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城市物流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物流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物流的特点

第1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物流体系;区域物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物流对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对哈尔滨城市物流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和创新现代城市物流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应该注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城市物流的建设和完善。

一、城市物流概述

物流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才逐渐完善,而我国物流的发展相对更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对城市物流的认识和重视不断提高。

1.城市物流的含义

城市物流是按照物流活动的范围而划分出的一种类别。城市物流是介于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之间的特殊物流形式,以实现物品在城市范围内的实体流动以及城市与外部货物流通为目的。

2.城市物流的特点

城市物流依托于城市的发展,以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发展方向,其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首先,城市物流是一种中观物流形式,为区域物流和企业物流搭建起了过渡的桥梁,实现了企业物流与外界区域的交流和互补;其次,城市物流依托于城市。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都会对城市物流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物流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经济、生活以及环境;最后,城市物流范围广泛,节点众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废弃物等都属于城市物流的运输范围,城市中的每一个企业、商店以及配送中心都能成为城市物流的节点。城市物流的节点网络覆盖了整个城市,促进了资源的有效流动。

3.哈尔滨市城市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市城市物流的发展也获得比较大的进步,并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进过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哈尔滨物流增加值同比增长约17%,全市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额增长幅度达50%,显示了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哈尔滨地区物流主体数量也有所增加,哈尔滨市拥有专业物流企业以及自营物流企业的数量五千余家,囊括了各种运输形态和物流服务基本业态,哈尔滨物流门类愈加齐全。

(2)物流市场日益完善

哈尔滨市内的服务网点的组成不仅包括宅急送、天地华宇等民营企业的布点建网,还包括中国远洋、中国海运等国内骨干物流企业的服务点铺设,还有USP、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企业的进入。各大服务网点和分支机构的进入,使得哈尔滨的物流市场逐渐完善。

(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

哈尔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加快,道路货运场的建设正在起步,包括三区一点,即哈南服务货运场、哈东服务货运场、江北服务聚集区和西香坊铁路中心站示范点。另外,重点园区的建设也取得了进展,龙运货运主枢纽投入了使用。以上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哈尔滨市城市物流的发展。

(4)信息管理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的进入和业务的发展,带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推广。哈尔滨物流运行操作模式从以前的偏靠人工逐渐向网络智能操作方面发展。

二、哈尔滨市城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物流因城市而发展,其出发点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方便于民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物流需求的提高,哈尔滨城市物流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物流发展经验较少,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物流的要求。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只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够推动哈尔滨市物流服务水平,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目前哈尔滨的物流基础设施主要以道路货运站和配送中心为主,物流运送方式有限,难以满足对物流要求的快速化和便捷化。道路货运站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集散服务能力不高、设备功能落后的问题。

2.物流发展体系落后

哈尔滨市物流发展落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求与服务供应之间存在矛盾,普通物流服务的竞争颇为激烈,但是高端物流服务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哈尔滨在普通物流业务服务上,运输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不足50%。而在一体化物流服务提供上,往往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3.政府管理缺乏力度

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与政府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密切相关。对于城市物流这一服务行业,因其服务对象涉及各个行业,面向整个城市,城市物流发展更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管理。

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哈尔滨城市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交通运输、工商、民航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权限比较分散,职责上既有分工又有交叉。每个部门的相关规划或者政策并不具有关联性,容易造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二是,缺少发展城市物流的政策支持。哈尔滨市对于城市物流发展的促进措施多表现在宣传工作中,对于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策略上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对于城市物流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引进等,政府缺乏投资和支持力度。三是,法律法规的建设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物流的信息化和技术化愈加明显,新的物流形态和模式不断产生和运用,但是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完善的立法,从而导致矛盾和纠纷无法及时解决,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不利于城市物流的发展。

三、哈尔滨市城市物流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哈尔滨市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现代城市物流发展的要求,构建高效的物流体系,促进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物流发展的基础,加强哈尔滨市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物流园区的建设,优先发展已有的大型物流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综合的物流中心。建设场地的选择要临近大型的商场、市场以及居住区,临近交通运输条件比较优越的市区。其次,要加强城市内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合性,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最后,要加大对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现代化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2.构建哈尔滨物流发展体系

哈尔滨要实现城市物流公共配送,建立城市物流网络系统,提高运输水平,建立健全哈尔滨物流发展体系。首先,优化物流网络系统。建立点对点运输快速配送班车和公共货物运输班车系统,促进物流中心与城市内各居民聚集区的物流建设。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实行科学有效的调度,优化配送方式,实行集中配送、混载配送以及全天候配送多种配送方式,满足社会需求。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城市物流发展和完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哈尔滨政府有效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对于城市物流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城市物流的公共化,建立公共物流运输网络,形成地区性的运输系统;其次,制定城市物流配送准入机制,规范现代经营主体的设立条件和服务标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最后,政府部门要制定战略规划,提高行政效率,对城市物流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调整城市物流发展战略,提升物流发展水平。

四、总结

城市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与城市的规划、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区域内经济繁荣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和推进哈尔滨市城市物流发展,要统筹全局,科学规划,结合哈尔滨市实际的经济状况、社会的需求以及现有基础,健全和完善城市物流发展体系,提升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党建民,周梅华,王晓珍.城市物流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

第2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物流;区域物流;因子分析

引言

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的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三个方面。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人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资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实际上,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物流的存在。通过国际间的运输,可以让世界名牌出现在不同肤色的人身上;通过先进的储藏技术,可以让新鲜的果蔬在任何季节亮相;搬家公司周到的服务,可以让人们轻松地乔迁新居;多种形式的行李托运业务,可以让人们在旅途中享受舒适的情趣

区域物流是指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区域物流主要由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区域物流信息支撑体系和区域物流组织运作体系组成。

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因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都有其区域的特点。研究各个国家的物流,找出其区别及差异所在,找出其连结点和共同因素,这是研究国际物流的重要基础。物流有共性,但不同国家有其特性,例如日本的物流,海运是其非常突出的特点,日本国土狭小,覆盖全国的配送系统也很有特点。美国物流中,大型汽车的作用非常突出,欧洲各国由于一体化进程,各国分工的特点也很突出等等。这种研究不但对认识各国的物流的特点会有所帮助,而且对促进互相学习、促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日本便是在研究美国物流基础上,吸收、消化、发展起独具特色的物流。

