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16-02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在国内迅速开设,其教学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好坏。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就业情况及发展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适应中医院校康复教育规律及康复专业特点的全程监控、多元评价、动态响应的康复治疗学教学制度[1]。
一、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我院高职康复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建设和完善,如《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晚自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办法》等;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我们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2]。
一体化:即建立学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实施开放式一体化管理。校企双方同共修订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分享学生管理数据档案。
二转变:即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转变为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转变为全程性综合评价体系。
三选择:即学院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的“职业规范咨询中心”,以“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学习;学生从专业方向出发,合理选择授课教师,每一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四跟踪:即了解学生学习及就业、发展情况,建立学生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学习进度、跟踪学习纪律、跟踪就业情况、跟踪发展提升。
五调整: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二、建立“自主式”选课制度
在“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课程体系[3]基础上,我们创建了“自主式”选课制[4],即全部学生在完成三大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5]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学生及家长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学校督导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三级(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听课检查后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
2.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医院信息员”反馈信息。
3.学生及家长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以及由家长和班主任动态沟通信息反馈。
4.行业组织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全国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通过率、学院技能抽考成绩和中国康复医学会举办“康复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5.着眼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评议为院领导提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信息,为教师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和津贴发放等提供依据,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6.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方法。
(二)建设校外精细化准岗实习质量监控[6]
进一步完善由学院实习就业处、医技学院实习科、医院科教科与康复部、学生实队、学生家长参与的精细化准岗实习管理制度。每个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专任教师负责,从送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科教科和康复科交接学生、安排学生住宿、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下病房指导学生实习及参与对学生的考核等,全程配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评;同时参与顶岗实践,随时了解临床康复发展动态、学习康复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实习单位对康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院合作对学生的准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三)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7]
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多维信息跟踪渠道,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学院实习就业毕业生信息员―医技学院实习专干―班主任”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8],随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信息。同时,依托我院的58家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医院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及发展信息,以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等,以此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结语
本文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丰富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构建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9(22):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7]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8]刘忠良,崔立晶,黄强,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 Yue-bing1,GONG Tao2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e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Hunan 410208,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实训室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03-0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建设不能仅停留在一般的浅层次管理、简单布置和最基本的设备布局上,还要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思考,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计算机实训室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从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原则、主要内容、建设途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建设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原则
德育教育为本是实训室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实训室建设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创造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实训室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二是规范的实训室制度建设。规范的实训室制度建设是规范学生在实训室行为的最有权威性的准则,是实训室建设的最具体的体现。通过各种制度的约束学生的行为,达到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其三是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实训氛围。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实训氛围是师生经过长年的实践活动凝炼发展而形成的,是实训室建设的最高境界,通过举行校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严格守纪,文明待人,对计算机建设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2.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计算机实训室建设的生命。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那么其相应的实训场所的特色也将不同。针对我校林业专业、园林专业的特点,组织各种培训,承办各种级别技能竞赛,面向社会开放计算机实训室,使计算机实训室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在在实训室建设的特色上下功夫,特别要体现实训室建设的专业精神和学校的办学思想,使实训室真正成为师生专业成长和技能进步的摇篮。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建设可通过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建设和精神建设等几个层面进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建设,把这些特色文化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学生的技能学习、职业操守的培养、职业素质的练就等各个方面中。使实训室文化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彰显出潜移默化的渗透、示范、导向、暗示的教育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室环境建设
环境是指实训室的硬件基础、软件配制、环境布置、实训内容等方面所反映的内涵的总和。它是实训室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建设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第一,实训室硬件建设的层面。学校要有完善的计算机实训硬件设备,我校现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园林规划设计算机设计室、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室、林业计算机辅助调查室。每个实训室的建立都要按照自己学校的专业需求,兼顾专业将来的发展,诚邀企业、行业带头人,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最终决定相应实训设备的配置,使其在教学上充分发挥优势,能够突出实训环节,满足“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企业培训”的需求,是学生技能得到长足的培养。另外,为保证计算机实训室能正常工作,还要保证有良好环境条件。
1.1稳定的电源
计算机由很多的精密元件构成,所以要求外部交流电源的供电电压稳定,不稳定的电源会使计算机的硬盘、主板等配件容易损坏,所以要配备稳压器来获得稳定电压。当发现电压有异常时,应第一时间进行检查,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出现。
1.2清洁的卫生
计算机不是密封的设备,机箱内容易囤积大量的灰尘,造成元件散热不好,甚至会使显卡、CPU烧毁,也容易造成主板内部短路,因此要定期使用毛刷进行除尘,保持机房卫生、清洁,避免灰尘对电脑造成损害。
1.3适宜的光线
机房对光线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给机房添加遮光窗帘,以避强光直射。
1.4清凉的温度
计算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散热的话,循环积累的温度会加速设备老化,导致出现各种设备故障,如频繁的死机、非法操作和元件烧毁等。所以给实训室安装空调机以控制温度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实训室软件建设层面。由于在学校计算机机房上课的课程多,上机的学生人数多,需要安装的软件多,因此计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更为重要。
安装同传软件。利用网络同传软件进行进行学生机系统的同传,可大大提高软件安装效率。
规划好教学软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种类繁多,每个学期都开设不同的课程,机房每个学期都要求安装不同的软件,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由科任老师上报软件清单,机房管理员根据需要安装的软件进行合理的规划。
