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

第1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专业化获得长足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职业的专业化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对新时期辅导员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反应了高校对基层思想工作者业务、管理以及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趋势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愈加注重,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育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词 :专业化;辅导员;职业能力

在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专业教育缺陷,从业思想松懈、职业能力较低,职业道德素养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辅导员的专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符合了高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满足当下的现实需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问题其主要限制瓶颈在于辅导员的培训机制方面,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制约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深化。因此在加大培训力度方面,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基地培训和校本研修,加深和巩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一、专业教育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教育涉及诸多方面,既需要机制的保障,也需要辅导员自身的提高。从机制保障上来说辅导员的专业化必须提供相应的行业标准。客观、科学地衡量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辅导员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和辅导的具体类别,制订相应的专业标准;以是否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作为评判或衡量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和辅导员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客观依据,引导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虽然国家提出了相应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但各高校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每个高校根据国家标准应建立符合本高校的专业化标准体系。

首先,根据辅导员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学历标准、岗前培训和职业资格)和辅导员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严格区分辅导员职务层级和人员类别,并按照不同的职务层级和人员类别制订相应的辅导员专业标准。通过入职准入机制严格把守从职辅导员的质量水准,在对现有辅导员进行职务和类别上进行严格的区分,根据其现实工作的绩效,进行职务上的安排。

其次,在职务层级上,把辅导员分为见习辅导员、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制定职务层级标准,和确立相应的待遇水平,鼓励辅导员积极从事其职业,既可以达到维护职业的稳定性,又可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确保辅导员服务机制的完善,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保障机制。根据现实需要,把辅导员职业岗位进行类别上的划分,其可以分为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规划辅导员、学术辅导员等。

第三,在专业标准方面,注意区分不同人员类别辅导员所需知识的专业领域及其职务层级,制订相应的专业资格和综合业务能力量化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事务划分不同的专业领域,诸如政治辅导员,其职业领域就是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既了解政治理论,又可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实力相应的资格标准、专业资格的认定和综合业务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在岗位职责方面,应规定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辅导员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等几个主要技术参数上的考核标准和具体要求。

辅导员专业化在有机制的保障上,还需要对辅导员自身进行专业化的教育。辅导员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基础的知识储备,包括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是辅导员从事其工作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社会实践等学生日常知识;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求辅导员自身的努力学习,同时也需要对辅导员进行教育。事实上对辅导员的专业化知识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这既是由于辅导员入职门槛较低,也是因为入职后对辅导员的专业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单纯依靠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是达不到这一要求,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杂务繁多,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学习,因此有必要对辅导员的职业进行专业化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应从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吸引力开始,坚持以职业化建设为必要前提,把辅导员引导到专业化发展的兴奋点,帮助他们找准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与契合点,促进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①

二、基地培训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提高在机制保障以及对辅导员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明确要求下,最主要的在于对辅导员的专业基地培训。

首先,在基地培训中做好岗前培训的工作,在入职前期对新进的每一位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岗前培训中注意辅导员学科背景的复杂性。大部分新入职的辅导员并不具备当辅导员的基础技能,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对辅导员要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与基本素质培训,并要对培训考核严格把关,达到培训的效果。

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增加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建设要考虑到每一位辅导员都能进行职业性的训练,培训基地不仅仅依靠校级培训,省级培训,更多还需要依靠国家级培训。国家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最高水平,也是辅导员培训能达到高素质执业的重要保证。省级培训和校级培训是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培训的主要渠道。但是省级培训和校级培训的培训质量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辅导员在培训方面并不能完全掌握辅导员职业所具备的必要的知识和素养。因此,在省校级培训基地建设方面,除了增加培训基地的数量外,还需要提高其培训质量。建立从国家级培训基地到省级培训基地再到校级培训基地的完整体制,确保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的系统完整,避免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方法单一的情况。