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世界各国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是社会分工,国际合作的加强,以致使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逐渐形成小的经济地域,这成了社会分工,国际分工的重要微观基础。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有赖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商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内对外经济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其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有关的调查,目前浙江省物流仓储运输业务对内辐射全国各省、市地区,对外更是涉及200多个国家地区,可见其物流地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商流轻物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的长期存在,使得浙江省的物流发展不甚理想,同时浙东北和浙西南物流发展也不平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提升区域物流的发展才能更一步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本文中通过对浙江省物流能力的因子分析来进一步分析其不足之处,并分析浙东北与浙西南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而提出发展浙江省物流的建议。

一、浙江省物流能力的研究的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为“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因子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其实因子分析就是一种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通过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的统计方法。本文利用SPSS17.0对9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其综合为2个公共因子,进而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2.数据来源及指标的确定

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基础上,选定了9个指标以浙江省的物流能力。这些指标分别是 是人均GDP, 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是公路货运量, 是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 是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是电话用户数, 是人才资源总量。

第3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服装价值链;运行特征;城际配送;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城际物流尤其是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物流是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中,担当着助推器和开路先锋的重任。发展城际物流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城际物流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传统的物流企业来说,开发区域城际物流是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服装价值链的含义及其运行特征

1.服装价值链的含义

价值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形成的链式关联关系及形态。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从价值转移和创造的角度,对价值链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他认为[1],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内部价值链由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各业务单位组成,外部价值链由与企业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组成。各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相互衔接整合,构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简称产业链或价值链。由此株洲服装价值链就是包括从纺织印染、服装设备制造、服装加工、服装配饰以及辅料的生产、服装商贸平台、服装研究和市场调研、大众媒体等一系列增殖环节组成的链条。

2.服装价值链的运行特征

服装业必须构建当地的价值链,这个价值链中必须有一张庞大的网络体系,包括零售网、销售网、特许经营加盟等。网络的形成无疑会增大产业链条的长度和强度,近而带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飞速发展,为相关产业制造发展机会,这样才会增强株洲服装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同时价值链条的增长是确保该产业经济稳固增长的重要保证,也使得服装产业发展更加细分化更加规范化。

二、城际物流配送创新模式研究

1、第三方物流是区域物流整合的主要承载体,城际蕴藏着丰富的物流资源

城市是一定区域人口、产业、资本、市场、信息、文化等长期集聚的结果。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城市有着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中心城市不仅拥有巨大的货物与服务等市场资源,而且拥有物流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仓储设施和人才优势。

城际之间尤其是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一般空间距离较近,有着合理的社会分工、互补的市场功能、便捷的物流和信息通道,以及由此结成的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蕴藏着巨大的物流发展潜能。

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中,中心城市凭借其完善的批发体系,承担着区域经济保障供应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现代化的革命,中心城市凭借其强大的仓储、运输、批发等资源优势,使作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骨干力量的物流体系越来越完善,现代物流中心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批发体系,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得到进―步加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使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物流行业是一个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行业。传统物流企业提升其服务水平,―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就是要在物流市场上不断地发掘物流资源,整合物流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区域城际物流服务水平,会进―步促进区域城际物流的发展。

我国物流供给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城际物流,并以此提升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准,也是促进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性的战略性的选择。

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区域物流市场资源整合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

2、城际物流存在着战略细分机会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工业或商业中心,有的还是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其众多的卫星城市及其广阔的腹地,使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蕴藏着巨大的物流需求。

区域城际物流需求具有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区域城际物流需求按性质,可以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按主体,可以分为生产企业物流需求、流通企业物流需求、个体经营者物流需求和消费者物流需求;按客户所属行业可分以为农业、制造业、商贸业等物流需求;按客户规模,可以分为人客户、中客户、小客户物流需求;按物品属性,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物流需求;按功能,可以分为运输需求、仓储需求、流通加工需求、配送需求等。按服务方式,可以分为附加值低的单―性物流需求和附加值高的综合性物流需求。

依据城际物流需求细分,结合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对多种细分因素加以组合,会发现城际物流存在着很多的市场战略机会。从中心城市的服装批发中心到卫星城市的服装购销中心,个体经营者的服装物流采购配送需求就是―个极具潜力的物流细分市场。这一物流细分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个体服装经营者的规模比较小,但整体的服装市场需求比较大;二是服装商品具有相对高的特点;三是个体经营者的店面比较小,库存能力有限,对服装商品经营采取零库存的方式。四是个体服装经营者往往身兼数职,他们既是销售员又是采购员,多重身份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柜台、车站、发货地等多处奔忙。物流企业如何通过资源整合,运用现代物流手段和信息技术,把卫星城市个体经营者的服装物流采购配送需求聚集起来,为该细分市场提供采购和配送服务,帮助他们消除从中心城市到卫星城市来回“颠簸”的劳累,同时通过自己的规模化经营,帮助个体经营者降低物流成本,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企业成长机会。

卫星城市的服装采购配送物流是一个相对高端的物流市场,小批量多批次及异地采购配送的特点,需要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快速响应的物流供给能力,对传统的物流服务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发展。

实践证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原来自我满足的物流服务,也将转向区域物流市场采购,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开展,消费者的生活物流也将成为现实需求,区域城际物流的市场将会被放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区域城际物流的专业分工也会更细。

3.城际物流配送运作模式

物流配送模式是企业对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它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根据配送对象的性质、特点及业务流程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并在实践中逐渐确定的。物流配送模式的设计要有利于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更好地体现现代物流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特征,更好地体现客户对时间成本节约的追求,以及对速度、库存、服务质量等的多样化需求。

适宜的物流配送模式是基于物流服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物流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就是对配送范围、配送标的物、配送资源,配送方式、配送时间及周期以及定单处理、结算方式、标的物包装、配送载体及应急补货等物流配送关键因素的统筹选择和优化组合。

