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国策齐策范文

战国策齐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国策齐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竞争激烈的企业市场就像是混战的战国,要想投身于电子商务大潮中,和全国甚至全球用户做生意,就必须学商鞅内理流程,仿苏秦外联上下游。实在不行,找一个更专业的靠山。

商鞅变法:内理流程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商鞅变法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保证了秦国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目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也是为企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所实施的变法。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打破旧世界,重新上套一体化系统,另一种是实现已有各信息系统之间的联通,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要寻求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内部整合。

例如,中国石化通过企业门户网站来实现各渠道信息整合。中石化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开发了业务处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企业内外网站等诸多系统,为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服务,但系统间没有有效集成,存在大量信息孤岛。中国石化通过门户网站把多种软件业务应用、人员和信息资源统一到一起,实现统一采购管理,加速企业技术、产品的更新及进入市场的速度,充分利用了企业现有资源。

还有某生产车用柴油机公司,是我国的重点骨干企业,由于用户多、产品型号多,设计、生产组织和成本控制难度大,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原有多种信息系统整体集成性差,数据不一致。公司通过对原有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和资源整合,使企业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生产计划的科学制定、准时化生产组织、库存管理、财务和成本数据的动态反应、服务效率和质量等企业经营各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流程梳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尤其是对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来说,因为其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庞大,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非常复杂,内部就构成一个小型供应链。因此更需要将内部流程梳理清楚,让内部员工按照标准来操作。而规范的业务流程,用IT系统进行固化和优化才能事半功倍。另外,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流程规范统一了,让客户在标准流程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在减少客户工作量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引导客户与企业合作。

传统的ERP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换言之,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要做到电子商务要求的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就要求企业ERP系统要与企业的CRM、OA、HR等系统能够平滑对接,无缝结合。同一经营活动,由于出发点不同,平台不同,财务、销售、生产等各部门往往会出现决策结果差距大或决策时间长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建立统一的信息决策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决策,正确地指导公司经营活动是发展电子商务企业的诉求。

要使ERP系统与OA、CRM、HR系统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硬的拼凑,尤其是在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数据格式不同时,整合这些信息的关键是实现跨系统的数据交换。这样,企业的应用才能内外兼修,才能实现真正的企业协同。

但要谨记的是,企业内部整合绝不是IT的整合,而是管理的整合!IT系统固然重要,但决定因素在于人。

苏秦合纵:打通 供应链

苏秦凭借诱人的策略和极佳的口才,用合纵之策劝说六国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抗秦国。从而使六国不再内耗,与秦抗衡。

同样,企业做好了内部整合,变法成功实施后,只能说企业为电子商务做好了初步的准备。事实上,企业电子商务还有重要一步,就是合纵――企业外部供应链联合,将企业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链网。

集成化供应链网强调围绕企业的完整链条的打造,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能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外部供应链联合管理的焦点要从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强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

在外部供应链联合中,供应商管理库存和共同计划预测与库存补充的应用是企业转向改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典型例子。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主要用户,企业一般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主要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具备更高的柔性,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速度。企业必须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既能按订单生产,按订单组装、包装,又能按备货方式生产,这样一种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的策略称为动态用户约束点策略。延迟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上策略。延迟技术强调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到一定阶段后,等待收到用户订单以后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完成产品的最后加工、组装,这样企业供应链的生产就具有了很高的柔性。

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企业的围墙,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统计,合作性预测可以使预测的准确性提高15%,合作性计划可以使库存减少15%,节约运输成本3%~5%。比如,Nabisco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生产商,Wegmans是一家美国的食品零售商,两家公司在计划、预测和供货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使销售收入上升了约30%,而供货时间却缩短了17%。

在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家对过去发生在供应链中并导致整个供应链严重后果的事件可能还记忆犹新。1993年,日本半导体原料供货商―住友化工工厂发生大爆炸,对全球半导体供货产生严重影响;2000年台湾发生大地震,造成全球计算机配件价格上涨;2000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发生火灾,使爱立信损失4亿美元的销售额。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张仪连横:借力打力

张仪的连横之策使得六国争相与秦国交好,取得他们认为合理的利益。这个做法在当年看来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和六国的消亡,但拿到今天仍然有极为广泛的意义―自己经济实力有限的企业,完全可以靠一颗大树,通过借力打力,实现跨平台营销,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一个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卖东西,有多少人买?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如果他去固定的集贸市场呢?因为集贸市场是大家默认的交易地点,有很多人去买东西,商家当然能有大量的用户。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缔造神话?因为它在做电子商务,它把要买东西的、要卖东西的统一在了网上,让买和卖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阿里巴巴网站上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如果让这些中小企业自己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也不是不可能,因为现在做一个宣传自己的网站要付出的代价并不大。但关键是,做好网站容易,让别人知道这个网站可比较难。而如果只是摆了一个架子,却藏在深闺人不知,那所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没法做电子商务。于是,阿里巴巴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大力宣传以及实际的回报,让4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上面露脸,而买家也慕名而来,检索、寻价,最终形成了电子商务。

可以说,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显然不行,如果能够背靠一颗大树,大家都在集散地里进行交易,那电子商务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的大山。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目前像阿里巴巴这样“泛”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细分电子商务网站成为了各行业用户关注的焦点。钢铁,有专门的钢材信息网;纺织,有纺织信息网,在这些行业网站上,行业内的企业不仅仅可以进行商务交流,更可以实现技术交流、互通有无。而有定向需求的用户,则可以在上面找到更专业、更具体的信息。

如果说以前的阿里巴巴像个大集贸市场,或者是大超市的话,现在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则更像专业市场,比如专业水暖批发、家具零售等,面对有定向化明确需求用户的电子商务集散地。

比如,中国钢材信息网主要为钢铁生产企业、经销商、最终用户及其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市场资讯、网上交易、企业网上宣传、企业上网解决方案、企业营销管理软件、仓储管理软件开发等服务。网站上提供的信息除了常见的行业咨讯、钢厂报价、国际市场供求信息、企业报价等,更有板材专区、建材专区、型材专区、优特钢专区、矿石专区、废钢专区等专业化强、信息量大的专业化区域,让各种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和希望获得专业化产品的用户有了在网上见面的机会。相比较阿里巴巴,钢材信息网明显更有针对性,受众虽然窄,但是针对性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电子商务网站大多数还仅限于电子贸易,也就是说,买卖双方在网站上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之后在线下交易。至于甲方的要求数量乙方能否满足,乙方内部能否理清流程,能否根据甲方的供货要求及时排出生产计划,并按时交货,这些线下功夫,恐怕不是目前电子商务网站所能反映的。这方面,只有靠厂家自己进行内部信息整合和流程梳理。

