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体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
I207.22
在古诗阅读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形象,因为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形象而来,缘此,本文拟就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以及由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举例分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的意象。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态度,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抓住诗歌中描绘刻画的形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分析和把握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另一N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往住采用第三人称。但不论是哪一种,既然是人物形象,就必然要运用到我们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如:
秋 夕(杜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首先我们要学会捕捉诗中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天阶”指皇宫中的台阶,“轻罗小扇”是古代女子所用之物,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诗中的人物是一个宫女。接下来看诗中描写的环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这一句描写的是暗淡而幽冷的环境,“夜色凉如水”则告诉我们夜已深沉,寒意袭人。再看人物“扑流萤”“坐看”的动作,可知这个宫女的生活+分寂寞无聊,孤独凄凉。而诗歌的标题“秋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世间喜鹊都要飞到天河为他们搭桥,第四句中的“牵牛织女星”所言即此。至此,把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综合起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少女:她生活在深宫之中,打发无聊的青春岁月。然而,在七夕这个特殊的夜晚,她却难以入眠,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使她联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因此,虽已是夜凉如水,可她却无法睡去,满怀心事、满腹哀怨、满怀向往地坐在台阶之上,举首仰望那象征爱情的牛女双星。作者对这个女子形象的刻画,是带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的。
客观景物
诗人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写景抒情,二是借物抒怀。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先要紧紧抓住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属性,然后再联系这些特点对景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寓意进行分析。同样来看两个例子。如: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香严闲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李忱)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瀑布。诗歌紧扣瀑布的特点,对其形象进行描写。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曲折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美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P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第二句是仰观瀑布,写其“出处高”,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整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然而,透过这一艺术形象,联系作者的背景(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此刻为避免皇室的倾轧),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寄寓了作者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联系人生,这首诗也启迪人们,哪怕目前的处境比较艰难,但只要有勇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大有作为。
特殊含义的形象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的很多形象甚至人的行为具备了某种特定而稳定的含义,成为了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因此.依据语境对特殊意象的感知和欣赏也成为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如: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柳宗元)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逢,正是峰前回雁时。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到了“(回雁)峰前回雁”,从这里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大雁,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这种候鸟,春秋两季迁徙,春天,它奋力向北飞回旧巢,这种情景往往最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歌中常用以表现乡愁。在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枯木逢春般的喜悦、期望之情。十载谪居,终于等到了还京的诏命,虽然还不知道将有何新的任命,但总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首句写思归故乡的热切心情;次句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是很好的兆头。诗人用欢快的语气掩住了十年谪居的“酸楚”。他不知道再贬柳州的命运正等着他。在后人看来,诗人真是天真得太可爱了。
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寓含节操,杜鹃表示悲苦,红豆表示相思,长亭表示离别,银河表示离散,流水传达的是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总之,一系列的意象都为我们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打升了门径,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诗歌形象的时候要注意诗歌中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和分析,体会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评价。
参考文献:
庐山明月挂牯岭
江南雨雾锁九江
一帘幽梦揽静水
欲知何处是温乡
&&&&&&&&&&&&&&&&
秋 念
荷掩明月星拽云
鱼念静夜芦花飞
以往诗歌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只在北京与上海两市的高考题中。为应对全国卷此类题型的复习,笔者整理了这两个地区近五年的高考题及各学校的模拟题,统计如下:
近五年北京与上海两个地区的高考古典诗歌选择题只有10题,数量太少,为了增加对2017年高考诗歌选择题备考的指导性,笔者在统计过程中还选入了两市近五年的高考模拟题,共47大题,56小题(有一些诗词设多道选择题的情况)。经笔者统计,古体诗9首,近体诗21首,词14首,曲2首。近体诗、词在诗歌选择题考察过程中倍受青睐,内容以写景、写事进而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居多。这种情况在近六年全国高考诗歌中也同样存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近六年的全国高考题中,从诗歌体材上,古体诗11首,近体诗55首,词23首,曲2首。写景感怀与即事感怀同样占很大比例。当然,这里的写景诗包含山水田园诗,有些诗歌并未过多写景,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如2016年全卷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些高考题中,尽管少有诗歌选择题的出题类型,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某种共性。这提醒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一些常考题材的古典诗歌。
除了在宏观上把握诗歌阅读的题材与体材,还要从微观上了解其命题的角度,进而找到相应对策,进行有效复习。笔者通过对北京与上海两市诗歌选择题出题角度的整理,总结了以下方面。
一、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分析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极少出现,在新题型的命题中主要表现为风格分析错误,如风格绮靡、辞藻华丽、明朗清新、缠绵悱恻等。那么在备考中,教师们便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如杜甫、李白、李商隐、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李贺等典型诗人的典型诗风,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不熟悉的诗人的语言风格的讲解。
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这一题: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1]
D项: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为送别之作,语言朴素而自然,不可能是“绮靡”的。
二、意境特征
这个方面的设题点主要在意境特点分析错误,如意境开阔、雄奇浪漫、恬静等特点,需要在把握诗歌题材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分析。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外,还要结合诗歌常见意象进行分析。
如杜甫的《白帝》一诗: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2]
C项:颈联写归马在原野里悠闲吃草,人们在家中悠闲度日的恬静场景,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选项中的“恬静场景”显然不符合战争带来惨烈结果的现实。
三、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设题点。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诗歌对象指称错误。这要基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后再来分析试题。如苏轼《醉翁操》C选项“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与作者赞美欧阳修寄情山水的主旨显然格格不入。
2.某联(句或字)翻译错误。这需要与全词的内容、基调结合起来分析。顾炎武《精卫》一诗首联对句“尔何空自苦”的“空”,A选项解释为“目空一切”就是不对的。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诗,表层上表达的是对精卫的感叹,实则抒发的是一己之慨。这里的“空”解释为“徒劳”“白白地”更为合适。
3.时间(时令)、地点分析错误。如陆游《西村》一诗后的A项“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根据首联“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可知求浆是在以前,现在的情况是“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不能混在一起解释。
4.通过题目考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如杜甫的《野望》诗后的设题: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切当的一项。D项“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是正确选项。诗歌理解无不是从题目开始,题目是了解诗歌整体内容的窗口,诗歌内容与题目的照应是解答此一类型命题角度的关键,不可不注意。
四、情感分析
情感从来是古典诗歌考察的重点,无论是在选择题还是在论述题中。近六年全国高考试题在情感分析上都有很大比重。
所以,诗歌情感的理解是复习的重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再来了解其设题角度就更为游刃有余了。
1.情感的理解有误,这包括对整体及某一联情感的分析及理解。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B项的“抒发李白对自身境遇的忧虑”;邓剡的《唐多令》,C项“表达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八)》,C项“表现独松的孤芳自赏”等都属于这一命题范畴。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可以通过诗歌题材、语言风格及相关词语判断。
夸大情感的表现力度。如温庭筠《送人东归》一题: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3]
A项,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送友人远行的别绪离愁。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离愁别绪”不难解释,问题在副词“强烈”。首联对句“浩然离故关”,说的是豪迈坚定地离开此地,那么后文的“愁”可能就不那么浓烈了。
五、手法分析
通过表三我们发现,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命题也是重点。
给出手法,以相关诗句进行验证(可能是已学过的)。如苏轼的《醉翁操》这一题: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v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B项只写了一种声音,不符合“以声写声”手法中隐含的两种声音。
考查手法,判断使用是否正确或是否使用了某种艺术手法,包括律诗中的对仗。这一命题角度需要知晓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当然,近六年对艺术手法的考察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思考方向:
另外,诗歌的题材(赵孟\《岳鄂王墓》)与体裁(陆游《镜湖女》)、常见词牌名(张孝祥《隐净山中大雨》)也会成为诗歌选择题的考察对象,在指导学生备考时可能需要进行专题讲解。诗歌选择题不是一个新题型,但对全国多数省份的考生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把握方向、掌握方法可能就会柳暗花明了。
参考文献:
[1]沈缙谒沃问.沈缙谒沃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莫 道 清 秋 冷 似 雨 , 应 怨 娇 容 随 水 去 。
春 绡 帐 底 鸳 鸯 暖 , 怡 红 楼 外 孤 莺 啼 。
二
盈 盈 笑 语 风 间 握 , 簌 簌 胭 脂 如 雪 落 。
难 为 昨 宵 梦 中 姝 , 却 是 邻 家 浪 女 过 。
三
武陵春
帐底春宵暖如梦,楼外凄雨绝。嘤嘤啼啼那家女,却在深静里。
他咬着嘴唇,走到左边的电梯,摁下下降按钮。电梯正慢悠悠的停在六楼,立马蹭蹭往上蹿了。他现在心情差极了,该死的是——
她走过来,瞥了他一眼,转过头去摁下右边电梯按钮的下降按钮,却发现随着左边按钮的亮起,右边的按钮也亮了。电梯从六楼爬上八楼,缓缓向左右开启。她似乎有点底气不足,转过头去:“过来吗?”
