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学科知识与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知识与技能

第1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第2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汉语教学;知识;能力;口语;阅读;培养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教学和实际生活中我常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多少年汉语,掌握了不少单词和生字,但是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汉语课堂上运用,考试能打高分,语言实践能力却很差。因此,上大学用汉语授课,课上听不懂,研究的成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就需要把汉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应整合。

一、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1、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座,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无论什么方法,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我校是朝鲜族学校,学生兼会自己的本族语和汉语,我校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课本、作业等都要使用朝鲜语,但可加授汉语。我们的汉语教学实际上是处在朝鲜族里的“汉语孤岛”开设的汉语课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身为汉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好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应用的能力是有难度的。

要改变汉语教学现状,首先,要根据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是终身的事情。

根据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减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离不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语言知识不是汉语教学的目的,汉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语言知识可以成为汉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运用语言能力之大树的根。语言知识可以成为汉语语教学这位三级跳远者的弹跳点。

2、重视知识,又要重视能力,无知识必然无能力。

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而且,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大量的知识的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现在,我所担任学生就基础看,比以往几级学生明显降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拼音不过关,甚至连声调标在哪个字母上也不知道,笔画、笔顺方面也存大很多总是错别字现象更为突出。由于这些基础知识差,也就制约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基于这种现象,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一些知识性的问题,除下功夫让学生进行强化记忆外,还努力变换花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比对他们讲学习目的带来的动力大,在加强知识记忆的同时,努力扩展阅读面,多让学生进行小作文练习,以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压缩了授予课时间,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通过这样做,我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等会有明显提高。 因此,只要正确处理好汉语知识及汉语能力的关系,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知识在能力作用下才会活化物化。

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有价值。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掌握。而能力则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它必须是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尽管这一训练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一能力,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就会做到举一反三。而某项能力的形成,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必须进行反复训练,汉语科中能体现能力的方面是:识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听说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形成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加速了获得新知识的速度。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就是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新的东西,这应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出发点。

二、整合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知识传授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不可能有只是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的单一活动,应在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能力培养中知识得到巩固。

1、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那么,在构建“学习主题”中,应该怎样合理配置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呢?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校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

课堂上重视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如学习和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汉语表达习惯,构词方法等,而且知识的传授为提高汉语运用能力服务。

2、鼓励学生积累优美字词,丰富词汇量,

《汉语课程标准》把民族中学的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目标上,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普通中学生的基本词汇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比如:单词竞赛,每日新词(每天把当天重要词语根据自己的档次掌握状况,自制生字卡,随时复习,强化记忆)等。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用敏锐心发现课文中美点,积累优美字词,丰富词汇量,不断提高学生汉语素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字词句或精彩片断都要摘抄到笔记中,要求熟读成诵,从而积累丰富的词汇。如:在教每篇课文时,让学生肯文字读课文找出本人认为精彩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出了词语,我及时赞扬他细致全面同时,教育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发现很多妙词佳句,把它们积攒起来变为自己的,这就是学习汉语的最大收获与方法。掌握单词,扩大词汇量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地积累,切不可一暴十寒。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顺利地过单词关。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得教师的喜爱。小学生记忆能力强,在展现新知识时可以借助媒体帮助理解新知识并加深记忆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突出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汉语听说读写的整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5、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针对过去汉语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汉语实践中全面提高汉语素养。 应该力求把课本上的“知识”拉到学生生活中的“能力”,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运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就,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3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进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提出打破单个课程的局限,将最新的智能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技术课程群以适应信息学科发展;从教学内容、课程群知识点、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4方面阐述课程群建设内容,介绍具体的建设手段与措施。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技术;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高琰,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gaoyan@csu.edu.cn。

0 引 言

“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普遍潮流。智能技术及其应用也成为IT行业的重要创新点,如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口号。智能科学技术整体上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南大学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为此,我们建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和智能科学技术应用2个课程群,并且以课程群为单位对各课程进行梳理,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1 课程群的建设目的

课程群摆脱了课程的单一性,能够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

智能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承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技术课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商务智能、知识工程、智能优化及其应用、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是基于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课程群的拓展和延伸。

