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变电运维; 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当今社会变电运维工作是必须认真施行的一个工作项目,对于变电运维管理中危险点的分析更不容忽视。变电运维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压力也很大。运维值班员应将变电运维中的误差降到最低。就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变电运维管理工作是当前所有行业人士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工作类型,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变电运维管理中出现的每一个危险点,这就使得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变电运维维护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到电网的安全以及稳定运行,甚至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一、谈论变电运维管理中的危险点
1.1变压器操作时存在的危险点
工作人员在进行变压器的操作之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一旦出现疏忽,很可能引发重大的变电运维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与人身损失。一般来讲,在操作变压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点主要有两个类型。其一,在对空载的变压器进行切合操作的时候,会有可能出现操作过电压的现象,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变压器的绝缘受到一定的威胁,危险点从此而来。其二,如果变压器的空载电压的数值不断变大,就会引发变压器的绝缘遭到破坏。出现第二种危险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工作人员在进行变压器的操作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1.2母线倒闸操作时的危险点介绍
在电力运行过程当中,倒闸操作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工序,而母线倒闸操作是这个重要的操作工序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就会使得其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母线的倒闸操作过程中,一共会出现三种类型的危险点:其一,带负荷的拉刀闸的现象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其二,因为继电保护或者自动装置的切换而出现错误而产生误动的现象,会给电力的运行带来安全威胁,其三,空载母线在进行充电的过程当中,电感式电压互感器会与其它的装置产生串联现象,影响电力的安全运行。如果这些危险点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就会成为电力运行的阻碍,还会引发电力运行方面的安全事故,其威力不可小视。
1.3直流回路操作时出现的危险点介绍
直流回路的操作是变电运维人员最常会进行的操作,但就是这种经常进行的常规性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危险。一旦工作人员没有以正确的方法进行直流回路的操作,就很有可能使一些行动装置和保护装置出现一些误动作,这样一来,便增大了电力运行出现安全事故的机率。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直流回路操作的工作过程当中,一定要以相关的规定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切实降低电力安全运行事故发生的机率。
1.4天气异常存在的危险点
电力的运行很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一旦天气出现了异常,就会使得电力运行管理中的事故发生率大大提升。比如说,如果电力运行过程中,其充油设备的油面低于标准高度,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寒冷的冬天,就会使导线出现过紧的现象。如果在火热的夏季,充油设备的油面高于标准高度,导线就会出现过松的现象。如果出现大风天气,电力运行所用到的线就很容易被风吹乱,发生互相缠绕的现象。大雾的天气当中,闪络现象会时有发生。雷雨天气里,接地就会出现故障,这些都要使电力运行管理中的危险点数量增多。正是因为如此,在电力运行的管理当中,一定要懂得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使电力运行可以适应各种天气条件。
二、电力运行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电力操作设备的检查
变电设备是电力运行管理中的重要管理对象,只有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管理,才能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电力设备的动作规律,电力设备实时的运行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工作人员实现对电力设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电力设备的检查工作十分重要,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一些变电站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使得许多电力运行中的危险点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电力的运行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这样一来,就使得加强对电力运行设备的检查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要根本上降低电力运行事故的发生机率。
2.2重视经验,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一般来讲,电力运行的许多安全事故并不是很好掌控的,所以,就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以往经验的学习与吸收,在以往的经验当中找到可以吸收利用的教训,以此来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机率。这就需要变电站的工作人员,要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事故通报进行仔细的阅读与学习,对已经发生的事故的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把从中获得的经验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对同一类型的事故进行防范,并进行更多的思考,延伸到其它事故类型。
2.3加强继电保护工作质量
电网运行的安全屏障有许多,而继电保护工作就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个,一旦继电保护的水平没有达到标准水平,就很有可能引发电力运行的安全事故。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电力行业一定要使继电保护工作,使每一个继电保护装置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三个管理与三个检查是继电保护工作中的准则。所谓三个管理就是指压板、控制保护设备以及直流系统的保护,降低误动作的发生机率,使电力运行工作顺利进行。所谓的三个检查,就是指停电后,关电后和事故跳闸后的检查,在做好这些管理与检查工作之后,电力运行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也会大大降低。
2.4提高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想实现电力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先实现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变电力行业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不对等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电力企业的负责人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注意加强不同的变电站之间的经验交流,吸取更多的教训,使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做到最好。
结语
因此,在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中及时进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能够提高变电运维中值班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使得变电运维工作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将危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袁晓杰.浅谈变电运维管理工作[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
关键词:电厂建设;危险辨识;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电厂是一个能源的聚集地,其中含有很多的可燃性设备,一旦管理不善就有可能带来危险隐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很长时间以来,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各种类型的电厂仍然存在很多危险源与薄弱环节,一些小电厂由于缺乏危险防范意识,所造成的事故与危害屡见不鲜,这都为电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与损失,解决这些危险隐患,实行强有力的应急制度,对于整个电厂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质灾害的危险辨识以及解决措施
在对电厂进行施工中,由于准备不充分或者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例如:基坑开挖出现的人工边坡,可能会造成崩塌,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将基坑的深度变得更浅一些,这样就能够减少施工中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电厂施工中的主厂房、以及其他一些体积较大的施工设备等都会在场地摧毁、拆除等方面带来地基的非稳固性变化,因为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有限,在具体的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地基的不均匀塌陷现象。
针对这种想象,就要在电厂施工建设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从设计与具体施工都要进行优化,要考虑到日后的工程建设中会出现的隐患,而且要针对这些危险进行事先的优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工程建设灾害的出现。
2 火力电厂的危险辨识
在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之中,如果出现施工建设过于复杂、工作人员集中时,在不同的施工时期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各自的工作特征,就要科学分析不同时期的施工特点,争取实现对每一个时期的危险源辨识,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能够实现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在基础建设时期,各项基础施工各自进行,例如:升压站、钢筋绑扎这一时期施工面积大,然而,施工性质以相对一致,所以可以实行同类别工作的一致管理。这一时期主要的危险源为:多种基础挖掘中的土石方坍塌、多种施工设备的整体安全维护,同时在对一些施工材料的运输与装卸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而在设备安装时期。在这一时期,因为施工建设的差异十分明显,工作人员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在施工中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施工人员受到来自于上方物体的垂直打击,或者建设中模版以及物料提升中,脚手架失稳所带来的物体坍塌等,这些都构成了危险源。
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火力发电的特点,对一些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锅炉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一般电厂的主机锅炉,都符合重大危险源的标准。而新建工程设有燃油启动锅炉,用来提供机组启动时除氧器、暖风器、燃油雾化、辅助蒸汽等用汽,一般间断使用3~5年时间。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2)贮氢罐(群)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在发电机为水-氢-氢冷却方式的电厂中,均设有制氢站,提供发电机绕组和铁芯冷却用氢气,若发电机采用空冷或者双水内冷,则不设制氢站。氢气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0.0899g/L,沸点为52.8℃,自燃点572℃,爆炸极限:4.0%~74.4%,氢气在常温下不活泼,但易燃,需要对这些问题引起注意。
3 火电厂建设中的应急管理
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对危险源的管理中要本着预防的原则,通过一些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实现对事故的预防,或者减少危险的威胁。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是要加强对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与教育,而且要将这种教育与培训贯彻在整个电厂建设的始终,要根据每一个施工时期、施工群体结合不同时期危险源的特点以及四周的气候或者环境变化,通过多种宣传手段或者集中授课的形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防范水平,提高施工人员在恶劣环境下的保护能力,要加强对安全器具的配置管理,对于一些不按规定配置的部门要严加惩罚,对于不正确操作相关器具的工作人员要视其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策。因为电厂建设过程中所波及的范围广,而且施工地点繁多,所以,必须设置一些标识物,例如:路标、警示牌等要在施工地点的设置巡视人员,完善对一些危险隐患比较高的环节的控制,要尽量避免夜里施工,而且要做好夜间的照明工作。
第二,完善准备工作。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进行紧急应急,实现危险的最大程度挽救,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建立危险应急领导部门,形成事故应急指挥系统,根据不同施工时期的危险源来发明一些应急方案,例如:电厂的建设实地因为人口稀疏,施工面积大,要加强应急的通信与交通设备建设,以此作为应急的准备,而且在施工现场要形成多种通信系统共同工作的模式,要设立一个专门用作应急的通话装置,实行统一的电话号码,施工人员要佩戴手机,保持通话的顺畅,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要实行统一听从指挥的应急模式,以便在危险出现的情况下随时应急,所有人员都要做好事先的应急演练工作,保证在事故出现时都能有条有序地执行救援。
第三,相应与恢复。在危险过去后,要积极开展应急与救援工作,加工一些受到影响的地方恢复到安全状态,在事故发生时,要将危险现场进行封闭处理,以此来进行救援处理,也便于事后对发生事故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结语
电厂建设中所涉及的项目繁多,难免存在安全隐患,作为电厂建设施工的负责部门要明确这些危险,形成一种危险辨识,并利用积极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忠民,马玉银,毛建辉.安源铝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江西煤炭科技,2005.
