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As a non-profit institution, school still needs a rational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schools can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level, protect the safety of school property,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ause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several ways to strengthen school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o promote a new level for school management.
关键词: 学校;内部控制;管理
Key words: school;internal contro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48-02
0 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利用自身单位内部分工后产生的相互联系并制约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规范完整的方法或程序体系,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及会计的正确,协调和控制经济活动。在学校的管理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还可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保障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在学校建立内控制度,主要在岗位牵制、责任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制度等几个方面实行和完善,通过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岗位,明确内部控制岗位的管理职责;重组优化管理工作流程,强化学校岗位牵制;加强管理人员道德价值观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会使学校的控制环境和力度将会得到很好地改善,学校资产得以保护,会计工业也将透明化,保证其真实准确性,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和完善,保障学校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加强学校内控制度提出几方面的建议。
1 健全学校管理岗位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可靠性。首先,实现内控制度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岗位,这是完善内控制度的基础。在学校实现内控制度主要是对学校的资产和资金的变动情况作监督和管理,避免国家财产的流失,保证教育活动的进行。因此,学校应设置资产管理员、资产审核员和人事管理员三个内部控制岗位的基本内部控制结构,相互监督并牵制,保证学校资产和资金变动的合理准确性。
学校内部控制岗位设置“资产管理员”岗位的作用是对学校的资产进行管理,不仅要登记明细帐和验收学校资产进行等工作,还要对资金收支活动进行监督,保证资产流动的合理性。
为避免资产管理员工作上的失误,学校还需设置监督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活动的岗位,即资产审核员,该岗位的工作主要是盘点学校资产进行,审核明细帐,并将学校资产变动及时上报,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资产变动进行监督。
由于学校资金变动除了涉及资产的进出外,还包括工作人员经费的发放等工作。因此,学校内部控制岗位应设置“人事管理员”的岗位,负责将工作人员的考勤及考核情况登记造册,审核工资表册,使工作人员的考勤情况与工资分离开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是内控制度控制的重点内容,我们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学校财产得到合理分配与使用,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目前,财务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兼职从事会计工作,缺乏会计知识,或者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错误,给财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是不相容职务混岗。目前部分学校不相容职务没有做到严格分离,混岗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学校应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及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相互监督。三是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避免混岗及印鉴由一个人掌握和使用的现象的发生。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规范印鉴管理制度,防微杜渐,减少财务问题的发生。
1注重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体系。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订立能够让一个学校在日常运作中有章可循,这对于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转起着奠基的作用。制度建设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按照针对的人群不同可以大致区分为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毕竟师生是学校内部开展运作的主要人物;按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主业以及后勤管理等杂业。因而针对到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例如,在学校内部针对老师工作方面,为了更好地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学校应当针对老师制定并且完备相关的教师工作奖惩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制度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更为民主合理。具体而言,教职工制度应当包括教师上课考勤制度,教师听课制度,相关的教学质量考察以及监督制度以这些具体的制度来规范老师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以此来保障日常教学的有序开展。
2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管理
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学校有效运作的基石。但是若是一个学校只有冷冰冰的制度建设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管理,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是有缺陷的。人文管理顾名思义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探索管理的方法,了解学校师生内心的想法,为师生创造一个更为温情的校园,使得师生能够在工作或是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于教与学工作的进行起到了内在化的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例如,在上述提及的教职工奖惩制度中,当老师违反了相关的制度规定时,学校应当按照校规的规定该进行处罚时就应当进行相应程度的处罚。但是若是一项规定经常有老师违反,那么学校领导应该就这种情况多加关注,思考规定是否有待值得调整的地方,而并非针对这种普遍的现象只是加以处罚而不考察原因。同时老师在接受处罚后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学校领导在执行制度时也应当听取教职工的意见,适当的宽容对待那些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才违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老师,从这些方面来加强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管理。
3恰当处理好制度建设以及人文管理的矛盾之处
学校在开展制度建设同时加强人文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这样一些情况,那就是一些事物合情不合法,而另一些事物却是合法不合情,在针对这样的事物时学校领导需要仔细的做好考究工作。同时学校在处理这样的事物时,需要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开展以及有利于学校自身的长处发展这四个基本原则,来恰当的处理好相关的矛盾问题。例如,在评价老师的工作开展时,学校领导不能完全从学生给老师打的评价表来判断,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依据,同时展开实际调查来充分了解一个老师的教学状况。有些学生在打分时会由于老师的严格而给老师打了较低的分数,而实际上老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才对学生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老师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就需要对教师工作展开全面的调查。
总而言之,在学校的管理中,制度建设与人文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良好的制度管理的学校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教学工作。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学校环境才能更好的从内部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学校领导既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同时又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美好校园,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让老师们能够带着教育热情来开展工作。
作者:程显露 单位:本溪市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敖彩霞.浅谈学校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统一[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47-48.
