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

第1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 质量监控 督导 一体化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质量水平,是国内高职院校绕不开的话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职能部门。现代管理科学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执行或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也分为三种类型,即决策人员、参谋人员和执行人员。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督导在管理系统中同属于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育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育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设置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及时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情况,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觉和调整,并配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手段,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走向成才。

构建规范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改革,通过这项改革可以改变以往高职院校传统的行政组织性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型的管理模式,形成注重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法等学术性管理模式。如何构建规范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认为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与现有的督导工作进行一体化建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1.目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和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过去基本上是由学校的教务部门来做,督导工作通过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十几年的发展,基本形成教学督导体制的框架,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形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督导和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即使对教学方面的督导工作,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尚未颁布有关教学督导方面的条例,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还受到社会环境和高职院校自身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1.1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和督导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督导机构的定位不清。虽然原则上赋予教学督导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督导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发生重叠,教学督导只有建议权,这种权力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自然很难落实到实处。所以,有些教学督导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督导工作内容有限,督导方式单一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督导人数有限,导致工作量增大,督导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偏重教学秩序,忽视教学内容;偏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等。另一方面,听课任务繁重,督导人员因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体精力的限制,无暇顾及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工作,因而很少能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只好简单机械式地重复着常规性的监督工作。

1.3 督导人员结构不合理,待遇偏低

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学督导人员时,一般考虑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人数多限定在5—10人左右。由于其年龄和身体状况,教学督导人员的聘期不会太长,大多为两年,人员变化较大。另外,教学督导人员的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2.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

第2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面向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这将意味着,越来越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文凭证书,还可以取得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于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国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参加近千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累计已有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3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代会;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制度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重点之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制度,对于高校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与教职工利益息息相关。教代会肩负着维护着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任,对于推动高校民主管理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以教代会为依托,推动高校制度建设,能够确保高校正确的教学方面和政治路线的实施。当前我国高校教代会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这些困境影响了教代会应有功能的发挥。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完善教代会工作机制,发挥教代会民主协商的功效。

一、教代会在高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教职工民利

教代会拥有广泛的群众性,依托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于高校管理发展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通常为校长负责制,教职工是高校管理主体,其主人翁地位是由我国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建立完善的教职工民利行使渠道,就要建立完备的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以法律为依托,切实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维护教职工民利。现代教代会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维护教职工权力,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当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工作理念,维护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高校民主管理。

(二)建设现代一流大学

当今时代,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知识爆炸式增长、竞争日趋激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现代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着众多问题。与高校扩张相对应的是,一流高校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高校管理权限不断提升,决策失误则有可能影响大学发展。高校管理层通过教代会形式,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校各项政策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把决策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一流大学倡导一流的学术氛围,这种学术氛围主要体现为一种民主性的兼容并包。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思路与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息息相关。

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教职工共同努力。只有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才能群策群力,使高校决策与发展相适应,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因此说建立教代会制度是建设现代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证。

二、教代会制度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教代会的行政色彩强烈

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对教代会运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我国高校民主管理状况来看,行政管理体制依然是我国高校管理的主要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管理层普遍与行政级别相挂钩,以行政次序来进行高校管理工作;

第二,高校管理方式普遍采用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这样不利于发挥民主功能。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长此以往,教代会成为了高校管理层管理的工具,从而起不到民主监督功能,也无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使得教代会成为了一种摆设。

(二)教代会形式化主义严重

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教代会形式主义问题。这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①部分高校管理者民主意识单薄,对教代会功能和影响认识不到位,往往利用教代会这个渠道来表达自身意图,使得教代会成为了传音筒;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针对教代会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因此教代会地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造成了教代会流于形式。

(三)教代会功能发挥不到位

教代会承载着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功能,但是在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教代会这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教代会主题确定上存在的问题,教代会主题理应是为教职工谋求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代会主题往往由高校管理层确定,不利于这一主题的实施。

第二,教代会民主管理被忽略。在我国部分高校管理过程中,教代会往往成为了一种听取报告会,教职工民主管理高校的功能尚未充分实现。

第三,教职工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权力,忽略教代会整体功能,忽略了自身权益,这对于教职工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完善教代会制度举措

(一)推进教代会法制进程

教代会高校管理离不开法制化进程。当前教代会在高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法律体系不健全。因此加强教代会建设在我国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备的教代会法制,从立法、执法到法律监管多个方面予以规范。目前我国没有一部成型的学校管理法律,只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教代会最大的功能,通过教代会法制化进程来提升教代会整体影响力,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树立教代会整体权威,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教代会整体影响提升。