基于对物流配送模式理论的认识,结合上述从中心城市到卫星城市的个体经营服装物流采购配送需求实例,针对个体服装经营的特点,我们认为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装采购配送可以采取“电子看板、移动访销、网上结算、定时配送”的模式。

作为湖南服装行业的典型代表――株洲,在合泰、裕丰两个市场集合了2000多家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据统计,芦凇批发市场里80%的服装出自位于合泰裕丰的加工基地,但是大部分的加工企业均为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企业,难以形成大的产业群,在这块的土壤上,没有形成规模效应[3]。只有以第三方物流即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名义集中众多中小品牌统一对外才能真正具有规模优势。

电子看板就是在卫星城市服装个体经营者相对集中的购销中心设置电子屏幕,以滚动的商品编码、文字描述和图片信息为广大服装个体经营者提供实时分类的商品采购信息。通过电子看板这一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个体经营者异地看货选购的问题。

移动访销就是物流服务企业在中心城市服装批发中心建立信息采集中心和在卫星城市建立电子屏幕信息的基础上,由中心城市服装采购配送中心主动出击,通过个体经营者的移动工具获取电子订单。

网上结算就是在物流服务企业与个体经营者之间,以及物流服务企业与服装批发经营者之间,均采取信用卡电子结算的方式,实现结算的电子化。

定时配送就是中心城市服装采购配送中心按客户的订单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送货到柜台。

以上四个模块也是这四个子系统,在物流配送体系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应该实现无缝对接。其中,电子看板系统是构建这一采购配送体系的基石,电子订单处理系统是保证采购配送体系高效运营的关键。通过互联网电子看板一头连着客户,―头连着批发商,在这中间,则是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运作管理的平台。

当然,上述物流配送模式只是笔者设想的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主要借以分析城际物流配送规划所具有的针对性和技术性的结构特点。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解决中间商和购买者体验消费的现实问题。笔者相信,在日益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条件下,物流企业一定会在城际物流配模式的构建上,“求得”一个适应物流细分市场需求的“最优解”。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4.

第4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政府引导;农村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06 — 02

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党的十大八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的要求。为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今一个阶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必须紧紧依靠产业支撑,产业的发展又势必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而无论依靠什么样的产业支撑都离不开现代农村物流的积极参与,没有现代农村物流的配套服务,原材料、产品就难以实现高速快捷的流通,势必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物流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商品就有流通,当区域内商品的流通量达到一定规模,流通环节出现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从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多环节链接过程,这便形成了物流。物流是商品交换、流通、运输的更高层次,是连接各产业区间的通道和载体。参与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各环节,通过有效的现代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形成物流产业联系,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便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涵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多方面。

小城镇是处于农村、城市的中间地带,既是破除二元结构的新载体,也是连接二元结构的结合体。而小城镇建设不单是城镇化的问题,它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就黑龙江省而言,小城镇建设具有地广人疏、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滞后、政府投入不足的劣势。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产业引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才能形成产业延伸发展,带动消费和第三产业。因此,发展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前提,是保持小城镇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未来五年,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发展5万人口以上规模小城镇75个,3万至5万人口规模小城镇50个,容纳人口1100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当前,黑龙江省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寻求支撑,有力带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以大农业为基础支撑的一系列衍生产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为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齐齐哈尔市以“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出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的原则,建设一批连接县城和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小城镇,着力打造产业带动型、旅游拉动型、商贸促动型特色小城镇。计划到2020年,较大的重点镇人口达到5万人,其他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达到2万人。齐齐哈尔通过产业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社建设“三驾马车”全力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城镇承载功能和转变农村生产关系,小城镇极速膨胀和发展的潜力逐步释放,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对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提出现实要求。

2.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决不同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产品流通,农村是二元结构中物流的一个重要基本面,它既是物流的初始地,也是物流的目的地。然而,由于早些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农村为辅助延伸的物流网络,使农村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物流,呈现出基础弱、流速慢、运力低、无体系等特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优先解决和发展,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农业多种经营得到发展和繁荣,加之“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发展空间的不足,使以产地为中心的市场得以形成,出现了一批以山东寿光为代表的产地大市场,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的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产品的外销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黑龙江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完善功能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城镇更贴近农村,与农村的互动交流共享更顺畅,破除城市与农村的诸多限制,使二元结构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更加趋同。建立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加快城市与农村物质交换,实现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互补;物流通犹如小城镇基础建设的“七通一平”不可或缺,有了现代农村物流的基础配套服务,小城镇建设才能实现从农村速度走上城市速度。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产业就需要有物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现代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要求必须有现代的物流配套,而具有现代物流基础的小城镇,对产业项目的引入、形成和发力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推动能力,所以说发展农村物流是小城镇建设产业支撑的关键。

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犹如分布全身的血管,连接覆盖着城乡的各个功能区,有效配置交换着各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耗品,“血管”连接不到或输送不畅的地方,就会逐步坏死甚至影响整体机能的运行。只有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逐步转变农村市场流通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的通道作用,加快经济活动频率和效率,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功能社会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小城镇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政府引导是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我国现代城市物流发展起步于货运业,随着分工的精细化,货运与运输分离,成为第三方物流的代表。伴随经济活动专业化发展和需要,货运衍生出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运输等多工种。伴随网络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和运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深入推广和物流行业的整合,由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定点物流将向期货需求物流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将向第四方物流发展。城市物流经历了市场规律下的自主与曲折,缺乏政府规划和行业规范,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扩张的重点改造区,限制和影响着城市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城市物流网络的延伸,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急需扩容,决不能重走城市物流的老路,政府的先行介入和引导,是农村物流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3.1科学谋划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政府要代替市场履行规划职能,统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科学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物流资源,最大范围的覆盖城乡,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协调农村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的定位和发展,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功能。齐齐哈尔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成功引入全国物流龙头中汇城公司,全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了物流的带动效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成功典范。要准确评估小城镇物流建设的层级定位、建设规模和辐射作用,将其纳入区域物流规划体系,有效配合区域物流中心作用的发挥。

