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专业模块课程,围绕提升学生木质产品设计以及处理产品与用户、环境关系的专业设计能力,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企业产品设计师岗位职业标准,基于学情分析,组织教学。课程以合作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木质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设置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前导课程学习具备三维参数化软件(Creo)、三维造型软件(Rhino)和渲染软件(Keyshot)绘图技能,掌握设计基础理论、造型方法和材料工艺知识,但未进行以任务为导向、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综合设计实训,无法将木质产品的造型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有机融合。基于上述内容,制订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如图1)。教学实施方案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平台上教案和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按照教案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观看微课、预习课件、参与测试、反馈疑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划分课堂学习内容,整合知识点制作微课,设计任务和试题,并上传到职教云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特别是要求其及时反馈疑惑。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收集常见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或方法。例如,“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观察并总结上传常用木质产品的结构设计。根据学生的在线反馈,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案例,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进行相应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并以学生反馈疑惑中常见的问题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分组反思和讨论问题,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堂学习中,各组学生进行设计汇报,由其他小组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后,学生要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互评,再由教师和企业专家评分,其中优秀的木制品设计案例可以再次分享。同时,针对学生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师生可以一起讨论,并作为教学资源不断拓展。
一、教学资源
(一)教学环境企业化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建有打样实训基地、生产技术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教学资源多样化
根据项目化教学实际需求,团队与企业专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成果为导向”共同编写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将木质产品设计师的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以适应企业木质产品设计加工新变化。结合慕课资源“家具结构设计”“木家具制造工艺学”和虚拟仿真软件(榫卯App/榫卯工艺App),相互补充,促进项目化教学落地。
二、教学策略
(1)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适度调整学生课前慕课学习的任务量,着重任务驱动下的现场教学。(2)教学设计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以真实工作为导向开展教学。利用虚拟仿真软件、专业绘图软件,有效突破课程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能力。(3)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设计调研和产品汇报会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三、教学评价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将教学评价方式由期末考核转变为提升能力的过程性考核,采用企业导师主评、专业教师辅评、学生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的全过程考评方式,依托网上课程平台,严格按照企业验收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和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依据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木制品国家标准制定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最终形成多元有效、可评可测的整体评价方案。
四、教学效果
立足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实施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木质产品的核心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素质表现均有显著提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真实的项目任务入手,可以提高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于探索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之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基于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对接合作企业,开拓整体产品开发设计思维,提高设计实战能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终,学生的设计能力会受到校企合作企业的一致认可。
五、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针对具体学情和课情,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及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依据ADDLE模型,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包含具有不同目的和作用的子步骤,构建了一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一)任务驱动线上学习
利用职教云平台,在课前上传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及相应的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任务清单包含学习目标和建议、具体要求、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问题反馈等,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可以提前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程度。常见学习问题的反馈会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给予重点解答,个别问题也可以在线上或线下单独解答。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一些难以通过线上指导的问题,可以在线下课堂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探索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经验的交流,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反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三)课后形成教学闭环
【关键词】先练后教;教学设计;语法学习
教材分析
被动语态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点,要求初中生能够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简单应用。本课是在结束了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2-Module4的被动语态学习而进行的一节语法复习课。本节课内容采用“先练后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练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并掌握被动语态的用法。
学情分析
我校根据班级学生数少,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试行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练后教”的模式,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进一步熟练被动语态用法的基础上,突破被动语态用法中的特殊使用。
(2)能力目标:准确把握被动语态的结构和主要用法,熟练恰当地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4)学习策略目标:学会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英语各时态的被动语态的结构及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使用这五种被动语态。
教学过程
Step1 Show the aims 展示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①熟悉五种被动语态的构成。②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使用这五种被动语态。
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整节课的方向,教学目标的直接呈现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有重点,有目的地性的进行学习。
Step2 Preview预习练习:
1.自主复习,发现问题
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句子:
(1)Many people read Confucius’ works.――Confucius’ works are read by many people. 请同学们认真归纳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
设计说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己归纳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归纳情况,并予以适当的辅导。
2 .复习自测
(1)将下列句子变为被动语态,每空一词:
We can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The work _____ _____ _____ in two days.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语态:
They make machines in that factory. ________________ __ _
(3)选择填空:
The reading room ________ yesterday afternoon.
A. cleaned B. is cleaned C. was cleaning D. was cleaned
3.通过之前的自我复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说明:教师在旁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批改每小组组长的练习,之后由组长负责批改组员的练习,并且帮助组员订正,辅导学习。通过复习自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五种基本被动语态的掌握情况。同时小组的合作也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帮助,也有利于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时自身得到更大的提升。“小班化”的教学也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充分的实施,不会流于形式。
Step3 Progress拓展提升:
(1)讨论自主复习情况,解决发现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在使用被动语态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根据语境提示正确使用被动语态。设计说明:此环节由师生共同完成,有了之前的复习自测,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这时候适当的解析就使被动语态的完整用法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更明确学习内容。
Step4 practice练习反馈:
用动词的正确语态填空。The students _____ often _____(tell) to take care of their desks and chairs.