(二)提升管理层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教代会管理流于形式、无法维护教职工权益,这与管理层综合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发挥教代会民主功能,提升高校管理层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有助于发挥教代会整体民主管理功效。一方面选举高素质人员来参与教代会管理工作,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进行管理和操作。另一方面对高校管理层进行培训,使之树立民主管理的工作理念,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代会建设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教代会建设一方面可以维护教职工权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校高效、民主发展,因此完善教代会制度,推动教代会发展,对于我国高校管理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涛,段文美.高校教代会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第4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探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了不少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但是,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错综复杂又在不断变化,此外,大学扩招、网络的推广普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显著、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等诸多因素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中内部存在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积极剖析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深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即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议题。因为学生管理制度就好比校园中的法律法规,是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划出了每个学生的行为底线,是每个学生的行为准绳。比如学校规定上课的时间,学生必须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坐到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这就是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否则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无法展开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基础。

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制度的危害

(一)缺乏了行为的依凭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危害,无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无所适从。任何缺乏规章制度的组织都是混乱、涣散的组织。就好比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看似可以随意走,但实际上由于双方的抢行会让交通愈发混乱,反而造成了通行的不便。同样,缺乏制度,即没有统一一致的行为标准来约束,学生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得好没人表扬,做得不好没人批评,这无形中打击了一心向上的学生,也伤害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学生,而纵容了错误的行为。

(二)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度的规范,学生管理者处理事务将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办事的因人而异,学生难免会感到厚此薄彼。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缺失,而这将损害教师的权威,对教师的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的校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

(三)降低工作效率

学生管理工作者办事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自然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管理工作呈现混乱局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的意义

(一)制度可以将很多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固定下来

制度使学校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再通过逐步地系统化完善,形成统一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比如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毕业就担任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时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对他们起到充分的指导、引领的作用,使这些年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尽快融入自己的角色。而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转岗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即降低了个人因素对整体学生系统的工作的影响。

(二)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

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更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它们提供可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学生系统中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其自身的性格与能力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处事方法与管理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这可能造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一致性,使学生管理出现波动。这时,应用制度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差异与波动,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备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

(三)制度中的奖惩细则使学生管理具备公平性

古语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道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碗水端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权力得以公开透明地运行,避开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与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加强了对各项权利的控制与约束,从而使学生因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感到信服,去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

(四)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制度化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制度使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割清楚明晰,这样,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入,减少了工作推诿的可能性,有利于工作的衔接和操作。同时,制度化的办事流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学校的学生管理统一标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可预测,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整体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管理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

(五)制度使学生有了清晰的奋斗方向

比如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具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制度缺失或在评定条例上模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让管理者暗箱操作大行其事,以此来制约各种投机者。总之,制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有时制度也因过于刚性或是不够人性化而深为诟病。人性百态,每个个体对制度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此时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就应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如果要切实考虑每个个体的利益,在诸多顾虑下就无法制订任何制度了。

三、进行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注重制度建设中的奖惩体系建设

制度的实施,与奖惩体系密不可分,甚或可以说奖惩体系是维持制度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必要手段。比如学生迟到了,教师可以按照制度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以儆效尤。因为如果不处罚的话,对违反制度的同学来说,既然犯错成本为零,那么下次再违反规定也没关系。但对于遵守制度的学生来说,看到触犯规定的同学并未受到处罚,内心感到不公,认为遵不遵守制度都一个样,既然如此,就没有遵守制度的必要了。所以必要的责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制度贯彻执行。再比如,各级各类的奖学金制度就是对努力学习者的褒奖。因此,可以说制度与奖惩体系相辅相成,有效地维持了学校内部的公平与公正。

(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操性

因为制定制度的目的即在于执行该制度而不是制定完后束之高阁,那么一个制度必须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否则即失去了制度的固有意义。但一个制度如果标准模糊,实操性差,也会让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助学金制度中,如果这样规定:给予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定助学补助。那么,“贫苦家庭”的界定与“一定补助”的多少都将给具体发放助学金的学生管理人员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健全制度首要地要考虑制度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可用的制度、内容空泛的制度形同虚设。笼统、模糊的语言应尽量具体、明确。此外,为盲目追求制度的完整性,制度制定者直接从其它学校照搬照抄,这时有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比如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就和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时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原样照搬的结果是很多细则用不上或不适用。借鉴其它学校的制度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但这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做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样照搬,因为可能出现无法在本校有效操作的情况。