智能技术应用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为适应信息学科发展,打破单个课程的限制,将各门课的知识点结合,将最新的智能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通过各种特色专业课程(如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和虚拟现实与智能游戏等)的开设,结合实验课、各类科研竞赛活动、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与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技术创新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 课程群的建设内容

针对当前高校在技能培养理念、技能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培养以智能技术应用的编程人才为目标,强调以学校特色为基础,以学生兴趣与就业需要为核心,将智能理论和应用领域相结合,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产业界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研究,我们提出构建产业导向的智能科学技术应用课程群,以此保证学生整个工程化学习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

密切关注当前技术发展,借鉴国内外教材,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引进和翻译最新技术资料,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引入到课程群中各门课的课件、题库、实验、教学案例中。

2.2 课程群知识点

课程群是将若干门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性,在知识、方法上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我们列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清单,根据清单再重新总结和梳理各课程间的知识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后,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抽取、分析与汇编。我们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对各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统筹安排,既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又要强调应用领域的融合。例如: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游戏的结合,智能优化算法与智能游戏的结合,商业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的结合,自然语言与生物特征识别的结合等。

在知识点的分析汇编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课程群里各课程知识点的关系,还要注意它们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例如:自然语言中的分类算法在模式识别中讲授过,所以在自然语言处理课程中应侧重基于文本特征的分类算法。

2.3 课程体系

在产业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设计与编程、工程项目实践3个部分。专业基础理论包括了某个领域的理论基础(如自然语言中的分词及词性标注)及智能算法的应用(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和信息抽取);设计与编程则是深入掌握一门技术开发语言(如C语言、C++、Java,Python等)和应用领域的一种业界开发标准(针对自然语言掌握NLTK语言包的使用,针对掌握智能游戏掌握OpenGL、Direct3D等);工程项目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为他们提供从学校走向工业界的途径。

2.4 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不同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传统考核方式已显现出很多弊端,分数的高低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可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 建设方法与措施

3.1 师资培养

课程群建设涉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实施。以学术带头人为建设团队核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充实实践经验。要求每位老师系统学习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互关联性,注重融合各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其实际应用性,研制详细的教研活动时间表和活动内容。通过教师间相互听课和对教学活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教师相互学习机制。同时建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设置检查与汇报环节,分阶段、按目标对照教学任务进行管理。

3.2 课程群教学内容建设

各任课教师定期介绍课程内容、综合考虑课程间关系,在统一的教学框架下制订各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与实验计划。各任课教师提交课程的知识点说明和在课程群中的关系图,大家一同进行分析讨论,梳理课程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明确每次上课讲3~5个知识点,并综合编写了课程群总体的知识点手册,手册中清晰描述了每个知识点建设的主要课程。例如,分类在自然语言处理、商务智能和生物特征识别中都涉及,我们综合考虑将其放在商务智能中建设,其他课程协建。我们将课程群的各个知识点关系和课程的资料放在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查看。

同时,我们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界开发人员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邀请企业界开发人员进入课堂进行1~2次教学,介绍业界的实际情况和最新进展。业界开发人员的授课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3 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改革

我们采用交叉授课、综合实验、讲座、讨论课等便于展开知识、开阔视野的教学方法,在体现自身特点的同时又能体现课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同时我们注重实际项目训练。我们把学生5~7人分为一组,将方案构思、设计思路和理性分析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考题,进行实际的开发训练,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编程能力。学生通过公开报告会来汇报成果,成绩由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给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有效遏制了抄袭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4 学科竞赛与教学的结合

课程群建设团队十分重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团队成员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次荣获“华为杯”智能设计大赛及湖南省“挑战杯”各项赛事的一、二、三等奖。如2014年的华为杯一等奖作品“基于UEA-FZ脑电放大器的虚拟手机拨号系统”和“基于体感控制的机器人皮影戏表演系统”,就是运用了生物特征识别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科竞赛的成绩会被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成绩中。

4 结语

课程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趋势,它打破了单个课程的局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课程群的建设有利整合教学资源,接下来,我们将“以点带面”,辐射到整个智能专业的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45-48

[2]朱冰莲,印勇,方敏,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47-49.