可以预想的是,未来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也会给众多中小企业留出接口―就像大型企业自己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一样,采购者不仅可以在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上查到厂商信息、产品信息,而且可以从查询入口直接下单、直接进行网上交易。只是,这样的要求,对传统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是个机会,更是一个挑战。

放下架子

一个朋友的父亲前两天从浙江打电话来。寒暄几句后转入正题,说最近他退休之后被返聘到一个纺织厂当顾问。前两天,他们企业的一个年轻人把文件共享了,老板觉得这是一个创举,方便了企业管理,让顾问奖励该年轻人。朋友的父亲问的是,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奖多少钱合适。

第2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国际货运企业应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可采取如下具体可行的发展策略:实行规模经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提高服务附加值,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完善个性化物流服务功能;开发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强化国际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国际货代市场上十分缺乏一批拥有广泛经营网络、信息技术先进、营销能力突出、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大部分的货代企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少”、“弱”、“散”。“小”表现在经营规模小,资产规模小;“少”是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弱”是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这一切,要求我们的国际货代业生存和发展的定位应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下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国际货运企业探索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之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实行规模经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对于我国的国际货运企业而言,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是合理配置其现有资源、推动其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例如中国货代业的龙头老大---中外运集团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自1988 年以来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组战略,使集团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回升,“1+1>2”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战略联盟则是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应以骨干企业为中心,通过参股、控股、全球范围的兼并、收购、联营等方式加强货运企业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团优势,或者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良好的强强合作关系,大量引进合作项目,形成全球性货运公司的联营体,建立全球的营销网络,开展全球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对于小规模的、管理较差、但尚有回旋余地的中小货运公司,政府应引导它们通过联合、合并、控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在业务上通过空运销售、海运订舱或者指定等经营方式,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和私营等民间资本,从资金上为推动战略联盟提供保障;在管理上,通过经理层年薪、职工内部持股、竞聘上岗等机制创新,加大货代横向之间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整合货代固有资源,推动其发展壮大。

二、提高服务附加值,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完善个性化物流服务功能

其一,实行以提高服务附加值为目标的基础物流服务。我国的国际货代企业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仓储优势,结合劳动力成本低的便利条件,大力开发以基本的流通服务和劳务附加值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力求与国际接轨,实现物流环节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抢占物流的第一市场。这一方面可以为客户直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国际物流经营者的分包商,为提高全方位的物流打基础。

其二,实行以培育和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国际货运是介于货主和承运人之间的服务中介,其产品是“运输服务”和“与运输密切相关的其他服务”,是一个与“客户满意”密切相关的行业。“满足客户需求”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基点和服务的衡量标准之一。及时、正确地了解客户需求能为我们的经营提供明确的方向。客户对运输和物流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为这些客户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商务附加服务在内“量体裁衣”式的灵活物流服务,不但可以有效地支撑货代主业,还可以增加附加收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需求,我们都应该去满足。满足客户需求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双方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公司经营的经济效益也不可以得以保证。为此,有必要对客户需求实行“客户需求分级管理”,即对客户需求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制定客户需求满足方案需要经过科学的、详尽的市场调查,通过对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确定目标,提出多种方案,从可盈利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选择。方案一旦确定,还要制定清晰的、详尽的工作程序和阶段性目标,并将责任落实到公司的相关部门。

其三,实行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擅长的业务,是企业品牌、主业、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资源优势的体现。而专业化是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要想实现服务的专业化,选择就是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这又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种活动也不至于失去客户,那么,就可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也就是说,首先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专业的公司。

业务外包这一概念对于国际货运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国际货运企业经营的是服务的活动,业务内容比较广泛。较低层次的活动有订舱、包舱、租船、仓储、集装箱拼箱拆箱、编制单证、签发提单、报关、报验等,较高层次的活动有各种物流方案的设计,例如仓储方案的设计、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设计等。这些活动不可能由一个货代公司进行。因此,将部分业务外包是不可避免的。

三、开发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强化国际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除了用于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外,还要能与国外商、分支机构、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以及其他物流合作伙伴等各个环节联网,并考虑通关中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源,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数据交换传递,成网络平台运作。有充分掌握有关的信息,货运企业才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计算、控制、协调和管理,才能使提供的服务更高效。

其次,合理选择和布局物流网点;缩短通道,提高通道可见性;减化供应链,减少环节,用经济学“控制论”的方法提高供应链这一战略管理,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佳、效益高、创汇优的物流总体目标。

最后,重新整合现有物质技术硬件,使现有资源适应物流运作的需要。同时,利用现有仓库、码头、车队和船队与其他物流公司合作,作为他们的物流基地,甚至以合约形式承包他们物流系统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操作,如内河支线运输、陆路集散运输、货物装卸和采购、运输、储存、包装、分拔、配送等,逐步把国际货代业拓展、延伸至第三方物流企业,使企业与时俱进,不断有发展和扬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寿兰, 国际货物运输[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郝聚民, 第三方物流[m]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1、我国国际货代企业现状分析。随着货代市场的放开,货代业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批以中外班轮公司为依托组建的货代企业已经走到了市场的前台,原有的货代企业与其相比,无论规模、资金实力都难以同日而语。由于市场游戏规则还未完全统一,以及不规则经营的存在,单一的货代企业经营的空间正在逐步缩小,部分班轮公司运用自己航线经营的优势地位,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承揽货源,以降低或取消国际货代佣金等方式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利润。目前,国际货代业存在着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方式不合理、缺乏核心能力等问题。

2、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未来的货代市场将向规模化、正规化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货代来说,要么进一步做大,要么将会面临更为残酷的选择。一是由于当前货代“提包式”的经营模式必然会被淘汰,一体化承运人、独立的运输经营人、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崛起将使货代市场由自由竞争走向寡头竞争阶段,如国际快递已经由若干家寡头公司所垄断,我国的货代市场也难以避免这种趋势。二是对于我国的中小货代企业,面临外资企业的并购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目前在空运领域这种模式已经出现,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国有大型企业并购事件的发生。

