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安全运营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运营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运营体系

第1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 涉路安全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其安全管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在日渐增大。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池州管理处管辖G50沪渝高速池州段、S27安东高速和G35济广高速池州段,总里程162公里。路段内高边坡、特大桥、长大隧道众多,管养难度大,安全管理的任务也因此更重。管理处自2006年11月份组建运行以来,始络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安全态势持续健康平稳;自2007年始,连续5年被池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成为安徽省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命名单位。回顾多年来取得的安全绩效,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很多,笔者深有感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本质水平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营运安全管理实际,将企业发展愿景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取向渗透到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通过培育理念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打造视听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丰富载体文化,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安全教育。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员工、面向司乘、面向沿线群众,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深植、固化,强夯本质安全。

2.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为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加强对高速公路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完好率;在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事故多发点增设减速震荡标线、安全行车标志牌、太阳能爆闪灯,隧道入口反光标牌,以警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此外,还修建方便冬季司乘防滑自救的储料池,改造桥头跳车和桥面伸缩缝,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扩建隧道消防蓄水池,新增隧道区上下行互通线,不断完善道路硬件设施建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冰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时,不计成本,利用科技力量、机械力量,快速进行道路抗雪除冰工作,全力改善不利路况,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率。

3.重视特殊天气、特别路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雨、大雾、大风、大雪、雷电、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影响巨大,极易发生恶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一要信息互通、报告及时。相邻经营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科学安排警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强化管控、多措并举。通过就近分流以及路况实时信息等方式及时疏散因雾雪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量车辆滞留;对恶劣天气下重点路段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三要根据天气对道路影响程度,适时采取间断放行、控制车速、分流车辆和封闭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严管大型客车、“三超”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车辆。四要强化协作、配合到位。通过各负其职,层层联动,做到调度有序、快速救援、及时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相关的专家参与,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以演带练,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救援、快速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并视需要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应急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对雾、冰、雪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一体化的优越性,共同应对、共同防范。

5.做好事前防范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预防是管理上的最大效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由注重事后查处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由事后的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管理转变,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抓管理、抓基层、抓基础转变,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首先,抓源头防范,从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入手,严把源头关,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次,抓过程管控,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当中,把握安全生产的进度,针对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最后,抓重大危险源控制,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隐患。

6.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安全共管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路警、路地、路养安全共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交警、路政、消防、医疗、养护、施救、地方政府等各方合力,促进安全共管体系不断在探索中完善;聘请沿线乡镇分管负责人为路段长,建立“路地共管”安全网络,延伸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网络,及时化解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拓展跨区域性管理协作渠道,与相邻高速经营单位签订了涉及运营管理、安全管控等合作协议,全面提高道路运营管控能力,确保相邻路段的安全有序;深化与高速交警、高速路政、路段养护、清障施救的“五方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开展勤务联动,增强预警演练和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打造“平安高速”。

7.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第2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1云计算信息安全的问题

1.1法律制度不健全

云计算技术是时展的产物,由于云计算的虚拟、远程等影响以及云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对云端数据支配权等,给法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云计算平台相对开放,云端上的数据资源很容易被他人复制或使用,这样用户的知识产权是否被他人侵犯就不得而知。

1.2云技术的不足

云技术的虚拟化技术使得用户能灵活又高效地利用云计算资源,而云技术的多租户技术使云计算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且成本较低。但是,因为云计算得不到传统逻辑隔离以及物理隔离的保护,软件安全漏洞可能会造成数据被他人非法访问或窃取的影响。

1.3云服务提供商的可信度与用户隐私问题

云服务提供商的可信度很重要,但不能轻易被评估,若用户将信息托给可信度有问题的提供商,则提供商可能恶意窃取用户信息数据;若提供商可信度度没有问题,但其在信息管理上有失误,用户的信息也可能会受到黑客袭击。同时,对于云服务提供商获取了用户哪些信息,以及用户不再使用云服务时信息是否销毁的问题,用户有权知晓。如果用户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被他人窃取后很可能发生信息倒卖的状况,则用户的隐私也就泄露了。

1.4数据安全性

用户对云中数据服务进行访问时,需要得到与云之间的双向认证。而当前提供商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的方式比较单一,用户身份认证机制比较薄弱就给不法分子非法使用用户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除了常见的系统漏洞问题,若云服务提供商的员工个人出现操作失误、不规范等情况,也会给云计算安全造成严重的打击,所以还要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

2云计算信息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提高云计算安全的认识和观念

科技的发展促进我国对云计算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云计算的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用户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云计算在市场经济与科研方面的潜力,充分挖掘云计算的优势,认真探索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开拓其发展空间。对于云计算安全问题,首先用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化我们的正确观念,比如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了解和掌握云计算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提高自己云计算技术的水平和解决云计算问题的能力。同时用户要选择信誉良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还要注意在公共场所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密码信息,而要采取加密处理与备份处理的方式,降低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2.2建立健全云计算安全的立法制度,并严格执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信息传递与处理变得日益频繁。在云计算平台上,国家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要有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有利于云计算的应用与强化云计算安全管理。对于云计算安全问题,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为保护用户隐私需制定相应得法律条款等,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信息流动的规范性,同时立法要与国际社会接轨,使得我国在云计算安全上有更多话语权。而且,政府要加强云服务安全有关监管政策的实施,使用户与提供商之间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维护用户与提供商的利益。黑客攻击是云中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云时代黑客攻击范围较广且数量较大,而且取证比较困难,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对不良网络因素进行遏制。健全民事诉讼请求、赋予用户一定的刑事或民事赔偿权利,是一种严厉打击云中违法犯罪分子的有效措施。