他什么话也没说,那等于是一句清清楚楚的“你说呢”。她把头埋了下来。
他还是习惯向左走,她还是习惯向右走。
不巧的是,随着电梯的完全开启,左边的电梯按钮突然不亮了,好像默认“右边的已经上来了我就可以下去了”,然后默默地从八楼下降。
他满脸通红地走进右边电梯。
这大概是巧合吧。
二
一位大嫂提着一大袋垃圾走了进来,后面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紧紧地跟了进来。
她们正要站定,电梯却响起了红色的警报,四个人面面相觑,尴尬不已。大嫂和女儿走出电梯,然后用一种仇恨的眼光看着电梯,满脸写着:“你发什么神经怎么可能会超重肯定是你出毛病啦。”
不过这是比较客观的结论。左边的电梯正好到了。
他向前迈出几步,正要走出电梯时,电梯徐徐地——不知为什么比平常快了很多地——关上了。
电梯门反射出的自己,和他,一起惊呆了。
这……大概也是巧合吧。
三
两个人各自埋着头,除了打个照面以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包括按楼层按钮。
谁都不记得这件事了,她掏出手机,拨打电梯报修电话。不过只是为了说一下关于超重指标的问题。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
“对了,你去几楼?”她问。
“一楼。”仿佛蚊子一样的声音。好吧,这是他的想象,事实是她默默按下一楼之后,他什么也没有做,呆若木鸡。
然后,日光灯管闪了闪,灭了,楼层指示灯也跟着灭了,电梯里一片漆黑。
该死,被困在里面了。
真邪门!
四
“好吧,老师我错了……别再说成绩了可以吗……”他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大都是近体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体诗,感受一下它同律诗、绝句的不同。
送 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归卧:隐居。
5.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向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打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间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愉。
【感受】
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玩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
离别常常是让人伤感的,但也有乐观的诗人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5.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概念阐释
古体诗,亦称古风,是指在中国唐朝之前的诗歌,而唐朝之后盛行的是绝句和律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不讲押韵,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少则可以是两三句,每句字数没有限制,或三、四、五、六、七言,以至十一言,其中以五、七言体较为常见。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外,还有一些每句字数不一的杂言古体诗。
经典阅读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全唐诗鉴赏辞典》)
阅读手记
诗人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悲凉和激愤,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好好地把握。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这首古体诗文辞的凝重与情感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阅读手记
此诗的含意很单纯――“莫负好时光”。大家熟悉的劝人惜时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以直言相劝,而非委婉地表达。在劝人的诗句之中,很少有像《金缕衣》这样含蓄的。这首古体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去体味,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古体诗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字义,能够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在反复朗读中体悟古体诗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注释掌握诗歌的意思。
3.在朗读中分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读演练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阅读感悟
这是一首出自《诗经》的四言古体诗,诗歌语言生动且很口语化,不讲究用韵,似乎就是在与人对话,显得非常自然而真实。诗歌创作于奴隶社会,那时的统治阶级占据着土地和生产工具,他们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却霸占别人的劳动果实,对劳动者的生活不管不顾,被劳动者愤恨地称为“硕鼠”。这首诗写出了劳动者的心声:离开“硕鼠”,去寻找自己的“乐土”!
阅读思考
1.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女: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硕鼠”指的是社会中的什么人?