(三)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

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学校各级各类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则应自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先整体而后局部,既要考虑全局,又要考虑各个制度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各系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能与学校的发生冲突,而当制定助学金制度时,同时需要考虑制定配套的监督制度。

(四)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制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将学生管理的行为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出最优化的管理效能。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思索制度执行的前瞻、规划、布置、实施、反馈五步骤,并按流程化、规范化、量化完成这五步骤,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制度建设。总之,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过去管理中的经验教训,要思虑周全,能对种种管理效果做出准确的预判,能分析利弊得失,权衡各方权益,需斟酌制度中每一条细则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细则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设计出好的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立强,解明,李继霞.浅谈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教导刊,2014,(7):224-225.

〔2〕唐冬芬.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34):254-255.

〔3〕卢铁光,王立.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启示〔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6):34-35.

〔4〕张玲,张惠瑀.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7-88.

〔5〕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5,(4):92-93.

〔6〕施盛威,吴昌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50-52.

〔7〕杨彤,廖菁.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7-158.

第5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因校制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点击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和重建,是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虽然不是对传统高中课程的全盘否定,它依然要继承传统高中课程的优秀和积极成分,但其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与当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的,是与我国为实现大国崛起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一致的,是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到不改革不行的程度相一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且不可逆转的巨大变革,也是通过无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操作,并经历许多风雨,许多反复,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重建因应高中课程实验改革的实施已成为必然。

根据自己在教育战线36年的工作经历,深知我县大部分学校管理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区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没有人事自,学校实行的聘任制是一种走过场;人事管理制度老化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用人机制急需改建,如:学校解聘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制约,经人为的调配到舒适而轻松的岗位上,造成学校聘任制度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效能;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与原有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名族地区办学的有效途径,所以各项制度建设也要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而改建、创新,特别是滞后的学校人事制度必须创新和改建,以适应时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的,要采取对现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而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对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进行修改、创新、重建,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改建或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建、创新、重建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继承创新的原则。对于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调整、要改造、要创新,但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意图、发展摆在第一位,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规范发展的原则。改建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制度为目的,就是要让制度有激励性、促进性、导向性。使广大师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

第四、与法一致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改造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我们有不少学校对学生迟到、早退、旷勤、乱扔纸屑、违纪等行为予以罚款,这些制度必须剔除重建。

第五、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同的办学档次、办学水平的学校,其管理制度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刚刚起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师生实际,因此,改造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

第6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自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来,何为现代学校制度,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学校制度是指导和约束学校和与学校有关组织、机构、人员行为的规则体系。谈及学校制度,有古代学校制度、近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每一种学校制度都有它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把矛盾的特殊性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矛盾的普遍性,概括出学校制度的几个基本性质,使之适用于各个时代学校制度。这个基本性质是什么?现代学校制度有哪些特有的性质、特性是古代学校制度和近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这些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所谓矛盾的共性,大致包含文化性、教育性、传承性、人本性。现代学校制度中有一些性质是古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比如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内部治理的平衡性等,这些能否算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特性,还有待作进一步充分研究、讨论。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宏伟的教育命题,内容几乎涵盖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部。我们只有首先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方能够更好地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部意义。因此,在当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抓住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其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制度等。从学校外部来说,关键是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真正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学校内部而言,关键是实现人本管理。

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是主体,社区和家庭是基础,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学校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走向自主,就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产权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主体地位问题。涉及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激发企业的活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会涉及公民办体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要通过学校法人地位的落实这一途径来明确学校出资人与使用者的权利、责任、义务,使产权人格化。因为只有学校法人地位真正落实,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才能最终推动政府从管理学校的微观层面退出,转向宏观管理,使学校走上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约束的良性运行轨道。因此,真正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格局,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制度已在教育界引起共鸣,各专家、学者、教师纷纷抛砖引玉,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探讨。借此东风,本刊特约了部分教育理论专家和基层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分别从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探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目的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积极参加到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中来,力求能够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第7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可以这么说,在管校长的带领下,藕小走过了我自己最后总结为“三纵三横”的发展模式,即“从硬件到制度到文化”的三个纵向发展阶段和包括“教师发展、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在内的三个横向方面的内容。