1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对医学院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制度是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其具有治理和预防的双重功效,是治标和治本的有机统一。
富有成效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应围绕学科内部各要素,如重点学科带头人、学科队伍、学科环境、科研信息、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人、财、物制定符合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管理体系。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涵盖了高校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和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
可见,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今天,创新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必须合理调整和配置学科建设各要素,在团队建设、配置资源及经费使用等方面建立合理第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确保制度的先导性、组织科学性、执行权威性、激励的有效性以及约束的可控性,从而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
2 当前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缺陷
21 制度体系设计缺乏科学性
学科建设工作涉及高校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纪检监察审计处等众多职能部门,但是各个部门在制订相关管理制度的时候,往往仅从本部门角度出发,注重单项制度的建设,而没有从学校整体学科发展规划出发,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关联性,形式分散、交叉重复,各项制度之间缺乏彼此衔接和配合,就制度而制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制度链,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而且制度执行力也受到严重影响。
22 制度执行力缺乏权威性
制度权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力。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的危险还要大。”在当前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领导执行制度的原动力不足,把制度当“摆设”,靠经验和行政权力来实施管理,并未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二是制度内容重点不突出,执行者对制度解读不透、不准,无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三是缺乏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缺少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指标机制,对学科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制度的执行缺乏严肃性,使制度丧失了应有的权威。
23 制度制定缺乏前瞻性
当前学科建设管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例如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宽,研究团队越来越庞大,人员结构越来越交叉,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会由于信息不完全、或设计者的理性局限存在制度漏洞。一方面,有些高校领导对制度的执行和督视不够,认为制度报批后就完事大吉了,一些学科制度的内容没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致使有些制度落后于实践。另一方面,各高校对若干个学科的管理模式往往单一,缺乏差异化的制度管理,导致制度缺位,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
3 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几点创新
31 科学设计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内容体系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服务于学科发展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职能部门在制订相关文件、办法、条例时,必须根据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求制定本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是关系到学科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性构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学科定位、实施途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等核心内容,对学科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各高校要从自身学科总体发展规划出发,构建学科目标导向机制。只有确立了学科发展规划,高校学科建设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引领学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建立分权组织体制,以高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各职能部门根据管理权限性质,对目标体系涉及的所有制度进行梳理,将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为战略目标、中心目标、阶段目标、部门目标等,要与各级、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任期目标、岗位责任目标和部门目标相结合,明确各分项制度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各部门之间制度的关联度和对接点,保证制度体系运行通畅,只有每个部分都设计得合理、衔接的清晰,整个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有效运行。
32 重视强化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执行力是高校内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相互作用、整合后所产生的合力。制度建立后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重视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落实的监督,就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激励体制和监督机制。
(1)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是重点学科建设过程的脊梁,是根据重点学科的指标体系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予以科学的评估和测量,形成一个以绩效为核心、有效控制和反馈的管理体系。
学科建设评估指标的实施包括学科点自评、学科点互评、专家组评估、外部监控、主管部门始终进行检查和监督等。绩效评估讲究效果、注重业绩,只有通过绩效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成果,通过绩效反馈,及时改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及按时保质完成,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科建设的进度、尺度和方向,产生良性循环并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2)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培育执行文化。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积极激发学者的学术积极性,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必须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建立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教学科研业绩津贴和特殊津贴所构成的复合式薪酬分配体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等,在实际运用中要反对平均主义,将激励落到实处。其次,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应充分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对学者们做出的成绩给予一定的荣誉,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最后,要优化学校组织内环境,营造宽松、兼容、崇尚创新的学科环境,坚持学术自由,研究自由,努力为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人、财、物力资源,并从薪酬制度、考核、大型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支持学科交流和学术创新。
3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学术权力规范运行
激励诚实劳动,制裁作伪行为,是学科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建立监督机制,对保证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科研成果评奖、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结题、学位论文审核、、职称评审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腐败现象。这些腐败现象阻碍着学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监督机制。首先,加强行政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高校纪检、监察、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监督职能,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为大家树立执行制度的行为典范,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加强学术监督。学科建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增加了对学术腐败监督的难度。因而必须加强学术监督的制度建设,建立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采取学术评价公示制、公开答辩制、匿名评审制等方式,对其认定结果和评奖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公众举报,以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术成果进行评判,通过学术监督的制度建设增强学术管理的公正性,使学术权力在规范性和公正性的轨道内运行。最后,加强媒体监督。加强学风建设,举行学术道德交流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营造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新课改;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因校制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点击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和重建,是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虽然不是对传统高中课程的全盘否定,它依然要继承传统高中课程的优秀和积极成分,但其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与当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的,是与我国为实现大国崛起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一致的,是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到不改革不行的程度相一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且不可逆转的巨大变革,也是通过无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操作,并经历许多风雨,许多反复,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重建因应高中课程实验改革的实施已成为必然。
