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一、我国证券化率基本情况

证券化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证券市场总市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来表示。一般而言,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一国或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1991―2000年10年间,我国证券化率一直呈上升态势,由0.505%上升至53.8%,但2001年后逐年下降至2005年的17.6%,而2006年则重新上升至44%。截止2007年9月28日(前三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总市值更是飞速达到25.3万亿元,远超过2006年我国GDP21.1万亿元的总量,使目前我国证券化率已超过了100%。

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美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高达130%,日本、韩国、印度等国证券化率则约为100%,东盟国家证券化率约为70―80%。2007年初,美国股市总市值更是超过20万亿美元,证券化率达到160%。从其他国家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证券化率也已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我国证券化率飞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股市市值增长的基础。2003-2006年,我国GDP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快速运行,增长11.5%。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通过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中得以反映,为股市市值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流动性过剩为股市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2006年,M1、M2年均分别增长15.3%、16.5%;2007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进一步加快,9月末M1、M2同比分别增长22.1%、18.5%。由于负利率的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必然会转移至股市,引起股市市值的增加。三是不断累积的社会财富亟需通过股市等渠道实现增值。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2006年达到11759.5元;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均增长13.2%。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化的趋势,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在我国居民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目前,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接近1.25亿户,市场成交不断活跃,广大居民所拥有的资金不断流入股市,成为我国股票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四是股权分置改革使市场对股票价格重新估值。股权分置改革成功解决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完全相背的格局,使我国股市开始真正恢复资本的本性,资源配置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股票价格重新估值,产生制度性溢价。五是大盘股上市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量银行股发行上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也相继从香港市场回归,金融股的高盈利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国际游资大举进入也抬高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同时,伴随一些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暴涨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完整等违反诚信和“三公”原则的行为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使我国股票市场估值产生了部分泡沫。

二、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谨慎看待我国目前已经过高的证券化率

首先,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低。以2006年为例,我国企业直接融资额为6162.4亿元(包括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额),仅为企业外部融资总额的12.2%。而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发达国家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多在50%以上,其中美国直接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比重高达90%左右。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证券化率在短期内具有波动性。由于证券化率与股市市值相关,股市市值又与股票价格密切相关。在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中,股票价格所受影响较多,尤为变幻莫测。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将直接决定证券化率的高低,因此目前处于高位的证券化率并不能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真实的发展水平。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中流通市值相对量和绝对量都较小,至少有2/3是目前还没有流通价值的非流通股,股市结构亟需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证券化率的虚高。

(二)银行或企业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将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近期股票市场产生的财富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在利润的驱使下,一些银行资金也开始违规进入股市。来自银行系统的巨额资金可能继续将指数推高,致使某些股票价格出现飙升。这种资金进入股市,当股市泡沫破灭出现逆转时,很容易引起或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日本股市泡沫破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使经济步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而美国最近的两次股灾中,股市的巨大波动之所以没有给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股灾未能对银行体系造成影响,没有传导到企业层面。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真正割断银行资金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企业资金违规入市所可能引发的风险也值得警惕。2007年以来,我国工业利润增长很快,但上市公司30―40%的利润并非来自主营业务利润,而是来自投资性收益,如果股市出现问题,就会失去这部分利润,将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创。

(三)风险的积聚可能对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目前投资渠道狭窄、缺乏合适的理财产品,促使股票市场急剧增长带来的“一夜暴富”现象吸引不少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新投资者出于对股票市场的过于乐观,不断涌入,将其储蓄投入市值已很高的股票市场。沪深两市新开户数迅速增加,截止目前沪深两市证券账户超过1亿户,估计全国股民达到3000万。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底,近1.3万亿元的财产被抵押给银行,利用抵押资金进行股票交易以图获利;截止5月31日,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占无限售条件股票总市值的比例高达61%。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调查,个人投资者存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错位现象,50%以上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短线操作为主,多数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随着证券市场指数的不断攀升,日震荡幅度也有所增加,市场风险明显加大。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进行有效的风险提示,变得尤为重要。

(四)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溢出效应可能推高已处于高位的房地产价格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8月份,我国房地产价格涨幅逐月创出新高,至8月份达到同比增长8.2%的涨幅。由于股票和房地产都兼具了投资品的属性,伴随逐利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形成相互推动的螺旋上涨。