第三,完善在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岗前培训仅仅是让辅导员在胜任其职业前奠定一定的基础,掌握从事该职业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辅导员专业化是需要一个长期培训的过程,在入职后的培训是辅导员专业化形成的关键。在基地培训过程对辅导员的岗前和在职培训必须进行区分,在职培训是为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而进行的培训,因此,在在职培训方面,培训的内容应更多关注于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在培训方法上应更加注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机制上应稍加延长培训时间,在考核机制上必须严格考核程序,做到科学合理,能有效反映出培训效果。②

三、校本研修

校本培训是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培训的主要模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校本培训就成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培养的主要方式。校本研修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立足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和辅导员的发展。培训针对性强,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保证学校和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辅导员工作性质,辅导员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教育部2014年3月份颁布的文件,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需要掌握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除专业培训所必须的内容外,还外加了对本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专业化的知识内容为主,分为两类:一是职业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二是职业能力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可见,高校辅导员既要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又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专业性的知识,通过校本培训熟练掌握这些知识,辅导员才能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2.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模式

⑴对培训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和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校本培训即包括职前培训也包括在职培训。在进行职前培训必须对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和学历背景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了解清楚培训人员的构成成分以及其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在培训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既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又要对那些有能力的辅导员让其深化学习了解其职业专业化的研究和动态。同时充分了解学校的现实需要、教育发展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设备现状以及培训师资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正确确定辅导员培训目标,进而设计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课程,提高培训成效。③

⑵设定培训目标。根据对参与培训的辅导员具体情况结合学校战略发展、现实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制定的科学和合理有利于学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同时,设定基于实际需求基础上的培训目标,可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这就出现不了目标和实际培训操作不一致的情况。

⑶制订培训方案。依据培训目标、学校的现实条件,选择培训方式,选聘名师,设计培训课程,做好组织保障等。学校的现实条件是指学校对培训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的力度,培训方式主要根据辅导员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在师资的选聘上必须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确定。对课程安排需要科学合理,培训不是在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培训人员的接受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组织保障以利于培训的顺利进行。④

⑷执行培训方案。根据培训方案落实培训计划,在执行培训计划过程中,确保培训人员按时参与培训。在培训期间内做好考察记录,避免出现培训的形式化,同时,要获得部门支持、人员配合,确保在时间、经费、场地、物质上的保障,严格培训管理。

⑸培训考核和评价。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一般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培训内容、培训要求、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心得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对培训做出调整和改进。

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系统培训,实现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生成。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专业化培训的内容应用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上。高校辅导员在通过其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后具备了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但是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主要还在于其工作中积累经验、思考、反思、研究才能逐步提高。

引文注释

①林娜.学者论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③杨凯,张建平.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模式构建探析[J].学园,2011.

第2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本身的整体平均年龄相对较小,并且不断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为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大多数辅导员都和学生的年龄相对接近,他们拥有更多的共同爱好与话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较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学生对于他们的信任度较高,对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可信度高。辅导员对学生基本状况的了解较为清晰,进而可以更好地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辅导员通过对于学生进行接触,可以掌握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个好特点,在就业指导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建议,这对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可行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的整合,可以提高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引入一些就业相关的讲座、研讨会议、招聘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有着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端正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念。

2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路

第一,加强就业管理工作。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科学化和正规化的发展,一个完善的相关工作指导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并且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范围进行明确划分,给与辅导员的相关工作以全面的指导,避免就业指导工作盲目、随意的开展。

第二,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和发展。每一年的就业形势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并且社会就业岗位方面的需求和专业特点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辅导员不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就会落后于社会,而其就业指导的作用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导员本身要积极的参与各项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学习意识,对于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专业发展特点、市场变化情况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外,辅导员也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给与学生推荐不同的就业方案,提高就业方案的合理性。

第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辅导员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对学生的兴趣、能力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且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水平,学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其就业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案,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尴尬的问题。

第四,对辅导计划进行科学的制定,以多种辅导模式来提高就业指导效果。辅导员要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制定科学的辅导计划,对于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习任务安排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辅导计划的连续性。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要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大学生涯的发展规划、就业的相关政策等,进而让学生在学校中就逐渐对就业的相关问题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辅导员也要对自身的就业辅导模式进行改进和丰富,让就业辅导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时效性。辅导员要改变以往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将自身的日常教育管理优势进行全面的发挥。辅导员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方向以及兴趣爱好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着清晰、科学的认识。通过制定合理的辅导计划,提高就业辅导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参与到各项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水平和学校学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外,辅导员也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疑问,给予学生建议,并且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就业意愿进行规划。辅导员也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给与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让学生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第3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大学 辅导员 职业适应性 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31

Research on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Instruc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LIU Hai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Enhancing th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of instruct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alysis of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instruct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trend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occup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unselors occupation adaptability.