总之,我国的货代市场正在分化,这种分化使我国的货代企业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并由此使我们足以改变对货代市场的定义。经过分化后的货代市场,应该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在我国,旧的货代服务模式将结束,新的货代服务模式正在来临,不管我们将它称之为第三方物流还是运输经营人。

二、货代企业客户需求心理分析

1、客户需求的特点。货代市场上客户的需求既包括对船型、舱位、航次、港口、箱量、运价等方面的物质需求,也包括对运送质量、服务态度及安全性、准确性和购后的满足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绝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获得满足。因此,货代企业必须深入地研究客户需求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满足货主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客户需求,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复杂多样的。但从总体上看,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这就是客户需求的特点。

2、客户需求心理分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货代市场客户的需求,不难发现客户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

第一层次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包括舱位的满足、船期的准确性、货物运送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可接受的运价等。

第二层次的需求是标准需求。集装箱的出现,使客户对运输的需求不再局限于Port to Port(港到港)或CFS/CY――CFS/CY(场到场),而是要求货代公司能提供Door to Door(门到门)服务方式。

第三层次的需求是比较满意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不仅突破对“海上运输”的需求,而且突破了对“运输”的需求,要求货代公司能提供拼箱、内陆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仓储保管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层次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即理想的需求――物流服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户需求越来越高,对货代企业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货代企业要能长期吸引客户,保持其强劲的竞争力,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弄清客户已经满足的需求是什么,现实的需求是什么?潜在的需求是什么?想客户之所想,开展目标营销活动,在充分满足客户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我国国际货代企业持续发展策略

1、货代企业应确定目标市场。要搞好国有货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的观念,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还要在全面分析客户需求、准确估计竞争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现代货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广大市场,货主为数众多,分布广泛,需求多样,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充分有效地满足市场上的所有需求。因此,企业不应试图在整个市场上争取优势地位,到处与人竞争,而应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对本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部分作为目标,实行目标市场营销,并在目标市场上为产品确定适当的竞争地位。

2、货代企业应加强自身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策略就是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大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畅通的信息来实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也就是说,加快组织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建立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这样的共享系统靠传统的电话、传真、会议信息沟通手段是不行的,不但效率低,而且成本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交换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契机,通过互联网已经实现了图像、语音、数据等各种信息的高速交换,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通过加快建设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内部资源网络化运作、信息共享、标准化管理、降低运作成本,是国际货代企业提高组织认同度和组织凝聚力的一个最佳途径和办法,这样企业转型的时间最快,投资也最少。

从其他大型物流公司,如宝供、环球捷运、飞驰等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和道路,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企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信息系统不断建设和升级换代的过程。因此,从目前来看,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是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3、货代企业应不断创新变革

首先,应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大胆变革和创新。近年来,不少货代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但是,应该看到,国际货代企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支,随着我国加入WTO与服务贸易市场的全面开放,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总体上说,目前货代企业的市场抗风险力还较低,普遍缺乏长久持续发展的后劲,其中的关键是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不足。因此,大胆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与重建,着力增强与提升货代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仍然是关系到货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亟须解决。

其次,必须加快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不少大中型货代企业通过建立跨地区的营销网络,实行区域化、网络化管理,使货代服务的效率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我国加入WTO与经贸全球化的背景下,近年来外贸进出口无论规模还是增速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大量的海外投资与制造业转移到我国大陆,贸易的方式和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对包括货代业的整个运输格局和服务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货代服务不应仅采用一种模式,对具有很强个性化需求的客户,甚至应度身定制一套服务方案。又如,货代业不仅要实现货运质量的“零缺陷”,还应做到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在积极提升整体服务的基础上,应实现服务功能的“全方位”;从以往货代服务目标定位在“客户满意”,提高到“助客户成功”,通过货代企业的服务,使客户的市场营销战略和市场推进计划顺利实施。

第4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关键词:婚姻关系 人情理想 女性形象 法典化

战国时代,《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文献。作为一部文学性质的书,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明确的反映,当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有一定的折射和把握的。但其中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正面具体介绍几乎是没有的。可是,我们通过作品对男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侧面反映和透射也可以把握到当时的情况。

《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它着重笔墨地泼洒于策略思想、任人主张、游说艺术这些方面的描写。这显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及其抒写。但要进一步地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一个还原性地认识,《战国策》中婚姻家庭关系也是反映地比较具体的。我想把《战国策》中的婚姻关系做两个大的方面分类:

一.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

一般史学界都认为战国是封建制度正式建立的时期。其父权制社会应该说已经完全建立和巩固。婚姻之中,丈夫为其主,而妻子是为其从的地位。《战国策》中,我们可以看到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法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礼制、宗族制度的规范和要求在婚姻关系上是非常明确的。从女子和男子开始谈论嫁娶关系到婚姻相处之中,礼法就都含有一定的规定和约束。但是总观而来,也就是上面说到的“夫者妻之天也。”

1.婚姻确立前。孟子说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青年男女的婚姻必须建立在有媒的基础之上。在《燕策一》中就有此鲜明反映:苏代曰“周之俗,不自为取妻。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衍,弊而不售。顺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没有媒人存在的婚姻是极为不许可的。男子不得亲征婚,女子不得亲许婚。在《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齐襄王后因自许婚而让自己的父亲终身不睹。即便是身居高位,依然不能突破礼法这套防线。另外我们在《宋卫策・卫人迎新妇》中可以看到一个被人笑话的正在出嫁的新媳妇。细究“被笑”,其只不过是因为不在所谓“礼法”规定之内而言语罢了。