3.你认为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概念阐释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
近体诗分为两大类:
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经典阅读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选自《全唐诗鉴赏辞典》)
阅读手记
这首近体诗写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萧萧”和“滚滚”要读出长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读出漂泊之感。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完结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情。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阅读手记
在学习近体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容易发现近体诗比古体诗更讲求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很大的进步。这首诗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首诗题目中有“怨”字,诗中却全不见“怨”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还在痴痴等待,显示了她的痴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她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让人感到愁思飘然而至,有幽邃深远之美。
阅读目标
1.认真反复朗读,掌握近体诗的内容,并达到诵读的水平。
2.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体悟近体诗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
3.在朗读中分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知识。
品读演练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选自《唐诗三百首》)
阅读感悟
诗人要去遥远的安西任职,回头向东眺望千里之外的家乡,涕泪擦了又擦依然不干。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遇,在马上无法写家信,就请使者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这首诗的优点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为同学们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阅读思考
1.试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路漫漫”和“泪不干”是在向人们诉说什么?
3.这是一首_________言_________(绝句、律诗),押_________韵,韵脚是_________。
基础巩固版
乐府诗
■曾凡婧
概念阐释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编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从中观察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
在中国古代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人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发出个人化的心声。乐府诗中的诗,可以真正地称为抒怀的诗。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史上,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乐府诗篇。阅读经典篇章,品味中华民族的不朽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长艺术才气。
经典阅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阅读手记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叙事诗,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描写老兵的情感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鸟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选自《乐府诗集》)
阅读手记
这是一番战争之后萧条的景象:城南城北到处都充满着浓郁的血腥之气,死尸横七竖八凌乱地倒在地上,鸦群飞过,哀鸣深深;骁悍的军士已在战场中如秋花般凋谢,只剩下那迷途的老马在叹息。而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贪婪的人啊,我们为你建筑了豪华的宫殿,提供了华美的宴席。你为什么还让我们出征命丧黄泉呢?诗歌控诉了统治阶级的贪婪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地和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
阅读目标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要掌握诗歌的内容,就要在预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结合所学的古诗文翻译的方法疏通文意,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语句。在轻声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情感并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以品味重点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3.吟唱诗歌。乐府诗歌本来就是传唱的,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我们熟悉的类似歌曲旋律的方式来试着进行吟唱,以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品读演练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选自《乐府诗集》)
