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传统文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发展

第1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理念;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81-0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观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佐证了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下的不可或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与本土文化的涵化或濡化中确定、实现自身的发展,固然要体现其内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谐又是在“活态”中统一完成的,其动因产生于本土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两者地位的非均衡性结构。的文化理念与各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在其演化、融合与发展中存在的非均衡结构,势必导致它们在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差,由此决定了外来文化现象的与本土民族文化之间的势位差异体文化。在社会转型与深化改革中,由于市场经济及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封闭落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要求自然而然就会被凸显出来。文化理念的时代性表征总是通过现实的某种文化形态获得,其民族性特征也因先进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而伴随并且渗入。当与本土文化濡化后孕育出的强势文化在向外传播、扩散时,它的时代性规则的实现总要以某种特定民族性的内容为载体,这时,的民族性要求在随着它的不断扩散与传播中得到宣扬和巩固。当下的濡化新形态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自觉调整,都体现了各自对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的时代诉求。

1.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思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的人本精神在其文化理念中得到深刻体现,真正认识了以人为主体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了文化的中心与目标是人的理念建设,发展观中的文化建设要科学落实,必须以人为本。与此同时,文化创造与劳动生产力的社会关系是相互的,文化创造了社会生产力,然而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文化创造。文化以人为基础,而人又因文化而延续。文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于人,反之,人又是文化的服务对象。

2.坚持民族平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相互依赖与彼此往来加深,孤立的城墙日渐被民族间的交流与共荣所冲破,因为日益完善的生产关系使原来彼此闭关自守的原始状态将不复存在。“历史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经济基础、文化建设不外乎也是这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屹立于“世界历史”之中,并指明了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趋势与潮流。通过时代期许的规则解脱被世界历史束缚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其时代性、民族性特色在近代史上的表现。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表现得千差万别,那是因为不同的环境因素产生的结果。

3.追求理性科学的文化观,净化形式低劣内容庸俗之文化。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转型期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并达到一定度时,经济形态也必然发展变革,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必定发生相应变革,这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指出,“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关于文化作用的认识与社会发展规律理解相结合,是我们分析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变迁的正确方法。强调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辩证关系,同时,恩格斯也特别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3]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均有自身独特的时代性,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内涵,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开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自由交易,为社会文化营造了自由、民主的现代特征,尽管这种文化在内容和本质上是虚幻的,但是其形式的自由、民主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资本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文化自觉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促进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也提出“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观点,都为我们论述了文化的阶级性特征。而资产阶级企图用抽象的文化观掩盖文化的阶级特征及其阶级差异性,以“歌颂”资产阶级超阶级的民族文化,达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由此可见,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每一民族因其历史形成的独特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特征差异而有所区别,这些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和内容,而民族差异特征渐渐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纽带。因此,文化以民族的形式存在与发展,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1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第2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86-01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特定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其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载体,服饰的艺术呈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族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蒙古族来说,传承和发展服饰文化是促进其民族发展,巩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索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1.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

对蒙古族来说,传统是蒙古祖先经过长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文化命脉,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蒙古族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意义。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对蒙古族来说,传统服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一个精神纽带,体现了种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而对于外族来说,这种属于民族的传统服饰则是蒙古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好的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其次,学术研究的必要。从蒙古族服饰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蒙古传统服饰文物,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然后,社会的要求。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追逐也逐渐转向传统文化层面,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到灵感。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世界的宝贵资源,对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内,如果一些设计师能够将目光转向本土文化,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符号相结合,创新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设计出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1]最后,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太乐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民众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并不高,相关的文化保护政策也难以得到落实。

2.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

对蒙古族人民来讲,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因为蒙古族的服饰承载了蒙古人民的意识形态、审美趋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其服饰也在悄然变化着,并融入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理念,促使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紧赶当下的服装潮流。当然,这些变化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蒙古族传统服饰功能的转变。时代在进步,社会环境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削弱了传统服饰以往的功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在重要的节日庆典穿上自己的民俗服装,在民族文化的宣扬和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国家,人们为自己的民族服装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只是保留了传统服饰的一部分特征。在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厚重、宽大的长袍已经不适合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服饰的变化也成为一种必然。其次,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蒙古族人民对其服饰的态度。仔细审视现在蒙古族人民的服饰特征,女袍的款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并融入了西方的裁剪工艺。第三是服饰面料的变化。基于传统的观念来看,其民族服饰的面料主要是皮革、毛呢、裘皮、锦缎等。正是由于这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材料,蒙古族服饰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2]但是,受到服饰成本以及穿着便利化的影响,那些传统的服饰面料应用的较少了,替代它的是一些常规面料。最后,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境况下,一些民族的传统技艺也逐渐流失,那些复杂的服饰制作工艺也渐渐衰落,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另一方面,现代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持漠视的态度,致使民族传统工艺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加深了蒙古传统服饰发展的危机。