2.婚姻确立后。战国时代的婚姻,我们也许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两人之间的事,因为它涉及的人一般都可能是二者及二者以上,特别是诸侯大夫之间。楚人陈轸说“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秦策・陈轸去楚之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男子有两个妻子的存在。其实,在《战国策》中我们不难发现“妾”这个字眼,它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夫多妻”的存在现象。郑袖与魏美人,阳姬与江姬,邹忌妻与妾,齐王夫人与七位妃嫔等等这些叙写,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可以拥有多个“妻”。并且,由此产生婚姻关系中妻与妾的明争暗斗。但据于礼法,“妾”的地位是要低于“妻”的。《魏策》中有“老妾事其主妇,子长色衰,重嫁而已”。妾不仅要依附于丈夫,而且同时要奉承“妻”。男子在婚姻中似乎本身就对妾要存以一定的不重视态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明确指出妻是“私我”,而妾是“畏我”。这里可能透露着妻子与自己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而妾可能只是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品,存在的只是畏惧与的关系。那么,我们看到女子不仅在婚姻中没有主导权,而且同时在一个婚姻关系下的女子之间亦是有地位区别的。

在《战国策》的描写中,妻子绝对依附权的被控制地位似乎已经形成。如《齐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中,“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章子后而却不改葬自己的母亲是因为“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女子似乎只有依附男子才能在自己的儿女之间取得一定的地位和供养。

另外,在《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提到过北宫之女婴儿子“至老不嫁,以养父母。”齐女不为婚姻,主要亦是出自礼法的“孝道”观。这同样是礼法对女子规定下的婚姻观念的反映。

(二)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战国是一个诸侯称霸的时代,男子名利的获得基本上都是来自战争外交上的胜利。于是,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出现。张仪游说时说:“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战国策。齐策》)张仪说秦楚关系要好,是有着婚姻关系的。他的连横外交政策是与诸侯国联姻联系在一起的。《秦策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娶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秦国婚姻也只是谋求外交上的胜利。在《楚策四》中提到了一位典型被人摆弄的楚考烈王王后。男子为了自己的诸侯国要继续生存下去,其中女子不过是政治交易中的一个筹码。婚姻是被政治所践踏的。

以上两种婚姻关系的存在,应该说是战国这个特定时代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有人谈过“战国到秦汉是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化阶段。”(《西周春秋妇女地位的式微――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史研究之一》赵东玉)。通过《战国策》,战国时期的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好像是我们不容再有所质疑的。但是,我们在读《战国策》时,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不同于此的婚姻关系的存在。

二.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关系

父权制社会的建立,就是女性地位一次颠覆性的变化。但我们也知道,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便是形成,其中可能有些遗留下来的影响依旧在起着某种作用。母系社会在战国时期虽说已经告别,但是可能有些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思想仍然发挥着一些作用。另外,战争的频繁也应该对这个时代的婚姻社会生活有着一些影响,一些特殊的婚姻关系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作为一种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它是人们被礼教压抑之下所隐藏地渴望的婚姻方式。而且每个时代,我们应该都可以看到有些所谓“叛逆、异端”之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敢于追求自己的真感情。无论是在思想上亦或是行动上都是符合自我“人性”而汲汲表现的。对于以下两种具体的婚姻关系的存在,我想肯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以上我只是概括了一下我特别认为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

(一)自由恋爱的婚姻。《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写到:“太史敫女奇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与私焉。”在上文中我们可以齐襄王王后是一位大胆、干脆的女子。其婚姻上的勇敢作为,也是她政治上有如此魄力以至于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个印证。

(二)冲破“妻范”的婚姻。所谓“妻范”,就是当时礼法约束之下妻子所应遵从的封建规范。秦宣太后作为《战国策》中所刻画的一位典型太后形象。我们可能都了解她与魏丑夫的那一段私情。作为太后,她应该是礼教规范下的榜样者,然而她在丈夫死后,却热衷于自己上的追求,不顾及应有的“妻范”。《魏王遗楚王美人》中魏王就明确谈到女子不妒忌就如同“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这是丈夫所要求的“妻范”。郑袖虽然表面上不敢违背这一规则,但是我们看到压迫下的嫉妒还是隐隐作祟的。她于是以一种奸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婚姻。这也是冲破“妻范”的,只不过是隐蔽性的罢了。在《战国策》中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刻画,从侧面都反映了当时人性人情的限制不是绝对的。“妻范”的设定,是不合乎常情的。

(三)共同担当的婚姻。“丈夫尽于农耕,夫人力于织”(《秦策》)。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夫妻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共同建造家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不稳定,战争的频繁,又出现了“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的场景,《秦策・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连横不成,妻不下。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丈夫在外没有尽到立功立名的责任,妻子可以对其指责和轻视。在此种社会背景下,这同样是给予了女性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取得地位平等的机会。战国作为一个大争乱的时期,让女性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客观上拥有了一席之位。

总体来看,即便是有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婚姻,有冲破“妻范”而开放的婚姻,有共同担当而各司其职的婚姻。但我们总观其《战国策》,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抑或是书中主要性婚姻关系中所反映的婚姻态度,“妻”对封建礼法的遵守与否是评价女性人物“贤妻”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出版社,1988.

第5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1 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2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2.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2.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 生态监测的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第6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在裁定倾销成立案中,中国占总案件的近20%,位于全球之首,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出口商品,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以及煤矿化工、原料性产品、半成品等等。这些产品相对而言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

由于反倾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且反倾销措施可以延续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经过复审继续维持,因此,有相当数量的进口产品被征税后,可以维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进口国之外,这也是其他贸易保护措施无法相比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它成员国对中国原有的单边设限,例如欧盟对华纺织品配额将逐步取消。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再使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来继续限制中国产品输入其本国市场,为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国家必然会不断通过反倾销案件打击中国产品。

2001年12月,浙江省温州市某企业就接到通知,欧盟将就其出口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目前,该企业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打火机价格在2欧元以下,而其它同类出口产品如日本产品的价格在10欧元以上。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反倾销已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屡受反倾销之害的主要原因