3.2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就黑龙江省而言,未来五年百余个小城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容纳全省1/4以上的人口总量,需要一定的物流基础支撑运行。随着黑龙江“十大工程”之一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的推进,将撑起现代快速的农村物流运输骨架,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农村物流运输线上的节点小城镇和农村物流规划体系内的物流转运重镇,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引进城市物流企业入驻,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适合小城镇生产生活规模和有效辐射半径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3.3探索现代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在广阔的农村和小城镇,企业物流难以实现有效覆盖和延伸,需要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介入。城市物流终端止于销售环节,只作为流通的载体和平台,而不作为生产方销售的主体。农村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物流,到小城镇、到乡村的层级,流通范围、流通量变小,其必然要面对个体客户和农户,农村物流具有的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源于对第三方物流进入的要求和需要面对广大农户的物流现实需要,近年来,商务部推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家电下乡工程”;供销合作总社开展了“新合作工程”、“新网工程”;农业部推出“5520”工程和“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国家质检总局推出“百百万万”工程等,这些带有政策性的商品流通工程,极大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活跃了农村市场,为农村物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地探索出“X+农户”的“农超对接”多元化单向农村消费物流服务模式,选择什么样的X在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的选择。在政府引导小城镇物流服务模式探索中,要注重建立“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模式,将小城镇生产的工业品、农产品输送出去,保持小城镇的产业良性发展。

3.4立足绿色产业打造高端物流经济。

要有效把握和挖掘现代网上购物、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发挥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使齐齐哈尔有机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更多地走向终端用户,通过终端用户的满意度提升,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基地的品牌效应。

要抢占国家支持物联网发展的先机,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绿色商品编码和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让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从品种选育、土壤分析、环境选择、种殖培养、田间管理、采摘储存、生产加工一直到百姓餐桌实现全程绿色监控,促进齐齐哈尔农村消费输入型和生产输出型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物流对小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

要使以小城镇为引领的广大农村不仅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主阵地,更要发展成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后经济增长区”,彻底破除城市和农村泾渭分明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户籍限制,实现二元结构的产业分工更趋合理,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更为均衡。

第5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CCLMIS 冷链物流 配送优化 遗传算法

当前,中国冷链物流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技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服务的需要,特别是结合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控制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原因,导致中国冷链物流的运营成本很高,竞争力低下,行业不成熟。由于城市冷链物流的专业性和运作始终与能耗相关,温度和成本难以控制,因此城市冷链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是配送路线优化和成本控制。通过研究配送路线优化方案和配送成本,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又称低温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特殊的物流形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冷冻冷藏食品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11美元,由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可知,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 城市冷链物流配送的特点

城市冷链物流在低温中运作,运作过程始终与能耗相关,控制冷链物流运作成本至关重要。城市配送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决定了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城市冷链物流配送是路线距离、配送时间最短,温度合适,成本最低的配送组合。通过优化配送路线,缩短配送时间,降低冷链物流的整体运作成本,提高冷链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3 城市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分析

在以往的大多数配送路线优化研究中,以路程最短为目标,只考虑了路程成本最低的理想情况。而现实中配送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城市配送中,路程和时间是相互独立的,研究成本的发生因素也非常重要了。特别对于特殊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路程成本已经不是主要的成本,而时间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重要。时间成本的产生和城市的交通效率成反比的关系。因此,优化城市配送路线必须要考虑时间成本,才能取得较满意的优化方案。

4 城市冷链物流配送问题描述

4.1城市冷链物流配送问题分析

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路线、成本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假定一个城市有1个“冷”物流中心和n个销售商。每个销售商配送路线有多条可以选择,配送先后顺序不确定。配送路程成本和时间成本相互独立,不存在某种关系。路程成本由距离确定,时间成本由制冷成本、司机成本、机会成本、商品质量成本确定。配送路线优化的任务是根据配送任务要求,确定具体的路线和合适的时间,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使得路程成本与时间成本的综合目标取得最小值。

4.2配送问题算法描述

旅行商问题,即TSP问题是组合优化的著名问题之一。假设一个旅行商人要拜访m个城市,他必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路径的限制是每个城市只能拜访一次,而且最后要回到原来出发的城市。路径的选择目标是要求得的路径路程为所有路径之中的最小值。

数学模型为:

对于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路线优化的问题,在路径成本分析方面,可以看作一个TSP问题来研究。

5 利用遗传算法求解配送路线优化问题

5.1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算法是被研究最多的一种有效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算法,它最先是由John Holland于1975年提出来的,是模拟达尔文的遗传选择和自然淘汰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作为改进启发式算法的佼佼者,以其简单通用、健壮性强等显著特点,被称为显著的智能算法,尤其适合于处理传统搜索方法难以解决的高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5.2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特殊的TSP问题

5.2.1选择算法分析

使用黄勇军等提出的改进的遗传算法模型进行求解城市冷链物流的路线最优化问题。这里只求解路程最短问题,不对算法做过多研究。由改进的遗传算法分析,该方法是一个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早熟收敛,有效解决TSP问题的遗传算法。

5.2.2配送点坐标初始化

设“冷”物流中心要为31个大型超市配送商品,31个大型超市的位置由a矩阵给出,则初始化坐标为:a=[3302 2541;3163 1259;4397 1245;4712 2639;2487 4575;2326 4156;2538 3289;1054 4104;4152 4870;3356 1700;3070 1670;2652 4536;3088 2541;1851 3166;4332 2695;3515 2678;4158 2279;3461 2430;1580 2612;3676 2658;3629 2638;2673 4931;1349 2108;43572736;23944263;24693521;43352540;15102550;15452737;42784826;3370 2977];

下图是由Matlab所绘出的31个大型超市的初始位置坐标图。初始坐标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模拟城市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大型社区的所在地。

5.2.3通过matlab仿真,确定改进遗传算法的参数

算法中的参数主要有初始种群n、迭代次数c、交叉概率pc、变异概率pm、淘汰参数m。由于遗传算法的随机初始种群的特点,不能确定最优的参数,通过多次改变参数,分析参数的选取,然后再通过较优参数计算最短路径。