股票市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财富溢出效应,助推已处于高位的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一是投资者获益资金的流入增加了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据有关机构调查,部分在股票市场赚取的收益转而进入房地产市场,随着股市风险和见顶的可能性的逐渐增大,或许也可能预示房地产市场新一轮的上涨周期即将开始,房产价格势必出现上涨;二是房地产上市公司依靠通过股票市场融得的雄厚资金,有实力去开发中高档地产项目,拉高房地产均价。2007年以来,为购置土地获取利益,房地产上市公司纷纷进行大规模融资,截止9月中旬,仅通过增发就融得资金266.33亿元,而且已确定将要增发的房地产企业股票达21只,合计增发46357亿股。

(五)股票市场暴跌将会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并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陷入低迷

目前,我国超过10%的GDP增长主要是受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但近年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不容忽视,2003年为35.3%,2004年为38.7%,2005年为55.0%,2007年前三季度为37%。虽然目前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30%,但是如果股票市场急速进入下跌通道,由于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势必会对私人消费产生严重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率。投资者纷纷涌入股市,使人们对股市崩盘的恐惧日渐升温。市场越是繁荣,风险防范的挑战也就越大。

三、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不断增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证券监管机构应充实监管力量,增强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严肃性。重点监控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高管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尤其要严密监控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业务经营变动及股价的异常变动情况。严格限制银行资金入市,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加强对大额账户异常交易的监管。

(二)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必须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步伐。需按照国际成熟市场的标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主板市场;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形成更加有效的场外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对政府而言,规范市场制度的建设远比直接干预市场波动更为重要和有效。建议减少政府主导金融资源的比例与方式,增强市场自我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市场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建立市场自我创新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证券市场,推进解决市场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进一步加强有关风险处理机制建设,对未来可能影响市场运行的重大政策环境变化,进行预见性和前瞻性研究,及早制定防御方案。加快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吸引优质企业上市,夯实市场基础

第2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在1992年5月和1993年11月实行过股票的T+0交易。由于当时股票市场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监管缺乏经验、以及股市过度投机等原因,管理层决定从1995年1月1日开始取消股票的T+0交易,改为T+1交易。虽然T+1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股票市场的状况,但是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发展、完善,T+1交易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T+1交易不利于股市投资者及时规避投资风险。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买入了一只股票,如果在当日即发现判断失误,股价大幅下跌,但是投资者没有办法在当日卖出股票,迅速止损、避免风险的扩大,投资者只能在第二天以后才能卖出股票,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其次,T+1交易极大地降低了股票市场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市场的流动性。T+1交易使股票买入后,必须第二日才能卖出,人为延长了同一股票买卖过程的时间,使交易效率明显降低,相对降低了市场流动性。

再次,T+1交易不利于股票市场的活跃。当股票市场处于连续低迷状态的时候,T+1交易容易导致股票成交量的急剧萎缩,投资者信心不足。同时,也引起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佣金的迅速减少,导致其效益低下。

同时,股市现货的T+1交易与股指期货的T+0交易无法匹配,难以发挥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作用。因为股指期货当天买入,当天就可以卖出,可是,股票现货当天买入当天不能卖出。股票现货的隔夜操作不仅会导致巨大的风险,也使投资者难以利用股指期货来规避风险。

最后,T+1交易有可能成为机构操纵价格谋取利益的手段。机构可利用投资者在买卖股票过程中的时间分离,操纵股价:第一天,采取推高股价的办法误导投资者跟进买入,而第二天,机构有可能采取打压股价制造恐慌的方法,迫使投资者割肉卖出,从而利用股票买卖的时间差谋取不当利益。

从1995年至今,我国的股票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股票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股市基础性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股市的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股市投资者不断成熟。因此我们认为推出股市T+0交易的条件已经成熟。推出T+0交易不仅有利于解决T+1交易存在的问题,而且T+0交易对于股民及时修正其投资决策的失误、提高股市活跃度和流动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其实,恢复股市T+0交易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难点是现在很多人认为T+0交易将导致股市过度投机。实际上,股市的过度投机是因为机构操纵和违法犯罪导致的。股市T+0交易与T+1交易一样,只是一种股市的交易规则。股市T+0交易本身不仅不会导致股市过度投机,反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

第3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资;政策建议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结构不合理

1.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金融结构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相互影响。一方面金融结构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在金融市场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另一方面养老基金作为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基金管理人根据情况调整资产组合,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供给,进而影响金融结构。为了保证在长期内能够支付养老金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还要求投资具有相当大的安全性,这就使它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分布以及收益分布产生了重新归整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了金融工具创新,相应地也会影响国家的金融结构。