[3]邵兰洁,马睿,鲁小利,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群CDIO模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4(12): 64-66

第4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智能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因此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教育对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做分家”或“重学轻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里的“学”是指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理论学习,“做”是指以教师为指导的课程实践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限的教学资源及实验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以及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等。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地发展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改变教学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时展的教育模式,是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许多高校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只是融入了少量简单的实例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无疑给创新教育的推进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形式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对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2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按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层次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4]18,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或被动地从课程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单纯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是以文字、图表等一系列的抽象形式存在,在为学生补充丰富的理论养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实践案例偶尔会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对培养新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理论教学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及不系统性等特点,如果不将理论付诸应用实践,知识就不能被很好地简化、集中化及系统化,往往会产生徒劳无功的效果。工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4]20,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理论教学为工程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学科建设,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尽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期间,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因此,探索出合理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整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加入交叉学科的元素,建立面向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发展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提早进入“工作实践”模式,增大毕业学生的就业几率;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实验室可以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完成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增加保障。为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为每门课程设置专属的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消除学生对课程理论“学而无用”的烦恼,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制订课题或项目计划书,由指导教师定期抽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5]。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扎实型人才,应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实战演练,教学和实践指导的第一主体设定为学生,这样就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占有主体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根据理论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收集相关的项目案例进行集体的分析教学,自行设计方案,加入相应的验证实践,教师做最终的概括总结。整个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开拓其视野,通过交互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科学技术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但是由于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学科,很多课程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建立完备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学生参与教师课题项目以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并重的实战演练,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各层人员的集中努力和积极配合,为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目标: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界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前沿学科,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实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自2004年起,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智能科学界的人才需求。智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指智能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从无意识的创新变成有意识的创新,能够创新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研究会开发[6]。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知识、强大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课程知识,工程实践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获取良好的职业素质。

4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创新领域不断涌现,对智能科学技术等前沿学科人才的需求较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科技人才相当迫切且尤为重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较高层次阶段,为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高质量并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任何偏重理论教学或偏重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都是片面的。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定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断地探索研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围绕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实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更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品。

作者:石跃祥 任晓雪 朱东辉 单位: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万森.探索智能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八年之际[J].计算机教育,2012(18):5.

[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王祝萍,陈启军.对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0(19):115-117.

[4]孙红,蒋念平,陈玮,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2(18):17-21.

第5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作者简介:秦爱梅(1979―),女,山西临汾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影视教研室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及影视动画;

丁翠(1981―),女,江苏徐州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电子。

摘要: 岗位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促使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从而致使社会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我学习能力等。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以高职院校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影视动画;3ds Max;建模

当今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回访调查显示:目前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是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这就是说,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学生更要具备专业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无论如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要终结于教学的效果,都要以教学为途径进行培养。本文以影视动画课程为例,说明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等职能。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同时也影响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要符合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北京市怀柔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和学院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故将动画课程定位于电影、电视栏目包装方向上。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相关技能,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以及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

影视动画课程属于电视制片专业大三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它属于专业实训类课程。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3ds Max基础建模课程,掌握了建模、材质以及动画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影视动画课程一定的学科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过AE课程,已经掌握了后期合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能力处理视频和音频的内容并具有影视后期合成的技术基础。

电视制片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25%和75%,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能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做事拖拉、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以及爱走神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具有较强的信心状态下才能得以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有信心学习,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信心。

2教学目标及方法

学生通过影视动画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电影、电视栏目包装的基本流程及制作技能(如栏目包装中常用的光效果制作等),能够通过先模拟后创新的过程制作出电视栏目包装作品。另外,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视栏目包装行业中的制作创意设计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我学习法、项目剖析法、作品竞赛法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展开,其排序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课程内容(或子项目)为典型影视动画电视栏包、设计、决策或服务,应围绕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

(1)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组织过程来中包含六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工作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过程中,使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2)任务驱动法。

根据电视栏包具体案例内容,提出任务,以完成任务为课程目标,驱动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学会工作。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3)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具有教学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述各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迅速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4)团队教学法(小组讨论和工作、小组汇报)。

