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范仲淹苦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部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质疑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交流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学习第三部份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实现他的抱负吗?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再读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范仲淹还有怎样的志向和抱负呢?
(3)品读、感悟: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三、学习第二部份
过渡: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讲范仲淹要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一)品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学”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能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2、指名反馈。
3、出示重点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理解废寝忘食)
4、归纳学习方法:读、画、写、说
(二)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1) 读:小组内一起朗读3、4、5自然段
(2) 画、写:找出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3) 说: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你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2、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成语“划粥割齑”。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②送银子他委婉谢绝了,送美味佳肴,却食品发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别的师生都丢下书本跑出去,他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随便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3)再读这些句子。
(4)师小结:范仲淹为了实现他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刻苦读书,实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样赞颂他的呢?
(5)引导学生理解并品读感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去叙述;
2、回顾板书,明白写人首先必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崇高精神的。
四、 课堂总结,拓展
范仲淹为着理想苦读诗书,成就了他的一生,实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今天,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五、 作业
这本书讲的都是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就像孔丘,从小就学而不倦。
孔丘学习一点都不烦躁,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还在勤奋学习。这种学而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了伟大的教育家。还有范仲淹,他发奋苦读,我们该向他学习。范仲淹没钱上学,白天帮人干活,夜里读书,有时甚至不吃饭都要读书。为了节省柴火和粮食,范仲淹想了一个办法,早上煮一锅粥,把稀饭盛到盘子里冻成块,一天吃两次,就着咸菜吃。范仲淹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白云糕”。他经常读一夜书,等人们起床了他才稍稍休息一会儿。最后他成了一个博学家。
我们还要跟张居正学习。张居正从小学习很刻苦,可是到十三岁的时候考试还没成功,但张居正不放弃,继续努力,在他十六岁的时候考试终于成功了,后来成了政治家。张居正虽然受到挫折,但还一直坚持下去,这表明张居正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做很对。因为不能受到挫折或困难就放弃了,只要坚持到底,胜利会向你招手!张居正好像在对我们说:只要不放弃,一定能成功!还要学习詹天佑,因为他从小立志,长大报国。他看见人家国外有火车和轮船,当时他才十几岁,就立志修铁路。詹天佑发奋读书,长大后为我们国家修了第一条铁路。
《和好孩子交朋友》这本书里的人物告诉我们,从小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有志向,长大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北京海淀二里沟中心小学一年级:茫茫
有一次汉文帝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2、苏轼之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范仲淹断齑划粥
【关键词】文言 释词 方法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文言文考查必不可少。从分值来看共有10分,占了整张试卷的1/12,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朗读节奏的划分、文言字词的理解、关键语句的翻译、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写作特色的领悟与欣赏、思想与内涵的借鉴与感悟。笔者认为文言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是结合具体语境释词,只有理解了文言当中的字词,才能读懂文本,读出韵味,领悟文言的精华,真正达到古为今用,弘扬国学。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字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在阅读考查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见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而言,释词是他们的盲点和难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怎样突破释词难关?初中各年级、各册,语文教师又将怎样引领他们学习文言?