2.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近几年来,有价证券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与之相反,货币性金融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上升,主要表现为各项对公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的上升,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连续8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降低并没有使得存款数量降低,反而增加。这说明了我国目前资金投资渠道的匾乏,资本市场还不是资金理想的投资场所。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步伐。目前,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也是无奈之举。

(二)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发展滞后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但资本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应归结于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制度缺陷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也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

1.体制缺陷。体制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的制度缺陷。我国资本市场按理说它应全力贯彻市场经济的规则,但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资本市场被一定程度地行政化,己经成为可随意调控的资本市场。

2.结构缺陷。我国资本市场内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一是在总体设计上,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现货市场,即股票、债券等的现货交易,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这种单方向的结构设计在现实中最明显的弊端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做多机制,而不具备做空机制,没有期货期权市场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这就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二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强股市弱债市”特征,债券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处于弱势。

3.机制缺陷。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行主体缺乏明确的产权关系,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失,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源泉。

4.功能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通过具有独立意志和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竞争来形成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价格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流向、流速和流程,从而完成资源优化和合理组合的配置过程。我国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不具备,价格的起落并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就无从实现。另外,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

5.规则缺陷。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和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反映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和资本市场内在规律的完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许多应有的法律和规则不具备,而且己有的一些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股权分置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个独特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为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可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权分置问题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环境不佳、投资风险偏大的重要因素。

1.股票市场投机盛行。股权分置使股票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基本丧失,股价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客观规律被人为割裂,股价扭曲发出错误的信号。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和广大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都是短期化的,不可能长期持股和实行价值投资,整个市场投机盛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类机构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显然,目前的股票市场并不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2.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低劣,投资价值低。上市公司的质量是稳定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而决定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间内在的利益冲突,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受到明显的行政干预,作为流通股股东的中小投资者通常在公司治理方面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由此可见,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基础的缺失,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交易,最终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大。股权分置使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制度基础,不健全的制度基础使得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扭曲: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以圈钱为目的;投资者短期炒作,盲目跟风;各种题材、概念的炒作层出不穷;坐庄、操纵股价的行为频发。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大,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大。而且股权分置与全流通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股市最大的利空因素。当投资者发现这些好的预期一个个落空时,股指又陷入了绵绵阴跌之中,而且不断创出前期新低,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暴露无遗。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参加者的“养命钱”,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有强烈的风险规避倾向,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高,缺乏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手段,使得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不可能大比例投资入市。

(四)债券市场分割,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

从世界范围看,债券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投资工具。债券的性质比较符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需求。然而,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对债券的投资。

1.债券市场不统一,处于分割状态。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各债券市场所发行的债券品种不同:银行间市场发行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部分记账式国债;柜台市场发行凭证式国债和不上市的企业债券。在债券发行之后,由于转托管的限制,大多数债种在各市场之间不能自由流通,因此,二级市场上各市场交易的债券品种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各个债券市场分割的状态造成了我国债券市场深入发展的诸多问题:如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信号传导机制不畅,两市场间债券的交易价格存在差异等。

2.债券市场的品种单一、结构不均衡。我国从开始发行国债以来,国债期限以中期为主,短期国债的品种仍然十分匾乏。企业债券也存在着品种单一问题。企业债券都为担保债券,缺少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企业债券大多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少。

3.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首先,国债利率缺乏独立性。国债利率是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设计的,而银行存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制定,故从利率决定方式看,属于行政方式确定,这样必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情况。其次,国债利率缺乏弹性。我国的国债发行利率属固定利率,国债发行利率确定后,若在发行期内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国债的票面利率也随之调整,但发行以后,不管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如何变化,国债票面利率均不作调整。这就存在国债利率既不能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能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

二、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绩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发展对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至关重要,因为资本市场今后将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可以说,资本市场今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前景。

1.强化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政府愈加重视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不仅为治理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历史积弊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未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空间。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预期,为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创新创造条件,而且在微观层面上也有助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约机制及估值体系,形成成熟的股权文化和股东意识,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真正转变为公司价值管理者,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而公司大股东更加关心股价的长期增长,将成为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转贴于

2.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互动

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为减持国有股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股权分置改革以对价的方式使国有股、法人股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利。今后,国家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国有股获得的资金划入养老保险基金,直接用以弥补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和做实个人账户,然后,既将这部分资金以委托投资方式投资于股票市场获取较高的收益率,也可以将国有股划拨给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持有,每年的分红收益用于弥补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和做实个人账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有助于我国股票市场从以散户为主的结构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从短期投机为主转向长期投资为主,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应着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

