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

第1篇:传统文化范文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2篇:传统文化范文

Q:很多地方很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刘老师对此事怎么看?是需要恪守旧的孝道,还是新时代有新的解释和做法?

A:“孝”,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孝”,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事父母者”。对父母好,即使从今天看,当然也是一种好品质。但应该看到,这种伦理观念是与过去中国传统社会相适应的。

传统的农耕社会是经验型社会。举个例子:天旱,看到地里的庄稼打蔫儿,年轻人忙着浇水,老人看看天,计算一下,说:别忙,不出三天,就会下雨。年轻人不听,浇了;过三天下雨了,结果庄稼都涝了颗粒无收。老人的地没浇,丰收了。这就是经验创造价值。正是因为经验可贵,传统农业社会便逐渐建立起了“尊老”的观念,扩而大之,成为“尚古”的传统。

从另一方面说,人老之后,就干不动庄稼活了,需要年轻人反哺。而传统小农经济,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也必须要“孝”。

但是,“孝”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就是所谓“愚孝”:唯老是尊,唯父母之命是从。年轻人的创造力被压抑、限制。

当今社会的特点是:财富、价值的创造来自“创新”,经验反而常常成为创新的桎梏。这也是当前出现大量亲子矛盾、代际鸿沟的主要原因。

传统社会中“孝”的基础已经消失。年轻一代对老年的反哺,由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更多要由社会来承担,因此,要建立起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来代替过去家庭养老。

这种社会客观现实,必然对传统的“孝文化”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在强调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之际,不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强调机械地照搬,甚至要回到过去,“恪守孝道”,把这当做“继承”,是不行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孝顺父母,亲子之间的和睦、其乐融融的情景,无疑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我只是说,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孝要有新的内容。

从另一角度说,父辈要想让子女孝敬自己,则更应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让子女孝敬的资格,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所以,我认为,开展“孝”的教育,主体应该是父辈,而非子女。如果天天对着孩子喊孝,让他们做这做那,苦口婆心,怕是南辕北辙吧!

Q:“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仁者爱人”“孝亲尊师”“朋诚友信”等等这些传统观念适合当今社会吗?

A:“仁者爱人”“孝亲尊师”“朋诚友信”这些观念,就人生观、行为观、处世观层面看,泛泛地说,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具体的教育来说,最重要的还得看生活中具体怎么灵活处理。比如,什么时候要“爱”,以及对什么人“爱”。孝亲尊师,是不是绝对服从?什么时候要独立思考,什么时候要听取亲人、师长的意见,怎样把这些融通到一起?诚信是不是绝对不说假话,什么是善意的谎言?

一味地用一些说教大道理去充实教育的实践,往往收不到什么好效果。我们过去教育中此类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至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样的观点,确不敢苟同。强调立德树人,是对的。但是把德与财对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有德者也可以有财,无德者未必无财。

第3篇: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 传播方式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无穷尽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甚至种种文化庸俗化现象令人担忧。我们应努力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深入思考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特点及其现状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在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民间工艺等,无不昭示着华夏民族曾经的文明和强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延续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不能随意娱乐化、肤浅化。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却渐渐淹没在快餐文化疯狂的包围下。

面对本该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史,本该深入每个国民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却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正是因为对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到位。一句传统,多少距离,请不要将历史沉淀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装在那个叫做历史的匣子里。

二、以《百家讲坛》为例思考传统文化传播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力、普及不广的现实,政府、主流媒体也担负起了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2001年中央科教频道开播的《百家讲坛》是一档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栏目,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说论语》等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国学热”和“论语热”。《百家讲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收视率异常惨淡,甚至为零。其后清宫戏的热播使得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走红。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的《心得》,《百家讲坛》涌现了很多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术,将正史、野史、古今中外经典言论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讲授给观众。

其成功处首先在于《百家讲坛》抓住了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时机。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百家讲坛》应运而生。