根据自己在教育战线36年的工作经历,深知我县大部分学校管理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区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没有人事自,学校实行的聘任制是一种走过场;人事管理制度老化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用人机制急需改建,如:学校解聘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制约,经人为的调配到舒适而轻松的岗位上,造成学校聘任制度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效能;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与原有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名族地区办学的有效途径,所以各项制度建设也要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而改建、创新,特别是滞后的学校人事制度必须创新和改建,以适应时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的,要采取对现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而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对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进行修改、创新、重建,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改建或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建、创新、重建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继承创新的原则。对于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调整、要改造、要创新,但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意图、发展摆在第一位,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规范发展的原则。改建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制度为目的,就是要让制度有激励性、促进性、导向性。使广大师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
第四、与法一致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改造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我们有不少学校对学生迟到、早退、旷勤、乱扔纸屑、违纪等行为予以罚款,这些制度必须剔除重建。
第五、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同的办学档次、办学水平的学校,其管理制度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刚刚起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师生实际,因此,改造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
一、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学生“分数”论高低,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分数”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分数第一”的指标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晋职、升级,甚至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获得学校领导、同事、社会、家长的认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可以推想,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
二、人文关怀严重失衡
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建立健全校规校纪,目前一些学校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悖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静下心去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三、民主管理监督欠缺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相当数量的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新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踏实认真地进行下去。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第一,要了解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感受,要深入教师中交流,多找教师谈话,了解教师的需求,掌握教师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特别是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只有在了解教师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切实可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第二,要尊重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立足做到尊重教师,使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弹性,要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要给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果学校制度定得过死,教师就不会有时间学习研究了。
第三,要发展教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优秀人才要舍得投入,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树立名师意识。同时,以新的理念制定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克服教师培训进修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虽然短期内办学成本高了,但效益却是长远的。如果一个学校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指点,又让教师有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那么该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民主充满生机活力
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倡教学民主,这个转变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民主,来确保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民主意识,又怎能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呢?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利,使每个教职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
(三)精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是影响其能否取得成效和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士气,加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积极支持教师创新的舆论氛围。第一,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第二,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重视教师个体人格、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工作需改进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不能求同划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要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其不仅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而且更易于为广大教职工所接受,也是教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人人争上、朝气蓬勃的良好风气,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学校制度可能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往往不仅不能约束、规范、激励、引导师生的行为和发展,反之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这时校长应及时对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比如,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扬民主,全面修订完善了《中小学干部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考核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校长教师交流办法》度等管理考核办法,加大教学成绩、教师工作量权重,把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校长和教师评优晋级、考核、调动等与教学质量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设立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质量进步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工作正能量。