一项管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硬件――制度――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我们在讨论学校文化建设时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我们的整个合作中,管校长及藕小首先集中在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即“制度文化”的建设上,其最集中的文字体现就是在经过一年多探索后学校编印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全面质量管理教师手册》,以及最后于2013年正式出版的《学校如何建章立制》一书。正是充分认识到制度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管校长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如何科学编制学校制度的流程和要素,藕小在当时如何防止H1N1流感的关键时刻迅速编制了《藕塘中心小学传染性疾病预防管理控制程序》,积极有效地指导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并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在学校整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藕小的干部队伍经过培训尤其是通过亲自参与学校制度建设,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开始真正有了质量意识、制度意识、服务意识等。

在学校积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管校长和藕小始终不忘我称之为“物质文化”的硬件建设,开始新建艺术楼,为全面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为“无锡徐悲鸿美术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及在此后,藕小先后对学校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学生生态电子阅览室、农村老物件陈列长廊、室外阳光舞台、少年军校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羽毛球俱乐部、小荷花剧社等进行了改造,从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入手,把“让孩子们喜欢上学”落实到实处。

正是在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管校长和藕小积极提出和认真打造以品质为核心的“真真切切、和和美美”的学校文化,以“言有物、行有恒”的教师文化以及“守时守诺、好学好问、敏思敏行”的学生文化。这些构成了藕塘中心小学的精神文化。以上所述就是我所说的学校必须经过的“三纵”发展阶段,尽管这三个有先后进程的阶段在学校实际工作过程中似乎又时有交叉。

包括“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三个横向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方面虽然没有先后之分,甚至可以同步进行,但仍可以先从其中的某一方面入手,单个突破,但最终必须尽快全部涉及。我所先后指导的一些学校似乎都是先从学校管理改革入手的,如顾吉祥校长原先所在的江阴高中、郑杰校长原先所在的上海北郊学校、祝郁校长所在的上海迎园中学等。同样,管校长和藕小从2008年起,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进行了集中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编制了几十项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控制程序,建立了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即按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从而为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了管理保障。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指引下,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来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的特色在课程,学生的特质也在课程。”作为国家首批38个新课程实验区的实验学校,藕小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尤其是重点开发和建设了颇具藕小特色的三大校本课程,即传承并重构了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了以“少年农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以“少年书画院”为载体的艺术校本课程。少年军校及其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和6册《学做真人》少年军校校本教材及《小军人》校报、少年军校陈列馆等,少年农学院及其相应的农业科普教育长廊、红领巾养鱼塘、红领巾方桌试验田、小小农展馆、红领巾爱心林、红领巾小桃园、葡萄种植长廊、蔬菜大棚、红领巾小花房等项目以及少年农学院的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记录手册和12册《少年农学院――我们的乐园》校本教材,少年书画院及正式挂牌的“无锡徐悲鸿美术学校”、专用的美术教室、书法室、国画室、泥塑室和素描室及藕小美术特色课程建设规划、少年书画院课程标准等,所有这些形成一种合力,有效促进了藕小课程特色的形成并取得卓越成效。尤其重要的是,藕小还专门为这些特色课程编制了《少年军校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和《少年书画院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及其相关的工作指导书,为颇具藕小课程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注重教师发展是“三横”方面的内容之一,即藕小“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师发展”。鉴于藕小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教师严重缺编、代课教师众多、教师年龄结构两头多中间少、35周岁以上正式师范毕业的老师寥寥无几等,管校长在实施其改革路径时并没有先去直接涉及教师发展,“去啃这块硬骨头”,而是从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入手,并在实施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涉及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在已经夯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核心战略的管理基础和课程教学基础的2013年,学校才真正开始全面实施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这一行动策略可表述为:确立标准、目标导向、规划引领、抓实科研、着力课例、引进教练、开发资源、奖评促进、重视实效。学校在制定藕小《教师专业标准》和藕小教师发展目标等基础性文件后,又在2013年修订了《创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2013-2016三年行动计划》。当然,尽管没有作为工作重心,但教师发展事宜在先前的学校制度建设中已经有所涉及,如学校编制了《教职工全员聘任程序》《全员培训控制程序》等流程性制度文件,又如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本身就是教师员工积极参与的过程,而他们本身又是这一制度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第8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校班委建设 制度建设 班委权限 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思想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然而高校是大学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阵地的管理与建设对高校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班委会又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小单元。因此建设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班委会不仅对于高校管理至关重要,也对于高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班委会是班级建设的带头者也是班级建设的践行者。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委会应起好带头作用,也应及时地反映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就现行高校班委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建设高校班委会展开探讨。