设计说明:复习成果的检测是本堂课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好检验,经过自主复习与拓展提升之后学生对于被动语态都已基本掌握,需要的是辅以练习加以巩固,同时对比两种基本语态,在具体语境中判断被动语态的运用。
Step5 Summary总结:
课堂小结:①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②在使用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③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判断方法。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再次梳理,通过此环节,学生对被动语 态的结构,使用注意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与主动语态的区别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 复杂性;适应性;预成性教学设计模式;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92-03
首先界定本文的三个基本概念。
1)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教案在课前既定完成;课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案,不折不扣,不可有丝毫的变更。
2)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按自己对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际经验在做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模式一般是个性化的,具有多样性。
3)科学的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即在课前只生成概要性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执行概要边对其进行评价、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教案。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典教学设计理论给出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是“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学设计原理在课前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进行设计,对未来现场教学出现的各种随机的情况未予充分的考虑,不能实时地监测学生的复杂多变的学习心理,如专注程度、动机、兴趣等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进化,故略显得死板和生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中要设计有效的干预,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的回忆,呈现新知识并提供有意义的提示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储存和提取,进行可能促进其知识迁移于未来情境的练习,评价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很困难的而且又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解决任务。又有多种因素使这些已经很复杂的情况更为复杂,包括:1)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场景的千差万别;3)高级教学技术的应用;4)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智慧技能、问题解决等)的多样性[1]59。能否改进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呢?这就是本研究探索的问题。
2 教师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考察
为什么一线教师不乐意用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够很好适应未来学生心理复杂多变的现场教学实践。难道人类有史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把它称之为原生态的教学)就没有合理的地方吗?笔者认为存在的必有其合理之处。那到底有何合理之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重新考察了原生态的教师教学。
原生态教师教学设计情况的调查 笔者随机访谈了89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0人,中年教师(教龄在5~10年)38人,老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21人。
1)当问及“上课前您会不备课吗”,所有教师都回答“当然要备课咯”。
2)当问及“您会严格按照教学设计那套方法备课,写出完整、规范的教案吗”,回答大致有两种:①我只大概会写个授课提纲或打个腹稿(多数是中老年教师);②我会写出一个尽可能完整、规范的教案(多数是青年教师)。
3)当问及“您上课时,会严格按照预先写好的教案,不折不扣地执行吗”,几乎全体被调查的教师都觉得自己会结合现场教学,对原始教案做出或多或少的适应性改变,而且,他们都认为这种变化是必须的。
调查得到的结论有两点:
1)教师一般都会自觉备课(或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或开列一份授课提纲,或打一个授课的腹稿);
2)在现场授课时,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对课前的原始教案在执行时进行适应性修改。
原生态教师现场教学适应性变化情况的观察及分析 教师有了教案或授课提纲或腹稿以后,在授课现场的适应性变化如何?笔者做了以下观察设计。
1)观察的目的:考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在现场教学中做出适应性的修改。
2)观察的对象:某大学的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及老教师共计140人。
3)观察方法:在进入现场观察前,设计了教师课堂观察表和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表中将课堂分为前15分钟、中间15分钟和后15分钟三个时间段进行观察,主要对比被观察者在每个15分钟内较之之前的教学设计有何改变,将改变部分记录下来并记录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所占的百分比。
4)观察结果及分析:将在观察前把教师课堂观察表发给3名作为观察者的研究人员,让其在课中依据教师课堂观察表中的要求,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客观真实地填写表格,尽量贴近被观察者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后利用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对被观察者进行访谈,并真实记录。
3名观察者中,若所观察结果是有2名及以上的观察结果大致相同,便采用这个结果,摒除第三个观察者的观察记录;若均不相同,则算为无效观察。将每个观察者的对应的数据整理出来,分为授课或讲座题目、学生专业、学生层次、学生人数以及授课时间和地点,并将其编号,录入成表格,以待分析。
对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2],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是从7%~15%,平均变化率是10.53%;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从16%~30%,平均变化率是21.92%;老教师组的教师变化率从9%~17%,平均变化率是12.24%。
2)青年教师组和老教师组无明显性差异,而中年教师组和青年教师组及老教师组之间的变化率均有显著差异性。
深入思考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和老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相差不大,其产生的原因有本质性的不同。首先,青年教师组教师缺乏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彻,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根据现场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对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多数人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其次,老教师组的教师是因为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对该学科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精准透彻,所以在其课前的教学设计会充分而全面地考虑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如此一来,在实际的教学执行中相对之前的教学设计的改变就会比较少。
2)青年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以及老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相差较大,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经验较之老教师组的教师要少,而较之青年教师组的教师要多,对本学科的知识也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就导致其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并不能全面地考虑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较丰富的经验又使其在教学中可以部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就导致了表中的中年教师组教师平均变化率较大。
