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运营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34 个10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已形成铁路枢纽29 个。一些枢纽经过技术改造,加上生产布局和运输径路的调整,功能发生了变化,使一些深陷城市包围的线路或区段运行密度骤减。如上海地区的南何支线、新日支线,南京地区的浦梅线、宁栖线,金华地区的浙赣线部分和武汉地区的原京广铁路汉口城区段等。由于铁路运输本身属于轨道交通,具有安全性好、不受气候影响、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运行正点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优势,加上我国大城市常规地面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运营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相关政策、技术装备、运能安排、盈利方式和市场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运营管理体制问题。
1 国外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使市郊铁路尽快参与城市交通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形式多样,但主要都是由资金来源所决定,即由投资主体决定运营管理体制。
(1) 国有国营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俄罗斯莫斯科采取此种方式。三地参与城市交通的市郊铁路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管理。
(2) 国家与地方所有,国家经营
德国汉堡采取此种方式。市郊线路的修建由城市和联邦铁路共同负责,联邦铁路负责车站和线路部分,城市负责隧道部分;运营管理由德国联邦铁路负责。
(3) 地方政府所有,地方经营
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采取此种地方国有的方式。纽约的市郊(城市) 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它们同属纽约城市运输管理局。多伦多的市郊铁路由安大略州政府所属的交通管理局进行运营管理。
(4) 民有民营,私有私营
日本东京采取此种方式。东京公共交通中的市郊(城市) 铁路在民营化后,隶属东日本旅客运输公司,在60 年代初实现了高架和地下化,与长途客运和货运分离,经营效果较好。
2 国内市郊铁路现有运营管理体制
我国市郊铁路属于铁道部所有,运营管理由铁道部所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而城市交通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管理。这样的格局造成了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在运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之中,各有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但基本上仍是国有国营的方式。如: 北京地区铁路资产所有权属于铁道部,投资主体只有铁道部,资产经营管理由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广州地区采取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国有国营”模式:广州市政府主动参与广深铁路的广州站—南岗站间修建第4 线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市郊客运专线;由广州市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由铁道部广深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和出资建设。
对于市郊铁路之外的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其运营管理体制大致有“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和“ 地方国有、合作经营”两种方式。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取的方式。武汉城市轻轨交通、上海地铁2 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地铁1 号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其建设资金不再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而是采取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的方式。
北京地铁八通线及西直门—东直门城市铁路采取的是地方国有、合作经营模式。为此,分别组建了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前者由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轻轨京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后者由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公司等组成。
3 我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分析可知,我国主要城市所采取的运营管理体制和国外主要城市所采取的不尽相同,这是由我国铁路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发展市郊铁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铁路国家所有。我国主要城市附近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比较完整的铁路枢纽,部分枢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提供给城市交通使用。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其资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运营管理体制中的所有制形式。
(2) 资金来源。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涉及到线路及有关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太可能,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吸引社会资金。
(3) 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由于城市交通属于地方政府主管,市郊铁路的改造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其运营管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4) 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系统地看待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之中,明确市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5) 运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要求其运营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 也可以保护其他投资方的利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以下4 种运营管理体制可供选择,它们分别是:国有国营、国有地营、国有合营、地有地营。其特点和优缺点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知,由于我国铁路资产属于铁道部所有,既有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其线路和设备国有的形式难以改变。为了使市郊铁路能成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探讨合适的运营管理体制。
4 实例分析
目前成都市道路的增长跟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而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有待时日。而成都地区已建成较完整的铁路枢纽(成都铁路枢纽布置见图1) ,除了完成铁路运输任务外,能力还有部分剩余,可以为城市交通提供一部分运力。这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1 成都铁路枢纽
转贴于
成都铁路分局正在论证开行“公交列车”,初步确定其走向为:沙河堡(或成都东) —成都站—天回镇—新都—青白江,主要考虑的是客源组织问题。该线路途经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郫县、新都县和青白江区。客流来源分析如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成华区的工厂都向青白江区等远郊区县搬迁,而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市区,通勤职工成为主要客源;成都客站是特等铁路客站,客流量大,需要大容量、快速的城市交通满足其换乘需求。换乘旅客成为第二类客源;随着成都市城市的扩大,卫星城逐步发展起来。来往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卫星城居民成为第三类客源。最后,市郊列车的开行还会产生一定的转移客流量。除了客源问题外,困扰成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最主要的还是运营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行方案问题。成都铁路部门认为“ 公交列车”最多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行一次,每次载客1 000 人以上。这与城市对轨道交通大容量、高密度、高速度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甚至会使居民为赶上每天一次的“ 公交列车”造成新的交通问题。但是,若以完全公交化的方式开行市郊列车,则会对铁路正常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站点设置问题。从成都铁路枢纽图可以看出,当前成都枢纽的站点设置完全遵从铁路站点设置方案,站间距一般在6 km 以上。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如果站间距过大,不能吸引居民出行, 对城市交通矛盾的缓解作用不大。
(3) 具体操作问题。旅客的换乘、进出站手续的简化以及减少对铁路长途旅客运输的干扰等都是成都“公交列车”开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正是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运营管理体制着手,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体制。在成都地区建议以“ 国有合营”体制为基础,建立适合具体情况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既有铁路资产为成都铁路分局所有,成都市政府积极参与,并吸引社会投资,共同组建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种运营管理体制包括以不同形式参与的三方:成都铁路分局、成都市政府和社会经济实体。成铁分局以既有线路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协助方式投资,成都诵政府以提供线路设备改造资金、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等方式投资,社会经济实体以资金方式投资。线路及其附属设备资产属于国有(成铁分局拥有既有线路和设备,成都市拥有其投入资金所改造的部分) 。三方投资组建的运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工作。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结构如图2 所示。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由技术部、运营部和经济部三个部门组成。