1.“非市场经济”问题

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第2款第7条是专门适用于“那些对贸易实行全面的或大范围垄断且国内价格有政府制定的国家”,即非市场经济国家。该条款承认,在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的价格比较,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世贸成员国可以将相同产品的价格,或以产自另一个国家(第三国际)的相似产品为基础确定的产品价值,作为从这个国家进口的正常价值。只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案例中确定正常价值所使用的方法是适当的而不是不合理的,这种确定就是有效的。这些条款事实上造成了在实行反倾销措施时,允许使用不同的标准。理论上应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美国、欧盟国家、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尼、丹麦、智利、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都曾被选作中国的替代国。尽管是相同产品,但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原料选用问题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构成、资源开发方式和经济水平差异问题使我国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美国在对中国产品调查时,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规定,双方同意美国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可以沿用现行的反倾销规则,即仍可以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而中美协议的规定将自动适用于所有世贸成员国。因此,中国企业并不能立即获得完全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在1998年4月,欧盟外长理事会通过决议,将中国和俄罗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撤销,但是并不立即加入“市场经济国家”名单,而是新设立了一个“特殊市场经济国家”名单并将两国加入其中。对于在判定中国产品是否倾销时采取个案处理、分别对待的办法,即在个案中出口商可以证明是依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出口价格的,就承认该价格的合理性。国有、国家控股或是生产材料由国企提供都会成为拒绝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理由。

2.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纵容反倾销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赋予的一项合法权利,反倾销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法律问题。面对国际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从法律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与对策,而不是逃跑或过分关注法律以外的其他动机与因素。我国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如无力支付高额的律师费用、不懂反倾销的运行机制和法规、不重视受到反倾销调查的市场或希望坐享其成,借助其他企业的应诉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等原因拒绝应诉或应诉不力的后果,不仅引发高比例倾销案成立的裁定,还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进口国企业不断运用反倾销手段对我国施压。

3.价格竞争诱发反倾销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出口受国家宏观调控,一度出现亏本出口以求换汇的目的。虽然现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情况已发生改变,但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似乎还没有从市场经济中学会调整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一味用从前的经营策略出口产品,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时,采取价格策略,即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在具体产品出口时,部份企业又会恶性竞争,不断压低价格报价,甚至不惜成本地同国内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竞争,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国外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质疑,而且使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指控。由于生产力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国内的产品质量和国际上同类产品质量相比,还差一个台阶。但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有不少产品质量已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完全可以避免采用价格竞争的方法进入国际市场。

二、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由于企业是反倾销的主体,在应对反倾销的问题上,关键要看企业的表现。企业应对反倾销,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改变产品形象

如何反倾销,企业是关键环节。如果的确存在倾销,那么任何努力都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形象不佳,长期以“低质低价”取悦国际市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国内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品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重要的竞争手段。中国企业应考虑抓住机会,结合企业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这样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生产时,应使用国际质量标准,而不是国内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可以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其他国家同质同类出口产品的价格为什么能大幅度的超越我国产品,原因不仅在于成本的差异,还在于产品的附加值不同。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通过压低价格增强竞争力的低谷。企业还应自觉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2.加强合作,做到“以销定产”

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众多中国企业都忽略了一个规律:即先有需求,后有供给。预防反倾销的发生,必先要研究国际市场的情况,这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驻国外办事处、国外有关商、市场调研机构、甚至个人合作收集当地消费变化的有关资料,加强对产品的设计,做到先有市场后有产品,以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企业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市场即避免了盲目生产,靠价格赢得竞争,又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减少国外反倾销的投诉。有资源的企业可以利用到当地市场投资建厂按需生产,绕过这个障碍。中国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3.运用国际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

一旦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的证明主要掌握在应诉方手里。应诉反倾销案件的关键是证明产品出口价格未低于“正常价值”。这需要企业多方收集数据和证据,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往往遇到困难。一些企业连自己的交易档案都难收齐,如:会计帐簿不全、财务状况不明,其中发票不全或不精确问题最为突出。发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发票,就只能按照对方提供的价格资料来确定你的产品价格。而倾销调查部门注重的就是材料,材料越丰富,在众多材料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是正确的,资料的缺乏就可能直接导致败诉。因此,出口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包括公司的各种协议合同、商务信函、收支票据等。这样一旦发生诉讼,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备齐资料。

4.了解国外反倾销

由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是成员国之间反倾销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尽快了解世贸组织的反倾销机制。一旦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至少应当了解如下内容:

(1)被反倾销国家的有关立法规定和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

(2)世界上一般通用的反倾销程序和被反倾销国家的反倾销程序;

(3)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反倾销的基本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欧盟反倾销有关法规规定,自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之日15天内,应诉方必须向欧盟委员会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并且正式后21天左右就要召开第一次听证会,应诉方必须提前报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否则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依据原告之词给予裁决,难以想象中方会胜诉。

值得欣喜的是由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合办的中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网上图书馆已经开通,该网站提供WTO及各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相关法律规范,为企业义务提供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相关法律咨询。通过该网站企业可以查询到最新的国外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信息和动态,还可以查询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的最新进展情况,从中吸取经验。

5.配合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及时抗辩

据统计,全球反倾销案的成立率大约是53%,而在美国,一般只有27%的反倾销案被裁定倾销成立,35%的案件被裁定倾销不成立,其余38%的案件由控告方中途放弃。这表明,反倾销问题可以通过进口国法律得到公平或适当解决。当反倾销调查开始时,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调查给予配合。采用降低价格保持在当地市场的份额,或改变其产品的某些配件的来源来改变原产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反倾销案件发生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反倾销及其后果,积极应诉,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反倾销立案以后,有关的中国企业要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争取最大限度地抗辩机会。配合调查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认真准确地填写调查问卷:配合反倾销案件的听证会及实地核查。应重视反倾销调查的时限性,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参加应诉积极答辩,这样才视为有效的配合调查。

另外过去一直强调的由行业商会统一协调反倾销应诉这一方法有待商讨。因为商会统一应诉,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印象:中国企业相互通气,价格和成本也是互通的,所以只能征收单一的反倾销税。而其他受调查的国家的企业都分别聘请各自的律师,不会也不可能互通声息。

6.按照标准调整企业经营和管理,尽可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极其重要。虽然迄今为止,中国企业申请欧盟和美国市场经济待遇的成功率很低,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国际贸易惯例和有关规则了解不透彻,举证不充分。根据目前欧盟的法律规定,要取得市场经济地位仍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1)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决定,不必遭受国家的干预;

(2)企业帐目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

(3)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没有被前国营经济体制、易货贸易或债务补偿等扭曲;

(4)公司遵守破产法;

(5)外汇兑换率随行就市。

根据过去的应诉资料反映,那些被拒绝授予市场经济出口商待遇的公司,其主要原因是:

(1)在国内市场销售受到保护。说明某些行业和产品受政府保护,这不符合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