[2]贺为民.黄土地区灰渣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
[3]郑承忠.福建省滨海火电厂地质灾害问题及风险控制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2):47-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组. GB5
论文关键词:变电运维管理,220,kV,危险点,控制措施
1 变电运维的现状及风险
1.1 对操作票重视不足,技术较为落后。
在对220 kV变电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的操作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例如开票系统没有及时更新维护等,这就为220 kV变电站的后台操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操作票打印系统也无法更新,对安全管理的监督作用被削弱。同时由于运维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其知识储备量并没有随着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引入而增加和改变,使他们的相关技术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的220 kV变电站运维要求[1]。
1.2 电力公司的变电运维人员知识储备、人手不够等原因不足以应对当前工作
220 kV变电运维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对管理者的电力知识以及各种设备的操作、管理等知识都有着较高的综合性要求,变电运维的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够胜任变电运维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由于变电运维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与安全性认知等都有所欠缺,导致变电运维管理中出现失误,对变电站的安全性直接造成影响,电力企业甚至会因此蒙受不必要的安全损失。同时,变电站的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在管理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工作较集中造成人手不够的现象,出于安全性的需求,常常将大量安全管理以及设备维修等工作交给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这一部分人的劳动强度与操作量远大于技术能力较差的管理人员,劳动强度过大使得操作者容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一旦遇到一些恶劣天气环境或者发生经济事故的等,也容易产生危险。
1.3 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
在进行220kV变电运维工作的电气操作前,要严格地遵守好以下“五防”当中的原则:严格按照防止误分、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地线送电;防止误入带电间隔[2]。首先,在执行任务之前没有严格进行危险点分析,特别是大型操作,在操作前还要有的预案、特巡特护及事故应急演练,但是操作者往往在操作之前由于种种原因,而忽略了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及操作关键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或者虽有分析也是把以前的危险点分析拿出来照搬照抄,根本没有针对性,从而给操作留下了危险的隐患。其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存在着没有严格执行监护复诵制度的问题;在变电运维管理开始前,设备操作人员要对已经运行的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必须使用技能娴熟,对设备的了解较为透彻的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在正式操作前要对设备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一定的模拟演算,确定演算符合实际操作情况,并且无误后,才能够执行。监护人员要严格监督操作过程,不允许出现操作偏差。
2 对危险点的预控管理措施
2.1 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落实
对变电运维设备的安全管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完善制度管理,责任到人,只有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教育学论文在管理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执行,才能够保障变电运维管理的安全性,减少危险的发生。依据电力企业的变电运维管里工作的实际情况修订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制度,加强制度的落实力度。完善对设备操作卡、巡视卡以及相关作业卡的管理与记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照工作记录,将责任落实到人[3]。
2.2 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工作交接工作
在日常运维管理工作中,为了避免工作集中造成人手不够的现象,应做好每周停电工作计划和非停电工作计划,站管人员接到计划后应当将管理工作所需的操作内容、工作主要内容、配合项目以及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对运维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并将交底事宜记录在班站长工作日志中。注意必须有当值调度的命令才能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投入或停用。在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中如果发现设备具有一定的误动危险性时,可以对设备进行临时停用等操作,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调度工作[4]。
2.3 加强对设备的巡视管理
针对不同环境、气候、以及使用时间等对设备的影响,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巡视工作。例如在大风环境下,检查线路是否发生松动、断股,周边环境是否有飘浮物存在,是否有异物搭落在设备上,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造成影响。在雷雨等天气环境中要注意变电站相关避雷装置是否有问题,避雷针以及避雷器是否安全防治,有无破损等。站内排水系统是否完好,门窗是否有破损,端子箱、机构箱箱门是否紧闭,有无渗、漏水现象等。在雨雪天气中注意检查积雪对设备的影响,变电设备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出现结冰松动等问题,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对设备连接点等细节问题进行排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2.4 加强变电运维一体化,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变电运维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国家用电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端当今时代,电力企业想要获得较高的利益以获得长期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落实。改变对变电站的传统维修方式,保证全过程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正常开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清洁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能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经济生产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与设备逐渐普遍运用于电力设备的管理中,提升了供电系统的工作能力。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管理制度的落实、从业人员综合能力以及设备管理方式等方面逐一加强,最终为我国电力能源的稳定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克英.对220 kV变电运维技术管理中的危险点与预控措施的探析[J].中国科枝信息,2014(6):78.
[2] 罗栋.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4(5):162.
[3] 王绍亚.浅谈变电设备运检(运维、检修)一体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46.