(1) 技术部: 由成铁分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公司进行技术协助,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并负责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日常的维护管理。
(2) 运营部:制定实施成都市郊铁路运行方案, 并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与成铁分局和成都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协调好与正常客货运列车衔接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做好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工作。
图2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机构
(3) 经济部:负责公司经济运转情况,协调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市郊铁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其公益性远远大于经济性。但如果不保证投资方的经济利益,会使投资方丧失投资信心。成都市政府可以根据其公益性的特点,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扶持其发展。
当然,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所遇到的不止运营管理体制一个问题,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使市郊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金辰虎,张静. 中国应如何发展市郊铁路(一).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 , (1) :25
2 车红坤,金辰虎. 北京地区市郊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 , (2) :7
【关键词】车站 突发客流 应对措施
系统简况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为小时单向运量1.5万人-3万人中运量的跨座式胶轮单轨系统,采用人工驾驶方式,由ATP―列车超速防护自动闭塞系统(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S―列车运行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及联锁设备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系统设计最小行车间隔150秒,列车4辆编组,全列车允许超员882人,最大小时单向运量21168人次,售检票采用人工售票、自动售票和自动检票方式,售票设备包括:人工售票机(BOM)和自动售票机(TVM)。
突发大客流的产生
大客流往往是在节假日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音乐会、庆典重大活动以及恶劣天气,城区交通管制等情况下发生,如每年的平安夜,奥运会火炬传递以及60周年国庆重庆焰火晚会等。当车站在某一时段发生乘客较集中进出车站,站厅出现购票持续排队和进出站拥堵,站台出现乘客上下车困难等现象,车站较平常同一时段客流陡增或出现异常状况,可判断为车站大客流的出现。
大客流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在大客流冲击情况下,往往对客流组织形成较大甚至巨大的压力,如组织不力或措施不当,则会出现乘客抱怨不满被投诉的可能,严重则可能发生拥挤、踩踏等人身伤亡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在保证疏散客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地疏散客流,现以2009年60周年国庆重庆市举行大型焰火晚会,9月30日临江门车站出现突发进站大客流为例,对车站突发大客流的解决方案进行浅析。
临江门车站位于市中区解放碑中心,属岛式地下车站,站台安全压力相对较小,在爆发大客流时可将工作重点偏向于站厅购票、进站与通道安全。从二号线开通运营至今,临江门车站的客流在全线位居前列,也爆发过几次典型的大客流。从历年客流量分析可看出,临站日均进、出站总人数在2.5万人次―3万人次人次左右,超过该水平值就可确定为有大客流现象发生。2009年9月30日,19:00,大客流日出站是平日客流的14.26倍;21:00,大客流日进站是平日客流的9.43倍。经事后统计,在当日19:00―21:30的两个半小时里,临江门车站进站客流量高达1.5万,比平日全天客流量多出3000人次,爆发了车站无法承受的超大客流,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
临江门车站突发大客流组织的主要措施
1.增加售检票能力
售检票能力是大客流疏散的主要障碍,临江门站共8台进站闸机,车站自动检票能力为8(台)*30*60=14400人次/小时,可以满足进站大客流疏散需要,而售票能力不足成为临江门站这次突发超大客流的瓶颈,造成车站站厅严重爆满,以至于出现短暂的失控状态。所以,提高售票能力,增加售票设备是解决方案的最重要举措。目前临江门站售票设备配置数量:5台人工售票机(BOM)、5台自动售票机(TVM)。经过系统查询及分析,临江门启用全部售票设备后每小时售票量最高为4000张左右(售票设备平均每分钟售卡67张,其中BOM机售45张、TVM售22张)。因此,若临江门小时到站客流超过4000人次时,售票速度将
所以在大客流疏散时,可采取事先准备的车票,在站厅、通道增加设置临时售票点,根据临江门车站现有设备布局及AFC系统预留接口,经分析增加售票设备方案有三,其一为购置便捷式售票设备,临江门车站可增加四台便携式售票设备,增加后每小时最高可增加单程票售卡量1800张,使全站单程票售卡速度达到每小时5800张,基本可满足平安夜大客流需求;方案二是增加TVM机,通过对临江门站AFC设备周边环境条件的察看,临江门站在现在有的TVM设备位置旁边都有预留的AFC接口,而且从位置的大小和空间来看也完全具备增设TVM机的条件,最多可增加5台,售票能力可提高1300张,全站售票量达到5300张。基本可满足平安夜大客流需求;方案三:扩建、增加售票亭可考虑增加售票窗口来缓解售票压力,将现在有的两个售票亭进行扩建改造,将每个售票亭改为3个售票窗口,另可考虑在预留TVM处各增加一个票亭。这样临江门站总共可以增加2-4个窗口进行车票发售,增加后全站售票量达到4800-5800张,基本可满足平安夜大客流需求。通过上面三个方案的分析研究,我认为要应对9.30突发大客流,须结合三个方案综合考虑,才能根本解决售票能力不足的问题。
2.增加列车运送能力
根据当时大客流的流向,在大客流发生时,利用备用列车,实施增开临时列车,提高列车运能,从而保证大客流的疏散,列车运送能力是大客流组织的重要措施。临江门站是始发站较场口的邻站,进站乘客均为到新山村下行方向的客流,按节日运行图6分钟间隔计算,除去始发站较场口站上车客流,在临江门站每小时的列车输送能力约为:650*10=6500人次,如果在大客流期间对行车密度稍作调整,改开5分钟间隔,每小时的列车输送能力可提高到:650*12=7800人次/每小时,在两个半小时内可输送1.9万次左右,可满足9.30大客流的疏散,列车运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采取临时疏导措施
在大客流的组织中,临时合理的疏导对客流方向进行限制和调整,是一项很重要的组织措施。主要包括出入口、站厅的疏导,站厅站台扶梯以及站台的疏导,出入口、站厅的疏导主要是根据临时售票位置的设置,限制客流的方向,来保持通道的畅通和出入口、站厅客流的秩序,站厅站台扶梯以及站台的疏导主要是为了尽量保证客流均匀上下扶梯和尽快上下列车,确保站台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疏导措施主要有设置临时导向牌,警戒绳或隔离栅栏、采用人工引导和通过广播宣传引导等措施。如将临江门站的B口下行电梯开向上行,加大出站速度,减缓进站速度;将A口、B口及D口售票亭外拉隔离柱与警戒线以及暂停D口出站闸机,避免交叉客流等措施。
4.关闭出入口或减缓进站速度
大客流往往难以预测,因此,为了保证大客流发生时疏散客流的安全,在难以采用有效措施及时疏散时,可采用关闭出入口或限制进站速度的措施来阻止一部分客流或延长大客流的疏散时间。9.30的大客流,在出现几乎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就采取了减缓进站速度的措施得以将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即对车站的A、B、D三个出入口组织车站工作人员、保安以及公安民警进行阻止劝导,暂时将进站客流限制在车站外,在根据站厅客流的疏散情况,适时放行部分客流,在9.30的大客流组织疏散、力挽失控局面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的学学习和临江门站9.30大客流组织的分析,对车站大客流组织调整方法的体会:
(1)车站大客流爆发后应依次把好站台上下车、站厅购票及入站限流三道关口。
(2)当站台客运压力过大时,减缓或暂停站厅售票和入闸的速度。
(3)当站台、站厅客运压力特别大时,站外限流或临时封站,阻止站外乘客进站。
(4)当大客流出现,严格执行“宁乱站厅不乱站台,宁乱站外不乱站内”的客流组织原则。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与社会组织、新闻媒体间缺乏信息互通互报机制,大型活动给轨道交通带来的大客流不能提前预警,轨道交通客流组织处于被动。
(2)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间铁路、公交等系统缺乏协调运营机制,当出现大客流时,其他交通方式得不到有效分流。
融入区域积淀案例厚积薄发
许诗军向记者介绍,2012年,太极股份正式启动智慧城市战略,通过在全国多省市脚踏实地的耕耘,已经形成了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智慧海淀顶层设计、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北京市政务云平台、智慧榆林顶层设计、智慧延安试点城市建设等诸多实践案例,积淀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解决方案。
把顶层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是太极股份开展智慧城市业务的重要战略。“太极股份绝不把顶层设计当成概念炒作,而是真正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和研究,依托城市功能定位,借助外脑与内部人才一起,通过5A分析法,从城市特点、竞争力、吸引力、驱动力、信息化提升点线面五个层面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许诗军介绍说,每个城市的突破口都不一样,海南要做的是旅游和服务业,而陕西榆林关注的则是能源产业的两化融合,要找到每个城市的定位和需求做顶层设计,分析现状,匹配资源。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点带面,务求实效,这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城市最迫切的需求,而不能贪大求全。比如通过与某地方领导的详谈,许诗军了解到当地政府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当地果农的苹果一斤多卖一块钱的民生问题,是如何让当地河流、土壤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认为,要做的重点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以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实现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要真心诚意投入、坚持不懈地实干。“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工作。以乌鲁木齐为例,不是说给乌鲁木齐出了一套顶层设计,乌鲁木齐就‘智慧’了。重点应该是如何融入区域经济,我们与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成立一个自治区的智慧园区的工程技术中心,来共同拓展市场,带动本地人才培养,带动园区相关的企业成长,拉动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发展,这同时也是在践行央企科技援疆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使命。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太极智慧城市一个事业部到乌鲁木齐出差超过200多人次,一个月光机票就是十几万,这样的区域市场态度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做到的。”许诗军强调,客户看中的是太极的责任感和务实的持续服务能力。