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1)建议发行特种国债,为养老金收支缺口融资。鉴于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比较大,国家应多方面筹措资金,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出售国有资产外,还可考虑发行特种国债筹集资金来弥补我国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做实个人账户。

(2)发展市政债券。发展市政债券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市政债券是机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比较适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而目前我国市政债券尚属空白,市政建设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金信托、政府补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等准市政债券形式筹集。

(3)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公司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是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市场还未形成。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首要的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公司债券的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监管。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要运用市场机制,避免走股票市场的弯路。

(二)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多元化投资来提高投资收益率,必须以市场化、私营化为目标,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促使基金保值增值。

1.管理模式市场化、私营化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可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统筹账户结余的基金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同时,还应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统筹层次,由目前的市、县级统筹提升为省级统筹,最终实现全国统筹。

对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我国可采用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将个人账户基金的经营权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降低由政府直接投资运营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而行政管理权由政府集中行使,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2.投资运营市场化、多元化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与基金的资产配置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抑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除股票和债券外,还可考虑以BOT的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或投资于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抵押贷款等。在投资比例上,社会统筹账户结余基金应全部投资于风险较小、收益率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因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强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考虑将一半左右的资金投入风险和收益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个人账户基金则应将小部分资金投入权益类资产,大部分资金投入固定收益类资产。

参考文献:

[1]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林义.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2005,(4).

[3]马勇,张阳.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实证及基于中国的具体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4,(1).

[4]马君潞,牛凯龙.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矛盾和系统风险[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第4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 股票市场 稳定性

2015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危机,上证综指经过10个月的暴涨,涨幅达到150%,在随后的2个月里,暴跌了45%,期间出现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到跌停、千股跌停到涨停的历史奇观。这些现象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冲击,在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投资者情绪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股票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分析投资者情绪冲击股票市场稳定性的成因变得非常重要。

一、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投资者情绪是投资者基于对资产未来现金流和投资风险预期形成的一种信念,但这一信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事实(Baker and Wurgler,2006)。由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投资者对于资产所能创造的未来现金流大小及风险变化,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估,只能对其形成一种预期或信念。而这种预期或信念除了与资产基本面相关外,还与投资者自身的教育经历、投资经验、社会背景、所拥有的信息、个性和偏好等密切相关,是投资者对资产未来价值的一种“主客观”综合评估(易志高和茅宁,2009)。

二、投资者情绪冲击股票市场稳定性的成因

(一)噪音交易者主导的市场,理性投资者难以套利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不应该被定价,由情绪导致的错误定价能够被理性投资者的套利交易消除。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和噪音交易者,由于噪音交易者的心态变化不可预期,和噪音交易者对立的交易不仅风险大而且成本高,因此,套利是有限的,被量化为投资者情绪的噪音交易成为了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Baker and Wurgler,2006)。

中国股票市场是噪音交易者主导的市场,以深交所《2012年度股票市场绩效报告》的数据为例,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42.8%,专业机构持有市值占比18%,一般法人持有市值占比39.2%;在交易金额占比方面,个人投资者交易金额占比85.6%,专业机构交易金额占比9.8%,一般机构占比4.6%,因此,无论是持有市值,还是交易占比,散户均占绝对主导。同时,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机构投资者行为散户化也是中国股市的常态。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股市走势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呈现出暴涨暴跌的特征。

(二)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反馈效应

投资者情绪常常被认为是解释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Shiller(1987)使用问卷调查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1987年金融危机中的行为,结果发现,大多数投资者把危机解释为投资者心理的结果,而不是基本面变量的结果,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是影响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原因。

情绪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如果投资者的决策受到自己或他人主观情绪(其信念的客观程度和认知的心理偏误)的影响,并呈现出系统的一致性,就会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而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又会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的非理性主观情绪程度,最终形成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引发金融危机。

(三)媒体情绪对投资者情绪的加速器效应

新闻媒体是股票市场的信息中介,无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政府政策、分析师的评论、经济学家的观点都是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出来。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通常会表达对事物乐观或悲观的观点,即媒体报道会表现出媒体情绪。Tetlock(2007)发现悲观的媒体情绪对股票大盘指数构成了强烈的下跌压力。游家兴和吴静(2012)发现媒体情绪加剧了投资者决策行为的非理性倾向。

