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规章制度

第1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三条

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常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条

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应保证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条件的地方,可执行流入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流入地人民政府要互相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建立流动儿童少年登记制度。流入地中小学应为在校流动儿童少年建立临时学籍。

第六条流动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按流入地人民政府规定,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

第七条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2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一、制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

法治管理是学校根据法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各种规定要求,规范人在学校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言论与行为。它明确规定教职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核心是让人按照规定和要求工作。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实施法治管理,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行政主体的内在需求。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同时避免自身工作的随意性,克服教育管理上的倾向性、片面性,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更多地关注人(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尽量使其发挥所长,积极鼓励其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尊重教师的见解和建议,营造民主氛围,使学校的奋斗目标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从全体教师的高度凝聚力中产生强有力的发展动力;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积极引导、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立教育教学成果专项奖励制度,奖励并大力推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等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三、以人为本和制度管理的关系实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二者的概念内涵各不相同,在学校管理中的侧重点和作用也不相同。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实施依法管理,有利于理顺各种管理关系,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不利于建立规范的秩序,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学校管理这个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的落脚点都在学校的发展上,它们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两种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趋于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四、在管理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1.约束与激励的协同进行

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管理者要注意这个问题,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规章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防止“力”的抵消,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的相互结合

要做到服从与协商的相互结合,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有效协调的前提是信任,在协调中管理者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信任和协调配合。

3.奖励与惩罚的共同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和奖惩又是法治管理的保证。但实施奖惩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功不可顶过,过不可掩功。既要防止躺在功劳簿上沉沦,又要防止自暴自弃。特别是对于受过处罚的教师,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适时地发现其闪光点,抓住时机,再晓之以理,予以肯定,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第3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小学 高效管理 引领方向 指挥棒 要素

校长是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教学方向的引I,对教学管理指挥权的把握,走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和由此表现出来的热情、态度,是促进教学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校长,可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简称“三要素”。

1要正确引领教学的方向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对教学工作准确定位,并预设教学质量远景,领导教师以研究者的工作姿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引导教师贯彻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方案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校长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管理、调控,实施有效的评价,使其明确各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和具体目标,自我规范教学行为,力创特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引导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走出“耗时低效”的误区,不断走向“低时高效”的境界。校长既要自己精通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大力引导教师潜心研究,做一个成长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工作中,校长要在制度上逐步规范,采取诸如不无故加课时、限制作业量等措施,让教师把精力和智慧置于课堂,增强教师从教的教科研意识,让“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益”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向往。

(3)建立教学质量远景。校长要把学校明晰的办学思想落实在教学工作之中,引导广大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质量远景,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

2要把好教学管理的指挥棒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重点抓好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缰绳”,搞好指挥、评价和改革工作。校长应坚决摒弃只听教学管理人员报告或简单过问了解表面现象的做法,要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中把握指挥棒,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序列化,推动教学管理向纵深发展,向教学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校长不一定亲自去编制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必须亲自审定,保证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能够体现在制度之中,并审查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与学校的其他规章制度内容与要求相容,构成一个相容的制度体系。校长督促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教学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这是以法治教、以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2)完善和落实教师教学评估体系。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细化和量化教学各项工作的要求,校长要与教务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建立完善教师教学的评估体系,制定教学评估方案。横向使教师明确教学管理的全部和管理的重点,纵向使教师明确各个管理的环节、过程的评价要求。校长要在工作中更多地从本校总结、提升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评估体系,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风格。

(3)突出教学管理的“有序”性。校长要根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教学活动的阶段性特点,对教学管理进行“序列化”安排,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初期的规划性管理重在要求教师学会“规划”,制定各项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预设教学进度,整体把握学期教学内容的内部结构及其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期中教学过程的调控性管理重在“检查”,要督促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学评估方案中相应“板块”要求去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学期末终结性管理重在“总结”,促使教师对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计划落实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下阶段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校长把握教学管理的指挥棒,还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教学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使他们幸福快乐地从事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在评价教师教学问题上,校长要参与进去,在定性与定量评价、自由与规范、标准与个性化等关系上,要高瞻远瞩、以人为本,立足教师发展,关注教师思想和情感,解决评价中的相关矛盾,让评价充分发挥促进教师发展和工作发展的作用。把“冷冰冰”的科学管理与“暖融融”的人文管理处理得相得益彰,这是校长应该努力追求的艺术。