眼下,在初中语文教育界,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众多学生对学好文言失去了信心与趣味。语文老师难辞其咎。文言教学只是老师一味课堂理解、翻译,学生一律课外背诵、记忆,或者学生课后对照翻译资料自学、复习巩固。这样弊端多多,尤为在解释字词方面出现许多谛笑皆非的故事。记得有一次,笔者在布置文言文练习《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如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这样一道字词解释,请学生们解释文中“辄以水沃面”一句中的“沃”是什么意思。一学生解释为“泡”。当时,我估计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有吃泡面的经历。再想想范仲淹昼夜苦读,饿了自然需要吃点夜宵――泡面。这样解释理所当然,似乎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再说,当时,初一学生懂得了运用组词法去解释,也相当不错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轻而易举就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1)生活阅历缺乏,体会不到穷孩子读书的艰辛。(2)学生前后结合理解,整体把握能力偏差。只看到了:范仲淹读书至深夜。忽略了“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一句。(3)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不够。若学生想象在当时背诵社会有方便面之类的速食吗?再说,那时的食品加工技术也没有达到。基于这样的教学案例,笔者在字词解释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总结。
以期其点铁成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贬抑。这些工作做好了,学生就有了看讲读写的兴趣、劲头、积极性。有了兴趣,才能有自觉的行动;有了这千金万银难买的自觉,学生对语文就会产生执着狂热的感情;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一切潜藏的问题就会在执着的追求下消融。为此我们应该做如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性、长期性
只有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长期性与重要性,才能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坚韧性。为此我们多方反复举例,加以不断强化渗透,从无产阶级导师的名言卓行到社会名流的知心话与卓绝行为;从古代科举制度到现代社会对文才的需求;从古今中外太学大学学科的开设到今天课程的沿革;从历代中外文学家的切身体会、经历, 到现代人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意义作用,消除骄傲情绪,树立长期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恒心毅力,从而树立破障越险的能力和必胜信念。这样也就可以激发诱导学生自觉看书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这两个“性”,学生就有了攻读与写作的时间和劲头,有了挤拼凑时间读书、寻找书本读书的兴致和行动。读书写文章有了兴致劲头,学好语文才有了切实的客观保证。有渴求,才有千方百计;有千方百计,就会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这有如牛想喝水,鸡想吃谷,不赶自去;不想喝吃,纵花九牛二虎之力又有何益呢?
二、让学生掌握和明了看读讲写高低、上下、好坏、文野的区别
这样也才能明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交错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向学生介绍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欣赏、语法修辞、历史科学、政治、哲学、文学史……的知识。为此,我们在讲课时提醒学生学语文不仅只是学语文的问题, 也必须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了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对学语文来说也是必要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即使是数理化也不例外,从而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
三、读讲与写作结合
