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

第1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 管理机制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39-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部分负面信息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窗口,各种思潮交流碰撞,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对涉及国家荣辱、社会公正等问题特别关切,为寻求宣泄和解决,有可能形成负面舆情在网络集中广泛传播。

一、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分析

舆情是民意的一种,指特定群体对事件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高校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指高校师生针对特定社会事件所呈现的默认、赞同、反对等社会政治态度。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舆情网络化表达,具有重要导向功能。消极的高校网络舆情可能酿成危及校园稳定,甚至社会稳定的大事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易引发师生热议,形成网络舆情的事件主要包括:一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二是后勤服务缺位滞后;三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四是损害师生权益事件。

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舆情传播方式主要有:一是BBS。高校BBS是师生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最常用渠道,是高校负面舆情的重要来源。二是微博。高校师生是主要微博用户,微博内容短,转发快,易成为重大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三是QQ群。QQ群规模可达千人,且信息可在不同QQ群之间实现即时传递,也是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同类型传播方式间能实现信息交互传递,对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实现舆情管理体系化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打造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人力队伍“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校办主任总协调、关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专门工作小组。校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登记、分析、统筹、反馈等工作,关涉负责具体处理,形成领导直接抓、校办总体抓、关涉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制度保障

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明确信息的基本要求和网络舆情突发应对处置程序。通过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3.加强人力保障

一方面,指定宣传工作经验丰富、文字能力较强、熟悉网络环境的人员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专题培训,详细分析舆情典型案例,深度讲解舆情应对技巧,提升相关人员舆情危机风险意识和舆情管理综合能力。

(二)建立应对处理机制,突出舆情管理程序规范化

按照事前监控、研判,事中响应、处置,事后跟踪、总结的程序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理,突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和水平。

1.立足监控研判抓苗头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控,并通过分析研判,甄别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有效应对舆情和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1)强化舆情监控。一是提高监控频率。网络评论员每天至少三次监测舆情,保证第一时间捕捉舆情。二是丰富监控方式。一方面加强敏感时点重点监控,另一方面建立官方信息网络渠道,加强对话。三是扩大监控范围。加强对网易、新浪、天涯、凤凰等人气论坛等经常性体检式巡查。

(2)强化舆情研判。对通过监控收集到的舆情及时归纳分类,区分表扬类、提出建议类、反映问题类等,分析潜在影响并找出风险点。

2.立足响应处置抓危机

危机应对处置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遵循“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口径一致、留有余地”的原则处置网络舆情危机。

(1)迅速响应,把握主动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把握舆情危机应对主动权。重要舆情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对舆情风险点进行评估,并采取与舆情信息人联系、与当事人谈话、调取录音视频资料等方式,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为有效应对打下基础。

(2)分类处置,增强针对性。对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反映问题类、提出建议类网络舆情,及时采取措施纠错或改进,并按照上下口径保持一致的原则向舆情信息人解释或公开答复,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澄清事实,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系,不给媒体留下炒作素材。

3.立足跟踪总结抓后续。通过跟踪和总结两个步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后续管理

(1)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后,由校长办公室统筹,关涉部门负责,加强后续跟踪。通过不定时监控微博、QQ群等,密切关注舆情信息人动向,发现不良苗头积极采取措施,避免负面舆情死灰复燃。同时,完善对重大网络舆情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不具备高校教师能力素质人员予以解聘,延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成果。

(2)总结网络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的成功做法,着力完善长效机制。同时,以案为鉴,吸取经验教训,查找工作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工作改进建议,化“危”为“机”。

(三)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力求舆情管理成效最优化

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坚持堵疏结合,通过完善联动管理、坚持信息公开、加强宣传引导、畅通意见反馈渠道等,形成综合管理合力,力求取得舆情管理最大成效。

1.完善联动管理

一方面,强化纵向联动。发现重大、负面网络舆情时,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反馈,详细说明相关情况,取得指导和支持;同时,积极与舆情关涉部门和个人沟通联系。另一方面,强化横向联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系,拓宽沟通渠道,争取理解、支持和配合。

2.坚持信息公开

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主页、BBS、微博、宣传栏、广播、显示屏等载体,及时、准确公开信息,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良好舆论导向,从源头上堵住负面舆情上网。

3.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师生常用信息传播媒介,加强互动沟通,努力扩大话语权和辐射面,形成校园舆论的主流观点,防范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围绕网络热点,主动回应,扩大正面宣传,树立高校善待师生、民主管理的良好形象。

