,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内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读书活动、讨论会等等,让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就热点事件或新闻进行深层讨论,加深对新闻或书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创造出开放的环境来,让学生在与别人思想碰撞的时候,能够反思自身,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使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理论,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好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提升在新媒体上舆情事件的处理能力。学校还可以把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工作者,分布到各学院,及时了解师生在思想上的变化,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实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因而在形式上也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广泛扩展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当前主流价值观念。同时,在授课形式上,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模式,新媒体多样化的交流形式使学生知识面拓宽,信息储备更新更快,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变得更加方便、频繁,这样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也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强化媒介素养教育

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特别应重视正确理性地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教育,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学会选择、识别良善,形成拒斥不健康媒体信息的自觉,做到不随波逐流。

(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e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认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大局出发,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有效方式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媒体文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受众意识,将自身也作为受众的一部分,既是思想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新的教育思路,才能够不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四、结语

树立新媒体思维,还要求老师和辅导员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放下身份,和学生做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进行新媒体交流。二是迅速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和世界热点问题,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三是学会运用在学生和年轻人中流行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四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够利用新媒体手段针对性地为学生服务,尽量贴近学生的需求,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在晚上、中午等学生上网集中的时段加强内容更新和沟通交流,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引领新媒体,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器”,努力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应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卫东.小屏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大舞台――南京艺术学院官方微信成长的启示[J].江苏教育宣传,2016 (3):17-19.

[2]杨文婷,王兰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 (4):407.

[3]王雨生.读《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感[J].现代经济信息,2016 (3):412.

[4]吴卉.关于手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知识文库,2016 (2):197.

[5]陈雪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 (6Z):150.

第6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话语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视点内的创新,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症结。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语境变革为背景,使用多学科交叉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转换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新媒体传播研究。国外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如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莱?舍基认为“自媒体”时代用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改变了原先的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湿关系链”。二是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等来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目前传播学界有社会科学研究、批判研究与诠释式研究三种主流研究范式。三是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等。近几年,国内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社会性传播、传播制度等主题。

(2)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开始思考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工作,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手段。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学者们大致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新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1)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话语创新路径以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包括:一是话语内涵研究。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手段、特征等层面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目前未统一界定。如邱仁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功能角度予以界定,强调其话语环境、话语规律与话语目的;郭毅然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角度予以界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并逐渐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二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话语体系缺乏层次性、生动性、批判性,如李宪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体系,邵献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实现“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五个方面的转向。

(2)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新媒体的“超时空、交互性、对话式”等传播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关系及话语理念提供新情境。目前,关于新媒体话语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话语传播范式研究,殷俊等学者阐述了新媒体话语的生成方式、特征及在新媒体事件中的叙事方式等。二是话语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权方面的研究。如蒋建国、魏建国等学者分别从舆论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等话语权研究。三是话语角色研究,李凌燕集中论述了新媒体的话语角色与话语传播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并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话语研究。但目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论文仅10篇左右,且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研究。如李炳昌认为,新媒体环境赋予大学生新的话语权和自主学习权,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尹夏燕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中话语权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话语表达机制。

第7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关键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将文化学的价值取向适时引入,不但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又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讲,这既是文化学学科群在我国多学科领域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前途担当和命运关注的必然。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和剖析,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和加宽对思想政治现象的理论诠释,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能够更加充分地把握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和特性。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长期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与现实社会接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教育的同时面对现实,注重从文化学和文化哲学的视角解释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这样才能够重建自身的方法论,在理论建设上实现突破,通过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能够丰富和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使教育过程中能够迸发新的活力,增强学科的自我意识。

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依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有意识的德性培养与规范化的教育活动始终含藏在各种文化当中,道德教化与文化现象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比如,先秦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以及法家学说等,都以文化传承的形态存在,并得到统治阶级的极力扶持和推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文化”便成为统治阶级对人民实施教化、使其服从于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隐性工具。到中国近代史的早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宗教和科技改革与革命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无论站在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高度,社会进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以其自觉或自为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着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影响着社会秩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对文化的依存是长期的。

(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文化有依存外,两者之间共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共时性。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形成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才能让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文化的传承本身就包含时代的要求,文化的发展深受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在借鉴和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2)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思想与行为,强调“内化”与“外化”的高度统一,这就说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都是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无法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3)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进行吸收和借鉴的过程,而文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是“传统与交流”,倡导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一直是文化的底气所在。

(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质化

自古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运行既有交叉和重叠,又有自成体系的运行规范;(1)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文化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内容和形式的变更迅速,相比之下,文化的变更和变革就显得非常缓慢,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技术落后的时代;(2)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与文化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包含文化的精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则在这样的过程中因外界环境的干扰,表现出了极其复杂的特性。(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文化的相对自发性。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价值定位、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方法选择,还是在教育环境的营造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主导性和人为目的性,而文化的发展却可以以个体或群体的自发为发端,并以此形成同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架构。