(2)在决策过程中国家大量干预,包括国家强加的投资义务,强迫使用某些原材料供应商。这表明政府对企业直接干预。

(3)政府规定强迫外商投资企业支付相当于国营企业同等职工的120%的工资,这违反工资双方商定原则。

(4)帐目得不到适当审计。许多公司上交的帐目不完整,很多帐目要么根本未经审计,要么未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许多公司的会计政策前后不一致,随意调整有关费用,财务报表不准确。

(5)存在易货贸易。

7.寻找、选择有利的替代国

如果申请市场经济待遇失败,那么替代国的选择也就成了确定倾销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所以尽量根据替代国选择的方法,提供给调查机关合适的“替代国”选择意向,并对不合适的替代国选择作出及时抗辩。

【参考文献】

第7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关键词:光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自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至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们国家光伏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在21世纪初不少优秀光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蓬勃发展,由于其门槛低,作为国家新兴行业,更有政策的扶持,不论大小规模,人们纷纷投资建厂,扩大产能,只为能分得这一块大蛋糕。

可是好景不长,从2012年起,自美国对我光伏产品启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后,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从2012年1月的3.87亿美元减少到8月的0.85亿美元,下降八成,加上欧盟甚至后来的印度也启动“双反”调查,而以欧盟为主的欧美市场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曾今是光伏界的“大哥大”尚德不得不宣布破产,江西赛维LDK正寻求自保之路。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问题就全都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并且亟待解决。

一、我国光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

光伏产业中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就是产业链上游部分,而我国在上游领域发展的企业只是少数,发展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相关技术落后而且缺乏竞争力。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呈现产能过剩、规模扩张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加以辅助,企业依旧难以长久发展。

我国光伏企业同国外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国内创新企业较少,可是技术或者设备更多的是先从国外购买再进行模仿、复制,而模仿、复制的先进技术或设备只能暂时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一旦国外企业不再提供技术服务或设备,都会对我国光伏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2.企业产能普遍过剩

我国光伏行业尚处在成长初期,进入门槛不高,自2008年起我国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也是不断扩张,但是2012年之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小规模企业,可就算大量的小企业退出后,2012年我国的光伏组件产能依旧达到4500万千瓦,而2009年的7倍之多。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产业已建立产能合计超过了全世界总装机量。

3.融资环境困难

鉴于目前光伏行业发展前景短期内不容乐观,商业银行将更少可能贷款给企业。不得不说,光伏行业自身的“三高”特点和银行贷款时所考虑的资金安全系数高,盈利效果好等因素相违背,光伏行业风险高,技术高同时收入也高,现阶段想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恐怕很难,就目前而言,都是国家政策性的银行对光伏企业给予帮助,商业银行充其量就是少部分的流动贷款。所以光伏企业目前融资环境困难,亟需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4.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企业主要依赖于出口经济,也就是国外市场,而对国内市场近年来才稍加关注。举例来说,以前的产业巨头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曾经连续五个季度拔得世界头筹,按理来说,继续发展下去应该更加辉煌,可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一抬头,面对“双反政策”,巨头尚德也无奈选择了破产重组。这种依赖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弊端尽显无余,这样的发展终归只能看别人的脸色。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其实还没有到来,我国目前太阳能电力市场还未开发或者说刚刚起步,一旦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建立了电价和上网机制,迎来光伏发电的春天是迟早的事。因此,光伏产业想要健康成长,就得不断发现并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光伏产业才会走上正轨,稳定发展并成熟起来。

二、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困境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贸易战略,合理充分利用产能

1.转变贸易战略,开拓国内市场

在对外贸易方面,光伏企业应该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产品出口,采用并购或新建等方式,将生产基地建立在其他国家,在当地进行生产与销售,或在第三国生产,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部分国家如“双反”等贸易保护政策,而不是之前那种直接自己生产销售、出口海外的模式。同时,企业还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欧美技术型中小企业等方式,弥补国内在研发和创新上的不足。

目前,开拓国内市场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光伏并网发电,大都集中在西部及边远地区无电或少电的地区,而用电量大的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很小,应加大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光伏产品,培育东部地区光伏发电市场,以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运用营销策略,扩大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与范围。当前民企与国企之间在成本上明显显示出不对称性,这间接地对民营企业进入光伏并网发电领域形成了挤出效应。诸多民营企业应加强与下游电力企业的合作,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同时政府也应该予以相关政策支持配合。

2.停止过热发展,重组淘汰过剩产能

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盲目扩张、爆炸式膨胀的时代已结束,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所面临的企业过剩是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只要光伏企业调整思路,光伏业仍然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以单晶硅为首等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国外成本费用比较高的大型光伏产品企业破产倒闭,我国诸多企业处于待重组状态,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也成为当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促成光伏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范式过渡,使市场上消失一批恶意拼价格、没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进而改善如今产能过剩的局面。

(二)拓展融资渠道,政府政策支持

1.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目前,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改善企业融资方式,开拓并拓宽新的融资渠道。企业应进一步采取审慎的财务管理措施,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状态。而只有保留足够的现金流,才能吸引更多的贷款及投资。对此,企业应该针对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对新增产能项目的投入,避免原料和库存积压,尝试用股权置换的形式来合并中小企业,从而努力提高售款的回流速度。同时企业内部财管部门和结算中心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及时调剂资金余缺,进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这样做将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降低,向金融机构贷款也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2.金融机构放宽限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

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在保持客户授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有可能的话进一步提高授信效率,持续保持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做好配套的政策出台,协调光伏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产业基金的行式,为光伏企业提供以“过桥”资金和风险补偿等支持,同时政府也对大力支持光伏企业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等。

(三)加大核心生产技术研究和掌握

1.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目前,我国企业对光伏技术专利的申请较少,国内光伏企业所掌握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也是比较缺乏的。企业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先进技术。加紧光伏电池与组件封装的专利布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未来的技术竞争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旦新产品的技术过硬,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随之增加,进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利用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线的兼并整合,进一步降低行业成本,减少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损耗,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人才培养形成机制,加强国外技术合作

最近几年不少高校有了与光伏相关的专业和学院,为企业发展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光伏企业的发展,培养和积蓄了大批人才,还可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高薪聘请国内外光伏产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国家级光伏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大力培养和引进光伏产业高技术人才,加强与诸如欧洲美国一些光伏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别的国家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国光伏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2013年8月6日,欧盟委员会批准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欧通过谈判阶段性地解决了因光伏产品而起的贸易摩擦,欧盟暂时不会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且对做出承诺的企业不再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但企业自身必须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贸易战略转变,这样的噩梦将再次发生。

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业依旧在不断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的成长,无论是企业、政府或者其他相关社会各界,都必须重视起来,只有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和帮助,我国光伏企业才能够逐步真正做大做强,稳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凯,邹玉清,许志平.无锡市光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06):70-71.