统筹集约共享协同融合发展
在许诗军看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需要遵循统筹、集约、共享、协同和融合等重要原则,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正好是落实这些原则的重要一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既不是宏观的规划,也不是微观的项目建议书,规划往往比较务虚,项目建议书太局部。而顶层设计就是要把规划和具体项目逻辑、脉络、步骤梳理清楚,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集约式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这才是顶层设计的意义所在。
自2013年入选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合肥高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PPP模式在实际应用领域内的创新。2015年9月,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营项目(以下简称“智慧高新项目”)从全国8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成为智慧城市行业第一个国家PPP示范项目,也是安徽省获批投资额最大、合肥市唯一入选的示范项目。
PPP模式难点
特许经营权定价是PPP项目的核心,关键在于明确项目建设成本、付费机制,即收益方式。一旦项目投资概算不确定,特许经营权收益不确定,在PPP项目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现象。
智慧高新项目的最大难点恰恰就在特许经营权定价上。一方面,无法评估项目总建设成本。项目还未进行顶层设计,对于未来总体规划、实施路径、子项目情况都尚未明确,无法评估工程量来测算项目总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无法明确子项目类型,从而进行收益权的划分。在智慧高新项目中,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等3类PPP项目并存,无法通过单一方式明确总体收益方式。
从运作模式来看,PPP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1个项目1个运营主体”模式,这也是一般PPP项目通常采用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会产生很多项目运营主体,增加政府的总体协调负担,容易造成政府编制增员、项目实施工作效率低、运营主体间扯皮推诿的情况。二是采取“1个基础网络运营商+X个核心项目”模式,该模式虽然部分解决了项目总体协调问题,但项目的社会合作方仍需政府筛选,对接层级仍然较多;且运营商对管理的热情是有限的,对于可盈利部分积极性高,但对耗费精力又没有较高收益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性较低,难免存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
除此之外,智慧高新项目在社会资本方的选择上也遇到了难题。在财政部明确的PPP项目政府采购方式中,合肥高新区主要考虑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公开招标,即先公开招标(不少于3家企业报名),若两次流标后转为竞争性谈判(2家企业以上报名),若1家企业报名则可走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对招标响应单位无数量限制,且市财政、招标部门已接受此方式;劣势在于招标文件一经确认无法修改,且转为单一来源采购时间周期较长,招标部门是否匹配智慧城市综保式方案的专家库存在不确定性。第二种为竞争性磋商方式,其优势在于采购过程中招标文件(关于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要求以及合同草案条款)可经过磋商方式进行实质性修改;劣势在于此方式需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要求招标响应单位必须在3家以上,且新方式在市财政、招标部门还未实际运作,招标部门是否匹配供应商库存在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在智慧高新项目方案设计上,合肥高新区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避免政府编制增加过多、人员冗余;第二,由专业的社会资本做项目的统筹管理方,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第三,有效解决项目投资概算不明确带来的运营风险,设置防火墙;第四,对于长期的PPP合作有一个合理的监管、考核机制,同时也给社会资本经营的自利;第五,政府在PPP实施过程中,对建设内容、建设效果、建设成本可实施控制;第六,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包括社会资本方的选择、项目的选择、总价的控制。
搭建组织保障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合肥高新区从组织保障及制度体系、运作模式、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采购模式、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项目组织保障方面,他们在全国首创了“1+1+N”的“智慧城市发展商模式”。“1”分别代表一个组织体制及系列制度和一层PPP核心结构,“N”则是指一系列单体项目。
为解决政府编制增加过多的问题,并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高新区采取了“轻政府管理、重专业运营”的体制,即政府负责流程监管,专业社会化资本负责实施,打造一个组织体制及系列制度。另一方面,成立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小组为智慧高新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审议决策等;智慧办主要负责对接协调,项目实施过程监督,参与项目竣工验收、移交等工作;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标准编制等工作。由项目与组织管理的夹心层――合肥时代智慧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PV公司”)负责顶层设计及深化、制定年度规划、项目识别论证、项目投融资、建设项目招标工作、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运维。
同时,为保障项目规划的中立性、建设系统性及运行可持续性,合肥高新区还设置了两层风险防范。第一层,让“裁判员”与“运动员”分离,在智慧城市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作为SPV公司的社会资本不得参与智慧高新项目建设,设立防火墙,避免制定规则者参与,保证项目实施的公平。第二层,通过第三方机构(发展研究中心)来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年度实施计划、具体项目方案进行第三方监督,保证计划、项目的专业性。
组建SPV公司,构建PPP项目核心结构
SPV公司是PPP项目的核心结构,注册资本2亿元,其中政府方出资4000万元,占比20%;特许经营社会资本方,出资1.6亿元,占比80%。项目前期由政府出资主体――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牵头整体框架设计,项目启动后由SPV公司统筹管理合肥高新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智慧城市项目。为解决对于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的需求,合肥高新区计划选择一个“专业资本+资源资本”的组合,即一个在智慧城市领域顶层设计、建设、运营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本加一个资源强大的社会资本。
这一方面体现了组织保障中“重专业化运营”的理念,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更好地对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投融资谋划、项目的管理运营维护,避免政府投资分散、重复投资等情况,可以更高效地实施项目,节约项目资金,实现智慧城市系统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智慧高新项目一揽子打包项目的投资建设成本不确定性问题,由于SPV公司不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项目在实施时由SPV公司确定方案并报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招标,最终由审定的项目建设成本来作为计算政府购买服务费依据,所以通过有效的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就可以实现在项目投资额、项目建设内容不确定情况下的PPP合作问题。
设置合理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
在特许经营权定价方面,合肥高新区原则上按照项目建设成本、项目运营成本乘以相应费率的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费用。虽然智慧高新项目是一揽子项目,无法确认总的项目建设、运营成本,但是项目实施及款项支付是按照单个项目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在政府购买服务时,可以按照单个项目审定的工程决算价来计算项目建设成本,按照单个项目审定的项目运营成本来计算项目运营成本。为有效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合肥高新区充分考虑政府成本控制和企业合理收益,对收益方式、收益支付时间进行了详细明确。政府购买服务费每年由高新区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区财政局进行审定,并列入次年政府财政预算。
在计算收益时,根据SPV公司职责设计,合肥高新区将政府购买服务费分为4种,分别是顶层设计费用、政府财政购买服务项目而产生的投融资成本、项目建设管理费和项目运营费。其中顶层设计费用为中标价格,设置上限价格控制总额;项目融资成本按照中标报价,上限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1.3倍;建设管理费按照投资项目建设成本和中标项目建设管理费率计算,设置上限费率;项目运营费用按运营成本加计流转税费及8%管理费。
在设置收益支付时间时,对4项费用分别按照不同要求计算应付款计息时间,自应付款时间开始到实际付款前按照季度计算复利,政府支付社会资本资金占用成本。顶层设计费按进度分两期支付完成;建设管理费每年支付一次,十年内付清;项目建设成本认定时间分建设期和建设期后两个阶段,建设期内按均衡投入建设资金原则计算。运营费按照具体项目合同约定支付义务。
采用合理的采购模式和管理监督机制