阅读感悟
乐府诗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所以具有极浓的生活气息,有好多诗句非常口语化:人们正在愉快地采莲,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鱼儿游动在荷叶之间。一会儿鱼儿在荷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儿又追逐在荷叶的西边,一会儿鱼儿在荷叶的南边跳,一会儿又窜往荷叶的北边。同学们的作文也应如此,来源于生活,是生活、情感的记录与升华,而不应为“作文”而作文。
阅读思考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
2.你认为作者是在写鱼儿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在写什么?
词
概念阐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类似于今天的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词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根据风格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都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颇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宴乐娱宾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笔下都成为了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人们接受。
词的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只能把它当做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以长短句为主。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且各不相同。
经典阅读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阅读手记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形容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了怀念故国之情。整首词真实地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心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所在。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阅读目标
1.诵读。宋词最大的特点是情韵并美,同学们应在诵读中熟悉作品,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感受韵律。在预习的基础上诵读。对宋词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以达到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受韵律并熟读成诵的目的。
2.挖掘。根据所学的词的知识和词后所附的注释,挖掘出有关本首词的相关知识,如词牌名与词名、押韵与韵脚、上下片的内容与联系、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以达到理解作品内容的目的。
3.品味。在诵读中品意蕴、品情感、品诗句并谈感受,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4.分析。通过合作学习,结合词后的注释,边读边了解词的内容,分析字句、分析典故、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等,以达到提高分析、鉴赏、评价诗词能力的目的。
品读演练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北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感悟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情节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上下阙意思承接自然,浑然一体,表达出了深深的情谊。
关键词:自然诗 人物诗 审美理想 和谐统一
邹惟山诗选《时光的年轮》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前只是集中阅读了他的最近两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对于其他类型的诗歌作品所知不多;因此,这次翻开诗集,首先吸引我注意的,便是其中的《山水诗草111首》。如果说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的诗情与磅礴的气势的话,那么接触其新古体诗,则能感觉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清新与清新的韵律。诗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在简洁准确的文字之间和谐共生,美轮美奂,真是让人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让我们不知身在何处,而又将走向何方。
一.别具一格的自然诗