Keyword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nselor; career adaptability; professional

0 引言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还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习生活指导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在维护校园稳定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较多的地方师范类或高职高专类的专科院校逐渐向本科教育转型。这些学校由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劣势地位,都明确提出了建O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建设,对辅导员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职业理念和方法,尽快转变观念,以提高新形势下的职业适应性。

1 概念阐释

1.1 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而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类型,实现由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以及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

1.2 职业适应性

国外学者对职业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适应性和认知适应性等领域,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体与组织环境相互作用的调适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自适应过程。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体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结果,是个体和职业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而辅导员职业适应性则可以理解为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职业实践过程中,使自身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等与辅导员职业要求逐渐实现对接匹配的过程或状态。

2 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新升本院校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工作却略显滞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达标,且整个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地方院校升本后,随着办学层次提升和教学条件改善,在校生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对专职辅导员的需求也随着增加。虽然这些学校加大了对专职辅导员的引进力度,但由于学校过去配备的专职辅导员数量太少,仍然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比,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对学生工作的要求。同时,在引进辅导员时只重视学历层次而忽视专业背景的做法,导致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使得学生工作不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而这些知识恰恰能够支撑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2)对辅导员职业发展不够重视,使辅导员看不到发展前景,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该问题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认识层面,大家普遍认为辅导员只是学生管理工具,仅仅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认为辅导员工作也只是教学的辅工作,对其地位和作用存在质疑。其次还体现在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和职业规划引导上。辅导员上岗前一般只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而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和持续的专业培训,更缺乏学校之间辅导员工作经验的交流;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上也缺乏相应措施,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迷茫,进而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

(3)辅导员管理体制不合理,多重领导和指挥导致辅导员无所适从,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工作成效不明显。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辅导员不仅全面负责所带班级的学生事务,同时还要接受来自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工作安排。甚至在一些地方院校中,寝教室卫生都需要辅导员参与督促打扫。也就是说,学校里只要是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无论是常规性工作还是临时性工作,都需要辅导员直接或间接地处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管理体制加剧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使得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体现不出工作成效。

3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就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和承担的教育使命,就不难理解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对辅导员职业化产生的影响。

3.1 对辅导员职业认知的影响

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自我认知偏差,缺乏长期发展的信心,时常感受到辅导员工作的非专业性和职业地位的落后。但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内容已不仅仅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探索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有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摒弃传统的错误认知,充分肯定辅导员的职业价值,重视作为大学里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职业身份在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对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随机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学生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并不专业,总是在重复一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而辅导员自己却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过程中应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客观评价机制,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进行科学、动态、全面的评价,以便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特长和不足,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

3.3 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的影响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机制欠缺,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而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大潮的推动下,一方面促使辅导员进行重新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提供了更多可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并通过一系列的应用技能培训,较快地提高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的措施

当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趋势对专职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辅导员需要在职业理念、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做出相应转变和调整,以提高职业适应性。

4.1 培养职业意识,转变职业理念

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发展的前提就是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要在职I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和培养。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其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都会给学生以正面的帮助和启迪,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同时,辅导员还应在工作理念上做出转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被动管理是指辅导员疲于应付各项例行工作,工作标准仅限于完成,而不求质量和成效。而主动服务则是要求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挖掘工作抓手,主动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4.2 优化现有知识结构,全面培养职业技能

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只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在实际工作中,更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背景千差万别,这将对辅导员开展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具有时间紧迫感和职业危机感,应该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一方面要通过持续地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优化现有的知识结构,储备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考取执业证书,通过职业认证来全面培养和锻炼职业技能,使自身的职业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

