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

第1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摘 要:本文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紧扣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师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八个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坚持导向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向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时代特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关注学科前沿,把各门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及时传授给学生,以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人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一班主任及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参加,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能持续、稳定的开展,而不是“一阵风”、“一个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健全的责任体系

为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1)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制订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方案的落实;(2)在学校重大工作中,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园的总体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3)指导全校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对校园网站建设、校园宣传、大型文艺晚会、“三下乡”活动等,都必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内涵。(4)组织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例如,我院每年十月举行“我与校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从中了解师生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各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到实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文体活动管理办法》、《校@文化建设考核办法》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考核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美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注意三点:一是校园设计和布局要融实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导向和校园精神,要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例如:我院文化广场的建设,从设计、色调、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经过精心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建设成体现我院农林专业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取名为“翠湖广场”,成为我院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二是要搞好校园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构建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设立名人雕塑、文化广场、阅报栏、宣传栏,悬挂名人名言、校训标语,设立环境卫生党员示范岗等,促使师生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通过植树、种花、清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加强师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做到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保护校园环境和资源,形成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注重质量、适度超前的原贝如防止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00年,我院由普通大专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2000年~2005年,学院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重点放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由4000余人发展到。16000余人,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大楼、校史陈列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拔地而起,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俱乐部先后建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备齐全,等等。实践表明,我院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 建设途径

近年来,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学生也大批进城入学,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致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越来越困难,农村学生的总体素质也越来越低。更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这就更需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广大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过程中感受到经历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反而被忽视。若长此以往,那我们农村学校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丧失殆尽,农村学校的办学将会陷入危机。

一、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弱,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认识片面化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把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单纯硬件方面的建设,认为只要把学校环境整治好、只要把学校的房子建得高一点、把教学楼打扮得漂亮一点,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就成功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导致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陷入片面肤浅的怪圈。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简单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大多是单一性的互相模仿,或依样画葫芦的文体活动,没有很好地根据农村学校的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办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活动,寓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没有很好地与农村学校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社会文化相结合、与农民、农村、农业相结合。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仅有黑板报、班会、晨会、升国旗等。有的学校连体育、音乐课程也被压缩了。总之,目前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和精神休闲的机会。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理念

目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整所学校缺少一个文化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之下,又是由几个同一核心价值却有不同内涵的文化内容所组成,从而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体。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有的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等,违背了新课改的人性化教育。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投入

由于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学校发展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方面都显得严重不足和缺乏。更不用说在有人认为可有可无的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资金保证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能力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应变创新。这样,学校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发展。

(一)抓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由于农村学校办学硬件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更要强化校风等软环境建设。加强校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风建设。因为教风直接影响校风和学风,校风的好差主要体现在每位教师是否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言行成为育人的楷模和标兵,做师德表率。学风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奋发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农村学校更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二)抓管理制度完善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很不完备,特别是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广大农村学校要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应及时修订并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并全力抓好落实和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着力打造勤奋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此外,在强调管理机制控制功能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三)抓校园环境优化

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他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和心理素质。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重构学校文化的今天,农村学校更要善于构建一种宽松与高雅、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让整个校园布局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艺术韵味。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其中,校园美化不应只局限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以及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抓课余文化活动

课余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各项课余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校的孩子课外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更需大力加强。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且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如农村学校比较容易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美术书法作品展等,都要精心组织,不能搞形式主义;另外,还有必要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节、元旦迎新晚会等,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天资所好、发挥特长,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五)抓教师素养提高

具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学习,不断丰富教师内涵,提升教师的精神素养。一是让教师参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订。让每一位教师知晓学校的发展前景,并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同愿景。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全校所有教师以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共同价值观凝聚成巨大动力,时刻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无私工作。二是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教师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以慎独、善思,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人人以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己任,不断地修为自身。三是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利用一切机会,以共同利益,良好的群体关系教育之、影响之,使广大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计国勇.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01-03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由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理念。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校园风气、办学理念、思想观念及文化风貌,它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师生的传承、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境界、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把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探讨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有着突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延续的主要内容。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基地,它是探求学识和真理的神圣殿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整个发展的历程中,大学始终沿着自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方向前行,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有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风貌、思想、观念及情操体现了大学所具有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共性和个性的集合体,它传承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和延续的内容。它包括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价值理念、批判与包容精神以及传承与创新精神等。这些精神相互联系和促进,时刻都体现着大学精神的一般特质,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由于不同的学校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品质和精神风貌。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指导思想。大学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大学精神展现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它最终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以及不同的文化活动载体,转化为师生的一种共性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大学精神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大学精神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升华,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彰显出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自身发展和历史传承息息相连,许多大学的大学精神融合了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当代思想理念,成为这些大学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精神根植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随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袭着大学精神的发展,并以大学精神作为指导,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总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积淀的特定的大学精神的人格化和个性化,是学校的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水平、质量、效益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具体表现。