考虑到公开招标方式对招标响应单位无数量限制,且公开招标批准流程短,不需要通过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在实践中,操作模式较成熟,同时希望扩大合作范围,合肥高新区最终选择了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业的社会资本参与合作。
在社会资本方评审结构上,智慧高新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技术标中对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融资能力、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智慧城市建设能力是主要考核内容,对于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情况、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系统运营能力、未来智慧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商务标设计打破以往单一指标,设计了3种费率指标来进行综合考量,给予社会资本合理的利润空间。
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城市管理,物联网,影响因素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to speed up to speed up, as people enjoy the convenienc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lso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new 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upgrade the city management level,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city managers face major iss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network technology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Key words: the city management, the thing networking, influenc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1、城市用电紧张。随着城市发展,各式宾馆、办公大楼、商场超市、医院、写字楼等大型建筑日益增多,使得供电负荷越来越大,节约能源和能效管理问题日益突显。以建筑物空调用电为例,全国中央空调耗电已是社会用电的20%,我国发达城市中央空调用电占到总耗电量的23%,局部甚至达到31%,城市供电负荷越来越大,如何从源头上节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达1 亿吨以上,而且每年大致以8%的速率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3、交通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不断扩大,城市中可用于交通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密集的车流、拥挤的街道、效能低下的交通系统不仅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增加,还产生了污染和能源的浪费问题。此外,交通拥挤导致了事故增多, 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 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迫切要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现代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在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注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将有效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
二、在物联网技术运用下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1、物联网技术应用原理分析
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背景下,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在物联网开放应用环境的支撑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应用的建设和运营,增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综合优势,建设标准开放、系统可靠、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应用,并联合运营商实现物联网业务运营的基础,有效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城市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通过传感网络层、中间件、接入网络、运营和管理以及应用服务层,形成了从基础网络到应用创新的可持续循环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传感网。通过遍布城市各处的智能设备,将身份感知、状态感知、位置感知等全面感测数据收集起来,使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感知和监测。传感网的中间件是屏蔽底层硬件差异性和网络平台复杂性、异构性的支撑软件,能够针对不同应用所具有的共同数据需求特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对各项应用提供规范的数据获取、查询等接口,为进一步简化城市管理应用开发和扩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抽象。
(2)、接入网。接入网是由基本数据传送网络(DDN、帧中继、ATM 等)、互联网(因特网、大型专用IP 网络)等通信骨干网络组成, 能够使“小而散” 的信息汇聚,从而更好地利用综合优势整合信息资源。
(3)、管理平台。运营和管理是由运营商和合作单位共同协作运营管理的数据管理平台,通过采用规范化的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管理、网络管理等手段,支持各种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撑应用的有效运行,能够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性、专题性的业务需求,方便城市管理者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监督和协同管理。
物联网应用和服务是综合性的、面向服务的应用解决方案的集合, 通过不断应用创新、业务创新,充分发挥数据和信息的效用,最大可能地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以满足社会各领域众多业务应用需求。
2、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举例
(1)、广告牌识别管理系统。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监管所面临的查处非法户外基础设施效率低、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为加强户外管理执法力度, 以广告牌监管为试点,建立了广告牌智能识别管理系统,针对户外大型广告及墙体广告牌建设有源无线远程识别系统,与区市政管委、区工商局等联合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对城管、工商执法部门配发移动检查设备,提升户外广告执法管理水平。
(2)、停车场管理系统。根据目前停车场监管工具、手段相对单一,没有专门的停车场监管系统,提出了建立朝阳区停车场智能化监管系统试点。结合已展开推广的业务应用(如网格系统、图像系统等),整合相关资源,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了停车场智能化监管系统,通过为路侧、路内、地下及产权单位停车场设置装有无线识别标签的停车场管理信息牌,使检查人员通过专用扫描设备识别,即可立即获取该停车场的纳税义务人、停车场位置、面积、车位数量、收费标准等信息并判断出其合法性;通过与市、区审批通过的停车场数据信息与城管、网格化管理、交通、街乡、发改委、运管局和税务部门等共享,便于实现协同检查、强化管理,从而减少私设、私增和其它偷税漏税情况;通过信息公开,提高停车场合法性和收费的透明度,发挥市民监督作用。
(3)、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危险源数据采集及监管系统,实现危险源报警监测“主动式”管理和执法监管水平的提高。通过将数据采集终端放置在危险源上或周围,对危险源的压力、温度、固定牢靠性、危险源的有毒物和可燃物的泄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本地报警,移动巡检设备可收集采集终端数据,并通过GPRS、CDMA 或3G 等方式传输至后台系统,进一步实现汇总、分析和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和监督,发挥公共安全监管系统的作用。目前的典型应用有:电梯运行安全监测,易燃、易爆、有毒环境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陈曦,翟国方.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 [J]. 地理科学. 2010(04)
[2] 张应福.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0(01)
[3]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毛燕琴,黄维.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一项对全球布线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在包含 1,000 个线夹的典型布线安装中,因错误安装、复杂度高和返工所导致的额外工作超过了一周工作量,因此所造成的平均损失超过2,500 美元。为了应对这些日益突显的挑战,Versiv从基础做起,不仅解决了测试和故障排除相关问题,还缩短了认证周期。该平台所提供的各项新功能帮助布线集成商成功解决了当今认证领域的复杂性,减少了有损盈利能力错误的出现。
Versiv还具有一个直观的指示性触摸屏界面,提高了经验较少的安装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提高了测试速度和对全球 ISO 等级 V 测试的遵循性。从可加快设置速度的向导,到高级 Taptive 用户导航界面,再到新增的工作流增强功能,Versiv所有这些新功能的结合使其成为当今市场上速度最快的测试仪,这使得各项作业只需一次就可顺利完成。
全新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成就安全高效的IT环境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日前召开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全新的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的各项性能,并携手本地独立软件开发商,宣布相关的IT管理解决方案已准备就绪,帮助企业打造更安全和更易于管理的IT环境,提升业务竞争力。