科举既然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前途命运,为中第而无所不用其极也就不难理解了。寒窗苦读之外,送礼请托、雇佣、贿赂考官、泄露试题、夹带小抄等五花八门的手段也就跟着出来了。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就曾在主持考试时大受贿赂;《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董思因泄露试题被发配岭南而死。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的儿子参加明经考试,成绩不佳,杨国忠却买通主考官将其取在高等。考中者固然欢喜,不中者则垂头丧气。若再有不公,则极易激愤闹事。宋代有个叫张元的考生,屡次殿试不第,一怒之下投奔西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省试,为提倡淳朴文风,当时社会上推崇的“文章之士”一个也没有录取,引起考生骚乱。
科举成了读书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成了读书人谋生的手段。然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落第者大大多于中第者,许多人衣食无着,穷困潦倒。1300年的科举,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得水蛟龙失水鱼,其命运及感受之差别天壤殊异:“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是举子们辞母别妻前去应考,心中充满出人头地的期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成功者的扬眉吐气;“一日从此始,相望青云端”是及第通显者的雄心和抱负。而“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却是落第者的失意与无奈。高尚其事、以道自尊是失意士人的自我安尉。中国人的性格,是得意时崇儒家,失意时尊道家。而得意与失意,就在科举之间。
读书人或现代所称知识分子,是中国科举社会造就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考试来求显名、求发达、求富贵,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成为中国社会最牵动人心的一件大事。清人王士禛的笔记《池北偶谈》中,记载了许多科举状元、解元、探花的姓名,凡同乡无不津津乐道。中国儿童从小就听说那些借月光或萤火虫而刻苦读书的榜样。科举发展到后来,已在世上形成对读书求学的一种病态畸形的热爱,祖孙三代同入考场的甚至被传为佳话。
[关键词] 《核舟记》;魏学洢;节烈孝子
清代人张潮《虞初新志》所收录的《核舟记》,历来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编的经典篇目之一。然而,他的作者魏学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
魏学洢(1596—1626),字子敬,浙江嘉善人。父亲魏大中,系明一代名臣。魏学洢少负异质,好学善文,七岁时就能做诗,下笔数千言立就。生性善良孝顺,据说在其八岁时,因为不慎摔下桥,摔断了腿,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忍着剧痛隐瞒此事。家贫,曾随父亲魏大中在帷萧寺闭门苦读,效仿北宋范仲淹的做法日夜吟诵。后来以善写文章闻名,他的赋更是精妙绝伦,颇受如陈继儒这样的大家的欣赏。万历四十年(1571年)成为诸生。
父亲魏大中后来因触犯宦官被诬下狱,魏学洢身为长子,为营救父亲,积极奔走呼告,一时间“深乡酷穷之士,素不通名者,莫不典衣鬻物以相和”,他暗中随着父亲等人的囚车进京,希望能上书替父罪,但最终也未能如愿。后来魏大中惨死于狱中,魏学洢扶灵棺返回乡里,日夜哭不绝声,恸几绝扶,最后因为哀伤过度泪尽而亡,距魏大中死尚不逾月,死时还不满三十岁。等到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魏大中的次子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冤兄孝的情状。且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阉党,罪不容诛。后其父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诏旌为孝子,乡人私谥为“孝烈先生”。 《静志居诗话》评价魏学洢云:“魏忠节公被逮日,天大雷电。子敬徒跣攀号,请随行。公语之曰:‘覆巢岂有完卵,父子并死无益也。’子敬乃微服缇骑后,探起居。抵国门,逻卒四布,乃变姓名,匿都市,营救不可得。公既毙狱,扶榇归,朝夕躄踊,未尝一入寝室。泪尽唇焦,家人捧水桨以进,却之曰:‘吾父诏狱中,孰夜半而进之桨者?’病且革,进以药,则又却之曰:‘吾父诏狱中,孰诊视而进之药者?’历数旬,而哀毁死矣。思陵即阼,朝士上闻於朝,以是海内称为孝子。”[1]
同里大学士钱公士升序其集云:‘子敬之志,父存则不独死,父死则不独生。’是诚孝子之知己矣。当甲子秋,忠节掌吏垣,以激浊扬清为己任,天下仰望太平。子敬独私忧之,叹曰:‘无根之草,其能久乎!物不可以终通,天殆蕴隆正有之毒,而速之戚也。’未期而祸作,人服其识。[2]