中国股市是公认的政策市,任何政策变化都会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出来,这些政策的变化往往会成为股市中爆炒的题材和概念,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同时,很多权威媒体常常会对股市发表评论,他们的言论更是被投资者当作政策动向和官方态度。因此,作为重要的外界刺激和信息中介,媒体情绪对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认知、主观判断和投资决策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到投资者情绪的传播扩散,媒体情绪成为投资者情绪的加速器,助长了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冲击。

三、防范投资者情绪冲击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建议

(一)构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系统性风险临界阀值指标

投资者情绪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投资者情绪风险并不一定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而是存在一定的临界水平,可以根据投资者情绪状态的变化设定投资者情绪风险在不同传导阶段的监测阀值,构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系统性风险临界阀值指标,为监管部门从个股审慎监管和市场审慎监管角度监测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监管部门调控和防范投资者情绪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二)寻找适合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的调控手段

投Y者情绪是金融危机的重要传播渠道,各国政府都担负着在金融危机出现时调控市场的职责。但是,面临金融危机时,如何才能正确、合适、及时地调控市场的确是一个难题。例如,美国政府1988年调查报告,认为导致1987年10月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之后推出熔断机制,希望帮助减轻金融危机中投资者的恐慌。中国政府在2015年股票大跌后也推出了熔断机制,但仅仅实施4天后,却宣告暂停。由于市场规则、交易制度、投资者结构,甚至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在美国成功实践的监管经验,在中国不一定成功。因此,应该拓展对中国投资者情绪内涵的认识,寻找适合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的调控措施和手段,为监管层推出合理合适的监管措施和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

(三)规范和引导媒体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媒体情绪往往是投资者情绪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时的加速器,在市场遭遇非理性时,可能对投资者情绪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媒体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媒体的行为。同时,可以利用媒体情绪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发挥媒体情绪对投资者情绪的积极作用,利用媒体情绪引导和缓解投资者的负面情绪,减少对股票市场的负面影响,维护整个股票市场的稳定运营。

参考文献

[1]Baker M,Wurgler J.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1645-1680.

[2]Shiller R J.Investor behavior in the October 1987 stock market crash:survey evidence[J].NBER Working Papers,1987.

[3]Tetlock P C.Giving content to investor sentiment: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stock market[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7,62(3):1139-1168.

[4]易志高,茅宁.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测量研究:CICSI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9(11):174-184.

[5]游家兴,吴静.沉默的螺旋:媒体情绪与资产误定价[J].经济研究,2012(7):141-152.

第5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股指期货 股票市场 积极影响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它是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成交时约定好的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其具有保证金交易、引入做空机制、以现金进行结算、每日无负债结算等特点,具有套利、风险回避、资产配置、套期保值、投机、价格发现等功能。1982年诞生于美国的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在其发展历程中,股指期货展现了极大地活力。截止2006年末,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推出股指期货,2006年9月8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10月30日,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启动,拉开了我国第一只股指期货品种上市的序幕。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效地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与国际股市相比仍是新兴不成熟的市场,股价的涨跌不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我国股市价格受政策性、经济形势和舆论面的影响比较大。股指波动剧烈,系统风险较大。这种风险难以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回避,若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股价大跌,整个系统出现风险。尤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市场建设初期,股市不仅面临非流通股解禁规模的不断扩大,再融资和新股扩容的不断加快、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大潮汹涌,还得应对在市场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过程中,各项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短期市场冲击。此时股指期货具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将使投资者能够有效地防范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实现市场心理预期的稳定,并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的平稳过度。对于入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由于以往我国股票市场功能单一,没有卖空机制,这些机构资金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被套,由于资金大很难退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使投资者通过有效进行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规避股市系统风险,实现保值与增值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既可为一级市场股票承销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 2.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稳定股市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因为股指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市场透明度非常高。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提前的消化,减少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投资机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社会关系和信息资源、高超的专业技术,充当了股票的“价格制造者”和庄家。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由于在自有资金规模、融资渠道、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多种限制,自然充当股票的“价格接受者”,在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他们明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股票价格指数本身就是大量有代表性的股票的组合,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市场操纵的行为

同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股票市场和投机行为找到了一个释放口,能够把股票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期货市场上来,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出股指期货,其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锁定其持股成本,回避股价下跌的风险,从而可以不用过分关注股市行情,以收取股息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动作。同时,也可以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政府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和干预,就可以间接控制资本的流量和流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率。

3.完善股票市场功能与体系,增强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发行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股发行及顺利上市。开发股票指数期货为承销商提供了回避风险的工具,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期指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新股发行试向上网价发行的转变,改变现在计划方式;另一方面可避免二级市场低迷给承销商带来的巨大风险,保证新股的发行与顺利上市。