合理进行硬盘分区。合理规划磁盘分区是必要的,常用教学软件和操作系统放在一个分区,常用工具软件包和教学用素材文件放在另一个分区,学生作品文件放在另一分区。这样可以方便对各种不同的文件进行管理,提高维护效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班主任专业化 制度建设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得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下面拟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探讨新时期下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班级管理能力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近年来,在"普高热"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的"金字塔"发生大逆转,"差生"或"问题生"占据了大多数,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凤毛麟角。不少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教师,仍然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化和经验化,观念陈旧,工作效果差。整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经验、感觉、惯例仍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科层管理的方式成为最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 班主任工作经验处于自发、初始、非专业化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落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摆在班主任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来说也就很有必要了。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1、目标明确是关键
班主任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班主任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实践、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具备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化理念、精神、道德、知识和能力。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只不过是较为特殊,两者在体制建设、培训实施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同时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也有很多差异。为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目标,从各学校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培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具体可细化为: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推动班级文化及班集体的建设,承担班级学习指导与心理辅导,学生评价与评语撰写,具备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对学生进行洞察力和对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具有判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差异性的能力,有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前述每个项目设置详细的推进计划、包含内容及评价依据,以便目标建设量化,考核数据化。 转贴于
2、制度建设是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持基本稳定,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同样,班主任专业化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也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来推进、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如岗位职责、培训、任职资格、班持证上岗、聘任和考核,以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其次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从职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等方面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岗前、岗中和再提高培训,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促使班主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稳步推进、不断提高的局面,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根本;再次要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考核,规范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教师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岗位,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保证;最后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反思,应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加强专题研究与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建章立制学习培训评价激励研究反思,按照"PDCA"流程,努力实现学科与教育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提高,深入发展。
3、客观认识是保证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肃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同样任何学校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的各任职教师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切不可建设过程中"时冷时热"、"停停走走";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受教师专业化的启示近几年提出来的,是比较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现阶段而言,班主任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框架略显薄弱,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艰巨性。
最后,欢迎更多的有志之士,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多角度、多思维,来思考、创新、充实现有研究成果,促进班主任专业化专业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翟广顺. 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成了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双师型”教师至今尚无权威的政策定义,其概念的意义仍然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面对“双师型”教师这个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以及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制定、资格认证办法、管理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建树,这些工作大致以2008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标志是吉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吉教职成字[2008]12号),由此,进入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的新阶段。
一、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
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主要是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地市级及其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路大军推出一些本质相近、表述不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有研究者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出“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三种代表性的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教高司[2000]49号)提出的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条件,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视为最早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但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不能简单地套用。
不过,一些县(市、区)和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从工作需要出发,先后出台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比如吉林通化市,就在2007年出台了《通化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细则和办法》。由于这个“认定细则和办法”比其上面的吉林省《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出台更早,所以其附注中说明:“如通化市‘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审条件和上级的条件有冲突,以上级部门条件为准”。
(二)“双师型”教师的“院校标准”
“院校标准”原来是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双证书一体化”[2]职教师资的培养标准。如今“院校标准”的涵义已经超出这个范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纷纷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状况,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岗位成才的模式和机制。
(三)“双师型”教师的“学者标准”
研究机构及专家们确定的“学者标准”主要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起决策咨询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它们只有在形成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行政标准”一列。
上述种种“标准”的面世,一方面是满足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职教战线对师资队伍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因为标准不一,容易产生评价失真、操作失序、导向失误的现象。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的制度建设
进入“十一五”以后,各省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力度,2008年12月,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此后,重庆、安徽、江西等三省(市)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了本省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启动了省级“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
在我国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责任。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进行相关认定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在制度设计的问题上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强化其规范性、科学性的同时,兼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标准
吉林等四省区制定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大同小异,其共同点是都要求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其不同点大致体现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级别要求、职业技能水平取证范围等三个方面的差别上。