关键词 电力系统;弱电控制;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166-01
弱电一般来说是指电力系统中在32 V以下的线路,与强电不同的是,弱电属于信号电,不像强电那样在电力系统中作为动力能源使用。在现代化科技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弱电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消防系统、广播系统、机械生产以及监控等系统中。在其不断普及的过程中,质量及安全是电力部门长期研究的重点,要想加强对弱电的维护与管理,必须先了解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弱电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弱电的电压在32 V以下,因此在安全上没有达到与强电同样的重视程度。这种不重视会让弱电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施工方压迫,尤其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部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装修装饰、线路安装以及弱电系统等都需要占用时间与空间资源,施工方在此方面会展开调节,而调节的结果往往是将弱电系统的时间以及空间减少,使弱电成为弱势环节。
1.2 体系不健全
在电力系统中,弱电系统与许多部门都有关联,例如机电设备、线路安装、土建等,通过这些子系统的有效衔接,系统功能才得以完善。弱电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程度高、耦合度大,因此需要一套规范的体系来保障其正常运行。但就目前电力系统管理来看,在衔接处的责任不清已经影响到配合的有效性,造成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相互推诿责任的状况。
2 弱电控制管理维护的要点
2.1 有触点控制
1)加强对断路控制中回路的管理,需要使其满足于电控制回路的要求。
2)在断路器设置上,由于需要对跳闸与合闸两种情况清楚掌握,因此管理人员应将其设为模拟功能的一部分,并且当断路器跳闸时,弱电系统可以将这种变化反映出来,缩短事件处理响应时间。
3)在选线控制方面,相同时间段内只能够选择一个控制对象,并且在操作系统中显示出来,可以使用灯光进行区分,避免操作中出现重复情况。另外,在接线上可以采用选重闭锁的方式,让重复选择的情况无法发生。在选线控制发生故障或事故时,电力系统应自动将选线程序解除,误选时也可以手动解除,力求将故障损失最小化。
2.2 一对一控制
一对一控制主要对象为断路器跳合闸回路,应选用220 V的直流电来操作,在控制信号方面采用28 V的弱电进行控制。在开关设置方面,当设置为一对一控制的时候,包含合闸45度、合闸后、跳闸以及跳闸后这四个位量的控制。在弱电开关手柄管理方面,可以设置信号灯将断路器的位置辨识出来,当位置不对应的时候,信号灯处于闪光状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其控制过程如下。
2.2.1 手动控制
手动控制主要指对断路器的控制,在手动合闸之前,断路器是处于跳闸状态的。由于此处继电器是带电状态,当合闸后,跳闸位置继电器的不同线圈处于不同状态:KCT线圈为失电状态,KCC线圈为带电状态。
2.2.2 断路器控制
当控制开关处于合闸状态的时候,继电保护需要发挥效用,保障在跳闸的时候常闭触电能够自动生效,将跳闸的继电器KCT启动。在这个时候,手柄信号灯需要发生变化,在接通电源后闪光。
2.3 防雷接地维护
在弱电系统中,接地线若接触到电网零线或是强电交流的地线,无论是短接还是混接,都会造成危险,并且在设计时要注意不能将接地线设置为封闭的回路。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用铜芯绝缘线路,保障监控系统以及其它专业设备的正常使用。
在弱电系统中,三芯电源的接地端应该连接保护地线,也就是系统接地端。在公共场所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弱电系统需要单端接地,这是由于受周围环境或土壤影响,弱电传输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在调度室的机柜上安装屏蔽层,将干扰信号隔开。在弱电系统运行时,若发现信号不良或存在杂波情况,可以将设备位置短距离移动来调节。干扰的程度决定了弱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即使小型干扰也会影响到控制的灵敏程度。另外,在布线方面,由于目前布线使用的是人工手段,因此会在布线中出现人为错接状况,导致弱电控制出现安全隐患。对于这种情况,布线人员只需在布线过程中将线路以不同颜色的记好做好标识即可。
2.4 弱电控制维护
2.4.1 加强重视程度
只有对弱电管理足够重视,才能够保障弱电运行的安全有效。弱电系统虽然在电压上没有强电高,但其运行不当仍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弱电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加大研究力度,解决目前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保障弱电系统正常运行。
与普通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相似,对弱电系统的维护主要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弱电系统的重视,从系统反常变化中发现隐患,主动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2.4.2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在弱电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硬件设备定期清理,保障设备的安全使用。在外部环境清洁方面,应每日对设备表面的灰尘、油渍以及水渍等进行清理,保障中控室中设备在整洁明亮的环境中运行。在设备运行状况方面,应由专业的弱电工每日检查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查到安全隐患后,应将隐患在记录表中详细描述,并及时处理。维护不仅包含日常的简单维护,还包含对设备的年检。年检是对设备进行深入调查,对出现故障的设备应及时更换,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
2.4.3 加强保养
保养包括对弱电设备的保养以及技术资料的管理。对设备的保养包含对设备定期管理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保障硬件使用性能良好;技术资料管理属于综合管理范畴,主要指对档案与资料的搜集。对于目前电力系统而言,应该最多每隔两周对其运行作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记录表上面详细记录。另外,操作人员应该在年底对下一年的保养计划做出安排,包含日常维护注意事项以及大修安排,便于下一年调整工作计划。
3 结论
在电力系统中,弱电控制是一项重要环节,对其管理与维护需要建立在日常工作与要点控制上。故障的发生都会有预兆出现,管理人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提升隐患排查能力,提高对弱电的控制力度,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刚.浅谈弱电控制系统管理及维护[J].硅谷,2011(04).
[2]张立洲.试论如何加强弱电控制系统管理及维护[J].科技传播,2010(18).
(安徽医科大学 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主要的方法,但治疗效果差异性明显且术后存在各项并发症.不同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被应用于该项治疗中来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对国内外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应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指标及实际应用效果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电生理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5.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6-03
面肌痉挛是一种颅神经疾病,主要为单侧发病.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药物治疗无效面肌痉挛患者的有效方法,文献报道的手术有效率差异性大.术后存在面神经功能受损、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为了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及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同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被应用于微血管减压术中,对监测指标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相关的几种监测指标做一综述.
1 F波
1.1 F波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初,Mayladery和Mcdougal在进行足部肌肉电生理研究时发现了一种给予周围神经电刺激后产生的晚期肌肉反应,他们将之命名为F波.70年代,Kimura、Panayiotopoulo及Scarpalezcs等众多科学家对F波在临床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F波在周围神经疾病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检查技术[1,2].在对各种面神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研究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1.2 面神经F波的产生机制
面神经的颅外段是运动纤维,给予其阈上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因为神经传导的双向性向神经的近端(中枢)逆向及远端(肌肉)顺向同时传导.向肌肉的兴奋会支配其收缩,形成一个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即M波,而逆向传导的兴奋经过神经轴索传导至面神经运动神经核,引起其中部分运动神经元兴奋,新的兴奋再顺向传导至肌肉,引起其收缩,此时可以记录到一个动作电位,称之为F波,由此可见神经传导通路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是F产生的基础.F波是逆向兴奋传导至脊髓前角的?琢运动神经元,再经过相同的神经轴索顺向传导至效应器而形成的后发电位,常被用于评价低位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面部肌肉的F波则是来在于面神经运动核中的?琢运动神经元的逆向冲动回激[3].