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也需要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来推动。一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要看他的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还要看他在交易品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成就。没有股指期货交易的证券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善的证券期货市场,国际资本更注重的是回避风险,若无股指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中国股市要真正与国际接轨便是一句空话。许多新兴市场化国家为了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证期货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纷纷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它们不但开设以本国股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还开设以别国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如果我国错失良不推出自己的股指期货,国外率先推出的以我国股指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参考文献:

[1]刘玉生 杨 继: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第6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运行效率;配置效率

一、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涵义与范畴的界定

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有形的资本融通平台,又是一个无形的资源配置系统,更是一种组织的、社会的资本交易关系。目前,中国学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层面,即指包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在内的证券市场,这一方面突显出中国“大资本市场”客观上尚不成熟,存在结构上的不健全,另一方也体现了证券市场在广义资本市场中的绝对影响性,本文讨论的资本市场的范畴沿袭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并将对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进行集中的考察,但其中的债券市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讨论范畴。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界定,传统经典理论是围绕着信息效率展开的(哈瑞·罗伯茨,1967;尤格尼·法玛,1970)。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倾向于配置效率角度,如山东大学徐涛博士的专著《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就专门研究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凡此种种,在此不多赘述。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论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包括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两个层面,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程度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在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能力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能力的大小[1]。

二、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特征及其效率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部分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仍尚待完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1.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效用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四级结构:(1)主板市场,即设立于1990年的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得主板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境外上市的优质大型企业开始加快A股上市的步伐,截至2009年6月8日,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合计1603家,上市证券2260只,总市值高达187707.7亿元。(2)中小企业板市场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现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6月8日,中小企业板有273家,总市值达到9790.88亿元,而在2008年年初这一数据几近11560亿元。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市场的功能将愈加明显。(3)为非上市股份公司和退市公司服务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我们所谓的三板市场。为妥善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挂牌。为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问题,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截至2009年5月底,在该系统挂牌的企业共计55家。与此同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范围正在酝酿进一步扩大。(4)正在积极筹备,逐步启动的创业板市场,旨在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这一市场的创建将大大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注重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与增长潜力。

2.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整体性特征

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中交易进行的畅通程度高,市场信息相对完整,市场价格能够有效、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以及交易标的内在价值;市场竞争水平高,约束机制强;市场运行有序性好,运行机制灵活度高,可控程度强。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运行特点来看,在诸多方面与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弱有效性。首先是市场运行信息质量差,与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常常处于不透明、缺乏连续性的状态,市场参与者难以以此作为“预期函数”的因子进行理性预期。其次,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接受控制信号的反映灵敏度共同反映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接受外部信息的灵敏度不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证券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时滞相对较大,反应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缺乏良性发展应有的自身调节与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不高,价格波动剧烈。再次,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市场环境缺乏必需的规范化、条理化、完善化,市场主体对宏观调控和市场准则的接受程度和反映程度欠缺,运行秩序缺乏有序性。最后,资本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为依据的,但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变动往往与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信誉等指标相背离。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演变成了“非效率操纵”可以炒作的信息在定价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投资人因此只关注企业消息面的变化,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发展,放弃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造成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薄弱。

3.中国股票市场的高风险性

证券市场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情况,能够基本说明该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直接反映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市场呈现高风险性,有效性不强。如李道叶(2007)采用异方差模型对我国9只较早上市的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市“风险波动的特征既有明显的时变性、簇集性及共动性”[2],这意味着,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而徐少华、郑建红(2003)采用中国股市更早期间的数据(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进行风险收益相关度研究也得出结果:“从历史看整个市场,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当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时,并不意味着可能获得较大的收益。”[3]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长期上呈低效性。

从中美股票市场风险比较角度来看。股票市场风险水平经常用收益方差б和风险收益率来反映。在1991—1999年评估期内,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即收益率方差高达69.28%,而美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方差只有12.21%。收益率方差比较结果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水平远高于美国。为了得出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计算得出中美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与风险的比值,即风险收益率,结果是:中国为0.55%,美国为1.77%,美国风险收益率远大于中国,这也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非常高[4]。