这一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对于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是根据主观预期和‘经验法则’,预先设计出教学实践的‘手稿’,并把它尝试性地用到教学。‘手稿’通常包含对教学事件的常规安排,是教学实施的一般规划,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观假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手稿’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更改,因为ID实践是“在即时条件下采取的情境化行动。”[1]3-6
3 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模式 “预成”性的教学设计虽有其适应性较差的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它可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设计。这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普及。
与“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正好是相反的,原生态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的是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充满了个性、灵活性及动态性,它会依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化。这既是其优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它的缺点:它太过于经验化,极具个性化和多样性,不具备规律性和普适性,不利于新教师学习、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在动态的、系统论、复杂性的思想观念、波普尔的科学研究试误方法、控制论、质性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启发下,在李芒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生成性的观点的点拨下[3-4],批判地汲取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和原生态教学设计的优点,摈弃它们的缺点,提出以下生成模式: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前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生成模式及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的特点 生成模式包括概要和更新两个部分,生成概要部分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更新部分包括现场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当前学习心理、体验教师当前教学心理和围绕教学目标实时评价实时改善教学。
下面来阐述下每个部分的特点。
1)生成概要的特点。在这个部分中通常是在课前完成的。强调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吃透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欲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要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自己多少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要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或其他已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来生成此概要,这样能做到有理论依据和系统化操作。在概要的生成部分,设计者既要依赖教学设计理论,同时也要借助个人的教学经验,这符合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所生成的概要可以是严格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学科知识驾驭能力较强、对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也可以生成一个大概的、腹稿式的概要。
2)更新的特点。更新是把前面所形成的概要在课堂上实施,是在课堂教学时段进行和完成的。在现场教学中,教师既要执行和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实时地关注当前学生的心理和体验当前自己的教学心理,同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改。具体说,在现场教学实施时,首先,教师依据之前建立和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进行了一个小阶段,或者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或是突况时,教师要对此时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依据当前的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师本身的教学心理,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进行教学实施,以此类推,就形成了边评价边修改边实施的生成模式。
3)整个模式的特点。
①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与上述传统的一般性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相比,生成性的教学设计更像是将前期分析和设计合成为概要设计部分,而将实施和评价合称为更新部分。
②如果将上述整个设计模式看成是一栋房子,那么,生成概要部分就像毛坯房,而更新部分就好比给入住者预留了可适合自己需求的室内装修[5]。
③模式的概要部分是决定性的,本质上是一套理性的、逻辑化的要遵循的程序,而更新部分是创造性的,建立在直觉和理性基础上的过程。所以,整个模式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兼有创造性和适应性。
对模式合理性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合理性评价表格对237位教师进行了随机的访问,数据整理后,得出93.4%的教师认为本模式是合理的。笔者希望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可以最真实地还原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并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4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好本研究给出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为了设计好概要部分:①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忽视科学研究,这样才能较高水平地驾驭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②自觉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概要做出尽可能理性的或科学性的设计,为后续教学的展开夯实基础;③在概要设计时,教师要尽量用好以往所积累的教学经验。
2)为了提高对生成模式中更新部分的应用水平,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注意:①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的现场观察能力;②应该学会并把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于现场教学,体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对此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③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
5 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虽有固定的程序可循,但难以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略显僵硬。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能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却又形态各异,无固定的模式,新教师不易掌握,难以推广。笔者在对原生态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合理地吸收和“嫁接”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生成模式两者的优点,提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成模式,概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模式给出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戴克斯特拉,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 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平燕.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李芒.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教育科学文摘,2010,
29(3):58-59.