1.3 F波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中F波的监测指标主要为:平均出现频率、潜伏期、F比值、持续时间及振幅.大量研究表明,F波目前已经成为评价神经结构及功能完整性的有效方法[4].对面神经疾病需行手术治疗的一般患者,F波的监测可以提示面神经传导通路及功能是否收到破坏,指导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对面肌痉挛患者的F波监测研究显示患侧面肌的F波平均出现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振幅增高,这些异常F波表现支持了面肌痉挛核团兴奋学说.接受MVD术后痉挛消失的患者,大部分患侧F波均恢复正常,少量患者患侧F波比健侧稍有增强;部分痉挛未消失患者仍可诱发监测出异常F波,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了面肌痉挛的神经核团兴奋学说.因此它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术后预后的指标.在临床实际操作中F波的监测仍未被广泛应用,首先F波的监测对电极摆放位置及识别认定的经验均有较高要求;其次F波是一组小而多变的波形,连续刺激同一受试者监测到的出现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及振幅等也有着相对变化,很难确定同一的基线标准,对其在面肌痉挛术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 AMR
2.1 AMR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Magun及Esslen发现给予面肌痉挛患者患侧面肌刺激时,在同侧面肌会形成反复的肌电反应.他们认为这一异常的电生理表现和面神经部分受损部位的神经纤维异常传导密切相关.八十年代,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被Hopf等在研究中发现,当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电刺激时,除了该分支支配的肌肉发生收缩,面神经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也会发生收缩.这种异常肌肉反应可通过电刺激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同时在面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上记录EMG获得.这种表现也被称为异常肌肉反应或延迟肌肉反应.当时对于AMR出现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并不清楚,但在AMR特异性的出现在面肌痉挛患者中,且只在发生痉挛的一侧面部可以诱发,所以AMR被认为是面肌痉挛患者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及研究.
2.2 AMR的发生机制
虽然神经电生理的研究不断深入,但AMR形成的原因及具体机制仍未被发现.朱宏伟等报道,165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AMR消失的患者,144例近期痉挛消失;国际上Moller、Yamashita等人报道的面肌痉挛患术后AMR消失的患者,痉挛消失及有效缓解的比例为87.5%~91.7%.相反的是术后AMR波未消失的患者中仅有15.7%~28.6%的患者症状消失或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了AMR与面肌痉挛之间的密切联系,两者的形成机制可能是相同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有关形成机制的假说:一种是外周学说:面神经出脑干出(root cxit zone,REZ)区髓鞘受到血管的压迫后发生脱髓鞘改变,轴突在髓鞘受损的部位相互接触,发生类似“短路”的现象,异常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之间传导;一种是核团兴奋学说:血管压迫可以产生的搏动性刺激,面神经运动核团在刺激的作用下的兴奋性增高,互相无联系的神经核团经过增多的突触形成异常连接,电刺激信号由这些异常连接传导至面神经的其他分支上.这两种学说同时可以解释部分患者出现的术后延迟治愈现象获得了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对患者术后随访的统计及电生理研究的深入,这两种学说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及补充.对于接受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部分术中监测AMR立即消失,这两种学说均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因为神经纤维异常短路及核团兴奋异常突触的形成及消失均需要相应的时间,所以李世亭[5]提出异常电刺激的传导通路是由压迫血管及异常神经纤维共同构成的,手术接触血管压迫后异常电刺激无法传导使得AMR立即消失.
2.3 AMR在面肌痉挛治疗中的应用
虽然面肌痉挛及AMR波的产生机制均未阐明.但AMR作为面肌痉挛患者的一种较易控制获得及监测的特征性电生理表现,被普遍应用于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中.
2.3.1 AMR在面肌痉挛术中的应用:多中心的研究表明术中监测时发现紧密接触面神经并引起相应症状的血管移离面神经是,AMR通常立即消失,但如果血管被再次放置回原位置,则AMR会重新出现.而术后AMR消失的患者大多面肌痉挛消失,而AMR未消失的患者面肌痉挛多数仍未明显缓解.所以AMR被认为术中判断责任血管是否减压充分的指标.首先可以用于指导手术者辨认责任血管,在电生理技术尚被应用与面肌痉挛手术时,术中责任血管的辨认主要是依靠手术者自己的经验判断,往往选择直视下疑似与面神经接触紧密的血管予以减压,或者将与面神经接触的血管均予以减压,这些处理理念会造成真正的责任血管未被减压及增加术后面瘫等并发症的产生;其次AMR可以用于判断责任血管是否被充分减压,有时术者虽然对责任血管的判断正确,但由于血管走行及交叉的原因使得减压操作并不充分,在术中AMR监测的指导下,手术者可以有效判断减压效果,发展并改良了单纯的置入垫棉法,提出了面神经悬吊法、垫棉粘胶法等术式.
2.3.2 AMR在面肌痉挛术后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术前结合患者AMR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术中在AMR监测指导下可以快速确认责任血管及减压效果,但术中异常肌反应的变化与面肌痉挛的预后的相关性仍有较多争议.Kim等[6]通过对照研究术中监测AMR与未监测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后,得出术中AMR监测组预后优于未检测组的结论.Ishikawa等[7]研究统计表明有13%~60.7%的患者术后面肌抽搐症状仍持续存在,需要经过数日至半年不才能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Hatem等[8]报道的病历中,10例AMR未消失的病人全部获得缓解,导致其十分质疑AMR监测在MVD术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AMR消失预后良好,AMR消失预后不佳,AMR不消失预后良好.总结多中心的研究结果,Sekula等[9]进行的一项病例总数为978例的Mata分析指出术后AMR消失组病人的术后缓解率是未消失组病人的4.2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显示了AMR消失是提示面肌痉挛患者预后良好的可靠指标.
2.4 小结
AMR监测可以指导手术者快速正确判断责任血管及防止遗漏,减少手术时间,评估即刻减压是否充分,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其作为一项面神经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由于不同机构的监测技术,术者经验及手术技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等导致其应用价值受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改进,尽早制定统一标准.
3 TES-MEP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被应用于临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ES-MEP)的监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已经从经典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监测延伸到皮质延髓术.Akagami等[10]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TEC-MEP对颅神经功能的监测应用,并指出该技术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的评估作用,Wilkindon等研究报道面肌痉挛患者术中TES-MEP与AMR的变化相关性密切,比较其术前术后监测结果显示潜伏期无明显变化,持续时间及波幅明显降低,支持了面肌痉挛的核团兴奋学说.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是通过在头皮表面放置的电极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同时在其支配的面部肌肉上记录到被诱发的肌电活动.这样就可以判断手术时事过程中面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及功能状态,尽量避免或尽早发现面神经功能的损伤.在临床中FNMEP这一新技术尚未被广泛应用.首先,有效的FNMEP被监测到依赖于刺激点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几种刺激电位位置组合中,阳极均不在大脑皮层表明中央前回面肌运动代表区上方,监测需要的较高的刺激标准,会引起远端面神经直接兴奋及体动干扰;其次监测中的警报标准尚无统一标准,有学者建议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75%,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合适标准为波幅下降50%[11,12].Matthies[13]等研究报道术后面神经功能下降与术中刺激强度的增加密切相关,术中刺激强度增加大于等于20mA可以作为警报标准,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85%及88%.另外术中监测结果也受到麻醉剂的影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期望能获得合适的麻醉剂应用方法.总的来说,TES-MEP已被应用于术中连续监测预防面神经损伤及术后功能评估,其在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 ZLR
关于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郑学胜、李世亭等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该学说提出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后导致面神经脱髓鞘神经纤维裸露与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网状结构直接接触,神经冲动经过交感神经纤维网传导至面神经其他分支形成短路后导致面肌痉挛[14].在有关该学说的研究中发现,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表面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记录到一个潜伏期为7.3±0.8ms,波幅为0.08 ±0.02mV及有效不应期为3.5-4ms的肌电波形,该波形比AMR更稳定,被称为ZLR.在接受MVD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中,术中有5例AMR仍然存在或未引出但ZLR消失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消失.有1例血管减压操作前AMR消失但ZLR未引出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未消失[15].Yang[16]等通过对照试验比较MVD术中监测AMR及ZLR的价值认为术中ZLR指导意义更高,特别是在多血管压迫面神经是科有效指导鉴别责任血管,同时监测AMR及ZLR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总而言之ZLR的监测作为一项新的监测指标,在面肌痉挛MVD术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重要,尚未被广泛应用,仍需从形态学、分子机制及电生理学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rk JS, Kong DS, Lee JA, et al. Hemifacial spasm: neurovascular compressive patterns and surgical significance[J].Acta Neurochir (Wien),2008,150(3):235-241;discussion 241.