就中国新发股票市场初始收益率(IR)而言,我国一直存在着高初始回收益现象。刘中学、林福永(2005)以1993年至2003年上市的交易资料完整的1133只新股为研究对象,得出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新股IR平均高达257.88%,约为美、英、日、德、香港等发达股市的5—10倍”。[5]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珺通过对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在沪深两市发行的177只新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得出实证结果显示,上海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76.9%,标准方差0.525;深圳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1.672,标准方差1.205。两个研究结果表明,高收益率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现象。从评估期内年度收益率数据变化看,虽然中国股票市场平均年度收益率非常高,但离差大。这说明中国股市年收益率不稳定,股市波动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股票市场的短期风险较大。4.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内在缺陷和结构的不合理性从根本上制约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尽责审查基础上的核准制,尽管具体方式与原来的审批制有所不同,但股票发行中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管理色彩,证券法仍然保留了公司债券发行审批制,形成了核准制与审批制并存的制度结构。事实上确立了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甦研究员认为,这种二元结构严重的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最终反映在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加大了证券市场运行成本上[6]。而由于证券市场引进竞争和风险机制的力度不强,新股定价不能反映市场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定价的准确程度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信息披露程度不高。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而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信息披露的完全性是资本市场运行有效的重要条件。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内容不完全、真实程度不强,甚至出现虚假信息等等,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并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第三,市场退出机制缺乏规范性。实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妥、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让劣质公司从市场退出,优质公司进入不仅减轻公司压力,而且有助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维护有资者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的出台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2001年才实施的退出机制对上市公司又宽容有余。这样,退出机制缺乏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成为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制约。

第四,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是维护资本市场正常、高效、有序运行的有效手段,但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如监管部门在资本市场政策取向和落脚点的大幅度转变经常打乱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基层部门无所适从;监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严重滞后;监管的手段和技术有待提高和完善,监管的主体过于集中,自律组织作用较小,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自律意识等,这都不利于维护市场的平衡运行。

第五,股票分散性与股票流通性不强。与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相比,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使上市公司的行为表现为大股东的行为,易导致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而由于大股东国有股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企业为了自身稳健、长远发展,宁愿到境外上市。此外,以美国为例,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有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分,即美国上市公司股票是全流通的,这给其股票流动创造了环境,所以二级市场随之发展迅速。在股份制改革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法人股、国有股、外资股、公众流通股之分,而能流通的只有1/3的股份,因此,造成了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现象,即使改革后也未能使所有的股份都运转起来。这种股权分散格局几乎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一切制度性缺陷的根源,制约着中国股市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

而就我国债券市场而言,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单一,银行间债券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债券品种结构极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市场极不平衡;市场交易工具单一,基本上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数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债券的期限上也比较单一,我国的国债和金融债主要是长期债,少有短期债;债券市场流动性差,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等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企业融资作用非常有限。

三、对中国资本市场低效性深层次原因分析

从制度发展与变迁角度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强制性过浓的色彩,在资本市场形成、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政府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这造成了看似制度供给过剩,实则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产权制度角度讲,一方面,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宪法赋予各类型的产权以平等的地位,使其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中国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根本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使得私有产权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产权的缺失成为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层障碍。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表现为高度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企业产权结构则与之相反,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体现了产权缺失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市场选择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自身完善的根源,政府对产权的盲目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产权融通的效率,同时,社会产权分布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

四、几点建议

不难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缺陷根源自于其制度的缺失。整个股票市场系统因此而非体系化,无法正常发挥其多样性的功能与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效率低,不稳定性大。

笔者认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首先要解决基础性制度缺失这一根本问题。由于产权是对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产权的变动必然也会同时改变资源格局,甚至影响和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所以必须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也是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质量的保障,而严规范、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无疑对整个资本市场效率提高发挥基础性作用。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来说,笔者认为,近期,应该以创业板的推出与运行为契机,加快资本市场机制建设与完善,尤其是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与股票发行与定价制度,在制度层次上为国内企业上市提供一个便利的环境。而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路径则在于推动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的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功能特征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效率延伸和结构扩容。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使资本市场宏观上保持稳定。第二,通过合理成熟的制度约束,进一步发展股份转让系统,探索和完善场外转让机制,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健康良性的发展。第三,研究适应多层次市场建设需要的交易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层次间的转板机制,以改善市场深度、加速价格发现过程,增强市场有效性。第四,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能够提供给合格的企业以便利多样的融资渠道,满足不同资质企业的上市要求,从而留住优质企业,形成逐渐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所以,应在做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后,创新市场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法律。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切实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市场保持透明、规范和公平,增强各方面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从而在整体上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赛珍.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证券市场建设[J].商业时代,,2005,(14).

[2]李道叶.我国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异方差模型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3]徐少华,郑建红.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实证研究[J].上海会计,2003,(12).