下面是通过定量改变参数的方法,分析每一个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如下表格

通过分析知,最优参数的取值是一个组合,当c=1000,pc=0.9,pm=0.2,m=2(m=1时,会影响收敛速度)时,可以较好的得到路径最短。

5.2.4matlab求解最优路线方案

由于初始种群的随机性,种群的初始化会给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通过三次运行,得出该方案的最优结果(如下图)。

最优值:rlength=19000

其中R为最优路径编号顺序,rlength为最优路径距离。

6 考虑时间成本的人工辅助优化设计

6.1人工辅助设计优势分析

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可以取得路程成本最低的配送路线方案。但是,由于城市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其成本比常温物流成本高很多,因此,我们也必须考虑时间成本。只有平衡路程成本和时间成本,我们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配送路线优化方案。

6.2区域化的配送路线人工辅助优化

假设城市冷链物流配送的最短路径如图1所示,现实的情况(图2)是客户的分布地点成区域化(1、2、3、4区域),并且客户需求量也不一样,区域1需求9单位的商品,区域2需求7单位的商品,区域3需求16单位的商品,区域4需求3单位的商品。配送车辆满载为5单位。因此也产生了满载率与路径优化的问题。

根据时间成本,配送原则是:以区域化为单位,分配配送车辆;以总路程最短方案为基础,优化区域内的配送路线;以时间合适为标准,选择配送路线;以满载率为目标,选择区域间的配送路线。

6.3人工辅助优化方案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区域内客户需求量分析,区域1需车2辆,区域2需车2辆,区域3需车4辆,区域4需车1辆。理论需求7辆车,所以需求车辆数N为:7≤N≤9;

步骤二:以满载率为目标,区域2、4合为一个区域,这样满足满载率目标;

步骤三:根据总路程最短目标,分配2辆车去区域1配送,4辆车去区域2配送,2辆车去区域2、4配送,路线为遗传算法得到的方案;

步骤四:结合GIS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和时间单位成本,选择快速长路程或者短路程慢速的路线;

7 结语

通过对以往的城市配送路线优化方案问题的分析,研究了基于城市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的成本优化问题。以传统的方法解决路线最短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城市配送的路程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创新人工辅助优化配送路线,提出了人工辅助的区域化优化配送路线的方法,解决了城市配送中路程和时间相互独立的问题,实现了总成本最优的目标。为解决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的路线、成本最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下一步的工作是开发实现CCLMIS的专业信息系统,解决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芳,罗清明,叶春明.JIT方式在冷链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1.

[2]高义佳.基于复杂网络的冷链物流网络优化与应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06.

第6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时,许多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在企业腾飞的时代的实现创新。“互联网+”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模式共同形成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相互叠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实现深度的融合,并创建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是一个在其认识上的一种作用的加法,可能也属于“×”,但也可能属于“÷”,甚至一些其他的计算方法,但只要能与其他行业完美地融合,不管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都是可能的。

1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物流建设也逐步完善,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物流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且相关政策也指出应支持农村物流业务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物流行业必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农产品的流通趋于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农村物流体系与互联网形成了全面有机整体,加速了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以及配送技术等在物流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加速了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农产品的配送产生了新的认识,物流企业亟需提升农产品的配送效率,而这些均表明农村物流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最后,物流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产品的流通速率,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的物流发展较为迅速,且建立了各种物流专业园区。但受基础设施、区位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除了邮政物流外,几乎不存在其他物流网点,这也表明城市与农村的物流存在较大差异。2.1农村居民“互联网+”观念滞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遇,且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式,为创新企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机构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购物、支付以及医疗等服务的全天候化。但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互联网应用,认为互联网不会应用至农业方面,创新观念较为滞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健康持续发展。2.2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远离交通干线,且其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致影响了物流的正常配送。部分物流企业为了节省经营成本,甚至放弃了偏远的农村地区。同时,农村居民较为分散,居住点之间的距离较大,且村名并不规范,而这些均增大了物流难度,导致农村物流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农村物流的涵盖范围较为特别,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以及乡镇工业等方面,在消费品与工业方面,其与城市物流相差不大,但农产品却具备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对运输存在较高要求,而这也增大了农村物流的难度。2.3农业特点决定农村物流薄弱。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与季节性,且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生产资料与农产品,而这些均导致农村物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生产物资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在春季时,农村需要较多的农业生产物资,而秋季收获季节则一直很多瓜果、谷物等需要运输至城市。而其他季节则对物流的需求较小,且供需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农村的物流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进一步增大了农村物流体系的复杂程度。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农业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低,而这也影响了农村物流市场的需求,降低了物流企业的积极性。且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资金政策支持,以致发展较为缓慢。

3“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

3.1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相关部门应在遵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依托城市物流系统拓展农村物流体系,强化其与城市物流的对接,从而实现顺畅流通。同时,还应重点做好农村物流体系的对接工作,建立支撑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的平台机构,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工作,为农村物流建造信息与物流平台。除此之外,还应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为节点,建造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将建设内容拓展至生产资料、日常消费品以及农产品等方面,确保农村物流向城市物流渗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3.2支持各方参与农村物流平台建设。物流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各方机构的全力配合与支持,期间政府机构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着重解决农村物流资金短缺问题,提升农村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同时,还应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农村物流实现与种植、养殖大户的对接。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农村物流体系的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贸易等平台,加大农村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从而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农村的物流工作。期间还应加大对用户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知识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普及电子商务及物流知识,为全面推进物流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农户参与物流构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3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相关设施也并不配套,对此,应在按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在遵照农业部以及运输部等相关文件要求下,坚持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更多的资本投入,完善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县级农村的物流服务网点,从而形成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物流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3.4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渠道下沉。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尤其以三四级县以及乡镇最为突出,农村对电子商务以及物流行业的需求空间正在逐步增大。对此,各级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大型物流以及电气商务企业消费渠道下沉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给予其足够的支持,从而打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实现商家与农村消费者的无缝隙对接。同时,电商以及物流企业还应不断拓展农村地区的布点,提高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将更多的农产品带入城市,建立高效的农业生产以及定点采集基地,从而实现农产品与大型超市的无缝对接,将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带入互联网层面,通过电商加快销售效率。这样不但可以占据份额较大的农村市场,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物流的成本结构,实现了互联网、零售商以及用户的协同发展,最终帮助农民增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物流现状及特点,指出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以期提升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的水平。

作者: 单位:

[参考文献]

[1]王鲁欣,李少军.“互联网+”时代农村快递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10).