2.3加强云服务运行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云计算信息保障平台

用户的信息资源一旦遭到泄露,势必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威胁。云服务提供商要通过对数据系统进行加密,对用户身份以及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认证,确保用户登录的合法性以及用户数据的安全、完整,还可以有效阻挡木马病毒的入侵。云计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互联网运行商之间存有竞争关系,有着各自的信息保障平台和独立的开发方式,这样对有效利用各云端信息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云计算信息资源的浪费。当今时代信息的存储量和传输量庞大,互联网运行商不能继续以往独立的信息保障和管理方式,而应加强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一个广阔的统一的信息保障平台,进而实现所有信息的高效整合和流通,将云计算信息保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运行商的协同发展将对信息安全起到更多的保护作用。

2.4提高云计算技术水平,重视相关技术水准的建立

第3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工作量 盈亏平衡分析 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油田上产的进行,油田对特车公司的运输工作量需求不断攀升,一方面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公司在安全上压力增大,如发生安全事故,随之带来变动成本会不断增加,如何在安全与效益之间做取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盈亏平衡点(BEP)分析项目成本与收益平衡关系的一种方法。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投资、成本、销售量、产品价格、项目寿命期等)的变化会影响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当这些因素的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影响方案的取舍。盈亏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这种临界值,即盈亏平衡点(BEP),判断投资方案对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盈亏平衡点分析

1.盈亏平衡点

2.盈亏平衡点分析

盈亏平衡点可以用来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找出提高效益的决策。从平衡点代数式x=a / (p-b)中,可以看出,盈亏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a与运输价格p和单位变动成本b之差,一个企业,a越大,盈亏平衡点越高,而p-b越大,盈亏平衡点越低。要获得较低的盈亏平衡点,要求企业具有较小的固定成本,而运输价格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值应尽量大才行,在不考虑单价的情况下,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高低,就可以决定盈亏平衡点的高低。根据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高低,可以将企业的经营安全性分为四种情况:

低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这时盈亏平衡点很低,很容易达到盈亏平衡,而且达到盈亏平衡后,利润很高,在盈利的情况下即使减少运输量也不易出现亏损,经营风险很小,这是一种理想的经营状况,可以称为安全型。

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图1的利润比较图进行比较说明来理解。

假设成本线1属于第一种低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的情况,其中的Q1为收入线S和成本线1的盈亏平衡点,当实际工作量比盈亏平衡点Q1工作量大x时,此时的利润为AC,而在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的情况下,利润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难看出,利润DE比利润AC要小的多。这种情况下,盈亏平衡点升高,达到盈亏平衡比较难,而且即使达到盈亏平衡,工作量的增加对利润的增减反应不灵敏,这类可以称为警戒型,也可以称为“慢性赤字型”。

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这种情况盈亏平衡点虽然不易达到,但是一旦达到,只要工作量一旦上去,利润就会急剧增长,这一点与安全型相似,从盈亏平衡点的高度看,这种情况又与警戒型相似,所以具有成长特性。成长型,它是一种积极的经营状况,这类称为成长型。

高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很高,很难达到,只要收入下降一点点,就会导致亏损;而且工作量的增加对利润的增减反应不灵敏,即便是收入增加一些,也增加不了多少利润。因为它的盈亏平衡点太高了,因此企业要尽一切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三、变动成本与运输安全的关系

安全是公司生产和发展的前提,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首先,发生事故影响公司车辆完好率、工作率;其次,发生事故后需维修车辆,导致工作率降低,影响公司收入;最后,赔偿事故损失,这都是纯利润,需要公司完成一定价值工作量的收入才能产生出来。

以上发生事故用于事故赔偿、车辆维修、车辆损工所增加的费用都是变动成本,所以说严格的安全管理是确保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杜绝事故的发生,减少变动成本,提升公司效益。

四、怎样做好安全

1.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1.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做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1.2安全是潜在的效益。安全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既安全生产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或发生事故)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反之都是潜在的负效益。我们要从安全与效益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成公司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2.通过做好安全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1要强化责任,坚持用心抓安全。我们始终强调,抓安全重在落实责任。只有大家都认清责任、承担责任、履行责任,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障。用心抓安全,就是要真正把安全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平时多研究、多思考、多督促,加强日常管理,注重工作细节,防范安全隐患,从一点一滴抓起。