1高校班委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班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容易产生疲怠现象。 问题的存在主要与现行高校班委会组织制度及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有关,在很多高校的班委会从大一到大四(五)任职一成不变,班委会成员缺乏危机感,就很容易产生懈怠。同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及奖惩机制,缺乏对他们日常工作的考核及奖惩。

(2)任务分布不均衡,如何协调各班委之间的工作关系。现行高校班委会很容易出现“一担挑”的现象,建立目标责任制主要让各个班委会成员明确职责,更好地协调各个班委之间的工作关系。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有序进行及班级更科学、民主地管理。

(3)班委会如何发挥主动性。在现行高校班委会很普遍存在班委会形如虚设,只是班级辅导员及班主任的“传话筒”,班委会做事畏手畏脚的现象。如何发挥班委会的主动性,这就需要班级辅导员充分信任、授予班委充分的权限,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班级辅导员事事管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班级的民主、科学地管理。

(4)班委会如何去把握好“度”,协调好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班委会事务的践行者和解决者,它也不能够事事管,也不能够事事管,要把握好“度”,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把握好“度”,协调好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班委会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班委会的建设

(1)加强班委会制度建设。建设健全的班委会组织制度是班级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及保障。班委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班级财务制度、例会制度及班委会的选拔、任命办法等,班委会组织制度它使得班级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班级组织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完善与健全。同时还要强调班委的目标责任制,就是要明确各个班委会成员的职责,避免出现个别班委会成员“一担挑”的现象。明确目标责任并不意味着班委会部门之间不需要相互合作,而是在合作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

(2)增强信任、授予班委充分的权限。辅导员合理地授权于班委会,不仅可以提高班委会的办事效率,也有利于班级的民主管理及班风学风建设。在合理授权的条件下,班委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同时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然而辅导员也不能过分的授权,由于班委会本身的局限性,缺乏系统地管理知识的学习,难免会发生班级管理的过失,但一味的集中班级管理权,这样班委会就形如虚设,不利于班级的科学管理。因此,只有在合理授权,充分相信班委会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民主的管理好班级。

(3)加强交流、培养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内容是由班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组成,集中体现班集体内独特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一个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委会的建设,两者相互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同时也是由若干个宿舍组成,因此良好的宿舍文化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班级制定严格的宿舍卫生检查、评比、奖惩制度,由班委会或院学生会等实行。良好的卫生环境对于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上层建筑,它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班级精神文化对整个班级建设及班委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精神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班级形成的班级共同认同的信念、思想及行为准则的综合。它是班级之魂,推动着班级的整个建设和发展。良好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对于整个学校发展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精神文化对于形成团结、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班委会至关重要。

高校班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高校班委会建设对于班级及学校建设至关重要。需要班级辅导员注重班委会的团队选拔、建设及管理。在高校班委管理过程中,班级辅导员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高校班委会制度建设、充分授权班委会及班级文化的形成,推动高校班委管理工作向新的平台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磊.浅谈高等学校基层班委会建设[J].现代交际,2012.

[2] 叶如芳.浅探高校班委工作的管理及运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第9篇: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69-01

1.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及日常生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及教师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即教师自我修养)体现出来,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们产生特别的影响。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师风既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人的作风,也可以表现为教师整体作风。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说是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建设一支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品德高尚、学风严谨、热心育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中提出“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同志在去年教师节前夕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提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而优良的师德师风既是社会尊师重教的根本所在,也是推动全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再次成为学校内外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充分意识到在学校这块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夸美纽斯称赞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赞誉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人们不是简单地把师德师风看作一种职业道德和行业风范,而常常把它推崇为一切道德的典范。尤其在当前全国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形势下,人们给予了师德师风更多的关注和希望。

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当前学校广大教师师德师风的主流是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也不能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冲击下,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良的师德师风,虽然是少数教师中出现的,但它的影响力、覆盖面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有的教师在当前多样化社会环境中失掉了正确的价值参照系而发生了价值迷失,沉溺于“现实”与“实惠”之中,将教师这种崇高的事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丧失了事业心、责任感和原动力;有的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奉行“按酬付劳”的实惠主义的工作态度,将求学者当作赚钱的对象,将教学活动看成一种商品交易活动,等价交换,不讲奉献,不讲师德;有的教师忽视自身修养,个人素质低下,教学观念滞后,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都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损害了学校教师的形象,极大的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其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学校教师的特点和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分析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规律,我认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