魏学洢现存《茅檐集》八卷。《槜李诗系》云:“父子忠孝,皎然千古矣。所著诗赋杂文共八卷,曰《茅檐集》其诗近古淡一派,时而诡异又似锦囊中物,然其所以不朽者,岂在区区卷帙哉?”[3]
《槜李诗系》收录其诗六首,《明诗综》收录其诗十六首,《明诗纪事》收录其诗四首。他的《读史述》是一组读史而写的诗,笔力雄健,寓意深刻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诗中有不少典故,然而又自然贴切,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兹举数例,如《鲁仲连》:
鄙夫宁一身,身外非所计。有如魏帝秦,何与鲁连事。先生独倜傥,慷慨决大义。白日走秦兵,诚哉天下士。
又如《荆轲》:
萧萧易水波,日晏客未至。十三死灰儿,勉强共大计。坐中击筑人,何不充秦使。田光死也饯,于期死也贽。空死一无酬,烈士丧英气。愿逐酒人游,哭尽不平事。
又如《诸葛亮》:
受托诚不易,知人良独难。南阳比子房,谁为酂与韩。将相兼簿书,心中多苦酸。十出九空归,一身亦凋残。为君歌梁父,中夜发长叹。[4]
不难看出,所写的历史名人,实是面对着腐朽黑暗统治对贤相名臣的一种召唤,感情沉重内敛,语言朴实无华。
同其父一样,魏学洢的写景咏怀诗,多抒发洁身自好、不合流俗之心。
如《茅檐杂诗二首》:
独坐不知夕,时闻栖鸟鸣。间情怀应物,淡语忆渊明。近借邻家棹,前移柳下罾。道逢田父返,相话豆花棚。
孰谓贫多暇,笺诗更解《玄》。业随当代后,痴到古人间。瓶满陶潜粟,囊馀杜甫钱。顾奢谁过此?老我只丹铅。[5]
于疏林微雨、荒村闲居的吟咏之中,寄寓其人格精神。又如《秋兴》:
一夕西风到画栏,芙蓉消瘦不禁寒。身无同调人应笑,坐有新诗眼倦看。逐伴未能忘袒裼,闭门聊自爱衣冠。晚来斗酒长吟处,月下天高白露溥。[6]
又如《猛虎行》:
北山有猛虎,不牝亦不牡。哀哀无辜人,吞噬十而九。猛虎且勿道,虱乃伏其尻。壮士困颠踬,虱喙纷相挠。愤语行路人,且复忍此虱。扑虱误惊虎,灭影苦无术。虎头置短枕,虎皮罩尘埃。猛虎有死日,虱乎何有哉。朝窥北山头,猛虎死耶非。暮窥北山脚,猛虎死耶非。猎户不见至,虎尾日鲜肥。虎尾偶一掉,虱失尻间窍。[7]
联系魏学洢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人生经历,猛虎身上的虱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着那些篡国乱政的阉党贼子,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曾发生在魏学洢身上的这一段历史,依然对他的精神肃然起敬,敬佩有加,同样为他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
[1](清)朱彝尊撰、黄君坦点校《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563页。
[2](清)朱彝尊撰、黄君坦点校《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第563页。
[3]《槜李诗系》,卷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魏学洢《茅檐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八,第2462页。
[6]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八,第2462、2463页。
传说最早发现武夷茶为药用的是一位名叫“半仙”的人。他将其移栽于天游峰下一处如“井”的绝妙之地中,后人将此命为“茶洞”。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诗中唱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位高人也深信武夷茶系“仙家”所为。遗憾的是仙者何人,未见记载。尔后不知何年何代,武夷山人终于发现了贴近于他们的茶仙,名曰“杨太伯”,其妻李氏,享李太伯婆尊称。
据说,杨太伯是江西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到武夷山种茶做茶。因为他行善积德,因此乡人就叫他“杨太伯公”。死后传被奉祀为茶仙,或曰茶神。长此以来,茶家将其夫妇供奉茶厂厅堂之上,享人间烟火,受茶家奉祀。
杨太伯公是一位好好先生。他们夫妇悉心地保佑茶工安恙无事,也暗中协助包头算计茶老板。有歌谣云:“杨太公,李太婆,一个坐软篓,一个托秤砣”。其意是说,每当起茶先生和包头验收过秤干茶时,他们的灵魂,一个坐在盛茶的篾篓中,一个轻托高秤砣,这样茶的重量就增加了。大概是这对夫妇常年受包头供奉,“吃人嘴软”而为之;或许是包头为自己“短斤少两”开脱,而编造的谎言。杨太伯的故事很多,从中看出他是位爱茶者,一位好心人。
随着光阴飞逝,特别是眼下岩茶崛起之际,武夷山中又出现一批当代“茶仙”。他们骨子里浸透着对岩茶的关爱、钟情、痴迷,演绎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一位真正的茶叶专家,从事武夷岩茶栽种、制作几十年,有成果和专著,人称其为“岩茶泰斗”。他对岩茶的嗅觉、味觉特别敏感,他说,好的岩茶喝下后,能从鼻孔里呼出香气。他还说,有时吃饭后,还能感到口腔中有饭前所品过的茶滋味,这是极品茶。可能是他吃的清淡,或许他有“特异功能”。现已无法听其解说个中原由,因为这位茶仙已乘鹤西去了。
