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描写颜色的词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颜色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颜色的词语

第1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意思:鲜明,漂亮;

出处:《红楼梦》第三六回:“嗳呀!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的费这么大功夫?”孙犁 《白洋淀纪事·山地回忆》:“但是在阜平 ,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

近义词:鲜活、明亮。

第2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长句练写 训练模式 自主练习

长句练写,就是将描写和叙述结合在一个句子中,内容可以由简到繁地进行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片段的各种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写作技能。又给学生一定的凭借,可以降低“段”的写作。而且训练模式多样,可以取决于课内的文章语句,也可以取决于平时的作业造句、扩句,更加可以课外自主练习写话。

一、立足文本,抓特殊句型仿写

三年级“段”的训练中,我们老师发现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老师就得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渗透写句的教学。如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有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整句话都围绕“安静”一词进行描述,树枝、鸟儿、蝴蝶的描写都是为了来写出“安静”的程度,这种写法我称之为“事物衬托法”。如《槐乡的孩子》“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中学习“排比比较法”;这些特殊句型的归类整合,就是很好的范例和写作技巧,对学生写长句提供了技法保障。

二、依托内容,抓细节性长句拓写

《金色的草地》中有一段:“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是描写花朵的长句组合,我通过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对描写的内容“花”进行拓展练习。根据平时看到的花朵,能进行细致的描写。于是学生能根据比喻的写法写出花的样子,如:那荷花多像粉红色的摇篮,莲蓬就像摇篮里的娃娃,多有趣啊!通过一个内容的发散,让学生练写类似长句。能让学生对此类事物有描写的能力。

三、词句互动,抓“重点”强化长句练写

1.用词写句,多方练写

我们运用单个或者多个词的进行写句。通过给这个词造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了。比如造句“南辕北辙”,学生说:“如果政府只采用强行压制的手段来治理民众,这样不是使事情更加南辕北辙?”在写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加要知道这个词适合出现在怎样的句型中,所以这样运用一个字来写句,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感悟和写作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学生才能习作水平有所提高。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用两个、或者多个词语来写句。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写话能力。

2.用句述词,全面提升

用词写句,是句子中运用了这个词语,根据这个词语去写长句,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词语进行描述。这个孩子非常感兴趣。比如“衣衫褴褛”要孩子通过一个长句的描写,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写到:“下雪天这位老人只穿了件破旧的薄衣,裤子已经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裤脚处垂着几条布条,他蜷缩着身子,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雪地上。”孩子的表达没有词语解释那么到位,但是我们需要孩子的就是这种能生动具体描述的能力,习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把脑海中、设想中,观察中的一组镜头,写具体生动了。而“用句述词”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具体描述”的问题。

四、互动性描述,以“观察”带动长句练写

1.提出动词,进行练写

从文中拓展模仿,到用词造句,我们写长句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但是写连续的动作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方法,要写好难上加难。

比如先观察老师喝茶的动作,先提炼出老师做了几个动作,分别是哪几个动作?有的说:“伸出、拿起、移到、喝、咽”。有的说:“走到、拿起、弯下、凑近。”接着根据自己所说的动作练习写长句。把句连成段就是一段动作描写语段。如:只见老师走到讲台,伸出右手稳稳地拿起茶杯,移到嘴边,喝了一口水,咽了下去。”这样的方法描述,学生不会出现无处下手的感觉。

2.加点形容词,让动作更生动

如果仅仅如上面的描述,显得单板了。如果能给句子加点料,句子的味道完全不同了。让学生从句中学会找出动作,并给动作加上形容词。比如出示:“小明站在白线后面,眼睛注视前方,蹲下腿,摆动双手,向前一跳,跳了两米,真远啊!”找出动词后,学生给这些动词加上了形容词,句子变成“小明站在白线的后面,眼睛紧紧地注视着前方,稍稍蹲下腿,用力摆动双手,使劲地向前一跳,跳了两米。真远啊!”这样使学生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五、穿上花衣服,动用“五官”充实长句练写

第3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2008,同学们马上会想到哪里呢?2013年我们曾经走进过北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再一次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放课件介绍北京)。

同学们看了这美丽的北京夜景,此时此刻你内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板书课题)

二、多种途径识字词

1.读文画词、认词。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去读一读吧!想一想:在读课文之前让我们拿起笔,边读边画出本课的新词好吗?