4.畅通意见反馈渠道

通过关注BBS十大新闻、关注微博等,主动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把握舆论焦点,并通过高校官方媒体积极引导;另一方面,积极畅通院长书记信箱、领导接待日、工会、教代会等意见反馈渠道,为反馈意见、宣泄情绪、解决问题提供合理、合法途径。

四、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认识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前提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维护高校良好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也是高校化“危”为“机”、加强改进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

(二)提升应对能力是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

提升应对能力水平是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的关键。对于不少高校来说,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摸索积累的阶段,应对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一方面,应加强网络舆情知识培训,邀请舆情分析、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开设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管理网络舆情成功做法,取长补短,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三)堵疏结合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从“预防胜于应对”的思路出发,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引导等举措,从源头上堵住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另一方面,积极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为师生言论提供多样化反馈选择,降低舆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桑华,卿涛.浅谈高校舆情危机预警[J].高教研究,2008.

[2]谢秀军.高校舆情监控机制立体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3.

第2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一、 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现状

目前,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正积极开展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的做法存在差异,并产生一些问题:

(一) 舆情危机意识有待增强

有的检察人员习惯用传统思维看待网络舆情问题,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及影响的认识,不够重视,敏感性不强,缺乏抢占舆论先机意识和科学果断决策,以致应对不及时、措施不给力,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使舆情恶化等情况出现。

(二) 舆情危机处置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检察机关尚缺乏统一、完善的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存在决策机构不明确,舆论信息收集、研判机制较弱,沟通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三) 执法透明度有待提高

法律对执法办案应当公开的规定比较原则,以致检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检察环节执法办案的公开性、透明度较社会公众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则容易导致另类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催化舆情发张。

二、 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思考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有增强舆情意识,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舆情发展、变化特点,完善应对处置工作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应对能力,维护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形象和司法权威。

(一) 更新观念,树立舆情危机意识

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思维定势,注重把握舆情事件特点与规律,确立“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的舆情意识,不断增强对舆情信息“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效应,有效防止反应迟缓、应对被动、危机公关缺失等不足,努力提高舆论导向水平,自觉接受并积极回应社会及网民的监督。

(二)健全机制,强化预警分析研判

构建区域性舆情应对处置组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区域舆情处置专门机构,统一管理、领导决策、指挥协调辖区内舆情事件。健全应对处置保障机制。明确各级院联络点工作职责,完善各业务部门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强化舆情应对培训机制,以确保应对处置工作顺利开展。完善舆情预警评估处置机制,确保应对处置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增强执法透明度,强化正面宣传。

第3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2.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文章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全媒

>> 全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基于UML方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舆情信息分析中事件—行为模式图研究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 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舆情信息增值开发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策研究 新媒体依赖背景下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传播模式研究 突发事件中媒体信息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论新媒体下突发事件舆情态势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特征:一个实证研究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 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9] 郭其云,董希琳,岳清春,等.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的危机管理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4):438-440.

[20] 余秀才,李青青.突发事件媒介仪式:一种舆论构建的新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20.

[21] 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175.

[22] 陈平原.媒介融合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4(7):54-56.

[23] 易艳刚.塘沽大爆炸,天津依然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 [EB/OL].[2016-03-16]http://.cn/zl/zatan/2015-08-13/10364281.shtml.

[24] 魏永征,代雅静.融合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嬗变――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的分析[J].新闻界,2015(18):19-25.

第4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 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市政决策的影响作用分析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及对策 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网络舆情对高中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探研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舆情影响企业品牌的传导机制及对策 网络舆情给高校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分析 试论网络媒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性研究 市场网络舆情的成因及疏导对策研究 妇联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及对策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佘廉,雷丽萍.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71-475.

[13]叶冰莹,赖帝水.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20-23.

[14]孙道萃.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的刑法应对:从个案样本切入[J].政治与法律,2015(11):73-87.