课程学习采用个别化学习方式、讨论和探究学习方式以及协作学习方式的组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2~3人/组)协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每组学生针对同一任务内容可彼此交流和合作,在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指导者,角色可以互换,以最优答案完成此任务的学习。

(5)学习工作页的设计与应用。

学习工作页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顺利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过程记录文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是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证据。由于影视动画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本门课的学习工作页主要以问题性工作页为主,主要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反馈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将具体作品成果展示出来并能够进行讲解,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刺激学生不同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耳、眼各个器官,让学生一直保持在精神高度集中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以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活动设计

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教学方式常使学生忘记制作时的知识及技术点,从而导致做到半截就不知如何进行下去。教学本身既是生态的,又是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后怎么用的问题的认知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实践证明,应用概念图策略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水平以及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带动教学主题的能动性。绘制概念图促进了知识间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类似于引导图的指示在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得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意义和高效地进行。下图为以概念图形式展示的影视动画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施流程图,经验证,此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过程流程图

2具体教学过程――以《商务时间》镜头02的课堂授课为例说明

(1)在情境导入过程中,通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商务时间》播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打下铺垫。如:本镜头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哪些技术点可以创作出来?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还能制作其他内容或类型的片子吗?即:要做什么?

(2)教师对镜头中所有的镜头画面及元素进行剖析讲解,如镜头02中的摄像机创建之后,是如何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镜头起始效果的,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侧滚摄像机、侧位摄像机以及推拉摄像机的使用。即: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怎么做?

(3)针对镜头02中的镜头效果,除了通过侧滚摄像机等的使用之外,是否可以用直接调整摄像机本身的方法进行设置,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更适合当前场景的制作?对于不适合的这种方法又会在什么场景制作中适合运用?从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4)教师讲解完重要知识点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镜头场景的效果设置及制作,告诉学生制作完成后要演示其成果并进行随机提问和答辩,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组内讨论也可请教其他组成员或教师。

(5)学生成果展示及自我总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片子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环节紧张而刺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总结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宗旨。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相关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让学生获得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张红娜.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2013(10).

闫龙岷,齐红燕.浅谈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

曾祥宝,王利华.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张莉.Flas实战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孙中义,陶潜毅,向东,等.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

高慧云.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工作页的设计原则和类型 .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罗映红.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广东教育・职教,2012(7).

第6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视原理;专业技能

《电视原理》课程是应用电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等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道什么,更要注重学生能干什么,从专业技能培养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电路的识图能力、电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电路的原理分析与检测能力。

识图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读懂电路图,读懂电路图是一个电子专业技术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素质,能否正确看懂电视机电路原理图是电视机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的关键。而电视机电路图又是集高频、中频、低频电路,放大、振荡、变频等电路以及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于一身,并且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应用技术几乎涵盖了电子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通过电视机电路的读图训练,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结构原理、信号的产生与传输过程、电流与电压的变化以及元器件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读图能力训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往教学中,只是针对电视机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介绍一下,对读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每个章节的电路介绍也是单一的,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且电视机型已经淘汰,对电路新技术的应用很少。因此,学生在学完理论后仍然看不懂电路图,更谈不上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来使学生去实现对电路原理的消化和吸收。在读图训练中,给学生提供了社会拥有量比较大的几款机型的电路图,如日本东芝两片机型电路图、飞利浦TDA两片型机电路图、三洋A3、A6机芯电路图等,这些电路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学完就可以见到相关的机型,学校也提供了东芝两片机和三洋A3机芯的实习实训。为适应开阔视野,增加了数字电视的理论、电脑遥控技术的应用、音视频数字化处理技术、变频技术、平板电视部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的、符合潮流的、先进的彩色电视技术。另外,将实用的测量、检测以及故障排除方法纳入教材,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读图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其中包括:

(一)单元电路图读图训练

单元电路图就是将电路化整为零,将整体电路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电路,然后再根据单元电路的特点来分析其在整体电路中的作用以及信号的流程,并利用单元电路图化简法、模拟电路的等效图画法以及脉冲电路等效图的画法对单元电路来进一步分析,读单元图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单元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内容。通过单元图的读图训练,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系统电路图读图训练