3.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思考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族较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鉴于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文物保护。服饰文化的保护是服饰传承的基础,对蒙古族来说,一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很好的见证其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为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由于服饰文物的易腐坏性,相关的国家文物单位要做好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一些文化部门也要对蒙古族传统的服饰图案、服饰工艺制作等进行发掘和整理,并将其利用影音或文字的形式给保存下来。第二,政府支持。针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将此项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并以现实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服饰文化保护方针。[3]另外,加大相关的财政投入和服饰文化的开发力度,鼓励服饰文化以及服饰手工艺制作方法的传承。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利用一定的法律手段来实现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第三,教育投入。就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教育是一个必要手段。对此,蒙古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与服饰有关的专业知识引入蒙古族地区的高校内,例如民族学、历史学、服装设计等。第四,加强对外宣传。基于文化传承的角度,“留住传统”在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宣扬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不只是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参与,更需要民众的努力。因此,可以借助媒体的宣传,多举办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例如一些文化博物馆的展览。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以蒙古族 服装设计为主题,适时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或者将其制作为纪录片,通过影视等媒体进行传播。

除了以上的四点,蒙古族人民也可以利用文化产业和服饰创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例如将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开拓旅游产业。服饰创新,例如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提升服饰的内涵为主要目的,并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鲜明特色蒙古族服饰。

4.结语

总的来说,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考虑到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从文物保护、政府支持、教育投入、加强宣传等方面来促进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最大程度的实现其服饰文化的意义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莉.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2(2):5-9.

第3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第4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后,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人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容、文化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隔阂。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印证了其发展的兴衰荣辱,如今承受着来自世界各国家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面临着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对此,应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并且继续发扬光大。基于此,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为重点研究内容,分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应对姿态和立足的根本,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崛起之路,以期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

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的代表西方的体育文化。这种冲击是各国民族文化强势与弱势相对比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话语权的对峙。在体育文化的领域当中,西方体育的迅速发展,使其体育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全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相比之下,很多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一定的挤压,甚至已经出现了消失的现象。同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繁荣,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都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例如,赛龙舟、摔跤、射箭、放风筝、踢毽子、投壶、跳绳、舞龙、蹴鞠、舞狮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当作民族象征,会出现在一些活动或者是仪式上,当成是一种庆祝喜悦的点缀。当然,这也不能够成为我国抵制西方文化的借口,不是想否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更不是在否认奥林匹克精神给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而是应该在这种背景下,认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立场,保持头脑清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正确的选择[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应对姿态

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文化渗透,必然会对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态和文化产生影响。20世纪初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东方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西方国家文化的不同程度上的影响[2]。由于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从而拉长了在接受西方文化上的历史进程,促使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起起伏伏,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影响较弱,速度较慢,这充分地显示出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中国一直处在比较弱势的状态中,对此,也将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的编码,整个中华民族都陷入了一种民族文化深深自卑的境遇当中。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就体现得较为明显。我国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场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都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食之无味、弃之不甘。有很多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种特定的形态,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体系。很多人总是喜欢拿看西方国家体育文化的眼光看自己国家的民族体育文化,采用西方国家体育文化的标准和眼光来衡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样的狂顶,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民族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其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造的结果,也无形当中决定了其未来长久发展的方向。世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保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立足根本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遗产,遍布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信息,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先认清其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要树立这样的坚定信念,确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坚定其具有较强的普世性。在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文化蕴含,并且是有体系的,具有较浓厚的民族风情。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但比较遗憾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很多项目都逐渐消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了[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属于他独特的价值,对此,应该重视其存在的意义,发挥其所长,利用现有的资源,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现代体育文化,必须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并且与世界文化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从而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意义上的创新和继承。而这并不仅限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更是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要符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需求。当前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想要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冲突和矛盾通通解决,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扫清道路。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社会文化选择的崛起之路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在具有民族性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世界化,也就是在保障我国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渐走向世界的目标。地理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一定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样就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特殊的人文环境,同时,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政府一定要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地域性的限制。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要将项目发展为大众化的项目,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是令世人瞩目的,但是却缺少了现代体育竞赛的规范化,不便于判定胜负和名次,这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因此,如何能够在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还能汲取其他民族符合社会发展的因素,做到整体和个别的统一,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只有对这些冲突和矛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研究结论,才能够促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扬过程中排除各种阻碍,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民族文化意义的变迁,对于中国来说,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够成为在同一个时期发展后变成理想当中的现代化文化和世界性的文化。世界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并且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需要地域环境和时机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是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有效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四、结束语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出现了差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应该理清头脑,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维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权和存在权,保护我国具有民族特色、多元化、灿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也是全社会人民共同的责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要坚持其重要的发展原则,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汲取西方国家文化的优点,戒骄戒躁,集思广益,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9):41—50.

