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物联网发展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发展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发展历史

第1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追溯 应用

自从2008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民以食为天,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由于近几年频发食品安全事件,如河南的瘦肉精事件,重庆的毒花椒事件,广东中山的墨汁面条事件等等层出不穷,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责任主体,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物联网技术的介入,对于推进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 物联网技术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讲,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而物联网技术则主要包括以下的技术,具体如图1所示。

RFID:电子标签属于智能卡的一类,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来的,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主要起“使能”(Enable)作用;

传感网:借助于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的网络,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之一;

M2M:这个词国外用得较多,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X-Internet,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

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产业主要推动力之一,自动化和控制行业是主力,但来自这个行业的声音相对较少。

2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追溯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为食品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提供一个可控的范围。由于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发生,最根究底就是没有很好的控制问题食品的来源,以至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以后无法追究来源,致使问题根源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重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我国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现代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则是通过建立食品追溯系统,以此增强对食品不同流通环节的监管和追溯。如图2,则为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组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养殖场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食品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的追溯与召回。

(1)中心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食品生产单位属性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

(2)种植养殖场管理系统。种植养殖场的数据上传管理中心,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功能:a.食品维护管理:对于本种养殖场或外购的畜禽、果蔬、渔类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并用电子标签标识;b.生长发育管理:根据标准参数,判断其发育及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措施及饲养方法;c.饲养管理:记录各饲养情况,查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选用合理的饲养配方;d.繁殖管理:记录家谱信息和繁殖信息;e.疾病管理:根据相应的管理标准,建立疫病档案;f.防疫管理:建立检疫和免疫档案,包括疫苗、喂药等,将各种违禁药物信息嵌入在系统中,用来防止动物等在休药期内出栏,杜绝源头污染。

(3)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为对种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管理,具体的来讲,畜、禽、渔等肉类的屠宰与生产加工,果蔬谷物大米等食品的挑选加工、奶类生产与奶制品加工、饮料的生产等等。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种植养殖环节中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环节中。

(4) 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RFID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上,货品信息记录在托盘或货品箱的标签上。这样RFID系统能够清楚地获知托盘上货箱甚至单独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它有用信息。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货品提供详尽的数据,并在货品与其完整的身份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用户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并通过RFID高效的数据采集,可以及时的将仓储物流信息反馈到生产加工,指导生产。

(5)消费管理。在食品进入最终端销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现有的成熟的条码技术。

(6)检疫监控系统。不仅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的检疫监控系统还在道口实施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监控对象覆盖各类食品。

(7)基础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为统一的资源"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网,提供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主要为各环节的信息查询"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事件预防等,并可部署到消费终端如超市。通过最终产品的电子质量安全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食品的各供应环节信息,也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3 物联网技术在视频追追溯中的作用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网络,为实现供应链中的自动化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物流供应链中对物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对于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商业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物品相关信息的分析有助于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库存管理、以及销售计划。在物联网构想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和供应计划。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那么所有商品整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过程和关键点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物品信息,并且能够将信息通过集中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规划、高效管理、协调运作,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4 总结

在物联网的基础上,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追溯及溯源管理,系统地记录食品在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历程。从企业内部来看,可以协助企业有效地监控食品内部的生产过程,准确查找问题源头。从整个供应链来看,可追溯系统使各节点企业权责明晰。基于物联网的追溯管理系统在食品供应链的操作中,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搭建食品追溯查询平台,将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由理论变成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推动了食品供应链追溯体系的完善。

第2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移动网络模式;文化精品;文化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移动终端模式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对其的影响是多维的,可以拓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丰富传统文化艺术的感知方式以及优化传统文化艺术的成长环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由单一互联网或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转为移动互联网与传播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探究互联网与文化传播内容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如何借助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成为研究者的研究之重。