惟山自然,倾心山水,他每到一处,见秀丽景色宜人,必然题诗作赋。而令其最不能忘怀的,乃是其故乡的草木山石。《山水诗草111首》中的1-10首,便是2003年的秋天在江城里回忆故乡内江的自然山水时所作。对于生我养我的土地,诗人往往兴怀抒发,凭自生出与唐代诗人刘禹锡相比的自豪感:“山不在高神仙居,水不在深龙首扬。”[1]诗人热爱家乡,于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见之物,也饱含着无限诗意。这种自然生发的诗情,虽不直抒胸臆,亦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反复揣摩品味,请看第10首:“俩姆右首鸡公鸣,新坳尖山长山岭。雁子翅下土地双,雄狮暗卧望笔影。”寥寥数语,平实道来,却又内含着信手拈来、大巧不工的妙处。俩母山是诗人自少年时代就开始钟情之地(另有十四行组诗《俩母山的石头》,极言此地的秀丽风景与诗意人生),此诗虽然没有十四行诗的华丽,但遣词古朴,自有清新淡雅的韵味。最后一句在直白中突起波澜,“望笔影”三字暗含着诗人对家乡山水的全部期许,因为在诗人看来只有如是土地,才能孕育出风流人物、优雅诗篇。再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2首,写诗人年幼时与祖父二人出门采猪草的经历:“凤凰山下凤凰游,祖孙二代凉悠悠。日出东山即出门,日落二峨水长流。”农家劳作非常辛苦,可是在诗人笔下却幻化出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风光,隐约有着五柳先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神韵,又暗含东坡“绿水人家绕”的悠然自得。对于家乡山水的骄傲与自豪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再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93首:“龙蛇山川数十里,白云飞渡绕青松。青狮一头卧山崖,吼出胸中百年风。前瞻明月两堂水,峰峰壑壑在掌中。乱石丛间古贤居,天地灵气于此钟。”此诗寓情于景,有一种运动之势,有一种历史的气韵,同时也有对于特定自然地理的理解与写照,也许是诗人对于故乡情感的集中抒发。
在描写家乡的诗篇中,如果说诗人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壮怀激烈的热情,那么在游历各地自然山水的时候,则更多以一位富有禅趣的哲理诗人出现在读者面前。看似简单直白的语言与词语,仔细品读又能体会到语言当中饱含的诗意与情趣。如第15首:“青山青水大青果,兰天兰叶小兰河。小酒小菜有点醉,长街长楼频走过。”乍一读来,此诗对仗工整巧妙,在平仄与韵脚上却又不尽切合。若是反复揣摩,再读注解,方懂得全诗的意义:前两句极言诗人所游鸡公山景色之秀丽宜人,更暗含门下弟子李青果、刘景兰的名字。当此之时,青山绿水、人间胜境,高徒满座、师生欢畅,那么“小酒小菜有点醉”也就是顺理成章而理所当然的妙趣了。酒后微醺,师生同行,漫步于街道楼宇之间,畅谈文学、人生、哲理和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2],曾不知虚名浮誉、尔虞我诈,以至于“世界末日”了。
正是有了这番气度与胸怀,先生在面对自然风光与文化传承的交错重叠时,才能展现出乐观的心态、悠然的情怀和超越的态度,于是诗歌也就增添了一份胜过常情的温暖。在《山水诗草111首》第32首中,诗人这样写道:“滕王阁上观神女,秋水广场望云薇。文化大树根深远,太平洋里云水激。”王勃的《滕王阁序》闻名已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众人皆知的审美典故;而先生之意却不止于此。他以一种比较的眼光,自信千年文明古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传统文化必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因此“太平洋里云水激”既是一种美好愿望,也是对中华文化在当下世界的合理预期。本诗作于2004年,在此八年之后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归属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可知先生所言不虚。
除了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激昂,惟山诗歌还经常体现出对历史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在诗人看来,有限的历史总是要融入无限的自然景致之中。因此,在路过新野庾信故居时,诗人的无限感慨油然而生(第55首):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有如“白河浪花败又开”,而王侯将相、功名利禄,远不如自然对人类内心产生的影响深刻。诗人不灭、诗歌常在而自然永恒;千百年之后,今天的碑石都将化为一种历史,山间河畔依然是“远处汉柏绿叶发,天空红鸟三五群”。
惟山先生的自然诗歌,无论是对于家乡故土的赞颂,还是大江南北秀美风光的感怀,都体现了一种本质意义的审美理想,试图去建构生活之中的诗意仙境。而这一审美理想,往往也需要借助人来实现。因此,我们研究新古体诗,绝对不能忽略其中的人物诗篇。
二.直率深沉的人物诗
惟山的人物诗篇,既有以师友、弟子为对象的情感抒怀,也有对于历史人物的咏叹。在诗中,先生往往寓情怀与哲思于一体,将古体诗的节奏感和当下俚言俗语的妙趣加以糅合,建构出一种博学、精致而严谨的“文穆”[3]诗风。
《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30-31首,为悼怀师友龙泉明教授所作。让我们先看第30首:“东湖波涌悲风起,珞珈山谷静无声。青青湖水龙未见,深深谷中泉不明。”句句写人,句句未有人出现;这种深沉肃穆的悲伤,却又非至交的离去而不能生发。若读者恰好知道龙泉明先生任教的武汉大学坐珞珈山而望东湖,则更能体验先生此时空对山水、知音不在的悲悼,而其与龙教授的真挚友谊,也跃然纸上。然先生诗作,每至动情之处,亦必有哲理的思考。于是,在《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84首(亦为怀念龙泉明先生)时,便是另一番气象。诗人追忆当年与龙泉明、何锡章两位教授共聚阔谈之情景,将之比作“隆中笑谈”,其后又以“岁寒三友”自况,与苍松紫柏为伴,情感也由单纯的悲伤转化为一种指向自然的豁达与平静,人虽有限,情谊与诗歌却永无止境。
除了对于师友的怀念之外,他还常借诗勉励与褒扬门下弟子,鼓励他们潜心向学,完善自我,充实人生。先生写弟子,常用比喻手法,将姓名、个性与家乡、自然、情谊镶嵌。请看《2008年的第一场雪》之十一:“磁湖波上雨又来,黄石城里无尘埃。东方山水映明眸,灵山秀水谁安排。口若悬河惊四座,江汉之间一辩才。蝴蝶翩跹书香伴,天地辽阔任尔裁。”此诗当写门下弟子胡严艳之作。学姐是其门下高徒,明眸秀齿,钟灵毓秀,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此诗既是先生一番爱才之心的由衷显露,又是诗人自述胸怀,感慨造物之奇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末句饱含师长对弟子的赞许和期望,又充满了作为诗人所致力呈现的审美意趣。