[2]张世威,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21—24+27.

[3]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5,(8):16—24.

第5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1.1文化疏离与文化本质的诠释

文化是推动世界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阶梯,是推动人类社会演绎与传承的根本基础,是诠释全球体育史学上的肇事依据。作为文化合成的核心元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新时代语境下,尽管与西方文明有所质差性,但这毕竟是人类历史形态与文化意识形态在现代文明中西方文化的首次相约与结合,这种结合无疑促使了民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重新认知与整合。焕然一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汲取了西方文明的诸多寄养,并逐渐融入到了现代“文化圈”之中,在这种民族同化与异化的大文化族群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真正值得中华炎黄子孙所驾驭的文化精髓。但是在享受着现代化与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欣喜之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承受着激烈的碰撞与变异,这种跨越式发展的现代文明与社会形态所带来的“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致使我们难以理性的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脱离之尽情地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魅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文化灵魂,使人类自身无法真实的审视自己,致使受众对传统文化摒弃,对主观文化精髓遗失,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族群之中被搁浅,进而慢慢的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也就是文化的疏离。文化的疏离在于社会形态对人类思维意识形态的影响与颤变,以及人类对文化的分解与疏远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之后,必然会产生特定时代内文化的相对先进性与落后性,从而使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发生改变,致使文化的本质不仅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还与不同文明形态下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所谓“人化”,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人类理性精神的外化或普遍化川。[1]文化本质的内涵是建立在人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不能脱离人类生存价值的满足与需要。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大爆发、文化大融合、文化大反思的信息化时代下,诸多文化因素都在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从而使文化属性更加富有张力与活力,这是人类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新整合与变革。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圈”“文化层”之间的相互交融,在文化的构建方面就会出现“文化断层”、“文化断裂”以及文化疏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然处于坏才不遇状况,优良的民族文化得不到世界文化圈的赏识,致使自身被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笼罩,感性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自身文化内涵的神秘与深奥,以至于被受众排斥,其根本原因在于感性文化具有虚构色彩,与现代注重具体客观现实文化主义社会产生了“文化拟子”现象,因此,只有把文化本质与人的本质相互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所需,才能促进文化本质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

1.2“文化矛盾”困境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失真

从历史形态的演绎及矛盾互动理论可知,“文化矛盾”是促使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因。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先进与落后体现为人、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结果,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形态转型时必然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会互相调节与整合,从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大共融圈。然而,如果文化的发展脱离了现代社会矛盾的互动理念就会在搁浅之中表现出失真现象。联系“文化矛盾”理论,对于全面把握文化本质的失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形态作为一种历史发展模式,不仅对经济基础具有推动作用,对上层建筑也具有促进价值。文化作为社会形态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对于重构文化本质的内在结构,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激发文化与诸多社会阅素的矛盾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正如现代知识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转型一样,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期,在中西方文化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文明极度的不协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存在着一个感理文化矛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前者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体悟,后者重视物质生活的享乐,以至于出现西方个体竞争的体育文化,中方集体安逸的体育文化。置身于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化的语境下,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然会受到西方个体文化矛盾的冲击与碰撞。这两种矛盾的交织构造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侵略,如果不加以审视与筛检,其必然会造成文化本质的丢失与离异,从而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在无形与有形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矛盾作为人与文化相接的归属点,对于促进两者的和谐与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的宏观视角来看,文化矛盾在信息化社会形态中的主要体现为价值观念、思维形态、认知高度、文化修养等方面。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矛盾因素之间的互动,致使人类对新兴事物表现出热衷,对本土文化表现出冷落。当今时代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矛盾极度偏离的状态下,西方的物质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物质文化的诱因下,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相互矛盾之下被人类所遗弃,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2文化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原点回归