1移动网络终端模式

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带来了媒体接触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内容使用方式以及内容集成方式的变化,因而传播方式也变化了变化。依托无线网络的4G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发展最为完善,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汪卫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把新兴移动互联网定义为移动网与web2.0的融合,是智能标签、视频分享、图片管理、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博客管理、手机社交网络、手机视频直播、手机博客、即时消息等元素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为网络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平台,网络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接入移动互联网,来搜寻需要的信息和获得被推送的信息。处于信息包围的网络时代,如何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2传统文化精品的传播现状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随文化主体,随地域,随时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同而变化。每个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理念,风俗及习惯等,文化传承对地方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文化精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传统风俗为主题,通过介绍保护古迹,再现历史情境,打造看,听,玩,逛,品一条龙的文化长廊精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良文化精神。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地方政府大力加强核心价值引领的文化产业建设,传承文化遗产,繁荣文化精品,加大文化改革创新,大力扶持的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文化精品项目。以文化精品带动地方文化发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是目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正由能源产业转向文化产业,各地区争先恐后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分析,山西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够完善,开发和管理者观念桎梏,抱着“坐等游客上门”的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势必会导致市场规模小,产业发展滞后,动力不足。文化精品种类偏少,产品开发单一,产品文化创意欠缺,高科技的文化产品少,产品品牌效应不足,这使得文化产业在市场中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难以满足市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山西文化精品种类,服务及传播方式单一的现状,对改变现有的传播模式,索新型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对象的移动性,移动要求的即时性,移动方式的方便性,为山西省文化精品的发展传播开拓了更宽广的平台,加强文化精品的对内输出和对外输出,海纳受众者的反馈,弥补传统文化的短板,以现代传播工具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传播与反馈循环。

3移动网络模式下的山西文化精品传播研究

移动网络终端对象的移动性,要求的即时性及方式的便捷性可以为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提供了多维多元的途径。如何高效地使用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手机视频直播和即时消息等的移动网络终端传播山西文化精品,这需要详尽了解各种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山西文化精品的种类。山西文化精品包括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实体精品和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故事为内容的虚拟艺术精品。实体类文化形式以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五台山,平遥古城,皇城相府,云冈石窟等为代表,并涵盖晋商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塞北文化等有具体载体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实体文化精品以具体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可以通过利用二维码扫描、微信、QQ、摇一摇位置信息服务等移动终端模式扩大其传播范围,也可以每日推送图画配文字,展现山西省内文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与风俗习惯等等;发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奇闻轶事、名人名言、励志暖语进行推广扩散;也可以利用手机游戏等APP的开发,吸引受众者的注意力,通过虚拟世界的体验,让受众者产生亲临其景的欲望。虚拟类文化精品是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及故事为内容,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舞台作品(晋剧表演及舞台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地方文化精髓和特色。例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晋剧表演《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舞台剧《一把酸枣》,《陈廷敬返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三维艺术的精心打造,开发手机应用APP的物化载体方式,通过微信,QQ等网络即时推送方式向受众者介绍文化精品,并将线上产品进行线下广告宣传,多途径传播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精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山西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和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文化精品的传播不仅要微博发新闻,而且要鼓励网民参与互动,例如给出照片猜地方,人物,美食,甚至通过游戏配音环节,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增强文化与受众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分享按钮的设置,受众者分享朋友圈,跟朋友比赛回答问题,增加文化传播的趣味性。这样趣味性的传播方式会使文化的传播更亲民,更易于接受。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微视频等移动互联网的无界性,即时性和交互性,为受众者提供即时获取文化信息的平台,可以观赏各类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可以购买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通过虚拟空间的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化宣传成本;由于受众者群体的全球化,文化精品的传播也随之全球化,通过提取虚拟数据和定位外国友人对山西文化的兴趣点,促进了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4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不可低估,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山西文化精品选择移动网络终端这种最新媒介传播方式,借助这种新颖的传播媒介重新唤起移动互联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搭载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文化精品传播不但可以使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传播方式多样化,而且拉近了与受众的传播距离,可以使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外国友人,参与到山西文化精品的欣赏和传播活动中,只要维系好与受众的粘性,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就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2):70-73.

[3]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02(3):59-65.

第3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教育相关产业迅猛发展,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相结合十分广泛,网络的应用与日常的教学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应用网络进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段,在很多中学里面已经非常常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因网络内容的及时有效、丰富多彩、音视频效果冲击、灵活新颖,可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产生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他们的双创精神。以此同时,老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网络教学在本节知识点上是否可以适用、网络资源选择的是否科学,从而不能让网络教学在教学上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关键词】

高中生;历史课;网络教学

历史教学课改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的使用必将会影响着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平日教学的授课方式也在变化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课改的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可以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便于理解。互联网资源的及时便捷性可以很好激发同学们的历史兴趣,拓宽高中生的历史视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资源也不例外,利用网络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迅捷的知识并进一步实现了全球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资源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历史教师能否正确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资源,是能否良好的进行历史课网络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合格的教师队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网络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提供了新的互联网载体和巨大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的互联网学习逐渐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因此,网络成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现在高中生的历史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所需,适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形式,依照教育的规律与网络的新时代特征来正确指导教学。