第5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引导 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的、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以网络评论或观点为载体的舆论情景和境况。作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关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政府来说,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应有内涵。高校网络舆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一旦处理不好,甚至会形成引发的舆情危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全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各项机制,以求有效化解高校各种舆情危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一 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网络作为快速、广泛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传递最快、来源最多、种类最全已经成为学生的共识。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师生意见表达的一个渠道和途径。为此,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以校园网为平台,加强网上论坛建设,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主动与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实时回答师生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网络信息分析与甄别机制。网络上的信息涉及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表现为:时空和内容无限制,娱乐和生活丰富便捷,语言和话题流行前卫。网络中任何一个角落出现的不良信息,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校声誉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和损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骂客、播客、晒客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与空间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聚合性。因此,针对收集跟踪学生网络活动信息的结果,应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甄别工作,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发展变化过程与趋势。网络信息分析与甄别工作机制的建立,将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在网络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信息评级标准,加强分类管理。对有害信息,坚决删除;对倾向性信息,加强引导;对建议意见,及时反馈有关责任部门答复处理等等。二是加强分析研判。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三是通过分析与甄别工作,加强对学生网络活动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方向、重点领域的关注。

三 网络信息管控与引导机制。由于网络上的大多数技术资源基本被西方国家垄断,使得信息渗透成为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博客等多种方式,网络可以成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迷惑、煽动和破坏活动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具有积极关注社会民生但思辨能力不强、追求理想又具有浓厚的功利意识、智力趋向成熟但易走极端与偏激、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但波动大等心理特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社会与校园矛盾、学习与就业压力、个人意见或虚假信息的扩展、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等都可能诱发网络与舆情危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讲求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二是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是加强管控措施,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更加关心学校、支持学校,自主成才、健康成才,形成正面舆论强势。第四,建设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建设成绩,主动占领网络信息空间。针对各种紧急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四 网络信息应急和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联动机制,是指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纳入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正面引导、有效化解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体系。二要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要制定并实施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网络管理引导。明确指出总体要求、职责分工、处理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三要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情况,确保师生知情权。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实践证明,采取简单、粗暴封堵的办法,会使猜疑、谣言满天飞,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进而使事情恶化。因此,学校要快速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

五 网络信息学校和地方联动机制。为适应网络时代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的需要,地方政府公安部门都成立了网络警察或网络犯罪管理专门机构,配以专人并以高科技手段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作为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密切双方关系,相互加强信息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强化舆情引导职能,共同促进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当网络上出现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舆论时,可以通过公安部门协调网络管理单位采用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进行监测,对主题贴进行实时跟踪与引导,必要时进行删贴封杀;同时,需要网管全天候值班监测,运用智能型软件自动过滤敏感词组,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对论坛发帖延时审查及等。同时,高校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加强舆情法治建设,共同打击、惩罚谣言、诽谤等负面舆情,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中的作用,正确反映舆情,积极影响舆情。

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其次,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网络管理人员要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把握话语权。第四,更加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调查和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将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医院;舆情;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以智能手机为终端、无线网络为支撑的信息传播平台涌现。“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1]。”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裹挟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业,如何从容应对全媒体的“坏”,又能利用全媒体的“好”,把“想说的说出去”,这显然是一个新挑战,是公立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现状

1.1公立医院是网络舆情高发地

这是因为:(1)卫生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行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0%的医疗行为会发生在公立医院;(2)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公共场所,既有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又有公共场所的流动性和开放性;(3)作为医疗服务终端的医生和患者,前者被赋予包括技术水平、价格费用、服务态度等多种要素兼备的完美期盼,后者普遍呈现“只允许自己获利”的自私心态和纵容行为;(4)生老病死人皆有之,那么就医体验会发生到每个人身上,就医体验获得共鸣后很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和扩散。

1.2医院网络舆情是全方位呈现的

医院医教研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会在网络上形成舆情。从涉事相关方入手,可将医院网络舆情大致分为:(1)由服务对象不满意引发的舆情,不满意的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这样的网络舆情往往冠以“过度医疗”“白狼”“还我亲人”“草菅人命”等耸人听闻的字眼;(2)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SARS、H7N9等流行传染病防治;(3)院内突发事件,火情、警情等,以及暴力伤医事件、医务人员过劳死事件;(4)医院内部职工引发的舆情,包括人财物等待遇的投诉、进修实习生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微词等等,如夜班值班医生“请病人白天再死”、手术室自拍等网络舆情。在表现形式上,因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反映手段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图片、视频、音频的上传使得舆情的呈现更直观,更富有冲击力;而除了论坛跟帖评论外,微信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和互动功能,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当报纸等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与微信微博互动联动时,医院舆情的发展和处置甚至会关系到医院的生存。1.3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低因为意见主体隐匿、传播渠道交互、内容资讯纷繁,再加上自身净化功能不足,网络舆情尤其是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势必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却越来越低,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碎片化”、传播的“极速化”、扩散的“从众效应”等特征,让医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面前束手无策。在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为主时代,公立医院应对舆情的做法不外乎:“放行正面报道、叫停负面报道”,或者是“自己的事尽快压、别人的事少搀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还遵循这样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医院在舆情面前普遍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据实说、态度上不端正说、有关领导不让说、高度重视但不会说”[2];即使遇到问题不回避,勇于承担、坦诚应对、暂报平安,最终还是会给形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要从技术上加以控制(删除)更是不可能。