一位退休的局长,苦于岩茶的珍贵名丛有被人遗忘和濒临消亡危险,花了几年的辛劳,拍摄名丛的树冠、叶芽、花朵,注有该茶的特性、形态、香型、滋味….共70多号,集为《名丛录》。供研究者参考。出这本非剪非贴的书是不容易的,至于所花的本钱,至今好像还没全部回收。比之总是把秘密藏在心中的人,他好像有点“傻”。
一位岩茶世家的传人,倾家中积蓄,购旧房改造建起完整的岩茶手工作坊,有做青间、炒揉间、烘焙间、筛簸间,土墙砖地,木门木窗,竹席吊顶,竹木工具一应俱全……如若去统计改造费用、核算手工制茶成本,真是“得不偿失”。说到这些,主人总是淡淡一笑说,我爱这些老东西。
一位深度胃溃疡患者,因惧动刀,坚持不做手术。听劝后长喝熟香、足火的岩水仙。两年后去复检,奇迹出现了,溃疡痊愈了。连医生也惊奇。从此他对岩茶疗效深信不疑,居然开起了茶店,专卖武夷岩茶。
一位当代国学大师的高足,曾神秘对人说,“喝了岩茶,头上仿若有一个金圈,闭关打坐特别容易入定”。至此每年都要来武夷山几趟,非上品不购,买不到上品不走。当我和省城的几位佛教信徒说起此事时,她们好像也有类似之感,说“喝到上等岩茶时,手心会出汗”。不知是信徒们常年吃素的生理所致,还是她们在岩茶中沁入了“禅”。我纳闷至今。
一位资深的武夷研究会会员,把岩茶冲泡、品饮艺术融汇于参禅打坐中,创意了一套《武夷茶瑜伽》。以修心养性、提高素养为宗旨。我看到那一位位盘腿静坐、闭目养神者,颇有几分“仙”态。
一位国家级培训师,萌生起兴办“赏茶游山”的旅游项目念头,名为《武夷牧心游学》。借用古人牧牛的道理,引导学子“牧心”。通过辨识品种,感悟茶味,问答释疑,师生相长等活泼形式,增进旅游情趣,受到学员好评。我视那位办学者,谈古论今,举止儒雅,身材高挑,水袖宽衣,几分仙家风度。
一位海峡对岸的台胞,近几年来,每逢春茶采制时就飞到武夷山,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目的是收集资料,写一本武夷茶在海外传播的茶书。这位“候鸟”到处访谈,到处拾萃,到处拍照…件件是珍宝,事事感兴趣。素材堆积了几大摞,照片充满整个电脑,取舍却成了难题。今年六月间我在台北见到他时,其书还没定稿,他显出一脸无奈。看来丰厚的武夷茶文化“难倒”了这位“茶仙”。
一位从来未接触过岩茶的东瀛“老外”,名松下石村。看了东京电视台介绍武夷山某家茶厂后,好奇之心蠢动,漂洋过海来到武夷山那家茶厂。不管老茶农和他怎么讲,他也不懂。老茶农急了,对他说,“你到市区转一圈后,如果口中没有香甜味,就不要回来”。果然,小小市区还没转完,松下君迫不及待地回到厂中,买了几大包茶。对老茶农直说:“哟希!”。大有探到岩茶秘诀之乐。
一位品茶高手,把牛栏坑、马头岩肉桂茶分别名为““牛肉””和““马肉””,并说了一通个中原由,对自己的诠释颇为满意。如今类似这种品赏岩茶后得出的“高见”时有闻听。我想这种新说倡导者也当封为“茶仙”。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科学方法;本土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石 慧(1978―),女,苗族,湖南泸溪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自觉”是当今社会提出的历史命题。它是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矛盾冲突,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让人恐慌等背景下提出,它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1997年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文化反省、反思和觉醒创造的过程,体现文化主体文化观的成熟。文化自觉这种文化实践活动,它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内化,从而演变为人的一种自主行为。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现代文化交流融合中至为关键,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关乎民族发展的延续。文化自觉是一种思维活动,大学生文化自觉首先需要科学理性的方法指导。其次是需要把对本土文化来源、发展过程进行深刻了解,认识到本土文化发展规律和方向。
一、科学理性的方法
中西文化交流中,大学校园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中国文化是优秀的,中国原有文化值得大肆推广。另一种认为本土文化落后,主张全盘西化,推崇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主张虽说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缺乏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都是文化的不自觉状态。这种不自觉的状态是缺少科学理性思考的方法,那科学理性地方法是什么?