2.2要严抓严管,始终保持工作力度。抓安全环保,是硬碰硬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不可能一劳永逸。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管理要求不严造成的,今后要突出严抓严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要看到,安全环保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会经常出现波动和反复。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往往比较紧张;形势好的时候,往往产生松懈情绪。这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也是发展变化的趋势,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加强管理。

2.3下大力气补强有感领导和风险识别两个薄弱环节

一是强化“有感领导”,增强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执行力,通过强化领导干部就会更加重视岗位人员的变更,重视危险作业的防范控制,重视风险评估和需求培训等各项工作,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安全管理的其他领域和各个环节,进一步推动本单位安全工作实现整体转变。

二是强化风险识别。很多安全事故都可以表明,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风险识别的不足,一方面对风险的识别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自身缺乏风险识别的能力。当作业条件、现场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进行风险识别是思想问题,能不能识别则是能力问题,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增强风险识别的意识,同时加强自身安全理论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安全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安全的具体表现,只要有了安全,公司的效益才能得到保证,不安全的环境谈不上效益,没有以安全为前提的效益只是暂时的、片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雨前,《盈亏平衡点分析法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北京印刷学院学报,1995.

[2] 张艺林,蒋永明,《工业企业安全管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微机型;备自投;安全运行

1 概述

1.1 微机型保护和自动装置的优缺点

近年来,为适应调度自动化及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发展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大量的微机型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型、整流型、晶体管型保护和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逐渐推广使用并普及,。微机型保护及自动装置与传统的保护及自动装置相比有很多优点,如:

1. 装置是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单个元件组合而成,维护调试简单方便,节省大量的时间;

2. 可靠性高,自动识别和排除干扰,有自诊断能力;

3. 易于获得附加功能,如提供测距和波形记录等;

4. 灵活性大,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改变特性和功能,适应运行方式变化。

5. 保护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如距离保护区别振荡和短路、差动保护识别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等问题,都已提出新的原理和解决办法。

虽然微机型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有着传统的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就现阶段来说,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影响其安全运行的问题:

1. 生产厂家众多,现场使用的各厂家同一类型的装置在硬件结构、软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给回路设计和现场安装维护带来不便。

2. 早期的一部分装置对开关量的输入输出设置不合理,使外部回路难以实现扩展功能或因接点公用而造成电源不独立,形成寄生回路。

3. 早期的一部分装置内部材料质量较差,有软击穿及接口氧化现象,容易造成拒动或误动。

4. 对本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传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原理,还要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结构。

1.2 对备自投装置的基本要求

1. 母线失压应可靠动作,且只有当工作电源断开后,备用电源才能投入;

2. 备自投装置只允许将备用电源投入一次;

3. 应设置手动分闸闭锁及工作母线或变压器故障闭锁;

4. 当备用电源无电压时,备自投装置不应动作;

5. 当电压互感器一、二次保险熔断时,应设工作电源有电流闭锁,备自投装置不应误动作;

6. 备自投装置的动作时间,以使负荷停电的时间尽可能短为原则;

7. 一个备用电源同时作为几个工作电源的备用或有两个备用电源的情况,备用电源应能在已代替某工作电源后,其它工作电源又被断开,必要时备自投装置仍应能动作;

8. 应校验备用电源的过负荷、电动机自起动和小电源的情况,必要时应联切相应设备。

2 几例影响微机型备自投装置安全运行的问题分析和处理方法

2.1 因开关量及回路设置不合理,形成寄生回路的处理

2.1.1 问题分析

我公司2000年110KV青山泉、大杏沃变综合自动化改造,采用了南瑞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的LSA-P型系统,其中备自投装置型号为LSA661,主变各侧及高压侧桥开关操作箱型号分别为LSA602、LSA603,中、低压侧分段开关保护操作一体装置型号为FBZ-301。工程竣工时因系统联络运行,备自投装置不具备运行条件,未发现异常。交接后,我在组织年检时,发现备自投装置所作用的3台开关的操作正电源与备自投装置电源互有联系,经查阅装置原理图和施工蓝图,分析后发现,操作箱提供给备自投的用于手跳闭锁、判断开关工作状态的开关量不是空接点,而是在装置内部与各自的正电源相连,再接入备自投回路中,特别是手跳闭锁是直接引自控制开关KK跳闸接点两端,构成的寄生回路极易造成开关误跳闸(如图2-1所示)。

图2-1

2.1.2制定对策

为消除寄生回路的影响,我及时组织向生技部门汇报,提出更改意见并绘制图纸。方案一:更换装置,即更换所有关联操作箱,增加独立开出STJ和HWJ接点,接入回路,可以解决问题,但两个变电站共需更换14套LSA操作箱和4套分段FBZ保护装置,需费用二十多万元。方案二:在回路中增加具有大容量小体积中间继电器,适当更改回路,实现隔离,共需中间继电器18只,费用不到4 千元。经比较可明显看出,同样能解决问题,方案二更经济合理。

2.1.3 方案实施

征得生技部门同意后,我设计绘出二次图(如图2-2所示),组织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施工。