2.1文化融合的界定

“文化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贯通的过程。”[2]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价值体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统一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人类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全球文化融合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尽管文化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及相互补偿性,但是在带来优势互补效应的同时也给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相应的局限性。在当今人们审美价值理念的质变,思维方式的灵活多变前提下,万事万物的对接与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但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本土的民族特色,在吸收各种文化精髓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因素在对立中求发展,在和谐中求生存,在冲突中求融合。当前在大众传媒日益风行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会顺应时展的潮流而全力融入到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大文化圈之中。

2.2“文化因子”导引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原点回归

文化来源于人类,受人类社会形态所制约,却又主导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因此,文化的发展在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对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体现,在于对大自然的肯定。从唯物主义理论的视阈来看,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对立统一的,而这种客观的规律性构成了事物内在与外在的“文化链”,并促进了事物独有特性“文化因子”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保持文化本质不变的内部因子的对立与统一就是内因,拓展文化的范围同化外界并与诸多元素保持和谐与发展的因素就是外因,外因与内因共同构成了“文化因子”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文化本质作为“文化因子”的内因之所在,对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内因是文化内部的本质特性及人自身价值理念的稳定性,那么,作为文化本质内因的对立面就是外因,而外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文化的内因与外因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文化发展产物。外因是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内因是文化本质辨别的象征,如果内因发生颤变,外因就会失去文化主线被外来文化所侵略所同化,要想保持文化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必须保持内因的稳定与协调性及良好的文化精神风貌,从而使文化本质不至于失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融合众多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个体,构成其文化整体的每一种文化形态既对立又统一,它的发展与传承为人类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财富。而正是因为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形态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并融为一体。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别于世界文化其它形态的特有属性,但也是制约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阻碍,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才能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从“文化因子”的理论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这种现状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因的颤变致使内因发生了变革。相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说,外因表现在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文化审美观的艺术化等,内因主要是指人自身的价值理念,因此,有文章作者观点提出了:“现代与传统的隔离式融合”[3]来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正因为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保持与外因的和谐相处,加强内因的稳定与创新,促进文化本质回归原点,才能使之更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文化疏离与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双向调试

3.1文化发展中双向调适的界定

从时空纬度上看,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同一性和竞争性。在同一时代下文化的发展具有“互调”、“互渗”、“互动”、“互化”的特性。这是历史形态赋予文化发展的特权,更是文化形态演变的客观规律。文化发展中的双向调适是历史形态与文化形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涵主要包括内调与外适,所谓内调是对文化本质所凸显的民族精神与思想意识内在隐含因素的调适,通过对文化内部调整来吸取精华而剔除糟粕,从而达到文化本质的长久性与稳定性,进而凸显出文化的凝聚力精神。而外适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嫁接,而达到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和谐发展。因此,外调是一种文化的改革、创新与进步,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的开放,更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冲撞与重构,而内调与外适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2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差异性”及双向调适

从文化发展初期的野蛮、无知到注重生存意识形态物质文化的追求再逐渐到以物质与精神文化并重的现代化社会,应该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与过程,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发展阶段内,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内调与外适的特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同一时代下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随着历史形态的不断演变,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在内涵、外延上与现代化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背后文化魅力的显现。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涵逐渐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相互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受伦理精神、思维形态等影响,逐渐凝聚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民本、和平思想和安逸的大自然思维意识文化形态的文化理念。其二,现代化是历史文化形态传承与发展的相对阶段。其所主要表达的是顺应时展的需求,代表现代人类价值观念的集合,拓展了文化外在属性的创新与发展,以及给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所指代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是文化发展双向调适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对两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进行内调与外适,才能使文化与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从“文化差异性”视角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以传统体育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思想意识为理念,现代化只是以外来的西方文化及内部新兴事物所夹带的文化观念为素材,两者是相互同化、相互异化、相互独立、相互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但无论是传统体育文化还是现代化的文明,无不体现着自身文化形态的本质属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核心文化体系,对世界现代化文明的建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发展在于通过文化发展的双向调适来制定适合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增强民族文化本质的生存竞争意识,净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心灵,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构建和谐的文化发展机制,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中和谐均衡的发展。从而使受众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魅力与价值,在现代化中享受物质资源所带来的财富。因此,只有调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时间纬度及“文化的差异性”,建立多元文化的发展模式,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语境下获得最佳的发展空间,并保持自身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一种相对独立的共生存的文化发展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富有时代韵味的体育形态,与现代体育比较而言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4]为此,“我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元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新的意识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新的活力。”[5]