4.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大学的老师及学生是大学精神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大学精神既隐藏于师生们的心中,又在师生们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着大学独特的精神理念,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当中。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和规范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托,体现在方方面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很难在实践中生根发芽。[2]

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冲突,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许多高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偏离大学精神所引领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大学精神的正确引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缺乏核心精神,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只注重于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等隐性文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成效,流于形式。其次,没有正确把握大学精神的指导作用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淡化了大学精神,使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文性、非功利性、自由性和科学性等大学精神特有性质。

2.大学精神的缺失。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交错性,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喧嚣浮躁、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的目标,导致大学里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下降,使学生学风淡化。此外,实用主义风气也逐渐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不断侵蚀着校园文化,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社会而服务,只是把教育的目标指向于传授学生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致校园中人文精神的淡化。最终,将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在误区中越陷越深,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肤浅。校园文化的核心应着眼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而且在于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由于对高校管理者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优良人格、完善高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学术品格、提高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功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学校正确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导致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水平不高,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成效不大。

4.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冲击。信息时代的核心是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文化信息的网络化,使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方向的灌输传播,而是一种立体式的传播。这就造成了来源是教材、图书、报纸、杂志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传播方式、行为习惯的传统校园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文化传播在这些文化阵地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信息都在网络上汇集、传播。其中由于腐朽文化的侵入,在这交叉立体化网络文化阵地中,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在网络技术上、文化规范方面加以及时控制,这就对网络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大学精神,是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构建利于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人文氛围是高校校园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它存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文化环境之中,良好的人文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大学精神的最直接表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对自由、平等的尊重,这是对学生的必要的终极关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有利于自由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人文氛围,贯彻和体现出大学精神,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先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和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内涵,体现出大学精神。知识是大学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源泉,对大学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对高校发展建设制度、内容、方法乃至体制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校园文化,才能使校园文化自我提升、充分展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科学性,由于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背景,所以形成的大学精神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内涵。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基础相关联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自由、价值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形成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创新、科学、自由、价值等正确思潮的精神内涵,也要符合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不断探索大学精神的发展规律,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相应的制度,并进一步形成对大学精神内涵建设的丰富和补充,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符合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具有时代的新鲜气息和充沛活力。

3.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在综合中贯彻、体现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3]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立足社会的文化资源,在其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发展大学精神有效的科学途径。

大学通过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新鲜的血液。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调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时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紧紧依托社会历史文化,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历史文化的学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社会文化实践的锻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

4.构建校园形象,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大学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因此,构建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的大学精神内核是校园形象建设的目标。大学精神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一直在不断地影响和净化着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是丰富和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各种外来思想、学术思潮在这里相互碰撞,使校园文化变得异常复杂。所以,只有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构建大学精神内核,丰富和扩展大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及自身发展的正确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道理、分辨是非,从而提炼出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大学精神更为丰富。

5.依托大学精神创新,拓展和提升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是以学术研究活动为基础,并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过程。以大学精神为中心,保留其中的求知与务实的特点,创新出更新更高尚的文化。拓展校园文化要以开拓大学生就业为基础,开拓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平台,帮助他们主动与社会相接触,以便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信息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是提升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所以,从这条思路出发,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校园文化网络,对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把大学文化推广出去,拓展文化品格,使之成为大学精神发展的源泉与动力。[4]

参考文献:

[1]李有亮.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2]周文宣,武传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4]魏耀辉.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科教育,2009,(12).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景观文化

校园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有一种熏陶、示范、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得以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发挥着特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文化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这要求高校在建设硬件环境的同时,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以塑造完整人格为切入点,营造现代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校园文化。以大学精神加以引导,形成主体间认同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强以校风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1强化精神文化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外在条件,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直接的影响源,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精神归宿和行为习惯等与校园的总体氛围构成一条“生物链”。当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文化不断积淀,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就能得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也能更加坚定,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升华,文化素质教育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它教育不能够代替的。