以《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为例:“双师型”教师有五项要求:一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要求,应该达到中学二级教师或助理讲师以上资格;二是职业技能要求,2011年是“略高于中级工水平”,2012年改为高级工标准;三是专业教龄要求,必须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四是企业实践要求,近五年内有1年以上企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五是“双师”素质提高要求,即经过省级“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或国家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
江西省“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培训与“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资格复审等相挂钩的机制,以此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制度。二是培训目的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按部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有关专业所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进行。三是实行培考分离。培训教学完成之后,教育厅委托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进行相应职业(工种)高级技能考核,合格者由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颁发相关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
上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当中,教师资格及职称的要求、素质提高培训的要求等,强调了教师的资质及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实践要求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教龄的要求则意味着“双师型”教师的养成需要一个依托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专业技术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双师型”的标准说明:从一个普通的专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不是一种简单的转换,不是中等职校教师拿了一个技能等级证书就变成“双师型”。“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职教师资素质的要求,表明他们经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实践训练,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如果缺少了这些条件,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沦为“双证型”教师了。这些要求“既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区别,又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工程师、技术员相区别,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职业技术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因此,“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必将对职教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工作程序一般有几个环节:先是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初审并公示;然后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学校上报材料后复审并汇总,上报省教育厅认定;最终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认定,对符合标准的教师,认定其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予以公布并颁发证书。各省省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也有一些差别:一是省属中专学校只要经过学校初审,然后报送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二是安徽省的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局审查并认定,然后报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三是重庆市“双师型”教师资格是一个包含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认定工作有一个“分层评定、区域管理”的模式,初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各个区县负责,中、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市级管理部门负责。
吉林省在2009年进行了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其后间隔了一年,2011年才进行第二次认定。重庆市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安徽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名单是在2011年向社会公布的。江西省2011年初出台了有关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的文件,并据此在2011年暑期和寒假举办了两期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提高培训班;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相关的认定工作安排在2012年进行。其他省份也依照一些条件,进行了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登记与统计工作,但没有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一发证这个程序。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开展相关认定工作,是一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性建设。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应该达到5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职教师培训、新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请三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专职教师一般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熟悉职业教育教学业务,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在我国以学校教育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始终是职业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实现“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的目标,必然要立足于现有的这支职教师资队伍,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引导他们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作自己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在优化师资队伍内部个体成员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
就新教师培养而言,在“双师型”教师标准基本明确之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该以此作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标准相一致的原则,基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的科学论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考核要求等各方面,全面重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诚然,“双师型”教师属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育只是打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决定了他们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定位。
兼职教师是构成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断推进以校企合作为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兼职教师占全部教师总量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要从“十五”时期的1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30%。但是,有专家认为:从生产一线聘请的兼教人员大多数“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和个别的经验,却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因此,这些兼职教师要通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借鉴国外工商行会“培训师”培训的形式,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在能力素质方面不仅“会做”,而且“会教”,还能教得好,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开始不久,其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是三项:一是省级“双师型”教师的申报及审核认定工作,每年定期办理一次;二是这些地方都建立了省一级“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或者中职教师资源及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省级“双师型”教师一概纳入其中管理;三是“双师型”教师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必须通过复审,否则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一、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体现在学校资金管理和分配层面上。首先,对学校专项资金的管控不严格,而且供应范围也非常的宽。一般而言,学校在编制项目预算前,财政部门在核拨相应的专项资金之前,学校缺乏必要的论证,以致于资金的应用与项目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在财政预决算过程中几乎全部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但是应用范围据非常的模糊。其次,从资金分配层面来看,存在不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安排资金、临时仓促决定上项目等现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项目预算的执行。在此过程中,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因此专项资金的应用风险加大,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2.现行制度层面的问题
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制度层面存在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控制制度不完整等问题。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多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很难适应当前的学校财务工作要求。比如,重预算内财务和资金管理,轻预算外财务和资金管理;项目资金预算比较粗放,不够详细,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在当前的形势下,财政管理方式方法变化太快,基层单位跟不上步伐。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制度层面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有的学校没有建立《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等。加之领导片面地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没有关系,以致于财务内控不到位、流于形式而已。其次,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不独立,人员配备不够。例如,有的学校只设财务室、有的财务室附属在行政管理部门之下,财务管理人员配备不够。造成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人员忙于一般事务工作,无暇提高管理水平。再次,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例如,原始凭证的管理与审核不严格,以致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票据,甚至假发票趁机报销。学校财务记账不规范、甚至违反会计管理规定的问题层出不穷,以致于学校会计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执行乏力