〔2〕Nobrega JA, Pinheiro DS,ManzanoGM, Kimura J. Various aspects of F-wave values in a healthy population. Clin Neurophysiol. 2004 Oct;115(10):2336-42.
〔3〕王冰雁,吴小丽,等.面神经F波对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7(10):1816-1817.
〔4〕Nobrega JA, Manzano GM.Arq [A] review of techn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F-wave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in a group of diabetic patients]..Arq Neuropsiquiatr. 2001 Jun; 59(2-A):192-7.
〔5〕李世亭,郑学胜.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385-387.
〔6〕Kim HR1, Rhee DJ, Kong DS, Park K.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Jun;45(6):336-40.
〔7〕Ishikawa M1,Nakanishi T, Takamiya Y, Namiki J.Delayed resolution of residual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s. Neurosurgery. 2001 Oct;49(4):847-54; discussion 854-6.
〔8〕Hatem J1,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Prognostic value for long-term outcome: a study in a 33-patient series.Br J Neurosurg. 2001 Dec;15(6):496-9.
〔9〕Sekula RF Jr1, Bhatia S, Frederickson AM, Jannetta PJ, Quigley MR, Small GA, Breisinger R.Utility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myography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 meta-analysis.Neurosurg Focus. 2009 Oct;27(4):E10.
〔10〕Stecker MM.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f motor pathways:a theoretical annlysis.Comput.Biol.Med.2005;35:133-155.
〔11〕刘文,刘佰运.面肌诱发电位在巨大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研究及预后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50-252.
〔12〕Hans P.Muscle relaxants in neurological anaesthesia: a critical appraisal. Eur J Anaesth,2003,20:600-605.
〔13〕Matthies C, Raslan F, Schweitzer T, Hagen R, Roosen K, Reiners K.Clin Neurol Neurosurg. Fac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surgery: technique, pitfalls and predictive value. 2011Dec;113(10):872-9.
〔14〕李世亭,郑学胜.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5):385-387.
关键词 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维护;分析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132-01
电力的通信是电力部门进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础,保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而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是通信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和通信畅通的保证。如果通信的直流电源出现了故障,通信设备的供电就会被切断,重要信息就不能及时的传输,引起通信电路出现中断。因此要很好的对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进行维护,保证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
1 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及介绍
通信的直流电源非常的复杂,现在的通信直流电源使用的是-48 V高频开关的直流电源,它的组成部分有:交流部分、整流部分、直流的分配部分、蓄电池部分以及监控模块等。
1.1 交流部分
交流部分输入的市电是2路的380 V三相四线的交流输入,如果电源的容量很小可以使用2路的220 V单相的交流输入,保证电源进行可靠的供电。为了对雷击进行预防和过电压的破坏,市电的输入端应该装有避雷器,常用避雷器有普通的氧化锌型的避雷器以及OBO型的防雷模块等;由于这里的防雷是针对不是直接击中的对感应雷击形成的浪涌电压进行的防护,所以避雷器设计的通流量选择15 kA~20 kA,当残压为1.5 kV的时候,就可以保护电源设备。为了使交流电在两路输入的时候形成通断的互锁,自动的切换,还要设置交流的切换装置,使用机械的互锁或者电气的互锁方式,任何时候两路的交流电源都不能同时的接通或同时的断开。交流的输入经过切换,变为整流器的模块输入和交流的分路输出,交流的分路输出可以提供其他的交流用电设备的电源,计算机、UPS等。
1.2 整流器的部分
通信的直流电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流器。通信的直流电源所提供的供电质量决定因素是整流器具有的电气指标,它起到AC-DC转换,使用并联均流的方式为通信的设备供电的作用,还具有对蓄电池组恒流限压的充电和对监控模块进行供电的作用。
现在的通信直流电源都使用模块化的高频开关的整流器,它的优点是体积较小、效率很高、模块化形式、功率的因数很高、可靠性比较高、可以进行带电的热拔插等;运用在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中的高频开关的整流器模块是单相220 V的交流输入,功率的因数达到0.99以上,模块的容量是每块20 A/-48 V~50 A/-48 V;实际应用中,如果使用的是380 V三相四线的交流电源,要把全部的整流模块平均的分配到每一相。高频的开关整流器的模块有内控和外控两种模式,内控的整流器内部有独立化的监控单元,起到设置、检测以及显示整流器的模块参数的作用,使用RS-485的总线和系统监控模块相连;外控模式的整流器内部没有独立监控的单元,由系统的监控模块进行控制,如果监控的模块发生故障,整流器的模块会转为自主工作的状态。
1.3 直流的分配部分
直流的分配部分可以把整流器在输出直流的电压后进行分配,一部分供给蓄电池进行充电,另一部分供给通信设备以及直流用户。设备的分配容量取决于直流的分配部分。在设计的时候要对直流分路输出用户数和容量进行充分的考虑,满足以后接入的通信设备。对蓄电池起到充电作用的分路开关在它的前面要按安装欠压的保护继电器,如果蓄电池持续放电达到欠压报警数值的时候进行报警,到达欠压的关断值时自动的断开蓄电池组,对蓄电池组进行保护。目前的直流分路输出的开关一般使用空气开关,并且要使用直流的空气开关。
1.4 蓄电池组
蓄电池组也是通信的直流电源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如果蓄电池发生故障,没有市电的输入,使用蓄电池组用做后备电源进行供电的通信设备会停止工作,造成通信中断。目前应用的蓄电池组是阀控模式的密封铅酸的蓄电池,使用密封的结构,可以在设备的同室进行安装,不需要使用电解液进行维护;安装非常灵活。蓄电池组容量可以决定在市电停电以后通信设备运行的时间。
1.5 监控的模块
监控的模块可以对通信的直流电源进行智能的控制,起到监测的作用,对交流输入的电压和电流,整流器的模块并联输出的电压值以及每个整流器的模块输出电流,负载的电流,蓄电池组的充放电的电流以及电压;控制的功能有:对电源系统进行开关机,对整流模块进行开关机,设定直流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极限值等;报警的功能,电源在运行的过程中参数达到报警的设定值,会发出声光的报警,并显示故障的部位和原因。
2 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维护
1)电源交流的输入端如果安装有避雷器的时候,雷雨天进行巡视的时候,要对避雷器的状态进行检查,如果OBO的防雷模块故障显示窗由绿色变为红色的时候,要及时的更换防雷的模块,增强它的防雷作用。避雷器长期使用会老化,使用的性能会下降,要及时进行更换,提高防雷的效果。
2)电源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要先对原因查明,确定好是负载故障还是电源的故障,是整流器的部分还是蓄电池部分。由于高频的开关整流器的模块在输入和输出的主回路设有输入的过压和输出的限流保护,所以故障发生的频率比较低,但是内部的控制电路、显示的电路、保护的电路等发生故障的频率比较高,并且这些电路内部,只要其中一个元件出现故障,就会引起整流模块的工作终止,处理故障的方法是更换出现故障的电路模块。