4.3 营造职业发展氛围,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当前,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发展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正是由于这些困难与挑战的存在,为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通过引导辅导员进行专业方向定位,设置科学化的培训方案,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等策略,积极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氛围;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说,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寻找自身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长,将自身特长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提高,使自己能够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有所专长,从而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唐雪梅.硕士研究生职业适应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2]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陈艳.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吴巧慧,王树荫.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6] 张俊华,武永耿.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

第4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 原因 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发展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将学生就业视为重点工作之一,直接面对大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也势必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最佳教育者之一。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角色缺失的现状

(一)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足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窘况使各高校将就业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不达标。“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明显少于专职教师,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平时经验的积累。近年来,各高校按照1∶200的要求充实了辅导员队伍,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辅导员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年龄结构看,新进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指导问题时,也往往因缺乏经验和阅历而无法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

(二)职能定位模糊

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各个高校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辅导员是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了学生的万能保姆,每天忙于应付琐碎的工作,任何相关部门都可以下达指令,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迷失了方向,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科研工作更是无从谈起。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已经超出了辅导员的职能范围与个人心理范围,也弱化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角色定位,导致他们的能力提升变成一纸空谈,部分辅导员有机会就转岗,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也只能采取应付式的工作方式,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培养计划中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往往很难实现。

(三)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辅导员需要提供的知识与社会支持也会不同。辅导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并根据相关知识做出不同的指导。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及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以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所学专业驳杂,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验,不能很好地开展指导工作,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有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评价不准确,对社会需求了解甚少,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尴尬现状。

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位的主要原因

(一)辅导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特点,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外,还需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理论、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许多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力不能逮,不具备针对性和科学性,学生不能从指导中受益。另一方面,现阶段辅导员年龄构成偏年轻,生活阅历不能支撑起就业指导这一系统繁复的工作。他们求职方面的感受不深,不能与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共情。辅导员现阶段从事得最多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宣传就业政策、指导填写就业协议书等文件,使这项工作出现大块空白。

(二)高校内部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高校并未真正正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变化,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并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也没有看到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天然工作优势,未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认为只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开展就业指导就好。这导致高校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部分大学生择业目光短浅,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可能遭遇的挫折缺乏充分认识,没有真正学到求职的基本技巧和知识,在求职时就会茫然失措,不能准确做出判断并把握机会。

三、辅导员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路径

(一)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视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精心安排、统筹管理

1.就业是高校工作的关键点,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育工作规划中,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其中,不能只在毕业阶段“临时抱佛脚”。在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三观”以及就业观的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现理想。

2.制定辅导员就业指导管理制度,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对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详细的规定,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及反馈管理办法。在院校级评优评先工作时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纳入硬性指标,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辅导员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了重大事故则应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辅导员的激励和约束。辅导员在明确了工作职责后,会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自觉提升相关能力,将工作方案逐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1]。

3.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能力要求,加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与交流,使之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开展讲座,也可安排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指导辅导员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毕业班辅导员到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为其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经过系统的培训,辅导员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景。

(二)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对就业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

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做出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对于高级的定位更是要求达到专家的标准:总结凝练实际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能为学生开展基本的创业指导,成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辅导员要达成专家化的职业发展目标,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应用新知识、新理念,善于积累,不断创新,在引导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目标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达到双赢。

2.辅导员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意识到开展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发展前途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常规工作中去。辅导员必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工作,使学校职能部门能全面把握一线学生思想动态与就业情况,做出最适合学生就业工作的安排。

3.辅导员要做好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有遗漏。辅导员可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所有所带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在普遍性地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活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针对个别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可向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使其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就业[2]。在学生实习和毕业三年期间内,辅导员要继续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辅导员可以通过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调查表》,分析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就业指导工作至最优状态。

四、结语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使其顺利找到工作,实现其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将个人愿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找准事业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

一、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内涵

要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首先要弄清楚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内涵。所谓育人,笔者认为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品质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和一线人员,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了解最深,辅导员通过教书育人、日常管理、教辅服务等方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生理想的树立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辅导员一切工作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育人。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做好育人工作,辅导员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服务性和人本性相结合,把育人作为工作的理念,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把学生培养成品格高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的选拔有局限