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更加贴近企业用户在现代IT环境下的实际需求,更加强调商用电脑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全新的酷睿博锐处理器带来了全方位的性能和性能功耗比的提升,以适应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挑战。举例而言,与四年前的PC系统相比,第四代智能酷睿博锐处理器的商用处理性能和多任务性能提升高达2倍、图形性能提升高达19倍,电池续航能力也提升了50%,更好地助力企业实现高效生产力。 酷睿博锐处理器提供内嵌的安全特性,降低了恶意软件的攻击机会,同时还能保护用户身份和交易的安全,进而确保对核心数据的保护;而远程执行的防盗功能加上高性能数据保护,能够确保恶意代码不会危及企业的业务系统。此外,全新的嵌套虚拟化支持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自然、迅捷的体验,且同时支持两种虚拟化应用同时运行,帮助用户安心迎接智能桌面虚拟化。酷睿博锐今年还有望引入升级的无线体验、免密码VPN访问机制等,以支持更加无缝、安全的会议室协同环境。
目前,基于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的IT管理解决方案已经在金融、电信、教育、政府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了巨大的商务价值。 另悉,英特尔公司还将针对本地增值渠道经销商群体,围绕第四代酷睿博锐处理器展开一系列渠道招募、培训、技术支持等项目,为有实力的渠道商“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企业IT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业务安全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商用电脑产品经理陈乐良表示:“基于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家族的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将持续强调更高效、更安全以及更高可管理性的特点,令企业用户业务更高效、更好地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以及提升用户满意度,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惠普服务助力客户迎接大数据时代
惠普近日,宣布扩展大数据咨询服务,以帮助客户规划、实施和维护能够支持其大数据计划的IT基础设施,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IT效率。
尽管企业已熟知大数据所带来的价值和优势,但随着数据规模、种类、处理速度及易受攻击性的不断增大,随之而产生的成本和复杂性给企业的IT资源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惠普大数据咨询服务提供战略、规划和实施服务,帮助客户在简化IT管理的同时,降低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本,并确保其遵循行业标准和政府法规。
惠普亚太及日本地区副总裁兼技术服务事业部技术咨询总经理Mohan Krishnan表示:“企业希望加快大数据的商用化,但却未必完全理解在构建一个整合且管理得当的大数据环境时所产生的影响、压力和复杂性。惠普技术服务将帮助客户制定迈向大数据的战略,以确保他们获得所需的规划、基础设施和保护,从而凭借与时俱进的洞察力使数据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天宝:从创新出发
近日,天宝公司版本为4.80兼容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 N S S)接收机固件。通过此次,用户可以在测绘、基础设施、建筑施工以及高精度OEM接收机模块等一系列天宝公司的GNSS解决方案中,以标配或选项的方式,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开放服务卫星信号。
天宝公司全球CEO柏士文介绍,天宝公司是全球卫星导航行业的领导公司。随着天宝公司在GNSS行业的演进,北斗成为天宝公司GNSS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不光是中国的导航系统,而是一个全球的导航系统。天宝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陈朝晖表示:“通过在一系列天宝解决方案中增加接收北斗卫星信号的功能并实现与其他GNSS系统的互操作性,用户可以利用更多的卫星和测距信号来获得更加精确的定位。这些功能可以进一步加强GNSS在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地震监测、工程和大型土木工程施工等行业中的各种定位应用。”
柏士文介绍,天宝的核心业务主要有五大块,他们是天宝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包括地籍和地理信息业务,农业、工程建设、建筑行业、交通物流业。随着逐渐深入了解中国的信息化需求发现,中国政府在讲智慧城市、智慧中国,其最基本的信息化的过程。其中国土部分就是怎么样把现有的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采集起来,然后放在一起做建模、分析,把这些信息好好地利用起来。以此为整个城市的管理者、国家决策者提供抉择的依据。天宝的技术从最初数字的采集到建模、分析,到最后的运维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每一块都有很多好的产品和技术被中国的广大用户在使用。对于智慧中国中的项目,天宝也提供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大的便利,使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也提升了天宝的价值。
目前,天宝公司的很多解决方案,是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客户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数据分析成为越来越关键的一环。柏士文表示,天宝下一步将加强最终的分析能力的建设。但是这种能力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创新,而不是通过收购很多的公司。天宝公司每年拿出收入的12%到13%投入到研发上面,希望能够把这些能力通过自身的创新去扩大。
Wi-Fi CERTIFIED ac 全面提升Wi-Fi技术性能
日期,Wi-Fi技术联盟正式推出了Wi-Fi CERTIFIED ac认证计划。以WiFi CERTIFIED n的高性能为依托,Wi-Fi CERTIFIED ac产品能够以比旧版Wi-Fi产品快一倍甚至两倍的速度提供全家庭网络覆盖,并可轻松处理诸如超高清和4k视频、多媒体、和快速文件传输等高要求的应用。
Wi-Fi CERTIFIED ac产品拥有更高的容量、更好的性能和更强大的稳定性来支持当今与未来的家庭、公共场所、以及企业网络等环境中的各种联网应用。该认证计划以IEEE 802.11 ac标准中定义的技术为基础,将Wi-Fi功能的性能提升到了更强的阶段: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基于Wi-Fi CERTIFIED ac的网络可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典型Wi-Fi CERTIFIED n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一倍以上;更大的传输容量——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用户可以同时将更多设备连接到Wi-Fi CERTIFIED ac网络;减少延迟——Wi-Fi CERTIFIED ac产品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游戏或音乐播放等程序使用体验,在这些程序中哪怕是丝毫的延迟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Wi-Fi CERTIFIED ac 在5 GHz频段工作。在该频段中,设备可以利用增加的带宽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多数WiFi CERTIFIED ac产品也有望采用双频以便在2.4 GHz和5 GHz两种频段上工作,并在2.4 GHz频段支持Wi-Fi CERTIFIED n。近年来双频产品的普及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有望随着Wi-Fi CERTIFIED ac的引入而继续增加。双频网络可使容量加倍,因为设备可以使用较少拥挤的5 GHz频段运行高性能应用,而使用2.4 GHz频段来满足基本需求。
消防局隆重召开“消防信息化作战规范化管理正规化”建设现场会
近日,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消防信息化、作战规范化、管理正规化”建设现场会在海淀支队隆重召开。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战训处处长魏捍东、警务处处长张福生、信通处副处长傅永财,北京市消防总队长张、政委吴志强,副总队长李进、武志强,司令部参谋长李建春,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刘长利、公安分局副局长段建军等领导出席会议,部消防局、总队所属各单位、海淀区各相关委办局领导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观摩了海淀支队“三化”建设多媒体片及现场科目演示,系统展示了海淀支队在信息化应用、规范化作战、正规化管理中的建设成果。海淀支队柳国忠支队长作了题为《抢抓机遇着眼打赢以三化建设为牵动全面推进消防工作创新发展》的经验发言。市消防总队张总队长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海淀区在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管理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指出“三化”现场会突出了“三化”建设和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的内在统一,实现了消防业务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全年工作提供了标准样板。
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强调了“三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一体化平台上改进队伍管理、监督执法、指挥作战的模式,在防火、灭火两方面同步配备使用移动执法和指挥终端,切实发挥信息化科技支撑作用,带动部队战斗力新提升。
IBM携手炎黄智杰成立首家“智慧城市合作创新中心”
近日,山西省政府、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山西炎黄智杰科技有限公司与IBM(NYSE: IBM)一起,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举办了“IBM·炎黄智杰智慧城市合作创新中心”揭幕仪式。该中心是IBM与合作伙伴共建智慧城市的首个创新中心落地项目,集高性能计算服务、城市运营和运维、产业创新和成果展示、综合办公于一体。
为推动山西省智慧城市建设、培养一批本土智慧城市建设者,IBM软件集团与山西本土企业炎黄智杰以共同发展需求为基础,创建了首个智慧城市合作创新中心,以提升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携手整合山西上下游产业、关键技术以及解决方案,共同建设更加智慧的山西。山西炎黄智杰科技有限公司是IBM公司的全球合作伙伴,也是优质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一直致力于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投资和建设。
此次创新中心的合作汇聚了双方的智慧和优势。IBM为该中心提供行业领先技术、行业专长、专家培训,而炎黄智杰借助其多年在平安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矿山等行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山西省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全国公安和农业信息化行业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IBM全球副总裁Paul Granito表示:“我们非常欣喜得到山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携手本土合作伙伴炎黄智杰一起共建以智慧煤矿、智慧农业为核心的IBM全球示范项目,成功建立首个‘智慧城市合作创新中心’。未来,IBM将派出技术团队全面协助和指导合作伙伴,以提升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稳定性。与此同时,IBM还将通过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强大营销体系和资源,开拓并提升更多本土合作伙伴的技术、渠道及品牌影响力,做到强强联合、多方共赢的再现代化发展。”