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民主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要从转变学校办学的理念入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使其在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引领下,构建精神的家园,从而产生归宿感和亲和感。学生在校园精神的激励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动地弥补自身的缺陷,在情感体验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不能仅仅关注精神文化的伦理和道德内涵,也不能仅仅强调和追求精神文化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创设学生之间人际和谐。

同时,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倡导勤奋学习、实事求是、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以大学精神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以崇尚自由、民主的现代意识,赋予文化校园建设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崭新内涵,使校园充满朝气、灵气和奋发向上的氛围。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意识教育,使其成为人格魅力健全、个性特长鲜明、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要加强高校校园课余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协调发展。

2建设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思想、精神、理念与各种规范、制度、机制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日常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对科学规范各项工作,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规范学生行为,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循环的保证。制度文化应有的公平价值、秩序价值和规范价值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在新时期,只有不断地加强研究,并注重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确保高校育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使之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学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制度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校园中文化的变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发展着,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无疑要在变化中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应及时废止、修改,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应及时制订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规范。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应符合时代要求。在加强校园规章制度、校训、校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要重视全方位、全员和全程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管理来促进教学,要靠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营造出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软环境。

3繁荣活动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活的灵魂。它既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实践和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既体现着高校精神,也体现着教育品位。高等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育人”文化。文化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载体之一,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的,也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形成的。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体性和亲历性是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情感体验是个体内心感受所赋予的精神上的“体悟”,其感受带有本体性;又由于情感体验是个体切身的经历,是个体在实践中付出的努力引起自身的变化,或是由其他事件和人物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因此,只有当个体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和能力时,才会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可通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坚持以育人为核心,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提倡高雅艺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人文校园”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开发智能、熏陶情感、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的育人目的;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改善学生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与社会、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锻炼自我,审思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校园文化活动应涵盖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技能、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节,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其理性精神;通过开展艺术活动节,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力和感染力,培育其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通过开展技能活动月等活动,提高其职业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4打造景观文化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而校园的景观文化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有序的、有文化品味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凸显着学校的个性特色,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主要是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体现整个校园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利用这一高品位的文化背景,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总之,校园景观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内涵,要提倡人文优先,张扬传统文脉,更要融入现代精神。

校园景观文化的主旨是以人为本。校园环境各要素应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原则来组织,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关注人的行为模式,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关于学校建筑,不一定追求完全统一色调。在整体基调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区域之间建筑色彩可有所不同,但各区域内部应自成一体保持协调统一。一方面校园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不同功效从构成形式角度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区域等。

校园建设要首先保证生态体系上的健康,建设生态校园。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楼、路、廊、厅、园等基础设施,以点缀、改造、重建等方式重新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浓郁的、独特文化气息;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熏陶、激励、引导作用,挖掘发展潜力、张扬师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校园景观文化应寓教于乐,景观文化应使人心情愉悦,激发人的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潜力。校园景观文化应体现学校文化,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要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校园景观文化还应强调文脉,注重学校文化,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吴少伟(1980- ),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河南 郑州 45115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体与组织:大学班级文化属性和功能的实证性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11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5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为习惯优秀、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为了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很多高等学院都在积极地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调整,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加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立足构建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而高校班级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好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努力营造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计划,建立健全各项有关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为班级文化建设打好制度基础;更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时代特点的校训、校歌,抓好校园整体的文化环境布置,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基础;修订班级评优激励体制,如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条例中进一步明确各类可量化指标,为各班级明确目标,指明努力的方向。此外,对于优秀班级文化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领作用

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纽带的辅导员,对班级文化建设更要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辅导员的作用最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引领上。作为辅导员本身要严于律己、举止文雅、宽以待人、仪表端庄、作风严谨、文明礼貌、以身示范。辅导员(班主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制订计划,制定措施,并带领班干部具体去落实。在很多高校,辅导员同时还兼“两课”教师,可以说辅导员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第一导师,所以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

1.班级制度是基础。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广大同学的自觉自制之外,必要的班级制度也不可缺少。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首先是辅导员要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带领全体班级成员建立包括学风、思想、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这个准则是学生们都应遵守的基本“红线”,同时也是辅导员对班级成员进行量化考核的基本依据。另外,班级还应确立整体奋斗目标,例如校级、市级、省级文明班集体,确立奋斗目标后,辅导员和班干部积极引导班级成员自觉向班级目标迈进,同心同德创建先进班级文化。