一、高中生历史课网络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吸引力。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传递——接受”为主,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短时期内形成机械式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这种教学起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上课的教学单一且形式固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跃度。纵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历史教学,教学元素变化多样,既有远古的先人留下的文字、帝王的宫殿陵寝等直观的图例,又有大型史诗的音乐、历史再现的视频冲击,让本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带动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高中生对历史课堂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老师主要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对所授知识的不感兴趣会严重影响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三维漫画或4D视频等高科技技术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形象化,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加直观的音视频冲击,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地的理解和记忆。

(三)增强历史教育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历史教师利用网络的资源将时下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研读、分析、讨论,通过和历史教材内容结合去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对增强历史教育的实效性,开阔学生的眼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可增强历史课教学的新颖性,实效性。如在讲述丝绸之路的问题时,就可网上找出近年来的我国关于“一丝一路”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立刻了解了相关内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五)历史教师之间开展赛学案赛课,达到教学信息的资源共享。随着眼下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互联网上充满了多种在线教学方式和信息系统,老师们都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在网络上借鉴、吸收全国知名学校、著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实现互通教学信息的梦想。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只有教学资源共享,各校间优势互补,才能现实互赢,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二、历史课运用网络教学时需要注意问题

(一)强调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需借助网络才能来学习,部分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无法直接体现的人为展示的内容才值得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求达到加强知识理解,加深历史课内容记忆的效果,从而实现人机协作的原则。

(二)网络教学必须要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能因为个人原因的懒惰而导致网络教学和历史科目相脱节,在授课中,教师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去讲授胡编乱造出野史事例,一定要尊重知识,对学生的求知欲负责。因此,在网络教学中需要设计真实的历史情景并与当下热点时事材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历史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可操作性。以前上课教师一直使用的传统授课方法,延续下来,自然有其精华的地方,但也有存在一些弊端,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其不足。历史课上教师应该让多种教学模式手段互相结果,相互补充,从而发挥最大的效果。

(四)历史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并加以自身的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对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线广大历史教师首先要坚持自我学习和完善,掌握最实用的教育教学技能。网络资源层次不齐,历史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鉴别和使用,让每一位高中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自发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

作者:吕美莹 单位:山西省万荣中学

第4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文博信息化 文化遗产 五大尺度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67-01

前言: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求人们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进行,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则恰好为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文博的信息化建设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极为必要的。

一、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发展

对物联网时代进行分析可知,其通信主体已由传统的以人为单位的个体或群体扩展到了物品方面,而物联网终端则恰恰是对真实物体进行表征的智能化设备。在当前物理世界中各类物体逐渐发展成为通信对象的背景下,大量的物联网终端也必将得以产生和发展,进而在使物体具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物、物物间的通信[1]。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使得低功耗与小体积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进而确保物联网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使得基于物联网的各类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类应用,并反过来以应用进一步推动需求,以此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也必将推动物联网应用从行业向家庭、个人转移,从而整体上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3.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纳入到国家科技战略管理体系,且在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便已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1.2%,而物联网产业的GDP总值则占据战略型新型产业GDP总值的20%,由此可见,物联网产业已由初期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到了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正式建成,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必将呈现更加快速的发展趋势。

二、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博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自2005年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重点文化单位率先开展数字化工作以来,全国文物信息网络体系构架也得以建成和完善,且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省级以上博文单位已占据全国省级文博单位总数量的75.8%。在此背景下,下文则着重对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展开分析[2]。

1.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确保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得以高校利用的前提。文博物联网应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广泛传播文化信息,特别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信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的普遍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借助物联网和无线宽带等技术,全面开展覆盖文化遗产“五大尺度”的文博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尺度、基于城市的基本单位尺度、博物馆建筑尺度以及涵盖大型遗址古建筑的遗址尺度和地区文物尺度,进而建立起多渠道和全天候的文博信息交流平台,在对文化信息,特别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合法传播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价值的内涵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3]。

2.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

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是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应以国家层、省市层和博物馆遗址层,其中国家层文博物联网系统主要负责执行文博互通计划,即通过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商用型与公益型文化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省市层文博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文博呈现计划为主,将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城市中的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等满足人们参观、博览的需求,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博物馆遗址层的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智能文博计划为主,与博物馆自身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博物馆各项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强化参观者的体验,确保其能够对博物馆进行方便、快捷浏览,满足参观者的学习、交流、研讨等各方面需求。

3.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文博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文博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区文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文博信息化建设同其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能够良好衔接,提高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水平。例如,在“无限尺度”方面,博物馆应加大对物联网平台的引用力度,通过引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打破传统文博行业对参观者游览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全面提高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结论: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等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从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和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等方面对物联网在博文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在文博产业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文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于促进文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04(12):1-5.