2.1.4 效果检查

施工过程中采取了较完备的安全措施,未影响正常运行。采用的JQX-38F中间继电器体积小,安装在屏内,不影响屏面布置的美观,调试检查时只需拆除一块活动面板。拉合电源检查,各装置间不再有电的联系。模拟各种故障状态,使用模拟开关进行整组检查,各动作行为正确。投入运行后,装置及回路运行良好。

图2-2

2.2 因电压互感器二次切换回路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备自投拒动的处理

2.2.1 问题分析

图2-3

图2-4

图2-5

2002年我公司新建35KV马庄变电站,其35KV进线采用内桥接线(见图2-3),微机备自投装置为东方电子DF3282型,在施工调试中动作正确,但在送电实模时拒动,施工单位未找到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我带人赶至现场对装置和回路进行了检查,以吴马线主供,青马线备用为例,在模拟满足备自投装置动作条件时,即备用电源青马线有电而主供电源吴马线失电时,发现接入备自投装置的母线电压(A650、B650、C650、A660、B660、C660)仍然有正常电压,即备自投装置判断为母线有压,所以不动。其他运行方式下情况也相同。检查PT切换回路后找到了问题。内桥接线,压变在线路侧,而在切换回路中(见图2-5),母线电压只经PT刀闸辅助接点切换,这样,即使两个进线开关都在断开位置,只要备用电源有压,母线就有正常电压,装置判断为该段母线有压,不能动作。而在调试时,是用外加电量试验,不能发现PT切换回路的问题,因此备自投在调试时动作正确而在实模或正式运行时不能正确动作。

2.1.2 制定对策及方案实施

根据分析得到问题的原因,我制定了在PT切换回路中串入进线开关辅助接点的对策,让母线电压(A650、B650、C650、A660、B660、C660)能如实反映母线是否确实有压,使备自投装置正确判断是否具备动作条件,具体实施如图2-6所示。

图2-6

2.1.3 效果检查

再次实模,以吴马线主供,青马线备用为例。当断开吴马线对侧开关(工作电源失压)时,虽然青马线线路压变有压,但由于2#PT投入回路中串有2DL辅助接点,3ZJ、4ZJ不动作,母线电压(A650、B650、C650、A660、B660、C660)无压,满足工作母线无压、工作电源无流的动作条件,装置动作正确。实模其他运行方式下的动作条件,装置动作全部正确。此问题的解决确保了该变电站今后的可靠供电。

2.3 因装置参数的整定影响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动作的处理

2.3.1 问题分析

2003年6月,35KV紫庄变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选用了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推出的RCS-9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备自投装置型号为RCS-9653,继保人员在厂家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调试完毕后投入运行。2004年1月份,紫庄变全站失电,我赶到现场检查设备时,调度说明是市公司紧急限电,但我发现了问题,当时备自投装置投入,上级电源限电拉闸时,具备动作条件,但装置只动作于跳闸,而未发合闸令,我没有放过这个疑点,立即组织人员将该装置停下检验,认为是装置参数整定不全或不对,而定值单上无装置参数设置内容。

2.3.2 制定对策及方案实施

按装置说明书对RCS-9653型备自投装置的装置参数进行核对,发现共有38项,在对“断路器开入位置编程*DL_SCH”项(见表2-1)分析后,确认原因为*DL_SCH 中BIT1、BIT3即1DLF、2DLF整定均为0不正确。因为母线上没有需要联切的小电源或电容器等设备,在备自投发出跳闸令及联切令后,虽然1DL(或2DL)的TWJ接点闭合,但1DLF、2DLF不存在TWJ,不可能输入闭合接点,装置认为联切不成功,所以拒合。应将BIT1、BIT3整定为1。

*DL_SCH按位控制接入的各断路器位置接点状态表

位BIT 4 3 2 1 0

断路器 3DL 2DLF 2DL 1DLF 1DL

说明 1. 1DL、2DL、3DL:分别为1#、2#进线及分段(桥)断路器辅助接点

2. 1DLF、2DLF:分别为1#、2#母线需联切断路器断路器辅助接点

3. BITx=0:接入TWJ接点,接点闭合:断路器跳位;接点断开:断路器合位

4. BITx=1:接入HWJ接点,接点闭合:断路器合位;接点断开:断路器跳位

5. 装置出厂缺省定义BITx均为0接入TWJ接点

表2-1

2.3.3 效果检查

参数重新设置后试验装置动作正确。当时在35KV泉河变正在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采用的也是同厂家同型号的装置,检验时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同样更改“断路器开入位置编程*DL_SCH”项后试验正确。

2003年以后,我公司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全部选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推出的RCS-9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认为该系统软硬件设计较为专业、功能配置全面、操作与调试较为方便、动作可靠。功能强大了,装置的参数整定项目较多,定值单上不包含该内容,如果工作不细,装置的参数整定不全或不对,就容易造成装置拒动或误动。在实际运用中,专业人员应仔细检查每一项参数内容,继保专职最好能根据运行方式将其列入定值单,以方便继保和运行人员检查。