(1)整体把握、全面认识,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让其有“自知之明”。大学生需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整体的了解,全面的认识,本质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应试教育快速发展,这导致大学生普遍文化历史视野狭窄、文化底蕴不足,对本民族文化有曲解和误解的情况,没有形成理性的文化观,以致盲目追捧西方文化。面对这种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需要高校对症下药,多开人文课程,让学生沉下心去对本土文化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全方位的整理,这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当然,还需要深刻本质的思考,这才有可能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点及未来走向有所了解,心中明了做到自知之明。
(2)辩证取舍,客观认识,增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鉴别能力。随着交流的频繁,文化碰撞的增多,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要引导学生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见西就打”的文化态度,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坚持辩证客观的原则,“和而不同”地对待。在交流中,我们以客观的态度,面对本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良传统,以尊重和借鉴异质文化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取长补短,辩证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进而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和精神力量。
(3)注重时代特色,地域特征,提升大学生文化的创作力。不论何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呈现出不同特点。文化反思过程中要抓住特点,如现在时代体现出来的是时代的融合精神。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又以“经世致用”特点为突出,徽州文化以“开创”精神为特点,大学生思想活跃,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融合时代特色,创新本民族文化。
二、本土文化史全面反思
大学生文化自觉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更需要在深刻解读本土文化,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大学生文化自觉需要从自身日常文化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做起,对本土文化史进行梳理形成一种理性文化观。这充分展示其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担当、自我作为,从而走向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从民族精神、社会文化、自然生活、个人修身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文化反思自觉。
1.民族精神的反思
一般而言,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把握,重点是理解本民族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自强不息,总是勤劳、勇敢。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物质文明和让本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9到15世纪,中国站在世界各国发展的顶峰。这种勤劳、勇敢的品质,华人即使在海外也是如此。罗马、埃及、巴比伦、波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都消亡了。中国延续性发展下来,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又引导、推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
自强不息还表现在对整体发展的重视,对整体利益的追求。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很注重整体发展、重视整体利益。在历史发展中,这种整体精神一次次被提起,即从社会、民族、国家的视角思考出发进而发展成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且成为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强调个体、局部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因此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叹。而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热忱。这些精神激励着后辈奋不顾身、自强不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炎黄子孙也是奋不顾身,置血肉之躯而不顾,用“杀身成仁”的精神,去追求国家的整体。百年抗争后,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中国民族常常是强调个人服从社会,对社会尽责,为他人尽责。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特点和优点。这种精神的来源、形成,是大学生最需要认识和实践的。
2.社会生活的反思
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上的精神体现。社会生活中“厚德载物”表现为对“和”追求,“和为贵”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和谐,崇尚和平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的民族。两千年前,汉族在华夏大地上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近代,汉族又和50几个民族相互融合,和睦相处,中华民族进而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如何做到“和”谐相处的局面呢?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经济利益,古人为了社会的和谐,规范了“富贵”观、“义利”观。孔子认为“见利而思义”,提倡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再追求个人合法权益。“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不是正当途径、不择手段得到的富贵,是不可取的,富贵必须在道德范围内追求。
在个人相处层面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这是告诉人们相处之道是以和谐为标准的,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不同意见,可以相互合作,不相冲突。可以看出,“和”的思想已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处之道的标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中,大学生也要以“和”文化作为我们的社交准则和文化融合的准则。
3.自然生活的反思
人类在自然中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是人类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思想家们长久以来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古代思想的“天人之际”就是讲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虽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分两大类,但是两种学说中以“天人合一”说居主导地位。在今天自然生存环境存在重压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同样重要,人类不应该凌驾自然之上,肆意地改造自然,过度的开发,严重的污染。如果自然平衡严重被破坏,恢复不可能时,人类的生活也将不复存在。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发展。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中的“天”“人”观念,也是我们本土文化的精华,大学生是需要在去伪存真中理解和把握。
4.对个人修养的反思
对于修养而言,第一要务是读书,在读书中长见识,陶冶性情。中国人自能够受教育之时起,几乎全民读书。一读书,还表现在个人发奋苦读上,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在众人奋发苦读中,最后成就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这些领域中中国人为世界作出了资金及独特的贡献。
修养文化中,中国最突出的是修仁。它是一个克己、自省,爱人、忠恕的过程。修“仁”,首先是“克己复礼”,克己是强调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要求自己。《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是以修身为根本,进行自我完善。修身中还要求自己反观自己内心态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内心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规矩,向最高标准看齐。这种自觉的求道,在内心要求自己。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具有坚定性格是修仁的必要条件。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提倡谨言慎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多做少说,才能避免错误发生。为了实现仁德,孔子认为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其次是“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爱人,爱众人的思想。在人的伦常关系中是孝悌,是不同辈分人的爱。对于朋友是“信”,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方法论,是尊重他人,将心比心,推及他人,最终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大学生文化自觉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解读,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和谐共处、始终强化个人修养等特征的原因及发展走势,明白其发展规律,心中对文化做到真正明了。而这种明了是大学生文化自觉步骤性学习的结果。大学生只有在这种全方位内容反思中,才能做到真正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 2003(6).
[2]张冠生.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尝试――教授近读访谈[J].中国集体经济,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