[2]吕秀.影响江西省光伏企业产业发展的因素研究——以江西赛维LDK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2011.

第8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企业大学又译公司大学,可以定义为“一个教育实体,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它通过培育个人和组织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帮助母公司达成使命”。它是在组织支持下的知识管理的最佳形式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的优势资源,传播组织的文化理念,从而增强整个组织市场竞争优势,使组织在延续和变革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如果从企业教育发展的源头追溯,企业大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行会学校、企业培训学校、企业大学的发展过程。行会学校是企业教育的原始形态;企业教育的发展肇始于西欧中世纪的行会学校,学徒制是当时行会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形式。企业培训学校是企业教育的规范形态;产业革命之后,以行会学校形式实施的职业教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小作坊式的社会生产逐渐为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对于员工的培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培养的效率上都有了新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规模的教育训练。企业大学是企业教育的高级形态;20世纪,知识经济开始得到发展,知识保质期的缩短促使企业开始从更高的战略角度规划员工的学习,从而催生了企业教育的高级形态——企业大学。

2 国内外企业大学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大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企业大学的性质与定位也逐渐明晰。从企业大学的发展规模上看,20世纪后期至今,以摩托罗拉创建企业大学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著名的《财富》杂志年度排行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关于国内的企业大学发展,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会日前透露,历经十年发展,目前全国企业大学数量已超过200家,比较知名的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平安大学、联想商学院等。

沃尔顿将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代企业大学以提供特殊培训模块为标志,更多地保留了培训中心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它覆盖了更大范围的培训对象,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如迪斯尼大学。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也明显高于原来的培训中心,高层经营者期望通过它的建立,推动企业内部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此时的企业大学更像是培训中心的“升级版”。第二代扩张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框架之下,试图将其深深嵌入工作为本的学习之中。考虑到员工申请学位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让企业难以承受,所以企业开始与外部常规高校进行合作。这一趋势使得“教育”和“培训”的目的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这一阶段,企业大学的发展主要是立足于管理变革,它们被要求促成组织变革的发生,在变化着的竞争中进一步增强和维持企业,培训与发展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成员。企业开始普遍接受学习应渗透到组织中的想法。第三代才是真正的“大学”,此时已将这个概念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一个校园,企业大学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培训中心转至一个学习过程,发展的焦点也从某个体的发展扩展到整个企业组织的发展,从组织成员的学习扩展到组织自身的学习,进而成为组织发展的战略中心。

3 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企业大学数量已达上百家,如海尔、联想、吉利、春兰、海信、金蝶等,纷纷树起企业大学的旗帜。但是这些企业大学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目前,我国企业对企业大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的较浅层面,这种对企业大学的浅层理解,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大学在建立的过程中,仅仅重视企业大学的规模和相关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其他更深层次方面的建设。对于不少企业来讲,企业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形象,除了名称有更改外,其他如内容、形式、人员、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传统的培训毫无差别。

其次,急功近利。国外的经验表明,只有企业大学发展成熟并能充分满足企业内部的教育和知识管理需要之后,才能继续向其他方向扩展。但我国的很多企业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开始面向社会招收收费制学员,如金蝶大学从开始办学就在规划书上将培训外部人员列为重要职能。说明我国企业在建设企业大学的过程中显得操之过急,过于功利。

再次,缺乏独特的课程。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中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企业大学的课程更具独特性,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大学的课程应由企业专门开发设计。凯洛格公司的调查显示:成熟的企业大学中,70%以上的讲师来自企业内部,只有15%~30%的讲师来自外部:75%的企业大学都专门开发设计自己的管理课程。但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没有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情况下就建立了企业大学,只能采用一般商学院提供的传统公开课程。如,健力宝营销管理学院在实施快速消费品营销培训时,讲师多从高校聘用,教材照搬跨国公司的案例。这样的做法与传统培训没有显著区别,无法体现企业大学教育的独特性和针对性,在适用性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还大大削弱了企业大学的作用。

最后,企业高层参与不够。国外的研究表明,CEO的参与在企业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企业大学更依赖于CEO在培植学习文化和文化资本上面所投入的时间。不少企业大学都设置了首席学习官(chieflearning officer,CLO)专门负责企业大学的相关事宜,CLO直接对企业的最高领导负责。企业高层的参与还表现为,企业高层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大学教师的主体,即企业大学的主要教学工作应该由企业的高层管理及技术人员完成,外部聘请的专业人员只是辅助。我国的企业大学虽然也称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授课,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聘请外部的专家和教授来授课。

4 国外企业大学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借鉴

第9篇:战国策齐策范文

【关键词】期货市场 信息披露 投资主体 商品期权

我国期货市场从孕育、试点,到清理、整顿,再到规范、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的价格体制改革直接催生了我国期货市场的萌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都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风险管理和个人对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期货市场得以在一片广阔的空间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总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期货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得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高。但是,与国际发达期货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期货品种较少,结构不合理;没有商品期权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等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本文结合有关理论,联系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息披露

信息被迅速、充分反映的前提就是公众(至少是市场参与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有关信息。如果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再加上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那么市场就很难对信息进行充分反映,市场形成过度反应(反应不足)或被市场操纵者利用形成错误定价就在所难免。我国期货市场的信息披露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披露主体不够广泛;信息披露范围有限;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披露凌乱混杂。鉴于以上现状,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信息获取不全或不公正对于提高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信息效率是必须的。笔者建议我国可以由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专门的期货市场信息搜集、整理、披露机构。由此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专门机构应该只对期货市场的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并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无偿披露,不应对信息进行主观评价。