1.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教育部门在相关法律中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教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行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而从不同层面进行指导,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时候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学生知识基础,操作技能都有很多不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些,很可能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就接触了电脑,对于计算机操作非常熟悉。而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因此在除学校之外的时间里,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困难,没有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学习快。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面向所有同学,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既能够满足基础好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使基础差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进行分层互动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有效克服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3.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教学中,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采用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两者的接触更加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升,另外,随着我国教改的不断深入,互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是新时期教育中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手段。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互动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从来源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法起源于分组教学,即便是如此,分组教学与分层教学之间又存在很多不同,分层教学很好地将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目标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为动态化,同时,也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实现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下面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互动教学设计模式的建立进行具体分析:
1.在初中信息课中,利用初中生学习特点充分营造分层教学气氛,利用教学多样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分层教学,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建立以学习为主的学习气氛,树立学习自信心。肯定学生的特长与优点,进行适当的分层学习,通过相互协作,培养学习能力以及建立团队意识。
2.让学生与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分层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环境等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并制定分组计划,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适当的让每个分组都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通过对不同小组进行单独学习任务布置,提高学习效率,设计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不宜过高与过低,尽量符合每组学生学习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允许学生自学,最终让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自如。
3.通过独立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采用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按照每个学生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制定学习目标,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分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并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跨文化交际
实践教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指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电大英语教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对教学主体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知识转向重方法,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向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并分享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远程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电大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明确教改的目的,树立教学目标
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试点学校统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主编的“专升本”英语自学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同时该教程也是专门为远程教育的自学者设计的,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中央电大的学习平台上都有完整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课程考核说明等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职业培训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就包括《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必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所包括的主要媒体资源有:1)主教材及课程导学各一册;2)与主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光盘;3)中央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活动文本——辅导教案,包括教学实施细则、教学难点解析、网上辅导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等等,以上这些资源都为我们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杂志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这些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进度,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学习主体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来看,其受教育主体仍是成人,多数是为了满足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弥补以往错失的教育的需要。这些远程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通常承担着一定的生活(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只是一项“业余性”的活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如何使这些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影响的教育对象尽早适应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电大远程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一张文凭来读书的,但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学历教育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人们适应新社会的新素质的要求。学历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则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才能真正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才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二)重视远程独立学习观念的培养
长期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教学模式,固化了学员的英语学习思想和习惯,其教学方法更是限制了学员的主动性,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远程英语教学以视频点播和课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学设计,辅以网络上的资源。这种学习方法与学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许多学员就强烈要求教师下发学习资料、练习讲义,想省去上网查询查找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变学员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于还有许多学员没有家用电脑,连因特网都没上过。这样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应远程英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前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与英语课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确保远程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教
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选择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师要达到讲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仿”的目的。
第二环节 学
学是对教的内容的消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深化和扩展学习第一环节内容,达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等作出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环节 仿
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活动时,对课程中一些重要交际场景进行模拟交际,以达到将“教”、“学”环节中所学内容实际运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后的实践。
第四环节 谈
学生在第三环节完成后,对学习和交际模拟过程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加深印象,改进学习方法。该环节的结果应反馈到“教”、“学”、“仿”各个环节中,促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
(二) 教学方法设计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介绍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辅导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辅导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个课时,每次面授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重点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面授辅导强调的是一个“导”字,但我发现由于摆脱不了传统面授课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 它处理成了“讲授课”或者纯粹的“答疑课”。面授辅导不在于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把它简化为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面授辅导课中,学生的声音应该远远多余教师的声音。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性的检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理论概括杂志铺。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我们可以把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和话题编制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而且也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保证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和实效,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我们把整个课程分成8个部分,且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效果较好的幻灯片及自制的课件,运用文字,图例,动画,视频,声音等,突出每个部分主题的知识结构,使新呈现的内容结构清晰,层次鲜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更加快捷地捕获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讨论
讨论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不仅能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益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讨论的内容,主题,形式,范围和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
课堂上,为了便于控制,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法就某一个话题展开: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学生轮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表述自己对该论题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参加,彼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快的实现了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大家或交谈,或争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集中发言,阐释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
3.场景模拟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场景,在给出材料收集时间和讨论准备时间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员亲身参与模拟实践,有可能的话,给出实践活动总结。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际实例,针对不同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Politeness时,就可模拟书中情景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4.答疑
四、对测评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对于远程英语教学来说,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得到多数老师和学员的认同,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成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用一次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情况的做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记录在学习成绩中,体现了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根据中央电大要求,《跨文化交际》已纳入基于网络课程改革试点的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情况,并对学生所做作业及时评阅,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网上作业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业。
总之,远程教育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逐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环节,贯彻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4.