[2]柏冬梅,邵万清,周依琳等.“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6(06).

第7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物流;农村快递物流;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60-02

1 引言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其发展并不平衡,城市物流远远超过县镇及农村物流,并且目前农村物流主要倾向于单向输出,因而随着县镇及农村对物流的需求增大,有效地实现双向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产生的,主要包括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与城市物流比较,农村物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物流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其次,服务对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最后,交通不发达,使得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农村物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具有建立完善物流系统的基础。然而,我国偏远地区物流尚未体系化,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缺乏总体规划,物流网点覆盖率低;其次,政府对乡镇地区物流的支持程度对农村物流硬件的建设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物流人才资源匮乏,综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最后,互联网的覆盖率对农村物流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农村物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国内学者对乡镇物流体系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乡镇物流体系的内涵——乡镇物流体系的构建——乡镇物流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及其优化”三个阶段。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立足于解决农产品“进城”物流及农村输出物流问题,提出了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主导、以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平台为手段的农村物流体系。

然而,从研究方向上来看,现在对于农村物流体系的研究多从农产品输出物流方面着手;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偏重于规范分析,主观经验因素强,实证分析不足。乡镇地区双向物流体系注重流通链条整体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农村双向物流体系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选择标准,充分了解城乡物流一体化,实现农村物流输入和输出的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与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2 实证分析

本文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村物流覆盖率A0用每千户居民所拥有的物流网点个数表示;农村教育投入A1用平均每户每年花在教育上的支出衡量;农村物流从业A2情况包括与快递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以及快递行业的从业人数判定;政府政策支持A3以政府对农村物流硬软件的投资来测算;农村互联网覆盖率A5用每百人所拥有的电脑台数衡量。

求得A0与Ai之间的关联度R1=0.83;R2=0.99 R3=0.99;R4=0.96;R5=0.86;R6=0.95;一般而言,关联度越大,我们就可以肯定Ai与A0越发相关,也就是Ai在影响A0的变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越大。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物流从业状况A2、政府政策支持A3、居民纯收入A4和农村城市化程度A6是影响农村快递服务的主要因素。

3 政策建议

首先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决定社会物资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农村经济与农村物流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直接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发展。而当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增收,消费能力增强,自然推动商品在农村市场的流通,从而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因此,我国仍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稳步向前发展。

其次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速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当地的交通、信息通达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而政府在以上方面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首先,在农村的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物流环节的大笔资金投入需要政府的统筹。政府可鼓励乡镇企业加大投资,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有机联合。其次,要建设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中心,分门别类对物流对象进行处理。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客运网络资源,依托乡镇客运站建立货源集散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快速配送和专用运输。

同时要完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一是加强网络,中介服务,加大电视、电台等传统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与网络互补的信息传播新模式,实现农业信息载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服务产业化。二是结合全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的推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满足现代农民快捷获取各类农业信息的需求。三是大力实施“农业上网”工程,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最后要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物流人才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如,动员高校学生到农村物流部门实习;有关部门可以开办物流专业培训,培养具备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另外,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如城市,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物流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

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发展农村现代物流,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以现代物流方式,构筑起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物流水平,成为重要研究的课题。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农村物流人才是今后农村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7,34(12):85-88.

[3]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2):38-42.

第8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必要性

1.发展城市配送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配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上海城市化、资源区域化、产业聚集化的必然结果,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承载着城市交流、商业、休闲、办公等多个核心功能的发挥,城市配送的水平可充分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

2.以宅配为标志的物流服务创新是满足顾客需求提升的重要手段

新型商业业态的迅速发展,促使顾客需求不断升级,要求物流企业必需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作为城市配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宅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是伴随电视直购、电子商务,人们购物习惯改变而产生的现代服务业。随着顾客需求不断升级,电子商务、快件运输、生鲜食品配送等行业对物流配送的准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在物流上就是,需求方对门到门的配送(即B―C配送)需求会大量增加,因此物流企业将服务网点延伸到城市社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城市配送体系的形成可以有效支撑长江三角洲经济贸易一体的发展需要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处于供应链上不同层次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促进了一体化趋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货物在上海城市内部空间的积淀,城市内生活消费品的物流需求水平将急剧增长。此外,随着大小洋山的深水港的建成与运行,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单据快递、小件货物的个性化配送服务将成为几年后区域城市物流的主导市场。然而城市配送末端物流已成为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备的、与之相匹配的配送体系。

4.城市配送体系的构建是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保障

2010年世博会集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流为一体,将会引发城市末端物流需求的急剧增长。2010年世博会需要形成一条能够与全国以及世界物流链相链接的城市配送链,这就需要有一个颇具规模、功能齐全和质量上乘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与之配套。因此,世博会为上海城市配送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上海城市配送的基本情况

城市配送是在城市的范围内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城市配送是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城市配送主要满足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配送要求,提供快速准时高速服务。

城市配送是一种末端服务,它面对的是最终用户。与一般物流比较,它更强调备货和更高效的送货。城市配送以路上运输为主,以货车运输,提供多对多或一对多的特别混装运输服务。

城市配送物流主要是小件货品物流和文件物流。城市商业的交易行为和商业设施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城市配送物流的规模和空间分布方式,上海城市配送物流的基本情况如下:

1.城市配送总量规模扩大

2006年,货物运输总量7.314亿吨,同比增长7.4%。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2.6253亿吨,同比增长8.1%;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487万吨,同比增长5.2%,铁路运输货运运输量3.871亿吨,同比增长8.4%。社会零售总额2972亿元,同比增长7.18%。

2.已基本形成分层次的现代物流节点体系

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社会整体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已基本成型,形成了以对外运输站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为基本模式的、分层次的现代物流节点体系。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物流与上海城市物流对接的需要,四大物流园区作为城市配送的区域节点,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实现了效率化的城市末端配送。如:浦东空港物流园区UPS公司HUB的建立,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易初莲花物流中心的发展,西北综合物流园区集聚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配送和全市75%以上的超市物流配送。