首先,不少人认为辅导员人人可以做,人人能做好,对选拔和聘用辅导员比较随意;其次,国家缺乏专门的辅导员人才培训机制,导致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上陷入困境,选拔空间有限。最后,高校在选拔辅导员在选择和高校专业背景和学校办学相一致还是选择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背景人才这一问题摇摆不定。因此,要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个人品德优良、业务能力强,专业程度高的辅导员人才存在局限。

(二)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缺乏力度

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定位不明确,对培训和培养不够重视,辅导员得到专业培训、社会实践或者学习提升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关于辅导员培训与培养的理念不明确,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方式不科学,并且缺乏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束缚辅导员发展和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辅导员的考核与晋升存在漏洞

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一般采取学工职能部门、辅导员隶属院系、学生三个层次,对辅导员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方式缺乏过程管理,对辅导员工作无法量化,精细化的要求无法考核、缺乏合理的问责机制等等。这种考核的明显漏洞容易造成对辅导员工作评价产生偏差。另外,辅导员的晋升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职称评定和待遇问题也缺乏对应的机制。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由于高校辅导员存在编制不稳定、待遇偏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责任重,职业认同感不足等,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研究表明,辅导员的职业寿命一般在4到6年,坚持在辅导员岗位服务超过8至10年的所占比例不超过20%。[2]大多数人把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的过渡或者跳板,有机会就转行、跳槽。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过大,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同时也造成了辅导员业务素养一直处于不停的重复阶段,没有积淀,更加难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不停重复的阶段,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成为空谈,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整体提升。第二、辅导员队伍结构过于年轻化。目前,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其结构组成分布在30岁左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使学工队伍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上确实有其年龄上的优势,但是育人是一项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自身阅历的欠缺导致自己不能很好的指导服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培养学生成才成长的要求。

(五)辅导员育人体系较为模糊,工作重心出现偏差

辅导员育人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但是辅导员育人工作的职责范围、业务体系尚未健全理顺。一方面,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在育人成才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繁重而琐碎的具体事务引起辅导员育人职能的发挥,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偏差和对工作重心的偏离。另一方面,高校在对辅导员的使用上普遍表现为随意性、万能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规定不明确,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分派工作,许多辅导员职责范围外的工作也需要辅导员来承担,如学生的安全保卫、宿舍卫生、课堂的纪律组织都需要辅导员来实施,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把辅导员当做是“万金油”,诸如专业评估、教务安排之类的事情也交由辅导员代职。这种对辅导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定位和混滥使用,造成了辅导员就是“救火员”、“保姆”、“传声筒”的职业形象,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应有效果,远远偏离了育人成才这一工作重心。

三、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一)严把入口关,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起点高

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切实提高辅导员育人能力,在辅导员的选拔和聘用上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有较高的起点。为达到这一目的,第一,进一步细化辅导员选拨聘用制度,建立高校联动机制,完善辅导员资格审查,确保能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第二,在选拔辅导员时,要注意选择的范围要广,办学层次要高。这样便于学校在育人模式和育人观念上可以博采众长,学习提升。第三,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培养基地,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二)优化队伍结构,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基础厚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经验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还要求这项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有较厚的基础,首先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资深和年轻想结合,辅导员队伍在结构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纵深。发挥资深辅导员对青年辅导员在育人经验、个人人生经历上的“传、帮、带”作用,保证辅导员队伍具有创新活力和热情。这样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的育人能力可以在稳步中得到积累提升,避免固步自封,创新不足,回避经验缺乏,工作重复的困境。其次,应该吸收师德高尚、学生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真正落实专兼结合,全面推动全员育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育人能力。