第5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育兴趣方法主体主导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历史学科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让学生握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顿餐之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此,笔者有如下观点,供同仁参考。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我们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要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历史教材内容生动而丰富,具有自身特有的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义务制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中小学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看书,在教材中挖掘兴趣的源泉,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亲近感,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

教师是培养兴趣的决定因素。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教师既要有较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优秀的驾驭教材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要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致力于教改,教学相长。还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补充完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课堂小结上多下功夫。

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唤起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兴趣就越高。要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二、要教给学生学好历史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历史,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学习。

1、教学生学会看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课本的章节目录标题,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读正文,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口到手到”;指导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指导读课文上的注释,帮学生完整地掌握课本知识体系,开拓他们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读大事年表,以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等等。

2、教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会抓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看课本目录、课前提示等,讲好每一时期的概述,即分期、每个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课中还要不断揭示众多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用一条线贯穿起来,帮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个总体认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如讲世界古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六条基本线索:一个欧洲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二个亚洲封建国家;三大宗教;四处文化;五个主要奴隶制国家;六个横跨三洲的军事帝国。在每条线索下面又可列出更多的小线索。

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章课本中的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第一能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教材;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第四课本上有插图,课后有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了。

3、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历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而很多的历史事件又具有它本身发生和发展和客观规律。教师要抓住这些规律,进行历史教学,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4、帮学生掌握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具体性,基本历史史实离不开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个要素,有繁重的记忆任务。学生没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要学好历史,必须善记。好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有联想记忆法、联系推算记忆法、年代特征记忆法、分类归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总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成绩,与学生分享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最必须把历史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自学历史的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它启示我们不能满足自己正确的讲授,不能搞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唱“独台戏”,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活动的机会,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想象的想象,该表述的表述。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要多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余地,也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便更自觉地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教师要有耐心、恒心,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纳入教学计划,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文藏君.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OL].互联网-百度文库-专业资料.

[2]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无规律性的思考[OL].互联网-百度贴吧-历史吧.

[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OL].互联网-道客巴巴-教育.

[4]历史课堂学心方法与程式[OL].互联网-免费文档下载.

[5]李晓红.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9).

第6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能源管理;物联网;系统构架;系统功能;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03

0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依赖性高但利用率低的问题,节能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建筑耗能约占我国社会能耗的1/3,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建筑设备中的节能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节能”已成为楼宇建筑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实现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的应用将涉及未来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建筑设备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的结合,能够实现建筑群能耗的统筹管理,符合当代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要求,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系统构架

1.1 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集成了多种感知、通信与计算技术,不仅使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还使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可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人的联系。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未统一。一般可将物联网以DCM模型(Devices, Connect, Manage)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物联网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控制模块、网络通信模块以及用于连接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智能网关构成,实现物体的识别与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类数据的采集。

(2)网络层囊括了服务于物联网信息汇聚、传输和初步处理的网络设备和平台,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感知层获取的各种不同数据信息传递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包括核心网、接入网和延伸网。

(3)应用层主要由各种应用系统组成,实现对采集数据的汇聚、转换、分析与共享,并为用户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对象名称解析服务、云计算、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技术、物联网业务平台及安全等技术,其中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其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1.2 系统构架

系统架构由前端到管理中心分别包括终端计量层、网络接入层、网络传输层、管理中心层几个部分。

(1)终端计量层主要是前端的各种能源数据采集设备,用于采集能耗数据并上传至通讯层,它是构建该能耗管理系统必要的基本组成元素。不仅肩负着采集数据的重任,同时也是执行后台控制命令的终端元件。

(2)网络接入层主要由数据采集网关及总线网络等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数据采集网关提供了RS 232、RS 422、RS 485、SPABUS及以太网等各种接口,组网方式灵活,支持点对点通讯、现场总线网络、以太网等类型的组态网络。