其次,以电视媒体传播的方式很成功。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必须采用现代化方式,如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一对多的方式突破传统课堂模式,一个讲师面对成万上亿的观众,庞大的受众数量能高效快速的将一种文化观点传播到千家万户,并由此将传统文化植入大众思维,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再者前期内容充实、质量很高,专家学者深谙电视媒体之道,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正确把握专业知识与大众文化修养之间的差距。从曲高和寡的学术讲坛到接地气的内容形式,《百家讲坛》涌现出大批专家学者将传统文化推入大众视野。讲师们深入浅出地进行学术讲解,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大众能接受的内容。

随着节目的发展,《百家讲坛》也开始呈现出一些弊端。任何电视栏目的开展都以收视率为支撑点,《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它的节目选题渐渐狭窄,最后因收视率下降提出放弃“百科全书”,重点强化人文类节目专题,使《百家讲坛》的题材局限于文史一家。同时《百家讲坛》后期在选人和节目制作方面没有严格把关,所选讲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底蕴不够深厚,有的甚至曲解历史、主观臆造,内容琐碎肤浅,与《百家讲坛》学术色彩浓厚的定位相悖。再者,其后期制作模式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要有可以扎根的土壤,必须激发大众的兴趣并引导其探索研究。可自易中天《品三国》以来,许多后来者便纷纷套用其讲史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八股文”式的套路,以致节目质量日趋下滑,使得人们审美疲劳,观众流失量大。

三、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

历史是一个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灵魂的精髓。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历史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要鲜活的病态,也不要僵尸的历史,而是要实在的、有意义的、可知可感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传播呢?

首先,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生。我们要拥有历史的眼光,兼具国际视野,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阐释。如易中天《品三国》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历史,为受众的理解认识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与普及广度。凡一国文明,本国定会有许多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普及广度即增加文化的认可度,只有让文化具有生命力,才能让每一个国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或手机报等形式,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费者普遍联系,更好地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还应从小学教育开始开设国学课程,营造一种诵读经典的氛围。

最后,政府的决策是社会发展的导向,政府将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将发扬传统文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人的共识。教育是立国之本,传统文化传播也要“从娃娃抓起”。在文化建设中加大科研投入,让中国拥有更大的专业学术的人才力量。同时,社会主流媒体对公众和历史负责并进行正确引导,弘扬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与文化观。此外,社会成员也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众传媒,都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四、小结

《百家讲坛》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传统意味着历史,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精神对待,不断继承发展。同时又不能离开社会群体孤立创造,孤芳自赏。只有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历史,保护好中华的灵魂,才能让子孙后代为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感到光荣并不断的传承发展。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啸.《百家讲坛》步入衰退期的表现及产生原因[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创新.2012年7期

[2] 《百家讲坛》:http:///lm/baijiajiangtan/

第4篇: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奠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国人民内心正能量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塑造优秀品格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传统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新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的文化的精髓,中华儿女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基因,一代一代地把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人民心中重要的是非价值标准。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奠定传统文化发扬的科学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以为基础,奠定为基础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基。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为基础还有利于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先进的东西,充实传统文化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科学的理论,这是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坚定地理论基础,是我们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在奠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的同时,要践行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把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因此,这种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是他们能够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共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树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树立深厚的政治根基;其次,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实现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最后,传统文化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推动力,成为实现百年目标的精神力量,这是增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也是提高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诠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历久弥新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践行的不足,对于国外文化盲目的崇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l扬和发展面临着困难,重视并且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不断走向进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文化逐渐地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吸收国外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和借鉴中实现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在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树立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要保持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把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把握,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认知,把理论的正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把握,这是要树立的理论自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邹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思想的逻辑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

第5篇:传统文化范文

剪纸传统文化作文【1】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剪纸传统文化作文【2】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者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便不禁赞叹不已。在我的语文书上,就有着四幅剪纸作品。