4结语

第6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价值;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经过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形态中也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能起到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能够增强各个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经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靠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迅速提升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比赛、休闲娱乐、观赏等社会文化价值,它还涉及到了市场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体育文化形态中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内涵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名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本身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会深受到当地的传统习俗、道德以及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武术、太极、舞狮、舞龙、骑射、赛龙舟、马术、击剑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始终与技艺、健身、智力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联系,在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和传承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绎成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经典的是中华武术。武术让人们在练武的时候,除了健强体魄和掌握好武术动作的特征之外,还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理性以及和谐统一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与外界自由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体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都是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中不断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但将民族传统体育渗透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还致使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体育比赛场上正规的比赛项目。

(三)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从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其体育项目的种类已经有977种,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体系。这种民族体育文化过了五千年还经久不衰,其原因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紧密联系,它与各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传承了民族的,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等文化内涵。即使是在体育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能够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的特殊形态中发扬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不限制人数,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在运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使人的心情变舒畅。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不像现代体育运动那样,运动强度大,而且且趣味性比较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不但改善了人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在帮着人们增强适应外界的能力以及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体育文化的价值推向了高境界,从而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豪感。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在人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弘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保障[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了沧桑后仍被传承与弘扬,虽然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在不断被发展,但是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其体育文化以及形式仍然被各族人民受用,并在其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创新。相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实践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在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被社会认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现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支持下,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个宝贵的遗产,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建立以社会大众为主的体育组织和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市场,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体系,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大众化的格局。第二,加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多培养懂民族传统传统体育又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可以利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有效的传播途径宣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走进人们的身边,通过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来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扬的热情。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且加强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发扬体育精神及增强民族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3):133-139.

[2]百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

第7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策略

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化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已经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处在主流文化之外,因此,如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将成为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它的起源、发展、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它可以从侧面展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民族的社会和历史面貌。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艺术和现代体育的源泉。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自1840年,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很快西方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在中最早引入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的骑射、刀剑等武艺取而代之的是洋枪、洋炮、以及英国和德国的兵操。19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学校,课余活动为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最高代表,倡导没有任何歧视,坚持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球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推动世界各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同时,却以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为主导,不断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性差异,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西方体育文化中体现冒险、挑战,追求形态美、速度美,在运动中“竞争”是其灵魂,好斗心理是其本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内心的修养,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着突出的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体育方式,甚至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由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被青年一代所冷落。

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丧失了主要存在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在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遗忘。经济是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开辟了道路。民族体育文化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由于我国体育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影响,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和开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匮乏,基础理论薄弱。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时冷时热,研究仅限于少数人,缺乏持久和深入,从而导致基础理论的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萎缩。少数民族因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它在产生、传承、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予了充分地补充和完善。像武狮,是中华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是在我国的西域民族流传,后来进入中原,经过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改进,逐渐成为各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我国55个民族,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存在“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彩纷呈的特点。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却在不断的缩小。像民间游戏和宫廷游戏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大都已经丧失了初始的面貌,例如民间的杂技活动,清代中期较多,但随着政治经济的衰退,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自卑感。长期以来,受全球化影响,国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差距”的心理,盲目地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偏执地认为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没有了民族个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像奥林匹克运动是以现代竞技体育为母体,由各民族传统体育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人身体内在的修炼,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像我们熟悉的以养生为主的气功、武术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虚怀若谷地接受世界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应该摒弃那些扼杀体育竞争性的“民族本位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突破原有思想框架,敞开大门,大胆引入现代科学成果,接受和吸纳现代优秀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随着全球化各国联系的紧密,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接受,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精神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养生、娱乐、健身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太极拳”、“摔跤”等,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智慧。像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课程,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受到学生们的广泛热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这类民族体育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其特殊之处将成为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学习的对象。很多年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上,没有被视为珍宝,且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扭转的潮流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积极地融入其中,成为沟通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过程中,绝对不是盲目地同化,丧失自我文化的本体,而是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世界性的各民族体育盛会是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8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政治动荡、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近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大大推动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史以来,官方大规模地保护传统文化正深入发展。