2.班风建设是重点。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学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将来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向社会,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成才目标,使广大学生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风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其次要发挥班级制度的作用。对个别同学的违纪现象,如不出早操、旷课、迟到、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等,要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相应的进行适度的惩罚加以约束。总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形成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3.主题活动是强化。班级主题活动是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最好的途径。如主题班会,每两周设计一个主题,可以是涉及和同学自身成长有关的话题,比如安全在我身边、诚信是一张名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的技巧等;也可以是涉及时事政治的国际国内热点话题。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同学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开展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这往往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院系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在教学楼走廊、班级墙壁张贴、手绘一些名言警句、漫画、知名企业成长历程等,形成文化墙,使同学们进入教学区不但感受到文化的氛围,也能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另外,还有拔河比赛、包饺子、公益劳动、文艺晚会等一些有益的主题活动。通过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促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和纽带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委本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班干部选拔上,辅导员一定要认真把好关,从班干部的任职要求出发,在听取广大同学心声的基础上,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组成班委,以此为核心带动整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班干部选后,应加强教育和培养。班干部不仅需要像校级学生干部一样进行常规化、系统性的培训,还应该结合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除了理论培训之外,在平时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引导,加强指导,善于激励,鼓励班干部勇于担当,敢于犯错,积极帮助班干部尽快成长起来,以充分发挥核心模范作用,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另外,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事情,除了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外,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要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优势,或者是音乐方面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是体育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或者是学习方面有独到的方法,等等。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引导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为班级争得荣誉。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孤僻内向、性格暴躁、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情况的同学,班级要给予及时的帮助、疏导、照顾,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够克服困难,防止走上极端的道路。不抛弃,不放弃,使班级每一位成员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这是班级文化的力量。

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

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新渠道。如设立互助小组,把全班同学按照性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家乡所在地等统计之后,有计划、交叉地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或者是交流学习心得,或者是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特别是利用小组成员的优势对小组成员里身处强势的同学进行帮扶和带动,这种相互的带动,会使每一个小组成员从中受益,这样,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会从中受益。每一个学年结束后,可以进行成员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再如,要利用好学生的寒暑假。寒暑假学生不在校,但仍然有文章可以做。辅导员可以设置假期调查问卷,针对当地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使同学们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另外,还需利用好网络资源。班级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专用网站,把班级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活动通知等信息放在网上,更可以把好人好事、就业信息、文化经典、观点分享等一些文化符号上传至网上,使文化符号得以延伸和拓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在进步,社会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强有力的保障。实践证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去探索新的途径和新的模式方法。高校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顺应文化改革的要求,把握时代价值观的主流,努力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庞馥珊.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余卉,皮将繁.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1(5).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公寓文化;教学管理

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目标并加以内容理论教育,主要依托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知识内化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和谐的素质文化理念。高校规模快速发展,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对大学知识的渴望逐渐在转变,网络信息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学有容乃大,学生的知识、身心、能力、素质等的提升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素质在公寓文化建设中一一体现,也正是如此,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好坏起到关键作用。公寓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第三课堂”的关键,大学生的80%以上的学校生活时间在宿舍度过,这就对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间、有场地,如何发挥公寓这一载体,公寓辅导员科学的组织适合公寓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同学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拓展学生拼搏精神,提升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这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公寓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概述

大学生开展创新型的公寓文化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以公寓文化来打造文化,而是二者有机统一,公寓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来,文化中依托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体,不能单一的说公寓文化,是高校新兴起的一种校园文化,这就要依托校园文化发展公寓文化,以学生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内容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以物质文化发展意识文化,以意识文化提升物质文化,学生行为与制度并存。要发展公寓文化就要发展公寓文化建设制度,“以度育人”是开展公寓文化的重要要求,通过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快捷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修养,这对学校、执行的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对于新形势下的新一代大学生要用进步、文明的公寓文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用学校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培育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民主集体主义公寓文化精神,宿舍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楼层、单元寝室的整体布局、卫生、人际、学习成绩等统筹兼顾,加强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开展和公寓文化建设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要考虑大学生行为素质和公寓文化制度建设,二者共进对公寓文化建设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基本功能