2.4 因软、硬件质量问题而引起的装置不正确动作的处理

我公司35KV庙山变电站珠海威瀚WH-BZT备自投装置在2000年安装时就发现35KV进线程序编写不正确,调试时不动作;主变备自投装置散热不好,元件不稳定,运行中易死机或误动。35KV屯头变电站东方电子DF3282型桥接线备自投装置程序编写有误。这些问题在厂家更换相应的软、硬件后均得到了解决。

3 总结体会

以上是本人在综合自动化改造和微机型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发现和处理的几例影响备自投装置安全运行的问题,有装置自身原因,有设计原因,也有检查维护不到位的原因。在其他装置或设备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在保护微机化的过程中,只有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先进的设备为经济发展、系统稳定、供电可靠和工作量降低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第二版.2000

[2] 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RCS-9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使用说明书》.2001

[3] 东方电子《DF300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说明书》.2001

[4] 南瑞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LSA-P型系统技术说明书》.2000

作者简介:

第5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电力体系通信网络为电力体系运营与管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电力体系通信业务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体系 通信网络 安全 防护

1 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设备概述

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涉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主机及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当前,在我国的国情下,我们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新购置的网络设备基本都是国产的,只能说目前仍有部分在用网络设备是国外进口的设备,可以从几方面来说:

(1)目前仍然在用的国外进口设备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

(2)国产的设备在因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安全性还有待提高。

(3)因为目前电力行业正在从进口设备转向国产设备,但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将设备进行更换,因此必然会出现同时使用不同品牌设备的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兼容性差异,影响网络安全。

电力信息通信是电力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多个部分构成而形成的电力体系。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是一个覆盖面积广泛的网络,它的不同管控和通信都是以大量的软硬件做支撑。电力作为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电力信息化建设是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及生产力水平的主要体现。为了确保电力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营,必须要使用这些通信技术和网络设备,而国外信息通信网络设备厂商和产品的不可控性,不断曝出国外厂商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隐患,关乎公司、国家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

2 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组建了电力体系管制专用网络,并实现了内外网隔离。通过逻辑隔离和物理隔离的方法对信息通信网络进行安全防护,全面组建了以“三道防线”为核心的等级保护纵深防御体系。有效地确保了核心数据的安全,杜绝了非相关人员管控网络以及访问信息的情况出现,通过电力体系相关实验室的对国内外网络设备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如果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或者事先被植入木马、后门等程序,即便在物理隔离下,依然会被攻击。

2.1 设备与体系风险

因为目前电力行业正在从进口设备转向国产设备,但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将设备进行更换,因此必然会出现同时使用不同品牌设备的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兼容性差异,影响网络安全。存在被植入后门、木马的风险,将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完全、局部对外部网络开放,导致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的安全风险。由于设备的缺陷或漏洞未及时更新修复,使得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遭受攻击和利用,这也是我国电力体系信息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

2.2 人员管控方面

通过实现内外网隔离,降低和消除了部分网络攻击带来的故障影响,但在运维和管制中还存在一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管制、维护人员方面。一些核心的设备来源于国外,因此故障、升级、维护等环节也需要外来人员的技术支持。在进行内网体系检测维护时,众多敏感数据可能会被他人所非法利用。对于国家电网公司从事体系管制的工作人员,由于管制不善,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或其他终端通讯设备,对信息通信网络进行攻击和破坏。

3 加强科学技术使用,抵制风险

网络技术是预防安全风险的最优方法,电力公司要及时创新或引入最前卫的体系安全技术,创建良好的运营环境。网络技术是抵制安全风险形成的最佳方式,电力公司要及时更新或引进先进的体系安全技术,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3.1 安全审核技术

对于体系上流通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查,及时拦阻存在异常的数据信息,避免这类信息给网络体系造成干扰,安全审查技术的运用也能有效的保护信息体系的安全。如审核技术中对网络设备日志、操作体系运营日志、数据库访问日志等综合处理,及时发现异常问题且自动处理。

3.2 防火墙技术

这种技术是将可信网络与不可信网络相互分隔开来,进而创建一个全面性的安全检查点,对一些异常信息流通进行过滤筛选。如:防火墙中的强制实糟能进行安全检查,避免电力公司信息遭到非法存取或攻击。另外,在电力体系的生产、计量、营销、调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管控。

3.3 容灾技术

采用双机备份、异地备份等方式来保护重要资料。在本地将关键数据备份,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按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这种方案成本低、易于配置。但当数据量增大时,存在存储介质难管理的问题,并且当灾难发生时存在大量数据难以及时恢复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灾难发生时,先恢复关键数据,后恢复非关键数据。

4 加强管制体制

体系建设安全技术仅仅是一部分,在引进网络信息体系管制之后应从多个层面来维护信息安全。公司经营者应从管制策略上创新改革,制定更加科学的安全管制策略以规划好网络信息体系的运营。日常管制中,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管制:

4.1 规划管制体制

严格的网络安全管制体制可实现信息体系的有序操作,让每个环节都能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营状态。公司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念,制定可持续性的体系安全策略,以确保网络信息得到有效维护。如: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管制,考核其专业技能;对计算机设备管制,避免出现意外故障等。