[2]张晓敏.变化中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湖北广播电大视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 CDIO;工程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59-03
1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1]。
国内目前应用这项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的高校才刚刚起步,每年也有很多的高校正在加入到CDIO这支队伍中来。汕头大学工学院在CDIO的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培养模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基础上调整并增加了部分能力指标,构建了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
汕头大学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教改实践给CDIO的本土化做出了可贵的教育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及学生素养不同,仍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CDIO教育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本文将主要围绕软件工程专业中的Project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层面的CDIO模式的课程教改实践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对正在进行此类尝试的同行们有所帮助和借鉴。
2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在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具有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的能力。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较好的软件开发和外语应用能力。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基于CDIO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在CDIO工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将项目和课程相融合,将项目进行拆分及集成分布在课程体系的各个阶段[4]。
在此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中心,分为四个阶段和三级项目:
第一阶段是入学阶段,设计公共通识课程及专业导论类课程,同时进行一级项目(翼卡通数字化校园DUS)的简单导引;
第二阶段是初级学习阶段,对一级项目进行拆分,拆分后项目为三级项目,每一个项目对应的知识点分别对应不同的具体课程;
第三个阶段是深入学习阶段,已经完成了许多三级项目,学习了多门课程,此时可以将部分三级项目进行融合、集成,构成二级项目;
第四阶段是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可以对二级项目进行集成,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大型项目,既可以是一级项目,也可以是毕业实习项目或毕业设计项目等。
图1给出部分软件工程专业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鱼骨图。
3 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
Project开发属于CDIO课程鱼骨图中的二级项目课程。该课程以项目案例为驱动,遵循“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整体建设规划,在“做中学”,通过动手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校园新闻系统,将所学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设计、Web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理念,以案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来逐步组织知识点,并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到软件工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关的应用架构、设计模式和各种辅助开发工具的使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及沟通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课程支撑案例设计 Project开发课程案例项目为“校园新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主要包括撰写新闻、新闻管理、通知、通知管理、新闻事业管理、密码修改、用户登录、匿名登录,还具有分享、收藏、浏览、新闻的功能。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撰写的技术文档包括需求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记录及测试结果文档等。项目的主要开发流程包括问题定义、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提交及维护等。项目的开发工具及平台如表1所示。
课程知识点组织 Project开发课程案例“校园新闻系统”项目的开发顺序为:模块一,Project项目开发技术入门及主页设计;模块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连接;模块三,通知详情查看、新闻视野;模块四,管理员主页及撰写新闻;模块五,新闻管理及新闻视野管理;模块六,通知和管理通知;模块七,管理员修改密码及项目扩展。
围绕项目开发模块顺序来组织知识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如下。
1)介绍当前主要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3.5的运行原理,主流的开发平台,的特点和配置使用方法,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校园新闻系统”总体架构及Web设计要点。
2)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技术(E-R图、SqlSever数据库),数据库和Web页面的连接,DataGrid控件的使用,System.Data.SqlClient类的使用。
3)Response对象常用属性和方法,Request对象常用属性和方法,Session对象常用属性和方法,利用System.Data.SqlClient中的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
4)网站后台管理Web设计,撰写新闻模块Web设计,使用Connection对象连接数据库,使用Command对象操作数据库,使用Command对象调用存储过程,使用DataSet对象和DataAdapter对象、DataSet与DataReader在为用户查询时的区别,对数据库的Insert操作。
5)数据库的Update、Delete操作,RequiredField-
Validator控件实现数据的非空验证,Comparevalidator控件实现数据的比较验证,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控件实现数据的输入格式验证,RangeValidator控件实现数据的范围验证、ValidationSummary控件实现验证错误信息提示。
6)通知和管理通知Web窗体页面设计,数据库的Insert、Update、Delete操作,创建母版页、创建内容页、创建嵌套母版页、访问母版页中的控件及相关属性。
7)设计管理员密码Web页面,进行数据库连接及Up-date操作;对项目进行扩展,增加用户注册页面、新闻评论页面等。
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逐步分解,融入每一个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学习反过来帮助完成项目,两者相互融合渗透,让学生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4 课程CDIO教学实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团队模式开发。学生模拟公司成立项目组,每个学生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参与实践和创新,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对项目进行创新的改造和扩展,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沟通和合作精神。
在项目课程结束后,所有团队均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提交各类设计文档,掌握多门课程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在团队合作中大家相互探讨和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能力。
图2、图3是部分学生在项目实践结束后提交的作品的截图。
5 结论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理念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将CDIO理念引入教学,改变了以往课程理论过多、学生有枯燥感的局面,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间的断层,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佩华.CDIO大纲与标准[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
[2]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温涛.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
关键词:行动导向;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依然将课程结构体系作为重点,实践课要远远少于理论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就不能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
创造性,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行动导向教学介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逐渐产生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目标就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能力。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等,在教学中,不能是教师的独自表演,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计划的制订、实施以及评估,都需要学生独立进行。
在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方面,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笼统的理念,它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指的是在学生活动中加入职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利用行为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
激发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其他的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思维方面比较形象。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的重点。
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学生既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课程进行仔细的研究,同时将学生的特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对理论进行精细化讲解,将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的重点,同时其他的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适当的增加,比如维修等等。学生在对计算机各个部件概念以及原理进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牢记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本文将计算机硬件作为项目模块,对组织教学的起始点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硬件筛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些新的题目和问题不断地引入进来,这样可以实现对原有兴趣进行强化的目的,具体来讲,包括这些内容:
1.项目方案的制订
教师首先将本章节的学习目标给列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学习项目的制订,保证制订的项目是科学合理的。
2.对项目信息以及问题进行收集
通常在这个教学阶段内,采用的是讨论学习的方法,学生认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学,如果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以
及不懂的知识点,需要及时地向教师反馈,也可以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项目行动计划进行制订
在课堂中对项目实践过程进行模拟,如果有问题存在于项目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看法给表达出来;不同的小组,想出来的行动方案一定也不相同,那么教师就需要分析各个行动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选择出最适合的行动方案。
4.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核心,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上机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此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项目总结
一个章节结束了之后,需要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总结;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还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方式,常见的就是出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解答,从而有效地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的掌握情况。
6.项目评价
学生在日常的职业行动中,综合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以
及技能等等,教师对其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在我国中职院校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德根,魏国生.中职计算机应用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J].电子世界,2013,2(7):123-125.