系统电路图是相对于整体电路图而言,它是由几个单元电路组成,如场扫描电路是由场同步、场振荡、场推动、场输出四个部分组成,我们在单元电路已经对各单元电路进行了分析,因此只要确定系统电路的类型、作用和输入、输出的信号的流程,信号的变换的规律等。

(三)整机电路图读图训练

整机电路图是由很多系统电路模块组成,因此,把系统模块分析透了,整机电路就很容易上手了。在读整机电路时,先从直观入手,例如电源电路,首先找到220V输入端,然后查找整流、滤波、开关变换、取样稳压、电压输出等,这样就对整体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就是寻找易读电路,如伴音电路、高频接收电路、行场扫描电路等。最后再读较难的电路,如彩色解码电路、鉴频器和鉴相器电路等。在读整体电路时,切忌胡子眉毛一起抓,要就简避繁,逐步培养读图能力。

电路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的培养

由于电视机电路涉及的电路非常广泛,因此其元器件的应用也很繁多。除了电阻、电容、半导体管和高、中、低频变压器以外,还有选频变压器、消磁电阻、声表面滤波器、滤波器、陷波器、行输出高压变压器、开关电源脉冲变压器、延迟线、光电耦合器等元器件,而每个器件的工作原理都涉及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既要学会识别、检测,还要了解其工作机理,这样才有利于对电视机电路原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消磁电阻的检测,首先要了解消磁电阻的特性,它是一个热敏特性的电阻,常温下阻值很小,通电后电阻温度升高,其阻值也随之增加。知道这一特性后然后再去测量,通过测量结果来解释消磁电阻进行消磁的工作原理。又如,为实现信号选频,电视机电路采用了滤波器,也采用了陷波器。通过对滤波器和陷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分析和对元器件的识别,很快就对滤波和陷波的工作原理有了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滤波器件和陷波器件的不同点和在电路中的作用。在实际电路中,这两种器件虽然标识不同,但形状基本一样,往往容易混淆。通过对6.5MHz的伴音滤波器和6.5MHz的伴音陷波器实际电路的讲解和对元器件的识别,进一步加深了对器件的认识,正确区分开这两个器件。

电路原理分析与检测能力训练

通过前面读图能力的训练,学生对整机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组成结构有所认识。在这一部分训练中,加强学生对电路信号流程的认识和对单元电路、系统电路以及整机电路的检测和分析。

(一)电路信号流程的训练

在电路分析和检测中,要对电路基本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如该部分电路由那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电路在电视机中的作用,电视信号的组成和流通途径,信号如何变化,如何变换等。在电路分析中思路要清晰,只有弄懂了信号的来龙去脉才能知道怎样去检测电路。

例如,电视机行扫描电路的分析,首先要知道行扫描电路的组成,通过单元电路分析知道行扫描电路由行同步、行振荡、行推动、行输出、高压产生电路等组成。信号流程为行振荡产生15625Hz的行扫描信号,为和发送端保持一致必须受行同步信号的作用,然后送至行推动、行输出通过偏转产生行扫描锯齿波电流,形成行偏转磁场,完成电子束的行扫描;同时行输出利用其行逆程脉冲形成反峰高压或其他电路所需的电压等。在教学中要始终一环扣一环,让学生保持清晰的信号流程分析思路,通过对信号流程的分析来加强对电路工作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电路检测能力的训练

电路检测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实践性时间环节短,因此,学生检测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很少通过实际的真实实例去讲解、去测试。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学生在机器面前不知如何下手去检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检测,这样,离专业技能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而不是盲目地实践。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并通过故障现象对电路进行分析,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检测之前一定要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检测中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电路不带电检测训练不带电检测是电路检测最先要做的,可以通过目测法、电阻测量法和温度测试法对电路进行判断,以求对电路有初步的了解。如电路有没有损伤、有没有变色、有没有熔断等。

电路带电静态检测训练电路的静态检测是指没有信号状态下对电路电压、电流进行检测,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满足正常工作条件,元器件是否工作正常等。如检测放大电路时,通过对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可以判断电路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又如对振荡电路的测量,是否满足振荡的条件等。