IFS食品饮料行业扩展功能
关键词:综合管沟 市政管线
中图分类号:[TU279.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背景
神农架林区松柏过境公路是林区党委、政府为了充分缓解松柏镇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城区交通状况,提升松柏镇城市品位而科学规划设计的城环道路。
神农架松柏过境公路属于307省道神农架林区境内的一部分,项目建设规模3.08公里,起点高桥村狮象坪,终点松柏镇政府对面。该项目按超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兼顾城市道路功能,路基宽为22米,行车道宽度为12.0米,桥梁宽度为16.25米。松柏过境公路自建设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高效能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为神农架林区交通状况的显改善,松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给林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止2011年9月,松柏过境公路已投资五千余万元对区域内道路、供水、排雨、排污、电力、通讯和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统筹规划、科学施工、合理建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先进科学的设计施工理念,在综合规划布置给水、电力、通讯等市政公用管线铺设方面,采用了全省领先的综合管沟技术,这也是该技术在林区公路建设和城乡规划中的首次运用。截至到2011年底,已建成综合管沟3.0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松柏过境公路、老城区道路及滨河小区为主的环状布置方式,为松柏滨河新区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小区开发建设设施配套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提升了松柏过境公路基础设施的配套标准及管理层次。
二、项目介绍
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的前提。传统的市政公用管线的直埋敷设方法没有统筹规划区内各种设施管线,必须反复开挖路面进行施工,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与市容状况,市政公用管线敷设零乱,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法国、日本等国的城市为合理有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都先后采用了综合管沟敷设技术,迄今在我国,并没在城镇规划和市镇建设中得到普通应用。在神农架这种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综合管道技术使用尚属首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对综合管沟的使用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该技术已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并日螓成熟。
综合管沟是指设置于道路下,用于容纳两种以上公用、市政管线的构造物及其附属设备 (又称公用沟或综合走廊)。它可以把分散独立埋设在地下的电力、电信、热力、给水、燃气等各种地下管线部分或全部汇集到一条共同的地下管廊里,统一维护,集中管理,从而有效节省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具有成本低、用料省、维护方便,使用高效等显著特点。
该项目预计投资6000万元,若采用传统的管道敷设方式,一是会造成多次开挖,二是工期不允许,三是会严重滞后整个滨河新区的整体施工进度,四是会大大突破工程总体预算。
综合考虑松柏过境公路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选用将给水、电力、电信、移动、联通、广播电视六种管线放于综合管沟内的布置方案。污水、雨水净化排水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道路两侧布置或单侧布置。考虑到污水、雨水排放引流的需要,因排水管线属重力流,埋深会越来越深,则会相应增加管道埋深,从而提高综合管沟投资,因此在设计时单独设计施工,将污水、雨水管线一般不放于综合管沟内部。
污水、雨水的埋设结合综合管沟的大开挖,进行一次开挖、协作施工的方案施工,从而尽量降低工程成本,减少施工费用。以松柏过境公路综合管沟的横断面示意图和各种管线在道路两侧的布置示意图为例,对管线的布置进行详细说明。详见图1、图2。
图1 综合管沟横断面示意图
图2 道路管线横断面布置示意图
由以上各个方面的论证,可以得出采用综合管沟来埋设城市地下管网系统与传统直埋式管网系统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有效降低管道开挖次数,避免多次重复施工,综合管沟可减少道路开挖的次数,从而保证了路面畅通,保持路容的完整与美观,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2-3倍。
2、有效降低管网故障,综合管沟能有效缩短管线施工的工期,还可避免盲目施工所引起各种管线的损坏,使管网故障率减少到最低程度。
3、有效提高管道空间利用率,综合管沟埋设管道的空间利用率高,综合管道内空间较为宽敞,管线排列有序,具有较为宽裕的维护操作空间,能进入内部作定期巡回检查,并可随时进行换修,因之各管线间的故障及相互间的影响大为减少,还可以全面回收旧管材。从而延长管线的使用寿命,降低管线意外故障。
4、有利于管沟内各种管线的运营管理和集中维护,提高工程的综合质量和投资效率,提高管理层次。
三、设计内容
1、总体设计、工艺设计
包括综合管沟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各类孔口布置设计等。
2、主体结构设计、围护设计、地基加固设计
3、附属设备设计
包括综合管沟内部的给水、排水、照明、供配电、通风、消防、标识、建筑、防灾报警、电控监视等。
4、综合管沟内各类管线技术设计
包括电力电线、通信电线、给水管道、热力管道等技术设计等。
四、设计原则
综合管沟的设计宗旨是:“安全、合理、经济、简洁,预留发展空间。
1、综合管沟的平面线型基本与所在道路的平面线形平行,平面线形的转折角必须符合各类管线平面弯折的曲折角要求。
2、考虑综合管沟内部自流排水的需要,综合管沟的纵纹最小纵坡不小于2‰;其最大纵坡符合各类管线敷设简捷方便的要求,一般控制值为20%,特殊情况例外。
3、综合管沟的最小埋设深度为2.76米,平均埋设深度2.80 米,根据路面结构厚度,并根据必要的覆土厚度以及横向埋管的安全空间等因素进行合理调解确定。
4、综合管沟断面空间充分满足各类管线的敷设空间、维修空间以及扩容空间的需要;断面型式与各类管线的布置满足综合管沟安全运行的要求。
5、综合管沟特殊断面的空间满足各类管线的支接口、分支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材料投入口等孔口以及集水井的断面尺寸的要求。
6、综合管沟内的缆线一般布置在支架上,支架的宽度与纵向净空以满足缆线敷设及维修需要为具体标准,支架的跨距应根据计算及实际施工经验确定;大口径的管道一般安置在支墩或基座上,支墩或基座的跨距也应根据计算确定。
五、项目经济可行性
对于综合管沟的技术经济分析,主要是和管道直埋相比。根据工程定额资料对该方案的各种地下管道独立埋设和进入综合管沟统一布设这两种情况下的工程造价进行了估算,综合管沟的投资约高出直埋布设方式的50%左右。以松柏为例,附上松柏管沟布置的具体数据。
虽然造价有所增加,但综合管沟本身所特有的优点,其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远高于所增加的初期建设投资。采用综合管沟后,检修或更换管线时,不用开挖及维修路面;可以减少因道路施工等带来的交通阻塞,从而减少引起的其它行业停止营业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可有效延长各种管线寿命;可以充分回收管材;可以对进入综合管沟内的各行管理单位业租赁经营,回收投资成本,实现平衡项目资金预算的目的。
总体来说,修建综合管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出综合管道沟自身建设时所增加的一次性资金投入,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努力推行综合管沟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小结
综合管沟的推广,在我们国内尚处于摸索建设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环节。通过松柏过境公路管沟设计方案的实施论证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综合管沟集中布设市政公共管线的优点,已被社会各界认同
近年来,由于地下管线的敷设而造成道路反复开挖、反复修建的现象格外严重,社会各界对此反映意见很大。采用综合管沟集中布设地下管线的优点,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城镇规划的预见性短缺,短视已广大群众广为垢病,并成为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城镇规划工作正日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日益重视和群众的广泛重视,综合管线的布设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综合管沟技术的推行,不存在根本的技术
通过对松柏过境公路综合管沟方案设计的论证得出,尽管市政综合管沟相对我国来讲是项新生事物,我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尚不成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很多,大面积推广尚需时间,但是只要能保证各种市政管线的科学、统筹布设,严格按操作规程安全运营、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维修的空间,综合管沟方案的实施还是可行的。所以综合管沟的实践推行,不存在根本的技术。这从发达国家多年的实施经验可得到这效例证。
3、综合管沟的最佳实施方案因地适宜地选择 ,要根据各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最优化,最佳实施方案,多方考虑。国内外虽然已有很多以资借鉴综合管沟的设计实例,但因为各城市、各地区市政管线的埋设要求、地域环境、施工要求均不相同,所以综合管沟的实施方案也不同。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关键词:智慧城市;电子认证;网络信任体系;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3.033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YaN Xiao-feng
(China CCID Lab, 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 Beijing 100048)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ly, outline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olicy basi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service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the intelligent city building.