(3)网络传输层是将前端采集到的各类能源数据信息以IP网络的方式传输至管理中心进行相应处理,为具体功能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4)管理中心层针对该系统的管理人员,该层直接面向用户。管理中心层是系统的最上层部分,主要由能耗管理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其中软件部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数据传输协议读取前端采集的现场各类数据信息,经自动计算处理,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运行状况,并可接受管理员的操作命令,实时发送并检测操作的执行状况,保证使用单位正常工作。

能耗计量管理功能设计各种符合用户的报表格式,报表内数据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进行计量,用户只需查找打印即可,极大地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2.1 用户管理

系统软件设置多达几百种密码分区和密码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后勤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提供分级密码,并对所有操作自动进行带时标事件记录,建立良好的反事故措施。

为了使实时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所有的系统操作员能够根据权限大小赋予某项特性,这些特性规定了各操作员对系统及各种活动的适用范围,如用户名、口令字、操作权限及操作范围等,可保证系统中用户信息的一致性,降低用户账号管理的复杂度及账号滥用风险,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 能耗分类分项统计

对每个部门或者每栋建筑的能源都进行分类分项分析,包括各能源能耗、同比环比分析、成本分析、各能源用能趋势分析,并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等方式灵活切换展示。

2.3 能耗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主要是对比任意两个部门或者两栋建筑之间的能耗对比,可选择对比成本、总能耗、各能源能耗等,并选择任意一段时间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建筑或部门间的能耗差异。

2.4 自动生成能耗统计报告

对整体能耗进行全面的能源审计,通过审计对某部门或某建筑按能源类别、建筑类别等维度的能源使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异常用能情况等进行客观审计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部门或建筑节能的潜力并提出改造意见,给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报告。

2.5 系统监测报警

监测报警功能是整个系统的报警中心,主要包括线损监测、漏损监测、仪表故障监测、能耗超标监测等,通过该模块可清楚的知道目前各部门能耗是否良好。

(1)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警系统,能够对实时、历史的报警和事件进行显示、存储、查询等,能够及时通知操作人员,帮助用户进行故障监控和决策制定。支持多种报警显示窗口,包括实时报警窗口、历史报警窗口和查询窗口。

(2)实时报警窗口显示最新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被确认或恢复后,报警信息随之消失。

(3)历史报警窗口显示历史报警事件,包括以往的历史报警信息、报警确认信息和恢复信息,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缓存区。

(4)查询窗口能够查询报警库中的报警事件,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库。支持多种报警查询条件,可以按报警时间查询、报警类型查询、按记录类型查询等方式查询报警信息。

(5)系统支持自动语音告警、短信告警提示及邮件报警等方式通知管理员。

2.6 报表管理

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报表以供用户查询,还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所有的报表都可以导出、打印,方便用户使用。

部门或建筑能耗报表主要展示各部门或各建筑的逐日、逐月、逐年或任意时间段的能耗数据。

设备运行报表可查询重点设备的运行报表,包括设备能耗、设备功率、运行时长、平均功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信息。

2.7 数据手工录入

对于不具备自动采集条件的能源类型以及暂时不便实现自动监测的能源消耗点如煤、油等,系统需预留手动录入接口,用户可手工录入,系统自动汇总录入数据。

2.8 能耗数据上报

系统通过定时任务调度自动从管理中心的数据库中提取有效能耗数据,按照定义的数据交换格式包(参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进行合并整理打包,发送到上级数据中心,方便上级统一管理。

3 关键技术

3.1 硬件技术

3.1.1 设备改进

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进行改进,每台设备具有全球唯一身份识别的IP地址码,便于身份识别。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除具有应有的数据发送和传输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分层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便于能源管理平台做数据校验和核准,可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3.1.2 智能网关

针对使用Lonwork/BACnet/Modbus等现场总线协议的设备,使用智能网关完成现场总线协议与IP协议的转换、广播、管理等功能。智能网关直接连接在现场总线网络与Inernet网络之间,实现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统一,解决协议异构带来的互联问题。