2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1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敏感性

首先要做好内涵工作,畅通投诉渠道,扎口投诉平台,让“不满意”上不了网。在具体操作上,公立医院要做到3个必须:(1)必须全方位公布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的医院服务投诉电话,让不满意能即时表达出去、即时得到回应;(2)所有信息必须扎口到一个投诉平台,这个平台上对内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办公,对外有效衔接大众媒体、政府信箱等公众投诉渠道;(3)必须保持内外信息的有效传输,保证各司其职,坚决杜绝行风办、医患沟通办、院办等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医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既是医院权威信息的平台,也是与网民实施互动的开放平台,对于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到的不良信息,院方必须摈弃“不值得”和“不会产生大影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信息的研判。

2.2加强舆情管理争取主动性

当前公立医院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要借助专业力量或者配备专业舆情收集软件;二是要指定部门指定人员负责。前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后者对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有高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倾向于医院专人监控为主、大众媒体合作和政府部门沟通为辅的方式。医院专人监控,要关注那些发帖频次较高、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要根据医院危机潜伏事件来设置百度关键词,专职与兼职并行,每日一搜每日一报。同时应强调网络舆情收集工作的保密性和技巧性,避免翻炒陈芝麻烂谷子的现象。大众媒体合作、政府部门沟通,则需借助平时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监测到的网络舆情,无论其是否会引起关注,医院都必须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被“议程设置”牵着走,陷入被动状态而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医院要在内部迅速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利益相关人对反映内容展开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以当事方提供的书面情况汇报为准。同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明确新闻发言人,以统一口径,并确保信息的权威性。

2.3回应网民关切注重协同性

勇于面对、开诚布公,Tellitfast(尽快提供信息)、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Tellitall(提供全部信息)等技巧在各级培训课上屡屡被提及。但必要时应寻求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司法机构等部门的帮助,注重协同性。由一些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医院无须正面回应,而应将信息的主导权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安排。这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伤亡,医院必然会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救治任务;而公共卫生事件,如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等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非一家医院就能掌控。这时候,政府是医院的强大后盾。微信等新媒体危机传播易导致社会混乱和谣言滋生,大众媒体则在危机情境中承担着化解危机的社会责任[1]。所以当医院还要主动寻求大众媒体的帮助,与权威媒体积极互动,去伪存真,以维护医院品牌。比如“某某医院某某医生感染H7N9死亡”的谣言在微信上疯传的次日,该医院即联系当地电视台,通过现场直击“被死亡”医生,让谣言不攻自破。而对于在医院发生的警情、火情等治安事件,则应寻求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帮助,通过他们的权威来回应网民关切,缓解医院压力。

2.4实施健康传播加大正面引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网站、微博、微信,甚至电视台,所以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医院自己的发声平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产生“首发”效应。关键是,如何才能让这些平台增加其吸引力,又如何让自身平台与公众平台形成互动?健康传播作为应对之策被提了出来[2]。一些医院也通过实践证明,健康传播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医院来说,健康传播是医院宣传报道工作新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手段。患者是医院品牌的要素,患者推崇追随医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该院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家团队;而医院不遗余力开展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无外乎就是:希望患者或潜在患者能够看到有关信息,对该信息产生兴趣,最终选择来医院就医。在微信等宣传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倾向于推出一些实用的科普小贴士、最新科研成果、三新动态等,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服务,以此提高医院官微官博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于医院公共关系的管理来说,健康传播更是医院与媒体合作共赢的有效渠道。媒体对医院这座资源丰富的新闻矿产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医院也需要借助媒体展示自己、树立形象。以医院的专家队伍为依托,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联办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医院与媒体间常见的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医院自身诉求得到了满足,患者获取到了健康知识,媒体保证了栏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杜魏魏,朱嘉龙,胡弘.新媒体语境下医院危机传播管理的变化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9):685-687.