3要积极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前沿

第4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合法权利 依法治校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2005年3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出台,犹如冲击波冲击着校园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即将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诉高校侵权的案件耐人思索,新规定的出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权利的认识和保护。笔者从学生管理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规定,谈谈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1 学生的权利

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和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为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

1.1 基本权利

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宪法上的受教育权和婚姻自由权,以及民法上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1)受教育权。高校学生纠纷主要涉及的受教育权主要是开除学籍等处分。(2)婚姻自。在新《规定》中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保障了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婚姻自。(3)人身权。高校学生经常涉及的人身权利纠纷主要有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选择权、生命权、健康权、公正评价权、事后救济权、知情权、参与权、肖像权等。(4)财产权。高校学生经常涉及的财产权利纠纷主要有收费、教学设施、生活条件、损害赔偿等。

1.2 特殊权利

《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学生享有的权利,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利;(5)“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的权利”。(6) 被处分学生可逐级申诉,新规定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为学生规定了申诉程序即权利救济机制。

2 当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规定突出了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权限问题,并对学生受处分后的权益救济制度,这些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观念、制度到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频繁发生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其实质就是高校的管理权与大学生的权利的矛盾,是旧的管理模式忽视人权和现代大学生权利意识高涨的矛盾。高校在保护学生基本权利的方面在依法治校这一系统工程中是比较薄弱的,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基本权利的确认和维护。如何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主动适应新规定,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实践中学生管理存在的管理权与大学生的权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章制度方面

2.1.1 合法性问题。普通高校是根据教育法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国家公民权利的授权组织。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享有办学自,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即学校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同时法制社会又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这二者往往产生矛盾。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中往往质疑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已出现有法院宣判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效的事实。目前一般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都是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参照院校之间“惯例”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没有专人和专门部门审查过是否合法、是否依法维护了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

2.1.2 合理性问题。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即学校对很多事务享有自由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利。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很多教育教学问题不能完全定量化,而是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断,如德育标准、综合素质等,这就给学校留下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学校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除要遵循教育规律外,主要是如何适度使用自由裁量权。这往往是社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质疑和的主要问题之一,认为学校处理过重。而且,如何既能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是困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难题。

2.1.3 全面性问题。目前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学生的责任方面应该是比较系统、具体的,但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权益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学生申诉制度在《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但是一般高校缺乏学生申诉的规章制度,没有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

2.2 管理观念方面

教育管理中,行政管理重于依法治校。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行政本位的思想较普遍,对涉及学生权益的问题往往采取行政办法解决,靠命令、凭经验来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很少想到依法解决。但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已将学校推上了必须依法治校的道路,近年来涉及高校学生维权案件的增加就是实证。情感重于理性。学校和教师往往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热情和良好的愿望管理和教育学生,忽视用理性和法律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出现“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对学生的管教重于对学生权益的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让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平等,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缺乏以平等地位、民主方式、双向互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所以,规章制度经常是学校制定、学生执行,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权重也较低。但当今高等教育已经是收费教育,学生要求参与学校管理、要求享受应得到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的维权呼声也越来越高。

2.3 管理实践方面

实践中,严格的课堂管理导致大量学生因旷课而被清退,形成了与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冲突;高校对考试作弊者给予的“开除学籍”处分,形成了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冲突;严格的作息、卫生检查制度和禁止异性同居等宿舍管理规定,形成了与学生隐私权、婚姻权和性权利的冲突;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理意见的公告和对贫困生家庭情况等的公示,形成了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3 适应新规定,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规定》的重要内容。随着学校的法律地位的新变化,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校应该适应新形势、新规定,转变观念,依法治校,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加强法制宣传,更新教育管理观念