大学生的素质提升依赖校园文化的整体的宏观把控,更需要公寓文化的化整为段的方案建设与实施,实现将一种形态转换为多元形态,学生公寓不仅是校园文化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同时又具有一般文化的具体功能,并且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存在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整个生涯,具体表现可以从六方面总结如下。1、引导、涵盖、辐射功能。高校是文化育人的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是人才、文化知识、较新知识的集中地,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孕育基地,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象征,同时是精神文明的发扬地,具备指引示范功能。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展示,既是校园文化的拓展方式又是学生素质拓展的手段,具有推动作用,并具备引领社区基础文明的发展方向的功能。因此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创建内容、展示方式及学生公寓文化形成的内外在环境、文化氛围,对新情况的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具有引导、辐射、涵盖功能。2、文化育人功能。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展示,是整体中的部分,并有其独特的性能而展示校园的特有优势风貌。优秀的公寓文化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体现,能够展示大学生凝聚力的养成情况,以校为家,以“舍”为家,爱家爱校园,爱知识文化更爱公寓文化,思想政治的主抓阵地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稳定,公寓文化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要清楚认识到公寓文化这一独特性能,加大建设力度,党团进寝室,党员是旗帜等活动要多在公寓文化建设中开展,文化育人是公寓文化特性中的特性,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特征,很好的发挥其作用。3、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创新功能。大学生步入大学对公寓文化是新鲜事物,对公寓文化认识较少,正在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大一文化的培育过程,大二文化创新,大三文化接受,大四文化传播宣传功能,在不同阶段对大学生陶冶不一样的情操,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公寓文化活动,从单一、简单的认知,到多元、复杂的创新。开展公寓文化活动要接地气,要抓住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丰富创新的公寓文化活动最容易被新时代的青年所接受,增强大家参与兴趣,提高大学生融入文化建设的浓厚兴趣对公寓文化顺利开展起到促进作用。4、激励创新功能。高校公寓文化快速发展中要兼顾健康持续发展。公寓硬件设备要满足新一代的大学生需求,寝室整洁、安全,公寓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规章制度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爱好学习、融入有序的大学生活,未四年后的步入社会学习文化知识充电。公寓文化是一中教育活动,需要入住公寓的学生整体来创建,是独立的也是整体的,校园文化的独立部分,全体学生参与的群体意识。公寓文化建设能够展现大学生向上的价值观,积极的公寓文化实现对大学生实现理想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融入新的内容就是要有竞争与淘汰,要根据规章制度树立标尺,学生可以通过对照,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使其健康成长。5、规范功能。公寓文化建设的最初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学校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规范的效用。一名大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场所就是公寓,对其影响甚远。大学四年生活的住所,四名同学从不熟悉到亲兄弟,这都需要公寓文化在执行中规范功能来实现。制度的制定是对于少部分的同学,大部分的制度只是起到提醒规范功能,给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形成了一种控制和约束,规范他的行为纳入集体规范要求之中。

三、构建大学生公寓文化的途径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亟需高校管理层予以重视,要从点到面的辐射,从基础实实在在做起,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为切入点,对改进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予以参考。1、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学生公寓物质文化建设。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是学生公寓其它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逐步按现代物业小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把学生公寓建成安静、舒适、和谐、雅致的生活、休闲、学习场所。2、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主体建设。社会进步依赖人才,高校是人才集散地,公寓文化建设对高校培养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应该主抓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抓骨干力量,例如:管理员、学生会、楼管会等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作为建设公寓文化的重要抓手。以党员为标兵,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树立标杆,整体向个体学习,学习其优点,最终实现整体进步。在公寓文化建设中要切实做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育,以点盖面逐级管理。发挥校园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旗帜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公寓文化始终沿着教育者和学校所期望的方向发展。3、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公寓制度文化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的同时要穿插加入独特的管理制度。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公寓正常的秩序、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引导、激励和制约作用,使学生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公寓内的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之中,使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4、开展多渠道的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促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新世纪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涉及知识面广,对于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就要跟上时代潮流,紧随学生需求步伐,及时给予学生知识所需。现代学校是开放型的学校,自我封闭只能导致落后,造成多走弯路。高校应扩大对外交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成果,为我所用。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定期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多种交流活动,召开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组织各种人员培训和高校间相互挂职锻炼,以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现学生公寓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4)