4.2 增强安全观念

安全观念涉及到领导者、操作者。电力公司经营者要从安全角度出发,为现有的网络信息体系制定安全管制策略,避免体系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而公司职员,则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安全观念,在操作网络体系时坚持安全原则,把握好每一个操作步骤以维持体系的稳定性。

4.3 构建认证体系

身份认证是利用专有账户、密码等对进入信息体系者的身体进行验证,防止外来入侵者恶意攻击体系。

4.4 加快故障处理

当网络信息体系发生故障后,公司要尽快组织技术人员对体系进行解决,尽早解决常见故障造成的不利影响。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力体系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电力公司运营中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外界影响因素以及体系运营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给电力体系通信网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创立完善的安全管制体制,加强安全防护观念等,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营环境,为电力体系通信业务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疆生.电力通信网络中的时间同步体系[J].电力体系通信,2011,32(01):6-9.

[2]王富良.浅谈电力通信网络管制体系结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55.

第6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的现实,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留下了以下七个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1.1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城市轨道交通要从前期论证、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1.2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地铁安全管理法规,是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1.3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地铁行业安全标准的建立,对规范企业的安全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地铁行业安全标准,既要考虑地铁行业可能达到的水平,更要充分考虑乘客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1.4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

地铁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宜传教育,要大力向乘客宜传并任促其遵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5地铁事故应急预案不够细化与缺乏演练

由于地铁运营环境的特点使得事故发生时危险性和紧迫性较高,因此对地铁事故的处理.预先制定各种预案并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新建成的地铁线路,在投人试运营期间更应该进行起复、救援、抢修、抢险、消防、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型的演练。目前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但突出的问题在于既不够细化又缺乏定期演练。

1.6安全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推广

安全评估是保障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轨道交通项目投人运营之前、运营企业必须通过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消防等部门对系统进行初检和安全评估;进人运营阶段,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指定专业科研或咨询机构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责令运营企业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估体系,确定统一、规范的安全评估标准方面还须进一步推广和深人。

1.7各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投入不够

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资金等。安全标准与人、财、物的投人成正比,要实现可控的安全标准,一定要加大投人。我国的轨道交通在安全的投人方面还很不够。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各个环节及众多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要从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人手,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安全生产。

2.1加强城市轨遗交通规划、建设、运管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

理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加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提前参与到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安全性论证工作;施工审查部门要加强对有关安全强制性条文的审查力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也应将运营安全保障前移,提前参与前期各项安全审查工作。

2. 2制定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

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针对我国地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地铁法律法规,明确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的安全职责,依法规范乘客行为,保护地铁安全设施,使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走上依法管理的更高层次,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

2. 3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推进设备技术国产化

设施设备的可靠性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制定统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运营设备符合接口的技术要求,切实满足运营的实际需要,为运营安全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运营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国产化的推进力度,强化运营设施设备保障,不断提高运营安全质量。

2. 4完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地铁运营安全需要相应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来保证。应逐步建立起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营安全评估体系及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在内的大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职责清晰、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覆盖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员工。

2.5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按地铁运营的具体特点,完善各种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供电等单位沟通联系的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与指挥体系。通过演练,达到各种设备与各级员工之间的“联调”,提高多工种共同配合抢险作业的能力及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紧急应变能力,同时也检验设备维保质量和应急功能状态。

2. 6加强运营设施保泽,提高运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白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对维修过程中的工时、物料、定额、检修规程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维修计划的落实,全面提升设备设施维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维修质量,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

第7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地铁;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对策

一、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

广州地铁目前拥有8条线路、145座车站、运营里程达236公里组成的线网。每天平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784万人次,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左右。地铁车轮滚滚,每天面临的最紧要问题就是安全。近年来,广州地铁公司坚持以安全运营为中心,狠抓运营质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网络,在员工中进一步强调了“安全乃企业立身之本”的观念,在运营安全管理上强化各项措施:

1.制度保安全。在进度和安全的选择上,广州地铁永远把安全放在首位。保卫综治、绩效考核、运输管理、应急预案、安全管理等近88个安全规章为地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三铁”作风抓安全生产,落实事故“四不放过”,确保了地铁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2.设备保安全。广州地铁通过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拥有一套较完善的运营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系统,确保安全、正常运营。运营设备设施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安全与否。为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广州地铁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提高维修质量。

3.人员保安全。从新员工进入广州地铁的第一堂培训课开始,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就与地铁人的工作、生活就紧紧相连。《安全管理奖惩办法》、《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安全管理办法》等21个规章制度是地铁保证安全运营的“法典”,“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则让每位员工全员皆“兵”,员工“违章即事故”的强烈安全意识则让广州地铁已安全运营了4000多天。

4.措施保安全。亚运期间,广州地铁针对客流量大幅增长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亚运免费日5天,地铁145个车站、412个出入口,就启动三级客流控制高达200余次。