(三)建构育人体系,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目标明确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努力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就必须有规范的育人体系,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准确的工作定位来促进和保证辅导员工作任务、目标、重心以及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的顺利实现。要合理建构辅导员育人工作体系,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内容,准确辅导员工作定位,必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辅导员育人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辅导员要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素质拓展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无论是学生工作领导还是辅导员自身都要准确定位辅导员育人工作,始终把育人成长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发挥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加强学习,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空间大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加强学习,落实培训是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的关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对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和市场化给育人工作带来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育人本领。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时代背景和全球眼光,在学习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育人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在信息爆炸时代,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新的阵地,学会利用校园网站、QQ群、微博、贴吧等,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拓宽育人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教育引导学生。

(五)落实培训,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平台宽

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解决是建立规范的辅导员培训制度,确保辅导员培训落到实处。首先,在制度和法规上保障辅导员的培训时间、内容、经费,高瞻远瞩,打造稳定的学习型、发展型辅导员队伍。其次,辅导员培训需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对辅导员的培训要以提升辅导员思想境界,增强职业认同感,确立育人理念为中心。最后,辅导员培训要注重实效,保证质量。在培训的内容上,始终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个人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教育等育人核心内容,以掌握教育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与创新,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开展形式多样、专题培训和研讨实践相结合,系统培训和短期进修相结合,积极调动辅导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保证辅导员培训质量、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教育智慧的培训目的。

(六)规范考核机制,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动力足

辅导员育人工作内容上有了明确目标,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细化辅导员考核流程、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只有通过规范的考核机制,按照《规定》要求,落实辅导员职称评聘待遇,免除辅导员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育人工作的积极性,确保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有足够的动力。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配套的方案,确保辅导员有广阔的施展舞台,有良好的发展舞台,有晋升的希望,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事业化的发展,这是解决辅导员前途和出路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必要动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深入开展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和表现

1.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的增加,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有上升趋势。辅导员在刚开始工作时,往往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得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这可能是由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的行业中,这类职业过分注重生活的理想和方式,但往往很难获得职业的期望值,因此,也就较容易产生疲劳和情感衰竭。高校辅导员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狂热地投入工作,导致其消极行为的增加和辅导员队伍的流失。

2.工作态度消极,无主动创新意识。工作拖沓、应付,甚至逃避,工作效率很低。时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对待学生没有耐心,不柔和。

3.工作没有兴趣和热情。工作时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并且容易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

三、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辅导员工作内容宽泛、琐碎、复杂,尤其事务性工作较多,肩负的责任和压力也较大,相对付出而言,没有得到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校其他部门教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

2.辅导员岗位的发展空间受限制较多,职位晋升和职称晋级机会较少,因此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性较大,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3.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工作效率较低,造成所有学生相关数据都来自于基层辅导员的逐级上报。

4.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辅导员,造成辅导员的负面情绪不断增多、日积月累,但是高校普遍没有建立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

四、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职业影响力是高校辅导员地位的重要体现,要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消除对高校辅导员的偏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高校辅导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风气。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认真开展高校辅导员的职后培训工作,使其成为一位具有开创性且有发展潜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高校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2.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就是辅导员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增强辅导员实现目标的信心,为随后的行为提供积极的支持;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辅导员在面临问题、处理突发事件时避免出现由于紧张焦虑而产生消极判断和消极回避的行为。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应该着重从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付出的劳动、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通过考核评估,不仅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可靠依据。

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来做。同时要教育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无论教师,还是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担负起育人重任,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从而降低由于工作年限的延长导致的倦怠感。

4.加强个人的心理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辅导员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悦纳自己,对外部环境不必过分苛求,而是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定下比较适合的努力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进而获得心理平衡,增强身心的愉悦感。而当辅导员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要学会各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提高工作效率,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劳逸结合,善于释放各种压力,从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如果辅导员对幸福的理解能从物质幸福转型为精神幸福,就能体会到辅导员的工作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指引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这种精神的幸福是有利于舒缓情绪,消除职业倦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过程的幸福。

第7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直接群体。 班集体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度低、班级的凝聚力认同感差、师生缺乏良好互动、班集体运作能力差等。如何解决当前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成为教育研究者探讨的课题。

团体心理辅导已不仅仅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被广泛运用在高校其他学生工作中。北京大学已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创新高校德育课程、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完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引入班级建设中。以整个班集体所有成员作为团体辅导对象,以班级团体的力量与资源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借助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为学生成长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具有适用面广、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等特点[2]。