带电动态检测训练电路的动态检测是指电路在接收信号后对电路电压和电流值以及波形进行检测。如电视机电路中的AGC电路测量,其电压是受信号变化影响的;又如同步信号的检测,行、场扫描信号的检测;频率特性的检测等。如果所测量的电压值反映不出问题,还要用示波器进行波形和波幅的测量。

在检测训练时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故障现象,让学生先分析故障的可能部位,再通过对关键点的检测,检查故障原因,只有通过大量的检测和比较才能对电路不断了解,对所学的理论才能更进一步地应用,并证实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断加大学生的技能实训力度,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这种教学训练,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视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学以致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会计实训 职业化 渗透

职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及个人的重要竞争力。简单地说,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必须实现职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等几大转变,其中职业化的转变对于这些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高职院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这样的转变中担负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让会计实训课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实训课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化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会计实训课的教学项目单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训资料更新慢,实训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会计实训课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化的标准,制定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的形象设计等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化标准,使学生通过会计实训课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内涵。

二、强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要避免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实训内容上,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功能之外,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仿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计软件进行一系列诸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技能,会计实训课程中可以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先让学生以手工模拟的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业务,然后将手工实训后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再输入到电脑里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利用会计软件把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三、利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要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好,应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依照“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模块进行,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通过参与真实的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实训课的教师应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力量的职业化。

五、改进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

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在实训期末在学生上交的凭证、账簿、报表上计分,再结合实训期的出勤和表现综合给出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客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单人现场测试和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单人现场测试就是在学生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基础上,将实训考核内容由学生在考核现场进行实际处理。另外,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后,可以在实训考核成绩中加分。在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中,必将引导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而产生对职业的期望,也就是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逐步形成过程,可以更好地唤起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驱动力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贯穿于会计实训课的各个环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才少,而是所谓的人才都不够“专业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与管理工作一线的实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课的教学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我们要在会计实训课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同时,把会计职业资格考证的标准融入教学各环节,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注: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第8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44-02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门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元器件的识别、焊接、安装工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训教学,结果是教师上理论课时学生难以提起兴趣,而上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实训课时学生也提不起精神,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高中大量扩招,初中生源减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他们具有基础知识薄弱、理论知识领悟能力水平低、学习主动性不够,但同时操作领悟能力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好动手、思维活跃的特点。鉴于这种情况,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适应学生,在教学中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它不再把教师将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可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知识,又学习了工作方法,充分发掘了创造潜能,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同时,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中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

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门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元器件的识别、焊接、安装工艺的教学,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可以将项目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收音机的组装。收音机使用的是分立元件,其中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电感等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元器件,而在组装中还涉及安装工艺和焊接工艺,因而该项目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为更好地完成收音机的组装项目,使组装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还应设定一个辅助项目,即电路板的拆卸与焊接。辅助项目应选用分立元器件多的废旧电路板来进行,因为废旧电路板是按照安装工艺和焊接工艺完成的成品,可以让学生对焊接和安装工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便学生模仿和实践。

(二)完成电路板的拆卸与焊接项目

首先让学生观察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是如何安装的,使学生对安装工艺有所了解,让他们自己找出并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将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拆下再焊接上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电烙铁的特性、焊锡的特性,体会如何焊接。当学生对这些都有所掌握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的焊接水平达到教学要求。