3.2 软件技术

3.2.1 Web Services技术

Web Services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异构平台基础上构筑一个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该技术层来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是分布式计算领域一种最新的开发成果,它基于一些开放的IT标准XML,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通用发现描述与集成 (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 UDDI)等构建,具有更好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安全性。它具备平立、用户透明和轻松穿透防火墙等特点,是实现异构系统集成的理想计算模型,引入Web Services技术实现建筑设备各子系统之间和企业应用之间以及采用不同通信协议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及时集成。

3.2.2 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的中间件是网络的应用程序和底层采集数据设备之间的桥梁,它通过封装和固化很多通用功能来降低整个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进而缩短开发周期。能源管理系统的中间件能够屏蔽底层传感器设备、网络平台的差异,将感知层的多样数据转化为通用的对象类型。

3.2.3 云计算

能源管理平台软件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云计算技术是构建物联网运营平台的关键技术,“云”是一种提供资源的平台,为用户提供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为建筑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了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智能化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设备设施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4 系统特点

4.1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

系统具备良好的易学习易操作性,并对能耗情况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进行直观显示,方便理解操作,使具备电脑初级操作水平的相关管理人员能通过简单培训就掌握系统的操作要领,达到正常操作水平。

4.2 对各类能源设备实时监测

运行系统中的能耗数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超负荷、不平衡等因素将会对配电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然而这些因素的产生并不是预期的,所以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非常关键,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实时性监测,还应对一些必要的事件进行记录存储。如果出现设备损坏、能源浪费等非正常现象,可自动报警通知管理人员,保证用户对所有能耗设备运行情况及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实时性。

4.3 系统具备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后可根据需要对工程进行扩建、改造或者与其他系统兼容、并入等,可以利用系统的预留通讯接口与其他系统实现对接,例如与上级调度系统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BAS)、管理信息系统(MIS)、消防控制系统(FCS)等对接运行时可实现系统扩展。

4.4 系统稳定、易维护

系统具备高可靠性,可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同时也要考虑到遭遇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发生问题时,能保证数据的方便保存和快速恢复,并保证紧急时能迅速打开通道,因此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5 结 语

“智能”和“绿色”已成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将促进智能建筑纵向的深入发展,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提升智能建筑的功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31(11):2-9.

[2] 张红.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 王皓,董杰.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能源管理的思路[J].能源与节能,2012(8):1-2.

[4] 白建波,张小松.基于Web Services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和集成技术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5,35(11):27-34.

[5] 邢智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J].物联网技术,2012,2(9):82-84.

[6]韩辉,李博,郝晓辰,等.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5,5(5):44-47.

第7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 2017年商业印刷行业前景展望 2015年,热点行业预测 2017年高考历史学科涉及的时政热点预测 全球电力行业交易市场2016年回顾和2017年展望 2017年经济展望:微妙的平衡 浅析无人机航拍的行业竞争结构和行业前景预测 2017年高考三角热点考向预测 2017年中考语文“新闻热点”类题目预测与演练 2017年高考周年热点问题选择题预测 2008-2017年全球商业卫星需求预测及展望 回顾2016年农药行业 展望2017年发展趋势 网络电视的运营策略和展望 2017年上市银行展望 GPON技术的简介和前景展望 物联网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2011年化纤行业运行分析和2012年预测 2017年申论热点解析 2017年政治时政热点大猜想 聚焦技术热点 展望行业趋势 ISDN的技术热点和发展前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工I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4~2015)[R]. 2015.

[4] 舒华英,赵淑娟,车培荣. 电信发展趋势与运营转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9(1): 34-38.

[5] 于化龙. 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分析[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6] 葛华勇.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新阶段[J]. 中国金融, 2016(6): 9-11.

[7] 李斌,续鹏,赵一诗. 商业智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 无线电工程, 2011,41(6): 47-49.

[8] 钟明华,吴洪. 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7): 45-50.

第8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教师经过讲解知识,组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并掌握好的学习策略,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要重视更新教学理念,用最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组织引导学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已经实行了更为开放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小辩论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充满历史意义的小话剧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要教会学生独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理解,教育学生勇敢地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未知,学会追求真理。教师鼓励学生想别人之所不想,见别人之所不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潜力,为历史课堂塑造人才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课本的教材知识有点枯燥难懂,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灵活性,将教材教活。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典故,给学生演唱一些历史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能够积淀历史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打好学生的能力基础,为学生高中的历史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概括出结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三、高效运用历史挂图、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有着烦琐的年代、人物、地名等要记忆,学生会在记忆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挂图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深化学生的知识内涵。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帮助学生详细分析讲解事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教师结合多媒体的声音和图像进行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多重功效的多媒体,将声音传递给学生,将图像展现给学生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现历史事实,让学生学得高效、全面,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发挥多媒体带来的多重功效。