3.城市配送的市场主体已初步形成

上海市承担城市配送任务的公司依据其自身优势从不同方面切入城市配送业务,各有侧重,大致可分为:

(1)公共送货服务类,如巴士物流等货运公司;

(2)公用性仓储类,如百联的市内各物流公司;

(3)信息服务类,如亿通公司、楚丰科技信息公司、海鼎公司;

(4)连锁商业配送类,如华联配送中心、联华配送中心、可的配送中心;

(5)为特定厂商提供城市配送类,如虹鑫物流有限公司、顶通物流;

(6)宅配快递类,如佐川大众宅急便、UPS、DHL等国际知名快递公司;

(7)特殊行业物流类,如医药物流中心、海烟物流中心等。

4.零售业城市配送现状

零售业连锁经营方式带动了城市配送的快速发展。统一配送相对于各自提货来讲,可以更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从而使物流系统更加趋于完善。以合资形式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巨头,如沃尔玛、上海锦江麦德龙、家乐福等企业都有很完善的物流系统,这些公司一般会选择大型综合超市作为主要业态,在初期采用供应商直送的物流模式,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倾向于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

连锁超市、便利店也对物流相当重视,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配送、仓储进行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物流中心,优化管理模式。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如:可的、联华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拉开了管理档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这些企业一般采用自建物流的模式,城市配送体系只为本系统内的门店提供服务。

百货公司大多采用场地出租的运营方式,柜主或摊主自行进货、储存、补货。百货公司大多位于市中心,由于货量少,采用供应商直接送货的模式。在直送模式中,大品牌制造商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完善。这些公司有独立的物流体系,大多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担对零售客户的末端配送。中小品牌生产企业由于缺乏物流整合的实力,在末端的物流配送服务方面存在欠缺。

5.商品交易市场物流现状

随着上海长三角龙头地位的确立,上海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上海商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一些不符合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定位的商品交易市场将面临搬迁和改造,这将带动专业市场的投资热潮。由于商品交易市场

涵盖的种类颇多,并没有准确的关于上海专业市场总面积和数量的具体统计,目前包括轻纺、皮革、建材在内的大型专业市场大概在300余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职能也在不断丰富,物流配送功能逐步增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商品交易市场在物流配送功能方面,基本上还处于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运作环节多的状况。企业的物流运作仍维持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功能上,企业自身的物流功能没能有效集成,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资源没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以过境运输为主,进入市区的物流量在逐年递减。消费品的物流量,尤其是生鲜、农产品进入市区的流量逐年递增。

6.宅配快递城市配送情况

上海市宅配快递公司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以UPS、TNT等四大公司为代表的国际领先企业,也有以天天,申通公司为代表的大量的民营企业。

根据邮政法规定,四大公司在中国只能发展法人业务,快递内容主要是生产制造企业所委托的高、精、尖产品的小包裹递送业务和国际贸易中的单据、信件递送业务。这些公司的特点是,网络健全、货品的安全保障技术水平高,信誉好,但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四大公司在开始都以合资方式进入上海,目前,四大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建网任务,并以收购的方式开始独立运行。

本土的快递民营企业,公司规模小,员工素质差,网络不健全,以点对点运输为主,进行低价竞争,打政策的球,实现高利润水平。这些公司在业务内容上以信件快递为主,信件快递业务简单,不需要高超的信息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不用承担发生风险后的巨额赔偿,而且这些业务的利润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

7.特殊行业城市配送情况

医药、卷烟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主要针对本行业内的末端客户进行服务,行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特点明显。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配送工作多附属于营销业务,承担医疗器械城市配送的企业一般技术落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程度较低,管理和操作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上海城市配送存在的问题

1.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功能不健全,城市配送与区域配送、全国配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园区建设与市内货运道路建设不协调,园区周边的室内道路体系滞后,形成城市配送的瓶颈。

2.城市货运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配送的需要。作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物流市场供应的主体,货运出租车在90年代为上海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商业企业零库存的需求旺盛,急需城市配送体系来保障日常消费品的供应。城市货运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流通方式的物流需要,并由此造成货运量大幅下降,企业发展迟滞等问题。

3.面向零售终端的农产品城市配送问题十分突出。国内农产品跨地区调运的大宗物流网络已基本形成,但是面向零售终端的城市配送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整个低温保鲜冷链既不连贯也未成型,这使得生鲜商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成本和过程损耗居高不下。

4.城市货运管理政策陈旧,面包车装货现象严重。货运通行政策滞后,需要在车辆标准、车辆通行管理等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制定政策,提供市区通行和停靠的便利,形成健全的城市配送体系。

5.缺乏城市配送运作标准。与城市配送有关的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还没有建立起来。

6.适应城市配送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城市配送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较,更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而目前熟悉城市配送现代运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

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思路与原则

1.总体思路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体系,要根据物流结点布局和商品运输特性,完善与城市物流配送相适应的城市货运交通体系,建立基于3S技术的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货物1小时内快速送达。结合城市工商业设施布局,重点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无店铺销售三个层次和快速消费品、快件、生鲜农副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市域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逐步增加大型城市配送企业的市场份额,促进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的应用,提高城市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程度。

2.指导思想

城市配送体系构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态势和城市总体规划框架。要以上海公路、铁路、水陆、航空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为发展基础,抓住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科学整合物流资源与合理规划布局物流配送节点,推进城市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进程,把上海城市配送体系构筑成接轨国际物流、长三角区域物流、服务全市的多层次的配送体系。

3.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为城市配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以大型物流企业培育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推动城市配送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3)坚持效益优先和提高服务相结合

强调科学规划,提高投入产出比,提升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配送物流企业提高增值服务,避免同业低水平竞争。

(4)坚持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物流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改,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绿色物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海发展城市配送的主要措施

1.加快流通业态发展模式的创新,增强城市配送物流能力

以宅配业务的发展为切入点,促进虚拟销售的实现,加快城市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引导城市配送企业改造业务流程,促进虚拟销售的创新发展。