二、加强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理性是市场信息效率高的又一保障。一旦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者占到上风,那么信息就不能被正确的反映,从而使得期货价格长期偏离其“内在价值”。另外,非理性的投资者也容易被市场操纵者所利用,成为非理性定价的助推者。

期货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投资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投资者不但要具备深厚的期货知识,而且对期货商品也要有很深入的了解,同时,投资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知识,熟悉国内外金融市场以及行业发展情况。缺乏理性和相关知识的投资者不但会投资亏损,而且还会给市场带来冲击。现实条件下,投资者理性主要表现为对期货投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有比较正确的投资计划并能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对期货市场行情有比较准确的判断等方面。时下,交易所和部分期货经纪公司已经通过讲座、互联网等方式对投资者进行培训,应该继续坚持和推广。

三、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并非单指投资者越多越好,还指期货投资者的类型应该广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包括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只有这三类投资者都在期货市场中都占到相应的比例、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效率才会较高。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散户多,机构投资者少。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个人开户数达到92万个,而法人开户数只有3.17万个;三大交易所的投资者成交量中个人投资者交易量所占比重均超过84%。二是投机者多,套期保值者和套利者少。投机者过多的市场容易滋生“赌徒”,使得商品期货市场成为一个赌博场,非理性因素会更加明显。 鉴于以上情况,应优化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鼓励工商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交易

工商企业的参与一是可以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二是可以降低我国期货市场的投机成分。另外,工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也能增强自身的风险规避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发达国家的涉农领域,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粮商、储运公司以及粮食加工企业都广泛地参与期货市场,政府也为各粮食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创造方便、有利的环境条件。我国现阶段可以采用一些降低保证金、降低佣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工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交易。

2、培养机构投资者

借鉴股票投资基金的方法,我国可以设立期货投资基金。期货基金的引入能有效吸引其他客户的投资资金,拓展资金流人渠道,增加期货市场流动性。并且可以改变机构投资者过少,容易纵者控制市场的现状。但是要注意设立期货基金随之带来的相关风险,比如说基金合谋共同操纵市场等。

3、引进国外投资机构

国外投资机构有相对先进的投资理念、相对丰富的投资经验,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引进。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6家内地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从事期货业务,为我国期货市场引入外资。但是应该提醒的是,在引进国外投资机构时,应对其资信水平、资金实力等加以详细考察,以防止不合格的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恶意炒作,造成新的市场动荡。

四、建立高效的市场稳定机制

对于我国期货市场而言,现阶段市场稳定机制的重点放在了防控市场操纵上。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管,具体由证监会负责执行;二是行业监管,具体由中国期货业协会负责执行;三是交易所和交易会员自律监管。在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和反思后,通过各方的努力,现在的监管机制与早期的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重新修订了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交割制度等基本制度的内容,而且针对我国新生期货市场的特点,采用了客户编码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头寸限制制度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操纵风险,形成了一定的期货价格稳定机制。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以上措施在减小操纵风险的同时,也可能有损于期货市场的效率。按照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的研究结论,减少交易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是提高信息反映速度,优化定价效率的主要因素。过于严厉的监管措施,如果过大的影响了市场流动性,造成市场萎缩,那将是得不偿失。

另外,区别正常价格波动风险和非正常价格波动风险,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监管也是必须的。正常的价格波动风险是指由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作用而引致的价格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例如农业气候变化、种植面积、需求状况、经济政策等原因导致农产品价格变动,战争、欧佩克的减产等因素变动导致石油价格上升,都是正常的风险。非正常价格风险是指受非系统性不正常因素造成的价格风险。如交易所朝令夕改导致的价格变动、市场操纵而导致价格变动等等,都不是系统性风险,是外生变量强加于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东西。

五、逐步增加期货市场品种

对于任何一种金融市场而言,只有少数几种金融商品可供交易,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很小,市场不可能产生效率。当然,如果脱离市场条件人为推出过多的金融商品,而金融监管又不能相应跟上,也可能因出现混乱而导致市场的低效率、特别是在金融市场的原始发展阶段。在通常情况下,在市场能够提供足以使各类投资者均可找到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的情况下,市场的效率无疑是高的。同时,在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众多参与者的竞争还会不断创造出可供交易的且具有吸引力的新品种,而新品种的推出又为市场的发展创造着动力;因此,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亦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该市场金融效率的高低。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三大期货交易所目前共有上市品种17种,期货品种相对国外发达市场显得较少。主要表现为: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还没有开发上市。比如说原油、牲畜、大米、钢材等。这一方面使得投资者可以选择的投资组合较少,可能会损失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使得期货市场不能为宏观经济运行及物价走势提供先行指标,会影响有关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外,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缺乏配套的期权市场。期货市场由于其杠杆作用,使得投资者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进行交易获利丰厚。但是,高收益对应的必然是高风险。一些本想进入期货市场的投资者因为惧怕风险而被挡在门外。而期权市场则能以有限的可能损失锁定投资风险。商品期权的推出可以吸引更多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进入市场,提高流动性,从而提高商品期货市场的信息效率。因此,在保证期货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推出一些重要大宗商品的期货和开展期货期权试点。

六、进一步完善现货市场

我国现货市场化程度欠佳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期货市场的效率和其功能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直接干预现货市场价格

在改革初期我国的价格管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长期看,这与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会制约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例如国家对石油价格的管制,使得我国很大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并非靠市场机制形成,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期货市场反映出来的价格信号与实际价格产生脱离。另外每当国家政策出现变动之时总有少部分期货市场参与者利用信息优势在期货市场上获取超额收益,有损市场的公平、公正。

2、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导致我国农产品不能合理高效的流通。主要表现为农村市场仓储设施简陋,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等初级水平,龙头企业、各种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的高级中介组织形式的发展还相对不足;由于连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流通力严重不足,一些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产品因不能及时销售或冷藏而腐烂,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对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些生鲜期货品种(如:生猪等)制约极大。

综上所述,本文建议:一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放开有关商品的价格管制。近期,关于放开我国成品油价格管制的有关政策研究正在进行。笔者相信,出于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考虑,这一建议一定会被采纳。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我国应上市原油期货,为我国石油的定价提供高效率的信息平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完善将有助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效率提高,并能为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提供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2008[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Fama 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70(25).

[3] 梁石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J].海南金融,2004(12).