3)对蓄电池进行维护。①对蓄电池组浮充的电压进行定时的检查,如果浮充的电压超出了蓄电池的要求,要及时的调整。浮充电压如果过高会引起水的损耗加大,电池的正板栅会加速腐蚀,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浮充电压过低的话,蓄电池不能充足电。②阀控式的密封铅酸的蓄电池对运行中的温度要求很高,最佳的环境温度是20~25摄氏度,如果温度达不到,要对浮充的电压进行温度的补偿,但是温度对蓄电池的使用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寿命是10年的蓄电池长期在30摄氏度环境下工作,不进
行温度的补偿寿命就是5年,进行温度补偿,寿命也仅仅是8年。因此在巡视的时候,如果发现蓄电池有发热的现象要和厂家进行
联系。
③阀控式的密封铅酸的蓄电池自放电的现象很低,电池的内部也没有电解液分层的现象,因此不用进行高压的均衡充电,如果进行均衡的充电,会使水的损耗加强,正板栅腐蚀会加快。
④要避免阀控式的密封铅酸的蓄电池进行大电流的充放电。大电流的充放电会使蓄电池的极板出现膨胀变形,活性的物质会脱落,电池的内阻变大,温度升高,引起电池的报废。过放电会缩短蓄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因此放电以后要立即的进行充电,不然蓄电池的内部会出现硫酸盐化的现象,电池的容量就不能恢复了。所以在蓄电池的容量试验或进行放电的检修时,发电要达到蓄电池组的容量30%~50%。
3 结束语
电力通信在不断的发展,做好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维护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并提高对电力通信的直流电源进行维护的水平,保证电力通信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林福兴.浅谈电力通信直流电源及其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10.
[2]孙立波.浅析电力通信电源的维护[J].硅谷,2010,7.
[3]周文.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的维护及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4]刘英.关于通信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其维护[J].中国科技博览,2012,6.
关键词:变电运行 危险点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06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企业在供需电方面矛盾日趋锐化,变电所数量迅速增长,这就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数量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必须通过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和调整变电运行模式,规范运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变电运行模式。变电工作者必须严格注重设备的负载能力,加强对设备的巡视和检查,仔细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1变电运行模式
随着新型设备和装置的更新,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电网技术也日趋进步,运行人员便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新技术新原理,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和操作方法以及检修等方面需要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以满足当前变电运行技术管理工作的要求。
对于实现变电所无人值班管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指不需要人去值班和不需借助任何技术措施,相反,无人值班变电所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更高素质的人员加以管理与维护。采用现金的新型设备和技术,使变电所之间互相协调,共同管理,这样就避免了需要更多的人员。对于一些改造后的变电所,从安全方面考虑,有些操作是必须通过人员去现场处理,检测设备是否存在隐患(有些设备不能直接通过自动化系统检测而完全地显示出来)。明确变电运行管理的具体分工,实施责任制管理原则。在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政策公开、合理,职责分明并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变电运行管理的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变电运行设备检修质量,降低检修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决结构性缺员矛盾,将进一步深化学习专业化检修管理,严格执行设备检修策略。在推行专业化检修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化检修的管理,积极制定专业化检修的标准流程、标准工时、验收质量标准等,确保在实施专业化检修工作的同时,检修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2几个典型的倒闸操作危险点与防范
2.1变压器操作的危险点及其防范
变压器操作的危险点通常包括向变压器充电、解列、并列、带负荷、切断空载变压器等内容,是电气倒闸操作中最常见的典型操作之一。对变压器操作启动时需谨慎对待,只要出现一点疏忽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一般状态下,在使用变压器时,表现出的危险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切合空载变压器时,出现操作过电压的状况,这样对变压器的绝缘作用影响非常大;(2)在变压器的空载电压增大时,将会影响到变压器的绝缘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变压器的操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2.2母线倒闸操作的危险点及其防范
母线倒闸在倒闸操作中的关键之一,若操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且操作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的工序进行,则会导致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在母线倒闸操作过程中同样具备相应的危险,操作不当时会造成带负荷拉刀闸的意外发生,也会因为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切换失误而造成误动现象,以及在对空载母线充电时电感式电压互感器和开关的断口电容会出现串联谐振。若此类相关的危险点未能得到显著控制,则会造成诸多意外事件的出现。
2.3直流回路操作的危险点及其防范
直流回路操作是变电运行时值班人员常常要进行的操作,此类操作也常常出现不同的安全问题。若值班人员操作失误,则将造成变电站内部的自动装置以及保护误动作,导致意外事件的出现,影响了变电的顺利运行。这就需要值班者在进行直流电路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以维持变电安全稳定地运行。
2.4定期维修整理
为了提高变电设备运维质量和使用效率,变电企业采取“一年一大修,半年一小修”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在年度大修过程中,变电站倒闸操作、工作票执行过于密集,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量大,是维持系统安全的重点阶段,特别应加强设备状态运行管理,全面落实设备状态管理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根据设备运行状态,综合考虑安全、能效和周期成本因素制定设备检修和改造计划,定期开展设备运行可靠性以及运维成本统计分析,及时向规划、建设、设计和物质部门与单位反馈运行中暴露的质量问题,促进设备质量改进提高。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工作交流、技术交流,重点学习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大修阶段,在相关记录薄册中需标明各个工作日所需接地线的数量语布置点位置,已避免操作不当导致带接地线合闸的误操作。
提高对检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确保安装质量合格,新建、改扩建工程投运前,要严格按照验收规程进行验收,做到“零缺陷”投运。经过这些预期性的防范后,作业人员的安全运行意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此能够维持变电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
3检修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人身和电网安全,进一步提高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效率和效益,提升供电可靠性水平。要按照省公司下发的“湖南省电力公司推进变电站集中式检修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中检修工作。