瞧瞧这四幅剪纸。没每一幅上的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或与动物嬉戏,或翩翩起舞,或与伙伴互相帮助,或津津有味的读书,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几岁的姑娘在花海里翩翩起舞。她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跳着优美的民族舞,给人一种民族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息。她的身后是一丛丛的蒲公英。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洁白如雪,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一副美不胜收的样子,使我不禁来到了想象的王国

从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壮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玛日娜,今年17岁了。玛日娜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她非常爱学习。玛日娜还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她总是喜欢将天南海北的客人请到自家家里,为他们唱歌,请他们在自家吃饭,让客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壮族人民的热情。

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我不禁在一次对这幅剪纸作品啧啧赞叹。这就是我国着名的民俗文化——剪纸。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剪纸传统文化作文【3】

剪纸,是中华民族流传的艺术,瞧!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就是我们的作品。其实,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同时,又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幅剪纸是这样的:一位老翁骑着青牛在天空上飞行,正巧路过圆圆的月亮。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几句诗:“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看着看着,我的思绪便飘到了天空上。

第6篇:传统文化范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糅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既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直截了当把养生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

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第7篇:传统文化范文

1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价值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价值,主要可以从精神形态入手分析。许多来自西方的思想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常常为之倾倒与赞叹,在1988年的1月,来自全世界的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共同思考人类未来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在会议结束时的一个宣言中曾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西方思想家所提出这种东方文化,是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价值的一种使命感、符合国际形态的传统文化中精髓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人情间的冷漠、文化的低迷等社会现象。(2)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思想。传统文化在物质形态上,常常被有些人理解为陈旧与保守,已不能在当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了。即便如他们所言,传统文化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眼中传统文化的“陈旧”与“保守”正是可以被利用为创新的一种元素之一。这种传统式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美术设计中,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成为设计的导向原则。中国现存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几千年来,在中国人民不断地探索出来的“吐故纳新”的产物,是当今中华文化的奠基之石。

2传统文化对于美术设计创新的价值

现代美术设计是科学、艺术、工业以及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艺术产物,也是现代艺术中重要的领域。[2]近代以来,由于诸多的历史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在科技与工业方面落后于许多西方国家,这也导致了美术设计在我国有着起步时间晚,普及时间长的不利因素。尽管在近数十年取得一定成就,但整体发展依然缓慢,直到20世纪后半期,依靠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打开了美术设计的大门,进入了美术设计的发展中来。由于西方国家对美术设计起步较早,所以,在美术设计的大潮之中,所出现的许多功能元素,都受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影响,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思想都是如此,当然,这也是很自然一件事。西方文化对于美术设计中功能主义的构成理解,多会用几何方式以抽象简洁化处理为设计主流。当美术设计大门为中国打开时,与国际设计接轨,成了许多中国设计家所迫切追求的一种时尚标准之一,这也使当时的众多设计作品走向了平庸,整体进入了一个设计误区,使之作品毫无民族特色与设计创新可言。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于美术设计的启迪方面,西方的美术设计界就曾出现过较大的争议。其中,现代主义风格与后现代主义风格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事例之一。现代主义风格是主张剔除一切美术设计中的烦琐性,力求简洁的几何美,在当时,现代主义的美术设计曾引领世界潮流达数十年之久,但久而久之,后现代主义开始在传统之中探索着一种新的思路,他们主张以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让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正是这一股复古之风,再次引领了世界潮流,在各地涌现出了以借鉴传统为根基孕育而生的优秀作品。可见,传统与现代美术设计的关系,完全是可以解决与借鉴的事情,这在世界范围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所保留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它的优秀的文学与艺术类作品都为现代美术设计中所需要的素材,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使得美术设计所能运用到的元素大幅增加。同时,也让美术设计的作品更具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但是,借鉴传统文化对于美术设计的帮助,并不意味着照搬全抄,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部分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腐朽与老化的问题,只有取其精华,通过合理地创新、巧妙地借鉴,才能打造极具创新的现代作品。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在这段时间,我们的祖先创作了一系列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变得历久弥新,是现代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所使用的传统图案设计中,诸如“招财进宝”“年年有余(鱼)”“福禄寿喜(以蝙蝠、鹿、鹤、喜鹊为象征)”,不仅蕴藏着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满足了国人的欣赏需求,在设计的创新上有着极大的消费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鸟之王“凤”之纹为图案内涵,众所周知,凤在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名为火,正符合北京奥运会火炬的主题,且凤也有着“浴火重生”的传统文化意义,更是与奥运“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高度切合。这一项美术设计可以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所以,此设计一公布,立刻被全世界所认同与欣赏。另外,传统文化本身在美术设计方面就有着革新意义。传统的文艺创作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最后达到“形神兼备”,注重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作品的“神韵”之气,这种创作手法与现代美术设计亦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这也是现代美术设计可重点借鉴的手法。当然,传统文化中的工艺作品所创造的条件与方法,是十分庞大与复杂的,这与现代美术设计所追求的快速化、效率化有些偏差,但虽如此,利用现在的电脑技术方法所进行相关改造,就可以让美术设计达到创新的终极目的。