对于国内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其财务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首先,从应用效果上来看,虽然该种模式在规范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推行以及会计监督和财政资金应用效益提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制度中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日益凸现出来。其次,中职学生定单式培养,班级经常发生变化,管理难度加大。基于此,就财务管理层面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缴费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交学费,甚至有些学生的学费一拖延就是两年,直到快要毕业了也没有交清学费。就财务管理监督覆盖情况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落实和执行难度比较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同时,也存在对财政拨款的追踪问效处理难等问题,主要原因表现在各单位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在处理问题时总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准则,没有从根本上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现状,因此造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学校内部审计不独立或缺位,内部审计监督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独立性不强,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审计机构不完整等问题。目前各中职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会计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重视,转变传统理念
面对当前中等学校财务管理现状,学校领导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加强财务管理。第一,领导层应当从学校自身出发,重新审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层要加强财务管理知识学习,及时组织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相关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改革的政策文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过去普遍存在的“财政改革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的错误思想。从管理学的视角来讲,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们应当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第二,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督促学校财务机构不断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机制,将思想层面的认识融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才能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具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层,应当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理念。首先,加强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建设。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可有效改变会计部门兼职财务管理的不良现状。对于会计部门而言,其职责不仅在于会计核算,更在于管理。通过设专门财务管理机构既可以确保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将学校会计部门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加强思想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技能等,可以使他们能够对财务管理方法、手段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律、特点,这样既可以对先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又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优化和创新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要求财务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保证学校内部各管理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对各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管,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在此过程中,需统一领导,其基本要求是财务预算、资源调配、财会人员管理的统一性;同时,财务规章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财务规制制度、收支计划得以全面贯彻和落实的保证,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制度和规定。依托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及有关制度的规定,并要体现到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恪守的原则。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一是在“全过程”融人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即在内部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二是设立专门的事后监督岗位,即除正常的财务核算外,应定期对相关岗位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三是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优化和创新管理机制过程,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综合管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经费管理机制建设、学校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等。第二,单项管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的建立。第三,相关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接待、车辆管理等制度。从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费用支出约束管控机制,并且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严格照章办事,以免出现经费支出过程中的跑、冒以及滴和漏等问题,以此来全面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益。
3.加大财务管理执行力度,创新核算方法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制度执行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确保不同岗位、不同机构和人员权责的分明。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项目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绩效考评等方面的管理,不断加强对费用报销、应付和应收资金的管控,尽可能的消除各类风险,处理好管理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学校票据应当由专门的会计人员购置和保存,坚决避免使用不规范的票据。同时,还要加大学校办公耗材、实习耗材的管理,完善材料申请、领用手续;充分借助审计、财政以及纪检等社会监督力量,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在此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财务管理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比如,管理上引入流程管理方法,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的核算方式。比如,某技师学院本月的水电费开支为10万元,其作为本期支付的费用,所以必须本期支出;同时,该款项已经支付,所以应当将其列为本期的费用,此时采用哪种方式结算所得到的结果一致。然而,其他情况下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于需要将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的业务,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将收入、费用平均摊入对应的会计期间,不仅符合财务规则,而且还能够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业务状况。
关键词:内涵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设施、对外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客观地讲,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总体质量水平上,我校与国内一流的学校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学校领导早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些,在本学期初适时地提出:我校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
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学校的内涵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以内涵为核心和基础,没有坚实的内涵作为支撑,仅有数量和规模的简单扩张,最终犹如“豆腐渣工程”。不重视内涵建设,就不会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外延,最终也不会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所谓的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到底学校的内涵建设包括了哪些内容呢?我想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就我个人的理解,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如此算是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内涵到底是什么。
那么紧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坦率地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再难也得做啊,毕竟这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就我校目前的现状来看,处在内涵建设初期,个人觉得应该找准当前的几个重要抓手。
一、师资队伍建设
有些人也许会说这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话虽如此但是不能不说。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对于学校而言,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队伍至关重要,一个是中层干部队伍,还有一个就是班主任队伍。前者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在学校各项事务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后者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作用是否发挥关乎学校的稳定,决定学校的未来。
二、制度建设
学校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原先的基础又相对薄弱,两者之间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快制度建设。这是任何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然而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制订制度的初衷。制度不在多少,关键在于适用。在别的学校可行的制度到了我们这里未必行得通。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就是制度的执行。定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三、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普通院校是这样,职业学校也同样如此。要说有什么不同,也许只是评价方式不同而已。衡量一所普通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家都会立刻想到“升学率”,而没有升学压力的职业学校,如何去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搞清楚职业教育的目的即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或者说主要是“就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需要我们做大量务实的工作,这些工作绝对不是仅仅在学生临毕业之前才去做的,而应该贯穿学生在校3年或5年的始终。譬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日常教学常规的执行、教学质量的监控、校企合作的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跟踪调查等等。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看法,很不成熟,仅供参考。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总体目标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旨在为社会输出大批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1中等职业教育的产出收益