(1)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降低故障率。一流的电网是可靠供电的物质基础,而设备则是构成电网的基本单元,通过有效的设备管理减低设备在运行时的故障率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认真落实省公司2011年检修管理相关要求和“关于加强湖南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OMS检修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检修工作的流程,完善相关的管理标准。检修单位应明确检修管理专责,由专责对该单位所有的检修工作进行协调和平衡。
(2)以可靠性管理为龙头,以同业对标为契机,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全年检修工作要以状态评估为依据,加强年度、月度综合停电计划管理,严格控制设备检修计划,杜绝不必要的检修,减少设备重复停电。通过安全生产严抓严管和营销服务严抓严管等活动,以标准化管理为手段,认真开展标准化作业,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为了保证有效的检修时间,提高设备检修质量,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停电配合,协调检修、运行、安装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运行与检修、一次与二次、变电与线路、安装与检修等的停电配合,以减少设备重复停电及确保检修计划的严肃性。
(3)加强停电检修计划管理,提高停电检修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要进一步加强检修计划的管理,抓好年度、月度综合停电计划管理,综合协调、全面平衡,所有的检修工作必须纳入计划,没有计划的检修工作一律不予安排。检修计划的制定要求依据设备状态评价结论,充分考虑状态评价建议,通过整合各类停电计划,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同时要加强设备年度、月度检修计划的严肃性和刚性,提高检修计划完成率。
(4)加强考核机制,提高检修计划刚性。2011年将继续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对未能按时报送月度检修计划、月度检修计划不能按时完成且无法说明原因、检修票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定期对检修单位月度计划、检修票、停电区域图等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加强对重复停电考核,对同一设备的多次停电检修的部门加大考核力度。对年度检修计划全面进行平衡,合理有序安排全年的检修工作,避免检修工作过度集中。各检修单位要严格执行检修计划,若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对年度检修计划进行调整。
【关键词】便携卫星通信终端;低功耗;动态电源管理
1.引言
便携卫星通信终端一般是为满足特定应用需求而设计的,对成本、重量、体积、功耗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执行通信任务时多处于供电能源较为稀缺的野外环境,通常采用电池供电。随着使用需求的不断提高,便携卫星通信终端除了提供语音、短消息、数据通信等基本功能外,还要支持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复杂的通信处理、多媒体音视频处理等高性能要求需要更大的能量消耗,有限的电池容量限制了终端的使用时间[1]。如何提高终端的电源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成为便携卫星通信终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采用低功耗硬件设计的前提下,设备工作过程中的低功耗控制技术是提高电源利用率、减小平均能耗的最佳手段。本文结合便携卫星通信终端的硬件系统及技术特性,设计实现了终端的动态电源管理,通过动态调整终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实现了终端在电池供电情况下的低功耗控制。
2.硬件系统组成
本文所涉及的便携卫星通信终端的硬件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思想,采用CPU+FPGA为核心框架构建一个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卫星通信平台,通过软件的重载和配置可实现多种卫星组网方式、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译码方式。配置有视频编解码器、话音处理模块及IP处理模块,支持话音、视频、IP及数据等综合业务的接入。
CPU运行VxWork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主要完成组网控制和业务接入、通信协议处理、终端监控(WEB)等功能;FPGA对并行信号处理有较好的支持,适合进行高速数字信号实时处理,主要完成基带调制解调算法、信道编译码及A/D、D/A和收、发中频通道的控制等功能,此外CPU与视频编解码器、话音处理模块间的业务和控制数据的交换也通过FPGA实现;IP处理模块的业务数据与CPU直接交换,控制数据通过FPGA与CPU进行交换。
3.低功耗控制技术相关研究
终端系统的总功耗由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组成[2]。动态功耗是电路开关或者数字逻辑状态翻转时产生的,在总功耗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静待功耗也称为漏电功耗,主要是晶体管未发生转换时电流泄漏而产生的功耗。系统的总功耗可以简单地用典型功耗计算模型表述:
式中C为负载电容的大小,fc为电路工作时的开关频率,Vdd为供电电压,IQ为静态漏电流。
由计算模型可以看出,在硬件电路设计状态确定的情况下,降低工作电压和工作频率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动态功耗[3]。当前卫星通信终端功能和性能要求不断的提高,系统硬件电路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静态功耗在系统总功耗中的比重也不容忽视,因此,进行平台硬件设计时,在满足性能的情况下应选择最简化电路结构和低功耗芯片实现。
此外,在便携卫星终端的设计中,一个较为普遍的低功耗控制技术就是动态电源管理(DPM)[4]。引入电源管理并不能直接降低设备满负荷工作时的功耗,它是通过一定的控制管理策略,动态配置设备实时工作状态,使之以最少的组件和最小的工作负荷达到所要求的功能。通过合理的组织应用达到设备长时间工作时平均功耗的降低,可有效提升在电池供电情况下设备的续航能力。电源管理主要通过关闭芯片或电路的电源、工作时钟或设置芯片进入休眠模式等方法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4.终端电源管理设计
终端CPU软件设计有专门的电源管理进程,根据终端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参数选择不同的电源控制策略。CPU发起电源控制并将控制信息传送给FPGA,FPGA将接收的电源管理控制信息进行解析生成直接面向受控模块或电路的控制信号,实现对其内部模块和电路的电源管理控制。终端的电源管理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在应用时,便携卫星通信终端根据信道和业务连接的情况分可分为正常工作、空闲、待机三个状态,正常工作状态是指终端在入网情况下进行载波收发和业务通信,空闲是指终端仅维持入网状态,当前没有业务通信,处于空闲;待机是指终端没有业务通信且不需维持入网处于退网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终端大部分电路单元都处于低功耗或者关闭状态。此时,时钟源、CPU、FPGA构成的电源管理控制系统正常工作,CPU除电源管理进程和WEB监控程序外的其它程序全部挂起,当有业务通信或入网认证需求时,CPU通过响应监控输入的中断请求重新唤醒系统。
不同工作状态间的转换如图3所示。
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源控制方案:
(1)正常工作状态
正常工作状态下,通信终端始终保持载波的发送接收,卫星信道发送接收支路电路的电源应全部打开,调制解调基带时钟工作,A/D、D/A芯片工作,可根据业务通信的情况,动态低选择关闭话音处理模块电源、视频编解码器电源或IP处理模块电源。
(2)空闲状态
空闲状态下,通信终端没有通信业务,业务相关电路电源可全部关闭,CPU相应的通信业务端口也应通过软件设置关闭,且程序中的业务数据处理进程也应挂起。此外,终端维持入网状态时仅接收网络主站广播信息,在没有业务触发的情况下,没有载波发送,因此在空闲状态下,卫星信道的发送支路电源关闭,调制基带时钟关闭,D/A芯片休眠。
(3)待机状态
在待机状态下,仅维持终端电源管理系统正常工作,因此全部的业务相关电路的电源关闭,卫星信道发送接收支路电源关闭,A/D、D/A芯片休眠,时钟管理芯片休眠(调制、解调、信道编码时钟中断),终端处于最低功耗状态。
不同工作状态下终端的功耗统计:
在终端直流12V(电池供电一般为14.4V)输入的条件下,测试了不同工作状态下终端功耗,表1为测试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动态电源管理设计,终端的功耗可在6W~38.4W范围内动态调整,为便携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工作时的低功耗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5.结束语