作者:林松山 林瑶 单位:黑龙江省龙港装修有限责任公 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8篇: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研究;影响;发扬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忠孝”特别重视。孝文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我国历史的演进,孝文化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现今社会,人们对孝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发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得传统的孝文化很好地促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孝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家国同构”,在这种环境之下,孝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孝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认识。

(一)古代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为我国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处理、调整各种关系提供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伴随着孝文化的不断发展,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稳定化,“养亲”“敬亲”“顺亲”“荣亲”“祭亲”“念亲”等逐渐成为孝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孝文化在“家国同构”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特征。孝文化是建立在血缘情感上的文化,具有血缘原始性;孝文化规定了父子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具有伦理政治性;《孝经》《二十四孝》等对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应该履行的行孝义务做了具体的规定,具有普遍义务性;孝文化的普遍性,使得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发挥着良好的教化功能,具有实践教育性。

(二)历代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倡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雏形、汉代的政治化、魏晋隋唐的弱化、宋明的系统化、的反思,总的来看,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理论化、愚昧化和绝对化[1]。先秦时期处于孝文化的雏形时期,在这个时期孝文化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只是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孝”的一些内容而已。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治天下”等治国理念,将先秦尚处于雏形阶段的孝道予以实践,孝文化逐渐具有了政治色彩。汉代大一统时期的形成,为孝文化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文化的教化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这个时代的孝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例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很大程度上就对人的自由形成束缚。魏晋隋唐时期的孝文化,从整体来看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此时,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对孝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统治者依旧重视孝文化,到了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佛教的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孝文化的地位有所下降。宋明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弱,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和完备化。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孝文化虽然有积极的发展,但消极方面也逐渐加强。例如程朱理学提倡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愚忠、愚孝逐渐的普遍化。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反思,一方面批判孝文化的愚昧性,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些都为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

(三)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孝”

元素殷商时期,卜辞中的“爻”字,是对孝的一种最早的定义,虽然这个时期的孝道并没有系统化,但是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孝的意识。《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对“孝”的见解:“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的解释。《孝经》是我国古代对孝文化详细阐述的著作,书中对“孝”深入细致的叙述,为人们理解认识孝文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对孝的观点和见解,在性善论当中,孟子对孝文化有具体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孝文化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为后来“以孝治天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孝元素,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也逐渐成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不论对于传统社会还是对于现代社会,孝文化都在塑造个人、约束家庭以及引导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西方国家逐渐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建设,使得人们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下,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社会,孝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能够引导养成敬老爱老的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发挥岳飞以及董永等孝子的榜样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向名人学习,使得我国的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弘扬。自古以来,我国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孝文化的核心就是“爱”,利用孝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意识,帮助人们树立生态和谐的观念,从而促进人与大自然之间矛盾的缓解。