【Key words】Intelligent City;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Network trust system;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0 引 言
电子认证服务:是为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证明的活动,包括签名人身份的真实性认证,电子签名过程的可靠性认证和数据电文的完整性认证三个部分,涉及数据电文的生成、传递、接收、保存、提取、鉴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电子认证专有设备提供、基础设施运营、技术产品研发、系统检测评估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是综合性的高技术服务。
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对电子认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需求,加强技术研发,研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便捷性和产品易用性,保护用户隐私和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电子认证服务,保证服务功能的安全。
1 重要意义
1.1 电子认证服务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以城市资源全面物联、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应用资源持续创新、系统资源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由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可感知、可控制、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网络的广泛应用对网络信任体系和由此衍生的社会稳定带来了重大挑战。随着金融电子化、物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几乎覆盖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感知和需要连接的情况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网络功能已成为处理各种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智能的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带来了对网络信任体系和由此衍生的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例如,在电网进行远距离输电过程中,变电设备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操作,无人变电站面临着非法入侵传感器的威胁,如果发生传感器身份冒用和数据入侵的情况,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身份盗用、交易诈骗、网络钓鱼等各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与快速发展的网络应用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遇到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2.17亿,比例为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 等问题,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消费欺诈,规模达 3880万。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网络用户的信心,阻碍了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可信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智慧城市形成的障碍。构建智慧城市迫切需要建设可信的网络空间,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就是适应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
电子认证服务为构建可信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电子认证服务通过保障网络身份的真实性、网络行为的可溯性和数据电文的可靠性,为数字证书相关方维护权益、追究责任、履行义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以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已成为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最佳技术选择,电子认证服务为构建可信网络空间奠定了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2 智慧城市构建为电子认证服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的进一步应用给电子认证服务市场带来巨大潜力。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有IPv4地址3.32亿个,域名786万个,网站183万个;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3.18亿人,占总体网民的65.5%;我国团购用户数4220万人,网上支付用户数1.53亿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686万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2.95万亿元。据预测,“十二五”期间,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建设,网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普及深化,到201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其他网络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对网络可信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深化电子认证服务应用。随着社会对电子认证服务认可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电子认证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电子认证在网上报税、报关、工商年检、社保缴纳、公积金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网上交易、在线招投标、电子合同签署与电子订购等业务将蓬勃发展,并逐步向知识产权保护、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扩展。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功能将逐步丰富。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社保、医疗、保险等诸多公共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深化电子认证服务应用。
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为电子认证服务的应用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电子商务逐步向移动电子商务转变,手机支付的应用使得商务交易更加便捷,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联网应用日渐丰富,近年内将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应用于教育、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为电子认证服务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云计算等新模式的产生使得云端数据的安全存储、访问授权、隐私保护问题逐渐凸显,为电子认证服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电子签名与认证服务业迎来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丰富多彩的电子认证业务应用需求,为电子认证服务带来新的应用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简称《电子签名法》)为电子认证服务奠定了法律基础。2005年4月1日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关于数据电文的书面形式效力、原件效力、证据效力以及数据电文的存档与收发时间、收发地点的规定以及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电子签名第三方认证的要求,为电子签名的应用和相关认证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电子签名法》配套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依据《电子签名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设立、许可、服务、暂停和终止、法律责任以及监督管理做出了规定。相关部门从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密码使用及管理要求、电子政务领域的认证服务应用、电子商务领域的认证服务应用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部分省市还出台了规范本地区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推进电子认证应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的相关政策依据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 《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第1号令)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服务规范》(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 《电子认证业务规则规范》(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 《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国家密码管理局)
・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国密局发(2009)7号)
・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电子认证应用指引》(中国人民银行)
・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5号)
・ 《电子支付指引》(中国人民银行)
・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
・ 《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 《关于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11号)等
3 技术标准