[2]尹建平.浅议如何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J].现代交际,2015(12)

[3]汪海伟,徐畅.寓“三心”行动于公寓文化建设以“三自”能力促学生成长成才[J].科技世界,2014(29)

第7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文化;教育管理;提升;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17-02

一、文化育人,追求和谐的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精神、管理氛围,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中彰显人文精神,是管理文化中的最佳境界。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

1.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学校在建设制度文化方面注重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实施人文关怀,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四个特点:“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公”――公开透明。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严宽结合 动静结合”的原则。在一系列的刚性制度执行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使得“管”与“理”能有机统一,使学校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激励、约束等功能。

2.和谐实干的团队文化。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打造团队文化,把学校建成展示生命价值的沃土,这是学校管理文化中亮色的一笔。一个学校能够胜出,锻造出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凭借的就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不单是贴在墙上,写在报告里,讲在口头上,更是刻在全体行政、教师的心里。通过行政班子建设、榜样示范、活动强化、评价激励等多种措施,打造一种全体教师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比学习、一心一意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团队文化。在团队文化建设三大着力点的基础上,学校赋予教师“热爱生活 享受工作”的理念,让老师们获得职业幸福感。让老师体验“幸福不是一切 人生还有责任”这样的职业幸福感。

二、德育为首,提炼丰富的活动文化

众所周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活动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进行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着重进行几项活动的开展,从而彰显学校活动文化的内涵。

1.强化习惯养成,拓宽思想教育渠道。一是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鲜明,使孩子在隆重庄严的仪式中感受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感,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熏陶,体验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二是坚持开展文明礼仪活动,结合学校每两周一训(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情景剧比赛及征文活动。三是每学年开学第一天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开笔礼,活动邀请全体新生家长参加,教师带领新生书写大字的“人”,高年级学生带领新生读古训、正衣冠等议程。

2.做足节日文章,挖掘活动文化内涵。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节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将德育元素化解到各个月份或纪念日里,开展“绿色畅想”手抄报设计比赛、“倡导绿色消费,践行环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尤其是利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有趣味运动会、学生技能展示、文娱汇演、经典诵读等活动,向家长、向社会展示师生的全新面貌,让每个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休验成长的快乐,营造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读书活动,致力打造书香校园。生命因读书而精彩,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一是制定《师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宣读倡仪书,采购、征订各种教育杂志、名著,为师生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二是筹建学校图书馆,增添大量全新的、适合全体师生阅读的图书,为全体师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三是建设班级、教师办公室图书角,开辟班级“诵读角”,每天定时组织师生诵读经典,引导师生“读名著,看名片,赏名画,听名曲,诵读古诗文”,提升师生的文学素养。五是开展读书节活动,把每年四月份定为读书节,在读书节活动期间,选择不同的主题举行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立足校本,培育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新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具有了新的内涵与特点,体现了一种新的品质与特征,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提升了学校文化品味。

1.地方课程校本化。重视课程文化的挖掘,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具体可在校长的主持下,在分管副校长的牵头和协调之下,成立校本课程编写小组,校本课程的编写可取材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侨乡古镇的人文、地理、风俗、名人等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受学生喜爱。

第8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特点;问题与对策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高校学风建设,正在受到严重而普遍的关注,高校学风中各种不良现象,已经令人担忧。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建设良好的高校学风,已成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学风的内涵及其建设特点

学风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广义上讲,学风是一个学校为人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大学学风是大学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指学习之风、教育之风、学术之风、办学之风等。从狭义上讲,大学学风是大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是大学生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该从学风的广义上来全面把握。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创建优良的学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反映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做学问的精神、做学问的意志和做学问的原则,也代表着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是教风催成的结果,是具有本单位特点的文化传统。高校学风建设有如下特点:

1.系统性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风建设的内容来看,学校对学风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各自在学风建设中的任务、职责及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法;干部、教师、学生也应认真履行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职责及应享受的权利等等。

2.渐进性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

3.层次性

大学学风建设的层次性既有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又有学生的求学之风、勤学之风;学风建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师生个体的变化和不同阶段上。掌握了学风建设的层次性特点,就能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全员性

学风建设事关全局,人人相关,人人有责。高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各类人员要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在各自岗位上形成优良的学风。