为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继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的又一个计划。至此,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全面实施。一月二十五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新闻会上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吴启迪强调,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十五”期间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相关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逐步优化。
2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2.1办学条件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但平均水平逐步下降:
(1)平均建筑面积逐年减少。(2)平均图书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3)平均固定资产值和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下降。(4)办学条件呈现出“中部凹陷”的局面。(5)平均办学条件全面下降的态势不容乐观。
2.2专任教师总量有所增加,但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
(1)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2)专任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构成偏低。
3举措:投入与产出的收益最大化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形势令人堪忧,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扭转平均水平下降态势,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3.1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3.2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执行标准。
3.3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
(1) 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2) 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3) 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3.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降低技能竞赛的运作成本
任何社会活动都是讲究成本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也不例外。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组织者、参与者都存在成本收益的问题。借博弈理论来分析,游戏的参与者倾向于最小化自己行动的成本,最大化自己的收益。适合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会使参与者的收益与成本相匹配,因此应强化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激励的有效性。比如,完善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可以帮助组委会规范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赛点的选择、竞赛耗材的采购等,而这些恰恰决定了竞赛组织者的举办成本,决定了参赛者居住的费用、交通费用等。这些细节都需要竞赛组委会通过制定制度进行规范。较高的举办成本可能使许多适合举办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单位放弃举办机会,同样,较高的参赛成本可能导致一些学校由于经济问题放弃竞赛。
二、便于参赛者之间的合作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关联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学校与举办者的联系、举办者与承办者的联系、举办者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职业学校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参赛选手之间的联系等。如果事前没有有效的制度框架对行为主体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和强制规定,就会造成参与者合作困难。如参赛选手到比赛场地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就无法了解到有关比赛的情况,因而无所适从。比赛是一种竞争性的活动,竞争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一般情况下,竞争能够带来气氛、效率和活力,而只有合作才能保证竞争的和谐、稳定和高效。竞争和合作并非矛盾,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如果职业学校顾及自身利益不与举办者合作,参赛者之间由于利益冲突也不合作,就会造成比赛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制度的建立减少了比赛中的不确定因素,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三、提供相关信息
我们提出了制度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信息公开,这也意味着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需要了解的有关信息。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举办者在理论上对制度建设的考虑,另一方面来自于实践和经验。通过查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相关规则、制度,职业学校和参赛选手可以了解有关比赛的信息,从而确定日常教学和学习的努力方向;借助规章制度,学校也可以预测其他参赛单位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参赛方案。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为职业学校从事比赛活动提供了标准和尺度,使他们在比赛前后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容易取得理想成绩,达到比赛目标。
四、技能竞赛制度的激励功能
制度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能够激励相关的参赛单位和选手继续关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来。为此,制度能够激励个人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制度向人们传达了竞赛中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制度的激励功能能够引导参赛者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改变参赛者的偏好,影响参赛者的选择。由于制度制定的完备程度不一样,其激励功能发挥的强度也不一样,完备的制度,激励作用最强,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发展也最好。制度的激励功能有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个方面。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正向激励功能的发挥能够促进学校对比赛的高度重视和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真正提高。当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发挥出负向激励功能时,学校就会产生功利性和投机取巧的行为,造成比赛的不公平、不严肃。为此,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应发挥其制度的正向激励功能,激发人们选择正确的参赛行为。
五、约束技能竞赛中的不良行为
一、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制度安排
1、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监管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显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在不断下移。在中央的宏观统筹指导下,逐步把管理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
2、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针对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促进企业的利益驱动。通过对企业进行专项补助或者提供长期贷款的形式给与企业扶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增强学校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安排
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需要作必要的制度安排。
1、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
建立职业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办事能直接找的责任人。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能有效提高职校的内部管理效率。
2、建立专业法人制度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3、构建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
在董事会制度下,董事会可以监督职业学校校长的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
三、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目前来说,首先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在法律的规定下,校企之间签订契约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校企双方应该在法律规定下,本着意识自治、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同时约束双方的不利行为,保证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从实践中看,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同职业学校骨干人员一起组成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出谋划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行业组织具有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组织与监督管理的职能。
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制度
(1)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2)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3)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
2、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高级技能的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让这些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加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六、小结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学校关系问题,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监管。针对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机制问题,建立校企之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在法律规定下,签订校企之间的契约;职业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为校企合作服务的运行机制;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充分调动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作者:赵立铭 来源:知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