(2)课文中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

(3)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你能大声地读出它们吗?

(4)小拼音藏起来,看你还会读吗?

(5)同学们都会了,那我们开火车读怎么样?

2.分类学词。

(1)王府井

课件展示王府井。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地方?王府井的“府”是我们既要认又要写的字。你能帮我记住它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王府井的?(课件出示词语)谁能把这几个词语读出来?

(2)故宫

课件展示故宫。谁能再想个好办法帮我记住“宫”呢?现在我们看看在今天学过的词语中,有什么词可以用来形容故宫呢?

(3)天安门、广场四周

提起北京,我们立刻就想到的是……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广场四周的建筑物,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4)夜景

看看在这些词语当中,有哪些是可以来形容夜景的呢?再引导学生读词。

(5)颜色、光亮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也不小啊。既找到了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又学会了描写夜景的词语。可是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的词语中还有可以表示颜色和光亮的词语,你能试着找出来吗?

同样是描写光亮,为什么“辉”和“烁”一个是“光”字部、一个是“火”字部呢?如果用两幅图来说明,你觉得怎样配更合适呢?为什么?

三、写字指导

1.首先我们来看“辉”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师范写)

2.接下来我们学习“烁”和“煌”。我们把这两个字放一起来学习是因为它们都是火字部。(师范写)

3.刚才欣赏王府井和故宫时,同学们教会我记住了府和宫,可是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呢?

第4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一、抠色彩,启发想象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太常见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视。教师尚且如此,学生更不待言。在教学中,我有意抠出文中描写色彩的词句,并强调其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注意。如:《鹅》全文十八个字中就有“白”、“红”、“绿”三个字是描写色彩的。我紧紧抓住这三个字,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观察,并展开想象。学生立即体会到,就这三个字把一幅“白毛红掌的鹅,在碧水中游动”的美丽画面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同样,在《翠鸟》的教学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注意“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使一只鲜艳可爱的翠鸟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二、读色彩,激感

要想在文章中,找出一些描写色彩的词是很容易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这些词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信为,读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最好手段。《可爱的草塘》一文是“绿得发光”、“绿得鲜亮”、“鲜绿”、“翠绿”、“墨绿”等词语将美丽可爱的草塘写得栩栩如生。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语,展示具有这些色彩的实物,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不但朗读热情高,而且越读越有感情。从学生朗读时摇头晃脑的样子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北大荒的美丽,可以看出他们产生了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林海》中,写“林”的绿色有“明的”、“暗的”、“深的”、“浅的”、“绿得难以形容”等;写大兴安岭“青松作前,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如果老师朗读指导得当,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大兴安岭美丽,产生对大兴安岭的神往之情。

第5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写话;积累词语;乐于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高年级的作文,其实重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习作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实际上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学习使用书面表达(写话)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很不容易写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面表达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写话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句。

一、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积累词语,在我校的“阅读教学‘三环节’”的第三环节(实践环节)中也有关于积累词句的部分,可以和写话需要积累的词句相结合,这样也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好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绿油油”等,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在《春天来了》的写话中加以运用,写出了景物的颜色美,而且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喻句,写出了景物的美,例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春天,书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等,将这些美妙的比喻运用到写话中。我们还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关描写景物的文章找出来,找到其中好词佳句,模仿写景物的颜色、形态,还学会使用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自己看到的景物写生动、形象。可见,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对写话是极有帮助的。

二、善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册上有个写话题目是《我第一次做饭》,很多学生就联系上我们前段时间刚接触到的表示顺序先后的词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自己做饭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例如,我们写“夸家乡”。在写话前一星期或几星期就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品尝家乡的特产,发现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打开思路。又如,二年级下册的“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孩子很少观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为了让学生写出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教师要提早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布置活动。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表达,真情真意交流。