(二)孝文化对家庭的约束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孝文化的落实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家庭的融洽与和谐对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孝文化在对家庭的约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亲子关系方面当今社会关于父母被子女遗弃、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非常多,同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丢弃子女的现象也同样普遍,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造成的,因为孝文化强调感恩,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培养人们学会感恩,从而协和亲子关系。[3]2.在夫妻关系方面我们知道,其实夫妻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正是这种不具血缘的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孝文化在夫妻关系中能够起到和睦夫妻、增进情感沟通等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在婆媳关系方面作为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派生关系,婆媳关系一直以来在家庭关系中备受人们的重视,由于婆媳关系的特殊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婆媳矛盾逐渐升级,我们知道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对于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孝文化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婆婆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嫁过来的媳妇,另一方面媳妇要理解婆婆们的辛苦,爱屋及乌,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老公的父母,这样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淡化,从而建立融洽的婆媳关系。孝文化对于家庭的约束作用,很好地体现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孝文化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三)孝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

与西方的社会道德观不同,我国的社会道德与人身心具有紧密的联系,孝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逐渐地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在规范个人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对“孝”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能养”(养活父母)、“弗辱”(不让父母感到耻辱)、“尊亲”(尊重父母)———这是对行孝的三个要求,这三个层面的要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规范的标准,让人的行为无论是从行为方面,还是从言语情绪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从而进一步使得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个人性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在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当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行以及品行方面,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进行要求,这就有利于人德行的塑造[4]。人们从性格和德行等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将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达到和谐的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一)以孝敬规范家庭成员行为

孝文化强调感恩,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它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和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构成,当复杂的多元化的家庭成员共处一室之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对于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我们需要有相应的规定和准则进行约束和规范。传统孝文化中所倡导的“三从四德”,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种规范性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用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孝文化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不孝、愚忠以及愚孝等现象的出现。

(二)以孝敬促成良好人际关系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另外,由于深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物质至上的现象渐趋普遍化,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趋物质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提倡互尊互爱,因此,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学习,为人们的社会人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人们在人际关系当中感受到爱的存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利益矛盾等的产生,从而用孝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以孝敬形成社会行为示范作用

当今社会长幼、家庭等矛盾突出,我们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活动,引起人们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学习,让人们加深对我国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大众正确孝道观念的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孝文化的教化功能,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作用,用孝文化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5]。

(四)以孝敬构建和谐社会

利用孝文化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的建立,利用孝文化对个人进行塑造,利用孝文化对社会进行引导,以达到家庭成员行为的规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行为的示范的效果。发挥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重要作用,用孝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从而加强对社会行为和道德的规范,营造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

[2]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5).

[3]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J].社会工作,2007,(2).

[4]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第9篇:传统文化范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文化安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进入高层视野和的“热点”。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必然。

这个话题并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居安思危的历史与未来的负重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沉积与释放。汉文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它以甲骨和竹简上的象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帮助我们告别刀耕火种的部落文明,走向民族崛起、强盛与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维系数千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与血脉,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始终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见证。世界历史上有不少民族和国家,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外来资本和文化的进入,本民族的文字、语言都逐渐消失了,有的连国家都湮灭了。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

我们常常说到“民族魂”,一个民族的魂是什么?是文化。没有文化,不能称之为民族,充其量也就是种群的聚集。因此,国家的文化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兴盛和发展时期,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开端,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保留自己对文化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保证主体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还应该是综合实力的崛起,更应该是软实力――文化的崛起,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在不断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中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优秀的中国文化。

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世俗化。它是东方的传奇,也是东西方的分歧。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当务之急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在全民中树立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人文历史与文化宣传教育,使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流。第二,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要处理好改革开放与抑制西方腐朽文化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是既定的国策方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弘扬传统文化,确保国家安全也应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外国文化,中国文化不应消极防御,而要积极进取,要积极向世界宣传,让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铸起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第三,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不论电脑使用多么熟练,外语学得多么精通,作为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汉字。文字就是文明。文字的简单和它的复杂承载着同样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审美、思辨,在文明建设中回归,回归生活本身。因此对于青少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同样要肩负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