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行使教育权,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权义观等三个层面的法制教育,有效地规范和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大学生权益。

学校更新观念,转变对学生以控制为主、以服从为主的思想,树立尊重学生权益, 依法育人的新的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参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的意愿,使学校管理符合实际,又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树立权利至上的理念。

3.2 以学生为本,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学校的制度建设在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合法权益,做到以生为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必须合法,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不能超出学校管理的范围,不能忽视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其次必须合理,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而不是为了侵犯某些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要管理有度,既把学生看成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违纪处分时,要将对学生产生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高校各级领导要依法办教育,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依法行政, 以生为本,习惯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随着教育大众化等改革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依法管理,有接受法律监督、学生监督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机制,特别在处理与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相冲突的事项时,应慎重行使权力,规范管理行为,按法治原则办事。要依法用好办学自,在提高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同时,避免滥用权力而导致侵权。

3.3 完善学生申诉裁决机制

新规定根据《教育法》进一步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限制了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治思想,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国家行政机关并未建立完善的学生申诉裁决机构,高校也很少建立有关学生权利救济的规章制度,因此,学生申诉缺乏可操作性,申诉权较难得到实现。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申诉裁决机制, 学校也应尽快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受理学生的申诉。通过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做到学生对学校处理不服时申诉有部门管、辩护有人听,使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权利救济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刘同君,夏民.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29-30.

[2] 靳国胜.大学生受教育权保护中的法律程序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7-41.

第5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教育装备管理主要针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教育装备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教育装备的使用管理及发展管理等,教育装备的规划、购置、具体使用以及维修等方面都属于教育装备管理的范畴。教育装备管理的目标就是发挥教育设备的最大效能,并且最大程度的提升教育装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其维修费用,即实现教育装备效益的最大化。

教育装备的管理涵盖发展战略、相应体制的制定、对教育装备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管理,维修管理等内容。教育装备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管理效果好坏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为此,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管理教育装备,才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教育装备的寿命管理

教育装备的寿命管理是教育装备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寿命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教育装备发挥预期作用,降低使用装备的成本和维修成本。教育装备寿命管理的内容主要为:教育装备的论证、方案的选择、型号的选择以及使用维修等。在教育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密切的联系,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装备使用期的管理,它对教育装备的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做好该阶段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期的管理直接影响教育装备是否能发挥其最大效益,为此,应加强科学分析和管理决策,将教育装备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保证其使用的实效性和安全性,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延长教育技术装备的寿命,降低其维修的费用。

二、提升教育装备管理的措施

教育装备的作用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发挥出来,为了更好的对教育装备进行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操作者的素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装备的操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装备的安全性以及时效性。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教育装备越来越现代化,这对教育装备操作者的能力、技术、经验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操作者的操作失误,就可能损坏教育装备,进而产生损失。为此,要提高对教育装备的管理水平首先就需要提升操作者的素质,对操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包括基本理论培训以及技术培训两方面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让操作者掌握教育装备的正确操作技术,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对操作者的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投入全新教育装备后,就要对操作者进行初级培训,并且监督和评价其操作装备的全过程,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及时纠正,开展持续性培训,以保证使用教育装备的效果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优化教育装备的配置

首先,优化教育装备就是学校在配备教育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及本学校的实际特征而选择,确保教育装备的配置合理。其次,结合学校的规模以及课程需要,确定教育装备的数量,既要避免数量短缺而无法满足上课需求,也要避免数量过多而造成资源和成本浪费,要让学校配置的教育装备都有相应的位置和效能,发挥最大作用。再有,对教育装备的优化无法一次性完成,需要贯穿于整个装备使用阶段,并根据学校的变化、教学的调整而做出相应改变。最后,为教育装备的使用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由于不同教育装备的性能不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有不同,教育装备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教育装备的性能选择不同的环境对其存放,以便教育装备能够发挥应有的效能。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中,教育装备能够发挥正常功效;反之,如果外界环境达不到教育装备的使用要求,就会造成损耗,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因此,在教育装备管理中,要加强对环境因素的重视。