第7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局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客贴子。

(二)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一)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交通运输局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局网络管理和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局属各单位信息员组成。

(二)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组织交通运输系统有关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科,付建菲同志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一)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局主要领导请示,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一般网络舆情

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四)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在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控

1.日常监控

将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控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会同宣传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由局新闻发言人对外权威消息;对于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事件处置的部门组织新闻会。新闻的主要方式有:新闻会、新闻通报会、向新闻媒体发放新闻通稿、采访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媒体专访等。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第8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2005年,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直到2003年,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中,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以及跟踪调查,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数据挖掘法,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Wed挖掘法,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导致控制时间错误,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短信预警,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邮箱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弹窗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舆情时间时,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中新网了一个新闻报道,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大量地宣传信息,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盲目的随大流,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容易出现情绪激动,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且范围较广,所以,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明确舆情的导向,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2)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平时工作中,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第9篇: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摘要】近年来,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直接导致网络舆情压力持续攀升,应对网络舆情也成了处理公共事件的重要课题。但当政府在舆论场中形成了对固有回应范式的路径依赖时,是否存在可促进其范式重构的因素,以及如何建构,并以此实现综合高效治理,也成了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核心议题。

关键词 公共事件 网络舆情 范式重构

一、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现状

网络使用的低成本和低门槛使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和广泛实现,也为原先以单一、孤立的个案样本形态存在的社会事件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提供了可能。社会公共事件中,作为个体的意见合流会形成舆论,其通过网络得以传播、放大,进而产生了网络舆情。纾解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在应对社会公共事件中的重要课题。

1、网络舆情的特质

(1)开放与包容的场域属性。网际联系催生了跨时空的互动,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归属感的群体,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强调“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内,交往联系体现出匿名性、符号性,人际关系松散等特点。但正因个体间的陌生,才促使其形成对包容、开放等“虚拟社区”的场域属性的价值认同,其无疑为网络舆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2)非理性语境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网络舆情基于网络语境生成,自然会附着相应的互联网特性。网络技术赋权运动,在话语权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边界突破,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博客时代:精英话语、文人论政;微博时代:庶民狂欢、解构权威;微信时代:客厅政治、理性对话。我们正处在第二向第三阶段的转型,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话语仍是网络语境中的言论主导,理性话语位于舆论场域的边缘。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存在天然分野,理性表达在以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为主的众声喧哗中显得极为缺失,后者总会裹挟着民粹主义情绪和虚伪道德自信。与此同时,理性表达也亦倾向于以非理性的全知叙事模式来阐述理性和逻辑。

总体上,社会的非理性倾向始终在天平上呈现压倒性优势。在此语境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表达,都会或多或少表现出情绪宣泄的嫌疑。

(3)作为公民训练的表达。网络使公众的信息获取和民意的朴素表达成为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解构精英话语。社会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通常会涉及严肃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这无疑对政府在社会公共事件的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意见表达预示着公众形成了对于公共事务的习惯性关注和思考,实际上是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参与。这无疑有利于公民性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视作最基本的公民训练。

2、网络舆情生成与发展的规律

网络舆情由社会公共事件诱发,是社会公共事件在网络语境中的延伸。网络舆情的酝酿、发酵与相应的社会公共事件没有割离,反而结合地更加紧密,并依照规律性路径发展。

第一阶段:网络舆情潜伏期——酝酿中的社会矛盾。在此阶段,深积的社会矛盾在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事件中被激发。原本社会矛盾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关乎于公共议题的意见呈散落分布,没有出现观点的聚合和集中表达。此时,社会公共事件就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其一旦爆发,旋即形成引力巨大的舆论场,迅速吸纳各种意见,形成舆论,汇集舆情。

第二阶段:网络舆情爆发期——外显性的社会冲突。在舆情初现雏形之后,网络舆论的聚合大多源于自发,喧哗需要引领和统合,传统媒体的介入提供了权威事实和逻辑观点,引导舆论转向公共讨论,从虚拟社区走入现实社会。讨论中,民众的情绪、态度、意见等不断碰撞激荡,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散落的个人意见和群体见解会向公共意见过渡。网络舆情的爆发,实际上是静态社会矛盾冲突的动态化和外显性揭示。

第三阶段:网络舆情转折期——事实的遮蔽与揭示。在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都在尝试叙述事实,并基于此表达观点态度。但事实是被建构的,细节的选择性再现,或者环节的先后排序等都会影响到事实本真是否得到还原,这里就存在着遮蔽与揭示的循环运动。舆情的风向会在期中摆动不定,产生各种转折的可能性。