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促使全体教师集中精力搞教学,凝心聚力抓质量。如果建立了一套好的制度,而在管理中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只布置,不落实、不检查、不总结,那么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抓好制度的落实,规章制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实效。校长一定要以制度建设促管理上水平,管理要由主观型、随意型、粗放型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尽一切可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质量意识,细化教学常规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标志,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意识,细化教学常规,使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中心学校将质量目标责任到人,领导实行每人联系一所学校、每周到学校工作一天、每月帮助学校解决一个难点热点问题、每季度对学校进行一次视导、每学期提高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每学年提高一个年级的教学质量的工作制度,努力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把质量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常规教学中,我们建立月常规教学检查、月常规教学抽查、月教学质量抽测考评机制,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检查做起,定期举办优秀导学案、优秀作业评比展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镇讲、说、评课活动,开展一次教学常规大检查,对一所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视导。终端监控就是加强考试管理,端正考风考纪,抓考风,促教风,带学风,每学年对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学七、八年级进行一次抽测或统考,抽测由中心学校机关人员带试卷到校监考,试卷带回统一阅卷、登分,统考由中心学校统一组织,集中考试,统一阅卷登分。抽测统考成绩按不同类型学校,画好条形统计图通报全镇,与上学年成绩对比,与其他同类学校对比,差距一目了然,是进是退也很清楚。中心学校对同类型学校成绩突出的学校和进步比较大的学校进行奖励,增强了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充分调动了每所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激发校园正能量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文化来管理学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激发校园活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师生营造出一个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整洁舒适、文明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让校园文化孕育教育质量成为学校管理过程中奏响的动人乐章。在校园里积极大力宣传师生身边的榜样,积极培育正能量,传递正能量,让教师在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润泽中幸福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
1.农村学校管理班子缺乏凝聚力,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工作效率较低
因为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的紧张,导致一人多责现象严重,所以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性。同时,农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又因为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多数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多了。
2.学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应的监督、反馈体系
农村学校管理别是在一些事情的落实上缺少有效的秩序,想到什么做什么,效率不高,质量也不好。甚至有些事情不了了之,没有监督的机制,缺少反馈和相应的总结,碰到学校督导评估的时侯就很被动。
3.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资金投入的普遍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教师普遍不重视学校的发展,而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小团体的利益,以此为出发点来影响学校的决策。同时,家长过分追求成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对学生乃至教师思想教育上的漠视,致使农村学校普遍人文气息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培育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软环境较差。不过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三免一补”的实行,这些问题正在一步步改善。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按部就班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实施措施
农村小学每年也分进一些年轻教师,但是往往工作几年后,素质提高了,却经过考试进了城区。所以有些领导认为,学校花钱培养了一些优秀教师,却留不住,会被城区学校挖去,还不如不培养。领导的思想意识在这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农村教师在业务发展上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大有人在,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会传染给旁边的人,从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树立勤政廉政新形象。校级干部按照分工实行领导责任制,对分管的工作承担决策、监督和对事故负责的责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决策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多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深入服务工作实际,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周密地部署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集中精力抓质量,围绕质量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依靠全体教职工,营造和谐、竞争、共同进取的新型学校人际关系,让全体教职工既顾全大局、敬业奉献,又心情愉快,热爱学校,安心工作;校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巩固领导班子新形象。
2.联系实际,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学校所有岗位职责,强化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逐步建立形成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做好一岗一责工作;二是中层干部任免条件和办法;三是调出人员的条件;四是年度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五是各种评职晋级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校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巩固行风建设的成果,以创社会满意学校和满意教师、树师表形象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
(3)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时代在发展,理念需更新。“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3.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学校中创设和谐发展的人文氛围
关键词:校长;学校管理;领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2-13
校长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人物,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领导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责任非常重大。作为校长,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致力于学校管理规范化高效率,努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校长在管理上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是学校管理的顶梁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具有战斗力,学校各方面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学校发展就快。相反一个懒散保守、勾心斗角的领导集体,也完全可以将一个学校弄得乌烟瘴气。因此,打造一支业务过硬、忠于职守、团结进取的领导队伍,是校长的首要选择。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做好班子构建。校长要独具慧眼,将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有开创精神和群众拥护的教职工大胆提拔到领导班子。其次是知人善任。校长要用人唯贤,根据各人的能力、专长委以重任,并落实责任,制定激励机制,使之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学校效力。再次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领导班子组成后,校长要组织成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提高班子成员思想政治水平、法规意识和教育管理水平。同时,在平时也要要求班子成员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修养,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建设加强对领导成员的监督和管理。
二、正确运用“授权”与“收权”