[4]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同时,股指期货的运行可使众多机构拥有巨大获利空间,但“顺势而为”应成为他们的首选。即在大势中长期向好时,在股指期货市场,做多意愿占上方;反之,做空意愿占上方。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市场增加新的投资与获利工具,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新的避险工具,提升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敏感性。随着现货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强,最终会使市场流动性增强,不仅不会增加现货市场波动性,反而能够起到对冲不确定性,稳定现货市场是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

当前,我国GDP正在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财富效应和财富唤醒的影响下,相当部分储蓄资金正大规模向股票市场“搬家”,把财富的货币形态尽快转化为资本或资产的形态,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了外币货币转持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形成了资金流动性偏多或相对充裕条件,利用股指期货向下做空股票市场的动力显然不足。

股指期货最重要影响在于通过双向交易机制引入,能够极大地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并为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发展奠定基础。市场上不同投资者借此获得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类别,将极大地促进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扩展市场资源配置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市场配置广度与深度,能够提高市场的承载能力,与之相应就是上市企业收入效应发挥作用与大盘蓝筹股的崛起,股指期货将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以股指期货和其他金融品种的组合交易,不但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追求市场平均收益、分享我国经济增长成果的长期性资金,还可以获得一个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工具,而追求超额收益、注重特异性机会的风险投资者,则可以通过指数期货与特定标的的组合对冲来剥离系统风险,获得信息挖掘的利润成果。

随着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的突破,以及股指期货推出后双向杠杆交易机制的形成,资本市场的优化配置能力无疑将大幅上升,股指期货推动我国股市逐渐被强弱分化与龙头股效应进一步增强,随着未来产业整合升级效果而持续下去。在如此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将被降低、而个股分化局面将进一步加大,行业龙头选择可能比行业选择更值得关注。同时,随着股指期货推出,以指数股为代表的大盘蓝筹将强化其市场影响力,由于计入指数后流通性大幅提高,所以具有行业规模优势的公司,将是从市场优化配置中收入效应获取最大的公司,这无疑是蓝筹股得以崛起的基础。

第8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和谐规范监管理性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强势反弹,沪深股指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虽有短时震荡调整,但一直保持持续走高的牛市局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入市,股民人数激增,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股票市场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构建和谐股市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

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

第9篇: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范文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平台转换期和改革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宏观政策主要基调是托底和保稳,以避免各类风险叠加导致经济过快“下台阶”。

2014年是融资年,前期债务到期压力非常大,并且集中到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高利率环境下的“去杠杆”将进一步加大实体经济存量的债务压力。特别是近一段时期,有关房地产开发商大幅降价、人民币汇率大幅下挫,以及局部地方债影子银行资金链可能断裂等风险都对货币金融政策提出挑战。因此,管控金融风险,激发市场活力,必须“稳定预期”、“集聚士气”,这其中,资本市场的重大作用不可低估,做强资本市场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资本市场一手连着财富创造,一手连着财富分配。2013年沪指跌幅达到6.95%,连续四年“熊冠全球”。而美国道琼斯指数2013年大涨26%,日经指数暴涨57%,对经济复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A股市场长期低位徘徊,估值较低,严重打击市场信心,其股票价格继续下跌所产生的“负财富效应”,不仅对实体经济产生“抽血”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压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特别是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目前,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许多积极的政策信号,以改革稳定人心,以改革化解风险,以改革焕发活力成为新一届政府未来的政策取向。作为一国最为重要金融市场的资本市场,要想服务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必须有赖于自身的繁荣和壮大。股票市场相对其他市场是最市场化的市场,也是最能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迅速反应的市场。

从金融一经济相互影响的规律上看,资本(股票)市场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变化能够通过影响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尤其是股票的价格来影响实体经济,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因此,中国要想撑起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必须强健繁荣。笔者建议,在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同时,尽快实施集聚股市人气、重振士气、长短结合的“组合拳”,破除中国股市“吸引力之困”,打通中国经济“任督二脉”。

一是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的交易和投融资制度,改革股市“T+1”和股指期货机构投资者套保制度,建议重启股市“T+0”制度,减免交易印花税,大幅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恢复市场交易活力。

二是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分红制度、监管制度等领域深化改革,目前,我国建有余额达200多亿元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但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应尽快拿出具体实施办法。

三是建立股票价格指数与股市融资规模挂钩的机制,加强对股市的宏观调控。扩大股市资金来源、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和分红等方式,为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