5.复杂性

从学校内部来看,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大学文化、师资力量、教师教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取向等等;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都时刻冲击着大学的学风建设。各种因素增加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学风建设是综合治理工程。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学风就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忽视了教师的教风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一方面是要通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风气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传授知识的教学主体(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精神表现出来。这种严谨的教风和进取的学习风气,应是学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不可偏颇的两个重要方面。

误区之二: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实际上,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有限的。学风建设的本质就是学校各级组织及教职工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业考核、学籍管理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

误区之三:认为学风建设是靠严厉的教育和严格的制度管理,用制度和管理来规范人们。实际上,学风建设还需要校园物质环境条件、校园文化环境等育人功能的完善,需要学生的自我能动自觉性和广大教工的能动自觉性。

2.学习风气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学习目的模糊,凡事得过且过;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部分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作弊的情节十分严重。

(2)心情浮躁,专业思想淡薄。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校园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学生心情十分浮躁。大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若受到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即会出现思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走错了门”,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

(3)轻学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据报载,对某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迫切希望学习实用知识的学生的比例竟高达93%,有25%的学生在读推销与公关类的书,19%的学生在读财经类的书,只有10%的人读学术类的书。这种自发的重实用轻学术的倾向,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付出一代人学术素质滑波的严重代价。

3.高校学风建设制度上的弊端

从教学层面上看:一是教师用人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引进和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重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的效果,这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教分离”制度,任课教师在考前进行“辅导”,泄漏考试内容和题目的现象较为普遍,考试过程中监考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监考不严,给学生造成了考试舞弊的漏洞;阅卷过程中没实行集体阅卷,任课教师随意“送分”、“改分”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三是教学管理不严谨。一方面是教学过程管理不严谨,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文件制度的不严谨,使学生无所适从。四是教学改革滞后。许多高校最具影响的教学改革并未深入展开,教学的中心地位并未真正确立,教学质量有滑坡之虞。

从学生学习层面上看:一是规章制度多,但约束力不强,甚至一些规章制度前后有矛盾。二是有制度不落实,对学生纪律管理和行为管理不严,使一些规章制度失去了威严和约束力。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效果不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时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成绩,在学校的各类评优中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奖励;另一方面,一部分平时表现确实优秀、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状况,没有发挥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效果,

从学风建设机制层面上看:学风建设机制的弱

化是高校学风建设未获大的进展的根本原因。对这项工作一方面许多领导想起来才抓,想不起来就不抓,或想到什么就抓什么,或因领导的调换而改变,不能始终“聚焦”。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孤军奋战,零打碎敲,形不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树立正确思想,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大量的人才要依靠高等学校的培养,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作保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种内在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氖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对此要严肃对待,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学习习惯。

3.深化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内容范文

【关键词】办学理念建设;制度建设;支持服务建设;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尤其是MOOC风靡全球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向深层次迈进。要推动远程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须在注重现代远程教育“硬实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现代远程教育“软实力”的建设力度。近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较为薄弱的“软实力”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和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软实力,是远程教育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办学理念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资源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辅助系统,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满足了成人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愿望,也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空间的进一步开拓。因此,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贯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贯彻“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根据合作办学试点高校拥有的师资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平台,合理设置专业,分层次性,控制好办学的规模和数量,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为社会服务的高质量人才。现代远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习者为本。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学习者创造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强化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适合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从而达到“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努力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理念。

二、制度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对主讲教师来说,目前主讲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的普通高校教师,需要加强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评估,评估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其教学态度,使其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其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建设,网络学院为专业教学委员会提供资金,专业教学委员会可定期召开本专业远程教育会议,推动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辅导教师来说,要通过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远程辅导的技能、远程辅导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组织学生网上学习讨论、解答学生网上学习困惑的能力;健全辅导教师评估及相应的考核、竞争、激励制度,对辅导教师进行定期考核,把教师的辅导工作与他们的职称评定或奖金相结合,培养一支熟悉网络教育教学课程辅导、数量适中、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稳定性高的辅导师资队伍。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以出国培训、国内进修和专项拓展等形式,利用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等手段,积极组织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实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2.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制度