(三)完成收音机的组装项目

在将元器件安装上收音机电路板之前,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识别元器件,读出元器件的参数或型号,判断元器件的管脚及好坏。教师在整个过程只是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结果,并对学生的认知作出相应的总结。这一过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识别。例如,在安装电阻时,首先让学生对元器件进行分类,找出电阻元器件。这一过程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查找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并通过多种方法判断电阻的阻值,学会用标识读阻值,学会用万用表测量阻值。教师在整个过程只起到引导作用,对不能正确识别的学生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认识电阻,掌握了电阻的读数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对电阻识别和分类完毕后,就要把电阻安装上电路板。这时就让学生自己在电路图和印刷图上研究,相应的电阻应该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哪个位置,让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学习。当学生掌握了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后,让学生把电阻安装到电路板上。安装时涉及安装工艺,对于安装工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在废旧电路板的拆卸与焊接项目中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使安装工艺达到要求。安装完电阻,然后进行焊接。电阻的识别、安装、焊接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教学。总之,整个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在组装收音机中边做边学。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学生学到了技能和知识。而在这些技能和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一种主动的位置的。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中的实施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最关键的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根据笔者的经验,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上课时认真听课,上课前都主动到实训室等候上课,与以前的被动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效果明显,在笔者学校期末举行的全校电子产品安装的技能大赛中,刚入校的新生每年都有人获得一、二、三等奖,与高年级的学生相当,安装出来的产品工艺水平和焊接水平也和高年级学生不相上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最主要的是有了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四、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项目的设定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项目教学法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元器件种类及其数量应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如果所涉及的元器件的种类齐全但数量少,学生练习识别元器件的机会就会减少。为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识别废旧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但在选择废旧电路板时应有所讲究,原则是元器件种类及其数量完全满足教学要求。

最后,应适当调整项目内容。在整个项目实施后,学生将收音机组装完成,不论功能是否完整,整个项目就算完成了,但其实仍缺少一个整机调整与检修的环节,因而给人的感觉是教学的过程不是很完美。这主要是因为设计项目时所涉及的知识只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整机调整与检修环节的知识是电子线路课程的内容。对此,在项目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电子线路、电子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融合到一个项目中,并以电子线路为主,实施项目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经过检验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但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总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第9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分组;实践;学习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尝试应用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更加和谐健康的共同成长。

一、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数学模式分析

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分层,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课余爱好、考试成绩等诸多因素作为参考对象,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类:分为a、b、c三类;第二部分则是分组,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一个组,一般都是采用1:2:1的比例进行分配。

(一)深入调研并进行问卷的设计

对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实际调研,使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有合理的依据。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分别谈话、集体填写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实际调研。在采取问卷调研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分别设计调查问卷,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对班级进行分层分组教学的依据。

(二)合理的进行分层、分组

通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之后,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心里的真实情感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同时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实现分层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成绩、智力水平等因素作为评判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问题也相应地设计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中,在a组的学生接受的问题难度较大,在教学时需要采用比较分析等难度较高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问题;b组的学生则接受的问题难度中等;最后基础性的题目由接受能力较差的c组学生接受并解决。这样对全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能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接受范围能力内,最大限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教学的突出特点

(一)体现差异、尊重差异

通过对分层分组教学方式的有效使用,充分体现了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分层分组就是在对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之后,不是对这份差异有所偏见,甚至是歧视,而是应该学会尊重它,尽量做到弥补,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长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

老师教育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深入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分层分组的教学方式就是这一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高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以分层为基础,以分组为群体,是分层分组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这样的分组方式使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帮扶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满足了学生喜欢钻研、与他人竞争的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1.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直存在于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立体空间感的缺乏,从而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将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引导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再去学习立体图形,让其首先在真实的空间内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然后再对其空间概念的树立加以辅助作用。例如,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放在讲桌最突出的位置,让每个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长方体的12条棱、8个顶点和6个面,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空间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以及面面关系。

2.让能尽快理解知识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立体图形。要求他们从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作图拓展到金字塔、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作图,与此同时,为他们安排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后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例如,

在校园的东侧有一块长50米,宽25米的矩形草地,如果学校打算将其改造成20%的小路,80%的地专门用于种植花草,你会怎样利用这块矩形的草地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呢?提示学生利用直观图解答。

(二)分层次的课堂练习

学生从最初的学习知识到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数学技能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类分布地进行,对于数学基础较强的学生,适用弹性强化练习,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加以还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其在课堂中对新知识训练的次数,把知识分解之后进行局部重点讲解和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使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对学生动手联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点的讲解力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改正在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的问题。

(三)分层次的课后作业布置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要进行分层。应该将必做题和选做题都设置到课后作业的任务内,将必做题作为基础练习,具有较高难度的题型设置为选做题,这样的设置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高难度的拓展类型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教授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达到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的效果;而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批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是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也是一项既优秀又实效的教学方法,应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任涛.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2014(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