【摘要】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双向回馈的过程。体育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必须熟悉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如何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法、各种语言、符号、例子,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学习者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而建构出教学设计系统化的模式,这与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探究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观念,比较传统教学设计与当下盛行的建构取向教学设计,最后针对学习者与学习方式,提出Mosston教学光谱的理论与应用。
【关键词】系统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光谱;理论;应用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tton teaching spectrum in the view of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stract】The activ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bidirectional feedback course inclu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P.E teacher must 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subject and teaching strategy. How to use all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methods,language, symbol, example, and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subject into the content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learner, and finally to construct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ult of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and current popular construction-orien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finally making appoint on learner and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ston teaching spectrum was brought up.
【Key words】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spectrum; Theory; Application
一 教学设计模式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模式的观念:一般教学设计过程,包括有学习者、方法、目标与评价等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教学设计兼具创造与发展过程,因此常以椭圆形、曲线、箭头等符号,将教学设计过程作为认知讯息的传达,以便教学设计流程图进而建构出教学模式。有关教学设计的说法甚多,限于篇幅,不做深究。具体而言,教学设计模式是指教学设计的过程概念化或步骤化,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比较:教学设计的历史,由于受到不同典范的影响,而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大致分为“巨观教学设计模式”与“微观教学设计模式”,前者侧重在一般系统、课程和管理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反应,例如教学系统设计;后者强调心理学、教学、沟通和视听理论在教学设计的反应,例如每课教学设计。如今许多教学设计随着视讯传播媒体,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逐渐被取代,教师转而成为学生信息的提供者、合作者、引导者。简言之,传统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控制与传递;建构取向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选择与建构。对于教学设计模式取向的说明(见表1)。
表1 教学设计模式取向比较表
取向对比 传统取向教学设计 建构取向教学设计
教学知识 教科书为专家知识权威,知识的来源与获取来自教科书 学习知识是讨论实作互动后建构的产物,用来印证办糟的真伪
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管理者,利用活动和作业检视学生的学习成就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沟通、对话、辨证共识与歧异处
学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偏重机械性的记忆、模仿与事实的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重视多媒体的摄取、知识网络的反省与思考
教学活动 静态的被制吸收、可预测性、学徒式单向活动 动态的争议对答、不可预测性、师生共创活动
设计模式 例如:ADDLE模式(分析,设计,发展,实施与评价) 例如IMM-PBI模式(互动多媒体,基于问题的学习)
二 系统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系统教学设计模式的架构:以Dick&Carey这个模式,包括九个连结的步骤和一个回馈环线,这些都是教学设计者可用来进行有效教学的程序和技术的组件(图1)。
图1 Dick&Carey系统教学设计模式图
(二)系统教学设计模式应用的步骤:Dick&Carey的系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依系统化步骤,配合认知取向和建构取向进行教学设计,分述如下:
1 决定教学目标:第一个步骤是决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之前,先决定什么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在教学完成后可能会达到的程度如何。换言之,教学设计初期的核心,应该从需求评估、确定计划的需求,确定优先级,并考虑限制因素等来叙述教学目标。
2 进行教学分析:决定教学目标后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对于学习者应该如何运用哪种学习类型来完成,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步骤来完成学习目标,这是进行教学分析的重点。
3 鉴定起点行为特征:鉴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才能了解与教学目标之关系与差异,如此才能设计教学活动。否则教学目标立意甚佳,但是曲多合寡,反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4 叙写学习目标:通常教学目标的叙写,依据终点行为来列举各项目标,清楚指出的预期学习者完成的学习内容;撰写各主目标下面的子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目标的叙写,常用认识、了解、学得……等动词,在教学分析和起点行为的基础下表达所要学习的内容。
5 发展学习评价:有效教学与否,便是透过学习评价来了解其效果。此时根据认知、情意、技能等目标,可以针对学习者如何完成学习目标来设计评价的类型和标准。
6 发展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可以从教学前的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练习与回馈、测验和追踪整个教学活动五部分来进行。并且根据目前学习研究的结果、学习重点、学习者的特点来考虑策略的发展。
7 发展和选择教学形式:因为现行各校的教学资源不一,因此教师在发展和选择教学时,应该以学校本位为主来发展教学形式。
8 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变得不可或缺。因此,针对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评价,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其目的在于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学习效果、学习者情况进行了解,已备教学过程调整的需要。
9 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教学效能的验证,目前可以配合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应的能力指标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三 Mosston教学光谱的理论与应用