每停靠一个车站,每开一次车门,地铁司机都会仔细瞭望,反复确认,确保绝对安全才能动车,一个班次下来,开关门累计超过4000次,用广播提示近800次。

二、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方向

目前,广州地铁正处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线,运营安全成为扩大运营规模的前提。所以,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将安全管理融合到生产管理之中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处置生产关系的原则之一,要保证运营生产全过程的安全,就必须将安全管理置于运营组织、维修组织运行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过程控制;另一方面要求生产人员在开展工作中考虑安全因素,实现安全控制与生产管理的完整结合。

2.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评估

广州地铁将针对现行的运行体系,结合运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风险评估对现有运营系统加以完善;针对新设备的投入应用,对设备功能及运用要求进行评估,超前进行风险控制;针对运营组织体系结构进行改进,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评估,发现运营的薄弱环节,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杜绝在爆发之前。 转贴于 3.将安全关口前移

随着运营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广州地铁必须将安全关口前移,将安全工作放到运营组织、维修组织的前面,在运营组织准备工作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在维修规程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安全人员的充分参与,并会同维修人员从安全角度充分预想,将安全关口前移到运营组织、维修组织中。

三、对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思考

运营安全是地铁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广州地铁必须狠抓运营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安全工作的得失,同时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上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建立运营安全评估体系是全面和客观评价运营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

各个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运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处理事故和故障的及时性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最重要的三个因素。那么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并据此提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地铁运营安全评估体系。一般说来,地铁公司可与高校联手,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展开研究,并建立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模型,从而开发相应的评估软件。通过对运营安全评估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对正确评价地铁运营安全状况,纠正管理偏差,提升运营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前介入工程建设是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的重要环节

地铁运营方是轨道交通工程的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运营方的提前介入,一方面有利于最终客户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与建设单位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完善工程建设,并从整体上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营方全面深入掌握交通设施情况,做好投用后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维护。因此,广州地铁可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在轨道交通新线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运营主体确定后,应组织运营方相关人员的介入,并明确介入的形式和不同阶段介入的内容,从而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

第8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辉.煤矿地质灾害的安全评价与损失预测[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96-197.

[2]姜伟.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及价值探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23(6):199-200+203.

[3]侯跃峰,马春,李小龙,等.浅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16(20):31.

[4]李贤功,宋学锋,孟现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7):89-95.

第9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

关键词: 质量安全;追溯评估体系;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64-03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针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出台,畜牧行业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已经是业内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产品追溯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公信力如何,产品的追溯信息是否可靠,政府如何加强各个追溯环节的风险把控,杜绝利用追溯平台进行溯源信息造假,误导消费者,这都是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体系是政府加强监管的一个有利手段。

1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1.1 什么是质量安全追溯

质量安全追溯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为每件或每批次产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证编码”,身份证编码是追溯框架规定的标准化的一组数字。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赋码及流通销售信息的监管,对每件或每批次产品进行跟踪和溯源。

1.2 国内外质量安全追溯的发展现状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安全控制系统。英国无论是在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可追溯系统研究及建立方面,还是对整个系统的控制上面都相当发达,其建立的风险控制执行机构体系已经完全覆盖了可追溯系统安全控制的所有环节,并建立了相关的兽医实验室及检测评价系统。世界各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时间和形式不一样,且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有差别,但各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不断制定更新相应的解决方案,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渗入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加强监管的力度逐步加强,国务院多次对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强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快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产品追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公开。但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于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出现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追溯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消费者能查到的溯源信息也是参差不齐。对于溯源的种种乱象,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已经表态将尽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制定全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规范追溯参与方的行为。目前农业部在规模化的农垦产品、生猪耳标等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地方农业部门也对品牌化农产品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开展了一些追溯试点。追溯体系要扩大试点范围,“尽可能将生猪、肉牛、牛奶和三品一标(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率先纳入追溯范围。”

2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风险因素

2.1 厂家随便填写追溯信息

由于很多追溯平台是企业自建,一些企业刻意隐瞒信息,追溯数据随意填写更改,消费者并不知情,在政府监管环节缺失的情况下,产品追溯信息没有公信力。

2.2 追溯信息环节缺失

目前各地方、各企业之间的畜产品溯源系统,水平和完善程度差距较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在生产、销售某个环节,给产品贴上事先录入信息的二维码。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溯源体系,畜产品溯源是从畜产品投入品的生产、检验、销售到畜禽养殖的饲养、防疫、监督、检疫、出栏、运输、屠宰,再到畜产品的检疫、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建立监管和追溯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追踪的全程产业链追踪,一旦中间某个供应商、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就没办法做到溯源和把控。

2.3 调换追溯码

国内某些羊肉厂家假冒内蒙古羊肉,贴上内蒙古知名企业原产地追溯码,价格大涨;一些畜产品进口商调换追溯码,撕下进口畜产品的溯源码,重新贴到其他畜产品的外包装上,冒充原装进口产品误导消费者。除了畜产品,其他农产品也出现类似状况,如利用虚假的追溯码,假冒知名特产宁夏“中宁枸杞”,其他燕窝产品调换进口产品追溯码,冒充印尼、马来西亚进口燕窝等。