2.市区互动统筹规划,实现区域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的无缝对接

以商品配送为导向,以满足上海市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目标,发展以配送服务为主体的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构建城市配送节点与通路体系,加强城市配送网与区域配送网的有效衔接,使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协调发展,建立功能完善、高效低耗的绿色物流体系。

3.注重专业市场的物流功能配套,推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

注重开发专业市场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整合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合作企业,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建设协作型的物流服务体系。以管理上的高度信息化为保障,以信息共享、物流资源的协同调度为手段,通过优势互补,使农产品的供销参与方协作共进。以中心批发市场或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采取直接投资、参股、加盟与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的联合,形成农产品集散并最终进入城市零售终端市场的流通网络,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4.加快快速消费品行业物流的垂直整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城市配送功能的大型物流企业,

发挥大品牌制造商在供应链中的领导作用,引导和促进相关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配送,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形成大型的城市配送企业。

5.加强城市配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这些工作主要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如:RF、电子标签在进货、拣货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提高拣选备货的效率:推动3s技术(Gl|RS|GPS)在城市配送运输过程的广泛应用,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内货运车辆调度系统,优化货运路线,提高送货效率;鼓励承担城市配送任务的物流企业参与城市配送的信息化建设,支持鼓励这些企业引进、自主创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水平。

6.加速推进城市配送标准化的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中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物流服务标准化这一切入点,抓紧制定对上海城市配送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

第9篇:城市物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现代物流 物流一体化

一、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三角逐渐成为接轨世界经济的前沿,这要求长三角在经济发展中迅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实现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物流一体化的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

1、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物流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物流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以物流的发展为基础的,物流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撑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专业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工,必然带来货物在空间的位移,专业化分工越高,货物的集散在规模上就越大,在空间上就越广,而物流的作用被解释为克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时间性、空间性距离过程,可以说只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实际进行。

2、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

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现代物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经济系统形成与经营承包的一种主导力量,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从属功能和引导功能(即基础作用与促进作用)。而同时,经济增长越迅速,对物流的需求就越高,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越大,物流在经济增长中就愈显重要,因此经济对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如图1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现状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8775亿元,占全国22.5%,比2005年增加了4977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达到35147元。上海人均GDP达到55306元,比上年增加8589元;江苏8市人均GDP达到31042元,比上年增加5542元;浙江7市人均GDP达到31363元,比上年增加5164元。

2006年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达到8259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全国情况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06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20亿元,比2005年净增加了447亿元。人均财力方面, 2006年长三角地区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55元,比2005年增加532元。从16个城市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看,上海以8312元雄居榜首,遥遥领先于位列第二、第三位的苏州(3691元)和杭州(3051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收入均值达到13481元,同比增长13.7%,上海以16683元遥遥领先,浙江7市均值达到15022元,比江苏省8市平均的11731元高出3291元。

2、长三角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各城市物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交通方便快捷,物流业发展水准在中国已处于领先水平。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物流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间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是近几年长三角物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高速公路网已将长三角的16年城市全部覆盖在“3小时经济圈”内,加上宁波北仓港、南通港等,能够组合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运网络;高度现代化的浦东机场,则与虹桥机场、周边城市机场一起,共同构成了有竞争力的国际空运中心。这些十分有利的物流基础硬件设施,加上近几年来在物流信息系统和快速通关方面所做的巨大改进,使得长三角形成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物流基础,成为吸引外资制造企业和采购中心进驻的有利条件。

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这几年经济活动的实践也显示,长三角物流水平的低下,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地区现有的铁路、公路运力(能)已经趋于饱和,特别是沪宁、沪杭铁路的利用率已经达到100%,高速公路运量也已经超过设计承载能力,严重塞车现象经常发生。

然而长三角三省市的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纷纷出台政策来加大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200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5―2020年),同时以此为基础,长三角城际铁路筹备组也提出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框架,覆盖区域内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1-2小时都市圈。根据规划方案,将建设5条城际轨道,如: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上海―嘉兴―杭州等城际轨道交通线。

四、如何构建长三角交通、物流一体化网络

根据长三角经济和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就如何构建物流一体化网络,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看法。

1、对物流一体化的理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物流组织方式、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现代物流是指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物流环节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整合和一体化过程。而物流一体化是指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纽带和促进关系,它是物流管理系统化的具体体现,是应用系统方法。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实现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体化运作。

2、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建设对策

在我国实现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体化运作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各种物流环节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呈现分立发展的局面;二是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益不高;三是由于受部门、地方、行业利益方面的牵制,存在着部门、地方和行业保护现象。因此,物流一体化的关键就在于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把物流各功能、涉及的各个行业统一规范、管理,以使现代物流发挥出整体最大优势和效益。在本文中,具体对于长三角物流建设的对策如下。

(1)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计网络是发展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首要任务。通过长三角以及浙江省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关系研究,我们发现长三角不仅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现代物流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比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发展,但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并没有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成为发展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首要任务。长三角经济和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辐射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编织的物流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各个城市发展不同的定位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物流分工协作,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方面进行合作,合理布局,实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挥共享性和兼容性,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努力扩大物流有效需求。除在供给角度对长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外,长三角现代物流的发展还要在需求角度努力培育物流市场体系,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的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方面转化。长三角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产生发展现代物流的迫切要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现代物流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故建立和培育完善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大力度将巨大的物流需求由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也是发展物流一体化网络的重要部分。

(3)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长三角三省市的合作,无疑在构建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三省市政府和各界人士早就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早在2001年5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政府就共同发起组织了第一届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三省市政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等重点专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一体化进程,有必要进一步建立长三角现代物流合作联系制度,加强三省市现代物流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在长三角构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物流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市的现代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无疑在长三角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融入长三角,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专题论坛,加强三省市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适应了长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建设物流园区,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一体化网络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和上海逐渐向全球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和重要结点城市迈进。

【参考文献】

[1] 熊伟、刘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潜: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探析[J].科学中国人,2007(9).

[3] 康贻建: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9).

[4] 陶进、姚冠新: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机理及规划探讨[J].区域经济,2005(11).

[5] 张晓阳:基于CSSCI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学研究评析[J].中国市场,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