通过对便携卫星通信终端硬件系统和技术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针对终端不同工作状态的电源管理控制策略,实现了终端的动态功耗管理。通过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测试结果验证了终端动态电源管理设计思路的可行性、正确性及有效性,为其它类似采用电池供电的便携卫星设备的系统电源管理设计提供了一种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朱超军.嵌入式设备动态电源管理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
[2]杨丰.一种LTE终端空闲状态的低功耗技术[J].广东通信技术,2011(9).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28-02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43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1]。卵巢是产生与排出卵子,并分泌甾体激素的性器官,对女性的生育及内分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很多女性都要求保护好卵巢的正常功能。目前国内外对于卵巢囊肿的介入治疗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可避免妇科手术中带来的潜在并发症。国内卵巢囊肿的微电极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技术日趋成熟。我院对96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导航微电极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门诊确诊的96例卵巢囊肿患者,其中56例为巧克力囊肿,20例为单纯性卵巢囊肿,18例经抗炎治疗未消失的输卵管积液及包囊性积液,2例盆腔脓肿。年龄18~66岁,平均42岁,经产妇62例,未生育32例,未过性生活2例。并发症情况:心脏病3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1例。妇检情况:巨大卵巢囊肿造成膀胱、直肠压迫症状15例,其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2.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妇科检查确诊,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卵巢癌标记物CA125,排除恶性的可能。
3.方法
(1)手术仪器、器械及药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或腹部探头均应配有穿刺引导架,穿刺针,消毒穿刺引导架,消毒耦合剂,消毒薄膜。卵巢囊肿者备无水乙醇及生理盐水,输卵管积液及包裹性积液者备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
(2)治疗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巾,用芬太尼及咪达唑仑进行静脉复合麻醉,阴道探头套上消毒胶套,装上消毒穿刺架,插入阴道内,在穹窿部检查显示囊性包块,将穿刺引导线对准囊性包块。术者将穿刺针沿阴道的穿刺导向器,经阴道穹窿进入包块,穿刺深度达囊肿的1/3~1/2处。通过显示器监视穿刺经穹窿进入肿块,然后用20 ml针筒抽取囊液,如液体稠厚(卵巢巧克力囊液)可反复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再抽取,注入生理盐水的量不宜超过抽出囊液量的1/2,以免漏出,如此反复抽洗,直至囊液抽尽,冲洗的生理盐水为清色为止。注药前尽量抽尽囊液,抽出囊液做细胞学检查,如为脓液需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抽尽囊液后,要注入药物,卵巢囊肿常用的硬化剂是无水乙醇,它的机理是无水乙醇作用于囊壁内皮细胞,使之凝固、变性、坏死,失去分泌功能。注入卵巢囊肿的无水乙醇量为抽液量的1/3~1/2,保留5~10 min后抽出,反复注入-抽出同等剂量无水乙醇3次,以提高无水乙醇的浓度,每次保留5~10 min,保证硬化剂作用的效果。包裹性积液及输卵管积液,脓肿抽液后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最后在囊内注入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等药物保留。穿刺完毕后,检查阴道有无活动出血,按压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本组有2例患者未过性生活,给予经腹部穿刺,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将腹部探头套上消毒胶套,装上穿刺引导架,将穿刺线对准肿块,穿刺针插入引导架沿穿刺线键入肿胀,穿刺深度达囊肿的1/3~1/2处,余操作同阴道穿刺。
结果
96例患者治疗时间为10~30 min,平均为20 min,在术后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96例患者的囊肿消失,均能治愈,成功率为100%。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2例巧克力囊肿复发,再次治疗1次后,未见复发。
讨论
卵巢出现囊肿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大部分囊肿是由于卵巢的正常功能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所以绝大部分卵巢囊肿都是良性的。但是如果囊肿性质发生恶变,就发展成为卵巢癌。卵巢囊肿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肿瘤性囊肿即为卵巢肿瘤,非肿瘤性囊肿包括卵巢的功能性囊肿以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生育年龄的妇女最容易发生的卵巢囊肿是卵巢的功能性囊肿,它是由于卵巢本身或药物刺激造成的过度生理性反应所致。比如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不好、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下焦代谢循环变慢,造成卵巢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为卵巢组织异常增生,终致卵巢囊肿,甚至癌变。因此对于卵巢囊肿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卵巢囊肿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的办法。传统的腹部手术及现代的腹腔镜手术均要住院治疗,麻醉采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手术时有可能损伤卵巢的正常组织,患者术后恢复慢,治疗费用高等缺点。我院引进的导航微电极,是运用具有声像、影像三维扫描功能的导航仪,将盆腔内卵巢及囊肿精确的定位图像传输给计算机工作站,计算机工作站把细如发丝的微电极送入囊肿囊腔内,在测出囊腔内细胞成分及积液性质后,在精确定位、定量的基础上,吸出囊内积液[2],使囊肿病灶组织细胞失活,达到治愈的目的,并使卵巢结构功能恢复正常,保留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不影响排卵。本组96例患者,均采用导航微电极治疗,手术时间最短的患者仅为10 min,最长也只有30 min,所有患者均在门诊小手术室进行,只需浅静脉麻醉,术后5~10 min即可下床活动,不开腹不住院,治疗费用低。术后检查96例患者的囊肿消失,达到治愈,成功率为100%。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12个月,2例巧克力囊肿复发,再次治疗1次后,未见复发。因此,用导航微电极微创治疗卵巢囊肿,导航精确定位、清晰可视病灶、无创清除病灶的功能,具有微创无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应性强、治疗时间短的五大特点。该技术在卵巢囊肿治疗中,既保留了女性的卵巢,又满足了女性对微创的需求。既可避免妇科手术中带来的潜在并发症,又体现了微创的优越性,满足了女性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或从事特殊职业的需求。
导航微电极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本组病例的囊肿内均为液性,适应证相对比较小,对于卵巢肿瘤为实性的或恶性肿瘤,无法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导航微电极治疗卵巢囊肿,可攻克囊肿、呵护卵巢,具有以下三大优势:①该技术是运用声像、影像三维扫描功能的导航仪,在导航技术全程监控下,清楚地显示病灶,精确定位,不损伤周围脏器,不受盆腔粘连的影响,治疗简便易行[3]。②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它只需在局麻或浅静脉的情况下进行,无需住院,避免全麻和开腹手术,患者接受。③治疗时无创无痛,手术不会引起或加重盆腔粘连,可重复性高,不出血,无痛苦,恢复快,随做随走。而且在导航仪的作用下,把微电极送入卵巢囊肿囊腔内,通过精确定位、定量,吸出囊内积液。由因子介入治疗系统传导因子介入,通过电离作用,使囊肿病灶组织细胞彻底抑制而失活,囊壁上组织也迅速失活。故该技术值得在妇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 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0.
[2]陈晓霞,李建英.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良性卵巢囊肿32例[J].人民军医,2008,10(5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