学校是专业人员集聚之地,专业人员资格、任职有高低之分,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校长合理授权,有利于改善上下级关系,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保持或创造较高的管理效率。再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决不可能样样都由校长来管。因此,校长“授权”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艺术。授权的目的是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授权在运用上应注意几点:一是选对人,做到人事相宜。校长在授权时应视工作性质、任务程度及被授权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而定,应让他能发挥长处,使他能和他人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把工作做好。二是明确权责。授权要做到分人分权分责,给被授权人有职有权有责,做到权责一致。校长应正确评估授权的风险,因为如果授权后出错,授权人最终仍要承担责任。三是用人不疑。用人决策要慎重,但一旦决定任用,则要放手让他去干,不能因为听到一些是非议论而产生动摇,进而加以干扰或处处防范。在这种时候,校长应给予下属信任与支持。如果下属有失误,应跟他一起分析,及时纠正,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收权”也是校长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校长不可能把大小权力统统分解给下属,这样就会造成混乱,属于校长职责范围的大事,是不可委托给下属的。所以,校长授权之后要掌握信息反馈以及进行纠正的控制权,这些都属于校长应“收”之权。
三、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关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要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办学与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因此,校长一定要把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遵守管理制度,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也就是要加强制度管理。但是,仅有制度管理是不够的,因为学校管理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因此,情感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学校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全体成员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要考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感情因素,并为大家接受与认可。其次,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管理中要适度运用“情感”,以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交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达到充分调动群体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应该在不同层次上体现出来,制度是情感运用的基础,而感情的交流又能使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两者刚柔相济,互为补充。从而促使学校活泼愉快而又规范严谨局面的形成,提高管理效率。
四、以教学管理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校长一定要以教学管理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
1.组成精干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选调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和有管理经验的人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教务主任人选非常关键,教务主任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因为教师都是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有的多少有些自负,难以管理,学生中也不乏调皮捣蛋者,在教学管理中教务主任如果没有一定的威信,就很难使广大师生信服,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教风、学风建设。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不仅要抓好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制度建设,而且更要保证制度能真正贯彻实行。校长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教务部门加大教学检查指导力度,狠抓备、讲、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抓好教师备课、上课制度的制定和教案、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要求教师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定期对教师教案检查并公布,让全体教师互相交流、参阅、评议。校长对教学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教风、学风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校长应带头制定策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校长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加强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研究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校长要确立“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带动教师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教研课、示范课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研讨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横向、纵向联系,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吸收外地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经验,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规模化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经费支出内容更加复杂化,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院部、不同群体的发展和利益保障。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期内,高校面临着广大教职工迫切需要提高工资待遇,广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后发学科迫切需要增加房产、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以及优势学科需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多重需求。按有无限定用途来分,学校经费主要分为限定用途(项目)经费(包括财政专项拨款、科研专项收入、专项捐赠等)和无限定用途经费(包括财政定额拨款、学生收费、学校资产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无限定用途经费是学校校级层面的可自由支配财力,它首先需要满足保证学校基本运转的现有人员工资、水电消耗、医疗卫生、安保物业、学生奖贷助勤、贷款利息等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需求,剩余部分才可用于基建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项目支出方面。在后4%时代,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政府、社会、学校等将更加关注经费的有效使用,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情况下,现有利益博弈格局对优化学校内部现有支出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投入产生了更强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财政专项投入政策的调整、学校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采用、学校绩效预算的实施等迫在眉睫。
二、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外延发展过程中,高校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高校还存在严重的挪用科研等项目暂时结余资金的问题。高校内外债务的形成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学校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利息支出和财务风险。“十一五”期间,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开始了政府化债工程,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化债政策,一方面从新增基建项目审批角度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另一方面从部门预算管理角度要求高校制定化债财务计划,从学费及住宿费中拿出规定比例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或经批准的新建基建项目投入。同时,随着高校债务问题的日益严重、收支两条线的深入推行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整,银校合作方的银行逐渐加强了对高校贷款的控制,高校逐渐丧失了与贷款银行的议价能力和空间,丧失了新债还旧债的运作空间,部分高校或将出现贷款本息支付压力及内部资金运转停滞的风险。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高校发展规模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稳定,债务问题将日益严重。
三、高校现有资产利用状况对学校资产管理的挑战
自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硬件投入建设,特别是在基建贷款投入和专项经费投入的推动下,高校土地、房产、家具、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高校固定资产规模都从当初的几亿元上升到几十亿元。但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内部配置结构失衡、共享度低、责任成本考核机制缺乏以及财务管理、价值管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脱节等系列原因导致了“人人抢资源,人人不关心资源”的不合理局面,导致学校现有固定资产使用率低,进而造成学校每年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等方面,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校内对资源不合理配置的争夺。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调整,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拓展管理范围和内容,要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将资产管理纳入财务管理范畴,财务管理不能单纯停留在资产的经费支出审核、价值核算和总账控制方面。
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挑战的整体框架性改进策略