在对师友的深情和对弟子的期许之外,惟山人物诗篇中也不乏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不拘泥于历史得失与意识形态,以诗歌的审美理想关照笔下人物的气度与眼界。请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25首:“正观美庐美油画,忽听美龄仙逝啦。抗日呼声犹在耳,门外山河气自华。”诗人高度褒扬了女士在时期为国家和民族所做贡献,于党派纷争,是非曲折,并无一字提及。品读先生历史人物诗篇,全无私人之褒贬,而多着眼于人性、和平、审美、自然等福泽全人类之普世价值主题,展现出一种胜过常情的温暖。故“气自华”一语,虽然是赞颂之气度,作为对惟山人物诗篇之评价,也是恰如其分的。
三.走向和谐共生之境界
在一种后现代的语境中,工业文明、机械复制、文学消费与大众狂化似乎正将人类意志与纯粹的审美理想剥离开来,让人在作为符号的世界中自我迷失。诗歌作为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单一而纯粹审美理想的文学形式,在这一时代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沉重。对于诗歌消亡的担忧,似乎成为每一个关心文学和诗歌的学人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有鉴于此,学者们在重新认识当下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与时代对话,并以时代为基础建构审美理想。例如《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文化诗学的审美性追求还表现在:与当代文化对话,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具审美价值的世界。”[4]在惟山先生的新古体诗中,读者似乎也能体验到诗人对于上述问题的现实性回答。诗歌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借助诗人的理想性描绘,使所言之事又高于日常生活。例如第49首描写了诗人与弟子同游南方古长城的情境:“直上南方古长城,身后阔野山水新。小女朴讷无言语,镜前再笑百媚生。燕赵女子不想家,江南山水梦中存。溪涧身材似楚风,风雨桥下有情人。”前六句尽言父女慈爱、师徒欢畅之景,有典故之雅趣,无白话之突兀。末联以字眼写景,而以诗心讲诗人的审美理想。纵然有涓涓细流的万年清澈,总不及桥下转瞬即逝却满怀希望的身影。平淡的风景,又增添一重哲理性色彩。它也是诗人关于诗歌和审美的答案。
对于惟山诗歌,阅读愈深,愈能感受到他对于在当下时代创作诗歌的态度:诗人要积极与现实对话,把诗歌创作、审美理想与文化、历史、现实相结合。既不沉溺于逝去的历史与典故,也不在现实的符号和快节奏中迷失。门下弟子、广西大学文学院李志艳教授,在为“山水诗草111首”所作的小序《赤子情怀、山水真意》中曾经指出:惟山先生的新古体诗,之所以能够避免诗歌与现实的隔离和形式与内容的脱节两大古体诗创作弊端,体现风格各异、底蕴深厚、古今贯通的特点,即在于他在诗歌表达上合理运用词语,化用前人的诗句,巧用典故;更为重要的是他立足于感受生活,致力于诗歌自身的自主性,以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让诗歌接触生活、拥抱自然、融入土地,处处表现出一种真实存在的世界与情感。
什么是真正的诗人?什么是诗歌的本质?乔治·桑塔纳在《诗与哲学》中指出,诗歌应当表现出生活丰富的深层、感觉的特质、语言的诗韵、游戏的意趣和灵魂的梦想。[5]此次诵读惟山新古体诗歌,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是为生活的深层和灵魂的梦想写诗。因此,我们最终获取的是一种关于诗歌审美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6]
注释:
[1]本文所有诗篇,均引自邹惟山:《时光的年轮》,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山水诗草111首》(附21首),以下只标注篇目序号及篇名,不再一一说明。
[2]王羲之:《兰亭集序》,参见阴法鲁编:《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七,第422页。
[3]参见邹惟山:《时光的年轮》,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文穆”即作者文名。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曰文,布德执义、中情见貌曰穆。
[4]蒋述卓编:《文化的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9页。
[5]乔治·桑塔纳:《诗与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关键词: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
锁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肩部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6%。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美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骨折后的功能和外观,手术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2004年4月至2012年3月,我科对320例锁骨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选取了克氏针或钢板固定,并对 320例患者跟踪随访,随访结果,疗效优良率达93.4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20例,其中男255例,女65例;男∶女约为4∶1;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年龄10~80岁,平均42.5岁。其中克氏针固定150例;重建钢板固定170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20例,交通事故车祸伤280例,跌倒摔伤15例,坠床等其他原因5例。根据骨折部位,内1/3段5%,中1/3段75%,外1/3段20% 。