第6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最近,三(6)班开始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

同学们首先玩了一个蒙眼摸人猜姓名的游戏,猜的人必须说明自己猜的依据。学生玩得兴致勃勃,在这个有趣的游戏中,学生懂得,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必须抓住这个人最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接着,同桌互相观察,说说对方的外貌。在集体交流后,选中班级中的一个同学进行观察,用5分钟时间描写人物外貌,要求边观察,边想象,片断描写中不能出现同学的名字。

5分钟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其他同学去猜。陈钊和连俊博写得比较成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想象和比较。同时也出现有些写得比较凌乱的片段,比如,描写头部后,接着写穿的衣服,然后写眼睛,接着穿的裤子和鞋子,又来写鼻子和嘴巴。通过点评,老师让同学们懂得,写人物外貌也要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修改誊抄后,我又把一些典型的习作加以点评修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王奕焯

我们班的刘之陶,(鼻子小小的),头很圆,像一个大大的皮球,耳朵弯弯的,像两个小月亮,眼睛一眨一眨的,像两颗小星星。他的个子很矮,像一个小矮人。他的衣服是绿黑相间的,好看极了。

教师点评:有观察,有想象(像一个大大的皮球、像两个小月亮、像两颗小星星,)描写有顺序(头——耳朵——眼睛——个子——衣服),就是“鼻子小小的”放的地方不对。

黄涵姿

我们班里有个叫郑尔墨的男生。他的头(尖尖的)像个(立着的大)鸡蛋。他的眼睛小小的,(缺乏想象),耳朵大大的(缺乏想象)。他跑得很快,像一阵路过的风。他跳得很高,像一只活泼的小白兔。

教师点评:他的头像鸡蛋,为什么像个鸡蛋,到底像个怎样的鸡蛋,涵姿没有写清楚,别人如果说像个小鸡蛋,那么他的头怎么可能只有鸡蛋那么大呢?如果别人说像个平放的鸡蛋,我们就会笑了,谁见过这样的头呀?所以,我们在描写的时候必须加上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尖尖的”“立着的”“大”等词语,把他头的形状写得很准确,别人才会照着你写的去想象,不会想到别的地方去。“他的眼睛小小的”,“耳朵大大的”都很抽象,“眼睛小”小到什么程度,像什么样子,“耳朵大”大到什么程度,像什么样子,别人无法想象到具体的模样。李锴把郑尔墨的耳朵写得很形象,“他眼睛小,耳朵大,像小象的“蒲扇”,这样把耳朵比喻成“蒲扇”的样子,别人就会想象郑尔墨的头两侧各插着一把小“蒲扇”。后面两句,用上两句比喻,就写出来郑尔墨跑得快和跳得高的特点。

刘景行

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吴宣萱。

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大大的鼻子扁扁的,嘴巴(又)小得像一颗枣,耳朵不大又不小,皮肤有点黑。她个子很高,(也)很喜欢画画。

教师点评:吴宣萱的眼睛和头发写得很好,用上“水灵灵的大眼睛”让人感觉她的眼睛很大,很有神。“一头乌黑的长发”,让人一看就知道她的头发不是短发,是长的,很黑,如果加上“发亮的”,这头发就显得更好看了。景行写得最妙的一句话就是“嘴巴小得像一颗枣”,枣子有多大,别人经常看到,用别人熟悉的事物来形容,不仅写得像,而且让人明白她的最的确很小。但是其中用了一个(又)字,很不合适,这一句与上一句是并列的关系——鼻子、嘴巴不就是两个平等的器官吗?加“又”字一点道理都没有。最后一句,“个子很高”和“喜欢画画”又有什么联系呢?一点关系也没有,中间用“也”字连接是多余的,直接说“她个子很高,很喜欢画画”就行了。

王序

他的个子像姚明,他的速度像刘翔。他(的)头像一个立着的大鸡蛋,耳朵像一对顺风耳,(长着一对顺风耳),眼睛眯眯的,鼻子(是)小小的,嘴巴是樱桃嘴(下面长着一张樱桃小嘴)。今天(,)他(可)穿了一(生)件巧克力颜色的服装(上衣),再戴上一只手表,哇,真好看!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我幼儿园的同学郑尔墨啊!