此后,部分专家认为“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借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其结果是“政绩”有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只通过“申遗”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申遗”是一种手段,保护文化才是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能在“申遗”这一棵树上“吊死”。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乐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只要有人习之,他们便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也”。政府的帮扶有利于乐社的发展,但传统音乐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师不仅要推动乐社发展.而且要自觉保护祖上留下的音乐文化,积极招纳、吸引新成员加入乐社,培养新会员和知音,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传统音乐真正存在的价值。

总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人.不但要自醒,而且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负责.尽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样”传承下去。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虽然在当代急剧变化的浪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是隐存于内部的危机,都从未令它放弃过生存的希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善于利用各种变体巧妙地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E2]河北省高碑店市虽紧邻京郊,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人住该市后,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郊的虎贲峄南乐会依然茁壮成长。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民间乐社遍地开花,尤其在广州,以及广州附近的番禺、佛山、中山等地较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番禺区有大大小小的民间乐社60个”,它们依然活跃在民问社区。因此说,中国传统音乐依旧前景光明。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并非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消亡。

第9篇:传统文化发展范文

中国传统建筑的“传统四有”与“现代四缺”

传统建筑的教育状况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营造和教育上的比较,可概括归纳为“传统四有”与“现代四缺”。“传统四有”,指在既往形成的传统建筑营造教育中有明确的建造体系,如多种结构类型;有清晰的空间体系,如空间的等级序列;有相应的营造技艺,如各种建造材料的加工技艺;有脉络的师承方式,如依托于方言分区上的传播关系。“现代四缺”,指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缺少中国传统建筑的教育内容,如与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少且处于体系中的附属地位;缺少资源转化,如有关传统建筑的典籍丰富,但缺乏向专题教学资源的转化;缺少营造技艺的延续,如各地传统建筑存留类型和技艺众多,但缺乏延续的方式;缺乏营造实操的引领,如在现行建筑学教学中缺乏具有传统建筑实操能力的教师、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一句话概括,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建造体系、缺教育体系。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

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主要分为:布扎、包豪斯和建构3个体系。布扎体系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侧重将前人已有的建造形态转换成要素,再转化为形式组织规则,进而通过艺术构图进行设计。布扎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建筑实体艺术形式的创造,在形式上的创新能力成为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包豪斯体系随现代建筑运动而起,成为现代建筑学教育体系的主体,在教育上侧重从功能行为、空间类型的角度出发,以人的行为方式设计空间建造逻辑。包豪斯体系的教育核心在于空间上组织的创造,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仍然呈现出艺术创作的取向。建构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关注于建筑空间的构造逻辑,侧重空间与材料、构造之间的对应组织,如空间的骨骼和外表皮形态呈现,建构体系的教育主轴为空间建造语汇的培养。以上3个建筑学教育体系建构均源自西方,暂且不论体系之间的优劣,三者均很好地将空间的建造现象转化成了适于传授的专业课程,并形成了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之间的配置。国内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由西方引入,早期主要为布扎体系,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主体为包豪斯体系,由于深受布扎体系中艺术精英思想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学教学中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创作倾向。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追求空间造型、形态构图的独特与变化,审美悟性的启发教学多于规则理性和营造逻辑的传授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艺术创作而非工程建造。此外,由于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为西方引入,在教学内容的主体架构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营造必然是缺位的。