2.4 追溯平台协助造假

一些追溯平台运营商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比如有的企业以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每个0.02元到0.08元,产品的追溯信息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方便企业造假。

3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指标

建立适应畜产品行业特点的评估指标,才能定性的去评价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优劣。设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多级指标体系,依据权值,确定质量安全追溯评估系统等级,指导企业合理选择使用追溯系统平台,促进追溯平台纳入政府监管,逐步完善。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依据行业特点,设计如下一级指标。

3.1.1 政府监管

企业必须在政府监管下运营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失,建议一票否决,不允许追溯系统平台运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完全依靠企业自律与社会责任意识是不现实的,缺乏政府监管的企业迟早会出现问题。政府监管一级指标包括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地市平台、行业平台二级指标。依据平台的监管级别,分配相应的分值。分值为30分,如果缺失直接判定为不合格系统。

3.1.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主要评估系统平台开发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一级指标包括系统架构、安全设计、服务器配置、数据结构、升级扩展二级指标。分值为20分。

3.1.3 追溯环节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追溯信息涉及从养殖、检疫、屠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如果缺失某一环节或者只是依据某一环节的数据进行质量安全追溯,不是一个完整追溯系统,环节的缺失必定会影响追溯系统的评估分值。一级指标包括养殖信息、检疫信息、屠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消费者查询信息二级指标。分值20分。

3.1.4 运营状况

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只有经过行业应用的检验,才能出具安全性、实用性等相关材料,平台运营的企业越多,时间越长,证明平台的使用价值,相应的分值自然越高。运营状况包括平台企业数量、平台已运营时间、服务支持二级指标。分值为20分,没有投入运营的追溯系统设置为0分。

3.1.5 其他

其他一级指标包括平台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项目奖励二级指标。分值为10分。

3.2 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评估系统

依据可追溯评估指标,搭建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系统(图1)。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系统受到政府监管、系统设计、追溯环节、运营状况和其他的影响,它们的分值比例分别为30%,20%,20%,20%和10%。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评估结果=政府监管评估分值*30%+系统设计评估分值*20%+追溯环节评估分值*20%+运营状况评估分值*20%+其他评估分值*10%。每个二级指标中都会设计相应的打分题目,打分题目一般设计五个选项,每个选项赋予1到5分不等的分值,根据打分分值最终得到具体的分数,然后通过系统内部公式处理,得到各类一级指标的得分,依据相应权值,算出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最终评估分值,系统自动对应确定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级别,分值越高对应的级别越高,评估级别分为5级。如果评估级别低于2级,评估平台提示追溯系统不符合上线要求,必须进行整改后达到级别要求再投入运营。

3.3 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国家或行业评估标准

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标准,很多畜产品生产企业依据自身需求,建立了各类追溯平台,政府针对企业的可追溯平台的监管无法可依。探讨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国家或行业评估标准,划分系统等级,促进企业与政府监管对接,逐步完善追溯系统,淘汰缺失政府监管的追溯系统,真正实现政府全程监管下的产品全程透明化可追溯管理。

3.4 确定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专业评估机构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专业评估,国家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开展评估工作。针对畜牧行业,国家可授权相应的权威机构,在国家标准出台后,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评估,为通过的可追溯系统颁发相应的安全证书,确保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使追溯平台建设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系统推广

按照商务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畜禽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统一采集指标、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编码规则、统一追溯规程的“五统一原则”,保证追溯技术模式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系统的推广,加强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准入管理,逐步淘汰没有经过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评估、缺乏政府监管的可追溯系统平台。

4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体系的作用

4.1 加强政府依法监管力度

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体系,各级政府可以依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根据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企业畜禽产品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快速应对处理突发的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

4.2 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产品的质量

企业加入通过评估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政府和消费者的实时监督下,不敢再擅自修改追溯信息,约束自己的生产行为,确保真实的产品信息,把产品安全作为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

4.3 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

食品安全已经得到消费者的重视,而且他们已经开始有了主动选择认证或可追溯食品的倾向,消费者愿意选择具有双重保障的安全认证与可追溯产品,并且为其支付更高价格。如果企业加入的追溯系统平台通过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相信消费者会优先选择这类企业的产品。

5 结束语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评估体系从畜禽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出发,评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信息指标,为把握可追溯系统的各个风险环节,杜绝企业录入虚假的追溯信息,实现可控的追溯,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政府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监管效率,真正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整个供应链的跟踪和溯源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兴芸.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机推广, 2015(1):8-10.

[2] 崔先雨, 张淋江. 畜产品全程监管可追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价值工程, 2015(15):44-46.

[3] 刘丽军, 邓子云.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

[4] 叶三成,高洁, 李刚. 基于可追溯制度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J]. 物流技术, 2014, (12): 374-376.

[5] 江斌. 基于可追溯系统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4.

[6] 刘亚东. 我国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现状及分析[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7] Shigeyuki Goto. The Bound of Class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a Behavioral

Approach[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2007, 10(2): 26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