Mosston认为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一连串关系的发展。他认为教学的意涵,是学生能够体验,而且反应所有教师的提示。因此强调这一连串的关系,在于帮助学生能在身体活动中,发展出个人的运动技能。所以Mosston指出教师、学生、目标三者的关系是一致的。换言之,在每个教学单元中,必须透过教师的特定教学行为、学生的特定学习行为,以及所欲达成的目标,形成教师与学生,以及目标的互动网络(图2)。
图2 教学光谱架构图
(一)Mosston教学光谱的理论
1 原理(The Axiom):众所周知,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先前决定的结果。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根据在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连串决定。所以,Mosston认为教学行为是一连串的决定。而教学光谱的基本意涵,即“教”是被“决定”所主导的,亦即教师每一个教的动作都是先前决定的结果。可见所有教师教学的决定是整个教师“教”的中心,所有“教”的行为都是由教师所做的决定;相对的,所有“学”的行为都是学习者所决定的结果。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两者所作结果。
2 教学形式的剖析(The Anatomy of Any Style):Mosston教学光谱中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时序都存在着三层次的决定。分别为课前(pre-impact):1.所有的决定必须在教与学之前做决定。2.课中(impact):在实际教与学中,执行有关的决定。3.课后(post-impact):评价学习前的决定,这部分通常涉及教师与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Mosston&Ashworth进一步指出“课前”:是在任何教学时序前,教师所必须做的决定;“课中”:则指教学活动所传达与表现的行为。“课后”:即评价学习者在教学活动期间或教学活动之后的表现,并提供回馈。
3 决定者(The Decision maker):如果教学活动是舞台的话,那么教师与学习者则是这舞台的主角。因此,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如何扮演这出戏,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如何来决定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便会有“最大极限”与“最小极限”的决定。换言之,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时序上,教师与学习者彼此之间是互动的,因此就会出现教师与学习者,谁来决定的主导权。一般而言,教师的主导权随着各种教学形式的不同顺序,会相对的递减的情况发生。
4 教学光谱(The Spectrum):Mosston教学光谱是教与学中可替换的典范,它包括命令式到发现式中各种排列的典范,亦即是每一种教学形式(Teaching Style)皆有其特别的教与学的行为与特定形式的目标。教学光谱的发展历史演变至今,包括A式(命令式 The Command Style)、B式(练习式 The practice Style)、C式(互惠式 The Reciprocal Style)、D式(自测式 The Self-Check Style)、E式(包含式 The Inclusion Style)、F式(导引式The Guided Discovery Style)、H式(分析式 The Divergent Style)、I式(创造式 The Learning-initiated Style)、J式(设计式 The Learner’s Design Style)、K式(自教式The Self-Teaching Style)、G式(集中式 The Convergent Discovery Style)十一种。国内学者认为由于各式之间决定范围与内容的差异,在教学活动各有巧妙,并意味着教学光谱仍有其发展空间。
5 群集(The Clusters):Mosston&Ashworth指出人类具有再制或复制已知知识或旧有的模式等能力。因此,教学光谱分别由“再制”和“生产”两个群集。也就是说一个是以教师为主的群集;一个是以学习者为主的群集。其中“生产”群集需要透过学习者使用不同的行为工具,去发现、创造。若从主客观而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应属于学习为主的“认知群集”,反之,以学习者为主的群集,而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学习主必须自己或透过同侪去发现、创造机会,因此又可称为“发现群集”。或也可以由“直接教学”或“间接教学”来加以区隔。
6 发展的功效(The Development Effects):国内教育学科,针对教育目标,多采取布鲁姆(Bloom)的认知、情意、技能的三大目标。然而Mosston教学光谱的发展功效,每一教学形式皆可独特地影响学习者;即可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的、道德的、情绪的、社会的、身体的功效。而这五种教学形式的发展功效,可以单独呈现亦可五种功效合并出现在一个教学形式当中。例如命令式(A式)的各种功效的发展均维持最小;而练习式(B式)则在身体、社会;情绪的有较高的发展功效;而互惠式(C式)则社会与情绪的发展较高,身体的发展功效则较低。可见在每一个教学形式里,皆有其不同偏重的功效,这对教师教学特殊需要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亦可与一般教学目标发展有所区别。
(二)Mosston教学光谱的应用─包含式的篮球教学
1 包含式的理念:就是泛指教师在同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皆能体验到成功,使得学习者想法与行动一致。
2 包含式的目标:Mosston指出包含式的目标,在于使教学能够接纳大多数的学习者;能适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让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参与全部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害怕失败的学习者也能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理解期望与现实间的关系;每个教学内容,皆有多种教学选择的机会,更能符合个别的需求。
3 包含式的实施:包含式在课前,由教师(T)做所有的决定。课中由学生(L)由自己做决定选择适合的作业练习。课后由学生(L)针对他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决定是否往上、向下的难度继续学习(图3)。
E
课前T
课中L
课后L
图3 包含式结构图
详细的教学过程如下:课前教师做所有的决定,由教师来选择个别化的教材;课中教师先行概念背景提示,接着学生观察所给予的选择,选择第一次练习的难度,再决定继续或练习其它难度。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做第一次的沟通,并进行教材提示,以及教学资源与教学器材,接着分散学生,各自开始安排自己的练习作业;课后由学生使用“标准卡”进行自我评价,此时教师应来回给予学习者回馈,并对于学生难度的选择,保持中立的态度。
4 包含式发展的功效:在包含式的发展功效着重在身体以及情绪的发展,其次为认知的发展,而以社会功效最低。由上所述包含式的教学形式来看,课前都是教师做决定;课中、课后,都由学生自己做决定(图4):
图4 包含式发展的功效示意图
四 结语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双向回馈的过程。然而透过系统教学设计模式,不仅利于教学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效教学,而且透过不断的修正,同时兼顾到教学的每个步骤。但很多教师往往习焉不察,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较少涉及理论根基。因此透过篮球教学为例,加以阐释Mosston 教学光谱的理论与应用,提供教学者选择教学型式,另一种教学形式的群集。国内不管生手或专家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讲述法,以教师为主,学习者为辅的教学形式,这已经不见得适合时代的需求。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不仅需要教学系统设计,更应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每一步骤,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Mosston, M.(1992).Tug-O-War, no more: Meeting 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using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63, 27-31.
[2] Mosston, M .,&Ashworth, S.(1986).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3] Mosston, M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4]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7.