四、教会学生独立思索、自主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亲自感悟和体验过的事情,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成长,放手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一些知识,勇敢地进行冒险的研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学会感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不断运用感悟的方法发展自己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也可以善于给学生提供一些错误的案例,让学生纠正,教师给予点拨和指正,激励学生,暗示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成熟起来,逐渐成长起来。

五、给学生更多自我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动手实践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开展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制作历史教学具等,开展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在创作的过程中尽情地发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六、运用互联网实现师生一对一互动学习

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也给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好的教学契机。当前教学改革形势下,互联网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重大改革,网络功能十分强大。教师要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验收和评价,为学生答题解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师教学的创新。因次,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必定要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互联网下的师生一对一互动学习。

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点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

教师要通过平时的历史教学告诉学生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白学习历史,明辨是非的作用,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全面塑造自己,培养自己,增强爱国的意识,加强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品德、境界和修养。

第9篇:物联网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京剧艺术;大学生;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35-01

一、京剧身段艺术的文化内涵

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发展情景的反应,其戏剧精神也是我国历史政治观、历史观、审美观的具体表现,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京剧的舞台表演是通过演员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肢体、表情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一)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京剧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孕育期主要在乾隆时期,徽、秦、汉的唱法文化合流,是京剧孕育的基础;形成期是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之间,在徽、秦、汉的唱法文化合流的基础上,融入了昆曲、京腔,形成京剧;成熟期是在1883年至1918年,成熟期诞生了许多著名京剧演唱家和进行多场宫廷京剧演唱活动;鼎盛期是在二十世纪初期到三十年代,这期间许多著名京剧演唱艺术家和多种演唱风格,可为是京剧人才济济的时代。

(二)京剧艺术的美学特征。1.综合性:京剧的表演形式具有肢体动作与歌唱融合的综合性,其既能载歌又能载舞的,每一句的京剧演唱台词都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美学价值都融为一体。2.程式性:京剧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如演唱的技巧、服装的特点、妆容的特点都表现了京剧的美学程式性,但其并不是陈规陋习、框框条条的程式性,演唱风格多变等。3.虚拟性:需要通过演员的个性化表演才能了解到剧情故事的发生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表现空间很大,具有虚拟性。

二、互联网+在大学发展京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下各国经济、文化、思想开始相互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合,我国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影响较大,对其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以及价值追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各大高校重视并发展京剧文化艺术,对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京剧艺术发展,培养学生爱国素质与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大学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心理素质较低,生活压力大,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大学生开展京剧艺术活动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在学习京剧艺术的过程中,将精神投入到京剧表演当中,舒缓生活压力,使得心理平衡,净化灵魂,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并且在京剧练习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通过京剧传达的正能量,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良好的艺术修养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学生京剧互联网+活动中,由于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感受艺术的美、欣赏艺术,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其审美眼光和培养良好艺术修养。

三、京剧身段艺术在大学生互联网+中的发展现状

京剧身段艺术作为“国粹”,近年来,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京剧身段艺术不仅失去了曾经的辉煌,甚至有衰退的趋势。综合大学生对京剧身段的看法调查结果分析,超过大半的大学生对京剧身段艺术文化不了解,也很少主动关注,这就需要互联网+对京剧艺术在大学生中的发展进行帮助。总结,得出以下几个发展结论:

(一)大学对京剧身段艺术的不重视。目前各大高校当中,较少学校开展京剧身段艺术活动,不重视京剧身段文化美育。即使大学生对京剧身段文化持肯定、认可的态度,由于学校对京剧身段美育的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对京剧身段的了解途径十分狭窄。

(二)学校缺乏京剧身段教师资源。一般大学中,由于学校对京剧身段艺术的不重视,因此京剧身段教师资源相对缺乏。京剧身段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很大,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京剧身段艺术的教学质量,教师资源的不足表明了京剧身段在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学校不能正确认识到京剧身段艺术的美学教育价值。如果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就可以减轻师资难得这个问题。

互联网+京剧身段艺术越来越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发展互联网+京剧身段艺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全面综合性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雅丽.传统文化、京剧文化与大学生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黄香琴.传统京剧艺术与大学生美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