电子认证相关的证书管理、时间戳、密码协议、系统检测等技术类标准基本完善。已制定数字证书格式、在线证书状态协议、公钥基础设施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证书策略与认证业务声明框架等20余项技术类标准。其中包括: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规范》(国标报批稿)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证书分级规范》(国标报批稿)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在线证书状态协议》(GB/T 19713-2005)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证书管理协议》(GB/T 19714-2005)
・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GB/T 19771-2005)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数字证书格式》(GB/T 20518-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特定权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GB/T 20519-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时间戳规范》(GB/T 20520-2006)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GB/T 21053-2007)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准则》(GB/T 21054-2007)
・ 《健康信息学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2部分:证书轮廓》(GB/Z 21716.2-2008)
・ 《健康信息学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3部分:认证机构的策略管理》(GB/Z 21716.3-2008)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安全支撑平台技术框架》(GB/T 25055-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证书认证系统密码及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GB/T 25056-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签名卡应用接口基本要求》(GB/T 25057-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简易在线证书状态协议》(GB/T 25059-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X.509数字证书应用接口规范》(GB/T 25060-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XML数字签名语法与处理规范》(GB/T 25061-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电子签名格式规范》(GB/T 25064-2010)
・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 签名生成应用程序的安全要求》(GB/T 25065-2010)等。
电子认证相关的公钥基础设施系统互操作性评估准则等相关的应用支撑类标准正在研究。已基本完成多项电子认证应用支撑类标准起草工作,并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
・ 《电子认证系统证书分级规范》
・ 《自然人证书分级规范》(初稿)
・ 《电子签名验证通用指南》等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岗位设置、业务规则等管理规范框架基本形成。已制定多项电子认证服务管理类规范。其中包括: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规范》(国标报批稿)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服务规范》(试行)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规范》(试行)
・ 《电子认证服务注册机构备案管理要求》(初稿)
・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行政处罚实施细则》(初稿)等
4 实施策略
认真学习《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精神,深入研究和解决智慧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网络信任体系、可信身份、工控系统等相关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中的电子认证服务问题。
4.1 指导思想
以《电子签名法》为依据,以推进国家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规范智慧城市运行秩序为目的,以加速智慧城市中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统筹全局、规范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应用牵引、服务创新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推广可靠电子签名应用,打造物联网从感知层到应用层,端到端的认证服务能力,完善智慧城市环境下电子认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4.2 实施目标
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形成可靠电子签名认证体系,在数据电文可靠性认证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智慧城市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应用提供可靠、方便的电子认证服务。
4.3 实施思路
4.3.1 提高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电子认证服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电子认证服务是智慧城市信任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建设智慧城市,建立网络信任,身份真实是基础和关键。要实现有效的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必须对智慧城市中网络主体(如:机构、个体(如:人、动物、植物和物品)、设备(如:机器、传感器)、软件)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电子认证服务是电子签名人、电子签名依赖方等相关各方提供电子签名身份真实性、电子签名可靠性证明的活动,涉及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生成、传递、接收、保存、提取、鉴定等各个环节,是建设智慧城市可信运行应用环境的基础和关键,对构建智慧城市的网络信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高可信度的电子认证服务。电子认证中的第三方是电子签名人和电子签名依赖方之外的法律实体。经过主管部门认可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独立于电子签名人和电子签名依赖方,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业务操作,确保电子认证活动的公平、公正,提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认证服务的认知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途径,宣传电子认证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普及电子认证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利用可靠电子签名保障其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在电子认证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典型应用案例、成果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会用、敢用,并主动使用电子认证服务。
4.3.2 完善智慧城市环境下电子认证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推动《电子签名法》与《票据法》、《合同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根据智慧城市发展对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需求,完善身份认证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物联网中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认定规则,为电子取证、司法鉴定和法律诉讼提供支持。促进电子认证服务在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具体应用。鼓励采用经主管部门认可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发展。
4.3.3 构建以电子认证服务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以PKI为基础的电子认证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最佳技术选择。以《电子签名法》为依据,以智慧城市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为基础,建设基于PKI技术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提供以应用多种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手段的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信息不可抵赖性等功能服务,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环境业务的安全可信。基于电子认证的可信智慧城市应用环境构建如图1所示。
通过与智慧城市应用环境紧密集成的电子认证服务平台,提供安全认证服务。针对大量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重点研究WPKI相关技术,提供可靠的无线认证能力。积极推进定制SIM卡的工作,保障数字证书与SIM卡的集成推广。研究安全RFID、各类传感器与数字证书的集成技术,提供终端认证支持能力。
4.3.4 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服务创新发展
联合行业应用部门,选择比较成熟和有影响力的应用环境,如:电子病历、招投标、政府采购、社保、智能物流等,按《电子签名法》对可靠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相关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网络身份验证门户,提供接口开放、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安全可信的电子认证服务,推动机构证书、个体证书、设备证书、软件证书等的应用,保障移动、远程业务的安全。大力宣传和鼓励示范应用,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头作用。
加大对智慧城市电子认证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和相关科研单位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相关的电子认证相关技术和标准,推出简单、实用、高效的电子认证产品。
4.3.5 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发展壮大电子认证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