1.2 手术方法 单侧骨折,采用颈丛加臂丛联合麻醉,双侧骨折选择全身麻醉,均取仰卧位,患肩垫高,碘伏消毒,铺巾、单、贴护皮膜,沿锁骨长轴作横弧形切口。
1.2.1 单纯克氏针或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 以骨折处为中心,切开皮肤、皮下、肌层,暴露并清理骨折端,选用2.0~2.5 mm克氏针,先打通近端锁骨骨髓腔,再逆行穿针,由骨折远折端穿出,复位后将克氏针打入近折端4 cm以上,使针尖刚好穿出前方骨皮质。有碎骨块的,在复位后先用双10号丝线或钢丝绑扎,针尾折弯,剪短埋于皮下。术后用前臂吊带悬吊患肢4~6周,以后进行功能锻炼。
1.2.2重建钢板内固定 麻醉、、切口,显露同上,有骨碎块时可用双10号丝线或钢丝绑扎两道,临时固定,手术结束时可去除或亦可保留。将钢板置于锁骨的前上方,逐一钻孔,测深,攻丝后固定,骨折两端一边至少有2枚以上有效螺钉固定,两组术后处理相同。
1.3 两种方法比较 (1)两种手术的时间:克氏针组30~60 min,平均45 min;重建钢板组45~70 min,平均55min。(2)两种手术的住院时间7~12天,平均10天。(3)两种手术的住院费用,克氏针组平均六千五百元,钢板组平均一万元。
1.4 随访 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时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1.5 骨折愈合时间:克氏针固定愈合需3至4个月,平均3.5个月;重建钢板固定愈合需3.5至5.5个月,平均4.5个月。
1.6 疗效评定 及统计学处理 P
2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2年,平均15个月。克氏针固定组患者140例术后3至4个月骨折愈合,其中120例患者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愈合率达93.33%,效果优良。在10例(占6.67%)的并发症患者中,1例为克氏针断裂,3例为克氏针脱出,内固定失效,3例内固定部分失效,经“8”字绷带固定,畸形愈合,1例针尖刺破皮肤,局部皮肤感染,2例发生骨不连,经二次手术植入自体骨后,骨折愈合。重建钢板固定组患者159例术后3.5至5.5个月骨折愈合,其中125例患者术后12-15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愈合率达93.53%,效果优良。在11例(占6. 47%)的并发症患者中,7例为钢板断裂,3例为骨不连,1例为螺丝钉松动,内固定失效。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美观以及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往锁骨骨折以“8”字绷带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为主要治疗措施的观点被以手术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措施的观点所替代。通过手术,可以便于护理,并可较早进行功能锻炼。非手术疗法目前仅限于儿童青枝骨折、移位不明显的闭合性骨折,以及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3.1克氏针钢丝固定方法,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小,剥离少,费用低廉等优点,一般适用于活动量小的儿童患者、锁骨的中1/3段骨折,尤其是简单的横断骨折、骨折块较大的粉碎性骨折,克氏针一般选用直径2.0-2.5 mm大小,不宜太粗。固定时,首先用克氏针打通近端骨髓腔,这样在骨折复位后,不至于将克氏针在骨折处穿出骨皮质外,影响固定效果,也不至于使克氏针钻入骨折近端较短距离后就穿透骨皮质。克氏针尖一般必须超过骨折线4 cm以上,且刚好穿透骨皮质。克氏针太粗则钻入困难,也容易发生上述现象。在粉碎性骨折中,将骨折块复位后要用细钢丝或双“10”号丝线绑扎,且应最大程度保留骨折块的血运,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块较小,或有骨缺损者,应用克氏针+钢丝,很难保证固定效果,易发生克氏针脱出或畸形愈合。对于长斜形骨折,克氏针固定易发生骨折对位不良,也不太适合。对于锁骨远端的骨折,我们选用锁骨钩钢板固定,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克氏针的缺点是滑移、固定效果稍差,临床上有滑入胸腔的报道[1]。
3.2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 操作相对复杂,切口大,剥离多,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多,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但其固定确定,术后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减少了克氏针固定时锁骨髓腔内感染和克氏针滑移,针尾不适感等。近年来逐渐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骨折远近端必须各有3枚螺钉固定,至少有2枚以上的螺钉是有效固定[2~3],有碎骨块需要先复位,用双10号丝线或细钢丝绑扎二道以上临时固定,固定好螺钉后可取出或不取出丝线及钢丝。在术后需用颈前臂吊带固定4~6周,但因术后病人无明显不适感,可较早进行活动,病人往往认为骨折已经愈合,开始骑车或劳动,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几率明显高于克氏针固定患者。由于剥离多,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大,发生骨不连的几率也较克氏针固定患者高。
4 小结
通过320例手术患者的疗效分析,可以看出,克氏针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的适应证无明显差别,但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且骨折块较小,或有骨缺损者,适合重建钢板固定,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2],长斜形骨折也以选用重建钢板固定为妥。
锁骨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方式各有优缺点,通过准确地掌握适应证和规范的操作可以弥补不足,同时辅助术后颈前臂悬吊带悬吊4~6周,就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