3、健全装配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6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是企业精细化管理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辩证运用。它的核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 构建和谐发展,实现人校两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戒繁琐哲学,鼓励科学创新,才是高职教育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院院长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湖南省级课题已通过了湖南省社科联成果鉴定。该项目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对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构建了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法、观点,在该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精细化培养理论,对我院的两个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造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从企业延伸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模式、文化和方法。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专业人才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辩证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内涵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不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试图利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从而在整体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企业质量控制的IS0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套用其概念条文,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这样势必对师生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对教学活动高度主观和机械的规范化过程,此种做法最终结果必然违背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貌似精细,实际缺少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赖强化措施,它至多只能称之为“学校企业化管理”,而不会真正获得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教育教学管理要力争从“精细”中出”成果”、从”成果”中提炼“标准”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重在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细,不等于繁琐,教学常规的“细是简单易行,是想得细、做得细、落实得细;实,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注重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结合。我们的做法是:一抓制度。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形成指导我们日常工作规范的《办学指南》,其中教育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常规制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学校管理工作量化检查方案》等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控制教学过程的管理程序,实现了“制度规范、量化考核,管理精细、工作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二抓检查。通过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答疑等环节的常规教学检查,及时通报教学质量的绩效情况,这样既从中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激励、督促他们用心工作和学习;学院督导室组织督导团随机推门听课,深入了解课堂,及时与师生充分交流,寻找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办法。三抓交流小结。在各层次的检查、督促、评价过程中,随时发现优秀案例,集中进行展示交流,提供样板;定期召开交流会,分享成功经验;生成群体智慧;搜集典型案例或焦点问题,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成果意识,注重成果物化,组织人员及时提炼推广,及时修订教育教学质量规章制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良性化运转。

三、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凝聚人心

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师管理是第一要务,“师本”才是本之纲目。培育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精细化与人性化融会的和谐教学管理最高境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开展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因此,建立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都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的环境中既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教学及学习活动才会充满活力。我院在“抓内涵、上管理、创示范”过程中使教师的独创性劳动得到尊敬与提升,从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提出了多样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其潜能发展,管理制度人性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合学生的弹性学习为管理手段,给学生留有按自身发展潜力选择的余地,实现拓宽专业基础与增强专业职业技能紧密结合,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真诚、民主、科学的态度去制定规范、实施管理,才能与广大师生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刻交流与共鸣,赢得人心,促进教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8

第7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一、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和承诺的统一

(一)学校领导身先士卒,亲临教学一线做表率

规章制度是学校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原则,也是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班子成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带头遵守和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自身的言行来感染教职工,让同事们从心理自觉接受学校提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与教师同甘共苦,把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工作和进步等都纳入学校精细化管理之中。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从深层次上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我随时走进课堂听课,了解掌握班级建设管理情况和教与学的状态。把管理放在课堂上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作决策,调整工作思路,为促进行之有效的管理提供了保障。对家长、学生反映的学校工作问题,学校高度重视,迅速整改解决到位,不留后遗症。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教育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注重细节明确职责,实行年级管理承包制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从小事和细节处入手,将“凡大事皆以小事为基础”、“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落实在工作实践中。首先,制定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从书记、校长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各任其职,各司其责。其次,要求各部门的管理及工作安排做到:工作制度化、管理精细化、活动系列化。以保证学校的工作在操作实施过程中精细、有序、高效。再次,学校建立了校领导班子,共同商议学校的发展、重大事件和日常工作,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和科学。在年级管理方面,我校实行年级承包制,强化目标下的年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实实在在地将精细化管理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保证管理不松套,不拖后腿。以完善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个性化办学,打造学校品牌

(一)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底线”模式,增强德育实效性

1.一个核心。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教师的教风决定着学校的校风。为重塑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制定了“德育工作方案”、“师德与责任方案”,设计了“铸师魂,树师德,提师能,上水平”的系列活动,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用教师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2.两个底线。一是遵纪守法的底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底线,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实践证明,我校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为基础的德育模式,既符合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又注重了德育工作小、近、实的特点,体现了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铸人铸魂”的主旋律,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