(一)班集体的共性心理需求为班级建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奠定基础。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年龄相当、社会经历大致相同,班级成员的认知发展状况处于同一水平,所面临成长中的问题困惑和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心理需求的相似性为团体心理辅导奠定基础。而且,班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个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符合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对于一个班集体,个体成员之间要求遵从一定的规范和价值取向。班集体的这些特点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促使班级建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常以游戏活动作为载体,形式轻松活泼,而青年学生爱模仿、喜合群,从众心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开展并深受大学生欢迎。另外, 团体心理辅导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团体本身的力量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有益的集体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常在200人左右,若按照问题管理,找“问题学生”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辅导员的工作将是非常繁重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预防和发展教育为主,通过构建安全、良好的沟通氛围,能较好的解决学生面临的发展问题。团体融洽的人际关系气氛能减少对立气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类型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应根据班级建设目标,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不同,则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主题和方案也应不同。

(一)一年级班集体建设中可开展的的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离开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来到大学校园,大学所有的一切都很新鲜,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充实地度过大学三年成为大多数人的问题。新生所面临的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引导,是高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大学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团体凝聚力。

根据大一学生的发展任务和心理特点,笔者曾组织开展过 “我的大学我的家”、“我们在一起”、“牵手你我他―人际交往团体” “自信心训练营”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帮助大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二年级班集体建设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二年级学业负担有所增加、人际关系相对复杂,情感困惑更加突出,专业与理想的矛盾逐渐加剧,学生的心理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如何有效组织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如何处理恋爱与性压力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人生我规划”“恋爱心理辅导” “学习能力提升团体辅导” “领导才能提升工作坊” 等团体辅导活动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明确人生的目标,学习处理恋爱情感问题。

(三)三年级班集体建设中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三年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问题,就业过程引发的焦虑、挫折等情绪问题也普遍存在。还有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选择。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就业过程的抗挫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生存选择能力。“应对就业焦虑团体辅导”“就业能力提升团体辅导”“越压越有力―压力管理团体训练”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胜利完成就业过程。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来设计。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如下六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1)自我统一性混乱,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2)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差的问题;(3)学习动机水平低的问题;(4)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问题;(5)性心理问题;(6)生命意识问题。设计者们可依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类型,设计相应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其理念与操作方法有别于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西方的团体辅导理论,也要结合中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意做好被辅导班级学生的沟通工作,让学生有知情权。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不是通过招募或甄选确定的自愿参加者,对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安排没有足够了解,容易对团体辅导产生消极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最常见的抱怨是“我们又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抗拒和消极抵触情绪。百拇医药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可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团体辅导的大致过程,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团体辅导的主题可以由辅导员和学生商讨确定,这样能更大程度上获得学生的配合。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只是一次次游戏。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应该围绕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辅导主题确定之后,借助心理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游戏只是团体辅导的方式之一,团体辅导更注重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以及行为训练过程。

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对辅导主题的把握和设计不够到位,易出现团体辅导流于游戏形式,甚至是辅导主题依附于游戏内容和形式,这样学生就容易出现疑问“为什么老师要我参加这样小儿科的游戏呢?”、“感觉这些游戏都很有趣,很好玩,可是除此之外我感觉没什么要分享的。”这样的辅导效果是差的。

第8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 辅导员 非学术支持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大学。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规划,今后将着力开展四项探索。一是要探索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二要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支持服务、网络教学管理为建设重点,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三要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四要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实现各种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基于开放大学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辅导员应当在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同时承担好四种角色:开放教育的助学员,导学员,技术员,通讯员。

一、开放教育辅导员应当好学生的助学员

第一,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应当做好教务助学员。这其中包括通知学生过来报到,让学生完成入学测试卷,填写好入学登记表,了解学员最基本的信息,如工作单位,上班时间安排,学习兴趣点,联系方式,然后辅导员应纷发教学资料,课表,对学生的面授课到课情况进行考勤,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抽查,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进行监督,通知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和网上形考,做好推优和学生的毕业事宜。