教师点评:王序写的郑尔墨的外貌描写比较成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郑尔墨的特点——高、快、头尖、耳大、鼻子眼睛小、打扮帅气。中间有些语句写得不够确切,如“耳朵像一对顺风耳”,可以直接写成“长着一对顺风耳”,“嘴巴是樱桃嘴”,语法上是没有错误,但读起来太直白,可以改成“鼻子下面长着一张樱桃小嘴”。鼻子小小的就行了,加上“是”干什么呢?“今天他(可)穿了一生巧克力颜色的服装”,这个句子的毛病就多了,今天表示时间,后面可以加逗号,“一身衣服”不能写成“一生”衣服。他穿的是巧克力颜色的上衣,裤子并不是这种颜色的,所以只能说“穿了一件巧克力颜色的上衣”。另外,句中的“可”字加在这儿不能表达任何意思,应该去掉。

金程博

她叫陈伊诺,是个女孩,穿的衣服是粉红色的。她的发型是蘑菇头,眼睛比较大,眉毛有点淡,鼻孔小,耳朵小。穿着的鞋子是白紫色的,裤子是校裤,袜子是白色的。

第7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第8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一、立足教材,确立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载体。苏教版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丰富的语言内容及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让学生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捕捉语用点。

二、顺势而为,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语文教师必须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胜任“语”者之职,践行“文”者之责。找准“语用点”,扎扎实实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抓住“内洞”一段中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进行言语的训练。

教学片段:

师: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内洞的“奇”?

生: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很奇特。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很奇特。

生: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所以说内洞很“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又有哪些颜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具体。

生:自由交流。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内洞的照片,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播放内洞照片)

生:逐一观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本段中石钟乳和石笋形状是怎样变化的,有哪些颜色,作者没有写,这正是作者的一个“留白”,也正是需要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我让学生通过想象,练习说话,然后观看内洞图片比较差距,之后,再进行练写、交流,这样,学生深入文字背后不仅感受到内洞的奇特,还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把事物写具体”这一语言训练点在想、说、观、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推进,也就成了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激活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科学地安排语言文字训练,既要使学生乐于表达,又交给了学生阅读方法。如: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1.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我们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象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阅读教学不是要教孩子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不可能是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感的感人,灵巧地进行语言实践,达到语用与情感的相融共济,这才会让语言文字彰显出生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第9篇:描写颜色的词语范文

一、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轮( ) 一辆( ) 一条( ) 一艘 ( ) 一匹( ) 一张 ( ) 一片( ) 一朵 ( ) 一把( ) 一扇 ( )

一杯( ) 一只( )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描写颜色的词语:碧绿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模拟声音的词语:哗啦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表示动作的词语:跑步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描写春天百花盛开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描写节日热闹景象的成语: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将句子写具体

1、孔雀( )地抖动着( )的尾巴。

2、( )的蝴蝶( )翩翩起舞。

3、秋天,( )的盘子对着我们( )地点头。

4、夜晚,( )的星星对着我们( )地眨眼。

5、( )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 )地升起来了。

6、花园里,( )的花儿全都开了。

四、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

1、我国 人口 国家 世界上 最多的 是

2、每天 我们 身体 锻炼 都

3、老师 教师节 献上 那天 我们 鲜花 给一束

4、咬着 小弟弟 甜甜的 淘气的 苹果 大口大口地

5、度过 时光 我们 快乐 一起的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游子吟》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

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

_____的蚕姑娘,脱下___________换上_____________。

3、太阳的本领是_____,风的本领是_______________。使我们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4、沐浴着_________,无论怎样都不了_______啊!

5、木兰告别了亲人,___战袍,__骏马,__黄河,___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____中,她为国_________了赫赫__。

6、《春晓》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爱祖国的春天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不知不觉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药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規美丽啊!最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 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 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 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短文有_____个自然段。

2、哪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

3、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自然段加上标点。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扮( ) 偷偷()五颜六色()

5、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