校外学习中心是联系试点高校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现代远程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外部建设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对违规校外学习中心停止其办学资格,取消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办学的宏观控制,不断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不定期抽查制度、年检制度,加强对其办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从内部建设来说,要积极扶持办学规模大,服务质量较好,在管理上具有创新的校外学习中心,整合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校外学习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抓大放小,扶强扶大;坚持校外学习中心的宏观布局与微观调整相结合,每个试点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和学科,每个省份也存在着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的差距,这些都影响着试点高校在建立校外学习中心时要有不同的考虑。有的试点院校在全国基本上都建立了校外学习中心,而有的试点院校则只是选择较少的省份、把其所在的省份作为开展远程教育的重心,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服务的特点。还要加强网络学院对校外学习中心的指导和管理,要经常主动地指导学习中心的建设、发展及日常工作,建立有效的面向学习中心的质量监管制度。

3.教学管理制度

如何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交互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秩序。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提供对学生注册、学习、考试、毕业等环节的管理,远程学习者要经历注册、课程选择、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师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考核、学分认定、授予学位和毕业等环节。建立教师管理系统,提供对教师任职审查、教师授课及教师考核评价等的管理。建立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对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教学内容等的管理,优化开设专业,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线上视频答疑交流学习环节。建立远程考试及评价管理系统,强化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试命题和批阅做到合理、规范,考题适当体现平时作业和模拟试卷;逐步提高形成性成绩比例,将在线时长、导学资料点击、课程讨论等指标引入形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开展过程学习。

三、支持服务建设

1.精品课程建设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课程资源是核心,合理搭建课程资源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是完成远程学习的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利用优秀的师资、设备和技术集中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的组织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和学生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加强总体设计,规范开发流程;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推出一批适合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新需求的教材;课程质量上水平,推进实用性强、微课、支持移动学习的国家级网络精品课。二是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和交流,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形成规模效应;建立国家教育平台,整合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建设动态与静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加强校际合作,促进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共建,网络课程学分的互换互认,让学生可突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我国远程教育还可以引进、吸收、改造和利用国外课程、师资等优秀教育资源及采用校企、校地联盟等形式和途径促进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共享。

2.在线不间断服务

在线不间断服务是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一是网上辅导答疑,网上辅导答疑是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远程教育辅导答疑可以采用实时和非实时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如利用BBS进行实时讨论,教师和学员同时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设立全方位服务的呼叫中心;通过可视电话、双向视频会议等实现人际远程面对面的教学会谈;还可采用电子邮箱等方式进行非实时互动。二是过程督学,应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督促,包括督促学员课程学习、作业完成、参加辅导答疑、论坛交流,充分利用电话、QQ、电子邮件等交互工具和学员进行互动,让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存在与负责。三是个性助学,搭建学生交流平台,按专业、入学批次等标准创设QQ群,学习信息、传递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交流频率,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四是规范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可以要求教师和学生填写教学和学习情况卡,以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还可以通过建立自主学习过程档案,加强对学员学习过程信息的管理,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3.学生线下学习体验服务

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结合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线下学习作为线上学习的重要补充,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提供高质量的面授辅导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适当增加面授的课时,指导学员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面授辅导,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使网上学习的灵活性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二是依托学习中心开展线下教学体验,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面对面讨论等活动,分享和交流学习内容、学习感受、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构建学生与教师、同学直接接触的教学环境。三是组织学生直接到主办院校参观、学习和开展交流,借助当地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参加学术活动或参观实验室,如英国的开放大学每年都安排学生到高校进行学习辅导,效果良好。四是组织学员到生产基地具体操作学习、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体验,组织实践环节教学一直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导致远程知识的学习难以转化为学员的能力、素质,因此要注重依托学习中心及当地社会资源进行的实践教学。

四、文化建设

一是构建虚拟校园文化。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接近真实的、师生互动的网络校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学生活动中心、虚拟社区和开展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等来营造出真实校园的氛围,还可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教学活动及虚拟教学情境等,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高校的精神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校外学习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可通过“校园行”“母校行”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学文化氛围,多渠道地创造学生与学院、试点高校交流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还可借助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毕业论文动员、专业实习动员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三是设立班委会、学生会组织。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活动的开展,应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应该尝试设立班委会、学生会,探索以网络教育平台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班委会、学生会模式,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共同营造出健康、文明、高品位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建设.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83-185.

[2]万光龙.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90-92.

[3]孙忠峰,郭志强.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提升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89-91.

[4]刘孟.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学理论,2012,(20):210-212.

[5]杨立峰,闫元元.关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成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0,(0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