第8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一、“登高”才能“望远”――强化目标意识和坚持精神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秀与否,比智商影响更大的是情商上的差别。为了确保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延续的动力,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坚持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引领学生去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和经典读物,让他们在一些伟人身上得到启发,树立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让班级主题活动系列化,策划组织开展了系列的“励志成长”主题活动,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抛弃、不放弃》、《同样的心情一样的期待》、《家校联手提高效率、树立信心勇往直前》、《收心静心迎接新挑战》、《如何克服畏难情绪》、《在伟人的启迪下,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等活动,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回顾起来,对课堂上知识学习的过程早已淡忘,但对这些主题研讨活动却记忆深刻。

通过读书和主题话题确立高远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外来的憧憬或者说是人生规划的意义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却是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

二、“正本”需要“清源”――用兴趣和成功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引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兴趣和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他还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们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体验,便没有兴趣,反过来看,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建造成功大厦的支柱。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为孩子们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课堂讲解很少,我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或者板演,甚至开展学生优质课评选活动。实践发现,学生的潜力惊人,只是一个学期的坚持,部分学生的课已经上得有模有样。板演我一般让成绩暂时落伍的孩子上台,成绩中等的孩子纠正,成绩最好的孩子上台解说原因,解说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通过“每日悬赏一题、单元手抄报评选”等活动,孩子们不同方面的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发展。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现进而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去展示自己,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2.要减负增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五年来,我一直在坚持以“引导自学型课堂”推进“学生单元自主式学习”的实验。在这种课堂上,我经常听到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掌声,这种掌声来自全班交流或点拨自学得失时同学或老师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有时是豁然开朗,有时是醍醐灌顶,师生不自觉地鼓起掌来;第二种声音是笑声,孩子自己上台讲课,大多数的课堂生动而精彩,让数学的课堂对孩子来讲有吸引力有魅力,让他们产生兴趣。第三种声音是辩论的声音,这种课型的结构让孩子有了探究的欲望,让孩子能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和同学甚至老师辩论。课堂当中什么时候孩子思维最活跃?就是在辩论的时候;什么时候教学效率最高?就是在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实践证明,这种课型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作业负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挺快乐的事。

3.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多样化,坚信鼓励的力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一样的孩子,这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化,不仅从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成功和失败。对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笔者在几年来坚持考试成绩、在校表现、作业优秀、课堂表现、艺术特长、特色活动等方面的家长喜报制度,只要孩子在这些方面中的某一项取得进步和优秀的,都以学校的名义给孩子的家长发一份喜报,让老师、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这份喜悦。还有定期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优秀奖和突出进步奖颁奖典礼、优秀经典题、错题集评选等,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顺理”方能“成章”――让制度、集体、竞争合成内驱力

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首先使学生产生一种限制感。学生在规章制度的限制下活动,产生一种被动性内驱力。对规章制度成功的管理,例如:有监督、有检查、有奖惩,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遵守规章制度的自然性需要,产生一种责任感,进一步转化为班级文化,这个时候规章制度所引起的内驱力的主动性也就会得到提高。如我的班级内长期坚持的小组合作制度、小组晋级评价制度等。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有很强烈的归属需要,他们需要交往,需要友谊,需要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也需要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团结温暖的集体对学生来说乃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集体中的优良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中往往发现有个别离群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同样具有强烈的归属需要,甚至比一般学生更强烈。优秀班主任总是能在建立良好班集体方面下功夫。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集体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和帮助,也互相竞赛。大家也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而携手并进。

竞争本来是一个社会因素,是一种外推力,它已经更多地表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在一个班级可以适当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由于竞争,就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而危机感则是一种强大的主动性内驱力。因此,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吸引作用的因素了。教育教学中也要大胆创新地使用竞争的机制,开展各种竞赛,使学生有点危机感,使学生在竞争中自我实现。

第9篇: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范文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

对于师德,我们并不陌生。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让我知道了: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