二、文化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表征

(一)文化的选择功能

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文化的体内就深化了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峙的内涵。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交往活动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除了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意外,还包括促使教育对象正确地认识经济与文化、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大限度的避免我们的政治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二)文化的传承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等广义文化理念的传承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问题:(1)由于文化的传播过程往往表现为新旧文化的交替或交叉,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争斗一般也表现为多种政权或势力之间的争夺,因此,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要扶植和鼓励先进的文化,批判和剥离落后和腐朽的文化;(2)在经济全球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重国际文化交流过程和交流效果的研究,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兼容外来文化的精要,从而更好的保持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本身,还要积极面对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此进行概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文化的创造功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融合化的今天,我们始终要用发展着的武装思想政治建设,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战线抵御外来的强大冲击。具体思路为:(1)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跟世界文化的发展前沿,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的一元思想指引下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从维护执政安全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以创新的思想为主导,全面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建构特征,全面系统地阐述在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过程中,所提出来的各种纲领、政策和主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整合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能够准确充分反映当今社会变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依据。

三、不同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和行动方式之中,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修身养性、教化训导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以德为先”的思想,这种重视德性践行、修养有方的教育模式对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中华民族始终倡导以“德育”、“教化”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程序,如传统文化中提及的立志、存养、克己、自省、慎独、改过等一系列的修养方法,都已经成为如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依据;(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主张“修践合一”,这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谋而合。在传统的道德修养框架中,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忧患意识的流露并不能说明道德修养深厚,非身体力行道德规范不能算做真正的修养。

(二)网络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虚拟世界的出现成了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都强烈冲击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等级。许多网络主体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虚拟世界中的平等和自由,将潜意识中的自我价值加以实现。由此可见,网络不仅为参与其中的个体提供了一个传播媒介和沟通平台,还将自己构建成了一个实现网络主体自身价值的特殊领域。因此,网络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关爱教育对象,注重人文精神和道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为了能够在更加开放、自由、多元和多变的网络文化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之与网络文化交相辉映。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在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大众文化的建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导向,倡导和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养。作为主要传承、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特点,在提升大众文化思想内涵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与大众文化结合,向人民大众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高尚精神。

(四)和谐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题,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学艺术事业等各项工作的建设;要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全面展示和提升国家的良好形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起思想道德的实践基础,进行长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和引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责任,使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关怀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如果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就难以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迁,难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动向。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跨越并综合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选择途径和教育效果的优劣。

参考文献

[1]李云霞,于连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1):1-2.

[2]沈俊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273.

[3]王永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40-41.

第8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策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2011年1月CNNIC第27次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用户职业分布调查结果为学生占30.6%,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其中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到23.2%,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可能还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讲座说教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政治信仰、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互联网的特点出发,从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开阔的舞台。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一方面,网络信息更新及时、传递速度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获得大量的资料和及时的信息,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大大扩展自己的舞台。

2.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然后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因此都是单一化的口头和书面说教。很明显,这种教育形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网络由于其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的特点,不同于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使得受教育者的感知更加深刻、全面、具体。

3.网络在改变大学生生活和成长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三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这个载体。学校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是“独木不成林”,还需要取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网络的发展正好为这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处的家长可以通过视频与子女沟通,对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大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这一技术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使他们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众性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由于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因此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出现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当今文化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状况。其中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被网络所吸收,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功利化却在一步步地侵蚀着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所谓“网络自由”的幌子,公开干涉我国政府对网络的正常管理。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由于并未步入社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最终阶段,也是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扰,网络上的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有力度的。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完善,缺乏自我判别是非的能力。

2.网络的虚拟特点,让人与人的交往更具有符号性、欺骗性。网络使得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个人的年龄相貌身份等级等都被掩盖,通通变成符号的交往,从而更具有欺骗性。这也就导致了外界无法对网络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弱化。同时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广泛性,容易动摇学生学习的初衷,转而投身于娱乐与游戏之中寻找更大的乐趣,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人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时间一长就容易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最终导致冷漠、无情和自私,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网络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存在。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新型信息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同时,虚假信息及垃圾信息通过网络蔓延,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伴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共有的生存方式。而目前国际互联网处在没有确定负责人、无人管理的无政府状态。网上不良信息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往往容易将大学生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造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总书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是建设这支队伍的关键。为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脉搏,高校应每年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和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邀请国家、省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做报告。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敏锐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了优秀的信息素质,从网络中获得高效的信息,才能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的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要吸收精通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到政工队伍中来,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共同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共同钻研有关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实现两者的结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才能解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是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网络技术培训;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要经常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闭门造车,网络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理念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网上与网下联动,网络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手段固然新颖快捷,容易让人接受,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仍然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也是不可完全弃之不用的。只有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网络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在平时生活中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6]吴立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0,(11).

[2]汪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04).

[3]周春生.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08,(08).

第9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