第二,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应当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由于开放大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实施个性化助学在开放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开放教育班级情况复杂,学生人数多,年龄差异大,地域范围广,职业状况各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每位从事开放教育辅导员工作的人带来了挑战。开放教育的辅导员要给班级建立公共邮箱、QQ 群,要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

第三,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应当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在助学的过程中,应在开学之初通过各种活动和学生的接触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动态,为班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应当好学生的导学员

开放教育的辅导员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和导学技能。第一,辅导员应当具备培养开放教育学员良好自学能力的意识。电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中学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尤其在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助学方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第二,辅导员应对所带专业建立学习资料库和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库,平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参加各种面授辅导课,将各种复习指导资料纷发给学生,为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尤其对于老年人等对计算机不太懂的学习者,要调整导学技能,多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帮助他们进行学习。第三,辅导员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抓住机会进修充电,平时要注意多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第四,辅导员应提升自己的导学技能,向专业教师请教专业知识和导学的技能,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好知识。

三、开放教育的辅导员应当好学生的技术员

在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辅导员的技术员角色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辅导员应重视入学教育中的技术指导。对于初入电大学习的学员而言,如何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教育的流程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前提。据笔者了解,有些年龄偏大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或者了解甚少。因此,技术员的角色在开放教育服务中也相当重要。第二,电大的教育是以网络教育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展开的。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过程和检测反馈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而进行的。因此,辅导员应做好教学辅导计划,有周期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教研室,以便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辅导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三,做好开放教育技术员这项工作,辅导员应该积极和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向计算机专业技术员请教学习,以便于为学生的技术疑难问题提供及时可靠的指导。第四,由于开放大学以新的学习空间和平台为支撑,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穑学生需要在入学初期就尽快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比较分散,很难集中管理,因此,辅导员应调查好学生的个人时间安排,为教研室的技术课程安排提供数据支持。

第9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胜任力

切实缓解和有效预防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提高辅导员的胜任力,对辅导员自身的长远发展和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胜任力的概念界定及科学内涵

胜任力是由美国教授McClelland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辅导员胜任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丰富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服务性指导,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二是较强的执行力,高质量地完成学校的培养工作,做好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三是独特的人格魅力,提高工作成效,做好学生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四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辅导员职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做学生事业的拥护者。

二、职业倦怠对辅导员胜任力的主要影响

职业倦怠是Freudenberger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用来描述“从事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导致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惫、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之后,学者从临床观点、工作环境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维度划分,提出两维度、三维度、三维度五因素模型等观点,但被广泛学者认同的是Maslaeh的三维度模型,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因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导致无法及时更新知识系统,难以对学生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问题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降低了在学生中的威信。其次,降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对工作消极应付,执行力弱化,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差。再次,对待学生消极,不愿与学生沟通交流,疏远学生,在学生中的号召力降低,因而学生管理工作在缺乏学生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胜任力提升策略

1.突出辅导员培训内容,完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之外,也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涵盖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知识等学科内容。因此,要搭建辅导员培训教育平台,丰富培训内容,加强辅导员各类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其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提供前提保障。

参照最新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对辅导员进行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邀请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性的短期职业能力培训,以提升某种专业技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执行力。

2.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增强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

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评价与激励不仅关系到对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评估,而且还关系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要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转变以往根据教育效果定业绩的考评办法,注重工作过程的考核,实行学生、家长、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以‘高进’‘优出’为切入点,建立辅导员系统合力最大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客观性”。

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薪酬、评优、晋升挂钩,对工作表现出色的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满足辅导员的生存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维护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加强辅导员自主学习,提升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

辅导员要培养自己的亲和力,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差异性的建议和指导,用心呵护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深入学生生活,用情感的力量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守护者,进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获得到个人成就感。

总之,高校要基于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教育,并施以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辅导员的胜任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辅导员要注重自我教育,培养广泛的兴趣,以调节工作压力,学会缓解倦怠情绪,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Hackne,C.E.Three Models for portfolio Evaluation of principals[J].School Administrator,1999,56(5):36.

[2]李梅.基于学生评价的上海市本科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