全面了解学校财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是在新的以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为背景的学校发展战略下的财务工作必须面对的,也是新时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变革的动力。高校需要从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夯实会计核算基础、转变预算管理办法、创新财务组织建设、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和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七个方面全方位改进财务管理。
(一)明确财务发展战略
后4%时代,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更加重要。未来较长时期内,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优势学科和后发学科、教学和科研、学科发展和生活待遇之间对资源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供给与资源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体现在财务上即年度预算平衡和长期预算平衡问题、经费分配和有效使用问题。前者需要从战略层面确定学校财政政策和财务管理体制,后者需要从战术层面确定具体措施,而两者都需要学校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在充分分析学校发展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发展规划和财务战略的相互支撑。在充分分析和预测学校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费筹集和经费支出需求后,高校应站在“大财务”的顶层,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克服当前学校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弊端。
(二)夯实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将大大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服务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能力,保障教育经费有效使用。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夯实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首先,夯实会计原始凭证要素,严格会计原始凭证要素齐全;其次,根据学校经济发展和内部管理需求,改进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在满足财政预决算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要求下,根据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再次,按照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主体,改会计委派为集中核算,增强成本费用核算和归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统一核算下,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全面性;最后,改进会计核算服务和监督手段,推行网上预约报账、网银支付和公务卡,提高会计核算服务效率和会计监督力度。
(三)转变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具有经费配置计划和控制的双重功能,起着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学校部门预算与学校综合预算的协调性、增强学校预算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透明性,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发展过程的财务保障、财务导向和财务控制作用,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应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转变预算管理理念,将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贯彻到年度预算管理理念中。第二,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将年度预算编制向中期预算编制发展,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一体化,克服单纯编制年度预算的短期行为。第三,调整预算经费分配重点,调整预算经费分配结构,将经费配置重心转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方面,在预算编制时应将增量经费切实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等环节投入,逐步压缩“三公经费”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比重。第四,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加大审计、监察在学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力度,弥补财务审核着重关注会计事项手续完备、票据合法的缺陷,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第五,加强预算执行的财务考核和分析力度,拓展财务决算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年度、学期和月度财务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体系,逐步提高专项经费执行效果分析力度,加大学校经费支出中的经济事项和功能事项的考核力度。第六,实现专项经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将专项经费预算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统筹考虑。专项经费具有政策性强、专款专用、专项申报、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学校部门预算和学校综合预算、执行预算相脱节、相分离。为此,高校应根据专项经费申报使用规定,从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以学校财务为主导,全面主导专项经费的申报、使用和考核,改变专项经费部门化的现状。
(四)创新财务组织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财务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设置,按照财务与会计职能的差异,根据财务与会计的“二元”理论,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其次,进一步充实和整合学校财务组织机构内的预算管理、价税管理、国资管理等科室建设,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适应高校财务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的需求。再次,进一步改革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委派制为集中直接核算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会计核算信息化手段,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全校会计核算工作。最后,应进一步充实财会人员配备,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职称、职务“两条腿”成长成才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广大财会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优化财务治理结构
学校财务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每年经费预算的内部讨价还价式博弈就是最好的佐证。完善财务治理结构和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学校财务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权与事权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高校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校长负责制,明确在党委领导下校长对全校财经工作负总责的体制机制。其次,全面及时深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领导的财经小组集体讨论制度,为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最终决策提供决策依据。最后,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学校经济事项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制度,所有涉及经济事项必须预先经过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审核,严格按照财务部门、总会计师、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的议事流程,严禁跨流程办理。
(六)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颁布实施,在促进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上台阶上,大学内部建立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自主性和及时性的内部财务制度显得重要和紧迫。从制度建设原则上看,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有关教育财政法规制度和政策为依据,在充分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从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坚持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校业务活动的联动,保证财务制度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内部管理需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建设体系上看,高校应结合学校财务管理内容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充分分析学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体系化规划制度建设框架。纵向上要从财务制度建设、财务操作规程建设和财务服务指南建设等层次由粗向细、由顶层到具体;横向上要从基本财务管理体制、基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收入及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细化。从制度建设过程上看,高校成立由财务部门牵头的制度建设小组,通过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全面整理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和学校现有内部财务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距,拟定学校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框架,明确制度保持、制度修订、制度增补的具体内容,明确内部分工。
(七)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