第四阶段:网络舆情淡化消退期——事实重构与理性回归。随着事件的发展,在缺失刺激性诱因和深度追踪调查的情况下,受众很难保持对单一事件的持续性关注,表达情绪也会渐趋冷却。网络舆情进入了淡化消退期,客观上可以避免网络舆情对于事件本身的裹挟,同时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开展和信息的不断公开,事实的重构和理性的回归正是题中之义。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范式研究与重构的可能

1、“维稳”范式的路径依赖

社会公共事件的爆发成为常态,政府也形成了应对措施系统,但仍遵循着“对抗——维稳”的逻辑,并在互动中形成了对“维稳”范式的路径依赖。

互联网在社会公共事件中起到了动员、组织、传播的作用,并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创造了直接的可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历史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民众的部分政治诉求没有表达的渠道,积累的政治期待就会造成社会压力的质变,难以舒缓。而一旦爆发社会公共事件,其就会成为社会压力集中宣泄的诱因,对抗性的情绪也会随之成为舆情的主体。

面对这种“对抗性”情绪,政府形成了应对网络舆情最“高效”的“维稳”范式。但在“微时代”的今天,当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得到技术保障之后,政府在舆情决堤时仍消极回避,并依赖简单粗暴的权力干预,以求实现舆情压力水位平稳、社会秩序安定,实际是上付出了高于治理收益的管理成本,虽然“维稳”可以在短期内起效,但却为诸如谣言的社会失范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维稳”范式无法长期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的瞬息万变,更不能从根源上为社会公共事件的应对提供助力。

2、范式重构的可能

网络舆情具有先天的网络属性,在社会正向“微时代”过渡的背景下,以更开放、更积极、更高效的理念进行治理模式的建构才是一种可能的出路,这里需要从理念、制度、社会等多个视角切入。

理念层面: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网络舆情治理属于社会治理范畴,近年来政府对于社会正从管理向治理过渡,逐步弱化政府在社会领域的管理色彩。相应的对于网络舆情,也存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轨的可能。

管理的实质在于管理主体对被管理客体的控制和调节,主要的着力点是在客体的行为和活动;而治理的核心是对于社会运行的过程进行适度协调与调和,使之运行更加合理化。从主体视角上来看,管理主体是政府,客体是社会,主客体二元化;而治理的主体却可以多元,类似于“共治”的形态,具有主客体兼性。手段上,管理和治理都强调法律,但是管理只重法,崇尚“令行禁止”的权威管理形态;而治理则主张在法律的基础上,更多考虑社会情理,即以法齐之、以理晓之、以情动之。

理念上,从管理到治理,是从政府到社会的视角过渡,以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网络舆情,才能实现综合高效治理。

制度层面: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法治化。法治化是现代化国家标志,社会的平稳运行需要法律保障。对于网络舆情,以法治网要求越轨行为一定要付出相应的失范成本。但法律强调的不是限制与禁止,而是对于自由的保障,它可以为网络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提供自由、平等的制度保证。

政府是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以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和保护公民自由表达为目的,在制裁网络失范行为的同时,不应该以束缚言论表达和信息传播自由为成本。网络舆情治理呼唤法治化,其功效不仅能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更可以制约公权力的肆意与暴虐。

社会层面:话语空间的重构。网络舆情接连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共事件的高频发生,同时网络舆情也是一个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参考指数,目前这种社会压力水位的高攀毫无疑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着压力隐患。

社会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已然不是概率性的呈现,而是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常态化的错位表现。就事论事、见招拆招地应对网络舆情,只能缓解对立社会的表层矛盾,其并未触及深层的社会结构性压力,但降低后者的压力指数才是治本之策。此外,高频爆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实际上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深、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性症结的现实投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不断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持续、舒缓的宣泄和消解,否则一旦集中倾泻就会造成舆情的决堤。社会需要“泄压阀”疏泄机体压力,沟通和对话就能起到这样的功效。所以,在制度性的沟通对话机制下建构起一个起到“社会黏合剂”功效的公共话语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呼唤理性表达,为社会压抑情绪的释放设置了理想路径,进而释放结构性压力,消解网络舆情的汹涌,更可能促成阶层的和解,实现共识的凝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可能。

参考文献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③彭兰:《网络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④罗繁明,《地方社会舆情监测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建构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08(4):59-64

⑤冀旭妍,《公共政策视角下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3

⑥方金友,《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探究》[J].《学术界》,2013(7):147-155

⑦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 电子政务》,2011(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