[5] 孙洪昌.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2):71-80.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前模块;课堂活动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我国大受追捧。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去年开始,我校尝试性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就目前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没有具体的范本可以借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受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常来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在课后辅以适当的反思和练习,从而达到强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整个教学流程的颠覆,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相应的练习是在课前进行的,教师在课前专门准备了相关的先学提纲、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而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是传统的口头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要想真正把翻转教学模式大面积地应用于实践中,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课前模块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模块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课前模块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块,只有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模块设计时,应切实着眼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来说,课前模块设计涵盖了先学提纲设计、微课程设计、课堂评价设计以及学习支架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之初就要明确先学提纲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要通过先学提纲来引导学生精读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挖掘知识点的内延和外涵,引导学生在先学的环节中初步理解知识点的内延和外涵,为微课学习做好初步知识储备。因此,先学提纲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先学提纲的设计需要“简而精”。
学习支架设计的目的是让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到教学效果,应该充分建构相应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2.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阶段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应切实注重对课堂情境、会话、合作等要素的设计,使课堂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课堂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设计、活动小组设计和会话交流设计三个模块的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是课堂活动设计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因此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真正愿意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学习环境设计涵盖了物质环境设计和情感环境设计两方面的内容,物质环境设计主要是指对教室内桌椅的摆放、物理实验室器材的摆放等都要有一定的设计,我们采用的是围坐式学习。情感环境设计主要是指利用相对较为和谐融洽的环境使学生心理相对较为宽松,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
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主要是以活动小组的方式进行,因此活动小组的设计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活动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小组内各成员都担任相应的学科工作,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在每个小组内设置一名擅长沟通、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长,负责做好与教师和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工作,从而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有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教室内不断巡视,对交流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此外,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不能偏离主题,以免无法发挥真正的效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还容易出现只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发言其他人不积极参与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各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切实保障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会话交流同样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之后,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设计了小组打擂台的环节,对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公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展示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加强会话交流的设计,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会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会话交流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目的。
3.信息化支撑环境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还应加强对信息化支撑环境的设计。信息化支撑环境可以为翻转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使翻转教学模式更加顺利地开展。目前,我校采取的模式是“互联网+平板电脑”模式。学校投入资金进行了班级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实现了校园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班班通,建立了校园教学资源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定制平板电脑,为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从网络、硬件到学生自主学习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设备和知识保障,从而提高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更进一步发展。学校还配备专人对老师和学生的平板电脑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及时更换,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环境,从而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更进一步应用。
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省时省力。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广大教育者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推广工作中来,为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和新应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玲.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5(06):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