面向历史建筑保护的教育课程与专业

国内外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开设课程与专业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如1962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罗马大学合作开设建筑保护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在1964年开设研究生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国内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专业,如东南大学开设了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同济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文物保护专业。国内外多所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与历史建筑相关的教育课程,比较下来,研究生阶段开设的课程普遍比本科阶段多。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有多年了,但从专业教学的规律上比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很明显是无法培养的,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本科阶段应该提倡专业规则教学和专业素质教学,为日后形成创新能力做储备。具体到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由于该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复杂,多包含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认知、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的储备,只有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后,才能成为具有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托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更新建筑学教育体系,在本科阶段将素质培养到何种程度,研究生阶段培养到哪种层次,就成为了建筑学教育在体系建构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在现行建筑学教育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建筑史、古建测绘等课程,但在教学深度上普遍都停留在专业认知层面,而非专业建造层面。中国建筑史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史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偏向于断代认知,孤立地讲授如唐代、宋代、明代或是清代建筑史内容,列举各朝代的建筑风格。从中国传统建筑系统的角度看,这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教学内容,缺少脉络延续层面的内容。古建筑测绘课程更是单纯的对象认知,教学过程中只是训练了学生对具体某个传统建筑外观尺寸的了解,而非掌握构造尺寸的由来,对于隐藏在构件内部的构造尺寸更是不得而知。传统民居专题课程在教学中属于科普认知范畴,教学内容展现出丰富的地区与民族传统建筑类型与样式,但基本不涉及各种类型在建造上的规律。

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

对国内高校在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粗略列举以下4点:第一,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应该如何搭建?既然是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就会有相应的且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而这部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第二,工科类院校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如何依托建筑学教育的基础?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基本上是“2+2”或“3+1”模式,即前两三年与建筑设计课程设置相同,后一两年有所区分。暂且不论学期长短,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嫁接在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之上,嫁接到何种程度就涉及到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第三,如何改变传统建筑知识的方志式讲授方式?涉及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专业课程,在讲授中通常描述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的类型不同、一个元素与另外一个元素的区别,偏向于方志式描述性讲授。讲“异”的同时忽略了“同”的普遍性原理讲授。第四,保护设计、保护实操在教学中如何形成主次配置?在主干设计课程上与传统建筑知识、实操如何衔接,即用何种载体去讲授“同”、用何种载体去训练保护设计的类型、用何种方式去传授实操技艺,专业教学课程的主次结构配置亟待研究。作为资源的传统建筑中国地理版图广阔、气候环境多样、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由此形成了传统建筑在空间实体类型和地区文化类型上的丰富资源。由于自然环境的类型多样,在建筑的营造中应对环境要求、获取建造材料、加工技艺多元化,加之民族文化、等人文要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呈现出各个地区和民族独特的类型。传统建筑多样化的空间实体类型,具有转化成为教育资源的潜力。如在地区空间分布上,建筑类型以及营造中的形变等体现出建造智慧和建造逻辑;在建造材料上,对木结构、夯土、石筑等材料加工技艺体现出建造的技术逻辑;在民族信仰上,传统建筑在空间实体上反映出文化共同体的状态;在方言文化圈上,传统建筑的形态样式可以体现出建造传播的脉络等。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传统建筑的这些方面不可能全部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但将其转化成专业教学资源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方面,对历史建筑修缮、保留构件如何衔接、修缮材料选择、砖墙和瓦片等修缮方式具有实操价值;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对未来的传承发展和文化标准的建立具有基础支撑价值。

传统建筑的教育转化

面向传承与发展的传统建筑教育体系

面对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需求、未来的发展与自强趋势,在教育体系建构上有5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实现转化:一是从类型缺位向体系建设转化。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由西方引进,在这其中中国传统建筑是缺位的。在教育体系中仅仅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类型提炼出来作为辅助教学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中国传统建筑从空间到文化融入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进而构建其中国本土建筑的教育体系。二是从对象资源向教育载体转化。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作为实体对象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将其转化成教育载体。只有实现了对象资源向教育载体的转化,才能将传统建筑营造背后所蕴含的智慧、技艺以及文化等传授下去。三是从图典书籍向专业教材转化。关于传统建筑的图典书籍众多,有《营造法则》、《工部则例》、《营造法原》等,如同字典不是教材一样,有关传统建筑的法则、案例、图典也不是教材。要构建传统建筑的教育体系,就需要将这些丰富的图典书籍转换化为可传授的专题教材。四是从方志讲授向规律掌握转化。对传统建筑的方志式讲授是描述性的,该部分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基础,是面向过去的,要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传统建筑教育体系,应更多地侧重对于差异性现象背后的专业规律的掌握。五是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建构转化。中国传统建筑在思维环境中普遍被认为是“老建筑”、“旧建筑”和“破建筑”,本土建筑文化在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缺位,导致在传统建筑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匮乏。也有少量从事于传统建筑保护和设计的人才出现,但多是由于个体的兴趣使然。对于专业教育层面而言,人才培养仅仅寄托在兴趣培育上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应该通过教育体系的建构而落实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

实操能力培养的教育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